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

2024-09-28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精选11篇)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 篇1

当下社会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也在逐步多元, 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注。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也成为人们生活的共识, “绿色”生活也成为一个社会和公民高素养的体现, 也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所在。当然, 在大力保护自然环境, 保持适度经济增上的情况下, 要维持好生态平衡。那么, 在当下这个低碳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的情况下,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绿色环保才能有真正的出路, 而搞生态旅游似乎是一条必然的选择, 只有在降排、低排、微排的基础之上, 才能竭力避免对生态资源以及环境的破坏, 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同时,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也很好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要想实现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这就需要紧跟时代步伐, 要不断加强旅游业的创新。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当年的讲话, 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发展的动力所在。创新也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很好助推力。在当下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 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必须在各个方面予以创新, 要变革思想, 在管理上要效益, 同时要抓紧对绿色产品的研发、销售, 要在各个环节上推陈出新, 实现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经济优势, 这是搞好生态旅游的重要体现所在。

其次, 搞好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 不能只靠领导以及有限的几个单位, 而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调动起来, 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 在促进就业以及惠民生等方面去实现生态旅游的全面发展, 要在思想上让人民群众认识到, 只有搞好了生态旅游才能真正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也才能真正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推进与发展, 因此让本地人民提升自我的素养, 以游客的满意度作为工作中的重心, 要在各个方面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影响力, 增加一定的省内外、国内外的客源。在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 就是我们能不能具有品牌意识, 这是搞好县域生态旅游的关键所在。品牌决定了质量和效益, 品牌决定了服务的水准和方向, 品牌还决定了生态旅游的成败得失。因此, 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也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以品牌化为基本导向,

只有把专业化、高质量的生态旅游打造成很响亮的名片, 这样才能是县域经济生态旅游的形象的很好代表。所以, 要提高认识, 真正明白只有品牌化经营, 才是是提高知名度、吸引客源的突出力量。

接下来, 笔者以为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要想快速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实现很大的飞跃, 就必须形成规模化的发展模式。规模化的发展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区域旅游的一体化发展, 要根据整个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的软因素以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古建筑等等, 要开发相关的旅游资源, 把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区域重点予以开发, 既要实现本地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 也要实现一体化进程, 和整个县域相联系的“大旅游”观念相衔接, 走规模化的特色之路。在特色化和规模化得同时, 要实现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要不断地加强数字化、科技化以及信息化建设, 要突破距离障碍, 提升县域经济的旅游服务效率, 比如在一些生态旅游的景点, 可以发展网络营销以及网络支付等方式, 在具体的管理上也应该切实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 这是提升自己管理能力重要的手段。只有以信息化建设为龙头, 才能很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生态旅游的发展态势。要因地制宜确定开发与保护力, 确保生态旅游的发展在自身资源环境内自我调控, 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最后, 笔者以为搞好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 要紧跟整个时代对保护环境的要求, 搞低碳旅游。所谓低碳旅游指的是在旅游中不仅要保护环境, 而且要尽量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放量, 比如要注意节约能源防止浪费, 要尽量地减少对电器的需求等等。正因为有这样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态旅游的时代要求, 因此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部门就要集思广益, 要有创新意识特别是在具体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下功夫, 开发出低碳的生态旅游路线, 比如现在比较时尚的徒步游、自行车生态游等等, 在景区的交通工具的使用上要尽量使用那些具有低排放量的交通工具, 使用一些比如氢气活着沼气等作为能源的工具, 正因为这些新能源以及清洁能源工具的使用, 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而在具体景区的接待上也要使用绿色环保产品, 提倡简洁的自带生活用品方针, 这样就能避免污染环境。县域经济搞好生态旅游, 必须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生态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良的生态环境。要求清洁、美观、无污染。目前部分景区出现水污染、空气污染, 因此, 要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要求利用先进科学技术,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 还原生态资源的“健康”。

另外, 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旅游、娱乐业、体育、会展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行业也被纳入创意产业的范畴。这样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情况下, 要将创意产业作为生态旅游的新的增长因子。要在宣传上下功夫, 特别是形象设计、线路设计、商品开发等等进行很好的创意设计, 要融入到文化内蕴, 以一种新技术主导下的创新思维来推动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最后, 笔者再谈谈县域经济搞好生态旅游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一般而言, 在县域经济这个范围内, 人才就显得尤为缺乏, 特别是经济文化等发展相对于大城市而言, 确实有相对滞后的一面。因此一些旅游的管理人员大多缺乏专业化素养, 对经营管理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没有相关先进的管理经验, 也没有经过专门的专业化培养, 再加上后天的学习动力不足, 在现实面前难免不能很好地应对, 创新性不强, 工作缺乏良好的素养做支撑就造成了工作中的困境。因此, 相关的管理部门和领导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 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育, 要外聘专家来讲课, 来培养专业人才, 实现规范化管理。加大对目前的从业人员培训, 加强与大专院校对接, 在本省来说吉林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等名校具有优势的学科资源, 要密切和他们合作, 同时要利用一定的经济因素来吸纳旅游专业管理人才来工作, 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而促进我县的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 篇2

**是中国旅游名县,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县资源优势,制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即“确立一大战略——旅游立县;实现两个目标——由旅游中转站转变为旅游目的地、将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拉动三产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通过旅游业

全面拉动第三产业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按照这一发展思路与目标,经过艰苦努力,扎实工作,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04年,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全县GDP的35,对财政的贡献率为51?。

一、主要做法

(一)新老齐上

**不仅有西街、大榕树、世外桃源等闻名于世的“元老级”景点景区,而且还不断涌现出新秀,如“印象·刘三姐”、遇龙河、龙颈河及乌龙泉等景区、景点,它们的出现,不仅为**旅游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强劲的拉动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围绕休闲度假主题,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新老齐上,科学组合主题旅游线路,努力打造特色化、多样化配套的旅游产品体系。

1、通过保护性改造、拓展,提升老的景点(区)的档次与效益。

西街是**一条最古老的街,但是过去由于破旧,狭窄,限制了旅游人数和效益。1999年保护性整治,大大提升了西街的档次,拓展了西街的空间,凸显了桂北民居小镇的特色,加上她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化特点,成为目前国内吸引中外游客最多的城镇旅游点;世外桃源景区是我县第一个国家4A级景区,由于原来游览空间有限,文化内涵不足,游客游览以后感觉美中不足,投资者审时度势,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增建了渊明山庄项目,大大提升了景区文化品位,提高了旅游经济效益,荣获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大榕树公园是我县老牌景点,过去由于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景气,近两年,县里对该景点进行了重新包装和规范管理,使得该景点旧貌换新颜,去年总收入突破了500?万元大关。

2、积极开发新景点(区),使其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我县2003年推出的新景点,该项目一经推出,就获得空前成功。公演近两年来,场场爆满,经久不衰。此项目的成功,填补了广西以自然风光观光旅游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利用不足的缺陷,达到了一业为主,多业受益,一业投资,多业产出的目的,全面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4年,该景区获得“全国产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据统计,由于该项目的强烈拉动,使游客在桂林的停留时间延长了0.7天,在**从一日游变为了两日游,解决了200多?位农民的就业问题,一个新兴项目对县域经济产生如此大的拉动作用,是罕见的。

又如我县的遇龙河、龙颈河、漓江徒步游等景区,都是近年推出的旅游新项目。其以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独特的休闲度假氛围,深受旅游者的青睐,且旅游经济效益十分看好。

(二)城乡并进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县城及其周边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了旅游配套设施,而且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到各个乡镇,带动了全县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模式为“国家、集体、个人、居民、农民、老外一齐上;低档、中档、高档、立体式全面开花”。**乡村旅游形式多样,其模式为:

1、政府引导式发展。

县委、政府精心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大力引导本地居民充分利用自家房屋发展民居旅馆,如县城碧莲洞民居旅馆一条街、西街民俗民居旅馆一条街、月亮山休闲农庄等;大力发展小康村建设,民居旅游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已发展的小康村有4个,分别是葡萄罗明村,白沙帽子村,白沙插花桥,白沙堡;民居旅游示范村12个,分别为高田的历村、凤楼村,白沙的旧县村,福利的榕树脚村,普益的留公村,杨堤的下榨村、浪石村,兴坪的大河背村、冷水村,葡萄的杨梅岭大岩头村,**镇的大村门、朝阳村。

2、农民、居民自发式发展。

**民居旅馆的装修不仅上档次,而且很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一些民居旅馆建筑装修文化品位极高。如敝龙阁、采茶山庄、莫氏乡村自助客店等,其特点是房屋建筑特色鲜明,设施设备与三星酒店并驾,服务模式为家庭式管理。乡村的发展以高田历村为典范,该村共107户,有80多户从事民居旅游,占80,人口434人,从事民居旅游有230多人,占52.6。2004年人均纯收入4500元,其中旅游收入为2925元,占65。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地理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历村位于“十里画廊”月亮山景区内,集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之大成,是游客乡村旅游首选之地;二是环境卫生整洁,服务质量规范。村里卫生有专人保洁。该村导游50多名,均以带外宾为主,其中60多岁懂8国语言的月亮妈妈享誉国内外;三是成立民居旅游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该村民居旅馆15家,农家饭馆25家,2003年成立了高田历村民居旅游协会,全面实行行业自律;四是交通便利,治安良好。2004年,该村荣获“桂林市农家乐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

3、引进外资式发展。

**筑巢引凤,引来亮丽景观。到2004年止,**引进外资,建设民居旅馆100多家,其中,由境外客商投资的民居旅馆有20多家。如**胜地酒店(美国)、未来恩饭店

(美国)、荷兰饭店(荷兰)、古榕山庄(瑞典)、鸿福酒店(法国)、白玉兰酒店(澳大利亚)等等。

2004年,全县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人数达30000人,其中,从事农家乐餐饮的居民300多户,民居旅馆200多家,有床位6000多张,县域导游人员350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5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0多万元。今年4月28-29日,全区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暨乡村旅游发展”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在**召开,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几个典型的民居旅游点,会上,**做了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介绍,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的充分肯定。**的乡村旅游在增加乡村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乡村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全县旅游业的大发展。

(三)内外加强

旅游业的两大要务,一是对内引导规范,加强管理;二是对外铸造品牌,加大宣传。

**成立了综合执法大队、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导游服务中心、旅游饭店协会、民居旅游协会,2002年,**县机构改革,率先在9个乡镇成立了旅游开发管理站,全面推行“标准化服务、规范化建设、专业化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就等于保护了**人的最大利益;做好来朔游客的工作,就是最大的宣传促销。”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我们除了规范服务、提高质量、强化管理以外,还精心策划,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在巩固原有的客源市场外,积极拓展新的客源市场,如巩固泛珠三角地区客源,加大对湖南、云南、贵州和东北、华东等地区的宣传促销,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交流合作,全面开发东盟旅游客源市场。

二、旅游的带动

以保护性整治的西街为起点,带动了新西街、唐人街、东街的崛起,以及整个县城的交通、食宿、旅游房产的全面发展,2004年止,**酒店业发展到253家,床位11000多张,中西餐馆80多家,旅游服务部家,旅游车辆126?辆,旅游船106?艘,电瓶车158?辆,观光车35?辆,出租自行车10000多辆,同时,带动了城中城、阳光100等房产的开发。

现在,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的生命线,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旅游为龙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据统计如下:

1、2004年,全年接待来朔旅游者320.2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13.6;全年接待留宿游客51.2万人次,同比增长12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06亿元,同比增长66.4。

2、2005年1—4月份,接待来朔旅游者85.5万人次,同比增长50.8;接待留宿游客14.4万人次,同比增长33.4;实现旅游总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61.2。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 篇3

德庆县青山绿水,生态资源丰富,其中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3.82%。生态是财富,是品牌,也是打造后发优势的最大推力。该县把“生态资源”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总领主题。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着力引进生态资源型项目,办好工业产业园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全县借力新型工业化和高速路网架构加速城镇化,进一步完善县城及各镇总体规划修编,实行县城扩容提质与建设幸福村居并举,重点加快规划建设香山宜居新城,再造一个新德城,力争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26.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万人,城镇化指数达到55%。

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增长点。德庆县积极把生态理念融入到工业产业的整合提升的发展中来,实现工业产业的绿色转身。依据县域实际,德庆以示范性产业园区为标杆,大力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吸聚优质资本和重大项目的良好载体,重点打造林产及精细化工、木材深加工、风机及不锈钢、新型建材和特色稀土五个集聚基地,力争到2018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0亿元。目前,重点推进的风机产业基地9家企业建设已有6家建成或投产;悦城工业集约基地信和陶瓷、东光陶瓷相继投产;精细化工基地扬光油墨、明亮树脂、中元高新材料3家企业已投产,大道化工等5家企业加紧建设。德通、泰禾等技改项目顺利投产,石井公司被评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事业。

有特色才有比较优势,才有市场竞争力。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特色经济主要体现在特色产业上。德庆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目前全县形成80多万亩南药种植规模,该县成为广东中药GAP产业化基地;柑桔病园改种大肉山楂、甜脆梨超3000多亩;建立“猪—沼—果”生态健康养殖示范点达112个,带动发展果园养猪336户;发展优质蔬菜3.8万多亩。2012年农业总产值34.5亿元,增长6.5%。

立足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优势,德庆县唱响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厚重的龙母文化、孔子文化、六祖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底蕴,推进盘龙湾奥威斯休闲基地、悦城龙母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孔圣文化园、大广山六祖文化景区、香山公园、花世界温矿泉六大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同时大力打造悦城“岭南文化旅游名镇”和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名村,积极进行旅游开发,不断提升德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据了解,德庆通过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打好“四张牌”,使县域经济发展显现活力。2012年,全县实现GDP91.7亿元,增长9.1%,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综合增长率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65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 篇4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 京山县曾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所困扰。京山县委、县政府广邀国家16部委专家为京山发展“拿脉问诊”, 立足长远打基础, 科学编制了《“生态京山”建设总体规划》, 确定了对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思路, 完成了包括工业新城、旧城区改造、县域城镇体系等在内的县城区总体规划修编。

京山县下决心关闭了京兰水泥等企业3条立窑生产线, 搬迁了烟尘治理不能达标的华尔靓浦项硅公司, 关闭了70多家“四小”企业, 此举为新型工业项目腾出了发展空间, 凯迪生物质发电、中辰电子、伟嘉纺织公司等一批低耗能、无污染项目相继投产, 全县规模企业达到263家, 其中亿元企业30家。

京山围绕农业“三废”, 以国宝桥米为龙头, 构建起桥米产业资源循环体系, 实现粮食加工、制糖、酿酒、油料、畜禽养殖、绿色饮料、生物质能发电等多个产业循环。围绕工业“三废”资源循环利用, 楚天钡盐公司建立废水闭路循环利用体系, 实现废水零排放;京兰水泥建设了12兆瓦低温余热发电项目, 年发电量可达8000万千瓦时, 并利用楚天钡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钡渣、煤渣、粉煤灰等废弃物作为水泥添加料。

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京山还强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 县里为发展旅游配套投入超过10亿元。全省单体最大温泉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投资4.5亿元的绿林景区整体开发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投资1.7亿元可承接国际赛事的网球中心正在加紧建设, 投资18亿元温泉生态体育公园已奠基动工。仅去年一年, 全县接待游客就达202万人次, 创旅游直接收入2.6亿元、旅游综合收入8.1亿元。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 篇5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发展模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势在必行。针对全域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基本阐释,从全域旅游视阈下指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就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全域旅游;县域发展;旅游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84-02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直接表明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态势,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对经济发展起着无法忽视的承载作用。在县域经济需要迫切发展以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全域旅游成为重要的经济突破口,开启了全新的经济发展之路,无法否认,在这一极具建设性的发展之路上全域旅游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全域旅游的基本阐述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

2016年1月29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全域旅游”这一概念。全域旅游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景点旅游”模式,它指的是在将一个行政区域发展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又将旅游景区发展成为一个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服务完备的科学旅游体系,这一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一旅游体系的完善又同时带来了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是高效循环的旅游发展模式。

(二)全域旅游模式带来新经济增长机遇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概念,是一种区域一体化的旅游新模式。这一模式不是盲目的无所依据的,而是对传统旅游模式的继承和创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的更为适合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旅游新模式。

1.全域旅游更能拉动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传统的旅游模式下,游客容易受制于景?^规模,无法尽情的开拓视野,各方面的服务也存在欠缺,而全域旅游大大的突破这些限制,将整个的行政区域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极大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使得消费者在旅游进程中享受到更为完备的服务。因此,全域旅游更能将区域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餐饮等等各方面统一相调配,从而服务于整个的旅游产业,带来新的旅游经济收益。

2.全域旅游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全方位的资源都最大化调配和用于支持旅游产业的时候,不仅旅游业得以巨大发展,游客的大量增加也给其他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销售机遇。

全域旅游考虑到整个旅游模式运行下是否可以妥善保证游客的游览质量问题,更多关注旅游质量。与其单一制造旅游景观的表层感受,不如将旅游的最大追求放置在游客对于美景的感受上,放在游客对于当地风俗的全新体验上,因为文化和大自然风光的享受比任何东西都更有价值。旅游业在发展,新的旅游模式应该向更高更远的层次去追求去达标,使得旅游业不仅带来物质上的丰富和满足,更能极大程度的满足当地的文化传播需求和旅客的精神享受需求,从而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完善。

二、从全域旅游视阈下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县域经济独特发展态势与旅游产业相契合县域经济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明显与国民经济不尽相同,国民经济需要着眼全局谋经济发展,而县域经济更注重凸显优势,不在于完全,而要发挥其内在优势,在重点产业上做突破,这也是符合县域经济特点的。

县域经济虽与市域、省域经济在规模上存在差距,但是小规模更有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打造出更具地方特色更具区域特色的整体形象。相比较乡镇的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市场的导向性更为明显,经济发展相对开放,在旅游产业上更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全域旅游模式能够很好弥补县域经济发展不足

县域的小规模利于资源的集中调配,但是也带来了优势不足的现状。落后偏远的县域无法在旅游业上构成完善的产业链,其所形成的地域特色也因此分散,无法带来游客的关注。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又将着眼何方?既然问题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那么解决的对策也应该立足问题的根源所在。对于一个县城来说,新型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恰好可以弥补发展的不足因素,变废为宝,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正适合规模上有一定限制的地域。反观规模太大的地域,其资源分散,所打造的特色也相对分散,无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无法带来更广阔的消费领域。因此,充分开发县域特色,如地理区位、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同时,积极调动工业、农业提供最大的支持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业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全力打造出完整的产业链。

(三)全域旅游助力县域经济增长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首先就要立足于县域旅游。县域作为行政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旅游产业中处于相对独立的一个基层单元。同时,立足我国发展的国情,县域属于我国基层单位行政区,其中分布着我国绝大多数的民众,其经济的增长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甚至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县域建立相对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代表了我国旅游产业体系的发展水平,一旦县域旅游发展妥当,县域的经济增长就能稳定递增,成为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发展条件,从而带动我国整个旅游体系的发展完善。

三、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全域旅游促使县域经济产业完美转型

县域的发展无疑成为新常态下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全域旅游的发展不会来自一朝一夕也不会来自一人之力,而是需要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支持和融入,这也正是全域旅游的重要优势。它从周边产业中汲取所需要的服务设施,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又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也对外加强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对内则给当地居民带来警醒,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爱护身边的文化环境和景区资源。吸收全域旅游这一发展模式,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带来物质上的丰富之外也能够保持区域的地方特色,不至于将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这是在发展又是在保护,在不改变城市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带动经济的升级和转型。全域经济不得不说是未来县域的一个重要的产业转型选择。

(二)全域旅游带动县域经济旅游产业链

全域旅游重点和难点都是旨在打破景区景点对产业发展的限制,将整个区域打造成为旅游的集中地。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自提出之日就引发大量的关注和讨论。我国的旅游资源并非优势十足,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景点少之又少,景点的丰富程度和密度都不能算得上顶级的水平,想要达到知名旅游产品的区域也是一项具有挑战的目标。但是,全域旅游的特点就是针对这类地区,推动其形成自己的旅游产业链,带动自身的同时也刺激周边产业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一些旅游丰富的县域来讲,通过测算其旅游环境容量,可以向着全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前进。而对一些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也可以采取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扩展界定,进行开发制造,用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产品的创造性设计来为当地旅游业提供更具有特色和挑战性的多功能景点。

(三)全域旅游促使经济收益和区域特色兼顾发展

在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下,致力于智慧型旅游,从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出发,运用科学的信息技术,实现传统的旅游向智慧型服务、智慧型管理和智慧型营销的高效化转变,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保持区域特色,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性开发模式。从全域旅游的巨大优势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未来县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此之前也少不了大胆的求证和试验。全域旅游虽然潜力十足,而是国内对它的研究和实践终究还是少数,发展全域旅游应该实现区域旅游业态互补,从点推线、从线到面,实践的过程就是检验的过程,检验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正确的选择取舍才能最终得到更大的发展效益。

在巨大投入的同时,全域旅游也不能给予及时的反馈回报,因为要做到旅游的各个行业的投入和不断完善,投资的回报将是全面调动正式运行之后的事情,无疑其回报周期将会大幅度延长。相比较传统之下的旅游景点式,相对较长的回报期是否会带来企业投资积极性的消极影响,不得而知。全域旅游固然先进实用,但政府和企业也要在此完全实施之前静下来做最全面的思考和准备,对旅游资源调动配置、对旅游管理销售等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全新方向,需要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但在此之前一次次的小心尝试和假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任何新的发展模式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固然欣喜,准备和思考做最坏的打算也不是多此一举。

全域旅游适应县域旅游发展的未来局势,将是县域经济发展必将走向的突破之路。由于各个区域的发展还存在不同的差距,在经济发展具体采取的措施上也无法完全一致,但必须肯定全域旅游这一旅游模式的巨大价值,认识到它将成为县域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选择方向,这一旅游模式无论是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上还是提供升级转型都有无法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 篇6

一、浦北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压力

(一)提升财政收入水平有压力

浦北缺乏大工业、大产业做支撑,财政缺口压力非常大,而财政收入又比较单一、发展缓慢,传统的地产收入更面临下行的压力,相对于周边县区,财政收入仍有待提升。

(二)产业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

作为农业大县,香蕉、荔枝等仍属于初级农产品,农产品深加工体系没有完全形成,产业附加值有待提升;医药等新型工业产业没有形成体系;丹竹液、神孵酒等新型轻工业仍未形成规模;受交通、区位、居住环境、人才等条件的制约,很难形成创意、电商、创新等新型产业。

(三)产业化面临转型升级,保民生、促就业、稳增长压力大

烟花、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受国家严控,甚至要淘汰、兼并,而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的相关产业又很难培养起来,许多镇面临产业真空风险。

(四)城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浦北县城及各镇街区建设千篇一律,城镇建设水平不高,人口特别是县城人口集中度不强,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居环境、幸福指数有待提升。

二、大旅游产业是浦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于浦北这样的传统农业大县,让全县干部群众对发展旅游从接受到支持,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思想统一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弄明白旅游产业对浦北经济发展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带给老百姓什么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旅游就业容量巨大,服务业总量超越制造业”。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2013年全区旅游发展大会上说:“旅游是兴一业、旺百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元收入;旅游业从业者每增加1人,可增加相关行业4.2人就业。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在2015年全区旅游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2014年广西的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的16.6%,旅游直接间接的就业人数达到了580万人,主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广西总人口的12%左右,对全区就业的贡献超过10%,广西旅游投资达1300亿元,也占到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10%。对交通、住宿、饮食、文化产业等行业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2012年兴安县在光伏产业、水泥产业等工业一片萧条的情况下,旅游产业繁荣发展,旅游总收入达到38.8亿元,占全县GDP的28.6%。

可见,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不仅是产业更是经济发展的抓手,要从发展观、全局观、系统观看待旅游产业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下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把旅游产业打造成一个发展平台,把浦北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通过这种新的方式进行解决,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这一。

三、浦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有优势

浦北县位于北海、钦州、玉林、南宁的交汇处,区域很好。浦北拥有独特的环境资源,自然风光秀美,森林覆盖率69.2%,2012年浦北县获得了“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和“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五皇山有全国面积最大的11万亩连片天然次生红椎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以“会开花的石头”为题摄制了近30分钟的专题片进行专门报道。还有葵扇顶、五峰山等多个山脉。越州天湖是广西最早、面积最大的水库之一,水库容量达到12亿立方米,是目前广西建成运行中的第一大水库,环境非常好,可开发的景点很多。南流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越州古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城市之一,至今还保留了旧州唐城古遗址,大朗书院、余屋镬耳楼古民居等古建筑。浦北是客家文化(中原古文化)的主要聚集区,保留了许多古中原美食。浦北是中国香蕉、中国红椎菌和中华蜜蜂之乡。浦北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作为四轮驱动的工作之一,举全县之力发展旅游,2013年,五皇山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2014年,五皇山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昌公园、大朗书院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旅游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有差距

浦北旅游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但与阳朔、巴马、兴安等先进县区还有不少差距。景点建设方面,旅游景点少、项目单一、景区娱乐互动项目少,游客少、消费低,高速公路两年后才能开通。配套设施方面,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体系没有配套成型,缺乏上规模、有特色、聚游客的旅游商贸街区,旅游住宿档次(一家准四星、两家三星酒店)和服务水平不高。软件建设方面,全县旅游营销卖点不突出、营销力度有待加强,旅游人才匮乏,居民旅游开发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干部思想观念有待提升。产业助力方面,政府配套拨款没有形成资金合力,没有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格局,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性不强,旅游开发面临土地指标紧缺等。可以说,浦北旅游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三)有前景

国务院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进行打造。各级政府都对旅游重大项目给予资金、土地指标、公路交通上的倾斜。贵港—合浦、南宁—北流两条高速公路贯穿,把浦北纳入了北部湾城市群1.5小时黄金旅游圈。按照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时,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消费需求,旅游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2012年我区人均GDP已达4446美元,标志着我区旅游业已步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新阶段。公费旅游没有了,但周边游、周末游、家庭游、出国游更火爆了,出游的人更多了。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旅游黄金发展期和转型升级期的好机遇。

nlc202309012133

四、浦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思路

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2013年旅游发展大会的讲话中重点指出:“旅游开发要学会抓重点、抓特色、抓配套、抓环保”。旅游发展千头万绪,牢牢把握旅游提升产业、服务人居环境的两条主线,浦北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路就清晰了。

(一)抓重点项目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旅游发展就是先点、后线、再面。浦北要重点抓2-3个有市场号召力、财政贡献大、产业带动强、群众认可度高、易打造且能打造的重点旅游项目。城市是经济的核心,游山玩水是永恒主题,所以,浦北旅游重点就是做活“一城一山一水”即县城、五皇山、越州天湖。

(二)抓特色建设

旅游是朝阳产业,各国、各省、各市、各县都在强力推进,单就广西而言,旅游开发就是百花齐放,如果旅游没有做到主题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市场精准化,浦北旅游很难做好。我们要潜心挖掘文化并创造提升,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把特色融入到城乡建设、景区开发和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使浦北旅游业发展更富魅力,提升浦北文化软实力。

(三)抓配套设施

旅游是综合产业,需要综合配套才能产生最佳的集聚效应。

一是交通设施建设是关键,走交通服务旅游、旅游带动交通建设的道路。依托大旅游开发、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平台,着力搞好主要景点通一级路、镇镇二级路、村村三级路、公交车进景区、自驾车营地、自行车绿道、通用航空机场的立体化交通体系。

二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主抓4星级厕所、酒店、餐饮、购物、运输等旅游要素的建设,做好中英文标识系统、服务质量、设施标准、集散中心、智慧旅游等工作,并纳入日常工作中加以推进。

三是坚持环境保护不手软。保护青山绿水不动摇,建立健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长效机制,划定“核心、重点、主要”三个环境保护区,实行环保问责一票否决制。

(四)抓产业融合

把旅游作为浦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强财政、美城镇、兴产业。

一是旅游与地产的融合,走主题地产的道路。实现旅游地产化、地产旅游化,通过旅游环境提升地产价值,地产文化艺术化提升城镇建设品味,实现人居环境、地产价值与旅游发展互动结合,既实现房产销售数量增加,又实现财政增收。

二是旅游与工业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浦北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把已有的香蕉、荔枝、红椎菌、丹竹液、神孵酒、地方特色美食、剑麻、陶瓷、蜂蜜等产品包装为旅游商品,同时,利用生态品牌,培育如葵峰矿泉水、百香果、五皇山石祖禅茶、橄榄等新兴主导产品。依托北部湾旅游和未来浦北的旅游品牌,必须加大旅游重型装备业的招商力度,发展山地观光车、高尔夫等全国性的生产和组装基地。对浦北烟花产业进行旅游化提升,并达到相关环保标准,主动走向全国旅游市场,打造成为全国第一大旅游闪亮产业,为浦北工业产业寻找多一条发展的新渠道。

旅游有“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北部湾地区一年6000万游客和2000万居民的购物需求非常强,商机无限。浦北旅游不一定在游客量和旅游景点上争得广西第一,但抓住旅游购物这个环节,做个广西第一,旅游开发就成功了90%。浦北必须主动融入北部湾旅游,做好旅游购物这篇大文章,把浦北打造成为北部湾甚至广西最大的旅游商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基地。

三是旅游与农林产业相结合,走农林业产业化的道路。2012年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主要是参观和推广浦北经验,浦北农民已探索出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绿色发展道路,要深化利用浦北“百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基地”这个平台,打造多个主题观光农场,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旅游接待设施,融入科普、研学、劳动体验等内容,实现文化教育、农业体验、旅游观赏、产品销售、农家乐等相结合,使我县林下经济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同时,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鼓励各种花卉苗木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办成主题家庭农场和林场的形式,种植既有经济价值、能带动老百姓连片种植的,又有观赏价值的花卉苗木。要求每个镇有3-4个乡村主题旅游区,把浦北打造成为广西最大的全国知名主题农林业科普旅游基地,成为北部湾地区周末家庭游的主要目的地。

四是旅游与城镇化相结合,走产城景人一体化的道路。推动全县所有镇的城镇化建设与旅游相结合的“九个一工程”。即“一特色街区、一立面改造、一夜景亮化、一免费3星级厕所、一停车场、一特色文化、一酒店、一市民绿化休闲带、一特色旅游产业”。推进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人口聚集、配套发展公共服务,结合发展商业化服务,创新经营业态,形成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整合,实现产城景人的一体化。

五是旅游与其他业态相结合,走多业态互动融合的道路。通过旅游这个平台,打造或做强与旅游产业关联的新型产业。扩大和做强住宿、餐饮、商业、文化娱乐业等现有业态,打造健康、体育、养老、旅游教育、河运、创意设计、研学、低空等新业态,实现旅游发展与多业态的互动融合。

(五)抓扶贫攻坚

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点就是围绕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展开。乡村旅游、酒店、景区等旅游业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浦北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偏远农村,依托景区、主题农场、主题乡村旅游区等,大力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田园生态休闲农业的开发,形成“一村一特色”。为老百姓开展“一家多艺”的培训,包括农家菜制作、乡村客栈运营、礼仪服务知识、乡村特产销售等技能培训。并通过抵押信贷等方式支持农民开展乡村旅游。

五、浦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做法

(一)指导思想与定位

按照全域4A景区的概念,深入挖掘古越州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和古汉文化,高起点、大手笔,以打造大景区、大旅游为核心,突破门票经济,大力发展消费经济和服务经济,探索景观、产业和特色村镇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打造具有浦北特色,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浦北打造为一个国家文化度假公园和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的魅力明珠。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 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差异,协调发展

一、引言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 北邻京津冀, 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 东连胶东半岛, 南靠济南城市圈,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同时该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基础, 因此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纳入国家战略发展中。按国务院的部署,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烟台市的部分地区, 共涉及19个县 (市、区) , 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六分之一, 总人口985万人。该区域县级地区有15个, 其中在2007年各个县级地区面积占到全区面积的80.6%, 人口占整个区域的85.4%, 由此可见县级地区在整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所占的比重不可小视。因此研究县域经济差异, 不仅利于认清当前县域经济现状, 而且有利于整个区域未来的发展。

二、基于综合指标的差异分析

以人均GDP这一单指标作为区域经济差异的衡量指标往往存在局限性, 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地区差异程度, 以下通过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特点, 设立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法来综合地考察县域经济差异。

(一) 选取的指标

根据上述选取原则并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特点, 本文选取人均GDP、城镇化率、人均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比重、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第二产业产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个指标。

(二) 运用因子分析对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考察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首先考察收集到的原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提取因子。这里借助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KMO and Bartlett’s Tes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到KMO值大于0.6, 符合因子分析KMO值大于0.5的要求, 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方法提取因子, 前三个因子的方差占到样本方差的84.778%, 一般来说, 累积方差百分比达到70%以上, 即认为比较满意, 因此可以提取三个因子。

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指定按第一因子降序的顺序输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以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图, 可以发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第一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 可解释为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第二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两个变量, 因此可解释为人民生活发展水平;人均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城镇化率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高比重, 因此可以解释为社会发展水平。

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 并输出因子得分系数, 可以得到因子得分函数:

F1=-0.053X1-0.151X2+0.017X3+0.220X4+0.310X5+0.206X6-0.004X7-0.058X8+0.388X9+0.242X10

F2=0.247X1-0.122X2+0.242X3+0.093X4-0.105X5-0.454X6+0.069X7+0.038X8-0.296X9+0.067X10

F3=0.182X1+0.593X2+0.030X3-0.143X4-0.039X5+0.104X6+0.328X7+0.341X8-0.026X9-0.157X10

由此, 将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带入上述公式可以得到F1、F2、F3的数值, 然后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 可以求出泰安市各区域经济水平的综合得分, 即:F=0.6479F1+0.20218F2+0.1502F3

将相应的F1、F2、F3的值带入公式, 得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5各县市的综合值, 可以看到排名第一的是莱州市, 而排名最后一位的是阳信县, 前者综合值1.332, 而后者综合值-0.922, 二者差距体现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程度较大。同时从三个主因子得分上, 还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各县市在哪些方面的不足, 哪些方面存在优势。以综合值排名第一的莱州市为例, 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因子上莱州排名第一, 但在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因子上, 莱州为-0.77475, 排名第一的利津县为1.700515, 体现出莱州在人民生活发展水平上的“短板”。综合值排名13的乐陵市, 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因子方面排名比较落后, 但是在社会发展水平因子上排名则比较考前, 体现出乐陵市在社会发展水平因子上的比较优势。其他县市也存在像莱州、乐陵市类似的内部因子差异, 各县市都有所谓的“短板”, 也有相对的比较优势, 从这一点看出,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各县市只有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所在, 并对县域经济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 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 做到有的放矢。

三、基于县域经济差异现状的协调发展对策

区域经济差异是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但是鉴于过大的县域经济差异对全市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所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 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县域经济的增长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又应注意不要把县域差距拉得太大。只有把两者限定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才能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针对前面的分析, 下面提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政府协调作用, 促进整个区域的要素流动

随着山东省相关措施的进一步实施, 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责与权力也越来越大。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上级政府政策指令的传达者, 同时也是调整县域经济发展的操作者。当前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 往往存在几个误区。一些县级政府为了超越其他县, 盲目地进行招商引资和基础建设, 并极力地争取优惠政策, 这种行为造成了县域经济结构雷同, 基础设施得不到共享, 政府的精力放在优惠政策的争取上产生寻租行为, 最终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整个区域发展受到损害。因此县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 应统筹整个区域的规划, 站在整个区域的角度来制定政策, 放弃损害其他县的发展途径。同时, 政府在促进要素流动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政策力度, 减少行政壁垒, 促进整个区域的人流、物流、财流的流通。

(二) 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建设, 保证农村健康快速发展

农业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也是基础性的一环。农业的发展不仅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也有利于整个区域的稳定发展。因此, 农业的发展必须放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区域发展重点上来。农业产业化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适度规模经济为基础,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 将农业的生产环节链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机制。其实质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农业占有很大比重, 并且从事农业的农民较多。因此从农业上着手发展农村经济, 不仅利于缩小县域经济差异, 同时也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但县域要致富, 只有农业是不够的, 还必须依赖于农村工业化。只有农村实现工业化, 才能使落后的农村真正走出落后, 走向富裕。工业化是增强县域经济的关键手段。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各县域可利用自身相对优势, 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 特别是以农民为主的股份合作企业, 逐步形成企业集群, 加快农村的工业化进程。

(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走生态化发展之路

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必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不能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 林木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水资源人均303立方米, 比全省人均水平低41立方米, 属于淡水贫乏区。因此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开发中要不断加大对这一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 不断提高水源保护标准, 迫使经济模式转型,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走生态化之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经济, 一要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优质畜牧生产基地和绿色果品生产基本, 把林果业和畜牧业作为区域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一个结合点, 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统筹解决区域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问题;二要大力提升传统工业, 加快石化、建材、汽车零部件、电力、医药、纺织等重点行业循环式改造, 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鼓励循环式生产,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要大力发展低耗能、低耗水、高产出的行业, 如生态旅游业等,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 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四要增加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的资金投入, 通过成立环保基金等方式, 保障资金在生态环境投资上的宽裕。

参考文献

[1]、李克新, 王振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成国家战略[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9-12-04/075119188404.shtml, 2009-10-04.

[2]、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李广杰.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路径与对策[J].生态经济, 2009 (4) .

后发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路径初探 篇8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无法消费前,都不算旅游吸引物。于是,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活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内驱力仍需研讨。旅游产业是一种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产业价值链条长的文化产业,如果单靠一两任领导的热情与当地有限的财力而缺乏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受制于价值内驱力,很难做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品,再到实现经济优势。本文拟在后发县域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做一些探讨,为现实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项目的路径

资源、产品、渠道、客户形成了旅游产业的基本价值链。在从资源到客户再回到资源的不断循环中,每经过一个环节,价值链的价值便会随之增加。其中旅游资源是产业的基础,“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但旅游资源存在的最初动因并不是旅游。旅游资源如何转换为项目,便成为旅游产业价值链中实现价值内驱动的最基础环节,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抓紧进行旅游资源的全面普查、收集、整理与分析,为旅游产业发展做好准备。后发县域内大部分村落由于交通等条件的落后,专业人士很少涉足,资源普查不彻底,甚至根本没有着手,很多潜在的旅游资源至今“养在深闺人未识”。事实上,那些较偏远的地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区,不仅可能有优质的自然资源,还可能保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要进入市场,首先必须要对文化进行普查;其次要做立体的详细的档案,有历史、习俗、物产、自然地理条件、代表作、使用习俗、分类、使用方式、制作工具材料和流程、相关民间故事传说等;还要做传承人的口述史,把传承人的口头记忆和身体技艺用文字、声音、影像记录下来;文化进入市场应该经过专家论证,哪些是可变的,哪些是不可变的。”安排专业人士深入到各乡各村甚至各组去勘察、收集与整理,弄清自然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从第一手资料中进一步去确认资源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是否具有市场吸引力、是否适合开发经营、是否便于招商引资等,这是发展旅游兴县的第一步。

(二)丰富县域旅游的整体规划与项目创意内涵,为价值转换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就目前而言,一般县域内已很难发现那种世界自然遗产或文化遗产级别的旅游资源,如果只简单化处理成拍几张照片或讲几个故事的模式来招商与开发,很难取得成效。于是,对资源整体规划与项目创意显得尤其重要。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对旅游资源进行宏观视野下的整体定位,突出板块式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如湖南省通道县侗族古建筑与民族风情保存非常完好,开发价值很大。如果根据县域整体资源特色,将通道县定位为“一个慢生活式的具有原始大同社会风情的人类理想家园”而整体开发,这些古村落将不仅是古老文明见证的个体存在,也会成为人类理想家园的文化载体,吸引全世界向往理想文明的旅游者到此地体验,从而成为一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反之,如果仅对各村落进行逐个单一简单的开发,也会限制整个县域旅游的可持续性开发。

2、进行项目组合设计,构建县域的旅游基本面。根据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设计成合理的项目组合,把县域旅游资源最大程度地串接为各具特色的项目模块,满足市场多元化需要。如通道县可以规划成五大板块:

(1)世界慢城——5A级特色旅游城市(县城);

(2)世界文化遗产——天下侗寨;

(3)世界地质公园——‘红了万佛绿了侗乡’生态旅游景点圈;

(4)中国红色转兵通道——恭城书院红色文化景点圈;

(5)晴耕雨读侗族庄园——侗族特色农业休闲园。

在同一主题下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项目体系,能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延长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将实现旅游效益的最大化。

(三)依靠旅游资源资本化途径实现旅游项目价值转化。高品质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经营需要大量资金介入,地方财政支出一般无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旅游资源的资本化可给予支持。它以价值为导向,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方法。“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将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形态,与货币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等一起投入到旅游开发活动中,进行市场化的开发、经营、运作和管理,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旅游资源实现价值增值。”不少后发县域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尚处初步阶段。有些坐等投资商来看懂资源;有些像“大炼钢铁”一样,局局有项目,村村要开发。结果要么招商不成,要么开发出一批品质不高的景区景点,既破坏了资源,又浪费了资金与时机。适合的资本化途径有二:

1、引进合适的投资商,签署旅游项目委托开发经营协议进行规划建设;为稳妥起见,尽可能比较引进几个投资商,同时或分步开发互不雷同的项目,有利于尽快形成县域旅游产品基本面,满足游客二天一晚或三天两晚的短线游需要。

2、由县政府成立国资背景的旅游建设投资公司,用植入资产与土地的方式将资产公司化,通过抵押贷款或其他融资渠道,启动较大项目的规划建设。

(四)深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依靠完整的产业链。旅游产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长产业链。在旅游项目深度开发过程中,需要将其他资金带进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这是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的一个过程,需要一种科学的导入模式才能确保顺利进行。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根据县域旅游总规,规划好相关项目的规模、风格、投资额等;二是制定相应激励措施,如对投资四星级以上酒店给予土地优惠的政策、对投资文化演艺项目进行专项资金扶持等;三是严格管控,所有项目必须按规划实施,保证进入的门槛与质量。而对现存不符合规划的项目进行整改,确保整个旅游形象的一致性与区域内风格的独特性。

二、旅游项目成功转换为旅游商品的路径

旅游项目成功转换为旅游商品的关键在形成市场吸引力。因此,提高市场吸引力的方法有:

(一)开发具有独特性、创新性、超前性的产品体系,挖掘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旅游景点的发展越来越多,要想成为游客都受欢迎还想第二次消费的景点,就得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后发县域单一依靠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是不够的,与已经发展成熟的大旅游产品处于同一市场环境中,市场竞争力远远不够,因此需要综合开发产品体系,以整体优势赢得市场份额。

异质性能为旅游产品“保鲜”,所以旅游产品的独特性是任何旅游产品规划建设时都必须考虑到的,并要求产品与周边市场类同产品加以区分和差异化分隔。目前,不少后发县域不仅未能深挖资源的独特性,甚至仿造周边地区已然成熟的景区景点进行建设,这是没有前途的开发。如何才能开发独特性产品呢?用独特的创意包装项目。自然资源的魅力毕竟有限并可以替代,而本土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应在前期的开发策划中深入挖掘旅游地的文化内涵,转化其潜在价值,增添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如湖南沅陵县境内有一座山,整个山体极像三星堆出土的傩面具,对于以巫傩文化而著称的沅陵而言,如果能将这个产品策划为巫傩圣山,将巫傩文化“现场化”,将能打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呈现在游客面前。“杀”进一个大湘西旅游圈,把“错位竞争”策略作为沅陵旅游的出路,极具地区特色。

后发县域中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在少数。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性,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以其纯真、质朴、优美的特色受到世人的青睐与关注。近几年,民间民俗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尤其是民间工艺品,在抢救和保护中向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就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开发者应在民俗文化开发中遵循独特性原则,给原生态民族村寨与民族文化风情的表演者,建立对应的保证机制,形成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民族风情旅游点和旅游线路。这种模式既能为当地居民解决就业问题,又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传统旅游产品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时,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更具市场吸引力,而开发特种旅游的前景可观。综合分析来看,特种旅游明显区别于一般旅游项目,它更具备旅游区域的生态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旅游项目和游览线路的新奇探险性、旅游形式的自主性和体验性。以上这些正是后发县域的优势所在。为适应自助游、自驾游、探险游的发展态势,可以加快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露营地的建设,加强原始生态的保护,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新,走差异化经营之路。

把准行业发展命脉,具备超前的市场意识,设计具有前瞻性旅游产品,才能以轻装上阵的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在不同的时期,旅游产品价值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不同的要素中转移,开发旅游新产品和升级改造产品的需求便应运而生。旅游业兴起早期,观光产品的价值相对较高。而随着游客的选择面加宽和认知的深入,新的旅游业态会更受游客的青睐,新产品将逐渐承载旅游产品更大的价值。目前,整个旅游产业已经进入了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转型阶段,国内旅游已从观光产品到文化体验产品、从度假产品到养生产品的发展,后发县域可以直接打造文化游、养生游等产品。湖南省中方县荆坪古村的开发根据其独特的鱼形风水文化与特定的交通优势,规划为以养生度假为目的的“武陵山第一村”,前景应会乐观。如果只是以传统的古村概念进行开发与经营,与西边贵州的千户苗寨、会同的高椅古村、通道的皇都古村等产品全面雷同,没有生存空间。

总之,后发县域旅游开发应依靠当地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以村寨文化特色和地方民俗等为吸引点,逐步完善乡村游、文化游、生态游、红色游、自驾游、创意游等,在文化与旅游,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上作了大胆设想,形成基础设施完善、配置合理的产品开发体系,为旅游者提供观光、购物、娱乐、休闲、学习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二)利用价格杠杆与联合营销等方式启动市场。

1、在开拓市场时运用价格杠杆。价格竞争是市场运作的经济规律,任何新的旅游产品在推向市场前,不但要考虑产品本身给旅行商留下足够的利润空间,刺激他们的售卖热情。同时还要考虑在主要客源市场、同类产品或同类需求中的价格比较优势,以便吸引游客的出行选择。比如湖南省沅陵县、炎陵县等旅游新兴线路的短线游产品(两天一晚或三天两晚的旅游线路),就要考虑在长株潭市场上与井冈山、韶关、岳阳等短线产品的性价比,确保成为游客的主要选择项,使产品能够生存与发展。

2、设计专线或捆绑成熟旅游线路借势开拓市场。地区性和中程旅游成为旅游的主体是发展的趋势。县域旅游前期线路开发一般有两种选择:

(1)单独成为旅游目的地。这需要自身拥有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和拥有目的地吸引物的大产品,可以考虑同时开发旅行社、自驾俱乐部、户外俱乐部等多个渠道来启动市场。

(2)成为线路节点,借力推销。适应于该县域处于周边成熟大景区的线路上或延展线上,可以借助大景区的成熟影响,将自己设计成大景区线路上的一个节点进行推销。比如炎陵县可以借力江西井冈山线路,沅陵可以借湘西凤凰线路,湖南通道县可以借广西桂林线路延展,将1至2个特色产品植入该线路中来拉动市场。

三、旅游产品提升为旅游精品的路径

随着旅游产品的增多,游客可以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下,只有不断发展炼就精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代旅游业的竞争,更是精品和品牌的竞争。品牌的优势,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品牌力就是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方法有:

(一)建造与推广品牌。有些县域埋头把基础设置做好了,旅游产品也成形了,但没意识到要有现代媒体的品牌传播,结果出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局面,无法真正获取市场效应。有些县域愿意花钱做活动却不愿意花钱做宣传,最终导致事件营销的传播范围非常有限。品牌的建设与推广需要依靠现代传媒的力量,因为“旅游消费者获得的旅游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主动权的掌握者和媒体。”如何建造知名旅游品牌呢?

1、确定好自身品牌特色。有些县域决定强调生态优势,事实上,随着景区生态普遍好转,这已是一种没有优势的卖点。有些县域会强调自身的文化特色,不过在具体操作时只宽泛地宣传历史与文化的多元,不会抓住本土文化的独有特色。“广撒网不如深捕鱼”,一个县如能抓住一个引起市场共鸣的特点加大宣传与推广的力度就能形成社会效应。如韶关丹霞山市场吸引力的关键点是紧抓阳元石与阴元石进行了大力宣传与推广,世遗与南华寺的宗教文化倒是其次,结果竟然成就了韶关的旅游品牌。

2、加强事件营销和传播。事件营销是品牌营销中的重要手段,很多县域也意识到这点,于是每年花巨资举办名目各异的节会,结果得不偿失。究其原因,活动的策划没有与本地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不能形成长期的独特吸引力。而张家界天门山的每次活动都能形成较大影响,因为它围绕“雄险”的品牌内涵展开运作,这一特点不断被强化,效果自然显著。

3、打造别具一格的旅游线路,完善旅游信息平台,展示旅游品牌立体形象。设计完善的旅游线路,使不同的景点与景区串联起来,体现最佳的关联性与组合性,形成主题明确、有创新创意色彩的旅游产品,并积极谋求品牌化。在主要景点、交通路口、县城中心等设立宣传标语和广告;利用各类媒体传播形成品牌热度;组织参加国内外旅游展销会、交易会和博览会,提高目的地品牌和旅游资源的整体知名度。完善地方旅游网站并及时更新,力求网络平台信息详尽化、特色鲜明化、使用人性化、查找便捷化。网络旅游是大势所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新,走差异化经营之路。

(二)坚持各要素的联动,促成打破时空局限的营销模式。县域旅游的产品销售要善于综合运用各渠道的比较优势,以协调各种渠道效益最大化为宗旨做好产品营销。旅游产品直面旅游消费者,是吸引旅游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接着销售旅游产品应从打通渠道,渠道开发要争取多头并进,既不放弃传统渠道,也利用新兴旅游组织者与网络分销商,才能将旅游产品最大量地销售出去。传统的旅行代理商、旅游批发商、旅行社等渠道依然在旅游业中占有一定地位,自驾俱乐部、汽车4S店、户外俱乐部等新兴旅游组织者越来越受到有车一族与年轻旅游者的青睐;特别是可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促销推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匹配供需等方面比传统销售更能发挥效应,在打破时空局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而且给后发县域旅游发展带来了公平的机会,大家在同一水平上竞争,能相对减少后发劣势。

同时,运行区域整合营销模式,实现更快发展。区域旅游营销以区域旅游目的地作为整体进行营销,突破区隔,构建良好的战略联盟,并用这种方式提高竞争力与大集团的发展战略相抗衡,是有力的武器。后发县域在实施不同层次的营销来推进旅游时,可以县域旅游发展具体阶段与水平为依据。

1、创新两地旅游产业营销合作模式,走差别化、科技化、融合式合作发展道路。一个区域旅游应将该区域内不同的旅游吸引物整合,重组出优势互补、复合多元的旅游产品体系,为旅游目的地塑造内容丰富、新奇多样、服务规范、旅游无障碍的区域旅游感知形象。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高瞻远瞩,思考如何推进地区的旅游有效开发,采取措施且落实行动,阻止各地区盲目建设组合不佳、品味低下的大而全项目,防止因重复建设而造成资源浪费,形成景观趋同的现象。

2、组建一个区域营销机构,负责在旅游开发决策、市场营销、利益分配、旅游监管等方面协调统一,实施区域一体化开发及区域整合战略。因为区域旅游内部本身就存在着如何加强合作、如何共赢等问题,所以需要众多部门、地区、行业加强协作。如果能有一个哪怕是民间机构来进行协调,效果会好很多。

3、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县城为中心的旅游客源地或者旅游客源集散地,才能顺利完成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区域合作。当然,旅游资源整合如何达到最优化至今尚为旅游业界正在探讨的一个问题,尚需不断完善。

(三)融合发展,拓展辐射力度,提高综合效益。当前旅游产业寻求又好又快的发展,急需构建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链和文化价值链。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加速产业发展的步伐,它可使基础设施共享,集聚产业,延长产业链。想要提高游客的总体消费,就必须提供完整的产业链条,延长游客停驻的时间。而且新兴业态对旅游产业链的完整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精心打造上、下游产品与项目,构建完整产业链,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全面需求。“旅游产业链延伸主要通过对县域旅游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县域旅游系统开发的整体协调两方面影响县域旅游地的演化发展。”产业链完整性打造要视项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定:发展初期主要考虑配套设施建设,比如酒店、餐饮等设施的配套,满足游客旅途中吃住基本条件的满足,凤凰古城把沱江边上的吊脚楼改造建设成家庭旅馆,张家界向游客推出“土家十大碗”等;发展中期到达一定的人流量后,需要重点考虑夜间演艺节目的打造,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要,同时需因地制宜的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例如:张家界地区开发的苗族银饰、绣花鞋垫、古丈茶叶、湘西腊味、老爹猕猴桃、姜糖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姜糖业已经成长为亿元大产业;发展后期,可以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生态与文化底蕴,打造高品质养生度假项目,满足特定游客长期居住或分时度假的需要。同时,可以在县城建立一个跨艺术门类的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基地,以县域特色民间工艺为龙头,以公司+基地+艺人(农户)为运作模式,以产品外销为主要销售方式,形成一个集科研、教育、生产、旅游观光、展览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文化产业集群。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俄旅游年开幕式上说过:旅游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引擎之一。旅游业是一个依靠自然和社会双向馈赠和补充的资源产业,作用在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效果尤为突出。做好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产业,只有抓好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在对全县旅游资源与文化产业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前后承接、联动互动的产业链和环环相扣、连续增值的价值链,完成从资源转化成产品,产品再转变为商品,商品逐步升级为精品,才能促成旅游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及良性循环。助力农村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在带动各县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方面下工夫,才能在以三中全会精神指导旅游产业规划与发展的实践下,全面深化旅游业的改革,打造升级版的中国旅游,实现“弯道超车”,迅速赶上整个旅游业发展步伐,实现旅游兴县的目标。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 篇9

近几年来,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问题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尤其是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所带来的政策支持更是激起了湖南省关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总体而言,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内经济发展并不均衡, 既有望城区这样的经济实力强县, 也有安化、平江等贫困县。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完善的基本单元, 准确的评价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 对于促进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内县市区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继长株潭城市城市群之后湖南省又一增长极, 其社会经济发展对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本文侧重于从县域经济的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出发, 通过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区域内的县市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分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2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 客观地评价各县市经济竞争力的强弱, 有利于分类指导, 认识自我, 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遵循客观、全面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 并参考了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本文依据2012年湖南省统计年鉴上的数据, 并结合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以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的25个县区为样本, 选取了17项社会经济指标, 构建了如下的评价指标体系:地区生产总值—X1, 人均GDP—X2,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 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X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6, 农民人均纯收入—X7, 城市化水平—X8, 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X9, 第二产业总产值—X10, 工业增加值—X11, 第三产业总产值—X12,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X13, 地方财政收入—X14, 地方财政支出—X15,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16, 卫生医疗床位—X17。这17项指标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 基于因子分析的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3.1 因子分析的适宜性检验

依据2012年湖南省统计年鉴上的数据, 本文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相关的数据处理, 从分析结果上看, 通过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 KMO=0.711>0.6, 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833.685, 显著性为0.000, 说明数据适合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3.2 因子变量的构建

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法对所选取的25个样本, 17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 可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其贡献率, 如表1所示, 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 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5.177%, 即反映了原有信息的85.177%, 因此可以提取前三个因子代表原来的17项变量指标, 分别用F1、F2、F3表示。

3.3 因子载荷矩阵

表2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 X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X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7农民人均纯收入, X13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X14地方财政收入, X1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在第一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 可以称为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 同时也反映出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富裕程度。X1地区生产总值, 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9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 X10第二产业总产值, X11工业增加值, X12第三产业总产值在第二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 可以称为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因子。X2人均GDP, X5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 X8城市化水平, X15地方财政支出在第三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 这四个因子可以定义为居民生活水平因子, 反映了县域经济内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3.4 因子得分

用表2中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可得到3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 即特征向量矩阵。运用SPSS软件对25个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记为ZX, 将所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 即可得到主成分的线性表达式, 计算出各县的各个因子的得分F1、F2、F3。

再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总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数计算各县区的综合得分, 即:F= (52.227%/85.177%) *F1+ (19.688%/85.177%) *F2+ (13.263%/85.177%) *F3。据此式即可计算出各县区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 结果如表3所示。

3.5 结果评价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县区综合竞争力及单项因子竞争力的情况, 得分越高表明该项竞争力越强, 反之则竞争力越弱。经过评价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望城区不论是在单个因子上的竞争力还是综合竞争力都处于第一位, 望城区作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中的一个部分, 但是由于其靠近长沙市区, 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均有其他县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2011年望城区的人均GDP为62293元, 是最低的安化县的5倍, 由于位于长沙市, 其在第三产业、工业发展方面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是整个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地区。除去望城区外,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的中心城区在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上处于前列, 有的市区由于主要突出服务业的发展, 且区域范围规模较小, 因而在产业竞争力和产业规模上与周边的县相比略有不足。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 不论是单项竞争力还是综合竞争力, 排在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市辖区或者县级市, 这也反映出了县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

从第一项因子来看, 即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 其即反映了县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也反映出了县区内发展的富裕程度。就第一项因子得分情况来看, 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望城区、云溪区、武陵区、岳阳楼区及汨罗市, 云溪区、武陵区及岳阳楼区均是所在地级市的中心城区, 而望城区因是长沙市下属区, 汨罗市属于县级市, 且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其综合经济实力在湖南省亦位居前列。总体上来看, 中心区域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与富裕程度要远远地走在周边县域的前列。

第二项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竞争力, 从得分情况来看, 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望城区、汨罗市、武陵区、鼎城区、澧县。中心城区如武陵区与鼎城区, 作为常德市的中心城区, 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础和政策上与一般县区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 产业竞争力较强。汨罗市作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试点城市, 将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形成了中南地区再生资源交易规模最大的市场, 经济竞争力大为提升, 在中部百强县中排在第86位。澧县是湖南省的工业强县, 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良好, 积极承接来自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出口加工业已形成一定的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与周边县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

第三项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区域内的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从表4中我们看出, 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并不完全与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或产业竞争力相挂钩, 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望城区、平江县、安化县、桃源县与澧县。望城区、澧县的综合竞争力较强, 其在这一因子上的得分也较高, 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惠及到居民的生活。

4 基于聚类分析的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类型划分

运用SPSS17.0对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的25个县区的指标样本的三个主成分因子进行聚类分析, 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县区聚为四类, 聚类的结果如下。

第一类:望城区, 其是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县区, 不论是单项竞争力还是综合经济竞争力均位于第一位。因靠近长沙市, 拥有良好的市场、区位条件, 工业经济发展实力雄厚, 基础设施完善, 是国家百强县市之一, 综合经济竞争力在湖南省亦位居前列。

第二类:汨罗市、郝山区。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汨罗市与郝山区在三个单项因子上的的得分均为正数, 且单项因子竞争力均位于前十位, 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较强、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城市归结为协调发展类型, 经济竞争力较强, 发展的潜力较大。

第三类:云溪区、武陵区、岳阳楼区, 这三个区综合竞争力得分均位于前十位, 其中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富裕程度也均位于前列, 但是其第三项因子得分偏低, 如云溪区, 其在第三项因子的得分上处于最后一名, 武陵区排在第二十位, 岳阳楼区排在第二十二位, 即反映在居民生活水平质量上的得分偏低。虽然综合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较强, 但是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上存在缺陷, 发展的成果并没有很好地惠及人民。

第四类:津市市、石门县、临澧县、鼎城区、澧县、桃源县、沅江市、资阳区、临湘市、君山区、桃江县、安乡县、安化县、岳阳县、平江县、汉寿县、南县、湘阴县、华容县等。这类县区经济竞争力一般, 这类县区大部分城市化水平较低, 市场化程度不高, 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没有凸显出自己的特色来。

5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分析

5.1 因地制宜, 凸显特色产业的发展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总体来说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区域内特色经济发展不够明显, 县区间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 产业布局大同小异,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因而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 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 做好县域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避免短期的盲目而动。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情况, 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重点培育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在凸显特色产业的同时, 应将绿色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 充分利用绿色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把绿色经济作为走向市场的最佳切入点, 并围绕绿色经济的发展形成县域经济特色。

5.2 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部分地区已进入到了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从湖南省层面上来看, 湖南省正在整体推进“四化两型”社会建设, 这对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个契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明清以来, 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一说, 可见农业地位的重要性。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企业, 加快区域内农业大县的农业资源开发。工业化是县域经济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工业的发展能够较快地增加地方财税收入, 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 繁荣整个县域经济。而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是相互促进的,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既可以推动工业的发展, 也可以转移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三个进程同步推进,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5.3 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增强产业竞争力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除了工业强县及中心城区外, 总体产业竞争力较弱, 且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面对来自外界的竞争力, 应该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依托园区经济的发展, 支撑县域经济集群发展。要依据自身的工业基础和产业特点, 建立符合自身实情的特色产业体系, 避免区域间的恶性竞争, 增强区域产业发展的联动性与协调性, 明确产业定位, 突出重点产业。选取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 加快产业集群建设, 增强产业竞争力。

摘要: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继长株潭城市群之后湖南省又一重要增长极, 在湖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总体而言, 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 为此, 在选取相关指标的基础上, 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区域内的县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 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区域内的县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进行分类, 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1]金辉, 钱焱, 苗壮.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06, (10) .

[2]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统计年鉴 (2012)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3]冯一平, 何有世, 王鹏.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J].商业时代, 2010, (05) .

[4]申群意, 陈湘满, 霍徐强.湖南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实证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 篇10

关键词:耦合协调,旅游产业,县域经济

0 引言

近年来, 旅游业迅速发展, 俨然成为了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由此许多地方政府把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作为“活县”、“富县”、“兴县”、“强县”的重要举措。湖南省攸县经济的发展长期依赖于煤矿资源的开采, 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县域, 但在两型社会构建的大背景下, 经过政府和多方的努力, 县域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这对于类似攸县的资源型县域来说, 也不失为调整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随着资源型县域所面临的难题逐渐增多, 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当前研究旅游产业与资源型县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关系非常及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2004-2012年攸县统计年鉴》、以及《2004-2012年攸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1.2 研究方法

(1) 齿轮模型

本文通过引入机械学的齿轮传动原理分析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设齿轮A代表旅游产业, 齿轮B代表县域经济, 齿轮的传动比i即齿轮A和齿轮B的转速之比则为:i=ωa/ωb=τa/τb (1)

其中ωa和ωb分别为齿轮A和齿轮B的角速度, τa和τb分别为齿轮A、齿轮B的齿数。若齿轮A的总增速为Δωa, 齿轮B因齿轮A增加的速度为Δωb。那么齿轮A的最终速度是υa=ωa+Δωa, 根据式 (1) , 推出齿轮B最终由齿轮A所给予的速度为:

ωb/ωa=县域经济增长率/旅游收入增长率, 结合式 (1) 和 (3) , 最终可以得出:Δωa/Δωb=旅游收入增长率/县域经济增长率[1]。

(2) 耦合度评价模型

借鉴物理中的耦合度函数计算方法:

其中C表示某城市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 C∈[0, 1]。本文只涉及两个系统, 故取k=2。为了避免当两个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都较低时, 其耦合协调度却同样可能较高的这一缺陷, 对上述模型进行了修正, 即:

其中:D表示耦合协调度, T表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协调指数。α指县域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度, β指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度, 且α+β=1。从上述的齿轮模型中, 不难得出α/β=ωa/ωb, 故α/β=旅游收入增长率/县域经济增长率。

为了更细致地反映实际状况, 将旅游产业系统与县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以下十种类型: (1) D∈ (0, 0.1]为极度失调; (2) D∈ (0.1, 0.2]为严重失调; (3) D∈ (0.2, 0.3]中度失调; (4) D∈ (0.3, 0.4]轻度失调; (5) D∈ (0.4, 0.5]濒临失调; (6) D∈ (0.5, 0.6]勉强协调; (7) D∈ (0.6, 0.7]初级协调; (8) D∈ (0.7, 0.8]中级协调; (9) D∈ (0.8, 0.9]良好协调; (10) D∈ (0.9, 1.0]优质协调。

(3)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权重赋值

要计量耦合度, 需先测算出旅游产业系统与县域经济系统各自综合评价指数, 该处利用线性加权法进行测算, 公式如下:

公式中:w1和w2分别为旅游产业系统和县域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 nij为第i个系统的第j个指标, 即:

其中:lij为第i个系统的第j个指标, lmax、lmin表示li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由于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耦合关系的研究错综复杂, 因此, 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方法, 分别构建了旅游产业系统和县域经济系统的指标体系, 并用AHP法进行了指标权重的赋值。

攸县旅游产业综合指标体系:旅游总收入 (权重0.1358) 、接待游客人数 (权重0.1237) 、景区数量 (权重0.1469) 、星级酒店数量 (权重0.1142) 、旅行社数量 (权重0.1087) 、公路旅游周转量 (权重0.1136) 、旅游总产出占全县GDP比重 (权重0.1458)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 (权重0.1113) ;攸县县域经济综合指标体系:GDP总量 (权重0.1015) 、人均GDP (权重0.1038) 、财政收入 (权重0.1128) 、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 (权重0.1241) 、农民人均纯收入 (权重0.1136) 、第三产业占GDP总量比例 (权重0.1317) 、财政占GDP总量比例 (权重0.1283) 、户籍人口 (权重0.0926) 、邮电业务量 (权重0.0922) 。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调研结果

利用齿轮模型, 根据每个城市的旅游收入增长率和区域经济增长率得到α值和β值。如下表1。

根据上文所述的耦合协调度计算公式, 分别计算出攸县2004年-2012年的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综合指标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度, 并判断攸县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耦合发展的类型, 如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 旅游产业系统和县域经济系统的发展都呈现强劲的上升趋势, 2004-2012年以来攸县经济的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在10%的增速平稳增长, 即便是在2008年, 虽然正值金融危机, 但经济发展受其影响较小, 仍实现了14.6%的高速增长, 逆势上扬。而旅游产业在这九年里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虽起步较晚, 2007年之前还未形成规模的旅游产业, 每年接待的游客保持在20万人次左右, 但发展速度惊人, 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2008年, 县内4A级景区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园挂牌吸引了260万游客, 实现旅游收入5.2亿元, 同比增长了近372%, 实现了阶段性质的飞跃, 并维持着30%以上的增速全面追赶县域经济发展。

从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攸县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度逐年提升, 由2004年的极度失调优化为初级协调, 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时间序列上看, 攸县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严重失调期, 2008年耦合度得到极大改善, 一直到2011年保持为勉强协调, 2012年则在前期良好的发展基础上顺利进入初级协调阶段。

3 总结与建议

经过对攸县2004年-2012年的地面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存在着交互耦合关系, 旅游业开发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推动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的进程。

结合煤炭资源型县域旅游开发的条件及特点, 对已废弃的矿场、矿坑、设备可以部分保留或稍加改造, 以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专线, 对仍在生产的矿区可开辟专门的线路以发展现代工业旅游。工业旅游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造与优化, 同时还可结合农业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以休闲、娱乐、观光等为功能的现代化生态农业, 开展农业观光游, 进行产品的组合开发, 可谓一举多得。

(2) 当前攸县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的各自发展水平都较高, 但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 尚处于初级协调阶段, 这说旅游产业对于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够, 县域经济对于旅游产业的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攸县境内虽拥有酒仙湖、白龙洞、皮佳洞、攸洲森林公园等众多景点, 但目前只有酒埠江风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其他景区普遍存在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 有些景区由于采矿业的发展而遭到了严重污染, 比如桃源谷景点因溪水被严重污染被迫废弃。对此, 则需要政府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与此同时完善旅游景区的交通、住宿等基础配套设施, 从广度和深度丰富旅游产品, 开展徒步、野营、探险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 增设避暑、疗养、水上娱乐等项目, 扩大“攸县香干文化节”的影响力, 提升旅游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方法林.基于齿轮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6 (2) :119-125.

[2]姜嫣, 马耀峰, 高楠, 等.区域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东部十省 (市) 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 2012, 26 (11) :47-50.

[3]丁红梅.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对安徽经济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0 (5) :57-61.

[4]周志宏, 周雨婷.我国省级旅游产业绩效的对比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2 (12) :139-141.

[5]生延超, 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 2009, 24 (8) :23-29.

[6]何丹.辽宁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

[7]刘广元.重庆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绩效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8]雷平, 施祖麟.出境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旅游学刊, 2008, 23 (7) :28-33.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 篇11

1 发展现状:以邹平县为例

中国正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对于县域特别是落后地区县域而言,传统农业、工业等所带来的综合效益正在弱化,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的山东省邹平县,西邻山东省会济南,东接工业重地淄博,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全境26千米,西距济南国际机场62千米,计划建设的济青高铁将于2018年正式通车,地理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同时邹平县经济发展一直处在山东省县域经济前列,具有发展高品质乡村旅游的经济基础。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进行“捆绑”培育,聘请著名乡村旅游规划专家编制完成了《邹平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南部发展“印象邹平”“山里人家”,北部发展“枣园人家”“黄河人家”的乡村旅游品牌,突出“山水”“养生”“美食”“民宿”等元素,提出“建设山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济南都市圈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思路,并以厕所革命为龙头,投入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成功创建了“百年枣园-顶呱呱生态采摘园-十里荷塘”连片乡村旅游区;前安村等3个村创建为省级旅游特色村,顶呱呱等3个采摘园创建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尚志无花果采摘园等3个精品采摘园,全县发展有农家乐经营户200余家,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2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6亿元,旅游消费额31.2亿元。该县的码头镇是地处该县西北部的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县里提出发展乡村旅游以来,镇政府积极挖掘当地有利资源优势,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目前该镇被命名为省级乡村旅游强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前安村、邵家等村被命名为省级旅游示范点和旅游特色村。每年吸引10余万游客,经济发展步入全县前列。

邹平县的乡村旅游是中国县域地区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支点的一个缩影。我国的乡村旅游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参加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仅就我国统计的数字来看,目前每年有3亿国内旅游人次,此外还有3000多万境外来中国大陆的旅游人次,如此多的旅游者使老的旅游热点应接不暇。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需求日益显现。发展乡村旅游,用自食其力的乐趣、优美天井的田园风光与世外桃源般的古朴乡情民风来吸引和分散旅游者,以减轻城市旅游热点的压力,同时能大大地增加农民收入,给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自2010年起,中国国家旅游局等单位联合推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的建设工作。2013年,又颁布实施首部《旅游法》,规定城镇和乡村居民可以利用自己的住宅或其他条件开展旅游事业。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新经济业态下,推动县域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1/3。据了解,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达170余万家,直接从事乡村旅游农民超过3000万人。与此同时,中国还将在2016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6000个。

2 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通过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表明,乡村旅游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尤其明显

一是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的强大推动力。实践证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满足城乡居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休闲娱乐的需要,而且能够借助其较高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转变经营方式、运用新技术、保护产地环境的积极性。四川省江油市新安镇和三河镇在10个村连片建成了集现代农业、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农事体验相融合的“果语花溪”农业公园。2012—2014年,该区域内整合各类资金2.8亿元改善生产条件,投入远超过此前30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总和,并且大面积引进了猕猴桃和葡萄等新品种,推广了立体栽培、生物防虫等技术,配备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大大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这样的例子在全国不胜枚举。据调查,只要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程度高的地方,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就高。

二是正在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能够使农业生产实现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增值,有效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有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能够把农家庭院变成市民休闲的“农家乐园”和可住可租的旅店,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能够把农业产区变成居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保障农民收入“四季不断”。

三是正在成为美丽乡村的坚实支撑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客观上倒逼地方政府和农民等经营主体共同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美化村貌、绿化道路、净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同时促使其把耕读文明作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提高乡村的文化内涵,整体上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正是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经济富裕、生态良好、村风文明为突出特征的美丽乡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聚集村目前已达9万多个,这些村已基本建成了美丽乡村。

3 现存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尽管资源优势明显,发展空间较大,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科学合理,开发无规范性,盲目投资,无统一规划,档次上不去,景区基础设施落后陈旧,可进入性差;乡村旅游产品雷同,缺乏特色,缺乏文化内涵,对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从本地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出发,而是盲目追求城市化,千篇一律;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不高,家庭旅馆卫生质量差,档次低,服务水平低,管理缺乏规范;乡村旅游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及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活动项目内容雷同,产品更新缓慢,很难对游客产生持久吸引力;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及经营技能的开发和经营管理人才,相应的人才培训机制也不够健全,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低下,法治意识淡薄,导致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阶段。

4 发展建议

钟情于乡村的游客除了追求清新空气、瓜果飘香、趣味民俗外,安全、便捷、卫生、舒适也缺一不可。因此,要打造优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就必须以尊重乡村本性为前提,加之恰如其分的创意,做到“淳而不土”。为此,要做好几个方面的文章。

第一,旅游发展,规划先行。要认真规划,注重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旅游部门要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用来指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之源,发展乡村旅游要求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应对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作物、动物、饮食、服饰、工艺品、歌舞表演以及农作方式等,进行深入挖掘,并加以保护和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应符合当地的传统文脉,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并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第二,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没有农业,就不叫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因此,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归结到一点,就是“三农文化”。城里人是厌恶了钢筋水泥森林,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形态与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因此,乡村景象绝不要去刻意雕琢成城市模样,劳民伤财,适得其反。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把自己的家园打理好。

第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对于真正意义的乡村旅游来讲,同样要满足旅游者观有美景、食有佳肴、行有道路、住有房舍、购有特产、玩有体验这几大要素。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资金、营销、人才与科技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同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第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要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较多。为使乡村旅游尽快地健康发展,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培训,政府部门要建立起完善的乡村旅游培训体系。组织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规范的服务和营销技能,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规范化运作水平,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开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进程[J].中国市场,2007(35).

上一篇:网络实时通信下一篇: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