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休闲旅游区

2024-09-20

生态休闲旅游区(精选12篇)

生态休闲旅游区 篇1

“生态休闲旅游区”的概念, 主要来自于“城市综合体”的主题思想, 城市综合体是以建筑群为基础, 融合了商业零售、商务办公、公寓住宅和酒店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生活方式。生态休闲旅游区也可称为生态区或者度假区, 是指以一定的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 以旅游休闲为导向, 整体服务水平较高的旅游休闲聚集区, 可称为是一个旅游经济系统, 是进行旅游、农业、文居等结合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 是推动我国旅游和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把生态引入休闲, 是目前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生态休闲更多的是强调一种人与自然的接触, 属于一种更加健康、高品位的自然生态休闲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自然田园景观成为了人们休闲和旅游的主要内容, 在发挥本身生态功能的同时, 提供了服务职能, 是人们目前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作为城市生态休闲项目, 良好的旅游区规划是生态休闲发展的必然产物, 更是城市生态化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

1 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发展的必然性

生态旅游可规划为4个层次:基础层次、核心层次、辅助层次、目标层次。首先, 对于资源环境和客源市场的研究, 对于资源的类型、质量、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评论。其次, 是客源市场的需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 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纲领, 对于各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很大的指导和规划意义。

2 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现存问题

首先, 我国的城市建设目前面临着很多问题, 间接造成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污染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 对经济也起到了阻碍作用。生态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 导致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和损害, 又影响了可更新旅游资源的增值, 最终进入影响旅游发展的恶性循环中。目前, 城市旅游业规划没有相关管理体系, 相关规划有待修订完善, 部分项目设施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制约了旅游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宣传不够, 人力、物力投资不够, 收效不明显, 以至于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 对于各个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分布和具体服务项目并不了解。旅游区内管理服务也有待加强, 监管不到位, 旅游区内部自然景观受到生活垃圾、牲畜放养等破坏, 卫生较差, 生态环境杂草丛生。目前旅游业还需要各行政管理部门合理扶持, 但旅游项目审批关下部门较多, 手续繁杂, 公共服务始终得不到良好地改善。

3 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

3.1 加强行政经济保证

加强对于城市生态休闲旅游业的组织领导, 加强政府对于生态旅游业的宏观调控, 指导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协调好决策、管理、规划、促销工作的展开。各行业、各部门协力合作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重点和难点的问题, 加强生态旅游区的行政机构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旅游协会机制, 并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规定, 生态旅游区域内的项目需要按照规定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才能开展。项目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建议, 多进行经济、技术、环境的考察论证, 做好一切与项目和设计方案可行性的研究工作。

3.2 打造田园综合体特征

以一定的田园景观环境和生产生活为基础, 田园综合体指的是, 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与乡村文化习俗、农家生活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和观光旅游活动, 是一种新的综合体形式。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对于旅游和娱乐等活动更倾向于亲近大自然。田园综合体依托城市服务于城市, 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运用农林牧渔资源, 结合城市现有的生态环境, 营造出优美独特的田园景观和山水景观, 将生态环境和有限旅游合理结合, 打造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能够一站式满足游客们对于旅游区的体验要求。打造以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 还能将结构单一的生产活动转型为休闲农业化, 其中包含旅游、休闲、独家、地产、会展等在内的全能型休闲产业的中和发展构架。

4 结语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是人们对于生态的需求和对于生活最初梦想的美好描绘, 设计田园综合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域, 能够让城市和乡村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以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地产综合开发的模式, 带动城市周边和生态旅游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

摘要:通过实际考察, 概述了目前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设计的现状和优化策略, 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卓想, 陈可石, 陈一, 周波.RMP模式在滨海旅游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辽宁省葫芦岛休闲旅游创意产业园为例[J].规划师, 2015 (3)

[2] 高述波, 张欣.城市休闲旅游区以生态为本——以九龙涧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为例[J].城市开发, 2007 (22)

生态休闲旅游区 篇2

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内容。《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地处长三角与海西经济区重要接点的区位优势,以“生态、养生、休闲”为主题,构建精品线路,增强集散功能,把丽水建设成为长三角和海西地区重要的生态休闲养生度假目的地。

具体要实施休闲养生旅游业发展“821工程”:重点推进8大旅游综合龙头项目建设,加快建成20个以上的国家4A级旅游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力争创建1个5A级旅游区。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计划达到350亿元。

在旅游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要构筑形成“四带五区”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构筑特色旅游经济带,继续强化与周边地区旅游目的地的双向联系,整合市内旅游资源连线成网;构造生态山水旅游经济带,即形成“福建武夷山—龙泉山、百山祖—仙宫湖—千峡湖—温州(雁荡山、楠溪江)”的生态山水旅游带;构筑民俗风情旅游经济带,即形成“衢州—遂昌—松阳—莲都—景宁—文成、泰顺”民俗风情旅游带;构筑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带,即形成“永康方岩—缙云仙都—南明湖—青田—温州”的历史文化旅游带;构筑运动养生旅游经济带,即形成“衢州—遂昌—莲都—景宁—龙泉—庆元—福建”的运动休闲旅游带。

品牌景区是旅游业的支撑。《规划》提出,要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强化大景区的龙头带动,推进千峡湖景区、仙都景区、瓯江生态休闲区、瓯江山水体验区、松遂乡村旅游景区等大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大旅游格局,重点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品牌大景区。在加快品牌景区建设的同时,我市还将重点培育八类特色旅游产品:首先,是山水观光游。以南明湖、仙都、千峡湖、龙泉山、百山祖、南尖岩、神龙谷、云和梯田、炉西峡等景区为代表,重点开发山水名胜观光、湿地观光等旅游产品。

其次,是民俗文化游。以畲族风情、石雕文化、廊桥文化、遂昌十番、香菇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代表,保护开发特色民俗文化资源,突出“原汁、原味、原生态”。

第三,是休闲度假游。以市区白云避暑山庄、天堂山度假区、遂昌县白马山旅游度假区、湖山旅游度假区、龙泉市瓯江民俗风情园等为代表,拓展登山、健行、划船、垂钓等户外运动休闲产品。

第四,是节庆旅游。以丽水国际摄影节、华侨大会、生态经济博览会、汤显祖文化节、公祭黄帝大典、青田石雕节、木制玩具节、庆元香菇节、畲族风情节、松阳开茶节等为代表,发展节庆经济。

第五,是养生保健游。以缙云县黄帝温泉谷度假区、遂昌县湖山、大柘、石练温泉、莲都区石牛温泉等为代表,整合中医、畲医、温泉以及健康膳食等资源,发展运动养生经济。

第六,是红色旅游。以遂昌县王村口红色古镇、丽水刘英烈士纪念馆、云和县抗战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松阳县安岱后革命遗址等为代表,开发红色体验、红色观光、红色追忆等旅游产品。

第七,是乡村旅游。以青田中国田鱼休闲旅游带、遂昌“农家乐”、松阳茶乡游等为代表,整合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稳步提升乡村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产品。

生态休闲旅游区 篇3

[关键词] 生态经济带 特色休闲旅游 旅游开发

一、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休闲旅游发展背景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经济发达的精华地带。三地处湖南中部,位于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线,呈“品”字型分布,互相依托,素有“金三角”之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以长株潭为核心,高起点规划、建设湘江生态功能带,是湖南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按照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营造局部优势发展环境,增强长株潭地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辐射功能的战略性决策。作为长株潭三座城市的水脉,湘江是一条永久的生命之河和文化之河。湘江地处长江南岸,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广西省灵川县海洋山,经全州斗牛岭流入湖南,干流全长969公里,在湖南境内长670公里,流域面积85385平方公里,占湖南全省面积的40%。湘江生态经济带北起长沙月亮岛,南抵株洲空洲岛的湘江两岸,全长128公里,是一个带状的集道路、防洪堤、高科技园区、旅游观光、生态绿化、高尚住宅区和重点小城镇于一体的经济综合体。根据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条件,湘江生态经济带应紧紧围绕“生态”做文章。以生态旅游为主,配套发展商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据统计,前年,三市共接待旅游人数达2240万人次,占全省的52%。今年1月~6月,长沙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多亿元,增长16%,占全省的61%。而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的人正选择驾车到生态农业观光园欣赏名贵花木,或摘水果,或在湖边悠闲垂钓,尽情营造现代人的休闲生活。

以湘江生态经济带为轴心散开,现有的旅游景点主要分以下几大块:以岳麓山、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旅游点;以昭山、石燕湖为代表的休闲旅游点;以湘潭韶山为代表的伟人文化旅游点;以株洲炎帝广场为代表的炎帝文化旅游点。其次,还有长沙的马王堆、天心阁、橘子洲头,株洲的大京水库、空灵岸等分散但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

上述大多数著名景点,如岳麓山、韶山等客源均以外地旅游者为主。在为长株潭地区居民欢度周末闲暇时光所设计的,应该是以长株潭地区居民为主要客源的湘江生态经济带中长株潭交界处三角地区的特色休闲旅游。

二、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休闲旅游发展模式

1.生态休闲旅游

位于长株潭三市交界处的以昭山、石燕湖为代表的旅游点在旅游资源上有其自身的得天独厚之处,所以被认为能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石燕湖生态公园是近几年才开发的较新颖的休闲旅游地,对外开放的时间虽然不久,但由于地处长沙郊区的跳马乡,离市区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生态环境幽雅,气氛安静祥和,使游人往往产生身置世外桃源的感觉。园中的湖、山、树、亭巧妙结合起来,是周末市民休闲垂钓、品茶游湖的绝佳地。曾在这里召开的湖南石燕湖国际龙舟节获得了圆满成功,使得石燕湖声名远播。

昭山旅游贸易开发区,地处湘潭的易家湾镇,长沙、株洲、湘潭的交界处。西临湘江,景色优美。山上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尼姑庵——昭山古刹。著名的萧湘八景之一“山市晴岚”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昭山古刹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多年以来,一直香火旺盛。山中凉风徐徐,沿青石板路而上,沿途有半山亭、土地庙和清乾隆、康熙年间的碑陵数座。登山观景,看夕阳无限,层林尽染。山下便是滚滚的湘江,乘坐当地居民的船筏,可在江中游览,也可横渡湘江,到对岸的绿岛上散步、野营。这对于整天在都市里忙碌的市民来说,将是一个休闲的天堂。游人可乘快艇或中小型油轮,从三市市区的轮渡码头出发,沿江而下,约莫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水程即可到达。现在,长沙的各大小旅行社就开发出了湘江——昭山一日游,价格很便宜,全程80元左右,不少市民都跃跃欲试。

同时在昭山、石燕湖的开发中要注意对生态的保护,考虑到近期效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结合。这些地方虽景色优美,但人流量不大,是否可以房地产开发形式先造人气。旅游应以特色为主。城里人的生活日渐繁忙,来到此处是想享受一份宁静与自然。因此旅店要有特色,决不可盲目地与城市中的星级宾馆攀比。如在石燕湖,可开发农家乐旅游休闲屋,游人游览途中,可到农家饮茶,吃农家饭,参观农田长势、收成,晚宿农民家,与农民朋友聊天。而在昭山,可开发斋饮食特色。如在庙中品尝斋饭,白天阅读经文或是帮僧尼劳作,晚宿寺内。体会宁静、清远的一天。而昭山的庙与山,水与岛,船与人,则形成动静分离、疏密有致的功能布局,注重发挥水、岛、堤一体的优势,突出绿岛、秀水和湖湘文化特色,充公利用托内的地形地貌,依山、依水就势布局,形成起伏有致的城市边缘最靓丽的“明珠”。昭山、石燕湖等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此处可以创建旅游之乡。

2.农业休闲观光园区

我国有关部门宣布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用8年~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并支持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国际贸易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而从长沙市汽车南站起至东南方向的跳马乡,正南方向的湘江沿岸,沿途的花卉业、果品采摘业、环保蔬菜业、观光农业、养殖业等,在近几年都有着长足的进步。

因此,在上述地理位置上可建立一座大型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原则,充公发挥利用优化本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方针,以利于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延续利用。为城市居民离开喧哗的市区准备了一个绝好的休闲之地:可以登山观景,看夕阳夕照,晚霞漫天的美景;可以到娱乐天地,轻歌曼舞,自娱自乐;可以到蔬菜大棚,品尝亲手从枝上采摘的无污染瓜果;您可以到花园赏花,看百花争艳,养性怡情;可以到林中漫步,享受浪漫风情。

专家称,现代农业“示范园”那样的生态农业园,将带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旅游观光业相辅相成。

3.工业休闲旅游

在长株潭的交界处,有一块较大的乡镇企业群——暮云工业园。暮云工业园在“以地生财,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政府未投资—分钱的情况下,多方融资3000多万元,完善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三通—平”,闯出了一条市场运作搞经营、以地抵押搞建设、批项批地搞储备的建设工业园新路子。工业园位于107国道东侧的南托岭,距长株潭三市为18公里,被称为名符其实的“金三角”地带,总规划面积为8平方公里。自工业园新区开工以来,在原有包括伊莱克斯电器集团、日本东洋电机、5712工厂、长沙正大等在内的26家知名企业的基础上,又引进了湘雅二医院康保中心等9家企业。在整个工业园可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在周末对外开放,让居民们能够参观著名的伊莱克斯电器集团、日本东洋电机、5712工厂的战斗机维修基地、长沙正大集团等等。这对于丰富市民生活,开阔视野,增进知识,培养孩子们求知心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此时当地的商贸、餐饮、信息、文化等新兴产业将随着旅游业而迅速崛起,与旅游观光相辅相成。

4.城市休闲风光带

由于以旅游观光为主,因此修建的湘江沿江道路也不必要求建成担付运输功能的高等级公路,而应是以旅游、休闲、观光为主要目的的景观大道。为此,长沙湘江大道的建设已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在54米宽、8车道的路幅中,自西向东,依次为5米的非机动车道加6米的观光车道及停车带加2米的绿化隔离带加23米的机动车道加2米的绿化隔离带加6.5米的混合车道加9.5米的人行道。沿途还布置一批观景台及大量的城市雕塑群,充分展示湘江所具有的独特的“荆楚”文化魅力。

三、结束语

令人可喜的是,从2007年起,长株潭地区又面临一个发展旅游的大好时机。此时,政府应加强有关的研究,从学术和政策研究的角度考察休闲旅游、休闲经济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社会的关系。从长期的效益出发,办好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旅游。

参考文献:

[1]李松平:关于沿江风光带规划设计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9):44~45

[2]王建國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7):30~31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机制研究 篇4

目前,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广泛流行的原因在于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巨大影响改变了人们对旅游的认识。由此,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拓展,不仅利于旅游地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发展、 更利于提高旅游品质,满足人们现代化多元文化生活需要。

一、生态休闲体育旅游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随生态旅游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作为其基础的绿色生态资源和休闲体育则是吸引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客体,又是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实现和生态旅游者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对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征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实现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概念可以总结为: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休闲体育旅游活动。在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过程中实现的经济效益保证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其持续发展又保证了体育旅游活动的社会效应,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二、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并对游客起到教育反思作用的自然事物和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的人文事物。它能为旅游业所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旅游活动的对象。

生态旅游资源与一般自然旅游资源既有重合之处,又有不重合之处。重合之处是指自然旅游资源均可用于生态旅游,属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不重合之处指自然旅游资源不能涵盖的生态环境部分,这部分在生态旅游资源中具有无形资产的意义,对人类康体、疗养、治病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资源可定义为在自然场合可供生态旅游者感知、 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

三、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机制的分析

(一)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机制的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推行现代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都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并在单纯经济增长片面发展观指导下开展经济实践活动,造成经济、社会和环境不可协调的矛盾。 片面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导致环境与发展领域尖锐的矛盾, 迫使人们对过去的发展观以及发展模式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并探索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总结了发展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强调当地人参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是实现人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一致。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充分考虑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当地人的参与,是在实现人发展的同时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从而达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发展中成为一种发展模式,与它强调旅游公司、旅游目的地当地人和游客三者的共同利益,强调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分不开,其充分利用了动态平衡理论。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把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发展目标的同时,强调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一种具体写照。

(二)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环境评价理论的探讨

环境影响评价(ELA)是进行环境预防管理的一种方法, 对实施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来讲,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认风险、减少不利影响,确定环境承受能力,通过研究、管理和监测以及有效的公众参与过程,提出合理的生态环境管理措施。当前,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旅游需求的快速扩张形成强烈的反差,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应是旅游地发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首要问题。

生态旅游区的资源现状调查和环境的敏感性、脆弱性和抗逆性研究主要在于了解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和开发的可行性。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环境影响调查主要在于了解各种旅游活动对旅游区资源环境的不良影响,为旅游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确定旅游方式和进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生态旅游区宜以对环境损耗小的生态旅游为主。生态旅游区应建立各自相应科学的旅游环境参量评价指标,评价生态旅游区环境现状,制定保护或改善环境指标的对策并进行动态监测、监控和及时调整保护措施。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包括大气质量、地表水及地下水质量、旅游固体垃圾、噪音等方面的影响程度等。

(三)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中的控制因子分析

1.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

保持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即是: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改善本地居民生活水平,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强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能力。要达到核心目标,需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对旅游发展方式和规模合理规划与管理,保持旅游供给区域环境的协调性和文化完整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即是要解决好旅游发展与保护环境间的矛盾、维持好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间的平衡水平。一般来说,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由自然环境容量和感应气氛的容量两个因子构成。发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经济,在推动游客开展体育旅游的积极参与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与游客数量、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的平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2.以当地居民利益为出发点的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可持 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休闲旅游区 篇5

班 级 城规1102班 姓 名 王 武 倩 学 号 1915110424 指导老师 戚 智 勇 日 期 2014.5.1

浅析生态旅游小镇规划

——以乌镇为例

城规1102班 学

1915110424 姓

摘要: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首,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本文对于乌镇现状的一些分析得出乌镇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劣势提出几点建议,探讨乌镇的远期规划,最后对乌镇进行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旅游 乌镇 规划 反思 正文:

一.乌镇现状简介:

1.简介:

乌镇曾名乌墩和青墩,有6000余年的历史,以其是国家级AAAAA级景区之一,江南四大名镇之首,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乌镇风景秀美,水街环绕,民风淳朴,令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2.区位分析: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位于长三角地带,杭嘉湖平原腹地,接湖州市,北连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三市交界处。同时位于于上海经济圈、太湖经济圈、杭州经济圈的重合地带,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

3.交通分析:

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周边有杭宁、沪杭,申嘉杭、申嘉湖等高速,使得杭州、上海、宁波、苏州、南京距离乌镇均在2.5小时车程内,交通位置十分优越。便捷的交通,给乌镇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也给乌镇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4.周边环境分析:

乌镇处在长江三角洲地带,经济受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发展较为快速的城市辐射,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且周边有许多类似的旅游景区,如周庄、同里、南浔、西塘等水乡古镇,这样一个旅游片区,形成聚集效应,打响了江南水乡旅游业的名气,其影响力和吸引力相比单独存在更加巨大。

5.资源优势分析:

①.文化资源。

多个文化遗址,如:谭家湾遗址、马家滨文化、修真观、六朝遗胜、慈云寺、石佛寺,茅盾故居等等。

人文活动,如:茅盾故乡,桐乡花鼓戏、皮影戏等民间演艺,江南水乡狂欢节等节庆,城隍庙会等集会。②.旅游商品。

姑嫂饼、三珍斋鸭、乌镇羊肉、熏豆茶、杭白菊等地方饮食,小湖羊蚕茧,鱼等农产品,杭白菊等中草药制品,还有当地蜡染雕刻等手工艺品。③.自然资源。

唐代银杏等古树,杭白菊等中药材,秀美的自然湖泊风光,“人家尽枕河”的独特居住景观。④.建筑。

传统的明清砖木式建筑,门窗雕花精美,古朴沧桑。代表建筑有:林家铺子、宋家厅,张同仁宅、茅盾故居、翰林第等。水系丰富因而桥梁众多,建筑多傍建在水上,称为“水阁”,荡一叶小船从街巷中穿过,尽览江南水乡的柔美恬静。

6.主要景点分析:

乌镇被市河分为东西两栅,东栅作为游览区,主要功能为旅游观光,分布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主要景点有:江南百床馆,江浙分府,江南民俗馆,木雕陈列馆,钱币馆,茅盾故居,汇源当铺等。旅游线路为回形,单程不重复,旅游路线明确。

西栅打造商务旅游,以休闲度假为主。西栅街区秉承“保护利用历史建筑,重塑历史街区功能”的理念,相对一期保护开发工程,二期西栅景区的保护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相对东栅的纯粹观光,西栅给游人提供了参与进来的机会,融合现代观光度假体验休闲的功能,在旧建筑的外壳里注入了酒吧,咖啡厅等新元素,更能符合新时代旅游的趋势。7.现状优势劣势分析。

①.优势。

[1].文化。乌镇具有1300多年建镇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些历史传统表现在丰富的人文遗产,保存完好的极具特色的枕水式民居,众多的手工艺品,美食特产,这些都是对外来游客的极大吸引点。

[2].便捷的交通和绝佳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周边多条高速公路,紧接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为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提供前提条件。[3].政府的大力扶持。居于江南四大水乡之首的乌镇倍受重视,上级政府多次颁布乌镇保护规划,强调发展与保护并重,现已对乌镇进行精心规划,大力推进乌镇旅游业发展。

[4].高度的知名度。曾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景区,2005魅力古镇等诸多殊荣,在海内外游客心中占有极高的地位。②.劣势。

[1].周边古镇众多,与周庄、西塘、南浔等旅游产品和形式雷同,特色不够鲜明。[2].东栅景区以观光为主,缺乏群众参与,趣味感不足。[3].部分景区商业化过度,部分景区过于淳朴,脱节严重,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值得深思。

[4].客源主要为长三角周边,全国乃至世界性的游客较少。针对这些优势和劣势,我提出几点我的建议:

1.开发特色旅游专题,增加游客参与景点。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单纯的走马观花式旅游方式,人们越来越多的想要参与到其中,比如提供旅游产品,开设家庭旅馆,增开群众参与式手工制作,增加民俗表演项目等,充分利用当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2.针对不同旅客,采取不同游览方式,开辟多套旅行线路,满足大众需求。如,针对商业人士,蜜月情侣,在校学生,家庭团队等不同层面有不同的旅行线路,实现旅游的针对性,多元性,丰富性。

3.开发与保护并重,平衡好商业化和本土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实现景区旅游业与文化保护双赢。

4.分散的旅游景点,雷同的旅游产品和创意无疑会拉低整体水平,互相竞争,成一盘散沙。可考虑使乌镇与周边水乡联合,各个水乡具有自己的特色,与旅游业共同策划,组合形成不同旅行线路,打造江南水乡体系,形成聚集效应。

5.在电视、网络上进行宣传,还可以与影视和广告相结合,成为拍摄基地、取景点,增加知名度。

二.乌镇远期规划 1.规划介绍

乌镇现有东西两栅,为市河分隔成两片区,政府现已对其做出更长远的规划,将乌镇分为东西南北四栅,每一片区承担功能均不相同,旨在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规划正在实施阶段,南栅计划在2015年竣工。下为部分乌镇近期总体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框架要求: ①实行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

在规划期内重点对东西南北四栅传统水乡风貌地区进行保护,保护以黑,白,灰和木板刷桐油为特点的古镇色彩基调,以及以一,二层传统民居构成的沿河呈“线形”发展的整齐,笔直的古镇空间形态格局,对新老城镇发展轴交汇处等破坏古镇肌理的地区,市河两岸地区进行重点风貌整治,对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规划区范围采取一般保护和环境协调控制相结合的保护模式.②通过节点,轴线和区域三个层次空间上的相互联系,组构乌镇古镇传统空间格局.节点:(1)自然景观类:河道,港湾,古树等

(2)建筑物类:寺观,民居,厅堂,茶楼,船湾,弄巷等;(3)构筑物类:古桥,河埠,门券,牌坊等.轴线:乌镇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四街三河二路”的轴线体系:(1)“四街三河”历史发展轴线: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沿市河,西市河,东市河呈十字型分布并形成东西南北四栅的水乡特色风貌轴;(2)“二路”现代城镇发展轴线:在水陆交通被公路交通替代的今天,子夜路和隆源路成为城镇的主要轴线,也是游客进入和游览古镇最便捷的通道.区域:乌镇中市处于东西南北四轴的交汇之地,是乌镇最重要的中心历史街区.以此为枢纽,向东,西,南,北四栅延伸形成四处各具风貌特色的传统街区.③构筑系统,形成整体性的古镇风貌格局,展示古镇历史文化积淀。

通过抓住名人文化,水乡风貌,传统民俗三条线索,使乌镇的历史文化得到充 分的展现.名人文化线:充分利用名人效应,重点对茅盾,夏同善故居及其与之相关的书 院,学堂等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进行重点保护,整治,整理,挖掘或恢复与沈 约,裴休,陈与义等历史名人相关的六朝遗胜,唐代银杏等古迹和“南轩”,“三 友亭”,“丞相裴休府”,“沈约故居”,“昭明书馆”等历史遗存.水乡风貌线:通过对东,西,南,北四栅历史地段原汁原味的风貌保护与整治, 体现普通古朴又独具特色的水乡古镇风情.传统民俗线:在现状修真观戏台,东栅徐家厅等作为展示乌镇传统民俗的舞 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利用传统厅堂,民居建筑形成具有浓郁地 方特色的博物馆和民俗馆系列,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展示融合起来,多 层面,多视角的展现乌镇的地方文化.规划将乌镇建成四个不同片区:

西栅以商务休闲为主,结合已形成的会议,度假,养生等旅游资源,打造成以商务会谈,企业交流等为主题的高端商务休闲区。

东栅以原味民俗为主,融合了民俗表演,民俗展览的原汁原味的乌镇老街。南栅以欢乐水肆为主,以水上市场,虚拟清明街市为特色的市井主题体验区。北栅以创意民俗为主,以艺术工坊、民俗手工作坊、动漫展演为主的创意集聚区。

四个片区的连接点为中市,作为繁华市镇,综合旅游服务和特色夜市,聚集四方人气的核心市镇。

新的规划使乌镇分区明确,极具特色,具有同其他国际旅游景点的竞争力。三.总结与反思。

中国的传统古镇千千万,如何在如此多的旅游景区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是一件值得深入挖掘和思考的。乌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各类条件,使得它轻易获得众多殊荣和游客们的青睐。但是值得思考的是,未经过开发的乌镇古貌更加让人神往还是充斥现代化元素的乌镇更有吸引力?开发与保护本来就是两个矛盾的东西。桐乡的发展,大部分靠乌镇的旅游业来带动,要想刺激游客消费,就必须开发出更多更有新意的产品和项目,对于发展而言,当然是需要对乌镇进行开发,这样才能提高乌镇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原始古朴的老镇是有味道,但是在时代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发迫在眉睫,然而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枕水古镇,国家级重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乌镇,本身最好是对它进行修复保护,尽量少的开放给游人的,对于这两个都得兼顾的点而言,我们对乌镇的开发,只能是对于重点要保护的地区不能动,一般性要求保护的地区适度开发,尽量做到旅游业和保护双赢的局面。然而对于这个点的把握是很难的,这杆秤稍微偏离,可能景区就像凤凰古镇那样过度商业化,古镇味道就变了,对于这点,我只能说需要万分小心,谨慎拿捏,不要被短期的利益蒙蔽双眼,要为长远子孙后代的利益着想,可持续发展。

对于乌镇今天的成功,获得众多赞美,我想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是它极具江南水乡特色,对于江南水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乌镇是典型的水乡,这种奇特的枕水式建筑形式,是建筑与水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宁静恬淡又悠闲的生活缩影,人们看惯都市繁华和喧嚣,内心无比向往这样的生活,这是一个持久的巨大的吸引力。

其次是建筑的形式,砖木式建筑充满历史沧桑感,青石板路,狭窄的街巷,建筑在空间上的尺度恰如其分的印证了古镇给我们的印象和记忆。再次是游线和节点布置,不同于现代城镇方格网式的道路布局和圈定死的直线街道,乌镇的街道弯弯曲曲,自然又富有生活气息,房屋和道路是沿着河流延伸的,流动的河水给街道一种生生不息的活力,有河流便有桥,桥点缀了河也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沿河流线型的道路系统穿插上古树和石桥等节点的点缀,使古镇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千百年的古镇经久不衰,应该就是靠着这些水道吧,然而现代的无疑对冲击着古镇的发展威胁古镇的生命,历史上,古镇靠着河流成市慢慢发展而来,因为当时陆运交通不甚发达,全靠水运,来往的船只带来商业发展河道是乌镇的生命线,而现在陆运交通的发达,慢慢侵蚀着古镇的边缘地带,人们不再靠水生活,古镇也不再向外扩散,走向衰败,我很担心总有一天,人们会搬离这个闭塞又拥挤的地方,那一天乌镇将何去何从?到那时我们保护的只是一个躯壳,没有了灵魂。

像乌镇这样的生态旅游小镇还有许多,它们将来的发展方向,能不能健康发展全取决于我们规划者,我们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长远的目光以及历史责任感,用心做好每一个规划,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参考资料:

现代休闲农业旅游区的住宅设计 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建筑设计;融合发展

在国家农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依托农村优美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不但种植绿色农产品,还逐步引入房地产建设和休闲农业旅游、养老项目等。利用现代农业区,设计建设成了一批“可产、可游、可居”的生态农业景观,大力发展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村养老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形成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农业景观综合体。因其发展潜力巨大,越来越成为当前和今后企业和个人投资的“新蓝海”。

2013年2月,国家农业部印发的《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提出了示范基地创建工程、知名品牌创建工程、支撑体系建设工程、从业人员培训工程、乡土文化挖掘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这“六大工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将直接关系到现代休闲农业与旅游、养老的协调、持续发展,做好休闲农业区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尤为重要。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针,我们在调研、总结部分休闲生态农业区建设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休闲生态农业区的住宅规划设计提出如下几点认识和建议,供参考。

一、对整个休闲农业区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和规划设计

对当地原有的住宅和历史遗迹进行勘察、统计、规划,有计划地进行修缮保护,尽可能地维持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保留传统乡土文化特色。对新建功能区既要考虑到现代休闲农业生态园的生产和经营发展要求,又要考虑到每个功能区的设计要舒适、美观、经济适用。

二、尊重休闲农业区的地理特征和周边生态环境,环境与设计相融合,实现天人合一

我们要充分借助当地的地理位置,顺其自然,因势设计,让建筑设计充分体现、发挥休闲农业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本着节地、节能、节俭、保护环境的原则,就地取材,尽量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这既减少耗材和运输困难,又降低工程造价。在设计中,让产树木的地方多用木质结构,产竹子的地方多用竹质结构,多石头的地方多用石质结构,尽可能地发挥材料学、力学、美学的特殊功效,实现建筑设计与大自然的协调统一。

三、休闲农业区的房屋设计尽量以一层或两层为主

低层建筑有利于与休闲农业区相互协调,不显突兀。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错落有致,凹凸结合,既美观又方便休闲娱乐。房屋外墙的材料,可就地取材,尽可能反映出乡土文化的色彩,体现休闲农庄的乡村特色。我们应尽量使用开敞的门窗,运用简洁明快的色彩和处理手法,使住宅立面的造型既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情,又颇具新农村的时代气息。

四、休闲农业区的住宅屋顶设计尽量以坡屋顶为主

我国位于北半球,大多数民居以坡屋顶为主。坡屋顶既有利于排水,隔热,冬暖夏凉,又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原来在城市建的平顶居民楼,现在为了冬暖夏凉,很多又改成了坡屋顶。为了更讲究实用美观,休闲区的住宅屋顶可做成前平后坡相结合的屋顶,这既方便游客上去观光赏景,又可以消夏纳凉,甚至可以在上面举行小型消夏聚会。坡屋面对应的女儿墙,在设计上要相互映衬,合理美化,以减少平屋顶部分的突兀感。

五、休闲农业区的住宅最好设计成传统的天井式院落

天井式(或称内院式、内庭式、中庭式)院落设计在各住房中间,既可为多个住房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还可为休闲观光的旅游者提供一个个公共活动交流的区域,促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井周围的住房应布局合理,设计上一部分家庭式的住房,厨房、卫生间、客厅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各住房之间尽量减少相互干扰,方便游客、老人生活。

六、建筑设计要体现继承与发展,汲取外国的先进理念

在建筑设计中既要体现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要借鉴融合国内外的先进设计理念与风格,加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休闲农业区住宅的先进性。在保持传统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设计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借鉴中外先进文化精神,利用它的科技性、时尚性,为地域文化增光添彩,老树发新芽也是设计的时代要求。当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不断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必须考虑旅游观光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建筑设计中融合欧式、美式的田园建筑风格,融合高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让传统的地域文化风格抽新枝、发新芽,不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还要具有超前的时尚设计风格,给休闲旅游者留下一个流连忘返、还想再来的休闲体验。

衡水湖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篇7

一、优化美化生态旅游环境

促进衡水湖地区休闲生态旅游的发展, 必须优化、美化该区域的环境, 做到既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又重视文化遗产保护, 尤其要加强对衡水湖地区原生态的保护, 包括对丰富生物资源和衡水湖地区水体等的保护, 防止盲目开发。例如, 可以划出生态保护区, 形成开发与保护和谐共存的格局。与此同时, 要重点保护衡水水环境, 将治污与防污并举。此外, 在沿衡水湖边各景区内, 要严防建设性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水上交通游览船只, 要利用垃圾箱集中收集垃圾, 靠岸后再处理, 不能直接排入水中, 要逐步淘汰燃油机动船只, 杜绝跑、冒、滴、漏油现象。采用无污染且安静的船只, 如电瓶船、太阳能船等。

二、宣传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二十一世纪, 人类迈入了信息化时代, 如果不注意对自身的宣传, 将会很快被淹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 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势头迅猛, 得到了各地旅游部门的普遍重视, 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我们应该借助“水市湖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 同时结合衡水湖、滏阳河、宝云塔等著名景区 (点) 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 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 包装宣传我市的生态旅游业,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 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 形成生态旅游热点。

三、开辟开通生态旅游专线

可与交通客运部门合作, 在重点旅游区域市区之间开辟周末或节假日生态旅游专线, 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同时, 在景区内部也应提供一定的交通设施, 也可以开通一些别的旅游专线, 比如可以租借自行车让游客自行游览, 可以有专门的游览车在乘客到指定地方。汽车对旅游景区 (点) 的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因而改革燃料和设备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可推广和使用少污染的交通工具, 如开发的旅游专线的车辆可以用专用车辆, 使用污染少的燃料等以减少环境污染。也可以提倡游客清洁出行, 如在景点外面设点租借滑轮、滚轴或自行车等。

四、储备培养生态旅游人才

发展休闲生态旅游, 必须大力宣传“水市湖城”的品牌战略, 提高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旅游者和旅游景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旅游意识, 使休闲生态理念始终贯穿于景区标牌系统、服务系统等环节之中。人才是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 为此, 一方面要加强休闲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可在传统的导游考试中, 增加休闲生态旅游知识考核, 从而培养休闲生态导游;另一方面对游客也要进行休闲生态旅游宣传, 鼓励游客积极参与景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同时, 如上所述, 还要加强对衡水湖地区居民的宣传教育, 进一步增强其生态保护意识, 以此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良好的运作机制。

五、开发细分生态旅游市场

发展衡水市休闲生态旅游应该围绕“如何开拓市场”这个中心, 确立以游客需求和期望为导向, 通过细分市场, 确定目标客户群, 优化项目功能布局, 做好全面创新这篇文章。通过产品创新、品牌重塑和游憩方式设计, 打造融观赏、休闲、度假、游憩于一体的休闲生态旅游项目, 给游客全新的体验经历, 将纯观光型游客转化为观光、休闲、度假型游客, 把旅游景区建成兼具山水观赏、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体验、娱乐体验、美食购物功能的民俗休闲旅游目的地。休闲生态旅游是城镇居民尤其是京津地区居民双休日、节假日旅游的首选旅游项目, 但这方面的游客其社会、经济、文化、年龄、爱好、兴趣各不相同。因此, 休闲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应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游客的消费心理, 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开发策略, 打造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但无论何种旅游产品, 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资源分析、市场分析和产品分析, 然后进行形象策划和市场开发, 提升产品的地域组合度、类型组合度和区域优势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

结语

衡水湖应借生态资源之丰, 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 以体现原生态为切入点, 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尽可能利用的自然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大力促进衡水湖休闲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 努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休闲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伍孝勇.张家界休闲旅游发展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2009 (10) .

[2]杨卫武.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旅游科学.2007 (6) .

[3]杨红.体验经济时代农家乐休闲旅游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 (10) .

生态休闲旅游区 篇8

中国正经历着一个高速城市化的过程, 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1年全国总人口13.4亿人, 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人, 占总人口的49.68%, 比2000年上升了13.46%;2000年与1990年相比,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大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 从而为景观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前景。为容纳更多的人口, 城市在不断膨胀, 城市公园及郊区公园也被大量建设。目前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大量生态园也是应时应势而生的, 在体现“生态”这一不变的主题的前提下如何赋予“文化”是翰林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园的灵魂所在。

2 永定翰林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园项目背景

2.1 地理位置

项目地处福建永定坎市清溪村 (距世遗——永定土楼50km) , 处于龙岩市“高坎新城”的城郊, 距离龙岩市区20km, 永定县城35km, 厦门市区130km, 福州市区267km, 台湾377km (图1) 。

2.2 交通现状

与龙岩市区有快速通道直达20min可到, 永定县城有省道直通约60min车程, 距永定土楼约60min车程, 龙岩到厦门约2h车程, 到福州约5h车程, 交通便捷。

2.3 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包括地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旁;地处客家文化中心地带;项目地块处于廖氏族人的祖地, 廖氏拥有“四代五翰林七进士”的辉煌成就, 拥有“独中青坑”这一历史佳话。

2.4 自然资源

项目地块的局部拥有较好保持较好的自然植被;项目北部将建水库, 从而形成山上的人工湖景观 (见图2、图3) 。项目南部拥有土壤肥沃的良田;地块内因为砖厂取土形成数个平坡地块。

3 客户群分析

闽西旅游资源丰富, 但没有一个是依托“翰林文化”为代表的“好学上进”文化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园, 对于龙岩人民来说“好学上进”的主题生态园可以让他们在进行生态游的同时, 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充实, 可以说翰林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园填补了闽西旅游的一项目空白。

3.1 信念游

仰慕“独中青坑”之“四代五翰林七进士”科举神话, 欲游清溪以得学习之灵感。感清溪山水之好, 欲沾福气以祈心灵之安。

3.2 生态游

找回那熟悉的乡土气息, 寻找最生态的原味乡村田园, 清溪的山水养出来的作物不仅生态还闪烁着智慧之光。

3.3 度假游

放下工作, 享受生活, 找个地方与朋友、家人享受温馨时光。

3.4 商务游

约上几个商场好友, 在健身休闲中心来个心灵交流, 找个地方让自己的商业团队享受企业的文化。

3.5 休闲游

放松精神, 放飞心情, 找一邻近具好山好水好风光处, 感受生态气息, 吸纳天地精华与灵气, 来个森林浴。

3.6 科普游

让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土地有进一步的了解, 从小培养爱思考的好习惯, 对我们的粮食生产有着进一步的认识, 增加生活小常识。

4 永定翰林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园规划分析

4.1 文化策略

挖掘“独中青坑”的文化与历史内涵并与清溪的山水建筑融合起来, 通过景观手段讲述清溪廖氏客家人如何边耕作边努力学习并最终创造出中国科举神话;让清溪的一山一水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通过游线串联起各个情景, 让游客不仅能了解清溪的内涵还能感悟其内在魅力让自己情操得到提升, 宣传口号为独中青坑。

通过对山水自然资源的梳理, 提升清溪的自然景观, 创造适合现代人精神及物质需求的各类接待环境, 如酒店, 健身中心, 度假木屋, 度假别墅, 清溪湖。通过对现有农田的梳理, 形成大棚区、农产品展示区、农家餐馆、渔塘、家禽区等生态农业园区。宣传定位为好山好水好学上进在清溪, 风格定位为具文化底韵, 富历史内涵的风景优美的文化休闲度假胜地。

4.2 规划设计原则

4.2.1 文化原则

在本次规划中着重挖掘“翰林文化”内在故事与内涵, 并与清溪的自然山水相辅相呈;一个项目欲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拥有其自身的特色, 在本次规划中清溪的翰林文化给生态园赋予了灵魂。

4.2.2 生态原则

在尽可能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对山水进行梳理, 提升山水的环境品质, 创造优美的自然景观, 同时创造良好的宜居小气候。

4.2.3 人性化原则

考虑每一个来基地的游客的需求, 引导游客的心理, 让其参与并溶入清溪的山水、历史与文化中来;从人的五大类需求入手, 考虑人性化的设施, 布局宜人的小环境, 让来者安心、乐心、爽心, 并对清溪留下美好印象。

4.2.4 经济原则

进行开发时考虑投入产出的经济比, 尽可能减少投入的前提下又能获取较好的经济回报, 分期分项分步实施, 生态农业园、环湖景观区与农家乐为一期工程, 一期完成后旅游资源形成竞争力, 并可以取的一定的回报, 然后投入二期开始兴建度假中心;在规划时基本依地就势不作大规模地形平整, 土方量减到最低;植物及材料主要取材于本地的地方资源。

4.3 整体规划布局

规划的总平面图和效果图见图4和图5。

4.3.1 入口接待区

(1) 分区组成为主要由入口小广场、迎宾景观道、翰林广场、翰林酒店、浪漫木屋5个区块组成。

(2) 整体风格为青瓦、米黄墙、木头框, 体现出翰林文化的古典雅韵与土楼客家建筑的形与色。

(3) 主题表述让来宾感受到生态园的主题、生机与活力, 入口广场的廊道、大门给来宾以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您已到达休息区;沿迎宾道而上, 3个跌落的水景及翰林广场和清溪湖形成强烈的心理提示, 从较窄的入口到达亲水区后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油然而生;到达的来宾可以在翰林酒店享受美餐, 开会, 美容美体还能在宜居岛上享受不一样的水中浪漫, 东面的亲水树阵广场不仅有树阵遮荫还能一睹自然生态之美, 处于地块东南面的斜坡上正好可以安置两排浪漫木屋, 在闹中取静, 木层即能充分利用地块资源还能形成独有的私密空间。

4.3.2 滨湖景观区

(1) 分区组成主要由入口接待广场、翰林酒店客房岛、景观泳池、沿湖果园度假区、游船码头5个区块组成。

(2) 整体风格为一湖清水, 一湖春, 左半边体现一种现代文明的休息、度假氛围, 而右边则属于原生态的自然风情。

(3) 主题表述。处于接待广场面对山上这一大片清澈的湖面, 一环绕湖, 三轴映水的布局, 整体简洁大气, 左右功能分区明确;一环指环湖的景观路, 三轴分别为入口景观轴、书院轴、健身轴;左右功能分区指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景观两区的和谐相处。人们可以在亲水广场上一睹山水的风采与大气, 也可以登上清溪书院感受清溪文化的气魄, 环湖而建的四季果园里度假屋点缀其中。

4.3.3 度假休闲区

(1) 分区组成主要由独幢度假屋, VIP度假屋, 健身中心, 四季果园4个区块组成。

(2) 整体风格。环湖而布的度假区, 整体呈坐北朝南之势, 使每幢别墅都拥有较好滨湖视野景观, 建筑内呈冬暖夏凉之势。

(3) 主题表述。前后错落有序的度假屋互不挡视线, 每一幢都拥有一湖的春水, 根植于四季果园的度假屋伸手就可以采来一嘴的清鲜;健身中心拥有的健身设备及室内外的运动场都可以让来此度假的人挥洒一身的汗水, 闲时可坐于半山亭静观山水风景, 也可以坐于湖边独享清风拂面, 兴起时也可划船绕湖一周。

4.3.4 生态农业园区

(1) 分区组成主要由独中青坑广场、清溪观景台、大棚区、四季农业体验区、农家乐五个区块组成。

(2) 整体风格为展现清溪客家文人在青山绿水间生存的田野风情。

(3) 主题表述。从生态农业园的入口“独中青坑”广场就能感受到清溪的一种内在涵养、荣誉和自豪感, 丰收广场即代表着一种愿望也是一个平台, 也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一个休息的小公园, 农家乐可为游客提供自助及体验生态园生态作物的平台, 蔬菜、水果、家禽家畜、鱼等游客均可自采, 不仅可以现场品也可以带回家与家人分享生态作物。

5 结语

生态休闲旅游区 篇9

关键词:休闲,生态旅游,政府,管理

一、研究背景

2009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生态旅游年”, 同时又是国务院大力推进落实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一年。其实, 早在10年前的1999年的旅游发展主题也是“生态环境游”。尽管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 多次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推进, 但遗憾的是广大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很少, 甚至其他利益相关者 (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导游人员、社区居民等) 对其认知也非常有限。加之旅游产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朝阳产业, 学界与业界对其的研究和实践还很不成熟, 因此, 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失败案例, 引发了人们对其各种深层次思考。在当前休闲热与生态热的大潮下, 生态旅游不能仅作为旅游产品宣传的卖点, 而应该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旅游环境的营造与管理方面下功夫。由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很强, 因此, 探讨政府部门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作为被广大学者认为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重要思路。目前, 在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已经达成共识, 结合旅游管理实践, 我国采取的正是这种旅游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 我国的旅游业已平稳度过了导入期, 进入快速成长期, 在这一时期, 应该采取哪种旅游发展模式还处于争论与探索中。因此, 在当今休闲时代, 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态休闲旅游需求, 迫切需要从宏观角度研究政府针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采取的管理模式。

二、管理理论的切入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的相关管理理念与职能如人本管理、系统管理、全员培训以及决策、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职能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设计、项目开发、产品设计、目标管理、部门设置、人员培训、企业文化塑造以及环境资源监测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体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 如学习型组织、柔性管理、精益思想等, 可以帮助生态旅游景区增强管理效果,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政府的角色定位

目前, 全国几乎每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了规范本地的旅游业管理都出台了各自的旅游管理条例, 在条例中可找到对于各级政府在旅游事业管理中的职责要求。例如, 根据《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之规定: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的投入;改善旅游环境等方面, 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公安、交通、卫生、文化、价格、质量技术监督、林业、建设、环保和宗教等有关部门和机构, 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配合同级旅游管理部门, 共同做好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尽管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生态旅游的政府管理条例, 但可以参考旅游发达国家的做法。例如: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资源开发、环境教育与居民权益保护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系统管理经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其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

对某一个具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来说, 由于其大多原本属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公共资源保护类型, 发展旅游业属于附属功能。因此,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 应根据上述管理条例, 参考国内外政府的旅游管理经验,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结合景区本身的特殊性, 采用“政府主导、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例如, 对于依托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而成的湿地公园这样一个资源保护型旅游景区, 由于其本身属于环保、林业或海洋部门管理, 因此, 与该区旅游发展相关的政府机构主要包括当地政府、旅游局、环保局或林业局等部门。主要由后几个政府机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湿地公园管理局, 从旅游和环保两个角度分工协作对该区进行管理。在“政府主导、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下, 对生态旅游初级阶段政府管理职能的设计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 生态旅游的政府管理职能是在常规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对生态保护有利的措施, 理论上能够达到对景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目的。但要想真正实现预期目标, 还必须依靠各部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监督, 有效落实, 因此, 对于生态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政府管理角色定位是政府主导、分工协作。

随着生态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 政府对其管理的角色定位随之发展改变, 逐步由“政府主导”过渡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不断深化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符合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政企 (企业) 、政事 (事业单位) 、政协 (协会) 分开的管理体制。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管理模式下, 生态旅游成熟阶段的政府管理职能的设计如表2所示:

四、政府的管理要求

目前, 每一个公共资源保护类型的生态旅游景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例如, 为了处理好“国家要生态、地方要财政、农民要吃饭”三方面的关系, 国家旅游局、环境保护部 (前国家环保总局) 提倡有条件的保护区可以开展生态旅游。针对保护区开展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早在2005年, 两个政府职能主管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出, 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并对旅游经营者、从事生态旅游的导游、当地社区参与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因此, 参考文件通知及国外经验, 现阶段对生态旅游景区政府管理的要求如下:

(一) 健全环保法规与严格执法。

学习澳大利亚的做法, 丰富与完善如《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持法》、《清洁空气法规》、《环保收费法规》等相关旅游法规。并且注重公民对环境法律制定的参与, 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采取全民参与的方式面向社会招标, 法律法规草案散发给广大公民, 广泛征求意见。这样既激发了公民关心环保立法的热情, 又使法律法规条款具有很高的公众认可度。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切实加强环保执法力度, 即任何个人、组织违反了环保法规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从而有效地规范企业、旅游者行为, 保护旅游资源环境。

(二) 发动全民参与, 综合协调各方利益。

政府为了引导旅游企业参与生态旅游产业, 可在税收、信贷、设施等方面给予诸多优惠;政府与旅游企业合作, 推出“生态商业”计划, 鼓励商业企业减少水、电等资源的使用;注重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与社区居民分享利益, 联合当地居民共同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 形成了社区共管、专业公司与原居民共同开发的经营管理格局。对旅游企业推行资源有价使用机制, 对社区居民推行经济利益补偿机制, 综合协调各方利益。

(三) 环保宣传, 教育示范。

政府通过系统性的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来培养大众的旅游环保意识, 形成环保内在驱动力, 引导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 可采用新闻媒介、网络、电视、广播、建立科普教育基地、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训课程等多种方式。

此外, 上级政府可对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推行“绿色GDP”政绩考核指标, “绿色GDP”=GDP总量- (环境与资源成本+环境与资源保护服务费用) ;政府鼓励与资助大学和科研机构通过对游客的调查、旅游市场分析和专业培训, 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信息和人才保障;利用政府办公网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网络推介;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等。总之, 以上这些要求都有利于生态旅游景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士, 张雁.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2)

生态休闲旅游区 篇10

在国民收入增加,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消费方式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的社会背景下, 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新亮点。现代生态休闲农业, 在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业、服务业的融合, 拓展农业功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缩小城市和乡村的距离,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都体现出了重大的价值和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 截至2012年底,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游客接待量为每年8亿人次, 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表明现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 受种种因素和条件制约, 休闲农业园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研究农业旅游背景下休闲农园的规划与发展问题, 对于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功能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休闲农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休闲农园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它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和生产条件, 吸收农业景观、农耕文化、生态产品、乡村环境等要素, 开展观光、休闲、旅游等活动。休闲农园能对农村农业资源进行重组和开发, 完善农业结构, 改变农村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在休闲农园内, 游客可以参加劳作体验、观光采摘、垂钓休闲等活动, 还可体验各种非物质的农业旅游资源, 如美丽的乡村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等, 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休闲农园实质上是一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 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1], 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学化是休闲农业的核心, 商品化是休闲农业的特征, 集约化是休闲农业的方向, 产业化是休闲农业的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第一位,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2]。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实现生活富裕, 同时促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2 能创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农园将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起来, 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 从住宿、餐饮、服务业等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链。同时,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休闲农园的出现能够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2.3 有利于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产品, 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链的延伸, 带动加工销售, 增加农民收入, 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休闲农业发展筹集到的资金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 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休闲农园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我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和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旅游景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 城乡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时尚, 既增加了消费群体的数量, 刺激了居民的消费, 也促进了休闲农园的建设和发展。但是, 在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目前休闲农园规划与建设的许多问题。

3.1 开发模式雷同, 缺乏特色

全国的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 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 而且同一区域内的观光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常常出现雷同, 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另有不少园区只注重道路、温室、操作间的美观, 其内部种植的作物仍是普通品种, 科技含量不高。另外, 观赏性蔬菜园、花卉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发较少, 耕作、栽培、植树以及小型农业科研实验等农事活动的开发不够, 导致其旅游特色难以体现。

3.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服务功能不全, 服务水平不高

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 可进入性差, 容易造成旅游旺季的交通堵塞, 浪费游客的时间, 影响游人的心境;进入休闲农园的旅游线路不多, 公交车的性能比较落后, 在道路曲折的地段会引起游客的不适;进入休闲农园的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 园区的指示系统和宣传栏等不完整, 影响游客进行休闲活动;休闲农园的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素质低, 服务水平不高;更有甚者, 个别农园园主追求短期效益, 不做长远规划, 坑骗游客。所有这些, 使得许多休闲农园没有稳定的客源, 很难引发游客再次旅游消费的热情。

3.3 没有形成产业链, 产业发展单一

各地的农业休闲园虽然都有特色水果、观光蔬菜、特种养殖基地, 以及一些科普教育基地, 但尚未建立较好的产业支撑。我国的休闲农园仍处于低层次开发, 以生产和观光功能等为主, 对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 园区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体验性项目的开发不够独具匠心, 没有把地方的资源和文化特色融入进休闲农业活动中, 没有形成产品系统[3]。

3.4 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我国的许多休闲农园都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园区建设开发时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 进行战略定位和合理布局, 在建设完成时没有注重园区的经营管理, 在宣传策划、人才培养上面没有下功夫, 管理水平较低, 没法满足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

4 休闲农园规划建设的措施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以绿色、低碳、安全等理念为基础, 这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所在, 一些成功的园区或景区在园区开发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并且在后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绿色、环保等理念也始终贯穿其中;在园区或景区建设之前, 为了防止重复建设, 要对园区或景区进行科学规划, 规划定位和规划目标要准确;提倡节约、环保等理念, 避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4.1 规划先行, 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 按照“总局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工作方针, 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性的开发, 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 体现民俗特色, 连线成片地推动主题型、景区化的休闲农园建设, 以形成集群效应。

4.2 生态立园, 服务领先, 品牌经营

保护园区生态环境, 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怡人的农村生活环境;对农业生产的过程要严格控制, 以名优、安全、绿色为特色, 使园区成为真正的绿色农园。加强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 开拓市场, 打造专属品牌, 使园区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综合性休闲农园和优质旅游胜地。

4.3 注重产业功能, 农旅协同

要把农业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 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 坚持朝特色化、精品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定位、项目策划时要注重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合理搭配, 了解农作物和果树的生态特性, 不断满足和开发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 引导当地农民向第三产业靠拢, 从而获得农业和旅游协同发展的双重效益。

4.4 产品特色发展, 创新思路

休闲农园的建设要突出特色和科技创新。要加快休闲农园的发展, 就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模式, 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速度, 实行项目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在进行休闲农园产品开发时, 要立足本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特色, 通过资源整合、区域带动等方式, 开发园区的特色农业资源, 从生产、住宿、餐饮、娱乐等各方面打造特色产品, 延长农业产品结构,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休闲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性产业, 而作为休闲农业的主要形态的休闲农园, 则因其独具的特点, 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亦存在许多诸如产业功能比较单一、园区的多功能性未得到充分开发等问题。随着对休闲农园研究的进一步加深, 相信对关于农业旅游背景下的休闲农园的研究将更加完整, 休闲农园将在促进农业产业转型, 延长农业产品产业链,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芹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云南农业, 2003 (1) :68~69.

[2]我国离“现代农业”还有多远?[J].山西农业 (致富科技) , 2007 (9) :7.

[3]王国莉, 骆海峰, 陈明春.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J].生态环境, 2005, 14 (3) :34~36.

[4]董粝.论“旅游富民”战略与农业旅游经济发展[J].群文天地, 2012 (12) :300.

[5]邹开敏.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的内涵和关系辨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3 (6) :101~103.

休闲产业与旅游发展 篇11

初步认识休闲产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休闲一直缺失地位,提到休闲就联想到好逸恶劳。这种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在还普遍存在。虽然国家规定了带薪休假制度,但是始终落实不好。即使人们有时间,也不敢轻易提出休假。一旦提出,别人就会认为是你的工作出现了问题。然而打心眼里说,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盼望休假。

休闲产业要在中国发展,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实际上这种传统文化和这种主流价值观造成的客观效果并不好,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不能更好的休息,导致了不能更好的工作。

从另一方面来看,

“休闲”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现象。现在中国的经济状况好了很多,已经从短缺式经济转向过盛式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休闲需求就产生了。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国人来说还是一种新概念。但是从全世界来看,已经普遍化,这是后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

重新理解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四个字,首先是“闲”。“闲”是什么?我觉得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方面是具有可支配的时间,只有时间,不能自由支配也不叫闲。比如,我们很多老年人在家里,时间有了,但是一天到晚忙家务,不能自由支配,所以也不能说闲。“闲”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另一个方面,闲应该是一种意境,这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中国文化里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比如:偷得浮生半日闲、一闲对百忙……闲应该是悠闲,这就是一种艺术意境,也是一种消费意境。理解“闲”,应该从时间和意境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只讲时间应该是在休闲的早期阶段,当休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讲意境。

然后我们来看看“休”。“休”实际上就是消费时间方式与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消费时间,消费这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消费的过程中注入一些怎么样的内容。实际上这就是一个“休”的概念。“闲”和“休”加在一起,反应的是一种需求。

第三个字是“产”。“产”的意思是经营性,但是从休闲的角度来说,绝对化地强调经营性,恐怕也有偏颇。但从总体来说,对于“产”的理解,还是以经营性为主。

第四个字是“业”。“业”就是一定要达到规模。只有一、二家,只有三、五家,只有十、八家,也说不上是一个“业”。它要形成一行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

所以“休闲产业”这四个字既反映了需要,也反映了问题,尤其这个“业”字要求我们的休闲产业适应需求,形成比较大的规模。

休闲产业的地位与结构

休闲产业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占了三分之一。首先是时间上的。现在每年有114天的法定假日,再加上带薪休假的落实,大概120天,所以,法定假日加带薪休假相当于城市生活的三分之一。有这样的分量,我们就应该把休闲理解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在消费模式、社会资源分配和产业倾斜上,休闲产业都应该占据三分之一的地位。如果从这四个角度来定位,我们怎么强调“休闲产业”都不过分。但由于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使得人们对休闲的看法根深蒂固,很多人提出质疑。他们往往忘了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那就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所以我认为在“休闲产业”这个问题上必须把观念调整过来,“休闲产业”才能继续发展。

“休闲产业”以城市生活为主体,但是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它又和农村生活紧密相关。农村可以提供大量的休闲公益设施。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把城市需要和农村工休联系到一起了。

休闲产业还涉及到年龄的结构问题。外国的休闲理论比我们大大超前,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已经研究到了一个比较细分的程度了,比如针对女性的休闲、老年人的休闲等等。此外,特别需要关注院校,因为现在学生和教师都有寒假和暑假,这实际购成了我们休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休闲方式上看,休闲产业以假日旅游为主体。休闲方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式并非固定,而是在改变,从低层次的休闲方式逐步向高层的转化。这里所说的低层次,就是指不需要借助更复杂的条件就能完成,比如老百姓在日常休闲方式上常常选择搓麻将,因为它不复杂,也几乎不需要花钱。人们在短假里也常常选择一般性或者比较低层次的休闲方式。而对于长假来说,旅游成为了热点。

由于民族性的不同、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各个国家在旅游方面体现出来的情况也不同,也包括涉及到发展阶段的不同。比如:德国人的休闲方式,最看重的是海滨渡假,实际上德国人到海滨什么事都不干——闲到无所事事的程度,才认为是真正的休闲。而法国人看重的是文化旅游,所以在北京、西安、敦煌,你只要看着拿一本书,很认真的看几页,然后再进去看景点,这样的人一定是法国人。美国人喜欢冒险喜欢玩,他们通过强刺激来舒缓工作之间压力。而日本人还停留在比较早期的旅游阶段,去旅游就拍照,拍完照就走。

以旅游为主的休闲产业的问题

从中国旅游的发展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几个问题。经过二十二年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已经变成了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一个产业。如果单从规模上来说,我国应该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了,但是从竞争力和发展质量来看,还远远不够,我们的定位只是亚洲旅游大国。今后二十年的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在国际上我们要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在国内各个产业相比较,我们要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国内旅游有着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并在持续增长。不仅要满足这些现实的需求,还要挖掘潜在的需求,引导新的需求,创造新的需求。因为这个就跟我们休闲产业的特点有关。如果从传统的观念来说,不管是从经济观念还是社会观念、文化观念来说,休闲都不是生活必须的。但是从现代的观念来说,它就是生活必须的。从现状来看,我们现在多数还是一种工业化时期的旅游方式,以团队、观光式、追求规模、高峰期的旅游为主。

结合这种发展现状,国务院专门下发了一个文件《关于假日发展旅游的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也是国务院在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国内旅游的第二个文件。这一举措规范了旅游行业的运营,保证了旅游者的权益。休闲旅游产业今后应该向着多样化的产品和多元化的消费方式发展,要加大度假旅游和专项特种旅游的发展。

休闲产业的发展前景就是规模越来越大,休闲方式越来越多,产品类型也越来越多。从一个产业来说,将来也会进一步发展。目前应该说是以旅游为主体的休闲产业,将来再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新的东西会掘起。但是以旅游为主体的这种格局,我认为不会改变,只不过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好玩、越来越有意思。旅游作为一种综合休闲方式、全面的休闲方式。实际上在休闲产业发展里,永远可以起到支柱和龙头的作用。

生态休闲旅游区 篇12

一、株洲市生态绿心地区旅游资源评价

(一)数量丰富,类型齐全。株洲绿心地区旅游资源既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自然生态类旅游资源尤其是山水风光与田园风光最为突出,这是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健身旅游的良好基础。人文类旅游资源以宗教场所、民俗节庆、名优特产等为主,是体验和研究湖湘悠久地方文化,开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修学旅游的重要载体。

(二)自然和人文景观组合较好。人文旅游景观的村落里有乡村田园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山水相依,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同时也包含了乡村农耕活动、历史事情发生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生态与文化、红色与绿色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且资源有相当的复合度,有利于进行整合系统开发。

(三)等级与知名度不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仅罗哲墓为省级文保单位,罗学瓒烈士墓为市级文保单位,其余大多为区级文保单位,规模较小,分布较分散。山水旅游资源,拥有以九郎山、五云峰、法华山为代表的山岳资源,以湘江株洲段、云峰湖、仙人造水库为代表的江河湖资源,虽然部分资源已经开发,但由于品质一般,开发力度不足,市场吸引力有限。农业资源种类多样,但是等级不高,农产品缺少品牌,无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级旅游特色村。

二、株洲市生态绿心地区旅游休闲产业开发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强引导,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将发展旅游业纳入绿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格局,强化政府在政策引导、形象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推动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在把握市场规律、了解市场消费特征和趋势基础上,整合区域资源,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项目和产品。

(二)要素整合,结构优化。优化配置旅游七要素(食、厕、住、行、游、购、娱),把每个要素都融入旅游产品与活动中。将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等基础设施加以特色化,使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特色接待设施,而且成为特色旅游活动,在整体上实施旅游产业系统优化。

(三)产业融合,区域协作。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以挖掘旅游与相关产业的价值交汇点为关键,通过创新旅游体验,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旅游需求,实现资源的旅游化。促使农业、商贸、体育向旅游业渗透,通过融合衍生复合价值,形成联动发展机制。加强区域内外交通组织建设,加快区域之间的功能整合,培育旅游企业的外向辐射能力。

三、株洲市生态绿心地区旅游休闲产业开发策略

旅游的开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涉及地理环境、资源利用、建筑设计、经营管理等众多的学科和部门。旅游开发要体现景区的性质和特点,发挥其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整合旅游资源。产业空间布局是一种全面、长远的经济战略布局,合理安排产业空间布局将有利于发挥地区的优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有利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效益同步。片区内没有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产品难以形成聚集中心。根据空间邻近性、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的组织原则,将株洲市绿心地区旅游休闲产业打造成“两带、三圈、七区”的空间结构。

“两带”分别指湘江生态旅游带和休闲农业体验带。湘江生态旅游带,位于栗雨社区、中路社区、新马社区、万丰社区、高塘社区,依托湘江风光带,推动河道治理与景观营造并举、静态景观与休闲体验并举、产业引导与资源引导并举,打造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养生养老、文化创意产业于一体的旅游带。休闲农业体验带,位于太高社区、石塘社区、竹溪社区、金龙社区等,依托石塘创意生态农业体验公园,利用当地田园风光、自然资源及环境,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之体验,设计和开发适当的体验项,用体验来创新休闲农业,打造一条休闲农业体验带。

“三圈”分别为运动休闲度假圈、文化探源修学圈、都市农业观光圈。运动休闲度假圈位于云峰湖社区、柏岭社区、高福社区、樟桥村,依托云峰湖度假区、樟桥茶田度假村,发展运动休闲、商务会展、养生等产业。文化探源修学圈位于九郎山村、大华村,依托九郎山森林公园、秋瑾故居等景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修学体验等产业。都市农业观光圈位于鸡嘴山社区、蛟龙社区,依托云龙都市农业体验区,打造适应都市需求的观光农业。

“七区”分别是九郎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云峰湖运动休闲度假区、石塘创意生态农业体验区、古桑洲丝绸观光度假区、云龙都市农业观光体验区、樟桥生态旅游度假区、高塘生态休闲度假区。

(二)定位主体形象,实施品牌战略。构建符合旅游景区的形象定位是打造旅游景区市场认知品牌的重要手段。主题形象不仅要体现景区的特色,而且还要用简洁、便于游客记忆的语言凝练出符合片区旅游资源的特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以体验式旅游为重点,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将株洲市生态绿心地区建成长株潭“城郊旅游休闲地、生态旅游示范地”。(表1)

(三)构建丰富的产品体系,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深化旅游产品结构,彰显地方特色,同时注重与时间、市场的同步性,才能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根据株洲市生态绿心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结合目标市场需求分析和预测,综合开发以大众休闲旅游产品为主导,高端运动度假旅游产品为补充,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为品牌,生态山水、文化修学为支撑的产品体系。龙头产品: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辅助产品:生态山水、文化修学旅游产品;专项产品:运动度假旅游产品。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是重点打造的核心品牌,也是片区重点发展方向,在资金投入和宣传促销方面给予特别的重视;生态山水、文化修学旅游产品近期需要优化提升;运动度假旅游产品,把握当前新型旅游产品开发的形式,吸引特种客源市场。

(四)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提高旅游者满意度。旅游线路的优化和整合不仅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停留地点和时间的选择,关系到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消费水平和规模,而且直接影响到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旅游产业布局的规划管理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根据株洲市生态绿心地区及其周边的旅游资源特点,设计内部和外部旅游线路。

1、内部旅游线路组织。山水生态主题游:湘江生态旅游带—法华山森林公园—九郎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历史人文风情游:九郎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佛聖庙—桐子坪遗址—铁炉塘宋元遗址。美丽乡村体验游:石塘创意生态农业休闲区—高塘生态休闲度假区—古桑洲丝绸观光度假区。都市休闲度假游:云龙都市农业观光体验区—北欧小镇—云峰湖运动休闲度假区—樟桥生态旅游度假区。

2、外部旅游线路联动。红色怀旧游:岳阳(平江)—浏阳(文家市)—株洲片区—湘潭(韶山)—宁乡(花明楼)。风光远足游:岳阳(洞庭湖风景名胜区)—长沙(岳麓山—橘子洲风景名胜区)—湘潭(昭山国家森林公园)—株洲片区—衡阳(衡山)。乡村体验游:浏阳(柏加镇)—株洲片区—长沙县(白沙镇)—望城区(靖港古镇)—宁乡(关山镇)—常德(桃源)。湖湘文化游:岳阳(岳阳楼—屈子祠)—长沙(岳麓书院)—湘潭(隐山)—株洲片区—娄底(曾国藩故居)。

(五)加大市场营销,提高知名度。扩大旅行社、旅游集散中心等商业渠道,邀请长株潭城市群的旅行社前往片区进行线路或产品考察,对产品进行评估,与他们形成合作关系;与携程网、途牛网、省市级旅游门户网等网站合作,推出旅游产品。邀请热门微博、博客主人前来参观并发表游记介绍片区旅游产品。建立株洲市生态绿心地区旅游网站,建立完善的网上预订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将网站与国内旅游专业及门户网站、搜索引擎链接,打造智慧旅游。邀请省内外各新闻媒体来景区内采风或参与节会活动,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片区旅游动态信息,宣传具体的活动和事件,建立与媒体间的良好关系。建立景区与景区、旅行中间商与景区交流机制,促进行业间的理解和共同发展。

(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能力。一个景区的基础设施是一个景区整体风貌的集中展现,是衡量一个景区好坏的关键所在,可以直接影响游客的消费心情。充分利用长株高速、京港澳高速、沪昆高速、天易大道、时代大道、云龙大道的对外辐射作用。新建新马西路—高塘村—金龙村、G320—九郎山区段、杨柳大道—石塘村、株洲大道—高塘村、北环大道—九郎山—法华山、田心大道—云峰湖、云峰大道—云峰湖—仙人造水库、古桑洲环岛公路;提质改造长龙路(老长株路),将蛟龙、鸡嘴山社区对接株洲市中心城区。

将蛟龙社区、鸡嘴山社区、古桑洲社区、大华村、竹溪社区居民的现有房屋改造成具有乡土气息的农家客栈,内部院落群体采用“一户一园式”和“多户共享一园式”两种空间形态布局。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出入口、停车场设置2~3个全景标识,向游客展示景区总体布局、道路、服务设施。每个景区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箱,垃圾箱按照具有景观效果的原则进行统筹设计,与周围旅游设施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各景区按接待旅游者规模建设相应数量的厕所,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要增建环保型厕所。

参考文献

[1]崔广斌,马荣霞.天门市旅游开发初探[J].大连学报,2004.4.

[2]尹华光,王换茹,姚云贵等.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

[3]叶大学.成都市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成都:西南财政大学,2009.

上一篇:俄语翻译专业下一篇:开展现状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