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2024-09-28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共7篇)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篇1

制板是服装行业里把布料变成衣裳的重要一环, 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要得到工业的样有两条途径:一是平面裁剪法, 包含比例法、基型法、原型法等。二是立体裁剪法。至于采用哪种裁剪法, 我觉得首先要明白制板的目的。个人认为制板的目的是圆满地达到设计效果, 使成衣更加完美, 而并不看重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或通过什么样的过程, 我认为只要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满意的设计意图就行。因此在制板时, 一般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制板方法。因为不同款式有不同特点, 各种制板方法各有利弊, 不能很笼统地说所有款式都只用一种制板方式, 或者说哪一种制板方式好, 就把其他方法抛弃, 而完全彻底用某一种方法, 那样会进入误区, 成不了制板高手。只有集百家之强且融会贯通, 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内高手。

平面制板与立体裁剪对于满足设计效果来说就好像一个人的左手与右手, 各有各的优点, 也各有各的不足。

平面裁剪法不论是比例还是原型法, 或者基形法, 其优点在于能够快速得到样板, 制板过程比较方便, 节省时间, 效率高, 符合当今时代节奏快的特点, 因此很受成衣企业的青睐。当然平面裁剪也不是一步到位的, 要求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经过多次修正和调整样板才能逐步趋于完美, 达到设计效果。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能直观地感受面料对设计效果的影响, 如面料纹路变化、下垂程度、光泽变化、弹力程度等。2对于人体的某些部位处理尺度不好掌握。如不同款式要用不同的胸量、前后身的平衡量、肩斜度等。3对于某些特殊设计造型的款式不能很直观或准确地处理, 如具有多褶裥或非常飘逸、垂荡、随意、自然的款式等。

对那些很传统的职业装, 许多学习班作为学习的首选课题, 许多公司都曾开发、研制, 所以稍有经验的制板师都可以说胸有成竹, 能较好地把握, 为了节省时间采用平面制板, 即使稍有不适, 略加修改就可以了。对于那些时装性很强、活折较多、飘逸性很突出的款式和面料特点较为特殊的情况, 平面制板不能一次到位, 要经过多次或反复修改也不一定达到理想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选择立体裁剪的方法处理。在制板过程中有许多可变的不稳定因素。如面料的剪变性、款式活折裥的大小、飘逸程度等, 立体裁剪边操作、边观察、边塑造、边裁剪的综合手法正是处理这些因素的最佳手段。

当一个成熟的制板师拿到设计效果图后, 首先要仔细审图, 从款式年龄 段的定位 、规格尺寸 制定 , 到整体结 构的处理、工艺制作方法, 等等, 在自己的脑海里有一个严密而周全的计划, 能够确保成衣的成功率后决定采用平面还是立体裁剪, 再开始动手操作。许多经验不足的板师都急于求成, 缺少冷静的全盘考虑的习惯, 等到样衣出来毛病一大堆时才后悔已晚。待考虑成熟后, 如果采用立体裁剪, 首先在坯布上应用原型找出款式的基本结构线, 绘出其大概轮廓后裁下来用手针绷缝出坯样, 在人体或修正后的人台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修正、塑造, 直到满意为止, 然后用面料根据坯样的裁片做出样衣进行确认后, 将坯样的裁片拓成最后合适的样板。在此过程中, 要注意几个问题:1在绘制基本结构时, 坯布的直纱必须与前中、后中的中轴线一致, 纬纱必须与胸围线、腰围线、臂高线一致, 这样便于各部位数据的控制, 利于审核样衣、样板、人体的围度尺寸是否在相同位置, 便于以后的拓板工作。2坯布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缩水处理, 在制作坯样过程中, 尽量减少熨烫次数, 因为坯布的可塑性较强, 熨烫次数较多会导致其变形, 如果进行了明确的归拨处理, 必须做好记录, 以便后期拓板时注意。3绘制结构图中要有最基本的间架结构线、前后中心线、三围位置线、前后身经过胸点和后肩胛点的纵向切割线、前后身的侧分割线、肩斜线等。有许多板师将这些线条称之为“服装的骨架”, 所以必不可少, 有利于在制板过程中发现偏差, 找出弊病所在, 能及时有效地校验、调整。俗语说:“有骨头何愁没有肉。”服装骨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服装制板、制作的全过程。4在裁坯样时要留有约2cm左右的备放缝, 给后期调整留下足够的余量。有些人遇到调板坯样没有余量时, 首先想到的是拼接, 殊不知面料的剪变性, 无接口的面料与断开后再拼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坯样不能有拼接, 否则后期拓板时将失去真实性。5绷缝坯样时必须用手针绷缝, 不可贪图省时、方便、快捷而用平缝机替代, 我们现在所用的坯布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平缝机的送布牙在送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坯布的变形、吃纵。6在调整坯样时所选的人体必须注意体型是否正确, 人台是否经过修正。否则经过干辛万苦调试的样板不能适应正常的大众体型。7最后根据坯样拓样板时要保证样板的真实性, 将坯样的每个细节详细反映在样板上, 如纱向、缝份、省道状态、归拨部位及数据、吃纵情况等。

总之平面裁剪也好, 立体裁剪也好, 都应该是制板师具备的能力, 只有了解它们, 掌握两者各自的特点与相互联系, 才能真正满足工作需要, 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日]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理论篇.张国纺织出版社.

[2]张文斌, 王朝晖, 张宏.服装立体裁剪.中国纺织出版社.

[3]朱秀丽, 郭建南.成衣立体构成.中国纺织出版社.

[4]谢良.服装结构设计与案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朱和平.艺术概论.湖南美术出版社.

[6][俄]康定斯基.李政文, 魏大海译.艺术中的精神.中国人民出版社.

[7]李瑞普.女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巧.中国纺织出版社.

[8]王旭.立体裁剪教程.中国纺织出版社.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篇2

一、平面裁剪的优势

平面裁剪法是指服装的立体形态通过人的思维分析, 把人与服装的立体三维关系转化为平面得纸样的二维关系, 通过对人体数据的采集, 直接在面料或纸样上进行结构设计绘制平面板型的过程, 它是将三维的立体形态展平为二维纸样的方法, 设计者根据公式制出原型纸样后, 在根据款式的要求对原型进行结构, 丰满度以及放松量的调整, 最终得到服装纸样的过程。这种服装结构制图的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所需测量的部位少, 计算简单数据可靠, 制图过程简单方法简单易懂, 操作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设计师只需测量一些基本的尺寸, 即可根据公式绘制出衣片的裁剪图与纸样, 准确体现人体形态特征, 穿着适应性强, 结构变化逻辑性强, 对款式适应性强, 适合成衣标准化生产、批量化的生产需求。

二、立体裁剪的优势

立体裁剪是一个直观性很强的服装款式造型的方法, 是设计师凭借个人的审美修养和对服装款式结构的理解, 依据设计构思, 通过使用与面料相近的白坯布直接在人体模型上进行服装款式结构塑造的一种方法。并利用材料的悬垂性能, 将布料通过折叠、收省、聚集、提拉等方法制成二维的立体纸样。它是将立体三维的设计效果转化为二维布样, 再将二维布样转化为三维成衣的过程, 由于整体操作是在人体模型上进行, 所以, 此种操作方法效果直观, 便于设计师充分的发挥想象力, 得到的服装款式效果更加的丰富与多样并方便设计师及时修正, 同时因动作的随机性很大, 所以, 对操作者的技术素质和艺术修养也要求的很高。

尽管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各具优势, 但对于现代的服装设计师而言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只有对各自的不足进行优势互补, 才能充分的发挥各自技术的优越性, 适应现代服装设计发展的需要。

三、从实践中理解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的优势互补

1、从平面想象到立体展开

平面结构是一个非常单项的构成方式, 是一种二维的平面的构成方式, 对于结构复杂, 构思奇特甚至是款式不甚完善的设计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想要突破思维的局限性看到立体成型的服装效果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借助立体裁剪技术, 设计师可以在完成前期就可以看到服装完成的前期效果并进一步改善调整。而今天的服装发展更具有时代性, 更加注重款式的独特性标新立异与品质, 所以设计师们也在不断的挖空心思加以创造, 力图在设计上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 来符合现代服装发展与消费者的需要, 甚至不仅在服装的款式结构上加以创新, 甚至在面料改造也成为新的设计亮点。无论是褶皱的添加与处理, 甚至是无妨的喷胶处理等各种方式, 这些改造后的面料由于本身的立体特性以及不稳定性, 因此采用立体裁剪的方式有助于发挥这种面料的特性, 同时也有利于设计师的奇异的构思, 是创作别具一格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 对于一些结构简单的服装款式, 立体裁剪也占有一定的优势, 我们知道现代的服装品牌与一般的服装品牌相比, 他们的成功与优秀之处不仅仅是有新颖的服装款式与独特的面料, 更主要的是一种无型的竞争及服装穿在人体上的良好的感觉, 者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就是合理舒适优质的版型设计, 所以, 在标准的人台上利用立体裁剪的方式调整和设计的版型越来越多的被众多的企业所采用。

2、从立体回归到平面

立体裁剪虽然可以在人台上可以设计出非常富有变化和合理的版型, 但由于是徒手操作, 准确性相对比较还是有偏差, 尤其是服装的领、袖笼以及下摆弧线的部位是很难控制的, 因此, 将布料从人台上取下后, 仍需将其置于平面借助直尺等工具进行修样。然而, 立体裁剪操作过程比较的繁琐, 对于一些款式变化不大的产品, 比如衬衣、裤装、休闲装、夹克, 套装等变化不大的服装款式来说, 采用平面裁剪更为简单直接, 无须“舍近求远”。成衣的生产以批量为主, 立体裁剪制作出来的服装造型仍需转化为平面的纸样, 才能在进行样板的缩放和技术标准的制作。所以利用平面裁剪的方法更为简单直接。那么, 从人类的服饰文化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 无论是平面裁剪还是立体裁剪, 它们都是有不同的起点最终走向共同的目标, 为人体服务, 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载体, 他们在不同时期产生, 发展, 碰撞, 交融构成人类服饰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两个载体。

3、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关系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师服装构成的两种构成方式, 两者有区别同时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是相辅相成, 相互渗透的。首先, 从立体裁剪的基本过程中就可以看出, 立体裁剪离不开平面裁剪的支持, 因为立体裁剪最终得到平面的纸样, 而纸样师用来裁剪面料缝纫成型, 平面的布料整理时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结合点之一。另一个结合点就是立体裁剪的最后体现形式是平面的纸样或面样, 要用这一纸样进行批量生产, 就必须结合平面裁剪的推板技术将纸样推板系列化。所以单从以上两点就说明立体裁剪离不开平面裁剪。平面裁剪同样也离不开立体裁剪, 平面裁剪法主要分为比例裁剪法与原型裁剪法, 比例裁剪法是大量裁剪经验总结和人体体型的分析, 无论是裁剪经验的总结还是人体体型的分析与归纳, 可以说平面裁剪的形成是离不开立体裁剪的。在样衣做好后一般要试样、补正、在人体和人台的穿着的立体形态下观察、修正服装的缺陷, 以及不合人体之处, 这就是立体裁剪。立体裁剪的补正更是为平面裁剪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源泉。由此可见,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是相辅相成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4、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有机结合的方法

方法一:平面→立体→平面, 服装的魅力就是服装款式的变化, 再加以人体体型的各自特点, 所以在平面裁剪在设计服装的款式结构时, 为了确保服装造型的准确性与合体性, 往往需要服装进行补样与试样, 在人体穿着与模型的穿着下观察服装的不合体之处。如先以胸围、背长等基本尺寸为依据用平面裁剪的方法进行款式初裁, 并在关键部位 (肩宽、领口、袖笼等) 可适当的多留一些缝份, 裁剪后进行假缝与试穿。用立体裁剪的方法在人体模型上观察效果, 整理调整, 并做好缝制标记, 然后经立体检验的样衣再展开平面, 按新的标记修改裁片, 最后确定样板。这样制作出来的服装既有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的试衣与检验的优点, 设计出来的版型更加的完美舒适与合理。

方法二:平面与立体兼有之。对于没有把握的部位用立体裁剪, 对于有把握的部位用平面裁剪。这样既可以解决平面难以解决的翘势、摆省、褶饰等问题, 又加快了裁剪的速度与效果, 达到了较好的完美结合。

方法二:立体裁剪→平面裁剪, 先用立体裁剪进行全方位的造型, 以白坯布和面料为材料, 以剪刀和大头针为工具, 在人台和人体上边裁边别样, 进行服装初步造型, 再用铅笔与胶带进行标点描线, 将初步造型完成的服装衣片结构加以记录→平面的布样整理, 并用大头针假缝, 使服装基本成型→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补正, 最后制成所需的平面样板→推板出系列样板是平面裁剪的又一体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服装的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各具优势,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把二者巧妙灵活的结合到一起, 单独运用立体裁剪或平面裁剪都是不科学的, 行不通的, 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美观的服装造型, 才能大大的提高服装的设计与裁剪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服装发展的需要, 才能使我国的服装产业更加的强大, 更加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刘瑞璞, 刘维和.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与技巧[M].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6.

[2]陈美芳, 李少华.裁剪打版技法[M].艺风堂出版社, 1998.

[3]白树敏, 王凤岐, 译.文化服装讲座[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人民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服装的设计、立体裁剪、潮流元素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服装人才,各大纺织类高校开始注重对学生服装立体裁剪专业技能的培养,将立体裁剪列为必修课程。另一方面,服装立体裁剪教学不仅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服装审美、对时尚的敏感度、提高设计质量等能力。因此,要将传统的服装立体裁剪课程转化为现代创新型的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立体裁剪能力。

1 关于服装立体裁剪的概况

1.1 服装立体裁剪的发展简介

服装立体裁剪的专业名称是服装立体结构设计,属于服装设计的一种,是偏向于手动技能的设计能力,其能力具体表现是需要裁剪手动技能和设计灵感相结合。服装立体裁剪属于服装潮流文化发展的一种,最先在欧洲流行,随后传入日本地区,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重视,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服装工业,引进了服装立体裁剪文化。服装立体裁剪具有将服装造型设计灵感通过用布料的裁剪来实现的特点,是属于最原始的一种服装结构设计形式。

1.2 服装立体剪裁的具体内容

服装设计具有两个基本理念:一是满足人体体型结构,具有合体性和舒适性;二是满足人对服装的外形审美,符合服装潮流发展趋向。服装立体裁剪将设计抽象理念和设计实践结合在一起,裁剪的过程一般是将布料覆盖人体模型或者服装模特上,通过对布料的分割、折叠、抽缩等方式将脑海中的设计构造好,然后将摆好的衣服结构进行分割剪切,平放在纸样用纸上,然后就能得到一个服装的样板,最后利用机器或者手工进行缝合修剪就能得到最初的服装样板。

1.3 服装立体裁剪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须有较高的服装时尚敏感度、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服装裁剪技术,提高学生的服装立体裁剪能力是培养综合性服装人才的重要内容。服装立体裁剪从理论、技术上都能满足服装的设计理念创新和服装生产的要求。尤其在当今,各大服装品牌、服装奢侈品,例如香奈儿、古驰等,对服装立体裁剪的设计技术十分注重,价格走亲民路线的服装品牌,例如only女装、韩国依恋服装品牌不仅重视服装立体裁剪结构,还十分注重自身品牌风格路线定位以及潮流元素的融合。拥有较强的服装立体裁剪能力是设计一件优秀服装作品的基础和前提,仅有设计理念而没有立体裁剪能力,是无法完成优秀服装作品设计的。

2 立体裁剪教学现状

近年来各大纺织类高校开始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列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裁剪专业技能。但由于教学理念不正确以及学科教学发展时间较短,且或多或少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目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设计理念和裁剪技能相分离

收集相关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调查,得知一个较为突出的教学问题,就是在各大纺织类高校中,对服装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往往是完成一件服装作品成品的制作,毕业设计的作品很少有设计和裁剪相结合的优秀服装作品,多数都为具有优秀裁剪功底但缺少设计创意的,或者是具有先进的设计创意但缺少良好的布料裁剪功底的作品,设计理念和裁剪技能不能相结合。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教师把服装设计理念教学和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分开,在理念设计课上注重对学生图纸上的设计作画和灵感培养,在服装立体裁剪课上让学生机械模仿布料的裁剪技能,只注重裁剪手艺和操作手法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2.2 课程设置缺少衔接性

服装专业课程内容一般包含有服装的平面结构制图、服装工艺学和人体工程学、服装美学、服装材料学、服装立体裁剪学等,但目前服装高校在进行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时没有注重与其它课程进行衔接教学,导致出现知识重复教学和断层的现象。例如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人体结构学却安排在第二学年,服装立体裁剪课程需要对人体结构进行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这种缺乏衔接性的课程设置会导致学生在第一年学习服装立体裁剪时缺少很多基本的人体结构知识基础,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服装立体裁剪的内涵。

2.3 缺乏教学资源

我国服装教学发展的时间相对西方较晚,无论是在教学模式还是教学资源上都落后于西方国家,尤其是教学资源较为欠缺。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会选择出国深造,以便更好地进行服装专业学习。目前我国服装院校的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所使用的教学资源一般是白坯布,学生利用白坯布进行服装在人体结构上的设计和剪裁演练。白坯布操作手法简单,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服装立体裁剪结构设计,但却不能让学生通过白坯布直观感受到服装造型的成品的质感,长期使用单一的白坯布进行造型构造,容易降低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审美眼光。

2.4 教学理念亟待更新

我国众多服装专业的学生选择到西方国家去深造,反映出我国服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的服装教学理念较为陈旧,还存在着“重设计,轻实践”的理论式教学理念,认为服装专业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只要设计好,作品就会有工厂帮助打样板,不需要太多的裁剪技能手艺。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忽略了服装立体裁剪也是服装设计的重要内容,学生能在服装立体裁剪的过程中不断修改脑海中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理念相辅相成才能制作优秀的设计作品。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往往是在立体裁剪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用大部分时间先想好作品设计,然后进行机械性的裁剪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摆布和裁剪步骤进行模仿。

3 改革服装立体裁剪教学

传统的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了,必须对服装立体裁剪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树立先进正确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针对目前服装裁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要改革服装立体裁剪教学,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手工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服装实践能力。将服装设计理念相关课程和服装手工操作的课程相结合,在服装立体裁剪教学中融入设计理念,将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服装专业能力。做好每个课程设置的衔接工作,保证学生能将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另一方面,各大服装高校可以参考世界著名服装学院的教学发展模式和理念,例如法国的ESMOD、中央圣马丁设计学院、美国帕森设计学院、中国北京服装学院等。

3.2 开展合作性的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模式

在服装立体裁剪教学中,各大纺织类服装高校可以尝试采用合作式的裁剪教学模式,通过以合作为学习中心,利用学生小组合作分工的形式开展裁剪教学。这种合作式的裁剪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裁剪手工技能和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的教学,发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及时讨论解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能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学习他人优秀的设计理念和练习裁剪工艺手法。教师在布置裁剪任务的时候可以适当提高难度,高难度的裁剪任务会更加促进小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必须团结合作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通过这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裁剪操作能力和服装创新设计能力。

3.3 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要丰富教材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理论和技能,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服装立体裁剪的优秀作品或者视频提供给学生欣赏,亦可以提供一些优秀服装设计师对服装立体裁剪的看法,这些丰富的教学素材能让学生从中学习到优秀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设计灵感。

3.4 平面与立体结构设计相结合

相对于平面结构设计来说,立体裁剪结构设计更复杂,是高水平的服装设计。平面服装结构设计主要以公式进行推算,简单方便,适用于宽松型的服装设计,目前国内教学还是偏向于平面结构设计。平面和立体两者结构设计在不同的服装上有不同的应用,因此在推行立体裁剪教学时,要注重和平面结构设计的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件优秀服装的设计和制作,往往需要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结合才能完成,教师在进行立体裁剪教学时,可以给出指导建议。对于熟悉简单的部分可以先进行立体裁剪操作,较难的部分应用平面裁剪,等对较难部分的裁剪手艺较为成熟时尝试进行立体裁剪;对肩膀等不易准确裁剪的部位可以进行立体的轮廓画线再进行平面裁剪;在白坯布上进行平面画线裁剪留出部分布料余量,然后进行人体模型试穿,使用布的余量进行立体裁剪修改。这种先平后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服装裁剪的准确度,掌握立体裁剪的工艺手法。

摘要: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要求服装行业注重服装的裁剪设计,纺织类高校为服装行业培养具有服装设计、裁剪等技能的人才。立体裁剪教学是服装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培养学生立体裁剪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本文就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合理改革意见。

关键词: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分析,建议

参考文献

[1]顾春华.“立体裁剪”与“服装设计”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美与时代(上旬),2014.

[2]刘丹.服装立体裁剪的合作式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6.

[3]程冰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3.

[4]吴永红.服装设计专业立体裁剪技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3.

[5]韩耀红.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篇4

九十年代年初期, 我国服装行业在全国蓬勃兴起, 为了适应服装市场发展需求,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各地纷纷开办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服装专业、及服装教育形式。服装发展速度较快, 但是发展思想、理念较为朴素。服装加工业较较强, 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开发来说较为薄弱。未来的服装业发展向着多样化、高级化、个性化发展, 服装生产也就向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的新产品开发推进。这样就对我们的服装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服装教学里, 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是技术教育的主体, 也新产品研发实施的关键所在。

二、服装立体裁剪与平面结构对比

立体裁剪主要利用人体模型或人台为工具, 将面料直接覆盖在上面, 整体或局部的将服装结构分解成基本部件的设计过程。是利用材料的性能, 将面料通过折叠、收省、聚集、提拉、增减等手法制成一个三维的立体布样造型后, 再进一步制作出生产用服装样板。立体裁剪能够直接直观的展示服装的样貌, 随时调整服装造型以达到理想状态。从理论与技术上能满足服装生产、创新的这种要求, 对服装造型设计的研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高品位的服装设计中, 立体裁剪的作用更是十分重要。在服装业发达的欧美国家, 立体裁剪方法一直是学习服装结构设计技术的主导方法。

长期以来, 在国内无论是教学上还是在企业里, 一直以平面结构设计为主。因为平面裁剪以公式推算为主, 方便简单所以备受推崇。平面裁剪不能直观反映出服装的面貌。需要制作样衣来实现对产品的检验, 对于变化较为复杂造型要求高的时装, 它也显得能力较弱。

三、立体裁剪课程教学发展

在立体裁剪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不断地整合优化教材实用内容和实效结构, 使课程教学的应用性技术与服装工业化生产的标准规范相对接。课程教学按生产需求分类细化, 引入适合市场变化需求的大众实用款式进行造型设计分析制作, 强化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流程的教学和实践应用。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各种教学手段, 采取多层次、多单元和标准化的服装造型实训形式, 目的是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发展为科学实用、结构合理, 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立体裁剪教学的发展是与服装市场发展、学生成才志向相对接的;是以项目化综合设计为载体, 将应用技术和专业素质转化为服装造型创新能力的教学新模式。

四、立体裁剪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方法

(一) 立体裁剪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目前其他院校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多为跟进式教学, 不仅占用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而且资源利用较少。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展示及教师的演示, 给予学生大量的信息资源, 通过电脑储存信息使学生能够反复的观摩演练。同时, 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收集整理相关信息, 使得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参考学习。运用现代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学生既能开阔眼界, 又能学有所长, 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和求知欲, 得到了良好反响。

(二)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大量收集中外服装设计作品。

包括中国国际时装周、巴黎、米兰、纽约、伦敦时装周各流行季的发布会, 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光盘资料, 使教学更直观。将其分门别类, 从服装形态、服装造型、服装面料三部分展开, 对其设计风格、造型、款式结构、制作工艺、流行风格、图案应用、面料材质等方面展开研究及探讨。

(三) 实施互动教学法。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重点强调学生的沟通能力, 因为服装立体裁剪强调对服装款式设计的正确理解, 设计与制作人员之间需要密切配合,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们在学习中配合、互补作出设计作品, 很好的完成服装立体造型制作的全过程。

五、立体裁剪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一) 教学思路。

在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过程中, 从教学的开始到教学的终止, 让其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控制系统。分析、归纳立体造型知识、能力、素质要素, 遵循教育规律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二) 调整改进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在课程设置上, 针对本专业、本地区、本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 制定与行业企业、运作环节相关的课程内容, 将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按模块式教学模式进行, 针对企业岗位群的对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需求, 实施课程教学过程, 更大限度满足企业不同岗位需求。

(三) 加强与企业合作, 多听企业意见。

应该引起重视的相关课程内容, 比如服装生产与管理、服装品牌策划、成品样板技术管理、服装生产成本学等, 要多聘请客座教授的来讲学。把企业请进院校, 请企业的人来讲课, 请有经验的从业人员来讲课, 不受学时的限制、放宽学习环境。增强与企业的联系, 教会学生如何尽快适应社会。

(四) 强化动手能力。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要具灵活的市场意识和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动手实践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互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实践是了解真理、熟悉真理的途径和过程, 通过动手实践认证理论, 老师讲的再精彩也要通过动手实践的消化理解。

(五) 依据本地区、学校情况进行有效人才培养定位。

服装院校定位, 不应该走一个模式。每个学校要可以有自己不同的定位。扬长避短, 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 这也是我们在课程教学中, 贯穿始终的宗旨。

六、结语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还可将服装设计大赛引入课堂,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生参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行业活动的热情, 也为学校获得了荣誉。总之, 我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专业层次与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使学生即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遇到合适的位置, 又能为企业真正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 使学校、企业、学生本人三方面都是赢家。

摘要: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是服装技术教育的主体之一。服装造型是服装产品研发的技术核心所在。立体裁剪的发展与完善对提高服装造型技术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对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 旨在提高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效果, 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篇5

立体裁剪是高等服装院校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 它与服装专业的相关课程在纵向和横向上相互渗透。用立体裁剪所制作的服装, 不仅是实用品, 更是一件艺术品。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 立体裁剪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培养学生立体造型能力、服装样板制作与修正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 我国的服装院校基本都开设了立体裁剪课程, 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内容衔接等尚未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与实施, 教学方式基本上都采用讲授法或示范操作法。教师先讲授基本理论, 然后示范操作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 学生再依葫芦画瓢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课程结构上偏重学科的系统性而缺乏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学活动没有走向社会, 教学理念上重艺术轻技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是模拟老师教学的内容, 不能够深入思考相关课程知识。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相对独立, 没有和款式设计、平面裁剪和缝制工艺等课程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的立体裁剪能力良莠不齐, 综合设计与实践应变能力较弱, 对于设计与工艺之间的空间创造能力欠缺, 无法很快胜任工作, 造成了课程教学目标与最终培养结果的不一致。为此, 急需使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适应本课程的性质。如下阐述的是将“模块—项目”化教学引入立体裁剪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 教学收效良好。

2“模块—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

2.1“模块—项目”教学模式的设计

“模块—项目”教学模式即为“教学模块—实训项目”。对立体裁剪课程进行精细剖析, 根据不同课程阶段, 分解成学生必须掌握的几大能力模块, 设置立体裁剪课程基础模块、设计模块、工艺模块和应用模块, 组成“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 以教学模块的要求为出发点, 根据新形势下服装企业与市场对服装专业高技能层次人才这一市场需求, 把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归纳、分类, 融入到一系列的企业真实项目中, 确定了衬衫、裙装设计、套装设计、礼服设计4个实训项目。一一对应设置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 通过考核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 并通过相关的保障手段和措施, 保证整个教学模式的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开创“立体裁剪”课程建设新领域, 为培养现代社会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工程能力夯实基础。

2.2“模块—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

2.2.1 教学组织形式

“模块—项目”教学模式是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立体裁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贯穿到从简单到复杂的若干个立体裁剪教学模块中, 围绕这些模块组织实训项目。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学习立体裁剪基本理论知识、培养能力及训练技能, 在此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或企业设计师的指导下自行完成项目。项目与项目之间各自独立又有一定的递进关系。每个项目的开展都是独立完整的, 学生在完成项目后都能获得完整的项目成果。但纵观课程的全部项目, 相互之间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又相互关联, 且课程项目的设置依次体现了知识和能力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项目不能一成不变, 要根据服装的流行趋势与市场需求每年作相应的调整。

2.2.2 模块学时分配

将“立体裁剪”课程的总课时分为以下4个部分:一是基础模块, 占总课时的20%。要求学生掌握立体裁剪的基本操作方法, 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服装与人体的构成关系;二是设计模块, 占总课时的40%。根据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板块进行分类教学, 如在创意思维设计、成衣设计、礼服设计、面料再创设计等课程中采用针对性教学, 使学生能够从设计的视角推敲款式版型, 突破服装设计仅仅滞留于二维平面绘画的形式, 加强设计与制作的互动;三是工艺模块, 占总课时的20%。通过立体裁剪的纸样转化, 演示和讲解服装样板与工艺的发展变化, 加强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解, 培养学生立体与平面的转化能力;四是应用模块 (校企合作项目) , 占总课时的20%, 即在课余时间运用导师制或工作室方式, 让学生与教师一起直接参与校企合作项目, 利用立体裁剪的实践性环节进行款式设计、面料设计和成衣样板设计等, 通过实践不仅使教师自身在实战中获得经验, 而且也能依据市场的评价来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2.2.3 项目执行过程

在授课过程中, 引用引进企业设计项目或模拟企业的真实案例, 依照企业中样板师操作过程进行教学, 教学任务目标要最大限度地与生产实际中的任务目标并轨, 教学要求即是生产要求。各实训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任务通过立体裁剪技术进行结构设计并制作出成品, 因为成品是检验结构设计合理性的最好标准。保证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基础技能教学阶段, 以服装典型品种为项目、以企业推出产品 (目前流行的产品) 为任务。在最后成品评审阶段, 邀请企业人士参与评审, 给学生最中肯、最实在的意见和最公正的成绩, 锻炼学生对服装行业的适应能力。

2.3“模块-项目”教学模式的评价

在立体裁剪教学过程中, 以“模块—项目”为主线来驱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并能使学生真正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块—项目”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结果。

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包括:款式特点的准确把握、基本技能的掌握、艺术造型手法运用、美感和视觉冲击力及设计的原创性。将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中, 期末设计占50%, 平时作业占50%, 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以教师与学生共评, 与作品面对面, 共同发现优点和不足, 共同打分, 共同商讨进一步提高、改进的办法;所有作品一起公开展示, 同学应先自评, 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估, 最后由老师总结评论。要结合这三部分的成绩评出优秀作品, 并指出存在问题,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本项目中的优缺点, 以便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加以改进。此外, 还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多样化观点取代以往单一的评价标准。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客观、公正反映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学习表现, 加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其他人员交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3“模块—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

通过该课程的“模块—项目”化教学改革, 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向以模块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教学中的项目, 必须是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项目, 这样才能创设情景, 让学生以企业设计师的身份投入到项目的制作中, 并萌发强烈的工作责任感, 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 在成果展示时, 企业专家的点评也至关重要, 企业专家的点评更注重成果的实用性、可行性, 让学生的作品可以更快地与市场接轨。项目的成果能否在企业中应用是检验“模块—项目”化教学成败的要素之一。

在对立体裁剪课程实施“模块—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生成的项目成果纷纷被一些服装企业采纳, 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项目成果被企业采用, 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了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窦晓琛.浅议项目教学法在《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的实施[J].山东纺织经济, 2011, (5) :88-89.

[2]薛再年, 王蕾.立体裁剪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 2013, (7) :102-104.

[3]章瓯雁《.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3) :32-33.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 篇6

一、单一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

“立体裁剪”与“服装设计”课程是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服装设计”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服装基础理论、设计方法、服装色彩知识、服装款式的造型设计等等, 运用款式图、效果图等形式设计各种不同款式、风格的服装。然而我校迄今为止服装设计课程内容多以绘制款式图与效果图为主, 培养的学生往往是对服装缺乏感性认知的服装插图画家似的服装设计师。多数学生在课程练习中一味强调设计作品的二维艺术效果, 将服装设计过分艺术化, 导致学生毕业后, 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到真正的服装设计与生产模式中。

“立体裁剪”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注重艺术与技术相融合。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 学生通过学习, 在人体模型上可用多种手法创造出很多造型独特的服装作品, 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有一点学生们容易忽略, 就是在实践操作时, 多数是随机性作品, 一边操作一边设计, 很少有同学先绘制效果图, 然后再按照效果图制作服装, 并以此发现问题, 从而相应地解决问题的, 使得学生们快速、准确的设计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实施

从以上对两门课程教学模式弊端的分析, 笔者认为如何打破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模式, 是当前迫切需要认真研究的。想要培养出既能绘制出漂亮的效果图, 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又对服装造型、版型、服装面料性能等方面有深度理解, 有一定的技能, 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和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 需要对“服装设计”与“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一定的整合, 以此使两门课程的不足互相得到弥补。目前我校对这两门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主要体现在设计方案的实现、造型的创造及服装面料的再造等几个方面。

(一) 设计方案的实现

我们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校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 学生作品多数最终只停留在效果图阶段。很多学生可以绘制出非常漂亮的效果图, 但是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全面、完整的体现。而服装设计, 则要考虑到生产的可能性、结构的合理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于服装而言, 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是指从构思产生到样品完成为止, 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 必须通晓整个过程的全部内容[1]。

因此, 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 需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 即将立体裁剪的教学手段融入到服装设计课程中。首先, 要求学生绘制服装效果图三到四张, 每个同学自己设计的服装种类、风格需一致, 只是在细节上 (领子、衣长、袖子、服装的宽松度等) 要有所差别。效果图完成后, 下一阶段则是实践制作阶段, 学生在人体模型上将效果图上的服装依次制作出来 (为了节约资源, 主要采用白棉布制作, 另外为了得到实际人体穿着效果, 我校均使用1:1人体模型制作) 。将几款服装全部制作完成后, 观察比较穿着在人体模型上的服装哪一款设计是最好的, 或者哪一款中的领子设计、松量设计或袖子设计等存在不足。通过成品的比对, 学生就会发现, 虽然有些服装在效果图上表现得非常完美, 但是一旦制作出来, 就会有很多不足, 或者是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结构设计。第四阶段, 要求学生总结设计经验, 在人体模型上重新设计制作服装, 然后再将其转化成效果图的形式。通过这样反复的从效果图到实践操作, 再从实践操作到效果图的学习过程, 学生对服装设计才会有真正的理解, 从而使得设计方案转变成服装的成功率不断提高。

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应用在“设计方案的实现”这一教学环节中, 首先通过以上同一风格或同一类型的服装设计训练, 进而再进入到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服装设计训练。实施方法同上, 兹不赘述。

(二) 造型的创造

作为设计师, 必须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 这是激发灵感和创造性必备的能力[2], 而这些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当你一味地在纸上构思服装造型, 想象力总是有限的。要启发创造性思维, 需要借助立体思维方法, 从立体角度分析, 深入理解和掌握立体造型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从而合理灵活地进行服装设计。

立体裁剪是把衣料披挂在人体模型上直接裁剪制作的, 能更好地表现出立体感与空间感。在人体模型上操作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风格独特的服装造型, 或者是结构特殊、复杂的服装造型, 而这些造型在效果图上都是很难或无法得到的。因此, 在“服装造型创造”这部分设计教学中, 更加需要融入“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的实施, 可以按照从局部造型到服装整体造型创造的顺序来进行。需要的材料可以是我们常用的白棉布, 也可以是其他各种类型的面料, 或者是各种厚度、硬度的纸质材料等。首先, 从服装局部造型——领子、肩部、袖子、衣身、裤子、裙子等开始, 第二阶段则进入到服装整体造型创造。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在人体模型上直接塑造各种夸张的、奇特的造型, 通过边设计边修改的创造过程, 得到各种领子、袖子、服装等造型。造型制作完成后, 再用效果图的形式将其绘制出来。反过来, 也是一样的, 先绘出各种服装造型的效果图, 然后经过制作, 以此来检验效果图上的服装造型是否合理、是否美观, 如有不足, 可在人体模型上直接修改, 重新得到服装造型。

因此, 在服装设计课程——“造型创造”教学中融入立体裁剪的方法, 可以设计出二维方法无法想象出的服装造型,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服装造型的设计能力。

(三) 材料的再创造

服装材料是现代设计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同样的风格, 运用不同的面料进行再创作, 所表达的感觉就会有所不同。服装材料的再创造可以依靠科学技术手段, 还可以直接通过设计师对现有面料的手工技术处理来实现。在服装设计课程中, 主要是通过效果图来表现面料, 面料再创造的方法学生们都很明了, 但是仅仅通过绘制效果图这种二维手段来设计, 想象力也是有限的。而立体裁剪的过程就是对面料进行分割、折叠、抽缩等技术操作的过程。因此在服装设计课程——“面料设计”部分, 我们则要求学生通过三维手段直接在人体模型上对服装材料进行开发和创新, 不再停留在平面的空间感觉意义上, 可以很直观地捕捉到各种抽象、夸张、变形、浮雕的面料肌理穿着在人体上的视觉效果, 对层次感可以更好地掌控。

根据需要我们一般采用白棉布、牛仔布、帆布、丝绸等各种不同厚度和硬度的服装材料来进行面料再造。设计时要求学生先按照一种手段来改变面料的原有状态, 最后再采用综合手段的方式进行。首先从简单的折叠面料开始, 一个班的学生, 同样采用折叠的技法, 由于折叠的宽窄、疏密等方式及服装部位不同, 所呈现的效果就会多种多样。第二阶段进行褶皱的技法练习, 褶皱可以是有规律的, 也可以是无规则的, 可形成各种起伏不平的形状。第三阶段进行剪切、镂空的技法练习, 这种手段的练习, 学生可以创造出不完整或破碎的外观面料效果。第四阶段进行多种材料的叠加练习, 这种组合的方式及方法很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 运用加型的手法, 堆积相同或不同材质的材料, 如在面料上加面料、珠片、蕾丝花边等, 使面料呈现出具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最后一阶段的练习, 则是各种方法的混合练习, 可以是折叠加褶皱的技法, 也可以是褶皱加镂空的技法混合等等。前四个阶段的面料创造可以应用在前衣身、袖子、肩部或裙子下摆等服装局部, 最后一阶段, 则要求对一件完整服装所用的面料进行创造。在每一阶段的操作完成后, 学生再将得到的面料效果绘制成效果图。

以上三个部分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可以弥补服装设计课程纸上谈兵的不足, 同样由于“立体裁剪”课程中的作品很少会绘制成效果图, 经过这样的课程整合, 学生们绘制造型独特的服装作品的手绘能力也将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结语

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除了将“服装设计”课程与“立体裁剪”课程结合, 还可将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整合, 如“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课程的整合等,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艺术与设计、设计与技术相结合, 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注释

1[1]刘晓刚, 崔玉梅.基础服装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3.4页

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篇7

关键词:立体裁剪,师生关系,多方位实践体系,评价方式

立体裁剪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师生需要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和探索服装款式、结构设计的方法。而在实际工作中, 实践应用能力和合理创新能力是衡量个人立体裁剪水平是否达到工作需要的重要标杆。但从目前国内大多数服装设计专业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 在人才培养中还普遍存在着“填鸭式”教学, 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应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容易被忽视。

针对我院学生普遍的学业水平情况和思想活跃、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强的特点, 我们提出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沟通型课堂模式, 建立多方位实践实验体系的项目教学法以及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样一个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这是我院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 对常规教学进行引申和延续, 提出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现有教学模式中的问题

立体裁剪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且与其他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关系密切, 但目前我院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初期立体裁剪的技能应用上仍远远不能达到职业岗位对专业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职业道路上专业综合能力的快速成长和提升。

目前, 国内大多数院校本专业教师的授课, 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以示范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的实践操作教学模式;较为新颖的项目案例教学模式。这几种模式各有优缺点, 总体来说目前的教学模式弊端主要表现在: (1) 实践教学环节中, 教师示范演示为主, 学生模仿练习, 不重视教生互动, 缺乏较深入的沟通交流, 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示范案例, 理解不够深刻, 未能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 所学知识和技能零散, 且知识和技能的遗忘率较高, 学生容易丧失信心。 (3) 教师对传递知识一手包办, 没有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和实践, 失去教师的示范便很难独立解决新问题, 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学生学习的最终评定在于后期一两件完整作品的优劣, 且学习成果的价值体系完全依托教师的个人评价, 不能最大限度激发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改革的对策和措施

笔者通过思考和课程实践尝试,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立体裁剪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 提出了以下几点总体改革的目标: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近距离与企业沟通, 其应用能力与市场“零距离”, 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则是在长期的常规教学中不断尝试探索积累起来的。

第一, 建立新型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从观念上调整教学模式, 将以示范和灌输为主的传统观念, 转向培养自由精神、追求创新的服装专业人才的方向,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行业需求。

第二, 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重视沟通型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传统的讲授法、示范法与新颖的任务驱动法、项目引导法相结合,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交叉使用;重视师生间的沟通、学生间的沟通, 通过强化师生间互动克服传统教学专注于认知过程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 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学生间的沟通鼓励学生独立解决新问题,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培养团队精神, 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 针对实践环节建立多方位实践实验体系, 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随堂示范案例和综合实训项目。立体裁剪课程从本质上来讲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解决创新创造问题两方面。在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上:教师针对目标知识点, 设计若干个经典示范案例, 在教师的讲述和实际示范过程中, 言传身教, 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和与教师进行沟通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穿插若干个项目任务。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之间沟通讨论, 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 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 掌握方法技巧的应用。

第四, 教学评价进行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过程动态化和评价主体开放化的多元化评价改革。评价方式多样化, 即对于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日常考勤等教学环节, 进行综合考虑, 按比例评分;评价过程动态化, 即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发展;评价主体开放化。传统的评价主体单一, 主要由任课教师本人承担, 新的评价主体包括了教师、学生和企业。增加了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以及教师评价和企业人员交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其优势是在评价主体之间体现了沟通和协商。

三教学效果

通过该课程改革的推行, 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内容实现了从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的示范案例为主转向了建设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中心的多方位实践实验体系, 评价方式从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体系转向了多样化、动态化、开放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鼓励, 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极大发挥。

四改革关键要素

1. 教学案例需要接轨市场需求

教学案例的选定始终要与企业真实对接, “零距离”反映目前市场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实现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接轨。在教学案例的选定上, 教师的实践考察和企业人员的直接参与在教学案例市场化上发挥着主要作用。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学案例存在的实用性和现实性, 从而更能增加对专业技能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产生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2. 教师素质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和执行者, 教师素质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必须在专业知识的理论上有较深厚的功底, 同时又对服装市场需求有敏锐的触觉, 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一方面加强专业的修养, 一方面保持与市场、企业的亲密接触。

3. 学生成果需要面向市场

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和创造的成果的应用性是检验教学学改改革革成成败败的的要要素素之之一一。。企企业业人人员员参参与到成果评价中来, 能够从企业生产销售的角度和市场消费者的角度给予中肯的意见, 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对学生成果给予评价和指导, 帮助学生的作品与市场接轨。同时, 让学生面向教师以外的社会对象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华, 也能从某种程度上激励学生为了更多地体现自我价值,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章瓯雁.《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3)

[2]刘运娟、陈东生、甘应进.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 2010 (3)

[3]徐缓.浅谈“教学结合职业规划”模式下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方向[J].山东纺织经济, 2010 (2)

[4]姜梅珍.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5)

上一篇: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下一篇:机械装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