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我见

2024-10-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我见(共8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我见 篇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我见

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的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我认为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只有清楚地知道了什么事全面小康社会我们才能明确自己的任务而后采取积极的措施。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主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表明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这也就对我们的民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对我们当代青年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与现代化建设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难点——农村

现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共同富裕,而不是过去讲的先富带动后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不在沿海、不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是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民族地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它不仅仅是把蛋糕做大的问题,还必须有效地分配这个蛋糕,要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走向富裕,要让他们分享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成果,这才是我们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是一个农农业大国,我国70%的人人口在农村,只有大多数的农民富裕了,才能说中国真正富起来了。因此,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从目前城乡关系的现状来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

1、农民的收入问题

农民收入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要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村现有8亿农民,农村劳动力有5亿多,而农业能够容纳的劳动力总数大概在2亿左右,扣除现已转移到城镇和乡镇企业的1.5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农村还有约1.5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1

要求20年后将农村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降到30%,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因此,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保持农村的长期稳定和安全。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方式之二是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减轻问题不在于简单的减负,而是必须进行农村财税体制改革,要一劳永逸地减轻农民负担,避免农民负担反弹。

2、农村的基础设施问题

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能力,并最终有利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工期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可以拉动内需。而且,这类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能为农村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农村基础设施状况的改善也是农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城市文明向农村文明扩散的一个桥梁,有助于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空间。但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没有承担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而是号召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长期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制约着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3、农村的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问题

教育能够提高人口的劳动技能和基本素质,是农民获得就业机会和提高收人水平的关键。党的十六大也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要实现这一目标,现阶段首要的任务是高标准、高水平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只有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达到了小康水平的要求,才能为全国基本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我国对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的公共投资一直严重不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地提倡“人民教育人民办,依靠人民办教育”的路子,并建立起了与之相应的“以乡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农民。但近年来由于教育费用的增加,很多农村适龄青少年被迫缀学,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4、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问题

国家要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通盘考虑,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格局,彻底转变重城轻乡、重城轻农的发展思路,多从农民和农村的利益出发,研究制定各项发展政策。当前条件下,城乡统筹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要对城乡

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城市集中;二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和人口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三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社区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四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尽快改变向城市倾斜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二、政府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1、国家应该保证农村的九年教育经费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农村的公共产品,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育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属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其教育经费及教师的工资等应该由国家财政负担,而不能再由县乡村财政负担,保证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在目前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政策的办法,即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经费由本省财政解决,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解决的办法。实际上国家财政也应该能够负担得起这部分教育开支。因为目前农村的这部分开支所需的经费也只有200-300亿元人民币,占国家财政开支的比例也不是很大。

2、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减轻农村税斌,鼓励农村民间投资,刺激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首先要打破农村经营性项目投资和经营的部门垄断,鼓励民间投资,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化的好处。其次,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加强国家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

3、国家财政和政策性金融要支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可以采取财政投入、补贴、贴息等形式,对包括大江大河的治理、农业科技开发推广、生态环境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通信、广播电视、农村市场设施等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

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要把原有的社会保障网络向农村延伸,使其惠及到所有的国民,而不是仅仅是城市居民;与此同时,要解决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使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得到解决。

三、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

对于还在学校学习的青年大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知识,在学校里培养一定的能力,掌握好必备的技能,为以后走出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我们应该了解社会时事,高度关注党中央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并且积极响应。最后,尽自己的一份薄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虽然我们还是学生,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我们也可以做一些事,比如积极宣传环保并以身作则,在学校参加或组织一些开拓创新的活动等。

我记得我的一个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现在我还记忆犹新,他说:“法律只是要求我们不去做坏事,但是道德却是要求我们去做好事”。我现在也想以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话题,“建设小康社会只是要求我们努力地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却要求我们努力地填饱国家的的‘肚子’”。虽然不是很经典但是却也表达出了我今天要表达的主题。对于我们青年来说那就是至少要做到“ 扫清一屋,方能扫天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我见 篇2

一、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目前,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不少问题,不断深化医疗改革是健全预算管理制度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是医院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提高公共事业绩效的有效办法,更是促进医院自身管理的客观要求。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首先,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公立医院尚没有一个独立的预算管理办事机构和组织体系,因此预算管理缺乏明确的责任人,导致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系统,预算管理考评体系相对滞后,监管工作更是无法正常开展。

(二)预算管理方法不科学。医院预算管理混乱,各部门单独进行管理工作,部门之间缺乏相互之间的联系,协调性差。公立医院由于预算编制问题,人手紧缺,常常出现缺少工作人员的情况。负责设备的采购的部门对医院的整体预算状况缺少了解,人员调动困难,管理方法不统一导致愈多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缺少预算监督评价机构,各地县级医院领导对预算理解、重视程度不一样。同时医院对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对财务人员的培养重视程度不一样,缺乏对财务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导致有些医院人才缺乏。有些公立医院预算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缺少监督。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往往形式大于内容,预算管理受到预算编制的影响,缺少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同时对预算执行与考核管理不严,使得预算执行力不断下降,工作效率低下。

(四)预算覆盖面不足,员工参与力度较小。医院预算管理存在缺陷。对预算支出方面没有严格界定,导致在药品和卫生材料釆购、设备设施更新维护等方面考虑不足,容易造成财务开支的浪费。医院职能管理不到位,预算编报只由财务部门负责,缺乏信息的公开透明。并且预算内容不全,只有传统的全院性年度财务预算,而没有各部门预算,导致预算统计过于简单。

二、加强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方法

根据目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促进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真正发挥全面预算对医院经济活动的指导和管理作用。

(一)明确全面预算范围,对业务预算、决策预算、财务预算进行全面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明确预算主体的“权、责、利”,将医院总目标下达到各部门,使各部门理解医院的发展目标,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将预算细化到部门预算,保证全面预算工作正常开展。

(二)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对公立医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全面的评估,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财务指标。公立医院自身发展条件出发,根据现实情况把握医院、员工、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医院自身、员工行为引导和社会公众期盼三者相结合。

(三)严格监督管理预算。预算考核对于医院预算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医院的技术、设备进行考核,结合医院各自情况,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严格考核预算。对预算管理的监督贯穿于整个预算过程,医院应设立独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进行监督。

(四)重视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预算指标体系,规范权责。医院领导应对预算进行全面统筹,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效率。建立有效的责任制,明确每个职工的职责、绩效及其考评,对员工进行奖罚。

(五)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组建由预算责任单位、预算专职部门、预算管理委员会组成的管理结构,对各种信息进行汇总,明确工作分工,采用专门人员对预算编制严格管理,合理分解预算目标,确保预算的可行性。

三、总结

面对医院全面预算改革中的困境,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有助于医院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公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医疗成本,控制医疗费用。推动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加强对于范财务风险的防范,保证平衡收支。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医疗资源的管理效率,从而推动全面预算在医院的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摘要: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卫生医疗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公立医院所需承担的责任亦越来越大。公立医院在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部分社会管理职能,通过自身经营来谋取发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医院内部管理势在必行,公立医院应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促进预算的监督管理,进而推动公立医院管理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就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应策略,以期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与健全。

关键词: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叶利娅.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10).

[2]王馨.刍议公立医院预算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5):46-4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

一、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1.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以比较优势增效;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基层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要杜绝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除了要让基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抛弃急功近利思想之外,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望、闻、问”,了解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要被“政绩工程”迷惑了眼睛,麻醉了大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当前的乡村建设规划,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则应坚持以农村为本,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二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乡镇财力状况差别,村与村之间基础各异,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决不能搞一刀切。

4.科学引导民力。建设新农村,对于农民的积极性问题,要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引导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真正把人财物力投向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出台政策激励。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级关于加快三农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投资引导,鼓励农民加大农业投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村营利性设施与社会事业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二是要加强示范引导。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示范面要确保30%,争取达到50%以上。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三是要优化村级班子。注重把致富能力强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能人选进村级班子,注重培养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队伍和务实型、开拓型、发展型的村级领导班子,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形成在基層组织和村组党员干部带领下万千农民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局面。

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之我见 篇4

韦朝忠

(河池职业学院广西河池市547000)

[内容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本文认为教师可以从培养人的和谐理念、培养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才能、传播和谐社会思想、营造和谐社会舆论、为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献计献策、充当社会和谐的示范者、担当建设和谐社会的引领者等方面,发挥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认为教师所发挥的这些作用具有软件性、示范性、导向性和根本性的特点;提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意识,培养高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全面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提升育人本领、科研本领和参政议政本领,保持心理健康,增强法制意识,才能更好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指出教师可通过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创建优质教育资源、投身和谐校园建设和服务校外经济社会事业等途径,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教师;和谐社会;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 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这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下文简称《决定》)中强调的一个原则。教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成员,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工作。

一、教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每位中国人都可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大显身手,但是,教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从事其他职业的公民所无法代替的,这是由教师的角色特点决定的。教师的角色特点源于教师特定的角色职责,教师的角色职责就是教师应履行的法定义务。我国《教师法》[2] 第八条对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教师法》对教师职责(义务)的规定,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及要求,我认为,与其它职业人员相比,教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可发挥以下特殊作用:

1、培育人的和谐理念。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首先可通过培养人才 来实现。在育人的过程中,培育人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师法》第八条第(三)款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教师法》第八条第(四)款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韦朝忠(1966—),男,广西东兰县人,广西河池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教师问题。1

面发展”。培育学生和谐理念,就是完成《教师法》所提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在“品德”方面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在本职工作中,用和谐思想武装学生,使学生树立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并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来。

2、培养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才能。光有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没有建设和谐社会的真实本领,要建成和谐社会是一句空话。《教师法》第八条第(二)款要求教师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无论是国家教育方针还是学校教学计划,从来都把培养学生才能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要求教师必须完成。《教师法》第八条第(三)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第(四)款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就是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才能”。因此,教师可在培育学生的和谐理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才能,让学生既有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德”,也有能建设和谐社会大厦的“才”。这个“才”与国家平时强调的“才”并无太多特殊性,只要学生具备了生存、发展的“才”,使自己能自食其力并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是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才”。

3、传播和谐社会思想,营造和谐社会舆论。《教师法》第八条第(三)款要求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师生开展社会活动的任务多样,内容丰富,而教师组织、带领学生传播先进社会思想和营造正确社会舆论,历来是师生社会活动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因为这一工作既可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思想,又能使社会风清气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先进的思想,教师既要在学生当中传播,还可向其他社会成员传播。支持社会和谐的舆论是正确的舆论,教师应在传播和谐社会思想的同时,旗帜鲜明地驳斥破坏和谐的言论,在校园内和社会上倡导和谐新风,营造和谐社会舆论。

4、为和谐社会建设献计献策。教师是智力工作者,是兼具研究职责的群体,是社会智库的重要“供货”者,大学教师尤其如此。教师可履行这一天职,从宏观及微观多种角度和层面,研究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为和谐社会建设献计献策,也是在履行《教师法》第八条第(三)款要求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要求。

5、充当社会和谐的示范者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引领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一支领导力量来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表率示范,党的领导机关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义不容辞地要起到这种作用。但是,单靠这支力量还不足以完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示范和导向工作,还需要社会上的其他先进分子加以辅佐。教师是知识分子,历来被群众看成是智慧和良知的代表,是先进的社会群体,对国家倡导的任何活动,教师认可与否及积极参与与否,都会在群众中产生样板效应,对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成员尤其如此。《教师法》

第八条第(一)款要求教师“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当中、在自己社会活动所及范围内,充当社会和谐的示范者和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引领者,带动老百姓投身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从硬件(物质)和软件(精神)两个方面来着手建设。从上述的教师的作用来看,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软件性的特点,同时兼具示范性和导向性。教师所发挥的这些特殊作用,对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我之所以说具有“根本性”影响,是因为教师的特殊作用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既“深”又“远”。“深”表现为教师的作用影响到人的灵魂深处。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人,根本在人,尤其在人的思想认识的形成和理想信念的树立。由于教师主要是通过培养具有和谐理念及建设和谐社会本领的人,来促进和谐社会建

设的,所以,教师的影响具有“根本性”。“远”表现为教师的作用效果持久绵长。由于具有和谐理念的学生在社会上将生活五十年以上,而且其和谐理念还会传播给后代,所以,教师所发挥的作用的效果是持久的、长远的,因而具有“根本性”。

综之,教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具有软件性、示范性、导向性和根本性。

二、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应具备的条件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善其事”,就必先“利其器”。由于教师是拿自己的思想态度、人格情操、知识能力、言语行为作为手段(即“器”),来开展工作,达成目标的。因此,教师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并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就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不断加强修养,克服缺点,完善自我。

(一)牢固树立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意识

由于受古代的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对社会事务不热心,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这对教师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大有影响。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这场建设事业。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态度和行动都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要让教师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让教师认识到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能极大地满足自己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认识到不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将损害自己的现实利益。为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做好以下两件工作。第一,对教师做思想动员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和谐,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教师才能过上幸福生活,因此,和谐符合教师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同时,国家和社会关注和谐问题,自然也会关注并逐步解决教师身上的工作偏重、压力偏大、收入偏低、保障偏弱等不和谐问题,有利于实现教师的现实利益。认识到这些,广大教师就会产生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内驱力。第二,制定一些强制性规定,要求教师必须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消极对待或破坏和谐者将被追究责任。因为,通过思想工作之后,个别教师仍然会有坐享其成的思想,要使每位教师都消除这种思想,必须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只有既通过思想动员激发强大内驱力,又通过责任追究营造适当外压力,才会使教师树立并保持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意识。

(二)培植高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教师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根据“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对照自己的思想和品德现状,消除错误的观念,矫正不良的品德,尤其要克服社会上对部分教师所诟病的如对学生丧失爱心、对弱势者缺乏关怀、为特殊利益集团代言辩解、惟利是图、良知泯灭等等问题,做一名思想和品德都高尚的人民教师,才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真正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全面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教师是用自身的知识、智力作为手段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在教师应具备的众多知识、智力当中,第一位的知识智力是对和谐社会理论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灵活务实的应用。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行动的自觉取决于头脑的觉悟,而觉悟又以认识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越全面深刻,相应的觉悟水平就会越高。只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高度觉悟的教师,才能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建设和谐社会。因此,教师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原则要求及主要措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对和谐社会建设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

基地振兴及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对《决定》向教育系统提出的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要全面理解、系统把握、深刻领会,并积极内化为理想信念。惟有如此,教师才能自觉投身这场伟大实践,才能回答人民群众的困惑。

(四)提升建设和谐社会本领。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

1、育人本领。育人本领即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看家本领。但是,我国一些教师的育人本领却不够强。这可从教师学历不达标和课堂教学水平低两方面看出。国家教育部发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我国专任教师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62%,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5.22%,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3.46%,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7.74%。[3]换句话说,我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学历不合格率分别为1.38%、4.78%、16.54%、32.26%。此外,我国许多教师无法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水平不高,采用拖堂、补课、加大家庭作业量等办法,来弥补课堂教学质量的不足,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令部分学生患上厌学恐学症,引发了出走、自杀等震惊社会的不和谐事件。这些现象说明一些教师的育人本领亟须加强。

2、科研本领。目前,我国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除了高等学校教师外,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学前教育机构的大部分教师对科研还是不感兴趣,科研能力偏弱。科研不兴,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句空话,教师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也是一句空话。

3、参政议政本领。在一些教师的心里仍有一个误解,以为要当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才需要参政议政,普通教师人微言轻,想也无益。其实,在现代国家里,公民都可以参政议政,也应该参政议政。行政是公权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如何,与行政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该学习参政议政,学会参与选举,参与决策,参与实施,参与监督,以促使政府真正为民行政,依法行政,高效行政,促进社会和谐。

教师要提升上述本领,主要通过自学、进修、向本领高的同行学习等办法实现。

(五)重视心理修养,保持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对学生身心的影响,主要通过其对学生的冷落、讽刺、压制、体罚和侵犯等形式产生。在教师伤害学生的案件中,有不少优秀教师成为“元凶”,令人遗憾和震惊,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只是在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方面优秀,自控力、抗压力等心理素质却不优秀。因此,教师要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健康的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引导教师学会如何加强心理修养,教师自身也要自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技法,促进自己心理健康。

(六)自觉学法守法,增强法制意识。由教师伤害学生而导致的家长大闹学校、教师被判刑等不和谐事件的多次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忽视法律知识学习,对《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中关于教师伤害学生所应负的法律责任知之甚少,以为教师“拿捏”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此外,教师乱收费、教师为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破坏社会秩序等不和谐事件的发生,也说明了教师法制意识不强。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对法律学习考试活动冷漠、抵制的态度,积极学法守法,做到依法行事。

三、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

结合教师的本职工作职责,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四个途径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通过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普通平凡,但与建设和谐社会关系

重大。现在社会上影响和谐的因素很多,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学生毕业就不了业;二是学生违法犯罪;三是学生因学业压力大和生活困难而出走、自杀。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不高。学生素质不高,根子在教育教学质量有问题。因此,教师要增强责任心,紧密结合经济社会需要培养人才,主动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以及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锻造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改变不合时宜的择业就业观念,增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惟有如此,才能消除因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和谐。

(二)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创建优质学校,促进社会和谐。目前教育系统内的不和谐并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学生为了进优质学校(即重点学校),上演了一出出家长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和学校借机乱收费的不和谐闹剧。薄弱校的大量存在,与一些教师自身素质偏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学、进修和重视科研等办法,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创建更多的优质学校。此外,优质学校的教师要踊跃到薄弱校任教,为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贡献力量。

(三)通过积极投身和谐校园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教师在这方面可大有作为。首先,教师要给自己所带的班级建立有利于和谐的班规,并协助订立全校性的有助于校园和谐的校规。其次,教师在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家属关系、师生关系甚至于家庭成员关系上要做到和睦相处,做学生的表率。第三,教师引导学生遵守班规校规,处理好人与人、宿舍与宿舍、班与班之间的关系。第四,教师要利用讲台、广播、校刊、墙(板)报等阵地,宣传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营造正确的校园舆论,促进校园和谐。第五,教师可通过开展扶贫济困、全民健身、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生活困难、身体有疾病和心理有困扰的师生克服困难。第六,开展监督活动,促使教学、管理、生活、学习、课外活动乃至收费的合法有序进行。第七,教师要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既要争取解决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又不破坏和谐的社会秩序。校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和谐了,社会和谐就多了一分保证。

(四)通过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教师要利用亲朋聚会、家校联系、学术活动、社会兼职活动和单位派遣支农、支企、扶贫等机会,宣传和谐社会思想,营造和谐社会舆论,探讨和谐社会建设具体方案,为培育国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为扭转社会的道德失范和犯罪猖獗,为普及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为提高失业人员谋生本领,为经济增产增效和生产安全,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改革分配不公,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医疗,为建设新农村,为培育社会创造活力,献策献力。

教师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不同的途径。只要是既不影响本职工作,又能有效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都是可取的。

基于我国的国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基于我们教师的现状,教师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有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位,思想统一,只要我们正视缺点,完善自我,只要我们热心投入,积极参与,我们教师必定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河池日报.2006年10月19 日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993年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3] 教育部.二○○五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5月)[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06年7月4日

MayOpinionToTheTeacher’sParticipationIn

TheHarmoniousSocietyCostrution

WEI Chao-zhong

HeChi Vacational CollegeHe Chi City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y Area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学习全面依法治国之我见 篇5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民族复兴、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司法行政机关要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指示精神,切实履行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能,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

一、围绕学懂弄通做实,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其载入国家根本法,确立了其在新时代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一是要充分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

二是要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三是要准确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又提出了“十个坚持”“七个要”的最新部署,这就需要我们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以良法促进发展,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二、围绕服务发展大局,依法履行司法行政职能

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五届六次全体会议,拉开了我市机构改革的序幕,会议明确指出由原市司法局、原市政府法制办重新组建新的司法行政机关。机构改革后司法行政工作的边界由法律服务、刑事执行拓展到法治建设的前端、中端和后端整个领域,司法局形成了“一个统筹、四大职能”总体工作布局。

一是突出统筹协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全面依法治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协调任务重,我们要发挥好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职能作用,统筹协调依法治市各项工作,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绝对领导,健全党领导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把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制度化、常态化、具体化,尽快形成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体系。

二是突出优质高效,提高立法质量。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党领导立法工作的部署,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通过法定程序,把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及时上升为法规规章制度。重点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领域开展立法工作。按照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安排,做好地方性法规《郴州市城区农贸市场管理条例》的组织起草、提请审议、颁布实施等工作,扎实完成市政府第二部规章《郴州市全域旅游促进办法》制定任务。

三是突出依法行政,助力综合执法改革。加快推动建设法治政府,以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加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力度,推动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参与决策。

四是突出司法为民,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加快整合法治宣传、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司法所、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推动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目标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五是突出监管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提高防控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绝对安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要切实加强社区矫正和刑释人员教育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日常监管、规范执法要求,强化行为养成、帮困扶助等措施,切实防止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和再犯罪,要落实安帮措施,加强对再犯罪风险较高重点人员的教育帮扶力度,严防发生刑满释放人员个人极端事件。

三、围绕提高工作质效,全面提升干警综合素质

重组整合的司法行政机关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通过有机融合,让干部在融合中迸发激情,在融合中汇聚活力,在融合中催生战斗力,要全面加强政法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打造“四铁”“五过硬”司法行政队伍。

一是提高司法行政队伍政治站位和政治定力。坚持不懈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指示精神,牢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市司法行政队伍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聚焦岗位需要练兵,不断提升战斗力。根据各岗位的性质和技能特点,广泛开展轮岗轮训、技能评比、道德讲堂等活动,全面锤炼队伍,着力提升有效防控风险、灵活运用法律政策等履职能力。

社会实践之我见 篇6

(一)、对目前的电脑硬件和软件市场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明确自己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在这方面,尽管我们国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比起其他的发达国家,整个事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将来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树立一个“从基层工作干起”的思想准备。我们原都有在毕业后“热火朝天”地干“一番事业”的抱负,但从实际来看这不太现实了。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只有在最基层的单位工作,才会学到真正的本领,才会在今后工作中成长,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改造,才能真正创出一番事业来。

(三)、要及时的调整好心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一个人能否做好事情关键在于他的心态,即使碰到不顺利的事,也能很快的从阴影中走出来,重新获得工作的平衡。尽量让自己充沛的精力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我见 篇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改革逐渐进入了深水区,事业单位的改制和新医改的颁布,标志着公立医院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医院未来的方向将会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新《医院财务制度》已经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在新医改背景下,新制度对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制度第10条明确规定“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医院财务制度第一次提出了全面预算管理,而全面预算管理对医院很多财务人员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了解全面预算,按照新制度要求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成为当前医院财务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全面预算管理(Master Budgeting Management,MBM)是按照企业制定的经营目标、 战略目标、发展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内容建立的一整套科学完整的指标管理控制系统,自始至终地将各个职能部门、责任单位工作的目标同企业经营目标、战略目标、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对其分工负责的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并对实现的绩效进行考评与激励的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自从20世纪初在美国企业诞生以来,很快成为企业管理的标准程序,对现代工商业的成熟与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90年代中后期,全面预算管理逐步引入我国,部分企业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由于我国医疗市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竞争意识和管理意识,所以公立医院大多仍采用传统的预算方法, 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二、公立医院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公立医院作为典型的非营利性组织,它的特征有社会公益性和不以营利为目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市场的不断放开,公立医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其所获得的财政补贴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抛弃过去观念,树立全面预算理念,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就成为公立医院管理的一个必然选择。

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运作的组织保证。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预算管理还处于随意、松散的状态,预算管理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没有渗透到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因此效果也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与没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导致医院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目标的确定、预算的执行及考评等都不能落到实处。因此,一个良好的组织体系是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开展的保障,在全面预算管理中起到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公立医院在设立组织体系时,可以分成以下三部分: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常务机构、预算管理责任中心。

(一)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管理委员会在全面预算组织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应由院长、各科室负责人及专家组成。负责拟定预算目标、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审议预算方案,解决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考核最终成果。

(二)预算管理常务机构

医院应在预算委员会下下设一个预算管理办公室, 作为预算管理常务机构。预算管理办公室可单独设立或由财务部门下设一个专职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委员会进行日常的预算管理工作及为各科室提供咨询,所以它的成员不能仅由财务人员构成,还需要其他科室参与进来,其作用应涵盖医院的投资、经营活动。

(三)预算管理责任中心

责任中心是指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有一定权力和利益的内部责任单位,也就是预算管理的执行机构。特征是责、权、利相结合,有能力承担责任,责任和权力皆可控, 有一定经营业务和财务收支活动,能进行责任会计核算。 在一个医院里,责任中心可以是一个部门、一个科室、一名员工,甚至是整个医院。划分责任中心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医院根据具体的责任目标和各科室运作情况,可以分成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

1.投资中心。投资中心作为医院最高级别的责任中心,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能相对独立的使用所掌握的资金。现在相当一部分医院有“投资饥渴症”,不断地投资建设住院部、购置新的设备,而不考虑实际的市场需求,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所为居于主导地位的投资中心要避免设备盲目采购,遏制冲动投资。在预算期内,对没有列入采购预算的设备除特殊情况外,一律不予批准。投资中心包括:采购中心、行政管理部门。

2.利润中心。利润中心在日常活动中有较大的权力, 不仅要核算各项收入,还要核算各项支出,进而考核其利润。利润中心包括:各门诊部门。

3.成本中心。成本中心并不考核收入情况,只是考核各种成本费用。成本中心包括:手术室、病房、供应室、监护室。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一)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

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目标制定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全面预算的成败。在确定预算目标时, 应考虑三个方面:目标的导向性、可操作性及层次性。医院在追求公益性及经济效益时,要注意目标设立的合适度,不可好高骛远,容易打击员工的信心,也不能太过保守,有违全面预算管理的初衷。目标的制定除了财务指标还应包含非财务指标;既需定性指标,也需要定量指标; 不能只顾眼前效益,还应注意长远发展。

(二)全面预算的编制

预算的编制应采用“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上下级部门要根据预算的目标或草案反复协商,综合平衡,最终确定编制程序。编制的原则首先是量入为出原则:根据收入来确定各项支出,不得搞赤字预算;其次是全面、完整原则,即要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资金预算及账务预算四部分;各指标要保持链接,保证预算平衡。最后是实事求是原则:医院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预算的切实可行。预算还需留有余地,由于市场环境的千变万化,预算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防不可控因素的出现打破预算平衡。在编制预算时,应采用“零基预算法”,即在编制成本费用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数额,而是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这种方法可以使医院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及调动各科室降低费用的积极性。

(三)全面预算执行与控制

预算的执行是全面预算的实施环节,编制再好的预算没有严格的执行无异于“空中楼阁”,预算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没有必要的控制,实施就很容易偏离既定的目标,所以执行和控制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预算的执行过程需要树立预算的权威性,全面预算管理相当于在医院内部推行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它推翻了以往粗放的管理模式,要求一切以预算为标准;上至院长下至员工,都须按预算为准则行事,它具有内部“法律效力”。医院还须建立财务预算报告制度, 定期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对于偏离预算标准较大的项目,应责成执行单位找出原因,并提出改善方案。

(四)全面预算的核算

预算方案下达以后,要将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科室及个人,转化为各责任单位的核算。通过各责任单位的执行、控制与考核,最终实现医院的总体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以责任中心为会计对象,对责任中心进行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会计制度就是责任会计。医院对各责任中心预算的计量、考核和监督,都是通过责任会计实现的。医院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就须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因为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完善的责任会计制度,可以保证全面预算目标的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中心的责任,核算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和结果,为预算控制提供工具和资料,从而为医院实现最终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全面预算差异分析与调整

全面预算差异分析贯穿于预算执行的全过程,通过实际结果和预算标准的比较,确定差异,找出原因,采取应对措施保证医院的经营活动按预算正常进行。进行全面预算差异分析时,首先要注意重要性原则,导致发生差异的因素或许有很多,但一定要抓住主要因素,以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不必浪费过多精力;其次要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手段和工具。

预算调整,是指当内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原制定的预算标准不再合适,医院所进行的预算修改。预算调整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预算管理是对未来的管理,未来必然有不可预料因素,市场环境是永不间断变化的,当原先假设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预算与实际偏差就超出了承受范围,这时的预算调整就成为必然。 需要注意的是,预算调整是一个严肃的环节,要强化全面预算的“刚性”约束观念,只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才能进行预算调整,且要报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

(六)全面预算的考评

全面预算考评,就是对各责任中心的考核和评价,是对预算执行的一种激励和约束,并对结果进行奖惩的管理活动。预算考评的目的不仅对责任单位和个人业绩评价,更主要的是引导责任单位和个人朝着医院的预算总目标前行。所以,在设计考评制度时,要把医院的战略目标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联系起来。没有考评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就会流于形式,最终变得毫无意义。

四、结束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我见 篇8

关键词:教育;全名发展;因材施教

中国分类号:G4

一、走出“全面发展”的误区

不要以为全面发展就是要所有的东西都要学习,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系统地学习,千万不能让学生既要“语数英”学得好,还要让学生音乐、美术、体育样样拔尖,样样精通。面面俱到、平均发展就会照成“样样通,样样松”的弊端。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小白兔在长跑比赛中取得了冠军,非常高兴。兔妈妈想,我的孩子长跑这样厉害,游泳也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于是她就让小白兔去参加游泳训练。在一年后的森林运动会中,小白兔游泳成绩平平,连原本的长项长跑也名落孙山,兔妈妈一下子傻了眼:孩子,我原想让你能全面发展,没想到却害了你呀!

其实,仔细想来,很多老师在教育中也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老师常常教导学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其目的即鼓励和暗示学生成长为一个“完美”的人、一个“全才”。尽管每个学生都努力地追求“全面发展”,可在学期末评选时,老师又常常犯难,因为语文尖子生往往数学成绩一般;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功课都比较出色的,音乐、美术又成问题;好不容易有一个音乐美术语数外不错的,恰恰又是个跑不快、跳不高的体育方面的“学困生”,结果“全面发展好学生”往往是“全面中等生”。在家庭里,家长更是热衷于让孩子上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希望孩子在多方面得到陶冶,成为能唱能跳、能书会画的“全才”。

然而,“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的能培养“全才”吗?我看不可能。因此,有必要对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有效的成长与发展。

二、全面发展不等于全优发展

我们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在我看来,这里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有一个范围的要求,即“德智体”等方面:德,要求学生要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智,要求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体,要求学生是一个具有健康体魄的人。另一方面,作为每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并没有现成的表述和规定。所以,我们不能一谈到优良的道德品质,就想到诸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等崇高品质;一谈到文化修养,就想到那些蜚声中外的文化大师;一谈到健康体魄,就想到那些驰骋赛场的运动员……并以此作为学生的人生标杆。教育中的很多问题莫不与此有关,我们对学生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和要求,什么都想做到最好,结果却是什么都没有做好。

其实,人的智力结构本来就不平衡,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构成。那些集各方面知识能力于大成的人只是人类中的特例,要求学生在各方面做到全优是不现實的。有的人有语言智能,如播音员、相声演员等,他们的语言天赋使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有了用武之地,但在理科工科领域里不一定出类拔萃;有的具有数学逻辑智能,如众所周知的陈景润、鲜为人知的少年博士张炘炀等他们在数学逻辑上有着别于旁人的能力,但在语文或体育上却能力甚微;有的具有音乐智能,如弱障音乐指挥家舟舟,他在其他方面属于弱障,但在音乐指挥上却是个奇才;……所以教师应该做的,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特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的特长和个性特点,为其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做到扬长避短,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特长里面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获得有效的成长与发展。

三、全面发展是一种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各学科、各领域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是一种“学创俱能、知行合一”的要求,更是一种“内外兼修、身心两健”的境界。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培养的人,不光要有各方面的知识积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动手、学会创造,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更有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得到锻炼。所谓“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当学生在学校中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得到了健康成长和发展,也就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了。

四、全面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得知识,获得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其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应该是可持续的,它应成为学生后续发展的动力,成为学生幸福人生的起点,所以,教师要通过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成长打下基础。学生总是会离开学校的,在社会这个更大的学校、更大的舞台上,能不能继续做到“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让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得到显现。

现在,当我们重新去审视前面的小故事,去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乃至于家庭教育,我们就会发现,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是有意拔高了。我们时不时会成为寓言中的“农夫”,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造成了许多教育中的尴尬和悲剧。所以,现在要做的,是正视学生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科学的发展和成长。

上一篇:就业培训科下一篇: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的差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