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4-09-28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选7篇)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1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求是》 期号:2013/09 作者:孙政才

直辖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距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仍处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必须紧密结合重庆实际,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前,重庆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要实现新的突破,就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大力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着力增强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动力支撑,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力争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证明,紧紧扭住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要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

要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引导区域差异化发展、协调发展。重庆是直辖市体制,中等省架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重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针对区县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产业同质化,招商引资存在无序竞争,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资源优化配置亟待加强,“两翼”地区生态环境约束严重等问题,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在坚持“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进一步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各自特色、促进功能互补、形成梯级产业分工的设想,对不同功能区给予不同的发展定位和区域政策,促进全市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功能配置最优化。坚持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与打造重点功能区相结合,按照“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和集群发展”的原则,统筹全市城镇体系建设和各功能区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做强做优主城区;按照城市群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一圈”,使其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并承接“两翼”的人口转移,带动“两翼”协调发展;“两翼”要立足优势资源和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强库区水环境保护和消落区治理,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沿江防护林建设,积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通过这些举措,努力实现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镇体系化、整体功能最大化。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重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重庆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也有结构不优、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要坚持以工业化为引擎、以信息化为提升、以城镇化为依托、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增量调结构,以创新促升级,在总量扩大中实现结构优化,以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园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金山银山”,绝不能以影响未来的发展为代价谋取当期增长和眼前利益,绝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为代价获得表面繁荣。要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立法保障,强化经济杠杆作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没有意义。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时刻把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坚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完善制度安排相结合,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抓好民生领域的工作,要突出重点难点。要进一步抓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这个重大民生工程。抓住国家推动秦巴山区、武陵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机遇,创新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资金、项目等扶持,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大力整治空气、水、噪声、土壤等方面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特别要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让广大群众吃得更放心。认真贯彻国家房地产调控措施,搞好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更好地满足居民住房需求。高度重视教育公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网,要进一步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要立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深化各项改革。重庆要在改革方面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更快一些。我们要充分用好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平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改革,先行先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通过改革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方式转变、民生改善、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作风转变。要重点围绕城乡规划、城乡要素交换、城乡资源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和城乡社会管理等“六个统筹”,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直辖市管理体制,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推进机构改革和加强政府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效能,努力把政府职能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向区县放权,给区县让利,让区县搞活。进一步完善两江新区管理体制,为两江新区开发开放提供良好体制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之,要通过改革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

要着力优化开放环境,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开放的广度和力度,决定着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度和程度。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方式转变、促产业结构调整。要着眼于广泛集聚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推进开放模式创新,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要大力推进两江新区开发开放,推动形成以两江新区为龙头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要加快两个保税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渝新欧”国际物流铁路大通道,加快建设内陆口岸高地。要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要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外投资与对外贸易相促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要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重,大力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动成渝城市群发展,实现与周边省市的互利共赢。

要加强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要坚持法治重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加强科学立法,严格行政执法,维护公正司法,引导全民守法,充分发挥法治在全市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要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与尊严,更加注重法制宣传教育,更加注重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更加注重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更加注重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依法解决矛盾纠纷。切实重视立法的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切实重视法律的有效实施,切实重视法律的引导、推动和规范保障作用,全面推进全市各项工作的法治化。要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和群众关切,着力推进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等,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切实维护稳定、和谐、安宁的社会局面。

实现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切实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少说多干,实干兴渝,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以实实在在的成绩谱写“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2

一、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的一着妙棋

中国13亿人口、9亿是农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三农”的现代化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加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面临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差别不断扩大的问题。这表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个特殊敏感时期。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能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顺利吃到“现代化馅饼”;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城乡、地区和贫富差距过度扩大,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现代化陷阱”。这两种前途取决于我们在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是不是能够尽快纠正城乡差别发展的战略,改变城乡分治的制度安排,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这就是说,要让9亿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有序地实现分工、分业、分化,让更多的农民稳定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成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大部分农民成为中等收入者,让所有的农民都过上宽裕、文明的生活。现在,严峻的问题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片面追求GDP、忽视生态环境的工业化,要土地、不要农民的城市化等众多不健康的现象。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涌向城镇打工谋生,进城务工的1亿多农民工又未能享受平等的待遇,就业很不稳定,成为在城乡间游动的庞大流动人口和弱势群体,农业劳动力则变成“3860部队”。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及时的改变,现代化进程就会出现严重的曲折。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实际上就是要纠正这些不健康的现象,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手抓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推进,一手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留在农村的农民都能过上文明的幸福生活。能否坚持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难点

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实现全面小康几乎是没有悬念的,难就难在农村和农民的小康上。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三农”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必须看到,“三农”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特别是山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离全面小康生活还有很大的距离,那里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农村建设零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社会事业十分落后,社会保障普遍缺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劳动力严重过剩,就业和增收的难度较大。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农村仍然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攻克全面小康建设中的这一大难点,从而确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避免产能过剩、经济波动的有效途径

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投资、外贸、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中,投资和外贸难以维持超常规的增长,内需不足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投资的热地和贸易大国,但内需不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最大的软肋。从国际经验来看,没有强大内需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发达的经济强国。目前,投资过热、劳动者工资低下、外贸遭遇越来越大的反倾销压力,导致经济发展面临工业产能过剩、通货紧缩的危险,有效地扩大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内需中,农民收入的增长、购买力的提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最有潜力的。9亿农民现实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低下,是影响扩大内需的最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能够拉动农村的投资建设,拓展农民的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不断增添新动力。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把“三农”发展引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导航明灯

中央《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方向、总纲领、总任务、总抓手,包括了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任务,体现了“五个统筹”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生动实践。有人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这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只有科学发展的内容才能往里面“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并且使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互动效应。它有利于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改变“三农”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改变城乡发展失调、区域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谋“三农”的指导思想,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把“三农”工作的重心放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上来,把工作目标定位到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上来;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的“组合重拳”

目前,城乡关系的不和谐是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的关键阶段。“三农”问题在各种社会矛盾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面临着农民增收难、农业增效难、农村建设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就医难、农民求知难、农民养老难、农民减负难、农民维权难等众多的难题,这些难题不但影响“三农”的发展,而且危及城市的安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破解这些难题的“组合重拳”,它可以化解社会各类矛盾,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城市与农村、干部与群众等关系紧张的问题。我们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就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全面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

(一) 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

就是要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的观念创新、结构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子。着力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投资、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企业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让农业成为能使农民持续致富的现代产业。

(二) 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

就是要以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县域经济为平台,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提升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致富机会,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服务中心,使农村经济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 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

就是要以城镇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改造传统的村落,科学地规划村庄布局,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村庄建设,加快建设中心村,改造城中村、园边村、城郊村,合并小型村,搬迁高山村,把一批有条件的村庄改造、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服务齐备、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社区。

(四) 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

就是要着眼于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连锁超市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的水平,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也能获得与城市市民一样便利、安全、高效、多样的公共服务。

(五) 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

就是要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开拓就业致富门路和加快脱贫致富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房,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使生活在农村社区的农民不仅能够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而且能够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

(六) 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就是要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开展以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活动,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无所作为的消极情绪,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激发农民勤劳致富、自强自立、合作共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 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

就是要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推进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消除农村各种不安定因素,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与和谐的社会关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八) 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

就是要让广大农民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致富机会,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要适应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加速的新趋势,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的现代国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转移就业的农民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三、着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和动力机制

(一) 强化党的领导作用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总任务、总抓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根本保证。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越是重要的任务越需要党政一把手的高度认识和亲自行动。人们常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抓了就不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一把手的挂帅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抓调查研究、宣传发动,把各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要亲自抓政策制定、工作部署,集聚各方力量,落实政策举措;要亲自进村入户,抓点做样,探索加快建设的发展路子,及时总结成功的典型经验,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把农村基层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广大党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先锋。

(二)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中央提出要正确把握“两个趋向”,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在这项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来看,很多方面都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持的内容。并且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城乡建设上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偏向,拉大了城乡建设上的差距。同时,从城乡建设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产业和人口集聚的中心,投资建设的回报率明显高于农村,因此,城市投资建设可以依靠市场机制。而农村人口分散,产业集聚度低,投资建设的回报率也很低,农村投资建设更多的带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性质,因此,更需要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从这一实际出发,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重中之重。所有政府部门都与新农村建设相关,都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自觉地投入新农村建设中去。

(三) 强化农民主体作用

我们强调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但政府切不可替代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政府主导是外因,农民参与是内因。如果农民群众不把新农村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政府投入再多,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农民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政府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或者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新农村建设就肯定要失败。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工作,要让农民群众真正意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业,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农民投资的诱导作用,对建设积极性高、主动性强的乡村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奖励。增强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对自己有信心、对家庭有责任、对家乡有作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四) 强化社会共建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国,“三农”发展的状况,关系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三农”问题解决不好,会对全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三农”兴,才有国家兴、社会兴。绝大多数社会各界人士的根都在农村,自觉关心“三农”,自觉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每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心的社会人士的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现。我们要把捐助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造福最大弱势群体的慈善事业。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倡导“一企一村”结对建设新农村的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成功的农民企业家,回报自己的家乡,捐助贫困的乡村。

(五) 强化城市带动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建设搞农村建设,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我们要从中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多方面的带动作用,重点要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以工业和城市为主要税源的政府公共财政要更多地用于新农村建设,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二是要发挥工业和城市发展吸纳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功能,让更多的农民在第二、第三产业稳定就业,让进城的农民成为安居乐业的市民。三是要发挥城市现代文明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也能像市民一样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生活。

(六) 强化改革推动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 助力区域经济 篇3

【关键词】城乡发展;区域经济;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多依靠的是制度红利、资源红利、人口红利、外贸红利。但是,在当今全球化、一体化、市场化的经济格局和环境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城乡差距不断增大,贫富差距继续增加,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失衡,这些曾经的红利已不具备优势,有些甚至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明显阻力,成为政府和国家的负担。

我国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加以强调。近年来,各个城市不断扩张,农民思想逐渐开放,到城市打工的农民不断增加,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下,大中城市承载力日趋饱和,这种扩张也只能接纳部分劳动力,不能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

面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式变化,城市化问题的出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大转型期,如何变危机为机遇,引领区域经济成功转型、快速发展,成为考验各级人民政府的现实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助力区域经济是当前城乡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是当今提升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城市化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走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而易见的优势。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可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可以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有力措施。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可以网罗城乡人才,助力城乡优秀人才双向流动,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化。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城乡商品市场交流平台,农民了解更多市场资讯,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变农产品加工方式,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实现城乡信息互通,传播给农民更多文化知识,给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更多机会,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使农民观念转变,将城市的先进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传播到农村,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为农民现代化提供实现的可能和条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应该做到: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级政府要将城市和农村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市场机制,抓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配套,公共服务及时到位,切实做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全面推动区域经济建设。

(二)发展区域经济必须以“三农”问题为基准,必须警惕城市化问题的出现。在区域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创新筹资渠道和机制,利用好政府给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重点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健全基础设施,完善政策配套,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重点解决水、路、生活垃圾等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四)统筹城乡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的进程中要建立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以制度创新建设,提高相关管理水平。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管理规范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下面简要介绍铜仁市统筹城乡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建设的做法: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武陵山区中段。铜仁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依托该市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政策扶持,积极创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路子,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区域经济。铜仁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础,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区环境,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生产、生活。此外,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创新力度不断提升,经济建设态势良好。

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实现“提速、增效、进位”的目标,铜仁市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所提高。二是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发展后劲增强。加强公路油路建设,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三是城市经济发展步伐持续增加,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违法建筑的整治取得初步成效,第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该市荣获“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四是工业实现快速增长,资源型加工工业初步形成。五是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畜牧业发展形式较好,一些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逐渐凸显,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开局良好。六是财政收入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要想发展经济,首先要解放思想。铜仁市委市政府认为发展经济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处理好投资与发展的关系,必须保持投资的合理快速增长,一定要抓好增加投资这个加快发展的“牛鼻子”。第二,要下大力气向国家和贵州省争取实施一批常规性的重点建设项目,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加快项目申报工作。第三,通过促进社会发展确保社会和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第四,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把农副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第五,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干部执政力,全方位、全过程地为客商提供政务服务。

铜仁市以创建卫生、文明、园林、旅游城市为龙头,扎实推进创新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是“整脏治乱”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着力解决市容脏乱、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市场经营秩序混乱等突出问题,努力建设卫生整洁、安全文明、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二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有成效,市民素质明显提高,树立了铜仁市民“仁义明礼”的文明形象。三是城乡文明创建活动在创新中发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为重点,出台了相关办法、测评体系,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示范村活动。四是旅游市场经营秩序良好,加大了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了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开发人才的培训工作,加强了旅游业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许经勇.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小城镇建设问题.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

[2]沈良胜,李国庆.统筹城乡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建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4

参加咸阳市统筹城乡发展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

**********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都与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有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我们必须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发挥城市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我有幸参加这次全市组织的统筹城乡发展专题培训学习班,在这几天里,通过教授讲座、实例教学、讨论交流三位一体的学习培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又深感差距与压力,更倍增了动力与挑战,我感到受益匪浅,也深受启迪。现结合这次学习培训的内容和旬邑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前景,简要谈谈自己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一、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对建设“八个旬邑”的重大战略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能逐步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平等的义务和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时能够促进城市和农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老课题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观。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践证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城市和农村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要坚决摒弃先城市后农村的传统发展理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观念,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新世纪以来,农村社会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农

村经济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弱势产业,城乡差别发展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扭转。只有坚持城乡统筹,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抓好第一产业,突出产业融合,同时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才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才能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最终实现转移农民、保障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根本目的,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是建设“八个旬邑”的根本措施

旬邑工业欠发达,农业基础差、底子薄,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职责光荣,要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关心、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良好氛围。统筹城乡发展对于突破“小农意识”禁锢、改变旬邑落后面貌有着重大意义,对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推进“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就是推进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建设文明、富裕、绿色、和谐旬邑的过程,就是逐步建成“八个旬邑”的过程。

二、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多予少取,以工带农

工业反哺农业,企业支持农村。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加快城市工业资本、社会资本、域外资本向农村投入,发展劳动

密集型、科技型、外向型乡村工业,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实行规模企业帮扶机制,“一个企业帮建一个新农村,一个企业改造一个旧村,一个企业资助一个贫困村”。近年来,各企业资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5000多万元。围绕重点镇和中心镇建设,着力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产业层次,促进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使农民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居住设施,有力地推动了统筹城乡发展。

(二)项目建设,辐射乡村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落户,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富民强县的“首选工程”,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利用我县苹果、粮油、牧草、奶畜、药材、沙棘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开发生产绿色、休闲、保健食品。依托城乡的规划思路,总投资3.65亿元的蓝海果业、全民果干、满仓面粉、水氏乳业、春晖药业、大秦农业、太旗食品、华美花艺等一批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小企业逐渐成形。发展劳动密集型、科技型、外向型乡村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三)做强产业,带动农户

利用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以太村产业园区、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土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三大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强特色农业板块的建

设,扩大规模,打响品牌,提高效益。积极促使一产向二产逐步转移,先后开发建设大秦农业旬邑啤酒、水氏多肽果汁乳酒、旬邑县果蔬脆片休闲食品加工、旬邑县蔬菜脱水加工、旬邑县牧草饲料加工、旬邑县果脯果酱果醋加工等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科技型、外向型乡村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就业岗位1200多人。采取“市场牵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使企业和农民形成联合的利益共同体,成为扩大城乡就业的重要载体,有效促进了我县城乡协调发展。

三、正确认识旬邑县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城乡一体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这次学习考察参观活动中,我被浓郁的发展氛围和巨大的变化所震撼,被开放的思路和独特的思路所启发,被超常规发展的速度和良好的势头所激励,感受深、触动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目前我们面临着很多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下调整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西安—旬邑高速、西平铁路—旬邑专线等项目等都是新的发展机遇,应切实把握好、运用好,真正把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与本县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的产业项目,统筹解决经济和社会事业

共同发展面临的生态保护、基础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等问题,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创新的发展优势。

(二)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我县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调整和制定。先进县区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靠政策、更靠超前的观念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改变观念可以创造机会,创新思维可以创造一切。在正视困难的同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和扩张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机遇,结合旬邑实际和区位特点,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科学分析和超前谋划,科学研究制定我县“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采取措施抢先发展,确保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三)构筑发展平台,以创新的载体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园区(工业密集区)是先进县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载体。旬邑的园区经济发展已具雏形。要加大园区招商力度,加快民营企业入园步伐,民营企业要全面向工业园区集聚,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培植民营经济基地、承载招商引资项目和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现代工业聚集区。在发展产业集群上下功夫,以旬东煤炭开发区和中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依托建立煤电能化产业集群;以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为依托,围绕果品深加工、乳品制造建立食品产业集群;以太村产业园区为轴心,形成企业商贸产业集群。

(四)积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快速发展。实行规模企业帮扶机制,一个企业帮建一个新农村,一个

企业改造一个旧农村,一个企业资助一个贫困村。规模工业企业,要走出厂区矿井,深入乡村田间,帮助农民发展经济,与农民建立深厚的友谊。着力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产业层次,促进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使农民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大大地改善农村居住设施,有力地推动统筹城乡快速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5

得分:4分

A.改革 B.开放 C.创新 D.发展

 2.五中全会针对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要求坚持()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单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绿色 B.创新 C.开放 D.协调

 3.“十三五”时期的总目标是()。(单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C.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D.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4.坚持创新发展,要求构建构建以()为主体、()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单选题4分)o o 得分:4分

A.资源;政策 B.企业;市场 o o

 C.资源;市场 D.企业;政策

5.五中全会针对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要求坚持()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单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开放 B.创新 C.协调 D.共享

 6.五中全会针对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要求坚持()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新空间。(单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开放 B.创新 C.协调 D.共享

 7.中国共产党人()同志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提法。(单选题4分)分:4分

o o o o

得A.毛泽东 B.邓小平C.周恩来 D.江泽民

 8.强调坚持创新发展,要发挥()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单选题4分)分:4分

得o o o o A.文化创新 B.制度创新 C.理念创新 D.科技创新

 9.()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单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协调 B.开放 C.共享 D.创新

 10.()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单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共享 B.绿色 C.协调 D.开放

 11.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十三五”时期的目标?(多选题5分)o o o o

得分:5分

A.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B.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C.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D.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 12.坚持开放发展的具体要求包括()。(多选题5分)得分:5分 o o o o

 A.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B.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C.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

D.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1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措施有哪些?(多选题5分)o o o o 得分:5分

A.实施户籍制度改革 B.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C.解决3个“1亿人”

D.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异城化

 14.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包括()。(多选题5分)o o o o

得分:5分

A.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B.推进交通一体化 C.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

D.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 15.下列选项中,属于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措施的有()。(多选题5分)分

o o o o

得分:5A.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

B.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C.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 D.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基金  16.坚持绿色发展的具体要求包括()。(多选题5分)o o o o

得分:5分

A.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加快建设非主体功能区 C.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D.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 17.“十三五”提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多选题5分)o o o o

得分:5分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 C.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D.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

 18.坚持共享发展的具体要求包括()。(多选题5分)o o o o

得分:5分

A.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B.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 C.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D.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 19.坚持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多选题5分)o o o o

得分:5分

A.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B.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C.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D.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 20.坚持创新发展的具体要求包括()(多选题5分)o o o o

得分:5分

A.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B.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发展新体制 C.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 D.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 21.到二0二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判断题2.5分)o o

得分:2.5分

正确 错误

 22.“全面二孩”政策,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判断题2.5分)o o

得分:2.5分

正确 错误

 2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判断题2.5分)o o

得分:2.5分

正确 错误

 24.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全国性整体贫困。”(判断题2.5分)分:2.5分

o o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6

保证脱贫质量,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目标实现没实现,是衡量脱贫质量的硬杠杠。

吐门巴乙拉曾是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巴彦毛都苏木(乡)莫麦嘎查(村)出了名的贫困户,前年在农行由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买了5头小牛,现在5头牛变成13头,全部育肥后能卖10多万元。小伙子憨厚地笑着:“我在附近矿山打工还有一份收入,养牛主要是媳妇在忙,好政策让我脱了贫。”

5年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减贫13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考察脱贫质量,既要在过程中动态考察,也要在结果上静态考察。是不是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是不是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不是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看,解决“两不愁”问题相对容易,做到“三保障”、提高“两水平”,仍需加力。

保证脱贫质量,需要提高市场机制的益贫性。中央党校教授曾业松表示,在贫困地区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让市场发挥长效作用,这种机制所产生的效益溢出就是益贫性,扶贫效果持久。

吐门巴乙拉家的脱贫质量靠得住。内蒙古科尔沁牛业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大户带农户”的模式,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农户按公司的要求进行饲养和短期育肥,按协议价把牛卖给公司。科左后旗委书记刘世海说:“利益联结纽带稳固,脱贫质量才能稳得住。”

要依据现行标准,严格程序。以2010年2300元扶贫标准,到2020年实现脱贫,这是既定目标,必须严防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苏国霞说:“要坚持标准、实事求是,既要防止急躁症,又要防止拖延病。”

一方面,要科学确定脱贫目标,科学调整修订市、县、镇、村脱贫攻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严防层层加码,严把退出关口。另一方面,从严督导考评,建立健全“月通报、季点评、半年初评、年终考评”督导考核体系,确保退出精准。

聚力深度贫困,坚决不留“锅底”

深度贫困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现有贫困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体经济薄弱。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

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简称“三区三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策。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落实行业主管责任,对“三区三州”和其他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问题,予以统筹支持解决。解决辖区内深度贫困问题由省里确定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还要出台新的政策和措施。

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形成支持合力。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深度贫困地区新增涉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

深度贫困被形象地比作“锅底”,深度贫困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出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力。

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基本方略。

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是前提。安徽省岳西县主簿镇白果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堂旺说:“扶贫对象的精准,是一个动态跟踪的过程。扶贫对象不准,什么都别谈。”白果村村民褚江海一家2015年出列,妻子去年患上重病,到目前已花费13万元,褚江海又返贫了。

体系化精准是关键。要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第一书记)、脱贫成效这6个维度上实现精准,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覆盖精准是保证。要有效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贫困户的获得感实实在在。健康兜底机制改变了褚江海一家。妻子的医疗款总共报销了9万多元,自付的部分民政兜底还将解决一大半。

刘永富表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是脱贫攻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中西部22个省份的党政主要领导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脱贫攻坚期内,832个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保持稳定。

从中央、省、市、县四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抽调“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岗近百万人,累计下派已近300万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每年增长30%以上。在金融投入上,“5万元以下、三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银行按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全额贴息、县建风险基金”的金融产品已经达到3800亿元。

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计。曾业松说,要打消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心态,发动种养大户、产业能人、新型主体,通过示范培训掌握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27日 02 版)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7

鉴于此, 笔者借本文基本阐明统筹城乡与城镇区域经济低碳发展之理念, 着重以四川省广元市为例, 力图从统筹城乡与城镇区域经济低碳发展之意义、路径这两个方面, 对统筹城乡与城镇区域经济低碳发展这个命题作一系列探析。

一、统筹城乡与城镇区域经济低碳发展之意义

地处中国西部的广元市通过把统筹城乡与城镇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低碳重建方式, 力争实现城乡和城镇工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城乡互动协调式地可持续发展, 为探索统筹城乡与城镇区域经济低碳发展提供了颇具特色的借鉴范例。

“5�12”汶川大地震中, 四川广元市出现了一个极重受灾县和六个重灾县区, 在其城市和城镇规划以及大量基础设施灾后重建的前期, 广元市紧紧抓住了三个低碳重建的要素, 即“利用单位能源消耗和单位能源碳的排放而产生收益最大化的碳生产力、利用天然气和水能条件而形成的优势能源结构、利用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培育而形成的低碳消费”, 做出了“结合灾后重建, 推广清洁能源和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实现低碳发展”的城镇低碳重建战略决策。

2007年6月以来, 中央确定将成渝两市列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特区之后, 中共四川省委比照中央的作法, 在2007年7月5日召开的四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专题会上, 将广元市、德阳市、自贡市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发展的试点市。广元市作为四川省城乡统筹的试点市, 在其搞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试点工作的过程中, 既着眼长远, 通盘谋划, 更注重于结合本市实际, 突出城镇区域资源优势和重点, 注重特色, 大胆探索, 积极推进, 讲求实效。

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不久, 广元市就在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中强化了城郊农村沼气建设。2008年底, 全市城郊农村沼气池总数已达20.7万口, 入户率达31.36%。目前, 正以每年5万口的速度在全市农村推广, 年节约标煤达168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836万吨。在重建期间, 广元市还加快了城镇低碳旅游重建步伐, 目前广元剑门关、翠云廊、唐家河、白龙湖、天台山等有着丰富自然旅游资源的城镇旅游景区已成为城镇市民低碳出行的热点。

随着广元在灾后重建中低碳发展理念的实施, 其城镇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得到了大力开发利用, 天然气勘探开发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气化项目得到了顺利推进。广元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低碳贡献城市”和“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等殊誉。

广元市通过把统筹城乡与城镇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式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对西部后发地区统筹城乡与城镇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指导意义尤为明显——没有城乡统筹, 就没有城镇区域协调, 就没有城镇经济的平稳较快运行, 就难以实现城乡科学发展、全面小康的目标。广元市通过统筹城乡与城镇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实践, 还证实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生态资源优势较为明显的中国西部后发地区, 可结合自身实际, 及时启动城镇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建设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城镇。

二、统筹城乡与城镇区域经济低碳发展之路径

(一) 路径之一:扩大森林资源

森林的碳汇作用在于能形成中国西部城市和城镇最大的有机碳库。我国西部森林面积只占其陆地总面积的l%左右, 但其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其陆地碳库总量的56%。科学研究表明, 森林蓄积每生长1立方米, 即可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 并可放出1.62吨氧气。可见, 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而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扩大森林资源, 是中国西部城市和城镇要在统筹城乡中促进其城镇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一项成本非常低的措施。为此, 中国西部城市和城镇在统筹城乡中应坚持走低碳发展道路, 须将增加森林碳汇作为促进城镇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低碳重建期间, 作为中国西部典型后发地区的广元市, 通过综合利用其在发展碳生产力方面的优势, 如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资源条件较好、森林覆盖率高、水能充裕、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绿色环境良好等优势, 结合重建中利用节能建材、绿色建筑技术和天然气、水、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 以及国家扶持、兄弟省份的资金援助等有利条件, 通过利民政策和切实有效的生态防护措施促进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 使全市城镇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3.2%, 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1284公顷, 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5%、绿化覆盖率达到39.6%,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10.07平方米, 城市和城镇道路绿化率达到了98%以上, 主干道绿地率超过25%。

曾经的广元, 被人们称为飞沙走石的“风城”。2005年, 广元在反思中开始重新定位城市发展, 提出了建设生态广元和构建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2008年, 广元开始着手地震后的生态恢复工作。从2009年开始, 广元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用三年时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构建生态结构体系的新目标, 从而使“宜居、生态、绿色”成为广元城市的新品牌。为此, 广元市委书记、市长率先垂范, 带头到广元城西吴家浩大包山等地栽植“感恩自强林”, 拉开了创建序幕。之后, 通过把灾后生态重建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相结合, 广元加大了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生态治理力度, 开展了33个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项目, 初步建成了以市城区为中心, 以水网、路网为连接点, 以环城周森林带为圈层, 以片区森林为保证的城乡森林生态系统。近年来, 广元不仅建成为省级森林城市, 而且还有四个县区城镇被评为了省绿化模范县区城镇。短短三年, 广元通过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城周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等系列生态建设工程, 已使昔日的荒山秃岭渐渐披上了“绿装”, 再现山清水秀之景。今日的广元, 已是“城市青山环抱、市域绿水环绕、市区森林茂密、郊区绿海田园——城在林中, 人在绿中”。

(二) 路径之二:强化节能减排

统筹城乡又好又快发展, 就必须强化节能减排。而要强化节能减排, 就必须支持以工业节能减排为重点的低碳技术研发, 支持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技改, 并注重在区域经济的重点行业中全面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这就要求实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 推进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同时, 还有必要加强重点行业、大中小流域和重点湖库的污染防治, 加快建设城市雨污分流管道和污水处理厂等污染减排重点工程。

2009年6月, 广元市的书记市长信箱收到一封看似平常的群众来信, 来信反映青川县竹园镇石英砂企业废水外排污染清江河。“绝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一点点初级原料外销带来的GDP”。市委书记的批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元领导者的绿色“政绩观”。为切实减少灾后重建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广元市及时出台了《单位GDP耗能指标统计及监测办法》等体现低碳重建要求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仅一年多的时间, 就将全市35家企业的能源从煤转化为天然气, 全市当年节省标煤62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多万吨。与此同时, 广元市还大力推广CNG, 以每年新增500辆的速度推进天然气替代燃油工程, 加快推进网管天然气进城镇、液化天然气进农村。2010年, 广元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就达364天。

广元发展低碳经济虽有诸如丰富的天然气、水电、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和森林覆盖率52.6%的绿色资源能源优势, 但从广元短期发展来看, 其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拖GDP的“后腿”, 广元低碳重建期又恰遇全球性金融危机, 因而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确是要有勇气和魄力的。广元的勇气在于:作为煤炭资源相对富裕的地区, 对产能落后、排放不达标的36户小炼焦、小水泥、小炼钢等企业不再恢复重建, 坚决实施关闭转产。广元震后新引进的50余个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 全部符合低碳发展要求, 川碳企业通过装备改造、技术创新、煤改气等措施, 一年即可少排二氧化碳3.7万多吨。实践证明, 广元的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科学, 而且又好又快。震后三年, 全市GDP年均增幅高达15.5%,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4.3%,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9%。而今广元重建的房屋, 大都采用抗震能力强的轻钢结构和木结构, 不仅节约近20亿元资金, 还节省原煤折合标煤约39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7万吨。

(三) 路径之三:坚持低碳富民

统筹城乡又好又快发展, 就有必要在我国生态屏障区和低碳发展区坚持和推行必要的低碳富民政策。如按照国际通用的“碳源—碳汇”平衡规则, 生态受益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 应当拿出享用“外部效益”溢出的合理份额, 对于生态保护区和屏障区实施补偿。补偿原则是碳源大于碳汇的省份按照一定的价格向碳源小于碳汇的省份购买碳排放额, 以此保证各省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总和的相对平衡。中国西部的后发地区亦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通过坚持和推行低碳富民政策使本地老百姓能够实实在在地获得碳汇收益。

广元市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上, 广元就抢抓“低碳绿色出行”先机, 成功售出碳指标3.6万吨, 分别用于“世博绿色出行公交卡”和“亚运会绿色出行羊城通低碳卡”。震后广元全市申报和已被受理的碳交易项目总额已达1.75亿元人民币, 并成功实施了“广元市农业温室气体减排”、“苍溪县东河流域小水电开发碳交易”、“中国四川西北部退化土地造林”和“世博绿色出行公交卡碳中和”等4个碳交易项目。2011年4月, 四川省首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广元环境交易所顺利设立。作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先行者, 广元市已在四川全省、甚至在全国率先迈出了第一步。三年低碳重建, 不仅给广元市的人民群众带来了不断攀升的“幸福感”, 而且给广元城乡的居民带来了愈来愈多的好山好水好心情。市委书记罗强同志就说过这样一句很形象的话:我们和发达地区比什么?当然是比生态、比民生指标的增长速度、比老百姓的幸福感。

低碳富民的成效亦愈来愈明显, 如在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上, 广元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技术, 不仅减少了化肥施用量, 而且换来了碳指标的市场收益, 并全部回馈给了当地农民。震后三年来, 广元狠抓畜牧、林果、蔬菜等特色绿色低碳农业的恢复发展, 农业恢复面达100%。2008年以来, 广元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引导农民发展“猪—沼—气”、“猪—沼—果”、“林—畜—草”等多种循环经营模式。在此间发展起来的苍溪红心猕猴桃、米仓山富硒富锌绿茶、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苍溪雪梨、剑门关豆腐、广元油橄榄等富有绿色、生态、低碳的广元“七绝”, 声名远播并带动了农民大增收。在低碳林蔬果产业发展上, 广元通过抢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机遇, 加快农村林蔬果产业综合开发, 不仅使其森林工业、果业、蔬菜、旅游、畜牧、木本油料及蚕桑、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而且以高标准新建覆盖7个县区、74个乡镇、13.3万农户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1个。

上一篇:笑死人的一封信1200字下一篇:仓管管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