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选8篇)
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1
加大民生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邓小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战略构想。他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邓小平文选》第3卷64页)
二000年二月二十五日江泽民在广州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战略构想的直接继承。
二00七年十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这是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老百姓所熟知的“四菜一汤奔小康”这一简单的小康标准。它涵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大的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单单要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上来,而且要把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同步提高上来。“小康社会”这一构想,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内涵和意义也在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发展。
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代表、委员们对“十二五”规划畅所欲言。“十二五”规划就是围绕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编制的。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对这一数字,总理的解释是:“我们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就是要把发展和所得到的成果用在民生上来。”我们要想早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就必须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要想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落到实处,就要抓好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这五大民生问题。
一、解决民生之本——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老百姓要生存下去,要能吃上饭,就要有一份可以赚钱谋生的工作。政府要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就要把“劳动者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贯彻好。政府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与就业有关的各项政策。政府要加大宣传,提高青年人的就业积极性,让他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加大失业调控力度,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就业困难群众获得理想的工作;要多开办一些培训机构,对市场通用性广、适用性强、企业需求量大的行业(工种)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开设就业援助服务电话和搭建网上就业服务安置平台,从尽可能多的渠道为各类求职者解决就业问题;要出台一系列的劳务引导政策,使政府的促进作用大大提高;要在开办的培训机构内,聘用一些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为学生们讲解有关当前就业形势、相关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如何签订劳动合同、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等等方面的课程。解决好就业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府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夯实民生之基——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政府要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义务教育。对农村贫困地区和
偏远地区的校舍建设,政府应负担起建设费用。由政府出面,在社会
上公开招聘一些能扎根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扩充教师队伍。对贫困家
庭学生实行“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二免
一补”政策。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子女,当地政府应大力开办农民
工子女学校,使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的环境。
三、调剂民生之源——分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和网友在线交流,谈到收入分配改革时说:
“今后五年,我们将要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
务。”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首先要实行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
同经济增长同步,职工工资增长同劳动生产率同步。其次,应该让收
入较高的人多纳税,收入少的人少纳税甚至不交税。如果政府能够出
台相应的措施,会使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受益。政府应缩小贫富间的差距,使老百姓能从中得到实惠。
四、完善民生之依——社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险制度,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改善劳动者生活状况的重要
保障。“社保”是老百姓的靠山。完善好“社保”等于让老百姓吃下了
一颗“定心丸”。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政府应对社会保险和
职工福利制度加快改革步伐,以期进一步的对这两方面进行完善。农
民工也是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应该享受更好的社会保障。但现实是,对于2亿
多的农民工来说,迟而未决的农民工保障问题,一直以来是心里的一
块心病。政府应加大施行力度,让农民工都可以参加外来人员综合保
险。同时,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让“综合保险”同“社保”接轨,将农民工社会保障待遇转移到“社保’,保留“综合保险”。政府应尝试
并逐步施行这一具有特色的补充保障。近两年来,农民参加农村养老
保险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规划好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运作。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群众,政府应加大
财政帮扶力度,不仅要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而且要出台一些
救助政策,解决好农村贫困户的生活问题。
五、构筑民生之盾——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只有构筑好社会稳定——这一道人民群众心中的坚实盾牌,才能使人
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近年来,刑事犯罪问题,腐败问题,恐
怖主义问题,民族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一
系列问题突显出来。政府要树立新的稳定观,重视实现公平正义,加
快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要建立、完善一个统一的社会
矛盾纠纷处理机构,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公安机关要依法严
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并组织一切力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时代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热烈的期盼,是勾画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一张宏伟蓝图。加大民生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
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好历史交给的这一项伟大
任务。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大大提高的全面小康社会。二0一一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千帆竞发“十二五”,各
个行业的人,都在为驶向“小康社会”这一幸福的彼岸而搏浪前进。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2
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的前提是振兴教育, 发展科技,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先进的文化, 标志着先进的科技;科技尖端人才的培养, 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先进的国防建设, 科技强军, 保家卫国;大力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各行各业的人士有着健康的身体。工业化带动信息化, 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各项基本任务, 开拓创新、团结一致, 奔向小康社会。
提高科学技术的创造力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尖端优秀人才。经济发展决定我国的综合实力, 并提高我国在国防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面对人口多, 底子薄等问题, 科教兴国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然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市场繁荣, 商品供应充足。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巨大提高和改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积极行动起来, 深刻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发展经济, 加强国防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依托, 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 经济发展了国防建设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发展经济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国防现代化建设是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巩固国防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解放思想, 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 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灵魂。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必须毫不松懈地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党的思想, 组织和作风建设的新进步, 使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成为改革和发展的火车头, 保障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我们党政建设和领导水平的重大考验, 也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总之, 加强党政建设, 改进党的领导, 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努力开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枪林弹雨的年代给 (下转第183页) (上接第182页) 人类带来了苦难和悲剧。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可忘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炎黄子孙为人类的和平经过几千年的流血牺牲, 驱散了黑暗, 换来了光明, 统一了国家, 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家园。人类社会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曲折变革, 摆脱了贫穷落后, 守旧的局面。今天的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文明里程,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随之得以升华。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总结, 文化、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前进的标志, 人类要幸福生存, 必须彻底消灭战争。人类只有消灭战争, 生活在和平的土地上, 安居乐业, 建立美好的家园, 整个社会才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类才能幸福地生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我们的信心, 我们的力量, 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丰硕成果, 在不远的十年之后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美好的明天一定属于我们, 属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
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中西部地区,在广大农村,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不仅包括物质指标,而且包括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
到2020年实现翻两番,每年GDP增长应保持在7.2%左右。虽然还面临许多困难,但我们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是可能的。
党的十六大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了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热门词汇之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后,我们的国家将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这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
“总体”与“全面”有何不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说,小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在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所谓低水平,就是现在仅仅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不全面,就是因为我们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的成果,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现在全国还有3000万人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还有将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社会保障水平线以下。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有温饱解决的,但是遇到天灾人祸,温饱就有可能成问题,这样的人加起来有一亿多;还有的人温饱解决了但没有达到小康,加起来是2亿人口,这就是“不全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解决温饱的要尽快地解决温饱,并且达到小康,温饱不巩固要巩固温饱,温饱解决了要向小康前进,变成全面的小康。十六大提出来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解决全国十几亿人口过上小康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的难点在哪里?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胡鞍钢特别强调三个定义。第一个称之为人均收入,第二个称之为恩格尔系数,第三个称之为人类发展指标。
第一个定义,从人均收入来看,我们1980年的起点基本属于世界上的低收入国家。2000年以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第二个含义是恩格尔系数,指居民的食品性支出。如果吃占整个消费支出比重的系数高于60%,就认为是绝对贫困。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60%~50%之间是勉强度日,我们叫温饱;50%~40%就认为是小康。40%~20%,就认为是富裕。
小康社会的标准是多种指标,其中包括技术进步指标,就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去年提出来的叫技术成就指标。中国现在还是相当落后的。还有一些像可持续发展指标,这也是世界银行提出来的。中国现在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不平衡的。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近9万亿元人民币,如果翻两番,就是36万亿元人民币。现在中国在世界上排名是第6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中国。到2020年假定维持现在的发展态势,并且假定汇率不变,那么中国将会排名在第3位。就是美国、日本、中国。当然,我们现在人口还在增加,但是人口增长率在放缓。因此,人均的收入增长会低于4倍,但是会高于3倍。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预测,我国在2020年的人口肯定会在15亿以内,因此人均收入会相当于2000年的三倍以上。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0%。到2020年,中国将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也就是世界中等水平。过去20年,我们主要是讲先富论,使一部分地区、人群、城市先富起来,这个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今后20年,既然是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它的难点不在东部,主要难点在中西部地区。难点也不在于城市,而主要在农村。难点主要是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口。
全面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共同富裕,当然我们说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要使得所有的人口都能够分享中国的经济增长。这个分享就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比如税收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包括基础教育、基本的公众服务。
安徽省代省长王金山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省对此感受尤为深刻。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如果不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就不可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不可能建成真正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青海省西宁市委书记张裔炯说,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我国西部12个省份,占全国面积的71%,人口的1/4,GDP仅仅占全国的18%。21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现代化,重点在西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只有农村、农民都富裕了,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全面小康。”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今后我们将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全面进一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全面小康社会内涵丰富
总体上的小康,主要是从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来讲的,如群众中所流行的小康生活、小康之家等。而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指标,还包括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人类的全面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等,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现在观察社会生活,比如政治民主、法制建设,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健全,都属于政治文明,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制度文明。制度文明体现了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制度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现代化追求的是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可能的
王梦奎说,现在中国经济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中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现代化建设在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调整、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外贸易的扩大,消费领域、生产领域的扩大,都会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解决温饱,初步进入小康社会以后,跃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临界点,进入经济迅速扩张的时期。但应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要实现现代化,绝不会没有困难,一帆风顺。我们的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客观上也确实存在很多矛盾、困难、问题。有些是旧体制下的问题没有解决,要通过体制改革来解决。而有些问题是我们在改革发展过程当中,现代化推进过程当中产生的新问题。现代化建设也好,过去的革命事业也好,总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在困难当中前进。面对问题要保持清醒。
胡鞍钢说,到2020年翻两番,每年GDP增长应该是在7.2%左右。前10年可能略高一些,大体可能在7%~8%,后10年可能是6%~7%之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4
专业:公共事务管理班级:川沙学号:118190423姓名:徐晓凤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已经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头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2002年,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我过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实际出发,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一、小康社会概念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少需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直到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奋斗,到20世纪末,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从经济增长看,我们提前5年于199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3年于1997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到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800美元,这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从人民生活质量看,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低于50%,说明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里,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提了出来。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程中继解决温饱、达到小康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人民生活将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逐步过上更加宽裕的生活。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个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同时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努力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7年,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四、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
第一、首先是范围不一样。上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第二、标准不一样。如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那么按此目标,人均
GDP就要超过3000美元,符合世界银行各国收入水平四类划分标准中的中上等国家水平。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全面建设进程进行检测和量化时,不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为此,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草稿) 篇5
一.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的设想
1.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了日本首相大平芳正时曾这样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至1000美元,低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标准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到了1984年3月21日,他在会见另一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又把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社会”。他还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后来邓小平又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已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要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了20世纪末,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再翻倍,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末,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到了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提出了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这益目标已经在1995年提前实现了。199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未来1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部署:就是在2000年,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战略目标,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统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建设小康不停步,发展才是硬道理
党的十六大会议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要变成一个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所谓的高水平,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基础上,用20年时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3亿美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基本上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趋势逐步扭转过来,人与自然显得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整个社会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我们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起点,是亿万人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目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2002年,党的十六大会议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实际出发,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目标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下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我们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学进步发展,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针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已经能做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建设小康,人人有责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到处是高楼大厦,交通也越来越方便,大桥,隧道,地铁,磁悬浮等等。就我们自己身边在生活上也发生了不少变化:首先,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优越了,有了一定的的经济基础,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从以前的一间房,变成两间房,又从小房子变成现在“两室一厅”或者“三室两厅”,这房子的变化我想大家都有很大感触的。随着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现在的小孩,他们可以拥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玩具,还会弄电脑,科技发达,社会在进步。想想我们小的时候的回忆也是很值的留恋的,虽然我小时候家境一般,家里也没什么玩具,因为大人都在忙于工作,无暇顾及我们,我们就自己和隔壁邻居家的孩子玩,常常会因为一个玩具而和小伙伴打架,不开心,后来我们就自己做玩具,用碎布做成一个方块状,一头灌进黄沙,做成一个“沙包”,可以玩“丢沙包”游戏。家里过节杀鸡了,我们把鸡毛洗干净晒干,下面放两个同班就可以做成一个键子,可以和三五个好友一起踢毽子;到后来经济条件好点了,叔叔看我没玩具,他用工资的3/1去百货公司给我买了一个娃娃,我看到有娃娃了,高兴地手舞足蹈,围着叔叔一个劲的转圈呢。这个娃娃是我我在儿童时代最宝贵的礼物,至今我还保留呢。因为这个“娃娃”伴我长大,对我来说:它是有纪念价值的。我小时候,过节的时候,去奶奶家玩,看到奶奶杀
鸡了,我就在一边帮奶奶忙,奶奶常常跟我说:鸡肚子里的鸡胗外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的东西,它可以做药材,可以帮助生病的人。于是,只要每次去奶奶家,就盼望奶奶杀鸡,我就会把那层黄灿灿的东西洗干净晒干,拿到中药店去,叔叔会给我一点零钱,我就和表哥,表姐一起买东西吃。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6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以民生为本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经济更加发展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内容,而且把政治民主、科学进步、文化繁荣、可持续发展等,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之中。这样,小康社会就不仅是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普遍富裕,而且是充分体现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模式。从这里也清楚地反映了我们党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已经站在了新的理论制高点上。
但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不得不了解什么是“小康”。所谓小康,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据考证,“小康”一词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而中国现代的小康步伐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小康的概念,明确指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
首先,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第二步,到上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现在,前两步目标已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的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但明确提出新世纪头20年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目标;不但注重“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注重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但强调发展要有速度,而且要有质量;不但更加注重提高效率,而且更加兼顾社会公平,是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其次,它是一个与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目标。过去的“三步走 ”战略,把现代化建设划分为温饱、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等三个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把现代化建设进程拓展为温饱、小康、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四个阶段。由此可见,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丰富和发展了“三步走”战略。
再次,它是一个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愿望的目标。当今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使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虽然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人口多带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明显;经济体制正在完善,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发展需求、生活环境需求有新的变化。正是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那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哪儿入手呢?同样,应当坚持发展以民生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不妨对现实生活作一番观察分析,就会发展这样一种现象:自然和人文条件相似的两个地方,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可20多年以后再回头看看,两地却拉开了长长的距离。为什么出现这样大的反差?关键是人,是人的思想解放的程度,是冲决束缚人们手脚的传统体制的勇气和闯劲的大小。这就清楚地说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按照《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原则,破除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这是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前提条件。
还有,它是一个现实的目标,我们有确保能够胜利实现既定目标的指导思想和经验。为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十六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科学地总结了过去13年的十条基本经验,并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有这些宝贵思想和经验的保障,又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国际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胜利实现。
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7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1 对象
中国全民体育有代表性的区域和群体。
1. 2 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
2 国外发达国家全民体育文化状况审视
2 . 1 国外竞技体育
目前,国外竞技体育水平较高的国家与本国的经济实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属于第一集团。一些经济状况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的开展和竞技水平明显偏低。
美国近20年,在奥运会上始终在金牌和奖牌总数上名列第一。美国有其完善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美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有其较完善的训练体制,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中学竞技体育开展也较好。学校形成一种崇尚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并对优胜者给予较高的奖励。美国大多数大学愿意接受体育特长生,并提供优厚的奖学金,大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美国强化了教育与体育的结合。
体育俱乐部是德国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德国在立法上允许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在组织上的高度自治。政府通过立法管理社会各类体育组织与体育活动。在德国,学校有各类俱乐部,社会上也有各类体育单项或综合性俱乐部,还有一些职业体育俱乐部和高级体育俱乐部。德国的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紧密结合,为竞技体育最大限度提供支持。美国和德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各有特色,其共同之处在于:有较健全的法规,良好的运行机制,具体运作遵循市场变化规律,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
2 . 2 国外大众体育
2.2.1 国外大众体育发展历程
国外大众体育的发展,应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站以后,大致经历3个发展阶段。战后初期萌芽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阶段。
2.2.2 国外大众体育管理组织与机构
(1)美国大众体育管理组织。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府没有专业的体育主管部门,由多个专门的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在体育运动发展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美国联邦政府在全民体育的管理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职能,美国成立了“体育与健身总统委员会”这是美国全民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政府咨询机构。50个洲都设有“洲总统健康与体育委员会”,美国由206个全国性的体育协会,102个全国性学术团体。美国的天主教青年会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开展体育活动,他拥有2600多个体育馆,使得100万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美国全民体育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形式的俱乐部制,美国不仅有社区、学校、军队俱乐部,而且还有大量的旅管俱乐部,社区健身中心,大学休闲中心,医院体育康复中心,据统计,美国注册的俱乐部共有2.1万个。
(2)意大利大众体育管理组织机构。意大利设有专业负责管理体育的政府部门,因此,意大利体育的管理权限由四个政府机构共同负责。分别为旅游部、公共教育与科学研究部、国防部、公共健康部和公共劳动部。
旅游部,对意大利奥委会行使监督;公共教育与科学研究部,负责学校体育运动;国防部,负责军事国防体育;公共健康部和公共劳动部,负责监督卫生组织和工会组织管理。意大利全民体育组织是各种社会机构承担。
2.2.3 国外大众体育经费的来源
国外大众体育经费来源主要由两种,一种是国家财政拨款;另一种是社会团体自筹。
2.2.4 国外大众体育的活动内容
国外大众体育的活动内容大体包括健身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旅游和体育探险。
2.2.5 国外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向全方位综合开发其功能的方向发展;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向提高国民素质共同性方向发展;向法制化方向发展;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向户外化方向发展;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向中等程度方向发展。
3 中国体育文化状况分析
3 . 1 目前中国竞技体育状况
20年来,中国的竞技体育运动有了飞跃的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成绩显著,竞技运用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运动员自强不息,奋勇拼搏,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截止2004年10月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共获得1600多个世界冠军,1000多次创造世界记录,连续5届夺得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名,在第二十三届、二十五届、二十六届奥运会上金牌总数位居第4位,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金牌总数提升到第3位,2004年第二十八届奥运会金牌总数位居第2名,获32枚金牌,中国已列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奥运会第一集团。
2008年中国将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这是中国体育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中国竞技体育正在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国家队、各体育强省如辽宁、黑龙江、上海、湖南等省,正在研究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使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各区域竞技运动水平发展不平衡,优势项目不多,后备力量不足,田径、游泳、足球等项目还有差距。在体育道德上,出现过“黑哨”、“假球”,运动员流动和竞赛中把金钱看得过重。兴奋剂屡禁不止,破坏了竞赛原则和秩序。
3 . 2 目前中国大众体育状况
全国性群众体育状况。有关资料介绍2000年中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18.3%,比1996年的15.5%增长了2.8个百分点。美国的体育人口15%。中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
中国工人体育人口减少,据有关资料介绍: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由1996年12.6%增长到2000年34.3%。工人中的体育人口相对于1996年减少6.2%,职工体育是中国群众体育一个主体,现在出现薄弱环节。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企业不景气,普通工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在减少,目前很多职工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新的体育管理机制还没有很好的形成。
目前,大众体育健身也需要兴趣性。有关资料显示,羽毛球、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娱乐性、竞技性较强的项目是体育人口日常健身的首选活动,这需要引起注意。体育社团需要壮大。据有关资料介绍一半以上的煅炼者是自发组成的,占总数的63%,由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活动点由1996年的3.7%增加到2000年的6.6%,所占比重依然很小。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一般情况是在早晨、晚上、煅炼站点、体育中心、体育辅导站、体育协会活动站点。参加体育活动点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为主,女性比重较大。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所从事的体育项目依次为:健美操、武术、秧歌、交谊舞、广播操、羽毛球、气功、门球、网球。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场所一般在公园、街头巷尾、湖畔等地点。单位、学校等体育设施相对封闭,有的开放并带有盈利性。
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中的社会指导员情况。有关人员调查348个活动点中,有151个活动点有体育指导员,占43.4%。影响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原因是:缺少兴趣、没有必要、自己身体弱不能参加体育活动、天生就不喜欢体育活动、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言行。影响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客观原因:缺少时间、缺少场地、精力不足、缺少经费、不懂煅炼方法。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情况,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以非所经营性体育场所为主。2000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有8.8%的人曾到经营性体育场所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消费能力较低。
3 . 3 学校体育现况分析
国家对青少年体质的监测与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呈增长趋势,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学生保健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中国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存在问题不容忽视,学生体能、身体素质指标有下降的趋势,肥胖学生比例增加较快。造成这种现象,学校体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学生的生活方式、锻炼方式也是重要原因,如不认真解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积极推动了体育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清醒的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和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教育性质要搞清楚。学校体育的学科性质是“自然性”、“社会性”、“情意性”兼备的。要搞清楚健康教育的科学内涵,按体育教育的科学规律开展工作。
在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还需认真研究和很好的落实。在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还任重道远。
4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体育文化标准
4 . 1 竞技体育文化标准
中国已具备良好的竞技体育环境,符合承办世界大型体育赛会的条件,北京成功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基本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要使各个项目平衡发展,中国正在实施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建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竞技体育发展体系,实现竞技育人的现代体育理念。根据中国国情,充分发挥一些区域体育优势,并协调不发达区域的体育工作,因地制宜,使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建立一个法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全民竞技体育意识。
4 . 2 大众体育文化标准
使全民健身活动落实到每一个社区、乡镇、每个人,并形成全民自觉参与锻炼的意识。要建设良好的全民健身环境、场地、器材等落到实处,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体育锻炼、体质监测、体育指导全方位的、完善的体育制度。为流动的农民工创造一个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使大众体育全面平衡发展。大众体育要以人为本,健身育人,使人的身体、心理、行为品德全面协调发展,塑造完美的人。要加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体育工作,要加快发展传统体育。形成大众体育健身的消费意识,建立一个完善、法治的大众体育管理体制。
4 . 3 学校体育文化标准
东西方体育思想不断融合,世界先进的体育文化理念正在中国形成和完善。建立身体锻炼与育人相结合的先进理念,创立从身、心、群三方位健身育人的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体育教育的评价标准正在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转移。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正在相互渗透,逐渐形成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8
摘要:辽宁省森林生态环境还非常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森林生态系统还不能完全起到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的作用。主要是还没有建成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 林业产业建设
1 生态环境建设的形势不容乐观
辽宁省现有林的特点:一是资源分布不均,现有林的一半集中在丹东、抚顺、本溪三个市;二是中幼龄林多,现有林的85%以上是中幼龄林;三是人工针叶纯林多,占人工林面积的60%;四是低质林多,天然林中林分质量差的占50%。这些特点决定了辽宁现有林的生态功能还不高,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差距甚大。
1.1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旱灾全省总的发生趋势是周期在缩短,不仅造成了农业的大幅度减产,还严重的影响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辽东山区历史上很少发生旱灾,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旱灾频繁发生。1980年以来全省累计受灾农田1600多万公顷。全省水灾发生频率也在增加,辽东山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水灾的频率为10多年一遇,而进入80年代以来,为3年一遇。1980年以来全省累计受水灾农田560多万公顷,粮食产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2 水土流失冲毁良田,淤积河道和水利工程。辽宁省有水土流失面积463万公顷,植被较好的东部山区水土流失面积占30%。由于水土流失,水冲沙压良田,造成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94年全省耕地面积341万公顷,较1949年减少了133万公顷,占原耕地面积的28%,其中一多半是水冲沙压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大量的泥沙流入河川、水库,淤积河道,造成水库寿命缩短。每年辽河河床淤高10厘米。全省大中型水库因泥沙淤积每年损失库容等于报废一座大型水库。
1.3 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我省已划定生态公益林373.8万公顷,禁止商业性采伐,进行保护,理应得到经济效益补偿,而目前只得到国家每亩5元管护补助和省每亩3.5元补助的占58%,更谈不上经济效益补偿,严重的影响了林业生态的建设和保护。
2 林业产业建设的任务繁重
近年来,随着林业改革的发展和天然林禁伐决定的实施,辽宁省的林业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调整,林业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自我发展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某些政策滞后等原因,制约了和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2.1 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强有力的指导。从上到下林业产业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均跟不上。特别是缺少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即使有规划有些规划也不够准确,可操作性不强;加之消息闭塞,信息不灵。使一些地方林业产业的发展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2.2 森林资源流转不规范,产生诸多弊端。森林资源的流转,目前尚无具有法律效力的统一规定或办法,又无森林资源评估机构,各地的森林资源流转极不规范,不少地方出让价格偏低,造成集体森林资源资产流失,群众不满义,也影响了森林资源市场的正常发育。
2.3 林业税费负担沉重,制约了林业的发展。采伐销售木材要缴纳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的两道8%(即16%)的农林特产税,总税额在木材销售价的50%左右。以桓仁为例,生产木材要交纳16%的农林特产税、15—21%育林基金、6%的增值税、按净利润33%的所得税、2%的工商管理费、每立方米蓄积5元的设计费、每立方米木材3元的检印费、每立方米木材1元的检疫费,加上造林营林以及林木采伐成本,林木经营者采伐销售木材几乎无利或微利,严重挫伤了森林经营者营造林的积极性。
2.4 现有的林业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效益低。多年来,建立了不少林业产业发展基地,如经济林(板栗园、大扁杏园、大枣园)基地、中草药材(人参、细参、龙胆草)基地、林蛙基地、木材加工基地等等。但多是重数量、轻管理,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朝阳市山杏的单产只有1.5--2千克,大枣单产只有25--40千克,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经济林的产品加工也跟不上,以朝阳市为例经济林产品加工的不到50%,多是出卖初级产品,经济效益低下。
2.5 林业产业投入不足,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产业与其他行业产业比较,起步晚、投资回收周期长、比较效益低,自我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差。有的地方即使有比较好的项目,也因缺少投入,而失去发展的机会。比如,本溪市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因资金不足,有40%以上的景区得不到开发,全省森林公园有500多个景区或景点没有开发,大量的森林旅游资源在闲置。
3 加强林业建设的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林业建设,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以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科学营林,深化改革,强化科技,依法治林,加速传统的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建立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不久前我国通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中,明确了我国新世纪上半叶林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思想,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确立以植被建设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生态建设”为主是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主导需求的变化,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坚持森林可持续经营,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源保护和发展、培育和利用的关系,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多目标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立生态文明、经济繁荣的社会,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3.1.1 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生态建设责任制。搞好生态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和生态建设主管部门,要破除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长远思想。制定长远的生态建设规划,发扬愚公精神,一任接一任的抓下去。要把生态建设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肩上,将生态建设完成的情况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情况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的政绩进行考核。
3.1.2 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部门要本着“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负其费”的原则,落实生态建设的责任,抓好生态建设。要分别搞好河流两岸、铁路公路两侧、厂矿区、校园、部队营区的绿化,特别是要搞好蚕场、参场、牧场、采石采矿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3.1.3 建立生态建设补偿制度。森林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主要是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是巨大的,并为社会共享。辽宁省现有森林仅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两项生态效益就达500亿元。特别是2001年以来我省实施了天然林禁伐,生态公益林建设经营者作出了巨大的付出,得不到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必须实行生态建设补偿制度。
3.1.4 搞好生态建设工程。辽宁省现有宜林荒山100多万公顷,要搞好现有天然林的保护,搞好辽东水源涵养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海防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环沈阳生态圈工程等的建设,对生态建设工程要实行招投标制度,提高工程造林质量,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尽快提高森林覆盖率,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2 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调整结构发展林业产业,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加强指导、搞好服务,为其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3.2.1 加强宏观指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要加强对调整结构发展林业产业工作的领导,明确其只能,确定专门力量负责林业产业工作。组织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层层把关筛选,形成林业产业发展项目库,分步落实实施。各级负责林业产业工作的部门,要经常收集发展林业产业的信息,为调整结构发展林业产业提供指导服务。
3.2.2 落实林业产业发展政策。辽宁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商品林和非公有制林业的通知》(辽政发[2002]59号)规定: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规划、设计、批准的定向培育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用材林,自主确定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实行采伐限额单列,采伐前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适时发给采伐许可证;在农田营造的商品林,采伐单独报批,不受采伐限额限制;林地使用权可延至100年等等。一定要落实好、使用好这些政策。
3.2.3 要减轻发展林业产业的税费负担。生产木材交纳的两道8%的农林特产税,应减掉一道,至少应参照国有林区只交纳10%的标准交纳,减轻发展林业产业的税费负担。同时要认真落实辽政发(2002)59号文中的规定:私营者投资营造商品林生产的木材,减征70%的育林基金;在非林业用地上营造商品林生产的木材免征育林基金。
3.2.4 要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和规范森林资源市场。要尽快出台林权制度规格的意见或具有法定效力的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规范森林资源的流转,推动林权制度的改革。以进一步明晰集体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依法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林农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3.2.5 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经济林、发展多种经营,一定要改变广种薄收的旧模式,实行集约经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基层急需的新技术,要及时组织培训,急基层之所急。
【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荐阅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读论文07-06
决胜全面小康形势与政策论文07-23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10-06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05-21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07-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11-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我见10-14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10-24
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实施方案06-01
全面运用论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