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通用9篇)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1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夏克松
如何在当前的乡镇工作中大兴“实干”之风,以“实干”促“实效”,党的十七大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这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城乡关系涉及面广,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协调、健康和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对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工作非常重视,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为城乡统筹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城镇建设与市场化工业化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大力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过大的城乡差距,使城乡同
发展、共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也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要提升农村的发展地位。从基本目标来讲,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新农村是一致的。如何使城乡二元变一元,使城乡由分割到融合,其中一个基本的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城镇化来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都与城镇化紧密关连,城镇是统筹城乡的桥梁;新农村建设尽管是在农村进行,但如果就农村谈农村、就城市谈城市,不讲“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不讲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市民化,新农村建设就难以取得实效。因此,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关健点。
二、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
近年来,随着惠农政策逐步实施,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已经进入了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但是相对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协调仍然制约着城镇化进程。以百里洲镇为例,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地理环境的制约,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一系列的都制约了百里洲农业产业化发展。依靠现有的果园、大棚和传统的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大突破。
2、城镇布局不合理,执行规划力度不够
城乡规划是实现一定时期内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和乡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协调城乡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
所以,一旦城镇建设缺乏总体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城镇建设将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发展无后劲。同时,由于规划编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村民的规划意识淡薄,也会造成城镇化建设的不协调。
3、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相对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水、电、路、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必须由政府配套建设,由于资金紧缺、运作无方等原因,许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跟不上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以道路作市场,交通阻塞、吃水难、电力供应不正常,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很普遍,严重影响了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对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允许城镇发展“差别化”,城乡同步发展
城镇化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多途径、多举措地来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既可同步,也可超前。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传统,尊重和保护农村民风
民俗,建设一种既有现代工业文明因素,又保存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田园式”新农村。树立区域城乡品牌特色,如旅游大镇、物流大镇、文化大镇、农业大镇、陶瓷大镇、化肥大镇和食品大镇等等。
2、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使城乡发展互惠互利 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来控制城乡土地的使用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防止城市无限制地占有土地,保护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把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积极稳妥地开展乡镇合并和合村并组,把中心村建设成为城镇化居民点,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新农村、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制度和机制上的保障。在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制定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结对共建,将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发展的宝贵经验向农村辐射。
同时,以工业资本引入农业经济为突破口,发展农村规模经济。允许投资者通过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成片开发经营规模农业和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科技中介业等。允许经营者在规模经济基础上,试办民营农场。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3、推动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等值发展
要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实现城乡等值化发展。除基础教育外,还要通过政府和私营企业同时参与的方式,形成分层次、有重点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权益。
乡风文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要不断贯彻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使城镇建设不是“脸面光”,而是注重“内实惠”的工程。
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和活跃农村文化市场,让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由外而内,提高农民素质。
②加大对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的思想和头脑,由内向外,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2
辽宁省于家房是典型的农业镇。全镇总人口2.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 非农业人口仅0.1万人, 城镇化率仅为4%;三次产业结构为68∶28∶4, 属于“一、二、三”式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共有1.8万人, 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达1.7万人, 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于家房镇位于鞍山、辽中与辽阳三市的交汇处, 同时也临近港口城市营口, 蔬菜销售市场较大, 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成为于家房种植业中的一大特色。从我们调研访谈的情况看, 只要农民家庭有青壮年劳动力、有资金、有耕地, 基本上都拥有蔬菜大棚, 有的家庭还有2-3个大棚。大棚蔬菜亩产值达1.7-2.5万元/亩, 露地蔬菜 (马铃薯、西瓜、四季豆) 亩产值达5000-8000元/亩。相比传统种植业, 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亩产收益要高4-27倍, 农民从大棚蔬菜、露地蔬菜种植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全镇共有6.7万亩耕地, 农作物种植总面积5.8万亩, 传统种植业占用耕地面积3.8万亩, 其它种植业主要是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经过近5年的滚动发展, 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高效化转变, 这种转变开始是在效益激励和小部分农户的示范带动下发生的, 属于自发式的。为鼓励发展高效农业, 辽中县2007年出台了对大棚蔬菜实行补贴的相关扶持政策, 对建成50亩的棚区给予补贴7万元, 并鼓励信用社、农业银行为农户提供1-2万元的小额贷款, 还鼓励成立蔬菜协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的规模化发展。
全镇共有7445户农民, 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共1.1万亩, 平均每户居民占用土地面积1.5亩。从我们调研访谈中抽查的10户农民中, 农民用于居住的房屋占地面积平均约0.5亩, 院落占地1亩左右。农户大多在自家院落中修建鸡舍、猪舍发展养殖业, 虽然农民宅基地面积大, 但是在于家房镇, 宅基地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的场所, 也是他们从事生产的场所。在1-2亩的土地上, 每年创造的收益达到5-10万元。11个村中, 几乎每个村都有养殖业, 全镇2007年养殖业总产值达3940万元, 最高的于家房社区养殖业总产值达800万元, 其次是于家房行政村插拉村养殖业总产值达560万元。
虽然于家房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但是这种以设施农业和小型规模化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让农民的收入非常可观, 插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00元 (访谈数据) 。虽然于家房镇农村居民点户均占地面积大, 布局也比较分散, 村落内部道路、田间道路硬化通达程度不高, 但是从产出上, 宅基地的利用方式相对高效, 是确保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二、区域环境与背景
辽中县近海经济区规划中直通营口港的沈阳产业大道穿过于家房镇域, 这两项外部注入因素改变了于家房的区位环境。于家房将从一个远离大城市 (沈阳) 的偏远农业小镇成为沈阳市的一个石化工业重镇。从一定程度上, 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将因为产业大道的贯通和近海经济区的打造而加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辽中县政府规划在于家房境内设立沈阳市国际石化工业基地, 具体选址为于家房南部上顶子、花家、高家三村。将占用耕地面积8.6平方公里 (其中基本农田面积8平方公里) 。在当前土地紧缩性宏观调控的非常时期, 要确保石化工业基地最终建设落成, 将面临极大的困难。
(一) 发展面临的困难
目前, 农业发展势头好, 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信心强, 在当前的农田和宅基地收益水平下, 征用农民的土地有较大的难度。
如果基本农田保有量不变, 于家房发展国际石化工业基地需要的土地只能用农村建设集体建设用地来解决。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整合成集中的居住社区, 把原来居民点面积节约出的指标折抵园区占用的农田面积, 以此来解决园区的建设用地指标。但是, 于家房农田和宅基地产出效益高, 居民从平房搬迁住进楼房, 让出宅基地甚至让出自家农田的补偿诉求也比传统种植区的高出许多。石化园区将占用这三个村的土地总面积10平方公里, 如果按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地中间收益即每亩地1万元的产出计算, 30年将是30万元, 按照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 4-6倍给予补偿, 将需要补偿金额270亿元, 还不算农村宅基地拆迁补偿与农民安置费, 这对于家房、对辽中县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二) 如何解决发展的困境
按照于家房镇目前的发展基础, 只有两种途径:一是维持现状, 发展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农民仍然拥有原来的宅基地、拥有原来的农田, 政府为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二是建设化工园区, 发展工业, 全镇统筹整合空间, 集中划分农业发展区、居住区, 农业发展区内的土地在全镇重新分配, 农民集中到镇区居住。这两种途径实际上是选择农业作为主导还是选择工业为主导的空间博弈问题, 不同的产业选择, 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将迎来完全不同的局面和水平。
三、二种途径的效益比较
如果选择第一个途径,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方面除了自来水和学校不需要重点投入以外, 农村道路、垃圾处理、供暖、污水、通讯设施需要花大力气建设, 估计11个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6540万元 (其中, 农村道路建设需要资金1020万元、垃圾集中堆放和清运设施需要资金120万元、供暖管道铺设费3000万元、排污管道铺设费2400万元) 。而于家房镇2007年全口径财政收入320万元, 可支配财政收入仅80万元, 如果维持目前以单个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方式, 政府财税收入增长潜力非常有限, 完成上述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需要50-80年的时间。而农民的收入结构仍然保持目前的水平, 收入的增长与否主要依赖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好坏。这种维持农业生产现状的发展途径, 虽然政府投入不大, 依靠农民自发筹资来解决全镇域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 可能永远无法完成, 当然农民也没有这项义务来替代政府做这些事情。
而如果选择第二个途径, 即鼓励发展工业, 在于家房南部三村建设沈阳石化工业园。化工园周边2公里范围内禁止居住, 如果要建成化工园区, 必须将于家房南部的三个村全部迁出。而于家房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农民搬迁后生计如何解决?目前, 于家房除了政府、学校、医院等政府和公益设施用地和少量工矿用地属于国有土地以外, 其他建设用地基本上是各村的集体土地, 南部三个村的农民全部搬迁后, 他们将失去原有的农地和居住用地。
(一) 第一种途径的效益与代价
需要搬迁的南部三个村共有1370户, 4593人, 无论把这三个村的农民安置到哪个村, 都存在占用大量安置村集体土地的问题, 而从于家房各村的收益情况看, 除东部韩家村、范家村、代家房三村农业产值与南部三村相当以外, 于家房社区、漾子泡社区、陡沟子村、青麻坎村、插拉村农业总产值远远高于南部三村。而从城镇的长远发展来看, 将南部三村的农民往集镇集中不仅为镇区集聚人气, 还能为搬迁农民创造创业和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 但是在农田和居民点收益相对较高的情况下, 安置村农民对占地的补偿诉求要比传统种植区内农民高出许多。
笔者在插拉村访谈时, 农民提出要按大棚蔬菜目前的收益标准进行补偿, 即按照每亩2万元的标准对农地进行补偿, 这显然是政府财政无法承担的。在对6个村村民和居委会访谈过程中, 有村民提议既然要保证工业发展, 又让农民的生计有保障, 就应该全镇统筹重新划分各村的集体土地, 农民共同拥有化工园区以外的其他土地, 这个提议得到其他村村民的认可。假设全镇统筹重新划分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公平的, 农民是可以接受的, 当前的宏观政策允许在基本农田数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基本农田的在空间上可以进行调换, 那么选择第二种途径, 政府和农民的代价是什么?
(二) 第二种途径的效益与代价
全镇土地总面积68.9平方公里, 未利用地、特殊用地、水利用地、道路用地、农田水利用地等不能随意加以利用和改造的土地面积共7.2平方公里。如果在镇区集中建设农民安置区, 把全镇的村民都集中到镇区居住, 按照3万人的规模和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镇区面积至少需要3平方公里, 南部沈阳石化工业园区需要土地10平方公里, 用镇区总面积减去镇区占地面积、沈阳石化工业园区占地面积以及不能利用的土地面积即为可在全镇统筹分配的农地面积, 共48.7平方公里。目前可以利用的农用地面积51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 空间调整之后, 保障工业和镇区发展的用地需求后, 农用地面积仅减少2.3平方公里, 如果土地重新分配, 即使不考虑城镇化的因素, 所有的农民 (按3万人计算) 参加土地分配, 农民人均农用地面积从目前的2.9亩减少到未来的2.4亩, 调整后, 农民人均农用地仅减少0.5亩。
如果在全镇范围内对土地空间进行整合, 政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投入:1.农村居民点搬迁、安置;2.镇区规划、公益服务设施建设;3.农村地区土地复垦、整理;4.全镇域道路、管道、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采取农村土地整理时的补偿标准即“拆一补一”的成功经验。在安置标准内, 农民免费入住新房, 按照当地造价, 第一项需要投入3亿元, 镇区公益设施配套费15亿元, 农村地区土地复垦、整理费2500万元, 全镇域道路、管道、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费2000万元, 这四个方面总共需要投入资金18.45亿元。
石化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 直接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可以直接带动地方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石化工业是高利润、高税收行业, 石化园区规划炼化一体化、碳四深加工与其他石化行业类型, 规划预期2012年石化园区可实现利税30.3亿元, 利润总额19.3亿元。
相比之下, 第二种途径给于家房的发展带动效应似乎更加明显, 不能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民仍然可以耕种农地, 镇区集中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后, 农民生活条件能够得到彻底改观, 而政府需要投入的一部分资金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解决, 比如安置区与镇区基础设施、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与房产、企业联合建设, 石化园区的建设是举全县之力建设的工程。在保障化工和镇区发展的同时, 农民的收益不仅不会减少, 相反, 农业用地整理后, 生产更加便利, 农业产出将更加高效, 在镇区和园区还有一些非农的就业机会, 农民收入增长空间较大。
四、结语
1997-2000年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 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这些地没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就不能加以利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 一些落后贫穷的地方由于处于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 将永远不能发展, 于家房镇就面临这样的问题。镇南部石化工业园区内基本农田能否允许调配, 是影响石化工业园能否落实的关键。政府如何在保障地方发展和保护有限耕地找到均衡点, 从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土地管理政策提出的较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从产业发展看城乡统筹 篇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基础和关键所在。要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良性互动。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眼于经济、自然、历史、民俗等多种因素,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时代文明于一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建设新农村”向“我要建设新农村”转变,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的家园。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把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减少到最低限度,降低农民因灾返贫的比例。二是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普及户用沼气,推广清洁能源,带动农村“四改”。三是合理布局村镇路网,村村通公路,争取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省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四是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特别是做好涉农产品的信息服务。五是要着力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在加大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建立长期的使用维护方案,保持其有效使用,防止出现“一年新、两年旧、三年以后不能用”所形成投资浪费的状况。
二、以企业为集聚点,推进城乡产业外引内联
一是培育新型农民。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技能为抓手,实施农民培养计划。全面提升农民在科学、文化、道德、法制方面的综合素质,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不仅要把他们培养成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还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民向新型市民、农民向现代产业工人或企业家转化,以逐步适应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二是强化产业培育。以股份制为纽带,利用优势资源,盘活生产要素,实现工农联合、城乡互动,通过外引内联,做大做强产业。加强地方资源之间、地方资源和外来资金技术间的股份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壮大。三是重点发展好订单农业。通过市场这根纽带,将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民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订单为契约,推进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联带发展。四是抓好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是实现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目标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引领带动农业发展,使其成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支柱产业。要以培育、链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做大做强、锻粗加长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为突破口,全力构建以畜产产业链、果品产业链、旅游产业链和商贸产业链,实现各种产业链立体式、全方位的渗透、互动与联动。五是推进二产车间的“田埂化”,以优质化、专业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竞争力,建立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将农产品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同命运、共呼吸,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三、以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为主体,建设现代农业
大力推广“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培植和发展规模经营,依靠现代科技,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一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建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综合作用下,现代农业生产向高度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步伐,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和利益机制,大力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合同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在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民与企业在一体化经营中双赢双富,实现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抓好农业产业化领头人的培养。通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对接,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结起来,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由工业引入农业,由城市引入农村。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产业带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多种形式,实现兴村富民、村企共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把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头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改革,强化政府的综合服务功能,弱化条块分割的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或条例,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设立、运行和发展提供规范的法律环境和重要的制度参照,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其在生产、加工、储运等各环节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
四、以激活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土地置换盘活分散土地。对一些位置分散的空闲地、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通过“易主”、“易位”、“易权”、“易用”,归并整合,规模化经营和开发利用。应通过土地置换,盘活利用起来,发展特色产业。二是推进土地抵押。对于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以及以购买、租赁、股份合作方式取得的“四荒”土地使用权都可以抵押,盘活存量资产。把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结合起来,以“产权入手、负债启动、创新主体、转换机制”,以土地评估作价或入股组建农业公司、公司(或家庭农场)用土地向银行抵押获得贷款资金启动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土地集中和公司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搭建平台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促进休闲经济发展,培植生态产业,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变单一的种植农作物收入为拥有“四金”的多渠道增收,土地流转、农宅出租按年收取租金,经营农家乐、到农业龙头企业等公司打工赚取薪金,参与村集体经济、土地入股建乡村酒店等经营可分享保底分红的股金,达到社保条件后按月领取养老金、低保金,还可报销医疗费的保障金。
五、以特色产业和服务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县域产业
安徽省目前县域经济所承载的社会功能远大于经济功能。全省绝大部分土地、自然资源在县域之内,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县域之内。安徽省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主要是反映在县以上和县以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依托大中城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配套经济。要紧密结合城市消费需求,依托县域之内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县域龙头企业和致富能手,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要紧紧围绕城市工业的布局和发展趋势,鼓励县域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加快完善县域境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县域的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投资领域,真正让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新一轮发展中唱主角,使之尽快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主体,培育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按照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要求,充分利用好园区和招商引资这两大政策工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县域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积极扶持和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皮革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推进完成资本、知识原始积累的会管理、善经营、懂技术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造就一批新徽商,就地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和相关景点的旅游综合开发,深化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通信、保险、会展和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六、以城乡互动、工农互补为机制,推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4
在桑植县城市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陈家河镇党委书记谷忠涛
(2009年3月2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能够在今天的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言,倍感荣幸!借此机会,我代表陈家河镇党委、政府就陈家河镇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情况向大家做一个简要汇报和探讨,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陈家河镇位于桑植县西北部,地处澧水中源,距县城26公里,桑龙、桑鹤公路穿境而过,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全镇国土总面积106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居)委会、149个村(居)民小组,17216人,主要产业有椪柑、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和商贸服务业,2008年末农民人平纯收入1480元。
陈家河镇小城镇建设始于1998年。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单位、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采取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等措施,多快好省建设小城镇,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十年来,我们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400多万元,在1.47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上,分期建成了机关区、居民区、科教文卫区、个体商贸区、文化娱乐区等五大功能区域,实现了街道的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镇区由原来的一桥 1
三街变成了现在的四桥八街,镇区人口由建镇初期的不足3000人增加到现在的7000多人。
陈家河镇小城镇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而且拉动了农村经济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可以说,陈家河镇小城镇建设的十年,是陈家河镇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十年,也是镇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
今后几年,是陈家河镇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关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1+3”、“2+3”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将为陈家河镇小城镇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正确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坚持“小城镇,大战略”方针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机遇意识、超前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为本届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突出抓好集镇规划修编、镇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主导产业、长效管理机制、市场和项目建设,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的建设和经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小城镇建设格局和齐抓共管的合力,努力把陈家河镇建设成为湘、鄂、渝三省边界的物资集散地和桑植县区域性中心集镇,努力把陈家河镇打造成为环境优美、美丽富饶、适宜人居的小城镇精品!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化发展纪实
北屯,中国西部最北端的屯垦重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在此戍守。
‚刚来北屯的时候,这里连条正经路都没有,30年前,也只有一幢二层楼。现在,到处是楼房……‛年过古稀的农十师建设局原局长张鸿猷,谈起北屯的变化如数家珍。
2011年12月28日,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北屯正式挂牌成立。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为屯垦戍边这一千古之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兵团现有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北屯5座城市,城镇化率已达53%。兵团城市、师部城区和团部小城镇,聚集了兵团40%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兵团60%以上的生产总值。
‚只有大力推进城镇化,才能加快转变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聚集现代文明,才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兵团综合实力,使城镇成为屯垦戍边的新堡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强调。屯城:转变生活方式,聚集现代文明
贾登骄是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北泉镇的退休职工,两年前,他在北泉镇购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每月退休工资1800多元,又住上了楼房,这日子越过越舒坦。‛
北泉镇是目前兵团唯一设镇的团场。近5年,北泉镇投入3亿多元用于住房、道路建设,3500余户低收入家庭住上了新房;镇区道路全部硬化,居民全部用上了天然气。
以北泉镇为载体,石河子总场建国家级兵团农业科技园区,并依托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北工业园区。1999年,北泉镇生产总值仅2.9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00 万元,2010年生产总值超过15亿元,财政收入达1.2亿元。
经济实力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根基扎实了。高清数字电视、电话、宽带入户、休闲广场……新建的北泉镇文化中心,每月举办‚大讲堂‛,为职工居民充电。越来越多的团场职工融入快捷、方便、温馨的城镇化生活圈。
‚建设一座森林城镇,建设一座精细化、信息化管理的城镇,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镇长孟宪锋对北泉镇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兵团现有贫困团场97个,占兵团总人口的31.9%。加快转变困难团场和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职工的生活方式,是兵团发展的重中之重。
几年前,农十四师一牧场一连牧工住的是草原上常见的‚地穴‛,阴暗、狭窄,仅容一铺土炕。这个昆仑山深处的牧业连队,有职工28户。
去年冬天,一连职工肉孜〃买买提一家6口搬进了场部水、电、暖设施齐全的新居,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2011年,兵团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8.6万户,实施游牧民定居1950户;2012年,兵团再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7万户、农村安居工程4万户、游牧民定居2000户。‚这样的力度,前所未有。‛兵团建设局局长钟波说。
屯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实力
农一师阿拉尔市一号工业园区,1500亩的洁丽雅集团新疆公司11栋厂房拔地而起,机器轰鸣声、钢筋撞击声,混合成一支‚建设交响曲‛。
‚来阿拉尔投资,看中的是优惠政策和周边丰富的棉花资源。‛洁丽雅集团新疆公司副总经理金越飞说。洁丽雅集团生产的毛巾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该公司5年内将投资35亿元,建成30万锭纺纱,形成2万吨毛巾产能。项目全部达产后,用工可达8000人,加上配套产业,可以带动1万人就业。
‚城市是筑巢引凤之基。‛农一师师长王新民深有感触。在阿拉尔市三号工业园,农一师阿拉尔市与浙江台州共建的阿拉尔台州光伏电子新材料产业园区,已有8家企业入驻,投资400亿元。
城镇化,可有效整合区域各类资源,发挥城市能量聚集和辐射作用,带动二三产业发展。阿拉尔市8年的发展是最好见证:去年,农一师阿拉尔市生产总值达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二产实现产值37.7亿元,增长25.9%。当年签订招商项目合同104个,到位资金达53.6亿元,落户企业63家,实现工业产值25亿元。
‚以城镇化为重要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强力支撑,以农业现代 化为坚实基础,大力推进‘三化’建设,加快了兵团发展方式的转变,激发出兵团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活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副书记、司令员刘新齐说。
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全国对口援疆全面启动,日益开放的兵团进入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
农六师五家渠市东工业园区,山东信发集团注资成立农六师煤电公司,投资100多亿元,规模居疆内同行业前列。
农八师石河子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江苏大全集团合作建设的多晶硅太阳能项目已经开工。
……
据统计,2011年,兵团经济发展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6.8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区市排名第二;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1%,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二产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向以二产为主的重大转变;兵团生产总值在新疆的份额由2005年的12.7%提高到14.7%。
屯城:创新屯垦方式,打造屯垦戍边新堡垒
屯垦发端于西汉,鼎盛于唐、清,历经2000余年。如何让新中国屯垦戍边伟业千秋相传?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变。从‘屯田’到‘屯城’,还要有一支政治意识强、军事素质硬、特别能战斗的坚强队伍。‛车俊说。
‚农‛字号的兵团,从特殊管理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型期,出现过‚阵痛‛。人才大量流失,职工队伍不稳定,基层连队‚空壳化‛……
随着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屯垦戍边的‚新军‛。
农五师八十九团驻地塔斯尔海镇,这里的红提产业吸引了一位西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去年6月,车俊峰毕业后应聘该团,如愿当上了技术员。‚到兵团发展是我的理想。‛
‚能在祖国的边境线上当‘连官’,我感到自豪。‛2008年,长春师范大学毕业的周涛来到素有世界‚四大蚊区‛之称的农十师一八五团一连任副连长。
‚十二五‛期间,新疆天业集团与石河子大学合作,开设‚屯垦戍边本科班‛,每年招生120人,为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储备人才。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兵团实施以来,有751名结束服务期的大学生留在兵团就业。
‚一手拿镐,一手握枪‛,曾是传统意义上兵团人的写照。如今,新时期兵团人的形象已经改写。
兵团人依然种地,但手中的工具已换成先进的机械。大功率农机、精量播种机、飞机化控、膜下滴灌、机械化收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兵团现代化农场,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样板。
去年以来,兵团常态化地开展以强化‚兵‛的意识、提高‚兵‛的能力为主题的全员军事训练,每年有20多万名兵团干部职工、民兵参与。
从‚屯田‛到‚屯城‛,兵团城镇化发展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
军垦城市石河子,未来定位是‚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旅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正在为兵团最年轻的北屯市规划蓝图,新北屯定位于‚山水宜居、物流集散‛。
在兵团‚城镇化行动计划‛中,兵团现管辖的5个城市将承载107万居民。2015年,将形成以10个城市、10个垦区中心城镇、160个一般城镇、400个中心连队居住区为基础的兵团城镇体系。
从‚屯田‛到‚屯城‛,在天山南北的绿洲上,兵团正在打造一个又一个传承后世的屯垦戍边坚固堡垒。
从‚屯田‛到‚屯城‛,新时期的天山卫士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必将更好地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作用。
从‚屯田‛到‚屯城‛,兵团正在改写古老的屯田史,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内涵正在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6
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实践基础,扩大了人类实践的范围,倍增了人类实践的能力,改变了人类交往实践方式.网络实践活动发生在赛博空间中,因而其具有虚拟性、高度自由性、高度风险性特征;网络实践活动创造了人们对网络道德的需要,也即自由的网络实践活动必须受到网络道德的制约和调节.
作 者:李国防 作者单位: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 年,卷(期): “”(6) 分类号:B82 关键词:网络 虚拟实践 网络道德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7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城镇化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城镇化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 首先表现在人口流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限制, 大量农民工流向城市, 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
2.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4 年底, 我国城镇人口达7.4916 亿人, 城镇化率为54.77%。相比于1978 年的17.92%, 城镇化率增加了36.85%, 年均增长1%。
与城镇化率同步增长的还有众多经济指标。GDP作为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经济发展阶段。2014 年, 我国GDP为634043.4 亿元, 与1978 年相比增幅达2823.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 年的343.4 元, 增至2014 年的29381 元, 同比增幅达1310.5%。下表是1978—2014 年我国主要年份城镇化率与GDP及相关指标对比。
3.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由上表可知, 城镇化率增速高的年份, GDP增幅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增长最快的。例如, 2007年的城镇化率同比增幅为3.49%, 为近年最高, 而GDP增幅为22.2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为17.23%, 也都是近年最高的。2014 年, 城镇化率同比增幅为1.04%, 为2000 年之后最低增幅, 而GDP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在2014 年也是最低的。
由此可见, 城镇化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有学者研究发现, 世界各国城市化率与人均GDP对数值的相关系数基本都稳定在0.85 的水平。[1]
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城镇化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 不仅包括人口流动, 还包括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外部经济等方面的内涵。[2]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连年飙升的GDP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表现, 就是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矛盾。城镇化通过人口增长、土地扩张、能源消耗、土建施工对生态环境产生威胁, 其结果是生态质量下降, 甚至是生态的破坏。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城市人口聚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习惯。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对生活资料消费需求的增加, 特别是生活必需品如水、油、电、煤气等的需求。
拿城市用的淡水资源来说, 城市生活用水大多取自地下, 而一个区域地下水的总量是有限的, 城市扩张引起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必然破坏生态环境。居民生活习惯对生态的威胁, 主要体现在生活垃圾排放。城市人口密度增加, 加大了生活污染排放总量。
一般情况下, 城市人口增长快于城市空间扩张。城镇化水平越高, 城市人口密度越大,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
2.土地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从另一个角度说,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土地扩张的过程。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 土地利用出现不科学现象。据研究, 上世纪90 年代, 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很快, 年增长率近4%, 远高于世界发达地区平均1.2%的城市扩张速度。[3]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相关部门对土地利用重视不够, 对生态建立理解不深, 城市扩张产生了大量生态问题, 如土地利用粗放, 城市空间扩张对周围耕地、绿地和森林侵占, 交通设施铺张建设破坏地表生态等。
3.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我国现有城市人口规模庞大, 导致巨大的能源消耗。城镇化带来城市住房需求和基础设施需求,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必然带动钢筋、水泥、化工等行业产品的需求, 而这些都是资源消耗型产业。目前, 能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瓶颈”。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对能源需求影响很大。据估计, 到2020 年能源需求将达到45.3 亿吨标准煤, 而且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对能源需求就越大。[5]水电、核电、其他能源发电的比重由2010 年的8.60%, 上升到2020 年的14.72%;天然气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4.40%, 上升到2020 年的8.39%。[6]
4.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建施工。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建施工原材料如砂石、水等很多来自于自然界, 而这些物质都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量存在于自然界物质被取用之后, 必然破坏生态环境平衡。而且施工原材料水泥等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大量化工材料, 也是威胁生态的重要因素。
(2) 基础设施施工破坏了原有地表生态。例如, 高速公路建设侵占大量绿地甚至农田, 而地表是地球内部与外部的一个交接面, 有很重要的生态转换功能。地表的水泥将影响地表的土壤层, 使其失去活性, 影响“地球的呼吸”。
(3) 大量土建施工尘土对空气产生污染。建筑物的新建、建筑材料的搬运、切割、加工、成型等都会产生大量粉尘。在建筑物拆改中同样也会产生大量扬尘。
(4) 建筑垃圾的不合理遗弃对生态产生影响。以目前的技术水平, 建筑垃圾属于无法降解范围, 随意遗弃必将破坏生态环境。
如何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 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 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 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普遍存在。既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生态, 又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必然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否则, 将会掉进发展的“陷阱”。
其实,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不是对立的。经济发展可为生态建设提供科技和物质基础, 而生态建设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发展。因此, 如何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尤为重要。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概括地说, 就是生产要素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 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7]
过去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政府主导, 市场未起到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是以投资为主, 而投资中最大的一项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当前, 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新城和工业园区建设已出现过剩, 房地产库存严重, 人口流出的农村地区出现大量住房闲置。[8]供给侧改革呼之欲出,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减少低效重复建设, 杜绝资源浪费。
2.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城镇化进程中, 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城镇化进程中, 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占用为城市开发建设, 有些不合理、不必要的土地占用应被制止。
(2) 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可借鉴土地管理政策中的耕地占补平衡 (耕地占补平衡, 是指建设占用耕地时, 占用单位要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作为补充, 以保障耕地总量的平衡) , 一旦城镇化中有损害生态的行为, 应从其他渠道补充生态总量, 依据“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恢复, 谁受益谁补偿, 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 推行生态补偿机制。[9]
(3)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组织人事制度, 转变用GDP或GNP论英雄的思维定式, 建立科学的政绩观。
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在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中, 农村环境保护备受挑战。例如,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农村广泛存在的污水灌溉和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置, [10,11]城镇化或人口居住地的集中、生活方式的转变等, 使农村原有的强大环境自净能力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2]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应从两方面入手:
(1) 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 使得农民生态权利保护有法可依。
(2) 强化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习惯。
总之, 统筹发展是未来要坚持的原则, 既包括生态与经济的统筹, 也包括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唯有这样, 城镇化建设才是人民需要的城镇化, 才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参考文献
[1]郑鑫.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 2014 (6) :4-15.
[2]罗会永.城市化与城市生态耦合关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23) :16-18.
[3]刘灵辉, 刘晓慧, 陈银蓉.关于我国城市用地规模的预测[J].统计与决策, 2010 (8) :79-81.
[4]朱颖慧.城市六大病:中国城市发展新挑战[J].今日国土, 2011 (2) :14-15.
[5]孙涵, 成金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预测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7) :7-12.
[6]郑宇花, 迟远英, 李佳霖, 宋宇.“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变量发展预测[J]工业技术经济, 2016 (1) :105-110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8]供给侧改革[J].中国经济报告, 2016 (1) :14-15.
[9]欧阳志云, 郑华, 岳平.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与措施[J].生态学报, 2013 (3) :686-692.
[10]李长健, 王君健, 陈志科.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环境保护法律问题探究[J].时代法学, 2009 (1) :51-58.
[11]陆新元, 熊跃辉, 曹立平, 张胜.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 2006 (2) :115-119.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8
——写在中国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之际
风雨沧桑一甲子,金融报国六十载。60年前,中国建设银行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的序幕中应运而生;60年间,建设银行始终矢志不渝坚守“国家利益至上,服务建设为本”的理念,服务于“一五”至“十二五”的共和国经济建设之中,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大型国有银行的兴行强国之路。
漫漫60年,建设银行在发展中找准定位,在改革中成就事业,在转型中实现升级,在创造中体现价值。漫漫60年,不仅仅记录了建设银行的成长与奉献,也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进步与飞跃。60年巨变历程,也是中国金融业从计划迈向市场、从传统走进现代、从探索图存到变革强盛的过程。60年后的今天,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在日日焕发勃勃生机中实现了跨越发展。建设银行的主要经营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监管要求并位居全球前列,市场表现引人注目:资本充足率、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拨备覆盖率等7项核心监管指标,建设银行在国内同业中4项第一、3项第二,领先国际先进银行。最近英国《银行家》和美国《福布斯》杂志对2013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和2014年全球2000家大企业综合排名,建设银行均名列第2位,在财政部金融企 业绩效评价中列居第一。先后多次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评选为“中国最佳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章告诉记者:“建设银行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始终高度一致。国家强盛银行兴旺。如今的建设银行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空前增强,已成为全球盈利、市值、存贷款和品牌价值位居全球最前列的大型金融集团。”据统计,上市9年来,建设银行对国家的贡献超过14100亿元,其中累计国家税收5530亿元,国有股份获得现金红利2551亿元,国有股份市值增长6024亿元。在今年的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我国银行上榜数已达111家,是25年前的13倍。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金融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一五”到“十一五”的淬炼——历史使命的召唤 建设银行6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呕心沥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宏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个五年计划在全国陆续启动,随着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高速发展,相关管理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政务院的决定,中国建设银行于1954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全面承担起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拨款和监督的职能任务。成立后的建设银行,为国家各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建设任务的胜利 2 完成,为全面奠定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从当时的全国十大钢铁基地、八大重型机械城、八大油气田、五大棉纺工业基地到33条重点铁路干线;从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十大建设工程,到距离千里之遥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武汉长江大桥;从西南“大三线”、西北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基地到康藏、青藏、新藏公路……,自1954年到1978年的25年间,建设银行从早期的156个国家建设项目、694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始,共经办各类基本建设投资5628亿元,建成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4000多个,促进了60多个大型骨干项目提前投产。通过建设银行审查工程概预算和制止不合理开支,共为国家节约资金107.8 亿元。这项工作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赞誉建设银行为国家建设真正“守计划、把口子”。
当时,有一句话对建设银行的职能任务形容得恰如其分,那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哪里有重点工程建设,哪里就有建设银行。”重点工程到哪里,建设银行的机构就跟随到哪里。荒凉的工程现场,随处可见建设银行的“帐篷银行”和“马背银行”,银行员工与工程建设者一起,爬高山、涉险滩,顶酷暑、冒严寒,吃干粮、住工棚,餐风宿露,现场服务,成为新中国建设大军中一支最为出色的金融“拳头部队”……。在400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现场,在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银行设置了500多个专业分行,拥有一支2.7万人的管理重点建设项目队伍。这期间,国家建起了飞机制造、汽车制 3 造、重型和精密机械制造、发电设备制造、冶金、有色金属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并在中部地区建起了一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化工基地。这一个又一个重点项目建成后,基本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基础。据统计,仅“一五”期间,建设银行服务建设的“国”字号大型工程项目,使新中国的钢铁产量从年产90万吨增长到535万吨;煤炭产量从3243万吨增长到7459万吨;建设铁路干线9300公里,使全国通车里程达到2.98万公里;建设公路里程25万公里,比建国初期增长了一倍多;新建五大棉纺基地使全国生产能力提升了31%。
翻阅从“一五”到“十一五”的11个五年“档案”,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数据,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令人肃然起敬。从1979年至1993年的15年,是建设银行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抓住机遇、激流勇进、由小到大、由大到强、全面拓展、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15年,所经办的拨贷款余额达6151亿元,向30多个行业经办了99%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资金。到1997年,中长期信贷业务已占全国金融机构总量的50%以上。此外,建设银行还开办了技术改造贷款及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在当时全国排名前500家的大企业中,有超过三成企业获得过建设银行技术改造贷款的支持。
近年来,面对迅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建设银行决策层洞察先机,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实施业务战略转型,将建设银行的每一步发展都紧扣服务实体经济和市场脉搏。参与支持国家四万亿投资项目446个,贷款余额 4 2278亿元。对49家汽车、钢铁、船舶、石化、轻工等国家十大重点振兴产业融入资金2134.4亿元,贷款余额8358亿元。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制定了50多个行业和产品审批指引。适时投放了近5000亿元非贴现贷款,还通过发行债券、信托计划、租赁等工具为客户筹措资金3700多亿元,同时还累计向1.6万家企业发放了1160亿的网络银行贷款,体现了国有大银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今,建设银行在国家重点项目贷款市场中仍然一枝独秀,占有70%以上的份额。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基本建设贷款余额已达2.43万亿元,是30年前的1200多倍。
上市9年“创建”3个新建行——先行者的示范 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的目标,建设银行成为先行试点行之一,先后通过国家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显著改善了资本实力、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在此背景下,2005年初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纲要》,描绘了“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员工提供最好发展机会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宏伟蓝图。
2005年10月27日,对于建设银行乃至中国金融业,是一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建设银行在四大行中率先第一家在香港挂牌上市,创造了当时多项IPO纪录,两年后又完美登陆上海交易所。通过股改上市,建设银 行进一步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诚实、公正、稳健、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建立了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资本实力、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制、风险内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有了质的飞跃,一举迈进全球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行列。作为勇立潮头的金融骄子,建设银行一路引领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跨越。
在建设银行上市后不久的一个春节,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到建设银行福州六一支行,希望员工帮他实现一个愿望,就是到这个“联合国”看看情况是个啥样儿。虽说老人对联合国的认识令在场的人忍禁不俊,但这个要求也从另一个侧面对股改上市后的建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寄予了更高希望。
上市以来,建设银行不负重望,财务状况根本好转,经营实力稳步提高,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能力显著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经营理念、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产品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截至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主要财务指标继续领先同业。资本充足率为13.89%,平均资产回报率1.65%,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22.97%,拨备覆盖率为248.87%,不良率仅为1.04%。上市后国家注资获得明显收益,从2005年至2014年9年来,建设银行对国家的贡献累计达14105亿元,证明国家在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国有大型银行改制中的经济投入已实现了净收益。单单从资产规模上看,今天的建设银行已经是 6 上市前的4倍多,相当于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为国家重新创建了3个新建行。
通过加强自我改革创新,建设银行已成为国内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的企业之一。截至2014年上半年,人均资产4432万元,人均创利75.6万元,均比上市前翻了二番多。
打造最具价值创造力的银行——宏伟蓝图的展现 在位于深圳的建设银行首家“智慧银行”网点里,接待客户的大堂经理竟是一台智能机器人;拿起金融超市货架上的产品卡片,旁边的屏幕就会自动播放该产品的动漫介绍;理财经理现场为客户设计的理财方案,瞬间就能传输到客户手机上带回去……这些科幻电影般的场景如今已在建行网点里成为现实。
作为一家拥有60年发展历史、37万员工、管理16.4万亿资产、服务数亿客户、存货款分别达9.2万亿和近13万亿、希望立足于国际一流的大型银行,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应确立怎样的战略愿景?建设银行党委近年来审时度势,前瞻性地提出“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转型目标。三年来,这一飞跃发展的蓝图,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综合化的平台正在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告诉记者:“优质的银行服务,不仅要笑脸相迎,更重要的是研究客户的关切和多样化需求。”该行在国内率先创建7个产品创新实验室,累计投放社会急需的2000多个新产品和新服务,无不经过客户的先行体验才问世。通过建 立“客户之声”调查体系,实施“行长接待日”制度,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出台了个人客户细分标准,完善了理财室、理财中心和财富中心三级理财机构。普通客户、中高端客户、高端客户分别由一般网点、理财中心、财富中心提供量身定做的差别化服务。目前,全行配备网点大堂经理1.5万人,理财师4万人,均居国内同业第一。已新建个贷中心、财富中心、理财中心等各类专业化经营中心5100多个,其中在中小企业较集中的150个城市建立了258家小企业“信贷工厂”,实行标准化、流水线运作。近三年新增服务网点1235个,普通零售网点已经实现了从“交易核算型”向“销售服务型”的历史性转变。
多功能的服务正在引领客户全方位的需求升级。多功能是检验银行技术、服务、创新、质量、产品的综合性指标。如今,建设银行正在快速发展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电子银行、小微企业和消费金融等战略性新兴业务,全面打造包括保险、基金、信托、租赁、投行、期货等在内的综合服务平台,真正做到“客户进了门,服务一站式”。截至2014年6月,建行已拥有建信基金、建信租赁、建信信托、建信人寿、中德银行、建信期货6家境内子公司,1家建银国际境外非银行类子公司,以及27家村镇银行。随着最近伦敦清算行的正式运营和收购巴西工商银行72%股权的完成,建设银行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海外机构资产年均增速超过30%,海外机构员工年均增速18.8%。去年以来,建设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7106亿元,同比增长79.85%。现在,海外机 8 构已经覆盖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还与132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基本完成了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布局,具备了7X24小时的全球服务能力。如今的建设银行,经营范围横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业务覆盖基金、租赁、信托、保险、投行、期货以及专业化银行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在大型银行中独家拥有信托牌照,率先控股寿险公司,首批设立基金、租赁公司,牌照种类在同业领先。综合化经营类子公司资产规模已达1727亿元,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达7468亿元,资产规模和利润增长显著高于集团平均增速和行业平均增速,实现了快速发展。
集约化的资源正在加快精益化的响应速度。建设银行积极推进以客户为导向的业务流程再造,高效加快前中后台分离和网点“三综合”建设。据介绍,该行在国内外大型银行中率先在1.4万个机构网点对28类柜面实时性业务,实现了总行层级实时集中处理,日均82.5万笔,有效缓解了网点交易结算和客户服务压力,明显提升了运营效率与服务水平。全行目前综合柜员占比达到73%,综合营销团队1.35万个。现在网点办理立等业务由以前的5分钟缩短为不到2分钟,客户平均等候时间同比缩短13%。自助设备由2005年的1.5万台增至7.2万台,交易功能、笔数和跨行交易量均居国内首位。1.64亿网银客户、1.31亿手机银行客户、2亿短信金融客户,仅去年网银交易额就已达到150多万亿。全行目前电子渠道的交易量已是物理网点的1.2倍,新增业务处理能力相当于增加5万多名柜面服务人员。
今天的建设银行,正在全面建设“最具价值创造力银行”,努力实现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加快向综合性银行集团、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智能银行和创新银行转型。
今天的建设银行,正在增强传统业务领先优势、打造新兴业务特色优势、构建智能银行优势、巩固公司治理优势,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服务客户能力、创新发展能力、风险管理能力。
今天的建设银行,不仅为大企业“锦上添花”,更为小企业“雪中送炭”。今年上半年,全行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新增额在公司类贷款新增中占比达47.26%。近三年来,累计为54万户小企业发放超过2.5万亿元贷款,间接提供超过2000万个就业岗位。
今天的建设银行,金融服务已经从城市社区延伸到乡间地头,使所在地的农民“人不离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达1.4万亿元,是十年前的46.7倍。
今天的建设银行,已经支持上千万户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作为国内首家开办住房公积金业务、最早推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银行,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1732亿元,累计代理公积金贷款3400多亿元。“要买房,到建行”已经家喻户晓。
今天的建设银行,为社会承担全面的企业公民责任,已经成为企业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以来,建设银行开展 10 实施了70多个公益项目,累计捐款达7亿元。其中在19个省市贫困地区建立“建设银行希望小学”41所,资助贫困高中生近8万人次,助6万余高中生进入高等学府,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1.6万人次。2008年以来,累计向汶川、玉树等灾区捐款2.2亿元。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篇9
一、土地流转、现代农业与城镇化的关系分析
(一) 土地流转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保留承包权, 将土地经营权 (使用权) 的部分或全部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土地流转可以盘活资产, 使得单位面积土地的价值成倍增长, 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速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就是利用现代化的要素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造,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障了前提条件。在中国发展现代农业, 最迫切的就是不断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 改造农业的微观基础, 以提高农业生产率。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所以,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是推进农业生产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和达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前提条件。
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专业化生产, 市场化发展。加快土地流转,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才能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容应对市场挑战。
(二) 现代农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现代农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 且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这种联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现代农业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现代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不仅可以供应农产品, 还能提供大量劳动力, 对城镇化进程起着推动作用。具体来说, 现代农业通过发展生产, 为城镇人口提供生活必需品等;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发展,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只有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基础上, 才能有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 进而成为城镇化的劳动力来源。
2、城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现代农业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 反过来, 城镇化也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一方面, 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 城镇化形成大量反哺农业的资金, 对农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当然, 如果城镇化发展速度过快, 超越了农业的承受能力, 如过多地占用耕地, 则会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而现代农业发展受阻, 又会阻碍城镇化推进。所以要协调好城镇化推进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两者的互相促进作用。
(三) 土地流转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在城镇化过程中, 如果土地流转不畅, 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威胁, 其结果, 不仅会削弱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 同时也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反, 如果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即数量适度、质量改善、效率提高, 那么可大大提高土地的节约节约利用程度,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在城镇化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近几年, 农村金融市场整体实力得到提升, 金融服务的支持推动着农村经济发展, 而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为此, 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农村提供多层次的、充足的金融服务支持。
一方面, 土地流转的直接效果是吸引更多的“农村能人”从事农业规模经营。一家一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虽然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 但却无法实现农业耕种方式向规模化、机械化转变。而“农村能人”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取得更多的土地使用权, 进行规模化经营, 发展现代农业。这一过程投资大, 需要金融机构的强力支持, 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流动。
另一方面金融支持又可以推动土地流转进程。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 金融支持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金融支持作用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流转速度的快慢。如果金融机构的效率较低, 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 就会造成农村资本外流。反之, 就能够最大限度地促使农村资金从盈余部门转向赤字部门, 促进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的提升。
三、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
在土地流转的背景下, 农村金融需求总量越来越大, 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但现有农村金融供求呈现出明显的总量与结构的双重失衡, 在满足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 农业贷款总量难以满足土地流转的资金需求。
土地流转后所产生的规模经营,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用来整理土地、购买大型农机具、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等, 而现有农业贷款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业规模生产的投资需求。
(二) 银行现行贷款期限难以满足土地流转后的贷款需求。
土地流转前, 贷款期限为1年的农户贷款基本能满足种粮农户的生产要求;土地流转后, 由于贷款需求的多样化, 贷款期限大多要1—3年, 有的甚至需要5年, 农民才有收益用于归还贷款。如果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 势必会影响土地流转后的正常生产, 也为银行收回本息增加了难度。
(三) 金融信贷品种单一, 难以满足土地流转后金融需求的多样性。
土地流转后农户经营将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涉及工业、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而目前开办涉农个人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农户的信贷品种主要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担保贷款三种。信贷品种的单一性与农户经营的多样性不匹配。
(四) 贷款抵押难成为土地流转后贷款的瓶颈。
土地流转后, 农业的集中、规模化经营使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大减少, 贷款更加集中, 而这些从业人员大多缺少足够的资本原始积累, 符合信贷条件的可抵押资产也很少。而现行政策是土地使用权无法办理抵押, 使农村贷款抵押难的矛盾更加突出。
(五)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薄弱制约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土地流转所带来的农业生产产业化、集约化必然对信贷支持提出更高的需求, 而目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薄弱,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投放和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四、优化金融支持促进土地流转发展城镇化的新思路
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促进土地快速流转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金融系统根据土地流转金融需求的新特点来构建具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组织架构。具体来说,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扩大贷款额度, 延长贷款期限。
由于农业部门的特殊性, 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考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 适度扩大土地流转贷款额度, 合理延长贷款期限。
(二) 创新金融产品, 改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应加强金融信贷产品的创新, 设立面向土地流转主体的信贷产品, 积极开办抵押类贷款, 比如土地收益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等;质押类贷款, 包括存单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信用贷款, 包括大额信用贷款、大额农户 (林户) 联保贷款等。增强具有针对性的专项金融服务, 量身打造适合本地区土地流转所需的信贷产品。
(三) 构建信用担保体系, 健全风险分担机制。
要加快形成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引导、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为主体的担保体系, 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专门服务于农民的专业化信贷担保机构。同时要以政府为主体开展政策性保险, 积极引导农业保险机构深入农村保险市场, 扩大农业保险投保面, 增强农户和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有效分散农业风险, 为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筑起避险屏障。
(四) 建设土地流转金融服务平台, 规范土地流转市场。
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是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 要建立规范、公平、高效的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 制定标准的价值评估体系,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 经过打包整理, 再贷给土地承租人。
金融支持土地流转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也把土地从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中解放了出来, 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 带动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对城镇化的推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东卫.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理论与当代, 2013 (2)
[2]樊帆.论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的关系[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9)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推荐阅读:
加快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10-25
统筹城乡建设论文09-13
统筹城乡建设服务跨越发展08-03
山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08-02
新建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06-12
城乡养老保险论文关于城镇的养老保险的论文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综述06-01
城乡教育统筹06-15
城乡产业统筹10-26
城乡就业统筹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