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形势与政策论文(共8篇)
决胜全面小康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1
为担当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立Flag”
“立Flag”这个网络热词曾风靡一时,很多人都会在年初给自己立下一个小目标。学生会立学业有成的“Flag”,白领会立升职加薪的“Flag”,科研人员会立攻克技术难关的“Flag”。Flag是旗帜、是导向,立下怎样的Flag,就会受到怎样的指引,就会沿着怎样的目标前进。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新年贺词,在贺词中提到:“20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啃下脱贫硬骨头,以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的姿态夺取新胜利,以“能负重、敢担当、会作为”立下我们党员干部的新年“Flag”。
放大担当作为格局,立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Flag。,全国有340个左右的贫困县摘帽、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这一数据的背后,凝结着无数扶贫干部的心血,他们中有像黄文秀一样主动请缨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年轻生命却被永远定格了的人民干部;也有像张富清一样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战斗在贫困一线的人民战士……是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谱写了平凡而壮烈的扶贫史诗,点燃了贫困群众战胜困难的希望曙光。在人民面前,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并不孤单。他们的所作所为将是过往、当下以及今后许多人共同的荣光与感动。然而与之相反,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不自觉地进入一个瞻前顾后、畏首不前的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动机不纯,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想问题干事情的出发点,不是基于公心而是捞取个人“资本”,只顾眼前利益不愿意冲锋陷阵,塌了本应担道义的肩膀。境界低了、格局小了、得失心重了,动力也就打了折扣。越过层层峰峦,只要再进一步,就能够迎来全面小康梦想成真的高光时刻,值此之时,党员干部更该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襟怀,用“宽肩膀”“铁肩膀”勇挑重担,为已经眺望到“桅杆尖头”的胜利航船蓄力加油。
解锁担当作为能力,立下“草摇叶响知鹿过、磨难多经仍从容”的Flag。“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根据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也正因此,有人定义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党员干部要扪心自问:是否真正具备了足以胜任岗位的能力?是否掌握了涉深水、渡险滩、会斗争的看家本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整值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党员干部更该深入思考:如何创新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法,既治小疾又治大病,既重“力度”又讲“温度”,不是以“过得去”为目标的简单给钱给物,而是要认真思考这个地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可以自力更生完成?哪些需要依靠政策和技术扶持?“如果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及时给大脑“充值”,为知识“赋能”,才能以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有力的担当,推动我们的事业一往无前。
不负担当作为重托,立下“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的Flag。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越到紧要关头、任务繁重,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开弓没有回头箭,军令如山战马催。当前,全国还剩下5%左右的贫困人口没有脱贫,10%左右的贫困县没有摘帽,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山高人为峰。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越要看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福建下党乡从30年前的“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到如今的天堑变通途,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湖南十八洞村,从贫穷落后的苗寨,到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发展特色旅游的新路子,无不是扶贫干部用苦乐自知的“奋斗指数”,换来的写在群众脸上的“幸福指数”。全面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所有工作到最后都是最艰难的时候,决不能因前阶段工作成效而盲目乐观,也不能因剩余贫困人口不多而麻痹大意,更不能因连续作战而松劲歇气。越是桅杆在望,越要撸起袖子、精细作战,既打好脱贫的攻坚战,又打好防止返贫的持久战,干在前处干在难处,多维度优化要素配置,确保扶贫效果最大化,实现贫困地区群众和全国人民如期同步入小康社会的梦想。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2020年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按下担当作为的快捷键,用汗水播种未来,用实干成就梦想,中国的“复兴号”巨轮定能劈波斩浪,无限风光,圆梦今朝。
决胜全面小康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2
一、决胜全面小康需要一流大学的有力支撑
从经济社会发展与一流大学形成的关系来看:一方面, 经济是基础,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基础和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 大学是引擎, 大学的发展和水平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才支撑。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弗莱克斯纳所言:“世界一流大学, 作为时代的智者, 能够预见并感应到社会潮流的前奏, 而成为推动社会潮流的先行者, 使社会潮流之声最终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世界一流大学正是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 才赢得了自身持续发展和地位的逐渐提高。”美国在这方面就是极好的例子。19世纪中叶以后, 美国经济快速发展, 形成了对新型人才和科学技术的强大需求, 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 许多大学捕捉到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纷纷进行主动性调整, 增强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逐步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是最杰出的代表。古老的哈佛大学在发展的早中期, 承接了英国古典大学传统, 一向注重博雅教育, 强调人格的陶冶, 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的培养。19世纪中期, 面对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 化学家查尔斯·艾略特就任哈佛大学校长后, 在哈佛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改善课程制度, 在保持原来传统课程中的精华的同时, 增加了大量为新兴各行各业服务的课程;高度重视个人能力志趣的差异, 努力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最好的条件。这些改革使哈佛大学增强了内部活力和外部主动应变能力, 使哈佛大学在社会急剧变化过程中能够继续发挥学界领袖的影响力。与此同时, 社会急剧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对高水平人才和新思想、新科学知识的巨大需求, 又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大学, 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868年)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1876年) 、斯坦福大学 (1885年) 等, 这些新兴大学一开始就适应经济社会的急剧变革, 站在极高的起点上, 不仅迎合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而且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总体上说, 美国的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社会变革推动大学升级发展, 老牌大学转型与新大学创建同时进行, 互促共进, 共同发展为世界一流大学, 并以此强有力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发展, 古老的中原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大省、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5位, 2016年有望达到4万亿元。特别是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 (河南) 自由贸易区等国家级平台的设立, 使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战略叠加效应持续增强, 使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迫切需要一流大学的有力支撑。
二、聚焦核心要素, 增强综合实力
一流大学应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 拥有一流生源, 培育一流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是大学最古老的、最核心的理念, 也是评价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一流大学来讲,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学生权利是与学校行政管理权利、教授学术权利相互平衡的重要权利。在生源选择上, 一流大学接受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最优秀毕业生的申请, 并从中挑选最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在人才培育和教学方式上, 一流大学的共性是小班教学、个性化教育、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导师制 (班主任制度) 等, 可以说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重视学生、聚焦教学、深耕课堂、因材施教是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在人才培养效果上, 一流大学都因为培养出大批政治家、教育家、艺术家等杰出校友而享有盛誉。如哈佛大学共培养出8位美国总统、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名普利策奖获得者。就郑州大学情况来看, 2016年招生理工科高于一本线60分以上, 文科高于一本线30分以上, 生源来自全国各地, 同时有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700多人, 可以说已经拥有了国内较好的生源。就教学情况分析, 郑州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 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完成。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1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5个, 二级学科硕士点26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2万人, 研究生1.5万人。承担着河南省1/2博士研究生、1/3硕士研究生和近1/5一本学生的培养任务, 为社会输送了80多万名毕业生, 一大批郑大毕业生形成“郑大品牌”。
第二, 具有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学科是大学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学科建设, 汇聚师资队伍, 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活动, 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事实上, 学科水平就是一所大学学术地位的主要标志, 是学校地位、水平的集中体现, 没有高水平的学科, 绝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综观世界一流大学, 都有一个或多个具有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 如牛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古典文学、数学、化学, 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 哈佛大学的商业管理、政治学、化学、哲学等, 都堪称世界一流。这些学科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科研成果, 在国际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而且各具特色。
近年, 郑州大学学科建设快速发展, 水平不断提升。目前, 有4个学科 (领域) ESI排名全球前1%。自2009年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之后, 2011年又有临床医学和工程类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 2012年又新增加了材料科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 2013年、2014年仍然保持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和材料科学4个学科 (领域) 排名在ESI全球前1%行列。在2015年河南省首批确定的35个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学科中, 郑州大学申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四个优势学科和“中原历史文化”“肿瘤防治”“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工程安全与防灾”“意识形态学与社会治理”五个特色学科 (群) 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的实施, 旨在贯彻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要求, 遵循教育规律,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支撑创新驱动战略、服务河南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 凝练学科发展方向, 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打造学科高峰, 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局部高端突破, 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第三, 强大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极高的社会声望。一流大学都是具有极高社会声望的大学。大学的社会声望来源于大学的社会贡献, 取决于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郑州大学作为区域性领军高校, 形成了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全校108个本科专业中, 93个专业与河南“三大国家战略”及18个优先发展产业密切相关。其中, 对应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 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18个专业。对应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 有历史学、考古学等9个专业。社会服务体系优势突出。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 坚持以服务求生存, 以贡献促发展, 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独领风骚。郑州大学的9家附属医院中有7家是三级甲等医院, 开放床位2万余张, 年门诊量1000多万人次, 成为河南省医疗行业的“集团军”。技术与工程服务成效显著。产学研合作1000余项, 一批成果在河南省就地转化, 离子束诱变育种、高铝矾土开发利用、模具及橡塑制品成型、石油发酵生产尼龙、抗病毒一类新药FNC等一批高新技术成功转化, 先后与200余家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市合作关系,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特色突出。在政府决策咨询、公民教育、中原文化研究、考古发掘、旅游规划等方面成绩显著。
三、河南省一流大学建设的路径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涉及面广, 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 这是摆在河南省面前的一道难题, 迫切需要我们破解。
第一, 主动争取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即便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 但其教育投资总额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 仅靠河南省本身的实力, 难以改变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的面貌, 我们需要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河南省地处我国的中部地区, 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五经济大省, 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仅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它所拥有的人口规模、它的经济社会影响而言, 我们国家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也不能忽视河南省的教育发展, 都应该在河南建设一所甚至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的一流大学。在一流学科、一流大学、部属大学、博士生招生名额、财政拨款等方面, 河南省政府应该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支持, 力争使河南省的大学尤其是少数拔尖的大学得到更多中央财政的支持。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的贯彻和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中央财政在宏观调控和对河南省高等教育转移支付方面, 将有更大的作为。
第二, 实施非均衡式的重点建设策略。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一般财力较弱, 如果将高等教育资金分散投向各个高校, 这种“撒胡椒面”式的资金使用方式难以形成合力和竞争力, 起不到明显的作用。比如, 2014年, 河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29所, 同期, 河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12650584万元, 如果有1/4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高等教育事业, 共有3162646万元, 这些经费对于129所高等学校而言, 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 河南省发展高等教育, 必须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其次是集中优势资源, 投向基础设施好、师资力量强、科研项目和成果多、影响力大的区域内高校, 尽快将这些高校创建为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大学, 同时也可以提升区域影响力并吸引一流人才汇聚, 又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自身的特征, 改革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顶住压力, 集中优势资源, 重点支持几所具备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大学。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是国家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在河南省唯一重点支持的高校, 也是河南省第一所国家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排头兵, 郑州大学应得到重点支持。
第三, 积极引进、培养、用好高层次人才。大学教师尤其是大学教授, 是大学灵魂的栖息地, 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 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没有一流的教师, 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 是学校上水平、上台阶的决定性力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大学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 除表现在他们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研究成果、教学水平等现行的素质因子外, 更与他们的精神理念、道德品质、思想意识、敬业精神, 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程度、对社会的关心程度、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以及对学术研究的痴情程度等这样一些运行因子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 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后者。因此, 为了夯实河南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基础, 尤其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高层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2014年, 河南省高校正高级人才共8020人, 在全国排在第9位, 但高层次人才, 像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相对稀缺。在河南工作的院士共19人, 这样的数量, 即使放在中部地区, 也不显眼。由于拥有“985”“211”院校较多, 陕西省拥有的院士数量达到63人, 要比河南多出两倍多。山东省院士总数达到40人, 安徽省拥有的院士数量达到29人。因此, 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高级管理、高创意人才以及学科领军人才, 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拥有一批国际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重点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扩大人才增量, 同时转变观念, 克服困难, 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选送优秀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出国研修。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 可以给现有教师提供一个参照, 让他们看到不足和差距, 以促进现有人才的成长, 利于促进学术上的良性竞争、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根据现有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要求, 河南省师资队伍还有相当大的缺额, 这为引进优秀人才提供了编制空间。要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资源分配政策, 使有限资源向高产出人才集中。最终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省内优秀人才在河南能安心工作, 二是吸引省外优秀人才到河南来, 构筑人才高地, 使河南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中心。
第四, 实施高等教育创新驱动战略。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 是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大学的一项重要标志, 因此,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大学排名以及衡量大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是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对国内大学的综合排名, 就是依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项指标。国际上主要的大学排名机构在对大学进行排名时, 学术声誉占着极其重要的分量。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学术声誉在本科评价中学术声誉的权重是25%、在研究生评价中占40%、在博士生评价中占100%;《亚洲周刊》进行大学排名时, 学术声誉占30%的权重。而反映学术声誉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因此, 科研是学校上水平、上台阶、上层次的基础, 博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都离不开大量的科研成果作支撑。河南省高校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数量、获得的国家级奖励还比较少。2015年, 河南省共荣获国家科技奖励28项, 但主持的项目只有9项, 高校主持的只有2项。2016年8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河南省提出, 到2020年河南力争进入中部创新发展先进行列, 到2030年进入全国创新发展先进行列。对于高等教育而言, 这是一个重要机遇期。河南省要全方位加大对高等教育创新投入, 加大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为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完善扶持大众创业的优惠政策, 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创业示范基地。高校要利用人才优势,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改革发展全过程, 紧紧围绕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抓住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 整合创新人才、平台、资源, 尽快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支撑引领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教育是社会繁荣的源泉。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 争取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队列, 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 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尽快创建区域内具有国内或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 这对于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区域内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水平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决胜全面小康与一流大学建设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大学;双一流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同志在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深入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而努力奋斗》中,明确提到“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既是对河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把握,也反映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需要,更是对郑州大学和河南高等教育界的极大鼓舞和鞭策。
一、决胜全面小康需要一流大学的有力支撑
从经济社会发展与一流大学形成的关系来看:一方面,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基础和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大学是引擎,大学的发展和水平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才支撑。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弗莱克斯纳所言:“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时代的智者,能够预见并感应到社会潮流的前奏,而成为推动社会潮流的先行者,使社会潮流之声最终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世界一流大学正是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才赢得了自身持续发展和地位的逐渐提高。”美国在这方面就是极好的例子。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对新型人才和科学技术的强大需求,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许多大学捕捉到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纷纷进行主动性调整,增强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逐步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是最杰出的代表。古老的哈佛大学在发展的早中期,承接了英国古典大学传统,一向注重博雅教育,强调人格的陶冶,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的培养。19世纪中期,面对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化学家查尔斯·艾略特就任哈佛大学校长后,在哈佛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改善课程制度,在保持原来传统课程中的精华的同时,增加了大量为新兴各行各业服务的课程:高度重视个人能力志趣的差异,努力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最好的条件。这些改革使哈佛大学增强了内部活力和外部主动应变能力,使哈佛大学在社会急剧变化过程中能够继续发挥学界领袖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社会急剧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对高水平人才和新思想、新科学知识的巨大需求,又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大学,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868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斯坦福大学(1885年)等,这些新兴大学一开始就适应经济社会的急剧变革,站在极高的起点上,不仅迎合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总体上说,美国的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社会变革推动大学升级发展,老牌大学转型与新大学创建同时进行,互促共进,共同发展为世界一流大学,并以此强有力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況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发展,古老的中原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大省、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5位,2016年有望达到4万亿元。特别是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等国家级平台的设立,使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战略叠加效应持续增强,使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迫切需要一流大学的有力支撑。
二、聚焦核心要素,增强综合实力
一流大学应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拥有一流生源,培育一流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大学最古老的、最核心的理念,也是评价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一流大学来讲,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权利是与学校行政管理权利、教授学术权利相互平衡的重要权利。在生源选择上,一流大学接受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最优秀毕业生的申请,并从中挑选最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在人才培育和教学方式上,一流大学的共性是小班教学、个性化教育、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导师制(班主任制度)等,可以说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重视学生、聚焦教学、深耕课堂、因材施教是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在人才培养效果上,一流大学都因为培养出大批政治家、教育家、艺术家等杰出校友而享有盛誉。如哈佛大学共培养出8位美国总统、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名普利策奖获得者。就郑州大学情况来看,2016年招生理工科高于一本线60分以上,文科高于一本线30分以上,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同时有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700多人,可以说已经拥有了国内较好的生源。就教学情况分析,郑州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完成。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6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2万人,研究生1.5万人。承担着河南省1/2博士研究生、1/3硕士研究生和近1/5一本学生的培养任务,为社会输送了80多万名毕业生,一大批郑大毕业生形成“郑大品牌”。
第二,具有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学科是大学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学科建设,汇聚师资队伍,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活动,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事实上,学科水平就是一所大学学术地位的主要标志,是学校地位、水平的集中体现,没有高水平的学科,绝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综观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个或多个具有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如牛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古典文学、数学、化学,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哈佛大学的商业管理、政治学、化学、哲学等,都堪称世界一流。这些学科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各具特色。
近年,郑州大学学科建设快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有4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自2009年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之后,201 1年又有临床医学和工程类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2012年又新增加了材料科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2013年、2014年仍然保持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和材料科学4个学科(领域)排名在ESI全球前1%行列。在2015年河南省首批确定的35个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学科中,郑州大学申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四个优势学科和“中原历史文化”“肿瘤防治”“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工程安全与防灾”“意识形态学与社会治理”五个特色学科(群)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的实施,旨在贯彻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战略、服务河南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打造学科高峰,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局部高端突破,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第三,强大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极高的社会声望。一流大学都是具有极高社会声望的大学。大学的社会声望来源于大学的社会贡献,取决于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郑州大学作为区域性领军高校,形成了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全校108个本科专业中,93个专业与河南“三大国家战略”及18个优先发展产业密切相关。其中,对应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18个专业。对应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有历史学、考古学等9个专业。社会服务体系优势突出。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促发展,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独领风骚。郑州大学的9家附属医院中有7家是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2万余张,年门诊量1000多万人次,成为河南省医疗行业的“集团军”。技术与工程服务成效显著。产学研合作1000余项,一批成果在河南省就地转化,离子束诱变育种、高铝矾土开发利用、模具及橡塑制品成型、石油发酵生产尼龙、抗病毒一类新药FNC等一批高新技术成功转化,先后与200余家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市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特色突出。在政府决策咨询、公民教育、中原文化研究、考古发掘、旅游规划等方面成绩显著。
三、河南省一流大学建设的路径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这是摆在河南省面前的一道难题,迫切需要我们破解。
第一,主动争取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即便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但其教育投资总额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仅靠河南省本身的实力,难以改变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的面貌,我们需要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河南省地处我国的中部地区,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五经济大省,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仅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它所拥有的人口规模、它的经济社会影响而言,我们国家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也不能忽视河南省的教育发展,都应该在河南建设一所甚至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的一流大学。在一流学科、一流大学、部属大学、博士生招生名额、财政拨款等方面,河南省政府应该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支持,力争使河南省的大学尤其是少数拔尖的大学得到更多中央财政的支持。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的贯彻和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央财政在宏观调控和对河南省高等教育转移支付方面,将有更大的作为。
第二,实施非均衡式的重点建设策略。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一般财力较弱,如果将高等教育资金分散投向各个高校,这种“撒胡椒面”式的资金使用方式难以形成合力和竞争力,起不到明显的作用。比如,2014年,河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29所,同期,河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12650584万元,如果有1/4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高等教育事业,共有3162646万元,这些经费对于129所高等学校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河南省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其次是集中优势资源,投向基础设施好、师资力量强、科研项目和成果多、影响力大的区域内高校,尽快将这些高校创建为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大学,同时也可以提升区域影响力并吸引一流人才汇聚,又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自身的特征,改革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顶住压力,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几所具备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大学。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在河南省唯一重点支持的高校,也是河南省第一所国家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排头兵,郑州大学应得到重点支持。
第三,积极引进、培养、用好高层次人才。大学教师尤其是大学教授,是大学灵魂的栖息地,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是学校上水平、上台阶的决定性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大学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除表现在他们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研究成果、教学水平等现行的素质因子外,更与他们的精神理念、道德品质、思想意识、敬业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程度、对社会的关心程度、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以及对学术研究的痴情程度等这样一些运行因子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后者。因此,为了夯实河南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基础,尤其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2014年,河南省高校正高级人才共8020人,在全国排在第9位,但高层次人才,像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相对稀缺。在河南工作的院士共19人,这样的数量,即使放在中部地区,也不显眼。由于拥有“985”“211”院校较多,陕西省拥有的院士数量达到63人,要比河南多出两倍多。山东省院士总数达到40人,安徽省拥有的院士数量达到29人。因此,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高级管理、高创意人才以及学科领军人才,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拥有一批国际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重点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扩大人才增量,同时转变观念,克服困难,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选送优秀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出国研修。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可以给现有教师提供一个参照,让他们看到不足和差距,以促进现有人才的成长,利于促进学术上的良性竞争、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根据现有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要求,河南省师资队伍还有相当大的缺额,这为引进优秀人才提供了编制空间。要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资源分配政策,使有限资源向高产出人才集中。最终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省内优秀人才在河南能安心工作,二是吸引省外优秀人才到河南来,构筑人才高地,使河南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中心。
决胜全面小康心得体会 篇4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大、十*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到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始终聚焦的战略目标,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
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发展并不均衡,区域、城乡之间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等方面差异巨大,生态文明建设、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等短板明显。如何缩小差距、补齐短板,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在“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三个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到了最关键一程。越是接近奋斗目标,越要防范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必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把各类风险隐患化解于小、消弭于早。二是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精准脱贫是全面小康的根本标志和底线任务,也是最难啃的骨头。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三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热切期盼蓝天绿水、清新空气、优美环境。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铁腕治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效益,增强对发展的认同感。
从现在到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最后冲刺期,3年时间虽短,但收官之战十分重要。结合我们甲路镇实际,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
四个坚持战略
一是坚持生态优镇战略,加快绿色发展,构筑生态环境新优势。坚持规划先行,严格执行我市生态功能区规划,有序推进污水处理、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环境修复等工程,严控秸秆焚烧、违法建房、农村“滥建乱葬”等行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处处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二是坚持旅游重镇战略,加快项目推进,实现旅游产业新突破。未来我镇发展的重点是旅游。发挥宁绩高速青龙湾度假区交通主入口优势,大力发展“道口”经济,以集镇拓展区为中心,规划建设青龙湾度假区游客接转中心和旅游商品集散市场,将旅游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以点串线,以线连片,进一步打造青龙湾“汤口”、建成青龙湾“门户”,逐步将我镇建设成为青龙湾度假区的“观光驿站”和“休闲后花园”。
三是坚持经济强镇战略,加快调整步伐,推动综合实力新提升。研究制定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扶持政策,加快“调转促”,支持鑫马公司转型升级、庄村矿业公司复工生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储备一批市级重点项目,为我镇未来发展积蓄能量。持续推动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飞地经济”和“总部经济”建设,积极发展新型业态,不断优化我镇产业结构,推动我镇“三产结构合理、两化深度融合”。
决胜全面小康收官之年心得 篇5
转眼间,只剩下不到一个月,过去的一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疫情、汛情“双考”叠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式愈加复杂,挑战和机遇同生并存,发展难度前所未有。回想年初,有多少人在微信朋友圈中写过,“20真的太难了,希望时间走得快一点。”话还在耳边,时光飞逝,年即将结束。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广大党员干部一年的工作,笔者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成绩就是三个“清零”。
疫情防控率先“清零”。封城76天后,2020年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可能从来没有哪一个“清零”,能让当时的国人如此期待和高兴。这个“清零”不仅仅对于武汉意义重大,对于全国人民来说,也具有标志性意义。回想春节期间,武汉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从全城封锁到终获解禁,从最高峰近万例在院重症患者,到全部出院,这里面凝聚着全国援鄂医务人员的心血汗水、武汉人民的巨大牺牲和全体党员干部众志成城的努力。
脱贫攻坚任务“清零”。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标志着我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完成。自以来,中国已经累计减贫人口9300多万,8年时间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如今,中国即将迈入全面小康,历史性地消除困扰中华民族近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清零”奇迹的背后,是全国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的成果,是广大党员干部攻坚克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成果,是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成果。
决胜全面小康感悟论文材料 篇6
从时间来看,现在到20,只有3年多一点的时间。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现在,这个时跨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冲刺的历史时刻。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收好官,是党的十九大后全党承担的首要历史任务。时间紧迫,时不我待,非有决胜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不可。
从要求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层面的目标,是国家发展水平的总体展现。全面小康,所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也要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平均水平上完成了目标,但在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上问题依然突出,短板依然明显,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全面小康必须是实打实的、不掺任何水分的,是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现这些要求,非有决胜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不可。
决胜全面小康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7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呈现宏观总体稳、创新活力增、结构在调优、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使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展望未来,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2016年,要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强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的统筹协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门红。
“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业农村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谋划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表现出来的三大鲜明特征。中高速增长是客观必然的,但不能失速。结构优化大势已成,但任重道远。新动力快速成长,但挑战不少。同时,新旧动力此消彼长,实现动力转换还有个过程。
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有需求问题和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2015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呈现宏观总体稳、创新活力增、结构在调优、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良好态势。全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使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这个大逻辑看,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很多,有着良好的支撑基础。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实施,将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产业新业态生机盎然,将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将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加上近年来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积累和丰富了宏观调控经验,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展望未来,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调整,国内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使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更加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低速增长,美联储加息进程启动,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加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都会通过汇率、投资、贸易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国内经济趋势性周期性放缓,结构性问题凸显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地区、行业、企业在走势分化中局部运行困难加大,新动力成长还难以抵消传统动力衰减,部分领域潜在风险显现,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在经济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市场信心,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妥善防范化解风险,积极做好应对工作。
做好2016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强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的统筹协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门红。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当前我们各项工作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但要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挑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受多方面因素和国内外条件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业农村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谋划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
着眼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表现出来的三大鲜明特征。首先,中高速增长是客观必然的,但不能失速。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大,增速相应会慢下来,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我国发展基数已经很高,经济体量超过10万亿美元,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比前些年两位数增长时还要大。同时,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需要年均增长6.5%以上。其次,结构优化大势已成,但任重道远。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消费超过投资、三产超过二产”。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0.5%。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三,新动力快速成长,但挑战不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与传统产业融合,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扎实推进,国家级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建设,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加快形成,动力转换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聚。同时,新旧动力此消彼长,实现动力转换还有个过程。做好2016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大前提、大趋势、大逻辑,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的关系,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的思想灵魂,是当前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五大发展理念相辅相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和第一动力,方式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目的是共享发展。在发展实践中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坚决克服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自觉用新的发展理念来谋划发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坚持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和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决胜全面小康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8
我们是出生在小康社会的,但是身上背负了太多责任。现在找工作都需要大学本科以上,可太多大学生,也只能导致部分人能有理想的工作,甚至听爷爷奶奶说,大学生太多,要努力的人也多,大学生有的都去应聘了清洁工。爸爸妈妈也接上了这句话,说考上个好大学,就不至于这样了。
或许我们从出生就背负重任,必须考上个知名大学吗?一个家的希望都在我们身上,还有着一个国的托付。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家庭条件:名牌衣服穿在身,名牌鞋子挂在脚。家用电器一大堆,甚至小学生都用上了家里父母换下的手机。
这就是我身边的小康生活。
我们就一起再看看中国的科技发展吧!中国高铁。中国高铁人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建设世界最好的高铁路线,成为全体国人的骄傲。“复兴号”就在其中。
中国火箭。“长征三号丙”在 2011 年西昌发射中心发射,它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斗转星移,花开花落,新中国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在这成就。而在这成就的背后有一个梦中国梦。
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理论征文 说起奔小康,你一定会问。什么是小康?小康用俗话说,就是指过着一种经济比较富裕,吃穿不用发愁的好日子。
奔小康是党也是我们老百姓最想办的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两次会议”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关系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经过了 2020 年的艰苦谈判,中国终于在 2020 年 12 月正式的加入了 WTO 国际贸易组织。在中国入世第一年,中国就废除了 830 多种,超过 6000 项行政审批项目和 2300 余法律 法规被修改。
几十年前,人们吃饭 穿衣服 理发 购物。。。都需要凭票来购买。买一斤粮食还需要排队。而却大部分都是国营店,而日新月异的今天“国营”这两个字已经漫漫的从我们身边所消失,买东西也不用排队用票了。
我国的外汇储备局世界第二!到 2020 年 7 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以达 245 亿美元。而 1989 年时这数字还不足 60 亿美元。
今年,值得关注的是“两次会议”上日益鲜明的中国视角,绝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传统的关切,而且是独立思考 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比如在粮食安全和原材料供应两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上,轻信市场 主张依赖“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主张就受到许多代表 委员的抨击。他们提出,其它国家也许可以依赖全球市场解决国内粮食资源问题,但是中国不能,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国计民生的重大方面不能依赖他人,否则就会被“卡脖子”。
我们将“复兴”作为奋斗目标,我们以“中国特色”命名自己的道路。“两次会议”上日益鲜明的中国视角表明,我们在自己的道路上,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得更加清醒 更加自信。
全面小康社会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的,它靠我们用双手来建成。今天,我们还在学校里学习的小学生,再过十年 十几年就要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在我们的肩头上,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现在,人类社会进入 21 世纪,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说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说,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年轻一代,谁就拥有了明天。为了使中华民族的千年小康梦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实现,我们就要从现在认认真真 踏踏实实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学好各种建设祖国需要的技能,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奋发努力吧!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思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的理想生活的追求。而在我心中的小康社会,具体就是: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爷爷那代人,饿的没饭吃,别说是草和树皮,甚至连土都吃。而我们现在,吃的饱饱的,睡得香香的,什么事都不操心,不像原来一样,吃了上顿愁下顿。
还有,在爸爸那时学习工具只有一台小型录音机,可我们现在有电脑 学习机等。
现在科技发达,我们现在再也不用马车 人力车了,用的是公共汽车 小汽车 自行车等。还有我们用的纸张,〔用来写字的纸〕,古代用的是竹子编成的,写字多费劲,而我们现在呢?写字就和睡觉一样舒服。
在我新中,我最想达到的话面是﹕每个人都穿的有模有样,乘坐的汽车或自己开的汽车 电动车等都很干净,没有一丁点灰尘,每个人都不懒惰,都很勤劳,早早起来干家务,这只是城里样子。再说说农村的﹕有些人早早的起来干家务,农村的家务可不简单﹕得打扫院子 打扫小屋,有的家中还养着小动物每天早上起来还得喂小动物们食物。如果在夏天,晚上老人们在门口外头 院子里跟其他老人下棋 打麻将 玩纸牌等游戏,他(她)们的笑声不断有。
我心中的小康社会,不只是表面问题,还有心理问题。当然,我所说的心理问题当然也很美好﹕每个人的心理都很善良,都很同情不幸的人,同学 好友 同事 战友关系都很好,都互相帮助 互相理解。亲人之间都特别亲密。
时间不等人,朋友们,让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发奋学习。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明天的生活一定会比现在更美好,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理论征文
“红袖添香情久长,喜看小康臻大有”现在我们已步入小康社会,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些都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政策。
溧阳地处茅山和太湖之间,丘陵和平原约各占一半土地面积,非金属矿储量丰富。有石灰石 方解石 膨润土 瓷土 耐火土 石英石 叶蜡石。中药材有太子参 桔梗 玉竹 夏枯草 益母草等。土特产品有板栗 红花 乌饭 白芹菜 毛尖花红。城郊的天目湖和南山竹海,是著名旅游度假区。别桥的虞氏宗祠堂壁上,书有《淳化阁帖》,临摹了许多宋代以前的名家 名人书法作品。名胜古迹还有高静园等。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溧阳人民抓住每一个时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人间仙境,让溧阳改头换面。与之前的经济条件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还记得爷爷奶奶给我们将过去的故事传说,他们穿着小棉袍过冬,我们现在穿羽绒服御寒。他们袄子里装着几片破棉絮,我们羽绒服里全是鸭毛,可比他们的破袄子暖和多了。那时候他们吃树皮草根,后来经济有了一些起色,就吃吃白薯馒头。难的过年吃顿好的,包的饺子馅里奢侈地滴上几滴油。这可算上是一顿美餐了。天天盼着大鱼大肉。可现在呢?天天吃着大鱼大肉,可还要追求粗茶淡饭。想要吃得清淡。爸爸“五一”黄金周有四天不在家吃饭,都被朋友请去聚餐。这顿顿是山珍海味,可他在第五次别人请的情况下委婉地拒绝。因为他实在无福消受。以前有句老话叫“比吃了蜜还甜”,可现在我估计,已没多少人会觉得蜜很甜。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替代了以前的茅草屋 红瓦房。以前挤在几十平米的小瓦房里,现在住进了几百平米的公寓甚至别墅里,宽敞又明亮。好不惬意!
现在,道路也宽了,也平了。私家车也多了。人民的经济腾飞了!民工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现在民工的维权意识有了大大的提高,加上国家政府为民工几番下达政策。以前公司老板拖欠民工工资的事也少有发生。看来政府的存在,旨在为人民服务,替人民排忧解难 主持正义,是人民的好主人。可见我们的生活在这几十年里有了飞速发展。
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并不能代表精神上的满足。就拿我们是来说,虽然物质生活很优越也很充实,但我们不忘精神上的追求。我们经常会举行一些文艺活动。每天晚上,都会有许多市民到广场上跳跳舞,全当作健身。溧阳素来有少儿书法之乡之美称,有多少孩子 青年和老人学习书法,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我明白,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 顽强劲取,才有我们祖国的自立自强 兴旺发达。今天,只有大力发扬艰苦奋斗,不为艰难,奋力拼博,才能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理论征文 富庶大宋到繁华明代;从冶铁铸剑到火药发明,从造纸技术到活字印刷,从指南针的运用到郑和七下西洋勤劳智慧的华夏子孙向世界奉献的文明成果,以及物华天宝的“天朝上国”,让世人钦慕 万国敬仰。
1840 年的战争,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
1872 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哀叹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落后就会挨打。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灾难深重的中国内忧外患,无约不损,无战不败,神州陆沉,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到了危如累卵 大厦将倾的时刻。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戊戌变法先驱康有为,曾在《三月十七日保国会上演讲辞》中痛心疾首:“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 漏舟之中 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 釜底之鱼 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北京长安街,取盛唐之意,东设建国门,西置复兴门,谓之长治久安也!何谓“复兴”?唯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过的民族,才有资格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承受过艰难困苦而始终不曾放弃梦想的民族,才有力量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真正伟大的民族才不会在苦难中沉沦,反而会从苦难中奋起。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在沉沉的暗夜里,在厚厚的冻土下,一粒梦的种子也在深深地植根 悄悄地萌发,这就是民族复兴之中国梦。
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多少志士仁人舍生取义,无数英雄豪杰奋起抗争,古老中华民族踏上了一条充满悲壮 充满艰辛而又浩气长存的复兴之路。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只有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于是发动武昌起义,将腐朽的清王朝掀翻在地,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实现了 20 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然而,胜利果实很快被封建余孽和野心家窃取了,中国继续深陷在战乱与贫困之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梦想。
在民族危难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破茧而出,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大革命失败后的南昌**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到古田会议创立建党建军路线;从开辟井冈山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横空出世;从历经九难十八险的万里长征到高擎起抗日救亡的大旗;从九一八民族蒙难到赢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西柏坡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到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长达 28 年金戈铁马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争中,无论其历史规模与社会内涵,都为这个积贫积弱的东方民族注入了勃勃生机。
【决胜全面小康形势与政策论文】推荐阅读: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三大06-16
决胜全面小康个人心得体会11-20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心得体会08-21
2020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心得体会10-13
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微党课讲稿11-08
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09-24
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