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评价论文(共12篇)
县域经济评价论文 篇1
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县域经济发展内涵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与协调性的概念, 笔者认为,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是经济适度增长且具有可持续性、经济结构合理、经济增长成果能够为惠及民众。
现有的研究文献, 对于经济正常成果惠及民众等方面常有忽略。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为增长而增长, 而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如果只一味追求区域经济增长, 人民不能享受区域经济增长的成果, 即背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从长期来看, 区域经济增长也将因此受到来自经济和社会多种因素的约束。因此, 应该把增长成果分享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之中。
(二)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目前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选取反映区域经济状态的指标, 进行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然后计算出评价对象区域的各指标综合得分,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值;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所选择反映区域经济状态的指标, 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各区域分为几类, 据此判断评价对象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评价方法能否正确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在于所选择的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或者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很多学者认为,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择要遵循精炼、明确、可比等基本原则。本文也以这些基本原则为导向, 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构建由经济总体发展规模、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成果分享水平3个方面共11个核心评价指标体系 (见图1) 。
(三)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指标权重确定中应用较多。由于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较多, 且权重确定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评判结果, 综合德尔菲法简单易行, 且能综合考虑研究领域内各专家的意见和层次分析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 在各因素之间进行比较和计算, 进而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的优点, 共同确定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各指标权重 (见图1) 。
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目前, 学术界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其中, 系统评价法主要有模糊一致矩阵评价法 (FCM) 和模糊综合评判法 (FCE) , 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模糊综合评判法从层次性角度分析复杂事物, 符合复杂事物的状况, 同时也便于赋权;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建立层阶结构模型, 从层阶结构模型最底层因素开始上推, 最终得出各个因素的变动对层阶结构模型最上层的影响。因此, 笔者将该方法作为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主要有五步骤。
1.建立层阶结构模型, 即指标体系。
2.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3.按照实物正态分布特征, 建立五级模糊评语集T。
4.确定评价单元和标准值。
评价单元为评价对象所在区域。评价单元通常选定为具有相似特征的特定区域, 如本文提出的“县域”;标准值的确定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评价目的决定了标准值选取范围和选取时间。如为了查看被评价县同其他县在整体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可将标准值的范围定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省, 乃至全国。
5.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对于定性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可多次反复征询经济专家或具有丰富经验的经济工作者意见, 按照隶属度集确定其模糊隶属度值。定性指标隶属度集 (见表1) 。
对于定量指标, 可通过隶属度函数来确定。
6.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隶属度值分别同其权重相乘, 自评判矩阵最底层开始上推, 直至得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评价值。
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江苏省共有包括江阴、昆山、连云港等在内的51个县。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 不同指标实际值是通过江苏省统计年鉴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 三年平均值确定的。为了反映江苏省各县在全国县域序列中的位置, 评价标准中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按照全国平均最高和最低水平确定。利用模糊综合评价中的隶属度函数, 可以确定各个单项指标的隶属度。将隶属度与其对应权重相乘, 可以得到分项指标隶属度。根据以上计算得出江苏县域经济总体得分排名 (见图2) 。
四、评价结果与分析
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 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分化明显。综合评价总体排序中, 以昆山、江阴等为代表的苏南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平均得分为0.4以上。其中, 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四个县市的总体水平最为靠前。而以江都、启东和如皋等县为代表的苏中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则明显低于苏南地区, 平均得分在0.2以上。而以大丰、邳州等县为代表的苏北地区, 则无论是经济发展总量, 还是经济成果共享, 其得分都明显偏下, 且同苏南和苏中区域差异明显。 (2) 区域内部发展状况不均衡。昆山、江阴和吴江、太仓等都隶属于苏南地区, 在这一区域中, 昆山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水平也较高。而吴江和太仓等县则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昆山市。同样, 苏北地区的泗洪、丰县和响水等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明显低于大丰、邳州等县。此外, 在经济发展不同方面, 各个区域的县域差异也比较明显。如昆山的对外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总体得分在0.9以上。而其他无论是苏南区域, 还是苏中和苏北区域的县域对外经济发展水平都明显偏低。 (3) 部分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根据以往的统计数量来看, 苏北区域的灌南县、阜宁县等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且排序位列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行列中的底部。但随着今年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灌南县和阜宁县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综合评价中, 灌南县已经位列苏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间位置。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县的经济发展排序还会进一步提升。
在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 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非常明显。针对以上评价结果, 笔者认为: (1) 要继续实施以促进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政策,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推动就业水平与质量的提高, 提升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力度。 (2) 实施先进带后进的发展策略, 帮助苏中, 尤其是苏北区域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要将苏南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经验应用至苏中和苏北地区, 促进苏中和苏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口支援、异地联合办厂等方式进行。 (3) 加大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对于苏中和苏北地区, 可以通过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长, 促进这些区域县域经济发展规模;而对于苏南地区, 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等政策, 引导该区域经济的健康和优化发展。
摘要:江苏省南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也是江苏省整体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客观需要。根据江苏年鉴数据, 采用AHP分析的方法, 对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差异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AHP,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炳军, 吴辉.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2) .
[2]姚磊, 汪兵.湖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9) .
[3]陈艳红.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
[4]盛明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建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6) .
[5]孙中艮.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市域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 (3) .Times Finance
县域经济评价论文 篇2
徐 新
2012年第5期 ——经济建设
湖北省农信联社自2005年成立以来,坚持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主三化”,大力实施“铺天盖地”和“顶天立地”两大工程,不遗余力支持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2011年,累计投放贷款1724亿元,净投放404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1730亿元。农信社县域贷款总量、贷款增量均居全省第一,66家县域行(社)中51家贷款市场份额居当地第一,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2009至201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连续三年授予省农信社“支持湖北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
三个对接:支持县域工业化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全省农信社主动实施“三个对接”:对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对接工业园区建设,对接招商引资项目,累计发放贷款285亿元,支持县域骨干企业2590家,着力推进工业化。
——对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对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各级行(社)及时落实贷款支持。全省农信社共向十堰堵河潘口水电公司、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贷款52亿元。
——对接工业园区建设。采取“园区(开发区)+企业(商户)”的捆绑融资方式,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各类产业集群、物流园区的支持,提升园区的聚集效应,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全省农信社共对襄阳光彩台商产业园等107个工业园区的1910家企业和商户贷款125亿元。
——对接招商引资项目。各地农信社主动承接招商引资项目,采取存货抵押、母公司担保等方式解决了企业固定资产抵押少、抵押手续繁琐的困难,吸引外地企业投资,确保招得进、稳得住;共向亚通塑胶、三利新材料、金威麦芽等680家招商引资企业贷款108亿元。
三块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设产业基地,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全省农信社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累计发放贷款430多亿元,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龙头企业发展,三块联动,通过金融手段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
——支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全省农信社结合各地实际,大力支持优质稻、双低油菜等种植、养殖业板块基地建设。共向仙洪试验区优质稻种植基地、宜昌茶叶种植基地、麻城蔬菜种植基地、恩施药材种植基地、潜江小龙虾养殖基地等150多个基地的22万农户贷款160多亿元。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小生产对接大市场。采取合作组织成员联保方式,创新粮油协会联保贷款、柑桔协会联保贷款等20多个贷款产品,支持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全省农信社贷款95亿元,支持宜城粮油协会、宜都柑桔协会、罗田板栗协会、仙桃水产协会、大悟花生协会等150多个专业合作组织及成员融资发展。2011年4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我省大悟联社贷款支持花生协会发展情况。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做长产业链。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支持国家、省、市、县四级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促进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做大优势产业。累计发放贷款176亿元,支持稻花香集团、萧氏茶业集团、奥星粮油公司等78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新融合:缓解民营经济融资难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由于中小企业风险相对较大、担保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世界性难题。全省农信社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创新联保机制,缓解“融资难”,累计发放贷款550多亿元,支持6220家中小企业发展。
——创新信贷产品。对中小企业除广泛使用常规机器设备、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抵押外,允许把股权、商标权、经营权、收费权、应收账款、活物等一切有效资产用于贷款担保,创新了商标专用权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大宗农副产品仓储动产质押贷款、活物抵押贷款。2011年,向福娃集团发放商标权抵押贷款8000万元,向京山昌盛水产发放活龟抵押贷款1000万元,向其他2320家企业共发放各类不动产、动产抵质押贷款306亿元。
——创新担保方式。引进担保公司担保,是借助外力突破中小企业自身抵押不足瓶颈、扩大融资的重要途径。农信社积极与担保公司合作,协调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担保,推出“农信社+担保公司+中小企业”贷款模式,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全省农信社共与黄石、十堰等地70多家担保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担保业务覆盖所有县(市、区)。2011年,向2070家企业发放担保贷款135亿元。
——创新联保机制。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除需要借助外力解决外,也需要企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做大。我们创新“信用共同体担保”机制,积极鼓励、引导、支持中小企业相互联合,组成信用共同体,相互为贷款提供担保,进一步解决实物抵押与担保公司担保不足的问题。全省农信社通过联保方式向2030家企业贷款109亿元。
三法并举: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效能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信贷支持,同时也需要优质、快捷、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在全力提供贷款支持的同时,全省农信社努力创新机制、改进方法、提高效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全面开展上门服务。2011年,全省农信社开展了“万名信贷员进万企入万户”活动,县级行(社)领导人员作为大客户经理包大户、包重点企业,其他信贷人员包中小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建立企业信息库,开展评级授信工作。通过联席会、恳谈会等形式建立社企交流平台,跟进服务,加强合作。2011年,全省共召开社企交流会320余次,建立企业档案超过2.4万份。
——全面实施“阳光信贷”工程。实行贷款“六公开”,向客户公开贷款条件、资料清单、期限额度、利率政策、服务流程、监督方式,提高办贷效率;实行贷款“零费用”制度,减少办贷费用,降低客户成本。
——全面推广“金融套餐”服务。我省农信社系统整合服务措施,在做好信贷服务的同时,向客户推出理财、财务辅导、市场信息咨询、资金结算等“金融套餐”服务,让企业享受全方位金融服务。
五点思考:谋求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共赢
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加大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对实现湖北“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还相当薄弱,必须多方给力,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抑制县域资金外流,促使县域资金切实服务县域经济;进一步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功能,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县域金融要勇担社会责任,支持县域发展。县域金融必须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切实落实“十二五”规划要求,在促进县域工业化、改善“三农”服务水平、发展县域绿色低碳经济和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等方面发挥作用,才能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问题,缓解春运期间交通拥堵、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生活等社会矛盾。一方面,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投入导向作用,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参与支持县域基本建设。另一方面,要按照“金融支农力度决不能削弱、涉农信贷投放决不能减少”的要求,创新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切实化解贷款难。
——整合县域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整合县域金融资源,一是加快推进农信社组建农村银行进程,加强城商行和农信社等地方性金融的机构整合。做大农信社统一法人,壮大资本实力,形成规模效应,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及农村经营大户的大额资金需求。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和银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县域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的资源整合。要引导县域金融机构既要公平竞争,又要合作共赢,通过银团贷款、社团贷款等方式,满足县域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三是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本土化金融机构,加强民间及县域的资本整合。
——构建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担保难题。突破融资担保瓶颈制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强力推进县域信贷担保体系的创新。一是要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引导组建多形式的担保机构,积极扶持涉农担保机构做大担保实力,发挥担保效力,切实缓解“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二是要放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让农村闲置资产活起来,进一步拓宽贷款投放渠道,增加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投入。三是要切实改进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减轻贷户负担。四是要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建立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县域金融面对的信贷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三农”等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金融处于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经营劣势,迫切需要完善政策扶持和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建立政策性补偿机制。二是建立经营性补偿机制。三是建立商业性补偿机制。
——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信用环境是推进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前提。信用体系越健全,金融服务的约束条件越少,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水平越高,信贷投放的空间也会更大更灵活。一是要通过立法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整合金融、司法、工商、税务、劳动等部门的信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二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考核体系,通过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评比活动,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氛围,全力推进信用县市创建工程。三是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县域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加剧和生态退化等同题,严重地影响着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设计一套评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控制县域资源与环境恶化,协调县域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迫切问题。
一、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它追求的是在县域内保持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其总体目标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持续增长、质量明显提高。②合理利用、保护并优化配置资源。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④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在传统发展观引导下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县域资源短缺与人口膨胀、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县域资源形势非常严峻,无论是人口继续较快增长的发展中国家(高入口、低消费),还是人口基本停滞增长的发达国家(低入口、高消费),由于不同的消费模式都对县域资源形成了压力,县域资源不能支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②县域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县域环境污染越来越明显。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现在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亦在走此老路,这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压力。③县域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人类某些不合理的其他行动,造成县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的破坏。
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主要方法
1.系统评价方法
目前,运用系统方法对我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已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比较权威和有代表性的是国家统计局的县域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价方法的问题是指标体系比较庞杂,指标难以综合,计算量大,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很难搜集到完整的数据资料。并且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有所不同,不同的指标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从而也降低了可操作性。因此,本文在构建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考虑到指标获取的途径、指标计算难度等因素,就从经济、社会、生活质量、资源和环境等几个方面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指标,以便更好地进行计算分析。
2.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
(1)概念与内涵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简称EFA),或称生态空间占用,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丁1992年提出并由其博士生Wackemagel进一步完善的,是一种基于生物物理量来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其定义是:任何特定人口(从单一个人到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人口)的生态足迹,就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与服务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这里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它是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各类自然资源提供的统一度量基础。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6大类: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生态足迹分析法由两个部分组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所谓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为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人口、某一区域的持续生存所必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所谓生态承载力则是指一个区域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的总和。
(2)计算方法
生态足迹分析法基于两个假设:①人类消费的大多数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是可以计算的。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可以换算成生产这些资源和同化这些废弃物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足迹模型就是通过计算人类消费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和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计算公式为:
EF=N ef=N∑r Ai:N∑r(ci/pi)(1)
Ec=∑rBi_=∑r(ei/pi)(2)
其中:
EF:生态足迹;N:区域总人口数;ef:人均生态足迹面积:Ai:第i项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实际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r:第i项消费项目生产力权重;ci:第i项的人均年消费量:pi:第i项的年平均生产力。Ec:区域的生态承载力;Bi:第一种生物资源的生态生产性t地面积;ej:第i种生物资源的生产总量。
生态赤字=EF—Ec(3)
当EF>Ec时生态赤字为正值,发展不可持续:EF (3)评价 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法相比,生态足迹评价法所需的资料相对易获取,更具有可操作性。在分析过程中,其操作具有可重复性,可以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并且直观形象,能较好地揭示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互补关系。但此方法是一种静态的生态可持续性的分析方法,没有涉及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可持续性,没有考虑人口、技术、物质消费水平的变化性,有关污染的生态影响很少涉及,没有考虑到生产性土地及水域面积的变化。 三、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实例分析 1.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拟定如下41个具体指标作为评价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①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9个:(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生产总值增长率;(3)人均财政收入;(4)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6)农民人均纯收入;(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或: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二、三产业比重;(9)城市化率(非农业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②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23个:(1)人口自然增长率;(2)人口密度(或:总人口);(3)平均预期寿命;(4)学龄儿童入学率;(5)1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6)万人高中在校学生数;(7)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9)三项经费投入占财政收入比重;(10)贫困人口比重;(11)社会保障率(参加基本养老保
险职工人数比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比重等);(12)城镇登记失业率;(13)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14)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15)公路密度;(16)每百人电话机数;(17)人均邮电业务量;(18)恩格尔系数;(19)基尼系数;(20)人均居民生活用电量;(21)人均居民住房面积;(22)电视人口覆盖率;(23)自来水普及率。
③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9个:(1)人均水资源;(2)人均耕地;(3)森林覆盖率;(4)木材蓄积量;(5)废水处理率;(6)废气处理率;(7)固体废物处理率;(8)大气污染综合指数;(9)水质污染综合指数。
2.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实例分析
①评价方法的选择。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而要在总体上观察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情况,就必须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综合指数法较适合于综合发展水平的动态比较与评价。因此选择综合指数法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其公式为:各项指标指数=(报告期数值一基期数值)×权数×100%
綜合指数=各项指标指数之和
②评价地的基本情况。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由传统农业为主的大县逐渐向工业强县转变,初步形成了采矿业、林业、水电为主的县乡工业体系。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人口增长较快,土地压力大,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逐渐显现。汝城县地貌、区位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在全国大部分县级区域中具有典型性,以此为例开展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③可持续发展指标相关分析、权数确定与指数计算。为了观察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变化情况和探索可持续发展指标之间的联系,收集了上述指标体系2000~2009年汝城县各指标10年指标值,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根据以上41个指标组成相关系数矩阵,得出每个指标与其它40个指标的相关系数,计算其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然后选择综合反映该经济现象的主分量,进而确定该主分量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元素值为各指标的权数。
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先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综合指数分别以100分来换算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用综合指数计算出各指标指数后相加,得出汝城县2000~2009年各年度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指数及综合指数,如上表。
④结果分析。从汝城县2000~2009年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可以看出:10年问,该县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一直高于综合指数,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前5年比综合指数稍低以外,后5年也一直高于综合指数;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一直低于综合指数,且随着时间的后移,低于综合指数的值越大。表明汝城县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在逐步提高,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协调,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从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宗彪: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实例分析.《甘肃农业》2006年第10期
县域经济评价论文 篇4
一、研究区概况
河北太行山区域位于河北省西部, 包括河北省的25个县 (市、区) (图1) , 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16.4%, 截止到2009年, 其人口数量占河北省总人口的14.2%, 国民生产总值占河北省的13.1%。本文即以华北典型山区的太行山区的河北段为例, 对其2010年时间段内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度水平等进行评价研究, 以期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一)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本文主要利用河北省统计局2010年的《河北统计年鉴》提供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 来分析研究区时间序列内的经济发展状况;遥感数据利用2010年5~9月分辨率为250m的EOS-Modis/Terra中16天合成的NDVI数据;气象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局;在Arc GIS 9.3中进行反距离权插值, 生成空间插值图。
(二) 指标体系构建。
1.协调性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在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完备性、独立性、动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 采用频度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设置和筛选。其中, 从人口总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政府管理等方面对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和细化。从固碳释氧和防风固沙生态服务价值两个方面对生态质量予以综合评价。在初步提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考虑到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 对指标进行了调整, 最终构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图1) 。
2.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为了能科学、客观、准确、合理地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选取了9个代表性指标, 建立了相应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
3.生态服务功能指标。本文采用的生态服务功能指标由固碳释氧和防风固沙生态服务价值构成。其中固碳释氧物质量根据地上干物质量 (ANPP) 与净初级生产力 (NPP) 换算的经验公式NPP= (ANPP/0.45) 算出各生态系统类型每年的NPP总量, 由NPP与固碳释氧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在Arcmap中计算得到固碳释氧量。固碳释氧价值计算方法参考高维亚固碳释氧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防风固沙物质量根据莫宏伟等人建立的榆阳区植被盖度与风蚀输沙率的定量关系模型进行测算的。防风固沙价值计算方法参考韩永伟有关黑河下游重要生态功能区植被防风固沙价值的评估。涵养水源物质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参考草地、湿地、和森林植被涵养水源评估方法。涵养水源价值量为年涵养水源量乘以水价, 水价用替代工程法, 涵养水源的价值采用同等容积水库的价值, 核算价格采用水库拦蓄1立方米水的建造成本。目前常用的水库建造成本费用为2.789元/m3。
(三) 计算方法。目前,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是一个相对指标。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性, 同时考虑到主要的目的是较为客观地确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以便于进行对比。因此, 本文构建了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 (EEH) 。
式中:ESpr、GDPpr分别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数和经济综合发展指数。
三、结果与分析
(一)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将研究区2010年经济数据进行标准化, 各指标值乘以相应的权重后再累积相加, 即可得各县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对上述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采用SPSS19.0 K均值聚类分析模型, 将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分为4类,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为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和四类区 (图2) 。
(二) 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根据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的高低, 得出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整体上看, 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的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呈半环状分布。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地区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中部, 即冀西山地区;生态服务价值最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南部, 即临近华北平原地区。
(三) 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EEH>10表示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经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生态服务价值高而经济发展落后, 环境经济协调水平属于高度冲突。属于高度冲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保定地区, 涉及的县市有阜平县、唐县、涞水县和涞源县, 都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1.0<EEH≤10表示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略高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环境经济协调水平属于低度冲突。主要有临城县、灵寿县、邢台县、平山县、顺平县、曲阳县、易县, 属于该协调水平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便利的交通, 丰富的资源, 区域性的特色产业等发展特征, 例如对外开放程度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很高。
0.5<EEH≤1.0表示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略低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弱, 环境经济协调水平属于低度协调。主要有内丘县、涉县、赞皇县、井陉县、行唐县、满城县, 这些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起重要作用。
0<EEH≤0.5表示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环境经济协调水平属于高度协调。主要有邯郸县、鹿泉市、元氏县、沙河市、武安市、磁县, 该类县市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 例如武安市一直是一个工业基地, 工业基础相当雄厚, 工业化发展程度较高。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河北太行山区25个县 (市、区) 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服务价值以及经济环境协调水平的评价, 归纳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经济与环境协调性较差的地区空间分布具有集中性, 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的西部和北部地区, 包括保定的大部分县域, 且大多数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其中较多地区生态服务价值高, 经济发展水平低, 因此经济环境处于不协调水平, 例如唐县、涞源县、阜平县等;另有少数高度冲突地区生态服务价值不高, 但因经济发展水平极低, 也属于冲突区, 如顺平县、满城县;第二, 经济与环境协调性较好的地区空间分布比较集聚,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以及南部, 即临近华北平原地区, 包括石家庄、邢台和邯郸的大部分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武安市属于协调性最好的地区;沙河市、鹿泉市、涉县经济水平高于生态服务价值, 也属于协调性较好的地区。第三, 本文将研究区内各县市的环境经济协调水平划分成四类, 即高度冲突、低度冲突、低度协调、高度协调。
参考文献
[1]郭然, 王效科.中国草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J].生态学报, 2008
[2]高维亚.基于遥感与GIS的呼伦贝尔辉河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3]莫宏伟, 任志远, 王欣.植被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价值动态变化研究——以榆阳区为例[J].干旱区研究, 2006
[4]韩永伟, 拓学森, 高吉喜等.黑河下游重要生态功能区植被防风固沙功能及其价值初步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 2011
县域经济发展 篇5
发展县域经济是加快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胡锦涛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加快城镇的建设,能很好地为中小企业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有利于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带动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加快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共同富裕。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指导,多元化筹措资金创新体制,发挥潜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
到2008年底,全省有10个地级市,1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个县级市,907个建制镇,其中县城镇80个,2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省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937.01平方公里,目前实际居住在城镇人口达到1583.8万,城镇化达到42.1%。
加强以西安都市区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建设
以西安都市区为核心,陇海铁路为轴线,配合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依托“一线两带”,积极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
关中城市群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城市功能,促进特大城市与周围卫星城镇的有机结合,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实力。以高等级公路、陇海铁路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骨架,提高运输网络密度,优化交通结构,建设城际快速干道体系,提高道路等级和通达深度。建立秦岭北麓景观保护区和渭河及其支流沿河自然景观保护带,保护森林植被、河流水系及生态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构筑网络型的生态结构,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之间的协调。整合关中地区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塑造城镇特色,创造宜人的多样性城乡生活空间。
大力推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群建设
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陕北地区已经显示出具有发展区域性城镇群的潜力,要以榆林、延安为中心,以西包铁路为主轴线,以拟建的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和太原—中卫、神木—朔州铁路为副轴线,积极推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群建设。
结合陕北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布局,着力建设一批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城和重点镇,提高对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群的形成。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产业结构和资源开发强度;加强区内交通建设,重点建设中心城市与县城、重点镇和主要工矿区之间的快速交通干道;加强水资源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设备和管理措施,做好城镇和工矿区供水规划,严防水源污染和矿山开采导致的水资源破坏,警惕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生态灾难;加强城镇绿化防护,搞好城镇周边地区防风固沙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切实保护好城镇生态环境;在《我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并实施《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好区域内城镇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保障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积极促进陕南汉江沿岸城镇群形成
陕南地区要发挥生物、矿产、水力等资源优势,以汉江和阳安铁路为轴线,以汉中、安康两中心城市为核心,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以食品、制药、水电、旅游等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专业化城镇,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间快捷交通与信息网络建设,促进陕南城镇群的形成和发展。
汉中市要努力建成以现代制造业、旅游、商贸为主的大城市,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安康市要以建成集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商品集散、特色产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型城市为目标,拓展城市组团用地,以江北组团建设为重点,把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企业集群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重点发展食品、生物制药、旅游、水电等绿色产业,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市区基础设施,建成以商贸、旅游、资源加工业为主的中等城市。商洛市要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与西安都市区的有机融合,促进西合、西康铁路沿线小城镇发展。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以中药、茶、林特产品为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和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建成以绿色产业、资源加工、商贸和旅游为主的中等城市。
加快以县城和重点镇为核心的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要以县城和重点镇为核心。县城和重点镇发展要以培育专业化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增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关中城镇密集地区要加强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大中型企业协作配套,重点加强已具有产业集群萌芽的城镇的发展,通过加强引导和培育,促进集群规模壮大或技术升级,形成一批由核心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配套,分工协作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城镇。陕北地区要做好能源化工基地项目的建设布局与城镇规划的协调工作,配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展一批资源开发与加工型的专业化小城镇。在陕南地区,要围绕中药材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发展一批专业化特色鲜明的城镇。“十一五”期间,县城建设要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功能为重点,户县、岐山、凤翔、蒲城、富平、大荔、乾县、黄陵、神木、府谷、靖边、绥德、勉县、城固、略阳等县达到设市标准。另外,选择100个交通条件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进行专业化特色城镇建设示范,以带动农村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改善城市交通条件。“十一五”末城市道路长度达到7450公里,道路面积达到131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实现大中城市道路(街道)照明装置率100%。西安市实施地铁建设和铁路枢纽扩能建设工程,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力争使地铁2号线建成通车。加强城市道路、立交桥、停车场库及行人过街桥涵的建设,形成“六纵七横三环”城市道路骨架网建设,基本缓解西安交通拥挤问题。宝鸡、咸阳、汉中、榆林、延安等城市要适当提高道路建设标准和养护标准,加快建设机动车、非机动车分离的道路系统,加强停车场建设,搞好进出城通道的建设,处理好与区域性干线交通的联系,提高路网通行效率。县级市和建制镇要加强过境路建设和相关用地规划控制,解决好过境路与城镇道路相互影响问题。继续建设和完善“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改造扩建工程,完成榆林机场迁建工程,做好延安、汉中机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县域经济评价论文 篇6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县域金融;金融供求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76-04
一、引言
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且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而地区之间总的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源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比地区之间总的经济不平衡扩散更快。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关键,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由此可见,对县域经济差异性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1]。
县域经济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及其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制约效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个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的差异以及县域经济本身的差异。据统计,2003年,全国县域人均GDP6 770元,全国人均GDP9 057元,百强县人均GDP21 000元。2003年全国县域人均GDP是全国的74.8%。若小康水平(人均GDP)按800美元计,约合人民币6 500元,则表明:到2003年底,全国县域人均GDP与小康水平相当。但平均数不等于大多数,人均GDP小康水平以下的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的比例接近64%。
就县域经济本身的差异而言,目前我国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很大。2003年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的人均GDP的15.1倍。以江苏和安徽两省为例,在全国第四届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中,安徽省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人口77.51萬,GDP28.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8亿元,人均GDP4 343元,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1.70倍、0.90倍、0.97倍、0.64倍,在全国排3位、16位、13位、26位,其中进入全国百强县为零。而江苏省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人口94.06万,GDP123.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13亿元,人均GDP14 538元,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2.07倍、3.85倍、5.89倍、2.15倍,在全国排1位、1位、2位、4位,进入百强县有21个,其中6个进入前十名。从以上数据比较得知,安徽县域人均GDP不足江苏省人均GDP的1/3,两者差距相当显著。
在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中,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强相关,促进金融发展,有利于长期稳定、高速、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可以减少信息与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储蓄率、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率。
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金融发展状况角度,以江苏、安徽为例研究县域经济本身的差异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县域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发展对比分析
(一)县域金融总量支持分析
1.县域金融总量分析
金融总量主要包括货币资本存量,投资总量与金融交易数量。在现代经济中,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是相伴进行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金融总量的增长,而金融总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般来说,县域金融总量是指一县域范围内金融发展的总体指标。它既反映县域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又与县域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县域金融总量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县域经济增长的总体水平和金融化的深度。
从宏观考虑,广义的金融总量是全社会的金融总资产,可分为三大类:(1)货币性金融资产,主要包括现实中的货币和各类贷款;(2)证券类金融资产;(3)具有专门指定用途、以保障为中心的各类专项基金[2]。而在本文中,由于在大多数县域经济中证券类金融资产和各类专项基金所占比重较小,在下面的分析中不予考虑。
2.江苏省、安徽省县域金融总量差异实证分析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差距很大甚至呈扩大趋势。与江苏省相比,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吸引外资能力较弱,自身财力不足,建设资金除了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外,主要依赖于本地区的信贷资金。
(1)县域货币资金流动差异
县域经济增长中,银行起着核心作用。一个地区金融业越发达,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速度和效率就越高,经济水平就越高。因此,县域经济越发达,储蓄水平就越高,货币资本也就越多,而货币资本充足会进一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
首先,看两省间存款余额比较,该指标反映县域金融发展基础状况,表1给出了1997—2003年两省县(市)全部存款余额,从中可以看出两省存款差额在不断扩大,反映了银行的储蓄存款逐渐地被吸引到经济更为发达地地区。其次,看两省贷款余额比较。贷款可以说是储蓄转为投资的一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贷款比重就越大。在2002年,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贷款额是中部地区贷款额的2.72倍左右,是西部地区贷款额的4.30倍左右。表2给出了从1997—2003年江苏、安徽两省的县域GDP和金融机构贷款额。根据表2数据,利用EXCEL数据分析,得出图一的县域GDP与金融机构贷款额关系的散点图,从上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即贷款额的增加,提高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会,从而相应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2)两省县域投资差异
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消费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学理论和相关实证分析均表明了投资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从表3中可得知,江苏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于安徽省来说,其比率是逐渐上升的,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缩减。这主要是由于江苏省县域GDP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安徽省,并且储蓄转化投资的能力和效率也要高于安徽省。
(二)县域金融结构支持分析
1.金融结构
戈德•史密斯将金融现象归纳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其认为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构成各国的金融结构[3]。一般来说,金融结构也就是指构成金融总体(或总量)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规模、运作、组成与配合的状态。在经济与金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金融结构,既是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客观结果,又是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重要体现,反映着经济金融化过程中的虚拟程度或泡沫程度,也就是风险程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金融结构的分析,观察金融发展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具有理想的效率和是否符合金融发展的要求。
2.江苏省、安徽省县域金融结构差异实证分析
从图2和图3,我们可以得出,县域金融结构存款余额主要由企业存款、财政存款和城乡储蓄存款构成。其中企业存款和城乡储蓄存款所占比重很大,而财政存款仅占一小部分。从图中可看出,江苏省企业存款增长的幅度要明显高于安徽省的企业存款增长幅度。
三、县域金融供求矛盾分析
从江苏省和安徽省县域金融支持的总量分析、结构分析表明,我国县域间金融支持存在很大差异,县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局面开始形成。金融供求失衡问题已越来越明显。
(一)县域金融的需求与供给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和中小企业,它们是金融的需求方。农村金融需求主要用于三种用途:农民生活需求、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村发展需求。
金融供给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规的金融安排;另一类是非正规金融安排。前者包括最主要的三个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发放商业性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制原则发放小额农户贷款),这些正规的金融安排旨在形成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非正规金融安排是指通过民间借贷、集资、私人银行、互助会及其他信贷代理机构等民间渠道获得的资金供给。
(二)县域金融供求结构和数量上的矛盾
在正规金融安排中,由于农业生产贷款伴随乡镇企业普遍出现经营困境而萎缩,农业银行在1996年“行社分家后”,退出了农村信贷市场;农业发展银行只能扮演代理财政发放粮食收购贷款的角色,无力对农村发展起到政策性资金扶持的作用,于是只有农村信用社在发挥金融供给者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由于多年来管理体制不顺,所有者缺位,产权虚拟化,导致经营管理及资本金扩充等许多方面陷入了困境,难以提供稳定的、有效的金融供给,也就难以负担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時,农村信用社主要职能在于服务“三农”,定位于农民、农村、农业,开办的信贷业务主要是小额农户贷款,对于县域广大的中小企业根本无力也无法提供金融支持。
农村金融在结构上是刚性的,在数量上则是相对甚至绝对萎缩的。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加快,实施了集约化经营战略和确立了盈利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在县域经济中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邮政储蓄增势相当迅猛,已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相当大一部分农村资金因此流出而不能返还。此外,民间对外投资、居民教育投资、债券股市投资等也是分流县域资金的重要渠道。
由此可见,一方面是金融需求的综合性和多样化,另一方面是金融供给的刚性和短缺。金融供求的失衡必然不利于金融发展及经济增长。县域金融供求失衡程度不同也必将导致县域经济增长的差异。
四、对策建议
通过前面对江苏和安徽两个地区县域经济增长中县域金融的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地区县域金融支持存在很大差异,县域金融供求失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原因可能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以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集约化经营过程中,致使大部分分支机构撤出县域市场,减少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邮政储蓄缺乏资金回流的渠道,导致相当大一部分农村资金只能流出而很少回流,而居民的教育投资以及债券和股市投资也分流了县域金融发展的大部分资金,恶化了县域金融发展的环境。因此,本文建议目前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推进:
(一)应面向金融需求进行金融供给结构调整
1.建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建议以农业银行县级支行或其他尚未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为主体,整合县域金融资源,组建以城镇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在现有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必须以农村小农家庭经济方式及其金融需求为基础,而不是照搬国外模式或追求超现实。
3.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拓宽政策性金融支持范围,在确保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的同时,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
4.加快邮政储蓄制度创新,控制县域资金流出比例。建立邮政储蓄银行,由“只存不贷”改革成“可存可贷”。
5.在完善正规金融安排的同时,鼓励民间金融安排,放开民间组织,发挥农村互助组织作用。
(二)为经济金融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1.建立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政府、银行、有关企业要建立经济信息网;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县级支行应建立金融信息网,向辖内各金融机构传导县域经济信息和货币政策,向县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
2.整合县域信用资源,发展信用平台。加大县域经济金融环境综合整治的宣传协调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各部门和全社会广泛参与,千方百计地提高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要继续大力开展打击逃废债活动,提高资产质量。
3.建立经济支持金融的保障机制。县级政府应当千方百计挖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确立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以切合实际的经济利益预期来吸收信贷资金,在经济发展中提高信贷效益。金融部门应该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与金融部门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17.
[2] 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13-121.
县域经济评价论文 篇7
经济发展的事实与经验表明,地形和区位对地区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影响,并且转化为运输费用与生产成本,影响地区资源配置能力与经济增长水平。不区分地形差异的评价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各县域挖掘和利用资源禀赋的集约程度。因此,在评价县域经济效率时控制地形条件的差异,能够使经济效率排名更充分地体现内涵式发展的要义。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省内地形起伏明显、县域地形差距较大,为进行分地形的县域经济效率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县域经济效率的评价方法
(一)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资本、劳动两大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作为衡量经济效率的基本指标,对城镇和乡村两大要素的利用效率分别进行评价。同时,纳入城镇建设效率指标,充分反映县域作为城镇化建设重点的发展特色。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见下表。综合经济效率得分为五项经济效率得分的加权值,数据来源于2013年《福建省统计年鉴》,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的公式为 :
(二)基本结果描述
按照一般的地形分类标准(平原:海拔高度低于200米;丘陵:海拔高度在200米到500米之间;山地:海拔高度大于500米)将占各县域土地面积一半以上的地形类别作为该县域的地形类别。福建省的44个县域中27%为平原县,39%为丘陵县,34% 为山地县。全部县域的综合经济效率得分均位于0.24到0.52之间。就综合经济效率均值来看,平原县高于丘陵县,丘陵县高于山地县,说明地形条件作为一种基础自然因素仍对县域综合经济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分项经济效率却不一定遵循这个规律,例如:丘陵县域的工业资本效率和城镇建设效率高于平原县域,说明地形差异不能完全决定县域经济效率的高低。
二、分地形县域经济效率评价
福建省共有平原县12个,县域经济效率的排名由高到低分别为东山县、连江县、永定县、平潭县、云霄县、宁化县、长泰县、泰宁县、寿宁县、清流县、霞浦县、松溪县,其中经济效率最高值(0.44)与最低值(0.31)的差距约为0.13。
福建省共有丘陵县17个,县域经济效率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永泰县、惠安县、沙县、闽清县、上杭县、南靖县、将乐县、尤溪县、诏安县、漳浦县、明溪县、政和县、顺昌县、光泽县、建宁县、大田县、长汀县。丘陵县域中综合经济效率的最高值(0.52)和最低值(0.24)相差0.28,县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差距较大。总体上看,丘陵县的工业资本效率和城镇建设效率高于平原县和山地县;而其他三项指标处于中等水平。
福建省共有山地县15个,县域经济效率的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罗源县、闽侯县、古田县、华安县、武平县、安溪县、永春县、平和县、浦城县、德化县、拓荣县、连城县、屏南县、周宁县、仙游县,其中经济效率最高值(0.50)与经济效率最低值(0.30)相差0.20。总体上看,山地的综合经济效率及各分项经济效率均低于平原县和丘陵县,受地形的制约非常严重。山地县组内经济效率水平差距较大,体现出部分山地县域能够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打破地域条件的限制,充分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为暂时落后的县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现象与结论
(一)省内县域经济发展效率差距较大
福建省内各县域间综合经济效率得分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在地形条件迥异的县域之间,也体现在地形条件相似的县域之间。首先,地形条件迥异县域的经济效率差距体现出地形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交通成本、开放程度等因素仍然制约着县域经济效率的提升;其次,地形条件相似县域的经济效率的较大差距说明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地形条件的制约。条件不利的县域应当树立信心、充分挖掘发展潜力,以相似条件下综合经济效率较高的县域作为榜样,积极学习发展经验并寻求提升自身经济效率的突破口。
(二)经济效率提升存在非均衡性
对分项经济效率的计算表明,在部分效率指标排名中位于前列的县域可能在其他指标的排名中位于末尾,表现出经济效率提升的非均衡性。其中,宁化、松溪、政和、拓荣这四个县的城镇经济效率远高于农村经济效率,可能存在城镇经济对农村发展“反哺”不足的问题,这会在未来持续拉大城乡收入差距,造成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长泰、华安两个县是农村经济效率远高于城镇经济效率的县域,表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过快,忽视了对人口素质和生产技能的提升。
除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外,劳动与资本两大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差距同样存在。其中,平潭、惠安、仙游三个县的劳动效率显著高于资本效率,而光泽、屏南、连城三个县的资本效率显著高于劳动效率。不论是资本要素还是劳动要素效率过低都会影响县域整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将两大要素使用效率的差距视为提升县域经济效率的契机,有助于各县域针对低效率要素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配置和使用方案。
四、对提升县域经济效率的建议
(一)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树立发展信心
分地形县域经济效率评价考虑到地形条件对于县域经济效率的制约,充分肯定了那些克服不利条件限制的努力,创建具有发展特色的县域。这种评价方法鼓励各县域重点关注相似地形条件下效率更高的发展模式,树立合理可行的发展目标,有利于在新的发展阶段提振信心、发挥优势。只有有了合理可行的目标才能保证后续发展策略的有效性,从而经济发展政策真正得到落实。
(二)从弱项着手有针对性地提升经济效率
在更加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下,仅仅将一个县域定义为高效率县域或低效率县域对于完善发展策略的指导性还不够明确。利用评价县域经济效率的分项指标,可以细化对县域经济效率的评价,有助于各县域发现经济效率较低的部门或要素。建议各县域从分析分项经济效率入手,重点改善在低效指标上的表现。以克服短板为突破口,通过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综合经济效率的迅速提升和发展路径的高效完善。
(三)因地制宜,创建县域经济发展特色
县域经济评价论文 篇8
我国县级区域占全国面积的90%以上, 人口占全国的70%以上, 但其社会经济发展大都处于不发达和欠发达的水平。目前, 我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绝大多数依存于地方资源, 发展速度慢、空间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 才能打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 拓展发展空间, 才能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支柱产业现代化, 解决县域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才能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1]。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县域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科技投入利用率低,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造成的。而县域经济运行中如果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发展长期不协调, 不利于我国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针对我国县域经济运行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发展不协调现象, 已有部分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展开了研究, 但是目前这些研究中大多是针对具体不协调问题进行展开, 少有文献明确提出县域经济运行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协调发展的内涵, 针对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的量化评价研究更是少见。但是县域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系统, 如果不从整体上对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状态进行把握, 而直接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很可能挂一漏万或者顾此失彼。因此如何从整体上评价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程度是指导我国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问题, 建立一个科学的、适合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及时评价县域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是否协调发展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1.1 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思路
“协调发展”是一个在学术研究和应用中使用都十分广泛的概念, 但是这个词本身的内涵仍然含糊不清。一般而言, 复杂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指的是为实现系统总体发展的目标, 这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态势[2]。
本文所研究的协调发展是县域经济这个复杂系统中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是描述各系统因素之间的动态融合关系。在县域内部不断集聚大量人口、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在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资源、资金、人员、技术等要素, 这种能量、物资和信息的交换对提高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产生重要的影响[3]。目前针对区域经济系统中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研究主要针对各子系统之间关系进行定量刻画, 评价所隐含的价值判断是子系统发展水平之间的离差系数越小, 子系统之间彼此就越和谐一致、发展就越协调[4,5,6]。
县域在区域空间层面上与省域和国家并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也是研究县域协调发展评价有益组成部分。虽然目前评价区域经济系统中各子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大多是评价子系统发展水平间的离差程度, 但是在评价过程中最大的缺陷在于如何科学界定 (测度) 区域经济内部各子系统的发展程度, 一旦当计算得到的子系统发展值发生较大偏差时, 后续评价得到的子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也会出现较大偏差, 不利于指导区域发展实践。
参考前人研究, 本文在评价某一时间点上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状况时, 评价对象就细化成了评价县域内部社会、经济与科技子系统之间协同发展程度。因此本文对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首先通过构建描述县域内部社会、经济与科技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为了避免上述评价方法的理论缺陷, 本文引入支持向量机学习分类得到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 然后利用评价系统协调度的模型, 计算整个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系统协调度, 这样就可明确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的程度, 下面分两部分完成。
(1) 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测算。
县域发展系统被分为社会、经济、科技子系统, 设正数x1, x2, …, xm为描述社会发展特征的m个指标;y1, y2, …yn为描述经济增长特征的n个指标;z1, z2, …, zp为描述科技进步特征的p个指标。综合测算出社会、经济、科技三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F1 (x) , F2 (y) 和F3 (z) 。
(2) 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各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程度计算。
参考系统协调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各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程度。协调度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的和谐一致的程度, 体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7], 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
根据协调度的模型, 在已有子系统协调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8], 依据效益理论和平衡理论, 构造如下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各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程度计算公式:
公式 (1) 中c为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各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程度 (简称为协调度) , k为调节系数, 一般k≥2, 本文取k=3。不难看出, 0≦c≦1, 协调度c值越大表示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越协调;反之, 协调度c值越小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越不协调。
1.2 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根据前述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的思路, 整个评价模型中使用的评价方法有两个, 其中在已知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计算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发展程度是使用协调度计算模型, 见公式 (1) 。
所以下面详细介绍通过引入支持向量机算法对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支持向量机主要用于分类, 在解决小样本、非线性及高维模式识别问题中表现出许多特有的优势。这种方法以最小化的经验风险, 最小化的置信区间上界, 有效地解决了小样本、高维数和非线性问题, 消除了因样本数目不足带来的过学习问题, 克服了人工神经网络学习方法中难以确定合理结构和存在局部极小点等缺陷, 而且使用这种方法也避免了指标体系相对权重主观赋权的人为因素[9,10]。
对给定的训练集
T={ (x1, y1) , …, (xn, yn) }∈ (X×Y) nxi∈X=Rdyi∈Y=R i=1, …, n
首先通过非线性变换x→φ (x) , 将输入空间映射到高维空间 (Hilbert空间) , 构造最优线性函数:f (x) =w·φ (x) +b, 据此就可以在特征空间进行线性逼近, Vapnik提出采用ε-不敏感损失函数作为逼近的衡量方法:
L (x, y, f (x) ) =|y-f (x) |ε=max{0, |y-f (x) |-ε} (2)
ε是一个预先选定的允许误差值, 为正数。在[-ε, +ε]区间内, 认为预测函数f (x) 与实际值y没有误差, 失去了“灵敏性”, 所以称为ε-不敏感损失函数。根据结构化风险准则, f (x) 应当使下式 (3) 最小。
为度量ε-不敏感带之外的训练样本偏离程度, 引入非负的松弛变量ξi和ξ*i, 则用于函数逼近的支持向量机为
其中, C为正则化参数, 控制对超出误差的样本的惩罚程度。式 (4) 的最小化是一个下凸二次优化问题。引入Lagrange函数, 根据Wolfe对偶的含义, 可以得到相应的对偶问题。
解得式 (5) 的唯一解也是最优解
在支持向量机中引入核函数K (x, x′) (Kernel function) 来简化非线性逼近。可以得到决策函数
常用的核函数有以下几种类型:径向基核函数:
通过引入核函数进行统计学习, 确定支持向量机对县域社会、经济、科技三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分类, 本文将此分为两类:“发展水平高”和“发展水平低”, 为方便后续计算, 将“发展水平高”类中发展水平赋值为2, 将“发展水平低”类中发展水平赋值为1。即:F1 (x) , F2 (y) , F3 (z) ∈{1, 2}。
将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值带入式 (1) , 可以得到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程度, 一共可以分为四类:S1 (协调度高, 发展度低) 、S2 (协调度较低, 发展度较低) 、S3 (协调度较高, 发展度较高) 和S4 (协调度高, 发展度高) 。按照本文介绍的方法, 最后计算得到的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程度分类情况见表1。
2 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的选择
进行科学客观评价的前提就是确定评价指标。作为分析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程度的指标, 本文通过梳理前期研究文献选择反映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状态的指标[11,12,13,14], 根据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关联性、可操作性、简洁性等原则进行选择, 并采用向量规范法对指标作无纲量化处理, 最后建立反映县域社会发展子系统、县域经济增长子系统与县域科技进步子系统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体系, 参见表2、表3和表4。
3 案例研究
3.1 数据来源与描述
本文选择的实证研究对象是陕西省除市辖区及杨凌示范区之外的83个县 (市) , 其中80个县, 3个县级市。本文采用年度数据, 为了扩大训练样本的个数, 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选择样本区间为2001年-2007年, 共7年, 其中训练样本为2001年—2006年间的498个数据, 测试样本为2007年的数据, 共83个。所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 (2002—2008) , 部分数据在《陕西统计年鉴》中没有找到的利用中国知网开发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挖掘系统”补足。
因为评价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县域科技进步水平分别属于那种状态的标准并不明确, 主要取决于整体样本中所处的位置, 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特点, 本文不采用主观赋权方法对其状态进行评价, 而使用k-means cluster方法将498个训练样本分为两类, 根据均值的大小顺序分别定义为“发展水平高”和“发展水平低”。这样得到陕西县域社会发展水平的498个训练样本中“发展水平高”的266个、“发展水平低”的232个;陕西县域经济增长水平的498个训练样本中“发展水平高”的241个、“发展水平低”的257个;陕西县域科技进步水平的498个训练样本中“发展水平高”的229个、“发展水平低”的269个。
3.2 分类训练与评价结果
本文根据先验知识[15]和训练结果对核函数进行选择, 通过在MATLAB6.5上进行实验分析发现:本文样本数据集采用参数u=1, C=2的径向基核函数来构造SVM模型能取得较好效果 (如表5) 。
因此采用参数u=1, C=2的径向基核函数支持向量机模型对陕西省2007年县域社会发展子系统、县域经济增长子系统与县域科技进步子系统发展水平进行分类, 将分类结果带入公式 (1) 中得到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各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程度, 对照表1得到陕西省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程度分类情况, 见表6。
4 结论
本文运用系统协调度的思想和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 构建了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并利用该模
型对陕西省83个县 (市) 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得出的协调性评价结论来看, 运用这种模型的研究结论基本符合客观实际,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 关于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的研究是一项需要不断丰富、发展、调整的工作, 而且针对不协调的类型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促进其协调, 都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并且该模型在针对各个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各种考察活动不同的研究重点时, 应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县域经济评价论文 篇9
数据包络分析(英译简称DEA)是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等交叉领域的多目标规划、随机规划模型法。自1989年Charnes用DEA评价法分析中国各省市的宏观经济状况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工作的各个领域中。DEA方法使用广泛,对于多输出—多输入的综合性评价尤为突出,在处理多输出— 多输入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它不是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因此决策单元的最优效率指标与投入指标值及产出指标值的量纲选取无关,应用DEA方法建立模型前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同时,也不需要任何权重假设,而是以决策单元输入输出的实际数据求得最优权重,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对于每一个决策单元DUMj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
我们可以自由选取权系数v和u,hj≤1,j=1,2,……,n。
对于第j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一般来说,hj越大表面DUMj能够用相对较少的输入而取得较多的输出。
如果我们对DUMj进行评价,看DUMj在这n个DUM中相对来说是不是最优的,我们可以考察当尽可能的变化权重时,hj的最大值究竟是多少。
如以第j个决策单元的效率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约束,就构造了CCR(C2R)模型:
上述规划模型是一个分式规划,使用Charnes-Cooper变化,令:t=1/VTX0,w=tv,μ=tu,由t=1/vtx0→wtx0=1
可变成如下线性规划模型P:
利用线性规划的最优解来定义决策单元j的有效性, 从模型可以看出,该决策单元j的有效性是相对其他所有决策单元而言的。
对于CCR模型可以用规划P表达,而线性规划一个重要的有效理论是对偶理论,通过建立对偶模型更容易从理论和经济意义上做深入分析。
规划P的对偶规划为P':
在现有制度、结构和技术水平下,得到目前产出水平, 确定投入要素可否减少。若 θ<1,则认为存在浪费,生产缺乏效率,可以用比现有更小的投入获得当前产出;若 θ=1, 则认为生产有效率,且现有投入下的产出已是最大产出。
二、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对于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主要是在所在县域的行政区域内,以政府调控为主体,根据市场的导向作用,对现有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达到完善当地经济的目的。在衡阳市现辖的12个县区中,有7个县是县域范畴的经济主体。 2012年县域占全市国土面积15303平方公里的95.5%,聚集了全 市常住人 口179.83万人的84.2% , 占全市GDP1957.70亿元的71.2%,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35.51亿元的38.1%,2012年7市县共完成投资656.95亿元,占全市投资的61.8%。由此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全市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持续发展更快。 2014年全市7个县市完成县域经济总量 (GDP) 增加到1666.05亿元,7县市除衡山外,均迈入了200亿“俱乐部”,其中耒阳市已超越300亿,达到354.96亿元。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81.78亿元,7县市投资总额净增逾百万的有衡阳县、耒阳市和常宁市;其中常宁年均增长32.8%,发展速度最快。县域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80亿元,7县市除衡山县外,净增额均超过20亿元, 其中耒阳市净增达37.8亿元。
但是县域之间差距明显。一是衡阳市辖属各个县之间的综合指标差距不断扩大。2012年,衡阳市辖属县域经济的总量约1957.70亿元,其中耒阳市(302.13亿元)排名第一,衡山县(97.19亿元)排名最后,排名第一的耒阳县与排名最后的衡山县之间的县域经济总量极差为204.94亿元;再看看GDP增长排名,衡东县在衡阳县域中排名第一,同比增长13.3%,耒阳市排名最后,同比增长2.6%,两者之间的增幅极差是10.7个百分点。二是县域之间可用财力分布不均匀。2012年,衡山所属县域中,耒阳市的可用财力最多的,约为23.55亿元,可用财力最少的是衡山县,仅6.01亿元,两者相差17.54亿元,反映出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差异也比较明显;2012年,衡阳市县域可用财力排名前三名的是耒阳市、常宁市、衡南县分别为23.55亿元、 11.74亿元、11.02亿元,前三名的县可用财力之和占到县域可用财力的42.1%。三是衡阳市辖属县域之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不平衡,2012年,衡阳市辖属县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6元,其中,超过平均水平的县有:衡阳县(10313元)、耒阳市(10611元)、衡山县(10619元)、衡东县(10829元),分别高出平均水平197元、485元、493元、713元。且这样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纵容这样的趋势发展,衡阳辖属的县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将越来越不平衡,会严重的制约衡阳市辖属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发达国家在县域经济的发展经验,县域经济发展良好的地方往往也是市场经济及政府调控非常成功的地区,这说明了资本要素的自由组合及政府的合理调控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县域经济发展要素能够充分自由流动,特别是发达国家保障要素流动的机制使县域经济、人口能够适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趋势,向工业、服务业和城市及时转移,减轻县域经济、人口负担,从而使县域经济在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与国民经济基本同步的发展水平。
三、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评价
1.指标体系构建
县域经济是一个需要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的系统, 国内现有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单一的经济指标,没有从经济发展效率的角度对各经济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也就不能综合反映县域与县域之前经济发展差异。DEA理论的优点就在于,DEA选取的DMU应具有相同的任务目标、相同的环境,且输入指标越小越好,而输出指标越大越好。同时,用DEA推估效率前沿边界时,可以采用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投入导向(inputorientated),另一个是产出导向 (outputorientated),发展经济追求的是在既定投入下实现尽可能大的产出,投入导向模型是在不减少产出的情况下,衡量要素投入比例减少;产出导向模型则是在既有的要素投入下,衡量产出比例增加。
结合评价指标的独立性、代表性、可比性和综合性等原则,借鉴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指标的经济含义、县市之间指标的一致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以下指标作为“输入”和“输出”部分。
输入指标:将资本和劳动作为县市经济体系的“输入” 部分。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1(万元)”和“财政一般预算支出X2(万元)”指标代表各县市资本的总投入;用“年末全部就业人员数X3(万人)”指标代表各县市劳动的总投入。
输出指标:采用“地区生产总值(GDP)Y1(万元)”指标、“财政总收入Y2(万元)”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3(万元)”指标代表各县市经济系统的输出部分。
2.基本数据
本文依据《衡阳市统计年鉴》(2013)得到2012年衡阳市7市县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的具体数据,见表1。
3.结果分析
根据2012年衡阳市7市县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体系,对表1的数据运用DEA软件lingov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如表2。
(数据来源:2013 年衡阳市统计年鉴。)
从表2看,2012年衡阳市7市县DEA有效值最高为1,最低为0.8608,平均值为0.9582,有5个县市的DEA有效值超过了平均值,其中3个县市处于DEA有效状态;衡阳县处于规模效益递减,常宁市、衡山县和衡南县处于规模效益递增。
四、促进衡阳市县域经济有效发展的对策
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要素投入效率相对有效性差距较大,全市经济统筹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对于DEA规模效率相对有效性,要素投入相对有效的县市不多。因此衡阳各县市要针对规模收益不同情况结合县域实际实施不同的应对对策:第一,符合DEA发展模式的县域地区应继续深入改革,不断优化现有的模式,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对于处于DEA模式递减阶段的县域地区来说,由于随着投入的增加与产出的增加比例在逐渐减少,可适当减缓投入规模的扩张,优化投入产出的有效率;第三,对于处于DEA模式递增阶段的县域地区来说,可以增加资本的投入,参考国外先进的成果,将经济发展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从投入产出冗余来看,衡阳市7县市存在的最大投入冗余问题是劳动力投入,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采取劳动力输出战略,尽最大可能的使得当地劳动力得到充分发挥。最大产出不足的关键问题在于当地收入过低,消费水平不足,当地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招商引资或者降低部分税收来吸引企业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增长以增加当地收入,以收入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摘要:县域经济是衡阳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县域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末全部就业人员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的特点,决定了县域经济与省域经济在空间布局和要素禀赋上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运用DEA方法对县域经济进行发展效率评价,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县域经济评价论文 篇10
2010年,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壮大县域经济,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12年,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刘国斌 (2011) 提出, 县域经济是一个以城镇为中心, 以农村经济为基础,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内各类经济并存的综合体, 是一种区域经济, 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张海娇、张正河 (2013) 在研究指出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 发展县域经济是提升城镇化的基础。刘国斌、汤日鹏 (2011) 也在研究中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 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观点。因此,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也是中国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 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不平衡, 抓住机会, 壮大县域经济,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对转变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改善经济发展结构, 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为了发展县域经济社会, 建设新型城镇化, 研究当前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失衡现状, 分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建设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确立, 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大力推动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 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 是河南省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由于河南省经济发展不平衡, 出现了南北 (豫北豫南)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过大:豫北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和新乡市工业基础完善, 经济结构健全, 整体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而豫南信阳市、驻马店市等工业基础薄弱, 农业人口众多, 第一产业总产值占比重较大, 整体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曾夕真、陆玉麒 (2012) 研究了豫南三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却没有对河南省内其它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杨铭 (2012) 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了河南省市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得到了河南省经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观点, 但没有深入地分析差异背后的因素。李炳军、吴辉 (2007) 采用TOPSIS和灰色定权聚类与主成分分析法, 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地区差异较大的结论, 也没有进一步结合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薛宝琪 (2013) 基于ESDA方法研究了河南省经济空间格局研究特征, 提出了陇海线与京广交叉轴线的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 但没能够结合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郭华、蔡建明 (2010) 研究了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演化格局, 并提出了由于投资政策倾斜、旧有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也没有把县域经济与县域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因此把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域社会发展水平结合起来, 研究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河南省县域经济结构差异较大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失衡, 为了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首先要研究清楚目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结构差异及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只有清楚了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明确差异原因及差异点, 才能够针对性地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县域经济社会的建议对策, 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提升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 进而优化并提高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 构建指标
要想研究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状及差异, 首先要构建能够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权丽、董月月 (2012) 构建了评价河南省18个市级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却没有综合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赵培杰 (2013) 在论文中构建了评价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五大指标, 包含27个子指标, 其中部分指标不能清楚地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此外, 韩树杰 (2009) 提出了公共教育支出也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 评价指标中需要包含反映教育支出的指标。罗发友, 刘友金, 王记志 (2001) 从统计学的角度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 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发展程度共计24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全面、客观地覆盖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本文借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结合刘莹 (2013) 在研究中提出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依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选择了18个指标作为评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并选取了河南省109个县 (包括省辖县、县级市) 作为样本, 采用因子分析法找出衡量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因子, 并利用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各个方面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为了准确全面地衡量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借鉴以前学者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指标:县域经济总量、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县域社会发展水平3个一级指标体系, 每个一级指标体系又分别包含多个子指标, 子指标共计18个。具体指标体系构成如表1所示。
3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河南省88个县和17个县级市 (省辖县) 作为研究样本集, 其中数据来自2011年的相关指标数据, 所有数据来源于《河南省2012年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统计局网站。
4 实证研究
4.1 KMO检验与Bartlett检验
KMO检验, KMO (Kaiser-Meyer-Olkin) 检验统计量主要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值越高 (接近1.0时) , 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子越多, 研究数据越适合作因子分析。通常KMO值高于0.5时, 即可以做因子分析, 但一般越高越好。本文中, 计算出KMO值为0.760, 较适合作因子分析。
Bartlett检验的目的是检验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 如果是单位矩阵, 则认为模型不合适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矩阵是单位阵, 本文中Bartlett检验的X2值为3121.999 (自由度为153) , 伴随概率值为0.000 (<0.01) , 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说明拒绝原假设而接受备择假设, 即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 代表样本集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研究。
4.2 因子分析
本文通过构建能够反映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18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提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因子, 使得每个主要因子都能够反映相互依赖的经济社会指标间的共同作用, 进而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利用SPSS21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其结果显示只有前3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 并且前3个特征值之和累计贡献度占总特征值的78.863%。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因此选择前3个公因子作为主因子。
结合选择的18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为了更准确地对主因子的实际经济社会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地解释, 使每个影响因素仅在一个主因子上具有较大载荷, 但在其余2个主因子上的载荷比较小, 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方法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
根据载荷矩阵中各个影响因素与原始指标载荷系数较大的指标, 构成3个主成份的因子:
第一个主因子F1在X1, X2, X3, X4, X5, X6, X7, 上具有较大的载荷系数, 旋转后载荷系数见表2, 该因子集中反映了县域经济总量综合指标。第二个主因子F2在X8, X9, X10, X11, X18上具有较大的载荷系数, 旋转后载荷系数见表2, 该因子集中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综合指标。第三个主因子F3在X12, X13, X14, X15, X16, X17上具有较大的载荷系数, 旋转后载荷系数见表2, 该因子集中反映了县域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指标。
依据各个县域经济社会在3个主因子上的因子得分和对应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累加, 计算出每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同时, 根据每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情况, 将河南省109个县 (县级市和省辖县) 分别按照3个主因子和综合得分进行排名, 见表3, 并根据排名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差异化分析。
由主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表分析,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主要取决于3个主因素, 分别是经济总量指标、经济发展活力指标和社会发展水平指标。
4.3 差异分析
结合单个指标研究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状况:
由经济总量综合指标 (包括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二三产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教育支出总额) 排名分析知, 巩义市、新密市、永城市、新郑市、登封市、禹州市、林州市、固始县和荥阳市排在前十名, 其中距离郑州市较远, 并进入了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只有林州市、永城市和固始县, 分别位于河南省区域的北部、东部和南部。林州市拥有红旗渠国家技术开发区, 永城市拥有两家中国500强企业:永煤集团和神火集团, 固始县是河南省人口第一大县, 2014年已经升级为省辖县, 以上因素是县域经济总量大的主要原因。其余7个全部位于郑州市附近的县域经济区, 受郑州、洛阳经济辐射力影响大, 交通便利, 工业基础好, 政策支持力度大, 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培育中部工业带最有利的县域。最后十名分别是南乐县、获嘉县、汤阴县、卫辉市、延津县、卢氏县、范县、义马市、淇县和台前县, 由原始数据分析知, 义马市、淇县、台前县3个县域经济区内人口排在河南省倒数前十, 其余7县人口也排名前30以内, 另外从地理区位分析, 以上10县市经济均濒临省界, 工业基础薄弱, 人口较少, 交通不畅是造成经济总量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
由经济发展活力指标 (包括GDP增长速度、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GDP和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排名分析知, 新安县、栾川县、中牟县、沁阳市、新郑市、孟州市、伊川县、荥阳县和宝丰县排名进入前十, 以上县域经济区全部位于郑州、洛阳周边, 相比较而言, 工业基础好, 交通便捷, 资源丰富, 当地政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栾川县是拥有2家AAAAA和7家AAAA旅游景区, 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 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92.7%, 宝丰县位于“中原煤仓”平顶山西侧, 工业服务业较为发达, 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92.7%。排名后十位分别是夏邑县、沈丘县、郸城县、太康县、宁陵县、滑县、拓城县、商城县、商水县和固始县, 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全部小于75%, 人均GDP不到2万元, 除了滑县, 其余9县全部位于黄淮经济区。
由社会发展水平指标 (包括人均财政收入、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人均储蓄率存款额) 得分排名分析知, 义马市、新密市、济源市、卫辉市、淇县、登封市、舞钢市、新乡县、巩义市和西峡县, 位于郑州、洛阳、新乡周边, 工业发展好, 人均财政收入、储蓄存款额、卫生技术条件都靠前, 因此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此同时, 排在后十位的分别是邓州市、叶县、临颍县、息县、开封县、伊川县、唐河县、濮阳县、杞县和清丰县, 经济总量小, 发展速度慢, 农业人口多, 财政收入少, 导致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根据综合得分排名可知, 排在前十名的依次为新密市、巩义市、义马市、登封市、济源市、新郑市、荥阳市、林州市和偃师市, 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除了林州市之外, 其余9个县域经济区均位于郑州与洛阳之间或者周边, 具备优越的交通条件, 完善的工业基础, 受郑州市和洛阳市经济辐射力影响很大, 并且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该区域不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而且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区。排名后十位的依次是汝南县、原阳县、浚县、商水县、淮滨县、睢县、新蔡县、社旗县、宁陵县和封丘县, 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低。经济总量, 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很低, 是排名靠后的根本原因。其中除了浚县和原阳县之外, 其余8个县全部位于黄淮经济区, 由此可知豫南和豫东南的黄淮经济区是当前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低的区域。该区域地处黄淮平原区, 交通便利, 京广线、京九线和京广澳高速 (G45) 、济广高速 (G35) 贯穿区域内。但是该区域农业人口众多, 资源贫乏, 是河南省传统的农业生产区域, 工业发展水平却很落后, 缺乏完善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综上分析, 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主要由于长期政策导向注重发展农业, 而发展农业的重点区域又在黄淮平原经济区, 政策约束了当地政府缺少激励发展工业经济, 导致黄淮经济区县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
5 研究结论及建议对策
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 南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大。河南省的经济中心一直位于郑州、洛阳片区, 工业基础好, 拥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同时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给予区域支持, 包括项目、政策、财政金融等方面扶持。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该区域完善的工业基础, 政府又在招商引资、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此外, 以上区域交通便利, 资源丰富, 人才集中, 科研创新能力强, 具备较强的经济“虹吸效应”, 使得郑州洛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就产业结构而言, 以上区域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河南省其它县域较大, 生产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发展快, 资本丰富, 进而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提高了社会发展水平, 最终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相比较其它地区, 同期豫西豫西南和黄淮经济区, 以传统农业为主要产业, 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 再加上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农业增长有限,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缺少产业集聚区, 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慢,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长此以往, 郑州、洛阳、新乡和南阳经济区域与豫西豫西南、黄淮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拉大, 形成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失衡现象。针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现状, 本文提出了优化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对建议对策:
5.1 明确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现状, 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机遇, 大力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发展
研究清楚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原因, 分析落后地区优势和劣势, 结合区域后发优势, 引进新型产业, 积极招商引资, 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成本优势, 吸引中外投资。利用后发优势, 积极培育产业基础, 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建设特色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 并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机遇, 努力实现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5.2 改善发展观念, 以工业强县与农业强县并举, 建设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东部地区大力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中, 中央对河南省的发展战略是农业大省、农业强省, 河南省一直以发展农业为重心, 不够重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最终导致黄淮经济区较为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对河南省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不仅要发展为农业大省, 而且也要发展为工业强省。以发展工业和强化农业并举, 建设新型产业集聚区, 大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 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效益, 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5.3 以建设新型城镇化为契机, 壮大做强县域经济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加快城镇建设, 更要实现城镇产业化, 避免陷入农民城镇化、产业空心化的局面。黄淮经济区要通过合理布局, 优惠政策, 引入外资, 培育城镇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 建立产业园区或者产业集聚区。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 壮大做强县域经济, 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5.4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 以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县域经济需要长线投资 篇11
《支点》记者 蒋李
从北京到广州,从成都到武汉……如今,各地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下称区域股权市场)遍地开花,而股权投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
据投中集团统计,2009年至今,国内新成立5114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这些“财务投资者”借助区域股权市场,将业务渠道从大中城市拓展至县域地区。
有别于其他股权机构强调退出渠道、对赌协议的做法,楚商资本集团(下称楚商资本)董事局主席岑卫华更看重被投企业的长期回报。“我既然当了企业的股东,就跟企业同患难、共生死,真正从战略投资者的角度去帮助企业,使双方共赢。”
县域产业需横纵向整合
《支点》:区域股权市场在推动县域经济产业重组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岑卫华:几乎每一个产业重组都涉及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再投入,融资几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依托区域股权市场,基金机构能够更有效地投入创新型金融产业,满足产业重组过程中的融资需求。对企业而言,在地方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不仅有政府公信力支撑,能取得社会各界的共识和市场的聚焦,还能解决企业股权流动性问题。
同时,区域股权市场也是一个天然的产业并购重组市场,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投资机构对企业的发现成本。不过,这一平台在经营当中还需要摸索。
《支点》:市场的作用毋庸置疑,作为直接与企业接触的股权投资基金,在县域经济产业重组过程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岑卫华:从区域经济结构来看,湖北省县域经济虽然占据全省GDP的半壁江山,但普遍存在一个现象,企业数量巨大,单体质量欠缺,“重量而不重质”。
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普遍,而且会导致多方面的问题 :其一,企业接触供应商时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失去谈判优势,难以压低成本;其二,同类企业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其三,企业在先进技术上互相防范,不能集中有限资金投入到研发当中。
因此,推进县域产业的横向集中和纵向整合,不但能帮助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还能消化过剩产能、实现节能环保,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推进县域产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必须借助金融手段。以股权投资基金推动县域经济产业重组,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思路。
譬如我们的股权投资基金分为创投基金与并购基金。创投基金投资成长性公司,公司具备一定规模后便冲刺IPO,或者被并购基金收购进行重组改造。县域经济需要长期投资,这些基金投资战线几乎都是3-7年。
“对赌”是最大的投资谎言
《支点》:有些股权投资机构往往关注资本收益,而不是对企业“帮一把、送一程”。在与县域经济合作时,如何把控投资机构“赚快钱”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岑卫华:确有部分股权投资机构会宣传自己是战略投资者,但这往往只是噱头,其实质依然是财务投资者。他们既不想为本地经济建设做出多大贡献,也不会想要为本土帮助多少企业,只想着快点实现增值退出。而接受这类投资的企业,往往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首先是为了资金,其次则为了利用知名投资机构作为品牌资本。可正因为双方思想都不单纯,这些机构跟企业间的信任度也随之缺乏,变成一种各取所需的合作。
这种合作关系,孕育出股权投资界最大的谎言——对赌。很多股权投资机构往往与被投公司签订条款,约定一定期限内公司达到盈利目标或实现IPO,否则PE便有权要求企业履行补偿义务。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真正的股权合作好比夫妻俩一起创业,要同舟共济、风雨无阻。对赌就好比夫妻结婚前签个协议,女方一年生了孩子,男方则分给她多少财产,倘若没有生孩子,女方便分不到财产。
《支点》:在与一位股权基金项目律师交流时,他将对赌称为“股权交易外衣下的债权投资”,抵押的是企业的“未来收益”。
岑卫华:是的,不仅如此,对赌之后两大负面作用会随即出现:第一叫鞭子。业绩如果完不成,投资机构就要拿鞭子抽企业,这便可能逼迫企业对报表作假;第二叫绊脚石。部分机构往往是外行,却要干预企业决策,这往往成为企业创新决策的绊脚石。
楚商资本在股权投资中不会采取对赌形式。我们既然当了企业股东,就跟企业同患难、共生死,真正从战略投资的角度去帮助企业。尤其在县域经济方面,我们不仅要为县域企业提供资本,还要提供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加强管理、提升技术。我们的思路是只有被投企业发展壮大,机构的投资回报才会有保障。
“五三二”的风控机制
《支点》:每个资本集团都有其重点关注的行业及区域,如苏商资本主要投资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项目。目前楚商资本在投资项目方面有怎样的原则?
岑卫华:我遵循“四不三投”的原则。“四不”指的是“不对赌、不掐尖、不包装、不跟风”,代表了我们的投资理念。其中,“掐尖”指很多股权投资机构进入县域,第一件事就是抢夺最耀眼的“业绩明星”,而对最广大的中小企业视而不见。“不包装”说白了就是不造假。
“ 三投”,则指楚商资本对于拟投企业“五三二”的打分机制:企业家占50分,企业团队占30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占20分。
《支点》:可否对“三投”的各个指标进行详述?
岑卫华:企业家的考核指标分为创业目的、专业精神、道德品质。企业家创业动力来源不能是致富、发家,他需要具备行业梦想。有很多“什么赚钱干什么”、将商业机会作为战略的公司,则是我们首先要规避的。由于法制观念相对薄弱、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县域地区的企业家违约的机会成本低,因此企业家的道德品质也是投资县域经济要把握的重点。
投资团队也是考核的重要方面。现在的创业是复合型的,既要懂互联网,又要懂物联网,既要有技术开发人才,又要有市场营销人才。因此,被投企业一定要有同心协力、岗位齐全的核心团队。
最后,对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几乎一票否决。我们会调查企业的员工情况,还会了解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的合作情况。试想,如果一个企业连员工社保都不买,那它以后也难以对投资方及全社会负起责任。(支点杂志2014年10月刊)
县域经济评价论文 篇12
县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区内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发展县域经济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投资, 要对县域进行投资, 首先就要评价其投资环境, 因为县域投资环境既是县域为了吸引外来投资所能动员和可创造条件的有机总和, 又是投资者和引资者进行合作的客观媒介。因此, 对区内县域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刘小鹏等 (2006) 基于SPSS 11.0统计软件, 运用因子分析对样本地区县域农业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县域农业投资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1]。庄军等 (2007)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75个县级行政区进行了投资环境竞争力定量分析评估[2]。汪峰 (2010)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76个县域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 从空间角度分析了其投资环境的差异[3]。李勇等 (2011)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周口市县域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优化思路[4]。Xu Gang (2006)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三角洲的县域投资环境进行评价[5]。
目前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县域的研究尚少, 更没有对于其县域投资环境的评价。而且以往对县域投资环境的评价都是用主成分分析法, 但是主成分分析有其局限性,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DEA相结合的方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县域投资环境进行评价。
1 区内县域投资环境评价
1.1 评价方法
已有研究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或DEA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投资环境评价是要对各方面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而在综合评价多指标时, 因子分析和DEA两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DEA方法可以通过规模报酬分析来评价投资潜力, 但它对评价指标的个数有限制。根据经验, 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个数不多于决策单元数的一半。在决策单元较少的情况下, 为满足评价方法的要求, 要减少评价指标的数量, 造成大量信息丢失。而因子分子虽然不能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投资潜力, 但可以在信息损失最少的情况下对原始数据指标进行合理简化, 使指标数量减少。基于此, 本文将因子分析与DEA两种方法相结合, 两种方法结合以后主要具有的优势是通过因子分析压缩后的评价指标能够尽量保持原有信息的完整性, 各综合指标之间互不相关, 不会造成信息冗余, 满足了DEA方法对投入产出指标个数的要求。
该方法大体的思路是, 在不影响DEA方法使用的情况下, 先运用因子分析分析对评价体系中的所有指标进行分类和简化, 然后在此基础上, 将压缩后的综合指标利用DEA方法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评价。这样既发挥了因子分析法的优势, 降低了信息损失, 更不会影响DEA评价的质量。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县域投资环境的发展情况, 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量化性, 以区内43个县为研究对象构成区内县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数据来源于2011年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县 (市) 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1.3 综合评价分析
构建好指标体系后, 运用因子分析和DEA相结合的方法思路对区内投资环境进行评价。首先进行因子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对已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根据因子得分的情况, 选取3个输入公共因子和3个输出公共因子, 得出压缩后的综合指标, 再采用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 (即因子得分) 运用DEAP2.1软件进行DEA评价, 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 43个县中有14个县的综合得分为1, 说明它们的投资环境已经达到最优, 但是需要维持最优。然后以得分0.9为标准 (低于0.9为低效率, 高于0.9为高效率) , 按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大小和规模报酬情况对区内其余县域投资情况进行分类。
第一类:高纯技术效率和高规模效率, 有眉县、乾县、大荔县、澄城县、扶风县、武功县、礼泉县、泾阳县, 若想达到最优环境就需要增加投资, 但泾阳县情况比较特殊, 因为它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 还需要对县域投资制度进行创新;第二类:高纯技术效率和低规模效率, 有周至县、旬邑县、洛南县、陇县、永寿县、麟游县、合阳县、白水县, 它们的规模报酬都是递增的, 需要扩大投资, 尤其是需要引进外来投资以形成规模经济;第三类:低纯技术效率、高规模效率, 有潼关县、千阳县、淳化县、长武县, 要想达到环境最优就需要提高投资资金的管理水平;第四类:低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规模报酬递增, 有柞水县、太白县、宜君县、丹凤县, 这些县既需要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有需要扩大投资;第五类:低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但是规模报酬递增, 有甘谷县、秦安县、武山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优化这些县的投资环境时, 不仅需要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还需要考虑其投资制度, 因为规模报酬递减, 只扩大投资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反而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要想真正改善投资环境就必须对投资制度进行创新改革。
另外, 分类后发现地域性特别明显, 综合得分高的县都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天水的县都是规模报酬递减的, 而关中的县基本上都是规模报酬递增。由于经济区跨两个省, 两省的县域投资制度不同。
2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因子分析和DEA结合的方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县域投资环境进行评价, 得出结论:第一, 区内县域投资环境较好, 但各县之间的差距较大, 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其投资环境也较好, 且关中各县域的整体投资环境优于天水。第二, 根据区内各县域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 不同的县域其投资环境不同,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来改善投资环境使其达到最优。
由此提出建议:首先, 对于投资环境最优的县, 鼓励其保持水平、继续发展;其次, 对于要改善投资环境的县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对策, 低纯技术效率和高规模效率的县应该重视其资金管理水平, 高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规模报酬递增的县应该专注于扩大投资, 尤其是要努力引进外来投资, 低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规模报酬递增的县资金管理水平和投资量都需要提高, 低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规模报酬递减的县最需要对其县域的投资制度进行创新;最后还应重视区内各县域的投资环境差距。
参考文献
[1]刘小鹏, 李建华, 王亚娟.宁夏县域农业投资环境综合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04) :365-368.
[2]庄军, 邓宏兵, 李俊杰, 李雪平.湖北省县域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07, (03) :75-76.
[3]汪峰.湖北县域投资环境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J].商业时代, 2010, (11) :131-132.
[4]李勇, 李俊民.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周口市各县投资环境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03) :1612-1614.
【县域经济评价论文】推荐阅读:
县域经济评价体系05-26
县域经济综合评价05-30
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09-06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09-28
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究的论文10-10
保定县域经济07-15
县域经济结构06-09
河北县域经济06-29
辽宁县域经济09-28
镇规划县域经济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