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前沿

2024-06-14

国际前沿(共9篇)

国际前沿 篇1

工资是劳动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作为雇主的成本以及雇员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劳动冲突的潜在根源,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劳资双方谈判的核心。而从整个经济看,工资影响着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同时与其他重要经济变量,如就业、生产率和投资都有极大相关性。在更宽广的社会层面,工资与社会歧视、收入差距等社会敏感问题息息相关。因此,工资并非一个独立的概念,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相反,它在经济社会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威力。政府、企业雇主以及雇员都高度关注工资政策的制定并积极推动该领域的改革。

我国开展工资统计已经有60余年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已经建立较正规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并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实施。近十余年来,中国的经济从持续高速增长到稳步发展,已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劳动领域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新变化,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统计信息,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工资统计的改革进程。在此契机下,了解与把握世界范围内劳动工资领域的研究前沿与实践经验,为我国的工资统计提供借鉴与参考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国际劳工组织对工资统计指标体系的丰富与创新

国际劳工组织工资统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指标体系的构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新的用工模式、薪酬制度不断涌现,薪酬类别的增多使得工资指标划分了多个层次。统计上的“工资”是一个多口径指标,需分不同口径层次进行测算才能够全面反映其内含的信息。当前,工资指标体系由5个核心指标构成,它们分别是:工资率、劳动所得、劳动者报酬、与雇佣有关的收入以及劳动力成本,其中劳动者报酬来自SNA中的定义。

工资率是最基本、口径最小的指标。工资率只核算工作时间的“基本”工资状况,非工作时间的报酬、常规工资与定期补贴以外的报酬不计入在内。国际劳工统计学家会议(简称ICLS)决议中具体给出了“劳动所得”的定义:“劳动所得”是指“在工作时间或非工作时间内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支付给雇员的报酬”。其包含的内容有直接工资和薪水、非工作时间的报酬、奖金和津贴、雇主直接支付给雇员的住房和家庭定期补贴,可见“劳动所得”的口径比“工资率”大。另外,“劳动所得”指标具有定期性与规律性的特征。“与雇佣有关的收入”是指“在指定期间内,雇员或其家庭成员以货币、实物或服务形式获得的,与该付薪工作有关的收入,其支付者可为雇主、社会保障计划或国家”。其具体包含的项目有:货币性收入、实物或服务性收入、利润分成奖金或与利润相关的收入、与雇佣有关的社会保障福利。该指标没有“定期性”特征,在支付形式上除货币与实物外,还附加了“服务”。最后,“劳动力成本”包括直接工资和薪水;非工作时间的报酬;奖金和津贴;餐饮、燃油及其他实物形式的支出;雇主为员工支付的住房成本;雇主的社会保险支出;职业培训成本;服务形式的支出;其他劳动力成本;被归为劳动力成本的税费。

以上4个指标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工资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工资率”、“劳动所得”、“与雇佣有关的收入”3个刻画的是工资双重性中“雇员工作获得报酬”,而“劳动力成本”指标描述的是雇主为雇佣劳动力付出的成本。

国际劳工组织对工资统计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收集汇总全球范围内的工资统计数据,致力于建立并维护两个重要数据库:全球工资数融库与ILOSTAT数据库。全球工资数据库中给出了工资与劳动力成本两个指标的相关数据,而ILOSTAT数据库中的指标更加全面,覆盖了基本工资、劳动所得、与雇佣有关收入以及劳动力成本4个方面。

二、美国劳工局编制的ECI指数与ECEC指标系列

美国劳工局编制并发布的就业成本指数(Employment Cost Index,简称ECI)是描述雇员获得的工资与薪金、雇员福利以及总报酬(工资与薪金及雇员福利之和)变化情况的季度性经济序列。ECI由工资与薪金指数、福利指数以及总报酬指数3个指数构成,且三者都是“拉式指数”。

在构建ECI指数时还考虑消除了“结构效应”的影响,使之可以测度纯报酬变动情况。“结构效应”是行业或职业就业人数分布的变化或男女相对比例的变化引起的该行业或职业工资数据的变动。澳大利亚统计局在公布周平均工资收入时也解释说:“工资平均值的变化可能不仅会受到雇员个人收入水平变化的影响,还会受到本国劳动力中工资劳动者的比例变化的影响”②。“结构效应”可能导致“反周期偏差”的系统性偏误。典型的“反周期偏差”是对经济衰退月工资下行趋势的低估和对复苏期间工资上升趋势的高估,经济衰退期间,大多数低收入者失去了工作,使得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上升,而经济复苏时这些低收入工人重新开始工作,使得就业人员的工资平均下降。为了消除“结构效应”带来的影响,在编制ECI指数时采用了“固定权重”与“配对样本”③(Match Sample Quotes)的方法,在阐述指数编制过程时会对这两项方法做详细说明。

ECI指数使用了两个权重:抽样权重与固定权重。抽样权重是在选择企业以及在企业内部选择职业时的抽样概率,在计算加权平均工资与薪金时使用。而固定权重是指基期的就业人数,目前美国劳工局使用的基期就业人数是2002年数据。也正是由于使用固定权重使得ECI成为拉式指数。

以下以工资与薪金指数为例,具体说明指数的编制过程,从而促进与推广ECI指数的理解与应用。

(1)基本单元的划分与加权平均工资与薪金的计算

在编制工资与薪金指数时,首先需将全部调查样本划分私营、中央及地方政府两类机构单位。美国当前私营单位划分了72个行业类别,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有19个行业类别,各行业还需区分10个职业类型。因此,样本被划分为72×10+19×10=910个基本单元,每个基本单元中有若干企业样本。在此分组基础上可计算各行业、职业类别的工资与薪金指数。

各基本单元都有其抽样权重,抽样权重由抽取企业的概率与企业内部选择职业的概率乘积得到。加权平均小时工资与薪金等于所计算行业或职业(可能涉及多个基本单元)的平均小时工资除以相应的抽样权重。

(2)计算平均工资与薪金从基期到参考期的变动

计算平均工资与薪金从基期到参考期的变动采用的是“累计连环变动法”。工资与薪金指数度量的是在行业与职业构成不变的情况下雇员的工资与薪金的变动情况。由于样本轮换,直接计算基本单元基期到参考期的工资与薪金变化会导致数据在各时期不可比,同样可能出现前文所述的“结构效应”。因此,ECI指数编制时需采取“累计连环变动”法,即首先计算某一单元第0期与第1期的加权平均工资与薪金比值作为连续两期的平均工资与薪金变化,且用于计算的样本在两期内都有观测值,这样的样本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配对样本”。以此类推计算第1期与第2期、第2期与第3期等的比值。最后,从基期到参考期的平均工资与薪金变化即为这些期间变化的乘积。

(3)构建工资与薪金指数的最终形式

工资与薪金指数的最终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t是在期间t时的指数值;W0,i是估计的第i个单元基期的雇员的总工资,它是加权平均小时工资与雇员人数的乘积,再次注意在指数计算时基本单元的雇员人数是固定的;Mt,i是第i个单元从基期到第t期的累积平均工资变化,Mt,i代表的是平均小时工资从基期到参考期的变动,可以用公式具体表达如下:Mt,i=Mt-1,i×Rt,i,Rt,i是使用“配对样本”计算的当前季度加权平均小时工资与前一季度加权平均小时工资的比值,该公式表达就是前文提到的“累计连环变动”。

从最近公布的数据看,以2005年12月的指数值作为基期(=100),2015年一季度与二季度,美国全部劳动者的工资与薪金分别为122.1与122.4,3个月内上升了0.2%。两个季度生产货物行业的劳动者的工资与薪金指数分别为120.9和121.7,低于全部劳动者的工资与薪金水平,但在3个月内上升了0.7%;而生产服务行业的该项指数分别为122.4和122.6,高出全部劳动者水平,3个月内上升0.2%。针对私营部门的劳动者公布了按职业分组的工资与薪金指数情况,具体包括管理人员、专业人员、销售人员、办公室与行政人员、维修人员、生产人员、交通人员等几大类。2015年6月份专业人员工资与薪金指数最高,销售人员最低,且销售人员第一季度工资与薪金指数下降3.2个百分点,是唯一一个处于下降状态的职业。

ECI指数是对工资与薪金、雇员福利以及劳动力成本变化的最佳度量,它使用“配对样本”方法消除了“结构效应”的影响,能够测度出纯工资变化。但在经济分析除了要了解“变动”外,掌握水平也非常重要。因此,劳工局还定期公布“雇主为雇员报酬支付的成本”(Employer Cost for Employee’s Compensation,简称ECEC)数据,与ECI类似,ECEC数据也包括工资与薪金、雇员福利以及总报酬三大部分。ECEC数据与ECI指标的结合分析能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例如,如果工资与薪金水平的增长速度比工资与薪金指数的增长速度慢,表明就业者有向相对低工资的产业或职业流动的趋势。

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6月,美国NCS调查中从业人员的平均小时劳动力成本为33.19美元,其中,私营部门雇员的小时总报酬为31.39美元,包括平均工资与薪金21.82美元,占总成本的69.5%,平均福利为9.56美元,占总成本的30.5%;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雇员的小时总报酬为44.22美元。可见,中央或地方政府从业人员的报酬比私营部门高,且工资与薪金仍是总报酬的主要部分。

三、劳动工资统计的制度创新

(一)劳动工资统计与雇员福利统计的统一

美国的劳动统计制度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与多次改革。1996年之前,“职业薪酬调查”项目用于收集全国及各区域的工资数据;“雇员福利调查”项目则对雇员福利情况进行统计,二者独立进行。1996年之后,美国对这一分散的劳动工资统计状况进行改革,建立了广义薪酬调查制度,用“全国性报酬调查”(National Compensation Survey)将工资与薪金、雇员福利数据统一起来,在该项调查中一并收集。

将雇员福利纳入劳动工资统计是一项有意义的创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雇员福利对从业人员短期或长期收入水平以及雇主支付的劳动力成本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我国,雇员福利中的社会保险是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开展的,在劳动工资统计中并不涉及。

(二)职业工资统计与工资分布统计

职业分类不同于产业分类,它是按照不同职业性质和活动方式、技术要求及管理范围对劳动者进行的划分预归类。职业工资信息能够提供与行业工资不同的,更加反映劳动者工作性质以及技能要求的信息。国际上已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分类标准,并且持续开展着职业工资统计工作。当前,美国劳工局的劳动工资统计连续收集并公布800多个职业的工资信息。但我国从2013年起才开始公布与职业工资相关的岗位工资数据,且仅将岗位划分为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五类。

另一方面,美国劳工局公布的工资统计数据不仅包括平均数,还有10%、25%、75%以及90%分位数。这些分位数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资的分布情况。而我国的劳动工资统计中仅公布工资总额、平均工资数据,缺乏对工资分布的描述。

四、世界企业联合会的“国际劳动比较项目”

考察世界各国劳动工资统计实务发现,各国对许多重要指标的设置及口径的规定多有差异,这就为各国间的比较造成了障碍。例如,劳动力成本是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指标之一,它在评价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时不可或缺,但有的国家劳动工资统计中并未设置该项指标(如中国),设置了该指标的国家口径上也并不完全一致。针对这一情况,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在美国劳工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国际劳动比较项目”(简称ILC),其收集了部分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的劳工统计数据,尽可能同一概念与口径下将这些数据进行比较,且定期发布比较结果。“国际劳动比较项目”主要包括“劳动力、就业与失业”,“制造业小时总报酬”,“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力成本”以及“消费者价格指数”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下针对“制造业小时总报酬”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力成本”两项研究进行展开讨论。

ILC在对各国制造业小时报酬水平进行比较前首先厘定了各指标的口径。“报酬”从两大方面定义,包括直接支付、雇主的社会保险支出以及与劳动力相关的税费,其中直接支付包括工资与各项补贴、津贴与其他福利。需注意的是,“报酬”的口径比国际劳工组织定义的“劳动力成本”指标口径窄,不包含劳动力成本中的职业培训费等。另外,“报酬”统计的对象是雇员,雇员是指一定期间企业雇佣的所有全职或兼职员工,包括临时工,但不包括自雇者、无薪家务劳动者。ILC依据以上定义的指标及其口径对各国数据进行调整,并利用IMF发布的汇率转换为美元。由于中国与印度的劳动工资官方统计中指标设置、统计对象与国际规定相差较大,需对两国数据进行特别处理与估计,但难以保证数据的鲁棒性,因此将两国数据单独列示,不参与同其他国家的比较。表1、表2分别列出了制造业小时总报酬较高的国家与中国、印度两国的测算结果。

单位:美元

注:ILC共收集37个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上表按2013年总报酬排序,选取了前15位。

单位:美元

注:“一”代表数据未公布

表2的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小时总报酬在2008—2012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增速加快,2008—2010年平均增长率为6.67%,2010—2012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4.5%。

ILC还关注各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力成本是评估一国劳动力市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是每单位投入的产出量,而单位劳动力成本是总产出增加值的单位劳动补偿。ILC项目采用制造业的实际增加值度量产出,用劳动力的工作小时数度量劳动投入,用工资、福利以及雇员获得的各项货币或实物度量劳动力成本。需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国家制造业产出均以各自货币单位计量,且在制造业这一单一部门不可应用购买力平价进行调整,因此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力成本水平之间并没有可比性,我们仅能观察与比较它们各自的变化趋势。

遗憾的是,ILC并未对中国的数据进行测算。但近几年来的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外资撤离中国的现象已经被广泛关注并纳入管理议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需加强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力成本的研究。

五、我国工资统计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工资统计制度,尝试构建相对科学的工资统计指标体系

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险与住房公积金等福利作为最终由雇员享受的福利已成为衡量劳动报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我国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工资统计中设置的工资指标有“工资总额”与“平均工资”,二者有两点局限,一是统计对象并非全部工资收入者,而是“单位从业人员”,二是“工资总额”中不包括用人单位为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险(包括住房公积金)部分。在未来,应当考虑将社会保险等福利统计纳入工资统计,相应设置能够反映这些内容的统计指标,在多个层次上扩展工资统计指标口径,借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指标框架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工资统计指标体系。

(二)扩展工资数据分析,使之成为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抓手

前文已经提到工资是劳动力市场的核心指标之一,与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有密切联系,因此工资统计数据应当能够成为分析监测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工具。我国对工资统计数据的开发较少,使之没有更好地发挥其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作用,今后应当考虑通过编制指数等方法充分利用工资数据信息。

(三)关注劳工统计国际标准,积极进行国际比较研究

劳工统计涉及概念多、口径杂,各国的统计基础与实际情况不同,处理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国际组织致力于制定在更大范围内具有可行性的劳工统计标准,推进国际比较研究。我国的工资统计也应当关注这些通行标准,通过积极的国际比较,找准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方向,不断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际劳工组织.http://www.ilo.org/global/lang-en/index.htm.

[2]Costo,Stephanie L.Introducing 2002 weight for the Employment Cost Index.Monthly Labor Review,2006,4:28-32.http://www.bls.gov/opub/mlr/2006/04/art5full.pdf.

[3]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https://www.conference-board.org.

国际前沿 篇2

大数据在当今市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可通过云计算的处理技术与应用模式,在合理时间内达到选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可以帮助企业经营决策的资讯。大数据具有数量大、实时性、多样性、真实性等特点。

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热门词汇。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平均每年增长50%,每两年便翻一番,所以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此外,数据不光指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全世界的工业设备、汽车、电表上有着无数的数码传感器,随时测量和传递着有关位置、运动、震动、温度、湿度乃至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也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

数据已经渗透到了全世界市场中的各个领域,并逐渐成为重要的组成因素,对海量数据的运用将提升人们对市场以及未来走向的预知和把控。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本身就是资产,而大数据则意味着这些资产正在变得庞大无比,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运用大数据的企业已经从数据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例如,华尔街的德温特资本市场公司通过分析3.4亿个微博账户的留言判断民众情绪,依据人们在高兴时买股票、焦虑时抛售股票的规律来决定公司股票的买入或卖出。阿里巴巴根据天猫网上中小企业的交易状况筛选出财务健康和讲究诚信的企业,对他们发放无需担保的贷款。目前已放贷300多亿元,坏账率仅0.3%,低于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在宏观经济预测方面,2008年,阿里巴巴根据对交易数据的分析结果提前预测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帮助一些企业躲过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印第安纳大学利用谷歌公司推出的心情分析工具,从近千万条网民留言中归纳出六种心情,进而对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变化进行预测,准确率高达87%。

在公共事业领域,大数据也在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欧洲多个城市通过分析实时采集的交通流量数据,指导司机选择最佳出行路线,从而改善城市交通状况。联合国也推出了名为“全球脉动”的项目,希望利用“大数据”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国际知名企业在大数据上

的前瞻研究

大数据在市场研究中的精髓是价值,即数据本身可以给企业带来的商业价值,在未来4-5年中,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像IBM、Google、阿里巴巴、Facebook等技术领先的公司一样,学会如何在大数据集群中运用技术来发展自己的业务。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国际知名企业运用大数据在市场研究中的前沿走向。

IBM

——大数据可视化

IBM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大数据的前瞻研究,有自己的数据管理系统、数据仓库、Hadoop System 、Stream Computing流计算、信息整合管理平台这一整套的大数据技术,其中数据可视化功能是IBM 的一个重要大突破,即分析工具生成的信息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在用户面前,给用户一个非常强烈的直觉判断。可视化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可视化查询、链接分析、路径分析、群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算法与分析工具。

未来IBM在大数据可视化商业化研发的三大工作方向:一是从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音频和视频当中抽取特殊数据,即语义分析和语境分析,来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和分析;二是将分析得出的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让业务用户能够理解;三是可视化与地理位置信息相结合,例如在港口监控所有船只时,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可视化软件可以让工作人员更准确的判断现实情况并得到更快的解决方案。

Facebook

——通过大数据精准定位客户群

Facebook一直是大数据技术最积极的应用者和开拓者,因为它拥有的数据量极其巨大。

目前,Facebook在全球有9亿用户,其中日常活跃用户达5.26亿,每天会采集到500+TB的数据。面对这大量的数据,Facebook正在分类、提炼,发挥数据真正的价值,根据海量用户的使用习惯做数据挖掘,然后对用户进行“画像”,更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和广告主的需求,Facebook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广告、新闻源、消息聊天、搜索、站点安全、特定分析、报告等各个领域。

海量数据处理的第一步就是归类,将用户发表的评论、上传的图片、音乐、视频这些碎片化、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分析,使其集结、归类成结构化的数据信息。第二步是要将这些结构化的数据进行解读,深入到数据背后的潜在意义。每当用户登录Facebook,Cookie会一直驻留在用户的浏览器中,从此用户的浏览行为、浏览页面的关键字会被记录,通过对关键字和上传信息的持续分析,Facebook很容易得出用户的长期爱好和近期需求。再加上对你朋友圈的分析,可以获得你的教育、工作、收入、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这种挖掘和解读往往比个人主动填写的信息还要全面、真实。

为了更便捷、更真实地获得用户的资料,Facebook发布了一款大数据新产品——“时间线”Timeline,它是一个用户可以自我编辑的个人时间轴,在这条时间线的页面记录个人生活故事的应用。Timeline通过帮用户创建个人的时间线和电子传记这一形象化的工具,进行用户数据捕获、存储,将Facebook的数据收集工作带入历史领域。而一旦拥有了这些历史数据,Facebook就如同一个和你从小一起长大的人,对你的档案了如指掌。用户留下的数据越多,Facebook就越了解用户,投放的广告就会更加精准。

Google

——大数据作预测

Google就是大数据时代的开拓者,Google的大数据技术架构一直都是全球互联网企业争相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在市场研究中Google所提供的大数据分析主要是客户情绪分析、交易风险分析、产品推荐、客户流失预测、法律文案分类、电子邮件内容过滤、政治倾向预测、物种鉴定等多个方面。据称,大数据已经给Google每天带来2300万美元的收入。具体应用如下:

其一,基于Map Reduce(映射化简模式),Google提供了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日志分析、搜索质量以及其他数据分析应用。

其二,基于Dremel系统(在线可视化系统), Google推出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BigQuery,它也是Google自主开发的一个云数据分析引擎。BigQuery引擎可以快速扫描高达70TB未经压缩处理的数据,并且可马上得到分析结果。这个服务,能帮助企业用户在数秒内完成万亿字节的扫描。

其三,Google的趋势图应用。通过用户对搜索词的关注度,很快地了解社会上的热点是什么。对广告主来说,它的商业价值就是很快地知道现在用户在关心什么,他们应该在什么地方投入一个广告。如“Brand Lift in Adwords”、“Active GRP”等工具,可以帮助广告客户分析和评估其广告活动的效率,再利用Google Analytics,可全面掌控营销投资回报率。

Google的大数据平台架构仍在演进中,追求的目标是更大数据集、更快、更准确的分析和计算,这将进一步引领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方向。

阿里巴巴

——大数据下的新C2B模式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企业,已经通过所掌握的数据以及分析成果,去指导这些生产线的研发、设计、生产、定价。

用户的搜索浏览、驻留时间、商品对比、购物车、下单、评价数据被全程记录,同时用户的个人资料,例如性别、地域、年龄、职业、消费水平、偏好、星座等也已进行画像。这时候阿里巴巴可以对用户进行交叉分析、定点分析、抽样分析、群体分析,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得出市场需求趋势,再通过地域和时间分析指导生产线不同季节不同物品的产量和不同地域不同产品的库存,适时调整生产、销售、推销策略。

阿里巴巴已经启动了数据共享计划,将它们沉淀的行业数据分享给厂商,从价格分布、关键属性、流量、成交量、消费者评价等维度建模,挖掘出功能卖点、主流价格段分布、消费者需求、增值卖点等来指导厂家的研发、设计、生产。并可以将这种模式复制到更多厂家,让他们去承包生产线,引入更多厂商。

这是一种用户不知不觉参与的C2B模式,可以总结为“大数据定制”。它既帮助厂家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也有助于帮助厂家减少库存、提升销量。这种C2B模式的C是全网用户,所以就不再需要兴师动众地组织团购,组织投票,组织调研。

未来这种基于大数据的C2B模式将会从小家电扩展到服装、家居以及一些日用品。除承包生产线之外,阿里巴巴还会尝试其他的一些大数据C2B定制模式,例如有偿提供大数据成果或定制服务给一些厂家、其他电商卖家或普通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市场研究的

新方式

传统的市场研究虽然以严谨的抽样理论为基础,但由于受制于主持人的访问技巧、街头拦访的不确定性等缺点,不能完全真实反映总体的客观情况。而大数据的调研方法为市场研究人员提供了以“隐形人”身份观察消费者的可能性,超大样本量的统计分析使得研究成果更接近市场的真实状态,同时具有丰富性、实时化、低投入等特点。总结如下,在大数据时代下新的市场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搭建网络平台进行市场调研

无论是IBM、Google、Facebook,还是中国的阿里巴巴,都是基于强大的网络平台来进行大数据的采集、分析、研究、盈利。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从大量的音频、视频、搜索记录等数据中抽取特殊数据用来市场的决策和分析,包括影像背后语义分析、语境分析、消费者态度和心理分析,得出的结果通过可视化的方法让用户能够理解、分析、判断。这些数据都属于用户主动披露的,与传统访谈形式的被动挖掘相比信息的真实性更高。总之,网络调研具有传统调研无可比拟的便捷性和经济性。

基于云计算的数学分析模型

传统市场调研的采集数据的结构化较好,一般的统计软件SPSS甚至Excel就能满足数据处理过程,而大数据的数据是海量的、非结构化的,需要如HadoopMapReduce、InfoSphere Streams等云计算的数据处理技术来实现数据分析,即通过单遍扫描实现对海量数据集的高效聚类,是对AP聚类算法的扩展,通过稀疏化各子集,然后融合各子集稀疏化后的数据再次AP聚类,从而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高速聚类。基于云计算的数学分析模型可以将碎片化信息还原为完整的消费过程信息链条,更好地帮助营销人员研究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包括消费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网络应用上发布的消费信息、购买信息、商品评论信息等,并且通过连续追踪可以形成一个专属的时间链,更加精准的对想得到的结果作趋势性判断。

未来大数据的Hadoop平台将普及,云计算智能化分析的成本低、效率高、收益大的特点促使着IBM、Google、Facebook等这些技术领先的公司不断开拓新的大数据分析软件和模型。

国际粮油食品前沿信息博览 篇3

由于库存量和产量都减少,全球小麦供应量预期减少410万t。2009-2010年度的最后一个月,美国、欧盟和巴西小麦出口量的增加造成这3个国家2010-2011年度年初库存量下降。全球小麦产量下调了370万t,其中欧盟下调210万t、叙利亚下调130万t、土耳其下调100万t、俄国下调50万t,乌克兰的产量上调了50万t。

2010-2011年度全球小麦贸易进口量上调了200万t。叙利亚、土耳其和孟加拉国增加了小麦进口。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乌克兰和印度调高了小麦出口量。世界小麦消费总量保持不变,东欧、伊拉克和巴西消费量的下降与中国和阿富汗消费量的增加相抵消。2010-2011年度全球年终库存量预计是1亿9 390万t,比年初库存量增加100万t。

2 2009-2010市场年度美国出口了2 260万t小麦

在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市场年度,美国总共出口了2 260万t小麦。前6位购买国和地区分别为尼日利亚(320万t)、日本(310万t)、墨西哥(200万t)、菲律宾(150万t)、韩国(110万t),以及中国台湾(84.36万t)。出口小麦种类包括950万t硬红冬、280万t软红冬、540万t硬红春、380万t软白、10万t硬白和100万t杜伦小麦。

3 澳大利亚预测2010-2011年度小麦产量为2 210万t

澳大利亚修正了2010-2011年度小麦作物的预计产量为2 210万t,比此前的估计高出1%。农民已经种植了大约70%的小麦作物。东部水分充足,但后半年蝗虫仍然是潜在的威胁。

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市场年度,澳大利亚小麦收成虽然很大,但出口量仅为770万t,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5%。出口商认为出口下降的原因为:在东亚和中东市场,来自于北美、欧洲和黑海地区的出口小麦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4 2009-2010年世界小麦面粉贸易创纪录

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在5月底的报道称,2009-2010世界小麦面粉出口量预计将再次刷新纪录,达到相当于1260万t小麦。这个数量较2008-2009年的出口量高出3%、较2007-2008年高出6%、较2006-2007年提升18%。连续3年的出口量增长为全球面粉运输创下新纪元。

哈萨克斯坦连续3年保持世界最大面粉出口国的头衔。2007-2008年出口量相当于205.4万t小麦,2008-2009年面粉出口量相当于273.3万t小麦,而2009-2010年面粉出口量则预期达到300万t小麦磨出的面粉。邻国的乌兹别克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面粉进口国,2010年的进口总量相当于140万t小麦的面粉。2008-2009年的面粉进口量相当于122.2万t小麦,而2007-2008年的进口量相当于91.9万t小麦的面粉。

土耳其位列第二大面粉出口国,2005-2006年的出口量达到高峰,相当于264.9万t小麦,2008-2009年的面粉出口量相当于216.1万t小麦,而2009-2010年则又上升到相当于250万t的小麦。

欧盟国家、阿根廷的面粉出口量并列为第3位,各自出口量相当于130万t小麦。阿根廷的出口量与上年持平,但欧盟则较上年度的148.2万t下降了12%。

美国面粉出口量相当于45万t小麦,较预测的30万t提高50%。IGC将出口量的增加归功于出口到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及肯亚比预期增加。2008-2009年度,美国面粉出口量相当于31.4万t小麦。虽然2010年的出口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与世界主要面粉出口国相比仍相差很远。

至于面粉进口国,阿富汗再登榜首。根据IGC报告,其2009-2010年度进口量达160万t,较2008-2009年的140.9万t及2007-2008年的92.2万t都有很大提高。乌兹别克和伊拉克分列面粉进口国第2名和第3名。本年度,他们的进口量分别是140万t和110万t。

5 乌克兰增大谷物出口

根据乌克兰农业联合会的统计,从2009年7月到2010年6月,乌克兰已经出口了2 020万t谷物,其中包括890万t的小麦、590万t的大麦和520万t的玉米。大麦和玉米的出口量和上年持平。

2010年5月,乌克兰出口了85万t谷物,其中包括23万t小麦、34万t大麦和28万t玉米,同比2009年5月减少一半。乌克兰农业联合会称截止5月13日,乌克兰的谷物出口总量已达到了1 970万t。2009年乌克兰的谷物总产量是4 600万t。

乌克兰农业部预测从2009年7月到2010年6月粮食的出口总量将达到2 000万t。

6 中国允许从美国进口大豆油

据悉,只要美国能提供产品的检疫证书,中国将允许有条件的企业从美国进口大豆油。

分析家认为,此举主要是由于中国最近采取措施加强了对阿根廷豆油的进口条例限制,这抑制了从阿根廷进口豆油。中国自阿根廷进口的大豆油通常约占总进口量的80%,2009年共进口239万t豆油,有77%来自阿根廷。为了避免国内食用油价格大幅上涨,中国不得不寻求新的进口来源。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有不同的食品检疫体制,美国一直无法为中国提供加工产品的植物检疫证书。不过,经过谈判,美国已同意为豆油出口到中国提供检疫证书。最新报道证实中国在6月已经从美国购买了4万t大豆油,计划在9月底之前运到。上一次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油是在2009年4月,数量是51 621 t。

7 2010年马来西亚对中国的棕榈油出口有望增长

在2010年的第三届中国-马来西亚国际棕榈油研讨会及展示会上,马来西亚种植产业及商品部长Tan Sri Bernard Dompok称,由于中国对棕榈油的需求增加以及经济形势良好,马来西亚对中国的棕榈油出口有望增长。2009年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了403万t棕榈油,价值28.1亿美元。棕榈油占到中国进口油脂总量的60%,2010年有望继续增长。

他补充说自从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棕榈油首次引入中国后,已被中国消费者认可。现在中国每年棕榈油消耗量已达到608万t,呈现急速增长的趋势。由于价格具有竞争力,棕榈油在食品以及非食品方面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8 嘉吉公司在油脂产品上又有新突破

嘉吉油脂副总裁助理Willie Loh博士表示,在过去,食品工业大多关注于减少胆固醇和消除反式脂肪酸,但是未来更应关注的是怎样减少饱和脂肪酸,建立可持续的供应链,来应对慢性疾病。而所有这些改变必须在不改变产品风味、功能、质地和口感的前提下完成。

继2009年6月推出低饱和菜籽油Clear Valley后,嘉吉继续加强其在健康油脂方向的领导角色,将在2010年7月的国际食品展以及9月的国际烘焙工业展览会上展示他们全新的油脂创新产品。

Loh补充说,“多年来嘉吉一直是食用油的创新者。我们的种子基因研发中心、技术专家、食品应用实验室以及综合应用能力都是帮助创新的重要资产,我们渴望在未来的几个月中能够同消费者分享我们在脂肪和油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9 健康油脂正取代反式脂肪酸

根据HealthDay News报道,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人们对因从食品去除有害的反式脂肪酸而可能造成生产商和餐馆添加其他有害的油脂来取代的担心是多余的。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一个小组分析了83种从超市及餐厅收集的重新配方的食品,未发现任何问题。

流行病学助理教授Dariush Mozaffarian说,在分析过的80多种美国品牌产品中,绝大多数产品去除了反式脂肪,而且用更健康油脂取代,并非直接用饱和脂肪取代。唯一的例外是烘焙产品,只有少数烘焙产品中以饱和脂肪取代反式脂肪。许多研究显示饱和脂肪会提高动脉硬化、糖尿病及罹患动脉炎症的风险。

Mozaffarian表示,食品业的前期投资是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配方设计。一旦食品工业和餐馆接受了这个过程,他们觉得最好还是让食品变得更健康点,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有办法做到的。越来越多的人比以前更关注健康,食品加工和餐厅业都试着去做正确的事情。

1 0 美国:玉米糖浆生产企业面临不景气

多年来,天然食品的支持者一直试图将普遍使用的高果糖玉米糖浆甜味剂从美国人的餐桌、餐馆和杂货店内清除出去,现在看来这一努力已初见成效。最新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间,高果糖玉米糖浆在美国的软饮料、谷物和其他一系列产品中的应用量下降了11%。众多公司已在部分或全部产品中停止使用玉米糖浆产品,包括亨特的番茄酱,斯纳普果味饮料,佳得乐和星巴克的烘焙食品。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报告,截至2008年,每一个美国人每年平均食用53.1磅的高果糖玉米糖浆和65.7磅的糖。

生产者把这下降趋势归功于在美国已兴起多年的反对食用玉米糖浆的运动,因为反对者声称玉米糖浆是造成美国人肥胖病急剧上升的罪魁祸首,他们赞成在产品中直接使用食用糖。从2003年到2008年间精制糖的产量增加了7%。反对食用高果糖玉米糖浆的运动由2004年的两个研究人员引发,一个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另一个在北卡罗莱纳大学。他们的试验结果显示肥胖病与玉米糖浆有关联,这项研究恰好是在当时有许多人不喜欢加工食品的时候提出来的。

高果糖玉米糖浆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发出来的,但直到20世纪70、80年代才被普遍使用。它是首先将玉米淀粉变成富含葡萄糖的玉米糖浆,再加酶使葡萄糖转化为果糖。果糖在一些甜的水果和蜂蜜中普遍存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对食糖实施进口配额和征收关税,迫使食品生产商开始使用更多的玉米糖浆。在20世纪80年代可乐可乐与百事可乐均从食糖转向高果糖玉米糖浆。

生产者虽然不愿接受玉米糖浆下降的趋势,但他们似乎有应对措施。如ADM Co.(阿彻丹尼尔米德兰公司)、Cargill Inc.(嘉吉公司)和Corn Products International(玉米产品国际公司)销售的玉米和谷物衍生产品有数十种,虽然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在下降,但他们在其他一些国家的销售在增加,尤其是墨西哥。

食品工业观察家注意到,玉米糖浆甜味剂的最大买主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仍是庞大的客户,除非食糖价格下降到足以与玉米糖浆竞争的水平,否则他们不太可能轻易改变。华尔街的分析师也指出,玉米糖浆对墨西哥的出口呈上升势头,那里消费者似乎还没有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1 1 2010年5月美国农产品价格报告

根据美国农业部最近的农产品价格报告,2010年5月美国农民卖出小麦的全国平均价格是161.3美元/t,比2009年5月平均价的214.6美元/t下降了53.3美元/t。其中冬小麦的平均价是150.6美元/t,杜伦麦的平均价为156.9美元/t,春麦的平均价为185.2美元/t。

2010年5月,其他农产品的卖出均价是:粗米310.8美元/t、玉米134.3美元/t、高梁209.1美元/t、燕麦140.5美元/t、大豆340.9美元/t、等级牛奶297.6美元/t、鸡蛋每打(12个)0.63美元。

1 2 转基因农作物正在全球得到推广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在2010年2月发布的2009年度报告宣称,2009年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的种植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09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较2008年增长7%,即900万hm2;25个国家(16个发展中国家、9个发达国家)种植了1.34亿hm2的转基因作物。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是13%,即700万hm2;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只有3%,即200万hm2。1 400万农民新加入了转基因作物种植者的队伍,哥斯达黎加是新的加入国。尤其引世人瞩目的是2009年11月中国为Bt水稻(抗昆虫)和植酸酶玉米颁发了安全证书。

目前有8个国家各自种植了100万hm2以上的转基因作物,他们分别是:美国(6 400万hm2)、巴西(2 140万hm2)、阿根廷(2 130万hm2)、印度(840万hm2)、加拿大(820万hm2)、中国(370万hm2)、巴拉圭(220万hm2)和南非(210万hm2)。其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包括乌拉圭、玻利维亚、菲律宾、澳大利亚、西班牙、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洪都拉斯、捷克、葡萄牙、罗马尼亚、波兰、哥斯达黎加、埃及和斯洛伐克。

ISAAA预测到2015年,将有40个国家的2 000多万农民会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亿hm2。今后扩大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巴西大力推广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

2.布基纳法索推广种植Bt棉花以及其他几个非洲国家如马拉维、肯尼亚、乌干达和马里可能采纳种植转基因棉花和玉米。

3.菲律宾计划2 0 1 2年种植维生素A强化水稻(g o l d e n rice),孟加拉国和印度有望在2015年之前种植此类水稻。

ISAAA表示小麦是最后一个还没有批准转基因的主要作物。但是对小麦实施转基因的政治意愿正在全球增长。中国也许是第一个批准转基因小麦的国家,最快需要5年。小麦的抗虫特性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而抗发芽性和应用品质的改进正在进行田间试验。中国对转基因小麦的公共投入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

1 3 美国消费者认同食品生物工程技术

根据国际食品信息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当消费者考虑到食品生物技术可以减少食品种植和食品加工对环境的危害时,他们会支持食品生物技术的应用。

事实上,根据“消费者对食品技术的认知”调查显示,77%的消费者表示由于能减少农药的使用他们会愿意购买通过生物技术加工的食品。而80%的消费者认为,如果使用植物生物技术小麦加工的面包、薄脆饼干、甜饼干、谷物早餐或者意大利通心面类面制品,是基于用少量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他们愿意购买这样的食物。

国际食品信息委员会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临时副总裁Marianne Smith Edge说:“这些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已经在关心食品加工对环境的影响了。过去几年中,我们已经注意到人们普遍关注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问题”。调查还发现对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可持续农作物生产方式包括3个方面:在尽量少的土地上生产尽可能多的食品从而使宝贵的土地资源不至于遭到破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和种植一些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植物。调查同样发现,70%的消费者对于美国食品供给的安全性持有信心,63%的消费者认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食品标签政策。

总体而言,69%的美国人表示听过或者了解一些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这个比例与往年持平。

国际前沿 篇4

第二十一届华南国际印刷展将聚焦印刷包装领域的前沿资讯和先进技术,特设8大主题展区,包括印前展区,胶印、柔印、凹印等各類印刷展区,数码印刷展区,丝网印刷等特种印刷设备展区,印后及纸制品加工展区,纸盒包装展区,纸张、油墨等材料展区,配件、配套及服务展区。随着包装印刷成为行业热点和印刷市场发展趋势,印后加工也将成为此次展会的亮点,众多裱纸、覆膜、上光、模切、纸盒成型、纸袋成型等技术也将纷纷亮相展会。第二十一届华南国际印刷展预计展会面积将达9万平方米,参展商将超过1200家。

知名供应商华丽亮相 多款设备全球首发

第二十一届华南国际印刷展吸引了众多知名供应商参展,包括惠普、罗兰、MBO、上海电气、大族冠华、威海滨田、华光精工、国望等,其中,行业巨头惠普将以600平方米的阵容华丽亮相,罗兰也将携全球首发新品参展。

同期精彩活动 直击当下行业热点

第二十一届华南国际印刷展主办方将与行业协会及主流媒体强强联手,紧贴市场发展趋势,举办高端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知名供应商和大型印刷企业代表,共同探讨行业最新技术及发展动向。其中,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将联同百强印刷企业,在展会现场设立“印刷的艺术——创新、创意品牌”展示区,邀请2013年广东省首批“十大最具竞争力印刷企业”和“十大诚信印刷企业” 以及其他具有创意思想的印刷企业参加展示。此外,印后创新技术专区、绿色包装专区、3D打印专区等一系列专区也将亮相展会。第二十一届华南国际印刷展同期还将举行2014中国国际标签展、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包装展和2014中国(广州)包装制品展。

多元化的宣传推广 网罗全球优质买家

历经21年的发展,华南国际印刷展已深受业界认可,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富影响力的印刷包装展之一,影响力覆盖上海、湖南、武汉、江西、南京、郑州等区域。华南国际印刷展主办方力邀国内外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实力买家团参观展会。目前,第二十一届华南国际印刷展主办方在已有136个国家及地区的观众到场参观的基础上,着手邀请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俄罗斯、泰国、土耳其、越南、新加坡的印刷协会组织会员参观。第二十一届华南国际印刷展不仅将成为集合中外设备供应商、专业展示先进印刷技术的平台,更将为全球采购商与设备供应商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国际前沿 篇5

1 近10年广电技术研究的文献分析

文献分析的数据来源为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broadcast technology”和“radio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为主题词, 检索时间限定在2007年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 共计3 197篇文章。

2.1 年度数据分析

如图1所示, 2007年, Web of Science收录了广电技术相关的论文共有283篇, 2015年则达到了403篇。中间2010年左右出现了一个暂时的倒退, 研究数量减少, 这可能是因为互联网电视刚刚兴起, 传统的广电技术研究机构开始重新布局研究所致。总体看来, 该主题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7—2009年, 共收录论文891篇, 平均年发文量为297篇;第二阶段是2010—2012年, 共收录论文804篇, 平均年发文量为268篇;第三阶段是2013—至今, 共收录论文1 502篇, 平均年发文量为375篇。从总体上来说, 广电技术的研究论文发文量总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2.2 国家/地区分析

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结果, 在全球范围内对广电技术研究论文数量较多的前10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统计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 美国无论是发文数量还是平均被引次数等指标内容表明其相关研究都处于绝对的优势。我国内地在发文数量上也远远超过韩国、西班牙、日本等国 (地区) , 与美国差距不大, 但是从发文的质量上衡量, 无论是被引次数、平均被引还是h-指数上与美国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我国在广电技术方面的研究上更需要提高发文质量, 才能提高总体的研究水平以及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图2显示的是2007-2016年主要国家 (地区) 历年文献数量分布情况。可以看出, 美国相关研究历年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中国在2009年、2012年、2013年的发文量都较美国不相上下, 其中2015年的发文量还领先于其他国家或地区。

2.3 主要研究机构

对国际主要研究机构进行分析, 能够进一步有效地确定研究的主要力量与研究方向。如表2所示, 2007-2016年广电技术研究论文位居前10位的国际主要研究机构为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清华大学、加州大学、普渡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日本NHK广播公司、瓦伦西亚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宾夕法尼亚州立教育联盟。其中,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发文量为53篇, 占据榜首。中国研究机构数量最多, 占据前10名中的40%, 综合研究实力较强, 从发文总数上 (共计122篇) 超越韩国。总体来看, 前10位研究机构主要来自中国 (4所) 、美国 (3所) 、韩国 (1所) 、日本 (1所) 、西班牙 (1所) 。

每个国家具体的研究机构对比如表3所示。表3列举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前5位研究机构在相关领域的发文数量。我国主要的研究力量是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韩国相关研究排名前五的机构则包括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延世大学、首尔大学、三星公司、庆北大学。可以看出在韩国, 无论是大学研究院所还是企业都对本国的广电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三星电子作为韩国最大的电子工业企业, 在IT解决方案、生活家电、无线、网络、半导体等方面都很有成就。由此可见, 产业发展也会相应地推动理论研究, 在“产—学—研”共同作用下, 韩国在广电领域方面产生了较为丰厚的科研成果。

通过对这些研究机构的性质分析还可以看出, 我国广电技术研究还存在着研究结构单一的问题, 企业和产业界的研究力量不足, 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研究梯队, 这也是下一步需要加强的方向。

2.4 主要研究热点

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进, 广电技术的研究热点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由表4所示, 2007—2016年期间, 广电技术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广播、网络电视、车载自组织网络、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标准等内容, 如Wi Max技术, 它采用了代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OFDM/OFDMA、AAS、MIMO等先进技术, 且具有保障服务质量、业务多样丰富、传输速率高等特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Wi MAX会与LTE技术相辅相成, 逐步实现宽带业务的移动化和移动业务的宽带化。总体来说, 这些研究热点主要还是与当前基础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如关于互联网、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标准发展对广电技术的作用、移动电视对广电技术的影响等。此外, 广电技术还涉及到服务质量、安全等内容。

3 近10年广电技术国际专利分析

专利文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成果, 其特征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布局。这也是专利信息成为了解产业趋势和服务发展方向非常有效的工具的原因[2]。广电产业作为一个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 每年都会伴随着大量的新技术产生不同的实体、产品等物质形态, 而这就需要大量的专利申请[3]来保护知识产权和增加技术资产。

3.1 专利数量分析

数据来源为Derwent数据库, 检索时间限定在2007年1月—2016年10月31日, 检索词设定为“主题=broadcast technology/radio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 检索结果共计1937条。从图3可以看出, 广电技术的专利数量可以分为3个阶段, 2007—2008年, 从105件增长到191件;2009—2011年, 从98件增长到131件;2012—至今年, 从106件增长到392件。总体而言, 历年专利数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3.2 专利申请机构分析

由表5所示, 高通、LG电子、三星电子等技术公司的专利申请数量稳居前列。这些专利申请机构基本上都是当今主要的电子等高新技术领先机构。如高通 (Qualcomm) 是一家美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公司, 在以技术创新推动无线通讯向前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高通已经向100多位制造商提供技术使用授权, 涉及了世界上所有电信设备和消费电子设备的品牌[4]。美国和韩国的企业在广电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处于领先的位置。而我们国家的一些企业也具备了不俗的实力, 如华为、中兴等。

4 近10年广电技术领域国际研究的特点

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利分析, 可以发现近10年广电技术领域国际研究的一些特点。

4.1 研究文献和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在增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字及网络技术的深刻影响, 在新媒体逐步且全方位取代传统媒体的背景下, 广电技术无论是在层次、内容、体系等方面都得到了学术界、实业界等的关注。这主要体现在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逐年的增长。同时, 有关广电技术的专利数量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广电技术的发明创造活动和专利申请非常活跃, 并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逐渐增强。这也表明行业对广电技术的重视与资源的投入, 数量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技术发展越接近成熟, 也就有可能会产生关键性的技术, 对于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条件也会越有利。

4.2 广电技术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对广播电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 广大受众对广播电视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受众的需求, 广播电视技术在传播方式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以上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广电技术逐步过渡为数字技术、广电技术逐步过渡为网络化、卫星直播平台已成为现阶段广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广电技术中将实现多种技术融合发展、无线广播电视是广电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5]。

4.3 美国在该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广电技术研究的第二大国

美国作为世界上广电技术最发达、发展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 依靠先进的专利技术、精干的人才队伍和雄厚的资金实力, 无论是在广电技术的发展水平、广电技术市场的发育程度等方面都始终保持领先水平。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对广电技术的重视, 广电技术无论是在市场政策指引、行业竞争或是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也使得我国在广电技术研发方面逐年在向上发展并且成为继美国之后广电技术研究的第二大国。但是, 我国虽然在研究数量上占优, 但是研究质量整体还需要提升, 而企业在相关的研究实力上相对较弱。

4.4 部分发达国家已形成“产—学—研—用”的广电技术链, 我国在此方面仍需加强

在日本、韩国等国家, 广电技术的“产—学—研—用”合作链已基本形成, 企业自身也已具备强大的科研能力, 科研机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产业应用能力。以韩国为例, 三星公司在论文发表数量上在本国可以排到前5位, 同时, 它还跟LG电子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分列2、3位;韩国电子电信研究院在论文发表数量上位居前列, 同时在专利申请数量上也可以排到前5名。我国企业尽管专利申请数量不少, 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产—学—研—用”是广电行业发展的目标之一, 我国广电行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有效联系,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提升基础研究能力。

5 结论

广电技术在未来仍然是与我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技术领域。本文通过对近10年国际相关研究热点进行梳理, 以期总结当前的研究现状, 以及发现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当然, 本文仅通过文献和专利等客观数据进行描述, 并未进行专家调查等定性方式来验证相关分析结果, 这也将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摘要: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广电技术的突破。文章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近10年广电技术文献和Derwent数据库中的专利数据为基础, 分别对广电技术研究的年度发表的文献数量、国家/地区、主要研究机构、研究主要领域分布、主要研究热点、专利数量、专利申请机构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相关研究的文献和专利数量逐年在增长;广电技术研究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美国在该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在广电技术“产学研”协作方面应该加强。

关键词:广电技术,文献计量,专利分析,国际热点

参考文献

[1]宋晓明, 汤家华, 刘琪.新媒体时代广电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视界, 2015 (14) :285.

[2]下一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的影响项目组.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广电系统的影响[J].中国信媒科技, 2016 (45) :48-53.

[3]宋天华, 于光, 石春生.中外两家通信设备企业技术创新布局比较研究——基于思科与华为的DII专利分析[J].情报杂志, 2010 (7) :65-69.

[4]百度百科——高通[EB/OL].[2016-11-03].http://baike.so.com/doc/5393587-5630575.html.

国际前沿 篇6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所 (ISI) 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SCI) 数据库。在SSCI数据库中以“HRM”和“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作为标题的主题词进行检索, 下载过程中选择“article”类型, 从1998年-2008年, 共检索到463条记录, 每条记录包括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发表年份、期 (卷) 及参考文献等。本文采用目前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图谱绘制和数据分析。2004年, 美国著名信息可视化专家、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 (Chaomei Chen)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并应用Java语言开发了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 成为近几年来在全美信息分析中最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可视化信息软件。[1]Cite Space软件是一种可视化的共引网络分析软件, 它提供一种寻径网络图谱, 通过合理设置引文 (C) 、共被引 (CC) 、共被引系数 (CCV) 的阈值, 可绘制出较直观的、容易理解的可视化知识图谱。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通过使用网络版Cite Space V.2.1知识图谱分析软件, 对软件中引文 (C) 、共被引 (CC) 、共被引系数 (CCV) 三个参数适当调整, 对从SSCI数据库下载的463条记录进行了主题词共现频次和突现词探测分析。对主题词进行图谱分析, 可以找到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并且有可能发现研究热点的转移趋势;对突现词进行探测分析, 可以找到该领域中因出现频次发生迅速变化的研究前沿术语。本文通过运用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 绘制出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主题词共现和突现词探测的知识图谱, 从而对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热点及前沿进行分析研究。

2 数据结果分析

2.1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分析———主题词共现频次的数据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统计分析了1998年-2008年之间该领域中文献资料内主题词出现的频次, 形成主题词共现图谱 (如图1所示) , 并制成主题词中介中心性及共现列表 (如表1所示) , 反映出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研究热点情况。

根据陈超美博士的定义及解释, 主题词出现的次数越多, 则该主题词在图谱中共现频次越高, 共现频次高的主题词则反映了该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情况。[2]结合共词词频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从图1和列表1中可以发现:

首先,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和“human-resource management” (人力资源管理) 的出现频次最多, 总计为233次, 同时中心性最大, 分别为0.29和0.15。“人力资源管理”的共现频次最高表明与其相关的研究仍然是近十一年来该领域中最显著的研究热点;其中介中心性较高表明“人力资源管理”在与其相关理论研究中的“桥梁中介”作用十分明显, 即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相关领域研究和探索。通过进一步的细致分析发现, 近年来各国研究人员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国际上部分地区及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如Brewster C、Wright M、Demina Natalia (2008) 等对英国和芬兰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 其中Brewster C (2007) 对欧洲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情况及前景进行了分析;Vakola M、Galanaki E (2007) 对希腊的人力资源角色进行了分析;Namazie P、Frame P (2007) 对伊朗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Leat M、El-Kot G (2006) 对埃及的人力资源实践进行了分析;Chew IKH、Sharma B (2006) 对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实践进行了研究;Franks、Rowley C等 (2002) 对南韩的人力资源国际化及流动进行了分析;Fields D (2000) 对香港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 (2) 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及作用评估等进行了探索分析。罗格斯大学教授Huselid于1995年提出了具有“通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 该方法假定存在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这种“理想模式”有助于组织绩效最大化。这个观点的提出以后, 引起了后来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人员的注意,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理想模式”的构建及管理实践研究[3], 如Morris J、Farrell C (2007) 对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进行了研究;Jones DC、Kalmi P (2006) 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生产率进行了分析;Taskin L、Devos V (2005) , Lucas R、Marinova M (2004) 对人力资源实践进行了分析;Wooten LP (2001) 对人力资源的流动情况进行了分析;Ferguson E、Rolls S、Henderson F (1999)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评估进行了分析。

其次, 通过对图谱中的数据研究发现, “performance” (绩效) 的共现频次为94, 排在第二位, 中心性为0.23;同时也发现“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组织绩效) 、“firm performance” (公司绩效) 和“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生产绩效) 也成为共现频次较高的主题词, 从而共同成为研究热点。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人物如Gooderham P、Parry E;Ringdal K (2008) , Ghebregiorgis F、Karsten L (2007) , Green KW (2006) , Sharma B (2005) , Bartel AP、Ventura J (2003) , Jacques R (1999) 等从对单项或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另外, Barnard ME、Fey CF、Bjorkman I (2001) 对俄罗斯的相关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了研究;Rodgers RA (2000) 对新加坡的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进行了研究等。“Impact” (影响) 的出现频次为92, 排在第三位。这11年间关于“impact”的研究主要如下: (1) 开展了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如Gooderham P、Parry E、Ringdal K (2008) 研究了欧洲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Kaya N (2006) 研究了土耳其国家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 (2) 探讨了各国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如Miah MK、Bird A (2007) 探讨了日本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影响;Nyambegera SM、Sparrow P等 (2000) 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中文化导向对个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Aycan Z、Kanungo RN、Mendonca M等 (2000) 通过对10个国家的对比分析, 研究了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影响; (3) 探讨了单项或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影响。如Xirogiannis G、Chytas P等 (2008)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进行了评估;Hansson B (2007) 通过对国际人力资源的调查, 阐述了人力资源培训对组织绩效的影响;Elke G、Zimolong B (2005) 对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Chan LLM、Shaffer MA、Snape, E (2004) 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Lengnick-Hall ML、Moritz S (2003) 探讨了e-HR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责的影响;Nybo G、Gronhaug K (2002) 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应用;Barrette J、Ouellette R (2000) 探讨了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再次, “Systems” (体系) 的共现频次排在第四位, 国际上的学者们主要从事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其相关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下: (1) 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影响及其高效模式进行了探索。如Ehrhart KH、Chung-Herrera BG (2008) 对开发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Vandenabeele W、Hondeghem A (2008) 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测量体系进行了研究;Kaarsemaker ECA、Poutsma E (2006) 对高绩效的人力资源工作体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Rodriguez JM、Ventura J (2003) 对西班牙制造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组织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Barrette J、Ouellette R (2000) 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绩效的影响。 (2) 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及建设进行了研究。Hussain Z、Wallace J (2007) 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影响;Tansley C、Newell S等 (2001) 对综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Eddy ER、Stone DL (1999) 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进行了分析等。“productivity” (生产率) 的出现频次排在第五位。Jones DC、Kalmi P、Kauhanen A (2006) 通实证案例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生产效率的关系;Neal A、West MA、Patterson MG (2005) 分析了组织氛围和竞争战略可以调节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效率的关系;Grip A、Sieben I (2005) 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对小企业生产效率和员工薪金的影响;Liaw SY、Lee TZ (2003) 通过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方法来考察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等。“strategy” (战略) 成为图谱中的关键节点, 也是一个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有: (1) 国外很多学者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内容包括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构建及对组织绩效的重要影响等。如Burchielli R (2008) , Neal A、West MA, Patterson MG (2005) , Chan LLM、Shaffer MA (2004) , Mc Court W、Ramgutty-Wong A (2003) , Weinstein M、Obloj K (2002) , Blyton P、Lucio MM (2001) , Garavan T、Morley M (1998) 等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 (2) 研究人员对不同地区及国家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Rodwell JJ、Teo STT (2008) , Lepak DP、Shaw JD (2008) 对北美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前景进行了研究和展望;Teo S (2000) 对澳大利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等, 这些研究使其成为该领域中一直以来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最后, “model” (模型) 也成为该领域中研究热点。近些年来, 研究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model) 进行了充分深入的研究分析, 探讨了不同区域适用的“哈佛模型”和“欧洲模型”;同时也指出承诺型、内部发展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组织绩效, 能够降低职工流动率 (turnover) 。主要研究如下:Brewster C、Sparrow P、Harris H (2005) 对全球化的人力资源新模型进行了探讨;Sheehan C (2005) 对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模型进行了分析;Meyer JP、Smith CA (2000) 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承诺间的协调模型。此外, 在“determinants”的研究方面, 国外研究人员探讨了员工高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过程中影响组织绩效的决定性因素以及影响员工能力和动机方面的决定因素等。如Hansson B (2007) 、Weinstein M、Obloj K (2002) 等。另外, “Industrial relations” (劳资关系) 、“perspective” (前景) 和“competitive advantage” (竞争优势) 等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2.2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前沿分析———突现词探测分析

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中, 选择Noun Phrases选项, 调整该软件适当的阈值, 根据词频出现频次的迅速明显变化, 软件可以自动显示出该领域中的研究前沿术语。通过此项操作, 可以发现近些年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前沿情况, 具体如图2所示。

通过对上述图谱中的前沿术语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发现“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人力资源管理) 、“hrm practices”“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actices”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组织绩效) 、“firm performance” (公司绩效) 、“human resource” (人力资源) 等词的出现频次在短时间内出现迅速变化, 依据科学计量学和图书情报学的相关原理, 并结合近些年来的国际研究人员的实际研究情况, 可以判断这些词语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术语。首先, 关于“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人力资源管理) 的研究, 各国多数学者始终对单项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或整体的管理活动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 并一直占据了该领域研究中的主导前沿地位。研究人员积极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如何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模式、细致分析了各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等, 如Brewster C、Wright M (2008、2007) 等;其次, 学者们对“hrm practices”“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actices”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探索, 积极探求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以及如何建立所谓的“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或“高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等, 如Morris J、Farrell C (2007) 等;再次,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自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之后, 学者们一直积极探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理论基础和效能, 不断评述和探索新的战略人力资源作用机制及管理模型等, 如Burchielli R (2008) 、Green KW、Whitten D、Medlin B (2006) 等;从而使其也成为近些年来的该领域中研究前沿术语;最后,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组织绩效) 、“firm performance” (公司绩效) 也是学者们积极进行研究分析的前沿术语, 如Gooderham P、Parry E、Ringdal K (2008) 主要研究最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Ghebregiorgis F、Karsten L (2007) 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组织绩效存在有正向的关联性等。此外, “human resource” (人力资源) 、practical implications (实践内容) 等也成为近些年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前沿术语。

参考文献

[1]侯剑华, 陈悦.战略管理学前沿演进可视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7, 6:16-17.

[2]CHEN C.The Centrality of Pivotal Points in the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Networks[C].In Proceedings of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User Interfaces (IUI2005) .San Diego.CA., 2005.

国际前沿 篇7

北京华伟佳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研发膨胀玻化微珠材料的专业科研生产企业,致力于推动无机膨胀玻化微珠行业在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推动建筑节能提供了应用优质、安全的保温砂浆和抹灰材料等新型轻质骨料产品,目前已成长为中国建筑外墙外保温行业知名企业。其膨胀玻化微珠容重和成球玻化率都超过了国内外类似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已经出口欧洲。

独辟蹊径提高产品保温性能

传统的砌筑砂浆及抹灰砂浆在使用中显露出自重大、保温性能差等缺陷,而且易产生裂缝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对于目前量大面广的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市场来说,推广应用优质、安全的保温砂浆和抹灰材料等新型轻质骨料产品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华伟佳科技有限公司依靠自身的科研实力,致力于无机保温材料的生产研究,成功利用火山岩生产出了表面玻化封闭孔径的具有保温、隔热、防火功效的微珠,这类产品既适用于保温砂浆、抹灰砂浆、砌筑材料等建筑市场,还可以应用于化工、冶金、轻工等领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一类全新产品。该公司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技术被选入国家建设事业“十一五”重点推广技术。

据北京华伟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华介绍,2000年,公司开始组织科研人员进行膨胀玻化微珠及其装备的研制开发,主要为了弥补国内当时无机绝热材料(膨胀珍珠岩、岩棉、矿物棉等)在应用中吸水率大、施工性差、易破碎等缺陷,使无机保温材料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

在研制初期, 公司秉承“打造一流企业,制造一流设备,生产一流产品”的宗旨,尽量在工艺设计及材料性能指标要求上与国际接轨,经过两年的不断努力,2002年完成膨胀玻化微珠装备的制作,并开始工业化生产。

膨胀玻化微珠的工业化生产标志着我国无机绝热材料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无机绝热材料在施工应用中易破碎、吸水率大、施工性差等缺陷,也解决了有机绝热材料防火等级低、隔热性能差、施工要求高等弊病。其综合性能的优越性让建筑节能在节约能源的同时给建筑物使用寿命提供更多保护,也给建筑物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环保、舒适的环境。

公司在研制膨胀玻化微珠及装备的同时也组织技术力量进行膨胀玻化微珠制品的研发,2003年初,膨胀玻化微珠保温隔热防火砂浆研制成功并开始工业化生产。

当年4月该产品应用在国家环境新闻大厦的外墙保温工程上,该项目节能设计为外墙内保温体系,按国家节能50%标准设计,经过热工计算涂抹3cm膨胀玻化微珠保温防火砂浆即可满足节能设计要求。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 公司全程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施工指导,主要是考虑到新型节能材料与传统砂浆的施工工艺有区别,而国内建筑工地大多是粗放式施工,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施工过程中很难满足新型材料的施工需要。技术人员在现场也起到一定管理作用,为施工人员按节能设计标准规范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项目完成后, 多位国内外专家到现场参观考察,一致认为膨胀玻化微珠保温隔热防火砂浆在施工应用中操作性好、破碎率低,保证了材料原始性能的完整性,完全能满足国家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值得大力推广。

该项目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新一代无机绝热材料正式进入建筑节能领域,对于我国的建筑节能领域来说又多了一种材料选择,为实现我国建筑节能与国际接轨提供了更快的途径。

就地生产提升节能体系安定性

2005年, 膨胀玻化微珠节能体系应用在北京以外第一个建筑节能项目“太原交通小区”,该项目在满足当地节能设计要求的同时,施工周期上与其它保温体系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几乎提高了50%的施工效率,在当地引起相关部门及建设单位的积极反响。

膨胀玻化微珠属轻质脆性材料,长途运输的成本较高,材料也容易在运输过程出现破碎现象,公司的发展思路就是在全国各省市就地生产,在保障材料性能稳定的同时降低一定成本,给客户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在“太原交通小区”项目顺利完工后,当地的很多大专院校、业内同行、建筑公司都要求合作,经过慎重的筛选考察,最后公司决定与太原双宇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山西建筑节能市场,当年7月国内首家合作企业的膨胀玻化微珠装备在山西太原投入正常生产。

该条生产线的正式投产标志着公司面向全国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与太原双宇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合作成功也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其它省市合作伙伴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寒冷地区及严寒地区因为热工性能要求较高,而门、窗等部位很难达到国家节能65%标准设计要求,所以很多设计部门把墙体热工性能提高,以补充门、窗等部位热工性能的不足,这导致墙体保温的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更高。

有机保温材料虽然在热工性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消防安全问题及耐老化性方面存在很大隐患。所以建设部相关部门提出不能用单一材料独立完成外墙外保温体系,这就需要一种防火要求等级很高的无机材料与现有的EPS、XPS、PU等高效有机材料进行复合,针对这个课题公司组织技术人员从2005年底开始在材料性能及应用技术方面进行科研攻关。

经过不断的探索、试验,2006年6月,产品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司与北京甄氏集团合作,把膨胀玻化微珠复合有机高效保温材料体系应用于位于北京顺义地区的甄氏集团办公楼,该项目在采用膨胀玻化微珠复合有机高效保温材料体系后,墙体传热系数K值为0.28,不仅符合国家65%节能标准,而且接近于欧洲建筑节能标准。

膨胀玻化微珠复合有机高效保温材料体系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节能上,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有机保温材料的消防安全差、使用寿命短、保温层过厚易收缩开裂等问题,保证了整个节能体系的安定性。该项目的成功应用为无机绝热材料在寒冷地区及严寒地区等热工性能要求较高地域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玻化微珠已有国家行业标准

据刘伟华董事长介绍,玻化微珠是一种无机轻质骨料及绝热材料,它是利用含结晶水的酸性玻璃质火山岩经粉碎、脱水、汽化膨胀、熔融玻化等工艺生产而成。其颗粒呈不规则球状,内部为多孔的空腔结构,外表面封闭、光滑,具有质轻、绝热、防火、耐高温、耐老化、吸水率低等优异性能。将玻化微珠应用于轻质砂浆和抹灰材料中能显示出优越的性能。

一方面,封闭的外壳能阻止搅拌用水进入该轻质材料,另一方面,特有的微孔结构又能使气体通过该轻质材料,这样就确保了由该轻质材料制成的砂浆和抹灰材料的透气性,并能防止出现大的吸水域。其优势还在于空气很容易透过该骨料进入砂浆和抹灰材料,因此能够实现材料的快速硬化和干燥。此外,玻化微珠还可应用于轻质混凝土中替代发泡剂及传统的轻质骨料,实现混凝土的轻质、隔热、防火等。

近年来,无机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系统产品在建筑节能保温市场上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应用,以无机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产品为例,该类产品的耐候性、环保性、防火性的确是其他保温体系不可比拟的,它是一种保温隔热防火性能优良的体系。

尽管如此,该类产品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产品,它特别适合以隔热需求为主的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推广应用,但在北方严寒和寒冷的地区,随着保温节能标准要求的提高,其所要求的热工性能仅在将保温层做到一定的厚度后才能达到,但厚度增加,整个保温体系的总重量随之增加,安全性能降低,因此,单一使用,对某种建筑结构的热工性能要求是达不到的。

所以在北方严寒和寒冷的地区,无机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产品的应用领域是受一定使用条件限制的,但在寒冷和严寒地区非常适合做非采暖部位如楼梯间、分户墙、楼层等墙体保温以及防火要求高的部位、墙体自保温体系和复合保温体系。

无机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产品是一种新型的轻质骨料及绝热材料,应用于干混砂浆中,能够避免传统轻质骨料的缺陷,更适宜用于轻质砂浆与抹灰材料中。

目前,我国可生产出每立方米45kg~800kg不同密度的玻化微珠产品,其超轻、超重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可以研制生产出从0.1毫米到5毫米等不同规格颗粒粒径的产品,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国内关于建筑无机节能材料的相关标准、图集相对较少,导致建筑节能市场里无机节能材料鱼龙混杂,国家明令禁止在建筑节能领域应用的膨胀珍珠岩、海泡石等无机材料换了个名称就堂而皇之的应用在建筑节能工程上。

为了规范无机节能材料在建筑节能市场的应用,公司于2005年与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北京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共同开始编制《膨胀玻化微珠》国家行业标准,并于2007年发布实施。

《膨胀玻化微珠》国家行业标准准确界定了膨胀玻化微珠与其它无机材料的区别,对建筑节能市场选择材料提供了有效依据,确保了无机节能材料在建筑节能领域应用的规范性。该标准的实施说明无机节能材料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重视,也加快了无机节能材料标准化进程的速度。

携手合作联合体超越国界

北京华伟佳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无机膨胀玻化微珠产品的专利拥有者,成立了膨胀玻化微珠轻质砂浆联合体,目的是要把生产新型无机膨胀玻化微珠产品的联合团队做强做大。

刘伟华董事长表示,公司坚持不做技术转让,而是向所有进行紧密合作的联合企业提供包括专用生产装备、核心技术产品以及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同时,也不直接将产品销售给用户,而是不厌其烦地帮助这些合作企业推广产品,开展诸如技术交流会、现场技术培训会,力争要把无机膨胀玻化微珠产品联合体中每一个企业都培养成独树一帜的标杆企业。

公司与国内外专业厂家和专家、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建立了膨胀玻化微珠研发中心,并在北京、山西、江西、江苏、河南、四川、浙江、湖南、安徽、广东、吉林等地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基地和战略合作企业,并与欧盟国家建立了联合体,整套生产装备技术已被欧盟国家引进,目前年生产能力已达二十万立方米,公司逐步走向集团化,并不断规划提升和完善膨胀玻化微珠工业化生产装备和膨胀玻化微珠系列产品的科技应用水平,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2006年12月,首届膨胀玻化微珠学术研讨联谊会在江苏丹阳召开,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膨胀玻化微珠节能体系生产、营销、应用的整体构思, 为节能体系向产业化发展搭建一个基础平台,预示着中国膨胀玻化微珠轻质砂浆联合体雏形已经形成,对于联合体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联合体在2007年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当年2月膨胀玻化微珠装备出口到奥地利,这也是我国首台膨胀玻化微珠生产设备进入国际市场。该设备可以生产60~100kg/m3轻容重的膨胀玻化微珠,容重和成球玻化率都超过了国内外类似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有关人士表示,尽管干混砂浆在中国市场推广应用的时间并不长,但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非常有价值的保温产品和设备技术成套地出口欧洲,是一件业内大事,为中国的节能技术开拓广泛的国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地的建筑节能方式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地域环境不同而制订适宜的材料标准及应用图集。中国膨胀玻化微珠轻质砂浆联合体将围绕各地区气候、环境等因素生产适宜的材料,编制适宜的标准、图集,规范无机节能材料市场,为我国建筑节能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北京华伟佳科技有限公司大事记

北京华伟佳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科、工、贸于一体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及装备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应用技术服务。公司有较强的自主创新和科研开发实力,拥有公司自行研制开发的膨胀微珠生产装备技术和膨胀玻化微珠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并达到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2000年,公司董事长刘伟华开始组织科研人员进行膨胀玻化微珠及其装备的研制工作。

●2001年上半年,完成膨胀玻化微珠中试装备的加工制作及调试工作。

●2001年下半年,完成膨胀玻化微珠中试试验,工艺参数指标的确定和整个课题的研发任务。

●2002年,完成膨胀玻化微珠装备的制作,并开始工业化生产膨胀玻化微珠。

●2003年初,利用膨胀玻化微珠作轻质骨料的膨胀玻化微珠保温防火砂浆研制成功,并在2003年4月应用在国家环境新闻大厦外墙保温工程。

●2004年,组建北京华伟佳科技有限公司,实现膨胀玻化微珠及膨胀玻化微珠保温防火砂浆制品工业规模化生产。

●2004年,膨胀玻化微珠装备生产技术及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申报国家实用和发明专利技术,并批准获证。

●2005年,与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北京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共同编制《膨胀玻化微珠》国家行业标准,并于2007年2月发布实施。

●2005年12月29日,企业标准通过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评审备案。

●2006年5月18日,产品应用通过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专家评估推广。

●2006年5月,通过ISO9000-2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验收合格。

●2006年6月30日,施工技术规程通过北京市建委科教处评审备案。

●2006年6月,被北京市授予专利试点企业,并通过审查考核合格。

●2006年7月,由华北地区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西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办公室编制发行了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建筑构造专项图集。

●2006年7月,国内首家合作企业的膨胀玻化微珠装备在太原投入生产。

●2006年12月18日,首届膨胀玻化微珠学术研论联谊会在江苏丹阳圆满召开。

●2006年12月28日,膨胀玻化微珠保温防火砂浆通过建设部科技成果鉴定。

●2007年2月,首台膨胀玻化微珠装备出口到欧洲。

●2007年4月,申报《膨胀玻化微珠轻质砂浆》国家行业标准并已获批准,现已开展全面编制工作。

●2006至2007年,先后通过12个省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专家评审鉴定,并同时编制了9个省级地方标准图集及规范,并有6个标准图集已发行应用。

●2007年7月,膨胀玻化微珠保温防火干粉砂浆被建设部编入《<建设事业“十一五”技术公告>技术与产品选用手册》。

国际前沿 篇8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不但对产品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对产品包装也越来越注重。俗话说“人靠衣装”,即使高品质的食品、饮料、化妆品、香烟、电子电器等,也要有上乘的包装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睛,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欲。对很多消费者来说,包装更是反映产品综合质量的指标。生产商深明此理,利用包装来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今天包装与产品已不可划分,包装已由商品附属地位逐步提升为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展会规模除了比上届扩大一倍外,还新增了许多新的亮点,包括首次设立的塑料包装制品及设备专馆。该专馆的设立广受供货商的欢迎,进驻专馆的巨头包括首次在Sino-Pack亮相的中国塑料包装机械领域的龙头企业——宁波海天,以及世界高端流延薄膜设备的标志性品牌——广东仕诚,他们的登场吸引了中国众多高端包装制品企业及终端用家前来观摩。

此外,本次展会还新增设了包装制品精品展示区,旨在让参观者轻松掌握包装相关产业现况,并深入了解从上游的制作过程、器械,到最后的包装制品,甚至最前沿的包装设计概念,有助启发参观者的包装设计灵感,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

除了产品展示外,主办单位更于展会同期举办了一系列精彩活动,包括化妆品产品包装高新技术应用研讨会、医药产品包装高新技术应用研讨会、食品安全与风险管理及安全标准应用技术等,以及首次举行的“雅式杯”环保包装大奖赛暨颁奖典礼等。

汇聚尖端国际印刷/标签/防伪/包装精制技术

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全方位中国国际包装及饮料工业展览会设于2.1号馆的综合包装及饮料馆、8.1号馆的塑料包装制品及设备专馆,两馆并驾齐驱在展会现场推出各种齐全的塑料薄膜、中空容器(制品)及塑料包装机械设备,包括吹膜机、吹塑机、吹瓶机、注塑机、制袋机和挤出机等各类机械,包装馆还展出了包装工业设备及材料、饮料啤酒等液态包装工业设备及材料。本届展会云集了众多知名包装机械企业,包括宁波海天、广东仕诚、德马格塑料机械、东莞恒彩塑胶、广东达诚、友邦胶袋、台洲黄岩裕盛、宁波伟立、德创、嘉音、奥米、鑫众、科志达、腾威、ZIPPAK、MWV,EVERGREEN、南通三信、恒瑞、津鹏、粤东、浙江众成、仅一、上海迈威、南京乐惠、黄岩巨光等各类型包装设备企业。

多家中外知名参展商在第十七届华南国际印刷展及中国国际标签印刷技术展览会的主题专区中展示了最前端的印刷、标签及防伪技术以及高成本效益的设备。参展商包括上海电气、惠普、方正、乐凯二胶、科雷、特新科技、赛图、OKI、威海滨田、华光精工、MBO、马天尼、浙江正润、劲豹、锐志、上海太阳、琳得科、罗铁、艾利、芬欧蓝泰UPM、亿迪印刷、博泰、浩田、互通多威龙、瑞安中天、中天宏大、达尔嘉、库尔兹、杜邦、罗特利、中山富州、联冠、摩码等云集在各个主题专区,全面展示胶印、数码印刷、丝印、柔印等设备,以及印前、印后技术及耗材。

同期精彩专题活动层出不穷

“雅式杯”环保包装大奖赛

“雅式杯”环保包装大奖赛自去年10月份开始征集作品,共收到国内的包装生产企业、印刷厂、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包装设计公司以及设计院校的师生参赛作品100多件(套),征集的作品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大趋势。主办方按照绿色环保包装、再生资源环保包装、减量化环保包装、结构造型环保包装和环保包装材料五大分类,共评出5个金奖获奖作品、10个银奖获奖作品和14个铜奖获奖作品以及26个优秀奖和1个创意奖。“雅式杯”环保包装大奖赛暨颁奖典礼于3月9日Sino-Pack2010开幕当天举行,获奖作品于展览期间在广州琶洲展馆A区8.1馆的“雅式杯”环保包装大奖赛获奖区展出。

食品安全与风险管理及安全标准应用研讨会

由广东省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食品安全与风险管理及安全标准应用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参加。大家就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管理、风险分析在食品限量标准制定的应用及食品添加剂安全应用、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标签技术应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广东啤协成立二十五周年庆典暨啤酒产业应用创新技术研讨会

在庆典上,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啤酒分会会长郭营新对广东啤酒二十五年来的生产发展与协会工作做了总结,对啤酒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啤协庆典会上还发布了关于表彰广东啤酒二十五年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报,评选出了广东啤酒二十五年明星企业、优秀供应商、杰出贡献奖、发展贡献奖、科技精英奖、科技贡献奖、协会工作贡献奖、特别贡献奖等。广州珠江啤酒、金威啤酒、华润雪花等知名啤酒企业都榜上有名。

包装制品精品展示区瞩目登场

包装制品精品展示区展品丰富,涵盖了纸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玻璃陶瓷制品如酒瓶、酒盖、工艺品等,木制品包装,皮雕制品,贝壳包装等新工艺及包装材料等,来自中国近100家高端包装制品企业的包装制品和精品首次集体亮相,成为展场万众瞩目的焦点。

国际前沿 篇9

关键词: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创新应用人才

一、普通高校开设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必要性1. 符合普通高校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7月9日,我国高等学校( 不含独立学院) 共有2542所,其中有2246所是普通高等学校( 含民办444所) ,绝大多数的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定位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不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相对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擅长专业知识应用,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因此,在普通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与工程应用实践密切相关、反映应用技术新趋势和新现象的应用型专业前沿选修课就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符合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

2. 符合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创新发展规律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创新和创造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资源创造新事物、新思想的一种现象。创新和创造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内生”出来的,“应用”是创新创造的本源驱动和核心地位; 并且创新是先从某些局部的生产应用开始突破或革新,通过反复的应用经验总结,最终形成成熟、完整体系的学科知识并加以传承。所以,在大学的专业教学中,增设应用型前沿选修课,既能够将新的知识和应用创新内容推介给学生,同时又不会偏离教授学生学习专业成熟知识体系的主要教学目的,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3. 与国际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通用做法相适应

当今社会,创新和创造常常离不开跨学科的知识能力交叉,需要在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中融合。国外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早已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设置、加大教学中的专业应用前沿内容、强调应用能力培养等举措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应用前沿化、实践化的高等教育专业教学。我国普通高校增设应用型专业前沿选修课,可以与国际接轨,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符合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普通高校开设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面临的问题

1. 高校和教师对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认识不够

专业选修课是普通本科高校重基础、宽口径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在拓展知识领域、细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强调必修课的重要性,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视不足; 即使开设了前沿选修课,也主要是针对理论前沿,缺乏对应用实务类前沿选修课的开设,对学生的技能应用个性化培养不强。因此无论是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都容易忽视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

2. 学生对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不够重视,学习不认真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在人才培养方面,目的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但是,学生缺乏职业长远发展规划和全局考虑,认为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不重要,对选修课程不重视,缺乏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混学分”现象,对知识新颖、技术难度稍高的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就更加不认真对待。

3. 专业教师的专业前沿应用技术与教学水平不足

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并且要反映专业的新型技术、工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或实践体系,相关参考资料不易获得。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对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专业教师能够持续关注技术应用发展,同时也要保持与技术应用业务部门的紧密联系,甚至需要到业务一线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数从事学科理论研究,缺乏相应的业务实践,在实务类专业前沿应用技术方面经验不足。

4. 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投入严重短缺

专业前沿技术应用往往需要依托应用设备、生产工艺、业务环境等一定的比较资源或者先进的实验室条件,相关的专业前沿课程教学自然也会需要必需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但是,国家对普通高校的建设经费比起211、985等院校要少许多,普通高校将非常有限的建设经费都投入到应用比较广泛的基础性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中,对选修课极少会有经费的投入。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改革尝试

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有700多所,辽宁工业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对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都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开设实务类专业选修课就是其中一项。

1. 升级教学理念,提高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认识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首先,对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特别是前沿选修课,赋予不同的教学功能: 必修课侧重学科通用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 选修课灵活多样的知识内容与弹性的教学形式则侧重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塑造个性专业人才。其次,在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上: 必修课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性、通用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比较稳定; 选修课则重点关注更深、更广、更新的知识技能和当代经济中的新问题、新焦点,课程内容有较大的弹性,且需随社会需求变化或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

特别强调的是,实务类专业选修课在功能上更倾向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对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提供更坚实的知识和能力支持,力求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应用方向上进行深入挖掘和适度扩展,关注前沿应用问题,以让学生获得高于普适教材更多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实行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系统配套改革

把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实施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考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培养、教学设施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 1) 确立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覆盖的领域比较宽泛,从业务性质角度看,既有宏观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方面,又有中观的产业贸易竞争、国际金融投资方面,还有微观的跨国经营、公司外贸业务方面; 从学习深入角度看,既有高端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前沿,又有新出现的应用技术和现象。在上述各个方向和领域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优势,确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体系,再结合社会上需求比较强烈的方向,进一步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 2) 完善和创新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重视研究兴趣的激发、最新应用技术发展动态的传递和学习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创新教学思想、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从而高质量完成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将积极推动案例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并积极将实验实训教学引入实务类专业前沿课的教学过程中,以专业实验室或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创设与课程内容和主题相关的、尽可能适应学生的案例情境,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和训练任务进入案例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深入业务操作中,注重教、学、练的互动衔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强化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创设展会营销、跨境电子商务等业务虚拟场景,开展情景教学。

( 3) 改革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专业选修课程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课堂出勤与课程结课考试相结合,或者采用在课程结束后写总结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这些考核方式并不适应实务类的专业前沿课程。目前,院校正在探索个性化特色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选出几类应用型学习成果表现形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去选择某一类成果提交,作为成绩评定的考核依据。例如,从学术论文、业务方案设计、模拟策划、专业技能竞赛分组对抗等几类形式中选择性提交。采用这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知识技能的应用训练等方面效果比较理想。

3. 多渠道强化专业教师的实务应用能力

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中,高水平的实务类专业教师必不可少。在以科研成果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大环境下,强化实务类专业师资建设则更为紧迫和重要。院校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求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进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了解行业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提高教师的前沿应用技术水平,并以此作为个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其次,引进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每年举办相关的专项应用技术的前沿讲座,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又有益于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最后,每年举办一次专业应用能力竞赛,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加,评委则由企业中专业人员担任,对教师的应用能力进行检验,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应用技能。

4. 利用虚拟仿真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完善教学设施

实务类专业前沿课的教学对实践内容比理论类课程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数字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优势,建立虚拟仿真专业实验室,通过高新技术手段来创建虚拟的情景,以满足案例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环境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可以与企业积极合作,校企共建校外专业实践基地,以现实的应用环境和场景来辅助实验室教学,形成校内虚拟仿真、校外真实演练的立体教学和训练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学的可塑性和创新性,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是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的创新应用性、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任务多样性、教学训练设施的实战性、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是有效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 高校、教师、学生应提高认识,投入精力,将其规范化、系统化,使学生最大限度从中获益,实现专业应用创新能力的完善、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亮,胡国杰,张晓芬.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2(2).

[2]刘燕.财经专业本科生选修课设置的多元审视[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3]徐惊奇,徐春美.专业任选课教学中学生科研意识培养策略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1).

上一篇:中风后遗偏瘫下一篇:抗菌药物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