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2024-11-07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精选12篇)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1

抗菌药物是医院应用最广泛的药物, 可以控制细菌感染, 但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感染难以控制。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儿童用药的一个常见问题。为此, 笔者对本院2005年至2007年儿科门诊处方进行统计、评价, 了解抗菌药物在儿科的使用情况。

1资料与方法

对本院2005年至2007年的儿科门诊处方进行调查分析, 共计3620张, 统计处方中含抗菌药物的处方数、抗菌药物的品种、数量、销售金额, 计算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 单用、联用的使用率, 分析抗菌药物在儿科中的使用情况。

2结果

2.1 用药情况

调查的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2468张, 占所调查处方总数的68.18%, 可见抗菌药物的使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其中单用率为97.8%, 联用率为2.2%, 见表1。

2.2 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统计中儿科门诊常用抗菌药物共五类, 其中青霉素类有: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有:头孢噻肟钠、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氨苄、头孢克洛;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氨基糖苷类有:庆大霉素, 其他类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使用频率前五位的是: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头孢唑啉钠、红霉素、青霉素。给药形式为口服和静脉推注, 静脉推注为主要给药形式。见表2。

2.3 抗菌药物用药金额排序

使用数量 (瓶/盒) 前5位的是头孢噻肟钠、青霉素、头孢唑啉钠、阿莫西林、红霉素, 见表3。

3讨论

调查显示抗菌药物单用频率较高, 占抗菌药物处方的97.8%, 联合用药占2.2%, 其中三联使用频率很低, 占0.2%, 单用与联合用药相比,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患者经济负担少。儿童患者通常感染较单一且程度较轻, 也是单一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本院在儿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问题上非常谨慎。

统计结果表明儿科应用的14种抗菌药物中多为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在儿科疾病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 首选药物应该是β-内酰胺类, 其属繁殖期杀菌药, 起效快而强, 毒性低。头孢噻肟钠是出现于儿科处方中最多的药, 用药频率占抗菌药物总使用率的一半之多。头孢噻肟钠作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杆菌及部分厌氧菌具广谱抗菌作用, 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严重感染。但应用本品治疗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消化道不良反应, 快速静脉注射可能引起致命性心率紊乱、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罕见的粒细胞缺乏症, 尤其是长期治疗。因此疗程超过10 d者应监测血常规 [1], 根据细菌学检查的结果、药敏试验、抗茵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用药。另外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严重, 有耳毒性、肾毒性。年龄越小其肾功能发育不全, 对药物排泄缓慢, 血浆药物半衰期 (T1/2) 较成人长, 常可造成药物性肾炎和听神经功能障碍而致耳聋 [2], 故本院3例口服使用庆大霉素者应该慎用。

在联合用药中有29例头孢噻肟钠与罗红霉素联用,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其联合应用为经验治疗。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外, 还具有很强的细胞内穿透作用, 能以高于细胞外20~30倍的浓度在巨噬细胞内聚集, 待巨噬细胞迁徙至炎症部位后再释放, 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十分有利。同时利用头孢菌素类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破坏敏感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胞浆膜的完整性, 影响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 保持大环内酯类在菌体内的较高浓度, 从而有利于杀灭细菌 [3]。也有部分是β-内酰胺类之间的联用, 如青霉素+阿莫西林, 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 其因作用机制相同可增加毒性反应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作用, 故不宜合用 [4] 。

儿童用药的给药方式主要是口服和静脉推注, 其中以静脉推注为主, 因为儿童感染细菌较快, 静脉推注显效快, 且婴幼儿口服给药较困难, 故选择静脉给药。

统计显示头孢噻肟钠的用药金额排在第一位, 占总金额的52.11%, 其次为阿奇霉素, 占总金额的19.78%, 阿奇霉素用药量仅排在第七位, 说明此药价格昂贵。而青霉素用药量排在第二位, 用药金额仅占总金额的2.36%, 头孢唑啉钠用药量排在第三位, 用药金额占总金额的4.72%, 说明这两种药相当经济。

总的来看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本院科处方中的主要药品,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本院用药考虑到患儿的临床指征及经济状况。儿科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86-489.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515-4520.

[3]程书权, 孔淑敏.大环内醇类抗生素在某些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世界临床药物, 2005, 11 (26) :332-333.

[4]方维军, 周继红.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6, 6 (2) :71-73.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2

侯江涛 山东省蓬莱市人民医院

【摘要】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临床药师参与多重耐药菌患者的药物治疗,为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帮助。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中3例骨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药物治疗,讨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药师;药物治疗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多重耐药菌定义为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病原菌,其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积累的结果,抗菌药物起到筛选耐药优势菌的作用。目前引起医院感染的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MDR-AB)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等。笔者作为临床药师在医院骨科病房近半年的实践中,参与了几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现对其中比较典型的3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的应用做一些探讨。

1、临床资料

案例1:患者,男,26岁,因“砸伤腰背部及双下肢出血,呼之不应2小时”入院,X线示:T12爆裂骨折并椎体Ⅲ度滑脱,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入院诊断:

1、T12爆裂骨折并椎体Ⅲ度滑脱;

2、脊髓横断伤并截瘫;

3、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

4、右膝内侧副韧带及前交叉韧带断裂;

5、急性缺氧性脑病。入院后积极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成功,术后应用夫西地酸0.5g ivdrip q8h+奥硝唑0.5g ivdrip qd 抗感染治疗,但患者术后出现持续高热,最高达39.6℃,血培养示:大肠埃希氏菌(ESBL+),对阿莫西林+棒酸、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敏感;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二三头孢及氨曲南耐药。临床药师推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75g ivdrip q8h+丁胺卡那霉素0.4g ivdrip qd抗感染治疗,应用4天后,患者仍持续高热,症状未有减轻,临床药师建议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 ivdrip q8h,应用2天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应用3天后,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 ivdrip q12h,应用10天后,患者体温正常。

案例2:患者,男,61岁,因“车祸致伤左下肢疼痛,出血1小时”入院,X线示: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诊断: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患者入院后积极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手术成功。患者入院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术后出现持续发热,体温在39℃左右,术前及术后应用氨曲南1.0 ivdrip bid+异帕米星0.2g ivdrip qd抗感染,后血培养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夫西地酸敏感,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苯唑西林耐药,考虑患者综合情况,临床药师建议改用万古霉素1.0g ivdrip q12h+左氧氟沙星0.6g ivdrip qd 抗感染,患者应用4天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但伤口处仍有渗液,伤口

[1]分泌物培养示:溶血性葡萄球菌(MRCNS),药敏结果同上次血培养,应用药物15天后,患者体温正常,但伤口处仍有渗液,分泌物培养及血培养阴性,停用抗菌药物,给予患者积极换药、保证患者伤口处引流通畅,同时换药时伤口处外敷莫匹罗星乳膏,坚持上法换药20天后,患者伤口渗液逐渐减少,一个月后伤口无渗液渗出,后拆线出院。

案例3:患者,女,65岁,因“摔伤左髋部肿痛半天入院”,既往糖尿病史16年,高血压病史8年,白内障病史6年,入院前自行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X线示:左股骨颈骨折。入院诊断:1.左股骨颈骨折;2.糖尿病;3.高血压;4.白内障。入院后患者在全麻下行左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置换术,手术顺利。术前及术后应用头孢孟多1.5g ivdrip bid+克林霉素1.2g ivdrip qd 抗感染治疗,患者术后血糖波动大,最高达空腹血糖18.9mmol/l,伤口处出现渗液,体温升高,最高达38.0℃,分泌物培养:屎肠球菌(HLAR),对氨苄西林、链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耐药,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替考拉宁、四环素、氯霉素、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经讨论后停用头孢孟多、克林霉素,改用去甲万古霉素0.8g ivdrip q12h,应用12天后,体温正常,但伤口处仍有渗液,坚持换药,同时保持伤口渗液引流通畅,1个月后伤口敷料干燥无渗出,后拆线出院。

2、讨论

从上述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患者都是骨折术后出现感染,伴有发热,病原学检查均为阳性,药敏结果显示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提示均为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药师在参与上述三个案例的抗菌药物选用及感染治疗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2.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氏菌(ESBL+)对于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为耐药,推荐药物为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于轻中度感染可选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氨基糖苷类,重者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或联合用药。夫西地酸主要针对阳性球菌的感染治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MRSA的感染,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作用差,而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抗菌作用较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作为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时的联合用药之一,第一例患者的感染治疗方案初始治疗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对于轻中感染的患者是适合的,但此患者骨折严重,一般情况差,因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并未能很好的控制感染,最终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对于产ESBLs细菌敏感性很高,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临床实践证明,患者按按此方案治疗后,患者感染症状逐渐得到控制。

2.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流行,是目前严重的临床及公共卫生问题,MRSA常表现为多重耐药,耐药机制复杂,多重的耐药机制使MRSA对β-内酰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表现为耐药,临床最具有治疗价值的仅为糖肽类药物及利奈唑胺,有一定疗效的如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利福平、夫西地酸等,其中万古霉素是目前一直认为MRSA感染的标准治疗。案例2的患者在入院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

[2]

[2][2]伴有发热,骨折后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手术,术后引起发热,血培养示MRSA,考虑为MRSA感染引起,应对患者进行全身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用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是合理的,临床实践也证明,患者应用后体温逐渐得到控制。

2.3 肠球菌是一种阳性球菌,是条件致病菌,是造成严重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肠球菌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引起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腹部和盆腔等部位的创伤和外科术后感染、败血症及脑膜炎等。案例3的患者是一个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伴有多年的糖尿病及高血压,术后血糖没有很好的控制,出现发热及伤口的感染,药敏培养示屎肠球菌(HLAR),表示此屎肠球菌是一种高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其耐药的主要机制是细菌产生了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氨基糖苷类渗入细菌中的途径发生障碍,高耐菌株即可生产,导致所检测氨基糖苷类药物与青霉素、氨苄西林或万古霉素联合用药时并不能起到协同杀菌作用,联合用药受到限制,根据药敏结果,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是合理的选择。

2.4 在上述三个案例中,除了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外,及时的换药,保持伤口液化区的引流通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换药可以为创面提供一个相对无菌、利于生长愈合的环境。换药的作用主要有:观察伤口、去除坏死组织、清洁创面、引流通畅、促进组织生长等。其中,案例2的患者在换药时应用莫匹罗星乳膏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为聚乙二醇亲水性软膏,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等作用。对与感染有关的各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用于MRSA所致脓疱病,案例2的患者在换药时应用莫匹罗星外敷,有助于伤口液化区感染的控制,促进组织生长。

在上述3个案例的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床药师在参与患者的药物治疗中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和交流沟通能力,上述三个案例,除了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患者伤口的处理,对于外科伤口感染的病人,伤口处换药、脓液引流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不低于抗菌药物的应用。要培养类似的临床思维,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深入临床,参与临床实践。同时需要掌握更多药学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形成药师“ 熟悉药、略懂医” 的特点。这样才能使药学服务更加实际、更加专业,更容易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接受与支持,也就能更快的推进合理用药,发展临床药学工作。

参考文献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85 2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杂志:电子版,2010,4(2):207-214 3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杂志:电子版,2010,4(2):215-223.4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防治专家委员会.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4(2):224-231 5 张昊.肠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2):1797

[6][5]

[4]6 张盛敏.临床药师在骨科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114 作者简介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3

抗菌药物是我国医院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问题也是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抗菌药物同样也广泛应用于儿科患者,安全、有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尤为重要。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的应用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利于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又可为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8年7月-2008年12月的儿科门诊处方。随机抽取每月10天处方,共计12818张,就抗菌药物的处方数、种类、应用率、二联以上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在全部的12818张处方中,含抗菌药物的处方7716张,占总数的60.20%。排序前10名抗菌药物中,β -内酰胺类占5种。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21.58%;注射剂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8.42%。抗菌药物二联应用率占抗菌药物总量的20.34%。

2.2 抗菌药物的应用频率排序:抗菌药物的应用频率,详见表1。

2. 3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

2 .3. 1 合理联用。本次调查中,抗菌药物联用多为二联,未见三联。抗菌药物联用可扩大抗菌谱范围,如青霉素和美洛西林联用,青霉素可杀灭球菌、革兰氏阳性菌、螺旋体、而美洛西林可杀灭革兰阴性菌,二者联用,其抗菌谱明显扩大。有些药物联用可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提高疗效,如青霉素与苯唑西林联用,可对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起效,有相加作用。尽管严重感染时抗菌药物的联用是必要的,但是一定遵循抗菌药物药物联合治疗原则及联合用药的指征,对于普通感染尽量避免联用。

2. 3 .2 不合理联用。本次调查中,存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同时应用的情况。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合用,临床上产生拮抗作用。但大量临床经验表明,若繁殖期先用杀菌药,后用抑菌药,不会发生拮抗作用。如红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治疗支原体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常有效,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在先,红霉素后2h~3h使用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建议临床医师联用时先使用快速杀菌剂,然后在使用抑菌剂。

3 讨论

1985年,WHO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合理用药专家会议,将合理用药定义为:“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临床需要,药物剂量应符合患者的个体化要求,疗程适当,药物对患者及其社区内为最低廉。”在新修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合理用药已成为临床药学工作的重心,并概括为“安全、有效、经济”。可见,影响合理用药的原因应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来考虑。

调查中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的应用率为60.20%表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偏高,不符合儿科门诊以呼吸道感染的,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主的现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疾病,大多由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少数患者可能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可给予抗菌治疗。医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一定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在应用剂量和疗程上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要疗程”的原则,以防止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所致毒性反应,并避免剂量过低、疗程过短,使感染未能彻底消除,留下病情复发的后患。

本次调查注射用抗菌药物应用率高达78.42%其原因是儿科患者家长期盼患儿康复的心情迫切,医师认为静脉注射药物作用强、起效快、治疗效果优于口服给药,因此哪怕是普通感冒发烧也多选用静脉给药,这既增加医疗费用、加重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有可能产生相关的不良反应。

处方使用频率表显示,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以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其次为大环内酯类。这主要是由于其他类抗菌药物对患儿的毒副作用大,所以在临床中受限使用。由于细菌耐药与使用频率之间存在正相因素,因而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增加,使抗感染治疗更难。本次调查中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类抗生素应用占19.25%,应用频率最高。该药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不宜应用于一般轻、中度感染。但是由于患儿往往就诊前在诊所或二甲以下医院经常因一般感染应用较高档抗菌素,医师和患者家属未重视不良反应对病人及其疾病的影响,随意用药,助长了抗菌药物的滥用。使患者机体耐药性增加,难控制感染,因此我院儿科临床医师针对一般感染不得不选用三代头孢。三代头孢的超前应用,也浪费了国家的医药资源。据统计,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全国一年多花费7忆多元。为此,应强化医师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严格抗菌药物用药指征,限制预防性用药,这是减少和延缓耐药菌产生的基本策略.

大环内酯类抗菌素应用主要以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为主,应用率较以前明显上升。这主要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比同期血中浓度高,在细胞浓度较高的感染部位可激发药物释放系统,作用持久,疗效显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临床多种常见致病,尤其是支原体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并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儿童无特殊的毒副作用,所以在儿科应用广泛。

总之,抗菌药物是儿科门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合理应用可治愈和挽救患者的生命,但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则会导致一系列危害,如诱发细菌耐药、损害人体器官、(上接第360页)导致二重感染、浪费药物资源等。同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还体现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建议临床医师一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充分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点,有针对地、稳妥地选用相应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同时注意降低毒副反应发生,减少二重感染几率。医院注重监测控制菌株耐药性,延缓用药升级,严格执行抗生素分

级管理制度,促进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Ghodse AH.Baigent B.Evans TC The Use of drug utilization index to monitor Psychotropic drug use in hospital,1987

[2] 徐小薇,王跃明,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期刊论文.中国药业,2001(2)

[3] 谢术明.8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期刊论文. 中国药业,2003(1)

[4] 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1998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数据, 包括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同时, 抽取整治活动前后涉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的出院病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整治前后的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整治活动前后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63.07%下降至整治后的22.69% (P>0.05) ;Ⅰ类切口预防使用率由整治前的8.7%下降至整治后的2.11% (P>0.05) 。

2.2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2。由表2可见, 与整治前相比, 无病程记录、无副高以上医师查房记录、无选药依据、无联合用药依据、无换药依据、无会诊意见等不合理现象构成明显下降 (P>0.05) 。

2.3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3。由表3可见, 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品种选择、用法用量、术前2h内给药、用药天数限定等方面的合理率均较整治前有明显提高 (P>0.05) 。

3 讨论

物的合理性方面不合格率较高。但是本次专项整治过程中, 医院以培训考核、分级授予处方权、派驻临床药师进科室为推进手段, 动态监管、及时反馈、绩效跟进, 同时通过培训、教育、质控、干预四个手段增强临床科室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使临床医师真正认识到开展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面有了大幅提高。

抗菌药物的管理已初见成效, 在以后的工作中, 医院还将着力促进该项工作, 将不合理的预防用药降到最低。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继续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的管理, 逐步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体系, 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4];充分发挥药事委员会及临床药师的作用, 绩效考核及时跟进, 建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科主任问责制。通过专业监管、绩效跟进和行政介入, 以巩固取得的成绩。

某院在开展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中, 从完善制度、健全组织, 建立信息平台入手, 成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明确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措施, 某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整治前的2.48%降至整治后的

表1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2整治前后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3整治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参考文献

[1]庞家莲, 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的思考[J].中国药房, 2011, 22 (30) :2785-2787

[2]王天元.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促进合理用药[J].医药监管, 2012, 2 (8) :128-129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 [2009]8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篇5

【摘要】目的:探讨现代医院如何以有效的管理方法,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组织和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网络;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督查,奖优罚劣。结果:采取这些综合管理与控制措施,以较完善的医院合理用药管理手段,达到抗菌药物最合理应用的目的。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耐药菌株越来越多,临床疗效越来越差,感染越来越难控制,不良反应日益增多,为进一步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便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特对部分临床科室2007年7-12月出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行的监测报告,住院患者中30%应用了抗菌药物[1]。目前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引起许多医源性疾忠及诱导细菌耐药性发生,在医院感染管理的诸多环节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有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与治疗,而且能限制以至阻断细菌耐药的发腱。加强领导是医院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2]。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力度,努力做到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立健全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和制度

加强领导是医院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3]。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各医院实际情况,成立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或相应管理组织,由主管业务院长任小组组长,成员包括临床经验丰富、用药知识伞面的感染性疾病医师和外科医师、感染控制护士、药学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等。他们的职能由药物保障转变为技术服务[4].制定符合本医院、本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协调、监控医院抗菌药物的购进及使用;负责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定期审查、总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根据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经常性、各层面人员的药理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相关药理知识的培训

当今,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型抗菌药物的品种日新月异,细菌的耐药谱也不停地发生变迁,过去经验型的治疗将随着循证医学的深入被淘汰[5]。抓好合理用药的基础是抓好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观念。通过岗前培训、举办讲座、办学习班、新药介绍等形式,对各级医护人员进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教育和培训,普及合理用药观念,不断更新相关知识,提高医院抗菌药物治疗水平。各级医师应根据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经济学,以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积极主动配合医师做好各种细菌培养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强调医护人员的协作精神,强调药物使用中的合理配伍,强化根据药敏试验用药的观念。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显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低于相关文献报道[6] 3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造成目前临床抗菌药物滥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普通市民、群众缺乏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的必要知识,他们根据电视广告宣传点名开药,对医生临床用药产生严重干扰,若处理不好,极易造成医患纠纷。针对此种现象[7],可通过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利用黑板报、健康教育橱窗、播放录像、病床边等多种方式进行宣教,特别是门诊医生要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使其清楚根据个体用药的重要性,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达到合理用药的日的。4 制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规定

各个医院的规模及收治的病种不一,因此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内容也有差异,主要包括: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及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原则:根据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特点,综合考虑感染部位、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及价格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严格掌握局部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加强抗菌药物的实验室监测:力争及早、正确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有条件的医院还应及时进行血药浓度、血清杀菌效价等指标监测,以供临床用药考虑;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确保抗菌药物治疗能获得最佳疗效和最小的不良反应。5 严把进药关,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网络

检验科细菌室定期公布医院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本院的抗菌药物用药目录,医院采用招标购药,保证进药质量;选择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相对价廉的药物作为常规品种,暂停或淘汰临床应用无效或已产生严重耐药性的药物[8]。引入药物经济学概念,通过鉴别、测量和对比不同的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成本与效果结构,使药物达到最好效应,避免只强调用药安全有效性,而忽视支付药物费用的情况,使临床用药更趋于治疗有效、费用合理。医院可通过自己的局域网、电话、窗口其他途径,就医院所提供药物的价格、药品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给药的最佳途径、时间、剂量及疗程、合理配伍等,作出全面咨询,推行药师走出药房,深入病房,参与给药方案的制定,推进合理用药,使他们的职能由药物保障转变为技术服务[2],保证患者用药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把不合理用药降低到最低水平。6 督查与奖惩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医院合理用药情况,通报全院各科,根据检查的结果,对科室及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批评与经济处罚,促使其进行自我对照、自我评价,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9]。

滥用抗菌药物是全球性各级医院的公共卫生问题[10],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又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重视,我们医务工作者应在不断完善自身工作的过程中,推进社会化合理用药的进程。

【结论】: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密切配合,才能使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科学合理。多数科室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比较普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发生医院感染、不良反应产生等,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耿莉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06~407.

[2] 李世娟,辛苏宁,孙丽萍.浅谈医院合理用药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60~161. [3] 张秀勤.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56~857.

[4]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5] 朱会英,曾洪涛,韩丽萍,等.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52-155.[6] 陈玉芹,李秀青.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研究.中国 医药学刊,2007,5(12):89-91.[7] 朱鹏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88,7(4):199-201.[8] Reese RE,郭仁宣,苏东明.抗生素手册.辽宁 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2:237-247.[9]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0,二部:602 [10] 于嘉,谁在滥用抗菌药[J].职业药师.2004.1(1):8-9

【学习心得】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临床药理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这科课程让我们知道药物在体内处置过程与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从而知道正确服用和使用药物的重要性。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可以安全的,高效的用药,发挥出最大的药效,减少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和药原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让我们学习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到治病的过程,加强我们对药物的理解,为以后学习更多用药机理做铺垫,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两次作业没交原因: 1.2.因家里原因,在5月29日到6月15日,请假18天。

抗 菌 药 物 临 床 应 用

2010级药物制剂1班

姓名:刘佳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6

【关键词】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应用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56-02

青霉素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价值是破坏细菌细胞壁,在细菌细胞繁殖期实现杀菌的目的[1]。青霉素抗菌药物可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由于人体无细胞壁,因此青霉素抗菌药物对人体细胞基本无毒性,有效浓度下不会对人体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具有用药安全可靠的优势[2-3]。但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优势也有被临床过分夸大的问题,用药不合理问题诸多,导致耐药性增加,对临床有不良影响。因此,如何通过规范化用药的方式,促进青霉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医务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进一步探讨分析医院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本次研究中将规范化用药前、用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信息中心数据库中以随机方法抽取2014年度、2015年度使用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出院病例各100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将2014年度未实施规范化用药前的100例病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为52例,女性患者为48例,患者年龄在1~80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1.5±2.6)岁,住院时间在5~80d范围内,平均住院时间为(21.5±2.6)d;将2015年度实施规范化用药后的100例病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为56例,女性患者为44例,患者年龄在1~80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2.8±2.3)岁,住院时间在5~80d范围内,平均住院时间为(22.3±1.5)d。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常规方法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按照规范化用药方法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具体用药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指征合理用药:青霉素类药物属于广谱抗生素,对特定细菌有非常强的抗菌活性效果,针对因革兰氏阳性菌所造成的感染疾病,应用青霉素类药物的价值非常确切。但,在临床用药时,必须根据抗菌谱选择性用药,以细菌培养以及药敏实验作为用药指导。但从预防性感染角度上来说,青霉素类药物的应用范围比较有限,指征不强,需要谨慎对待,若作为预防性用药后3~5d内未见明显效果,则需要重新考虑选择治疗方案;2)合理掌握配伍禁忌:在临床指导用药时,需要根据配伍禁忌,制定专门表格,方便用药人员熟悉与查阅配伍禁忌。同时,大致分类,青霉素类不可与酸性药物、碱性药物、胺、醇、同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维生素 C 等配伍,在感染性休克抢救时,不宜与新福林或阿拉明混合静滴;3)配置因素: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在临床配伍使用时环境温度需要按照常温控制,溶媒的选择必须结合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酸碱值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在单纯抗感染治疗,且患者无钠盐摄入禁忌症的情况下,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建议与0.9%浓度氯化钠溶液配伍使用,若患者存在钠盐摄入禁忌症,则建议与葡萄糖溶液配伍使用。配伍后的溶液放置时间需要控制在2.0h以内,以免造成配伍溶液变质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规范化用药前、规范化用药后医院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观察指标包括:青霉素类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包括单独用药、二联用药、以及三联用药在内),以及青霉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情况(包括溶媒不当,用药不当,剂量不当,指征不当,计算总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

研究相关数据资料录入SPSS 15.0版本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通过X2检验,统计学处理期间可信区间取值95%,检验水准取值0.05,在检验P<0.05情况下认为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规范化用药前后联合用药情况对比

规范化用药后,青霉素类药物联用(包括二联、三联在内)构成比较规范化用药前明显下降,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如表1所示。

表1:规范化用药前后青霉素类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对比表

组别例数单独用药二联用药三联用药规范化用药前10042(42.00)25(25.00)23(23.00)规范化用药后10073(73.00)18(18.00)9(9.00)2.2 规范化用药前后使用不当情况对比

规范化用药后,青霉素类药物使用不当事件发生率较规范化用药前明显下降,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如表2所示。

表2:规范化用药前后青霉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情况对比表

组别例数溶媒不当用药不当剂量不当指征不当发生率规范化用药前100369523(23.00)规范化用药后10002215(5.00)3 讨论

抗菌药物在临床用药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其中,青霉素类药物作为治疗效果非常理想的抗生素用药之一,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医院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上还存在过于依赖的问题,导致用药期间的耐药性不断增加,滥用问题严重。

本次研究中,为了改变当前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上存在的问题,遵循规范化用药原则进行改进,解决在用药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用药指征,用药剂量等多个方面的完善。本次研究中数据显示:通过规范化用药措施的实施,青霉素类用药中的联合用药问题以及药物使用不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对促进临床用药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在医院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当中,通过规范化用药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控制联合用药过多以及用药不当的问题,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 冯维勇.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西部医学,2014,26(10):1280-1282.

[2] 黄巧玉.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8):1757-1758.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的综合性医院,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视,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药师定期对门、急诊、住院处方随机进行抽查,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以期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1.2 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2007年间门诊、急诊、住院处方共8 318张,调查分析抗菌药物应用状况。结果:8 318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5 831张(70.1%),其中预防性用药占77.06%,治疗用药占21.58%,无指征用药1.36%;所有用药中,经验用药占87.82%,根据药敏选药仅占12.18%。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严格掌握应用指征,做到合理用药。见表1~表3。

1.3 抗菌药物应用标准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临床用药须知》,其判断标准主要依据选药评价、药动学指标、联合用药及药效学指标。

2 分析与讨论

2.1从表1和表2可见,使用种类(数量)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共计使用了3 228次,占总用药量的55.3%,其中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各占5种,表明限制使用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非限制的药物高。

2.2本次调查发现,我院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相差较大,这与各科室相应的感染性疾病有关,及其预防和局部用药有关。如五官科多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红霉素眼膏等非限制使用药物作为眼部感染的局部用药,使用限制性的药物比较多的科室则是外科、神经外科等。

2.3本次调查发现,我院用药还存在误区。抗菌药物用于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物用于预防所有感染;以广谱抗菌药对付常见感染;新药、贵重药疗效优于老药及廉价药;个人经验就是真理。

2.4从表3可见,个别医生Ⅰ类、Ⅱ类手术切口存在依赖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导致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长达7 d以上。Ⅰ类、Ⅱ类手术切口后抗菌药物应用疗程应该控制在术后3 d以内,3 d以上的应用是无效的,属于抗菌药物滥用[1]。

2.5从调查结果可看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分级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5.1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率较低,大部分医生仍凭经验用药,处方中存在“撒大网、捞小鱼”的现象。即一律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由表1可见,使用种类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有7种是广谱抗菌药物。

2.5.2少部分特殊使用药物的处方不合理,在外科使用特殊药物的处方(均为万古霉素)中,有2张处方没有感染科医生会诊记录。

2.5.3存在越线用药,轻度感染就用二线药物的情况。重复用药,抗生素联合使用应有一定的指征,近年来,随着耐药菌株日益增多且门诊、急诊因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进行细菌药敏试验,因此医生常用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期达到良好的抗菌作用。

2.5.4作用部位类同。琥乙红霉素与林可霉素作用机制类同,主要在于抑制细菌细胞肽链延长和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琥乙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的作用部位都在50S亚基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的生化环节而发挥抗菌作用,由于二者竞争核糖体上的结合位置,而且前者亲和力大于后者,影响其抗菌作用,所以两药不宜合用。

3 结论

3.1本次调查表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符合WHO推荐的医院内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但抗菌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要明确抗菌药物治疗和预防应用指征,同时也应兼顾抗菌药物合理给药策略,以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2现将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简述如下:

(1)根据药动学/医效学(Pk/Pd)指导用药。

(2)序贯疗法,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SAT)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治疗用药模式。即在感染初期阶段经胃肠外(主要是静脉途径)给予2 d~3 d抗菌药物治疗,待临床感染征象明显改善且基本稳定后,及时改为口服用药的疗法[2]。

(3)降阶梯治疗:降阶梯的治疗可以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

(4)抗菌药轮换(循环)应用。

3.3药学人员由以前药品供应型向临床服务型转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督导模式的实施密切了医、药、护三者联系,为临床药师提供了向医、护、患者及家属之间宣教药学知识的“窗口”。现在药师要面对医、护、患者及家属咨询,迫使药师不断学习,拓宽药学及医学知识面,提高药师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3.4端正医师处方行为:医师处方行为不是一个静态的标准化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高度个体化的行为过程。通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地规范和衡量医师处方行为,端正医师的医疗作风。

3.5临床用药督导药历:根据治疗方案、用法、用量和服药时间等制定临床用药督导药历。督导专家依据督导药历评价抗菌药物与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与疾病间的相互作用,判断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分析用药合理性及提出用药建议[3]。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实行事前(药师查房)、事中(临床用药督导)、事后(合理用药检查)三个过程监控。

3.6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加强对临床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的监督和分析,加强对临床医务工作者的监督,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诊疗,明确诊断、正确选用对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促进合理用药,使抗菌药物使用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及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常诚.抗生素在预防胸外科择期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9(4):210

[2]吴龙.我国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四大”源头及对策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6,20(4):213

我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8

1.1 一般资料

调查2007年1月~12月不同月份的门诊处方共6366张, 统计各种抗感染药物的剂型、规格、用量、实际用药天数、用法及总用量。

1.2 方法

计算公式:限定日剂量数 (DDDs) =总用药量/该药的限定日剂量 (defened daily dose, DDD) , 药物利用指数 (drug utilization index, DUI) =限定日剂量数/用药总天数。限定日剂量值取自《中国药典》1995版规定的治疗药物剂量和《新编药物学》13版推荐的剂量以及各类药品使用说明书。计算出各种药物的DDDs和DU值, 分析比较各种药物的利用情况。

1.3 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分析

抗菌药物的应用分为合理、基本合理和不合理3类。合理用药是从管理和使用角度, 以现代的、系统的、综合的医学和药学知识为指导, 使药物的应用符合安全、有效、及时、方便和经济的要求。其评价标准为WHO规定的限定日剂量和Ghodse教授提出的药物利用指数DUI≤1即为合理。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在抽查的处方中, 含有抗菌药物的处方2638张, 占总出方数的41.44%, 涉及的口服和注射抗菌药物共18种。抗菌药物在处方中的比例见表1。

2.2 DDDs排序及DUI分析

将抗菌药物DDDs排序, 可以清楚看出药物在临床的使用频率, 1~10位为使用最频繁的药物。DUI>1有8种, DUI<1有10种。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 尤其是红霉素胃动素样作用和免疫药理的揭示, 其抗感染作用的探索又称为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话题, 目前已将大环内酯类药物引入许多消化性疾病的治疗[2]。此外,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广谱G+和G-菌呼吸道病原体均有效, 故已被广泛用作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治疗药物[3]。青霉素因治疗时需皮试, 其使用率略有下降, 但因其疗效确切、快速、价格低廉, 仍占有抗生素用量的很大比例。左氧氟沙星是喹诺酮类抗菌素, 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具有抗菌谱广, 作用机制独特, 药动力学性能好以及口服和非肠道给药均有效等特点,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的治疗。从我院使用情况看, 见表2其DUI为4.0152, 明显的大于1, 存在滥用的情况。由于喹诺酮类抗菌素存在滥用的现象, 耐药菌株不断增多, 并已迅速发展至十分严重的程度。G+和G-菌对喹诺酮类抗菌素的耐药率上升较快, 特别是MRSA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已达到90%~99%[4];因此我院必须对左氧氟沙星的使用作出一定的合理的办法。

从表2可见, 在18个抗菌素品种中, DUI>1有8种, 占44.44%, DUI<1有10种, 占55.56%。表明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但不合理的用药也应要十分重视, 注意改正错误的做法。加强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 定期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面的培训, 真正使药物得到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董小红, 毛美琴, 张云, 等.287例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 16:433-434.

[2]程书权综述, 孔淑敏审校.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消化道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4, 25 (4) :163-178.

[3]马培奇主编,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2, 23 (3) :129-131.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查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3月儿科门诊处方,每月抽查2 d,共计3267张处方,分别统计药物口服、静脉给药处方的比例,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以及对抗菌药物应用前5位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2 结果

2.1 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467张,占总处方数的(3267张)4 4. 9%,抗菌药物静脉二联以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联用居多,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用药情况。见表1。

2.2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前5位。见表2。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本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的处方数为1467张,抗菌药物使用率44.9%,低于卫计委要求的<50%,使用情况基本良好,未见明显滥用,虽然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50%,但仍然偏高。儿科门诊患者以呼吸道感染居多,上呼吸道感染初期90%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只有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1],病毒感染以发热、咳嗽、流涕为常见症状,症状一般在5~7 d内消失。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缩短疗程,也不能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且易产生耐药性,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患儿在感冒初期使用抗菌药物,这与家长迫切希望快速治愈孩子疾病有关,成为抗菌药物使用偏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科门诊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以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为主,氨基糖苷类由于有肾毒性、耳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等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中已受限制,而喹诺酮类影响软骨发育,故未成年人禁止使用,从表2中可看到,使用最多的仍然是头孢菌素类和β-内酰胺类。

3.2 口服抗菌药物分析

儿科门诊口服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的45.7%,口服药物因避免了打针的痛苦,孩子及家长更易于接受。且小儿剂型的口服抗菌药物因具有果味的剂型及小儿易于接受的颗粒剂、滴剂、口服液等,提高了患儿的依从性,使患者更易接受。本院儿科门诊口服抗菌药物使用较多的是多β-内酰胺类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的头孢克肟、头孢克洛及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头孢菌素及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属时间依赖型药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此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并不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除少数半衰期较长的(头孢曲松)外,一日多次给药才能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菌谱广、耐霉,有较好的疗效,头孢克洛和头孢克肟具有广谱、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少,对B-内酰胺酶稳定等特点,在儿科被广泛应用。大环内酯类是头孢菌素类及B-内酯胺类之外的儿科门诊常用抗菌药物,口服吸收快,体内分布广,对支原体、依原体引起的感染抗菌活性强,且半衰期长,给药1次/d即可,有利于儿童用药。

3.3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静脉滴注单联处方764张占抗菌药物总数52.1%,静脉滴注二联2.2%,根据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滴注,本院静脉滴注的比例明显偏高,主要集中在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使用频率较高,本院儿科用药结构基本合理。儿科门诊患者多以高热为主诉来就诊,患儿发病急,变化快,患儿家长的急切心理导致静脉滴注成为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首选方式,口服药物患儿缺乏配合能力,依从性差,静脉滴注可直接获得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确切,使静脉滴注成为儿科急诊危急症疾病治疗的不二之选。从表2中可看出,β-内酰胺类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使用量较多,阿莫西林是一种广谱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快速杀菌剂,但不耐酶易分解,而克拉维酿钾则有强大的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两者合用可保护阿莫西林不被β-内酰胺酶水解,阿莫西林的杀菌活性得到充分发挥,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要求,尽量使用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药物,先用一线抗生素,然后二线、三线的原则,选用质优价廉有较强活性的抗菌药物。儿科急诊的患儿多以高热、扁桃体炎、咽炎、气管、支气管炎等急症患者居多,小儿起病急,病程发展迅速,使用一定量的三代头孢菌素还是有必要的,三代头孢菌素对肠杆菌科细菌等G-细菌,特别是产酶耐药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三代头孢菌素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生素,但是对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第二代和第一代抗生素的疗效明显优于第三代。因此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应当从一线抗生素用起,否则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一旦发生严重感染病情则难以控制。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对G-的抗菌活性强,尤其对支原体、依原体引起的感染作用明显,阿奇霉素的半衰期长,给药1次/d即可,有利于小儿用药,依从性好。

3.4 静脉联合用药分析本院儿科门诊静脉滴注二联以β-内酰胺十大环内酯类居多,头孢菌素十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十阿奇霉素常用。根据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一般情况下应用一种抗菌药物。当一种抗菌药物无法控制感染,并且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两种抗菌药物可联合应用,不宜超过三种抗菌药物。头孢菌素十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十阿奇霉素均属于β-内酰胺类十大环内酯类联用,β-内酰胺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大环内酯类属于快速抑菌剂,二者联用大环内酯类抑制细菌的生长,使细菌处于停止生长的状态,从而降低了β-内酰胺类的杀菌作用,二者联用产生拮抗作用属于配伍禁忌。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二者联合应用疗效确切、安全有效,是有益的,二者联合应用可增加细菌生物被膜的渗透性促进药物进入细菌体内;另外可扩大抗菌谱而起到协同作用[2]。因此,为了避免两者出现拮抗作用,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可以先使用繁殖期杀菌剂杀菌,然后再使用抑菌剂,在时间上加强控制,使二者的联用达到最佳抗菌效果。

综上所述,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要求临床药师从药学专业的角度及时与医生沟通,在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对用量、时间进行控制,避免造成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微生物的紊乱,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了解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和联合应用的合理性,为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查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3月儿科门诊共计3267张处方,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数量以及联合应用类别。结果 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467张,占总处方数(3267)的44.9%,其中口服抗菌药物单联占抗菌药物的45.7%。静脉滴注单联占抗菌药物52.0%,静脉滴注二联占抗菌药物的2.2%,三联及以上没有。结论 临床药师从药学专业的角度及时与医生沟通,在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对用量、时间进行控制,避免造成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微生物的紊乱。

关键词:抗菌药物,儿科门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胡亚美,张金哲,江载芳.儿科药物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267.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篇10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儿科门诊2009年每个季度中每个月连续3d处方, 共计5432张, 记录患儿年龄, 统计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给药途径、单用、联用情况。患儿平均年龄为29.8个月。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2.6%, 其中抗菌药单用率为47.4%, 二联用药率为52.6%, 采用静滴方式给药占抗菌药物处方的83.1%, 以口服方式给药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6.9%。

2.2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由表2可知, 本院的用药以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联用为主。

3 讨论与分析

3.1 抗菌药应用率

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总应用率为52.6%, 高于卫生部要求抗生素使用率低于50%的标准。表明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应用率偏高。但儿科抗菌药应用率从第一季度的56.3%下降到49.1%, 这与医院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采取的管理措施有关, 如成立了临床用药督导小组, 定期检查各科的抗菌药应用情况。由表1可知, 在抗菌药的处方中, 多以静滴方式给药81.3%, 而口服给药仅占16.9%, 这与患儿服药依从性差, 患儿家长对患儿早日康复的迫切心情及临床医师也认为以静滴方式给药对病情起效快、作用强有关。口服抗菌药主要以β-内酰胺类的头孢克洛、头孢羟氨苄和大环内酰类的依托红霉素混悬液等为主, 这些药物疗效确切、抗菌广谱、适合患儿口味。

3.2 抗菌药联用分析

联用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52.6%, 高于单用抗菌药处方, 没有遵循可用1种药物治疗就不用2种药物治疗的原则[1]。由表2所示以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联用为主, 虽这种联用方式对敏感菌和耐药菌起到一个双管齐下的作用, 但起点较高。这不仅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还可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和耐药菌的传播。另由表2可知, 在联用处方中2种抗菌药物含舒巴坦成分处方分别占抗菌药处方的9.2%和7.8%, 在使用中医师容易忽视舒巴坦的用量, 其最高剂量不超过40mg/kg, 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临床医师要对患儿及时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 选择有效抗菌药, 不能为了保险而盲目联合用药以增加抗菌谱。

3.3 抗菌药不合理应用的表现和原因

3.3.1 以抗菌药治疗病毒性感染、发热、咳嗽、头痛、流涕是

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但上呼吸道感染初期90%的病例为病毒感染[2], 大多数症状在5~7d内消失, 但咳嗽可持续几周。无并发症的上呼吸道感染者咽部或鼻脓性分泌物十分常见, 这并不预示为细菌感染或可得益于抗菌药的治疗, 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临床医师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就应用抗菌药。有些一开始即应用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广谱抗菌药的不必要使用会促进耐药菌株产生, 并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3]。

3.3.2 病原体不明擅用抗菌药

在感染所造成疾病中可由不同病原体引起, 而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的病原体的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在调查中发现, 对某些肺炎患儿临床医师凭经验给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活力的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时, 并没有考虑是否由其它病原体所致的肺炎, 而是更换为同类药物。这样不仅不能减轻患儿的症状, 而且还会延误病情。建议临床医师应根据当地流行病学状况、患儿病史、临床表现, 有条件的应在抗菌药治疗前, 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明确病原体, 再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 使用何种抗菌药。

3.3.3 口服药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在处方调查中发现某患儿因肠炎、腹泻, 给予庆大霉素颗粒抗菌, 思密达止泻, 妈咪爱调节肠道菌群。但庆大霉素在抗炎的同时也使得含活性乳酸菌的妈咪爱失活, 达不到治疗效果。思密达具有吸附作用, 可吸附乳酸菌使妈咪爱的效果大大降低。建议在抗炎药治疗结束后再给予妈咪爱, 并且在服药后2~3h再服用思密达。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的应用基本上合理, 但同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医院一方面加强监管,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评价公示和处罚制度;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医师、药师的继续教育, 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真正地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 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 了解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为儿科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查2009年每季度中每个月连续3d处方, 共计5432张, 对其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处方率为52.6%, 其中以静滴给药方式占抗菌药物处方的83.1%, 以口服给药方式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6.9%, 两联用药率为52.6%, 未见三联用药。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的应用存在下降的趋势, 但抗菌药的应用率偏高, 存在无明显目标适应症用药, 静滴给药比例偏大等问题。需加强医师、药师继续教育,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关键词:儿科门诊,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周森麟.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和处置[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1999, 8 (1) :55.

[2]胡亚美, 张金哲, 江载芳.儿科药物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126.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11

【关键词】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抗菌药物 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 阿奇霉素

【中图分类号】 R97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14-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小儿获得性感染,大多由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等所致,尚有肺炎支原体、衣原体、A组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病情轻重程度相差大,轻症可仅有鼻塞、流涕、轻咳和咽部不适等;重症则高热、头痛、咳嗽加重、咽痛、咽扁桃体充血水肿和渗出;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性扁桃体咽炎,常常合并气管支气管炎[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小儿,因为小儿抵抗疾病的能力较低,呼吸道疾病很容易侵扰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若为单纯病毒感染,则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是很多小儿常常合并细菌感染,需要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不同抗菌药物应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月到2013年1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120例,入选标准: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年龄≤6岁;发病时间在48 h以内;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干咳、发热症状;扁桃体I°肿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无严重并发症;监护人知情同意。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岁,平均年龄4.56±0.33岁;病程最短4h,最长40h,平均20.56±2.33h。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小儿的年龄、性别、病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都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采用静脉滴注,按体重1日25-50mg/kg,分2次给药。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也采用静脉滴注,按体重1日25-50mg/kg,分2次给药。两组都治疗7天。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血常规检查、X线胸片正常;显效:症状改善,血常规检查、X线胸片正常;有效:症状有所好转,血常规检查、X线胸片有1项不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血常规检查、X线胸片都不正常。

1.3.2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评分的变化,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

1.3.3 观察两组的退热时间、哕音消失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AS12.0软件进行分析,本文涉及的统计方法包括卡方分析、t检验与方差分析,P<0.05代表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3.3%,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症状积分对比

经过观察,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都有明显下降(P<0.05),同时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

2.2 相关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哕音消失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调查显示,当前本地区儿科日均门诊量达100余人次,其中发烧的患儿占60%至70%,而发烧患儿又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居多。在治疗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需要产生抗菌药物治疗,但是当前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仍普遍存在,遏制抗菌药物滥用刻不容缓[3]。因此医师和药师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对改变目前滥用抗菌药物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氨苄西林属于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于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具有良好抗菌活性,适用于敏感菌(不产β-内酰胺酶菌株)所致呼吸道感染,但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所分解。氯唑西林属于耐酶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耐抗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的能力。二者联合配伍可提高抗菌活性,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阿奇霉素属于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相近,包括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等。但作用较强,其对于相关病原体的作用比红霉素强4倍,适用于敏感微生物所致的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泌尿及生殖系统感染;同时其药动学参数较好,有利于血药浓度的集中,从而能发挥较强的抗菌作用。本文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3.3%,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都有明显下降(P<0.05),同时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哕音消失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因此,相对于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爱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5-116.

[2]李建華.166例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0,4(16):59-61.

[3]王国俊,罗宏丽,曾秘.某三甲医院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12,16(21):113-115.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分析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2011至2012年度本院抗菌药物处方10122张,门诊内科1890张(18.67%),门诊外科3291张(32.51%),门诊儿科431张(4.26%),门诊妇科1456张(14.38%),门诊耳鼻喉科556张(5.49%),门诊消化内科487张(4.81%),门诊肛肠科568张(5.6%),皮肤科876张(8.65%),口腔科567张(5.60%);涉及患者中男性5321例(52.57%),女性4801例(47.43%);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为(43.21±1.12)岁。

1.2 方法

成立由多名经验丰富的药师、医师等组成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家组,对2012年度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单位用百分数(%)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共设计到9大类35种抗菌药物,其中治疗性抗菌药物处方5889张(58.18%),预防性药物处方4233张(41.82%);处方中仅含一种抗菌药物的3542张(34.99%),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的6580张(65.01%);进行病原菌送检3037例(占30%),未送检7085例(69.99%)。见表1。

2.2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现不合格抗菌药物处方447张,占4.42%。其中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149张(33.33%),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当140张(31.3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疗程不当135张(30.20%),联合用药不合理15张(3.36%),预防性用药使用不合理8张(1.79%)。见表2。

3 讨论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抑菌活性、杀菌活性的临床治疗性药物,如果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但不会有效缓解患者病情,还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伤害[3]。本次调查共设计到9大类35种抗菌药物,其中治疗性抗菌药物处方5889张(58.18%),预防性药物处方4233张(41.82%)。可见,本院抗菌药物使用中仍以治疗为主,但是预防性用药的比例还比较高,临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为,手术视野存在显著的感染,手术时间较长,切口范围大[4],并且在预防性使用中要注意选取安全、有效。处方中仅含一种抗菌药物的3542张(34.99%),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的6580张(65.01%),说明本院单纯使用一种抗菌药物的比例比较高,但是需要注意临床上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还比较多,合理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合一提高临床疗效,减低毒副作用,降低耐药性的发生[5]。但是如果临床医师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不当,就会产生拮抗,拖延病情,甚至中毒。进行病原菌送检3037例(占30%),未送检7085例(69.99%)。说明本院抗菌药物使用前进行病原菌送检的比例比较低,病原菌检查可以帮助医师更准确的了解患者的致病菌,可以更有针对性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所以下一步要继续提高临床医师病原菌送检意识,做到有针对性的抗菌治疗。本次调查共发现不合格抗菌药物处方447张,占4.42%。其中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149张(33.33%),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当140张(31.3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疗程不当135张(30.20%),联合用药不合理15张(3.36%),预防性用药使用不合理8张(1.79%)。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中,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最为突出[6],主要和临床医师在治疗中信心不足,仅凭临床经验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即进行抗感染治疗。综上所述,通过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本院2011-2012年度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依旧存在不合理应用的情况,需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慧明, 黄仲义, 黄毅慧, 等.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初步成效分析[J].中国药房, 2001, 12 (5) :284-284.

[2]王亚红, 贺根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监护[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11) :1007-1008.

[3]高卫国.抗菌药物在临床不合理应用的实例分析[J].甘肃医药, 2011, 30 (7) :49-51.

[4]牛通宪, 周劲松, 王启祥.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浅析[J].西北药学杂志, 2008, 23 (3) :176-178.

[5]金燕, 陶家平, 赵春临.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 2003, 24 (17) :63-64.

上一篇:制定内容下一篇:信用风险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