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城乡统筹论文

2024-09-13

经济社会城乡统筹论文(精选12篇)

经济社会城乡统筹论文 篇1

一、对产生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原因的反思

1. 财政支农政策力度不够, 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业是弱质产业, 但它在国民经济中却有着重要地位, 必须国家财政给予大力支持, 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 增强农业的竞争力。但是多年来, 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增长有限, 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近年来, 尽管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有所增加, 但仅是恢复性增加, 偏向城市的总体格局并未根本改变。

2. 农村资金向非农业转移, 严重削弱了农业发展基础

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 “以工补农”、“以乡养城”在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初始积累阶段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 但是时间持续过长导致农村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已经影响了城乡和谐发展的进程。同时, 近年来国家政府大量征用农村土地, 搞土地财政, 利用垄断农村土地市场, 通过土地价格“剪刀差”, 从农民手里剥夺了大量资金, 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原始积累, 形成农村发展资金不足, 农民增收不快, 等于剥夺了农村的发展机会。

3. 公共产品的供给城乡有别, 农民的财政性负担过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 (服务) , 为私人产品的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农村地方政府的首要职能是为本区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但实际上, 即便是诸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计划生育、乡村道路建设之类的项目, 都是农民筹资金。在农村许多收费服务或经营性项目, 都应该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农村以微弱的经济财政收入却维持着远远重于城市的基本服务。

4.“城乡分治”格局没有

改变,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

城乡二元结构指城乡之间因人口流动受到严格约束而出现的一种分割状态。由于受到户籍的限制, 农民到城市落户不可能, 资源又大量集中在城市, 这样就使城市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在持续增加, 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停滞不前。征地导致大量农民成为无地农民, 大量农民无事可做, 导致劳动生产率的长期低下。

作为“城乡二元结构”政策长期影响的结果,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别广泛体现在经济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民在城市打工, 作为劳动者, 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作为经营者, 合法产权、投资收益法律不能有效保护;作为土地的经营者, 不能在土地上长期投资;作为生产者, 又到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的侵害;作为消费者, 大量的不合格产品充斥着农村商品市场。

二、消除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所应采取的对策

1. 统一城乡

税制, 加强对“三农”的财政扶持。

第一, 改革税制, 破除城乡不统一的税制结构。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基本完成, 但是还是大量存在着对农民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 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统一口径, 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处理。

第二,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财政体制,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统一由财政负担。第一要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扩大地方政府财权, 以保证其为农村提供基本服务的收入来源。;第二科学划分税种和纳税比例, 规范税制结构。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 力求各级政府在自有主体税种范围内合理征税, 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 以减轻农民负担。

第三, 完善财政支持农业政策。政府投资要向农村倾斜, 财政支农的力度要加大。重点应针对制约中国农业发展后劲的现实矛盾和薄弱环节, 通过建立农业灾害补助制度、农产品市场风险补助制度、农村困难群体粮食补助制度、特殊困难农民生产补助制度等, 为降低农民损失、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 重点帮助基层政权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难题。必须强化中央和省级支持基础教育的职责和投入力度, 真正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摆在国家财政分配的重要位置。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的投入, 完善专项专项转移支付, 确保资金不被截留、占有。

2. 留住农村自有资金, 确保不外流

第一, 农产品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收益, 使农户能够积极地把资金用于农业生产, 而不是把资金投向农业以外的行业。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第二,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建立去农惠农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入驻农村, 降低对农村贷款的担保条件, 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信贷支持。

第三, 对现行农村

征地制度进行改革, 加强立法, 引入市场机制, 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保证农民生活有保障, 失地不失业。探索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的份额, 建立农业风险和发展基金, 保证农民经营农业无后顾之忧。

3.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 促进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

现在迫切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 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 使农民能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自由流动, 并保障他们充分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医疗服务权与福利服务权等逐步剥离, 使各种基本权利在“城里人”与“乡下人”、“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同等待遇。城乡分治的瓶颈是就业问题, 应该取消针对农民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不合理限制, 保障他们在城市也拥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尽早实现迁徒自由。

4. 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把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好, 这是农村实际和谐的前提。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城乡之间、工农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农村社会保障必须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 不能照搬城市的做法, 在实际操作中, 应注意掌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渐进性原则;二是合理分担与量力而行原则;三是因地制宜原则。

5. 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扩大农民增收途径。

农业的高收益主要体现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因此, 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需求, 也不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步伐, 改革现有农村土地制度, 使农民在获得农产品高收入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3, (4) .

[2]韩俊.《中国: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中国软科学, 2012, (3) .

经济社会城乡统筹论文 篇2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突出规划引领,编制《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明确全年经济社会建设大盘子。全县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1-12月,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25亿元,同比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37.95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7.88亿元,同比增长17%;财政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2亿元,同比增长12%。

二、工作措施

1.抓发展研究,参谋助手作用逐步显现。一是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围绕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精神确定的县域经济发展目标,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三大类项目为重点,统筹规划完成了我县《县域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编制工作,涉及计划实施项目共103个,总投资193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17个,总投资158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38个,总投资27亿元;公共服务类项目47个,总投资7.8亿元。以年度申报一批、实施一批、完成一批为建设目标,加大督查跟踪指导项目业主完善拟实施项目前期工作。二是经济预警监测分析深入到位。加强与市级对口部门和县统计局、经济局、工管委等单位的沟通联系,组织召开协调会听取建议,及时调整任务分解,对标分析及预测,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参照去年自治区考核县域经济主要指标考核工作方案,牵头分解任务、组织指标任务部门研究讨论,开展县域经济主要考核指标部门自评工作和佐证材料收集,为来年迎接区考核做准备。

2.抓项目推进,促进投资稳步增长。一是项目促投机制逐步完善。制定《每月固定定资产投资分解任务表》《_县固定资产投资督查“红黑榜”通报办法》《20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和考核目标。二是项目促投措施有力。出台《_县投资和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问责办法(试行)》《_县重大项目推进管理暂行规定》《_县年投资和项目建设一线服务工作方案》《2020年_县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事项)责任制工作方案》。每月加强项目进度,形成月、季度分析汇报、通报,由县政府根据进度,对进展缓慢的的项目单位进行督查提示和县政府领导约谈,以此督促项目业主加快进度。以市重大统筹项目重点项目促建为突破口,先后组织召开全县投资和项目建设项目大会1次,投资专题例会5次,着力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涉及资金、土地、规划、申报、审批等关键环节,为项目推进切实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三是项目推进成效明显。2020年_县统筹推进投资5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41项,其中新开工53项,续建10项,竣工44项,预备34项,总投资约459亿元。其中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有1个,总投资26.6亿元,年内计划投资6亿元;市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有10项,计划总投资48.53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1.09亿元;县层面推进项目有130项,总投资383.19亿元,年内计划投资28.51亿元。1-12月,我县区、市、县层面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7.95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6.6%,同比增长21%。其中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0%;市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7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4.3%。县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9.7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1%。实现新增入库项目有70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个),同比增长52.2%,计划总投资55.3亿元。实现新开工42个,竣工38个,投产35个,推进前期34个。

4.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效率提速。一是通过运行广西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监管平台,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改为网上备案管理,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针对群众期盼优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投资项目办结效率,为项目单位和个人提供了高效、透明、规范的服务。我县企业投资基本项目核准法定办结时限由20个工作日减少到8个工作日,政府审批7个工作日,企业项目备案法定办结时限由5个工作日缩减为即时办结,并取消了部分申报材料,为社会投资提供了便利服务。至今使用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共办理办结项目审批(立项、项目建设书和可研批复)272件,其中,审批类236件、备案类35件,核准类1件、总投资513109.6万元。

5.抓工作措施,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一是完善医改和车改相关制度,解决医改医疗机构、人员竞聘、分级诊疗等机制问题,出台《_县本级公务租车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平台管理,参与协调解决了部门、乡镇车辆处置后续工作。二是抓经济综合协调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及时总结2020年我县农村金融、统计管理体系、财税体制、安全生产领域、供销社综合改革五项任务取得成效,为继续推进改革工作明确2020年计划目标。

6.抓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以营造“山清水秀”自然生态,争当团结和谐社会生态排头兵为工作重心,组织县直、乡镇、企业开展“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为主题节能宣传活动,严格项目能评审批,掌握项目建设能源消耗情况。完成我县污水垃圾处理厂二期项目申报,定安、旧州、六隆等3个乡镇污垃项目争取列入中央投资行列,牵头组织完成了我县201X年度节能绩效考评考评材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7.统筹本部门项目工作。一是推进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工代赈工程新建、续建工程, 201X- 201X年度工程已全部验收送审,涵盖新(改扩)建砂石路、硬化路8个项目总投资1116万元,完成投资85%,完成资金拨付80%。二是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年底达交房标准1020套,完成投资2.69亿元,投资完成率67.5%,完成搬迁3689人,搬迁率49%。加大石漠化项目开工施工督促,已完成投资20%。三是完成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整改,申请下达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6项,下达中央资金10546.16亿元,已全部开工,已拨付中央资金6848.54万元,资金拨付率64.94%。累计完成投资8592.8万元,完成投资率67.65%。四是抓好项目融资工作,为我县体育中心、壮剧中心、普通高中、易搬项目等项目争取北部湾、农业银行2家金融机构融资租赁到位 3.5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8、抓组织建设和监督管理。深化“两学一做”常态化学习、推进“三年一争当”活动,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开展党内法规、政治条例、系列讲话、党的十九报告和新理念等学习活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发改系统综合业务、干部提升管理等培训管理。落实一岗双责,加强本局职能审批、项目监管、财务、资金等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大扶贫领域项目、资金、政策落实,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推动我局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有效结合。

三、存在问题

我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存在差距,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发改工作队伍薄弱。发改列为我县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承接对应本系统24个科室业务工作(每个人需负责2-4个股室)以及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巨大,但目前在职在编人员只有16人,除脱贫攻坚驻组、驻村外,能正常开展本局工作的只有10人,对一些全县性的工作,做得不够深入细致,比如县域经济,无法按照步伐开展,工作较滞后。

(二)项目建设相对滞后。重大项目建设方面,新开工项目少、产业项目少、投资规模小,缺少立县型大项目,也因项目前期工作滞后,影响投资力度。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扎实,使得向上争取项目较为被动,争取项目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还不够。

(三)工作上创造性、灵活性不够,对重大问题和政策研究不够深入,参谋助手作用发挥不够好。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发改干部队伍业务学习培训,提升整体业务水平。按照年度安排的各类业务培训,积极选派领导干部参加培训,掌握综合业务,更多胜任我局各项工作。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城乡分割;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发展

1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问题的背景及内涵

1.1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一味追求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的同时忽略了公平的重要性。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在经济发展城乡二元分割的基础上,社会保障制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分割的特点。进入2000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将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为了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做出巨大努力。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对建立城乡头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予了全面的关注。希望通过努力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融合。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早日建成和谐社会。

1.2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

事实上,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对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有重要意义。纵观我国情况,受限于经济发展状况及资金,无法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短期内提高到于城市相同的水平。但是,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是大势所趋。从根本上讲,统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指通过制度的完善,逐渐将城镇企业职工、农民工、失地农民纳入统一的保障体系,不断扩大保障的覆盖面,使农村与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一体。当然这个过程中免不了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不断分散农民面临的各种风险。

2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在立法范围内,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提供补贴或服务以维持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的顺利运行同样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发展迅速。而农村农业为了支援城市经济建设,一味付出,发展滞后。也因此造成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事实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着严格的身份限制。城镇居民享受着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的全面保障,此外,住房、教育、残疾人、妇女儿童等方面的社会福利也在不断提升陈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在农村,农民还主要依靠土地和家庭的保障作用。虽然近些年农村在大力推广新农合与新农保制度,但很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筹资范围广,水平低也意味着保障水平低下。加之许多政策和措施还有待于完善。因此。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2 城乡间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程度偏低。

我国在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还存在着统筹层次低的问题。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国家在施行社会保障制度时,只作原则性的规定,给予各地在实施政策时很大的灵活性。各地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地方实际在遵循国家坐的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修改了社保费用的征缴规定。这也导致了我国社保制度运行过程中条块分割严重,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障资金难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调度使用。

2.3 立法工作滞后

立法先行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并不健全。在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常常由于缺乏法律依据或者法律缺乏效力而造成管理效率低下,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或者“政出多门,各行其是。”

3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现阶段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二元分割,农村居民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的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

3.1 扩大社保基金的筹资渠道

充足的社保基金储备是制度体系运行的有力支援。过去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保障水平,而且基本生活水平难以保证。因此,有必要扩大社保基金的筹资渠道,保证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使社保基金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合理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使农村的保障体系早日与城镇并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发展。

3.2 加快统筹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

由于立法工作的缺失,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立法。首先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工作的法律体系,并建立具体的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明确相关部门的权力与义务,做到权责清晰,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再者,要建立一批合格的执法队伍,保证有法必依,增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的可行性。最后,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体制,早日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3.3 整合城乡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现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按制度和基本医疗制度,实现城乡并轨,减轻城乡二元分割的现状。实现城乡保障资源的共享。同时,也要争取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城乡统筹,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4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当前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二元分割问题,纵观全文的相关论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2)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二元分割,统筹城乡发展困难重重,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新华网,2007-10-24.

[2]胡晓义.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讨会在重庆召开[Z].社会保障网, 2012-09-05.

[3]仇雨临.统筹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很有必要[Z].社会保障网,20011-02-15.

作者简介

马泽华(1993-),女,河北省承德市人。现为山西财经大学2012级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作者单位

烟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 篇4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随之拉大。据统计, 1978—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增加了11416.1元, 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3453.4元。二十八年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从209元增加到8712元, 收入比也从2.57∶1拉大至3.28∶1。2004年, 世界银行报告详细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产生收入不平等性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 认为城乡差距是第一因素[1]。城乡发展失衡严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已经直接影响甚至危及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

缩小城乡差别, 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城乡兼容的区域经济。它地处城乡结合部, 是城乡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带, 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 也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发展县域经济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机制的重要载体[2]。

本文以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山东省烟台地区为例, 试图就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地区的城乡发展差异问题进行研究, 并重点就烟台城乡差异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县域发展战略, 完善城乡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2 烟台市城乡差距的对比分析

2.1 收入差距现状及其与全省、全国对比

中国是世界上城乡发展差距最为悬殊的国家之一。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 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 我国便是其中之一[3]。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09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 绝对数相差1076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60, 同期山东省为2.86, 而烟台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2.40, 比山东省低0.46,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0。从1992—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增长的幅度来看, 全国城乡收入比增加了1.02, 山东省城乡收入比增加了0.40, 而烟台市城乡收入比仅增加了0.06。无论是从城乡差距的现状, 还是从差距变化的趋势来看, 烟台市城乡差距都要小于山东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图1) 。

2.2 近15年来烟台市城乡收入差距变动趋势

1992—2007年烟台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波动上升, 1998年城乡差距最小,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94年的2.50下降到1.91, 此后再次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城乡差距最大的是1994年, 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0, 比1992年上升6.8%。因此, 我们可以把此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2—1994年, 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4上升到2.50, 增长率达到6.8%, 为稳步上升期;第二阶段从1994—1998年, 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50下降到1.91, 增长率达到-23.6%, 为快速下降期;第三阶段从1998—2003年, 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1上升到2.38, 增长率达到24.6%, 为快速回升期;第四阶段从2003—2007年, 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8上升到2.40, 增长率达到0.8%, 为缓慢波动上升期 (图2) 。

2.3 烟台市城乡差距的空间分异特征

烟台市共有5区7市1县, 分析中采用2007年各县市区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市区与县级市城乡收入比差距明显。在城乡差距较大的前五位中, 市区就占了四位, 最大的开发区为2.49;在城乡相对较小的后七位中, 有六位是县级市, 最小的莱阳市仅为1.90。城乡差距较大的海阳市历年来都是位于烟台市欠发达县之列, 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较为落后, 大部分的农民都从事较简单的第一产业, 没有额外收入, 导致城乡差距过大。与其他县市相比, 芝罘区在餐饮和住宿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适宜农村居民从事的行业位居前列, 大部分的农村居民在从事第一产业的同时积极进行第三产业的相关活动, 导致芝罘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

注:根据《烟台统计年鉴》2008统计整理, 长岛县的相关数据无法获得, 故不在研究之列。

总体来看, 市区城乡差距较大, 县级市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城乡差距较小。2006年, 全市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1041.9亿元, 同比增长32.9%, 占全市总量的81.7%, 对全市工业经济贡献率达到90.1%。由此可见, 烟台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要对县一级的建设发展引起高度重视, 摆到重要位置[4]。2008年7月6日, 在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上发布了“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同时揭晓了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百强县中烟台市共占5席, 排名最高的为龙口市, 列第13位, 其他依次是莱州市、招远市、蓬莱市、莱阳市[5]。

3 烟台城乡差距与县域经济的回归分析

3.1 建立模型

为了进一步探究诸因素对城乡差距的影响程度, 本文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X1) 、城市化水平 (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X2) 、工业化程度 (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X3) 、农民生活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 X4)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县域GDP总量与市区GDP总量之比, X5) 等指标作为自变量, 以城乡差距为因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由于1990—2007年烟台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难以获得, 回归中使用了全国1990—2007年的样本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后, 得到回归方程为:Yι=11.11731-0.00004X1-2.76601X2-1.11797X3-0.00045X4-10.1537X5, R2=0.8365, F=12.2749。

对模型结果进行检验:①方程显著性检验。给定显著性a=0.01, F0.01 (5, 16) =4.44, 显然F>F0.01 (5, 16) , 通过了方程的显著性检验。②拟合优度检验。从模型的运算结果可知, R2=0.8365, 说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势度较高。

3.2 结果分析

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 从以上5个影响城乡差距的因素中,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城乡差距的影响相对较小, 其次为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 影响最大的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分析结果表明, 人均GDP每提高一个单位, 城乡收入比则会降低0.00004个单位;劳动力就业结构每提高一个单位, 城乡居民的收入相对差距就会降低2.76601个单位。随着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 也有利于提高其收入水平, 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业比每提高一个单位,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就会降低1.117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提高一个单位, 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就会缩小0.000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越高, 城乡差距越小, 县域经济发展能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县域经济发展的回归系数为-10.15373, 与城乡差距呈负相关, 说明县域经济每提高一个单位, 城乡差距就会缩小10.15373个单位。与以上几个因素相比, 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程度是最大的, 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提高, 就缩小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

4 结论与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最大限度地把县域的发展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来认真落实, 这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和根本之道[6]。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缩小城乡差距, 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烟台市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较大, 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将有利于烟台市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加快全市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整合资源, 找准优势

首先, 烟台市发展县域经济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依山傍海、气候适宜、环境优美, 自然资源丰富是烟台市最大的特点, 2004年获得国家首批“人居环境奖”[7]。其次, 烟台市发展县域经济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水陆空交通设施便利, 靠近日韩, 是沿海城市发展带、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 烟台市发展县域经济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 有粉丝、黄金、食品、机械等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有地方性集群, 如葡萄酒集群围绕张裕公司、招远黄金集群围绕招金集团、莱阳食品加工集群围绕龙大集团、鲁花集团等, 大型名牌企业领军发展的态势良好[4]。

4.2 统一规划, 明确目标

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 也绝非单纯的县域内部整合。要跳出县域“小圈子”, 在半岛制造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国际制造业梯次转移的“大盘”中积极进行对接整合。近年来, 烟台作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半岛城市群的重要城市, 面对日本、韩国等的产业转移, 确立了“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在产业发展上, 主要以机械、电子、黄金、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4];在产业布局上, 市域要以北部滨海产业带为依托, 构建集聚化的城镇体系。市区要加大空间拓展、组团整合, 形成大团块结构, 为做强做大中心城市提供空间保障, 逐步形成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人口城市化战略、以强化区域优势为目的的龙头带动战略、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以培育都市连绵区为目标的空间发展战略、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8]。逐步形成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式地域, 带动山东、辐射北方的强势龙头;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体;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的小康之地。

4.3 创新发展模式, 优化产业结构[9]

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发展浪潮已悄然开始,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兴起, 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 环渤海地区将成为投资的热点地区, 烟台市应及时抓住大好的发展时机, 利用自己良好的产业基础、发达的县域经济、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的环境优势快速稳步发展。首先, 要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着力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事业建设, 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其次, 要着力建设现代农业, 充分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 发挥农业的多重作用,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实现粮食稳定发展。第三, 着力提升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着眼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内外市场变化, 以市场为导向, 依据自然条件、资源和产业基础, 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 培育特色产业群, 按市场需求培植特色主导产业, 以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第四, 要着力加快小城镇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聚集程度高、辐射作用大的小城市和中心镇, 使之成为带动县域和镇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第五, 抓好园区经济板块, 以园区为依托着力扩大县域对外开放, 改善县域投资环境, 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 提升县域产业层次,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强化大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4.4 关注“三农”, 扶持民营

关注“三农”, 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 更要注重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村为单位建立居民图书馆、阅览室, 把更多的关于农业的知识、信息、技术带进农村, 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 扶植农业, 辅助农民, 建设农村, 从而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要求。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各民营企业特色, 鼓励企业创新, 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完善民营企业的管理服务, 优化产业环境, 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

正确处理和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10]。

参考文献

[1]王梦奎.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16-119.

[2]潘九根, 田长文.论以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1 (5) ∶39-44.

[3]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与政策调整[EB/OL].http://www.studa.net/fazhan/060328/10510929.html.

[4]张永祥.关于烟台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EB/OL].http://www.zyzfb.cn/detail.aspx?id=490.

[5]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名单揭晓[EB/OL].人民网, 2008-07-07.

[6]周金堂.发展县域经济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3) ∶25-29.

[7]李世泰, 王庆, 王富喜, 等.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EB/OL].胶东在线.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7/11/22/010125159.shtml.

[8]李世泰, 魏兴华, 钟少云.新世纪烟台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经济, 2004, 20 (5) ∶95-98.

[9]王喜红.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N].烟台日报, 2007-04-16.

经济社会城乡统筹论文 篇5

作者:宋礼孝

为了积极探索宁陕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跳出“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式,重抓“五项统筹工作”。即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工农经济、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城乡保障、统筹乡镇协调发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统筹城乡规划,科学合理建设新农村

宁陕县城区发展日新月异,职工住宅宽敞漂亮,但是,由于前几年城区建设规划滞后,出现了住房布局无序、土地浪费的现象。为了科学合理推进城区规划上档次、上水平,开展高标准、高起点修订和细化城区建设规划。在县城建设上,主要是启动“五个一”工程,这就是新辅中心广场至公路段一条街道,改造县城供水一套管网,整修一批背街小巷,规范一处农贸市场,亮化美化城区一段河。在农村建设规划上,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规化,重抓村镇建设,按照集镇示范村、农村示范村、农村整治村三个不同类型全面规划。集镇示范村实行两户联建,提倡建设多层住宅,以节约土地;农村示范村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六化”要求实施;农村整治村按照“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要求,因地制宜开展整治。县上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乡镇按照1:1或者1:1.5配套实施。

二、统筹工农经济发展,打造坚强后盾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经济后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以工业为核心,城镇化为载体,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互进。

一是大力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努力实现矿产、水电开发的新突破,充分利用我县铁、矾、钼等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水电开发上,对池河、旬河、汶水河水力资源,按梯级开发思路,对外组织推介,广泛开展招商。通过加大精神激励、政策激励和服务激励,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形成投资、创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坚持工业重点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强农村主导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群团组织的作用,采取科技承包、能人带动、大户示范、培育基地等办法,大力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形成网络健全、运转灵活、指导到位的有效服务体系。在全县重点培育10个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即抓好金川镇、城关镇两镇的板栗综合科管示范基地、城关镇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旬阳镇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汤坪镇渔湾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绞股兰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城关及汤坪规范化养猪示范基地、筒车湾镇土鸡林下规模放养示范基地、旬阳坝镇猪苓半野生栽培示范基地、汤坪镇青龙村棚菇栽培示范基地和袋料黑木耳良种高产栽培示范基地,为农民多渠道增收创造条件。按照“效益优先,区域特色,示范辐射,龙头带动”的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结构。2005年“食(绿色食品)、药(山地药材)、游(生态旅游)”三大主导产业都要有新的突破。重点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无公害基地建设以及科技兴农的扶持,通过政策激励,加强服务,充分调动农业龙头企业技改积极性。积极鼓励和帮助县内农业企业、专业大户走出去,到县外建基地、设窗口。促进农产品生产和原料收购基地建设,走共同致富之路。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融合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把加大“三农”投入,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一个突出重点来抓,为农民办好事、实事。进一步加快路、电、信建设步伐、以提高县乡公路通行能力为目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大力实施改造提高工程。今年力争开工建设关铁油路,建成柴四路九贯沟桥、四树坪

桥、新五路小沟桥、新场桥、黄丰路石桥沟桥;改造42座便民桥;抓好通村公路普修,确保公路畅通率达95%以上,力争通过三、四年的努力,全县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目标,下决心解决群众特别是高山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启动县城输变电站建设,积极争取城区电网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不断提高供电质量。在人口密集移动通信盲区,新建一批移动和联通基站。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县城建设上,主要是启动“五个一”工程,这就是新辅中心广场至公路段一条街道,改造县城供水一套管网,整修一批背街小巷,规范一处农贸市场,亮化美化城区一段河。在集镇建设上,重点抓好江口、皇冠、汤坪、筒车湾等集镇街道硬化、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绿化美化等方面的完善配套。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社会求助体系。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进一步落实农村低保政策,逐步提高五保户生活补助标准,全面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妥善处理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障制度并轨工作,加大促进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力度。重视解决残疾人的生产生活问题,倡导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建立经常性的社会救助机制。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重点实施惠及农民群众的五大保障制度建设:一是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对全县各类建设项目新征土地失地人员,实行一次性缴足15年养老保险费和一次性支付安置补助费相结合的安置办法。二是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保障制度。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生活来源为准迁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职业介绍、就业服务等方面城乡同步和统一。三是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以农民大病统筹为主,政府推动、个人参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每年花10元就可以参加合作医疗,全年最高可报销8000元。四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困难群众温饱无忧,对不符合低保的特困老人和已纳入低保仍较困难的老年人实行救助。五是建立下岗失业职工社保制度。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分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五、统筹乡镇协调发展,加大欠发达乡镇的扶持

为了加大对欠发达乡镇、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县级领导联系经济薄弱乡镇和结对帮扶制度。增加县财政对经济薄弱乡镇、村的扶持,继续落实县级部门对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制度。同时,为进一步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政策措施以简介的形式印发到每个农户,把党的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从今年开始全县免征农业税。重点围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发展、创新、稳定、为民”的总要求,扎实开展“招商突破年”、“环境建设年”、“素质提高年”三大活动。使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共享现代文明和基本社会福利与保障的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使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发展一体化。继续主攻“食、药、游”三大产业,努力实现矿产水电、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三大突破,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全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六、几点建议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必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市场的手段,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分类指导,统筹发展,整体推进。

1.加快城镇化步伐,发展本地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我县是农业县,农民达到小康,全县才能达到小康,但解决农民问题,必将跳出农村。在保持原有小城

镇数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小城镇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加速推进和完成工业化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农民就地就业,离家不离土,农闲可做工、农忙可种地,做工有收入,中的有收获。这样做工种地两不误,即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捉进了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2.做好劳务输出这一富民工程

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加快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兴产业。力争全年完成劳务输出万人以上。根据我县农民文化水平低,知识技能差的现状,建议: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以培养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及创业精神为重点,把劳动技能、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培训结合起来,因人施教,因岗施教,各有则重,经过培训的合格人员及时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带正输出,持证上岗。二是部门结合,通力协作,积极为务工农民创造条件,各职能部门要加强综合协调,为劳务输出搞好服务。

3.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真正变成市场竞争的主体。一是要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基本模式。现在突出问题是,公司少,农户多,“小马拉大车”,起不到带头作用。因此,要采取措施,积极扶持农村“能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二是要努力提高各类农产品专业协会的水平。要摸清底子,采取措施,帮助协会提高层次、完善功能、加强管理,使之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创市场的有效组织。三是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4.加强土地合理流转,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农地使用权流转速度加快,要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地进行。一是要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完善征地制度,改革征地办法。二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由租用企业每年付给农民租金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法,将土地作为股份入股企业,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三是由农民自己开发。在土地流转时留有一定的面积,由农民在土地上建设市场,自主经营。四是留出征地款一部分,用于农民社会保障。总之,根据各地情况,采取多种办法,千方百计保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稳定农村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篇6

近年来,义乌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1996—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的7857元增加到2870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292元增加到11885元;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增至7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3%左右。义乌市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社会保障城乡覆盖。制定出台或修订完善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初步形成了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等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4.3万人,村(居)参保率达100%。加大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由270、170元/人/月提高至300、180元/人/月。

二是教育卫生文化城乡均衡。实施了“万校标准化工程”,通过撤并、新迁建、改造,13个镇街全部通过了金华市级教育强镇验收,45所学校通过省标准化校园验收。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动技能培训。镇街卫生事业以中心卫生院为枢纽,以农村社区卫生室(站)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市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化改造,启动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积极组织城乡文化事业,培育镇街重点文艺队伍30多支,把“小康体育村”创建列入政府十大实事,全市城乡已建成标准篮球场900多个,农村文体活动场所3000多处。

三是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市财政每年安排l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城乡一体化行动,把全市800个行政村统筹规划为290个社区,统筹规划城乡道路、给排水、通讯、教育、卫生等各项基础设施项目。推行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污水处理一体化。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全市151个村已启动旧村改造,累计建新房2.7万户,面积1574.8万平方米,带动农村住房建设投资100多亿元。下发《关于开展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居住困难工作的通知》,以新建、改建、修缮、租房等形式予以住房救助,累计完成救助272户。

经济社会城乡统筹论文 篇7

作为二元结构的国家, 我国既存在二元社会结构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新一轮的制度变迁, 是要打破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了解二元结构制度变迁的深层次原因, 惟其如此才能为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提供指导。

一、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原因

1.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是我国工业化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

20世纪50年代初期, 我国政府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目标。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为适应工业化的要求而推出的举措之一。经过常年的战乱, 新中国建立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和世界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 争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援助是不可能的, 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 依靠工业化实现了经济上的赶超。对于急于实现现代化的后发展国家, 苏联的样板具有强烈吸引力, 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决定了我国只能通过以牺牲农民部分利益为代价的二元社会制度, 解决工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2.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决定了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

建国初期, 为适应当时的工业化路线配套出台了一系列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在户口政策方面, 1957年12月18日中央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要求通过严格的户口管理, 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1月9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规定户籍管理以户为基本单位, 1977年11月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 提出了处理户口迁移的原则:“从农村迁往市、镇 (含矿区、林区等, 下同) , 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 从其它市迁往北京、上海、天津三市的, 要严加控制。从镇迁往市, 从小市迁往大市, 从一般农村迁往市郊、镇郊农村或国营农场、疏菜队、经济作物区的, 应适当控制。从市、镇迁往农村, 从市迁往镇, 从大市迁往小市的, 以及同等市之间、镇之间、农村之间的迁移, 理由正当的, 应准予落户。农村人口之间的通婚, 对有女无儿的户, 应准许男到女家落户”, 至此城乡二元基本社会结构基本成形。

在劳动就业制度方面, 根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字,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最高是在1952年为13.2%。当时我国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口 (过去称待业人口) 为376.6万人。由于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 会进一步增加城市的就业压力, 1957年7月25日政务院第146次政务会议通过的《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 指出必须大力说服农民, 以克服农民盲目地向城市流动的情绪。《关于各单位从农村中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 明确规定城市各单位一律不得私自从农村中招工和私自录用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招用临时工必须尽量在当地城市中招用, 不足的时候才可以从农村中招用。另外, 在农村建立起人民公社制度, 三项制度相互配合导致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

3.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决定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是当时政策选择的必然结果, 实行城乡分化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建国后, 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政治上孤立, 经济上封锁, 中央政府选择了前苏联模式,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要求城市和农村作为社会经济的两大门类的相对稳定, 这是城乡壁垒的经济根源。由于实行以重工业优先的计划经济, 社会结构使二元没有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由二元经济向一元化现代经济的转变, 反而促使城乡壁垒固化起来。

从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来看, 一般社会保障都先对城市企业雇佣劳动者实行, 而后是工业反哺农业, 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以后, 才有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并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家, 到1920年, 农民占55.5%, 1965年降到24.6%, 1975年降低到13.9%。1811年英国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为35%, 1901年已下降到8.9%, 1975年进一步下降至4.2%[1]。因此, 先进工业化国家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都间隔了较长的一段时期 (见表1) [2]。

在建国初期,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使国家以较低的成本, 通过人民公社集体保障、土地保障以及“五保供养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救济制度”等, 为农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避免了我国农民盲目流入城市而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同时, 农业又源源不断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和原料, 从而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所以, 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但是, 当前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首先,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不符合我国宪法的规定, 不符合公平的原则, 也不符合人权的要求。其次,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不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由于进城农民不能为相应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所吸收, 长期处于流动状态, 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再次,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业已存在的差距。由于在户口、就业、福利等方面的城乡差别对待的制度性安排, 工农业产品之间存在严重的剪刀差, 加之农民有各种税费负担, 我国城乡劳动者的收入差别一直就存在, 二元社会保障的长期存在又加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见表2) 。最后, 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限制和阻碍了劳动力要素的流动, 不利于全国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 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要求, 必须进行改革。

注:本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2~2002年相关资料,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二、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实现条件

1.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依据。

从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来看,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但是宣言中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成为世界各国关于基本人权的参照, 《世界人权宣言》中肯定了社会保障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 2001年2月28日决定批准我国政府于1997年10月27日签署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家公约》第9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 包括社会保险”, 第11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为他自己和家庭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准, 包括足够的食物、衣着和住房, 并能不断改进生活条件”, 第12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加入条约就意味着要受条约的约束。而公约中的有权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既包括城市公民, 又包括农村公民, 都有权享受社会保障。

2004年3月, 宪法修正案将第14条增加一款, 作为第4款, 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我国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宪法依据, 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最高依据。这也要求要求政府应当履行上述宪法条款设定的国家义务, 及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现行宪法第45条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 抚恤烈士家属, 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等也对社会保障作了原则规定。可见, 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具有宪法和国际法依据。

2.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 507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为9.1%[5]。我国财政收入由1998年的9 85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8 476.88亿元, 增长了6.95倍, 其中中央财政收入由1998年的5 48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5 896.14亿元, 增长了6.55倍;地方财政收入由1998年的8 29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1 202.04亿元, 增长了7.38倍[6]。与农民收入增长相比,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更快。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增长2009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153元, 剔除价格因素, 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75元, 实际增长9.8%[7]。目前, 我国政府正在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 财政支出将由重视对经济领域的支出转到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支出。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不只是支出结构量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公共财政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问题, 这些都为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持。

3.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基础。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在城市已经普遍建立。虽然我国的城乡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城乡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运行的条件, 管理上存在着差异, 但是城镇和农村在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性质、具体内容、运行机制上均应当是一致的。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 对进一步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建国以来, 我国在农村曾经建立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 包括社会救济制度、“五保户”养老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曾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 农村社会保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已经实现了广覆盖, 为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农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 经过摸索、试验和创新, 已经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区保障制度, 这些有益的实践为其他地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推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到2009年底, 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8 691万人, 比2008年末增加了3 096万人;全年共有1 556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比2008年增加1 044万人;全年共支付养老金76亿元, 比2008年增加33.8%[8]。截至2009年底, 全国已有2 291.7万户、4 760.0万人得到了农村低保, 比2008年同期增加454.5万人, 增长了10.6%。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63.0亿元, 比2008年增长58.7%, 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55.1亿元, 占全国支出资金的70.4%。2009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100.84元/人、月, 比2008年同期提高了18.54元, 增长了22.5%。全国农村低保月人均保障水平68元, 比上年提高34.9%[9]。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于是否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理论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必要并且可行。比如胡荣 (1995) 认为应当彻底打破城乡界限, 取消身份差别, 将全社会成员包括到社会保险的安全网内, 通过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接纳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结构因素, 并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10]。第二种观点认为现阶段还不具有一体化的条件, 比如郑功成 (2002) 认为可以将一元化的制度安排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 却不宜作为确定现实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发点[11]。大多数学者持第三种观点, 他们认为城乡一体化中社会保障制度应统一但标准有别。如景天魁 (2004) 认为, 城乡统筹, 不是城乡统一、划一, 而是整体的保障体系, 不同的保障水平, 灵活的保障方式, 多样化的保障模式[12];李和森 (2004) 认为城乡统筹是社会保障的必然要求[13]。郭影帆、高平、郭熙 (2009) 认为统筹城乡不等于城乡同一, 并不是要在现阶段强求城乡完全相同, 即不是要马上完全消除不平等, 而是在一定程度内承认差距和不平等的基础上, 实现“适度公平”,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14]。

比较以上三种观点, 第三种观点更可取, 也更适合我国国情。虽然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东西部差距较大, 还有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因此, 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实现完全一体化。也就是说现阶段不应要求城乡完全相同, 而是应该在一定程度内承认差距和不平等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一体化。

1.社会保障权利的城乡统筹。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应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 避免以政策的形式出现, 应通过立法规范农村社会保障执行者的职责和参保者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保证公民实现社会保障权利。

2.社会保障理念的城乡统筹。

公平在社会保障中应是首位的, 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权。我国宪法平等地赋予了我国每一个公民社会保障权, 即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作为效力最高的宪法所赋予的权利应当得到平等的尊重, 每个公民都应当平等的享有社会保障权, 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体现。作为下位法的社会保障法, 也应平等地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另外, 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现状必须用公平原则来约束和弥补。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悬殊, 二元社会保障的长期存在又加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悬殊的城乡收入差距, 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对建设和谐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 公平原则的确立为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提供理念上的支持。

3.社会保障立法体系的城乡统筹。

社会保障立法应以基本法为统帅,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为单行法, 每个项目下再附加第三层次的法, 共同构成社会保障法的完整体系。鉴于目前情况, 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实现完全一体化, 也很难制定出一部在全社会保障领域起统率作用的基本法, 即社会保障基本法。有的学者主张“应根据宪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方针和目标纲要, 按照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大项目的需要, 分别制定出几个平行的、内容相互联系协调的法律来, 这几项法律都不同于部门基本法, 但都能起到在各自调整的对象领域内的基本法的作用。可视之为第二层次的基本法。其中社会保险领域情况更为复杂, 需要制定出分别适用于城镇和农村的、两部平行的、同为第二层次的基本法来。在这些所谓第二层次基本法的下面, 再分别制定出下属一个层次或两个层次的许多个法律、法规来”[15]。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的《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领域具体操作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但是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还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该法对社会保障法立法宗旨、基本原则、基本内容, 以及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做出原则性的规定, 才能为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提供法律依据。当然现阶段不应要求城乡完全相同, 而是应该在一定程度内承认差距和不平等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一体化, 但在某些领域则可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比如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等社会保障项目, 建立普遍适用于城乡的法律制度, 不仅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 也是避免城乡差别过大和贫富差距悬殊的制度性工具。据此, 可以建立统一适用于城乡居民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法》、《灾害救助法》等。

4.接轨国际社会保障立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包括保护人权逐渐国际化。在社会保障方面, 联合国制定的许多国际公约都涉及到社会保障的内容, 如《世界人权宣言》、《国际人权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等。立法是保障国际人权条约的规定在国内得到执行的关键, 可以从以下三个路径推动社会保障条约在国内的执行:一是补充完善我国条约法、立法法等法律规定, 明确国际条约在国内法上的地位、效力、适用等问题, 社会保障条约的适用即有了依据和指导;二是按照国际人权条约确定的价值、精神、理念和原则, 不断建立完善国内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使中国依国际人权法承担的各项义务通过国内立法体现出来。三是在制定社会保障法时, 要根据我国的国情, 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在吸取成功经验的同时, 也要关注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 并分析这些弊端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但是, 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的客观差别, 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在具备丰富社会保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只有适时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 充实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才能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提供法律和制度支持。

摘要:我国是二元结构的国家, 既存在二元社会结构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必须要了解二元结构产生的原因, 我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是政策选择的必然结果。目前,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要求, 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可行性, 要从立法理念、立法体系等方面着手进行完善。

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势在必行 篇8

新中国建立至今, 由于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 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二元化, 尤其是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 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忽视, 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大失误。随着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指导思想的提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廉租住房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政策相继实施, 很多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从无到有,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但城乡间仍然存在重大差距, 统筹发展的道路坎坷。

国内众多学者对于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的研究非常多。郑功成 (2002) 等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新世纪初期还未具备建立一元化社会保障的客观条件, 可以将一元化的制度安排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 将多元的制度安排作为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过渡, 樊小钢 (2004) 等则提出了“有差别的统一”过渡模式———即“三元社会保障模式”, 为最终实现城乡统筹之路创造条件。曹耳东 (2005) 陈天祥 (2010) 等持赞同观点的学者认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发展切实可行, 且很多学者介绍了部分地区成功的统筹发展实践;另外天津等地区已经统筹发展了养老和医疗保险。总体上来看, 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势在必行。

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 就是要把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规划, 使得城镇和农村居民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 尤其是社会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 即可以设计多种缴费标准, 城乡居民不再凭借户籍身份选择标准, 而是凭借缴费能力选择标准, 只要城乡居民履行相同的义务, 就能享受同等待遇。当今很多社会保障项目存在几张皮的现象, 并没有达到统筹发展。

二、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般来说, 工业化发展的程度决定了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时机, 社会保障的转变也不例外。根据国外众多国家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的情况, 可以看出虽然各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背景不同, 但都是在满足一定的人均GDP、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等基本条件下完成的。一般人均GDP在1055~3075美元之间,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超过了18%, 农业产值比重在5.7~14.6%范围内, 城镇化水平43~78%。结合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研究的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可以看出, 一般国家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财力充裕、城镇化水平较高和工业化中后期时, 经济社会都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 才开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1年, 我国人均GDP为35181亿元, 按照年平均汇率 (1美元=6.46人民币) 达到5446美元 (详见表1) , 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都已高于典型国家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期国际参照值,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 我国已经处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 但各省市自治区则千差万别, (忽略了GDP和GNI的差异) 天津、上海、北京已经处于高收入经济体, 江苏、浙江等24地处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 安徽、广西、西藏、甘肃、云南和贵州6地处于下中等收入经济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了22%, 各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为10.5%, 但地区差异大, 中央和地方具备了一定的财政实力;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0.0%:46.6%:43.4%, 其中农业产值比重大于15%的仅有新疆、广西和海南三地, 且工农业产值比达到4:1, 小于3的仅有湖南、甘肃、贵州、新疆、广西、云南、海南和西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达51.3%, 仍有贵州、云南、甘肃等近一半的地区仍然达不到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的标准。以上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我国绝大多数条件已经进入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时期, 虽有部分地区距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的时期仍然有一定距离, 但我国整体上都具备了社会保障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状态转化的条件。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需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保证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 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则需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客观需要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 即可看成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据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从2000年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十几年过去了, 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2011年底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高达9.1%, 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且四川和重庆两地已经高于11%, 具体为12.0%和12.4%, 仅有西藏、宁夏、青海、广东、新疆、海南、内蒙古7个地区低于7%, 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

另外,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 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2.3个百分点。其中, 农村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高达10.1%, 且高于11%的都有湖南、山东、安徽、上海、四川、浙江、江苏、重庆8个地区, 仅有西藏、新疆、青海、宁夏4地低于7%, 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城镇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高达7.8%, 暂时还没有出现高于11%的地区, 仅有西藏、广东、福建、宁夏、山西、青海、海南、江西8地低于7%, 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

如果不尽快转变过去二元化城乡社会保障为一元化, 随着农村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的弱化, 将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等将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因此,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 减少适龄劳动人口的负担, 必须加快建立、完善和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互济功能, 为我国城乡老年居民提供保障服务。

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是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客观需要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流动人口更是不断增加。社会上产生了众多因失去土地而市民化的农民, 他们一般没有了耕地也没有工作, 收入来源收到了严重的影响, 是影响当前社会稳定一部分特殊群体;同时, 产生了大规模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他们一般从事着最艰苦的工作, 多数没有参加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 即使少数参加了, 但由于社会保障缺乏跨地区接转等统筹管理问题, 且离开了农村也缺乏农村社会保障, 这部分人的社会保障将成了大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其中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56.0%以上。2011年底, 城镇人口比重仅占51.3%, 16个省市自治区的还在50%以下, 要实现这个目标, (总人口数13.5亿人) 就意味着未来几年之内要转移农村人口0.7亿左右。据最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由1.2上升为2.6人, 其中务工经商流动人口比重由30.7%上升为45.1%, 拆迁搬家流动人口比重由14.5%下降为9.3%。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由702.3元增长为2963.4元, 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由31.2上升为41.1%, 外出打工收入已成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部分, 成了一种脱贫策略。因此, 考虑到市民化的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催化剂, 可以更加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五、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其生存与发展和经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项社会经济制度,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保障是为民生而保, 一个好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一方面, 在国家追求经济发展、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当下, 很多企业不严格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 克扣职工社会保障缴费形式的劳动者报酬层出不穷, 致使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覆盖率不高;另一方面, 由于农民以务农为职业, 很多人长期错误认为农民有土地保障永远不会失业, 但实际上由于农业生产很特殊, 当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至某个水平时, 则可以认为其中的部分人已经被迫失业, 而现在社会保险中失业保险并没有考虑农村人口“失业”问题, 同样的工伤保险也是, 众多农民迫切希望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实现与市民的身份平等, 从而提升自己的国民地位。

六、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 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是关键, 怎样处理好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等非常重要。社会保障正是具有再分配功能, 可以帮助社会实现公平和稳定, 可以调节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由于长期实行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 造成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突出表现为城乡间的差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是社会的基础, 农村社会的稳定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 “三农”问题解决得好坏, 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而社会保障正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部分, 可以一定程度上消减人们的不满,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 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从而促进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

摘要:长期以来, 社会保障的二元结构发展已到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程度, 改善这种状况已迫在眉睫。虽然政府一再出台政策来弥补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 但是很多社会保障项目存在几张皮的现象, 并没有达到统筹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管是个人还是政府的经济实力大增, 基于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 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趋势已成大局。

关键词: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城乡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加入WTO与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管理世界, 2002 (4) .34-44, 54.

[2]樊小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浙江社会科学, 2004 (4) .105-109.

[3]曹耳东, 过剑飞, 傅红岩.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浦东新区案例.人口与经济, 2005 (1) :58-62.

经济社会城乡统筹论文 篇9

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一般呈现出两条不同的发展轨迹,这是普遍的经济现象。但是如果这种现象表现超过正常水平,将会对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这会造成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并不断拉大差距。目前,兰州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处于全国低水平,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上有很多不利条件,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全部实现了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其城乡收入差距普遍小于1.03∶1,即使在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人均GDP较低的时期,发达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也很少超过1.7∶1。

2013年兰州市人均GDP虽达到了7689.06美元,但是城乡收入比为2.92:1,城乡经济统筹明显处于较低水平并未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2009至2013年,兰州市城乡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虽然2013年城乡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是城乡仍然分别以12.6%和14.29%的速度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兰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3%,2009-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8760元扩大到2013年的13653元,增加了5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兰州市在近几年的城乡经济统筹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兰州市城乡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两个不同的发展轨道,它们之间的对立和摩擦非常严重。城乡经济差距过大,给兰州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本课题立足兰州市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通过对其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客观科学地认识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现状,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找出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问题的症结,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衡量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指标,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使各指标因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为了使指标体系能够从不同侧面全面反映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兰州市实际情况,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性与导向性相结合、全面性与准确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可比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的原则。

2.2指标体系的构成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总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只能从宏观上把握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而不能从微观层面上解释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的程度。由此,提出了构建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文献整理法,并结合兰州市的客观实际情况,具体挑选出4个子系统,其中包括:城乡财政发展指标、城乡经济发展指标、城乡劳动力利用指标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等;这四个子系统又通过10个指标来分析体现,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比、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城乡人均GDP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乡就业人员比、农村中非农从业人员占农村从业人员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工资性收入占农村总收入的比、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之比。

2.3综合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分析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如公式(1)所示:

在上式中Ui表示第i年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Ui越大代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越高,最终比较每一年的U值,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yij是对每一年的被评价指标具体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标准化矩阵,目的是使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统一。m为指标个数,wi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指标权重直接影响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的最终评价数值,重点研究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尝试使用熵值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从而突破已有其他方法的主观性,保证指标权重确定的客观性、真实性。

2.4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在系统理论中,信息熵是一种针对信息无序程度的度量方法,而信息则是度量系统有序度的标准。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熵越小,信息的有序度就越高,效用值就越大,指标的权重也越大;反之,信息熵越大,信息的有序度越低,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小,指标的权重也越小。据此性质,统计学广泛应用了信息熵这一特性,将信息熵值作为指标权重,可用到综合评价的模型中。

如表1是熵值的判断标准,根据熵的这个特性,利用信息熵这个工具,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计算出多指标综合评价系统中各个指标的权重。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构建评价矩阵。设有m个待评方案,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n,对于某项指标xij,表示第i个样本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熵值法的运算首先是建立有大量可获得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将获得的实际数据进行整理可得到评价矩阵X,其本质是利用该指标信息的价值系数来计算权重:

第二,对数据进行非负数化处理。本文在选取指标时,为了避免量纲不一致这一问题,各指标均采用的是比值。所以在本文中,不用进行标准能化处理,只需进行非负数化处理。此外,需要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年份指标值的比重。

计算指标信息熵值e,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3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评价实证分析

3.1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测算

对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进行系统性分析,需要收集兰州市城乡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的历年数据。下文在已构建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年鉴以及城乡发展报告,进行数据提取,并利用熵值对兰州市2007-2013年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进行系统性评价分析。

根据2007-2013年7年的《兰州统计年鉴》以及实施实地调研收集获得的城市与乡村的实际值来计算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值,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可以得到10个指标的非负值,并构建标准矩阵。

最后采用Matlab编写程序代码进行计算,即可获得评价指标权重和兰州历年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以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为例,系统具有四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有2007-2013年的统计数据,相当于7个对象。由此可知,系统指标数为m=10,对象为n=7。软件运行过程不再赘述,整理运行结果,编制出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见表2。

最后,采用公式(1)计算样本的评价值,结果见表3。

由此,绘图如图1所示。

3.2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子系统中各指标:城乡财政发展指标、城乡经济发展指标、城乡劳动力利用指标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指标得分为32.4419、21.3874、14.4438和31.7264,财政指标综合得分最高,表明在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中,财政指标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指标。在兰州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中,应该更加关注财政和人民生活水平因素对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影响。

城乡经济统筹度是本文用来衡量兰州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利用熵值法得出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代表了某一年兰州市城乡发展的程度,其综合得分值越高,说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越高。

从表3和图1中,可以直观方便地看出兰州市城乡统筹的变动规律和发展趋势。总体来看,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趋势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但是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2007-2011年,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增长缓慢,2012年实现了较快增长。2007年,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综合评价值为9.236121,到了2011年,其评价值仅为11.55877,增幅不明显。2012年城乡经济统筹评价值达到了历史最高点32.11071。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上升态势是与甘肃省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的。自我国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倡城乡统筹发展以来,甘肃省紧跟党中央的号召,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发展路子,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并形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2009年,兰州市被确定为甘肃省城乡一体化试点,之后,兰州市政府大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城乡资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4对策与建议

促进和实现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多领域、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必须制定科学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规划,选准突破口予以重点突破。当前,以工业化推进农业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跨越,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根本出路。

4.1完善金融财政制度,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发展农村金融,为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兰州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兰州地方财政困难,解决兰州“三农”问题客观上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兰州“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结合兰州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应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以合作金融、政策金融为主体,商业金融共同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发展民营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

4.2立足全省,树立“全域兰州”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观

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必须立足甘肃全省,树立“全域兰州”的发展理念,将兰州和甘肃其他市一级单位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全域”的协同发展。城市化是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化发展水平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是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了提高兰州城乡经济统筹的整体发展水平。首先,要通过支持兰州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其次,充分利用陇东地区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和河西走廊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实现东西部“两翼齐飞”。

4.3改革并完善劳动力效率体制机制

从一定程度上讲,城乡经济分离和对立是由一系列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实现必须从深层次的改革入手,破除阻碍城乡互动的制度壁垒,建立有利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针对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而言,应该从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支持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中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篇10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城乡统筹发展, 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 它要求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 “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 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 通盘筹划、综合考虑, 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差距, 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 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 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 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 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结合起来,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 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 让全体社会成员有尊严地生活。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在长期实行城市偏向的政策影响下,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存在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供求矛盾突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末我国农村居民为72, 750万人, 占总人口的55.1%。农村人口在群体构成、医疗、教育、就业、老龄化等方面都形成了对社会保障的巨大需求。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农村社会保障的保障项目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相对规范的一项, 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等制度由于建立不久, 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比较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试点起步阶段, 仅在全国很小的范围试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农民工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虽然正在逐步推进, 但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目前, 大多数农村家庭还主要是依靠个人、家庭来承担各种风险, 较少感受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可靠性, 以至于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城镇居民的专利。

2、对农村弱势群体保护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自身发展基础的限制, 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只保护了一部分劳动年龄人口, 社会保障的实际覆盖范围远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覆盖范围。由于基础薄弱和发展滞后, 造成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弱势群体保护不足。转移到城镇中的农村就业人员大多数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 而他们多为低收入者, 处于低端劳动力市场, 劳动关系不稳定, 迫切需要基本社会保障。另外, 大量农转非人员因为就业不稳定, 也大多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关系。大量失地农民失去原有的土地保障, 而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

3、农村社会保障尚未形成成熟、规范的运行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各级政府对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视, 积累了不少经验, 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模式, 有效地规范了社会保障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经济利益关系, 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走向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由于长期受到忽略, 目前还正处于探索阶段, 其模式及其管理体制还不成熟。农村社会保障很多是通过各种行政性文件发布的, 这些文件缺乏法律权威与制度刚性,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缺乏制度化。

4、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不足。

近年来,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不断推进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 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但是, 在工作运行过程中, 部门之间职能分割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分别由劳动保障、民政、卫生、计生等多个部门管理, 制度不统一、相互不衔接, 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态, 这势必降低社会保障互助合作的功效。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是决策与管理科学化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投入资金不足, 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 各项统计数据可信度差, 不可避免给社会保障管理和决策造成失误。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管理经费不足, 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

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发展观、发展战略和政治意愿,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以人为本, 城乡统筹, 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是必然趋势。但城乡统筹不是城乡统一, 城乡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情况不同, 城乡居民在现阶段享有的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会有所区别, 不可能是一个标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是农村居民社会保障问题。当前, 应当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与家庭保障、土地保障相结合的保障体系。要特别注意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做到即征即保, 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探索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社会保险制度, 确立稳定的劳动生产关系, 并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社会保障关系接转制度。

2、科学制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规划。

首先, 要明确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 要从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 有效地把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我国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针和决策有机结合起来, 用积极的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现代化。要通过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要使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民生, 扩大内需长期的、稳定的、规范的制度安排;要使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巩固计划生育成果, 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途径。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一个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被征用土地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优抚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内容。要让社会保障覆盖到全体农村居民, 要让每一类农村居民都能拥有相应的有效的社会保障。

3、改革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加大政府投入。

在我国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 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 “分税制”方案未将“社会保障”列为财政的主要支出项目, 也没有对各级政府所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障支出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上, 财政是否应当对农村社会保障给以一定的投入, 如果投入, 中央、省 (市、自治区) 、市 (地区) 、县、乡各级财政各应当承担哪些项目, 各应当承担多大的比例, 目前在各级财政的事权划分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 理顺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明确划分中央、省级、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责, 再根据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进行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充实基层政府财力, 构建起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体制。根据我国实际, 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最好由中央统一投入, 或者由省级政府投入。其他保障项目可由省级财政统一投入。

4、努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首先, 为了改变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状况, 应建立由财政、劳动、人事、民政、卫生、银行等部门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专门机构, 负责规划、政策、实施办法的制定和资金征收、管理、经营、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资金保值增值的策划, 明确划分各部门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分工与责任。要健全制度, 强化管理, 严格监督和检查, 实行业务公开和信息定期发布制度, 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 强化约束和激励机制, 提高工作效率;其次, 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组织建设, 除县级应设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外, 还要在各乡镇设立专门的农村社会保障派出机构, 统一经办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避免农民多头办事、徒劳往返, 从而减轻农民事务负担。最后,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使参保人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摘要:本文结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内涵, 重点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周生南.创新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的三个入口.集体经济, 2009.2.

[2]方菲.从实然到应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探讨.长白学刊, 2009.4.

加快推进贵州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篇11

关键词:贵州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我国经济正处于不断发展的形势,城乡二元化的格局问题日益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发展模式将会妨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我国一直提倡的发展和谐社会相违背。

一、实现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必要条件

实现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维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现城镇化、缩小城乡差异,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目前,城乡统筹的这种管理形式需要突破城鄉二元化的社会结构,把农村的问题作为重要的问题来抓,突出“三农”的保障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是统筹城乡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目标在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趋势发展的经济社会管理制度。

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必要条件,我国各级政府都在实施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城乡二元化的形势越来越明显,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显现出了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覆盖范围、报酬待遇等方面。农村的社会保障长时间处于劣势状态,各种政策措施倾向与城镇,对比城镇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的保障制度相当的不足。

不少实事可以证明,收入再分配在城镇与农村之间存在不公平现象,城镇社会保障的财政转移收入明显高于农村,为城乡二元化埋下了隐患,城乡统筹的任务愈来愈艰巨。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需要发展城乡统筹,促进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需要发展城乡统筹。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保证人力资源市场合理流动的需求,社会保障必须城乡统筹。随着贵州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化,社会保障的二元化的问题已经阻碍了我省人力资源市场的快速流动。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对保障农村农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化的发展。

二、推进我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研究的现实意义

贵州省是多民族省份和劳动力转移输出大省,从全国范围来看,其经济相对落后,欠发达欠发展。由于贵州省投入到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了城镇化、工业化、社会化水平相对较低,城乡经济社会“二元化”问题突出,民生问题欠账较多。

贵州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这也促使贵州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提出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作出建设“十大民生工程”的重大部署,并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来强调,这些势必给我省社会保障事业带来诸多全新的发展机遇。

我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城乡差异缩小化,保障农村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社会的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乃至“推动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贵州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城乡二元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第一,农村的产业相对落后。近年来,贵州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的工业正在快速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分部。贵州省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城市工业体系,主要是以城市先进的工业为经济来源。

第二,城乡公共产品存在明显差距。政府公共财政的范围包括邮电、通信、学校、医院、图书馆等方面。但是,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差太多,农村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非常有限。

第三,财政资金有限。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贵州省在中国的经济地位低下,经济发展滞后于许多省份,每年财政收入在全国排名靠后。投入到社会保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相对不足,滋生我省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共产品不足,服务能力不强的现状。社会保障的范围比较广,要想从本质上减少人力资源缺失的问题,可以通过先进技术、功能强大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服务手段。

第四,管理体系不清晰。目前,我省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职能模糊、职责不集中等,导致体系不完整,工作运行起来较困难。从1999年起,贵州省社会保险事业局负责我省社会保障管理职能的民政、卫生、人事、劳动部门的相关工作。城乡统筹的重要任务是促使管理适度集中,建立待遇水平、财政补贴、数据共享为一体的服务平台。

四、加快推进我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对策和建议

对上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促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对策。

建立城乡转移制度,加快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发展。一是把合并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重点。二是建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养老保险体系,使两者协调发展。调整城乡之间的基本养老保险水平,推进我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际意义上实现城乡统筹的新局面。

共享医疗资源、理清管理制度。重点放在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险的整合之上,实现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我省的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合并统一,促进城乡资源享有共享平台。卫生部门和人事部门最重要的是使这两个部门的管理机制实现一致。如果没有使两者统一管理,不利于两个部门的工作管理,也阻碍了待遇水平的统一筹划。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以避免面临重复参保、重复投入等有关方面的现象发生。

统筹城乡低保管理制度。城乡统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不断加强,进一步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认真确认低保对象的符合条件,合理调整基数、筹集资金、检查监督、保障组织等方面进行完善,全面建设低保制度,以保证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为宗旨,稳步推进最低保障工作的建设,为困难居民谋福利。重点关注农村困难居民,尽快使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达到实际水平,促进信息共享平台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情况的对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社会保障救助的公平、公正、高效,逐渐减小低保标准的地区差异。

我省经济正处于全面发展和提速的进程中,加快“两加一推”的发展规划,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愈来愈快,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的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解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社会保障投入不断地增加,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把解决好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作为首要问题来抓,关注农民的生活状态,为杜绝分割和“二元化”的现象一直存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断努力。(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华红.贵州省城乡统筹发展再观察—对城市“反哺”论的批判[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4(6)

[2] 胡晓义.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J].社会保障研究,2012(1)

[3] 罗鹏程.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J].四川劳动保障,2014(7)

[4] 李华红.贵州省城乡统筹发展再观察—对城市“反哺”论的批判[J].

[5] 邱凤林.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对策[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校,2009(6)

[6] 张春霞.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实践[J].北方经贸,2014(3)

[7] 夏世学.针对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浅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1)

经济社会城乡统筹论文 篇12

府相关部门注意这些方面或某一绝对优势的发展与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转变”的重要性。自贡作为资源型老工业城市, 在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点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探索破解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路径, 而且要切实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难题。这就要求自贡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促进“三个转变”, 推动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

一、统筹城乡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消费、投资、出口被称之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然而, 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却呈现出投资需求旺盛, 出口增长强劲, 消费需求不足的状态, 直到今天这一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必须启动国内消费市场。经历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深入分析消费领域, 结构性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 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 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需求不旺。现阶段, 农民数量还占人口绝大多数, 消

引零售业投资者, 刺激当地零售业的发展。

费层次普遍较低, 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时间较长, 因而消费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但是, 由于二元体制的延续, 提供给农村的公共服务太少, 农村社会保障极不完善, 仅靠农民自身力量, 其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应对生产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储备不足。这种情况下, 农民一般是不愿也不敢超越必要消费线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普遍都不富裕, 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因此, 扩大内需, 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农民收入, 拓展广阔农村市场, 扩大农民消费领域, 提升农民消费层次。

自贡市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点中,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问题来抓, 是符合十七大精神的, 抓住了城乡统筹的实质, 也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根本之策,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自贡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形成。为此, 必须按照“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 多管齐下, 促进农村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公共产品提供方面, 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快城镇自来水、电力、天然

(作者单位:新沂市发改委)

主要参考文献:

[1]姜颖, 付明.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人力资源, 2008.

[2]相广萍.因子分析方法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3]左继宏.区域经济比较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知识丛林, 2004.2.

[4]余锦华, 杨维权.多元统计分析与应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5]黄润龙.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SPSS软件实用课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气、道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 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可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实现城乡平等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可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村公共产品的完善, 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的相关支出,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使农民增加个人消费的愿望水涨船高, 从而激活农村有效需求, 推动农民个人储蓄向个人消费转化。

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 努力实现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产品质量, 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 狠抓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深化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探索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 增加农民基于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 才能奠定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经济基础, 最终使农民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购买力。

二、统筹城乡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形成三次产业协同推动经济增长格局

近年来, 我国重化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的带动, 工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农业和服务业比重相应下降。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 水平有待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不平衡。这在自贡市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农业基础欠账太多,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弱势产业的特征非常显著。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传统服务业居多, 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进一步加强。工业比重大, 重化工占主体, 直接面向城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产品少;企业数量多, 但有实力的行业龙头少, 产业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均不强。自贡市重化工企业存在比较严重的进入和退出障碍, 受行业竞争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很大。全市经济兴衰一度主要仰仗几家支柱大企业, 全市经济整体运行深受几家支柱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因此, 对自贡来说,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显得格外重要。

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必须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 从规划入手, 搞好重点工业集中区建设, 推动工业集约、集群发展, 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促进传统工业升级换代。同时, 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在做大增量中注重优化工业内部结构, 培育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新企业, 发展壮大民用轻工业。

二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不断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立健全农业投融资体制, 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力度,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贯彻以城带乡的方针, 发挥城市工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 支持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优化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把服务业逐步培育成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依托自贡“盐、龙、灯”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促进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升级换代, 逐步实现向“名、优、特”的转化, 努力打造服务品牌。依托川南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 做大做强商贸和现代物流业, 建设川南物流基地和商务中心。大力培育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总之, 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以特色农业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融合, 最终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传动, 协同带动经济增长, 改变自贡经济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过分依赖的局面。

三、统筹城乡发展, 增强科技素质, 推动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

近十年来, 我国经济基本上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 人均GDP连续突破1, 000美元、2, 000美元、3, 000美元、4, 000美元大关。发展势头不可谓不强劲。但是, 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低成本的简单劳动消耗, 导致“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劳资矛盾也日益突出, 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不高。十七大在阐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 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在了首位, 并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号准了我国经济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对于老工业城市自贡来说, 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意义重大, 任务艰巨。自贡的骨干企业对生产资料和能源的消耗都很大, 但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够高, 附加值比较低, 品牌效应也不突出, 多数存在着产值大、利润小的问题, 这也是自贡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随着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张, 资源能源供应也日渐紧张, 尤其是天然气和水的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盐业化工等企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难以根本解决, 环保压力十分巨大。劳务经济对自贡发展, 尤其是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甚大, 但是体能型劳务输出仍占主体, 难以掌握劳务市场的主动权。

这一切要求我们在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点中, 必须狠下决心,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变粗放型为集约型。为此, 我们必须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 落实节能减排措施, 促进废弃物减量排放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对老工业基地来说, 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为此必须积极支持自主创新, 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不断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 其开发的价值与潜力是巨大的。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是自贡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 需要整合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资源, 健全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搞好“就业促进行动”和“农民工培训工程”, 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为主的转变。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多渠道、多途径引入各类人才, 同时激发市内储备人才的创造潜能, 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 奠定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 最终将使自贡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上一篇:人才培训模式下一篇:手术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