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三大

2024-06-16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三大(共8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三大 篇1

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

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同志们!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

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三大 篇2

一、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占国家经济总量的一半左右, 而县域人口则超过全国总人口的70%, 土地占总面积的约90%。但长期以来,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成为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的短板。“市强县弱”格局逐渐固化, 甚至面临着人才大量流失、发展后劲不足的危机。但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看到, 危机里孕育着希望, “短板”之处也正是我们推进跨越发展的潜力所在。事实上, 县域经济在扩大内需、推进城镇化等很多方面, 还有巨大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五年, 我们更应该着力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 尤其要补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使县域更好地发挥以城带乡、扶贫攻坚桥头堡的作用。

二、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市强县弱”格局固化, 甚至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发展后劲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资源少、质量不高”的尴尬局面

市内优质公共资源集中在市区, 而广阔的县域则处于相对薄弱状态。以泰安市为例, 市区集中了山东农大、山东科大、泰山学院和泰山医学院等众多高校, 还有市中心医院、解放军八十八医院、泰安市中医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 而各县 (市、区) 则没有高校入驻, 教育医疗水平也远不及市直学校医院。

2.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吸引力趋弱, 越来越难以吸引到人才并留住人才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但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将就业地锁定在一线或二线城市。在“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影响下, 很多出身县域的高校毕业生以留在大中城市就业为荣, 县域发展吸引力趋弱, 尤其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比较匮乏。一些县域普遍反映“出去的不回来, 外面的引不来”, 优秀拔尖人才匮乏, 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2)

3. 县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边缘化地位

县域往往会成为承接落后产能和产业的“高地”, 成为被发达地市淘汰的高污染行业的“接盘侠”, 特别容易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这些是我们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要做好提前统筹规划, 才能少走弯路, 充分挖掘发展潜力, 变劣势为优势, 使县域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点。

三、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

1. 市管县体制逐渐固化, 弊端显现, 形成“市挤县”“市压县”的局面

省直管县还是市管县,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过程中, 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实质上是市县发展的优先地位问题, 是区域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下, 优先推进了城市的发展, 县域发展相对滞后。 (3) 关于市管县体制的弊端, 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减少行政层级, 逐渐取消地级市, 推进省直管县, 全国许多省市也在做省直管县的有益探索, 比如河北将62个产粮大县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浙江则将经济管理权限能放就放, 而在湖北, 除恩施自治州和市辖区外, 赋予全省所有县 (市) 政府享受地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笔者认为, 当前形势下, 短期内取消地级市是不现实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 逐步实现扩权强县, 并努力实现各县 (市、区) 均衡发展的目标。

2. 资源配置权力掌握在地级市的手中, 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

市区聚集着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众多最优资源, 而广阔的县域则处于弱势地位, 面临着资源少、质量不高的尴尬局面, 发展较为缓慢。

3. 市区和县域巨大的发展差距, 使县域愈加难以留住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 是地区发展的第一要素。在“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作用下, 大批优质人才流失, 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日趋薄弱。

四、关于强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只有短短5年的时间。我们必须增强时不我待的现实紧迫感, 敢于拿出超常思维, 大刀阔斧推进改革, 实现跨越发展。我们要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彻底扭转“市强县弱”的局面, 使“县城和市区一样好”真正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才算实现了全面的小康。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推进市级分权, 实现“实权到县”

我国历来是政治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 长期以来, 县政府只相当于市政府一个组成部门, 这种局面加剧了市县不平衡发展, 正是造成“市强县弱”的根源。要推进“实权到县”, 我们必须从政策法律层面, 明确赋予各县副厅级规格。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推进市区优质资源“下沉”到县。同时, 我们要加强省直管力度, 明确市委副书记均由各县 (市、区) 书记兼任, 市政府副市长均由各县 (市、区) 政府一把手兼任, 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挤县”、“市压县”的局面。

2. 推进市直机关、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下沉”到县

长期以来, 市区成为地级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中心, 聚集了全市最优资源, 而广大的县域则面临资源少、质量不高的困扰和尴尬。要推进市县协调均衡发展, 就必须推进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及市直机关、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走向县域, “下嫁”县城, 这种带动发展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济宁的曲阜师大、济宁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坐落于县级曲阜市, 对曲阜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效应明显, 潍坊市将市委党校搬迁至昌乐县, 济南在长清、章丘建设大学城, 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但笔者认为, 这只是杯水车薪, 还远远不够。只有当各县的优质资源总和略多于市区, 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的局面, 推进“人才下沉”才不是一句空话。

3. 建设区间铁路网, 使市区和县城交通更加通畅

火车是最安全、最便捷的出行方式, 当前, 我国许多县城都没有火车站, 以泰安市为例, 新泰、肥城、宁阳、东平的城区都没有火车站, 县城到市区只能依靠单一的公路运输。无论是居民出行还是货物运输, 便捷度和运输效率都大打折扣。笔者认为, 建设市内区间铁路网不失为一种创举。在每个县或县级市的城区建设火车站, 充分利用现有铁路线, 将每个县或县级市的城区接入铁路网。每天一早一晚各对开一次市区到各县县城的客运专列, 主要服务于上班族上下班。如此一来, 市区和县城之间的人员往来将更加频繁,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得到极大改变。另外, 一些处于交通要道的县城火车站可以接入全国铁路网, 开通县城到省城的客运列车, 必将更大释放县域发展活力。

此外, 市区到各县县城的公路建设也要跟上, 努力建设高标准的市区—县城快速公路 (国道或省道) , 努力畅通市区—县城交通的“最后一公里”, 使市区—县城的公路交通更加畅通无阻。只有铁路、公路建设双管齐下, 推进市区—县城一体化建设才不是梦想。

4. 全力推进市区—县城一体化建设, 一体化发展

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 着眼于区域统筹、一体发展, 确立“大交通、大生态、大融合”的发展战略。统一规划、统一配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资源, 着力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县域。另外, 我们不应把县城定义为市区的卫星城, 而应该通过优质资源下沉配置、完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等手段使县城市区化, 逐步变成市区的一部分, 并逐步带动铁路、公路沿线乡镇城市化。优质资源下沉和县城市区化必将逐渐扭转人们的观念, 大大增强县域发展的吸引力, 使县城能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 真正成为以城带乡、扶贫攻坚的桥头堡。

5.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做出亮点、做出特色, 不走寻常路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特殊时期, 我们更要有特殊政策。比如在财政上, 我们可以逐步加强省直管力度。在县城建设上, 我们要在增强吸引力上下功夫, 在凸显文化特色、打造宜居城市上做文章, 提前做好统筹规划, 全力承接好市级优质资源入驻。同时, 要有大手笔, 推进万达广场、贵和、银座等高业态商业实体入驻县城, 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

6. 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指出:“县域经济至少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以县城为中心, 乡镇为纽带, 农村为腹地的一种经济, 覆盖的是全农村, 或者是全范围;第二个特点, 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县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连接点, 我们必须下大力气着力抓好农地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重点工作, 着力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搞活县域经济, 以推进县域“四化”同步发展来完成扶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陈文胜.中国县域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历史演进[J].中国发展观察, 2014 (6) :30-31.

[2]福建省委政研室调研组.相对滞后县域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福建理论学习, 2011 (5) :18-2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三大 篇3

一、《纲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纲要》坚持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穿于整个“十三五”规划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在谋篇布局、指标设置、战略任务、政策举措等各方面,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

(一)在指导思想中集中体现新理念新要求

《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略。一是高举旗帜,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紧扣“两个坚持”,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三是强调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四是贯穿一条主线,就是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五是明确工作方法,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六是突出总体目标,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更好地体现指导思想,《纲要》贯彻《建议》明确的“六个坚持”原则,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堅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二)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纲要》强调,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之,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

《纲要》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际出发,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线。强调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加强风险防范,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四)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谋篇布局

从《纲要》的篇章安排看,创新驱动、发展新体制、农业现代化、现代产业体系、网络经济、基础设施网络等篇,侧重提出推动创新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举措;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篇,侧重提出推动协调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举措;改善生态环境等篇,侧重提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全方位开放、深化两岸三地合作等篇,侧重提出推动开放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举措;脱贫攻坚、提升教育和健康水平、增进人民福祉等篇,侧重提出推动共享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举措。

二、《纲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设置“十三五”发展目标指标

《纲要》按照中央《建议》明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细化提出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指标。主要目标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纲要》围绕这些目标设置了主要指标,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四大类25项,其中约束性指标有13项,比“十二五”规划《纲要》增加了1项,落实了中央《建议》增加约束性指标的要求。

具体来看,经济发展类指标中,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设定为6.5%以上,可以确保到2020年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同时,与国内外主流研究机构普遍认为的6%—7%潜在增长区间也相一致,充分兼顾了就业、结构调整、环境改善等需要。明确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具体目标,突出了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要求,体现了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呼声。创新驱动类指标中,提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等目标,量化衡量创新发展的成效。民生福祉类指标中,提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5000万人以上、城镇棚户区住房累计改造2000万套等指标,体现了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要求。资源环境类指标中,提出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5%、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累计下降18%、地表水质量改善等约束性指标,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落到实处。此外,相关章节还提出了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重污染天数减少、全国总人口等指标。

上述指标中,约束性指标基本上是针对政府的,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预期性指标主要针对竞争性领域和市场主体,起引导作用。通过这样的指标设置,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结构调整、补齐短板、改善民生的发展导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通过完成这些指标,实现平衡、包容、可持续基础上的“两个翻番”。

三、《纲要》通过“三个重大”把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纲要》围绕补短板、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一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作为把中央《建议》要求细化实化的突出体现和主要抓手。

(一)重大政策更加注重运用新思路和新机制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重大政策特别注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着眼于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在政策思路上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划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围绕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提出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产权保护、市场体系、财税金融体制等基础性制度建设,以及构建普惠性政策支持体系等重大措施。二是在政策机制上更加注重市场和政府作用的互补配合。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强化政府投入杠杆撬动功能、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强化价格调节和税收激励等重大举措,强调市场和政府的协作配合。三是在政策工具和手段上更加注重精准性和精细化。在宏观调控上提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的思路和方式;脱贫措施上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区域发展上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制定差异化政策;产业政策着重于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是在补短板、促平衡、兜底线方面更加注重履行好政府职责。把实现全面脱贫、保就业稳定、促义务教育、保基本医疗、保民生底线等作为更好履行政府職责的着力点,提出加大扶贫投入力度、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保障基本民生等方面的重大政策举措,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二)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更加注重强化“五大支撑”

《纲要》共有25个专栏,除去“十二五”指标完成情况和“十三五”指标设置情况两个专栏,剩下23个专栏基本都是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累计有160多项,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各项目标任务形成有力支撑。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出6项重大科技项目和9项重大科技工程,以及创新人才推进、青年英才开发、高技能人才振兴等若干重大人才工程。二是强化结构升级支撑。提出实施8类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和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明确了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等领域的重点任务和工作抓手。三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明确了信息、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重点,谋划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四是强化生态环保支撑。提出实施节能、节水、用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重大工程。着眼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治理,推出6大项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围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谋划实施一批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五是强化民生改善支撑。提出多种手段实施的脱贫攻坚重点工程。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着眼于关爱儿童、青少年、残疾人、老年人,提出社会关爱行动计划。明确了教育、健康、就业、文化等领域发展重点,推出一批重大民生工程。

总之,《纲要》通过做深做实“三个重大”,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同时,通过提出重大项目、工程、计划和行动等,对政府履职尽责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以便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四、《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重大举措

《纲要》共分20篇80章237节,加上25个专栏,全文共8万多字。第一篇是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第二篇至第十九篇是重大战略举措,第二十篇是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为突出解决关键问题和弥补明显短板,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教育健康等内容都单独成篇。《纲要》内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非常系统丰富,这里重点介绍7个方面。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相关内容排在《纲要》的第二篇,其实也是各项重大举措的首篇,突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坚持需求升级与供给升级协调共进、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提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打造“双创”平台和基地、构建创新激励机制、强化人才支撑、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等任务和举措,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二)构建发展新体制

突出改革在创新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着力推进市场化导向的结构性改革,提出在基本经济制度、产权制度、市场体系、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宏观调控等重点领域,实施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夯实农业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各项任务和举措。二是以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与实施“中国制造2025”紧密衔接,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等任务和举措。三是围绕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四是围绕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提出完善现代化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重大举措,更好发挥基础设施网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方面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健全住房供应体系、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任务和举措。另一方面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强调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发展和保护相统一,注重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制度建设,注重在绿色发展中拓展新的增长空间,提出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生态安全、发展綠色环保产业等任务和举措。

(六)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方面,围绕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以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为保障,提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义务等任务和举措,努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另一方面,围绕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出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的任务和举措。

(七)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重点是5个方面。一是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突出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一全面小康最突出的短板,提出分类精准扶持贫困人口、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等举措。二是把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提出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的举措。三是把着力点放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上,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举措,有针对性地解决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等领域突出问题。四是着眼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举措。五是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从强化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入手,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国家安全体系等任务和举措。

除了上述7个方面,《纲要》还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内容。最后,《纲要》还明确了规划实施保障,强调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政府主体责任,通过加强协调管理、完善实施机制、强化财力保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等举措,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总结 篇4

文章指出,要从四个方面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从目前来看,脱贫攻坚总体成效是明显的,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全力冲刺阶段,全体党员干部都要作风过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特别是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始终,锚定既定目标,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狠下绣花功夫,拿出过硬本领,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是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我国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生态环境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短板。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增长点。

三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所谓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状况等,主要包括了由低到高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侧重于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第二个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以及基础性的基本权利;第三个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在当代社会中,民生状况以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地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与优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强烈关涉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石问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感悟 篇5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就能更好推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民生问题是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要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要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三大 篇6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心得1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同样也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张必须完成的答卷,这张答卷必须满分,没有任何折扣可打,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所以,这堂级别的“网课”要求我们必须抓紧再落实,压茬再推动,各负其责,直奔现场,把现场当考场,直奔乡村、直奔社区、直奔困难群众院里屋里、田间地头,拿出真招,付出真情,使出浑身解数干!干出党员干部的好样子,干出新时代中国的好样子!

什么是干部?干部不是身份,是责任,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人。什么是党员?党员不是光环,党员是担当,党员就是走在前面的人。党员干部,就要用实干换来贫困群众的笑脸,带领困难群众一起干出自己的幸福生活,用全身心投入的现场感换来千家万户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考中,越到交卷时刻,越要保持定力,保持决断力,保持果敢的行动力,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既要统筹疫情防控,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千斤重担挑在肩,风雨无阻向前冲。

赢得这场大考,困难群众在盼着,海内外人们在看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卷子答到现在,每一道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越是艰险越向前,惟有精准答好每一道题,抓紧抓实抓细,才能让每一户困难群众都满意。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是这一代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也是无上的光荣。

我们要用意气风发的干劲,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的拼劲,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向世界看着这场大考的人们亮出中国之治的鲜明答案: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心得2

一、总体目标

通过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确保全乡8个村,48个社,392户贫困户,1567名贫困人口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做到每个贫困地区都有领导和部门、单位挂包,每一个贫困村都有领导挂联,每一个贫困村都有驻村脱贫工作队,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切实做到精准对接、精准帮扶。

二、参加干部范围

乡人民政府全体干部、国有林场、乡综合林场干部职工、先念小学、卫生院、信用社、畜牧站党员机关干部,各村村支部村委成员、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政协人大代表等。

三、结对帮扶对象安排

对20__年识别出的392户贫困户、1567名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

四、结对帮扶人员安排

(一)领导挂点。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勇挂包我乡凤凰村,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

(二)部门包村。结合领导挂联点,县统计局挂包凤凰村,国有林场挂包五福村,乡综合林场挂包青龙村,确保对贫困村的挂包帮全覆盖。

(三)干部帮户。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要在本部门本单位所分配联系的村委会内确定帮扶对象,采取“一帮一”“一帮几”或“支部帮”等形式,结对帮扶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对贫困户的帮扶全覆盖,具体名单见乡脱贫攻坚结对帮扶人员花名册。

(四)组建驻村工作队。在贫困村整合包村部门、单位及帮户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力量,组建驻村脱贫工作队,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脱贫工作队,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推动精准脱贫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加大驻村人员选派力度,充实工作力量。

五、主要任务

(一)进村入户开展调查。各级干部要深入挂包点,走访贫困村贫困户,认真做好走访记录,掌握贫困状况,制定脱贫规划。

(二)完善建档立卡资料。认真核对贫困村贫困户信息,全面摸清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导致贫困的原因和实际需要,细化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和精准脱贫信息动态管理。

(三)宣传脱贫相关政策。广泛宣传各级支农惠农和脱贫开发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四)研究制定帮扶措施。根据走访了解的情况,各单位要协同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发展规划。同时,各包村部门、单位要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到村到户帮扶方案,落实各项帮扶措施,推动帮扶项目落地。要跟踪了解挂包点帮扶项目实施情况和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变化情况,调整完善帮扶措施,研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确保帮扶工作见实效。

(五)收集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广泛开展民情恳谈,接待群众来访,听取群众意见,记录民情日记,撰写民情报告,了解所包村发展状况,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工作建议。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加强教育疏导,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

(六)推动基层组织建设。指导贫困村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大脱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力度,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培养壮大党员致富带头人队伍,帮助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六、时间安排

从20_年开始全面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直到2020年完成贫困户脱贫任务,各帮扶人员每月不少于一次走访贫困户,驻村人员每月驻村不得少于15天,并形成制度。

七、检查考评

1.召开专题会议。挂包帮单位和驻村工作队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认真总结结对帮扶的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步阶段工作安排。

2.开展督促检查活动。采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督促检查帮扶工作落实情况,主要是责任落实、计划制定、项目实施和帮扶效果等方面。乡纪委办公室组织开展督查,并将督查情况予以通报。

3.考核。结对帮扶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我乡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心得3

扶贫攻坚,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办法,多一些接地气的思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

一、走访困难户方面

要带着细心去走访,做到有的放矢。走访户前,要认真了解全村的基本情景以及走访的群众类型(五保,低保,扶贫户,劳动力情景等)。群众对政策的知晓了解情景。

要带着诚心去走访,做到将心比心。在走访过程中,尽可能地到群众家中看一看,听一听,采用拉家常的方式,以请教的语气,重点了解群众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要实话实说。对于有些群众当面不情愿说的话,可留下公示的电话,期望能听到他们的真实声音和期盼。在走访过程中,看到部分群众生活相当艰苦,异常是一些因病残导致家庭贫困的现实(群众年老、身边无人照料、房屋破旧、生活贫苦),要在走访时一一进行了解记录。

要调整好心态。在走访困难群众时候,要将群众当自我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要改变工作作风。在处理困难群众问题时候,要结合有关政策的基础下,要有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遍不行,要讲两遍,三遍。一次不在家,就走两次,三次,来调处解决问题。走访群众时,很多群众都进取配合,他们对我们的工作都十分理解和支持,又是倒茶,又是拿凳子让坐。感激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今后应认真将工作做好。也许有时候走访了不必须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我们来了。经常走访是拉近群众的距离,打好群众基础,无形中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二、制定帮扶措施方面

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充分研究实际情景,因地制宜,合理进行调整。

1.持之以恒开展帮扶。精准扶贫是一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应根据实际,制定长期计划,给予扶贫对象长期、持续跟踪的帮忙。

2.结合被帮扶对象的实际特点开展帮扶。在帮扶对象中,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现象相当普遍。应立足实际,创新帮扶措施,增强其脱贫本事,使之早日脱贫致富。

3.加强与村、镇、县沟通联系,给予困难群众创造适宜的就业机会,致富途径,使其增强造血本事。进一步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切实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力求从根本上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走访群众时,家中大部分是与老人交谈,见到年轻人不多,根据了解,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做杂活),老人一般在家里都以种田为主,而一般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是年老体弱,无经济来源,很多老人都有认为自我给家庭带来负担。在走访时除了要多体谅他们的心境之外,还要多鼓励他们要树立信心、振奋精神、自力更生、争取早日脱贫。

我相信,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虽然此刻经济生活条件较差,但大家首先要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决心,要认真学习致富技能,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家庭收入。要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经过自我的勤劳双手必须会创造出完美幸福生活。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心得4

_年,县教体局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继续围绕“坚持精准帮扶,合力脱贫攻坚”的工作理念,将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人口为主要对象,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为延伸,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人才、智力、培训、信息优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温暖每一户家庭,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能力,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坚持精准帮扶,合力脱贫攻坚贫工作。具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扎实做好“双向对比制度”。为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能及时享受资助政策,开学前,教体局根据上期对比数据要求学校通知其学生和家长本学段应享受的教育资助政策,特别是县域外就读的学生,避免出现错助,漏助的现象发生。开学后进一步和扶贫数据进行对比,确保未申请和新增建档学生及时落实资助政策。目前此项工作正在开展中。

二、扎实做好资助政策宣传,为确保资助政策宣传无死角,各学校在每个村、每所学校张贴资助政策宣传海报,并定期检查,及时进行更换。同时要求各学校严格落实“两课”“两封信”“两回执”,切实做到资助政策宣传全覆盖。

三、扎实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分包制度,为了确保教育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教体局制定了分包制度,各党组和相关股室包学区和县直校,学校包村、教师包户,做到了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教师分包,帮助其讲解政策、落实政策。

四、扎实做好大家访活动,为进一步落实教育扶贫工作,切实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更加精准到位,教育系统每学期开展一次“教育扶贫大家访”活动,对所有建档立卡学生做到摸实情、零漏助;要补弱点,切实提高群众对教育扶贫政策的知晓度和满意度。

五、扎实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加强部门联动联控,加强对残疾儿童、学习困难或厌学学生、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困境儿童的关爱和教育,防止学生失学;合理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严格学校撤并,防止因上学远和上学难失学。加强家庭教育,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履行监护责任,推进家校共育。

六、扎实做好“督查、问责制度”。为了进一步扎实有效的开展好教育扶贫工作,教体局将结合本系扶贫任务定期对各学校政策落实情况、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针对督查出现的问题,尤其针对政策落实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教体局将加大追责、问责力度。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心得5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近期,我研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一书,对中国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将些许体会记录如下。

1.中国梦是国家梦。实现国家富强,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梦的基本内涵。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正因为如此,盼望国家好、民族好,成为中国人民普遍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共同的理想信念,成为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要达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今天的中国,民族独立梦、两弹一星梦、奥运世博梦、航天潜海梦等宏伟梦想都已成真,正向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梦、现代化之梦挺进,深藏于中国人民心中的民族复兴之梦,已经不再是空中楼阁,而犹如地平线上跳动着的朝阳,即将喷薄而出,现如今的我们“比历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中国梦是人民梦。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人民梦的基本内涵。强国才能富民,强国也是为了富民。没有人民富裕幸福,发展就不算成功,复兴就不算完成。人民是由无数个体构成的整体,每个人的发展和命运既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命运的映照,同时也汇成了社会发展的主流,构成了历史命运的基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民族梦必须同个人梦融合起来、统一起来,梦想才有生命,梦想才有根基,梦想才有力量。今天的中国,更多上升机会,更多保障依靠,更多成功路径以及更多表达渠道,使得宏大的国家梦正日益演绎为个人梦,并在每个人的努力奋斗中、在时代的点滴进步中,慢慢生根、开花、结果。

3.中国梦有益于世界。中国的富强离不开世界,也有益于世界。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梦的实现,根本要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艰苦奋斗,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没有和平环境,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同样,离开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与世界共患难、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事实证明,中国梦的实现也是世界的重大利好。

离开了国家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就不可能有人民的幸福和对世界的贡献;离开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思想,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发展和繁荣;离开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和平崛起。

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研判 篇7

党的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标志着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进入了关键阶段。

总体看,2014年底,我区全面建成小康指数实现程度为82.41%,比上一年度提高2.72个百分点。具体到5个方面看,指数虽高低不同,但大体都在80%上下,其中人民生活指数(85.98%)、经济发展指数(85.02%)、民主法治指数(84.94%)在80%以上,文化建设指数(77.02%)、资源环境指数(77.23%)在80%以下,最高的人民生活指数较最低的文化建设指数高了8.86个百分点,总体上较为均衡。(详见表1)

从具体指标看,39项监测指标中除4项指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基尼系数、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不参与计算外,截至2014年,已有9项指标评价值已达到100%,有6项在90%-100%之间,有7项在80%-90%之间,有5项在70%-80%之间,有2项在60%-70%之间,有6项在60%以下(其中2项在30%以下,1项刚达到30%,3项在50%-60%之间)(详见表2)

从各盟市看,截至2013年底,西部7个盟市中有4个盟市小康指数高于80%,且高于全区小康指数,分别为鄂尔多斯市(89.59%)、呼和浩特市(89.51%)、包头市(89.22%)、乌海市(86.20%)。东部5个盟市小康指数均低于80%,其中小康指数最高的通辽市为78.02%,最低的兴安盟为68.47%。最高的鄂尔多斯市(89.59%)比最低的兴安盟(68.47%)高了21.12个百分点,均衡性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二、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研判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研判

截至2014年底,我区全面建成小康指数实现程度为82.41%,分别比2000年和2010年提高34.77和10.04个百分点,年均分别提高2.32和2.51个百分点,总体呈稳步推进态势。

具体到年度增幅看,2005年增幅(2.25)首次达到2个百分点以上,随后2007年(3.7)增长到了3个百分点以上,为15年最高。此后,2011年回落至2.17个百分点,之后虽逐年小幅增长,但增幅一直保持在2-3个百分点之间,总体呈N形走势,波动增长。这一趋势与此期间我区GDP超常速增长,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但之后受“三期叠加”影响经济增速逐年回落的趋势呈正相关关系。

从未来走势看,按照2010年以来的平均增长幅度,2020年我区全面建成小康指数可以达到97.47%,总体上能够实现国家暂定的97%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目标。但考虑到当前我区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期,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指数的增长幅度。加之2020年百分之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2020年6年间的指数平均增幅应达到2.93个百分点以上,比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幅度(2.51个百分点)高0.42个百分点。综合考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现实因素和指数实现百分之百的预期因素,还需要加速推进,才能确保指标如期达标。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方面分指数研判

截至2014年底,五个方面分指数高低不同,均在77%-86%之间,最高的人民生活指数比最低的文化建设指数高了8.86个百分点。从各项指标增幅走势看,经济发展指数增幅呈∧形走势,2010年增幅最高,接近5个百分点(4.98%),此后增幅逐年下降,2011—2014年增幅分别为3.79、3.21、2.65和2.1个百分点。2014年指数为85.02%,比2010年提高11.7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94个百分点,若保持当前增幅,2020年实现程度可以达到102.66%,为五个方面最高;人民群众生活指数增幅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0.5个百分点连年增长到2013年的2.11个百分点。2014年指数为85.98%,比2010年提高9.4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36个百分点,按此趋势,2020年实现程度能够达到100.14%;资源环境指数增幅大幅提高,除2001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2008年增幅最高,达到7.41个百分点。2014年指数为77.23%,比2010年提高13.4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35个百分点,虽年均增幅最高,但由于基数较低,仍然低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指数。若保持上述增幅,2020年能够达到97.34%。民主法治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除2002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小幅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2013年增幅最高,达到6.5个百分点。2014年指数(84.94%)较2010年提高8.2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06个百分点,若保持当前增幅,预计2020年可以达到97.32%;文化建设指数增幅波动上升,除2011年小幅下降外,其他年度均不同程度增长,其中2008年增幅最高,达到5.28个百分点。2014年指数为77.02%,比2010年提高5.0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5个百分点,按此涨幅,2020年仅达到84.54%,为五个方面指数中实现程度最低的一项。

(三)各盟市总体实现程度研判

从均衡性看,呼包鄂地区的五大领域发展较为均衡,且较为强劲,名次均靠前;同时,也有部分地区五大领域发展不均衡,如巴彦淖尔市在资源环境方面同其他四个方面发展相比较为缓慢,指数仅为57.08%,其他四方面指数均高于70%;阿拉善盟五大领域指数差异大,最高的人民生活指数(91.86%)比最低的民主法治指数(45.40%)高46.46个百分点。

从五大领域看,经济发展指数最高的为包头市(95.94%),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3.02个百分点。民主法治指数是五个方面中差距最大的,最高的鄂尔多斯市(89.58%)比最低的阿拉善盟(45.40%)高了44.18个百分点,高于全区平均水平6.02个百分点;文化建设指数最高的为呼和浩特市(92.41%),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7.97个百分点;人民生活方面,乌海市指数(95.89%)最高,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1.84个百分点;资源环境指数最高的是鄂尔多斯市(89.70%),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7.72个百分点,比最低的兴安盟(56.70%)高了33个百分点。

从“十二五”以来的增幅看,通辽市(4.46%)最高,呼伦贝尔市(1.88%)最低,呼包鄂三地年均增速较为均衡,保持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截至2013年底,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四个地区全面小康指数达到85%以上,接近90%。其中呼和浩特市达到89.51%,年均增幅为2.72个百分点,按此趋势,将于2017年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2013年小康指数分别为89.22%和89.59%,年均增幅分别为2.29和2.01个百分点,按此趋势,2018年可以实现全面小康;通辽市实现程度虽然只有78.02%,但近几年的发展势头较好,增幅位列全区第一,按此趋势,可以在2018年实现全面小康。乌海市小康指数为86.20%,年均增幅2.40个百分点,按此趋势,将于2019年实现全面小康;乌兰察布市小康指数76.03%,年均增幅4.16个百分点,增幅仅次于通辽市,在全区位列第二,按此趋势也可以在2019年实现全面小康。其他6个盟市中,除了兴安盟(68.47%)以外,实现程度都在70%-80%之间,但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推算,除阿拉善盟外其他盟市均无法在2020年前实现全面小康。

三、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分析

从我区全面小康综合指标增幅走势和现实发展趋势来看,预计2020年如期达标21项,包括目前已经完成的9项,分别为城镇居民失业率、恩格尔系数、人均GDP、工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单位GDP水耗、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预计新增达标的指标有6项,分别为城镇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预期寿命、互联网普及率、基层民主参选率;2020年底前预计新增达标的指标有6项,分别为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社会安全指数、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2020年之前需要集中攻坚的指标14项,其中评价值达到70%的3项和50%以下的3项是攻坚的重点和难点。第一,2020年底预计达到90%以上,需要加速推进、努力完成的指标有6项,分别为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馆一站”覆盖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环境质量指数;第二,2020年预计达到70%以上,需要加大力度、攻坚完成的指标有5项,分别为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第三,2020年不能达到50%,按照现在年均增幅难以完成的有3项指标,分别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4年,我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评价指数为27.49%,是所有指标中最低的一项,2011—2014年年均仅提高0.94个百分点,而实现2020年如期达标,需要年均增长12%以上。考虑到我区产业以资源型为主,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活力和动力,形成了对要素和投资驱动的路径依赖,这一情况今后几年难有根本性改观,按照目前趋势,预计2020年仅能达到33.1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评价指数为27.5%,仅高于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评价指数,2011—2014年年均增长3.7个百分点,若2020年如期达标,则需要年均增长12%以上。同时,受大环境影响,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较少,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一定的体制障碍,短期内这种趋势还将延续,预计2020年仅能达到49.7%;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评价指数为34%,2011—2014年年均增幅为1.6%,若2020年如期达标,需要年均增长11%以上。

刘慧:宁夏决胜全面小康正当时 篇8

2016年3月2日,两会召开前,“开放的中国:从宁夏到世界”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首场主题推介会举行,宁夏率先向世界掀开了“红盖头”。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宁夏作为一个西部的回族自治区,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依然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作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宁夏如何更好地融入建设?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宁夏如何实现稳增长的预期目标?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刘慧。

小体量可以创造出大能量

《中华儿女》: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宁夏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请分享一下宁夏取得成功的经验?2016年将采取哪些得力措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的预期目标?

刘慧:2015年,宁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1.77亿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93亿元,增长10.4%;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和8.4%。这是在工业品价格和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资源环境约束上升、经济总量基数增大的情况下取得的,确实来之不易。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国家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方面我们谋大局、抓大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主动把宁夏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抓“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宁夏发展全局的大事,如深入实施沿黄经济区发展和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自加压力,敢为人先,沿黄经济区进入国家18个重点开发区域,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阿博览会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平台,银川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重大项目建设世人瞩目,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名扬海外,通过抓重点来带动我区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另一方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胆先行先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公布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行政审批事项由494项减少到304项,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新登记企业2万多户。为了大力发展金融产业,成立了自治区金融工作局,出台金融18条,债券融资610亿元,历史上首次超过新增贷款规模。针对企业存在的困难和問题,及时出台了工业稳增长“18条”和扶持小微企业“23条”等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解决贷款难。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拓展空间,出台加快开放宁夏建设20条意见。通过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要靠创造新动能,来实现新跃升,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预期目标。李克强总理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小体量可以创造出大能量,希望宁夏在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中为全国创造出新鲜经验。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培育新动能放在突出位置,打好“组合拳”。

要向结构性改革要动力。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工作”,让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跃升。一方面,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清除无效供给。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要在延伸链条、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不断升级传统动能。另一方面,要紧盯市场需求,立足地方优势,结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产业、新业态,做大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精品农业、全域旅游等特色产业,培育新动能。

要向创新要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创新能力不足也是宁夏的短板。新常态下,必须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打造“两优”环境作为建设开放宁夏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以简政放权作为先手棋,把该放的放开放活,把该管的管住管好,打造西部最优、比东部更优的投资发展环境,真正把宁夏建成投资发展的洼地,企业发展的福地,干事创业的高地。要落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为企业减负松绑,加快推动“低升高”、“小做大”、“弱培强”,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补助、奖励、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深入开展合作,围绕产业发展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成为产业发展的“顶梁柱”。

要向西开放要动力。宁夏是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要把借船出海、借帆远航这盘棋走活,使开放开发不足的内陆地区跃升为中西部对外开放的高地。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围绕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好开放平台,优化开放环境,完善开放机制,瞄准中阿合作主攻方向,“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聚焦大数据、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等新业态,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拓宽发展空间。特别是要跟踪落实好去年中阿博览会签订的项目。我们枸杞和葡萄酒等一定要坚持高品质,打响“宁夏品牌”;同时还要搞好服务,通过建设陆上、空中、网上丝路通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法”推进供给侧改革

《中华儿女》: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请谈谈宁夏在推进供给侧改革方面如何发力。

刘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出的一剂良方。我理解,要发展就要解决供给侧问题,要从供给端、生产端入手,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式,进一步转化传统动能、挖掘新动能,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宁夏而言,关键要念好“加减乘除”四字经:

第一,要做好“加法”,就是补短板的问题。这里面既有基础设施的短板、也有产业结构的短板。基础设施方面,要谋划一批重大铁路、公路、水利等项目,全力破解“路”和“水”的问题。去年,开建了银西高铁,今年,要在加快银西高铁建设的同时,争取开工银川到呼和浩特和兰州的客专,把我区接入全国快速铁路网。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是服务业,要加快发展全域旅游、金融、大数据、现代商贸物流等,提升三产比重,逐步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带动转变。

nlc202309082305

第二,要做好“减法”,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去产能、去库存。这是绕不过去的坎、是必须做的手术,越早动手,阵痛越小。比如,我区葡萄酒有的每瓶价格千元以上,仍供不应求,而有的价格低廉,产量很大,却销售不畅。这实质就是无效供给的问题,低品质的供给和高品质的需求对不上号。类似这种情况,在煤、铝等行业也不同程度存在。要通过市场、环保、能耗、技术标准等手段,倒逼落后产能、过剩产能退出,从根子上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另一个是,降低企业成本。要通过清理“红顶中介”等方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电力直接交易、自备电厂等降低生产成本,通过铁水联运、铁空联运等降低物流成本,等等。总之,要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

第三,要做好“乘法”,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这方面,主要靠创新。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科技。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补助、奖励、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深入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成为产业发展的“顶梁柱”。另一个是人才。我们宁夏欠发达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才缺失,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少,懂金融、会融资的人才缺,许多事情干起来很费劲。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院士后备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培养工程,为创新创业者搭建更好的平台。

第四,要做好“除法”,核心是管住政府的手,让市场和政府各归其位。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坚决破除与市场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

《中华儿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样一句朴实的话写进了宁夏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宁夏仍有58万贫困人口,请问下一步宁夏在精准脱贫方面有哪些举措,让这部分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刘慧:脱贫攻坚是宁夏“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如果到“十三五”末还有很多老百姓生活在贫困线下,那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前不久,我们已向中央和宁夏人民立下了“军令状”,要举全区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力争提前两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

今年新年伊始,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的第一个全区性会议就是宁夏脱贫攻坚誓师大会,计划要提前两年确保到2018年实现5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里,要算好两笔账:一个是,贫困人口的数量账,现有58万贫困人口,3年内全部脱贫,每年需要减贫近20万人,相当于每天要有550多人脱贫;另一个是,贫困人口的收入账,按现行贫困标准衡量,要如期脱贫,贫困群众的收入增幅,就得始终高于全区2个百分点,到2018年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才能提前2年脱贫。

我们采取发展生產、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着力推进金融、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13项脱贫行动计划”,比如,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力争使30万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对建档立卡的8万左右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普通高中全部免除学杂费,通过发展教育,力争使4万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有效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生态补偿脱贫1万人左右;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兜底,确保15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

目前,区、市、县三级已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我们要始终把脱贫的责任记在心中、扛在肩上,努力向中央和全区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全域旅游成为重要增长极

《中华儿女》:宁夏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素有“塞上江南·神奇宁夏”之说。下一步宁夏发展全域旅游有哪些新的招数?

刘慧:宁夏历史上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堪称中国生态的微缩盆景,既有舒缓的平原,也有巍峨的高山;既有长河蜿蜒,也有翠湖连天;既有大漠风光,也有水乡风韵,是中国西部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2013年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全球46个必去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去年,宁夏接待游客18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8亿元,增长15%,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也是宁夏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

宁夏提出发展全域旅游业,这是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思考,发展全域旅游,就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眼下,我们正在率先推进“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建设,让全域旅游从宁夏走向全国。

“全景”就是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把宁夏作为一个全域旅游目的地来打造,不是到处建景区,而是通过衔接规划、完善交通、整合资源、优化环境等,把整个宁夏建成一个“大景区”;“全业”就是聚集人气和商机,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化+信息化+生态化,带动现代生态农业和农副产业加工、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酒店等行业联动发展,使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确保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就地市民化;“全时”就是改变我们宁夏“干半年歇半年”和“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情况,打造全年、全天候的旅游服务,做足旺季、做旺淡季,缩小淡旺季差距,做到四季有看点,留住游客,让游客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全民”就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要让广大游客、居民共同参与,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度假、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

今年,我们将举办中美旅游领导高峰会议和中美加旅行商大会,我们诚恳邀请有志于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朋友,到宁夏去看一看、走一走、玩一玩,赏美景、品美食,给我们的身心放个假。

《中华儿女》:我们留意到刘主席有多年的共青团工作经历,对青联有很深的感情,请问您对《中华儿女》的办刊有何寄语?

刘慧:我知道《中华儿女》是一份近30年办刊历史的杂志,是由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刊名,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大型国家级期刊。一直以来,我对《中华儿女》都十分关注,自创刊以来报道了很多优秀的中华儿女代表人物,传递了正能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在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希望《中华儿女》继续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砥砺前行,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 余玮

上一篇:管涵及盖板涵施工工艺下一篇:齐力中心小学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