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选8篇)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1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步推进的建设目标透出的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建成小康社会发展
【正文】
2012年11月8日至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既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的是“强盛中国”;也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的是“幸福中国”,目标更加科学,内涵更加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
(一)一字之变,表明进入新阶段
十八大主题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报告的第三部分更是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建设”到“建成”,虽只是一字之变,然而其寓意却极为深远:它表明了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次大会将“建设”改为“建成”,表明未来十年的基础条件、目标任务、历史方位与以前有所不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一字之变,宣示了目标实现的可感知性
十八大将以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过程并无定型,结果则必须是具体而微、可感可知的,这就让人民深刻感受到小康社会的真实性。
(三)指标更科学,更让人信服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十八大报告将十七大的“总量”改为“人均”的表述,并加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目标。“两个翻一番”的新指标,体现了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并重。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对全面小康的指标更科学,更让人信服。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期。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指标,这一目标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这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这也反映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宗旨,就一直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处的现状
我们之所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是因为我们还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现状
从全球来看,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正孕育新突破,世界经济正在调整、变革,变化的本身其实就是机遇,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机遇转眼即逝,挑战长期存在,关键在于主动寻找机遇,善于抓住机遇。
(二)国内现状
1.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科技实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2.国内有广阔市场,扩大内需、城镇化的提升均将提供巨大潜在的经济需求,中国人口众多,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会有很强的需求拉动。
3.我们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既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又会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必将有力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有着强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腾飞富强的向心力,团结奋进,凝聚力量,就一定能夺取新的胜利。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全面”,“全面”包含了两层重要含义:一是小康社会的建设领域是全面的,它不仅仅是要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全面进步;二是小康社会所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就当前而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换句话说,没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稳固的物质基础;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民的普遍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因此,“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切实有效地解决,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一)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综合生产能力很薄弱,农民纯收入增长不稳定。
从十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结构上看,工资性收入和畜牧业等收入稳步发展,而农业种植业波动较大。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收入就高。如遇到旱、涝等灾害,收入马上就减少。大旱不能抗,大涝不能排,农业发展还摆脱不了大自然的桎梏。
(二)科学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科学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的科技水平已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加之科技部门人员本身传授方式、方法或掌握的程度受限,以及农民自身的科技知识低下,不适合当今科技步伐,在生产上还存在弊端。出现一些农业问题,农民不懂技术防治不了,科技部门又受人力物资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帮助农民逐一进行解决。
(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等隐形的农民负担制约农民增收。
农用物资价格上涨,使得农民生产成本的扩大,也直接减少农民的纯收入。农民收入不增加,生活水平不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也很那实现。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及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
(一)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是时机深化重要
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得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性”,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农业发展。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整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
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又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推进城镇建设既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3.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消灭贫困。
目前,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一部分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没有解决。同时应该看到,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的生活标准还很低。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差距。
4.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
5.积极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使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二)社会
社会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社会的协助,社会应全力配合国家,大力支持国家政策,践行国家政策,以
(三)家庭
(四)个人
1.,首先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知识,在学校里培养一定的能力,掌握好必备的技能,为以后走出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我们应该了解社会时事,高度关注党中央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并且积极响应。最后,尽自己的一份薄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虽然我们还是学生,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我们也可以做一些事,比如积极宣传环保并以身作则,在学校参加或组织一些开拓创新的活动等。
3.会需要我们当代青年发挥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我们都知道当代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要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也就是要不断地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我们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学习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必须将个人的力量融入集体的智慧之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有了较高的个人素质,还不一定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建设事业来说,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将个人的理想,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保一致,将个人的才智融人集体的智慧之中,集体的力量才会更加强大,伟大的事业才能得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也会因此得到升华。因为个人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力量只有结合集体之合作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力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注释、参考文献)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2
关键词:信访工作,人民民主,小康社会
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也是实行信访工作的目标体现。信访制度是党和政府制定的一项关系到民生发展的重要制度, 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之一, 然而我国基层的信访工作随着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不断提升的人民民主意识出现了诸多难题, 如信访量大;信访机构过于庞杂;信访观念落后等问题。根据信访工作出现的问题, 笔者对如何完善信访工作从而更好的为小康社会服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微薄见解。
一、现阶段信访工作出现的突出问题
1、信访量大, 信访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 人民的收入日益增加, 人民民主意识不断提升, 人民的维权意识也显著增强, 从而出现了大量的信访现象。由于信访制度本身没有严格的法定程序, 服务的质量也会随着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出现差异。加之信访工作不细、作风不实, 进而促使信访量不断增加。现行的《信访条例》仅是一些对信访工作进行如何要求和处罚的规定, 却不是解决纠纷的程序性规定。由于信访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存在诸多问题, 极易造成干群隔阂, 失去群众信任, 矛盾激化, 最终造成群众上访或越级上访等一系列现象。
2、信访机构庞杂, 信访系统不完善
目前流传这样一句话:“信访人着急到处窜, 信访机关催促千百遍, 有权机关就是拖着不办。”从中央到地方, 我国各级党委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 而且名称也繁多, 有叫信访局的, 也有叫信访办、群众工作部的。这些信访机构往往职能交错, 时常出现多重受理或相互推诿的现象。然而这些机构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 各地信访机构的职能和权力及运作方式都有较大的差异, 导致信息不能共享, 缺乏制约机制, 造成各级信访机构在没有任何监督情况下对信访案件层层转办, 致使信访不断升级, 各种问题和矛盾的焦点向中央聚集。同时, 信访机构之间缺少良好的信息流通方式, 平级机构间缺乏交流, 错访现象出现时, 相关部门没有采取有效的方式处理这些信访信息, 只能建议信访人去正确的相关部门上访, 造成一部分信访信息遗漏或丢失。
3、信访意识落后, “人治”色彩浓厚
在当前的信访工作中, 信访程序严重缺失, 立案和答复的随意性较强, 工作人员的素质浮动性也很大,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的“人治”思想。“人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法治空白的缺陷, 但“人治”思想却使工作人员随意处理信访问题的几率增加, 上下级之间以及领导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效率降低, 人民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维护, 违背了信访工作的初衷, “人治”制度的本质成为信访制度本质上的缺陷, 也是最致命的缺陷。
二、做好信访工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信访工作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保障信访人的信访权利, 落实专人对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信访案件进行跟踪督办, 能够促使党和政府更好的听民声, 解民意, 促进矛盾的化解, 从而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这些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如何做好信访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信访制度纠纷预防功能
当前中国信访制度缺乏纠纷预测功能是致使信访数量急剧攀升的重要原因。2005年实施的《信访条例》确实加大了办理信访案件的力度, 但这也只能是暂缓之计, 因为新的上访案件会层出不穷, 接踵而来, 而有效的预测信访案件才是解决“信访洪峰”的关键。这里所说的预防功能, 就是法律上要明确规定:对于应该由司法、行政等权利救济途径受理的事项, 信访机构不能受理而只能以要式形式告知信访人, 凡是违反规定受理的要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所以信访工作不能“全盘端”, 要明确自身受理范围, 与司法、行政部门之间分工明确, 由此才能有效的解决信访案件繁多的问题。
2、简化信访机构, 完善信访系统
首先, 健全网络, 畅通信访渠道。要趁机构改革的机会,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访信息网络。在各乡镇、各部门设立专门信访室, 并落实1-2名专兼职信访人员, 建立起灵敏快捷的信息传输机制, 及时全面地传递信访信息, 通过信访信息及时掌握社会动态, 制定防范措施, 把不安定因素化解和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 细化信访信息报送制度, 做到及时、全面、准确地反馈信息。对隐瞒和漏报重大信访信息, 引发群众越级上访或闹事, 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 应追究乡镇和部门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其次, 由于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党委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 各个平级信访机构应该建立信息交流, 及时的通告本部门收到的其他部门的信访信息, 让信息得到共享, 更流畅, 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再次, 各个省或者市或更下级的政府应设立一个集中管理本地区所有信访的机构, 并由专人管理, 汇总本地区所有的信访事件并对其进行复查和对已处理的事件进行核查。这样能才能更好的体察本地区人民群众的意愿, 同时也可对下级信访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 降低重复信访和越级信访的发生。
3、提高信访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首先, 宣传工作可以在专题日以开展活动或以发放传单的形式展开, 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信访, 同时要让人民群众了解信访制度和信访的相关流程, 以实现教育目的。其次, 对基层信访工作人员进行素质教育, 提高服务质量, 做到在服务中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切实为人民办事。这样不但能很好的处理矛盾, 也可以降低重复信访和越级信访的概率。例如:竹溪县司法局有关信访学习宣传和教育的通知。该通知比较详细的规定了学习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有了这样的相关文件, 在学习宣传和教育的信访工作中就可有据可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信访制度建设, 以上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对如何做好信访工作, 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概述。信访工作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这样才能让信访工作更好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更好的体现人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郭松民.信访改革应制度演进[J].环球, 2004, (24) .
[2]莫梨.从基层信访看利益表达的途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112-116.
[3]田文利.信访制度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原则的承接性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 2011, (01) :57-61.
[4]李映.直面信访唯有疏导[J].中国老区建设, 2011, (02) .
[5][美]亨廷顿, 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 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25.
[6]柳州市信访联席办.小事不出村矛盾化解在基层[J].当代广西, 2011, (2) :36-37.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3
摘要:党的十六大把生态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林业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林业的投资不断增加,发达的林业已成为国家富庶、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林业 建设小康社会 作用和地位
0 引言
党的十六大把生态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山区的发展,林业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森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同时,森林也是一项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林业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林业的投资不断增加,两年来辽宁省林业建设省以上投入,相当于“九五”期间投入的2倍。发达的林业已成为国家富庶、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1 林业的生态效益不可替代
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的造林、培育和保护,辽宁省森林面积已发展到4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1%。辽宁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辽宁东部山区有林面积200多万公顷,其中水源涵养林110万公顷,每年涵养水源120亿吨,为中部10大城市提供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70亿吨,占该地区用水量的80%。依靠该地区水源发电占全省发电总量的50%。大伙房水库受到周围的森林保护,成为全国泥沙淤积最少的水库。东部山区已成为辽宁中部的水源基地和绿色屏障。
辽宁的三北防护林自1978年开始建设以来,森林面积已达到430万公顷,控制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万公顷,绝大多数山地土壤侵蚀模数由过去的每年每平方公里2500——4500吨,下降到1000——1500吨。建平县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有林面积达到20多万公顷,8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经过植树种草治理的小流域,24小时降雨量达到110毫米时,河道工程和河湾地仍免受洪水冲刷。朝阳市河流洪水期的含沙量由过去的每立方米106公斤减少到65公斤。缓解了农村能源的紧张状况,薪炭林面积达到20多万公顷,40%的农户生活能源自给,35%的农户生活能源基本自给。
中部平原和半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达到9万公顷,科尔沁沙地南缘初步形成了以樟子松和杨树为主的带、片、网结合的绿色屏障。有效地保护了170万公顷的耕地。昌图县1978年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长期受科尔沁沙地风沙的危害,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现在有林面积达到9万公顷,其中农田防护林1.35万公顷,形成了500米×500米网眼6110个,保护耕地23.5万公顷。这个县的宝力镇,风速比建立农田林网前降低了27%,空气相对湿度增加了27%,地温增加了1.7oC。农田受到了林网的保护加之实施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粮食的大幅度增产,粮食总产量比过去增加了10亿多公斤。
南部沿海地区,有林面积达到了93万公顷,1800多公里海防林带基本建成,减轻了海风海煞的侵袭。
2 林业的经济效益不可替代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辽宁省的林业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已涉及一、二、三、四产业,商品林的种植生产、鹿蛙牛羊食用菌的养殖、中草药材的种植采集、山野菜的采集加工、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经济林果品加工、矿业采掘、森林旅游等多门类,2002年辽宁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40亿元。
2.1 商品林发展的步伐加快。随着林业分类经营工作的深入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商品林发展的步伐也加快。凌源市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经济林,实现了经济林超百万亩,初步形成经济林四大商品生产基地:一是以大王杖子乡为重点的4.5万公顷山杏生产基地,年产山杏仁200万千克,产值达3000万元;二是以松岭子镇为重点的1.2万公顷大扁杏生产基地,年产大扁杏仁15万千克,产值达450万元;三是以乌兰白镇为重点的7467公顷大枣生产基地,年产鲜枣200万千克,产值达200万元;四是以佛爷洞乡为重点的6000公顷板栗等其它经济林商品生产基地,年产板栗等干果3万千克,产值达22万元。成为山区人民致富的支柱产业。1999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经济林先进县”和“仁用杏之乡”称号。
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地方用耕地营造速生丰产林形成了强劲的势头。法库县为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商品林的积极性,县政府出台了一些放宽放活和鼓励政策,2007年春季造林11866公顷,其中耕地造速生丰产林8666公顷。凌海市近5年来仅新品种杨树速生丰产林就营造了1万多公顷。新民市现有杨树3万多公顷,计划到2005年超过百万亩。这个市的大柳屯镇计划用50%以上的耕地发展商品林,并间种矮棵农作物或牧草,形成平原高效林业,增加农民收入。桓仁县已达到人均2亩商品林,计划“十五”期末发展到人均4亩商品林。目前全省商品林已发展到290万公顷。
2.2 种苗花卉发展势头看好。辽宁省已有大中小型各类种苗花卉圃14095处,其中1000亩以上的16处,500亩以上的100多处,在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产业。靠山镇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近几年来,这个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为着眼点,抢抓机遇,全力发展以林业种苗为主的苗木花卉,走同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兴镇之路。到目前,全镇苗木花卉生产面积达1000公顷,品种达260多个,总株数2亿多株。镇中心苗圃带头,同时出资扶持部分种苗大户上网销售,使得苗木花卉的产品通过国际互联网走向全国及国外,占领了大部分绿化市场。产值5000多万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53%。镇财政的本级收入87万元,其中苗木花卉特产税实现37万元,占本级财政收入的42.53%,人均单项纯收入达1100元。苗木花卉生产已成为靠山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且一业兴,百业旺。几年来,全镇的交通、运输、饮服等各业,因为苗木花卉产业的拉动,均有了长足的发展。此外,土地增值。西龙村、一面城村的土地承包费高达每亩450元左右,最高的达每亩600元。同时劳务费也增收。昔日一度贫困的靠山镇成为名扬东北三省的苗木花卉集散地——“东北苗木花卉第一镇”。极大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镇政府建了电视插转台一座,全镇的住户基本上安装了闭路电视,镇政府新建了120平米的文化站,装修了中学教学楼和镇办公楼,铺修了靠山至金场村的柏油路面等。该镇已被列入全国苗木花卉生产重点乡镇。
2.3 林产品加工逐步走向精深化。林业的主产品木材,已由过去的加工成板方材,向加工成家具、地板、马桶盖等精深产品转变,有些产品已远销国外。林蛙已由过去的卖原蛙转向加工成林蛙油。辽宁宏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林蛙系列新产品远销东南亚。板栗由卖原栗转向加工成板栗制品。宽甸县板栗制品厂投资125万元,年加工原栗3000万千克,生产150万千克栗子系列加工产品。本溪县一个体指接材家具加工厂,产品全部出口,年创汇40万美元。凌源市在加快经济林建设的同时,狠抓了经济林果品的加工转化,逐步实现了产、供、加、销一条龙,大王杖子活性碳厂以山杏核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活性碳产品荣获国家“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食品饮料总厂以山杏仁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奥扬牌”野杏仁露荣获国家林业局林副产品名、特、优、新博览会银奖。全市已有以果肉为原料生产果脯、饮料和进行杏仁脱苦等经济林产品加工厂共6家。年加工量占应加工量的70%,年经济林产品加工产值达5000万元。辽宁省现有固定资产超亿元的林业加工企业2个、1000万—1亿元之间的8个、500万—1000万元之间的4个、50万—500万元之间的70多个,经过精深加工大大提高了林产品的附加值。
2.4 林业多种经营生产趋向规模化。林业的多种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引导下,正在逐步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较高档次,也有较大影响的林产品基地。辽宁省干果经济林基地已发展到41万公顷,总产量达6.8万吨,年产值2.3亿元。林蛙养殖封沟7870条,修蛙池28040个,年产商品蛙2.53亿只,年产值7亿元。黑木耳养殖每年接种耳木2万立方米,保有量7.4万立方米,年产量65万千克。香菇、滑菇年栽培3000万盘,种植陆地香菇、滑菇4667公顷,年总产量935万千克,年总产值2.2亿元。山野菜年采集量1.7万吨,加工量132万千克。桓仁县2002年一年发展以刺嫩芽为主的山野菜基地533公顷、建园13处。本溪县清河镇人均有中草药材基地1亩,2001年人均收入609元。抚顺地区的地板生产,由各县乡的单家独户,发展为几个大的加工基地。抚顺市郊区的旧兵、石道沟及新宾的榆树等乡镇,都是几百家加工厂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加工群体。全市每年生产地板方材16万立方米,共生产实木地板1186多万平方米,占全国实木地板生产量的近六分之一,实现木材加工产值11亿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4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11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711961480015 代士杰
摘要:本文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进一步阐述小康社会对我国人民的深远影响,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现实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小康社会
目标
经济
发展
富强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结合20实际中后期世界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的基础上,根据“三步走”战略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等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并且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小康”。所谓“小康”,是与“大同”对应的社会发展状态,意味着居民生活无忧,安居乐业。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和中国特色,并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实现起来并不是那么轻易而举,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而言就更加困难,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体制方面的特色主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民主等基本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全民共享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些特殊存在于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这些制度和体制也随之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10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10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要完成好这个主要任务,我们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与现代化建设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作为一名青年,对于这样一个目标,既感到欢欣鼓舞,又自觉责任重大。感到欢欣鼓舞是因为二十年后的中国将以更加强大、更加富足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感到责任重大是因为这二十年的时间,正是自己具备一定工作经验之后,开始慢慢发挥自己微薄的能力回报社会的时间。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理论学习,就能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有效指导。这样的理论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值得提倡的。
其次,根据工作需要,实现知识更新,以全面的素质建设小康社会。先进的生产力的体现,靠科技实力;先进文化的推动,离不开现代科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需要现代利一技手段去创造。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技术产业在各个领域风起云涌。如何将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作大作强,这是在本职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另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也凸现眼前:那就是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如何面对涉及不同学科的高技术领域的本职工作。
知识需要更新。知识的更新既是工作的需要,更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6
小康,曾是多少代人追求的梦想,今天人们在衣食住行中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到来。人们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变成现实,让亿万人民为之无比自豪和骄傲。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邓小平同志在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小康社会概念新的内涵。他指出小康社会思想是同“中国式的现代化”相联系的,并用“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生活、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小康的中国”等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在21世纪前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的小康。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它的表现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更加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是亿万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新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小康社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基本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处于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小康社会的高级阶段,是承接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更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是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 1
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其目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小康是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高标准的小康是指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共同富裕的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在消除城乡差距方面,农村劳动力比重将从2002年的50%下降到30%。精神文明的小康特别注重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指标。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个方面。
党的十七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更重视民生,更符合科学发展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沛县位于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27万,是刘邦故里、煤电之都、肉鸭之乡、园林县城、文
明城市,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以大汉之源著称四海。因此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社会是沛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全县120多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赋予全县人民的光荣使命。近几年来,沛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结合沛县的实际描绘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带领全县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努力拼搏,使得我县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成功跨入全国百强县之列。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1.6亿元、增长14.8%;实现财政总收入43.7亿元、增长43.8%,全面进入小康进社会进程加快,江苏省定25项指标22项提前达标,2010年首次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列第84位。2011年1~6月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增长14.3%;实现财政总收入31.25亿元、增长38.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89亿元,增长4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7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75元,增长19.6%。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3个转化50%”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突出“壮大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着力实施支柱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倍增、创新型经济突破、特色园区成长“四大推进计划”,全力打造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一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农业特色产业日益壮大,高效农业面积达到8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9%;特色蔬菜面积突破1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6万亩;生态肉鸭年孵化、饲养、加工量
均超过2亿羽,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形成了集规模养殖、精深加工、饲料禽药于一体、10万人从业的百亿元产业。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江苏省首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被授予中国生态肉鸭之乡称号。二是特色文化旅游业快速突破。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开发工程,微山湖开发实现重大突破。投资15亿元的千岛湿地景区及旅游配套项目启动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中华汉城”及生态园项目与夏岩集团成功签约。微山湖千岛湿地景区被批准为江苏微山湖湖滨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四是特色园区快速提升。县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被评为中国十大诚信开发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完成汉之源公园、滨湖路、沿河生态整治等绿化工程建设,城区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1%。实施沿湖开发战略,打造沿湖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程,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为文化插上旅游翅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加快建设千万吨级港口和临港产业园,加大千岛湿地开发和微山湖度假区建设力度,拓展大旅游,发展大物流,集聚大产业,带动大商贸,着力打造沿微山湖文化旅游产业带。沛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打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欲望引导 篇7
一、生存欲是总体小康社会建设时期的主导欲求
生存欲是再合理不过的一种欲求。中国人民整体上达到小康, 未来的十二五期间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这是一种生存欲主导下的国民经济增长。个人要求生存, 企业要求生存, 国家也要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生存在总体小康建设的过程中是居于主导的, 也是其解决的核心问题。GDP增长不是目的, 根本的目的是解决了大多数百姓的生存问题。
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 300多美元, 按人均来讲, 中国人应该不存在温饱问题, 但是不可能重新按平均主义分配, 因此底层有未达温饱之人。但收入差距至少不能太大, 否则低层解决温饱的社会资源会进一步为社会上层占据, 贫困永远也不可能被消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可能实现。这部分人将一直停留在生存欲的追求中, 无法摆脱贫困。美国等西方发展国家的贫民窟正是这个机制的恶果。这是少数人的问题。
二、消费欲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导欲求
现今的中国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已经解决, 他们的欲望需要有新的引领。这是多数人的问题。而这个新的欲望导者又必须承载中华民族的可持发展问题。政府在发展经济时必须统筹兼顾, 考虑到经济的道德价值和哲学价值。而不仅是经济的生存价值和消费价值。上层社会的消费欲须要得到扼制。诚然生存欲和消费欲这两种欲望会一直存在下去, 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 绝对不能成为主导欲。
消费欲无限扩张不是主要问题, 却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人们一味地追求消费, 消费欲的无限扩张, 加重了人的异化。新得到的钱转而被消费, 人不再是为人而努力, 而是陷于“消费—钱—消费—钱—消费”这个无终止的循环中。企业生产为了利润, 不是为提高员工待遇。一些人为了追求利润损害生态环境, 剥夺自然生灵生存权。个人的发展让位于消费。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变为追求金钱继而实现消费的手段。豪宅、别墅、名车、貂衣应有尽有, 奢华之风弥漫。“地下繁华, 地上奢华”的广告语充斥城市, 奢侈物品随处可见。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八荣八耻以勤俭节约为荣。然而事实上, 却是以奢华为荣。金钱至上, 本应更多的关注贫困人口媒体却关注富豪。富豪在财富积多时不反馈社会的情况下, 并非好事, 代表这个国家财富多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这仅是对富豪本人有益。人均经济条件改善、贫困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公益事业才更值得关注。
任何资源是有限的。不仅仅指非可再生资源稀缺, 现今就是可再生资源如木材、水等也变得不足。在这个资源有限的地球上, 底层人不具备消耗更多资源的能力, 上层社会则是社会资源消耗的大户。然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物价上涨等却是底层人民需要承担的。
人类最应感恩的应是自然之母。感恩教育在全社会施行, 尤其注重对父母的感恩教育。然而人类生于天地之间, 从诞生之日就不断向自然之母索取, 人类又对自然回报了些什么?自然之母以博大的胸怀滋养人类, 然而人类无尽地向自然索取并肆意挥霍。那些被残害的自然生灵何尝不是我们的兄弟?试问有何资格教育子女感恩自己?在人类 (下转8页) (上接5页) 社会讲, 任何肆意挥霍自然资源之人, 都是逆子。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真知, 需要大力弘扬。
道德的社会价值是指道德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经济的社会价值是指经济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道德是社会的主导价值, 而不是经济的社会价值主导道德价值。经济的社会价值应以道德的社会价值作为判断标准, 经济活动是否有意义, 要看它是否符合道德。经济活动的取舍也要依道德而决定。我们常常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如何拜金、如何享乐、如何个人主义, 然而却在我们的社会生根。因此消费欲必须得到扼制。
三、求知欲应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导欲求
求知欲可以激发人提高自身素质、挖掘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的国风必将会左右这个国家的未来。财富不能左右未来, 它是身外之物, 随时可以被转移。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 应是在国民素质上体现。这些素质包括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清末不能用贫穷来形容, 却成为帝国主义刀下的鱼肉。致国宝外流, 新中国一穷二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财富可以瞬间灭失, 但是人的素质却是自身之物。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道德是经济这匹骏马的缰绳, 让他朝向阳光。国民素质胜于经济。人有能力就可以创造出经济效益。财富积累生存问题解决之后, 目标应转变为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不是一味满足无限的消费欲。享受性的生活偶尔为之, 却不可以习以为常。那将给地球带来资源上的极大灾难。过去中华民族面临生存成问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不为。现今生存问题解决掉的那部分人, 建设的重点应包括人自身的智能、体能、健康方面的开展。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让人生活在适合生存的一种状态中。而不是有车无处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当代本质要求 篇8
摘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人民一直奋斗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小康社会的定义,本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根本途径出发,论述了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关键词: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现代农业
收稿日期:2011-12-16
作者简介:肖明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政协副主席;张志强:河北省秦皇岛市政协委员;张相武: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从党的五中全会到党的六中全会,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和新部署,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本质要求。所以,从我国现阶段的特征出发,深入理解党的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精神的本质要求,这对提高全党各级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和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确保“十二五”规划的如期完成,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都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是党的五中、六中全会最鲜明的主题,而将其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则是科学发展本质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前后,我国人民生活已达到了整体小康水平,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生产之间供求矛盾的制约,使我们达到的整体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胡锦涛总书记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指引我们党在“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局面和难以预测的各种风险考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作用,不但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使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与物质供求之间矛盾的解决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实践证明,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的新境界,党的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上述国情、世情之后,准确地作出“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据。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情况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作用,确保“十二五”计划提出的“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二、转变方式的本质要求
党的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了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战略措施,这就决定了转变方式的本质要求有两个重点需求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一是要找准主线的切入点。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必须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贯彻到“十二五”规划的始终和全过程,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扩大内需的有效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方面,要进行科技体制创新,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在资源环境建设方面,要坚持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要把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建设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上,把促进再就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把提高城乡收入,消灭绝对贫困,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文明建设方面也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出发,走改革发展、产业发展、市场发展的新路子,实现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二是通过上述主线途径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制约性和保障性的问题,在发展中得到切实而不是形式上的解决。首先,确实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条,就业压力大,社会矛盾增强的问题。其次,确实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质机制障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面临国际压力较大的问题。再次,确实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最后,要按照六中全会的布署,确实解决投资和消费关系平衡、文化荒漠、道德缺失、精神萎靡的问题。将文化强国的战略落到实处,上述这些问题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重点又是检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唯一标准,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转变方式就可能空运转,而这些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才能使经济发展从速度和质量两个本质方面,确保经济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体现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达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的。
三、改革攻坚的本质要求
在“十二五”期间,为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我国要全面推进各个领域改革,总的战略部署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体质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其艰巨前所未有,困难前所未有,所以,党的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科学地分析和判断这种改革攻坚的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原则的坚持。一是率先改革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一些发展较快地区和单位,先行一步打开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在有关规定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允许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改革开放领军人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以更大的热情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获得改革开放攻坚的胜利。二是完善改革的原则,要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的深层次矛盾,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国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推动非国有经济实体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深化资源性产业价格和要素市场的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三是适应改革的原则,要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除了要搞好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的,还要对搞好各级政府自身的改革,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改革,逐步实行党务和政务的公开,加快对权力运行的全面监督,改革执政的方式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四是和谐改革的原则,不论哪种体制的改革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这在确保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同时,必然会影响到个别人的利益和眼前利益,必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纠纷,因此,坚持和谐与改革并行,改革与和谐并举,实行无社会动荡的改革和无阵痛的改革。
四、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是我们党早已确定的长期战略任务和目标,这次党的五中全会把“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再次确立为“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和新活力。第一,注入了现代农业破解发展的分析力。使全党上下清醒的认识到,尽管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整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与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紧迫,农业发展的方式仍然粗放。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平衡压力增大,农民增加收入仍然迟滞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发展中破解。第二,注入了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决策力。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上述这些问题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又是“三农”的问题,但是问题的实质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所以党的五中全会科学决策“十二五”期间,我们党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放活方针,为我国现代农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撑。第三,注入了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体系;大力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强农业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和改善农村发展体制和机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条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
五、根本保证的本质要求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是党的五中会会和六中全会反复强调的科学发展本质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契机,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创新建设的根本途径,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具体性和功能性的保证。一是通过党的思想性和先进性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理论上系统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并且要把科学发展作为新时期的社会科学,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战略思维,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准确把握发展态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造发展新模式,全面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的攻坚指挥部,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二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把“科教兴国”、“人才兴国”和“文化兴国”的总战略具体深化、细化和量化,为“创先争优”的活动增添新的内容,并纳入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中去,着力提高党员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提高党支部的科技功能和科技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提高党支部的科技功能和科技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科技先锋队的作用和科技模范作用。为科学发展提供有支撑力的科技保证。三是通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锻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建立健全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纪律保障机制,确保党中央的政令畅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为巩固和提高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为我们党实现长期执政提供能力保证。四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对那些未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腐败分子,给予严厉的惩罚,从标本兼治上加强反腐倡廉从而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十二五”规划的完成,凝聚党心民心,提高政治清明的廉政保证。五是通过“党管人才”原则和坚持实施,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人才资源作为完成“十二五”攻坚任务的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高端人才队伍的建设,既要充分利用好国内人才的作用,又要大胆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人才库的整体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改善人才管理模式,落实人才政策,为可持续性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不竭的资源保证。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荐阅读: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10-06
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08-30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07-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11-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读论文07-0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我见10-14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10-24
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实施方案06-01
从劳动与技术的替代选择谈全面建设小康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