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费用

2024-06-14

抗菌药物费用(精选8篇)

抗菌药物费用 篇1

近年来,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已成为常规,抗菌药物的费用在住院费用中占较大比例,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08年664例无菌切口手术患者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程度,探讨医院限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经济学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查询项目 从病案数据库和HIS数据库中调出无菌切口手术患者资料,查询的项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主要诊断、手术相关信息、围手术期用药情况、住院总费用、抗菌药物总费用、可替代的廉价抗菌药物、替代后抗菌药物单价费用、可纠正用药持续时间、纠正后抗菌药物总费用、纠正后住院药品费用、纠正后患者可节省的费用。

1.2 数据采集方法 在SPSS 11.0中,建立与病案数据库的ODBC接口,作SQL查询,得到无菌手术患者的基础数据。用同样的方法,在HIS数据库中查询患者的用药情况。2份数据以患者ID号作关联,生成所需的数据集,经数据清洗后,查询结果导入SPSS 11.0。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方面比较采用F检验,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符合条件的无菌切口手术患者664例,其中男419例,女245例,年龄0~86岁。平均住院20.8d,平均费用12 179.7元。其中,药品费用1991.8元中,抗菌药物701.8元占药品费用的35.2%。按合理用药规则推算,平均每位患者可节省费用641.3元占抗菌药物费用比例的91.4%,占总费用的5.3%,即有91.4%金额的抗菌药物是不需要使用的。

664例中,使用抗菌药物652例占98.2%,平均使用5.4d。其中使用一联抗菌药物277例占41.7%;使用二联及以上抗菌药物375例占56.5%;仅有1.8%的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见表1。

2.1 按年龄统计

随着年龄的增高,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也有增高趋势。对年龄和可节省费用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12579,P=0.00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年龄越大,病情越复杂,抗菌药物使用得越多。见表2。

2.2 按病区

脑外科手术患者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而妇产科Ⅰ类手术切口用

药相对较合理,用药情况基本符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见表3。

2.3 按医师职称统计

在三级职称中,中、高级职称医师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远高于初级职称医师。作单因素方差分析,F=11.2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均数两两比较,初级与高中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级与高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4 疾病分型[2]

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与病情复杂程度相关,病情越复杂,合理用药可节省的费用也越多。病种分型各组可节省费用作单因素方差分析,F=29.8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均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5 手术类别[3]

皮肤和皮下组织手术平均住院时间最长,实际抗菌药物费用最高,是理想抗菌药物费用的近20倍,调整用药后可节省费用最多。见表6。

3 讨 论

Ⅰ 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时间与持续时间。术前0.5~2h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1500ml者,术中可给于第2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24h,个别可延长至48h[4]。在药物的选择上,因手术部位的感染主要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所以对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应选用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强的头孢1代或对革兰阴性菌兼有作用的头孢2代药物[5],大多数情况下以头孢唑林作为首选。调查发现,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都在洁净手术室内完成,手术患者术前均无感染迹象,亦无感染危险因素或疾病。本文研究的664例

无菌切口手术患者绝大多数(98.2%)都在常规使用抗菌药物,且联合用药率占98.2%,平均每位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天数为5.4d,均远远超过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除妇产科部分患者使用1代、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外,绝大多数患者均使用2线以上的抗菌药物,违背了《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其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能,导致抗生素失去效力,甚至产生二重感染,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也必定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4 小 结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还可导致患者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6],这又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而这些将导致患者住院费用增加,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和身体上的痛苦,这将导致医院矛盾激化,医院信誉降低的恶性循环状态。有鉴于此,认真解决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的问题,必须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案,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经济、有效、合理和经济。

摘要:目的 了解无菌手术切口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探讨如何规范用药后可降低医疗费用。方法 对某医院2008年664例无菌手术切口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无菌手术切口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8.2%。纠正不合理用药后,人均节省费用641元,占出院总费用的5.3%。随着年龄的增高,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也有增高趋势。脑外科手术患者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中、高级职称医师合理用药可节省费用远高于初级职称医师。病情越复杂,合理用药可节省的费用也就越多。皮肤和皮下组织手术实际抗菌药物费用最高,费用调整用药后可节省费用最多。结论 该院无菌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给患者住院费用造成极大的浪费。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案,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经济、有效、合理和经济。

关键词:无菌切口技术,抗菌药物,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缪晓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122-125.

[2]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M].2版.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2009.

[3]刘爱民.国际疾病分类[M].9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61-344.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5]裴保香,徐艳萍,冯洁,等.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1):1424-1426.

[6]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篇2

临床上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碳肯霉烯类酶致病菌;高产头孢菌素酶致病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致病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粘质沙雷菌;阴沟杆菌等。

1.了解抗菌药物的疗效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要首先了解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且有针对性的来选择药物。在选择使用时,要诊断病原菌,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再进行选择,最好是单独使用,因为联合使用很容易产生毒性,并且要选择适宜的药物,这是最首要的原则。要根据抗菌药物的疗效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抗菌药物要想起到杀菌的作用,需要在靶器官内达到一定的浓度,并且这个浓度要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所以说,要能够使用药物的剂量以及把握用药的疗程,通过对药物进行研究,掌握用药剂量的时间、浓度以及效应的过程,这样才能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用药

在选择抗菌药物的时候,要根据细菌的种类以及患者的感染部位来考虑用药。患者的病情以及自身的情况很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作用,要能够对不同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和疗程。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病理状况,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排泄的过程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加强重视。只有患者的情况确定为细菌性感染之后,而且要根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体外试验结果来确定治疗的方案。药敏实验在减轻患者负担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3.过敏等不良反应

使用抗菌药物之后所产生的过敏反应有:皮疹、皮炎或者是红斑等等,如果过敏严重的话会引发中毒性肝炎而导致患者死亡。所产生的血清病型反应有皮疹或者是皮肤瘙痒,还会伴有发热、关节肿痛等等,严重的话会引发血管神经性水肿,由于窒息会导致患者死亡。还可能会引发暂时性耳聋、急性心梗等等。所以,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一定要询问患者有没有对药物过敏的病史,还要认真做好皮肤试验,如果在用药期间发生了各种反应,就能够及时处理。如果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增加治疗的效果,减少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联合用药可以扩大抗菌的范围,但是如果联合用药的话可以减少每个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单独使用抗菌药物会更加安全,更加有效。

4.过敏性休克的救治

将病人放于水平卧位,足部稍抬高。立即用1:1000的肾上腺素溶液0.5-1ml,做静脉缓注、肌内或皮下注射,5-10分钟后如未见效果,可重复1次;或皮下或肌内注射1ml后,再用0.25ml非常缓慢地静脉注入。如血压下降仍不回升时,即用缩血管升压药;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100-600mg加入10%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ml内静滴。危急病人,可用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有严重支气管痉挛时,可缓慢静注0.25-0.5g氨茶碱。喉头水肿在用肾上腺素后若仍不见好转,可做气管切开。给氧:若有呼吸及心跳骤停,快速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及心内注射肾上腺素等。

参考文献

[1] 朱会英,曹洪涛,韩丽萍,孙立贵,邹小宁.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02).

[2] 李晓红,虞德才,左改珍,陈义芬,张炳新,鲁朝辉.113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6).

[3] 程斌,王增,戚雅君,翁琳,方青芳,周晓芳,张文英.934例肿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06).

[4] 贾孟良,杨红英,陈振德,曾文莉,林山鹰.某院脊柱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2011(09).

[5] 张卫同,施振国,王羽凝,周晓兵,谢婷婷.205例呼吸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08(21).

抗菌药物费用 篇3

关键词:抗菌药,医院, 儿科,治疗应用

近年来我国抗菌药物临床滥用现象时有报道, 主要包括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率高、用量大、使用强度高、抗菌药物种类多、用药结构不合理等现象[1,2]。抗菌药物滥用不仅会导致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 同时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进一步增强[3,4], 严重影响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长此以往易造成临床中无药可用的困境[5]。为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原卫生部于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疗行动”, 以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有效管理。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提高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我院儿科在2012年8月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1年8月—2012年7月 (专项整治前) 和2012年8月—2013年7月 (专项整治后) 的处方及病历, 对其中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

1.2方法

通过Excel软件对我院儿科2011年8月—2012年7月药物使用数据和2012年8月—2013年7月药物使用数据加以统计并进行排序, 统计内容为各种抗菌药物的名称、使用数量及销售金额, 将各项内容逐一录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的指标展开对比分析, 其中限定日剂量 (DDD)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发布的抗菌药物分类和规定日剂量表加以确定。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我院儿科抗菌药物用量从整治前的916385 DDD降至306952 DDD, 整治后的2012年8月—2013年7月用量排名前10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阿莫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他啶、头孢地嗪、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硫脒、头孢曲松钠、氨曲南、青霉素钠、红霉素, 详见表1。

2.2 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

经专项整治后,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从整治前的4436.2万元降至2632.1万元, 销售金额排名前10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阿莫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硫脒、头孢地嗪、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 详见表2。

3 讨论

目前抗菌药物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临床研究显示, 在诸多疾病临床治疗中, 通过对抗菌药物予以合理、有效应用, 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 降低手术感染发生率, 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6]。然而近年来, 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7,8], 同时也导致耐药菌生成量逐渐增大, 因此对临床中抗菌药物应用予以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9]。

为响应卫生厅与卫生部关于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相应要求, 促使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大幅提高, 我院儿科在2012年8月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专项整治前, 我院儿科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具有较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 抗菌药物应用强度较高:在专项整治前, 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强度相对较高, 主要是因为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不合理、预防性用药疗程太长等原因所致。 (2) 适应证选择不严格:对于部分未发生细菌感染的患者, 或未明确感染指征的患者给予抗菌药物。 (3) 用药方法不当:用药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在应用抗菌药物时, 在无实验室检验结果及临床症状等依据支持时, 对所用药物随意进行更换, 且每次给药剂量及用药次数不合理。 (4) 所用抗菌药物的档次过多:门诊及住院患者所用抗菌药物含有较多限制应用的药物, 甚至部分特殊应用抗菌药物在应用时并未注明使用理由, 且缺少相应的会诊记录。 (5) 用药疗程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患者手术预防用药的时间过长, 部分患者甚至从入院开始一直到出院时, 一直使用抗菌药物, 甚至在出院后还带有口服抗菌药物。

我院儿科在2012年8月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抗菌药物总用量从整治前的916385 DDD降至306952 DDD, 整治后用量排名前10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与头孢类, 且排名前10的抗菌药物DDD数及所有抗菌药物使用总量均比整治前有明显下降, 说明我院儿科中抗菌药物的应用较为合理。而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从整治前的4436.2万元降至2632.1万元,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的销售金额比整治前的任何一种抗菌药物使用金额都高, 且氨曲南的销售金额高于专项整治前, 这主要是因为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我院儿科临床中所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明显减少, 药物可选择性降低, 导致临床用药相对集中所致。然而从总体上来看, 专项整治后所有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与专项整治前相比有明显降低, 这说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 经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及销售金额之和均显著低于整治前,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渐趋合理, 临床应用得到了有效规范。为进一步巩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法实施效果, 我院儿科应加深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总结, 进一步加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水平, 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理念加大宣教力度, 同时制定明确的奖惩办法, 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为合理、规范, 从而大大提高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为广大患儿的用药安全及治疗效果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崇静, 罗放灵, 李翠红, 等.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 (4) :36-39.

[2] 张文双, 沈叙庄, 王艺, 等.五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前后抗菌药物消耗情况的调查[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0, 5 (6) :404-411.

[3] 沈勇刚, 陈吉生, 吴红卫, 等.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4) :4-7.

[4] 荆会玲, 杜巧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安全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9B) :139.

[5] Ison CA.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 the developed world:implications for rational treatment[J].Curr Opin Infect Dis, 2012, 25 (1) :73-78.

[6] 卫生部.关于公开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通知[Z].2011-08-03.

[7] Kambaroundis AG, Papadopoulos S, Chritodoulidou M, et al.Perioperative use of antibiotics in intra-abdominal surgical infections[J].Surg Infect (Larchmt) , 2010, 11 (6) :535-537.

[8] Lieber M.The problem of 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The important role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mutagenesis, its relevance to a new paradigm that may allow a solution[J].Theor Biol Forum, 2011, 104 (1) :91-102.

抗菌药物费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 (HIS系统) 抽取我院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以及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全部门诊处方, 分别做为管理前组、管理后组的用药情况, 分别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品种数。抽取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以及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每月单号所有的抗菌药物处方, 根据药品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简称《指导原则》) 、《卫生部38号文件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简称《卫生部38号文件》) 《处方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文献, 组织抗菌药物临床专家和药学人员对每张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应用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并计算出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和联合用药比例。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利用HIS系统统计: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 (管理前) 我院门诊就诊人次:148928人次, 使用抗菌药物人次:27862人次;门诊处方共:114263张, 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7209张, 使用率为:18.71%;人均抗菌药物费用:75.9元;人均品种数:1.91个。

抽查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 每月单号所有抗菌药物处方共:14756张, 其中联合用药:1220张, 联合用药比例:8.27%;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2065张, 占抗菌药物处方:14.0%;不合理处方:518张, 不合理率:3.51%。

利用HIS系统统计: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 (管理后) 我院门诊就诊人次:698053人次, 使用抗菌药物人次:86401人次;门诊处方共:489029张, 其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72556张, 使用率为:12.38%;人均抗菌药物费用:32.63元;人均品种数:1.67个。

抽查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 每月单号抗菌药物处方共:36438张, 其中联合用药:1683张, 联合用药比例4.62%;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1942张, 占抗菌药物处方:5.33%;不合理处方:237张, 处方不合格率:0.65%。

管理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药费、联合用药比例、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率均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较显著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2.2 管理前后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分析

管理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518张, 不合理性表现为: (1) 适应证不适宜104例, 如处方诊断月经不调, 使用抗菌药物。 (2) 用量不合理93例, 如对于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未按肌酐清除率相应减量或用量未按说明书要求而未注明特别理由。 (3) 预防性用药无指征:87例, 如无高危因素的皮下脂肪瘤切除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4) 给药频次不合理75例, 如注射用青霉素静滴一次/d。 (5) 与非抗菌药物联用不当:43例, 如左氧氟沙星与扑感敏联用。 (6) 溶媒选择不当37例, 如注射用青霉素溶媒使用10%葡萄糖溶液。 (7)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25例, 如皮肤感染使用左氧氟沙星。 (8)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或联合用药无指征:25例, 如阿奇霉素与克拉霉素联用。 (9) 选药不适宜 (包括预防性用药选择不适宜) 10例, 如处方诊断皮肤多处开放性伤口缝合术后使用三代头孢菌素预防性治疗。 (10) 给药途径不当8例, 如使用阿米卡星口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预防性用药疗程过长:5例, 如开放性伤口预防性用药超过48h。拆分抗菌药物缓释胶囊3例, 如小儿科将头孢氨苄缓释片拆分半片服用。违反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 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3例, 如住院医师的处方中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

管理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237张, 不合理性表现为: (1) 适应证不适宜77例。 (2) 用量不合理56例。 (3) 预防性用药无指征:20例。 (4) 给药频次不合理28例。 (5) 与非抗菌药物联用不当:25例。 (6) 溶媒选择不当16例。 (7)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4例。 (8) 联合抗菌药物不合理:9例。 (9) 选药不合理:2例。

3 讨论

我院从2011年4月起,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 领导负责:院长为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 科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并成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小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和指导。 (2) 奖惩制度:给每个临床科室规定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使用强度以及病原学送检率指标, 并与科室及医师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予以通报批评, 甚至停止抗菌药物处方权等处分。 (3) 加强培训:每个月有定期的抗菌药物知识、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等专题讲座, 且不定期请国内一些抗菌药物专家, 讲授抗菌药物新进展;并定期发布本院、本地区的细菌耐药信息。 (4) 实行临床药师负责制:临床药师负责全院运行病历医嘱及门诊处方的实时监控与点评, 对发现不合理的处方, 立即与临床医师联系, 当场修改, 并将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与临床药师的绩效挂钩。 (5) 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限制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品种, 严禁门诊医师使用特殊级及限制级的抗菌药物。

本组资料显示,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后,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抗菌药物品种数、联合用药比例、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等指标均得到优化, 这得益于医院加强了抗菌药物的管理。

本组资料也显示:我院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后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联合用药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的不合理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国内一些医院[1], 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均达到卫生部要求的低于20%的控制指标。分析原因可能与我院从2008年开始即每月开展门诊处方 (包括抗菌药物和非抗菌药物处方) 监控与点评, 每月抽查部分门诊处方, 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分析、实时整改, 并定期进行点评有关。

本组资料也显示, 不论是管理前还是管理后, 均存在有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在: (1) 适应证不适宜。管理前的适应证不适宜主要表现在部分病毒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部分无指征使用, 如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病例联合使用抗病毒药和抗菌药物、妇科月经不调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后仍存在适应证不适宜, 主要是部分医师的诊断录入不规范, 如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只录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不孕症合并生殖道感染只录入不孕症, 而被判为适应证不适宜。 (2) 用法用量不合理 (包括溶媒使用不合理) 。管理前、后均存在用法用量不合理。管理前主要表现在特殊人群的用药未根据人群的特殊情况进行相应的减量, 以及用量与药品说明书不符, 以及未根据抗菌药物药代、药动学特征来选择用药方法, 如时间依赖型的抗菌药物, 每日一次用药等。管理后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后, 这类不合理的情况明显减少, 更多的用量用法不合理表现在同一通用名的药物更换药品厂家后, 说明书要求的用量用法不同, 临床医师未能按说明书的要求及时更改。 (3) 门诊1类手术切口预防性用药不合理。管理前常存在有无高危指征而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以及选择药物不规范、用药疗程过长等不合理情况。管理后上述不合理明显减少, 但仍存在有一部分无指征使用, 这部分用药均出现在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初期的2011年5月、6月份。 (4) 与非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合理。管理前此类不合理用药较多, 加强管理后, 我们采用临床药师实时监控、实时整改的方法, 以减少此类不合理用药, 但仍无法杜绝, 分析原因这可能与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与非抗菌药物相互作用的知识较缺乏有关。 (5)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管理前后均存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管理前表现在联合用药无指征, 以及重复用药情况, 如克林霉素与甲硝唑联用, 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而采用联合用药。管理后主要表现在联合用药药品无协用作用。 (6)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预防性用药疗程过长, 拆分抗菌药物缓释胶囊, 违反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 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等不合理情况, 管理前出现较多, 而管理后这类不合理情况均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能有效控制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降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降低人均抗菌药物费用, 优化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但仍存在有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参考文献

抗菌药物费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2010年1月至6月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归档病历210份为整治前组, 以2012年4月至9月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归档病历210份为整治后组, 各包括甲状腺手术70例, 乳腺手术70例, 疝气修补术70例, 排除住院期间接受≥2种手术, 术前存在伤口感染病例, 整治前后组患者高危因素。平均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分析方法:

(1) 数据采集:将病历的各项数据进行登记, 包括病历号、患者基本情况、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所选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疗程、给药剂量、联合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项目、用药目的等。 (2) 评价标准:参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 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拟定评价标准, 见表1。

1.3 整治措施

1.3.1 制定方案, 下发文件。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各项文件,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 制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修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评价标准, 制作抗菌药物使用简册, 每位医务工作者1册, 由医院下发文件, 由临床科室学习执行。

1.3.2 层层负责, 责任到人。

医院将抗菌药物使用各项指标同临床科主任签订责任状, 科主任同本科室医师签订责任状并同绩效工资挂钩。

1.3.3 加强培训与沟通。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要求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 临床药师参与查房时进行交流沟通, 共同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3.4 加强监督检查, 完善监管机制。

临床药师参与查房会诊, 定期抽查病历和点评处方, 对使用抗菌药物每张处方和每份病例进行监测, 把监测结果反馈给科室主任和责任医师, 并将检查结果上报院里通报公示, 对不合理用药给予处罚, 对合理用药给予通报表扬、奖励。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合理性、用药天数比较。

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83.5%、88.5%、85.3%分别下降为整治后的26.7%、38.7%、35.8%;用药合理性由整治前23.1%、15.7%、18.5%分别上升为整治后的94.3%、78.6%、85.7%;平均使用抗菌药物天数由整治前的3.8 d、5.2 d、4.8 d分别下降为1.0 d、1.8 d、1.5 d, 见表2。

注:与整治前比较, P<0.05

2.2 预防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比较:

术前0.5~2.0 h内用药由整治前18.33%上升到84%, 整治后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基本符合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 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明显上升为第一代头孢菌素, 合理性明显提高, 见表3、4。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整治前后使用情况: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出台的《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1]精神, 我院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工作分工和进度安排, 设定各临床科室指标。经过一年多的整治, 我院各项目标已经达到卫生部要求, 取得阶段性成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93.3%下降到整治后的55.3%,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50.3%下降到整治后的18.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整治前每百人天88.3DDDs下降到整治后38.5DDDs;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整治前的85.7%下降到整治后的23.73%。虽然各项目标已经达到卫生部要求, 但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需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2 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日趋合理:

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主要是预防切口感染, 应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2], 依据卫生部38号文件要求, 此三类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3], 整治前预防用药常以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为主, 预防用药选药起点高、使用时间长, 经专项整治后主要以第一代头孢菌素类为主, 且用药时间是术后24 h内。

3.3 整治后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得以规范: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在病原菌污染前或污染后短时间内应用抗菌药物, 保证血液、组织液中抗菌药物的有效浓度, 以达到有效杀灭入侵细菌的目的, 即术前0.5~2 h或麻醉开始时静脉给药, 经整治后, 术前0.5~2 h内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由18.33%上升到84%。

3.4 临床药师的参与有效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临床药师在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专业知识优势, 通过参与临床查房、处方点评、病历评价、抗菌药物专项点评等, 发现不合理应用药物现象, 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 对用药各环节进行药学监护;同时通过公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师名单、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等措施, 大幅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首先明确是预防用药还是治疗用药, 预防使用遵循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 治疗使用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或专科诊疗指南, 医师要重视病原学检查,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严格掌握适应证遴选抗菌药物,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药品说明书用药[4]。

总之, 通过抗菌药物整治,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逐渐符合规范, 各项指标的合理性明显提高。抗菌药物整治需要各职能部门和临床各科之间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严密监控、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85号, 2004.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6

1资料与方法

对本院2005年至2007年的儿科门诊处方进行调查分析, 共计3620张, 统计处方中含抗菌药物的处方数、抗菌药物的品种、数量、销售金额, 计算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 单用、联用的使用率, 分析抗菌药物在儿科中的使用情况。

2结果

2.1 用药情况

调查的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2468张, 占所调查处方总数的68.18%, 可见抗菌药物的使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其中单用率为97.8%, 联用率为2.2%, 见表1。

2.2 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统计中儿科门诊常用抗菌药物共五类, 其中青霉素类有: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有:头孢噻肟钠、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氨苄、头孢克洛;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氨基糖苷类有:庆大霉素, 其他类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使用频率前五位的是: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头孢唑啉钠、红霉素、青霉素。给药形式为口服和静脉推注, 静脉推注为主要给药形式。见表2。

2.3 抗菌药物用药金额排序

使用数量 (瓶/盒) 前5位的是头孢噻肟钠、青霉素、头孢唑啉钠、阿莫西林、红霉素, 见表3。

3讨论

调查显示抗菌药物单用频率较高, 占抗菌药物处方的97.8%, 联合用药占2.2%, 其中三联使用频率很低, 占0.2%, 单用与联合用药相比,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患者经济负担少。儿童患者通常感染较单一且程度较轻, 也是单一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本院在儿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问题上非常谨慎。

统计结果表明儿科应用的14种抗菌药物中多为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在儿科疾病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 首选药物应该是β-内酰胺类, 其属繁殖期杀菌药, 起效快而强, 毒性低。头孢噻肟钠是出现于儿科处方中最多的药, 用药频率占抗菌药物总使用率的一半之多。头孢噻肟钠作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杆菌及部分厌氧菌具广谱抗菌作用, 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严重感染。但应用本品治疗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消化道不良反应, 快速静脉注射可能引起致命性心率紊乱、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罕见的粒细胞缺乏症, 尤其是长期治疗。因此疗程超过10 d者应监测血常规 [1], 根据细菌学检查的结果、药敏试验、抗茵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用药。另外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严重, 有耳毒性、肾毒性。年龄越小其肾功能发育不全, 对药物排泄缓慢, 血浆药物半衰期 (T1/2) 较成人长, 常可造成药物性肾炎和听神经功能障碍而致耳聋 [2], 故本院3例口服使用庆大霉素者应该慎用。

在联合用药中有29例头孢噻肟钠与罗红霉素联用,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其联合应用为经验治疗。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外, 还具有很强的细胞内穿透作用, 能以高于细胞外20~30倍的浓度在巨噬细胞内聚集, 待巨噬细胞迁徙至炎症部位后再释放, 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十分有利。同时利用头孢菌素类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破坏敏感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胞浆膜的完整性, 影响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 保持大环内酯类在菌体内的较高浓度, 从而有利于杀灭细菌 [3]。也有部分是β-内酰胺类之间的联用, 如青霉素+阿莫西林, 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 其因作用机制相同可增加毒性反应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作用, 故不宜合用 [4] 。

儿童用药的给药方式主要是口服和静脉推注, 其中以静脉推注为主, 因为儿童感染细菌较快, 静脉推注显效快, 且婴幼儿口服给药较困难, 故选择静脉给药。

统计显示头孢噻肟钠的用药金额排在第一位, 占总金额的52.11%, 其次为阿奇霉素, 占总金额的19.78%, 阿奇霉素用药量仅排在第七位, 说明此药价格昂贵。而青霉素用药量排在第二位, 用药金额仅占总金额的2.36%, 头孢唑啉钠用药量排在第三位, 用药金额占总金额的4.72%, 说明这两种药相当经济。

总的来看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本院科处方中的主要药品,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本院用药考虑到患儿的临床指征及经济状况。儿科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86-489.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515-4520.

[3]程书权, 孔淑敏.大环内醇类抗生素在某些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世界临床药物, 2005, 11 (26) :332-333.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篇7

1政策指导是医院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要前提

我院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有关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的法律法规, 在感染管理委员会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以院长为领导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 由医务科、药械科、检验科、感染办及临床有关人员组成, 小组成员参加疾病讨论和用药指导, 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和措施, 使全院各级医务人员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了政策性的指导, 以促进合理用药。

2全面协调是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的有效形式

以医务科协调各科室关系方面的职能作用, 在医院形成一个完整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网络系统。药械科、感染办定期检查、总结分析临床科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统计各科抗菌药物消耗量及所用抗菌药物种类, 并按医院规定对某些价格昂贵、毒副作用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科主任签字方可应用等形式的限制性使用, 并通过院务会及时向有关科室反馈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检验科负责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向医院报告主要致病菌和药敏监测结果。提示临床医师及时送检病原菌, 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 避免和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3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使工作更加协调一致

加强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是做好医院感染工作的基本条件, 通过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抗菌药物知识讲座, 使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制定给药方案、根据患者生理和病理特点选药, 尽量避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护理人员是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 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常用剂量、给药途径、毒副反应、配伍禁忌等, 以保证抗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宣教, 使大家对抗菌药物有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 不断推动合理用药。以便达到安全、高效、经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摘要:目的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通过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结果 不断推动合理用药。结论 在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其安全性。

抗菌药物费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6765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选取病例的年份分为3组, 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住院期间使用过抗菌药物。

1.2 方法

完善病例的信息, 由专业人员录入所有入选病例的姓名、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至Office Excel表格中, 反复核对。以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作为判断院内感染的标准, 调查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所选病例6765例, 实查病例6765例, 实查率100%。其中应用抗菌药物5953例 (87.99%) ;发生医院感染176例 (2.60%) , 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 (P<0.05) 。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 三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 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 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降低, 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见表1。

注:与2011年比较, *P<0.05;与2012年比较, #P<0.05

2.2 常用抗菌药物及使用途径

此次调查统计了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结果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名的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 其次分别为口服、雾化吸入, 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

3 讨论

抗菌药物为感染患者带来了福音, 极大降低了感染导致的死亡数, 是目前医院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抗菌药物种类数量的不断提高, 在医院及个人利益的驱使下, 医院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十分普遍。WHO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 而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0%之高, 远远高于国际要求的用药水平[3]。抗菌药物滥用不仅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破坏体内菌群屏障, 导致二次感染, 扩散至呼吸道、消化道, 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 还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严重的会产生超级耐药菌, 使治疗无药可用。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已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 加强其合理应用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课题[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调查所选病例6765例中, 应用抗菌药物的有5953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7.99%;发生医院感染176例, 感染率为2.61%, 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 3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 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 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统计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名的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 其次分别为口服、雾化吸入, 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综上所述,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临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摘要:目的 观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6765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选取病例的年份分为3组, 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住院期间使用过抗菌药物。录入所有入选病例的信息至Office Excel表格中, 反复核对。以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作为判断院内感染的标准, 调查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关系。结果 6765例患者中, 应用抗菌药物5953例 (87.99%) ;发生医院感染176例 (2.60%) , 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 (P<0.05) 。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 3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 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 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降低, 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统计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位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 其次为口服、雾化吸入, 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结论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临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可以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 杜德才, 姜玲, 沈爱宗, 等.某三甲医院2005-2006年住院患者抗菌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3) :191-193.

[2] 沈志君.2007-2009年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74-1775.

[3] 龚小明, 范利红, 王莉, 等.抗菌药物应用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3 (7) :1638-1639, 1642.

上一篇:国际前沿下一篇:大柴胡汤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