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闲胜地

2024-10-19

旅游休闲胜地(通用12篇)

旅游休闲胜地 篇1

1 当前合川打造旅游休闲胜地的制约因素

1.1 规划滞后, 政策倾斜比例不均

一方面没有注重与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规划等相关部门规划结合, 且各地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时几乎都以业主的意见和要求为主, 造成项目的同质化, 这点在乡村旅游项目方面尤为突出;另一方面, 没有出台支持鼓励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性文件, 没有纲领性文件整合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和资金, 只能按照部门规划实施, 对建设旅游没有形成聚合力, 不能产生聚集、叠加效应。

1.2 创意缺失, 整体架构后劲不足

当前, 旅游研发仍处于初级、粗放经营阶段, 大多数旅游景区 (点) 没有形成创意品牌, 知名度低。一是缺乏核心的创意理念, 数量多、精品少;同质化产品多、特色产品少, 接待游客多、经济效益少。二是缺乏冲击力和爆发力, 由于旅游产业链不完整, 位于链条上游的旅游研发、创意和位于下游的服务环节非常薄弱, 独特性和吸引力不强。

1.3 营销缺位, 旅游休闲氛围不浓

就旅游休闲的差异性和竞争性角度分析看, 虽然坐拥三江、钓鱼城、涞滩古镇等滨水资源和文化资源, 但由于在营销上缺乏层次性和深度性, 在推广上缺乏专业性和精密性, 存在“散、乱、小、庸”的境况, 导致合川城市休闲形象不明显、城市整体休闲氛围不浓。

1.4 人才匮乏, 综合性素质不高

2015年, 合川区旅游从业人员有1.1万人, 其中直接从业人员有2 100人, 但工作在服务第一线, 真正“科班出身”的旅游策划、旅游电子商务及高素质旅游服务与管理等旅游专业人才所占比重更低, 导致在旅游决策、产品设计、市场拓展、旅游服务和行业管理等诸多方面力不从心, 从而呈现宣传营销系统性的设计不够, 碎片化多, 整体性少;短期考虑多, 长远考虑少等情况。

2 关于合川打造旅游休闲胜地的路径思考

2.1 树立规划“风向标”

旅游业综合性强, 关联度高, 在休闲旅游开发的起始阶段, 应突出政府在政策引导, 产业扶持, 开发规划上的重要作用。高起点、高品质编制《合川区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 推进旅游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土地规划、文化和文物保护规划、农业规划、交通规划等关联规划的有机统一, 积极推动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按照全域旅游理念, 从大旅游、大休闲、大产业的角度和站位, 统筹考虑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和要素配置。制定出台鼓励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性文件, 鼓励多元化投资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2.2 打造主题“品牌季”

一是打造钓鱼城——滨江主题乐园。钓鱼城——滨江主题乐园模式的价值在于其旅游、休闲、游乐和度假等多元化功能组合。通过增加一些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和传统滨江文化带结合, 如建造钓鱼城战场体验区、历史文化交流区、滨江休闲区、美食导购区及休憩娱乐区, 辅以地域特色文化展示和实景演出等, 形成历史文化观光体验旅游产品。二是打造“两线”滨水休闲和乡村体验品牌。首先, 激活滨水休闲旅游产品。以三江汇流的独特资源、城市环境和功能为依托, 开发水上观光、水上游乐、水上运动和游艇休闲等产品, 开通三江游、水上巴士, 建设游船码头、游艇俱乐部 (水上运动中心) 、水上主题乐园等项目, 营造休闲氛围, 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其次, 融入多彩乡村体验。以“乡愁记忆”为主题, 引导乡村旅游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和特色化发展, 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体验旅游精品产品。以“乡土风情”为魂, 因地制宜, 打造农家院落、农村风貌、农事活动、乡土习俗和乡土餐饮等, 把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变成旅游休闲方式, 打造不同主题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乡村酒店、休闲庄园或民宿, 打造不同类型、不同季节的赏花节、采果节等田园节庆活动。

2.3 营造多元“文化圈”

一是打造特色“饮食娱乐文化街”, 并以其特点分别建成购物一条街、农产品一条街、小吃一条街等。二是完善休闲文化城市设施。城市广场绿地、主题公园、体育场馆、会展中心、花鸟市场、宾馆饭店、游乐场所、沿江漫步道和骑行道及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书院、画院和棋院等基础性设施, 形成休闲文化的空间和载体。三是加大地标文化建设。推进城市地标建设, 在城市主入口建设大型广场, 建设合川旅游休闲的地标建筑, 增强合川的休闲感召力。

2.4 强化推广“战略性”

旅游宣传就是造势。因此, 以创建“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为目标, 按照城市及休闲的理念, 培育、营造休闲氛围, 整合挖掘休闲资源, 打造合川的旅游休闲胜地品牌, 要“会吹、敢吹、经得起吹”。一是口号提炼要“喊得响”。广泛征集、设计旅游休闲城市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等视觉识别系统, 如“合川, 你值得一看”“来看三江, 你绝不后悔”“好客三江人, 我们等你”等。通过各类媒体、影视作品、招商推介、外事活动等全方位立体宣传, 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二是合川故事要“讲得好”。深入挖掘合川历史文化、民俗非遗和生态环境等内涵, 梳理提炼游客感兴趣的合川精华的人、物、事、情和景等, 面向国内国际讲好合川故事。三是强势宣传要“入得眼”。要通过各种途经的广告、宣传、推介活动, 全方位采用“旅游+”, “互联网+”等宣传形式, 多渠道、多途径突出合川主要的景区景点和主要旅游产品、美食、节会活动等, 进行精准营销, 扩大合川旅游休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5 注重人才“长效化”

要实现旅游的全面、有效、多元发展, 在依托旅游资源的同时, 还需要依靠专业性科研、管理等综合型人才的支持和挖掘, 尤其是既能研究合川旅游发展历史, 又能与国内外先进文化理念及过硬专业知识与技术相结合复合型人才。一是建立专业人才数字化人才库。形成“领军技术人才+民间文化积极分子”双结合的人才库, 发掘合川籍旅游管理方面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及民间人才和积极分子, 进行数字化管理与人性化跟踪服务;加强与高校、企业、培训机构合作, 畅通人才引进培养渠道, 提高人才的知识架构和能力水平。二是完善人才技术研发激励机制。对于在旅游研究、技术创新以及成果获得重大奖项的人才, 建立人才专项扶持资金, 保障人才的创造力和研发动力, 全力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 助力合川旅游休闲胜地的发展。

旅游休闲胜地 篇2

紧接着我们又去了水沟村的藏兵洞。这里记录了远古人类3千年至1万年前我们祖先放牧、祭祖、娱舞、战争等生活场景特别看了规模之大的藏兵洞,藏兵洞里机关重重,我紧紧拉着奶奶的手,怕掉到陷阱里去,走啊走啊……讲解员阿姨一面讲解一面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藏兵洞的结构可真复杂,我们一会上,一会下,我很紧张,但我一看,比我小的妹妹都不怕,我也就鼓起勇气跟着走,终于走出来了。

通过参观藏兵洞,使我明白做任何事都要有勇敢坚强的意志才能取得成功。

蕉岭成为“浪漫旅游”胜地 篇3

为“荷”而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千里荷塘白鹭飞。暗香浮动于乡野,时逢荷花出淤泥。”走进蕉岭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的建立地—三圳镇九岭村,在特有的十里荷塘里,放眼望去,一片水连叶、叶连天的景象中,数不尽的荷花竞相开放。走过观景走廊,精致的荷花,有的洁白如玉,有的艳红如妆,真是“腻玉肌肤碧玉房,累累波面衬红妆。”

“花期从五月底开始,六七月为赏荷最佳时节,届时将现十里荷塘美景,之后莲子逐渐成熟进入采摘期。”据悉,三圳十里荷塘基地分观荷区、采莲区和购买区等。基地占地近250亩,引进江西广昌“太空36号莲”品种种植,莲子通过航天搭载培育,采用生态肥料施种,产量高、品质优、花期长,且花多蓬大。

基地负责人曾平山对笔者说,荷叶、荷花、莲子、莲心都是宝,所产莲子粒大味美、营养丰富、品种观赏、药用、保健价值高,生态养生市场前景看好。

浪漫之旅

记者来到长潭镇白马上合村,只见停车场内停满了粤A、粤B、闽F、赣B的小车,还有来自福建龙岩的旅行社的6辆大巴。一对来自福建永定的游客对笔者说,“这里的薰衣草很漂亮,我们漫步在这里,心里特别温馨浪漫,加上又是世界长寿乡,象征着我们的爱情浪漫长久。”

据上合村理事会理事长林辉增介绍,从五月初开始,上合村上百亩的薰衣草绽放,大片的薰衣草将周围染成蓝紫色的花海,与风车、农家小屋、如织徜徉的游人,相映成趣。一幅幅色彩绚烂的乡村丽景,成为摄影爱好者向往的地方。

据了解,蕉岭县紧紧扣住和主动融入梅州市的“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通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世界寿乡·美丽蕉岭”、七星伴月新农村建设等,共建共享世界寿乡·美丽蕉岭,逐步建成了九岭村、白马村、芳心村、招福村、福北村、逢甲村、尖坑村等集花海景观、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成为游客们心中“浪漫旅游”的胜地。

著名小说里的旅游胜地 篇4

The Sun Also Rises by Ernest Hemingway:Paris to Pamplona, France and Spain

Jake Barnes enjoys some dissolute Parisian pavement life with his friends before hopping on a train bound for Spain.

You can mimic this with a few glasses of pastis in the Latin quarter before heading to Gare d’Austerlitz for an overnight journey from Paris to Irun or Hendaye on the French-Spanish border, where you will be able to get a connection to Pamplona.

★The trip:From Paris to Pamplona on the Lunéa sleeper train.

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从法国巴黎到西班牙潘普洛纳

在匆忙跳上开往西班牙的列车前, 杰克·巴恩斯喜欢和朋友们享受放荡的巴黎街头生活。

你可以效仿一下, 在拉丁区喝几杯法国茴香酒, 然后一头钻进奥斯特里兹火车站, 开始从巴黎到法西交接的伊伦或昂代等地进行夜间旅行, 那里你会感受到潘普洛纳的风情。

★旅途:坐着Lunéa卧铺列车从巴黎到潘普洛纳。

Norwegian Wood by Haruki Murakami:Tonomine Highlands, Japan

Head for the Tonomine Highlands in Hyogo prefecture near Kobe, where the wind-swept silver grass makes for an atmospheric backdrop to the tortured love story of Toru and Naoko.

Despite its name, which was inspired by a Beatles song, this novel unfolds in 1960s Japan.Grieving for their mutual friend who has killed himself, Toru and Naoko fall in love but their relationship becomes complicated.

Taking time out from their heartbreak, they get back to nature.

★The trip:From Tokyo’s campus life to the wild highlands outside Kobe.

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日本砥峰高原

前往神户旁边的兵库县砥峰高原, 那里阵阵秋风卷扫着银色的枯叶, 勾勒出渡边和直子纠结的爱情氛围。

尽管挪威森林这个名字来源于披头士乐队的歌曲, 小说讲述的故事则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共同的朋友自杀而亡, 追悼亡友的时候, 渡边和直子陷入了复杂而曲折的恋情。

逐步从心碎的爱情中走出来后, 他们复归自然。

★旅途:从东京校园生活到神户郊外的荒野高原。

Anna Karenina by Leo Tolstoy:St.Petersburg to Moscow, Russia

Unhappily married Anna first encounters the charismatic Count Vronsky as she steps off a train from St.Petersburg to Moscow.

The couple are eventually consumed by their passion for each other but the train journey between the two Russian cities remains a motif in the novel, symboliz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Russia’s rural muzhiks and the decadent, cruel, high society in Moscow at the end of the19th century.

★The trip:Take an overnight train like Anna, or cut the journey to around four hours on the Sapsan express train.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琳娜》:俄罗斯: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

婚姻不幸的安娜在走下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列车的那一刻, 邂逅了迷人的渥伦斯基伯爵。

两人最终耗尽了对彼此的感情, 但是往返于两座城市之间的列车却成了小说的主题, 它象征着19世纪末俄罗斯底层农民和颓败、残酷的上层社会的隔阂。

★旅途:像安娜一样坐夜间火车, 或缩短行程乘坐4小时左右的萨普桑特快。

The Pickwick Papers by Charles Dickens:Cobham to Bristol, United Kingdom

For a taste of old England before the railways were built, follow the route taken by Samuel Pickwick and his three fellow Pickwickians, who visit various towns in England during the 1820s.

The band of eccentric gentlemen stop off at coaching inns, several of which are still in business, such as the The Leather Bottle Inn in Cobham, the Royal Hop Pole in Tewkesbury and the Bush Tavern on Bristol’s Corn Street.

★The trip:You won’t be able to ride in a horse-drawn coach like Pickwick, but many of the locations are on the mainline railway.

查尔斯·狄更斯的《匹克威客外传》:从英国科伯姆到布里斯托尔

想要品读铁路修建前的老英格兰风味, 就跟随曾在19世纪20年代游览过许许多多英格兰小镇的塞缪尔·匹克威客和他的三个朋友的路线吧。

这伙古怪的绅士们曾在一些旅馆歇脚, 那些旅馆有的现在仍然营业, 比如科伯姆的The leather Bottle Inn, 图克斯伯里的Royal Hop Pole和布里斯托尔玉米街上的Bush Tavern。

旅游胜地作文 篇5

首先,我们走了一段路,再做上汽车,大约做了两三个小时,就做上了第一艘竹排船,船底是用翠绿的长竹条做的,我和妈妈坐在最前方,能看到四处的美丽的风景,有钓鱼的、有划船的。

接着,我们又看到巨大的瀑布,一滴滴水从山沟的石缝流了出来,那时候,太阳高照,天气非常炎热,我们就只拍了一张照片做留念,我们开始穿过土匪洞,洞口,有一架钢铁做的大炮,上面有了许多恒基看来它非常古老,然后,我们小心翼翼的走楼梯,因为路是用木板做的,又小心的走乱石头路,走出洞口,看到了许多雪白可爱的鹅和鸭子。一位摄影师给我拍了一张照片,上面有美丽的压寨夫人,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还有一个可怕的土匪,手里拿着一把木片做的大刀。

开始做第2次鸳鸯船了,到地点以后,苗家小朋友一边唱山歌一边走路,看门的苗家姐姐热情好客的`招待我们,请我们吃苗家饭菜,请我们看精彩表演等。

罗志虎:打造草原旅游胜地 篇6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呼伦贝尔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带着对这个“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的关注与关心,2012年3月9日,本刊记者对全国人大代表、呼伦贝尔市委书记罗志虎进行了采访。

记者:作为呼伦贝尔的当家人,这次两会上您带来哪些议案和建议?

罗志虎:呼伦贝尔是一个边疆地区,同时毗邻着俄罗斯、蒙古两个国家;又是一个民族地区,有42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一个高寒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取暖期长达7个月。这次我带来的最主要的是关于高寒补助方面的。呼伦贝尔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去年,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都在零下四十度左右,甚至有些地区有些时候达到零下四十度以下,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这次向大会提交,主要有三方面考虑:第一,全市有将近5000万平米的供热面积,供热成本非常高,现在供热企业始终是亏损运营,整个供热系统维持十分艰难,一旦出现问题,全市270万人将在严寒中过冬,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全市的社会安定。第二,呼伦贝尔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高,因此抵御高寒要支出更多。第三,群众的生活成本高,相对于内陆地区,呼伦贝尔的群众用在取暖上的花费更多。现在国家在南方地区有高温补助,我们也呼吁国家能够给予我们高寒补助。

记者:呼伦贝尔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请您谈谈呼伦贝尔在打造旅游产业方面的思路?

罗志虎:呼伦贝尔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草原。这里不但有水草丰美的草原,还有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这里还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区,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回味无穷的地方风味,为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我们要按照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模式,把呼伦贝尔打造成北方国际级的原生态草原旅游胜地。目前,呼伦贝尔的吃、住、行、游、购、娱与国际旅游胜地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呼伦贝尔在今后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已经投资10亿元的火车站改造、即将开工的3个五星级宾馆和其他基础设施,来提高呼伦贝尔的接待能力和应对旅游高峰的能力。

记者:您刚才提到要打造国际级的原生态草原旅游胜地,在生态保护上,呼伦贝尔都有哪些措施?

罗志虎:在生态保护上,这些年我们做了很多事,一个是以“退”为进,一个是以补增效。以“退”为进,是指对森林进行减伐、对草原进行退牧。1998年,我们的森林采伐量降到220万立方米,去年降到110万立方米,争取今后逐步减掉不再采伐。草原方面,我们根据草原牲畜平衡测算,必须减掉150万头牲畜。以补增效,就是加大对林和草的补种。通过补草、自然恢复的方式,与前些年相比,我们每亩草地已经新增3~4类草种,产草量增长15~20公斤草,草原上已经实现了草畜的平衡。

旅游休闲胜地 篇7

一、县域旅游均衡发展是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保障

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为桂林旅游“二次创业”赢得了利好机遇,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到2020年,桂林基本完成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建成“世界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

实现该目标,县域旅游均衡发展是重要保障。当前,桂林形成了“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空间系统[2],系统外的其他县旅游发展缓慢,全市旅游呈现失衡状态,因此,必须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径,实现县域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二、桂林市县域旅游转型、升级途径探索

县域旅游升级,需要更多差异化、特色化产品。以下以灌阳县为例,通过深入挖掘资源,找出特色,为桂林市县域旅游产品的升级转型提供思路。

(一)灌阳县概况

灌阳县位于桂林市东北角,距市区约159km,与湖南道县、江永交界,经济欠发达。该县地理位置偏僻,可进入性差,自然风光不突出,旅游发展滞后,是桂北旅游的“真空地带”,旅游发展难度较大。

(二)灌阳自然资源极具地方特色

1. 喀斯特地貌景观多样而奇特

灌阳属石灰岩地区,经多次构造运动,保留了发育初期的石芽(石林)、溶沟、漏斗,桂林地区到中后期发育的落水洞、溶蚀盆地、峰丛、孤峰、干谷、盲谷,以及溶洞等各种地貌类型,俨然是一座天然的喀斯特景观博物馆,其他县区不具备如此完整的景观。

文市镇的石林景区,占地5km2,具有双层结构、剑状峰顶、造型奇特等特点,该石林填补“大桂林旅游圈”没有石林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千家峒景区溶洞发育有奇特的钟乳丝,是石钟乳初期雏形,为该洞一绝;同时,洞内还发育有类似黄龙的“石梯田”、鹅管、石笋、石幔等造型奇特的景物,为游人提供了集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的景观。

2. 具有乡野风光的灌江风景

灌江是湘江一级支流,自南向北纵贯全县,于全州汇入湘江。“灌江三峡”风光位于县城以北约1km的官塘至水车水库大坝处,有“小三峡”之美誉,全长17.5km,流域面积1441km2,水面最宽201m,最窄处40m,两岸风光旖旎,美如诗画。江面碧波荡漾,奇山秀水美不胜收,待杜鹃花开,更是绚丽如霞。灌江是具有秀丽风光的处女河,与漓江相比具有十足的“乡野”特点,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 岭南地区的北国风光、冰雪景观

灌阳位于都庞岭西麓,海洋山东麓,都庞岭山脉呈东北—西南向,延绵百余里,其主要山峰多在1000m以上;海洋山脉呈南北向,从全州入境延伸至县西南部的洞井瑶族乡,在此处与都庞岭余脉连在一起,形成东西南三面山脉环绕,北向开口的“U”型山区,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冬季冷气易进滞出,造成长时间低温天气,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因而冬季可降雪,形成冰雪景观,并出现“雪淞、雨淞、雾凇”等岭南少有的北国风景,该景观对南方客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 垂直植物带谱明显

灌阳境内都庞岭、海洋山,山体海拔多在1000m以上,垂直落差较大,随着海拔的上升,光热水等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植物种类也随之变化,呈现明显的植物垂直带谱分布,为开发科普游打下了物质基础。

5. 原始森林、峡谷飞瀑、高山草地等景色各异

都庞岭千家洞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一处原始森林,都庞岭为五岭之一,由花岗岩岩体组成,山体雄伟高大,其主峰韭菜岭海拔2009.3m(华南第三峰);这里森林茂密、气侯宜人,瀑布、溪流、湖泊形式变化多样,高山草地,景观奇特,是开展户外探险旅游的好去处。

(三)灌阳县历史文化独具特色

1. 古道文化具有世界级的旅游开发价值

近些年,“文化线路”引起了遗产界的高度重视。古代,横贯中国南北的大动脉经过灌阳,为当地发展“文化线路游”提供了条件,该线路为“中原——过长江——入湘江——溯灌江——经恭城下漓江(或贺江)——入西江——到合浦、徐闻——出海至东南亚等国”。另外,灌阳西临湘桂古道,东靠潇贺古道,连接潇贺古道与湘桂古道的陆上交通也经过灌阳,灌阳处在桂北交通的十字路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遗留了大量的古迹,如舜帝南巡(舜帝庙遗址)、楚国平百越、秦始皇平定岭南、“海上丝绸之路过灌阳”、汉人南迁、少数民族的迁徙(这里是瑶族发祥地)、元军围剿千家峒、太平天国(升平天国遗址)、抗日战争、红军三过灌阳。

总之,“北达中原、南入南海”的地理格局,为灌阳承接南北、东西方军事、经济贸易、文化传播提供了基础。以此开展文化线路游,符合未来旅游发展趋势。

2. 灌阳是世界瑶族的发祥地

千家峒是瑶族发祥地,是灌阳发展瑶文化游的先决条件。瑶族是山地民族,受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影响,其文化独具特色,即便瑶族各支系之间,其文化也多有不同[3,4]。瑶族文化丰富而多彩,为我们打造多样化的旅游景区创造了条件。

因此,将千家峒打造成“民族圣山”,展示多彩文化,开展“瑶族圣地游”、“瑶族寻根问祖游”、“五彩瑶族文化游”,是符合资源本身的特点。

3. 唐景崧故里、桂剧文化是不可替代的人文资源

唐景崧,灌阳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在越南打败法军入侵,成为“抗法英雄”,在台湾抵抗日军侵略,深受东南亚、台湾等地人民的景仰,针对这部分游客,推出“唐景崧故里游”,将吸引一大批客人前来游览。此外,唐景崧还创办了桂剧,是该地区主要剧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桂剧文化资源对周边客人有极强的吸引力,游客来到灌阳月岭村(桂剧发源地),可欣赏正宗桂剧。这些资源具有垄断性,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素材。

4. 红军三过灌阳,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1931—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第六军团西征和第一方面军长征,曾三过灌阳。1934年,中央红军循红六军团西征故道,由湖南道县进入灌阳,在全州、兴安间强渡湘江,为确保红军主力顺利度过湘江,中央派红五师在进入县城的交通要道,阻截桂系部队,发生了著名的新圩阻击战,红五师全部壮烈牺牲,是我军历史上一次惨烈的战争。依此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灌阳旅游发展思路

通过资源分析,灌阳拥有自己的特色,可打造成以“古道文化”为基础,“瑶族文化、桂剧文化”为辅助,“红色文化”为点缀,“河流、喀斯特景观、高山、峡谷、植被、瀑布”为背景的“山水文化体验之旅”。景点建设方面,应优先发展千家峒景区、红色遗址地(酒海井、新圩阻击战)、月岭古民居、文市石林等,利用灌江水道,将县城与灌阳北部联通,形成水路、陆路环形交通网,将资源充分展示出来。

另外,待桂林1小时交通圈建成,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将极大促进该地旅游发展。

三、总结

由上可知,对资源认识越清晰,其特色就越明显,差异性越突出,市场吸引力就越强[5]。

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特色。通过深入分析,找出不同县(区)的资源特色,结合市场,开发差异化产品,提升旅游品质和价值。使全市旅游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处处都是亮点,县域旅游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 0 1 2-2020)》,2012年11月

[2]陆林等,《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9)1066-1074

[3]奉恒高主编,《瑶族通史(全三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日)竹村卓二著,金省萍,朱桂昌译《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旅游休闲胜地 篇8

防城港有两大天然优势, 一是优越的气候条件, 二是有利的地理位置

在这两大天然优势下, 防城港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并且发展迅速。给防城港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促进了防城港的发展, 但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该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旅游类型讲, 旅游方式单一, 旅游消费低, 旅游经济脆弱性明显。二、从旅游资源分布看, 旅游资源集中分散化, 集约化程度不高。三、从生产角度讲, 旅游资源开发不够, 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不够, 缺少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四、从对外宣传的角度讲, 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促销主题不明确。导致该市国外游客较少, 国际知名度不高。因此, 防城港旅游知名度有待大幅度提升。解决这些问题对防城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和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 防城港的旅游业目前还存在许多缺点, 不得不深思。

二、思路

鉴于目前的情况, 笔者下面就问题的解决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创新之一:1÷3=+∞。在旅游业生态上, 防城港还是以单一的观光旅游为主, 但度假经济近几年也迅速成长。毫无疑问, 作为中国西南的大港口, 冬季适宜的气候对国内北方人, 甚至俄罗斯、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们也极具诱惑力。 (当然, 高度开放的政策对吸引外国游客也起了巨大作用) 这种良好的环境与气候吸引着游客来防城港度假休闲。此外防城港的商贸经济也极具发展潜力。防城港应借此发展契机, 由较单一的旅游业态向观光、度假休闲、商贸三位一体的业态转化, 提升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之二:1+1>2资源整合。将分散的单个品牌竞争力整合形成新的整体品牌竞争力。 (1) 资源内部整合, 用“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整合“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港口旅游景点”, 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 真正为“无障碍旅游“提供条件。 (2) 区域资源整合, 与越南中部、南部旅游资源的对接和整合。越南中南、南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历史文化内涵和海滨旅游资源比北部更具有特色, 可进一步推进与越南中南部地方旅游合作, 可考虑北海—海防—岘港—头顿—胡志明市海上旅游线路的对接, 相互补充、整合。通过同一地区的旅游产业实现资源整合, 形成旅游业的多样性、丰富性, 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要, 达到全面合理开发和利用, 产生“集合效应”和“扩散效应”, 使得1+1>2。

创新之三:1×10>10。1代表旅游特色, 10代表一个旅游产业群, 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只有挖掘出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 并使之与自然景观融合, 丰富观赏内容, 才能给游客留下长久、深刻的印象。旅游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一个城市, 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没有配套完善的旅游设备, 没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服务和安全保障, 旅游业就难以兴旺发达。创新和特色是旅游之魂, 我们可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防城港南大门一著名的“胡志明小道”始点一全国四大散装水泥出口基地一观万吨巨轮一全国三大粮食走廊一集装箱专用码头一十三号万吨级泊位建设工地一大海粮食工业有限公司一南大门。此外, 开发本地区的壮苗民族风情, 推出像云南省“丽水金沙”、“云南印象”等旅游精品, 增强地方特色, 塑造旅游文化。从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角度看, 突出特色不仅形成亮点和品牌, 同时也强调品牌的带动效应, 从而形成相邻区域的联动, 促进整体发展, 实现“双赢”效应。我们相信1×10.>10不是一个奇迹。

创新之四:1×1>100。防城港要走向世界, 建设国际滨海旅游胜地, 必须有自己的招牌来提升自己的形象和知名度。办好“城港国际龙舟节”和“金花茶节”两个活动, 创好“防城港“这个形象品牌, 努力争取国内、国际各项大活动在防城港举行, 都正在并将继续起到良好效果。此外, 打造城市名片, 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 增强城市的影响力。这将进一步增强防城港旅游产品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塑造防城港旅游产品的新形象和新品牌, 充分展示防城港旅游的独特魅力。

三、结语

创新是多方面的, 有文化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机制的创新等。而观念上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只有观念上突破了原有思想的束缚, 才能更好的促进防城港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创新思维来看待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继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并付诸实施, 是促进防城港旅游发展, 构建和谐经济社会的有力法宝。

我们相信, 防城港会以其旅游天堂、度假圣地这一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防城港独特的内涵与风范, 吸引千千万万的游客, 成为面向21世纪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典范。

参考文献

旅游休闲胜地 篇9

1 桂林民居旅馆文化更新建设背景

1.1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提供了契机

为了促进桂林旅游事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桂林旅游在其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同作用, 桂林市编写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规划年限为2012年至2020年。2012年11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该纲要是统领桂林未来8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总规划”, 描绘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基本蓝图, 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路线图”。纲要提出桂林世界旅游城将分为四个阶段, 于2030年全面建成, 结合旅游、生态、创新、低碳四大理念建设23个功能区, 建成后的桂林世界旅游城将成为集各种旅游元素为一体的旅游城。在此背景下, 桂林的民居旅馆将迎来广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桂林民居、习俗文化的提取, 对现有的民居旅馆进行更新改造, 旨在为来自全球各国各地的游客提供别致的住宿体验。

1.2 大众旅游体验加速了进程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国内或出境旅游, 这标志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经济的飞速发展, 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时间, 收入也变得可观, 他们愿意放慢生活节奏, 感受旅游带来的别致体验。家是中国人传统文化的核心, 要想深入地接触当地的民俗民风,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融入当地的居民生活中, 就像在龙胜民居旅馆中一样, 亲自体验历史留下来的自然农耕文明。目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面临着精神的缺失, 他们渴望通过自己对大自然、对社会的认识, 建立一些细腻的个性空间来表达他们对于家以及闲适自然生活地追求。

1.3 桂林民居旅馆发展建设一哄而上, 急需统一规划, 文化更新迫在眉睫

开办民居旅馆风险小、成本低、收效快、手续简便, 这些特点致使民居旅馆建设呈现出一种一哄而上的杂乱态势。民居旅馆的更新建设, 应充分体现本地所特有的居住文化, 从外观设计、空间营造等方面将传统居住文化融入其中, 使其更具吸引力, 长盛不衰, 永葆生机。目前, 桂林的民居旅馆尚处起步阶段, 只有阳朔民居旅馆规模比较大, 其余县区业态布局发展不平衡, 无统一的相关规划。

2 传统居住文化与民族习俗对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的影响

2.1 传统居住文化对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的影响

传统居住文化包括住宅建筑的外在形态、建造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审美观念、民族心态、居住者的行为方式和意识观念等居住习俗。火是侗、壮等少数民族的崇拜物, 象征着终年不灭。桂北民居建筑内部多数建有火塘, 是家庭的社交文化中心, 家人或客人都围着火塘就餐、歌唱、聊天。灌阳县文市镇的民居建筑在其墙壁、门楣、窗户、立柱、柱础等有较好的雕刻, 院内有戏台、储藏、古井、花园、菜园。全州、兴安有许多朴素大方、具有地域性代表风格的马头墙民居建筑。桂北的资源、龙胜聚居着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 自古侗族人民就喜欢群居, 鼓楼通常是群分的标志, 多按姓氏分片集中。这些丰富灿烂的居住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居住模式和聚落空间布局上有着强烈的映射;这些地处山区的村寨, 由于地形复杂, 道路纵横, 交通交错, 而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聚落空间;这些以传统居住文化为主题的民居旅馆文化空间通过对空间的个性化营造, 创造了鲜明的主题旅游文化环境背景;这些代代传承的传统居住文化空间丰富了民居旅馆的更新内容, 凝固了物质文化遗产, 赋予了文化更新的生机活力。 (见图1、图2)

2.2 民族习俗文化对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的影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是世世代代不断发展和接连不断的源泉。对民居旅馆进行文化更新, 可以很好地保护好历史遗产, 也能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体验当地民族的特色, 同时也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桂林民族习俗文化十分丰富, 就龙胜境内居民中, 少数民族就占76%, “红衣节”“花炮节”“情歌节”“扁担节”等民俗文化旅游节受中外旅游者的青睐。恭城的瑶族婚俗表演可称为瑶族歌舞的经典, 包括情歌对唱、挑新郎、找新娘、哭嫁、背新娘、拜堂成亲、过榜头关等瑶乡风情。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 期间各种大型的民族歌舞表演充分体现了多姿多彩瑶乡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物质风俗、社会组织风俗、节庆风俗、人生仪礼和精神文化民俗五部分。高层次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民居旅馆可通过打造壁画、雕塑、服饰、音乐、美术等小品, 展现当地的民俗艺术文化, 使游客能够在自身所处旅馆的田园风光中感受艺术文化所带来的民俗风情。 (见图3)

3 桂林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策略研究

桂林民居旅馆文化的更新应当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中兼容并蓄。我们应考虑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积极分析城市的发展需求, 抓住社会的发展趋势, 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特色,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性地发展桂林民居旅馆文化, 与时俱进。

3.1 建筑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

将传统居住文化引入民居旅馆的建设中, 首先是体现在民居旅馆的建筑文化上。民居旅馆文化的更新建设, 要求我们尊重历史, 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目前, 许多地域性建筑民居遭到拆迁破坏, 展现当地民居特色的东西早已荡然无存, 能用来作为特色旅馆的民居少而再少。能否在现代与传统中结合统一, 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思维方式来诠释传统的民居风格是建筑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融合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 一些少数民族村寨做得相对好些。如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民居旅馆, 聚居着壮族、苗族、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 别具特色的龙脊梯田景观闻名于世。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和国内旅客, 他们能保留原有的传统“干栏式”建筑, 辅助地对构造材料进行以新换旧, 人性化的配置生活设施, 这种整体的建筑形态保持着传统的当地风格, 体现了建筑文化与民居的融合。 (见图4)

3.2 居住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

传统居住文化是民居旅馆建设的灵魂, 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源泉与游客感受的精髓所在。桂林在民居旅馆的开发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为了迎合各种旅游者的需求, 许多居住习俗都被遗弃了。从游客观光体验的感受上讲, 他们除了希望能欣赏到独特的民族建筑特色之外, 还希望能真正体验当地的居住习俗、生活方式, 这些能给人带来别致感受的体验是他们选择入住民居旅馆的原因之一。民居旅馆的更新应在不改变最基本的民俗民风、居住格局、住宿功能的前提下, 对住宿的居住环境、居住氛围、居住文化的特殊性感受进行更新设计。 (见图5)

3.3 外来个性文化与本土民俗文化相融合

当不同外来个性文化或主题内容的民居旅馆出现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时, 每一个旅馆当中都会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表达, 如适当添加小资情调、文化创意、生活体味等个性化较强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的加入相对于民居中民俗文化体系而言, 是一种割裂, 但对外面的整体空间来说, 这些元素的支撑又成为一个能够体现文化创意的场所, 形成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空间。外来文化元素的进入, 还意味着本土民居相对封闭的居住习俗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存文化空间被打开了, 对于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旅行者而言, 中国的农耕文化对他们极具吸引力。广袤的农田、淳朴的民风及别有特色的建筑,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 对于生在城市, 长在城市的外国人来说, 这样近距离接触农田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

3.4 民居旅馆个体环境氛围与整体村落文化建设相融合

单个的民居旅馆建设, 并不能展示传统居住文化的全部。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的体现, 也不应只局限于建筑单体, 还应考虑聚落的规划布局、空间肌理和整体构成。历史告诉我们, 事物一旦脱离了群体就会显得孤立, 只有把自己放到更大的群体背景下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民居旅馆文化更新应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将民居旅馆的发展研究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环境场所中, 全面客观地分析民居旅馆对当地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生态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3.5 可持续发展、生态绿色概念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的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概念。自20世纪末以来, 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 也日益深入人心, 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 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新的建筑形态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又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因此, 民居旅馆文化更新应将建筑文化与自然环境结合, 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构建前所未有的生态建筑形态。 (见图6)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由出行交通工具的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旅游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趋势。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加速建设, 能满足越来越多中外旅游者的需求, 也使桂林旅游市场越趋国际多元化。我们应抓住这个历史机遇, 深刻挖掘桂林的传统居住文化、民族习俗, 并传承应用到民居旅馆建设更新中, 以此丰富民居旅馆的文化内涵, 让其健康的发展。桂林在民居旅馆的更新过程中, 要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 做到建筑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居住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外来个性文化与本土民俗文化相融合、个体环境氛围与整体聚落环境建设相融合、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绿色生态文化相融合, 从而促使桂林民居旅馆建筑和文化健康更新发展。

摘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 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该胜地建设背景下, 桂林的民居旅馆迎来了广大的发展更新空间。本文通过对桂林居住文化、民俗文化的分析, 研究民居旅馆文化的更新策略, 旨在为来自全球各国各地的游客提供别致的住宿体验。

关键词:胜地建设,民居旅馆,文化更新

参考文献

[1]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Z].2012.

[2]覃彩銮.广西居住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6.

[3]林轶.浅谈民居旅馆开发中传统居住文化的应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 :63-67.

[4]桂林市联合调研组.桂林民居旅馆业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中共桂林市党委学报, 2014, 14 (3) :33-37.

[5]谢雨萍, 李肇荣.乡村民居旅馆的开发与经营初探──以桂林阳朔为例[J].经济地理, 2005, 25 (3) :418-421.

旅游休闲胜地 篇10

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是促进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桂林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机遇。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过程中,会展业可以发挥独特而显著的作用。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关系。会展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扩大旅游业的市场,而且能够提升旅游业的质量、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变。当前,通过构建桂林会展品牌战略来促使桂林会展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全面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显得十分必要。

一、桂林会展品牌的现状分析

桂林会展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培育起具有一定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如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等。这些会展品牌不仅得到了政府和业内权威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在持续举办的过程中积累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并达到了较高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同时,桂林的会展品牌涵盖了会议、展览、节庆等会展业的不同组成部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桂林会展品牌产品体系。桂林的会展品牌凸显地方特色,依托于世界闻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桂林着力打造“桂林国际旅游”系列品牌,并通过深入挖掘桂林的独特资源,正在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会展新品牌,如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国际动漫节、桂林房车节、恭城桃花节、阳朔渔火节、兴安米粉节、资源河灯歌节等。近年来,桂林进一步加大了会展品牌开发的力度,2014年创办了中国桂林进口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名品展,并成功争取到中国·东盟旅游展和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从2015年开始永久落户桂林。

尽管桂林在打造会展品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必须看到桂林的会展品牌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桂林会展品牌的规模和质量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同类会展品牌仍有较大差距。以桂林最具代表性的会展品牌——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为例,它是目前桂林规模最大的展览会,2014年该展会的展览总面积也仅为同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一半左右。而两者在质量上的差距更为明显,桂林旅博会的专业观众人数仅为旅交会的1/3,专业买家人数则更是不到旅交会的1/10。专业观众比例是判断展览会专业性和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专业买家则是专业观众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参展商最为看重的群体,他们直接决定着展览会的交易效果。桂林旅博会专业观众的比例尚未达到我国《专业性展览会等级的划分及评定》中最低级别的标准。而桂林旅博会的参观人次大大超过旅交会,其主要原因是桂林旅博会向普通公众开放2天且无需购买门票,旅交会则只向普通公众开放1天且需购票,因此桂林旅博会的参观人次中绝大多数是普通公众,庞大的普通公众人数更降低了桂林旅博会专业观众的比例。

其次,桂林会展品牌的定位尚不够明确,已有的会展品牌尚未明确自身与其他城市同类会展品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如同样是“国际旅游”会展品牌,桂林旅博会还没找到旅交会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难以实现与旅交会的错位竞争;一些新开发的会展品牌定位更为模糊,如首届中国桂林进口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名品展,其在品牌定位上究竟是专业性贸易展还是综合性消费展给人以非常混乱的印象。再次,桂林会展品牌的题材比较单一和陈旧,现有品牌基本上都属于旅游或者食品、农产品、房车等传统消费品题材,缺少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的创新型产业题材,从而极大的束缚了桂林的会展市场竞争力,难以支撑桂林会展业的持续发展。桂林会展品牌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桂林缺乏会展品牌战略的结果,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会展品牌将无法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二、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背景下桂林会展品牌战略构建的意义

(一)全面提升桂林会展业的竞争力,有力保障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目标的实现

城市会展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会展品牌的竞争,会展品牌是各城市会展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通过构建会展品牌战略,可以从全局的高度为桂林创造、培养和扩大会展品牌资产,提高会展品牌质量提供一系列行动方案和指南,促使桂林会展业的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而桂林会展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不仅可以为会展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产业创造了新的市场增长点,能够有力促进桂林旅游收入的增长,提高桂林服务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而为实现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二)不断增强桂林会展业的辐射效应,有力助推国际旅游胜地的产业转型升级

会展业的产业关联度高,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会展品牌的辐射效应尤为明显。会展品牌汇聚了巨大的人流、物流、商品流、技术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为各相关产业带来了强劲的需求,强有力的带动了各相关产业,尤其是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商贸、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会展品牌对于举办城市扩大服务产业在经济中的比例,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显著作用。通过构建会展品牌战略对桂林会展品牌进行合理规划,进一步提升桂林会展品牌的实力,从而使桂林会展业的辐射效应不断增强,不仅有助于桂林以会展旅游为突破口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更能推动桂林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促进国际旅游胜地产业体系的全面转型升级。

(三)充分发挥桂林会展业的名片效应,有力促进国际旅游胜地形象的传播

会展活动素有“都市名片”的美称,是传播会展举办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而知名的会展品牌更是对外展现举办城市的社会风貌、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文化特色以及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是树立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的绝佳平台。一个城市拥有的会展品牌的数量和档次已经成为衡量其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构建会展品牌战略将指导桂林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会展品牌,从而能更加充分的发挥会展业的名片效应,使会展品牌在桂林对外传播国际旅游胜地形象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背景下桂林会展品牌战略构建的内容

构建桂林会展品牌战略就是要全方位的建立桂林会展品牌战略体系,这一战略体系要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相适应。根据会展品牌培育的过程,桂林会展品牌战略体系应包括五大部分:会展品牌定位战略、会展品牌开发战略、会展品牌塑造战略、会展品牌推广战略和会展品牌维护战略。

(一)会展品牌定位战略

会展品牌定位就是要明确会展品牌在市场中所要占据的位置,其关键是寻求相对于市场竞争者的竞争优势,也就是找到相对于同类会展品牌的独特且有价值的差异点,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桂林必须把握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这一历史机遇,紧密结合国际旅游胜地的战略定位来制定桂林会展品牌定位战略。第一,在会展品牌的市场定位上,应符合国际旅游胜地“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的战略定位。在市场区域的选择上应重点锁定国内周边省份和以东盟国家为主的周边国家,突出桂林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泛珠三角经济区等多个经济合作区域的区位优势;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上应注重多元化,除了商贸人士,政界人士、专家学者、文化精英等也应作为重要的客户群体,以彰显会展品牌的文化交流特色。第二,在会展品牌的产品定位上,应突显国际旅游胜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桂林会展品牌一定要在“生态”和“创新”方面大做文章,在产品定位上重点强调生态价值和创新价值,使会展品牌成为汇聚生态型、创新型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平台。同时,考虑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桂林会展品牌在产品定位上应更注重个性化特色和服务制胜,而非大规模,在“小而精”、“小而专”上下功夫。第三,在会展品牌的形象定位上,应体现国际旅游胜地“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桂林会展品牌的形象定位应巧妙的突出目的地因素,使人们由世界一流的目的地形象联想到世界一流的品牌形象。品牌定位战略是制定其他品牌战略的基础,也是会展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桂林会展品牌战略构建中尤为关键。

(二)会展品牌开发战略

会展品牌开发就是通过改进原有会展品牌和增加新的会展品牌来提高会展市场占有率。桂林会展品牌开发战略应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产品线扩展战略。即为原有会展品牌增添新的内容,扩展品牌产品的品种,形成子产品系列并培育子品牌。如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可以在原有国际旅游商品展等专题展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专题展,如智慧旅游展、低碳旅游展等,通过完善和扩大产品线来增强品牌竞争力。第二,品牌延伸战略。即把成功的会展品牌延伸到其他会展产品上,凭借成功会展品牌的影响力来推出会展新品牌。例如,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是目前桂林最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因此可以将“桂林国际旅游”这一品牌名称运用于其他类型的会展产品,如桂林国际旅游峰会、桂林国际旅游节、桂林国际旅游创意大赛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桂林国际旅游”系列品牌。第三,多品牌战略。即通过开发多种不同题材的会展品牌来拓展会展市场。桂林除了依托旅游业开发旅游系列会展品牌,还应进一步明确自身其他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据此开发更多不同题材的会展品牌,如各类服务业、绿色农业、低碳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题材。第四,品牌联合开发战略。桂林会展品牌应加强与旅游品牌的联合开发,将会展品牌产品与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重点打造的旅游精品紧密衔接起来,实现会展品牌与旅游品牌的相互促进,加速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资源整合及产业融合发展。

(三)会展品牌塑造战略

会展品牌塑造就是通过对会展品牌要素的设计来构造和建立会展品牌。桂林会展品牌塑造战略应围绕五个主要的品牌要素来制定:首先,品牌号召力的塑造。会展品牌的号召力即是会展品牌在其所属行业的影响力,其决定了会展品牌吸引目标客户的能力。桂林会展品牌要获得更大的号召力,一是要促使更多的国家级机构和知名国际组织成为其主办单位或支持单位;二是要使更多的行业骨干企业成为会展品牌的客户;三是要使会展品牌真正成为反映行业最新动态的风向标;四是要争取得到权威国际会展组织(如UFI)的认证。其次,品牌知名度的塑造。会展品牌的知名度反映的是会展品牌被目标客户认出和记起的能力。桂林应该加强与国内外主要新闻媒体的合作,对会展品牌进行持续而广泛的宣传,促使桂林会展品牌的知名度达到最为理想的状态,即当提到某类会展品牌时,桂林的会展品牌能够主动被想起甚至首先被想起。第三,品牌认知度的塑造。会展品牌的认知度反映了目标客户对会展品牌品质的感知程度以及对会展品牌内涵和价值的理解与认可程度。桂林提高会展品牌认知度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会展品牌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从会展前的策划、招展、组织观众到会展中的现场管理、后勤保障、旅游安排再到会展后的跟踪反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服务,使客户切身感受到桂林会展品牌的价值,加深对桂林会展品牌的认同。第四,品牌美誉度的塑造。会展品牌的美誉度反映的是目标客户对会展品牌的好感和信任程度。一方面,桂林会展品牌要信守对客户的承诺,通过诚信经营在客户中建立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桂林会展品牌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公关传播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第五,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会展品牌的形象识别系统是用于促使目标客户识别会展品牌的系统化的理念、行为和感觉符号体系。桂林会展品牌应从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感觉识别(FI)三个层面精心设计自身的形象识别系统,从而更有效的向目标客户传达鲜明而独特的品牌形象。

(四)会展品牌推广战略

会展品牌推广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将会展品牌信息传播给特定的目标受众,以树立会展品牌形象。桂林会展品牌推广战略应着重从四个方面来制定:第一,传统媒体推广战略。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仍是品牌推广的重要阵地,桂林会展品牌应进一步加大在受众面广、权威性高、专业性强的传统媒体中的推广力度,争取传统媒体对桂林会展品牌进行深度报道,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优势。第二,新媒体推广战略。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在品牌推广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桂林会展品牌应更加注重新媒体的运用,以更多样化的手段向受众传播更富个性化的品牌信息。除了利用重要的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发布品牌信息以外,桂林会展品牌还必须建设好自己的网站,会展品牌自身网站的质量直接影响受众对会展品牌质量的判断,同时桂林会展品牌应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即时发布信息并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和亲和力。第三,整合传播推广战略。桂林会展品牌应综合运用广告、直邮、公共关系、新闻宣传、人员推广、机构推广、事件推广等各种推广方式传达统一的品牌信息,同时与国际旅游胜地的目的地推广相结合,将会展品牌信息与目的地信息紧密融合在一起进行传播。第四,国际推广战略。桂林应加强会展品牌的国际推广,如选择主要国际市场的当地主流媒体和网站进行品牌宣传,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和商务机构等渠道推介会展品牌,积极参加EIBTM、IMEX、IT&CMA等国际著名会展专业展会等。

(五)会展品牌维护战略

5-6月国内最美旅游胜地 篇11

绒布冰川:向第一高峰告别 (西藏)(最佳季节:4月底-6月初、9月中旬-10月上旬)

绒布冰川部署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里,起源于珠穆朗玛峰。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冰茸、冰桥、冰塔等千奇百怪,美不胜收。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

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 (云南)(最佳季节:每年五六月)

白马雪山位于云南省德钦县境内,面积190144公顷,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山针叶林、山地植被垂直带自然景观和滇金丝猴。区内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在水平距离不足40公里内,有7-16个植物分布带谱,相当于我国从南到北几千公里的植物分布带,蔚为奇观。本区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星叶草、澜沧黄杉等十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滇金丝猴、云豹、小熊猫等30多种,有“寒温带高山动植物王国”之称。

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武夷山:碧水丹山甲东南(福建)(最佳季节:夏季虽然气温偏高,却是万物生长最为茂盛季节)

武夷山通常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15千米的小武夷山,称福建第一名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著名景点有九曲溪、流香涧、玉女峰、大王峰、三仰峰、天心岩、虎啸岩、鹰嘴岩,水帘洞、桃源洞、云窝、慧苑,天游观、万年宫,一线天、九龙寨、卧龙潭、芙蓉滩、武夷精舍等。

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

丹巴藏寨:空谷有佳人 (四川) (最佳季节:每年5月—11月)

丹巴藏寨西距成都348公里,指的是居住在丹巴县的居民形成的藏族村落,丹巴山寨,旧称碉楼寨房。碉楼和寨房,原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风格建筑,在时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所有到过丹巴的人都会惊叹丹巴的“三绝”:甲居藏寨、碉楼群、美女。最让外部世界惊奇的是美女:一个只有70000人的县,竟有3000多女子在成都乃至京城从事歌舞演艺职业。多年来,学者们从神话、传说、民俗、历史、地理、生态、文化、现实各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究,前提是:嘉绒是美人谷;结论是:嘉绒的确是美人谷。

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

西湖(杭州)(最佳季节:西湖一年四季风景各异,魅力独具)

西湖,又名西子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西湖凭借着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所蕴育出的特有江南风韵和大量杰出的文化景观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这同时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中国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出现于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的三潭印月景观,体现着西湖在中国悠久文化中重要的地位。

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

珠穆朗玛:心灵的守望(西藏)(登山季节4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0上旬)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终年积雪。高度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它那金字塔形的峰体,在百公里之外就清晰可见,给人以肃穆和神圣的感觉。珠穆朗玛峰以其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世界各国登山家心目中的“圣殿”。

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

鸣沙山.月牙泉:千年的守望(甘肃)(最佳季节:每年5-9月)

旅游休闲胜地 篇12

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从业人员的需求

2012年11月2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桂林市委、市政府立即全力投入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其主要做法:一是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桂林市的美誉度和品位;二是狠抓高品质的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努力实现桂林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三是强化旅游市场监管,不断提升全市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四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促使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据统计资料,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4 470万人次,年均增长12.5%,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旅游总收入517.3亿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4.1%,高于游客人数增幅11.6个百分点,旅游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依照《规划纲要》,到2020年桂林市除了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外,还要建成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这就要求桂林市不仅要有一流的旅游景区景点,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还要有一流的旅游服务和适应国际文化交流的环境。为此,《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构建高层次的人才交流、集聚平台,广泛吸引海内外旅游人才到桂林就业、创业和提供智力服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对照这些要求,未来五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特别是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从业人员。

二、桂林市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从业人员现状

旅游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从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技能等级、交流语种、语言熟练程度和跨文化交际效果等方面体现。

(一)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高但技能等级偏低

根据2014年桂林市旅游人才调查统计资料,全市共有旅游从业人员63 174人,其中95%的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含高职)及以上学历,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桂林市旅游从业人员技能等级偏低,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证人员的比例分别为17%、13%和4%,而无技能证的人员高达66%。可见,桂林市从业人员技能等级结构不合理,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

(二)语种较丰富但与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要求仍不相适应

据2014年桂林市旅游人才调查统计资料,在桂林市12 635名导游人员中,讲普通话、英语、法语、朝鲜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泰语、印尼语、德语、粤语和潮州话的导游员分别为10 681、1 022、114、45、347、11、65、12、31、17、67、199和4人,语种相对较丰富。但全市双语导游仅4人,阿拉伯语、葡萄牙语、马来西亚语等语种导游几乎为零,这与国际旅游胜地跨文化交际对导游人员语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应用能力达不到国际化要求

据调查,桂林市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应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74%的从业人员认为英语达到交流目的即可,对沟通过程中是否符合游客交往习惯、语言是否得体、是否尊重游客文化取向与价值观等关注度不够。调查还显示,有19.4%外国游客认为与桂林旅游从业人员的交流并不顺畅,有时需要借助手势才能沟通;还有将近27.7%的外国游客明确指出从业人员对英语国家文化风俗了解得很少,对游客的真实想法和表达不明了,不能采取有效的交流模式。

(四)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例如,一次在桂林漓江游船上,一名来自澳洲的游客很快数出“九马画山”上的九匹马,游船的英文讲解员伸出大拇指以示夸奖,结果那位澳洲游客大为恼火。因为,在澳洲伸出大拇指被视为不尊重或侮辱他人;美国人把狗看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不吃狗肉。而桂林某一涉外酒店服务员向美国游客推荐“狗肉煲”这道菜,引起美国游客的极度不满。在中国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而西方人非常注重独立,没征得同意就主动去搀扶他们是一种不礼貌行为。

三、桂林市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根据桂林市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结合其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对相应从业人员的需求,桂林市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对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

(一)政府、企业和院校齐心协力,共同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从业人员

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仅靠政府、企业或院校任何一家均难以实现,它需要政府、企业和院校的共同努力。从政府角度看,桂林市政府和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应制定全市旅游从业人员发展规划,制定、完善和落实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相关政策,市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奖励。

桂林市各旅游企业应提高对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从业人员的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具体措施:一是各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涉外星级酒店在人员招聘时注重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的招聘;二是各相关企业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在职培训;三是开展经常性的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技能大赛,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四是制定奖惩措施,重奖那些在跨文化交际中给企业带来荣誉的员工,重罚那些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员工。地处桂林市的各类院校,特别是旅游高等院校,应以为桂林市培养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为己任,在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更好地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人才。

(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

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立足长远,着力当前。因此,既要抓学历教育,又要抓短期培训。从学历教育看,旅游院校应开设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从业人员的相关专业,或在旅游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

为此,桂林市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一是在桂林市一些院校尝试开设“跨文化交际”专业;二是在旅游相关专业中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关课程;三是在相关院校经常性地开设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培训班;四是采取措施做好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师职培养。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在桂林市形成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浓厚氛围。

(三)主动学习与政府鼓励双管齐下,充分调动旅游从业人员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政府鼓励和引导,更需要旅游从业人员自身强烈的提高个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愿望和意识。桂林市的旅游从业人员应该时刻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避免在与外国友人交往时产生不必要的文化障碍和冲突。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是参加具有针对性的语言培训班,提升专业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包括汉语语音、语法和外语听力等;二是经常参加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讲座,阅读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报刊书籍,加强对桂林市旅游客源国文化内涵的理解,不以本土文化来判定异国游客的言语和行为,并能够设身处地以游客的文化准则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游客的思想和行为。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旅游从业人员对异国和异地游客服务的基本能力,也是提高桂林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游客在桂林旅游的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它甚至还是影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引起桂林市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摘要:自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如火如荼。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要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把桂林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使其成为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此,需要一大批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从业人员。从概念介绍入手,分析目前桂林市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从业人员的现状,并提出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从业人员的措施和途径,以期为桂林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培养,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肖满英.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6):19-20.

[3]常燕.论涉外导游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90-92.

[4]桂林市政府.2016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6-02-01.

上一篇:高中英语的教学策略下一篇:透析病人的饮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