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24-07-18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选8篇)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1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一论断用八个字概括“举世瞩目,意义深远”。

首先,这一论断直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思想,为我们国家未来20年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展现了令人信服的光明前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实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豪迈意志。

其次,这一论断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第三,这一论断为稳步实现中国人民盼望了一个半世纪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谱写了又一曲壮美的华章,使中国共产党人早在半个世纪前勾画的辉煌航程越来越有希望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

党的十七大报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个新要求。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站在新的起点上,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上努力争先。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步伐,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道路、水、电和工业园区等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项目落地,形成具有实力的工业产业,切实推动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

愈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第二,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最根本的要靠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第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任务。公平正义不论是作为价值、原则,还是作为制度、规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的要求。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和民族综合素质的竞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何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才大国,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顺利实现,这也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觉悟,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扩大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结合点,形成经济发展与就业岗位和劳务输出同步增长的机制,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管理和监督体系,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以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

业保险为重点,扩大保险的社会覆盖面,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切实保护妇女、儿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坚持治穷与治愚并举,大力推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异地扶贫开发、小额信贷、对口帮扶、结对帮扶、劳务输出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创新扶贫机制,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影响市场主体行为。

1、绿色税收。要对开发、保护、使用环境资源的纳税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的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

2、环境收费。提高排污收费水平,在资源价格改革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价格和收费手段推动节能减排。

3、绿色资本市场。在间接融资渠道,推行“绿色贷款”,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利率。

4、生态补偿。要完善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下游对上游、受益方对受损方、“两高”产业对环保产业进行以财政转移支付手段为主的生态补偿政策。

5、排污权交易。利用市场力量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降低污染控制的总成本,调动污染者治污的积极性。

6、绿色贸易。必须改变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而忽视资源约束和环境容量的发展模式,平衡好进出口贸易与国内外环保的利益关系。

7、绿色保险。其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具代表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2

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的前提是振兴教育, 发展科技,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先进的文化, 标志着先进的科技;科技尖端人才的培养, 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先进的国防建设, 科技强军, 保家卫国;大力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各行各业的人士有着健康的身体。工业化带动信息化, 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各项基本任务, 开拓创新、团结一致, 奔向小康社会。

提高科学技术的创造力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尖端优秀人才。经济发展决定我国的综合实力, 并提高我国在国防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面对人口多, 底子薄等问题, 科教兴国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然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市场繁荣, 商品供应充足。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巨大提高和改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积极行动起来, 深刻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发展经济, 加强国防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依托, 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 经济发展了国防建设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发展经济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国防现代化建设是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巩固国防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解放思想, 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 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灵魂。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必须毫不松懈地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党的思想, 组织和作风建设的新进步, 使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成为改革和发展的火车头, 保障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我们党政建设和领导水平的重大考验, 也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总之, 加强党政建设, 改进党的领导, 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努力开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枪林弹雨的年代给 (下转第183页) (上接第182页) 人类带来了苦难和悲剧。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可忘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炎黄子孙为人类的和平经过几千年的流血牺牲, 驱散了黑暗, 换来了光明, 统一了国家, 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家园。人类社会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曲折变革, 摆脱了贫穷落后, 守旧的局面。今天的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文明里程,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随之得以升华。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总结, 文化、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前进的标志, 人类要幸福生存, 必须彻底消灭战争。人类只有消灭战争, 生活在和平的土地上, 安居乐业, 建立美好的家园, 整个社会才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类才能幸福地生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我们的信心, 我们的力量, 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丰硕成果, 在不远的十年之后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美好的明天一定属于我们, 属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3

试析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 尚 志

1956年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初步形成了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在内的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改革经济体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开始酝酿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扩大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思想

1956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便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1956年4月毛泽东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论十大关系》报告,到同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初步形成了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在内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同时提出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并相应地制定了包括改革在内各方面的政策,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先河。

一、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在所有制结构上,毛泽东主张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认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956年11月,黄炎培专门给毛泽东主席写信反映相关情况,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业者的表现是好的,但少数人表现消极,“白天是社会主义,夜里是资本主义,还出现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任务还是艰巨的”。这个情况,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他专门了解情况,认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因为社会有需要,上海的地下工厂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工厂,可以开夫妻店,也可以请工,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急于国有化,不利于生产。”[1]这是毛泽东对“三大改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相应政策,这比他在《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上提出的方针政策前进了一大步,涉及对所有制结构的重大改革。

在产业结构上,毛泽东提出要解决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毛泽东批评了苏联的做法,谈到了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我们要作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同时主张降低军政费用的比例,调整重工业内部的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关系问题。他说:“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2]这实际上是要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在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上,毛泽东在总结苏联教训的同时,提出“要处理好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兼顾各方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和工厂的权力,给地方和工厂更多的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有了这种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3]。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重点谈了经济体制问题,他提出:“要研究工厂、农业生产合作社,地方要有多大自主权,过去有的东西是从苏联照搬过来的;要研究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分配问题,农业总收入的60-70%应该归社员,合作社和国家占30-40%,让农民多分一点;要研究企业的自主权,企业应当有怎样的一种独立性,应该叫做要有点‘独立王国’,公开的、合法的‘半独立王国’。”[4]陈云在党的八大发言中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在计划许可范围内按市场变化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为补充。[5]这些也都涉及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

此外,还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思想。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第十个关系是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他指出,我们要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那些合乎科学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自然科学方面,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技术方面大部分先要照搬。[6]中共八大刚闭幕,毛泽东与应邀参加中共八大的法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杜克洛谈话,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希望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急迫心情。毛泽东说:经济落后国家搞工业化十分艰难,“你看法国政府能否摆脱美国干涉,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贸易上能把成套设备卖给我们,很久还是不很久,你如何估计?”“我们与法国资本家不是做一般的生意,是说替中国设计工厂、供应装备、安装装备并教会中国工人开动机器。”当杜克洛说“美国还在阻碍”、“我们在这方面可能做些推动的工作”时,毛泽东接着说:“请帮助。”[7]

二、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酝酿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扩大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一)扩大人民民主。毛泽东多次提到我党历史上曾经出现无情打击的倾向,认为那是不团结、不和气、不民主的表现。他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种解决党内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的民主办法。1956年12月,毛泽东跟工商界人士谈论东欧国家问题时讲到:“总的来说,中国政治上是好的,但也会出乱子,不过我们政府的性格,你们也都摸熟了,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是跟工人、农民、资本家、民主党派商量办事的,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我们不是板起面孔专门训人的,不是意见提得不对就给他一棒子,打得他头向下、脚朝天。我们叫人民政府,你们有话尽可以讲,不会借故整人的。”[8]刘少奇也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指出:“我们的国家制度是高度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的结合”,“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9]

(二)强调监督的重要性。毛泽东形象地提出“两个万岁”和“两怕”。他说:“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他们可以看着我们,这也是一种民主。共产党有两怕,一怕老百姓,二怕民主人士。”[10]毛泽东所说的“怕”,是指共产党要受人民和民主党派的监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的第七个关系是讲“党与非党的关系”,提出我们党与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说:“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邓小平在中共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也突出地强调了监督问题。在谈到执政党有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危险时,他指出:“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于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在谈到反对官僚主义时,强调“必须加强党和国家的监察工作”,也需要党外民主人士“能够对我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在谈到党准备实行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改革时,强调:“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11]

(三)加强制度建设,加强集体领导。毛泽东在谈到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崇拜时,提出要用制度来保证集体领导的实施。他说:“我们要是不愿意陷到这样的泥坑里去的话,也就要充分地注意执行这样一种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而不应当稍为疏忽。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12]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也强调“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是同共产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相违背的,是必然要犯错误的,只有联系群众的集体领导,才符合于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才便于尽量减少犯错误的机会”[13]。

(四)系统地制定法律法规,健全国家法制。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因此,斗争的方法也就必须跟着改变,完备的法制是完全必要的,公民的权利需要法律来保护,非法侵犯他人的权利必须由国家依法加以干涉,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公检法同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作斗争,也要严格遵守法制。”[14]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的发言中也指出:当前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依法办事,为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们现在就要逐步完备我国的法制,要尽快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劳动法、土地使用法等一系列法律,要加速推行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15]

(五)酝酿并开始实行党和国家中央领导体制的改革。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七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中央准备设四位副主席、设一位总书记。他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党,这样的大国,为了国家的安全、党的安全,恐怕还是多几个人好。”并进一步强调:“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多几个人,大家都负一点责任。”毛泽东还谈到书记处要多几个人,书记、副书记可以有十几个人,政治局委员的名额也要扩大,因为中央委员要有170人,政治局委员也要增加到20人左右。[16]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谈到了未来更长时间中央委员会的组成问题。他说,为适应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就要造就大批知识分子,“那时党的中央委员会的成分也会改变,中央委员会中应该有许多工程师,许多科学家。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我看还是一个政治中央委员会,还不是一个科学中央委员会。”[17]在中共八大期间,毛泽东与出席中共八大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话时强调了自己“不唱主角”的问题,“我老了,不能唱主角了,只能跑龙套。你们看,这次党代表大会上我就是跑龙套,而唱戏的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18]这些不仅为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作了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而且为以后的新老交替及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三、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1956年之前,毛泽东曾先后分别提出过文艺方面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学术方面要“百家争鸣”。1956年2月1日,中央宣传部向中央反映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在中国讲学的苏联学者向中国陪同人员谈了他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的不同看法,中宣部认为这有损于我党负责同志威信并请示中央,是否要向苏共有关方面反映。毛泽东就这份材料给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写信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如果国内对此类学术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19]毛泽东明确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20]接着,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说:“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自然科学方面,有那么多的学派,“就是社会科学,也有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谈。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21]毛泽东在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双百方针”,并在讲话提纲的最后写道:“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22]

1956年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形成的一系列思想是我们党的一笔财富。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基本点还是那一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23]在邓小平成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完善和丰富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1][2][3][4][6][8][12][16][17][18][19][2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0-171.24-28.28-33.52-53.42-43.178.19.110-113.102.128.9.54-55.

[5][1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87.264-272.

[7][10][21][22]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43.482.491-492.652.

[9][14]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7-248.253-254.

[11][1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5-233.229.

[23]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

D614

A

1009-928X(2011)10-0021-03

作者单位:上海通志馆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4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311

街道办事处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

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推进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三四五”工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结合街道实际,特提出卧龙岗街道新农村建设以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推进街道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本质要求,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实施了“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战略举措,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总结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施“三四五”工程(即:“三化”、“四新”、“五进”。全区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农游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方向,推进乡村“创造新生活、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树立新风尚”,倡导“富裕生活进农家、科技文化进农家、公民道德进农家、健康和谐进农家、净化美化进农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对我区城郊、北部、南部等各种类型乡镇办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分类指导。这个意见符合我区实际,给我们开展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们卧龙岗街道地处南阳市城区西南、白河下游的城乡接合部,是城区“依河发展、一体两翼”规划的未来区域中心。目前尚为半城半乡状态,辖区产业状况从东向西呈梯次差异分布,开展新农村建设符合“三四五”工程“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区委、区政府实施“三四五”工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这一东风,结合街道各村社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全面推进街道新农村建设。这对我们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区框架,抢占市场先机,确保群众长远利益,实现再建一个新城区的既定目标有着重大意义。

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规划

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立足实际,着眼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着眼于现代农业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多予、少取、放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区“三四五”工程要求,坚持“三化”、推行“四新”、倡导“五进”,结合街道地处城郊的实际,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以“城中村”改造为载体,以市场建设为突破,以卧龙区行政中心和大学城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强,使卧龙岗逐步形成卧龙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形成南阳市的次中心。

目标规划是:通过2到3年时间,建成首批的新村社区和专业市场,使卧龙岗真正成为南阳市乃至豫西南的发展焦点、兴业沃土和人气宝地;通过3到5年时间,建成初具规模的南阳市大学城和卧龙区行政中心;通过6到8年的时间建成功能齐全、繁荣发达、颇具现代化气息、可容纳25万人的南阳市新城区。

三、全面推进街道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1、分批实施“城中村”改造。为加快街道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建设新城区目标,必须对街道现有五个“都市村庄型社区”进行“城中村”改造。这也是我们按照区“三四五”工程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根据各社区历史与现实实际,“城中村”改造由易到难、由外向内分批次进行。第一批以王营村社区、十二里河村社区为主实施。这两个社区位于南阳市城区次边缘地带,农业成分少、建设空间大、开发成本小,可采取高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全村整体搬迁、旧村改造开发的办法进行。第二批、三批以彭营村社区、黄龙庙社区为主实施。这两个社区位于准城区地带,与辖区单位交叉杂居,开发空间小、成本大、周期长,可分步改造实施。潘庄村社区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在进行改造开发。“城中村”改造设计面大、影响深远、任务繁重,需要全面考虑,周密部署,一村一策,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敲定原则和方案,明确任务和职责,一步一步地落实;要充分考虑到规划、拆迁、安置、补偿、就业、保障、转制等各个环节各种情况下的各种问题,处理好“城中村”改造与推进城市化关系、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的关系、违法建筑清查与“城中村”改造的关系、改造开发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等,努力做到群众满意、政府满意、开发商满意,实现群众拆迁受益、开发商开发受益、政府改造旧村提升城市品位受益的“三赢”局面。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城市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因素,也是确保群众长远生计的优势产业。我们必须主动抢占城市发展先机,依托卧龙区综合行政区和大学城,整合辖区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大型专业市场,奠定街道产业基础,增加街道财政收入和各村社区集体收入,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配合“城中村”改造,初步设计建造开发三个大型市场。一是在王营村北边整理出300多亩空地建成市场框架,设计开发为南阳大型的休闲娱乐中心。二是在彭营村南边整理出400多亩空地建成市场框架,设计开发为南阳最大的文化体育用品和IT综合市场。三是在十二里河村东边整理出200多亩空地建成市场框架,设计开发为大学城综合服务社区。市场开发可采取自主或招商等多种形式进行,但开发后都必须保证优先当地失地群众入住。针对三大市场的定位,要采取优惠政策、专业取胜、特色经营、招商推介等办法,尽快使市场形成规模,聚拢人气,产生效益。

3、同步开展潘庄新农村试点建设。街道前期新农村试点为王营村,其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奶牛养殖、建筑等支柱产业和规范有效的民主特色,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2800元以上。因城市发展需要,王营村被纳入首批“城中村”改造试点,转制建设城市社区。街道审时度势,将新农村建设试点及时调整为地处城区边缘地带、农业成分较大的潘庄村,同步进行建设。依据潘庄村目前的现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潘庄村工作的重点在于村容村貌的整治改善、支柱产业的开发建设和民主政治的规范提高。村容村貌改善应抓住村间道路硬化、房屋改造美化、村庄绿化等重点。产业建设上可围绕市民需求,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开发新鲜花卉市场、绿色蔬菜市场和休闲农业市场,实现农业产业化;也可发展庭院经济,进行农产品加工或其它手加工。民主政治上要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进一步加强村组两级干部队伍的培养管理。

4、深挖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潜力。要充分利用街道现有的可利用农业资源,进一步促生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步伐。首先要继续壮大王营奶牛养殖小区。王营奶牛养殖小区是区、街、村三级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目前存栏690头,月产鲜奶200吨,产值50万元,年经济效益在600万以上,群众人均受益近万元。下步要继续加大王营奶牛养殖小区的建设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扶持,带动更多群众养殖奶牛,开展小区环境整治,确保优良奶质和周边优美环境。其次是通过市场引导、典型带动,促使潘庄村、王营村、十二里河村剩余农业资源,围绕市民所需,发展瓜果、蔬菜产业;或引资开发,设景造点,发展休闲农业等。其三是主动与河南农大、南阳农专等专业高校联姻,提高街道特色农业科技含量,挖掘开发高技术、健康的特色农业项目,5、加快发展街道各项社会事业。一是建设街道职教中心,建立经常性的群众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党校和各类教育基地,以免费培训为主,以培养新型农民和社区居民为目标,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务工技能、实用技术、计生知识、相关政策、文明新风等内容的培训,提高群众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二是构筑街道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认真搞好“治脏、治乱、防病”活动,建立街道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高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构筑街道卫生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做好街道计划生育工作。强化计生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不断探索城区计生工作新方法,构建街道计生服务网络;积极开展优生优育健康服务活动,不断提升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四是建立完善街道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和城市低保的范围,完善五保供养以及特困户救助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保障制度,真正解决广大群众的后顾之忧。五是倡导健康文明的街道新风尚。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深化“双万”活动和文明单位、文明户争创活动,开展街道“形象人”或“荣誉居民”培育选拔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辖区大中专院校和古迹名胜等文化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加强街道民主政治建设。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抓好“五好”创建、“双强”选拔工作,深入开展党员承诺活动,确保活动的质量、效果,扩大活动的范围。二是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村级规范化建设,提高村级组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营造一个平安祥和、民主法制的生活环境。三是倡导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稳妥地发展和规范特色农业在行业自律、信息服务、成员利益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尝试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行业协会、合作社、联合体等,着力培育制度健全、活动规范、能力突出、机制灵活、带动力强的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四是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建联谊的作用,探索建立与辖区各单位开展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全面推进街道新农村工作的领导

为确保街道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不断推动街道“城乡一体化”进程,街道将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调整充实领导机构,明确重点,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各社区也要建立领导机构,制定远景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王营村社区、十二里河村社区要积极与开发商和上级有关职能部门衔接,拿出“城中村”改造科学详尽的设计规划和全面具体的实施方案;彭营村社区和黄龙庙社区也要提前做好改造的论证、规划、动员等前期基础工作,彭营村社区要首先搞好文化体育及IT综合市场的开发建设工作;潘庄村社区要结合自己的区位和农业实际情况,拿出具有前瞻性的新农村实施方案。街道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负责指导各社区制定出最佳的规划方案。街道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和各社区的实际需要,制定各自的工作措施或方案,明确相应的工作任务和责任。

文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5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以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用我们的话说已经总体实现小康了,但是总体和全面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是很不协调的,内容也很不全面。这些年在经济建设方面,成就是很明显的,但我们在政治小康、文化小康和服务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鲜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6

答: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出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如何来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个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第二个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还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第三个是讲的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第四个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第五个,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现在我们可能要走出去了,技术、资本等等方面,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1.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理想的内涵。

3.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展现了新的历史机遇。

4.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助于鼓舞人民的斗志.5.将对推动整个人类发展进程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需要。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需要。

第二,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第三,和谐社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四,和谐社会有利于减少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 的长治久安。

如何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3、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

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7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1 对象

中国全民体育有代表性的区域和群体。

1. 2 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

2 国外发达国家全民体育文化状况审视

2 . 1 国外竞技体育

目前,国外竞技体育水平较高的国家与本国的经济实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属于第一集团。一些经济状况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的开展和竞技水平明显偏低。

美国近20年,在奥运会上始终在金牌和奖牌总数上名列第一。美国有其完善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美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有其较完善的训练体制,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中学竞技体育开展也较好。学校形成一种崇尚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并对优胜者给予较高的奖励。美国大多数大学愿意接受体育特长生,并提供优厚的奖学金,大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美国强化了教育与体育的结合。

体育俱乐部是德国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德国在立法上允许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在组织上的高度自治。政府通过立法管理社会各类体育组织与体育活动。在德国,学校有各类俱乐部,社会上也有各类体育单项或综合性俱乐部,还有一些职业体育俱乐部和高级体育俱乐部。德国的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紧密结合,为竞技体育最大限度提供支持。美国和德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各有特色,其共同之处在于:有较健全的法规,良好的运行机制,具体运作遵循市场变化规律,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

2 . 2 国外大众体育

2.2.1 国外大众体育发展历程

国外大众体育的发展,应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站以后,大致经历3个发展阶段。战后初期萌芽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阶段。

2.2.2 国外大众体育管理组织与机构

(1)美国大众体育管理组织。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府没有专业的体育主管部门,由多个专门的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在体育运动发展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美国联邦政府在全民体育的管理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职能,美国成立了“体育与健身总统委员会”这是美国全民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政府咨询机构。50个洲都设有“洲总统健康与体育委员会”,美国由206个全国性的体育协会,102个全国性学术团体。美国的天主教青年会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开展体育活动,他拥有2600多个体育馆,使得100万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美国全民体育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形式的俱乐部制,美国不仅有社区、学校、军队俱乐部,而且还有大量的旅管俱乐部,社区健身中心,大学休闲中心,医院体育康复中心,据统计,美国注册的俱乐部共有2.1万个。

(2)意大利大众体育管理组织机构。意大利设有专业负责管理体育的政府部门,因此,意大利体育的管理权限由四个政府机构共同负责。分别为旅游部、公共教育与科学研究部、国防部、公共健康部和公共劳动部。

旅游部,对意大利奥委会行使监督;公共教育与科学研究部,负责学校体育运动;国防部,负责军事国防体育;公共健康部和公共劳动部,负责监督卫生组织和工会组织管理。意大利全民体育组织是各种社会机构承担。

2.2.3 国外大众体育经费的来源

国外大众体育经费来源主要由两种,一种是国家财政拨款;另一种是社会团体自筹。

2.2.4 国外大众体育的活动内容

国外大众体育的活动内容大体包括健身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旅游和体育探险。

2.2.5 国外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向全方位综合开发其功能的方向发展;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向提高国民素质共同性方向发展;向法制化方向发展;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向户外化方向发展;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向中等程度方向发展。

3 中国体育文化状况分析

3 . 1 目前中国竞技体育状况

20年来,中国的竞技体育运动有了飞跃的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成绩显著,竞技运用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运动员自强不息,奋勇拼搏,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截止2004年10月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共获得1600多个世界冠军,1000多次创造世界记录,连续5届夺得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名,在第二十三届、二十五届、二十六届奥运会上金牌总数位居第4位,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金牌总数提升到第3位,2004年第二十八届奥运会金牌总数位居第2名,获32枚金牌,中国已列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奥运会第一集团。

2008年中国将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这是中国体育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中国竞技体育正在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国家队、各体育强省如辽宁、黑龙江、上海、湖南等省,正在研究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使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各区域竞技运动水平发展不平衡,优势项目不多,后备力量不足,田径、游泳、足球等项目还有差距。在体育道德上,出现过“黑哨”、“假球”,运动员流动和竞赛中把金钱看得过重。兴奋剂屡禁不止,破坏了竞赛原则和秩序。

3 . 2 目前中国大众体育状况

全国性群众体育状况。有关资料介绍2000年中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18.3%,比1996年的15.5%增长了2.8个百分点。美国的体育人口15%。中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

中国工人体育人口减少,据有关资料介绍: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由1996年12.6%增长到2000年34.3%。工人中的体育人口相对于1996年减少6.2%,职工体育是中国群众体育一个主体,现在出现薄弱环节。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企业不景气,普通工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在减少,目前很多职工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新的体育管理机制还没有很好的形成。

目前,大众体育健身也需要兴趣性。有关资料显示,羽毛球、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娱乐性、竞技性较强的项目是体育人口日常健身的首选活动,这需要引起注意。体育社团需要壮大。据有关资料介绍一半以上的煅炼者是自发组成的,占总数的63%,由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活动点由1996年的3.7%增加到2000年的6.6%,所占比重依然很小。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一般情况是在早晨、晚上、煅炼站点、体育中心、体育辅导站、体育协会活动站点。参加体育活动点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为主,女性比重较大。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所从事的体育项目依次为:健美操、武术、秧歌、交谊舞、广播操、羽毛球、气功、门球、网球。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场所一般在公园、街头巷尾、湖畔等地点。单位、学校等体育设施相对封闭,有的开放并带有盈利性。

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中的社会指导员情况。有关人员调查348个活动点中,有151个活动点有体育指导员,占43.4%。影响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原因是:缺少兴趣、没有必要、自己身体弱不能参加体育活动、天生就不喜欢体育活动、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言行。影响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客观原因:缺少时间、缺少场地、精力不足、缺少经费、不懂煅炼方法。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情况,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以非所经营性体育场所为主。2000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有8.8%的人曾到经营性体育场所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消费能力较低。

3 . 3 学校体育现况分析

国家对青少年体质的监测与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呈增长趋势,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学生保健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中国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存在问题不容忽视,学生体能、身体素质指标有下降的趋势,肥胖学生比例增加较快。造成这种现象,学校体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学生的生活方式、锻炼方式也是重要原因,如不认真解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积极推动了体育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清醒的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和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教育性质要搞清楚。学校体育的学科性质是“自然性”、“社会性”、“情意性”兼备的。要搞清楚健康教育的科学内涵,按体育教育的科学规律开展工作。

在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还需认真研究和很好的落实。在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还任重道远。

4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体育文化标准

4 . 1 竞技体育文化标准

中国已具备良好的竞技体育环境,符合承办世界大型体育赛会的条件,北京成功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基本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要使各个项目平衡发展,中国正在实施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建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竞技体育发展体系,实现竞技育人的现代体育理念。根据中国国情,充分发挥一些区域体育优势,并协调不发达区域的体育工作,因地制宜,使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建立一个法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全民竞技体育意识。

4 . 2 大众体育文化标准

使全民健身活动落实到每一个社区、乡镇、每个人,并形成全民自觉参与锻炼的意识。要建设良好的全民健身环境、场地、器材等落到实处,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体育锻炼、体质监测、体育指导全方位的、完善的体育制度。为流动的农民工创造一个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使大众体育全面平衡发展。大众体育要以人为本,健身育人,使人的身体、心理、行为品德全面协调发展,塑造完美的人。要加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体育工作,要加快发展传统体育。形成大众体育健身的消费意识,建立一个完善、法治的大众体育管理体制。

4 . 3 学校体育文化标准

东西方体育思想不断融合,世界先进的体育文化理念正在中国形成和完善。建立身体锻炼与育人相结合的先进理念,创立从身、心、群三方位健身育人的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体育教育的评价标准正在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转移。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正在相互渗透,逐渐形成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当代本质要求 篇8

摘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人民一直奋斗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小康社会的定义,本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根本途径出发,论述了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关键词: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现代农业

收稿日期:2011-12-16

作者简介:肖明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政协副主席;张志强:河北省秦皇岛市政协委员;张相武: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从党的五中全会到党的六中全会,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和新部署,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本质要求。所以,从我国现阶段的特征出发,深入理解党的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精神的本质要求,这对提高全党各级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和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确保“十二五”规划的如期完成,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都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是党的五中、六中全会最鲜明的主题,而将其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则是科学发展本质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前后,我国人民生活已达到了整体小康水平,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生产之间供求矛盾的制约,使我们达到的整体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胡锦涛总书记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指引我们党在“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局面和难以预测的各种风险考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作用,不但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使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与物质供求之间矛盾的解决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实践证明,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的新境界,党的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上述国情、世情之后,准确地作出“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据。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情况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作用,确保“十二五”计划提出的“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二、转变方式的本质要求

党的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了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战略措施,这就决定了转变方式的本质要求有两个重点需求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一是要找准主线的切入点。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必须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贯彻到“十二五”规划的始终和全过程,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扩大内需的有效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方面,要进行科技体制创新,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在资源环境建设方面,要坚持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要把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建设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上,把促进再就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把提高城乡收入,消灭绝对贫困,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文明建设方面也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出发,走改革发展、产业发展、市场发展的新路子,实现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二是通过上述主线途径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制约性和保障性的问题,在发展中得到切实而不是形式上的解决。首先,确实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条,就业压力大,社会矛盾增强的问题。其次,确实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质机制障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面临国际压力较大的问题。再次,确实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最后,要按照六中全会的布署,确实解决投资和消费关系平衡、文化荒漠、道德缺失、精神萎靡的问题。将文化强国的战略落到实处,上述这些问题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重点又是检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唯一标准,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转变方式就可能空运转,而这些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才能使经济发展从速度和质量两个本质方面,确保经济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体现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达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的。

三、改革攻坚的本质要求

在“十二五”期间,为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我国要全面推进各个领域改革,总的战略部署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体质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其艰巨前所未有,困难前所未有,所以,党的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科学地分析和判断这种改革攻坚的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原则的坚持。一是率先改革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一些发展较快地区和单位,先行一步打开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在有关规定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允许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改革开放领军人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以更大的热情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获得改革开放攻坚的胜利。二是完善改革的原则,要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的深层次矛盾,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国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推动非国有经济实体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深化资源性产业价格和要素市场的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三是适应改革的原则,要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除了要搞好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的,还要对搞好各级政府自身的改革,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改革,逐步实行党务和政务的公开,加快对权力运行的全面监督,改革执政的方式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四是和谐改革的原则,不论哪种体制的改革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这在确保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同时,必然会影响到个别人的利益和眼前利益,必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纠纷,因此,坚持和谐与改革并行,改革与和谐并举,实行无社会动荡的改革和无阵痛的改革。

四、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是我们党早已确定的长期战略任务和目标,这次党的五中全会把“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再次确立为“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和新活力。第一,注入了现代农业破解发展的分析力。使全党上下清醒的认识到,尽管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整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与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紧迫,农业发展的方式仍然粗放。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平衡压力增大,农民增加收入仍然迟滞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发展中破解。第二,注入了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决策力。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上述这些问题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又是“三农”的问题,但是问题的实质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所以党的五中全会科学决策“十二五”期间,我们党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放活方针,为我国现代农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撑。第三,注入了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体系;大力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强农业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和改善农村发展体制和机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条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

五、根本保证的本质要求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是党的五中会会和六中全会反复强调的科学发展本质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契机,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创新建设的根本途径,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具体性和功能性的保证。一是通过党的思想性和先进性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理论上系统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并且要把科学发展作为新时期的社会科学,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战略思维,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准确把握发展态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造发展新模式,全面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的攻坚指挥部,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二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把“科教兴国”、“人才兴国”和“文化兴国”的总战略具体深化、细化和量化,为“创先争优”的活动增添新的内容,并纳入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中去,着力提高党员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提高党支部的科技功能和科技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提高党支部的科技功能和科技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科技先锋队的作用和科技模范作用。为科学发展提供有支撑力的科技保证。三是通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锻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建立健全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纪律保障机制,确保党中央的政令畅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为巩固和提高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为我们党实现长期执政提供能力保证。四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对那些未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腐败分子,给予严厉的惩罚,从标本兼治上加强反腐倡廉从而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十二五”规划的完成,凝聚党心民心,提高政治清明的廉政保证。五是通过“党管人才”原则和坚持实施,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人才资源作为完成“十二五”攻坚任务的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高端人才队伍的建设,既要充分利用好国内人才的作用,又要大胆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人才库的整体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改善人才管理模式,落实人才政策,为可持续性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不竭的资源保证。

上一篇:那些沉甸甸的爱下一篇:财院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