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

2024-10-24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精选8篇)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 篇1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

发布时间: 2006-3-14 14:10:33 被阅览数: 1264 次 来源: 东联乡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

——对东联乡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县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依托国电铜陵电厂项目,按照东北部中心镇的定位,加快东联乡建设的步伐”。东联乡根据县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县学指办铜学指办[2O05]9号文件要求,针对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这一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乡域概况与发展条件分析

1、乡域概况

东联乡位于铜陵县东北部,地处东经117º

58、北纬31º00,为铜陵、无为、繁昌三县交界地。其东临黄浒河,南临钟鸣镇、顺安镇,西接西联乡,北临长江,乡域总国土面积54.4 6平方公里。东联乡下辖永丰、流潭两集镇,22个行政村,共262个村民组,农户6542户,总人口2446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8人。东联乡经济以农业主,共有耕地2.5万亩,水面8000亩,林地100O余亩。粮、棉、渔、畜等农产品占有很大比重,产业结构单一。至2004年底,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905万元,工业总产值24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70元。

2、发展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

东联乡位于铜陵市区东北部,紧邻芜湖繁昌县荻港镇仅5公里,与无为县高沟镇隔江相望,为铜陵市东城经济区的最前沿阵地,是承载东部城区和周边产业传递重要乡镇。“十一五”期间,东联乡利用国电建设的有利时机,超常规发展,随着铜陵长江二桥规划建设和坝白路、钟古路至莸港段道路建成,这一地区交流将会更加紧密,将成为铜陵市跨江发展的桥头堡,区位优势相当明显。

(2)资源优势

一是沿长江、顺安河的岸线资源优势。长江流经东联乡的岸线长达十余公里,多为天然优良港口,从市域来看,该地段是铜陵市唯一未开发的深水港口,是长江上下不可多得的黄金岸线。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全乡富余劳动力占两成以上,大多外出务工,务工人员达6000人,劳动力成本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全乡荒地、废弃地和不合理建设用地较多,经合理利用和加以整治,作为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三是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东联乡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农田土地广袤肥沃,盛产粮、棉、油等农作物,水域面积较大,珍珠、河蚌、螃蟹等水产养殖面积较大。

(3)交通优势

东联乡水路交通前景发展巨大,利用沿江、沿河的优越港口条件建设顺安河、长江货运、轮渡码头,使之成为东北部城区乃至整个铜陵市重要水路交通集散地。陆路交通近期主要通过坝白路与钟古路和周边进行交通联系,随着长江二桥的建成,陆路交通将主要通过庐铜铁路和“滁-黄”高速公路等区域性交通设施来完成,这将进一步完善安徽江南北公路、铁路网络,促进安徽中部过江运输能力的提高。

(4)项目优势

占地1.5平方公里、装机总容量达6400WM特大型电厂及铜陵长江二桥等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无疑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也为东联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产业结构调整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

二、我乡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小,缺乏集聚效应。据资料表明,城镇人口规模达到5万,才有较大的聚集和辐射功能。目前,我乡总人口仅2.44万,毛桥、永丰两集镇人口仅948人,两集镇占地面积237亩,人均居住面积87.1平方米,基础设施相对发展滞后,街道仅为4米宽的柏油路,公益性设施主要为行政、教育、医疗、商店等基本设施。由于人口少,地处偏僻,离市区仅有30公里路,很难形成巨大的人流人流、物流。目前,我乡小城镇的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2、功能弱,缺少城镇化氛围。一是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城镇化水平较低。2004年底,全乡农民人均收入为2770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乡国内生产总值1.1亿元。2004年末,全乡城市化水平仅为

4.4%,远远低于城市化水平,按年递增3.O%计算,到2O1O年,东联乡城镇化水平达25%。二是集镇规划起点不高,规划实施不够严格。毛桥、永丰两集镇居民建筑为原移民建镇住房,一般为两层楼房结构。据发放l0O0份调查问卷统计:8O%的集镇居民对规划要求统一,规划要合理,长远;1O%认为无所谓,1O%安于现状。群众对集镇规划总体要求是好的。三是缺乏企业支撑。目前我乡企业主要是20O2年、2OO3年招商引资企业,有铜陵百通科贸公司,铜陵特种电缆公司,荣达阀门公司,桐乡建筑材料公司等,这些企业相当规模小,经济总量低,缺乏应有的承载劳动力的能力。

3、体制旧,制约城镇化发展。一是城镇规模的扩张与城镇户籍管理滞后存在矛盾。二是农民进城镇与原家庭承包土地流转存在矛盾。绝大多数进入城镇的农民都仍然保留着承包地,这样不仅阻碍了土地规模经营、科技推广运用及农村的分工分业,同时抑制了更多的农民向城镇彻底转移。三是农民城镇化意识淡薄。据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统计结果,98%农民对城镇居民概念模糊,大部分人认为城镇居民为教师、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财政拨款“吃皇粮"的人;9O%人对进入城镇人口期望很大,但是对成为居民,失去土地以后生活、就业保障有担忧。

4、发展慢,城镇化水平低。一是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规模小。现镇区以外的居民点沿公路、圩埂成“线状”连续分布,农村聚居点不明显。二是农村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善,且共享性较差。三是城镇化11项综合指标评估不达标。根据我乡城镇人口1l项指标综合评诂,至20O4年底,我乡的城镇化率仅为4.4%,尚处于农村城镇化准备阶段的前期。

三、我乡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以规划为先导,创新发展思路。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也是政府管理、调控和指导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同时,要通过规划对城镇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广场绿地、公共设施、重点建筑等进行准确定位。根据县委九届九次全会:“把东联乡建成东北部中心镇”这一要求,东联乡利用铜陵国电项目在东联乡建设这一契机;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积极实施乡总体规划。首先,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抓好政府新址中心城区建设。将整个官庄圩全部纳入规划建设范围,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建设档次和水平,加快一级中心建制镇建设,形成以电厂为龙头,一级建制镇为主体,永丰、毛桥小集镇为两翼的城镇结构体系。其次,实施“两点一线”规划:即以大电厂和金桥工业园区为两点,坝白路沿成生态农业走廊为一线,将园区和城区的工业设施、商业设施、民用设施以及项目布局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最后,根据中心镇整体规划,建立三条经济带:着手于打造坝白路生态经济带,长江岸线10公里港口物流经济带,电厂周边商贸经济带,形成一带一品,一带一特色,一带一个设施规划,从而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建设,达到市、县对东联乡建设成东北部中心镇这一总体规划要求。

2、树立经营理念,加快城镇基础建设。资金短缺是影响小城镇发展的突出问题,发展小城镇必须突破这个瓶颈。东联乡要利用铜陵国电项目建设优势,树立超前超快发展思想,加快城镇基础建设,把东联乡建成东北部的重要集镇。一要主攻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场化动作和争取政策性扶持,多渠道筹措政府新址基础建设资金。全力以赴地推进电厂南侧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3年内完成政府新址及园区的主次道路框架和必需的水、电、通信等设施基本建设,并积极配合交通部门完成坝白路、永新路、东大堤浇油工程。二要做活土地经营。在电厂周边和政府新址储备部分土地,实行市场化运作,对经营性用地实行限量供应,工业用地成本价、商业用地招拍价,有序开发,长值增效。三要合理规划集镇建设。要立足标准、高起点,合理规划政府新址所在地永丰街道建设,按照小集镇发展的步骤和要求。合理分布集镇住宅小区,农贸市场,商业区和业园区。走“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的路子。四要建立城镇管理体制。按照村镇体系规模结构,中心镇人口规模为8000-l2000人。以永丰村、复兴村、西埂村为中心,成立城镇居民委员会,建立城镇居民户籍制度,把失地和没有土地农民和永丰小集镇职工、教师纳入城镇居民管理范畴,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居住。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社会保障和生活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需要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进城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后顾之忧。并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开发餐饮、娱乐、休闲、百货、信息、物流等第三产业,从而使城镇建设发挥其有效功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适度集中、方便快捷、繁荣有序的商贸中心,促进城镇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五要加快交通道路建设步伐。铁路:近期建设国电铁路专用线,从钟鸣站接入,沿鲶鱼山西南侧经东联乡东北部接至国电厂。按照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马芜铜”区域性规划要求,在乡域北侧,大电厂南测预留过江通道位置,新建过江铁路公路双用桥,拟建庐江-钟鸣铁路。规划同时考虑沿庐铜铁路在东联乡境内设置区性编组站,随着国电64O千瓦电厂建成,年煤炭需求量达到20OO万吨,同时铜陵的石材,有色建材等向江北回运,过江运输能力将有可能达到3O00万吨/年左右。县乡公路:坝白路为乡域南北贯通的一条重要交通性干道,北至长江大堤,南接东部城区的湖马路;钟古路西接中心城区的永新公路,东至繁昌县的获港镇,并在新镇区处分叉南至钟鸣镇。这两条路均规划为县道。规划按一级公路标准的设计,道路红线宽度控制为30米,车行路面宽度2O米。电厂南、北侧道路及丰支路、东干渠路、西干渠路、南干渠路规划为乡道,按二级公路标准没计,道路红线宽度控制为25米,车行路面宽度为15米。其余道路为村道,均按三、四级道路标准规划,其线型主要是结合河堤、围埂、居民点位置及现状特点确定。水运: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贯彻长江开发开放战略,规划在长江、顺安河沿岸考虑设港口码头等设施。

3、以经济为主导,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证明,经济基础好的城镇发展就快,活力强,后劲足,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前要突出三个着力点:一是要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小城镇处在农村之首,城市之末,是联系城乡的纽带。这就决定东联乡小城镇的发展必须围绕服务农业、发展农村做文章,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把东联乡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主要依托东联乡丰富的水面资源,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增收。如:大力发展莲藕种植基地、珍珠养殖基地、螃蟹养殖基地。以新河农业示范园和莲湖休闲垂钓中心为基础,打捆项目招商,发展生态旅游休闲项目。结合大电厂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如:积极探索“村改居”,鼓励农民从事第三产业;成立与电厂相对接的劳务公司,实现富余劳动力本地就业。强化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二是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实践表明,发展园区经济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结合点。发展园区经济,可以聚集多方面的经济要素,形成扎堆效应。同时,通过发展园区经济还可以形成新城镇,扩张城镇规模,提高城镇档次。因此,东联乡准备通过谋求招商项目来推动园区建设,着方打造三大特色重镇:即充分发挥电厂区位、交通优势,瞄准电厂三级产品及其相

关的大产业:大型企业,侧重抓好粉磨站项目、大型预制厂项目、水泥项目、新型建材项目、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港口等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民间资本,外商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兴厂,逐步形成一定规模;要发展工业园区,在电厂南侧,建立电厂二级产品对接项目园区;在金桥工业园与我乡玉楼村交接处建立“园外园”,积极引导金桥工业区不宜驻的小型项目落户。加大外向型投资,发展与繁昌、无为等县相配套的项目,引进应企业,形成边境商贸集市,打造边境商贸重镇;要充分利用岸线资源优势,按照“深水深用,浅衣浅用、综合整治、有序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布局港口建设。增强沿江开发的综合效益,建立物流集散市场,逐步发挥物流集散区位、地理优势,打造沿江工业物流重镇。三是以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镇化。第三产业具有集聚性要求高、劳动密集性高和低资本构成的特点,因而可以较低的进入门槛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东联乡有近6000人在外打工,占全乡总人口的l/4,适合东联乡加快发展小城镇的资源状况。此外,第三产业的范围很广,具有流通和服务的性质,第三产业的兴起,对推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对改善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建设小城镇与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就是要以产业支撑小城镇,以招商引资企业夯实小城镇,以市场建设激活小城镇,以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小城镇。尽快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剩余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 篇2

一、着力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2008年, 国内外宏观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 各行各业都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全市科技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同心协力, 锐意进取,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着力推进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富民强县、科技服务民生和科技平台提升“四大科技行动”, 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科技事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是科技创新绩效和水平实现“双提升”。预计全市R&D经费支出60亿元, 占GDP比重达到1.3%。新启动7个千万级的重大科技专项。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997项、经费1.85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5.3%和18.3%。市政府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 风险投资规模达到30亿元。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和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企业技术中心25个。发明专利授权532件, 增长50.3%。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一、二等奖7项, 何梁何利基金奖2项。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在全国第12位。

二是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双强化”。预计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3%, 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182项, 增长71.7%。重庆市成为国家首批启动的6个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之一、4个科技特派员进企业试点省市之一, 跻身全国最具创新力的50强城市。国家火炬计划九龙坡轻合金特色产业基地, 成为全国新批10个特色产业基地之一。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7家、高新技术产品351个、市级以上重点新产品375个, 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达1627亿元, 增长24.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2.7亿美元, 增长18.9%。

三是国家科技项目和经费实现“双突破”。重庆市与科技部成功举办部市会商第二次工作会议, 共同推动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北部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试点等工作。全年落实国家科技项目615项, 计划拨款7.7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6%和61.4%。承担“传染病防治”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30项, 牵头实施“蛋白质组学”、“发育与生殖”、“输变电”等方向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并首次获得军工领域的“973”项目。

二、同心同德, 奋力拼搏, 各项科技工作扎实推进

2008年, 重庆科技工作在以下八个方面扎实推进。

第一, 深入推进科技改革开放, 优化自主创新环境。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坚持走开放创新之路, 充分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活力。一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科技项目信息公开、网上申报评审、专家咨询、分级管理等制度, 提高了项目申报质量和立项公信力。加强项目中期检查评估, 整改警示项目6个。开展重大项目经费专项审计, 通报处理项目14个。二是围绕创新、创造、创业目标, 推动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新增市属公益类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385万元, 安排市属开发类院所能力建设经费2050万元, 新增设备303台套。市畜科院、医工院、钢铁所等市属院所加快发展。电子24、26、44所实现资源整合重组, 中国汽车研究院、材料所等正实施易地搬迁发展, 中冶赛迪等中央在渝院所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开发类院所年收入突破120亿元。三是突出有力、有序、有效要求, 推进科技政策法规建设。《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重庆市压缩天然气汽车安全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 《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列入市人大今年立法审议计划。加强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政策培训, 配合市人大开展《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执法检查, 推动了科技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四是按照互动、互惠、互利思路, 提高科技开放水平。成功举办国际材料大会等3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 吸引全球300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 提高了重庆科技的影响力。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4项, 与加拿大、韩国、英国、俄罗斯等政府间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与中科院共建软件所重庆分部等4个研发平台。与四川、陕西和深圳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组团参加第十届深圳高交会。

第二, 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 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完善技术创新链条。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力。出台《重庆市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作意见》, 集中支持企业和产学研联盟, 全年由企业牵头和产学研联合实施科技项目248个, 占攻关计划项目总数的92.2%。投入500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项目113项, 为9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落实国家创新基金和火炬计划项目经费4451万元。二是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提高科技创新的实效性。支持高校、院所与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园等重点园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新启动实施的节能环保汽车、天然气化工等重大专项由产业园区的重点企业牵头实施。依托重庆大学科技园、北碚大学科技园吸纳创新要素, 新培育和引进企业20户, 入驻企业达到412户, 销售收入37亿元。三是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提高创新链条的粘合度。积极支持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着力培育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中介机构。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为19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诊断和科技咨询等服务, 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16项。重庆科技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科技检测8万余项, 服务收入9065万元。

第三, 大力促进科技金融结合, 拓宽投融资渠道。着眼于解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资金瓶颈问题, 积极构建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一是做大创投规模,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放大市政府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效应, 与汉能集团、软银中国分别组建10亿元的创投基金。新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资本金1.2亿元。全市创投企业为重邮信科3G手机等27个项目提供2.6亿元融资服务。二是加强与金融机构协作, 构建科技金融结合长效机制。与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中信银行重庆分行等签订合作协议, 促成重庆银行为科技创新安排30亿元的信贷计划。三是推动科技信贷和科技保险工作, 分担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风险。设立科技贷款贴息和保险补贴专项资金, 帮助工业自动化所、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落实贷款1.2亿元, 新增研发责任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16个险种, 提高保费补贴额度,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总额达105亿元。

第四, 扎实推进科技平台建设, 增强创新服务功能。注重发挥科技平台作用, 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和培养集聚人才的示范基地。一是加强研究开发平台建设。出台平台建设五年规划和开放意见, 累计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6个 (国家级4个)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个 (国家级7个) 、企业技术中心149个 (国家级15个) , 全年发表论文4058篇, 新建中试基地47个, 研发平台创收44.3亿元。二是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远程动态监测服务系统, 出台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考评激励办法, 评选表彰资源共享十佳“明星机组”, 开放共享科学仪器设备1428台套, 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2%。三是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成功举办第八届重庆高交会暨第四届军博会, 规模、层次、内容均超过历届, 军民结合、东西部结合、国际化和专业化的特色更加突出, 签约项目108项、合同金额173亿元。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1个。全年技术交易额60.3亿元, 同比增长51.9%。

第五, 着力开展科技攻关, 推动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围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组织实施17个重大科技专项,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工业领域, 成功研制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 开发出智能变频执行器等7大类16个系列的智能化仪器仪表, 自主设计建成全球产能最大、单位产品能耗最低的36000吨超细玻纤细沙池窑, 轻轨转向架系统实现国产化, 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轴瓦填补国内空白, 重钢公司、江津增压器厂等27家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甩帐表”、产品开发“甩图纸”。特种船舶、风力发电装备等创新成果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业领域, 成功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鲜榨橙汁新产品、新一代家用秸秆制气炉和微型耕整机, 首次培育出稻瘟病抗性达1级的陵优2号水稻。全年通过农作物新品种审定23个 (国审品种3个) , 推广应用水稻新品种1140万亩, 试验示范玉米新品种192万亩。在社会领域, 2个抗肿瘤和抗艾滋病一类新药获得临床试验批件, 5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试验, 5个自主研发的新型医疗器械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 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等3个产品实现批量出口。

第六, 着力解决民生科技问题, 助推和谐重庆建设。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广大群众共享创新成果。一是加强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开发应急救援、食品安全等关键技术18项, 初步建成市级应急平台。移动视频传输及通讯系统、净化水车、血液净化设备、护创液等科技成果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成功创建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二是加强生态环保科技创新。攻克废水生态处理等关键技术26项, 初步建成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预警与应急决策平台, 完成600吨级的垃圾焚烧炉炉排系统设计, 绕城高速公路安全、快捷、节能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实施, 22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安杰勋混合动力汽车服务北京奥运会。三是加强公共卫生科技创新。实施“健康重庆科技促进行动”, 开展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研究和广义数字化医院建设。国内首创LED手术无影灯等产品在城乡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在黔江、巫山、彭水等区县建成6个降氟除氟技术综合应用示范点。完成库区血吸虫病信息数据库建设。

第七,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 积极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立足提升核心竞争力, 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 加快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组织起草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 市政府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创建工作。为工业50强、66户重点工业企业和民营企业50强, 以及汽车摩托车等重点行业持续开展专利服务。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机制。出台《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意见》, 开辟涉外知识产权服务绿色通道, 在国内首创知识产权市场调查员制度。推动4个区县建立知识产权局、20个区县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三是推动科技、标准、产业同步发展。开展知识产权园区试点工作, 西永微电子园和五里店工业设计园成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启动科技标准行动重大项目, 支持西南铝业、长安集团等40多家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

第八, 切实加强区县科技工作,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把区县科技摆在突出位置, 促进创新要素合理布局, 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一是加强分类指导, 统筹推进区县科技发展。着力制定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行动纲要, 初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规划。大足五金、忠县柑橘、荣昌畜牧科技城和江北奶牛、渝北现代农业科技园“三城两园”加快发展, 北碚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10个先进示范区之一, 渝北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大渡口建桥工业园创建创新基地、江北五里店工业设计中心和九龙坡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以三峡对口支援和“一圈两翼”对口帮扶为纽带, 区县在招商引智、产学研合作、互派科技干部等方面迈出新步伐。二是强化科技示范, 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增秀山等5个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 创建江北双溪村等6个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 (镇) 、丰都包鸾镇等10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 (镇) , 新培育15个国家星火计划示范企业。三是整合利用资源, 着力完善区县科技服务体系。加强“12396”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启动“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 选派121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到区县服务, 新建永川“中华梨村”等专家大院21个。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周”、“专利周”、“科普日”和“百名专家库区行”等重大活动, 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企业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咨询和培训等服务, 增强市民科学素质。

全市科技系统还通过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和“科技倡廉”等活动, 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科技顾问团作用充分发挥, 部门联动机制不断完善, “大科技”氛围日益浓厚, 科技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三、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科技创新的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的目标努力奋斗

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 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底来渝视察的重要讲话中寄望重庆, 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科技创新的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基地”, 明确了新时期重庆科技工作的努力方向, 赋予了全市科技系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新的使命。

今年, 是建设“一中心、一基地”的启动之年, 也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科技规划各项任务的重要一年。着眼于实现宏伟目标, 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 今年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市委三届三次、四次全委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精神, 立足提升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突出科研与产业互动, 坚持创新与服务并重, 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 着力引导科技人员“下乡入园进企”, 着力引导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步伐。

建设“一中心、一基地”, 我们必须细化目标。抓紧研究制定“中心”与“基地”的指标体系和建设方案。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尽快实现“三个显著增强”和“三个走在前列”。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优势学科和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 打造一批研发能力强、资源共享度高的科技平台, 建成一批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大院大所、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 形成聚集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走在长江上游地区前列。二是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完善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和区域性技术交易中心功能, 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形成孵化、转化、产业化相互协调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实施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本地科研成果转化率、引进和转化国内外成果规模与水平走在长江上游地区前列。三是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破解一批制约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技术难题, 攻克一批综合利用资源、推进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 推广一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的先进适用技术, 应用一批提升市民健康素质的公共卫生创新产品,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走在长江上游地区前列。

建设“一中心、一基地”, 我们必须把握机遇。纵观大势, 我市科技事业发展仍处在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面临不少新的机遇。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带来的新机遇。国际金融危机蔓延, 必然促使资本、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安全的避风港, 我国宏观环境较好、经济运行稳健, 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作为正在开发的热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有利于我们扩大开放合作、引进和利用各类创新要素。二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新机遇。中央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审时度势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 必然统筹各行各业发展,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 推动发展由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的措施将更加有力, 技术需求将加大, 有利于我们拓展创新空间、加速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三是中央高度重视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最近, 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 必然推动国家各部委加大对我市的支持力度, 国家科技资源也将向我市倾斜布局, 有利于我们推进城乡科技统筹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四是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带来的新机遇。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 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 必然加大力度利用危机倒逼机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有利于我们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建设“一中心、一基地”, 我们必须创新工作思路。立足科学发展, 创新工作思路, 加强顶层设计, 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进一步提高科技工作实效。在宏观统筹上, 既重视投入和产出, 更加注重营造自主创新环境。综合运用人才、项目、资金、政策等手段, 调动更广泛的科技资源, 发挥各方面创新创业热情, 引导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开展创新、推进创业。在资源配置上, 重视项目和资金, 更加注重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防止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为载体, 培养、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实现人才辈出、成果丰硕。在创新视野上, 重视市内和国内, 更加注重引进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正确把握自主创新是开放创新这一特性, 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不断提升科技合作层次和水平, 吸引各类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在工作重心上, 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更加注重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审视和改进科技工作, 引导科技面向经济, 不断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 使科技融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 篇3

1.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推进农村工业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基础。龙潭区是工业大区,农业总量小,要加长农业这块“短板”,只有依托城市资源,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走工业反哺农业之路,不断提高以工促农的能力。

1.1以“一地四园”建设为重点,全力抓好化工园区建设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特色工业园区,与区政府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园区未来发展,将紧紧依托吉化,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业发展延伸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完善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为基础,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特色的化工产业体系,推进化工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链式化方向发展,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增强园区集聚和孵化产业的能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夯实基础。重点是建设“一地四园”。“一地”,即国家级碳纤维基地。以吉化碳纤维为核心,主要发展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重点实施千吨级碳纤维、千吨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等项目。“四园”即精细化工园、生物化工园、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和冶金工业园。现已开工建设了创业大厦、总部基地和展览馆,总部基地大厦现已入住企业11户。

1.2积极实施“一线三点”发展战略,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重点是实施“一线三点”战略,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配置。“一线三点”,即沿松花江一线向北发展,在长珲高速公路以南,依托中油吉化和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做大做强化工产业,发展“围化”经济;在金珠乡和大口钦镇、缸窑镇一带,依托建龙钢铁,建设棋盘钢铁产业配套、大口钦耐火材料、缸窑炭素制品等工业园,发展“围钢”经济;在江北乡山湾子一带,依托吉林—深圳精密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江北机械制造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现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已达到112户。2009年全区农村工业总收入730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近400元。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实现350亿元,增长36.3%;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73亿元,增长49.1%。

2.以“两镇两村”建设为龙头,推进农村城镇化

要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实现农村城市化,把农民变成市民或镇民,使农民能够集中居住,把村屯变成社区,使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与城市一致。

2.1立足区情,超前谋划 由于龙潭区的特殊区位,使它成为吉林市工业重心北移的主战场和省级开发区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所在地,随着进区项目日益增多,钢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涉及江北乡、金珠乡的征占地拆迁日益增多,失地农民日益增多,这给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实行土地整理,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创造了条件。乌拉街和阿拉底独特的历史和民俗资源,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入选,也为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龙潭区委、区政府从龙潭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适时启动了以乌拉街强镇、金珠小城镇和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江北农民新村的“两镇两村”建设,推进全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2突破瓶颈,强力推进 无论是进行新农村建设,还是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首先必须突破的瓶颈和攻克的难关。龙潭区委、区政府凭着“在职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敢想敢试、大手笔迎得大发展的开拓精神,以及政府在资源宏观调控的独特优势,终于打动了投资者,“两镇两村”建设都是先由承建单位全额垫资建设。金珠小城镇由吉林市鸿博建安公司承建,仅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项目,就需要资金3.5亿元。江北农民新村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一期工程需要资金3500万元。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项目也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包括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在内的一期工程,需要资金近1000万元。乌拉街强镇建设,现在已与吉林市隆鑫建筑公司达成协议,隆鑫公司先行垫资2亿元进行建设。

目前,龙潭区“两镇两村”建设正在按规划顺利展开。

金珠小城镇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建设工程,已正式命名为“金珠豫园”,已接近主体完工。小区总占地18公顷,建楼61栋,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户数2851户,可解决6个村13个自然屯近万人的居住问题,可以整理出土地5600亩。项目将于今年8月末全部竣工,10月份農民开始正式入住。按设计,金珠豫园将会成为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吉林市一流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所有回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都可以达到吉林市一流水准。

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各项规划都已进入论证阶段,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都已上报省发改委,而且,参加了中国首届小城镇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按规划,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乌拉街将逐步成为吉林市北部中心镇,吉林省民俗旅游基地,吉林省最大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计划容纳人口7万。届时乌拉街现有人口除去从事特色产业的以外,全部搬进新镇区,实现由农民向镇民的转变,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

江北农民新村坐落于城区,规划总用地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建多层住宅楼24栋,可安置回迁户1780户,人口6240人。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安置回迁的农户179户,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所有的回迁户可以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飞跃式转变。

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现在一期工程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已投资近1000万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今年年底将投入运营,民俗村初具规模。当地农民通过转产转业,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和劳务经济,足不出户,不离家园就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3.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其中农业既是基础,又是薄弱环节。坚持以产业化为方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3.1积极壮大龙头企业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09年,益海嘉里(吉林)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亿建设的年加工40万吨优质水稻项目、吉林省金乌拉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绿色水稻加工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先后落户,并建成达产。目前,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2009年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8.7亿元,年销售收入实现了15.2亿元,利税4109万元,带动了11000余农户共同致富,企业用工人数达到了3451人,农户增加收入2575万元,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市场为导向,优势产业和产品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经纪人、专业大户等,采取农民自办、农村能人领办与农业龙头企业合办等多种形式,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全区共有各类农民合作社57个,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正在显现:吉林市乾益种植合作社依托永昌米业,带动1000与户农户种植600公顷绿色水稻;乌拉街镇和兴毛葱专业合作社带动420农户种植1120亩毛葱;江密峰镇南沙村食用菌合作社,带动农户260余户种植黑木耳300万袋,年产销黑木耳30万公斤。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逐渐成为龙潭区农业产业化的新动力。

3.3做强规模农业,做优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4大特色生产基地:一是以金乌拉公司、普康农业等公司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牤牛河水系2000公顷绿色水稻基地,精心打造了吉海、江密峰贡米等绿色有机大米品牌。二是充分发挥红阳饲料、乌拉食品等企业带动作用,建设和发展了10000公顷专特用玉米基地。三是发挥吉热酱菜、乌拉北方等蔬菜加工企业的辐射作用,建设和发展了乌拉街3000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四是以永福公司和九江潮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种鸡、蛋鸡和肉鸡养殖基地。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近3万公顷,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10444公顷,优质专用玉米播种面积13198公顷;棚膜蔬菜生产计划达到3万亩。

4.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1创新领导机制 2008年末,抽调精兵强将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职能相对独立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而且为确保新农办在新农村建设中总调度职能的发挥,由主管农业工作的副区长任主任,并且拨付专款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配备了车辆和电脑等办公设备。今年在农村工作考核指标中,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权重,在农口工作中所占比重最大,一家独占40%,其他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等占60%,从而从机制上确保了各乡镇街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事实证明,新农办职能的充分发挥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坚强保障。

4.2创新工作机制 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积极将职能向农村延伸,创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橫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初步建立起了长效机制。在全区6个乡镇都建立起了综合执法大队,配备专门执法车辆,负责镇容镇貌管理和村容村貌监督工作;组建了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所,配备人员、车辆和工具,负责本区域环境卫生日常保洁、环卫设施设备维护和垃圾转运等工作。同时,在各行政村设立环境卫生管理站,由村民委员会成员负责全村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初步建立起了 “户集、村收、镇运”的三级保洁管理体系和动态保洁机制。

4.3创新投入机制 在坚持新农村建设投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起了企业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进行了拓宽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的尝试。缸窑镇蛤什蚂村的新农村建设,永福集团先后投入600余万元,九座农民新村、阿拉底民俗村、乌拉街强镇建设等工程,都得到了企业大力支持。

2006年以来,全区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74亿元,其中区本级财政投入375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区改造农村泥草房2580户,新建农村水泥路1049公里,建排水管线3400延长米,修建边沟34.6万延长米;硬覆盖213万平方米;改水14541户,建沼气池716户,生态卫生厕所990座, 安装路灯609盏。全区农村基本实现了房屋砖瓦化、道路水泥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环境净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还实现了路灯亮话、主街围栏一体化。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 0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建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166个,建农民书屋97个,建文化广场8个,安装健身器材130套件。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了97%,五保老人供养率达到了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做到了应保尽保。无论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都能已接近或达到城里人的标准。

龙潭区的城乡一体化还刚刚起步,与其他市州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统筹城乡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加快龙潭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 篇4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工作举措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认真总结和丰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确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向前迈进。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经验

成都、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苏州、杭州、宁波、上海5市在统筹城乡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外地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出成都等市都把统筹城乡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和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一是工作氛围浓。7市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上上下下形成了思统筹、谋统筹、抓统筹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为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市普遍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规划起点高。各市坚持规划先行、政策设计先行,把市域内的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考虑,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科学规划体系。

三是运作方式活。在切实加大“三农”投入的同时,各地通过财政资金捆绑使用,土地收益返还,建立市场化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市场机制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主要经验集中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用活土地政策,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平台三个方面。

四是改革力度大。各市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开始“破冰”。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成都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房屋产权确权工作,目前94%的村已开展了确权颁证。去年10月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全市实现农村产权流转4.8万宗,涉及金额22.9亿元。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于9月18日正式揭牌,首日即推出140宗挂牌项目,交易金额达3.5亿元。各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加快了农村要素资源的价值显化,对于打破城乡二元市场体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杭州、苏州、宁波、上海等市把集体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量化到人,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苏州到底已累计建立农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农业专业等三大合作组织2512个,持股农户达到80%,全市村级集体收入平均达到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占到30%,农民收入实现了多元化。在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各地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福利鸿沟,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近郊农民市民化方面,各市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断创出新的改革举措。杭州市在城中村改造中,按经济适用房政策为农民建设“两证”齐全的住房,农民以土地“换户籍、换住房、换社保”,享受“同城待遇”,实现了近郊农民的真正市民化。

三、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事关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篇5

张梦楼

为了全面了解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五月初,县政协组成调查组,先后深入草碧镇、城关镇和县统筹办等8个相关部门,采取现场调研、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等方式,对我县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基本状况、举措落实、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认真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今年以来,我县按照“五化目标引领”、“五大改革突破”、“五大基地支撑”、“五大体系推进”的发展思路,坚持试点先行,突破重点难点,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设施环境和服务水平,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呈现出多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是城镇建设快速推进。按照“一河两岸(南岸、北岸)、一城两区(城区、草水新区)”的发展格局,突出项目带动、功能提升、创建推动,促进了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编制完成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和重要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城市载体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镇重点项目多点开花,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完成投资847万元,职教中心、市民中心相继建成投用,体育中心顺利完工。总投资4.86亿元的西新区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千和雅居和浙商·东海佳园两个商住小区先后动工建设,人民路即将建成投用,县城南环线正式通车,千陇南线改造工程加紧施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宝平路商贸一条街雏形显现,城市品味和宜居度明显提高。积极实施突破草碧战略和百镇建设项目,南寨、崔家头、张家塬等镇街巷道路、供排水等综合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中心镇。

二是产业基地规模逐步壮大。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前提。围绕建设奶畜、蚕桑、核桃、蔬菜、鲜果五大产业基地,以示范园区为重要平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县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30个、千头现代化奶牛场3个,形成的奶牛标准化养殖“千阳模式”在全省推广,为奶畜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了新的发展路子。建成南寨旱作农业“双万”田、千星现代农业、王家庄王牌有机菜等1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瓜菜轮作、粮畜结合等高效种植模式逐步形成。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86个,年带动合作社社员销售农副产品4048吨,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效益稳步提高。上半年,预计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达到3051元,同比增长43.1%。

三是农民居住小区启动实施。坚持把农民进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打破村组界限,农民居住小区试点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城关镇桥南社区计划投资1953万元,建设住宅楼2栋130套,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每平方米售价1200元,是商品房价格的三分之一;草碧镇农民进镇居住小区项目规划设计住宅楼8栋728套,一期投资1296万元,建设住宅楼2栋96户,已经破土动工;新兴村农民进社区居住小区完成规划设计、场地平整和招投标工作,计划建设住宅楼2栋96户,申报入住群众60户。在3个农民居住小区建设的带动影响下,冉家沟、仰塬、曹家塬等村群众进城热情空前高涨,纷纷提出放弃单家独院,建设居住小区,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多层住宅楼房,农民建房向村外随意延伸的状况从此将得到彻底改变。截止目前,全县共办理进城居住和落户农民576户、2011人。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创建全市首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县”为抓手,将全县98个村规划整合为40个农村中心社区,引导农民向中心社区集中居住,逐步消灭空心村、边缘村,草碧镇投资100万元的中心社区建设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和拆迁工作;以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改革为重点,建成63个农村日用品连锁超市,实现商品同质同价、统一配送;以创建全省交通运输示范县活动为契机,加快农村交通建设,全县通村公路实现无缝隙连接,8个乡镇建成11个五级客运站,实现了农村客运班车村村通;以提高农村居民社保水平为目标,加快实现农村社保全覆盖,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和90%以上。

五是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全国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县为契机,全面实施草碧、南寨、沙家坳3个试点乡镇确权登记工作。围绕实施全国土地流转示范县项目,印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意见》,积极支持产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民营资本通过承包地互换、转包、入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目前,全县土地流转农户2153户,流转面积1.5万亩。积极探索林权贷款、林地流转工作,推进林地林权交易,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7笔,涉及资金434万元,林地抵押面积1.6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

二、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开局良好,成效显著,但是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一些困扰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一方面,农村与城区的差距依然较大。一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0年,我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669元,较2007年增加76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6元,比2007年增加22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额仅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9.3%。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差别明显。由于农村点多、线长、面广,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低于城镇。比如,自来水入户率城区为100%,农村85%;有线电视入户率城区为90%,而农村仅为36%;通信网络城区实现了全覆盖,而农村覆盖率仅为81%。三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突出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育质量三个方面。特别是近年来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在城区“扎堆”,城区学校生源爆满,而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高水平的教师不多、生源锐减。四是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悬殊。全县医技人员城区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93人,而11个乡镇卫生院仅有中级职称15人,占城区的11.7%。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严重不足,县级医疗机构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58台(件),乡镇仅为30台(件),城区拥有量是乡镇的5.3倍。五是城乡社会保障标准不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标准明显高于农村。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例,城市低保平均每人256元/月,农村则为103元/月,人均差距153元/月。

另一方面,农民进城的生活成本问题、住房保障问题和职能部门衔接问题,制约了身份转变。城市优越的公共服务资源,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就业等等是农民向往城市生活的根本,但是现实存在的很多因素阻碍了农民落户城市的进程。一是生活成本问题。多数农民认为城市虽好,但诸如水、电、暖、行、副食等日常开支过大,需要进城定居的生活成本太高,负担不起。二是住房保障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县商品房的平均房价每平方米已超过3000元,租房平均价每间约为200元,对于收入有限的农民来说,购、租房的高价格限制了他们进城落户的积极性。三是职能部门衔接问题。农民变市民,涉及土地、医疗、养老、就业、教育、户籍管理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进城前,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处置涉及国土资源、农业、物价、乡镇政府等多个部门;进城后,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各项保障待遇接踵而至,相应涉及民政、卫生、房管、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诸多部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进城链条就会停顿,影响农民进城落户步伐。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应加快推进“六个统筹”: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逐步缩小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工业引领和产业聚集放在首位,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培育县域经济主导力量。坚持以建设工业强县为目标,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通、地价、供电等优势,精心谋划建设关天经济区宝鸡副中心半小时经济圈,加快规划建设打造县城至草碧千河工业走廊,积极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依托建陶产业园,做大做强十亿水泥、十亿陶瓷两大产业,推进工业经济向千河工业园区聚集,实现集群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建材、三产服务和物流集散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二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的要求,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以奶畜、蚕桑、优质核桃、设施蔬菜、有机鲜果五大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建立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引进一批技术、资金和人才,促进园区发展和农民增收。三要高起点发展旅游经济,带动发展三产服务业。坚持做靓“四大名片”,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乡村游发展步伐,加速建设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倾力打造“宝鸡大城市后花园”,以乡村游带动和提升全县生态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坚持把第三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商贸交通、物流配送、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二)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千阳作为一个山区小县,统筹城乡发展,要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必须确立“小县建大城”的理念,规划好、建设好“大县城”。一要大手笔规划“大县城”。编制县城到草水新区区域内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做好发展目标、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功能定位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最终形成一套统一、明晰、有序的规划体系,在全县上下形成加快发展大县城的共识,让县城与草水新区之间的每一寸土地都迸发出跨越发展的活力。二要高标准建设主城区。按照县城西扩南移北上的总体思路,以提质扩容为突破口,壮大产业支撑,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拉开“大县城”建设的基本框架;尽快开发建设龟山公园,实施千河休闲园三期工程,在县城南区、北区、西新区,开发建设商品住宅小区、农民进城居住小区,在县城西区建设物流停车场、大型商场、建材市场、农贸市场和进城农民创业园。三要合力突破“草水新区”。尽快成立草水经济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下设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确保新区建设顺利进行。以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县城副中心为目标,抓紧建设农民进镇居住小区,完善公共交通、供气供热、邮电通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突出抓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统筹城乡户籍制度,引导农民进城落户。打破城乡行政区域界限,引导农民进县城、进城镇、进社区居住落户,必须统筹城乡户籍制度,强化政策扶持。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我县户籍人口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一按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自由迁徙、双向流动的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使农民能够顺利走出农村,融入城市社会。二要强化政策扶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对农民转移中的建房、购房贷款、土地流转、林权抵押等给予多方面的帮助和扶持。要想方设法解决房价问题,抓住国家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机遇,在县城和草水新区统筹规划配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使进城农民“买得起房”;结合“安居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在草碧、南寨等重点镇建设进城农民安置小区,统一纳入所在乡镇管理,对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实行“一费制”管理,简化建房手续,降低用地价格,使进城农民“建得起房”。三要放宽政策限制。按照宽严有度、有序推进的原则,适当放开县城,全面敞开乡镇落户条件,借鉴凤县对农民向新区居住实行“三个保留”(保留原有宅基住房、保留原有承包地、保留分包到户林地)的做法,把农民退出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暂不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过渡期可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延长,以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真正让进城农民“过得好、有业就、稳得住”,达到安居乐业。

(四)统筹城乡管理体制,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变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村级事务管理服务职能与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的分离,实现城乡管理体制的统一。以创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县为契机,精心做好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工作。一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各级配套奖补资金,设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和专项工作经费,形成规范化的财政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资金、村级集体经济投入为主,企业投资、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捐助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二要整合涉农项目资源。按照“项目捆绑、资源整合、集中投放、整体配套”的建设思路,以县级为平台,整合村庄道路硬化、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移民搬迁、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等涉农项目,按照项目建设总体规划,集中向农村社区投放,加强社区交通、通讯、水、电、气、暖、洗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区学校、幼儿园、超市、卫生室、警务室、文化站、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同时,控制和停止偏远村、移民搬迁村的宅基地审批、老庄基翻建和基础设施建设,把用地指标、项目投放和基础设施向社区倾斜。三要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理事会,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协调,鼓励乡镇机关干部到社区(村)服务中心理事会工作,形成社区(村)服务中心建设的骨干力量。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准职业化管理,加快农村社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让服务中心成为党组织活动的基地、农民致富的桥梁和繁荣农村文化的舞台。

(五)统筹城乡资源配置,推动土地合理流转。要使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必须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维护好、实现好农民承包经营土地的收益权。一要夯实农村产权交易的基础。尽快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集体用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工作,落实农民对土地、房屋的财产权。根据发展的需要,在市民中心设立千阳县产权交易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农村“三资”管理中心,履行农村产权交易服务职能,搭建县乡两级信息互通、实时联网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二要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办法。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试行意见》,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一次性补偿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示范园集中,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合作等形式,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返乡创业人员、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投资建设农业产业园,培育土地流转主体。积极探索农地换社保、宅基地换城镇住房、集体建设用地换城镇门面房的有效实现形式,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

(六)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实现同等国民待遇。统筹城乡发展,最终要实现农民与市民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共同过上小康生活。一要实现教育发展均衡化。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推行12年义务教育。加快实施西新区新建小学、幼儿园等工程,有效缓解城区学校学生增容压力。统筹教师资源,通过逐年招聘充实师资队伍,足额配备农村学校教师,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认真落实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二要实现卫生事业公益化。每年有计划地招聘医技人员,进一步充实乡镇医疗队伍。实行县级医疗机构业务骨干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到县级医疗机构学习培训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缩小农村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就医报销同一标准。三要实现社会保障均等化。在“广覆盖、保基本、分层次、可持续”的基础上,结合耕地保护制度的建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参保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并对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予以优先优待;探索建立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农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的衔接机制,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面接轨。四要实现城乡就业平等化。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障碍,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增加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 篇6

2013年3月15日上午,绥化市召开整乡(镇)推进城镇化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深入研究部署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每个县(市)区今年至少实施两个整乡(镇)推进,加快“四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改革深化、升级创新、科学跨越发展。

绥化市政协主席邱奎忠到会讲话;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兴东主持会议,传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清文在今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和近期深入各县(市)区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桂芝总结了去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及整乡镇推进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部署了今年全市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邱奎忠在讲话时指出,整乡(镇)推进城镇化暨新农村建设工作是符合我市发展方向、符合广大农民意愿的。这两年,我市在城镇化建设上积累了很多丰富经验,朱清文同志对农村城镇化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和巨大成就进行了高度总结,是今后我市农村城镇化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想。今年,市委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上来,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邱奎忠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认认真真地来抓,抓好、抓到位。要坚持规划先行,建设前必须先做好科学规划,没有规划,建设就是盲目的。要舍得投入资金和力量,结合实际情况聘请专家规划出有档次、方便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新农村建设指导蓝图。新建成的试点乡镇要建一处成一处,真正成为标杆、成为精品、成为一座丰碑。要本着为民办事、为民着想、以民为本的原则,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到农民家中做好思想工作。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安排,克服困难,强力推进。刘兴东在主持会议时指出,目前,我市政治局面处在和谐稳定期、战略举措处在深化落实期、经济社会处在科学跨越期、改革创新处在提档升级期、发展地位处在不断上升期。要突出抓好规模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抓好以城镇化为重点的新农村建祋、抓好以工业化、产业化为重点的产业园区经济、异地经济、乡(镇)村经济。把工业项目、产业项目放到第一位,创造税收、创造就业,抓好以提高“统”的能力为重点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搞现代化大农业组建农机合作社、搞规模经营、搞设施建设和管理、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城镇、搞产业项目和园区、搞招商引资、搞改善民生、搞社会保障,都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统”的功能。要按照乡镇干部具备市长的素质、村干部具备企业家的素质的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大批懂建设、经营和管理的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刘兴东强调,要更广泛地发动群众,更有力地推进工作,更严肃地改进作风。各地要结合实际,迅速贯彻部署,抓好落实,确保取得更大成效。

王桂芝在会上要求,要客观分析,正确认识当前我市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要突出重点乡镇,抓好任务落实。要确保数量规模、合理确定试点、带动示范村建设。要突出规划施工,提高建设标准。要突出建设模式,完善推进措施。要推广“双五”模式、坚持多元投入、强化组织领导。要突出持续发展,强化产业支撑。要突出抢前抓早,确保工程进度。

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医保城乡统筹 篇7

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医保城乡统筹, 是大势皆备、大势所趋的要求。一是社会保险法已将新农合纳入基本医保范畴, 明确规定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由社保行政部门统管城乡医保是实施社会保险法的必然要求, 这是城乡统筹的法律基础。二是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在制度框架、筹资方式、保障水平、运行机制、管理服务等方面, 具有高度的“同质性”, 这是城乡统筹的制度基础。三是实现医保城乡统筹是中央新医改文件的要求, 国务院颁布的“十二五”医改规划又强调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 整合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各地对医保城乡统筹都有需求, 许多地方正在筹划中;城乡群众企盼强烈, 有的地区在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并轨时, 老百姓自发地敲锣打鼓, 热烈庆祝, 其喜悦之情可见一斑。总之, 目前已经形成中央有明确要求、地方有发展需求、百姓有强烈渴求的良好氛围, 这是坚实的思想基础。四是先行探索城乡统筹的省级、地级、县级地区, 都取得了管理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公平性增强等显著成效, 为加快统筹进程奠定了实践基础。可以满怀信心地说, 加快医保城乡统筹的时机已经成熟, 关键在于决断和行动。

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医保城乡统筹, 也包括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积极实施, 稳中求进, 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 加强顶层设计。提出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 明确统筹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管理主体、实施步骤和时限要求等, 为各地提供遵循。应该看到, 顶层设计具有强大的动员作用, 可以使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局部服从全局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从而达到加快统筹的目的。目前的城乡统筹总体上还处在自发、零星探索阶段, 其原因之一在于缺乏统一部署;顶层设计具有统一步调的作用, 极少数地方出现的管理主体错位等现象, 与国家没有统一的说法不无关系。所以, 顶层设计对医保城乡统筹不可或缺。

其次, 自上而下推进。这并非来自理论的推断, 而是实践的感受。本期介绍的宁夏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实现并轨和统一管理后, 各级经办机构的统计和财务报表仍然要按原有的两项制度, 对参保和基金使用情况分别进行统计, 分别核算中央补助资金。其用途只有一个, 就是为了分别报送中央两个部门, 给各级经办机构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这就是下动上不动的弊端之一。同时, 下动上不动, 还会导致一地一策、各行其是的惯性, 而改变惯性是很难的。所以, 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尤其需要自上而下推进。

第三, 遵循科学步骤。可采取“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 整合管理资源, 实现一体化管理;第二步, 实现行政管理的统一;第三步, 实现制度融合, 即在基本制度框架统一的前提下, 采取“一制多档”的形式, 打破城乡户籍界限, 由居民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自主选择参保缴费档次, 享受相应的保障待遇, 实现制度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公平性与可选择性的有机结合。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 篇8

退耕还林到底“退”下了什么?又“还”给了山城百姓怎样的实惠?一“退”一“还”之间,是否实现了重庆“山青水绿、盛世兴林”的美好图景?工程的实施又为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铺就了哪些“新景”?林产业发展情况如何?百姓是否因此而富裕起来?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重庆市退耕还林中心主任廖秀云。

绿色中国:十年来,重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如何?

廖秀云:我市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经历了试点启动(2000~2001年)、全面实施(2002~2006年)和成果巩固(2007年至今)三个阶段。截至2011年,共完成国家下达我市退耕还林工程规模1846万亩,其中2006年前坡耕地退耕还林66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29万亩,封山育林156万亩。工程涉及37个区县、884个乡镇、8112个村、269万农户、915万人。累计投入退耕还林资金175.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65.9亿元,地方投资9.4亿元。国家2008~2011年阶段验收表明:全市到期(2003年度及以前的生态林和全部经济林)退耕地面积528.8万亩,验收合格面积528.7万亩,面积核实率100%,面积保存率均在99.98%;其不合格面积均按国家要求全部整改落实到位;历年荒山荒地造林面积核实率和面积保存率均在93%以上。由于成绩突出,重庆退耕还林工作得到了各级党政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广大农户的衷心拥护,有关单位和个人多次荣获国家有关部委表彰奖励。

绿色中国:重庆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取得了哪些建设成效?

廖秀云: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力实施,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基本实现了生态建设优先,兼顾农民生计和社会经济发展“双赢”目标。全市森林面积增长了13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活立木总蓄积量超过1.2亿立方米,自然灾害如洪灾、旱灾、泥石流等明显减轻,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一些罕见的动植物如云豹、大灵猫、红腹锦鸡、白鹭、獐子、中华双扇蕨等又重返森林。

绿色中国:重庆采取了哪些措施和办法保障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廖秀云:首先,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和管理办法,全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实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健康有序推进。其次,实施了“四抓四到位”组织管理体系,即抓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到位;抓宣传培训,思想认识到位;抓制度创新,监督指导到位;抓业务培训,科技支撑到位,夯实了工程建设基础。第三,认真编报了工程规划和年度建设任务,确保工程布局、任务安排和保障措施科学合理。第四,强化了工程建设质量和检查验收,处处以“质”为先,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开展了治理违规、违纪等活动,有效遏止违法乱纪案件的发生。第五,积极探索“五个结合”的长效机制,新建起14万座沼气池和50万座节柴灶,完成基本农田改造424万亩,实施封山禁牧394万亩,建棚圈面积8039万平方米。第六,创新了种植模式和经营体制。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实行以短养长增加农民收入;大胆推行“业主制”、“集中管护模式”、“联合经营模式”和“流转经营模式”,使工程质量得到普遍提升之余,成功流转经营面积88万亩;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培植龙头企业20家以上,基本实现全市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第七,进一步加强了直补兑现工作,以确保退耕农户利益。第八,对工程实施分类建档,各级配备了专职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研发退耕专业管理软件,实现了全市退耕还林档案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电子化管理。

绿色中国:脱贫致富是老百姓最迫切的心愿,退耕还林是否助山城百姓达成了梦想呢?

廖秀云:退耕还林政策是迄今为止我市最大的一个直补惠农项目。9年来已累计向退耕农户直接发放退耕还林钱粮补助资金90.8亿元,户平均3410元,人平均近1000元;带动197.9万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年劳务收入115亿元,成为退耕户增收的重要来源。一些地方变劳务输出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铁秆庄稼”。

同时,依托退耕还林发展起来的后续产业经济效益明显,全市2008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65亿元,其中后续产业实现经济收入18亿元,实现林农人平均年增收150元以上,基本实现了退耕地区“减人、增效、留空间”以及“山渐绿、水渐清、粮增产”的目标。

绿色中国:重庆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地,请介绍一下退耕还林对长江三峡重庆段产生的影响。

廖秀云:退耕还林对长江三峡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工程的实施,目前,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流失减少了23.9%,形成了“小雨水不下沟,大雨泥沙不下河”;长江输沙量从1999年的4.04亿吨减少到2004年的1.29亿吨,土壤侵蚀模数由实施前的5000吨/平方公里·年,降低到3642吨/平方公里·年;滑坡、洪(旱)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明显减轻,滑坡比退耕前减少30%以上。长江沿岸基本形成了“山顶乔灌戴帽,半山果树缠腰,山下农田林网,村庄竹林环抱”的美丽画景。不少区县从中获利:奉节县土壤侵蚀模数由1998年的5110吨/平方千米以上减少到3260吨/平方千米,每年滞留泥沙779万吨,增加蓄水3744万立方米,累计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16.83万吨、氮磷钾损失0.43万吨,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27.4%提高到2008年的36.7%。涪陵区北山坪紧靠长江边,该地段山高坡陡、坡度达40度以上,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每到下雨时就有滑坡、滚石等情况发生。自2003年启动退耕还林以来,现已面貌一新,形成枝繁叶茂、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片葱绿的景象,过去光秃秃的山坡变成了森林公园,还建起了登山步道、观景亭等基础设施,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所。巫山县对小三峡陡坡进行耕地绿化,培植了新的森林景观,实现了景区提档升级……

绿色中国:下一步工作打算是什么?

廖秀云:今年是落实“十二五”退耕还林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市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精神,以国发〔2007〕25号和“全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第二次部际联席会议暨现场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实施“五大行动”保障森林重庆建设为措施,以着力解决成果巩固及退耕户生计为目标,强管理促增效、强产业促增收,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为我市率先建成统筹城乡现代林业改革发展试验区作出贡献。

上一篇:12月英语四级真题及答案详解下一篇:学与思 初中生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