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果模型论文

2024-09-24

经济效果模型论文(共10篇)

经济效果模型论文 篇1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经济危机已蔓延至世界, 使得世界市场的需求严重下降, 全球贸易总额下降。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复苏和保持经济增长。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已日益紧密, 而且我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三驾马车之一—出口拉动, 国内需求不足。面对全球的经济衰退, 我国是一个出口大国, 尤其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国, 如美国、欧盟、日本, 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我国的出口额严重下滑。为了应对经济衰退, 我国至2008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来拉动内需, 以图靠内需来弥补外需的不足, 从而减小世界经济衰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不管是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财政补贴性政策, 还是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 都希望能扩大内需, 实现经济的复兴。本文以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为理论依据, 首先根据我国经济特点结合IS、LM曲线, 得出具有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IS、LM曲线, 然后运用我国IS、LM曲线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去评价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而且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我国的LM曲线推导

凯恩斯主义IS-LM模型中的LM曲线反映的是货币市场的均衡, 也即能使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产出水平的各个组合, 均衡下LM曲线的方程为:

i为利息率, Y为国民收入, h和k为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的敏感系数, 为真实货币供给量。

由模型方程可知, LM曲线的斜率受h和k的影响。当h越大, 也即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 则LM曲线的斜率越小, LM曲线越平坦;当k越大, 也即货币需求对收入越敏感, 则LM曲线的斜率越大, LM曲线越倾斜;k越大而h越小, 则收入的一定变动对利率的影响越大。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 即h很大, LM曲线接近于水平。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 即h接近于零, LM曲线几乎是垂直的。

对我国来说,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不高。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货币需求由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和出于投机动机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组成。首先,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虽然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我国的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仍只占100名左右, 贫富差距大, 又加之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不完善, 金融工具种类少, 这使的我国的利率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影响相对西方发达国家小很多。其次,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完善当中, 这就会使的我国的居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会拿来储蓄, 而且不是投资目的的储蓄, 储蓄多是用于子女教育和养老。凯恩斯认为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所以这部分的预防储蓄也会降低我国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这样的结论在曾令华和王朝军合写的《我国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利率弹性及投资的利率弹性》 (2003) 一文中也曾得到了实证的证明。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可由此方程表示:

货币需求与收入和利率有关, 由于我国的货币需求利率弹性比较低, 可想我国的货币需求变动主要由国民收入变动所引起。所以我国的货币需求收入弹性比较高, 也即我国的LM曲线比较陡峭。

二、我国的IS曲线的推导

凯恩斯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反映的是产品市场的均衡, 即IS曲线显示能使计划支出等于收入的利率与产出水平的各个组合, 其均衡方程为:

其中i为利息率, b为投资对利率敏感系数, c是边际消费倾向, t是税率, Y为国民收入, 表示自发支出。

由IS曲线方程可知, IS曲线的斜率由b、c、t决定。在t一定的情况下, b越大, 也即投资利率弹性越大, IS斜率越小;c越大, 也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IS曲线斜率越小。

我国的国内居民消费量少, 根据2004年到2007年的GDP和居民消费支出计算得2004年到2007年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0.39, 0.38, 0.37, 0.37。我国2008年的GDP总额大约30.067万亿元, 居民储蓄总额大约20万亿, 居民的储蓄占GDP总额的比率为66.5%,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不高。

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系数大小, 一般要看投资主体是否多元化投资是否市场化, 投资多元化、市场化, 投资对利率变动反应敏感。结合我国的现实经济运行情况来看, 则需要考虑更多。以前我国的政府投资占社会投资的绝对多数, 投资对利率自然不敏感。近年来我国的非国有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增加, 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 非国有部门的比重为70.6%。其中, 个体私营经济为20%, 集体经济为13.1%, 其他经济为37.6%。固定资产投资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比较大, 由此可知我国社会总投资已不是国有资产占绝对优势。虽然现在我国投资主题实现多元化, 但也不能说我国的投资对利率很敏感。因为我国的经济还没完全实现市场化, 金融服务还不完善, 利率还未实现市场化, 需要资金的民营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得到投资所需资金, 所以官方利率不会对投资有太大的影响。由以上的分析可知, 我国现在的投资利率弹性还不高。综上所述得出我国的IS曲线比较陡峭。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基于我国经济实际和发展特点的IS、LM曲线, 由此得出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IS-LM模型。

三、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为了应对2008年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只选择财政政策当中的家电下乡和减税政策, 以及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作为分析的对象, 其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本文中所引用的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下面我将依据IS-LM模型分析各项政策的效果。首先, 通过IS-LM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之间的效果比较, 家电下乡的政策属于补贴型的财政政策, 家电下乡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使的IS曲线移到IS1, 而减税政策, 如目前比较明确的减税政策是增值税转型, 即增值税由增长型转为消费型的财政政策, 它的实施则使的IS曲线移到IS2。

图1中IS1与LM的交点是A点, IS2与LM的交点是B点, IS1与IS2的交点是C点。同样是扩张的财政政策, 从IS-LM模型变化可看出两者的效果比较。显然A点对应的产出大于B点对应的产出, 所以家电下乡财政政策的效果大于由于增值税转型, 即增值税由增长型转为消费型的减税财政政策的效果。

其次, 通过IS-LM模型来对在我国经济环境下实施财政政策的效果与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比较。如图2。

扩张的财政政策使IS线移到IS’线, 扩张的货币政策使LM线移到LM’线。图中A点是IS与LM’的交点, B是LM与IS’的交点。A点所对应的产出与B点对应的产出大小很难区分, 这主要看IS曲线与LM曲线比较哪个更为陡峭。但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后都能够对经济有促进作用, 从图2中我们能看到A点和B点的产出都大于IS与LM的交点C点的产出。

鉴于我国的IS和LM线都相当倾斜, 而且倾斜的程度差别不大, 所以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差别不大, 所以可以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让两种类型政策从不同的经济领域去影响宏观和微观经济, 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长。这也是当前两种政策运用力度都相当大的原因。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让两种政策在各自不同侧重领域发挥作用, 并且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能使我国的经济更快复苏和发展。在选择具体财政政策运用于刺激经济时, 我们同时应当考虑不同政策间的差别以及效果的差别, 不同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不同经济环境下效果不同, 有些经济环境有利于补贴性的财政政策效果的发挥, 而有些经济环境更有利减税财政政策的效果的发挥。比如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经济环境下, 运用家电下乡的补贴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要大于增值税转型, 即将增值税由增长型转为消费型的减税政策。

参考文献

[1]梁小民: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 (上)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曾令华王朝军:我国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利率弹性及投资的利率弹性[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7)

经济效果模型论文 篇2

在生物教学中,应当尝试运用模型和模型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由物理模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对此本质的认识。

一、运用模型方法进行概念教学

对于概念的学习,模型建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途径之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一般都是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完善过程。模型和模型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概念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例1】“联会、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比较和掌握同源染色体、联会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些概念的区别,而是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绘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教师实际上是做模型构建的示范),就概念的生成展开了下面的一系列对话:

教师:在老师所画的图中,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代表什么?

学生:联会。

教师: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个概念是“同源染色体”,按照对字面的理解,你认为该怎么定义呢?

学生:来源相同的染色体。

教师:既然来源相同,那为什么配对的染色体要用两种颜色表示呢?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同源染色体不是指来源相同的染色体,而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联会的两条大小和形状相同的染色体,两种颜色分别代表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教师:大家对这样的定义有没有不同意见?

教师: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大小和形状是不是绝对相同呢?是不是只有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在联会配对之后才出现同源染色体呢?

(教师演示受精作用课件、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以及受精卵中染色体组成,学生观察分析)

教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来源、形状和大小有什么特点?

学生: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

教师:那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是不是同源染色体呢?如果是的话,同源染色体概念的要素什么?

学生:①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二、运用模型方法揭示生物现象本质特征

【例2】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抽象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本质特征

背景:在第一模块的学习中,学生曾经以二条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为例,绘制了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形态和行为变化图解,即模拟模型(见图解1)。

师生共同回顾,教师展示模拟模型。

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或黑板的挂图,以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例,绘出减数分裂过程各时期染色体行为的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或挂图的图解,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绘制图解,学生小组展示模型构建的成果,师生展开交流和研讨,师生共同对学生的模型进行修改、分析和评价,师生逐步归纳抽象出规范的物理模拟模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下列问题:

1.染色体是什么时候进行复制的?

2.同源染色体何时分离?

3.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什么时期?

4.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子细胞有无姐妹染色单体?

5.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与有丝分裂有何异同?

6.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应位置标出1对等位基因(Aa),并思考该对等位基因何时发生分离?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后,教师提出进一步学习的任务:请同学们比较分析图解,找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变化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数据转换成染色体、DNA数目变化的二维坐标柱状图或曲线图,并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教师提出进一步学习的任务:若有两对等位基因,且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是如何分离的?非等位基因又如何自由组合?请设计和制作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过程模型,标出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并模拟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而自由组合的情况。

三、运用模型方法解释生物学规律

模型的直观性给与学生深刻的感性材料,通过亲手制作模型学生从中体验到平时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生物学现象,解释生物学规律,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例3】制作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物理模型,解释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而自由组合的现象和规律。

教师提出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①小组合作完成(两人一小组);

②利用实验台上已有的材料(不同颜色的绳子、橡皮泥、剪刀等。提示:用绳子做染色体的臂,同色的橡皮泥做着丝点,标出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在染色体的位置);

③注意模型的科学性,控制好时间。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对比评价,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下列表格(构建数学模型):

教师点评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小组的作品,并根据非同源染色体组合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类,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以及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重组,加深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认识。

信息融合教学模型的效果分析 篇3

1《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的课程描述

1.1 课程开展说明

《杨氏模量的测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 要求学生要有细心观察能力、独立操作仪器的能力和复杂数据处理的能力。这些都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开设的对学生要求的必须达到的能力目标, 是一个工科类学生必修的实验项目。本学期《杨氏模量的测量》课开设的时间是:2013年3月8号至5月30号, 总共是8周24节课。实验班级一个, 人数43人, 首先, 我将该班分成4个组, 实验项目和其他3个实验项目同时轮流进行, 其中, 两个组为实验组, 运用信息融合教学模型, 剩下两个组运用传统教学模型, 主要以杨氏模量的测量为观测点。

1.2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实验组, 采用了信息融合学习模型, 来增强学生接受能力、操作能力, 挖掘并激发学生的潜能[1]。首先, 利用学院的网站资源, 把《杨氏模量的测量》相关的仪器介绍, 原理说明, 操作流程已经实验注意事项的视频资料, 放到网站上, 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必须预习观看。同时, 在网站上还有很多该实验的背景资料, 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获取课外的扩展知识。平时, 老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现代通讯设施 (微博、QQ等) 进行互动, 让他们随时讨论《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课程的相关问题, 这样可以了解更多杨氏模量的测量方法及其前景应用的知识, 把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从过去的传统课堂延伸到丰富多彩的课外, 从而, 也促使学生学习目的发生变化, 不再是为了来修学分, 应付考试。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2]。

2 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

2.1《杨氏模量的测量》内容分析

在对《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课程的初步分析后, 下面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说明, 详见表1。

2.2《杨氏模量的测量》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信息融合教学模型要求, 制定教学目标 (如表2所示) :

2.3《杨氏模量的测量》活动设计

根据信息融合学习的理论基础, 针对《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课程的内容, 笔者对信息融合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 具体设计详见图1所示。

2.4《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的学习支持

本实验的学习支持, 主要是大学生物理实验中心的实践教学网和海量互联网资源。在课前, 要求学生浏览学院实验中心的网站, 并观看《杨氏模量的测量》的相关教学视频, 同时, 通过互联网, 查阅实验相关的资料, 了解本实验课程的大量背景知识。

在正式课堂教学时, 老师先收取学生预习报告, 并提问学生, 检查是否达到要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首先, 对实验原理做简要说明, 然后对测量过程进行讲解, 重点突出实验的注意事项, 仪器调整的步骤, 和关键环节;其次, 跟踪学生实验过程, 发现学生出现的误操作和不明白的地方, 提供适当帮助。当然, 教师要尽量少参与学生的实验过程, 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过程繁琐, 步骤多, 需要学生有耐心地学习与操作, 鼓励学生, 增前自信, 相信自己能顺利把实验完成。

在课后, 要求老师及时和同学们交流, 这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 运用QQ、微博和E-mail等形式与学生互动, 利用这些工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实验后, 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了解学生作业情况, 还可以进行课后答疑等。同时, 还可以启发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学习杨氏模量的测量的最新进展以及应用情况等[4]。

2.5 教学评价

《杨氏模量的测量》教学评价, 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1) 实验的预习情况。

2) 实验过程, 学生纪律, 操作规范和数据收集合理性。

3) 实验报告完成情况, 数据处理是否正确。

4) 实验效果分析。

3 实验的效果分析

在信息融合学习课程实施结束后, 我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 把实验组和传统组的学生对照分析, 发现两组学生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别。

3.1 学生对学习课程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我们发现, 实验组学生对学习的课程满意度显著提高, 说明信息融合学习模型的实施是有效的。传统组学生比较对照组后, 我们可以发现, 传统组学生对学习过的课程满意度无明显变化。

在实验课程结束后, 采用自编的里克特量五点问卷对学生进行测量。主要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认可、研究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情况进行测查。

表3是实验组与传统组学生对课程实施后的满意度评估结果。实验组的总体评价为3.68, 显著超过平均水平, 说明新方法的实施情况是非常有效的, 但在创新能力条目上的得分为2.12, 略低于平均水平, 分析原因, 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的时间较短, 课程实施只有8周时间, 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的积累, 或许课程实施时间的增强, 可能会继续提高, 而传统组的总体评价为2.53, 显著低于平均水平, 说明传统方法不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 经过统计检验发现, 实验组与传统组之间存在差异, 而且差异非常显著[5]。

3.2 知识和操作能力有显著提高

实验组学生不但能够很好地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很好地完成作业, 而且会利用互联网资源扩展知识进行深入学习, 能够顺利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实验操作能力有显著提高, 明显达到了新教学模型实施之前的理想标准, 而传统组学生在基础知识理解、扩大知识与实验能力方面的效果不理想[5]。

3.3 自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自学方面, 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 指导学习在线学习, 扩张了学习的时空范围,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访谈调查发现, 实验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较高水平, 说明实验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而传统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3.4 互相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显著

信息融合学习模型中互相协作学习能力是其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之一, 学习效果的进步快慢, 互相协作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促进手段, 需要得到不断加强。调查说明, 实验组学生的互相协作学习能力的总体水平较高;传统组学生的互相协作学习能力的总体存在不足, 说明学生的这两方面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3.5 新教学模型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

在实验组中, 学生对教学的各个方面比较认同, 如:学习模式、总结归纳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研究能力, 这从表3.1中的数据也可以反映出来, 这几项指标均高于平均值。而在传统组中, 从表3.1中反映各种指标均不理想, 集中反映了传统教学模型认可度较低, 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6 新教学模型实施后的实验成绩比较

总成绩=课前预习*20%+课堂表现*10%+实验报告*30%+期末考试*40%, 其中期末考试是采用抽签的方式抽取一个实验, 把整个实验过程完整地操作一遍。结果, 实验组的总平均成绩是86.58, 传统组的总平均成绩是74.31, 经统计检验发现, 实验组与传统组的期末总平均成绩存在差异, 而且差异非常显著, 说明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中, 信息融合学习模式比传统方式优越。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教育信息化助力当前教育变革: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1) :36-40.

[2]Barohny Eun, Steven E Knotek.Reconceptualizing the Zone ofproximal Development:The Importance of the Third Voice.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8 (10) :133-147.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信息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3) :5-10.

[4]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144.

用经济模型品茶的男人 篇4

在山谷中氤氲的雾气里,绿色的茶树时隐时现,直若人间仙境。行在茶园,辅以茶中那韵味隽永的文化,最易触动人的感悟。可是对初来这座茶园的宋铭阳来说,眼前如画的美景只是让他感叹了片刻,很快,专业所养成的思维模式便自动开启了。在他眼中,这茶园中不同位置、种类的茶树,不同成熟度、大小的叶芽,都自动变成了一组组函数数据,开始填入成一个复杂的茶叶工艺质量模型,并不断修正推演。这个模型最终输出的结果是能够改变眼前茶园收入的定量标准。

这是宋铭阳与其他爱茶人相比最为独特的地方。

其实宋铭阳原本对“茶”抱着一种完全抵触的心理。在天津小白楼长大的他最喜爱的是家附近起士林西餐厅里的咖啡。“那个时候对茶就是没有感觉,总觉得这种没太强味道的饮料有着太强的暮气,跟我这种当时刚步入社会充满了抱负和奋斗感的年轻人完全是格格不入的。”他对茶的这种印象直到他因为所从事的宏观经济数据研究的工作所需,开始和茶接触之后才渐渐发生改变。“那个时候接触的喝茶的人,都是很善良平和的人。原本我的工作非常紧张,面临的压力也大,和他们喝茶聊天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放松的事情。就在这种氛围里,茶开始成了放松自己的工具。结果,从开始接受喝茶到转变了二十多年印象开始真正喜欢茶,只用了不到一个月。”

茶带给宋铭阳的不仅仅是放松,而是一系列从精神到生活上的连锁反应式的改变。“喝茶不单单是在喝茶本身,你学会了品好茶,就自然需要能够与之相符的茶具。在有了以器载道的茶具提升了品位之后,你又会自然而然地喜欢到禅道、字画这样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延伸和放大。”在以茶为媒的交流中,他接触到了禅道。“茶和禅道让我体会到了静的妙处。原来我觉得这种安静放松式的享受是在浪费我宝贵的时间。可是当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瓶颈、阻碍的时候,正是茶和禅道带来的静让我在放送中跳出了原来固化的思维,从而在直觉的引导下找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灵感。”

宋铭阳早早便脱离了普通茶友的身份,成为茶商。但是他与别的茶商不同,别人到了茶园是看看环境、品下茶质便收购茶叶包装出售。有过宏观经济数据研究工作经历的宋铭阳则将这种需要对一个事物定性、定量并以复杂的数学模型分析众多数据才得出科学结论的工作,融入到了他的茶叶生意中。经过研究思考,宋铭阳认为茶叶的品质是能够在数学模型中定性定量的,其中脱水期的长短、温度、湿度、工艺过程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为此他跑遍了全国著名的产茶区,而每次都会如同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研究茶园中存在哪些会影响茶叶品质的变量。“很多茶农完全是靠经验在种茶、制茶,想要科学地把控茶叶的质量就需要对食品制造学、植物学、物理、化学、地质学中与其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比如说一片茶叶有它固定的最好状态的标准,那就得从整个制茶工艺往回倒推,看看到底有哪些东西会在达成这个标准的过程中成为变量。像同一片茶园中处在阴坡阳坡的茶树、同一株树上不同鲜嫩度的茶叶,这些都需要不同的脱水时间和工艺才能保证相同的品质。同样的变量还有土壤、树种、加工工艺,这些都需要我采取样本后拿去分析,再将数据导入模型中计算。”正是通过复杂的研究和分析,宋铭阳才能够将采摘几级叶片、萎凋、杀青、翻炒时的时间、温度列出一个区间标准让茶农去实施,而他最终得到的是品质稳定的好茶叶,并有效地压低了成本。

从给茶商茶企提供原材料至今,开始打造自己东疆真诚高端品牌茶叶的宋铭阳又开了一家真诚茶舍。这间茶舍更类似于一个体验中心,能够让人们体验品味这通过复杂数据模型生产出的茶叶的价廉质美。“喝茶要喝文化和故事,但也不能只喝文化和故事。品茶还是要回归茶叶的本质,好不好喝、性价比如何才是最根本的。”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宋铭阳对自己的茶叶有着来自于科学、专业、严谨所带来的自信。

计算机生成图形的光照效果模型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算法

1 概述

自然界中的光滑表面在受到光线照射时会产生反射,这种反射光的强度随表面材料的性质、表面的形状、光线的入射角度等因素变化。眼睛感受到的物体表面的颜色是由瞳孔接收到的光子能量决定的。这些光子是由一个或多个光源发出的,物体表面吸收一部分光子并反射另一部分光子。不同材质的表面具有不同的性质。表面光滑,趋向于以一个特定的方向反射光;表面粗糙,光则以相同的分量向各个方向散射。大多数表面介于上述两种表面之间。一个图像仿真系统要产生逼真的显示效果,就必须对其产生的图像加入光照效果,通常要对每个象素进行光照运算。

在光照效果算法中,把光源类型分为4种。

1)发射光。由物体产生且不受其它光源的影响。

2)环境光。由光源发出的光经环境的无数次反射以至于无法确定它的方向,实际上环境光在任何方向的分量相等。

3)散射光。散射光从一个方向发来,当它垂直照射于物体表面时比它斜向扫过物体表面时显得更亮。而当它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以相同的分量向各个方向散射,所以人在任何地方看它都一样亮。

4)反向光。来自于一个特定的方向并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反射。

在本算法是R(红)、G(绿)、B(兰)三基色可以相互独立地进行运算。

2 光照效果算法分析

顶点的颜色值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Em为该顶点特定材质的发光值(可用于定义诸如灯光、火光等发光体的亮度);F(Ga)为总体环境光对该顶点的照射值;F(A D,S)为由光源产生该点的环境光、散射光及射光值。

顶点的总体环境光由两组参数的乘积决定。(R1,G1,B1)表示光源模型值,R1、G1和B1的不同组合表示了总体环境光的颜色和强度;(R2,G2,B2)表示表面的材质特性,运算值(R1R2,G1G2,B1B2)即为该顶点的总体环境光分量,用A1mAm表示。

每一个光源对顶点都产生光照效果,对顶点的颜色值都发生影响。对每一个顶点而言,要将所有光源的影响值进行累加。每个光源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Af为光源按顶点距离的衰减参数:

其中d为光源与顶点间的距离;Kc为常量衰减系数;Kl为线性衰减系数;Kq为平方衰减系数。

式(2)中Se为聚光效应系数,该系数的值取决于该光源是否为聚光光源及该顶点是否在该聚光光源的照射域内。

式中是由聚光光源指向顶点的单位矢量;是聚光光源的单位方向矢量,EX为聚光指数。

为了决定顶点是否在聚光光源的照射域内,首先要计算max{v軆·d軋,0}。如果其值小于聚光光源放射角的余弦,顶点在照射域外,反之在照射域内。式(2)中AL为光源产生的环境光参量,由兴源的环境光分量Al与物体顶点材质的环境光参数Am的乘积AlAm来表示;DL为光源产生的散射光参量,它的计算需考虑光源的照射角度、光源的散射颜色系数Dl和材质的散射系数Dm。

其中是由顶点指向光源的单位向量;是顶点的单位法矢量。

式(2)中SL为光源产生的反射光参量。反射光参量同样需考虑光线对顶点入射角,如果,则在该顶点处将没有反射光。的意义是光源投射到物体表面的反面。

反射光参量取决于下列参数:(1)顶点的单位法矢量;(2)由顶点指向光源的单位矢量与由顶点指向观察者的单位矢量的矢量和,单位化后所得矢量;(3)反光指数Spe;(4)光源的反光颜色值Sl;(5)材质的反光特性值Sm。有了以上参数,就可按下式计算反射光SL:

如果,则反光参量为零。

3 光照方程

由以上分析,汇总的光照算法方程为:

从式(7)中可看出,对每一个顶点(象素)都进行光照运算,其运算量非常大,所以在实时系统中应采用并行处理技术或部分地采用查表法代替直接计算,才能保证运算的快速进行。

参考文献

[1]GLINT300SX Programmer's Reference Manual,3Dlabs,1996.

[2]Evans&Sutherland Computer Co.High value,high performance image generation-ESIG-3000technical overview,7,1991.

[3]Texas Instruments.TMS340823-D Graphics User's Guide.Oct.1991.

经济效果模型论文 篇6

一、概述

1. 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内涵分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技术, 其后基本思路是以客户的经营风险为导向, 借助于“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 执行追加审计程序, 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并将客户会计报表和账户层次重大错报剩余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从经营风险产生的源头去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客户置于一个人的经济环境中, 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 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 将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本身的风险评价中。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审计风险 (AR) =重大错报风险 (ROSM) ×检查风险 (DR)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ADR) =审计风险 (AR) /重大错报风险 (ROSM)

2. 法律风险系数

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这一思想的一个极端性应用是:注册会计师只要经过测试认为其风险可接受, 即便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一些不符合会计准则的现象, 且这一现象已为注册会计师所知晓, 注册会计师也可以签发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另外, 会计师事务所总体风险, 特别是赔付风险近乎于零, 这种法律制度环境有待完善。

这种状况令人担忧。究其根源, 一方面在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存在执业水平偏低、风险意识淡薄和业务开拓能力严重不足等诸多缺陷, 其不利后果是审计风险模型无法正常得到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本身也存在缺陷, 即它没有考虑法律风险系数的影响。

(1) 谁可以起诉注册会计师 (R1) 。如果只将委托人作为唯一有资格起诉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主体:第一, 对注册会计师得行为进行监督的只是管理当局以及相应的政府管制机构, 监督力量不强;第二, 注册会计师屈从委托人压力的概率将大大提高。

(2) 诉讼的门槛要求, 主要是指诉讼的技术难度 (R2) 。诉讼的技术难度要求越高, 注册会计师被诉讼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3) 赔偿责任 (R3) 问题。对提起诉讼的人来说, 赔偿责任代表了诉讼的收益。赔偿责任越大, 诉讼收益越高;反之, 则表明诉讼收益越低。

如前分析, 法律风险系数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

法律风险系数 (LRC) =R1×R2×R3

3. 修正的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型

引入法律风险系数之后, 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可以重新表述为:

[s1]注册会计师在制定审计策略时, 应事先合理评估客户的整体经营风险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合理估计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剩余风险水平, 然后根据审计风险导向模型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最后再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这里有一特殊情况, 如果LRC为0, 即当注册会计师过失或欺诈行为被查处的概率为零或受到的惩罚为零时, 注册会计师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将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定为最高, 这时, 注册会计师即使根本不执行审计程序, 在发生了审计失误或欺诈行为后, 他们也不要承担法律责任。事实上, 这是一种监管极端失败现象;反之, LRC为1, 表示只要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出现问题, 其被查处的概率为100%, 肯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 为了更好地控制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该尽可能把LRC定为接近1的高水平。

二、修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控制效果研究

在现代风险导向模型中, 由于没有考虑法律风险系数的影响, 其控制效果是很难保证的, 因此,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运用水平偏低也不足为奇。

具体分析过程如表1~表3:

从以上对比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当不存在LRC时, 从表1~表2中, 可以看出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会随着审计风险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相比存在LRC而言,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增加较快。

(2) 当LRC=0时, 即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时, 不会受到法律的约束, 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将无限增大, 上市公司经营失败和会计造假行为将不断涌现, 投资者利益将受到最大限度的损害, 注册会计师行业也将陷入无序状态。

(3) 从表3中, 可以看出, 当风险水平为5%, 法律风险系数为0.25, 修正后的的风险导向型模型所需要的审计证据的成本相当于风险水平为20%的风险导向型模型审计证据的成本;从表3中, 可以看出, 当风险水平为5%, 法律风险系数为0.5, 修正后的风险导向型模型所需要的审计证据的成本相当于风险水平为10%的风险导向型模型审计证据的成本。

(4) 在审计风险水平为5%, LRC由0.25逐渐增加到0.5, 注册会计师所要接受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大, 这时, 注册会计师风险控制意识增强, 所接受的检查风险将会增加。同时, 可能伴随着审计证据成本的增加。反过来, 如果注册会计师可以预见的法律风险较高时, 他的理性行为应当是提高审计质量, 以尽可能降低法律风险。

(5) 审计风险水平为5%, LRC=1, 即如果注册会计师存在违法行为, 就会受到有关人员的诉讼, 赔付一定的金额, 注册会计师将会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业务, 并努力保持95%的可信赖程度执行较为充分有效的测试程序。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可以预见法律风险系数越高, 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诉讼风险及赔付的金额越大。我国还可以通过审计诉讼条件的放宽、审计诉讼的门槛的降低以及赔偿风险的提高, 加大法律风险系数, 提高审计质量, 增强审计效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会计造假事件也不断发生, 审计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也在日益增大, 现行的风险导向型审计不能有效应对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风险。本文从引入法律风险系数, 修正审计风险审计导向模型, 通过对比的方法, 论证修正后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型的控制功效。

经济效果模型论文 篇7

随着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 通信企业的网络等建设项目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 且在规模上呈不断扩大的趋势。项目建设阶段需要投资者自主、科学地决策, 项目实际开展后所能达到的实际能力也需要投资者进一步评估, 以便能更好地控制项目发展, 为项目后续发展提供指导, 项目后评估就是为投资者提供指导依据的主要方法。

对通信企业项目后评估而言, 其主要目的是为实现对已建成项目的改进提供技术、经济上多方面上的建议。一个项目在立项决策后, 能否成功, 效益是否符合预期, 会受到诸如技术实施、项目管理、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一个已实施的项目进行评估, 若只是采用简单的方法 (如:前后对比) 是较难以准确地进行综合评判。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提出针对已实施项目的多因素评估模型, 对项目从项目过程管理、项目实施、项目运营多方面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便于投资者能最优化控制项目发展, 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同时总结项目管理经验, 提出相关建议, 指导项目持续发展。

层次分析法 (AHP法) 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估模型是项目中多目标综合评价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评估目标, 将评估问题细分为不同的组成因素, 各个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评估分析模型, 进行层层因素分析, 确定各因子相对权重, 最终评估整个项目实施完成情况。

1AHP模型在通信企业项目效果后评估中的应用项目实施后评估关键为两点:评估项目总体实际完成程度;评估项目自身诸多单个影响因素的完成情况, 有利于找准项目改进方向。本文针对通信企业项目, 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估模型, 通过科学的指标选取方法和计算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后评估中的两个关键问题。

1 效果后评估主要内容

明确项目要评估的内容对设计完整的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评估模型以及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合理建议或结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常而言, 通信企业项目的效果后评估内容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非财务评价和财务评价。

1.1 非财务评价

非财务评价是为了实现对项目的总体目标完成、项目立项决策水平及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工作等方方面面内容的分析评估, 判断项目的哪些工作做的较好, 哪些工作做的较差, 最后提出改善建议, 以便在未来项目中做得更好。具体主要包括:项目总体目标评价、项目实施过程评价、项目影响力评价和项目持续性评价。

(1) 项目总体目标评价。主要是衡量项目期初目标和目的的实现程度。一方面通过对照原定目标完成的主要指标, 检查项目实际实现的情况和变化, 分析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 以判断目标的实现程度;另一方面还要对项目原定决策目标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实践性进行分析评价。对于通信企业的项目而言, 目标评价中通常考虑业务发展、网络建设、收益实现、建设进度、风险控制等五个方面的因素, 评估各个目标完成偏离度。

(2) 项目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项目周期全过程各环节的评定, 包括立项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生产运营等四个阶段。通过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价, 从而形成项目管理情况的总概括, 了解目前项目管理的水平。立项决策阶段评价主要评估项目的决策依据是否充分、投资方向、网络建设方案及决策程序等内容。设计施工阶段主要评估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选定及能力、资信情况、设计方案和设计水平及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工作。选择竣工验收阶段是全面考核和检查项目实践工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主要评估项目竣工验收, 竣工决算及技术资料的整理和移交等情况。生产运营阶段重点评估生产运营准备工作、项目运行状况、业务经营及市场策略分析等内容。

(3) 项目影响力评价。项目影响力评价主要包括:经济影响评估, 即分析评估项目对国家、地方宏观经济影响, 对提供宏观经济效益的影响等;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 评估项目对环境质量、资源节约及生态环境影响等;业务影响评估, 一方面评估项目开展对企业自身业务发展的影响, 判断企业是否调整现有业务结构等, 一方面评估对企业竞争对手业务开展的影响, 如服务差异性、市场影响力。社会影响评估, 重点评估项目对社会文化、社会就业等的影响。

(4) 项目持续性评价。项目持续性评价重点评估项目持续发展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可能性, 通信企业项目持续性评估一般从项目延续性和持续发展可能性两方面考虑。前者评估项目生命周期内预计可给企业带来的最大效益。后者评估影响项目持续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包括政府的政策, 领导的态度及技术经济环境的变化等。

1.2 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项目后评估当中的关键部分, 通过项目财务效益的论证与评估, 可以判断该项目实施后在经济上的实现程度。一般而言, 财务评估是评判项目效益如何、能否偿还银行贷款的基本依据。

通信企业投资项目大多归属于经营性项目, 其后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对项目盈利能力分析评估:项目盈利能力评估内容主要指项目实施后, 有关项目的经济指标是否达到预期, 存在那些方面的差距, 找出原因, 以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2) 项目偿债能力分析评估:这部分评估内容主要是针对贷款投资的项目, 项目实施后, 通过有关指标评估可以评判项目能否偿还借款, 偿还期限长短, 找出与项目投产前预期存在的差距。

2 指标体系建立

2.1 指标的选取

对通信企业项目进行后评估, 也主要是从非财务评价和财务评价两大方面展开, 针对不同专业的项目有具体不同的细指标, 以某电信公司业务网的建设项目后评估为例, 根据前面所述的评估内容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从而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见下表1。

2.2 建立指标体系

某电信公司业务网的建设项目后评估的指标体系由三层指标组成, 具体如表1所示。

2.3 指标权重测算

在项目后评估过程中, 评价体系确定以后, 其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对最终评价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拟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模型的指标权重进行测算, 利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初步比例的权值, 可以充分考虑决策层对项目实施后的基本观点, 且简单异行。根据上述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方法, 文中所述某电信公司业务网的建设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 运用德尔菲法, 综合项目所涉及相关部门专业人士意见, 并将经验构建量化矩阵, 从而计算出最终指标权值, 具体测算结果为D1110.034、D1120.02、D1130.017、D1210.006、D1220.009、D1310.006、D1320.003、D1330.032、D1340.04、D1410.027、D1420.023、D1510.023、D1520.023、D2110.025、D2210.043、D2220.015、D3110.043、D3120.014、D3210.013、D3220.015、D3230.021、D4110.025、D4210.022、D4220.046、D4230.043、D5110.117、D5120.132、D5130.111、D5210.027、D5220.025。

2.4 评估标准及结论

根据上节指标权重测算结果, 可以看出业务网建设项目后评估主要因子之间的重要程度。本文采用分段分值法设定评估标准, 即100-90分为优秀, 89-75分为良好, 75-60分为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

本文所述某电信公司业务网的建设项目后评估工作中, 由相关部门专业人士对各项评估内容根据分段分值法进行打分, 最终综合计算评估得分。即:D111*85+D112*80+D113*80+D121*90+D122*85+D1 31*90+D13 2*90+D1 33*90+D13 4*85+D1 41*90+D1 4 2*85+D1 51*90+D1 5 2*90+D2 11*90+D2 21*85+D22 2*85+D3 11*90+D3 12*80+D32 1*80+D3 2 2*75+D3 23*80+D411*85+D42 1*85+D4 22*85+D511*90+D51 2*90+D513*85+D521*80+D522*80=86.7分。故可以看出, 该项目实施后整体效果是良好的。从分因子得分看, 在后续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项目本身对市场前端的影响力, 以进一步提高项目效果。

3 结语

本文首先对通信企业建设项目后评估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并以具体实例为依据, 运用评估模型进行了简单评估。由于项目后评估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 评估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在实际评估应用中更应注意评估指标的选取, 所选取的指标要具有代表性、独立性, 避免评价指标的重复性计算, 提高整体评价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正龙.经济预测与决策方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2]杨自厚.多目标决策方法[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6

经济效果模型论文 篇8

《能源发展 “十二五”规划》提出: 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而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和任务,于是如何在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成为政府面临的一道难题。

要实现2015年能源总量控制目标,必须实行相应的总量控制措施,能源税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措施。何建武、李善同( 2009) 及魏巍贤( 2009) 的研究表明: 实施能源税和环境税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但是将会给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必须在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总量之间进行权衡。林伯强、牟敦国( 2008) 的研究结论表明,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具有紧缩作用,但对不同产业的紧缩程度不一致,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胡宗义、刘亦文( 2010) 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升能源效率以防止类似2013年1月份的雾霾天气再度发生,因为能源效率被认为是减少能源消耗、确保能源安全、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提高能源效率可以降低单位产量的能耗量,但未必会导致总能耗量降低,因为能源效率提高将降低单位产量成本,而成本降低可能导致能源总需求增加( Brookes,1990) 。换言之,能源效率提高的目标是降低能耗量,但却可能带来相反的结果,即能源效率的回弹效应。Saun- der ( 1992) 在Khazzooms和Brookes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Khazzoom - Brookes假说: 从宏观角度上看,能源效率提高节约的能源可能被增加的能源需求抵消掉。该假说被研究者们普遍引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查冬兰、周德群( 2010) 的研究表明,我国能源回弹效应明显。能源反弹效应影响生产活动,必然影响到污染物排放。在我国因能源消耗而产生的污染排放中,工业部门的排放占到80% 以上( 陈诗一,2009) ,而高能耗行业的污染排放又占据了工业部门排放的90% 以上( 龚健健、 沈可挺,2011) 。

本文将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建立绿色GDP社会核算矩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CGE模型,模拟分析能源税和能源效率变化对经济及环境的影响, 以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二、社会核算矩阵

社会核算矩阵( SAM) 账户给经济系统模型界定了一个范围,包含了市场、行为、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等,体现了各经济部门间的联系,能够反映一般均衡的事实,是CGE模型的现实基础。 SAM满足很多模型运行所需的初始平衡条件,可作为CGE模型参数标定的基准数据集以及情景分析的基准情景。

基于CGE建模的需要,本文将采用郭志、周新苗、王鹏( 2013) 一文中编制的绿色GDP社会核算矩阵。该矩阵包括了26个传统的生产活动部门、26个传统商品部门、3个污染治理活动部门和3个污染治理商品部门,此外还包括了附加部分。 生产和商品部门中与能源相关的各5个。污染治理活动账户、污染治理商品账户能反映生产部门的污染治理量( 价值量) ; 附加账户反映生产活动的污染物产生量、治理量和未达标排放量。

三、能源CGE模型的建立

本文接下来将在微观绿色GDP社会核算矩阵的基础上构建能源CGE模型,用以模拟提高能源税和能源效率的影响。完整的能源CGE模型核心模块包括生产活动与污染物关系模块、生产模块、 消费模块、市场均衡与闭合规则选择、绿色GDP核算关系,本文重点考察生产活动与污染物关系模块以及生产模块。

( 一) 生产活动与污染物关系模块

生产污染物产生量与中间投入、生产工艺有关。其中,中间投入的排污系数不变,生产工艺产生的污染物与产量保持固定比例,具体测算关系参考Hettige ( 1995) 、Garbaccio ( 2000) 和O’ Connor ( 2003) 的相关研究成果; 生产中的治理商品投入意味着污染治理。

1. 生产活动与污染物实物产生

污染物分为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污染物1为例,部门a生产工艺产生污染物1的计算公式如下:

生产工艺与其它污染物关系与此类似。以污染物1为例,生产部门a中间投入产生污染物1的计算公式如下:

得到中间投入污染物的排放量矩阵后,对该矩阵的行之和汇总便可得到生产部门a中间投入产生的污染物1总量,即:

同理可得,中间投入与其它污染物的关系式。 因此,部门a污染物1产生公式如下:

同理可得废水TE2a、固体废物TE3a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2. 污染治理活动和污染治理

中间投入中的污染治理投入商品实际上是污染物治理量,污染物治理量是价值量形式。在短期内,价值量与实物量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以污染物1为例,具体比例关系如下:

cu1a在短期内固定不变,可以根据污染物治理量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初始值计算得到,cu2a、cu3a的情况与此类似。同理可得AE2a、AE3a的具体表达式。

以污染物1为例,根据( 4) 式、( 5) 式,未达标污染物排放具体表达式如下:

同理可得污染物2和污染物3未达标排放量EE2a、EE3a的表达式。

绿色GDP为扣除环境、生态破坏损失后的GDP。根据这一思想,绿色GDP表达式如下:

其中pw1、pw2、pw3分别表示污染物1、2、3未达标排放量的单位生态、环境成本。单位环境退化成本的计算依据2004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

( 二) 生产函数模块

生产函数采用嵌套的CES函数。将能源税和能源效率因子引入生产函数后,函数形式会发生变化。

1. 引入能源税后的生产函数

引入能源税后,嵌套CES函数的第一层函数形式不受影响,具体表达式如下:

中间投入函数采用的是里昂惕夫函数。对能源商品征税,嵌套CES函数第二层的中间投入函数形式不受影响,中间投入的价格函数发生变化, 中间投入及其价格表达式如下:

能源税为外生政策变量,在具体设置过程中对每一种商品都设置一个税率tec。在商品税率具体值的设定上,其它商品的税率固定为0,仅考虑能源税的变化。嵌套CES函数第二层的QVA函数为CES函数,不受影响。

2. 引入能源效率因子后的生产函数

能源效率的提高会使单位产品的能耗量降低, 对生产的投入产生一定的影响。生产函数的形式和结构与前文一样是嵌套CES生产函数。引入效率因子后的中间投入函数变为:

对( 11) 式进一步变化可得:

对中间投入商品设置效率因子efc,该因子为外生的政策变量;其它中间投入的效率因子设置为0,只考虑能源效率因子的变化。能源效率提高必然导致单位产出能耗量下降,从而单位产出的中间投入复合品价格PINAa发生变化。根据中间投入之和等于总的中间投入有下式:

由( 12) 式、( 13) 式可得:

通过( 14) 式可以知道,效率因子的提高会导致中间投入复合品价格下降,价格下降会带来几个方面的效应,如收入效应和替代效用。

此外,消费者效用函数为柯布- 道格拉斯函数。能源税提高使消费者获得同样效用的支出增加,效用函数形式不变,商品支出函数发生变化。 能源效率提高,单位能源给消费者带来更大效用。 消费者同样的支出,效用水平增加,商品支出函数形式不变,效用函数发生变化。

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根据闭合规则的选择,政府、投资对商品的需求为外生的。

贸易方面,出口是内生变量,出口品价格由汇率决定,汇率取决于汇率体制。进口关税外生给定,进口是内生变量。在开放经济的CGE模型中, 进口品QM和国产品QDC间的替代遵循 “阿明顿条件”,国内产出QA在内销QDA和出口QE间的分配用CET函数表示。在国际市场上遵循 “小国假设”,即进出口品价格由国际市场价格决定,国际市场价格为外生变量。

市场达到一般均衡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商品市场均衡时,投资储蓄自动均衡,各微观个体达到收支均衡。

宏观闭合规则方面,国际收支平衡选择固定汇率闭合规则; 政府收支均衡选取约翰森规则: 政府支出、投资为外生,储蓄为内生,模型由储蓄率的调整达到均衡。要素市场均衡采用约翰森闭合: 劳动供给是内生的,劳动的价格、资本供给也是外生的。

四、政策情景分析

本文SAM中包括的能源部门有煤炭开采和选洗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一) 基本情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能源效率在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比五年前下降了17. 2% ;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耗总量也在不断增加。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反映的各生产活动部门的能源消耗情况如图1所示。

能源消耗行业分布状况: 能源消耗量大的行业分别是A11、A12、A13、A14、A23和A26,主要集中在重工业,但A26 ( 其它行业) 能源消耗量也很大,主要原因在于本文中A26是建筑业、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19个行业的集合。

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五种能源的消耗及比例分布如图2所示。通过图2可以发现,电力及石油加工产品消耗最大,其次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最后是燃气。在一次能源的构成中, 煤炭占比一直较高,2011年煤炭消费量达35. 7亿吨,占一次能源的72. 8%; 石油消费量为4. 6亿吨,占一次能源的18%。虽然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但可预计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和石油的主导型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数据来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网,数据更新日期2012年7月

图3反映了1990年至2009年每1 000美元能源消耗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近些年单位GDP的能耗量在不断降低,表明能源效率在不断提高。

( 二) 征收能源税效果分析

征收能源税是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接下来运用CGE模型模拟征收能源税对能源消耗量、污染治理、宏观经济及产业结构方面的影响。

征收能源税有助于实现能源总量控制目标, 同时可减少排污量。由于各种能源的份额不同, 受到能源税影响的程度也就不一样。表2反映了能源税每增加10%时各种能源消耗总量情况。能源税增加,A11、A23消耗量降幅最大,A24消耗量降幅最小。各能源消费量的降幅不一样必然导致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其中A24的降幅最小,其比例相对图2略有上升。

从理论上讲,能源税增加使得能源商品价格上升,企业成本增加,从而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能源税征收的宏观经济影响模拟结果见表3,结果符合初步预期。

通过表3中的模拟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能源税的逐渐增加,宏观经济受到负面影响的程度越来越高。能源税税率增加10 %,GDP下降0. 6125 % ,居民收入下降0. 2753% ,但GGDP仅下降了0. 4972%,降幅明显小于GDP的降幅,且在GDP中的占比上升; 与此同时,废气不达标排放量下降0. 7251%,废水不达标排放量下降0. 59796% ,固体废物不达标排放量下降0. 34292% 。随着能源税率的上升,宏观经济指标和不达标污染物排放指标都出现下降。

从产业结构层面看,不同的行业能源消耗强度不一样,征收能源税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能源税增加10%之后各行业污染物排放、 产值分布如图4所示。

根据图1,重工业能耗量大,轻工业次之,然后是服务业和农业。因此,可以初步判断:( 1) 能源税对重工业的影响将大于对轻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的影响; ( 2) 由于重工业也是高污染产业, 能源税必然能够带来节能减排效果。通过图4可以发现,如果对污染物征收10% 的税,首当其冲的就是重工业,产值QA大部分都有较大降幅,例如A12,A14,A16,A19,A23等; 其次是轻工业生产部门,如A6,A7等; 最后是A26。由于各行业产值降幅不一致,负面影响大的行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必然下降,负面影响较小的行业占比反而会上升,产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能源税导致价格上涨,能源投入、 总产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污染物不达标排放减少。通过图4可以发现,当征收10% 的能源税时,污染物的减排幅度要高于产值的降幅。具体而言,重工业中的A12,A13,A14,A23污染不达标排放降幅较大,轻工业中的A6,A7,A10降幅也较大,采掘业中的A2、A4固定废物减排幅度也较大。

( 三) 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

要实现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环境约束问题,提高能源效率是最优、最有效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能源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产量需要的能源更少,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增加,生产规模扩大。能源效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能源消耗总量的减少,甚至可能出现能源消耗总量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更多的情形。

表4反映了能源效率提高1%、3%和5% 后对总量经济指标的影响。数据显示这些影响均显著为正。能源效率提高1% 后,居民收入上升,GDP和GGDP分别增加0. 06735%、0. 06924%,污染物不达标排放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增幅明显小于GDP的增幅。

能源效率提高会降低单位产量的能源消耗量, 但是随着GDP的增加,能源消耗总量可能增加。 能源效率分别提高1%、3%和5%后,各种能源消耗总量的模拟情况如表5所示。

通过表5可以看到,随着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耗量增加。与图2对比可进一步发现,消耗量大的能源在效率增加后的增幅相对较大。

通过图1基本情形分析我们已经知道: 重工业能源消耗量最大,轻工业次之,然后是采掘业、服务业等。能源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产出能源消耗降低,能源消耗量大的行业受惠将最大,其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能源等中间投入会进一步增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可能增加。能源效率提高1% 后,各行业的生产、排污情况如图5所示。

根据图5可以看出,能源效率提高1% 后,各生产部门的产出发生了变化,重工业中的A10、 A12、A13、A14、A16和A23产出明显增加,此外A2、A4、A6、A7也有较明显的增加,其它行业的增加幅度则较小。与此同时,各行业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有较明显的变化,A6、A12、A13、A14、A23等行业都有较明显的增加,其次是A2、A4、A7、 A8等行业,但污染物的增幅要低于产值的增幅。

五、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能源CGE模型模拟不同能源税、 能源效率情境的节能减排效果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在能源税政策效果方面,能源税增加相当于能源价格上升,价格增加带来两方面的效用: 第一是替代效用,替代效应导致中间投入减少,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需求增加; 第二是收入效用, 收入效用会使得中间投入、要素投入减少。二者的综合作用决定了能源税的效果。征收能源税影响能源价格,通过价格的提升来反映能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节能减排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征收资源税的影响范围较广,它将对宏观经济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能源税的上涨将推动产业结构变化,各产业产出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并表现出一种趋势: 能源强度越高的产业受能源价格上涨的紧缩程度越大。

其次,在能源效率变化方面,能源商品效率提高,单位QINA中能源商品含量减少,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中间投入复合品的价格,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能源效率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要考虑到价格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传递影响。能源效率提高虽然降低了单位产量的能耗量和成本,但是由于上述三种效应的综合影响,能源消耗总量上升,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能源税使得整个经济在付出一定代价的情况下到达了节能减排的目的,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能源效率提高虽然在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面效果不明显,且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但是大幅降低了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在绿色GDP社会核算矩阵的基础上构建了能源CGE模型,并模拟能源税收和能源效率的变化效果,结果表明:能源税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而能源效率的提升尽管可以大幅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但不利于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经济效果模型论文 篇9

一、问题提出

心理咨询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当事人通过与咨询师的互动后会在某些方面发生变化,且期望这种变化是积极有利的。但问题在于,如何反映这种变化,并且加以分析,从而判断心理咨询的效果,这就是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问题。尽管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心理咨询是有效的,但其评价的科学性依然是一个问题。

近年来,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推动下,越来越多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咨询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心理工作者也着重思考及实践各种心理咨询技术,但很少有人对学生咨询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及思考,普遍的做法是咨询结束后填写一张咨询记录,以存档案。所以,学校心理咨询效果应从哪些方面去评价,如何做科学的评价,如何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发展,是一个非常有参考及指导性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述评

早期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对理论的依赖性很强,比如精神分析学者关注“自我力量”,认知心理学者使用“认知方格”。后来则发展为使用不同量表进行的多元评价,但评价标准很不一致,不同量表之间缺乏可比性,这让研究者和实践者无所适从。面对这种情况,心理学家开始尝试构建适用于各种咨询和治疗方法的效果评价模型。这些基于临床实证研究构建的模型摆脱了对某一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的依附,使得其适用面更为宽广。杨宏飞就提出了围绕当事人变化回答四个核心问题的四维模型。

四维模型包括内容、报告者、方法与时间四个维度(见表1)。其中,“内容”回答“什么在变化”这个问题,既要反映消极心理的多寡,也要反映积极心理的变化。“报告者”回答第二个问题,包括当事人、专业人员(指咨询师和受过训练的观察员) 以及知情者(指亲友、同事、学生、教师等) 。“方法”回答第三个问题,包括侧重量表与实验设计的“实证法”与侧重个案报告的“现象学方法”。“时间”回答第四个问题,包括“即时报告”“跟踪报告”“中期报告”“总结报告”等多种时间维度。

三、构建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

学校心理咨询不同于面向社会人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咨询对象的年龄比较集中,都是青少年,主要解决正常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家庭等问题,更注重的是教育、指导和支持,是一种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咨询,其效果评价着眼于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社会技能的提高。因此,参考杨宏飞心理咨询效果评价四维模型,笔者尝试构建以报告人为主导,以时间为主线,内容及方法为报告项目的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见下页表2)。

以报告人为主导符合学校心理咨询的特点,关注当事人学习、生活环境因素。

来访的“当事学生”和对其咨询的“心理辅导老师”报告内容,既包括体现心理咨询的积极效果的积极心理变化,也包括反思自己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消极心理变化。而家长、同学、班主任只报告当事人的积极心理变化,这有助于形成当事学生积极的心理支持环境。

来访的“当事学生”和对其咨询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咨询前、中、后都报告,有助于当事学生积极心理与行为的推进与发展,“心理辅导老师”的后期跟踪辅导有利于评价咨询效果的延续性。而“家长”“同学”“班主任”只是报告咨询前、后变化,给该当事学生的心理咨询效果作辅助性评价。

在评价方法上,测量是实证性的评价,是所有“现象观察”的现象学评价的有力佐证。

当然,此模型只适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个体咨询),对于全员参与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比如团体辅导)则有非常大的局限。

四、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实践与思考

接下来,笔者将以一个适应问题学生咨询案例为例,重点阐述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实践与思考。

(一)咨询案例

我校是全寄宿学校,适应不良是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每年九月份班主任转介的个案多属此类。独生女杏儿开学后就感觉适应不了学校的住宿生活,非常想念妈妈,回到宿舍就往家里打电话,虽然妈妈鼓励她要坚强,但自己就是控制不住,常以泪洗面。据班主任反映,这种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生活:在课堂上经常发呆,望着窗外,教师稍微提醒,她就趴在桌子上簌簌落泪;在生活中,同学们都不太敢跟她交往,生怕一跟她说话她就哭,而她在课间也经常趴在桌上,在活动时躲在角落,不主动跟同学交流。

该案例采用的心理咨询方法为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杏儿的个体信念(B)从“觉得自己适应不了,觉得在学校无法生活”转变成了“要主动和同学、教师交流,要自信地适应初中生活”,行为结果(C)从“整天流泪,吵着要回家、要转学,上课不专心,不和同学进行交往”转变为“能主动交往,自信地适应初中生活”。

(二)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实践

下页表3贯穿咨询全程,适时记录咨询效果。

在此后的心理咨询中,对每个个案咨询结束后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在此基础上亦有多次补充和完善,比如:针对“当事学生”所反映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SCL-9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量表进行测评;对家长、班主任和学生的报告除了访谈,还设计了简单问题供作答的形式。

而“心理辅导教师”报告维度,为及时反映咨询工作和反思咨询进程,结合心理咨询中当事学生的变化,进一步细化为下页表4这样的咨询效果评价模型,以便咨询师在咨询结束后对整个咨询过程有整体的认识:此个案系列咨询如果成效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哪里?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在哪里,是学生因素,还是咨询方法因素?

当事人的想法与情绪状态是每个阶段基本可以评估及报告的,但是否形成了积极的人格品质,是否在社会生活行为及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则主要在咨询结束后及追踪评价中体现。

测量分析主要体现在咨询前与咨询结束后,能及时反馈当事人的变化,而咨询方法的分析则主要体现在咨询过程中的选择和咨询总结时的反思,以研究咨询方法是否恰当及有效。

(三)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思考

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能够直观和全方位展现每个个案的改变过程,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以报告人为主导的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符合学校心理咨询的特点,关注当事人学习、生活、环境因素,有助于形成当事学生积极的心理支持环境。相较于简单的咨询记录表,这种效果评价模型还给予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非常严谨、明晰的咨询思考。另外,这个模型还细化了“心理辅导教师”报告项目,让我们在咨询结束后对整个咨询过程有整体的认识。当然,这样的咨询效果评价模型是细致及严谨的,需要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咨询实践中及时记录及反思,才能带给自己更多的思考和努力方向。并且,此模型只适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个体辅导),对于全员参与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如团体辅导)则有非常大的局限。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中学,佛山,528305)

虚拟环境中的光效果变化模型研究 篇10

自然景物由于受环境影响,表面色彩和纹理的视觉效果变化很大。通常,鲜明的色彩会变得模糊,即图像的退化。这种退化在视觉上产生远近变化,由此,可以利用这种环境给予的退化机理研究虚拟环境中的光效果变化问题。

光和大气交互的问题是光和一般介质交互问题的特例。根据目前相关文献总结,其变化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光通过大气介质后的光衰减;另一类是虚发射效果,即粒子之间互相辐射产生的散射因素,可看作在射向视点方向上每个单位体元的大气介质对视点处光强度的影响。

2 视觉颜色模型

2.1 光的颜色性质

颜色不仅取决于物体本身,还与物体周围光源、环境以及观察者的视觉系统有关。颜色指标从视觉和光学角度的定义描述也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

从光学角度看,可见光或不同的颜色都处于电磁波频谱中一个很窄的频带。该频带中每一个频率值都对应一个不同的颜色。低频末端为红色(4.3×1014Hz),高频顶端为紫色(7.5×1014Hz)。在这些频率之间,人眼能区别40万种不同的颜色(如图2所示)。

当白光入射到一个物体上时,一部分频率被反射,另一部分频率被吸收,反射光频率的综合就决定了物体的颜色。若反射光中低频占主导,则物体呈红色,此时光在频谱末端有一主频率或主波长。这一主频率就是光的颜色(Color)或

光的另两个重要性质:

(1)亮度:与光的强度有关,强度越高,亮度越大。

(2)纯度:描述光的纯净程度。

白光的能量分布特点为:

(1)包含可见光所有频率范围。

(2)各频率能量大致一样。

2.2 CIE色度图

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建立了原始彩色国际标准,旨在于允许将所有其他彩色定义为3个原始彩色的加权和。而在可见光频谱中,没有任何3种颜色能完成这点。由CIE建立的标准原色并不与任一真实彩色相对应。在此标准中,每种原色是由它的能量分布曲线来定义的。

CIE色度图主要有三种用途:

(1)计算任何颜色的主波长和纯度。

(2)定义颜色域或颜色区域,以显示叠加颜色的效果。

(3)用于各种图形设备的颜色域。

2.3 常用颜色模型

所谓颜色模型指的是某个三维颜色空间中的一个可见光子集。在计算机图形学中,颜色通常用一种模型描述。颜色模型包含某个颜色域的所有颜色。目前常用的颜色模型有4种:

(1)RGB彩色模式(red,green,blue)。

(2)CMY颜色系统(cyan,magenta,yellow)。

(3)HSV颜色模型(hue,saturation,value)。

(4)HLS颜色模型(hue,lightness,saturation)。

3 图像光效应模型

通过视觉系统所看到的自然景物是景物表面的反射光在三维空间分布的结果,太阳光是入射光光源。按照光学理论,景物表面反射光的色彩和强度的光学特性与入射光源、物体本身材质、表面形状等有关,这些光学特性均可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各种光照模型描述。

3.1 光与大气作用

对于自然景物,除表面光照外,还须考虑光线经过大气层对视觉效果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透过大气层照射到物体表面的入射光源的变化,二是物体表面反射光到观察者之间的光路上的变化。

通常,粒子和光的交互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粒子可以再辐射已经接受的能量,这种再辐射可以在所有方向上发生,但一般在不同的方向上其辐射强度不同,这一过程称为散射;二是,辐射能可以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化学反应能,或不同波长的辐射,这些过程称为吸收。在可见光范围内,对于黑烟,光衰减主要以吸收为主,而对于以水气为主的大气微粒,则主要受散射制约。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约为0.5μm。根据经典理论,对于比波长小得多的粒子,光和粒子的交互遵从Rayleigh散射定律。这个定律的显著特征是散射光的强度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因而蓝光比红光散射强度大,但对于水气粒子较为浓密的大气,应该遵从Mie散射定律。

3.2 验证

色彩变灰。例如,原先色彩鲜艳的绿色树林,经大气水雾遮挡之后,即色彩的饱和度受到影响。饱和度变化的大小同样与水气层的浓度、厚度有关。而且,景物本身颜色变灰也说明景物本身的光强有所衰减。

光色变化。在正常的晴天或薄云天气,一定距离的山的表面看起来会变成蓝色。当空气中水气较少时,只有远山才能显出蓝色。但若湿气较大的山区,山色很明显地变成蔚蓝色,这就是所谓的“晴岚”。很明显,山体的变蓝与水气层的厚度、浓度以及观察的距离等因素有关。

3.3 解释

上述的观察可以定性地解释为:

(1)由于水气的影响,使山体表面的反射光线透过时发生衰减。

(2)由于水气本身散射光,反射光中混入了水气所散射的光,使色彩变灰,并使从某一方向穿过大气的山体表面的反射光加上该方向上的水气散射的光强之和有可能大于原来山体表面反射的光强。

(3)大气的散射作用使得白昼光向光谱高端偏移,产生蓝色效果,从而使水气散射的光和山体反射的光均偏向光谱高端。这样的定性解释和前述的大气粒子的散射理论非常一致。

摘要:讨论了虚拟环境中,光效果变化模拟应用的视觉颜色模型和图像光效应模型,服务于虚拟现实仿真场景的光效果动态模拟。

关键词:虚拟场景,光效果,变化模型

参考文献

[1]黄安祥.空战虚拟战场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郭齐胜,董志明.战场环境仿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动静脉内瘘术下一篇:港口设备管理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