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率

2024-07-08

抗菌药物使用率(精选12篇)

抗菌药物使用率 篇1

近几年来, 国家卫生部严格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目的是为了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出现, 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率。而我国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1]。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从而对院内感染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现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影响进行详细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6765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选取病例的年份分为3组, 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住院期间使用过抗菌药物。

1.2 方法

完善病例的信息, 由专业人员录入所有入选病例的姓名、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至Office Excel表格中, 反复核对。以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作为判断院内感染的标准, 调查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所选病例6765例, 实查病例6765例, 实查率100%。其中应用抗菌药物5953例 (87.99%) ;发生医院感染176例 (2.60%) , 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 (P<0.05) 。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 三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 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 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降低, 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见表1。

注:与2011年比较, *P<0.05;与2012年比较, #P<0.05

2.2 常用抗菌药物及使用途径

此次调查统计了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结果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名的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 其次分别为口服、雾化吸入, 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

3 讨论

抗菌药物为感染患者带来了福音, 极大降低了感染导致的死亡数, 是目前医院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抗菌药物种类数量的不断提高, 在医院及个人利益的驱使下, 医院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十分普遍。WHO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 而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0%之高, 远远高于国际要求的用药水平[3]。抗菌药物滥用不仅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破坏体内菌群屏障, 导致二次感染, 扩散至呼吸道、消化道, 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 还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严重的会产生超级耐药菌, 使治疗无药可用。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已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 加强其合理应用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课题[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调查所选病例6765例中, 应用抗菌药物的有5953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7.99%;发生医院感染176例, 感染率为2.61%, 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 3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 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 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统计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名的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 其次分别为口服、雾化吸入, 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综上所述,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临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摘要:目的 观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6765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选取病例的年份分为3组, 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住院期间使用过抗菌药物。录入所有入选病例的信息至Office Excel表格中, 反复核对。以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作为判断院内感染的标准, 调查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关系。结果 6765例患者中, 应用抗菌药物5953例 (87.99%) ;发生医院感染176例 (2.60%) , 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 (P<0.05) 。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 3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 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 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降低, 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统计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位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 其次为口服、雾化吸入, 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结论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临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可以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 杜德才, 姜玲, 沈爱宗, 等.某三甲医院2005-2006年住院患者抗菌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3) :191-193.

[2] 沈志君.2007-2009年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74-1775.

[3] 龚小明, 范利红, 王莉, 等.抗菌药物应用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3 (7) :1638-1639, 1642.

[4] 邓永坤, 袁芳, 吴秀芝.300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 19 (5) :394-396.

抗菌药物使用率 篇2

根据大丰市卫生局、大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大丰市农业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市开展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的通知》(大卫〔2011〕 52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请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我院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联合用药率过高。抗菌药物使用应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到达感染部位的浓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致病菌尚未明确或病情危急时, 可根据感染的部位及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特征等进行经验治疗。经验性的治疗方案是以各种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及其目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基础制定的, 并非个人经验。单纯的病毒感染、非感染所致的发热不应选用抗菌药物。然而, 抗菌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率过高的现象比比皆是。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然达到40 %左右,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无指征和预防用药过多。临床工作中,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患者, 都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偏高的现象, 医师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有的甚至缺乏应用指征, 抗菌药物被滥用。如在门诊或急诊,即使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也较广泛地应用抗菌药物;有的临床医师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 便开始应用抗生素, 既不查询发热原因, 也不做相应病原检查。事实上, 这不但违反临床诊疗常规,也违反了合理用药原则。

3、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围手术期用药过多、起点过高、外科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三代头孢菌素类较多, 甚至在没有任何严重感染指征的情况下。手术患者抗菌素使用率过高,外科系统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几近为 100 % , I类切口联用抗菌药物率也相对较高。

4、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非常不合理。在使用剂量方面,大剂量、超剂量现象屡见不鲜,大剂量、超剂量的使用, 不

仅造成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会给患者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

二、对策

我国卫生部 2004年公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出台,意味着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有了遵循依据。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地控制感染, 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 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尽可能确立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2、切实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 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3、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三龙中心卫生院

我院门诊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篇3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用药频数(DDDS) 合理用药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6年1~12月门诊处方4628张,按照病人年龄和抗菌药物的名称、种类、日剂量、使用总量、使用天数及联合用药进行统计。限定日剂量(DDD)来源于WHO《ATC Index with DDDS200》、《新编药物学》(第14版)及药品说明书;用药频数(DDDS)=用药总数/DDD;药物利用指数(DUI)= DDDS/实际用药天数。

根据DUI值的大小作为评价合理用药的技术指标,规定DUI≤1为合理[1],并根据DDDS值的大小来衡量每种药物的使用频率,DDDS值越大,说明使用频率越高。

根据药代动力学、药物配伍变化及临床诊断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

结果

4628张门诊处方中有1840张使用了抗菌药物,占39.7%;使用抗菌药物共8类24个品种,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为主,分别占总量的43.2%、21.5%、18.7%,其他5类占16.6%。

从DDDS值的大小可以看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是我院门诊病人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品种,占总抗菌药物的83.4%。其中阿莫西林的DDDS值最大,是所有抗菌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者;头孢菌素及其复方制剂也广泛应用于门诊病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和使用档次在逐步提高;罗红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的DUI>1。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56张,占13.92%;24个抗菌药物中DUI>1的有2种,占0.8%。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情况:单用1196例,二联472例,三联168例,四联4例,所占比例分别是65%、25.7%、9.1%、0.2%;不合理配伍24例,占配伍用药的3.73%。

讨论

阿莫西林的DDDS值最大,本品優点是口服易吸收,在人体组织和体液中分布良好,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等器官的感染。头孢菌素及其复方制剂特点是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小,但价格较贵,此类药已成为我院临床医师抗感染用药的首选药物之一,这可能与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性逐步升高等因素有关,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和使用档次在逐步提高,此类药对多种G-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不良反应轻微,而且近年来价格大幅度下降,已成为门诊病人抗感染的又一类常用药物。但近年来,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高达50%以上[2],要引起医务人员足够重视。

据报道[3],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在美国占24%~66%,在我国占25%~56%,此次统计我院门诊病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仅占13.92%,远远低于报道统计数字,可能与统计方法及统计要求不同有关。

不合理用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符合药代动力学: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DUI值都在正常范围内,但统计发现门诊病人133例每日给药1次,占不合理用药51.95%,这种给药方法无法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不但不能有效杀灭病原菌,而且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②使用不恰当溶媒:处方中发现有69例用5%葡萄糖注射液(pH3.2~5.5)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做溶媒,占不合理用药26.95%,该类抗生素在pH<4时分解较快,甚至有沉淀生成[4],宜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稳定性好。③超大剂量用药:罗红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的DUI>1。罗红霉素的t1/2为14~22小时,一般要求每日2次,每次0.15g即可达到治疗效果,但统计中有23张处方的用法是每日3次给药,超剂量用药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这两种药共有超剂量处方31张,占不合理用药12.11%。④药理性拮抗:杀菌剂与抑菌剂合用,如阿莫西林与SMZCO合用,前者是杀菌剂,后者是抑菌剂,二者合用会使杀菌剂的作用降低。统计有类似处方14张。⑤盲目联合用药:如某患者,诊断为呼吸道感染,使用了头孢噻肟钠+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病毒唑。显然医生没有确定感染源,进行“大包围治疗”,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类似处方有9张。

结论:我院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但在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配伍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医院及相关医务人员的重视,并制定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周元瑶.药物流行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92-195.

2 汪复.感染性疾病与抗微生物治疗.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26.

3 杨广富,李英芬.全国第三届临床用药进展学术会议纪要.医师进修杂志,1999,22(1):62-64.

抗菌药物使用率 篇4

关键词:抗菌药,医院, 儿科,治疗应用

近年来我国抗菌药物临床滥用现象时有报道, 主要包括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率高、用量大、使用强度高、抗菌药物种类多、用药结构不合理等现象[1,2]。抗菌药物滥用不仅会导致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 同时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进一步增强[3,4], 严重影响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长此以往易造成临床中无药可用的困境[5]。为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原卫生部于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疗行动”, 以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有效管理。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提高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我院儿科在2012年8月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1年8月—2012年7月 (专项整治前) 和2012年8月—2013年7月 (专项整治后) 的处方及病历, 对其中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

1.2方法

通过Excel软件对我院儿科2011年8月—2012年7月药物使用数据和2012年8月—2013年7月药物使用数据加以统计并进行排序, 统计内容为各种抗菌药物的名称、使用数量及销售金额, 将各项内容逐一录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的指标展开对比分析, 其中限定日剂量 (DDD)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发布的抗菌药物分类和规定日剂量表加以确定。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我院儿科抗菌药物用量从整治前的916385 DDD降至306952 DDD, 整治后的2012年8月—2013年7月用量排名前10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阿莫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他啶、头孢地嗪、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硫脒、头孢曲松钠、氨曲南、青霉素钠、红霉素, 详见表1。

2.2 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

经专项整治后,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从整治前的4436.2万元降至2632.1万元, 销售金额排名前10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阿莫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硫脒、头孢地嗪、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 详见表2。

3 讨论

目前抗菌药物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临床研究显示, 在诸多疾病临床治疗中, 通过对抗菌药物予以合理、有效应用, 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 降低手术感染发生率, 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6]。然而近年来, 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7,8], 同时也导致耐药菌生成量逐渐增大, 因此对临床中抗菌药物应用予以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9]。

为响应卫生厅与卫生部关于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相应要求, 促使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大幅提高, 我院儿科在2012年8月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专项整治前, 我院儿科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具有较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 抗菌药物应用强度较高:在专项整治前, 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强度相对较高, 主要是因为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不合理、预防性用药疗程太长等原因所致。 (2) 适应证选择不严格:对于部分未发生细菌感染的患者, 或未明确感染指征的患者给予抗菌药物。 (3) 用药方法不当:用药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在应用抗菌药物时, 在无实验室检验结果及临床症状等依据支持时, 对所用药物随意进行更换, 且每次给药剂量及用药次数不合理。 (4) 所用抗菌药物的档次过多:门诊及住院患者所用抗菌药物含有较多限制应用的药物, 甚至部分特殊应用抗菌药物在应用时并未注明使用理由, 且缺少相应的会诊记录。 (5) 用药疗程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患者手术预防用药的时间过长, 部分患者甚至从入院开始一直到出院时, 一直使用抗菌药物, 甚至在出院后还带有口服抗菌药物。

我院儿科在2012年8月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抗菌药物总用量从整治前的916385 DDD降至306952 DDD, 整治后用量排名前10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与头孢类, 且排名前10的抗菌药物DDD数及所有抗菌药物使用总量均比整治前有明显下降, 说明我院儿科中抗菌药物的应用较为合理。而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从整治前的4436.2万元降至2632.1万元,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的销售金额比整治前的任何一种抗菌药物使用金额都高, 且氨曲南的销售金额高于专项整治前, 这主要是因为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我院儿科临床中所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明显减少, 药物可选择性降低, 导致临床用药相对集中所致。然而从总体上来看, 专项整治后所有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与专项整治前相比有明显降低, 这说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 经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及销售金额之和均显著低于整治前,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渐趋合理, 临床应用得到了有效规范。为进一步巩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法实施效果, 我院儿科应加深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总结, 进一步加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水平, 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理念加大宣教力度, 同时制定明确的奖惩办法, 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为合理、规范, 从而大大提高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为广大患儿的用药安全及治疗效果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崇静, 罗放灵, 李翠红, 等.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 (4) :36-39.

[2] 张文双, 沈叙庄, 王艺, 等.五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前后抗菌药物消耗情况的调查[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0, 5 (6) :404-411.

[3] 沈勇刚, 陈吉生, 吴红卫, 等.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4) :4-7.

[4] 荆会玲, 杜巧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安全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9B) :139.

[5] Ison CA.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 the developed world:implications for rational treatment[J].Curr Opin Infect Dis, 2012, 25 (1) :73-78.

[6] 卫生部.关于公开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通知[Z].2011-08-03.

[7] Kambaroundis AG, Papadopoulos S, Chritodoulidou M, et al.Perioperative use of antibiotics in intra-abdominal surgical infections[J].Surg Infect (Larchmt) , 2010, 11 (6) :535-537.

[8] Lieber M.The problem of 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The important role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mutagenesis, its relevance to a new paradigm that may allow a solution[J].Theor Biol Forum, 2011, 104 (1) :91-102.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篇5

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计委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重症感染者须经两名以上抗菌药物会诊小组成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副高以上医师开具处方;其他需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情况,可由科主任会诊同意后使用。

1、会诊成员由医务科组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感控科等相关专家会诊、讨论、决定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方法、时间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对于容易涉及医疗纠纷的病例,可邀请医务科人员在场旁听,在会议上提出规避医疗风险及纠纷的措施并记录。

2、我院重症感染病例会诊专家小组成员名单:

林东兴 何华清 林锦如 黄卿 郑晓静 郑敏华 林艺 王聚新 肖卫文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

重症感染病例会诊专家小组成员以及各科主任(不含主诊医师)

4、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5、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应做好血常规、PCT、细菌涂片、细菌培养等检查,且微生物送检率必须100%。

5、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越级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①感染病情严重者;②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③已有证据表明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使用时间限定在24 小时之内,其后需要向我院重症感染病例会诊专家会诊申请,同意后并由具有处方权限的医师完善处方手续。

6、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对于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立即停药,并积极救治。

7、对未经申请擅自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科室及个人,按医院相关奖惩措施予以处罚。

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流程

主管医师提出申请会诊

填写电子《会诊单》

会诊专家会诊(确定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方法、时间、剂量等)

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师开具处方

执行处方或医嘱并及时向医院汇报相关治疗

抗菌药物使用率 篇6

【关键词】抗菌药物;临床药物;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03-01

我院选取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旨在探讨出一条良好的临床药物干预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资料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资料作为干预组,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各科室的5%出院病历作为样本,经统计对照组抽取样本量为1062份,干预组样本量为1236份。干预组实施以下干预措施[1]:①完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在对照组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出来,制定出较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②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准则,使得医师在遴选药物时更清晰,熟悉所选用药物的适用症、抗菌的活性、准确判断何时用药,如何联合用药等。③设置培训和考核环节: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整治方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的培训和考核。④临床药师的指导作用:在临床药师的指导下,规范医师合理用药。⑤建立反馈系统:将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以报告形式和医师们沟通。

2统计指标

统计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一类切口使用率、使用强度、抗菌药费用、微生物培养标准送检率。

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用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梁祝抗菌药物使用指标比较

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药费所占比例降低,微生物培养率[2]有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 、表 2

3讨论

抗菌药物是指[3-5]具有抑菌或杀菌的药物,是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合成方法得到,包含有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药物。我国近些年来使用抗菌药物比较泛滥,解决细菌耐药问题亟不可待。国家也明确规定了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判断是否合理用药的标准。为相应国家号召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各醫院应做好干预措施,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我院选取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各情况摸索出一条较好的干预措施。在本文数据中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费用占比减低、微生物培养标本送检率有所增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注意一下几点[6]:①干预措施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改进。②临床药师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在遇到不懂的及时查阅资料,争取最大限度的配合各部门合理用药。③通过点评处方发现不足,以经常反馈的方式帮助医师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比例[7-9]。④做到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抗菌药,能单联使用不双联使用,整体提高医师用药水平和医疗质量。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药资源浪费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否有更优的干预措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光龙.综合干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1,4005-4006.

[2]吴志明,陈炜,葛孟华,等.综合干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研究[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10,20(9):1300-1301.

[3]徐欣昌,周长芳,吴晓阜.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临床药学干预研究及效果评价[J].求医问药,2013,11(3):288-289.

[4]Bennie C,To J,Martin P,Govendir M.In vitro interaction of some drug combinations to inhibit rapidly growing mycobacteria isolates from cats and dogs and these isolates' susceptibility to cefovecin and clofazimine.[J].Aust Vet J.,2015,93(1-2):40-5.

[5]黄华斌,郭淑敏,杨艳玲.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4):309-311.

[6]周慧,王长连,陈惠兰.系统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7):1399-1401.

[7]张伶俐,黄亮,曾力楠.全球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的证据现状与临床合理使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0):757-760.

[8]袁波,李玲,俞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软件对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66-67.

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篇7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一文件, 我院成立了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指导小组, 并结合本院目前实际临床用药情况, 制定如下方案。

1 将现有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限制使用类抗菌药及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三个级别, 见表1。

2 非限制级抗菌药物由已注册的执业医师开具使用;

限制级A类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执业医师签字或开具使用;限制级B类由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执业医师签字或开具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需经医院“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指导小组”有关专家会诊或相关科室的主任医师诊视患者后, 并由其签署本院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使用批准书后方可使用, 该批准书附于病历内。

3 临床医生必须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指征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以2种为宜, 3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需经科内组织会诊, 并有实验室检验数据支持 (应逐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药敏试验率, 使其≥50%) 方可使用, 病历中应有详细的理论分析记载;门诊、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需有用药分析且记载于病历中。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原则上不超过3 d量, 最多不超过7 d量 (抗结核药除外) , 特殊情况需门诊部主任签字核准。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 但仅限于1 d用量。

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6—2008年我院门诊西药房12月份的处方资料进行统计, 依次为25389张、25932张、26191张, 对抗菌药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包括:抗菌药处方量占处方总量的比例、抗菌药的剂型分布、抗菌药的使用种类、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等,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 采用世界组织 (WHO) 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DD) 法分析各种抗菌药物的DDDs, 即用药频率。DDD值为成人的每日平均用药量, 各种抗菌药物的DDD值参照《新编药物学》15版和药物说明书, 并经临床用药实际确定。计算公式:DDDs =总用药量 (g/mg) /该药DDD值 (每人g/d或每人mg/d) 。

2 结果

2.1 抗菌药处方的使用情况

根据2006—2008年我院门诊西药房12月份的处方资料, 抗菌药的处方量成明显上升的趋势, 而连用的处方呈下降趋势, 排除口服和注射两种剂型, 其他剂型的抗菌药物处方明显增多, 表1所示。

2.2 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

根据2006—2008年我院门诊西药房12月份的处方资料, 头孢菌类抗菌药物是我院近年来门诊使用最为广泛的抗菌药物, 如表2所示。

2.3 排名前10位的各种抗菌药用药频率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12月份用药频率最高的药品为头孢克洛, DDDS值为785;2007年12月份用药频率最高的药品为阿莫西林胶囊, DDDS值为806, 2008年12月份用药频率最高的药品为头孢呋辛酯片, DDDS值为763, 如表3所示。

2.4 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我院门诊2006年12月份处方总量为25389张, 抗菌药处方总量为5234张, 不合理用药处方总量85张, 占1.62%;2007年12月份处方总量为25932张, 抗菌药处方总量为5416张, 不合理用药处方总量73张, 占1.35%;2008年12月份处方总量为26191张, 抗菌药处方总量为6947张, 不合理用药处方总量81, 占1.17%。由此可见, 2006—2008年不合理处方的比例逐年下降, 这与临床医生愈加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密不可分。

3 讨论

3.1 导致我院不合理用药处方的主要原因

3.1.1 不具备抗菌药物的联用指征

有的处方中将阿莫西林与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分散片合用, 前者为青霉素类, 后两者为大环内酯类, 二者合用致药物发生拮抗;还有的抗菌药物因为联用, 不良反应及毒性增加, 如两种以上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常导致耳毒性和肾毒性增强, 神经肌肉阻滞。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联用也可致某些毒性增加, 如氨基糖甙类与头孢菌素联用可致肾毒性增强, 其与其它药物联用如与强效利尿剂联用, 可使耳毒性增强。此外, 抗生素与输液的配伍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

3.1.2 不熟悉抗菌药物性质

有的处方针对成人开具的药品剂量偏低, 没有达到抗菌的血药浓度, 或治疗的疗程不足, 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病情反复, 严重贻误患者的治疗;还有的处方开具的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偏高, 应该1次/d的抗菌药物, 开具2~3次/d, 不仅没有提高疗效还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如氟喹诺酮类药物半衰期长, 体内代谢慢, 每天使用2次以上容易导致惊厥等药物不良反应;该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 其抗菌效果取决于给药剂量而不是给药频率, 而且该类药物的抗菌后效应长, 宜采用1次/d给药。

3.1.3 不具备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

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大多数由病毒引起, 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而临床上许多处方在开具感冒药的同时都要开具某种抗菌药物搭配使用, 这样不仅严重影响感冒药的疗效, 还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应尽早让临床医生认识到这种情况, 避免开具类似的处方;还有的处方没有明确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谱, 对由于不同菌群导致的疾病, 开具没有针对性的药物, 严重影响治疗。

3.2 保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3.2.1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严格掌握适应证, 抗菌药物治疗的适应证主要为细菌性感染, 其次为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对于一些纯粹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伤风感冒或者是发热原因不明者, 一般不宜马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应通过检验,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 有针对性地用药[1]。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有明确的指征。如用于预防昏迷、休克等患者并发感染, 或清洁手术预防术后感染往往徒劳无效;皮肤和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 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

3.2.2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

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约25 %发生协同作用[2];60 %~70 %为无关或累加作用, 大多数为无关作用;而5 %~10 %发生拮抗作用, 所以为了尽量减少和避免由于联合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 必须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参考指征, 只有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 才可以考虑联合用药:混合感染, 严重感染, 或是感染部位为一般抗菌药物不易透入;抑制水解酶的菌种感染;为防止耐药菌株的发生而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者, 而该类细菌极易产生抗药性者。

3.2.3 熟悉抗菌药物的性质

要根据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患病部位、严重程度和生理病理情况, 选用适宜病情需要的抗菌药物品种, 全面了解其抗菌的作用机制还有不良反应, 如对于喹诺酮类药可损害幼儿的软骨的药物性质应牢记, 避免在儿童发育时期使用, 防治造成支重关节面损伤糜烂[3], 从而影响骨的代谢和发育。选择抗菌药物适宜的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 特别注意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或过短, 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种类过多导致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更新一代的周期需要6年时间, 而细菌耐药的困境性的产生周期却只需2年时间。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水平, 医院应定期组织临床医生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讲座, 普及有关知识, 强化合理用药意识,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特别是在联合用药和配伍时, 应全面考虑这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卜秀芹, 卜文红.浅谈抗菌药物的滥用危害及其合理应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0 (2) :106-108.

[2]张凤仙.我院抗菌药物门诊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 26 (2) :148-149.

浅淡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篇9

1 滥用抗菌药物的原因

1.1 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很多患者甚至医师只是根据自己习惯或以往经验用药, 选用了对病原无效的抗菌药物。

1.2 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

用药剂量过大, 疗程过长, 给药途径不当, 联合用药选择不当, 细菌产生耐药性后, 仍继续使用原来的抗生素, 过早停止有效治疗, 这些因素不仅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 相反会造成毒性增加, 产生耐药性。此外, 药品营销行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也存在某些不良因素。

1.3 轻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近几年来, 病源耐药菌的出现呈明显上升趋势, 这与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用药范围放宽, 随意性增大, 未经细菌耐药性检测, 直接在临床上使用有关。

2 滥用抗菌药的危害

2.1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一样, 都具有不良反应, 如氨基糖苷类损害第八脑神经致耳鸣、耳聋, 资料显示, 中国现有的1000万聋哑人中, 60%~80%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其中一半以上为抗生素所致;多黏菌素的神经毒性;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红霉素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四环素类、红霉素等药物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

2.2 抗菌药物能杀伤正常菌群, 引起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的缺乏, 以至引起药源性疾病, 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处于易感状态, 如引起伪膜性肠炎、白色念珠菌感染、急性出血性肠炎等, 这类药物有:林可霉素、头孢二代和头孢三代等。

2.3 如果长期滥用抗菌药物会使微生物变异加快, 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耐药基因转移并转化为医院感染的感染源, 而新的抗菌药物因其研发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 还没有投入到临床, 这时就会造成感染的暴发流行, 加重人们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 并使社会劳动生产力下降。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 严格掌握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检查结果, 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方可应用于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 均不可应用抗菌药物。

3.2 发热原因不明时且勿使用抗菌药物, 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细菌感染外。抗菌药物对各种病毒性感染没有疗效 (如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 , 如果给抗菌药物治疗后, 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析出, 反而有害。

3.3 临床医师应该掌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各种知识, 根据药敏试验、药物适应症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特点不同, 正确、合理的选用抗菌药物。

3.4 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原菌种、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 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总之,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医院、临床医师、药师、护理和患者共同努力, 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到一定高度来认识,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目前, 我们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2004年7月1日起实施了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在零售药店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的规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4年10月9日也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就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原则, 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及管理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明确要求[2]。这些, 都证明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摘要:目的 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滥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和危害进行分析, 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结果 与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关键词: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旭东, 韩玉旋, 王松花.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S].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抗菌药物使用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2010年1月至6月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归档病历210份为整治前组, 以2012年4月至9月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归档病历210份为整治后组, 各包括甲状腺手术70例, 乳腺手术70例, 疝气修补术70例, 排除住院期间接受≥2种手术, 术前存在伤口感染病例, 整治前后组患者高危因素。平均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分析方法:

(1) 数据采集:将病历的各项数据进行登记, 包括病历号、患者基本情况、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所选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疗程、给药剂量、联合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项目、用药目的等。 (2) 评价标准:参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 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拟定评价标准, 见表1。

1.3 整治措施

1.3.1 制定方案, 下发文件。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各项文件,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 制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修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评价标准, 制作抗菌药物使用简册, 每位医务工作者1册, 由医院下发文件, 由临床科室学习执行。

1.3.2 层层负责, 责任到人。

医院将抗菌药物使用各项指标同临床科主任签订责任状, 科主任同本科室医师签订责任状并同绩效工资挂钩。

1.3.3 加强培训与沟通。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要求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 临床药师参与查房时进行交流沟通, 共同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3.4 加强监督检查, 完善监管机制。

临床药师参与查房会诊, 定期抽查病历和点评处方, 对使用抗菌药物每张处方和每份病例进行监测, 把监测结果反馈给科室主任和责任医师, 并将检查结果上报院里通报公示, 对不合理用药给予处罚, 对合理用药给予通报表扬、奖励。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合理性、用药天数比较。

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83.5%、88.5%、85.3%分别下降为整治后的26.7%、38.7%、35.8%;用药合理性由整治前23.1%、15.7%、18.5%分别上升为整治后的94.3%、78.6%、85.7%;平均使用抗菌药物天数由整治前的3.8 d、5.2 d、4.8 d分别下降为1.0 d、1.8 d、1.5 d, 见表2。

注:与整治前比较, P<0.05

2.2 预防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比较:

术前0.5~2.0 h内用药由整治前18.33%上升到84%, 整治后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基本符合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 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明显上升为第一代头孢菌素, 合理性明显提高, 见表3、4。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整治前后使用情况: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出台的《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1]精神, 我院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工作分工和进度安排, 设定各临床科室指标。经过一年多的整治, 我院各项目标已经达到卫生部要求, 取得阶段性成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93.3%下降到整治后的55.3%,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50.3%下降到整治后的18.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整治前每百人天88.3DDDs下降到整治后38.5DDDs;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整治前的85.7%下降到整治后的23.73%。虽然各项目标已经达到卫生部要求, 但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需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2 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日趋合理:

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主要是预防切口感染, 应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2], 依据卫生部38号文件要求, 此三类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3], 整治前预防用药常以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为主, 预防用药选药起点高、使用时间长, 经专项整治后主要以第一代头孢菌素类为主, 且用药时间是术后24 h内。

3.3 整治后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得以规范: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在病原菌污染前或污染后短时间内应用抗菌药物, 保证血液、组织液中抗菌药物的有效浓度, 以达到有效杀灭入侵细菌的目的, 即术前0.5~2 h或麻醉开始时静脉给药, 经整治后, 术前0.5~2 h内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由18.33%上升到84%。

3.4 临床药师的参与有效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临床药师在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专业知识优势, 通过参与临床查房、处方点评、病历评价、抗菌药物专项点评等, 发现不合理应用药物现象, 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 对用药各环节进行药学监护;同时通过公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师名单、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等措施, 大幅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首先明确是预防用药还是治疗用药, 预防使用遵循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 治疗使用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或专科诊疗指南, 医师要重视病原学检查,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严格掌握适应证遴选抗菌药物,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药品说明书用药[4]。

总之, 通过抗菌药物整治,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逐渐符合规范, 各项指标的合理性明显提高。抗菌药物整治需要各职能部门和临床各科之间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严密监控、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85号, 2004.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抗菌药物使用率 篇11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94-01

抗菌药物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1];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2]。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许多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抗菌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从而使耐药菌不断增加, 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3]、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日趋严重。抗菌药物都有毒性反应, 能对肝、肾、血液、神经系统等造成轻重不等的损伤。不正确应用抗菌药, 可使某些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一种不良后果是产生“二重感染”[4],继而使新的感染、耐药菌感染、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常见。因此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促进其安全、合理使用成为医务人员工作的难点和重点[5]。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抗菌药物对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敏感,在感染部位有足够浓度以及对机体的干扰尽可能少。要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应首先了解病人情况、抗菌药物特性以及感染的特点。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表现为:(1)无指征滥用抗生素,非感染性患者病毒性感染使用抗菌药物;(2)选择不当,根据病情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3)用药不当,用药量偏高或偏低,用药时间过长,给药方法和时间不当;(4)不合理配伍;(5)溶媒选择不当;(6)因理化性质改变引起的配伍不当;(7)个体给药化问题。

医疗机构要做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需要临床科室、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再加上医务科严格监督管理。下面我从药剂科管理方面阐述几点建议。

1 抗菌药物的采购管理

药剂科负责全院药品的采购工作,抗菌药物首当其冲,制定严格的采购程序是实现合理应用的第一步。抗菌药物要按要求严格控制购用的品规数量,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根据药品安全性、疗效、性价比以及医疗机构自身情况等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目录并定期评估,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 细致临床药师工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日前,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鼓励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作用,要求医院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配备感染专业专职临床药师。并且,临床药师应当具有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或者药学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应当全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2.1 临床药师查房:临床药师定期(每周2次)参加日常性医疗查房和会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与临床医师共同进行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实施与监护;参加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临床药师利用自己扎实的药学知识和丰富的药学信息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在用药实践中及时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不合用藥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合理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2 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是临床药师最密切关注的问题。临床药师在每日的查房过程中,不仅可观察到患者用药后的疗效,也能了解到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发生率, 以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临床药师及时对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上报,通过药讯让各临床科室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认识,引起注意。对抗菌药物更要严密观察,防止不合理应用。

2.3 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及使用监控:处方点评是药师对医师处方开具的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督查。严格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做依据,每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意识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一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和不合理使用前10名,在全院公示、通报。

2.4 开展药物咨询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临床药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药物信息咨询和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宣传;收集整理药学信息相关资料,向医护人员、药学技术人员尤其是患者提供有关药品信息;提供合理用药相关书面资料,如《临床常用注射剂可配伍输液与配伍禁忌参考表》、《临床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和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皮试及使用注意事项》等;举办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讲座;编撰药讯,报道医院药事讯息、有关药事法规及宣传合理用药方面知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3 药师资质管理

对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调剂资格,方可进行药房调剂工作。

4 结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一方面可治疗疾病、预防伤口感染,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可缩短用药时间,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而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应用过多和滥用现象相当普遍,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和许多不良后果,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势在必行。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需要医务科、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合作加强监督。药剂科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药剂科的管理,细致深入药剂科的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石海鸥,王力红,张京利等.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28-430

[2] 杨宝峰.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7

[3] 肖永红,王进,朱燕等.Mohnarin2008 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377-2383

[4] 杨淑茵.抗生素临床应用中的误区[J].中国医疗前沿,2007,2 (14):91-92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6月至2008年11月31出院的全部病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调查表, 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用药目的、手术情况、用药情况、病原学及药敏学检查、用药合理性评价等栏目, 查阅调查时段的全部出院病历, 采集并填写相关资料并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 然后将采集到的资料录入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系统中进行数据统计。

1.3 评价标准

合理用药评价标准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联合用药、围手术期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的用法用量等各种用药情况的合理性评价标准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 (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卫生部2008年48号文件等。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时段共计病例5184例次, 其中男性2861例, 占55.19%;女性2323例, 占44.81%。患者平均年龄54.71岁, 最大年龄100岁。平均住院天数16.40 d, 最长天数为347 d, 最短为1 d, 其中使用抗菌药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7.34 d。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病原菌送检率

调查病例中使用抗菌药物有3314例次,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93%。其中治疗用药有1754例, 占52.93%, 预防用药有1560例, 占47.07%。只用一种抗菌药物的病例占46.26%, 使用2种及以上的病例占53.74%。在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病原菌检测例数有668例, 病原学送检率为38.08%, 药敏试验例数有117例, 药敏试验率为46.61%, 详见表1。

2.3 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

该院使用抗菌药物总体以二代、三代头孢类和喹诺酮类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中, 使用最多的品种是头孢地嗪注射剂, 其次是甲硝唑注射剂、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用药频率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的种类, 详见表2。

2.4 围手术期用药情况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本次调查按手术切口的类型进行了用药时机、平均用药天数、用药平均品种数等参数的统计, 发现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多在术后进行, 且各类切口用药持续时间均过长, 详见表3。

2.5 合理用药评价情况

在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中, 以药物选择不合理的情况最为严重, 占不合理用药的21.42%, 相对来说用药途径项情况较为理想, 约1.43%, 详见表4。在联合用药方面, 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集中在无指征联合用药上, 占66.57%, 理论上无协同项占18.37%, 具体的联合用药不合理情况, 详见表5。

3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病原菌检查 本次调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93%, 与文献[2]报道相近, 比卫生部通报的2006年全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69.7%低[3], 但明显高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 (试行) 中规定<50%的标准。同时, 本次调查病原菌送检率为38.08%, 远远低于《医院感染评审考核》中的≥50% 的要求, 说明临床医师对病原学检查的意识不强。同时, 药敏试验例数仅占病原菌送检例数的46.61%, 这可能是因为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不高, 也有可能是因为送检的标本不合格、采集标本时间不恰当等。因此,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 应尽早为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对于提高疗效, 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以病原学为基础, 结合药敏试验结果作为抗菌药物使用依据的宣教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本次调查发现, 该院选用药物的起点较高, 多为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感染药。抗菌谱广、对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却忽视了基础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实践证明, 很多价格低的老药, 只要对症不仅疗效好, 而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广泛应用。对于新的、价格贵的抗菌药物也要正确看待, 不要盲目迷信和滥用[5]。另外还发现, 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绝大多数是注射剂型 (由表3可见) 。根据相关规定,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遵循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 尽量减少侵入性治疗, 保护患者利益。

3.3 用药时间不当主要表现在围手术期用药时机和时间上, 由表3可知, 围手术期用药时间的不合理率甚高。一般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 最多可延长至48 h。手术预防性用药时间过长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及患者机体菌群失调而二重感染,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同时也会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应用抗菌药物的最佳时机应在手术前0.5~2 h或麻醉开始一次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 使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覆盖手术全程以及术后4 h, 一般采用静脉给药。过早或术后长时间使用并无益处。

3.4 抗菌药物的选用由表4可知, 在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中, 以药物选择不合理的比例最高, 占不合理用药的21.42%。一般根据用药目的, 分为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 预防用药应参照《指导原则》, 同时应根据新的指引修正和更新, 例如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48号文件, 以及2009年3月最新发布的38号文件。此外还应综合本院的耐药监测结果有依据的调整。而治疗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必须根据相关的指南、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以及患者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具体选择, 同时应参考本院或本地区的细菌耐药情况来确定的。

3.5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目的是发挥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 以增强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6]。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7],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的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在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或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时考虑联合用药;此外, 需要长时间治疗的结核病、深部真菌病等, 为预防耐药, 应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的药物。联合用药多数采用二联, 因为联用药物的品种多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相应大, 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同时, 联用药物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效果的药物。调查结果显示, 联合用药不合理居不合理用药表现的第三位, 其中以无指征联合用药的情况最为严重, 占联合用药不合理的66.57%, 反映了临床用药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使用, 临床医师只是随意地进行联合用药, 这样不仅不利于控制细菌感染, 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给患者带来疾病与经济的双重伤害。

5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还没达到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中规定<50%的标准, 在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方面仍应继续努力。同时还要加强各级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意识, 认真学习及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努力改善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进一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水平。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作回顾性调查方法, 设计调查表, 采集出院患者的病历信息, 将相关内容录入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系统中进行数据统计。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63.93%, 治疗用药为52.93%, 预防用药为47.07%, 单种用药占46.26%, 使用2种及以上药物的占53.74%, 其次, 还存在病原学送检率低、选药不当、围手术期用药时机不规范等问题。结论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仍未达到理想目标, 各级医务人员需继续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关键词:抗菌药物,调查分析,住院患者

参考文献

[1]姜素椿.进一步规范临床抗菌素用药.中华内科杂志, 2001, 40 (9) :577.

[2]王蓉兴, 冀小萍.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 (1) :74-75.

[3]张玉霖.某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2008, 5 (7) :216.

[4]李茹.2007年1~10月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3) :209-210.

[5]郭杰.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探析.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10) :109.

[6]吴芳, 杨传辉, 仲华, 等.非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4) :574-575.

上一篇:约束资源下一篇:贷款博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