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2024-06-14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共11篇)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篇1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进行了专门阐述,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主要是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一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二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一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既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又一次阶段性的定位和认识。,“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二河南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在构建中原经济区在实施国家整个经济战略,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河南省既是中部的中部,也是中国的中部,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十二五”期间,整体的发展主题应该是“战略转型、结构调整、科学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中原经济区,就要围绕这个主题来调整河南的产业结构,除此之外还应该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目标和建设中原经

济区的战略构想,“十二五”期间,我省要把建设中原经济区作为总体战略,力争到20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十二五”期间,我省的发展目标是: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重点开发区域快速发展,中原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8%,达到中部崛起规划确定的目标;自主创新能力要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城乡居民收入与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综合考虑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将发展目标确定为“五新”,即:争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推动转型发展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就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我省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必须认清形势,科学应对。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和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助外力、提升发展层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重视推进城镇化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有利于我们充分挖掘潜力、拓展发展空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经济正处于调整转型的重要阶段,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同时,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国际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各地竞相加快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我省发展压力明显加大。

从自身发展看,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劳动力供给充裕、素质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内在动力不断释放,有利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和实施,使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区位、市场、资源、人力、农业、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凸显,全省上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有利于更好发挥优势、汇聚强大发展合力。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变。特别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产业层次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型任务艰巨;就业压力大,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缺口大,社会矛盾较多,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经济开放度低,深化改革开放任务艰巨。

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应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适应发展大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由之路,对于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攻坚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强化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中原经济区,努力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传承区。

二、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河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必须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较快的速度必须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处理好保持发展速度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消费投资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主要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结合,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增创制造业新优势与促进服务业大发展相结合,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强化战略基础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城镇化滞后是我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症结所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聚焦点。必须把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加快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构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五级城乡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事关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大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六、坚持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决定性因素。深入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南,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八、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发展的软实力和支撑力文化是我省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独特优势,努力形成优势彰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新局面,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中原建设民生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幸福安康。坚持着眼根本利益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统一,创新社会管理与提升公共服务相结合,着力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十、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一、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篇2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 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 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 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 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 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 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 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 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 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 完善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 破解发展难题, 厚植发展优势, 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 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增强发展动力, 增进人民团结,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统一思想, 协调行动, 深化改革, 开拓前进, 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篇3

B.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通过探究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我党提出,抓住这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的小康,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越性。

B.我们目前的小康水平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我党审时度势,提出抓住未来这二十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C.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出一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逻辑分为两目: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这一伟大成就,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总体小康的成就。同时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第二目“经济建设目标”。这一目专门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也是学生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教学活动过程】

课前:播放《走进新时代》烘托出一种祖国欣欣向荣的气氛。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篇4

内容提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选择;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环境法治系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环境法治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环境法制创新的目标领域涉及立法基本原则与调整理念更新、立法体系重构、基本对策及管理机制完善等诸方面。

关键词:小康目标 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治 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目标融入并体现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突出了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战略地位。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然是高水平的法治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强调可持续发展,即意味着在发展目标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特别关注与法制保障,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环境法治系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体现可持续发展精神的“三个代表”思想对环境法治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与影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环境法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即实施“三步”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1978年,环境保护首次被写入宪法,此后一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与指导,纳入依法治国方略中。随着《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颁行,在立法层面已基本形成了环境法治框架。同时,我国通过环境立法与执法确定并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限期治理、排污收费等一系列环境管理基本制度,采取了综合整治环境与生态系统保护的.诸多重大措施-如实施“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西部)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重点治理“三河”、“三湖”、“两区”、“一市”、“一海”①的污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停污染环境严重的“十五小企业”、“一控双达标”等重大专项执法行动等,有力推动了全国各地环保工作的法治化进程。

然而,由于生产力及科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落后、经济结构与社会管理体制上的不适应,加上某些特有的国情因素,使得生态与环境问题作为我国的基本问题,远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口膨胀、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矛盾和现实困难,我国环境法制存在某些不足与现实调控不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欠缺;重行政主导、公众参与有限;重立法数量、执法与司法功能偏差;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形成于体制转换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少法律规范内容已不适应社会发展与环保新形势的需要,一些立法空白亟须填补等等。就环境法制调整效果而言,虽然局部环境污染问题有所缓解,区域性大规模的生态退化有所遏制,但是全国跨域性的生态问题频繁出现(如沙尘暴、江河断流、洪涝灾害、水土流失)、面源问题上升和污染城乡地区转移加剧、西部生态恢复与建设困难等令人担忧,还有环保问题直面市场化、遭遇入世后的国际因素,均表明我国环境保护法治工作面临着更大压力与新的课题。这预示着我国生态系统的法律保护已上升为环境政策的基本导向,全面小康应包含着环境法治目标的创新。而现行环境立法在适用对象方面存在缺陷,即主要表现为以大中城市利益中心和工业企业中心主义为特征,侧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环境利益;环境法律制度主要依据大中城市和工业企业而创设,并未周密考虑适于小城镇建设、乡村及乡村企业、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环境特征与管理机制。显然,这不利于全面小康环境法制目标的实现。探索适于全面小康目标的环境法制创新方向,首先得认识到当前环境法制调控的薄弱领域及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西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篇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产业优势、自主创新优势、发展环境优势更加明显,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3500亿元,力争达到4000亿元。

——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跨越,新型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工业化协调推进,形成以市区主城区为中心,中小城市为支撑,建制镇为依托,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社会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明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大幅度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的程度显著增强,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篇6

邓小平历来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内容丰富而深邃,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关系的思想独具特色: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是辩证统一的。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民主与专政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辩证统一的。任何民主制的国家,都是一定阶级的民主与对一定阶级的专政的结合,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无产阶级民主制,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指出:“没有广泛的人民民主,无产阶段专政不能巩固,政权会不稳。”只有在人民内部实行充分的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政治统治力量,才能对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也只有对敌人实行强有力的专政,打击他们的破坏活动,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如果把民主和专政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削弱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对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严重损害。

在民主和专政的关系上,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理论上,邓小平阐明:“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决不是可以不要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邓小平认为,如果只有人民内部的民主而没有对破坏分子的专政,社会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现代化建设搞成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是紧密联系、不可割裂的。一方面,必须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扩大民主的社会基础,完善民主的运作机制,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绝不能削弱和否定无产阶级专政,而且从维护政治稳定、发展经济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来说,现阶段人民民主专政还需要加强。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反复教育我们,只有绝大多数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才能够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只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才能够充分保障绝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必须牢固确立这样的观念: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对敌对分子的专政,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不要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变质,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不要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会变质,也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民主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把社会主义与专政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都不是马克思主义。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篇7

贯彻十六大实施“超跳”战略为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县委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

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县委政府经济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奋斗目标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也是本届县委政府在任期内召开的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研究部署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并对今年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进行部署。因此,这次会议是一次明确任务、凝聚人心、鼓足干劲的会议,既是完成200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动员大会,又是一次全面完成本届县委政府班子奋斗目标的开局会议,更是实现把***建设成为***区最好的县份之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誓师大会,是一次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会议。下面,我代表县委就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几点意见:

一、党的十六大精神,是我们全部工作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十六大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是全国、全省、全州和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全部工作的行动纲领。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十六大的主题。十六大的主题,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这一主题,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重大问题,内在地包含了我们党在新世纪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所应有的精神状态等基本要求。这一主题,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深入学习,就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十六大的基本精神,更好地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县情认识,找准差距,确定目标,增添信心,凝聚力量,为把***建设成为藏区最好的县份之

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其次,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十六大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也是贯穿十六大报告全篇的红线。学习十六大精神,要抓住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中心环节,全面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牢牢把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在***的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中一以贯之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十六大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全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坚持实事求是中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二、坚定不移地坚持州委提出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战略不动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全党全国上下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判断新的形势,认清县情,正视困难、问题和差距,对我县发展战略、方式、速度等问题要作出清晰的回答,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州委提出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战略不动摇。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是我县的第一要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大决策后,州委及时作出了全州经济发展战略由“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提出并实施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战略,这是符合历史潮流、符合新时期的历史任务需要,符合州情实际的。***县情与州情是一致的,要使***县与全州发展同步,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就必须将这一战略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竞相加快经济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不进则退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实现与宏伟目标面临的巨大差距和压力。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是把“条件决定论”放在首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还是不甘落后,自加压力,创造条件,奋起直追?显然,历史和时代不容我们作别的选择,只能振奋精神,奋起直追。这是唯一的选择。当前,我们不是要不要解决加快发展的问题,也不是解决如何常规性发展的问题,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怎样超常规发展,怎样跳跃式发展的问题。现在,不是选不选择这一发展战略的问题,而是如何始终坚持和大力实施的问题

。只有坚定不移、始终不渝坚持州委提出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战略,才有可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

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根据十六大精神,按照思路要清晰,目标要积极,举措要有力的原则,州委提出了到2020年GDP人均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县委常委会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并一致认为,我们要与州委、州府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州委提出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战略,到2020年,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关键是“超跳”,核心是同步。这一战略和目标也是符合全县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符合县情实际,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客观规律,经过努力能够实现。

(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适应入世新形势,加强农业、畜牧业基础,加快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把***建设成为***区最好的县份之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总体目标。缩小同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三番,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目标。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防线之一,生态能源产业的开发基地,创建生态型经济大县。其阶段目标是:2002年至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7900万元,年均增长13%,力争达到14%,人均GDP达到3577元,折合美元人均达到431美元;2006年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6000万元,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16%,人均GDP达到6800元,折合美元人均达到818美元;2011年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49400万元,年均增长15.3%,人均GDP达到24900元,折合美元人均达到3000美元。

——政治发展目标。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普遍增强,执法环境大为改善,民族团结,政治稳定,

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文化发展目标。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形

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立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05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增12%,力争达到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780万元;招商引资完成1200万元,较上年增20%;财政收入完成293万元,较上年增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52元,较上年增11.74%。

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发展重点,实施五大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必须始终把跳跃式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按照“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的要求,切实实施五大战略。

(一)、坚持项目富县,突出争抓抢上项目,把实力做强

争取项目的多少、大小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争取投资的多少,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总量、速度。要使***这样一个西部、边远、高寒、贫困、落后的大县,经济快速发展,民富县强,就必须坚持项目富县战略。***实施项目富县战略具有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加大西部大开发,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最大的有利条件;第二是,***这片广袤的土地,资源丰富,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具有无限的投资空间,充满了无限的商机;第三是通过几届的努力,结识了许多中外朋友、上级领导,争取项目能够轻车熟路;第四是***具有多年来争取项目而积累的宝贵经验,有条件、有能力、更有机会可以争取优质高效的项目;第五更有***上下盼项目、争项目、搞项目的热情,取得了上下、中外的肯定,具有很高的项目诚信度。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富强的不竭源泉。争取项目必须树立“三个观点”,即抢上项目的观点,项目能带动经济大发展的观点,项目必须要用竞争的精神去争取的观点。要发扬硬着头皮、厚着脸皮、说破嘴皮、磨破脚皮去跑项目的精神,要树立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作风,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用100%的努力去争取。必须采取争、抓、抢手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争取大、多、好、优的项目。只要有了大项目、好项目、优质项目和一大批项目的实施,成为***这个“疲软”的动力机车的助推器、动力源,就会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上的飞越,时间上超越,空间上的跨越,从而总量增加、动力增强,实现民富县强的目标。实践证明,没有项目谈发展是空洞的,抓发展不抓项目是苍白的。

(二)、坚持民营兴县,建好康南贸易中心,突出特色经济,把层次做高。

非公有制经济是***最大的特色所在,最大的潜力所在,最大的希望所在,是***加快发展的主体,是***“超跳”发展的关键。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要适应新形势、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创建一流的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区。

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要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在工作措施上高人一招,在发展环境上优人一筹,坚持走“边发展,边规范”的路子,先干不争论,先试后完善,放开搞活非公有制经济。坚持“三放三给”,思想上放胆,政策上放活,工作上放手;政治上给地位,法律上给保护,发展上给环境。建立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政策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交流等六大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型”向“业主主导型”转变,真正实现“小政府、大企业、大服务”。加强政府、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传递交流,健全银政、银介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的有效形式,着力打造“商贸中心,信用***”,积极创建金融安全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尽可能地降低投资、创业成本,让投资者、创业者有利可图,大有作为。

进一步激活社会资本。最大限度地放宽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市场准入条件,除国家法律、法规、命令禁止的以外,非公有制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领域不受限制。坚持“三个鼓励”:“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项目建设、经营、管理;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外贸、旅游、教育、卫生、中介等服务上的发展;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聚合、重组、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增强民间资本与国有、集体、外来资本的融合度,变个体资本为联合资本,变金融资本为产业资本,使民间资本的潜能竞相进发,让富民强县的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通过合理产业导向,积极的政策鼓励,规范的法律服务,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保护民众的创业热情,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把民力、民资、民智集中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整体素质。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企业命运。要提高企业主的综合素质,引导企业主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和现代意识的藏商队伍。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篇8

第十课的讲解,我是按照时间体系安排的,效果不错。

一、小康社会的提出——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实现总体小康。20世纪末,一二步目标已经完成。因为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所以从2000年开始,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期。计划用50年时间,到21世纪中叶完成这第三步目标。

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对第三步目标进行了调整:时间缩短为20年。在21世纪头20年,即到2020年,要建成全面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课本对这个蓝图进行了整段的细致描述,可以让学生齐读本段内容,教师总结:目标总体简记为“四位一体、全面进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

三、习近平主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党的十八大上对目标再次做了调整。(为什么要调整,可以举例类比。如学生刚进入高中的目标和期末考前的目标是否发生变化和调整?为什么学习目标会有所变化?学生联系生活,会更助于理解课本内容)(为什么要调整?还可以用现状举例说明,增强必要性和紧迫性。如最近新闻里提到的“雾霾”危害。此处多举实例,效果更佳。如老司机在雾霾中迷路;学生因为雾霾停课;口罩流行不减非典时期;北上广地区呼吸道疾病上升,致人死亡。雾霾中的PM2.5号称为生命杀手。由此可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样的讲解也为下一个讲解做好了铺垫。)

十八大对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四位一体增加为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经济;2.民生;3.生态建设。此处内容皆为最新内容,来自十八大报告。因而在讲解时要穿插实例,并且要帮助学生提炼观点。我采取的是简化记忆法。抓关键词记忆。比如经济方面记住5个词:人均翻一番;创新型国家;信息化提升;城镇化建设;区域要协调。在民生方面,我采用了图示法帮助学生理解缩小分配差距的举措(三角形向“橄榄型”分配结构的转变)。。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篇9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作 者:张玉霞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政法学院,浙江,温州,325035刊 名:学术交流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EXCHANGE年,卷(期):“”(9)分类号:B038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本质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篇10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56分)

知识点一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表明()①我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④我们要实现的是全面小康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①的说法是错误的,我国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手段,不是任务本身,所以应排除,②③④正确,故选C项。

2.我国某地虽然实现了小康,但该地还存在着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说明,该地()A.没有实现“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标 B.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 C.实现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 D.实现的小康是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答案:D 解析:某地已经实现了小康,说明已经实现了“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标,故A不选。该地还存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说明该地的小康是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低水平、不全面”,故B、C不选。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是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②将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③会使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④带来人民生活由贫困向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①符合题意。③正确反映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经济和生态文明的状况,当选。②④说的均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排除。

4.下面关于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②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全面小康注重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外,还强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③总体小康是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④总体小康只是城市的,全面小康还包括农村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都是小康社会,但二者所处的阶段、特点不一样。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发展的更高阶段,由此判断④认识错误,①②③观点正确。

5.江苏省提出“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该目标实现后,江苏省()①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发展差距将彻底消除 ②居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③工业化全面实现、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 ④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发展差距会缩小,而不是彻底消除,故①不选。应是“工业化基本实现”,③表述有误,不选。②④正确说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社会状况。

6.经过不懈努力,某地在21世纪初实现了总体小康。下列现象可能在该地存在的有()①该地很多居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②经济发展较快,但生态文明建设落后 ③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④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收入差距较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既然实现了总体小康,那就解决温饱问题了,①不选。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情景,不选。总体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②可选。总体小康是不平衡的小康,④可选。

知识点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新要求有()①协调发展能力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②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③生态文明稳步推进,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④收入差距逐渐消除,小康社会全面实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A 解析:由设问中的限定范围“经济建设”可排除③,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属于政治目标;收入差距不能消除,④说法错误。①②是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新要求。

8.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要()①进一步强化对GDP增长指标的考核 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③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 ④全面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应该强化对民生指标的考核,故①不选。④中“全面实现”说法不准确。②③符合题意。

9.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全面提高,具体表现有()①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全民就业 ②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③收入差距消除,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④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后,居民就业更加充分,而不是实现全民就业,①不选。收入分配差距会缩小,而不会消除,故③不选。②④符合题意。

10.今年入秋以来,严重的雾霾天气袭击吉林省长春市,实时空气质量指数曾一度逼近“爆表”。有报道指出,“烧荒”在不断影响空气质量下降。这启示我们()①政府应加强调控,加大对烧荒行为的治理力度 ②居民理性消费,坚持正确消费原则 ③农民要自觉将经济效益作为生产经营的首要目标 ④要注重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②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吉林长春的空气质量不好,而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烧荒;③与题目启示相违背,题目启示我们不应该只着眼于自己的经济效益而损害生态效益。

11.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就必须构建“橄榄型”或“纺锤型”(如图所示)收入分配结构。据此在经济建设方面可以选择的对策有()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要求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①②③所述措施有利于收入分配格局优化;④是政治建设的目标,所以排除。

12.近几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象灾害越发呈现出突发性强、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局部地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强暴雨、强台风等极端性天气明显增多。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这启示我们()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④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题干强调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恶劣天气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

13.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公平的表述从制度设计的角度传递出社会公平新希望。让社会更公平,国家就必须()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 ③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财富 ④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 步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要求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①注重效率,会形成较大收入差距,故排除;②会削弱国家财政的作用,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收入的根本因素,故③符合题意;分配政策直接影响居民收入,④措施使居民收入和国家、企业发展同步,有利于公平的实现,符合题意。

1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下符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有()①珍惜每一寸国土 ②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③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④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①正确;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②正确;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③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满分44分)15.(20分)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全面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新要求是什么?

答案:(1)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6.(24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使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国民经济更加发展,更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制度方面下工夫。在经济上要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体制上要成为民主法制的文明社会,这就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区别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行监测或量化时,不仅要提高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指标的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结合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请你谈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

答案:①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②21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④小康社会的建成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报告 篇11

一、发展目标

1、完成“青罐”公路(曹家坪至矮垭子)5.74公里通乡水泥路工程。

2、实施油房沟至柳花坪村道公路硬化6.2公里。

3、新修二龙沟村四组村道公路3.8公里。

4、新发展富硒茶叶1500亩。

5、新建油房沟村、干溪沟村生猪养殖小区2个,发展养猪10头以上的养殖户21户。

6、抓好油房沟村、干溪沟村省级新农村建设,完成608至柳坝子新街硬化8(来源:好范文 http:///)00米;整治608休闲广场平方米;新建油房沟村党员活动阵地,占地96平方米,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各项配套措施。

7、新建窝窝店年加工大市茶叶10万斤生产线加工厂一个,占地610平方米;完善提高方欣食业5000吨高香绿茶生产线。

8、引资万元,新建“碧水豪庭”商驻小区占地3900平方米。

9、新建“五一”劳动广场和方欣茶叶广场。

10、配合市委、市政府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使之有明显的形象进度。

二、民生目标

1、解决二龙沟村罗家坝组90户300余人用水难问题。

2、发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作用,制定好场镇、村庄建设规划,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维修改造农村危房80户。

3、在油房沟村、干溪沟村新建民房150户,改造民房200户。

4、新修赵家沟、枣坝河、干溪沟便民桥5座。

5、在油房沟村新建沼气池30口。

6、抓好文化站、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办公室等综合楼建设。

7、抓好各村(社区)便民服务全程代办点(站)建设。

8、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完成“家电下乡”任务。

9、切实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300人,加大新农合基金收缴力度,确保完成90%以上,完成已征地农民参保工作。

10,强化警校共育,关爱留守学生,完善“留守学生之家”,帮扶贫困学生30人。

上一篇:左拉简介及经典名言下一篇:赴日本考察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