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效果论文

2024-08-11

补贴效果论文(通用9篇)

补贴效果论文 篇1

2015年12月初, 笔者有幸赴安徽、湖北两省考察学习。其间, 与当地农机工作人员座谈交流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做法和经验, 并实地考察了安徽省肥东县农机补贴情况, 感觉安徽、湖北两省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特别是在补贴资金管理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对于开阔眼界、打破思维惯性、创新我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 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安徽省补贴资金管理情况

2015年中央财政共下达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4亿元, 较2014年增长了8.3%;省级财政没有安排专项资金。共补贴农机具约10.8万台 (套) , 受益农户8.2万户。

1.1 主要特点

(1) 因素法分配资金方式。补贴资金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 综合考虑各市、县 (市、区) 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绩效管理考核、上年补贴资金使用情况以及示范县 (区) 等因素, 确定补贴资金规模。按照先到先补、用完为止的原则依次确定补贴资格, 优先满足购买敞开补贴机具的购机者, 然后依次保障购买重点补贴机具的购机者。

(2) 突出重点机具的政策导向作用。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 明确13类机具为重点补贴机具, 并从中选择三类机具实施敞开补贴。对于价格较低的机具, 淮河以北地区单台机具补贴额低于3 000元、江淮之间补贴额低于1 000元、长江以南地区及山区县补贴额低于500元的机具可以不予补贴。

(3) 提高县级自主选择权。对基层部门赋予更多的自主权, 县级可以从全省重点补贴机具范围中选择部分当地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列入本县重点补贴范围, 确定各品目的资金使用规模及各类补贴对象年度内可申请补贴机具台数, 品目实施结余部分可以在县域内统筹安排使用。

(4) 对购置补贴机具实行限量控制。为满足更多农民的购机需求, 对农户购置补贴机具数量进行了限制。规定每户在年度内可申请补贴机具台数不超过3台 (套)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年度内可申请补贴机具台数不超过10台 (套) 。

1.2 存在问题

(1) 资金总量有限, 部分农民购机没有得到补贴。大约有30%左右的购机农民享受不到财政资金补贴。

(2) 部分机具占用较多资金, 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秸秆禁烧力度大, 大马力拖拉机、捡拾压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购买量较大, 占用了大量补贴资金, 影响其他机具的购置。

(3) 地方政府叠加补贴使部分机具补贴率达到50%~80%, 在极大地调动农民购机热情的同时, 也容易造成机具闲置浪费、使用效率不高、监管难度较大。

2 湖北省补贴资金管理情况

2015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湖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388亿元, 省级财政没有安排补贴资金。补贴机具种类为10大类34小类81个品目。全年共补贴各类农机具近80万台 (套) , 受益农户达60多万户。

2.1 主要特点

(1) 因素法资金分配方式。综合考虑各地耕地面积、主要农作物产量、农村人口、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2015年度补贴资金使用情况等因素确定各县 (市、区) 补贴资金规模, 按不低于当年预算70%的要求提前下达资金。预留了30%的补贴资金。

(2) 优先保障敞开补贴机具。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所有机具不再作区域性补贴限定, 县级在补贴资金额度内对重点支持品种实行敞开补贴, 先到先补, 未享受到补贴资金的农民第二年优先补贴, 取消补贴额在500元以下的机具。

(3) 发挥地方自主权。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所需机具和小区域适用性强的机具, 可列入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资金的补贴范围, 具体补贴机具品目和补贴标准由地方结合优势产业确定。单机补贴5 000元以下 (含5 000元) 机具的核机程序及不同用户享受补贴额度由各地自行确定。

(4) 机具购置补贴实行限额控制。个人年度内享受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总额不得超过5万元。单机补贴额超5万元的机具限购1台。承包耕地13 hm2 (200亩) 以上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年度内享受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总额不得超过70万元。

(5) 督促申报, 保障进度。实行先申请后购机。获得农机购置补贴指标确认通知书后的购机者应按照规定时间尽快购机, 逾期未购置视同放弃。县级农业 (农机) 部门至少每季度向财政部门提交一次相关资料, 财政部门应每季度组织一次补贴资金兑付工作。

2.2 存在问题

(1) 补贴产品数量过多, 少数列入补贴产品范围的机具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

(2) 针对老区、库区、贫困地区适用机具补贴标准较低, 对农民吸引力降低, 影响了当地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

3 相关建议

安徽、湖北两省对部分重点机具进行敞开补贴等操作方式, 前几年江苏已实施过, 现认真研究其中的有些具体做法和经验, 仍具有借鉴意义。在资金总量有限、省级财政没有配套补贴资金的情况下, 可以从中借鉴一种或多种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达到控制资金使用规模的效果。

3.1 敞开补贴应有控制资金使用规模的措施

在当前农民需求旺盛、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仍然不足的情况下, 敞开补贴也不应完全放开资金的使用, 应对资金使用规模采取控制措施, 力争实际使用量与预期差距不大。江苏省应对资金使用过多的部分机具或地区实行总量控制内的敞开补贴。对于近几年资金使用量持续高速增长、占用较多补贴资金的机具, 在测算满足当年实际需求的同时, 分别进行资金总量控制;同时对个别使用资金量过大且又远远超过实际需求的县区进行总量控制。江苏插秧机、育秧播种机和油菜收割机执行补贴的时间截止到6月30日, 有部分机具购买时已过了作业季节, 只能等到明年作业, 占用了当年的补贴资金, 降低了机具使用效益。建议根据机具使用性能及作业季节特点设定机具敞开补贴时限, 将补贴资金用到当前农业生产最需要的机械上来。

3.2 适当提高县区操作自主权

2015年江苏补贴机具共选取10大类49个品目, 市县农机部门不得缩小或扩大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省品目范围内的一部分自选品目仅部分地区有需求, 在其他地区销售较少或基本没有销售, 为县级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建议赋予县级部门更多的自主权, 在财权下沉的同时, 进一步将事权、责任下沉, 提高县级农机部门主动融入补贴工作的积极性。县级农机部门可以将当地农机化发展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列入本县重点补贴范围, 可以根据当地机具保有量和发展规划等情况, 确定当年个别品目机具使用资金规模, 公开公正地确定品目选择的方法程序。

3.3 降低部分机具补贴额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 全国各类农机的平均补贴额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降低补贴额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调控措施, 可以有效引导农民理性购机。但是, 机具补贴额幅度降低过大, 将严重影响农民的购机积极性, 使机具购置数量急剧下降, 影响到农机化平稳健康发展, 机具补贴价格的引导作用将不再明显;降低幅度过小, 市场反应不明显, 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 降低补贴额相比较其他方式带来的效果, 要经过严格测算;同时要综合考虑周边省份同类机具引导发展政策等因素, 谨慎操作, 避免调整幅度过大对市场造成冲击。

3.4 合理限定农民购机总量或总额

安徽省对农民个人和农业经营组织补贴购机数量分别限定在3台 (套) 、10台 (套) , 湖北省限定个人和农机合作组织年度内购机补贴总额分别不得超过5万元、70万元。通过合理的限定购机数量和总额, 避免了农民脱离实际需要, 盲目购买机具, 造成使用浪费;同时也有利于农机部门监管, 能较好地防范机具流失。江苏省对个人和农机合作组织购机上限均为80万元。对大多数农民个人来讲, 基本上没有出现达到或接近80万元上限的情况;大多数农机合作组织限于购机总量资金的压力, 也很少在一年之内购置价值数百万元的机具, 80万元限额没有起到应有的限制作用。而限额设置过高容易造成政策宽松、补贴资金充足的印象。当偶尔出现一次性购置过多机具的用户, 基层农机部门往往慎之又慎, 不敢轻意审批通过, 加重了农机部门的负担。

3.5 限定农民申报时限

湖北省实行先申请后购机, 对农民的申请购机时限进行了规定, 最长不超过3个月, 逾期取消补贴资格。江苏省对农民当年购机申请补贴时间要求比较宽松, 在补贴系统开通期间, 随时受理农民购机申请。从实践上看, 大多数农民申报手续在3个月以内完成, 一般在农忙季节购机的农民, 农忙结束会及时办理申报手续。在没有资金压力或者存在经销商垫付资金的情况下, 农民主动申报的意愿不强, 甚至出现当年忘记申报的情况。申报时限过于宽松, 将影响资金使用及结算兑付进度。建议将申报时限相对缩短, 提高农民申报的主动性。

3.6 简化小机具补贴流程

安徽、湖北两省分别取消了低于一定补贴数额的小机具补贴, 将补贴重点放在保证地区发展的关键环节的重点机具上。补贴额较小的机具品种繁多, 大多需求量不大, 在不突破总量限制的前提下, 江苏省曾出现过一人购几十台甚至上百台机具的情况, 核查及监管极为不便。从近几年实施情况来看, 小机具普及性较小, 部分乡镇农机员对机具性能、结构认识不足, 乡镇核机验机时容易出现疏漏, 造成违规情况发生。由于补贴数额较低的小机具申请补贴手续同大型机具一样, 申报资料一件不少, 办理环节一个不落, 加重了基层核查机具的负担, 增加了基层的监管难度。湖北省对单机补贴5 000元以上的机具要求进行现场核查, 其他机具的核机程序和要求由各地自行确定。江苏省可以进一步简化小型机具的核查和申办流程, 或由各地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经验做法是否先进, 主要在于是否符合当地的发展实际。安徽、湖北两省的有些做法与江苏省有很大不同, 但同样行之有效。广泛学习各地经验做法, 弃粕存精, 兼收并蓄, 有利于开拓思路, 创新发展, 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施效益, 推动农机化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补贴效果论文 篇2

补贴政策和惠农项目并非一成不变,国家的生猪扶持力度却始终存在。无论是一号文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还是生猪行业的各项新政,都透露出国家对行业的关注。未来,生猪补贴的力度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017-2020年政府倾斜的这6大养猪补贴政策!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农业部罕见地发布了生猪生产的顶层设计性文件——《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也就是“十三五”生猪生产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路、布局,提出了建设现代生猪种业、提升饲料兽药产业发展、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生猪屠宰管理等八项重点任务。

在《规划》中,也提及了多项生猪产业重点工程与政策:良种工程项目,良种补贴政策,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项目,调出大县奖励政策,标准化养殖项目,生猪育种补助政策,生猪养殖保险政策,等等。在未来五年内可以预见的是,生猪养殖补贴政策并不会减少,依然会有多种补贴等待认领。1 良种工程项目与相关补贴

在《规划》当中,农业部提出,要深入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为主体,区域性种公猪站为纽带,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为中枢,同步推进企业集团育种和联合育种。增加良种工程项目资金投入,以提升种猪品质为重点,支持核心育种场、种公猪站、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制种供种能力。继续实施生猪良种补贴,提高人工授精覆盖率。

良种工程项目,属于《规划》中提出的几大重点工程与政策之一。项目计划突出“育、保、测、繁”四大环节,着力提升育种创新、种质资源保护、品种测定和制种能力,改善育种科研、生产设施、疫病防控、种业监管等基础设施条件。在完成该项目的同时,农业部还计划实行良种补贴政策,在天津、河北等省市和黑龙江农垦、广东农垦实施生猪良种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对使用优良种猪精液进行品种改良的养殖场户给予补贴,每头能繁母猪按照每年使用4份精液进行补贴。

调出大县奖励政策与相关补贴

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的施行已经有一段时间,早在2010年财政部即印发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并于2012年进行了更新修订。生猪调出大县坚持“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主要以统计系统公开发布的分县分年数据为基础,对统计数据达到规定标准的县予以奖励。统计数据主要涉及生猪调出量、存栏量和出栏量,奖励资金由县级有关部门统筹安排用于支持生猪生产和流通发展。《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每个县的奖励资金原则上不少于100万元,主要用于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的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治理的支出,养殖大户购买种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和保险保费补助支出,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在2016年发布的《规划》中,生猪

调出大县奖励政策依然出现在重点工程与政策之列,这项政策在未来的五年内预计会继续施行。标准化养殖补助政策

标准化养殖项目计划在生猪主产区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扩建,包括节水设施、节料设备、清粪设施、漏逢地板等改造,实施自动化环境控制等。同时,选择部分省份开展财政促进金融支农创新试点,采用信贷担保、贴息等方式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应。

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创建成功后,可以获得一定的补贴,每个改建、扩建项目单位补助资金规模在50万元~100万元之间不等。在《规划》实行后,“以奖代补”的补贴方式预计会更加常见,标准化养殖补贴资金的申领会更加严格。

生猪育种补助政策

生猪育种补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开展联合育种,对生产性能测定、遗传物质交流、遗传评估、大数据平台建设给予补贴。并设立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科技专项,支持构建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参考群体,制定基因组育种综合选择指数,为企业开展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搭建平台。长期以来,我国的生猪育种水平较为有限,距离欧美等先进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距,对外国优质种源的依赖性极强,长此以往,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也使得中国生猪育种受制于人。《规划》中提出生猪育种补助政策,正是促进行业重视育种繁育工作、自发加强科研力度的一大推动力。但鉴于目前行业的实际情况,能够搭建属于自己的育种平台的养猪场或养殖企业仍在少数,基层养殖户能从这项政策中直接受益的程度并不高。

生猪养殖保险政策

生猪养殖保险政策施行已经有一段时间。早在2007年,国务院就已经印发《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和《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53号),在其中明确规划推出多项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就有一项“母猪政策性保险”。在此之后,各地政府陆续制定了多种生猪保险险种,例如能繁母猪保险、育肥猪保险、生猪价格指数险。这些险种都被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围内,作为惠农政策的一部分,帮助参保的养殖户在遭遇疾病、自然灾害、行情剧烈波动时挽回部分损失。《规划》将生猪养殖保险政策列入重点工程与政策之列,说明在未来的五年内,各项生猪保险依旧能获得扶持推广,参与投保的养殖户依然能获得一定比例的补贴资金。《规划》提出,要在持续开展育肥猪和能繁母猪保险的同时,推动扩大生猪价格保险试点,可以预见的是,将来生猪价格指数险的施行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

废弃物综合处理项目补助政策

在畜禽粪污治理愈发紧迫的今天,《规划》对绿色养殖、粪污综合利用也给予了重点关注,并提出,要做大做强生猪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建立与猪肉产量、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相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完善有机肥生产、使用补贴政策,继续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引导形成

规模适度、农牧结合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机制。加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落实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财政补助政策。

生猪养殖补贴

具体的生猪养殖补贴标准如下:

1.生猪养殖规模3000头以上的,补贴80万。

2.生猪养殖规模2000到2999头的,补贴60万。

3.生猪养殖规模1000到1999头的,补贴40万。

4.生猪养殖规模500到999头的,补贴20万。

动物防疫补贴

1.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补助政策

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等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上述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养殖场(户)无需支付疫苗费用。

2.动物疫病强制扑杀补助政策

国家对因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的动物及同群动物,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上述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

3.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

对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给予每头80元的补助,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

4.生猪定点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

补贴效果论文 篇3

关键词:农业补贴;粮食安全;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F326.11;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4-0108-03

1 概 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农业生产亦取得长足发展,2004~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实现连增的同时,我们要清楚得认识到我国粮食供需还存在一定缺口,按粮食品种来看,虽玉米的产需基本平衡,但大豆供给存在较大缺口,水稻、小麦供求较紧。以2012年为例,大豆进口量为5 838万t,而产量仅为1 301万t。总体上,粮食生产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粮食安全形势依旧严峻,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大农业支持力度,提高粮食产量,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仍是目前主要任务。2001我国加入WTO之后,根据相关规定我国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2006年增加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逐步建立“四补贴”制度体系,这在相当程度上助推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2004~2014)”时代的到来。

但是,农业“四补贴”政策整体稳定实施近十余年,在带来粮食增产的同时,其本身是否存在问题也同样值得探讨和研究。

为了解“四补贴”实行及其效益的真实基本情况,并为补贴改革的理论与政策制定收集提供农民的意见与建议,笔者于2015年7月12日赴湖北省蕲春县5个镇15个村开展的相关调研。本文立足农户视角,以提升补贴效应,完善补贴机制,保障粮食安全为最终目标,重点关注农村粮食生产情况、“四补贴”落实情况及其效益的真实情况。以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力求最真实客观的反映当地“四补贴”的发放现状,分析当地“四补贴”所面临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并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为农业支持政策尤其是补贴政策的理论研究及制定路径选择提供对策与建议。

2 研究综述

事实上,学界对于粮食安全的研究相对成熟,围绕粮食安全的涵义(马树庆、王琪,2010;姜长云等,2014)、安全程度的测度及预警(马九杰等,2001;蔡承智、陈阜,2004;高帆,2005;丁守海,2008等)、影响因素(任柏强,2003;郭玮、赵益平,2003;封志明,2007;马述忠等,2013;陈卫洪、谢晓英,2013;刘亮等,2014;樊琦、祁华清,2014等)、保障措施(廖西元等,2011;黄季焜等,2012;吕新业、冀县卿,2013等)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其间对我国粮食安全严峻形势的描述也多集中于粮食供求不均衡的视角(于晓华、Bruemmer Bernhard、钟普宁,2012等)。进一步讲,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源在于提高本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而当生产要素长期脱离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畸形集聚时,对农业课税逐渐发展为对农业补贴是各国共有的政治经济现象,对农业生产者予以补贴的思想则渗透到众多国家的农业政策中(Kym Anderson,1985)。当然,补贴政策究竟能否带动粮食生产进而保障粮食安全还是学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无论是通过规范性分析还是实证性检验,主流观点(Jean-Paul Chavas,2000;侯石安,2008;陈飞等,2010;张玉周,2013等)集中于补贴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拉动粮食产量的增长,维护粮食安全。对此,少数学者(蒋和平,2009;Jikun Huang,2011)则持不同的观点。

客观地讲,学界对于粮食安全及农业补贴问题的研究已取得诸多可喜的成果,然对已有文献梳理后发现:一是现有成果多从供求视角探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缺少对该问题的系统性描述,而这正是理解动态完善现行农业补贴政策的必要性所在;二是补贴政策整体稳定实施近十余年,其补贴效应是否存在递减,政策调整“拐点”是否到来,又该如何调整,已有文献却很少涉及。

3 “四补贴”的内涵及其作用机理

粮食直补政策是指对种植粮食的农民给予直接的补贴。目的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以及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其实施方式是:根据国家财政制定的补贴标准,依据农民实际的种粮面积,直接发放补贴。在实际补贴中,农民种植粮食作物面积越大,得到的补贴也越多,以这种奖励性的方式,将补贴数额直接与农民生产行为连接,激励农户的种植粮食。

农资综合补贴是政府直接对农民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种子等)给予补贴。其具体操作方式是,政府综合考虑主要农资(化肥、种子等)的价格上涨及同年粮食价格变动情况,由中央财政将补贴资金下发至地方财政,再由地方财政发至农民手中。[2]从作用机制上看,农资综合补贴一方面有效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其额度随农资价格变动而变动,综合考虑了前一年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水平变化,将补贴与农户粮食生产成本紧密相联,这种动态确定补贴标准的方式有助于农户增加收入,增加农户的积极性的同时确保粮食产出。另一方面,发放额按照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大小,粮食种植面积越大,也就能获得越高的补贴,进而鼓励农户种粮。

农机购置补贴是指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为促进农业生产、提升机械化程度给予农户的补贴。中央财政支付的补贴资金量小于等于所购买的农机具价格的30%,地方财政可在此基础上追加补贴额。[3]农机购置补贴解决了农户购置农机具资金上的部分难题,对农户技术采纳、实施机械化耕作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在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的同时节约了部分农业劳动力,进而为农户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实现规模化耕作提供了契机,有利于粮食增产增效。

良种补贴是指根据粮食的品种,对区域种植优质粮食作物的农户发放的补贴。[4]资金由中央财政支付,而粮食优良品种是通过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推广应用,符合农业生产需要以及市场前景较好的农作物品种。良种补贴有利于促进农户良种采纳,同时减轻粮食生产成本,有利于粮食产量与质量提高。

“四补贴”属于对生产的直接补贴,其作用于粮食生产,并增加粮食产量的机理,如图1所示。总体来讲,“四补贴”对农民起到两个方面的激励作用。第一,补贴标准与农民种植粮食面积相关。鼓励农民增大种粮面积,总量上提高产量;第二,按照成本—收益原则,农业补贴减轻农民投入成本,有助于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5]

4 数据分析

4.1 样本介绍

本文基于对蕲春县的漕河镇、赤东镇、向桥乡、大同镇、横车镇5个乡镇共15村个的调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农民进行统一的补贴发放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74份,收到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93.8%。获取了具体翔实的数据和信息,这些都保障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四补贴总体情况、样本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表2。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257份有效问卷得到的数据,现从资金发放额及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农户对“四补贴”政策的认知、“四补贴”政策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进而分析说明粮食安全背景下“四补贴”资金执行现状和问题。

4.2.1 资金发放额及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①“四补贴”资金发放总额逐年增加,四项补贴额均有增加,农资综合补贴额增加最为明显,这与逐年增长的种粮成本相对应。②多数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多数农民缺少专业技能、农村适度集约种植较少。从研究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多数的农户家中有外出务工人员(约73%)。从理性决策的角度考虑,从事农业工作并不是最佳选择,在种粮农民调查中,笔者发现多数农户因缺少其他技能而不得不选择从事农业(44.34%),仅7.54%的农户因种粮可以获取收入而选择从事农业。可见农业低比较收益问题突出。在对农民种粮规模的调查中,仅0.78%的农户耕种面积超过100亩,而91.44%的农户耕种面积小于10亩,这部分农户表示种粮并不是出于获取收入的目的,仅为自家食用而耕种部分农田。大量、小规模经营模式使得农业竞争优势大幅降低,阻碍农业的发展。

4.2.2 农户 “四补贴”政策的认知分析

对农户进行“四补贴”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农民知道“四补贴”政策(约95%),但仅23%的农民对“四补贴”具体内容表示了解。地方政府的补贴公示工作到位,农户整体对补贴政策满意(约82%)。

4.2.3 “四补贴”政策的影响分析

调研数据显示,“四补贴”通过捆绑发放的方式直接打入农民的账户,多数农民将补贴作为一种“生活补贴”(98%),补贴金额用于日常消费,农民也表示主要原因是补贴数额小难以支付种粮成本(73%)、发放时间往往是秋冬季节不需要购买农用物资(57%)。在对分项补贴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农户不愿意购置农机具(60%),这与小规模种植现状相适应;大部农民表示良种补贴没有起到作用,该补贴与其他生活补贴没有区别(63%)。

5 基本结论和建议

5.1 明确补贴目标及基本原则

不可否认,农业补贴政策目标应有层次性、阶段性。然而现阶段我国相关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农业补贴传达到农户时,效果等同于一些“生活补贴”。明确补贴目标及基本原则,使得补贴更具针对性、高效性,进而保障粮食安全。

5.2 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益

农业四补贴在补贴方式上的问题削弱了补贴效益。根据当前我国的国情,具体改革措施如下:首先,合并补贴项目,提升资金运行效率、效果,明确补贴目的;其次,实行“重点保护”,鼓励种粮大户,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竞争优势。最后,贯彻补贴政策,加大宣讲力度,使得农民可以真正理解农业支持政策,将政策内涵传达到农民这最后一站。

5.3 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农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农业人口人均收入仍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带来物价的飞速上涨,农业生产要素成本增加,粮食价格在国际竞争压力下处于较低水准,农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提高种粮效益成为必然选择。

确保粮食供给,实现粮食安全战略目标,有以下建议:

首先,加大农业科研力度,通过推广先进的粮食种植方法,充分利用机械工具,提高粮食单产和农业要素的利用效率;其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模化水平,增加粮食产品附加值,改变我国粗放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粮食的综合利用,在粮食产量一定的前提下提高其内在价值,从而鼓励农民种粮最后,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及时为农户提供重要的农业信息,帮助农户减少可能面临的损失;第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采取定期、自愿参与的方式举办技术培训。 [6]并根据各地地理条件及经济条件不同,制定不同培训计划。培训既填充农民知识方面的空缺,同时提高收益,发展农业。

5.4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民政治参与度

农户的政治参与能力及参与积极性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惠农政策的执行效果。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和相关政治宣传教育,培养农户的政治参与意识,提升农户政治参与能力。主要可以采用村干部带动群众的方法,定期科普相关的惠农政策;此外,鼓励农民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对于农业政策的关注程度。同时,对农民进行必要的就业培训,使其获得一定专业技能,疏导农民就业问题。

5.5 借鉴国外经验,创新农业支持政策

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实行近10年之久,在政策创新方面还有所欠缺。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例如建设水利工程、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例如:对于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由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自筹资金,地方政府给予适当帮助;对于中型及以上的农业基础设施,可由地方政府申请,中央财政根据其规模大小按总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不足部分由集体、受益农户共同承担。[7]

第二,建立支持农业生产灾害补偿机制,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可由中央政府统一组建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可在农业发展银行基础上组建农业保险公司,在地方建立分支机构,具体业务由县农业保险支公司负责办理,并辅之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税收优惠政策。[8]

第三,注重可持续发展,鼓励生态农业。对于当前我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产粮大省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农户,可提高其补贴标准,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形成示范性作用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逐步实现生态农业。[9]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我国粮食补贴的绩效评估与政策改进[J].农村经济,2012,(9).

[2] 谭智心,周振.农业补贴制度的历史轨迹与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联度[J].改革,2014,(1).

[3] 马秀华.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机理与机制研究[D].河南 农业大学,2009,(4).

[4] 施瑾.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路径与完善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农 业大学,2013.

[5] 谭智心,周振.农业补贴制度的历史轨迹与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联度 [J].改革,2014,(1).

[6] 潘鸿,王臣.新型农民培训的需求与供给[J].农业经济,2009,(7).

[7] 侯石安,张小兰.试论我国农业财政补贴制度[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4).

[8] 金琰.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选择[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浅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 篇4

一、实施机制

在补贴种类方面, 补贴农机类型有农田基本建设机械, 动力机械, 田间管理机械, 耕整地机械, 排灌机械, 种植施肥机械, 收获机械, 收获后处理机械,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 畜牧水产养殖机械, 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此外, 各地可自行增加20个品目以内的其他机具。

在补贴标准与重点, 同一档次和种类的产品实行统一的定额补贴标准, 不允许差别对待。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 把综合的因素考虑在内, 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需要,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地方财政资金对当地农业生产急需和薄弱环节的机具给予累加补贴。

补贴对象有, 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 农场 (林场) 职工,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奶农专业合作社、奶畜养殖场所办生鲜乳收购站及企业参股经营的生鲜乳收购站。

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 (场) ,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调整需要, 要调查、分析、整理农村购置补贴的情况, 确定分省资金控制的规模, 包括区、市、兵团、农垦。

补贴资金的下发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流程的, 各个环节必须做到高效、认真的执行。首先是审核和批复阶段, 由农业部、财政部对各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方案》进行审核和批复。其次, 是由下级落实, 各省、市、区、县, 要按照上级的文件与指示进行组织实施。第三, 是实际核准情况阶段, 要根据现实中真实的情况, 直接将补贴资金支付给相关企业或供货方。农民实行差价购机, 缴纳扣除补贴的差价款。

对受益对象实行公示制。为了保证受益方的公开、透明性, 必须要对受益对象进行公示。各省市要根据申请的程序、相关的法定要求, 通过乡村公示、最新的传媒方式, 及时向农民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 组织供货和开展补贴工作。购机者要保证自身的权益, 就要遵循相关的程序和方法, 购机者购机时应向供货方提交购机补贴协议, 并按机具差价款交款提货, 供货方出具购机发票。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提供相应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应对本辖区购机情况进行核实, 并将核实结果报省级农机主管部门。

对执行过程实行监督制。自古以为有效的监督能够促进执行的发展, 保证执行力的高效。每个部门都是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的, 有效的监督, 政府管理部门监督购机农户和农机企业;农机管理部门公开补贴政策实施的内容、程序、要求等, 接受社会监督。还包括财政部门的互相配合, 共同合作。

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 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和检查, 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省级以上农机主管部门分别建立购机补贴档案库, 实行计算机管理。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对已购补贴机具及时进行登记、编号, 建立购机补贴档案, 并在机具显著位置做出国家补贴机具和编号的统一标记。

二、实施效果

第一,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发展迅速, 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第二, 解决了农民购机的资金困难: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比例较高, 为农民节省了大笔开销,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第三,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解放步伐:机械化作业使得农民从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 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 并想第二、三产业转移, 促进了城乡交流与互动, 使农村从业结构发生得到改善, 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四, 完善了农村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 农机数量、品种大大增加, 新型的农机服务组织应运而生, 并将农机经营者组织起来, 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使农机拥有者与使用者紧密相连, 提高了农机利用率, 对农机经营效益也产生巨大促进。

第五,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工业双赢:一方面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农民对农机的需求, 扩大了农机企业的市场和生产规模;另一方面, 农机市场扩大, 企业间竞争愈发激烈, 使得企业纷纷采用新技术, 促进了整个农机行业的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质量可靠、科技含量高的农机。

第六,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使农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 加快了农民步入小康社会的进程,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一, 宣传工作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政策宣传和产品宣传力度不够两方面。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但信息传播不到位, 仍有农民对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意义、申请购置补贴程序及开展农机购置补贴的核查工作不了解, 甚至有极少部分农民认识不足, 不配合政策的实施和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 农机产品的供货企业不善于利用媒体广告对产品进行宣传, 许多有意愿购机的农户了解农业机械, 因此应利用新媒体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农机进行宣传, 使农民及时了解新政策和新产品。

第二, 补贴产品品目灵活性差: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 农作物条件、种类呈多样性。目前我国农机补贴政策有较大的局限性——对补贴品目只做了一般性规定;一些适用于特殊地形的机具尚未列入补贴品目;部分列入品目产品不适合当地的生产条件;在实施补贴中, 根据一般性原则而未考虑具体条件, 补贴金额平均化, 没有突出的区域性特点;农机购置补贴产品以大中型农机具为主, 超出当地农民的实际购买力。因此产品品目灵活性急需改进。

第三, 部分农机企业售后服务有待提升:农机生产厂家在售后服务、机械维修工作方面的重视和投入不够, 服务意识较差, 没有有效的跟踪服务。农机购买者不能正确使用产品, 安全生产意识不强, 更不能处理小故障, 企业提供的技术人员远满足不了农机户的需求。大大影响了农机投入使用的效率和质量, 也产生了大量的安全问题。因此, 企业要重视售后服务工作, 对购机者进行基本的培训, 并进行跟踪服务。

第四, 部分农机价格不合理:补贴农机销售价和市场上的零售价相差无几, 但是市场上零售价包含着管理、质检、维护、存储等费用, 供货企业直接直接从生产厂家提取农机, 并不存在这些费用, 也不存在货物积压、资金周转不畅等问题。因此, 补贴农机的销售价格应该低于市场价格, 使政策更好地惠及农民。

参考文献

[1]吴海华.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效益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9.

[2]马秀华.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机理与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09.

[3]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中国农机总网.2012-4-11.

补贴效果论文 篇5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一项农民关注、社会关注、中央关注的民生工程, 影响面广、政策性强、涉及千家万户。在几年来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 我们把“环节规范、程序规范、权力规范、责任规范”作为购机补贴工作中的“红线”原则, 坚持做到了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过程在民众监督下操作。在整个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全过程我们始终坚持“一个步骤不少, 一个环节不缺, 一个程序不减”的18字方针, 通过“一站式”办公模式, 严格把好了5个“关口”, 即报名审核关、补贴操作关、发放验收关、机车落籍关、档案管理关。有效避免了工作中的漏洞和瑕疵。但也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

1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

近几年来, 不管是中央财政下达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 还是吉林省下达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 均实行政府统一采购, 这种形式的好处是, 可以保证农民百分之百地享受到补贴资金, 防止了“逐级拨款, 层层截留”的现象。但带来的问题是市县两级农机管理部门, 在项目实施中没有任何工作经费, 都是贴着钱来实施项目。但为了把国家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 作为农机主管部门就要与公安、检察、财政等部门配合, 下乡督促检查的工作量也在加大, 需要大量的油料等工作经费, 只有充足的工作经费, 才便于工作顺利开展。而作为贫困县的我们经济落后, 财力拮据, 没有工作经费进行补充。因此, 建议中央, 在安排农机购置补贴的同时, 适当配以工作经费, 给予支持, 保证农机补贴项目的顺利实施。

2简化运作方式, 提高农民机械利用率

目前, 差价购机这种补贴方式减少了农民的筹款困难, 方便了购机户, 但年年选型、年年招标, 补贴资金一般下来的比较迟, 往往错过了农机作业的黄金时间。因此, 要进一步简化资金使用的运作程序, 提前制订机具补贴目录, 建立健全政策落实工作责任制, 力争使补贴机具在每年的作业黄金时间前都能够全部到位, 这样农机户便能获得更大的效益。同时, 按照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严格机具补贴程序, 接受社会监督, 实行阳光操作, 专款专用, 真真正正的让补贴资金补到农民手中, 让补贴机具发挥应有的效应。

3农业机械价格普遍偏高

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 机具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年年在涨价, 而国家的补贴价格是固定的, 所以农民实际上没有真正全额享受到国家的购机补贴, 以40~50马力的拖拉机为例, 2008-2009年农民购机的整机价格在4.5~5万元之间, 享受补贴1.35~1.5万元之间;而2012年农民剔除30%补贴后要花4万左右才能买到机具, 中间相差一万, 实际农民才享受到几千元的补贴, 大马力拖拉机和大型联合收获机涨幅更大, 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并不多。

4缺乏金融扶持政策支持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一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情, 通过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 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购机负担, 相应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而且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使一部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多形式、多层次转移。近年来, 国家和地方政府从实际出发, 制定了一些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每年的年初国家和省都明确了农机化的补贴政策, 而且补贴力度逐年加大, 有力地拉动了农民对农机化的投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 镇赉县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很快, 截至到2014年末, 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93.7万k W, 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9 000台, 配套农具85 512台 (套) , 配套比为1∶3.06, 其中:玉米收获机451台, 水稻收获机1230台, 机动插秧机8979台, 综合机械化水平为80.1%。从数字可以看出, 制约我县机械化水平的是机械化收获。但是,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讲, 由于农民自有资金能力不足, 对于大型农业机械 (动辄好几十万元) 只能是望洋兴叹, 制约了“三农”的发展步伐。

鉴于此,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一是建议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地方配套资金支持, 如无地方配套资金, 翌年可减少国家购机补贴资金的支持, 从而促进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二是建立农业耕作制度关键环节购置机具绿色通道, 对于实施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农户, 可以不受时间、报名、担保等环节的限制, 随买随补, 统一实行“自主购机、敞开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操作方式。即:凡是符合条件的购机者, 购买补贴种类品目范围中的机具, 在规定的补贴机具数量内, 自主申请后均可享受补贴;补贴资金由省财政厅下达县财政局, 由县财政部门组织将补贴款兑付给购机者;购机农民的补贴款通过“一卡通”兑付, 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购机补贴款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兑付。县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按月向县财政部门提交相关结算资料, 财政部门按月组织结算和兑付工作。各年度补贴操作时间分阶段执行。春季农业生产所需的播种机械、育苗机械设备、栽植机械等产品的补贴应在当年6月30日前办理。秋季农业生产所需的谷物收获机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械、饲料作物收获机械、清选机械、干燥机械等产品的补贴应在当年7月1日后办理。4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深松机可在两个时间段内办理。

三是控制经销商的数量, 促进经销商星级服务水平, 尽量减少流通领域环节, 降低生产成本, 使国家的惠农政策真正惠及农民。

补贴效果论文 篇6

关键词:农业,财政直接补贴,乘数效应

一、引言

补贴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 同时在宏观和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 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 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的关系, 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 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 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而这些目标中, 有的属于市场失灵领域, 有的属于市场有效领域, 有的属于市场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近年来, 我国出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如2007年, 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其中有关补贴的政策提到, 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50%以上。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 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2010年, 农业补贴的品种范围扩大了, 力度加大了, 补贴的重点对象更加明确———“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对补贴款专款专用不得他用的规定也更加严格和明确。纵观我国多年来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 其政策目标多属于农业处于市场失灵领域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补贴是一种政府或其委托机构所无偿或优惠给予的利益。根据关贸总协定第六条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第十六条补贴以及乌拉圭回合达成的《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中所提到的补贴定义, 机构补贴行为的情况有以下两种:一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财政支持, 如资金赠予、贷款担保、税收减免等;二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价格支持, 初级产品的输出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支持以使该产品出口售价低于同类产品国内销售价格。因此, 本文将补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财政资助型的补贴;二类价格支持型补贴;三类收入支持型的补贴。其中直接财政资助, 如拨款、贷款、投股;资金潜在的直接转移, 如债务转移和担保;税收抵免或税式支出;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础设施外的货物、服务或者政府采购。所以, 本文认为财政直接补贴应属于直接财政资助, 更加突出补贴的主体———政府直接给予财政支持, 而不是委托或指示一个私人机构完成政策目标。

农业补贴就是对农业进行的补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 而有关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研究却不多。例如, 闵宗陶、魏剑峰在2005年的《粮食财政补贴方式转变的经济学分析》中, 就粮食财政间接和直接补贴效应进行对比, 但是更多说明粮食间接补贴的缺陷, 而对粮食直接补贴分析不深入, 其中提到, 所谓直接补贴就是对生产者按一定标准进行直接转移支持。郭宏宝在2009年的《中国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机制设计》中, 在划分农业补贴时, 是按照我国现行财政预算账户中政府补贴支出分类、政府预算支出形式和补贴的作用和WTO《农业协议》的相关条款进行分类的, 没有突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种类, 仅在第二种分类中的预算补贴中提到。

二、相关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2004年, 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应当清醒地看到,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 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 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6年, 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近几年, 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取得重大成果。但必须看到,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 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2008年, 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粮食连续四年增产,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 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 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 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 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 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 扩大良种补贴范围, 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 提高补贴标准, 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

2009年, 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有: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 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 增强科技支撑, 加大投入力度, 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改革创新, 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加大良种补贴力度, 提高补贴标准, 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 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 (场) , 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 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 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 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 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 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三、有关经济模型的选择与分析

1、名义保护率 (NRP)

NR P由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 是一种应用广泛、简单适用的补贴测定方法, 它利用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百分比来反映一国政府利用各种措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其测定模型是:

上述计算公式中, PD表示国内市场价格, PW表示国际市场价格。如果NRP为正, 则表明一国的农业政策为正保护政策, 且NRP的绝对值越大, 保护的力度越强;如果NRP为负, 则表明一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为负保护政策, 且NRP的绝对值越大, 负保护的程度越强。

2、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

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表现, 因而能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来衡量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财政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即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动会引起收入乘数倍的变化。具体计算方法是:

Ktr表示财政转移支付乘数, △tr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化量, △y表示一定时期内收入的变化量。因此, 如果用△tr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变化量, △y表示一定时期内农业产出的变化量, 就能用Kt表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乘数。用Ktr的数值反映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Ktr的值越大, 说明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很大, 反之, 则说明影响程度较小。

四、数据验证

第一, 选择粮食作物中的主要谷物五年的国内市场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 借助名义保护率 (NRP) 测定我国农业直接补贴水平。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 近几年我国给予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水稻的名义保护率2007年前都为正值, 而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却都变为负数, 说明我国水稻经过财政直接补贴, 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有竞争力。玉米的名义保护率也都为正值, 而且数值在前四年都比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大, 说明我国对玉米的财政直接补贴, 已使玉米比水稻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水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国家对其进行补贴, 更多的是出于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的目的。从玉米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反映, 国家对玉米的财政补贴政策不稳, 但受当年主要谷物补贴量的影响。小麦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基本上是负、正值交替, 反映了我国对小麦的财政直接补贴很不稳定, 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2008年和2009年的小麦和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接近, 说明我国对水稻和小麦的补贴今后将采取一致的措施。从表1还可以看出, 水稻和小麦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国内市场价格逐年上涨, 这与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密切相关;国际价格在2009年突转下降, 这与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有关。因此, 用名义保护率的值反映一国政府利用各种措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时, 会受到上述相关因素的影响。

(注: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9年财政状况, 经过整理而得。)

第二, 由于农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此借助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来反映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对农业造成的影响。下面选择最近五年的第一产业产值和财政支持“三农”的投入额, 经过相关计算, 借助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反映我国支持“三农”的财政政策效果。

由表2的数据Ktr的值都大于1, 说明财政支持“三农”的政策已对农业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从Ktr数值的变化看, 每年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效果差异很大, 2004年和2007年的Ktr数值明显都比其他年份高, 反映财政转移支付对农业经济的拉动需要其他相关方面的大力配合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 财政支持“三农”投入增加值高时, 第一产业增加值也高, 反之相反。一方面说明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不稳定, 另一面也说明第一产业需要国家财政支持。

五、结论

本文主要是从财政政策角度, 分析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和相应的政策效果, 借助名义保护率和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模型, 利用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分析, 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 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 还需要有其他相关方面的大力配合, 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元渝、陈舒泠编著:农业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2]段爱群:论WTO中的财政补贴与我国的战略取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3]吴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郭宏宝:中国农业财政补贴:政策效果与机制设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5]樊胜根主编:公共支出、经济增长和贫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启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6]高宏业主编: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7]文小才:当前我国财政农业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经纬, 2007 (3) .

补贴效果论文 篇7

一、提高了良种覆盖率

由于小麦良种补贴工作的连续开展, 良种的高产、优质、抗病等优良性状被广大农民群众所认识, 激发了农民购良种、换良种的热情, 全市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年限由原来的8~10年缩短为3~5年, 良种推广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 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达到160万亩, 良种覆盖率达到87.9%。

二、减少了生产投入

通过良种补贴招标供种, 降低了供种价格, 新品种价格的炒作行为得到遏制, 供种质量和种子商品率有了明显提高, 避免了假劣种子坑农事件的发生。据调查, 2008年小麦良种招标平均价格为5元/kg, 比开展小麦良种补贴前的市场价格下降2元/kg以上, 降幅达三成。由于良种效应和精量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 项目区和辐射区群众每亩减少用种量2kg以上, 良补区节省种子用量320万kg, 节省成本700多万元。

三、促进了综合配套技术推广

小春规范化改制面积达169万亩, 扩大40万亩, 全市小麦基本实现了中厢、宽厢预留行规范化种植。小麦药剂拌种播种面积129.8万亩, 扩大50万亩, 占小麦播种面积的76.1%, 减轻了小麦锈病的发生, 2008年全市小麦锈病发生面积减少了20%以上, 发病程度减轻了40%以上。

四、改善了小麦品质结构

项目区全部采用中、弱筋小麦品种, 订单面积达到30万亩, 比上年增加17万亩, 有力推动了小麦品种的换代。全市基本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的种植格局, 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较为优质的原料, 促进了小麦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五、有利于稳定小麦面积

补贴效果论文 篇8

1 项目实施情况

临朐县自1985年开始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 设立畜禽改良站 (现更名为畜禽改良服务中心) 一处, 负责临朐县畜禽新品种的引进和改良。临朐县已经成功组织实施了2009年、2010年、2011年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 严格执行实施方案, 按照“山东省猪人工授精站建设标准”设立临朐东城、辛寨、冶源三个供精站, 存养大白、长白、杜洛克种公猪168头, 年供精能力达20万头份以上。全县培训、考核、配备了123名生猪人工授精人员, 在全县10个镇、街全面实施生猪人工授精良种补贴项目, 年改良能繁母猪7万头, 人工授精生猪达28万头次, 人工授精率达到100%。项目实施以来, 临朐县累计投入中央资金1080万元, 改扩建猪场37个;能繁母猪补贴累计投入资金2682万元, 补贴生猪268202头。

2 项目建设效果

2.1 生猪规模化饲养场建设项目效果

2.1.1 与自然生态养殖法技术推广结合实施,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通过改扩建, 规模化饲养场建成后, 猪场的饲养条件和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对疫病的防控能力增强, 饲料报酬提高, 节约饲养成本50元/头, 仅此一项就增加收入185万元。37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场饲养规模平均增加500头, 出栏1000头, 年增加农民纯收入740万元。通过项目建设, 37处标准化养猪场采用自然养猪法养猪, 采用此项技术可大大降低猪的发病率, 提高猪的品质, 同时饲料转化率提高, 节省饲料10%左右, 出栏时间提前20d, 综合费用可节省50元/头, 节水节劳力, 经济效益明显, 并且管理科学, 农户容易接受, 既降低了生猪发病率, 减少了药物的使用, 生产出真正的“放心肉”, 又保证了饲养户的效益。实现零排放、无污染, 彻底改变猪场的环境。饲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疫病防控能力增强, 净化了饲养环境, 生态效益显著。

2.1.2 标准化程度明显提升, 无害化处理能力明显加强

临朐县把环保养殖理念纳入项目建设, 通过加大投入,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起了一大批低排放、低污染的标准化规模养猪场。 (1) 严格控制粪便直接排放河沟、田园及露天堆放, 防止养殖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2) 积极引导和推广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全面推行发酵床养猪技术、生态养殖示范场建设等, 利用先进高效的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 从提高科技水平入手, 解决污染防治问题;从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入手, 减少污染排放问题;从建立环保监管机制入手, 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 项目的实施, 利于粪污的全部无害化处理, 解决了生猪生产不能解决的粪便环境污染问题, 通过发酵床等技术对粪便集中处理, 目前规模饲养场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不仅改变了养殖环境, 而且变废为宝,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清洁能源, 粪便处理后更是作为优质有机肥料还田用于果树、蔬菜的农田追肥, 在追求绿色食品的当代, 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饲养场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疫病防控能力增强, 生态效益显著。

2.1.3 促进养殖模式转变, 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和保护了临朐县生猪产业的发展。生猪饲养场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生猪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社会资金投入显著增长, 在生猪规模化建设项目实施单位示范带动下, 各生猪饲养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饲养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标准化程度迅速提高, 规模化饲养比例不断增大, 生猪产业提档升级速度不断加快。

2.1.4 防疫条件明显改善

通过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项目的实施, 临朐县生猪防疫条件明显改善, 防疫效果明显加强。 (1) 防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项目单位在原有防疫设施设备基础上,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通过修建防疫围墙、硬化场区道路、改扩建消毒池等项目建设措施, 极大地增强了防疫能力, 有效地保障了生猪生产安全。 (2) 防疫制度措施不断健全。项目单位通过完善配套措施, 建立了一整套防疫、消毒、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标准化改扩建的要求, 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减少了疫情, 增加了产能, 提高了效益。

2.1.5 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项目实施以来, 临朐县紧紧围绕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全面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的同时, 大力实施畜产品无公害认证和“瘦肉精”检测工作, 生猪产品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在项目申报过程中, 对已通过无公害认证的生猪示范场, 首先予以考虑。

2.2 能繁母猪补贴项目实施效果

2.2.1 母猪存栏量稳中有升

临朐农民历来就有饲养生猪的习惯, 很多农户专门饲养母猪出售仔猪, 但都是散养户, 存栏量小, 抗风险能力较弱, 当生猪价格波动时, 母猪存栏量变化较大。通过能繁母猪补贴的实施, 临朐县存栏量稳中有升, 特别是生猪价格下降时, 对于稳定生猪特别是母猪的存栏量具有较好的作用。

2.2.2 吸引社会资金流入

畜牧业是临朐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猪, 尤其是母猪, 技术和生产管理要求高, 前期投入资金较大, 生产周期较长, 产业发展需要资金量较大。近年来, 虽然生猪产业波动较大, 但随着能繁母猪补贴及一系列项目实施实施, 明显提振了产业信心, 社会资金投入较以往有所增加。

2.2.3 抑制生猪价格上涨, 稳定物价

能繁母猪补贴能够保持母猪的存栏量, 进而保证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 能够明显抑制生猪价格快速上涨。

2.3 生猪规模化饲养场建设项目效果

2.3.1 增加生猪养殖收益

通过项目实施, 进一步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 巩固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 全县生猪良种人工授精受精率达到84.38%, 生猪实行了良种化, 窝产仔数从现在的平均10头提高到11头以上, 饲料转化率平均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县农民收入增加1亿元以上。

2.3.2加快了生猪良种化进程 通过项目实施, 全县生猪品种实现了良种化, 育肥到100kg出栏时间平均缩短8天以上, 饲料转化率平均提高0.2, 每头育肥猪比改良前可增加纯利润70元, 全县年出栏生猪78万头, 每年可增加全县农民收入5400万元以上。改良后, 窝产仔可以从现在的平均10头提高到11头, 按照6万头母猪配种准胎率85%年产仔2窝计算, 增加生猪出栏10万头以上, 年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以上。此外, 采用人工授精技术与自然交配的供母猪直接接触比较, 疾病传播和被感染的机会大大减少, 使得猪群健康水平相对提高, 商品猪群一致性指标得到改善, 社会效益显著。

3 对于能繁母猪补贴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3.1 集中财力补贴标准化饲养场和规模养殖户

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的实施, 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中央是支持养猪业的, 增强了养殖户对生猪产业发展的信心。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散养户仅养殖能繁母猪1~2头, 对其进行补贴, 对生猪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大。建议集中财力只补贴适度规模以上的标准化饲养场和规模养殖户, 鼓励规模户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 建立稳定的、成规模的基础母猪群, 保证仔猪供应, 真正实现稳定菜篮子供应的目的。

3.2 降低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比例

目前能繁母猪补贴实施中, 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的比例过大。临朐作为财政贫困县, 54%的负担比例过重。一般农业和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县工业水平相对较低, 县级财政收入不高, 在某种程度上讲, 由财政收入不高的县拨付资金对生猪产业进行扶持, 相当于贫困县拨付资金平抑猪肉价格, 补贴了大城市。应该综合考虑县级财政承受能力, 提高县以上财政资金比例或者全额负担。

3.3 适当发放工作经费

补贴效果论文 篇9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从2007年开始, 全省农机总动力连续8年以100万千瓦的速度递增, 2014年达到2545.7万千瓦, 比政策实施前增长了近1倍;农机经营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全省大中型拖拉机以年均1.2万台的速度增长, 累计达到14.43万台, 增长了10倍。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增幅相当于政策实施前35年的增幅, 并且连续5年增幅超过2个百分点, 2012年突破了40%, 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低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014年达到45.59%, 较上年提高3.41个百分点, 增速超过了全国平均增幅。

农机化发展助推粮食增产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力推动下, 全省农机作业水平迅速提高。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玉米机收水平从0提高到22%, 马铃薯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30%;丘陵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以机代牛”成效显著, 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得到了很大变化;河西地区机采棉实现了零的突破。农机农艺进一步融合, 全膜双垄沟播、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补贴机具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了农作物抢收抢种进度, 为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活力迸发

甘肃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培育和壮大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全省农机合作社达到595个。通过对合作社购置现代大型农机给予多级累加补贴的方式, 全面提升了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水平和经营能力, 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体系, 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从今年起, 计划增加省级农机补贴资金1000万元, 年扶持150个农机装备投入规模达到100万元以上农机合作社。

农村消费内需扩大, 省内农机工业借势发展

甘肃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十年来, 带动市、县和农民投入超过55亿元, 直接拉动了农村消费市场对农业机械的需求, 成为撬动全省农村消费的最大杠杆, 也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最抢眼的一大亮点。省内逐步形成酒泉、武威、兰州、定西、庆阳、天水等农机产销集群, 种子加工、节水灌溉、覆膜播种、马铃薯种植收获、深松联合整地、葡萄埋藤等自主品牌的机具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 促进了农机制造业和农机流通业的发展, 企业产品的集中度不断提高, 技术改造与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为农机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政策要求, 规范实施程序

十年来, 全省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把落实农机补贴政策作为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的重要手段, 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可能出现的权力寻租等违法违纪现象。农机、财政部门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明确责任, 精心组织, 规范实施, 加强监管, 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十年间, 为防控农机补贴政策落实中的廉政风险,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省农机管理部门制定了包括推进廉政建设、监督检查、质量督查、投诉处理、补贴系统管理等十多项制度, 并将绩效管理延伸到县 (区) 一级, 不断规范程序, 让政策在阳光下运行落实。各县 (区) 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 “一条龙”服务, 优化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确保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规范化、常态化, 构建了覆盖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农机购置补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模式创新推进机制改革确保购机农民权益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加强农机化宏观引导的重要手段, 也是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2005年至2010年, 甘肃省执行补贴产品竞争性筛选制度, 统一组织开展省级公开选型工作。从最初的“差价购机、省级结算”到2013年推行的“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转变, 不仅方便了农民, 而且使农机购置补贴由隐形补贴转为显性补贴。2014年又全面推行“全价购置、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操作方式, 不再设定经销商资质条件, 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设定资质条件, 并自主确定补贴产品经销商。鼓励有条件的20余个县 (区) 开展“先购后补”试点。允许下一年度优先补贴上年未享受的购机户, 实现了财政资金由间接补贴向直接补贴的华丽转变。2014年, 甘肃省农机补贴资金使用和兑付进度名列全国前茅。

上一篇:体育文化中的社区管理下一篇:银行信息技术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