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胜地

2024-08-30

国际旅游胜地(精选12篇)

国际旅游胜地 篇1

摘要:<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22年,旅游业将占到全球GDP的11%,健康产业占到12%。旅游业和健康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对人类生活以及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医疗旅游则是这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当今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开展医疗旅游,且呈快速发展态势。而我国医疗旅游业与其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22年,旅游业将占到全球GDP的11%,健康产业占到12%。旅游业和健康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对人类生活以及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医疗旅游则是这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当今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开展医疗旅游,且呈快速发展态势。而我国医疗旅游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期特别策划刊发由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刘庭芳教授主持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研究基金项目国际医疗旅游的研究成果。该课题运用大量数据及技术方法,研究全球国际医疗旅游产业现状、发展态势及发展模式,并对中国医疗旅游与国际医疗旅游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分析,据此对我国开展国际医疗旅游的准入、运营、评价体系提出政策建议。相信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医疗旅游事业的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国际旅游胜地 篇2

国际旅游管理简历模板在写求职个人简历时一定要针对自己的.求职意向而写个人简历如不会写个人简历请参照个人简历模板。下面一篇是旅游管理类表格简历模板为个人简历范文参考。大学 生个人简 历网为求职者推荐这份国际旅游管理简历范文为个人简历写作参照模板,更多的专业简历与求职信在www.yjsJl.org大 学 生个人简 历网。

基本信息   个人相片
姓 名: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87年12月1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63cm 体 重: 50kg
户 籍: 广东湛江 现所在地: 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 广外 学 历: 专科
专业名称: 国际旅游管理 毕业年份:
工作年限: 一年以内 职 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行政/后勤

 

酒店/旅游

公关/媒介

国际旅游胜地 篇3

摘 要:桂林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能为桂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搭建平台,探索音乐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如下:明确政府定位,转变政府职能;提升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队伍建设与管理;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于桂林当地音乐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合理布局桂林市音乐旅游资源。促进城市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使音乐产业与旅游产业达到共赢,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

关键词:音乐旅游;国际旅游胜地;桂林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94-02

广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是桂林市的主导产业,利用音乐作为旅游景区的传播媒介,可以发展旅游景点的特色文化。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将桂林打造成为国际旅游胜地。

一、桂林市音乐旅游资源的概括

桂林市的音乐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特色的有《梦幻漓江》《山水间》《象山传奇》《印象刘三姐》《漓水·古越》等表演,还有文场曲艺、桂剧传统戏剧、民俗婚庆、节庆演出。其中《梦幻漓江》《山水间》属于室内乐,《象山传奇》《印象刘三姐》《漓水·古越》属于音乐与山水结合的实景剧。文场曲艺、桂剧传统戏剧、民俗婚庆、节庆演出则属于桂林市当地的传统音乐。另外桂林市区以及旅游景区的商业中心地带还有音乐休闲的娱乐资源。

桂林市音乐旅游资源分布的位置大致如下:《梦幻漓江》《山水间》等室内音乐旅游资源以交通为主导,集中在市区中心地带。《象山传奇》位于象鼻山公园,《印象刘三姐》《漓水·古越》则位于阳朔。这些山水实景剧都以旅游景点为主导,集中在自然风光秀美的旅游景区。桂林的传统音乐有文场曲艺、桂剧传统戏剧、桂林渔鼓、民俗婚庆、节庆演出等。多分布在县城、乡镇。音乐休闲旅游资源则依托于商业中心布局。

桂林室内演出的音乐特点主要是以演员和舞台特效的结合来诠释桂林的音乐旅游资源。《梦幻漓江》通过不同的场景和主题鲜明的脉络:通过现代声、光、电舞台效果的运用;采用芭蕾与杂技这种亚洲首创的完美组合来充分展现漓江的历史变迁。山水景观和人文情韵,从古至今地表现桂林这片神奇土地的传奇色彩和那令人惊叹的美丽。《山水间》以桂林地域文化为根,以一位骑自行车的“自由行游客”角色为引线串联全剧,将桂林群峰、秀水、神仙之奇和生活之趣揉入跌宕起伏的剧情,以神奇的艺术手法打造出“旅游舞台剧”。桂林市的室内音乐主要突出了桂林当地的旅游特色。

《象山传奇》主要是以象山为背景的大型实景演出。《象山传奇》实景演绎是2013年桂林市委市政府落实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精神,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开篇巨作,是旅游企业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创举。桂林第一个以自然山水实景观光和文化科技体验游相结合的主题景区,演绎流传了千百年的象山传奇,颠覆了桂林山水观光游览的传统模式。

桂林的传统音乐文场曲艺、桂剧传统戏剧、桂林渔鼓、民俗婚庆、节庆演出等。桂林文场:主要流布在桂林市及柳州部分市县。广西文场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简称文场。广西文场较有影响的是桂林文场。桂林渔鼓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桂林的节庆演出有很多,如秀峰区三月三民歌歌圩节、阳朔渔火节、阳朔福利民俗文化旅游节等,这些节庆演出大都是依托桂林的风俗习惯而衍生的音乐旅游资源。

桂林市的音乐休闲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例如市中心、步行街、阳朔的音乐休闲酒吧可供游客休闲娱乐。酒吧文化在中国不过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它发展迅速,可以称得上是适时而生。多年前在茶馆和酒楼听传统戏曲是当时大众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对音乐取向的变换和选择也是必然。

二、音乐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确

历史上音乐旅游资源开发商业特征并不明显,所演奏的基本上是原生态传统音乐,而且以不收取报酬的义务演出居多。现在的桂林音乐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经营的项目之一,音乐旅游资源已全面推向文化市场,为了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与同类型的音乐旅游资源竞争,就要力求使音乐旅游资源适应旅游者的需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开发此项目的负责人在选择音乐旅游资源时,会注重资源的多样化,则忽视了其原本的姿态。甚至还夹杂着通俗性及现代流行音乐。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符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当地的传统音乐应居于主导地位,而开发者则担心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音乐会不受游客们的喜爱,造成传统音乐精华的流失及異化甚至到消亡。

(二)宣传、营销方式过于单一

桂林市音乐旅游资源的宣传与营销大多依托于当地的旅行社,旅行社大多是考虑游客的需求为主,而音乐旅游资源不太为游客所熟知,所以造成音乐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效果不够理想。在媒体融和时代,音乐旅游资源没有很好地发挥网络、广播、电台、报纸等大众传媒的作用。许多人来到桂林只会想到山水,却不知道桂林有太多的音乐旅游资源值得大家参观欣赏。

(三)创意不够

桂林音乐旅游资源就整体来说注重形态,忽视神韵,忽视了文化内涵。由于桂林市原本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文化发展区域,在规划开发这些由历史遗址和文物古迹为主的音乐旅游资源时,往往忽视了孕育这些文化的神奇美丽的自然山水风光,缺乏纯真烂漫的童话人格精神和神奇魔幻的艺术表现手法,所以缺乏情趣,有些枯燥。

(四)定价不科学与恶性竞争

近年来,一大批依托于音乐旅游资源开发的桂林旅游景点落地开花,很多项目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把公开的销售门票价格抬到很高但是却把对旅行社的内部销售价格压得很低,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价标准,不少游客因为不合理的价位而错过了观赏节目。

三、国际旅游胜地视野下桂林市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一)明确政府定位,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应遵循“市场化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节庆旅游应逐渐淡化政府色彩,演出旅游市场应逐步规范化管理,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合理定价、有序竞争。政府推动主要体现在发展战略规划、市场行为监管、公共产品供给、传播方式的更新,提高音乐旅游市场开发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另外,要创造良好的市场开发环境和公共交通条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尽可能避免多头管理的现象,为音乐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新闻媒体要大力配合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做好招商招展及配套服务工作,节庆地点要在展务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公安、交通、卫生、旅游、工商、技监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展会期问的社会治安、消防安全、交通疏导、卫生防疫、食品安全等工作,不断优化音乐旅游业发展环境,提升音乐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二)提升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队伍的素质

游客欣赏音乐旅游资源需要从业人员的讲解与分析,更需要展现音乐旅游资源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的专业与认真,导游的解说是否精彩、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旅游景点的游客评价通过口碑传播影响着旅游景点的评价。桂林部分景点的导游在进行景点解说中植入音乐元素、插入有关音乐的话题,这也要求从业人员对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与掌握。桂林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导游员的教育和素质作为全局工作之首,将桂林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一一改善。桂林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认识导游作用、关心导游成长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并在桂林旅游学校的院、系,以及职业培训所使用的相关教材中充实这一内容,以加强学生对导游职业认识的教育。申请将导游列入国家职称系列,由人事厅、劳动部来承办导游职称的取得,而不是仅仅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来处理。不断提高导游员的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导游员要关心政治,自觉参加政治学习,自觉做到不断提高政治修养。

(三)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于桂林当地音乐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桂林音乐元素的开发应该有机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去充分发挥音乐在旅游中的特殊作用。旅游有三个系统环节:一是出发点;二是中介机构(包括交通、居住、饮食);三是目的地(即景点)。

要将桂林音乐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将音乐元素充分渗透到中介机构及目的地这两个环节之中。如:在宾馆餐厅、咖啡厅、休闲茶吧、酒吧或城市的小吃街,桂林市十字街和阳朔县西街完美地根据游客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设置相关的背景音乐,引导游客欣赏音乐作品,将音乐与美食、美酒有机结合;将制作好的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乐器、不同地方特色纪念品和不同形式、不同体裁(声乐、器乐曲、交响曲、风光音乐片等)的音像制品(包括录音带、CD、VCD)在交通工具(火车、飞机等)及景点设置的音乐茶座上播放;建立独具特色的音乐博物馆,音乐实景剧等音乐旅游产品;依据具体条件开发音乐主题酒店或音乐主题客房,在客房内配备MTV、CD播放器等音乐设备,设置配套音乐小吧,这些能保護桂林商业化冲击下的音乐元素。

(四)合理布局桂林市音乐旅游资源

整体上来说,桂林市以及各个区县音乐旅游资源空间密度分布不均衡,桂林市音乐表演场所使用缺乏系统的规划,缺乏依托高等学校音乐学院、科研机构的音乐旅游资源依赖体,建议合理规划,通盘考虑音乐旅游资源优化调整分布发展方案。充分利用高等学校音乐学院、科研机构的音乐旅游资源,使桂林市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

国际旅游胜地 篇4

一、县域旅游均衡发展是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保障

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为桂林旅游“二次创业”赢得了利好机遇,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到2020年,桂林基本完成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建成“世界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

实现该目标,县域旅游均衡发展是重要保障。当前,桂林形成了“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空间系统[2],系统外的其他县旅游发展缓慢,全市旅游呈现失衡状态,因此,必须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径,实现县域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二、桂林市县域旅游转型、升级途径探索

县域旅游升级,需要更多差异化、特色化产品。以下以灌阳县为例,通过深入挖掘资源,找出特色,为桂林市县域旅游产品的升级转型提供思路。

(一)灌阳县概况

灌阳县位于桂林市东北角,距市区约159km,与湖南道县、江永交界,经济欠发达。该县地理位置偏僻,可进入性差,自然风光不突出,旅游发展滞后,是桂北旅游的“真空地带”,旅游发展难度较大。

(二)灌阳自然资源极具地方特色

1. 喀斯特地貌景观多样而奇特

灌阳属石灰岩地区,经多次构造运动,保留了发育初期的石芽(石林)、溶沟、漏斗,桂林地区到中后期发育的落水洞、溶蚀盆地、峰丛、孤峰、干谷、盲谷,以及溶洞等各种地貌类型,俨然是一座天然的喀斯特景观博物馆,其他县区不具备如此完整的景观。

文市镇的石林景区,占地5km2,具有双层结构、剑状峰顶、造型奇特等特点,该石林填补“大桂林旅游圈”没有石林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千家峒景区溶洞发育有奇特的钟乳丝,是石钟乳初期雏形,为该洞一绝;同时,洞内还发育有类似黄龙的“石梯田”、鹅管、石笋、石幔等造型奇特的景物,为游人提供了集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的景观。

2. 具有乡野风光的灌江风景

灌江是湘江一级支流,自南向北纵贯全县,于全州汇入湘江。“灌江三峡”风光位于县城以北约1km的官塘至水车水库大坝处,有“小三峡”之美誉,全长17.5km,流域面积1441km2,水面最宽201m,最窄处40m,两岸风光旖旎,美如诗画。江面碧波荡漾,奇山秀水美不胜收,待杜鹃花开,更是绚丽如霞。灌江是具有秀丽风光的处女河,与漓江相比具有十足的“乡野”特点,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 岭南地区的北国风光、冰雪景观

灌阳位于都庞岭西麓,海洋山东麓,都庞岭山脉呈东北—西南向,延绵百余里,其主要山峰多在1000m以上;海洋山脉呈南北向,从全州入境延伸至县西南部的洞井瑶族乡,在此处与都庞岭余脉连在一起,形成东西南三面山脉环绕,北向开口的“U”型山区,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冬季冷气易进滞出,造成长时间低温天气,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因而冬季可降雪,形成冰雪景观,并出现“雪淞、雨淞、雾凇”等岭南少有的北国风景,该景观对南方客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 垂直植物带谱明显

灌阳境内都庞岭、海洋山,山体海拔多在1000m以上,垂直落差较大,随着海拔的上升,光热水等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植物种类也随之变化,呈现明显的植物垂直带谱分布,为开发科普游打下了物质基础。

5. 原始森林、峡谷飞瀑、高山草地等景色各异

都庞岭千家洞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一处原始森林,都庞岭为五岭之一,由花岗岩岩体组成,山体雄伟高大,其主峰韭菜岭海拔2009.3m(华南第三峰);这里森林茂密、气侯宜人,瀑布、溪流、湖泊形式变化多样,高山草地,景观奇特,是开展户外探险旅游的好去处。

(三)灌阳县历史文化独具特色

1. 古道文化具有世界级的旅游开发价值

近些年,“文化线路”引起了遗产界的高度重视。古代,横贯中国南北的大动脉经过灌阳,为当地发展“文化线路游”提供了条件,该线路为“中原——过长江——入湘江——溯灌江——经恭城下漓江(或贺江)——入西江——到合浦、徐闻——出海至东南亚等国”。另外,灌阳西临湘桂古道,东靠潇贺古道,连接潇贺古道与湘桂古道的陆上交通也经过灌阳,灌阳处在桂北交通的十字路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遗留了大量的古迹,如舜帝南巡(舜帝庙遗址)、楚国平百越、秦始皇平定岭南、“海上丝绸之路过灌阳”、汉人南迁、少数民族的迁徙(这里是瑶族发祥地)、元军围剿千家峒、太平天国(升平天国遗址)、抗日战争、红军三过灌阳。

总之,“北达中原、南入南海”的地理格局,为灌阳承接南北、东西方军事、经济贸易、文化传播提供了基础。以此开展文化线路游,符合未来旅游发展趋势。

2. 灌阳是世界瑶族的发祥地

千家峒是瑶族发祥地,是灌阳发展瑶文化游的先决条件。瑶族是山地民族,受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影响,其文化独具特色,即便瑶族各支系之间,其文化也多有不同[3,4]。瑶族文化丰富而多彩,为我们打造多样化的旅游景区创造了条件。

因此,将千家峒打造成“民族圣山”,展示多彩文化,开展“瑶族圣地游”、“瑶族寻根问祖游”、“五彩瑶族文化游”,是符合资源本身的特点。

3. 唐景崧故里、桂剧文化是不可替代的人文资源

唐景崧,灌阳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在越南打败法军入侵,成为“抗法英雄”,在台湾抵抗日军侵略,深受东南亚、台湾等地人民的景仰,针对这部分游客,推出“唐景崧故里游”,将吸引一大批客人前来游览。此外,唐景崧还创办了桂剧,是该地区主要剧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桂剧文化资源对周边客人有极强的吸引力,游客来到灌阳月岭村(桂剧发源地),可欣赏正宗桂剧。这些资源具有垄断性,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素材。

4. 红军三过灌阳,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1931—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第六军团西征和第一方面军长征,曾三过灌阳。1934年,中央红军循红六军团西征故道,由湖南道县进入灌阳,在全州、兴安间强渡湘江,为确保红军主力顺利度过湘江,中央派红五师在进入县城的交通要道,阻截桂系部队,发生了著名的新圩阻击战,红五师全部壮烈牺牲,是我军历史上一次惨烈的战争。依此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灌阳旅游发展思路

通过资源分析,灌阳拥有自己的特色,可打造成以“古道文化”为基础,“瑶族文化、桂剧文化”为辅助,“红色文化”为点缀,“河流、喀斯特景观、高山、峡谷、植被、瀑布”为背景的“山水文化体验之旅”。景点建设方面,应优先发展千家峒景区、红色遗址地(酒海井、新圩阻击战)、月岭古民居、文市石林等,利用灌江水道,将县城与灌阳北部联通,形成水路、陆路环形交通网,将资源充分展示出来。

另外,待桂林1小时交通圈建成,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将极大促进该地旅游发展。

三、总结

由上可知,对资源认识越清晰,其特色就越明显,差异性越突出,市场吸引力就越强[5]。

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特色。通过深入分析,找出不同县(区)的资源特色,结合市场,开发差异化产品,提升旅游品质和价值。使全市旅游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处处都是亮点,县域旅游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 0 1 2-2020)》,2012年11月

[2]陆林等,《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9)1066-1074

[3]奉恒高主编,《瑶族通史(全三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日)竹村卓二著,金省萍,朱桂昌译《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国际旅游节活动方案 篇5

一、节会宗旨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三江特色旅游带、打造高端旅游中心的战略部署,以“激情迎省运,快乐游三江”为主题,坚持社会办节、群众办节、市场办节的原则,坚持以旅游牵动经贸、投资、文化协调发展,通过举办系列具有牵动性的大型集中活动和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展示佳木斯秀气、灵气、洋气、漂亮的城市形象,提高市民幸福指数,提升“三江明珠——佳木斯”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

二、节会时间

2012年8月15日—22日

三、工作任务

(一)开幕式筹备活动

1、开幕式主会场设在新玛特广场,结合环球国际模特儿大赛黑龙江总决赛颁奖典礼一并举行。

2、开幕式活动安排,以市领导讲话、宣布旅游节开幕,为获奖模特颁奖为主要内容。

3、邀请参加省运会的省领导和各地市代表团领导,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开幕式。

4、接待主要来宾及上级媒体,协调领导活动,起草领导讲话。

5、承办与开幕式相关的其它工作。

另行制定下发实施方案,各部门各单位遵照执行。

(二)文化体育活动

1、以“三江狂欢夜”为主题推出“迎庆省运会,不夜佳木斯”活动。省运会开幕式(8月16日)晚,全市开展下列大型活动:18时—20时,由市总工会负责,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各城区以体现节会主题或展示企业形象为主要内容,制作花车(40辆以上,样式不限),联合市自行车协会,一并组织花车和自行车巡游活动(路线:起点前进公安分局—长安路西行—长安立交桥南行—红旗街南行—胜利路东行—中山街北行—杏林路东行—胜利公园结束),(注:8月14日、15日和17日每日19时巡游一次);21时—24时,由市工信委牵头,由哈啤(佳凤)公司邀请周边地市在青少年宫广场组织“激情省运会,挑战啤酒王”活动;21时—24时,在知青广场由团市委组织全市青年参与激情广场,包括歌曲大联唱、健美操、现代舞、街舞及“激情2012”万人欢庆省运会迪斯科表演等活动;20时—21时,由市政府办牵头,由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佳木斯海事局和各城区配合,设计制作彩船(10艘左右,样式不限),在松花江市区段开展彩船巡游活动,(注:8月14日、15日和17日每日19时30分巡游一次);省运会开幕式后,由节会组委会牵头,市公安局、市水务局、市双拥办、市消防支队分工负责,在沿江公园举办焰火晚会;由市城管局组织全市邻街单位挂红灯笼、亮灯饰;由市建设局负责,全市路灯亮化;由各城区(社区)、各民间艺术团体和协会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市民参加各种活动。

2、以“三江之约”为主题开展群众文体活动。8月13日—17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桦南县举办“迎省运,抒豪情”书画展。8月16日6时,由市自行车协会组织我省东部地区自行车爱好者开展“迎省运,游胜景”城市骑游活动(路线:起点外滩公园沿江路东行-和平街南行-杏林路西行-通江街北行-长安路西行-德祥街北行-至4线公交车终点结束)。节会期间,由市体育局在沿江公园和市内各大公园举办“快乐舞步”健身操表演及其它健身运动。由市文广新局在知青广场组织露天电影展播周活动,在沿江公园和市内各大公园组织各民间歌唱团体和秧歌队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3、以“三江之夏”为主题开展专场文艺演出活动。节会期间在新玛特广场,8月16日16时由婷婷舞蹈学校,8月18日—22日19时至22时依次由张研古筝学校、前进区、向阳区、东风区、郊区举办专场文艺演出。由新玛特商厦为专场演出活动提供舞台及用电,节会期间广场封闭。观众由承办单位自行组织。由节会办统一将专场演出列入日程表,邀请市领导参加活动。

4、以“两情相悦手牵手”为主题开展鹊桥相会活动。节会期间,由市妇联组织开展大龄青年“鹊桥”联谊活动。

5、以“赫哲渔歌情”为主题开展民俗文化推介活动。8月18日—22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佳木斯市鱼皮文化展览和研讨会。

(三)经贸美食活动

1、招商引资活动。节会前,由市经济合作促进局组织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联系国内外企业和投资机构,推介我市优势项目、投资环境和产业政策,邀请中外客商来我市考察。节会期间,由市经济合作促进局牵头,组织参会客商,以参加省运会和城市旅游观光为契机,集中开展项目洽谈、经济技术协作等经贸活动。

2、对外交流活动。8月17日19时30分,在新玛特广场举办中俄专场文艺演出,由市外侨办邀请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文艺团体,由市文广新局安排我市演员参演并做好演出的策划组织和协调保障工作,由市直机关工委组织1000名观众。节会期间,由市外侨办邀请俄罗斯友好城市领导来我市参观访问,由市直有关部门邀请韩国等国家演出团体来我市演出。节会期间,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与俄罗斯学校互办夏令营活动。

3、三江美食评选推介活动。由市商务局、市餐饮协会组织全市各餐饮企业开展特色菜肴评选,推出“十大三江美食金牌菜”、“十套三江美食金牌宴”,由佳木斯日报社、市文广新局对入选美食菜肴向市民宣传推介;组织有关企业进行蛋糕、冰点、“俄式大餐”等美食创意制作展示。8月19日,开展一次集中推介活动,公布美食评选结果。

4、首届三江汽车文化节。8月16日-22日,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市电台、市电视台、佳木斯日报、政府网站,邀请哈尔滨市名车经销商,组织我市汽车经销商在新玛物广场、长安广场举办“鉴赏名车,畅游三江”汽车文化宣传推介活动。在活动现场,由市交警支队为购车者办理相关手续,由市金融办协调银行、保险公司为购车者办理贷款和保险业务。由市城管局协调保障长安广场场地。

5、“低碳生活”新能源产品展示活动。8月16日—20日,由市商务局在外滩公园组织我市大型家电卖场举办新能源生活精品展示活动。6、8月17日9时,由市经济合作促进局邀请西安市王志刚工作室来我市举办“生态城市”专题讲座,由市建设局、市房产局、市环保局、市开发办和房地产开发商组织人员参加讲座。7、8月18日—21日,由市就业局举办全市劳动力对接和创业带动就业洽谈会。8、8月18日,由市商务局牵头,举办盛世百年国际大酒店开业庆典活动。

9、商品促销活动。节会期间,由市商务局组织各大商场、餐饮企业,配合节会开展商品打折促销活动,调整营业时间,为游客和市民提供延时服务。各大商场8月16日营业时间为24时以后,8月17日—22日营业时间为22时以后。

(四)旅游观光活动

1、举办“中国电信杯”全市首届导游员大赛。节会期间,由市旅游局组织全市导游员以“规范服务标准,为省运会喝彩”为主要内容,开展导游员大赛。

2、佳木斯市首届旅游形象大使暨环球国际模特儿大赛黑龙江总决赛。7月15日-8月15日,由市旅游局协调组织省内各赛区举办环球国际模特大赛黑龙江总决赛,结合大赛评选我市旅游形象大使。同时,举办三江服装文化节活动,在各大商场组织模特儿大赛参赛选手参加系列专场活动。

3、节会期间,由市旅游局牵头,组织佳木斯市旅游协会成立挂牌仪式。

4、旅游服务行业“四个十佳”评选活动。节会期间,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人劳局、佳木斯日报、市政府网站组织开展全市“十佳景区”、“十佳旅游酒店”、“十佳旅行社”、“十佳餐饮店”评选活动。

5、节会嘉宾游览城市风光。8月21日晚,由市政府办牵头,由市接待办、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交警支队配合,以观赏城区市容市貌和沿江十里景观带为主要内容,自行设计线路,组织来我市参加省运会的各地市代表团(官员)游览观光。

6、万人徒步游。8月17日6时,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红十字会、市户外徒步运动协会和各城区,以游览城市景观为主要内容,开展徒步大赛活动。

7、“登山迎省运,健身览胜景”黑龙江省东部城市户外徒步旅游活动。8月21日—22日,由市旅游局牵头,由市户外徒步运动协会邀请组织我市周边地市登山运动爱好者,在猴石山风景区开展登山健身、城际联谊、户外摄影、野外露营等活动。由郊区协调保障卧佛山滑雪场和赫哲风情园广场场地,做好期间交通疏导、卫生救护、紧急救助等工作。

8、“赏中华奇石,品三江神韵”活动。8月19日—22日,由市旅游局牵头,在三江奇石馆(沿江路江天宾馆东侧)举办中华奇石展览。同时,在展览现场由佳木斯诗人流大海先生举办诗集《三江情》、《东极神韵》签赠活动。省运会期间,诗集对接待宾馆、省运会贵宾赠阅。

9、旅游线路、景区宣传推介。省运会和旅游节期间,由市旅游局组织旅行社推出一日游和二日游精品线路,同周边城市对接,互发旅游团,开展城市周边游活动,推介我市旅游产品。各旅游企业和景区开展促销活动。

(五)节会宣传活动

1、由市委宣传部编写下发节会宣传口号,利用宣传栏、阅报栏、电子屏幕等宣传阵地,将省运会和旅游节社会宣传相结合,在主要街路以各种形式,营造喜庆、隆重、热烈的社会氛围。

2、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市属新闻媒体统一开设节会宣传栏目,分阶段、有节奏、有重点地对节会的筹备、开幕式和主要活动进行全面充分宣传报道。

3、由市委外宣办、市文广新局邀请有关媒体,做好节会对外宣传推介。8月12日前,在黑龙江日报刊发旅游专版。

4、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制作三江旅游节宣传片,8月8日至22日,利用新玛特广场、长安广场等处室外大屏幕播放。8月16日晚,利用有条件的室外电子屏幕直播省运会开幕式。

四、组织机构

成立中国?佳木斯第十九届三江国际旅游节组委会

主 任:林秀山、孙喆

副 主 任:孙伟经、王平(常务)、蒋志芳、谭灵芝

成员单位: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市委外宣办、市政府研究室、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市建设局、市教育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经济合作促进局、市房产局、市环保局、市人劳局、佳木斯电业局、市国家安全局、市旅游局、市信访办、市气象局、市接待办、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工信委、佳木斯海事局、市外侨办、市金融办、市红十字会、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佳木斯日报社、晚报、市电台、市电视台、市政府网站、省运会组委会办公室、市双拥办、市就业局、市交警支队、市消防支队、佳木斯大学、市旅游学校、哈啤(佳凤)有限公司、大商集团、新玛特商厦、市消费者协会、市餐饮协会、市旅游协会、市自行车协会、市户外徒步运动协会、婷婷舞蹈学校、张研古筝学校、各城区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和6个推进组。

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沟通联络、检查督导等工作。

主 任:苏咏平

副主任:李大林

联络员:李 光 电话 8229423 ***

栾吉慧 电话 8242243 ***

(一)开幕式筹备活动组

组长: 苏咏平

牵头单位:市政府办

成员单位:市委办、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市政府研究室、市旅游局、市接待办、市外侨办、市公安局、市安全局、市安监局、市信访办、市城管局、市文广新局、市建设局、市电业局、市水务局、团市委、省运会组委会办公室、佳木斯大学、市旅游学校、市电台、市电视台、佳木斯日报、晚报、市政府网站、市交警支队、新玛特商厦

(二)文化体育活动组

组长:谭灵芝

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

成员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体育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工信委、佳木斯海事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总工会、市双拥办、市消防支队、哈啤(佳凤)有限公司、婷婷舞蹈学校、张研古筝学校、新玛特商厦、市自行车协会、各民间艺术团体、各城区

(三)经贸美食活动组

组长:孙伟经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成员单位:市直机关工委、市经济合作促进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城管局、市外侨办、市金融办、市就业局、佳木斯日报社、市电台、市电视台、市政府网站、市交警支队

(四)旅游观光活动组

组长:苏咏平

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市旅游局

成员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人劳局、市接待办、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红十字会、佳木斯日报社、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交警支队、市消费者协会、市旅游协会、市餐饮协会、市户外徒步运动协会、各城区

(五)节会宣传活动组

组长: 王平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成员单位:市委外宣办、市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市文广新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佳木斯日报、政府网站

(六)节会安全保障组

组长:蒋志芳

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成员单位:市国家安全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卫生局、佳木斯电业局、市气象局、市信访办、市城管局、市交警支队、市消防支队

主要工作任务是,制定节会安全保障方案,落实全市安全保卫、交通疏导、卫生救护、食品安全、电力供应、气象服务和各项活动的安全检查等工作。

五、总体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此次三江旅游节恰逢省运会在我市召开,通过举办三江国际旅游节,让群众广泛参与节庆活动,将进一步调动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结交国内外客商、吸引域外投资,是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各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办好节会的重大意义,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抓好各项工作,推出特色活动,以办好节会为契机,推动我市经济、文化、旅游快速发展。

2、解放思想,办好节会。既要把传统的活动内容保留下来,办精办好,又要开放视野,创新内容,提升整体层次。各条战线都要主动承办活动,谁的事谁组织,谁的事谁设计,谁的事谁落实。坚持节俭办会原则,厉行节约,防止浪费,严格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支出。节会采取市场化运作原则,支持、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承办节会,各项活动谁承办、谁投资、谁冠名、谁受益。

3、迅速行动,积极筹备。各专项筹备组要根据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报组委会办公室,经组委会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在节会召开前,要组织开展城市环境卫生整治,重点对城市公路出口、市区主要街路、风景区和旅游线路、餐饮商服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进行清理整治,以优美环境迎接游客,方便市民出行休闲。

4、改善环境,美化市容。加大整治力度,使绿化、美化、亮化再上新台阶,节日期间城区主要街道,县(市)、区政府要布置彩旗、彩灯,加强街道环境卫生和交通管理。

深圳 走向国际旅游城市 篇6

深圳正依托着既有的基础,创造着更新的条件、走向具有滨海旅游征和国际商务特征的国际游泳城市。

10月25日至27日。“全球化视野下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此次国际研讨会是一次国际高峰论坛盛会,受到国内外业界高度关注。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本次研讨会组委会主任深圳市副市长卓钦锐(以下简称卓)和广东省旅游局局长郑通扬(以下简称郑)。

本刊记者:深圳未来发展中,旅游业在城市经济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卓:深圳旅游业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就。深圳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旅游业成为深圳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和重要产业。

根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国际旅游城市,,是作为深圳未来的城市五个定位之一。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深圳现状、优势和未来发展的全面评估后所作的目标定位。这一战略目标表明,在深圳未来的发展中,旅游业将作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来对待,旅游产业是深圳最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领域之一。

本刊记者:与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相比,深圳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基础和条件有哪些?

卓:与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相比,深圳在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入方面差距较大,如深圳接待外国游客人数只有新加坡的六成、澳门的三分之一,深圳国际旅游收入只有香港、东京的五分之一,巴黎、伦敦的八分之一,纽约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从深圳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深圳是有基础、有条件建成国际旅游城市的。概括地说,一是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二是旅游产业地位突出;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旅游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四是滨海资源条件较好。深圳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城市。

本刊记者:深圳旅游业如何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契机?政府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深圳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

卓: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必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深圳旅游业有条件把握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更新现有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确保在亚太地区特别是粤港粤地区的影响力和游客到访率,确立和巩固主要游客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使深圳成为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国际旅游城市。

实现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目标,深圳要按照国际标准,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不断改进国际可进入性,比如开通更多的国际航班、争取更方便外国游客入境的政策措施等等。二是根据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按照合理分工、各扬其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全市旅游空间布局划分为东部滨海旅游圈、中部都市旅游圈、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北部旅游综合后备发展区4大块,形成竞争特色和竞争优势,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效益。三是加快国际特色的大型旅游项目建设。深圳正在兴建的大型项目包括东部华侨城项目、福田中心区(CBD)五星级酒店群建设,华侨城主题文化旅游产业带、人民南商业游想想区改造、大梅沙游客集散基地、观澜高尔夫旅游胜地等。四是举办更多的重大城市盛事活动,提升国防波堤知名度。近几年,深圳通过举办高交会,文博会等,加大了海外的招商和宣传力度,扩大了深圳的影响。“全球环境500佳”、“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的取得,也为深圳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但就旅游来说,这还不不够,还必须举办更多的重大城市盛事活动,塑造和传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旅游形象,使深圳成为全球旅游界个士关注的焦点。

本刊记者:您如何评价深圳旅游业的发展?深圳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郑: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深圳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一座现代化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旅游创汇基地。

深圳是广东旅游的主力之一,广东省旅游创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深圳旅游收入占广东的四分之一,旅游创汇占广东的三分之一。深圳创造了很多著名的品牌和一批拳头产品、龙头企业,在很多方面领广东之先,领全国之先。同时,深圳在推进深港旅游合作、深澳旅游合作、广深珠旅游合作以及泛珠三角旅游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推动全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书记者:深圳旅游要保持排头兵作用,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郑:深圳要在全国旅游业的发展中保持排头兵的地位,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全省的旅游发展做出新贡献。首先,深圳旅游要继续成为全省旅游发展的火车头。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全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新趋势、新产品、新手段,不断创造广东旅游发展的新经验,并率先在优势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深圳旅游应该有这个传统,也具备有这个实力。希望深圳向粤东、粤西、粤北实施旅游方面的观念扩散、资金扩散、管理扩散、游客互动,为全省旅游的区域均衡发展,为泛珠三角的旅游合作做出新的贡献。

本刊记者:深圳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要实现此目标,深圳面临哪些挑战,深圳离国际化旅游城市还有多远?

郑:深圳市委市政府根据深圳的现实情况和发展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是切合实际的,深圳具备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深圳也面临着差距和挑战。如城市的国际化方面,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深圳经济进入服务业与高新科技产业并重的时期,深圳旅游业发展受到城市用地紧张、东部滨海优质旅游资源保护难度加大、旅游营运成本上升等现实问题的影响。另外,深圳旅游业的产业结构、旅游资源的规模品质、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旅游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产业地位等都还有待提升。

当前,最紧迫的是要按照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总体目标,借鉴国际上知名国际旅游城市的经验和做法,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比如: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扩大外向型经济实力,健全城市服务功能;重视和加大国际旅游城市营销力度,尤其是国际市场宣传推广力度;举办国际旅游文化盛事节庆活动,大力提高深圳国际旅游知名度;重视发展国防波堤会展业,积极支持举办各类重大国际交流活,提供良好的国际旅游环境;努力挖掘旅游资源的规模品质,提高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在城市经济在城市以济中的产业地位,进一步加强区城旅游合作,尤其是通过深港澳、广深珠等旅游合作方式,进一岁提高深圳旅游吸引力。

滨海深圳东部海滨的蓝色情调

滨海城市的特色,不仅仅在于它拥有多长的海岸线,更重要的是城市性格的海洋

特色。

深圳,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海洋性格的城市。大亚湾、大鹏湾、深圳湾、葵涌、南澳,博大、广阔、力量、包容……257公里海岸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海洋文化沉淀,为深圳的旅游发展留下了一个可资精彩发挥的巨大空间。

最后的桃花源

在东部滨海这片被称为深圳最后的“桃花源”的地方,蕴藏着深圳以至珠三角地区最完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积淀,这是深圳市塑造深圳滨海城市形象,提高城市人文品位,建立国际旅游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

东部滨海涵盖盐田区、龙岗区葵涌镇、大鹏镇、南澳镇和马峦山,是深圳市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自然生态地区。梧桐-马峦山系自西向东延伸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将东部滨海地区与深圳其他地区分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区域;排牙岭山系横亘于半岛中北部;七娘山系则兀立于半岛南端。大亚湾位于其东、大鹏湾位于其西——由此构成了“三山两湾”的地形格局。

深圳将充分发掘东部现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以大鹏古城、客家民俗文化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完善的景区格局和旅游线路。

中国最美的海滩

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滩”之一的大鹏半岛海滩天生丽质气质清纯,尤其是西冲,那是一种天然的、几乎没有人工痕迹的美!称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似乎更准确些。

大鹏半岛的优势远不止拥有一两个漂亮的海滩。它三面环海,森林覆盖率达76%,山海相依,有沙滩、泻湖、岬角的巧妙组合,奇峰怪石众多。深圳第二高峰、有着美丽传说的七娘山,就坐落在西冲海滩的背后,那里是驴友的天堂。

盐田背靠梧桐山,东临大鹏湾,集山林之优雅,与海滨之秀丽于一身。这里既有风景秀美的梧桐山,三洲田山地资源,又有被称为“黄金海岸”的大、小梅沙。与众多错落有致的山间水库一道,构成高素质整体化的旅游环境。

傍海也要依山

印尼的巴厘岛、马来西亚的沙巴洲、泰国的布吉岛等不仅有迷人海滨风光,各具特色的大型度假酒店更令人流连忘返。和这些城市相比,深圳有一定的差距。风光旖旎的东部还处于低开发状态,大多数人只是周末来到这里享受两天海风。

有关专家表示,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的开发,大鹏半岛也要有长远开发建设的眼光,不要急于求成,要多参考国外成功经验,启动点的开发,最后做成若干个精品项目,形成世界级的旅游度假精品。

蓝色的海洋背后是更大面积的山,同样留给深圳一个巨大的开发空间。傍海更要依山,倚“蓝”不能轻“绿”。更多人认为,东部滨海地区除了作为现代化旅游海港城区,还应更突出其休闲、娱乐及居住功能,因为她不仅属于旅游者,也应属于全市居民。

坎昆:加勒比海明珠

墨西哥的旅游城市坎昆,建在长21公里、宽仅400米的美丽岛屿上。整个岛呈蛇形,城市三面环海,风光旖旎。在玛雅语中,坎昆意为“挂在彩虹一端的瓦罐”,被认为是欢乐和幸福的象征。2003年在这里举行的APEC会议,令坎昆名声大噪。

坎昆原是加勒比海上一座只有300多人的僻静渔村,1972年墨西哥政府在这里投资3.5亿美元建设旅游区和自由贸易中心,重点发展旅游业。1975年开始接待游客。

市区的各行各业都为旅游业服务,市内的旅馆建筑风格多种多样,色彩各异。其中谢拉顿旅馆是一座6层楼的金字塔形建筑,因南北会议曾在这里举行而闻名于世。海边有一片20公里长的白色沙滩,铺满了由珊瑚风化而成的细沙,柔如毯、白如玉,被分别命名为“白沙滩”、“珍珠滩”、“海龟滩”和“龙虾滩”。在海滩上还建有以棕榈叶为顶,石为柱的玛雅式凉亭和小屋。

坎昆被认为是玛雅文化的源地,岛上还有玛雅文化的圣米盖里托古迹废墟等建筑。在尤卡坦半岛东北部的奇琴-伊察,还有闻名世界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图伦遗址是迄今墨西哥保存最好的一座玛雅和托尔特克人的古城。墨西哥政府已制定了“玛雅世界”旅游规划,以推动整个尤卡坦半岛的旅游业的发展。

威尼斯:水城丽影

威尼斯是什么?是大海,是水城,是贡都拉小舟,是圣马可广场,是圣马可大教堂,是广场上的鸽子,是总督宫,是狂欢节,是假面具,是马可·波罗……靠近这个城市,水城的讯息夹着空气咸咸的味道便扑面而来。

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的威尼斯,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

威尼斯城四周环海,包括了一百座大大小小的岛屿,只有西北角有桥与大陆相通。威尼斯有一条长4公里、宽30~60米的主运河,城市里共有2300多条水巷。威尼斯的房屋建造独特,地基都淹没在水中,象从水中钻出的似的。在这座水上城市里,汽车、摩托车、甚至自行车都是被禁止的,在路边叉着“TAXI”的牌子,指的是汽艇,威尼斯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船,而贡都拉则充当了自行车的地位。

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艺术名城。全城有教堂、钟楼、修道院、宫殿、博物馆等艺术及历史名胜450多处。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继佛罗伦萨和罗马之后的第三个中心。

作为地中海的贸易中心,这里港口每年进出货船达万艘以上。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上旅游城市,面积只有6.9平方公里,居民只有10万人左右,而每年来此观光旅游的游客却达上千万之多。

花园深圳城市森林的标准生活

与上海相比,深圳没有那么热闹;与成都相比,深圳没有那么悠闲。深圳有自已的独特的风情:城市和生态环境和谐协调,美景中渗透人文精神。一种山海相依,建筑园林归一的情调。

建在花园上的城市

打开深圳市地图,月光立刻被大块大块的绿色抓住。

与其说深圳是被花园包围,不如说深圳建在花园上。北面,绵延起伏近50公里的山体为深圳构建起天然绿色屏障;南边。精心保护的368公顷的红树林,构成沿海风景;主次干道两旁10—50米的道路绿化化带为深圳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也令深圳置身于绿树与鲜花之中。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设计、规划了一个适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精心

构筑了点、线、面、带相结合的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

特区创办初期,绿化覆盖率只有10%。后来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赋予自然景观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2000年12月,深圳获得国际花园城市桂冠,这是中国城市首次获此殊荣。

在城市森林呼吸

在深圳居住很大的理由是因为深圳花园般的标准生活,满目都是沁人心脾的绿色。

有绿色本来并不稀奇,但莲花山公园、笔架山公园、梧桐山、仙湖植物园、大南山丘陵山地等400多处公园、花园,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如绿宝石坠落在喧嚣的都市且大多免费开放,这在全国也实属罕见。面积达146公顷的笔架山公园由十余座小山峰组成,主峰海拔178米。在峰顶吹着山风,俯瞰深圳市容,远眺海景,很是惬意。位

于中心区的莲花山公园与新建的市民中心遥相呼应。每逢周末会吸引大批游人前来观光、娱乐,茵茵绿草是放风筝的绝佳地点。

荔枝公园、中心公园、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绿色明珠般散落在市区内。城市干道两侧的绿化带,又将大小公园串起来。目前深圳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5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1平方米,被评为最适合居住城市。

今天深圳的建筑大多根据地质、地貌规划设计,或临海远眺,或依山而立,使整个城市成为了一首和谐优美的交响乐。

闹市一隅的湿地红树林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面积368公顷。每当候鸟南迁过冬之时,这里就成了观潮、赏鸟、游林的好地方。

更教山水总相依

在国内不少城市纷纷兴起“广场风”、“移植大树风”时,深圳没有随大流,深圳几乎没有“广场”,尤其是不利于渗水的大片水泥地广场。深圳还严格禁止从别处移植大树,即使是市内的大树迁移也受到严格限制。在一些生态景观带规划者突出了生态的理念,强调乡土物种。如今,共计近20万株的乔木、灌木,初步组成了多层次、色彩丰富、具有季相变化的生态植物林带。

深圳是丘陵山地型城市,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同时赋予深圳以美丽的“山城概念”,是今后的方向之一。

新加坡:巴掌上也要种草

新加坡仿佛是一个精雕细刻的杰作,足以让每一个欣赏它的人叹为观止。

花园与树木遍布了整个岛屿,其中以占地52公顷的新加坡植物园最受人喜爱。园内保有原始的树木与精心种植的稀有花草。新加坡也是世界上两个拥有大片原始热带雨林的城市之一。道路两旁树木成荫,街头到处是小花园、小草坪,花香草绿,空气清新。新加坡种有各种花卉,其中以国花一一兰花最为著名,这些经过精心呵护的兰花颜色鲜艳,芬芳馥郁,而叶子花则布满了街头巷尾,甚至连丑陋的电线杆也被缠绕装点起来,鲜红或淡紫的花朵附在自由伸展的枝条上,在和风中轻轻摇曳,即使无须人工照料,也能随处开放。

每当清晨,清脆的鸟声会把人们从梦中唤醒;夜幕降临。各种乌儿唱着欢快的歌,进入树林。人在乌中,鸟在城中。虽然身居闹市,车水马龙,却是蓝天碧水,蝉鸣鸟叫。

宁可向空中发展,也要保证有65%的面积用于绿化。现在,新加坡即使是一些狭窄的街道,也想方设法进行绿化,如果路太窄无法种道边树,就利用沿街建筑物墙基,设种植池,搭棚架,种上藤蔓性的植物。

堪培拉:没有水泥墙的城市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一个漂亮而文雅的城市,市区依山傍水,有山丘密林环绕。1913年前,堪培拉只是一个代名词,这里的山丘、草地也只是山羊和袋鼠的家园。如今这里的绿化覆盖率达58%,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5.5平方米,比“欧洲花园”日内瓦高出4倍。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花园城市,有“大洋洲花园”的美誉。

堪培拉早在建市时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不设非植物墙,几十年来,这条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全城除总理府有一道围墙、一个岗亭外,所有的机关、私邸均以绿墙代之。而今,市内共种有600万株树木,世界上各种色彩艳丽的树木几乎都能在这里见到,如白桦、西洋杉、悬铃木、垂柳、榆树、胡桃、喜马拉雅杉等。

城市布局严整、合理,建筑新颖美观,很少有高层建筑。街道秩序井然,交通方便,空气新鲜,绝少尘埃。

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公园就座落在堪培拉近郊,还有一座占地40余公顷的国立植物园,栽有澳大利亚特有的奇花异草,是澳国植物研究的权威中心之一。

欢乐深圳动感之都的欢乐情怀

旅游从主题公园开始

深圳真正意义的旅游业出现在1989年。那年11门, “一步迈进历史,一日游遍中国”的“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在深圳湾畔建成开业并立刻引起轰动,成为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的“开山之作”。“锦绣中华”引领的主题公园建设的热潮持续至今,随后,华侨城集团又在4.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别于1991年10月、1994年6月和1998年10月建起了主题各不相同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 欢乐谷“三大主题公园,同样在全国旅游行业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这里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最集中的群落,深圳也通过建设自己独特的人文旅游景点,经过对文化遗产的良性开发和对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有深圳特色的“新文化资源”,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深圳新的经济增长点,华侨城人造景区也因此被誉为“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经济奇迹”的成功个案。2005年,华侨城各旅游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就达1025万人次。

明斯克航母世界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座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军事主题公园,“到深圳?看航母”已深入人心!蛇口海上世界、野生动物园、青青世界、海上田园,主题不同,风格各异,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人。

青春和个生的汇集地

“夜生活”本来是娱乐消费的代名词,但在深圳却是夜以继日的。蛇口酒吧街作为深圳“吧文化”的发源地,异国情调的酒吧比比皆是,被称为“深圳的兰桂坊”,一直受到港澳及外籍消费者的喜爱。华侨城酒吧街是青春和个性的汇集地,酒吧老板大多是年轻人,营造的酒吧气氛不论是热烈还是沉静,都让人从中找到年轻的感觉。中信城市广场酒吧街主要由一组透明玻璃酒吧屋组成,每间面积百多平方米,最独特的地方是这里多数酒吧只出售一个国家的酒和饮料,如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

各式各样商场、食肆密度之高和生意之兴隆冠绝全国。新兴的SPA中心,档次之高也让你想起“帝王式的享受”。

置身移民城市深圳,你就来到了美食天堂,天南地北珍馐百味。酒店、食街使出浑身解术看家本领吸引食客上门,向西村食街、华强北食街、八卦路食街、蛇口食街、盐田海鲜街,中国各大菜系、特色小吃,西餐、日韩料理等,最挑剔的嘴巴也会得到满足。

尽管如此,要作为国际性娱乐城市,深圳还远远不够。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原丹麦国家旅游部部长埃里克·彼特森在参观完深圳后就曾指出,在他参观的中国城市中,很少有城市像深圳这样在娱乐方面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特色,也很少有城市能够在夜间提供这么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深圳参评最佳娱乐旅游城市是合适的。但是,深圳还要走出去,看看国际上著名的娱乐城市是怎样的,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从而开拓思维,把城市办得更好。

洛杉矶:你想怎么玩?

国际旅游胜地 篇7

1 桂林民居旅馆文化更新建设背景

1.1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提供了契机

为了促进桂林旅游事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桂林旅游在其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同作用, 桂林市编写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规划年限为2012年至2020年。2012年11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该纲要是统领桂林未来8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总规划”, 描绘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基本蓝图, 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路线图”。纲要提出桂林世界旅游城将分为四个阶段, 于2030年全面建成, 结合旅游、生态、创新、低碳四大理念建设23个功能区, 建成后的桂林世界旅游城将成为集各种旅游元素为一体的旅游城。在此背景下, 桂林的民居旅馆将迎来广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桂林民居、习俗文化的提取, 对现有的民居旅馆进行更新改造, 旨在为来自全球各国各地的游客提供别致的住宿体验。

1.2 大众旅游体验加速了进程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国内或出境旅游, 这标志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经济的飞速发展, 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时间, 收入也变得可观, 他们愿意放慢生活节奏, 感受旅游带来的别致体验。家是中国人传统文化的核心, 要想深入地接触当地的民俗民风,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融入当地的居民生活中, 就像在龙胜民居旅馆中一样, 亲自体验历史留下来的自然农耕文明。目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面临着精神的缺失, 他们渴望通过自己对大自然、对社会的认识, 建立一些细腻的个性空间来表达他们对于家以及闲适自然生活地追求。

1.3 桂林民居旅馆发展建设一哄而上, 急需统一规划, 文化更新迫在眉睫

开办民居旅馆风险小、成本低、收效快、手续简便, 这些特点致使民居旅馆建设呈现出一种一哄而上的杂乱态势。民居旅馆的更新建设, 应充分体现本地所特有的居住文化, 从外观设计、空间营造等方面将传统居住文化融入其中, 使其更具吸引力, 长盛不衰, 永葆生机。目前, 桂林的民居旅馆尚处起步阶段, 只有阳朔民居旅馆规模比较大, 其余县区业态布局发展不平衡, 无统一的相关规划。

2 传统居住文化与民族习俗对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的影响

2.1 传统居住文化对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的影响

传统居住文化包括住宅建筑的外在形态、建造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审美观念、民族心态、居住者的行为方式和意识观念等居住习俗。火是侗、壮等少数民族的崇拜物, 象征着终年不灭。桂北民居建筑内部多数建有火塘, 是家庭的社交文化中心, 家人或客人都围着火塘就餐、歌唱、聊天。灌阳县文市镇的民居建筑在其墙壁、门楣、窗户、立柱、柱础等有较好的雕刻, 院内有戏台、储藏、古井、花园、菜园。全州、兴安有许多朴素大方、具有地域性代表风格的马头墙民居建筑。桂北的资源、龙胜聚居着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 自古侗族人民就喜欢群居, 鼓楼通常是群分的标志, 多按姓氏分片集中。这些丰富灿烂的居住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居住模式和聚落空间布局上有着强烈的映射;这些地处山区的村寨, 由于地形复杂, 道路纵横, 交通交错, 而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聚落空间;这些以传统居住文化为主题的民居旅馆文化空间通过对空间的个性化营造, 创造了鲜明的主题旅游文化环境背景;这些代代传承的传统居住文化空间丰富了民居旅馆的更新内容, 凝固了物质文化遗产, 赋予了文化更新的生机活力。 (见图1、图2)

2.2 民族习俗文化对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的影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是世世代代不断发展和接连不断的源泉。对民居旅馆进行文化更新, 可以很好地保护好历史遗产, 也能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体验当地民族的特色, 同时也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桂林民族习俗文化十分丰富, 就龙胜境内居民中, 少数民族就占76%, “红衣节”“花炮节”“情歌节”“扁担节”等民俗文化旅游节受中外旅游者的青睐。恭城的瑶族婚俗表演可称为瑶族歌舞的经典, 包括情歌对唱、挑新郎、找新娘、哭嫁、背新娘、拜堂成亲、过榜头关等瑶乡风情。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 期间各种大型的民族歌舞表演充分体现了多姿多彩瑶乡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物质风俗、社会组织风俗、节庆风俗、人生仪礼和精神文化民俗五部分。高层次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民居旅馆可通过打造壁画、雕塑、服饰、音乐、美术等小品, 展现当地的民俗艺术文化, 使游客能够在自身所处旅馆的田园风光中感受艺术文化所带来的民俗风情。 (见图3)

3 桂林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策略研究

桂林民居旅馆文化的更新应当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中兼容并蓄。我们应考虑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积极分析城市的发展需求, 抓住社会的发展趋势, 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特色,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性地发展桂林民居旅馆文化, 与时俱进。

3.1 建筑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

将传统居住文化引入民居旅馆的建设中, 首先是体现在民居旅馆的建筑文化上。民居旅馆文化的更新建设, 要求我们尊重历史, 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目前, 许多地域性建筑民居遭到拆迁破坏, 展现当地民居特色的东西早已荡然无存, 能用来作为特色旅馆的民居少而再少。能否在现代与传统中结合统一, 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思维方式来诠释传统的民居风格是建筑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融合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 一些少数民族村寨做得相对好些。如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民居旅馆, 聚居着壮族、苗族、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 别具特色的龙脊梯田景观闻名于世。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和国内旅客, 他们能保留原有的传统“干栏式”建筑, 辅助地对构造材料进行以新换旧, 人性化的配置生活设施, 这种整体的建筑形态保持着传统的当地风格, 体现了建筑文化与民居的融合。 (见图4)

3.2 居住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

传统居住文化是民居旅馆建设的灵魂, 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源泉与游客感受的精髓所在。桂林在民居旅馆的开发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为了迎合各种旅游者的需求, 许多居住习俗都被遗弃了。从游客观光体验的感受上讲, 他们除了希望能欣赏到独特的民族建筑特色之外, 还希望能真正体验当地的居住习俗、生活方式, 这些能给人带来别致感受的体验是他们选择入住民居旅馆的原因之一。民居旅馆的更新应在不改变最基本的民俗民风、居住格局、住宿功能的前提下, 对住宿的居住环境、居住氛围、居住文化的特殊性感受进行更新设计。 (见图5)

3.3 外来个性文化与本土民俗文化相融合

当不同外来个性文化或主题内容的民居旅馆出现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时, 每一个旅馆当中都会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表达, 如适当添加小资情调、文化创意、生活体味等个性化较强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的加入相对于民居中民俗文化体系而言, 是一种割裂, 但对外面的整体空间来说, 这些元素的支撑又成为一个能够体现文化创意的场所, 形成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空间。外来文化元素的进入, 还意味着本土民居相对封闭的居住习俗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存文化空间被打开了, 对于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旅行者而言, 中国的农耕文化对他们极具吸引力。广袤的农田、淳朴的民风及别有特色的建筑,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 对于生在城市, 长在城市的外国人来说, 这样近距离接触农田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

3.4 民居旅馆个体环境氛围与整体村落文化建设相融合

单个的民居旅馆建设, 并不能展示传统居住文化的全部。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的体现, 也不应只局限于建筑单体, 还应考虑聚落的规划布局、空间肌理和整体构成。历史告诉我们, 事物一旦脱离了群体就会显得孤立, 只有把自己放到更大的群体背景下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民居旅馆文化更新应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将民居旅馆的发展研究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环境场所中, 全面客观地分析民居旅馆对当地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生态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3.5 可持续发展、生态绿色概念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的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概念。自20世纪末以来, 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 也日益深入人心, 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 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新的建筑形态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又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因此, 民居旅馆文化更新应将建筑文化与自然环境结合, 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构建前所未有的生态建筑形态。 (见图6)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由出行交通工具的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旅游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趋势。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加速建设, 能满足越来越多中外旅游者的需求, 也使桂林旅游市场越趋国际多元化。我们应抓住这个历史机遇, 深刻挖掘桂林的传统居住文化、民族习俗, 并传承应用到民居旅馆建设更新中, 以此丰富民居旅馆的文化内涵, 让其健康的发展。桂林在民居旅馆的更新过程中, 要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 做到建筑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居住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外来个性文化与本土民俗文化相融合、个体环境氛围与整体聚落环境建设相融合、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绿色生态文化相融合, 从而促使桂林民居旅馆建筑和文化健康更新发展。

摘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 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该胜地建设背景下, 桂林的民居旅馆迎来了广大的发展更新空间。本文通过对桂林居住文化、民俗文化的分析, 研究民居旅馆文化的更新策略, 旨在为来自全球各国各地的游客提供别致的住宿体验。

关键词:胜地建设,民居旅馆,文化更新

参考文献

[1]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Z].2012.

[2]覃彩銮.广西居住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6.

[3]林轶.浅谈民居旅馆开发中传统居住文化的应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 :63-67.

[4]桂林市联合调研组.桂林民居旅馆业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中共桂林市党委学报, 2014, 14 (3) :33-37.

[5]谢雨萍, 李肇荣.乡村民居旅馆的开发与经营初探──以桂林阳朔为例[J].经济地理, 2005, 25 (3) :418-421.

国际旅游胜地 篇8

目前, 国内对房车旅游研究较少, 对房车旅游的概念界定还处于探索阶段, 万展强将其定义为旅游者借助房车离开他们的惯常居住地, 前往其他地方开展休闲、娱乐、度假、朝拜等游憩活动[4]。廖军华则将其范围缩小, 特指借助于房车暂时性地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地到郊外进行的游憩活动[5]。

房车旅游的具体特点为:①灵活便捷性。房车旅游是将“房"与“车"完美的结合, 使旅游者在旅行中能灵活变更出行线路, 选择游览景点, 不必为订房、订票、找餐厅烦恼, 摆脱传统旅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②丰富多样性。建立在房车基础上的房车旅游, 将垂钓、野营、划船、拓展训练、户外探险和游览观光等活动融为一体, 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度假活动, 丰富游客的活动内容。③经济实用性。游客作为房车旅游的导演, 可自行安排旅途中的各项开支, 通过房车体验, 解决旅途中的吃、住、行问题, 免去住宿、餐饮等费用, 从而达到费用开支的最小化。④独立自主性。房车旅游极好地突显游客的个性, 不论是在房车自身的布置上, 或是在旅游路线和内容的选择上, 还是在出游人数的组合规模上, 都充分尊重游客的个人意愿。由此, 结合旅游学相关理论和房车旅游的特点, 我们将房车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以房车为旅行交通和住宿工具, 前往房车营地或其他地方开展休闲、娱乐、度假和探险等游憩活动, 以享受亲近自然、新颖刺激或自由灵活的生活为目的的新型旅游方式。

1 房车旅游发展概况分析

房车旅游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 现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甚至生活中的一部分, 房车露营产业甚至成为国家经济支柱产业[6]。在欧美发达国家, 购买房车的费用比购买固定房屋低廉, 因为其经济适用和便利而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从世界主要国家房车行业相关数据可见 (表1) , 发达国家在生产商、经销商、房车营地和房车拥有者四方都有很大的发展, 形成了一条房车旅游产业链。

房车旅游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 处于起步阶段[7]。在2000年中天高科生产出第一辆房车并成立第一家专门经营房车旅游的俱乐部之前, 我国房车旅游市场还属于空白。中青旅总社在2002年将“兴城”作为房车旅游的第一个试点, 独家推出了兴城房车“三日游”, 获得很大的反响, 房车旅游终于走向我国旅游市场。截至2010年底, 我国已有房车4500余辆, 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普通家庭10%的房车拥有率还有很大差距。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房车露营联盟, 截止到2010年。

国内房车旅游呈现以下特点:①起步晚、底子薄。目前我国房车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 房车保有量少, 营地建设落后, 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房车旅游产业链。大多数城市和旅游景点都没有达到建设国际露营宿营地的标准, 正式挂牌的营地数量远不能满足房车旅游发展的需要。②设施差、隐患多。交通、路况和气象信息发布不及时, 路标和加油站指示、汽车维修服务等不完善, 公路交通的主要网点缺乏相应的急救车、救护站、消防设施、消防器材等急救救援设施的配套设置。③成本高、限制多。在我国租赁房车旅游所需费用对一般的消费者来说显得过高, 尤其是押金过高, 只能在高端游客中寻找市场, 难以普及到大众游客。此外, 我国房车发展的限制也很多, 如公路收费高、收费频次多, 增加了旅游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④潜力大、效益好。房车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房车旅游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全国假日办发布的数据, 中国旅游者每年都以20%以上的数字递增, 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消费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2015年, 中国旅游业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超过1.3亿人次, 创汇达1000亿美元以上, 将成为真正的世界旅游第一强国。

2 海南发展房车旅游的SWOT分析

2.1 优势 (S)

国家政策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号) [8]指出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把房车旅游、邮轮游艇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 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潜水、露营、探险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12月31日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意见》) [9]。《意见》指出, 扎实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 培育发展房车、游艇、轻型水上飞机、潜水设备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也发布了《关于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若干意见》, 将重点支持海南省旅游业创新发展, 重点支持发展和旅游业相配套的特色房车游, 汽车租赁, 游艇制造、销售、租赁等特色服务类型。这将使海南省在行业准入、经营范围及用语核定上比以往有更大的灵活性, 为海南房车旅游繁荣发展带来政策优势, 也为海南发展房车旅游以及露营地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10]。

资源环境优美:海南富集海、岛、山、河, 资源丰富多样、组合度好, 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集中了滨海沙滩、热带雨林、珍稀动植物、火山与溶洞、地热温泉、宜人气候、洁净空气、民族风情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生态环境较好, 2009年海岛森林覆盖率达到59.2%, 天然草原面积9.5万hm2, 空气质量总体优良, 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 82.2%的河流和88.9%湖泊水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III类标准, 86.7%的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符合国家Ⅰ、Ⅱ类标准。这些为海南房车旅游发展以及露营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体验环境。

区位条件优越:海南岛位于东亚和东南亚的中心位置, 靠近国际海运主航道, 地处热带, 拥有沿海、沿边、岛屿等地缘优势, 地利位置和气候条件具备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条件。海南良好的区位减少了旅游淡旺季的影响, 有利于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便利。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全省实行省直辖市县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赋予了特区立法权, 尤其在国际旅游岛建设方面给予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为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的房车旅游提供探索发展的环境, 海南可在房车旅游以及露营地建设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旅游发展迅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政策地鼓励之下, 加之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与热带海滨风光, 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纷至沓来, 海南房车旅游业依靠如此强大的客源市场以及诸多的外部原因, 必将展现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据统计, 近六年海南旅游发展迅速, 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达14%, 旅游人次平均增长率超过10%。

2.2 劣势 (W)

交通基础较差:海南目前重大交通设施发展滞后, 快速通达周边地区的出岛通道亟待完善。岛内交通网络东线较为完善, 中线地方高速公路和西线道路状况较差, 现有国道、省道技术等级较低, 农村道路交通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道路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景区内的道路交通、停车场地以及设施设备在建设初期都没有考虑房车的需求, 缺乏自驾车服务基础设施和露营地设施。

营地、停靠站建设尚未到位:对房车旅游, 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营地建设, 如果没有营地支持, 房车只能变成空壳。营地不只是为了供房车停靠, 还要为其提供电力、补充水箱、排污处理等服务。好的营地通常临近旅游资源地, 依山傍海, 加上各种娱乐、运动、商务、生活等综合服务。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营地建设标准, 海南也没有制定地方性的规章制度。随着海南重视房车旅游, 营地建设也日渐红火, 目前海南建设较为成熟的露营地是海口市西部的中天行假日海滩房车露营地, 但目前海南的房车露营地数量远不能满足房车旅游发展的需求。

交通、保险等配套法规亟待出台:房车它不同于一般的汽车, 在驾驶方面自然需要更高要求。国内拖挂式房车相关的驾驶技术要求与所需驾照类别的法律法规很不明确, 如果按照现行的机动车准驾车型分类, 只有具备A2驾证的驾驶人员才能开牵引车, 拖挂式房车还不能上高速行驶, 这对房车外出旅行造成了很大困难。房车过桥费用相关规定的缺乏也制约了房车的普及。目前, 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房车设置的保险类型, 也没有统一的规定, 目前海南方面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制度要求。对房车的制造以及上路行驶都有一定限制, 制约了海南房车旅游和露营地建设。

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海南境内地形复杂、高低悬殊, 不同地区气候又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在低温少雨的共性基础上, 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个性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特点, 这为房车旅游安全、道路建设以及露营地建设增加了难度,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房车旅游的开展。

2.3 机遇 (O)

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高度重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为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明确支持海南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发展旅游房车、邮轮游艇等旅游装备制造业, 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露营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 为其发展房车旅游创造了有利时机。

房车旅游成为旅游休闲的一大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观念及生活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旅游休闲已经成为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人们对休闲度假质量要求逐步提高, 房车旅游带来的深度休闲体验受到人们的喜爱。大众的关注和国家对新型旅游度假方式的日渐关注、支持, 为海南发展房车旅游以及露营地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内房车旅游市场需求巨大:2010年中国的房车露营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国内房车生产制造商数量有所增加, 日趋激烈的竞争会更会促进国产房车的发展。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让国外更关注, 更多欧美房车企业希望进入中国市场, 国内房车产品价格范围进一步得到扩展。国内露营地建设虽然标准未定, 但兴起迅猛, 具有不同特色和服务标准的露营地网络日趋完善。中国房车产业终于即将步入快速发展的初始阶段, 房车配套设施的露营地以汽车自驾游为契机发展趋势广阔。

2.4 挑战 (T)

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儒家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其崇尚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中庸之道, 造就了国人喜安定、不喜流浪, 喜保守、不喜冒险的“根"性。因此, 海南岛发展房车旅游的突破瓶颈重点在于如何降低目前房车市场的进入门槛, 使房车旅游走进普通百姓家中, 取得广大游客的认同, 吸引更多的追随者。当前海南的房车旅游主要集中在一些高端市场, 广大群众出游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 自助游、跟团游占据了市场的主体, 拥有房车的主体大多为成功人士, 人数仅局限于小部分人群, 阻碍了房车旅游的发展。

新兴旅游业态竞争环境激烈:虽然房车的出现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 但房车旅游的发展却迟迟不见成效。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房车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业态还处在摸索阶段, 存在较多缺陷;三是因为房车处在一个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 面临着传统旅游和新兴旅游的双重竞争压力。

在新兴旅游业态与传统旅游的竞争中, 很大方面是大众的认知和接受度问题。房车旅游在我国发展不过十余年, 在国内的认知度远不如其他传统旅游业态高, 与发展较成熟的传统旅游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 房车旅游的政策与法律保障、安全保障未形成系统, 且存在较大限制因素, 如房车上牌难、驾驶不便和过路费高等。此外, 新兴旅游业态之间也存在较大竞争, 主要表现在政策倾斜力度、消费市场竞争以及企业投融资的竞争等。在政策上国家支持各种新兴旅游业态, 如[国发 (2009) 41号]文件明确指出应大力支持房车、邮轮游艇等新型旅游产业, [国发 (2009) 44号]指出培育发展房车、游艇、轻型水上飞机、潜水设备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等;在旅游消费市场上, 由于新型业态存在一些共性使它们存在部分共同的消费群体, 如喜欢新颖刺激的年轻消费者, 造成市场的竞争。由于新兴旅游业都存在投资大的特点, 造成融资困难以及各业态之间的融资竞争问题。

3 海南发展房车旅游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房车旅游管理和运行机制

房车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 具有产业链长、乘数效应大的优点, 涉及的产业有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 在发展与推广中, 难免会遇到各方面困难, 需要政府部门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 积极引导相关行业之间相互配合、创新发展, 共同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房车旅游的发展。首先, 在房车旅游的培育和发展中应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国发44号]文件指导下, 建立房车旅游的相关政策法规, 简化房车营地建设审批手续, 建立房车相关交通法规, 在配套设施和交通等的建设方面给予优先优惠, 同时加强安全管理, 引导房车旅游健康发展。其次, 加强相关行业的协作, 房车生产商、房车租赁公司、房车协会、房车俱乐部、旅行社、房车营地和景区景点等行业应相互协作, 在行业协会和政府的规范和指导下, 共同为市场需求提供相关服务。如通过行业协作在有条件的景区建立一定规模的房车营地, 并形成连锁, 以统一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将房车营地贯穿一体, 为游客提供深层次的休闲旅游服务, 带来多方面的经济效益。第三, 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从产品设计、生产、宣传到产品的营销都进行创新发展。房车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 缺乏消费基础和影响力, 更需要把重心回到产品上, 先从产品的市场化设计做起, 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滨房车度假产品。如提出房车半自助游产品, 旅游者可驾驶出租房车或自己的房车来到房车宿营地, 旅游者可获得景区门票、定制行程单、往返大交通票务、销售业务和提供房车相关的VIP服务等, 以此增加市场竞争力。

3.2 加强房车旅游多元化营销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 信息交流日益频繁, 国外一些新兴项目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而我国作为第四大旅游消费国, 已有一大批具有尝试一些新颖旅游产品实力的旅游者。据《中国旅游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在1199份有效问卷中, 8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参加房车旅游, 公众表现出对房车旅游的热情。目前国内拥有房车的群体主要有房车租赁公司、房车营地、大型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 对房车旅游感兴趣的多为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旅游者、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士和国外游客等。前者不但具备较高的购买能力, 而且拥有大量的时间, 出游频率较高;后者则充满激情与挑战自我, 喜欢寻求刺激和追求自由灵活的旅游方式。因此, 我们要通过多种营销手段, 紧抓这一主要目标消费市场, 运用网络平台进行便捷的网络营销, 建立房车旅游相关网站为游客提供快捷、全面、安全、周到的旅游服务。在各大网站建立微博, 时刻更新房车旅游信息, 创立最直接、最便捷的房车微博行销, 也可通过业内协会、人士举办各种房车博览会、展会向潜在消费者介绍、推荐房车旅游方式。然而, 房车旅游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旅游消费主要还集中在高端客源市场。国内对房车以及房车旅游的概念还有多数消费者不了解, 房车旅游的理念甚至在大城市中认知度都很低[1]。中华民族具有喜欢定居、群居, 崇尚保守、安定, 不鼓励冒险的传统, 对房车生活被认为是“无根漂泊"、“流浪"生活。因此, 需要通过政府、协会以及企业加大宣传力度, 弘扬新兴的旅游休闲方式和“深度游"新理念, 企业休假制度的多元化改革以及对亲近自然游、远足旅游等的宣传和推广, 使人们逐渐改变传统的休闲度假观念, 接受房车旅游的新方式。

3.3 建立衔接国际标准的服务体系

海南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应借助“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 积极开展国际房车旅游合作与交流活动, 借鉴国际房车旅游发展经验, 包括产品研发、营地建设、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经验。我们应以国际化改造为手段, 建立衔接国际标准的房车旅游服务体系, 在房车生产、旅游交通、房车营地建设、旅行社服务和旅游服务等领域和环节, 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如建立房车电子商务平台, 为游客提供快捷、全面、安全、周到的旅游服务。同时, 引入国外“自由"和“环保"的房车旅游理念, 在房车的开发中加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力度, 占领技术制高点;在营地建设中注意与周边环境协调, 保护环境并进行个性化设置;在旅游过程中提倡“绿色房车旅游"。

3.4 推进房车旅游信息系统建设

国家旅游局指出, 在线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房车旅游、自驾车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正在快速发展, 要满足这部分新兴旅游需求离不开自身的现代化, 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智慧旅游"。现代旅游业同金融业、互联网业、通讯业结合越来越紧密, 通过互相借力达到共同发展。海南房车旅游发展应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 推动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全面提升房车营地、房车度假区、房车旅游金融卡、景区和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其中, 功能齐全的房车内部应具有倒车影像系统、雷达测速警报系统、冷暖气系统、电影院音响系统、GPS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这些必须与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 才能实现全方位智能化控制。同时, 鼓励房车旅游企业与金融业沟通合作争取多种形式的融资信贷指支持, 拓宽房车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 探索开发新型的旅游金融产品, 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 发展海南智慧旅游。

参考文献

[1]魏翔, 王绍喜.房车旅游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及其战略相互性分析[J].旅游学刊, 2005, (5) ∶81-86.

[2]于秋阳, 杨斯涵.房车旅游发展条件评估分析与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 2012, (4) ∶72-77.

[3]李婧.房车旅游:露营基地应对新挑战[N].中国文化报, 2012-08-20.

[4]万展强, 张绍文.房车露营地与房车企业多角化经营[J].旅游经济, 2010, 9 (3) ∶10-11.

[5]廖军华.关于我国房车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 2009, (9) ∶141-142.

[6]杨振之.法国露营旅游发展历程、数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N].中国旅游报, 2009-12-14.

[7]钱学礼.我国房车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J].商业现代化, 2006, (9) ∶243-244.

[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2009.

[9]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

国际旅游胜地 篇9

早在19世纪70年代, 就有西方学者开始了旅游产业经济效应的研究。葛留克斯曼 (1935) 首次对旅游业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马西森 (Mathieson) 和沃尔 (Wall) (1952) 提出了“旅游乘数”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后, 学者们又逐步建立了投入产出表、旅游卫星账户等复杂的旅游经济效应计量模型。但很少有学者单独对旅游产业创汇效应进行全面分析, 一般都是将其作为旅游产业经济效应的一部分进行分析。

另外, 一些学者分析了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学者们对西班牙 (Balaguer&CantavallaJord, 2002) 、中国湖南 (周丽, 2011) 等地区的实证研究均得出了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Chi-Ok Oh (2005) 对韩国的实证研究表明:短期内经济增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Kulendran&Wilson (2000) 、Shan&Wilson (2001) 对澳大利亚、中国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与国际旅游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本文运用旅游业经济效应的相关理论, 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力求对海南旅游产业创汇效应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并得出改进的政策建议。

一、海南旅游产业创汇发展概况

(一) 海南旅游业发展历程

在建省之初, 海南的旅游业产值收入很低, 基础设施也很落后。办特区以来, 海南省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同时, 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 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推动了海南旅游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下面从旅游收入等方面动态地考察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具体的增长情况见表1。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海南统计年鉴》整理得来。

从表1可以看出,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建省初期, 海南的旅游业刚起步, 1988年旅游总收入仅为2.87亿元 (见表1) , 占海南省GDP比重为3.7%, 占第三产业产值的11.8%。建省办特区后, 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接近30%, 1993年的增长率甚至高达300%, 仅在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 出现轻度的下降。而1988-2010年海南省GD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6.4%。

总的来说, 自建省以来, 海南的旅游业处于高速增长时期, 一些年份的指标增长还快于同期海南GDP的增长。

(二) 海南旅游业创汇发展成效

随着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 海南旅游业创汇的效果日益显著。1988年, 海南旅游外汇收入仅为1547万美元, 约为当年出口额的二十分之一, 仅占GDP的0.07%。建省办特区后, 旅游外汇收入不断增长, 1988-2010年年均增长率约为18%, 高于海南整体经济的增长水平。2008年, 海南旅游创汇达到39032万美元, 约为1988年的21倍, 相当于当年出口额的五分之一, 占全省GDP的2%。其增长详情可见图1。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海南统计年鉴》整理得来。

海南旅游业外汇收入的不断提高, 不仅直接为旅游业的发展积聚了资本, 而且促进了海南经济的开放, 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而为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二、海南旅游产业创汇效应分析

(一) 海南旅游创汇与出口创汇比较分析

海南旅游创汇效果明显, 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从1988年到2010年, 海南旅游业所取得的外汇收入由0.155亿美元增长至3.223亿美元, 增长近20倍, 年均增长率17.7%, 高于同期海南出口额增长水平和GDP增长水平 (16.6%) , 见图2。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海南统计年鉴》整理得来。

在外贸出口方面, 海南省外贸出口的增长较为缓慢, 总值不大, 从1988年到2010年, 海南省的贸易出口额从2.95亿美元增长到了23.91亿美元, 总共才增长了约7.1倍, 年均增长率仅为11.2%, 远低于海南旅游创汇和GDP的增长水平。

另外,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海南旅游创汇跟上了全国旅游创汇的增长, 而出口创汇则相反。从表2可以看出, 多数年份海南旅游业创汇占全国旅游业创汇总额的0.7%以上, 1992年甚至占到了1.45%, 而且历年海南旅游业创汇收入占全国旅游业创汇总额的比重都高于同期海南出口额占中国出口额的比重 (后者大都在1%以下) 。尤其是最近5年, 后者一直低于0.2%, 这说明海南省外贸出口发展较为缓慢。

数据来源:海南数据根据历年《海南统计年鉴》整理得来;中国进出口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整理;中国旅游创汇数据根据历年《中国旅游年鉴》整理。

(二) 海南旅游创汇对出口创汇的影响分析

下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海南旅游业创汇的作用。由于海南旅游业创汇的增长快于海南贸易出口额的增长, 所以海南旅游业创汇对海南贸易出口额的贡献率应该有相应增长, 现将这种情况与全国的情况做比较, 详情见下表 (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 自1988年以来, 海南旅游业创汇增长较平稳, 旅游业创汇对贸易出口额的贡献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海南数据根据历年《海南统计年鉴》整理得来;中国进出口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整理;中国旅游创汇数据根据历年《中国旅游年鉴》整理。

(三) 海南旅游创汇对GDP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旅游创汇效应的另一种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促进作用, 为了分析海南省旅游创汇对海南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 笔者基于1988-2010年海南旅游外汇收入和GDP等数据, 运用相关软件, 进行实证分析。

1. 模型设定

为了单独衡量旅游创汇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 假设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在以下分析中, 本文用WHSR表示海南旅游业外汇收入, 用GDP表示海南省生产总值, 构造对数回归方程:Ln GDP=α+βln WHSR+u, 即将生产总值取对数 (Ln GDP) 作为被解释变量, 外汇收入取对数 (Ln WHSR) 作为解释变量。式中, a表示常数, β表示ln FDI的系数, 其含义为FDI变动对三次产业GDP的影响, ut表示误差项。

2. 数据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主要指标有海南省生产总值 (GDP) , 海南旅游外汇收入 (WHSR) , 样本区间为1988-2010年, 样本数据均来自于1988-2011《海南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海南经济统计公报》。为了避免币制波动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文中WHSR值用当年的汇率换算成以亿元为单位的人民币额。

基于以上思路, 运用海南1988-2010年的统计数据, 通过相关软件对WHSR与GDP两个变量进行回归, 并查看WHSR对GDP的贡献。

我们以1988-2010年相关数据为基础, 用OLS进行回归分析, 构建回归方程如下: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该方程的拟合度高达91%, 这说明该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的拟合程度较高。分析结果表明, WHSR对GDP的贡献为0.8576, 即海南省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会使GDP增加0.857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 海南省旅游创汇对海南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创汇效应明显。

三、改进海南旅游产业创汇效应的政策建议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 海南旅游业创汇效应显著, 对海南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提高了海南经济开放程度, 已成为海南主导产业之一。

但是, 海南省旅游产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旅行社实力分散,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旅游产品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体系和特色, 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海南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 不利于海南旅游产业创汇等经济效应的充分发挥。

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 推进海南入境旅游的发展, 提高海南旅游业外汇收入, 促进海南旅游产业创汇效应的发挥, 对于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海南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提高景区可进入性

海南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通讯和交通都不够通达, 而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 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 海南要紧紧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 加快海南旅游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尽快推进进出岛通道的开辟, 对现有机场进行扩展改造, 在博鳌等地筹建新机场, 加强港口和邮轮码头建设, 构建海陆空三维入岛立体交通体系。

在东环铁路成功开通的基础上, 进一步修建西环铁路, 推进中线高速公路的建设, 形成通达的“田”字型高速公路网络, 加强中西部农村公路建设, 促进新景点的开发, 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

(二) 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 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入境游客往往来自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对网络和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 要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 逐步推进无线网络的覆盖, 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旅游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此外,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推进旅游酒店业、餐饮业和旅行社业的健康发展和品牌创建, 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海南特色旅游服务体系, 促进旅游区建设的标准化和管理服务规范化建设。

(三) 加快旅游产品创新, 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需求, 充分利用资源, 结合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进行旅游产品的构思和开发, 以特色和品质取胜, 同时对已有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开发, 并将其与人文背景相结合, 增加其对外地和境外游客的吸引力, 科学规划, 逐步形成以滨海度假旅游为主导、观光旅游和专项旅游为补充的特色旅游产品结构。

同时, 结合市场实际, 突出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依托逐步完善的岛内陆地和海上交通网络, 将精品景点连点成线, 开发东线滨海游、中线民俗游、西线探险游、热带雨林生态游、海洋探奇游等精品旅游路线, 精心打造旅游品牌, 并根据游客需求开发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产品, 形成品质高卓、结构完整、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才能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 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创汇等经济效应的发挥。

(四)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改善旅游服务质量

建立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相配套的咨询、卫生、信息、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公共信息、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服务, 建立健全安全救助体系, 推进旅游法规的落实, 切实保护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引进国外著名景点的管理办法, 规范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从业标准, 同时加强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本土基础教育水平, 以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从而为游客塑造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 增加游客逗留的时间和旅游的次数, 才能更好地发挥旅游业的各类经济效应。

(五) 提高政策开放度, 增强国际竞争力

纵观世界著名旅游景点, 其开放和便利的政策是吸引境外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国际旅游岛, 海南应该领先国内其他旅游城市, 加大开放力度, 扩大免签证国家范围, 放宽免签证限制, 延长免签时间, 充分实行离岛旅客免税政策, 增设免税商店, 拓展国际航运, 开放国际邮轮班线, 提高海南入境旅游的便利性。

开放海南融资政策, 放宽旅游业市场准入限制, 大力引进国内外旅游企业, 促进旅游产业自由竞争, 同时利用国内外资源建设各类旅游学校, 切实提高海南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和展望

(一) 主要结论

经过对海南省旅游业创汇效应的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相对货物进出口贸易, 海南省旅游业创汇效应明显, 历年海南旅游业创汇收入占全国旅游业创汇总额的比重都高于同期海南贸易出口额占中国贸易出口额的比重;

2. 海南省旅游业创汇的作用不仅在于提高了外汇收入, 促进了资本积累, 而且还拉动了海南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旅游业创汇对贸易出口额的贡献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3. 海南旅游创汇效应还体现在对海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据分析, 海南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会使GDP增加0.8576个百分点。

4. 为促进海南旅游产业创汇效应的发挥, 可从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旅游产品创新、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政策开放度等方面着手, 推进海南入境旅游的发展, 提高海南旅游外汇收入, 推动海南出口贸易和整体经济发展。

(二) 海南旅游业创汇前景展望

2009年12月31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该意见指出, 海南省将在2018年, 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到时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国际基本接轨, 旅游服务基本达到国际水准。而到2028年, 海南将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 旅游产品达到国际水准, 城市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现代服务业等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综合环境能满足中外游客的各种需求, 成为国际热带海岛度假休闲胜地。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 海南将逐步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 这无疑会大大促进海南入境旅游的发展, 增加旅游产外汇收入, 海南旅游产业的创汇效应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孟新宇.海南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08, 28 (3) .

[2]李颜.海南旅游产业的产业地位实证分析及发展策略[J].科技和产业, 2009 (09) .

[3]梁海兰, 秦远好.重庆市旅游外汇收入与GDP增长关系探析[J].区域经济, 2009 (27) .

[4]冷冰冰.重庆旅游业经济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06.

[5]佚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L].海南政府网, 2010-06-21.

[6]黄景贵.国际旅游岛新版海南梦[M].海南出版社, 2010.

国际旅游胜地 篇10

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是促进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桂林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机遇。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过程中,会展业可以发挥独特而显著的作用。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关系。会展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扩大旅游业的市场,而且能够提升旅游业的质量、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变。当前,通过构建桂林会展品牌战略来促使桂林会展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全面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显得十分必要。

一、桂林会展品牌的现状分析

桂林会展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培育起具有一定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如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等。这些会展品牌不仅得到了政府和业内权威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在持续举办的过程中积累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并达到了较高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同时,桂林的会展品牌涵盖了会议、展览、节庆等会展业的不同组成部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桂林会展品牌产品体系。桂林的会展品牌凸显地方特色,依托于世界闻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桂林着力打造“桂林国际旅游”系列品牌,并通过深入挖掘桂林的独特资源,正在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会展新品牌,如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国际动漫节、桂林房车节、恭城桃花节、阳朔渔火节、兴安米粉节、资源河灯歌节等。近年来,桂林进一步加大了会展品牌开发的力度,2014年创办了中国桂林进口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名品展,并成功争取到中国·东盟旅游展和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从2015年开始永久落户桂林。

尽管桂林在打造会展品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必须看到桂林的会展品牌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桂林会展品牌的规模和质量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同类会展品牌仍有较大差距。以桂林最具代表性的会展品牌——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为例,它是目前桂林规模最大的展览会,2014年该展会的展览总面积也仅为同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一半左右。而两者在质量上的差距更为明显,桂林旅博会的专业观众人数仅为旅交会的1/3,专业买家人数则更是不到旅交会的1/10。专业观众比例是判断展览会专业性和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专业买家则是专业观众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参展商最为看重的群体,他们直接决定着展览会的交易效果。桂林旅博会专业观众的比例尚未达到我国《专业性展览会等级的划分及评定》中最低级别的标准。而桂林旅博会的参观人次大大超过旅交会,其主要原因是桂林旅博会向普通公众开放2天且无需购买门票,旅交会则只向普通公众开放1天且需购票,因此桂林旅博会的参观人次中绝大多数是普通公众,庞大的普通公众人数更降低了桂林旅博会专业观众的比例。

其次,桂林会展品牌的定位尚不够明确,已有的会展品牌尚未明确自身与其他城市同类会展品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如同样是“国际旅游”会展品牌,桂林旅博会还没找到旅交会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难以实现与旅交会的错位竞争;一些新开发的会展品牌定位更为模糊,如首届中国桂林进口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名品展,其在品牌定位上究竟是专业性贸易展还是综合性消费展给人以非常混乱的印象。再次,桂林会展品牌的题材比较单一和陈旧,现有品牌基本上都属于旅游或者食品、农产品、房车等传统消费品题材,缺少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的创新型产业题材,从而极大的束缚了桂林的会展市场竞争力,难以支撑桂林会展业的持续发展。桂林会展品牌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桂林缺乏会展品牌战略的结果,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会展品牌将无法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二、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背景下桂林会展品牌战略构建的意义

(一)全面提升桂林会展业的竞争力,有力保障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目标的实现

城市会展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会展品牌的竞争,会展品牌是各城市会展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通过构建会展品牌战略,可以从全局的高度为桂林创造、培养和扩大会展品牌资产,提高会展品牌质量提供一系列行动方案和指南,促使桂林会展业的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而桂林会展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不仅可以为会展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产业创造了新的市场增长点,能够有力促进桂林旅游收入的增长,提高桂林服务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而为实现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二)不断增强桂林会展业的辐射效应,有力助推国际旅游胜地的产业转型升级

会展业的产业关联度高,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会展品牌的辐射效应尤为明显。会展品牌汇聚了巨大的人流、物流、商品流、技术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为各相关产业带来了强劲的需求,强有力的带动了各相关产业,尤其是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商贸、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会展品牌对于举办城市扩大服务产业在经济中的比例,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显著作用。通过构建会展品牌战略对桂林会展品牌进行合理规划,进一步提升桂林会展品牌的实力,从而使桂林会展业的辐射效应不断增强,不仅有助于桂林以会展旅游为突破口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更能推动桂林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促进国际旅游胜地产业体系的全面转型升级。

(三)充分发挥桂林会展业的名片效应,有力促进国际旅游胜地形象的传播

会展活动素有“都市名片”的美称,是传播会展举办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而知名的会展品牌更是对外展现举办城市的社会风貌、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文化特色以及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是树立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的绝佳平台。一个城市拥有的会展品牌的数量和档次已经成为衡量其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构建会展品牌战略将指导桂林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会展品牌,从而能更加充分的发挥会展业的名片效应,使会展品牌在桂林对外传播国际旅游胜地形象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背景下桂林会展品牌战略构建的内容

构建桂林会展品牌战略就是要全方位的建立桂林会展品牌战略体系,这一战略体系要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相适应。根据会展品牌培育的过程,桂林会展品牌战略体系应包括五大部分:会展品牌定位战略、会展品牌开发战略、会展品牌塑造战略、会展品牌推广战略和会展品牌维护战略。

(一)会展品牌定位战略

会展品牌定位就是要明确会展品牌在市场中所要占据的位置,其关键是寻求相对于市场竞争者的竞争优势,也就是找到相对于同类会展品牌的独特且有价值的差异点,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桂林必须把握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这一历史机遇,紧密结合国际旅游胜地的战略定位来制定桂林会展品牌定位战略。第一,在会展品牌的市场定位上,应符合国际旅游胜地“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的战略定位。在市场区域的选择上应重点锁定国内周边省份和以东盟国家为主的周边国家,突出桂林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泛珠三角经济区等多个经济合作区域的区位优势;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上应注重多元化,除了商贸人士,政界人士、专家学者、文化精英等也应作为重要的客户群体,以彰显会展品牌的文化交流特色。第二,在会展品牌的产品定位上,应突显国际旅游胜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桂林会展品牌一定要在“生态”和“创新”方面大做文章,在产品定位上重点强调生态价值和创新价值,使会展品牌成为汇聚生态型、创新型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平台。同时,考虑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桂林会展品牌在产品定位上应更注重个性化特色和服务制胜,而非大规模,在“小而精”、“小而专”上下功夫。第三,在会展品牌的形象定位上,应体现国际旅游胜地“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桂林会展品牌的形象定位应巧妙的突出目的地因素,使人们由世界一流的目的地形象联想到世界一流的品牌形象。品牌定位战略是制定其他品牌战略的基础,也是会展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桂林会展品牌战略构建中尤为关键。

(二)会展品牌开发战略

会展品牌开发就是通过改进原有会展品牌和增加新的会展品牌来提高会展市场占有率。桂林会展品牌开发战略应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产品线扩展战略。即为原有会展品牌增添新的内容,扩展品牌产品的品种,形成子产品系列并培育子品牌。如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可以在原有国际旅游商品展等专题展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专题展,如智慧旅游展、低碳旅游展等,通过完善和扩大产品线来增强品牌竞争力。第二,品牌延伸战略。即把成功的会展品牌延伸到其他会展产品上,凭借成功会展品牌的影响力来推出会展新品牌。例如,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是目前桂林最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因此可以将“桂林国际旅游”这一品牌名称运用于其他类型的会展产品,如桂林国际旅游峰会、桂林国际旅游节、桂林国际旅游创意大赛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桂林国际旅游”系列品牌。第三,多品牌战略。即通过开发多种不同题材的会展品牌来拓展会展市场。桂林除了依托旅游业开发旅游系列会展品牌,还应进一步明确自身其他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据此开发更多不同题材的会展品牌,如各类服务业、绿色农业、低碳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题材。第四,品牌联合开发战略。桂林会展品牌应加强与旅游品牌的联合开发,将会展品牌产品与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重点打造的旅游精品紧密衔接起来,实现会展品牌与旅游品牌的相互促进,加速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资源整合及产业融合发展。

(三)会展品牌塑造战略

会展品牌塑造就是通过对会展品牌要素的设计来构造和建立会展品牌。桂林会展品牌塑造战略应围绕五个主要的品牌要素来制定:首先,品牌号召力的塑造。会展品牌的号召力即是会展品牌在其所属行业的影响力,其决定了会展品牌吸引目标客户的能力。桂林会展品牌要获得更大的号召力,一是要促使更多的国家级机构和知名国际组织成为其主办单位或支持单位;二是要使更多的行业骨干企业成为会展品牌的客户;三是要使会展品牌真正成为反映行业最新动态的风向标;四是要争取得到权威国际会展组织(如UFI)的认证。其次,品牌知名度的塑造。会展品牌的知名度反映的是会展品牌被目标客户认出和记起的能力。桂林应该加强与国内外主要新闻媒体的合作,对会展品牌进行持续而广泛的宣传,促使桂林会展品牌的知名度达到最为理想的状态,即当提到某类会展品牌时,桂林的会展品牌能够主动被想起甚至首先被想起。第三,品牌认知度的塑造。会展品牌的认知度反映了目标客户对会展品牌品质的感知程度以及对会展品牌内涵和价值的理解与认可程度。桂林提高会展品牌认知度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会展品牌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从会展前的策划、招展、组织观众到会展中的现场管理、后勤保障、旅游安排再到会展后的跟踪反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服务,使客户切身感受到桂林会展品牌的价值,加深对桂林会展品牌的认同。第四,品牌美誉度的塑造。会展品牌的美誉度反映的是目标客户对会展品牌的好感和信任程度。一方面,桂林会展品牌要信守对客户的承诺,通过诚信经营在客户中建立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桂林会展品牌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公关传播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第五,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会展品牌的形象识别系统是用于促使目标客户识别会展品牌的系统化的理念、行为和感觉符号体系。桂林会展品牌应从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感觉识别(FI)三个层面精心设计自身的形象识别系统,从而更有效的向目标客户传达鲜明而独特的品牌形象。

(四)会展品牌推广战略

会展品牌推广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将会展品牌信息传播给特定的目标受众,以树立会展品牌形象。桂林会展品牌推广战略应着重从四个方面来制定:第一,传统媒体推广战略。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仍是品牌推广的重要阵地,桂林会展品牌应进一步加大在受众面广、权威性高、专业性强的传统媒体中的推广力度,争取传统媒体对桂林会展品牌进行深度报道,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优势。第二,新媒体推广战略。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在品牌推广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桂林会展品牌应更加注重新媒体的运用,以更多样化的手段向受众传播更富个性化的品牌信息。除了利用重要的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发布品牌信息以外,桂林会展品牌还必须建设好自己的网站,会展品牌自身网站的质量直接影响受众对会展品牌质量的判断,同时桂林会展品牌应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即时发布信息并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和亲和力。第三,整合传播推广战略。桂林会展品牌应综合运用广告、直邮、公共关系、新闻宣传、人员推广、机构推广、事件推广等各种推广方式传达统一的品牌信息,同时与国际旅游胜地的目的地推广相结合,将会展品牌信息与目的地信息紧密融合在一起进行传播。第四,国际推广战略。桂林应加强会展品牌的国际推广,如选择主要国际市场的当地主流媒体和网站进行品牌宣传,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和商务机构等渠道推介会展品牌,积极参加EIBTM、IMEX、IT&CMA等国际著名会展专业展会等。

(五)会展品牌维护战略

国际旅游胜地 篇11

今年,北京市旅游局正式更名为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游委),在提出“世界城市”发展目标不久,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北京率先尝试行政制度创新的意义何在?成立“旅游委”仅仅是机构名称的改变吗?带着心中的疑问,我们采访了北京市旅游委主任鲁勇先生。

《时尚北京》:北京市旅游局更名为北京市旅游委,这背后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用意吗?

鲁勇:2011年4月8日,北京市旅游委揭牌。过去的北京市旅游局是单一的行业部门,正式变更为旅游委是向部门综合联动的转变。旅游委的成立为北京市旅游经济转型,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体制基础,将会联合协调园林、绿化、文化、文物、水务、商务、规划、国土、建设、交通等多个部门的优势,共同推动北京的旅游事业,实现旅游“资源多样化、服务便利化、管理精细化、市场国际化”,将北京旅游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旅游产业对首都经济的拉动作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对吸纳就业和增加收入的带动作用、对提升区域服务能力的基础作用越来越突出,因而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已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北京市旅游局更名为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并纳入市政府组成部门,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而是发展理念升华、管理职能调整、工作思路拓展的重要体现,它标志着首都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设立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后,部门定位突出两个重点,即着眼于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打造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着眼于打造重要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深度挖掘旅游产业的生态附加值、文化附加值、科技附加值、服务附加值、教育附加值,激活存量开发增量。逐步改变把旅游业局限在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三方面上的传统认识,拓展民航、铁路、公路、餐饮、住宿、商业、通信、会展、博览、娱乐、文化、体育等领域旅游服务功能,开发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等领域新型业态旅游,促进旅游业从一般观光游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求知综合游转变。

《时尚北京》 :北京市旅游行业未来的具体发展规划。

鲁勇:旅游业是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低碳绿色、带动力强的产业,并且旅游业是告别短缺经济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拉动力。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人们开始有国内旅游需求;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将迎来一个国内游、入境游与出境游竞相繁荣的全民旅游时代。目前,北京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加之北京拥有丰厚的旅游和交通资源,无论作为旅游目的地、中转地还是客源地,都将进入一个持续提升的旅游兴盛期。

旅游局调整为旅游委并从市政府直属机构“升格”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就是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作用所作的重要制度创新。旅游委成立后,会逐步推动并实现工作机制的转变,强化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发展协调和服务监管四项重点工作,通过体制创新的制度安排,使政府和市场各归其位,更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旅游资源的作用,挖掘旅游业附加值。从今年开始,北京市每年都将投入10亿元以上专项资金,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市场开发。

我们将着眼于开发北京旅游资源的生态附加值、文化附加值、科技附加值、服务附加值和教育附加值五个附加值,特别是我们要充分借鉴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构建北京与世界旅游城市的联盟体系,探索建立与世界主要旅游机构国际合作机制,促进与世界旅游城市的交流合作。

为此,我们勾画了“一、十、百、千、亿”的发展目标,也就是争创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0%以上,年入境旅游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入境旅游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2亿人次。

《时尚北京》 :六月底京沪高铁的开通营运,将会给北京的旅游业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鲁勇:京沪高铁起自北京,终到上海,线路全长1318公里,沿线分布着多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京沪高铁缩短了区域往来的时空距离,为区域间加深旅游合作创造了便利条件。京沪高铁的开通使区域旅游深度合作有了外部条件,同时,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不同区域板块之间的合作有了内生动力。

京沪高铁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旅游景区必须有更多的“亮点”来留住游客。这需要政府整合资源、引导企业、包装产品。区域合作可以整合所有互补性的资源,解决产品多元化和产品丰富性的问题,满足游客多层次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从一般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京沪高铁沿线七个省市是重要的客源地,每个地方都有很多旅游消费需求。七省市又都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北京和上海均是重要的国际旅游中转地,从旅游目的地、中转地、客源地来说,七省市有很强的合作愿望和合作基础。目前,七省市已形成一个共识,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应是板块之间的互动交流。

2011年6月20日,由北京市旅游委、上海市旅游局、天津市旅游局、南京市旅游园林局、济南市旅游局、沧州市旅游局和蚌埠市旅游局共同主办的“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成立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此次大会以“同行、共享、互利”为主题,七个联盟城市将依托京沪高铁,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新思路,本着“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大力推进城市旅游合作,共同打造“交通旅游”的合作典范。

由于旅游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活动,因此旅游目的地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对旅游资源开发本身进行投资外,还必须建造道路、港口、饭店、宾馆等配套设施。这加大了旅游开发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通过区域旅游合作,特别是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可以增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能力并避免重复建设,从而节约旅游生产要素投入量。此外,旅游目的地间的区域旅游合作,可以通过客源互换,提高对现有旅游资源与各种接待设施的利用率。

《时尚北京》: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旅游委推出了什么旅游主题活动?

鲁勇: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旅游委推出了红色主题游,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可谓娱乐学习两不误。红色旅游游玩线路,作为新文化运动发源地的北京,红色旅游景点比比皆是。北京红色旅游系列活动已于2011年5月3日启动,旅游委为市民推出19条经典红色旅游线路。这些线路中包括了北京几乎所有红色旅游纪念地和红色旅游景区,如新文化运动寻迹游、万安公墓追思先烈游、卢沟烽火宛平游等。

北京市旅游委为纪念建党九十周年还和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电视台合作,共同打造了90集系列专题节目《红色地图》。节目选取中国共产党90年革命历程中,在北京的斗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90处代表性历史遗迹,以及共产党人在北京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故事等作为拍摄素材,目的是让广大观众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了解更加丰富、更加深入、更加生动,提高参与红色旅游的兴趣和热情。

国际旅游胜地 篇12

旅游管理体制

众所周知, 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管理旅游业, 这些机构统称为国家旅游组织 (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ion)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旅游组织 (NTO) 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开拓者、规范者、协调者。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其改制意见

与飞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 我国旅游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基本上仍然沿用计划经济色彩极浓的模式。可以说, 旅游业发展的超前性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旅游管理体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在旅游业发展之初, 我国众多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对西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进而对我国的旅游接待体系构成了较大的需求压力。对此, 我们按照“五个一起上”的方针, 鼓励各行各业都来办旅游, 旅游业的行政壁垒被突破。同时, 卖方市场条件下旅游业较高的利润率也吸引了各个行业的投资者, 他们的经营行为和运作方式已经明显的具有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倾向。但迄今为止,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旅游宏观管理体制仍未建立, 没有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旅游管理机构来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控制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 使得我国旅游业长期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盲目扩张导致了过大的产业规模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进而又引发了恶性竞争, 破坏了市场秩序, 严重损害了旅游业的整体利益。

其二, 我国的旅游产品主要以风景、文物、文化为主, 这些产品分散在全国各地, 在行政建制上分别隶属文物、园林、文化等部门。由于各级旅游局缺乏全面的宏观调控手段, 行业管理和行政约束的能企业管理力很弱, 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空白点。加上利益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许多产品或景区被人为分割, 旅游行业间、企业间的摩擦和冲突加重, 使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 行业风险也大大增加。而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除核心旅游业外, 辅助旅游业遍布几十个行业部门。同时, 我国旅游业又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变型时期, 产业界定尚不清晰, 产业组织也不健全, 亟待规范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实属当务之急。为此, 必须及早构建既适应旅游业特点, 又符合我国实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根据旅游产业综合性、关联性和边缘性较强的特点, 必须建立一整套级别高、权威大、职能强的旅游管理机构。具体来说, 这些机构应当具备以下职能:能够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 能够将核心旅游企业和相关旅游企业组织起来并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 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开发或整合, 能够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 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宣传和集中促销, 能够引导观光、休闲、娱乐和专项旅游同步发展, 能够使我国旅游业早日迈上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市场的坦途。

总结

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社会化属性很强、公共产品比重较大的产业, 尤其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 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对滞后, 使得政府行为异化或弱化, 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迫切需要改革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在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当掌握好以下要点:总结各地管理旅游业的不同经验, 加快旅游立法工作, 使旅游管理工作法制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组建旅游企业集团, 在此基础上做到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按照市场法则和自愿原则, 组织成立各种类型的旅游行业协会, 由行业协会协助政府维护市场秩序, 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随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 我国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也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上一篇:计算机房防雷技术论文下一篇: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