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2024-10-24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精选8篇)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篇1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为切实加快我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规范统计监测,明确职能分工,统一方法步骤,落实责任措施,确保2012年在全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特制定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加强全面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在定性定量上把握全面小康社会指标发展趋势,围绕“巩固已成指标、促成可成指标、主攻滞后指标”的总体思路,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创新举措、整体推进,确保2012年建成不含水份、人民群众得实惠、百姓普遍认可的小康社会。

二、组织保障

1、健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组织机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涉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部门的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办公室和推进工作组、宣传工作组、监测工作组、督查工作组(简称“一办四组”),具体负责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指导、实施、推进工作。各镇、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保证工作力量,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明确分管领导,落实1-2名同志负责具体工作,确保小康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小康各项指标如期完成。

2、建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工作责任机制。各镇、相关部门对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数据的收集、评审及数据质量负总责,对照小康目标,按照“提高已达指标、巩固动态指标、确保未达指标”的要求,补短补软补缺,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指标顺利实现。

3、明确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保障机制。设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专项经费,并纳入县、镇财政预算。各镇、各相关部门要妥善安排专项经费,确保本镇、本部门全面小康社会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创建经费,加大薄弱环节投入,确保创建达标;二是工作经费,保障创建组织、机构有序运转;三是奖励经费,对创建全面小康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明确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机制。县级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按照《江苏省县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要求组织实施;各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按照《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镇级指标体系》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围绕《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部门考评办法》中承担的监测任务组织实施。

三、工作要求

1、全面监测。定期收集分析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相关数据及相关情况;定期召开监测指标数据分析汇报例会及监测指标会审例会,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和措施,对监测中发现的新情况,及时预警;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衔接,确保指标口径计算方法和监测结果上下一致;定期公布监测报告和结果;总结全面小康社会推进进程中的做法和经验,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积累经验。

2、完善台帐。各镇、各责任部门认真收集整理2010年以来涉及本镇、本部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相关文件、会议纪要、领导讲话、工作方案、工作措施、监测报告、监测报表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形成有说服力、对小康数据有支撑作用的台帐、图片、影像等材料,要求资料齐全、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数据详实,并按统一要求印制、装订、存档,健全小康基础台帐。

3、强势推进。按照既定的实现年份,围绕《江苏省县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重点对未达标的8个指标,尤其是2010年未达序时进度的3个指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出台针对性政策和措施,落实时间任务表,确保做到“已实

现指标抓巩固、未实现指标抓推进、难点指标抓突破”,努力使各项指标高质量完成。进一步落实富民、惠民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关注社会热点,划解社会矛盾,解决百姓困难,使百姓了解小康、感受小康、支持小康,提高百姓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认知度、满意度。

四、职责分工

1、“一办四组”职责:“一办四组”组长由分管县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组成。小康办由政府办牵头,经信委、农委、住建局、人社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交通运输局、广播电视台为成员单位,主要负责综合协调、资料建档、进展跟踪、迎检接待及日常工作;推进工作组由发改委牵头,政法委、农工部、经信委、农委、人社局、住建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科技局、交通运输局、财政局、环保局、商务局、文广新局、公安局、电信局、工商局为成员单位,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力推进各镇、部门小康监测指标的达标完成;宣传工作组由宣传部牵头,文广新局、外宣办、广播电视台、报社、信息中心为成员单位,负责制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宣传工作方案,解读全面小康各项指标及实现水平,提高广大群众对小康社会的知晓度和满意度;监测工作组由统计局牵头,政法委、农委、教育局、卫生局、住建局、人社局、民政局、科技局、交通运输局、环保局为成员单位,负责收集分析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相关数据,定期召开监测指标数据分析会及指标审定会,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督查工作组由纪委牵头,检查各镇、责任部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各项工作落实和进展情况。

2、部门工作职责:根据《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部门考评办法》要求,及时提供全县和分镇小康监测数据,研究和制定所分工任务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及数据质量评审办法。对已达标或有波动的指标巩固提高,对达序时进度的指标推进提升,对达标难度大的指标,要分析实现进程,跟踪监测,确保小康指标如期实现。

3、各镇工作职责:按照《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镇级指标体系》要求,围绕镇级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和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制定全面小康社会监测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查找差距,落实措施,推进小康监测指标的完成和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可。

五、严格考评

围绕镇级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监测体系和部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考评办法,落实对各镇和相关部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量化考核,签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责任状,明确各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积极推进小康镇建设,对达标的小康镇给予5万元和党政主要领导各2万元的奖励,对创建小康社会先进镇给予3万元和党政主要领导各1万元的奖励,对创建小康社会先进部门给予2万元和主要负责同志1万元的奖励。对影响县全面小康社会达标验收的镇、部门,年终考评时实行一票否决。县委、县政府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评优、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及时的督查、严格的考核、严明的奖惩,调动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共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六、工作安排

1、出台《关于成立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牵头部门:小康办 时间:2011年8月-9月

2、出台《关于在全县开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宣传活动的通知》,制订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宣传。

牵头部门:宣传工作组 时间:2011年8月-2013年5月

3、组织开展上半年县级小康监测工作

牵头部门:监测工作组时间:2011年8月-9月

4、“一办四组”人员落实到位,小康办选调人员集中办公。

牵头部门:小康办 时间:2011年9月

5、各镇、相关部门成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牵头部门:小康办 时间:2011年9月底

6、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推进会

牵头部门:推进工作组 时间:每季度

7、组织对各镇及责任单位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作督查

牵头部门:督查工作组 时间:每季度

8、组织三次问卷调查(开展民生需求调查、群众满意度调查)

牵头部门:监测工作组 时间:2011年11月、2012年5月、9月

9、各镇、责任部门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档案资料规范化整理工作。

牵头部门:小康办 时间:2012年2月完成2010年-2011年、2013年2月完成2012年档案资料整理并按统一格式要求印制、装订成册。

10、组织开展2011年县、镇两级小康监测工作,完成县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报告初稿。牵头部门:监测工作组时间:2012年2月-3月

11、开展进村入户工程(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办实事、搞宣讲)

牵头部门:小康办 时间:2012年4月-2013年3月

12、开展“小手拉大手”校园宣传活动

牵头部门:宣传工作组 时间:2012年5月、10月

13、县委、县政府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省委研究室)提交达标申请书面报告及相关材料

牵头部门:小康办 时间:2012年6月

14、组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满意度电话模拟调查

牵头部门:监测工作组 时间:2012年7月

15、迎接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初审

牵头部门:小康办 时间:2012年8月

16、开通小康热线电话

牵头部门:小康办 时间:2012年9月

17、制作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成果专题片、宣传画册、展牌等

牵头部门:宣传工作组 时间:2012年10月

18、邀请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我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满意度电话模拟调查 牵头部门:监测工作组 时间:2012年11月-12月

19、邀请省有关部门实地调研指导我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工作

牵头部门:小康办 时间:2012年11月-12月

20、迎接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省委研究室对我县全面小康社会达标情况的验收 牵头部门:小康办、监测工作组 时间:2013年3-4月

21、做好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我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满意度调查

牵头部门:小康办、监测工作组 时间:2013年4月-5月

22、县委、县政府召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总结表彰推进工作大会

牵头部门:小康办 时间:2012年2月、2013年5月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篇2

一、山西省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经山西省统计局发布数据可以看出, 近几年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程度、整体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程度、教育实现程度只能达到50%的比例, 最高也不过70%, 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 一) 山西省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

山西省有近120 个市、区、县, 其中贫困县就占几乎一半的比例, 这些贫困地区严重影响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因有四: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偏低, 表现在山西省在所有省里经济社会实现程度排名靠后, 百分比虽然比西部地区高一点, 但比东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要低好多, 差距很大; 二是在全国横向比较, 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低于全国水平, 而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三是在中部六省中排名靠后, 经济、教育、文化排名居中等水平, 生活质量、法制、环境、社会和谐等指标的实现程度与六省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 二) 山西省小康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逐年增多, 尤其中部地区最为显著, 而东部乡镇欠发达地区增收幅度较小, 进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同时, 生活水平程度差距越来越大。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就业紧张、形势严峻。山西省是失业率较高的省份之一, 失业率不断升高的原因有: 新生劳动力处于正在成长的阶段, 大学生等新生劳动力就业率很低; 大批下岗职工停滞不前, 成为失业人员; 经济运行机制也是一个原因, 全省的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 而在这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结构性等矛盾的出现, 其中, 劳动力素质低下、高级技术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问题, 现有劳动力一方面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达不到所需劳动力的标准。

2、社会事业方面出现问题。具体表现在: 农村教育质量差, 远远落后于城镇, 这是由于教师队伍素质差、教育条件落后等原因导致的; 农村医疗条件很差, 农村医疗保障对于农民来说是很关键的保障制度, 虽然, 近几年国家对三农问题有了很大的重视, 也实施了一些政策措施, 但还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大多数农民还是因为收入薄弱导致无法治愈重病而陷入生活的困窘; 社会保障水平不高, 国有陷入困境的企业的职工没有能力参加社会保险, 部分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没有得到相应的制度保障, 政府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投入力度不足等等问题导致全省社会保障制度调控有所缺失。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指导小康社会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这样才能保证小康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山西小康社会建设在全国处于后几位, 面对这一残酷现实,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按照山西省的现实状况出发, 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为山西小康社会的建设探索一条好的出路。

( 一) 要想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和根本目标, 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坚持的核心, 这指明了发展的本质和目标, 同

时也指明了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所在, 根本的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以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主, 满足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可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个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所以小康社会建设不仅包含人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它还更深层次的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 那么, 建设小康社会实质上也就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

( 二) 要想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规律, 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也就是说, 我们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 协调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协调发展要求我们的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注意做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变化发展必须保持平衡, 国内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应该保持平衡, 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持平衡, 做到真正的一致; 科学发展观还强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应该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三) 要想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的根本方法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这就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三、山西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路径的新思考

( 一) 将人民富裕和国民幸福作为衡量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 做到使人民富裕是发展的目标和手段, 富裕人民大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富裕人民大众是使大部分人过上富裕的生活, 而不是小部分人, 富裕人民要实现的是共同富裕, 所以, 不仅要看平均收入是否增多, 更要看人数是否增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应该做到除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这些重要指标外, 更应该将人民富裕和国民幸福这两项指标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结合山西省发展的实际情况, 应该将缩小贫富差距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而贫富差距的关键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 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增加高收入者的比例,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 取缔非法不明的收入, 通过深化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进而促进社会真正的公平和公正。此外, 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 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基本条件, 因此, 只有将制度建设有力实施, 才能保证社会和谐的发展下去。其次, 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必须要重视的有力举措, 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 以工业促进农业, 以城市带动乡村, 从我省实际出发, 积极研究探索新途径, 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积极发掘农业内部增收的潜能,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让农民认识到多样式经营的重要性, 加大产业开发的力度, 同时, 政府还要加大扶持贫困的力度, 特别是贫困地区, 带领全省脱离贫困, 走向富裕。

( 二) 将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提高升级, 作为小康建设的根本途径

突出发展优势产业, 将之前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转化为以技术投入产业为主, 使得新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争取实现产业由量的扩张到质的转变。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到产业的力度, 提高其广泛应用的能力, 应用先进技术将传统产业转变为现代新型产业, 以满足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 要想提高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加大对品牌的打造, 发挥品牌战略优势。依据我省的实际形势, 建立属于山西省特色的品牌战略运行机制, 发挥创新能力以提高品牌战略的运行能力, 具有良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应该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 进而提高我省整体产业的水平和能力。另外, 诚信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用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来保障质量的创新, 以完善企业关于质量、标准等方面的体系。政府加大扶持政策也是十分必要的措施, 政府应该加大品牌扶持力度, 通过奖励来鼓励产业品牌更好地发展, 发挥好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

( 三) 将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作为关键的战略支撑点

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现代新型产业的必要手段, 特别是重点领域要加大创新的力度, 基础研究能力的建设也应该加强, 原始创新能力不仅要重视, 同时更应该加大引进吸收再次进行创新能力的力度, 争取在学科领域做出成绩, 比如, 在物理、生物、化学、材料、医疗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这将起到关键的战略支撑作用。

具体来说, 专项技术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在充分利用新能源的基础上加强工业基地建设, 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 在农作物、农产品、煤炭、冶金、新材料、医疗、化工等领域开发切实可行的通用技术, 同时, 研发有利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 使我省发挥优势产业的重要作用, 以促进整个山西省技术和装备达到更高的水平。

( 四) 将民生问题高度重视, 作为战略的重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 争取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从我省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改善民生的多项指标虽然都呈上升的趋势, 但上升力度并不明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能只是注重经济社会的发展, 民生问题必须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 惠民工程必须提上日程, 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发展教育, 做到协调发展。坚持把教育放在战略重要地位, 推进公平教育是发挥教育优势地位的基础, 要确保贫困地区子女正常接受教育, 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 加强教师队伍素质, 鼓励新式教育的发展, 协调好新式教育同传统教育的关系, 以促进教育的不断向上发展。

2、做好就业工作, 鼓励创业。坚持长久以来实施的扩大就业的战略, 以创业带动就业, 鼓励全民创业, 充分发挥创业者的创新能力, 创造条件解决待就业者以及失业者的就业问题, 制定合理安排的收入机制, 加大扶持力度, 解决零收入家庭的困难, 制定正对性的制度以解决农民工拖欠工资的问题, 进而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才能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断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

3、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坚持长时间以来坚持的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 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 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 为群众创造安全、方便、价廉、有效的卫生医疗条件, 以解决广大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坚持社会保险、救助、福利, 将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基本养老、医疗放在主要的位置上,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做到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保障人民的利益,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 五) 突出建设三晋文化, 作为山西省独有的特色文化, 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 进而为小康社会建设顺利进行做有力的保障

山西生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山西人勤劳、奋进、诚信、奉献的优秀品质是对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 山西人还通过不断的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光大, 这些优秀品质不仅是山西人的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我们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支撑。

晋商发源于山西, 晋商作为开拓市场的典范, 有着制度、观念、金融方面创新的能力, 同时, 晋商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 形成了勤奋诚信、敢于开拓的属于山西特有的晋商精神。山西还是抗战时期的革命老区, 这里的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 练就了面对困难挫折不怕牺牲、敢于拼搏的太行精神。山西省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 应该做到在继承晋商、太行精神的基础上, 不断发扬山西自身的优势, 为推进全省小康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 不断引导鼓励山西人民积极投入到建设和谐文化的行列中, 做到与三晋文化中提倡和谐的思想完全一致, 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全面建设和谐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要想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的文化, 就必须发展文化产业, 大力发扬文学作品等多种文化形式, 用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形式来提高全民文学素养, 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加强文化产品的发展, 提高文化产品在小康建设中的作用。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下之际, 应该创造更多的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 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山西统计局.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R].统计报告, 第103号.

[2]山西统计局.全面小康建设稳步推进[R].统计报告, 第82号.

[3]刘泽民.再接再励, 乘胜前进, 为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努力奋斗[J].山西农经, 2002.05.

[4]王秀苗.我省农村小康进程分析[J].山西农经, 2002.06.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篇3

一、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性

老干部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部分,既属于党的建设范畴,又属于社会建设的范畴。做好老干部工作,不仅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老干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臣,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经历了革命战争的考验和艰苦创业的磨练,既是新中国的奠基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者,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支持者。他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宝贵的政治智慧。因此,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我们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广大老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理应得到全社会很好的关心照顾。让他们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益寿延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充分反映,更是我们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我们要密切联系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树立学习老干部就是学习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老干部就是重视我们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资源,服务老干部就是服务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的思想,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提高对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

二、要正确把握做好老干部工作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

1.做好老干部工作与维护社会和谐的关系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不断推进社会各项事业,需要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需要激发全社会的生机和活力。老干部队伍是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都十分广泛的特殊群体,做好老干部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铁路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问题和矛盾难以避免,一些矛盾处理不当还将会波及老干部队伍。如果老干部队伍不和谐不稳定,易引发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老干部队伍稳定了,就能在维护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就能够促进全社会的稳定。我们要认真按照十七大提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的要求,坚持把老干部工作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去思考,放到和谐铁路建设的目标上去谋划,放到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进程中去落实,既要加强对老干部的正面引导和政策宣传,又要把关系老干部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维护好、解决好、照顾好,真正使广大老干部成为和谐社会的受益者、倡导者。

2.做好老干部工作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关系

老干部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组织观念。当前,就铁路上海地区的老干部队伍情况来看,他们对落实政治待遇、生活待遇普遍是满意的,特别是对中央和上海市提出利用社会资源服务老干部的举措尤感欣慰。我们要按照中组部提出的“加强新形势下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奋发有为”的要求,找准老干部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和时空优势,注意发现并大力宣传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感人事例、先进事迹和表率作用,充分调动广大老干部在参与创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要以“六个坚持”来加强老干部工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把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思想建设作为加强老干部工作的重点,通过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使离休干部党组织更加健全、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活动更加经常,在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方面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要把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作为加强和改进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2)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创新作为推动老干部工作的动力。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政治上重视老干部、思想上关心老干部、生活上照顾老干部”的指示要求,研究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把老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党工作和铁路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上来。

(3)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老干部工作的核心。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老干部的根本利益作为老干部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从关心、爱护和尊重老干部出发,主动了解、耐心倾听、认真对待老干部的各种需求,努力把老干部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好、落实好,把老干部的切身利益、正当权益保障好、维护好,把老干部的服务需求、实际困难解决好、关心好。研究建立经常与老同志联系、上门看望、沟通交流的制度和释疑解惑、消除寂寞等体现人文关怀的工作机制。

(4)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做好服务工作作为老干部工作部门的中心任务。要把老干部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以落实好老干部“两项待遇”,改善老干部服务为重点,认真制定老干部工作各项制度、措施,着力解决老干部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如我部针对老干部不同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不同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以及不同的困难需求、帮扶服务等制定的“老干部结对联系制度”“家访探望制度”“住院慰问制度”“特困补助制度”“重点对象帮扶措施”及依托社会资源建立“条块联手服务机制”等,都是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可操作的长效举措。通过多方面努力,来更加关注老干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为他们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5)要坚持把加强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氛围的重要抓手。要针对离退休干部的队伍现状、发展趋势、活动需求,以创新的思路和前瞻性思维,进一步加强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阵地建设,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研究建设的标准和实施长效的投入机制;要结合队伍现状和普遍愿望,不断探索和尝试适合老同志特点、符合老同志特征、满足老同志需求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为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健康有益的文娱情趣活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方便。

(6)要坚持把加强老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作为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政策性更强、涉及面更广、工作量更大、服务标准更高、任务要求更重。作为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同志,要自觉学习和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要求党的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做好老干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始终做到求真务实、敬业爱岗、勤奋工作,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和谐铁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篇4

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的贯彻执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决定》(桂发〔2008〕18号)的精神,全面推进我县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好节能减排的工作任务,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订我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任务分解方案》,结合我县及各乡镇实际情况,确定我县2011-2015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目标为:到2015年底,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各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完成工作目标,成立昭平县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决策和督促我县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

(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

陈有辉 县 长

副组长:

黄明献常务副县长

吴航副县长

刘飞国副县长

陈建光

成 员:

吴远金

陆鹏程

潘亮臣

邱平

黎永梅

黄万雄

黄强

邱力

潘达超

李仲辉

梁芬娇

罗敏

刘良勋

张小芳

李荣军

副县长 政府办副主任 县住建局局长 县发改委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县国土局局长 县水利局局长 县环保局局长 县审计局局长 县市容市政局局长 县政府办副主任黄姚旅游经济开发区常务副主任昭平镇人民政府镇长 文竹镇人民政府镇长 仙回瑶族乡人民政府乡长 走马乡人民政府乡长 黄姚镇人民政府镇长 樟木林乡人民政府乡长

龙家防凤凰乡人民政府乡长

姚富健北陀镇人民政府镇长

林世文富罗镇人民政府镇长

贝 娣木格乡人民政府乡长

李世召马江镇人民政府镇长

姚明丰五将镇人民政府镇长

(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按县领导小组的要求,对各项目具体指导、督促和综合协调,不定期地向县工作领导小组汇报相关垃圾处理项目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办公地点设在县住建局,具体成员如下:

办公室主任:

陆鹏程县住建局局长(兼)

办公室副主任:

潘达超县政府办副主任黄姚旅游经济开发区常务副主任黄剑锋 县住建局副局长

姚富忠 县市容市政局副局长

吴富明 县国土局副局长

办公室成员从县住建局和市容市政局单位抽调。

三、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方案

(一)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指导思想

行政村配套建设垃圾池、乡镇配套建设垃圾转运站或收集站,配置相应的垃圾运输车辆,加快建立“村收集、乡镇转运、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区域性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资源优化配置的村镇垃圾处理体系。

(二)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

昭平县共有12个乡镇,112行政村。为了使我县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考虑服务范围和降低运营成本全县拟新建三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即拟建马江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樟木林乡潮江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北陀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马江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服务集中处理2个乡镇(马江镇、木格乡)和25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樟木林乡潮江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服务集中处理四个乡镇(黄姚镇、樟木林乡、凤凰乡和富罗镇)和58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北陀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服务集中处理1个镇(北陀镇)和13行政村生活垃圾。原富裕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服务集中处理五个乡镇(昭平镇、五将镇、文竹镇、仙回乡和走马乡)和51行政村生活垃圾。各个行政村建设垃圾池,负责收集各村屯的生活垃圾;各个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或收集站,负责压缩各个行政村运来的生活垃圾。再由各个乡镇中转站或收集站运到生活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三)建设项目实施计划

2011年,完成建设桂江和公路沿线乡镇(仙回乡、文竹镇、昭平镇、走马乡和五将镇)生活垃圾中转站或收集站和行政村(51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池项目并投入营运。

2012年,完成马江镇、樟木林乡潮江村和北陀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前期工作(可研、立项、测绘、勘探设计和征地等)。

2013年,完成马江镇、樟木林潮江村和北陀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

2014年,完成马江、木格、北陀、富罗、黄姚、凤凰和樟木林乡镇中转站或收集站和行政村(61个行政村)垃圾池建设。

2015年,成立马江镇、樟木林乡潮江村和北陀镇三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运营机构并投入营运。

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篇5

人民网-《人民日报》

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是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优化信用环境、维护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而长远的意义。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有信则立,市无信则废”。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商品交换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等价交换。如果诚信缺失、不讲信用,贷款不还、假冒伪劣商品满天飞,必然会破坏市场环境和社会秩序,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成本和风险,甚至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不仅如此,如果任由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失信现象泛滥,还会影响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信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仅仅靠道德教化,还需要社会信用体系来维护。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对失信行为的记录、揭露、传播、预警,使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有利于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筑起坚实的道德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强调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也要求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我国从信贷征信起步,各地区、各行业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很突出,人民群众十分不满。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务艰巨,迫在眉睫。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篇6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清原县政协常委 王希平

为加快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县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我县部分乡村进行了调研视察,并赴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延吉市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和我省桓仁、宽甸两个满族自治县部分乡村进行了学习考察。五市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举措和成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思考,充分论证,精心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下面,我代表县政协调研组就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提出几点建议。一、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作法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受到,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明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富有特色,他们的经验和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明晰思路,强化规划引领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要求,五市县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实践水平,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让规划引领建设、改造和升级,致力于推进环境、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四平市铁东区明确了“抓点、连线、促面”的工作思路,坚持规划、整治和建设并举,做到组织领导、示范引领、资金投入、帮扶措施、督查指导“五个强化”。桓仁、宽甸两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桓仁县制定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桓仁镇和北甸子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大南沟村成为国家级生态村。宽甸县 确定了“四美十有”标准,河口村被国家六部委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二)整合资金,注重突出实效

五市县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宽甸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申报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全力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集中优势,重点帮扶。如2013年,帮助青山沟镇整合省市县各类资金770多万元,对散居于山上的45户进行整体搬迁,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依托青山沟景区,悉数办起了农家乐,每户每年住宿和餐饮净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桓仁县“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对全县103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新建。四平市铁东区强化资金投入,坚持多渠道筹资,即区上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挤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三)整治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四平市铁东区全面开展了以“治山、治水、治脏、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净化工程、高标准村屯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善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工程、退耕还林整治工程,成效显著。桓仁县加大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1.9亿元,建成生物质垃圾气化站8处、垃圾堆肥池1650立方米、污水处理设施114套,新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2处、户用沼气池5132个„„达到了既解决环境问题,又解决卫生问题;既解决燃料问题,又解决肥料问题;既解决生产问题,又解决生活问题。宽甸县着力 开展了“四场五化六整治”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全面推进“万盏路灯进村屯”、“万座水厕进农户”等工程,使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依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五市县各乡村紧紧依托本地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作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延吉市万宝镇红旗村依托毗邻长白山的区位优势,精心打造民俗特色品牌,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民族风情。在这里,一幢幢具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白墙青瓦房整齐地排列在溪水两旁,统一的木栅栏围起一座座农家小院,86户家家院里都是“蔬果飘香绿满园”。该村逐步形成了以朝鲜族特色餐饮、民俗表演、民俗风情体验、家庭度假和农业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体系。2014年共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收入1900万元。桓仁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了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其中老黑山村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共发展大榛子种植基地3600多亩,年产大榛子35万公斤,人均收入达2万元。大榛子产业成为老黑山村农户致富的摇钱树,让曾经的全县经济最落后村变成如今的最富村。宽甸县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基地,在景区与沿线周边建设了有机蔬菜、山野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示范基地,农旅结合效益明显。如今宽甸农家乐已多达2000家,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了百姓致富,也将宽甸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五)创设载体,培育乡村文明

五市县积极引导农民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培养农民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村风。万宝镇红旗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和乡风文明培育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该村认真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和“美德在农家”、“不让黄赌毒邪进我家”等活动,形成了“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遵规守法”的良好风尚。桓仁县湾湾川村,以“爱家邦、美家园、传家风、睦家邻”为村训,建设了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2处,村民在闲暇时间唱村歌、跳健身操、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文明和谐的文化生活在村里蔚然成风。宽甸县河口村,在村“十星文明户”的基础上,按照“美丽农家”的标准,评选出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环境整洁、产业致富的美丽农家80多户。用典型的力量感召和激励村民人人讲文明、家家有产业、户户讲和谐、共奔幸福路。

二、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屯环境美化、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弘扬乡村文明新风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了村部、村路、巷道、边沟、院墙、卫生室、农民书屋、文化广场等,更多的农民走上了柏油路、水泥路,住进了漂亮新房,喝上了清洁自来水„„二是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各村设置了垃圾箱,配备了保洁员,村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加强,卫生改厕力度加大,农村环卫保洁水平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结合乡村实际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四是道德文明素质得到提升。认真开展了“四德”主题教育进乡村活动和“道德文明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标兵户”等评选活动,提升了农民道德文明素质,净化了民风、村风。

几年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涌现出了一些生态优良、环境秀美、乡风文明、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如:南口前镇王家堡村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获得省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先进村、省环境优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南山城镇大北岔村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大孤家镇王小堡村也曾获此称号)、全国法制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红透山镇成为全省宜居示范乡镇。大苏河乡沙河子村成为我省少数民俗村和全市乡村旅游的典范。

成效有目共睹,差距不容忽视,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五市县等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进展不平衡。由于认识高度、工作力度和推进程度的不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各乡、村之间发展得不平衡,有的差距还比较大。全县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卫生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所占比例还不高。二是缺乏科学规划。一些村规划意识淡薄,缺乏通盘考虑,村庄布局不尽合理;有的村虽有规划也不按规划实施,随意性强,导致规划和建设“两张皮”;有的村规划粗线条,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总之,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在农村并不少见。三是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习惯尚未形成。有些村户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排放、杂物乱堆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情形,在一些村户中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有的村级 班子战斗力不强,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美丽乡村建设进展不快。

三、关于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县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无论是从地域面积、人口规模来看,还是从生态资源、发展现状来看,广大农村都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美丽乡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加快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需要全县上下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后代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明确重点,扎实推进,切实把美丽乡村建设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要像宽甸等县市那样,研究制定针对性更强、更实的实施方案、管理体系、职责分工和考核机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并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予倾斜,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和互促共进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三级联动”管理机制。要建立以乡镇为责任主体、村屯为实施主体、县相关部门为考核主体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有序推进,认真考评,形成县、乡、村三级共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美丽乡村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乡村两级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的职责。要大力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切实抓好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为核心的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乡村两级班子考核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亟需一大批有责任意识、创业激情、开拓精神、务实作风的乡村干部来带领。这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发展的关键所在,群众的强烈企盼。

三是建立有效投入机制。要建立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整合各类资金特别是涉农项目资金,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城建、交通、农林水、环保、移民、扶贫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省市县帮扶部门、帮扶单位的作用,做到资金项目集中投放、高效使用,力求打造更多的示范乡镇、示范村庄,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是倾力守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是我县最厚重的家底。作为生态资源的承载主体,各乡村要始终不渝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乡村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要依托丰富的自然禀赋,坚持生态富民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使自然生态与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绝不能因为短视行为而牺牲乡村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生态这一 最大优势,努力将我县乡村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走廊和宜居宜游的美好家园。

(二)坚持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要坚持科学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统一,把乡村科学规划与环境卫生整治、农民素质提升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乡村特色和品牌。

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施工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各乡村要结合地理区位、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编制本乡本村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做到同全县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同产业布局规划相协调,同精神文明建设相呼应,让规划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要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典型村的示范引领 作用,优先抓好城郊村、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驻地村、重点景区村建设工作,做到突出重点、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促面、有序推进,努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民风淳厚的示范村、特色村,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民风正的有机统一。

三要坚持因地制宜方针。要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群众满意”的原则,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合理化布局,实施差异化指导,突出个性化塑造。坚决摒弃“一个模子”、“ 千村一面”的现象,始终保持乡土特色和田园本色,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独特魅力,彰显自然、恬静、绿色、清新的乡村之美。让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小桥流水、田园农家、鸟语蛙鸣、院墙屋瓦、淳朴民风、满乡文化„„这些具有鲜明的生态元素和乡土气息的生活印记,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三)加强环境整治,形成长效机制

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要坚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在“美”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突破。

一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涵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无害化处理等众多领域,需要多部门协调作战。要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工作。通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环境整治,达到道路硬化、村屯绿化、卫生净化、街路亮化、环境美化,远离脏、乱、差。让干净整洁的村落、蔬果飘香的庭院、绿意盎然的花木、平坦通畅的道路、清澈见底的河流„„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景观。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二是健全机制,确保实效。要健全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监管力度。要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村屯美化、河沟清理、卫生改厕等方面入手进行环境整治。制定环境卫生管理长效保洁责任制,做到卫生环境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可持久。

(四)立足生态优势,壮大特色产业 没有特色产业作支撑,农民就难以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生态深度融合,以特色产业支撑为重点,形成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并进的良好态势。

一要围绕资源优势狠抓生产基地培育。各乡村要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特色农业狠抓生产基地培育。特别是要以大伙房水源保护治理规划实施为契机,搞好水源保护区产地认证、产品标识和区域保护工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依照标准规范生产,积极运作打造品牌。鼓励和支持农户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米、山野菜、花卉等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让好的多起来,形成规模;多的好起来,形成特色;特色火起来,形成效益。使我们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特色产品走向城市、走进商场、走上餐桌,不断提升清原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我县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

二要围绕生产基地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占领一方市场,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地百姓。要紧紧围绕资源优势下大气力重点抓好具有区域特色的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对外联大靠强等方式新建和改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牵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与农民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就地增值,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以租赁、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合理流转土地所有权,从而使土地能 10 够向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促进土地增值和农民增收。

三要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镇(乡)村发展乡村游、生态游,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农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相融合。积极打造融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使自然之美与发展之美相得益彰,田园之美与生态之美相映成辉,努力打造更多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旅游示范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就业增收。让乡村旅游成为我县旅游的亮点,使之既有看点,又有卖点。

(五)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新风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物的硬件”建设,也需要“人的软 件”建设。只有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深度融合,使美丽乡村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一是提升农民文明素质。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育广大农民增强环境保护和卫生保洁意识。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以往乱扔乱倒、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习惯,保持村屯庭院干净整洁,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文明内涵、更有文化底蕴。让农村既有美景,又有美德。

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四德”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有效载体,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村、美丽农家、卫生模范户、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引导大家崇德向善、守望相 助、明礼诚信、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创业致富,形成风醇物厚、健康向上的民风、村风。倡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要继续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文化长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直观地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让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篇7

一、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的一着妙棋

中国13亿人口、9亿是农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三农”的现代化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加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面临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差别不断扩大的问题。这表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个特殊敏感时期。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能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顺利吃到“现代化馅饼”;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城乡、地区和贫富差距过度扩大,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现代化陷阱”。这两种前途取决于我们在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是不是能够尽快纠正城乡差别发展的战略,改变城乡分治的制度安排,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这就是说,要让9亿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有序地实现分工、分业、分化,让更多的农民稳定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成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大部分农民成为中等收入者,让所有的农民都过上宽裕、文明的生活。现在,严峻的问题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片面追求GDP、忽视生态环境的工业化,要土地、不要农民的城市化等众多不健康的现象。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涌向城镇打工谋生,进城务工的1亿多农民工又未能享受平等的待遇,就业很不稳定,成为在城乡间游动的庞大流动人口和弱势群体,农业劳动力则变成“3860部队”。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及时的改变,现代化进程就会出现严重的曲折。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实际上就是要纠正这些不健康的现象,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手抓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推进,一手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留在农村的农民都能过上文明的幸福生活。能否坚持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难点

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实现全面小康几乎是没有悬念的,难就难在农村和农民的小康上。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三农”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必须看到,“三农”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特别是山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离全面小康生活还有很大的距离,那里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农村建设零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社会事业十分落后,社会保障普遍缺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劳动力严重过剩,就业和增收的难度较大。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农村仍然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攻克全面小康建设中的这一大难点,从而确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避免产能过剩、经济波动的有效途径

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投资、外贸、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中,投资和外贸难以维持超常规的增长,内需不足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投资的热地和贸易大国,但内需不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最大的软肋。从国际经验来看,没有强大内需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发达的经济强国。目前,投资过热、劳动者工资低下、外贸遭遇越来越大的反倾销压力,导致经济发展面临工业产能过剩、通货紧缩的危险,有效地扩大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内需中,农民收入的增长、购买力的提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最有潜力的。9亿农民现实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低下,是影响扩大内需的最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能够拉动农村的投资建设,拓展农民的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不断增添新动力。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把“三农”发展引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导航明灯

中央《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方向、总纲领、总任务、总抓手,包括了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任务,体现了“五个统筹”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生动实践。有人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这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只有科学发展的内容才能往里面“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并且使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互动效应。它有利于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改变“三农”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改变城乡发展失调、区域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谋“三农”的指导思想,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把“三农”工作的重心放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上来,把工作目标定位到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上来;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的“组合重拳”

目前,城乡关系的不和谐是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的关键阶段。“三农”问题在各种社会矛盾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面临着农民增收难、农业增效难、农村建设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就医难、农民求知难、农民养老难、农民减负难、农民维权难等众多的难题,这些难题不但影响“三农”的发展,而且危及城市的安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破解这些难题的“组合重拳”,它可以化解社会各类矛盾,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城市与农村、干部与群众等关系紧张的问题。我们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就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全面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

(一) 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

就是要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的观念创新、结构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子。着力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投资、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企业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让农业成为能使农民持续致富的现代产业。

(二) 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

就是要以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县域经济为平台,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提升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致富机会,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服务中心,使农村经济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 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

就是要以城镇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改造传统的村落,科学地规划村庄布局,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村庄建设,加快建设中心村,改造城中村、园边村、城郊村,合并小型村,搬迁高山村,把一批有条件的村庄改造、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服务齐备、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社区。

(四) 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

就是要着眼于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连锁超市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的水平,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也能获得与城市市民一样便利、安全、高效、多样的公共服务。

(五) 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

就是要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开拓就业致富门路和加快脱贫致富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房,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使生活在农村社区的农民不仅能够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而且能够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

(六) 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就是要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开展以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活动,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无所作为的消极情绪,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激发农民勤劳致富、自强自立、合作共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 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

就是要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推进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消除农村各种不安定因素,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与和谐的社会关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八) 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

就是要让广大农民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致富机会,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要适应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加速的新趋势,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的现代国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转移就业的农民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三、着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和动力机制

(一) 强化党的领导作用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总任务、总抓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根本保证。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越是重要的任务越需要党政一把手的高度认识和亲自行动。人们常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抓了就不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一把手的挂帅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抓调查研究、宣传发动,把各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要亲自抓政策制定、工作部署,集聚各方力量,落实政策举措;要亲自进村入户,抓点做样,探索加快建设的发展路子,及时总结成功的典型经验,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把农村基层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广大党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先锋。

(二)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中央提出要正确把握“两个趋向”,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在这项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来看,很多方面都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持的内容。并且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城乡建设上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偏向,拉大了城乡建设上的差距。同时,从城乡建设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产业和人口集聚的中心,投资建设的回报率明显高于农村,因此,城市投资建设可以依靠市场机制。而农村人口分散,产业集聚度低,投资建设的回报率也很低,农村投资建设更多的带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性质,因此,更需要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从这一实际出发,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重中之重。所有政府部门都与新农村建设相关,都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自觉地投入新农村建设中去。

(三) 强化农民主体作用

我们强调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但政府切不可替代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政府主导是外因,农民参与是内因。如果农民群众不把新农村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政府投入再多,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农民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政府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或者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新农村建设就肯定要失败。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工作,要让农民群众真正意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业,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农民投资的诱导作用,对建设积极性高、主动性强的乡村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奖励。增强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对自己有信心、对家庭有责任、对家乡有作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四) 强化社会共建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国,“三农”发展的状况,关系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三农”问题解决不好,会对全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三农”兴,才有国家兴、社会兴。绝大多数社会各界人士的根都在农村,自觉关心“三农”,自觉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每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心的社会人士的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现。我们要把捐助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造福最大弱势群体的慈善事业。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倡导“一企一村”结对建设新农村的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成功的农民企业家,回报自己的家乡,捐助贫困的乡村。

(五) 强化城市带动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建设搞农村建设,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我们要从中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多方面的带动作用,重点要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以工业和城市为主要税源的政府公共财政要更多地用于新农村建设,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二是要发挥工业和城市发展吸纳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功能,让更多的农民在第二、第三产业稳定就业,让进城的农民成为安居乐业的市民。三是要发挥城市现代文明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也能像市民一样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生活。

(六) 强化改革推动作用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篇8

关键词: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社會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62-01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规划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为此,在理论创新中,需要始终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实践探索中,更需要以法治引领改革,提高立法质量和完善法律体系,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公正司法,扩大法治宣传领域、全面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从知与行的辩证角度分析,我们应从营造法治适用新环境、构建公民法律思维新理念、探索法治建设新举措为重点,不断完善和创新法治社会建设的手段和措施,落实法治社会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一、营造社会法治普遍适用的新环境

法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民众法律意识加强,法治参与范围扩大,需要抓保障权利全覆盖,创新综合治理多角度。把法治建设作为加强社会建设,落实全民学法用法新起点,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发挥法治效能。同时要通过法治环境的打造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实现政府有权不任性,创造经济运行良好环境,促进公开、公平、公正,展示透明政府良好形象;增强服务群众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法治政府的正面形象,以环境的适应来实现法治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在新环境建设中,要确立法治精神新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细化立法、强化执法、全面普法、合力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法治保障。其次,要加强法制教育新领域。提高领导干部实践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法制教育应重视法的起源、法的历史、法的精神、法的理论;要突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社会建设贯穿依法治理的现实案例;政治建设夯实宪法法制地位,强调带头遵守和维护宪法和法律,坚决与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二、构建以法律思维进行综合治理新理念

公平、守法、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环境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中国公民普遍缺乏法治传统和法制意识,法的意识远未渗透到我们一些为政者、执法者和公民的血液中,仍然更习惯或更相信“吏治”,而不是法治。以权干预司法审判,以红头文件替代法律文本,以权代法、带头违法具有普遍性,执法力度明显软弱,对全面转型社会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运行、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崛起的法治社会建设十分不利。在实践操作中,要以一学三抓为着力点,构建以法律思维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新理念。即以全面普法、深度用法为切入点,切实打牢法律思维工作基础,使法治“六进”活动落在实处。以抓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抓依法尽责,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责权、限权、慎权和依法尽职尽责意识,抓“阳光”政务,强化民主监督,构建法律思维指引下的法治综合治理现代化。

三、完善以保障公民权利有效实施为核心的法治新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中国特色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表明中国法制建设达到了新的起点,同时通过完善保障公民权利有效实施为核心的法治举措,形成理论到实践的高度统一,实现法治新起点。首先,树立法律的权威、确立践行法律先行的制度保障。所有社会法律实践者,既是法制宣传教育的主体,更要以身作则,做守法、遵法的模范,通过自身遵法守法用法,树立法治在社会层面的可信性,从正面树立和实现法律的权威,在具体实践中做法律的维护者。其次,带动公民参与力度,推动制度建设进程。以公民权利的保障和有效实施为核心,带动全体公民的法治参与、监督、执行和完善。通过全体公民的社会实践,实现点滴行动推动制度建设、影响公众观念、引领社会走向,诠释法治进程,实现影响力改变观念和进程。第三,创新宣传领域,强化监督体系。法制宣传应围绕以宪法为核心的知识普及,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宣传根本政治制度在实践中的所作所为;宣传司法制度程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罪刑法定等原则。构建系统的监督体系,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效推进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公民监督,真正落实中国司法工作新阶段提出“以人为本、司法为民”为社会法治新举措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全体公民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在创新法治活动载体、扩大法治宣传领域、延伸法治监督体系,在具体岗位中落实和贯彻依法治国的具体举措,将法治贯穿于工作的任何环节,始终树立依法实践的理念,做新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领头人和实践者,做人民群众的权利保障者,真正实现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建共赢共享,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法治国家不断探索。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描写荷花的精彩作文下一篇:商洛市自然环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