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精选8篇)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篇1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QNS)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以细菌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为作用靶点抑制细菌DNA复制,从而呈现较强的杀菌作用。其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生物利用度高,血浆半衰期长,使用方便,与其他抗菌药物之间交叉耐药现象少,在临床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目前FQNS在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中处方量仅次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然而,随着FQNS在临床大量应用,药物本身特性及不合理用药现象常导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笔者收集四川某三级甲等医院2001-2010年门、急诊及住院部患者使用FQNS引起的ADR临床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FQNS ADR的共性和特性有所认识,为临床早期发现FQNS ADR提供依据,从而能早期做出处理,尽量避免或减轻FQNS ADR对患者的伤害。
1 资料与方法
统计四川某三级甲等医院2001-2010年门、急诊和住院部应用FQNS,并通过各临床科室上报的抗菌药物ADR报告205例,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ADR报告表和卫生部ADR筛选标准进行筛查。利用Excel建立相关表格,对研究对象年龄和性别、涉及药物、给药途径和方式、ADR系统损害情况、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5例ADR报告中,男120例(58.5%),女85例(41.5%);年龄16~82岁,见表1。既往有药物过敏史12例,其中青霉素类药物过敏7例,磺胺类药物过敏3例,甲硝唑过敏2例。
2.2 涉及药物
205例ADR报告共涉及10种FQNS,即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莫昔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
2.3 给药途径和方式
口服给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和局部用药分别为36例(17.6%)、54例(26.3%)、105例(51.2%)和10例(4.9%)例;单用154例(75.1%),联合用药51例(24.9%)。
2.4 ADR系统损害情况
ADR主要表现在神经、循环、皮肤、泌尿、消化、呼吸、血液等系统,其中以神经、皮肤及消化系统症状较突出。见表2、3。
2.5 临床转归
FQNS所致ADR治愈51例(24.9%),好转109例(53.2%),不详34例(16.6%),有后遗症11例(5.4%)。见表4。
3 讨论
3.1 年龄、性别
由表1可知,男性ADR发生率高于女性。但不同年龄段ADR分布差异较大,其中31~40岁年龄段ADR发生率最高,可能与此年龄段人群用药频率较高有关。>60岁老年人ADR发生率居第2位,分析其原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逐步衰退,肝脏代谢功能和肾清除率降低,药物消除延迟,造成体内药物浓度增高,更易发生ADR;同时老年人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力下降,药物进入中枢的浓度增加,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ADR[1]。提醒临床医师和药师合理用药,在使用FQNS时应做好用药后的临床监测工作。
3.2 给药途径及方式
本文结果显示,静脉注射致ADR发生率最高,其他依次为肌内注射、局部用药、口服给药。静脉给药起效快、药量易控,因此临床广为应用,但由于药物本身以及药物杂质也直接进入血液,故较易引起ADR,一般严重ADR(如过敏性休克)均为静脉给药引起。大多数FQNS具有吸收好、毒性低的优良特性,特别是在用于呼吸系统感染时其口服疗效可与静脉注射疗效相当,而口服给药既可降低用药费用,又可缩短住院时间[2],在病情许可时应尽量口服给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3.3 药物种类
由表2可知,FQNS中环丙沙星的ADR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左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可能与该3种药物在临床上应用频率较高有关。其中环丙沙星由于抗菌谱广、价格较低,临床应用广泛,加之用药剂量偏大,滴注速度过快,是导致ADR发生率最高的主要原因。由此提醒临床医师在使用该3种药物时,不仅要注重其抗菌效应,还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同时重视ADR,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3.4 ADR系统损害
由表2、3可知,FQNS所致ADR中,神经系统、皮肤及消化系统损害居前3位。神经系统ADR发生率最高,其原因与FQNS分子结构中的氟原子和哌嗪环有关,且FQNS具有一定的脂溶性,能很好的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使中枢神经兴奋增高,导致中枢神经症状较多[3]。因此,对于合并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过敏体质、癫痫和脑动脉硬化患者应慎用或不用该类药物[4]。FQNS引起的皮肤损害主要有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光敏反应主要受6-位取代基的影响,在此位置为氟取代的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洛美沙星和司帕沙星,常显示相对较高的光毒性。因此,临床主张在应用FQNS治疗时,应避免暴露在阳光或人工紫外光下[4]。
3.5 ADR转归及防治
由表4可知,本组FQNS发生的ADR中无死亡病例,且应用司帕沙星、氟罗沙星、莫昔沙星及加替沙星未见后遗症发生,但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和培氟沙星出现后遗症病例的比例分别为7.8%、4.8%、3.3%、5.3%、6.7%和10.0%。故临床应用FQNS时应遵循以下几点:(1)用药前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充分考虑患者年龄、病理及生理因素的影响,适当调整给药剂量;(2)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根据需要进行肝、肾功能及血糖的监测,<18岁的患者仅在其他抗菌药物无效或由多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细菌仅对FQNS呈现敏感时,慎用该类药物[5];(3)对首次应用FQNS的患者宜缓慢静脉滴注,并密切观察有无异常反应,以便及时处理;(4)备好急救设备和药品。
参考文献
[1]冯丽萍,党丽娟.2006年广东省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5):556-558.
[2]王菊仙,刘明亮,郭慧元.氟喹诺酮在治疗呼吸道感染中的合理应用[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8,29(2):63-67.
[3]何伟珍,应小飞,华俊彦.我市2007年145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32):2534-2536.
[4]柳琳,饶跃峰,马葵芬,等.295例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药品评价,2010,7(24):56-58.
[5]金福.儿童应用喹诺酮类药物亟待规范[J].儿科药学杂志,2007,13(2):35-36,42.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篇2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403-01
喹诺酮类,又称吡啶酮酸类,属化学合成抗菌药。临床用于治疗骨关节、尿路、皮肤软组织、呼吸道、肠道以及腹腔等感染,取得良好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现阶段临床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应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明显增多。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至2009年间我院药剂科共收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42例,其中女性19例,男性23例,年龄20~82岁。使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诺氟沙星、加替沙星、氟罗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
1.2 方法 提出氟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的注意事项。
2 结果
2.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都先后出现了多种消化道反应,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其中有18例患者出现较为剧烈的消化道症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2.2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一共有6例患者出现了耳鸣、失眠、烦躁、头痛头晕等症状,其中1例出现了癫痫、谵妄、幻觉等毒性反应,情况较为严重。其余5例因静脉滴注氟罗沙星或者加替沙星等药物,都在停药之后的几天内基本恢复健康。
2.3 皮肤损害
在静脉输液完之后6小时内或者输液的过程中,有16例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红斑、皮肤瘙痒,好在症状较轻,未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诸如休克或者光毒性反应等。
3 讨论
3.1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正确选择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求临床医生不仅要明确诊断对症下药,还要对药物有全面的了解(不仅限于药品说明书),特别是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的相互作用要全面掌握,才能保障合理用药。用药前应该尽可能做出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掌握合适的剂量与疗程。进行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明确抗生素的使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处方,并能延长现有抗生素的有效使用时间。不要轻易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时要目的明确、确实可行,能一种药物治愈的疾病决不加用另外的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上越来越广泛,其药理效应也比较理想,又经济、又方便,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在临床治疗中也常被医师列入首选抗生素,但必须指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必须引起药剂部门及临床医师们的注意,药剂人员必须向临床做好宣传工作,同时也向患者讲明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使医、护、患都懂得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便发生时有足够的处理措施。药剂人员对新上市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应及时掌握其用法、用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并及时的指导临床上的治疗工作。总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病人体质,选择适宜的给药方式,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注意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有利于预防和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克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对策
抑制排出系统可以增加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钙通道阻滞药和其他亲脂阳离子可抑制P-糖蛋白对抗肿瘤药物的主动排出。利血平和维拉帕米也可阻断膜蛋白NorA介导的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主动排出。在临床治疗中使用抑制剂抑制NorA活性,可以避开其引起的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喹诺酮同类药物的使用是选出耐药株的重要因素。常将喹诺酮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在体外通常呈相加或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可能抑制细菌对喹诺酮耐药性的产生。此外,还应该在病区开展了温馨护理操作,建立温馨输液、温馨操作流程。将人文关爱和护理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护士在对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人进行的每一项护理技术操作时做到:操作前有问候、有告知。告知病人此项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需要病人如何配合等。操作中有鼓励和安慰,操作后有注意事项的交待。通过护士对病人的温馨护理操作,使病人对护理操作不在感到恐惧,而是感到温馨和舒心。另外,加强病区管理,实行病区分组责任制护理,将办公地点转向病房;细心服务,将病人责任到人,主动与病人沟通,交代病情、治疗及护理,加强基础护理,落实病情观察与健康宣教,为病人实施入院、住院、出院全程的护理;设护患心语栏,加强心灵沟通,促进护患和谐;深入落实住院、出院病人的满意度调查,及时帮助病人解决问题,每周一早会上进行点评,并与奖金挂钩。此外,还要不断美化病房环境,每间病房内张贴画册,护理站放置鱼缸等;绿化病房走廊,每间病房门前都挂有雅致的绿色植物;更新病房设施,营造家的温暖,使患者住得更舒适。
参考文献:
[1] 田文轩,韩爱云.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与应用[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2):58.
[2] 李静.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J].药物研究,2009,4(9):121-122.
[3 ] Huang Mei, Qu Jing. The fluoroquinolone adverse reactions and mechanism research progress [J]. China practical medicine, 2008, 3 ( 35): 217-218.
[4 ] Ceng Zhenling, Feng Qihui; fluoroquinolone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animal in vivo pharmacokinetics research progress [J];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1994 04 period.
[5] Ceng Zhenling, Hu Gongzheng, Liu Yahong, Feng Qihui; fluoroquinolones on artificially induced pullorum disease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research [J];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95 01 period.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篇3
关键词:氟喹诺酮药,抗生素,华法林
氟喹诺酮药在治疗肺炎双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以及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等方面疗效显著[1]。在临床上常常将氟喹诺酮药跟其它药物一起使用, 它们之间存在着协同及拮抗等相互作用。
1. 氟喹诺酮药与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氟喹诺酮药与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2,3,4]:一是协同作用。研究证实, 丙磺舒会影响环丙沙星以及诺氟沙星在机体肾小管中的分泌及排泄, 增加它们在患者机体中的清除时间, 进而会提升机体血浆药物的浓度与延长它们在机体内的半衰期。丙磺舒跟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一起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合并使用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及革兰氏阳性菌效果更强。氟喹诺酮药跟克林霉素一起使用治疗链球菌与葡萄球菌具有协同效果。二是拮抗作用。氟喹诺酮药跟利福平与氯霉素等抗生素联合使用能够产生较强的拮抗作用, 使利福平与氯霉素的抗菌作用减弱或者抵消两者的杀菌作用。
2 氟喹诺酮药与解热镇痛药
氟喹诺酮药在临床上应该避免跟布洛芬与奈普生等解热镇痛药合并使用, 因为它们合并使用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研究认为[5], 这估计是氟喹诺酮药物跟解热镇痛药物一起使用的时候, 对GABA跟受体有机结合之抑制作用会逐渐增强, 特别是具有癫痫的病人更是不能合并使用氟喹诺酮药与解热镇痛药。此外, 有研究报道称氟喹诺酮药跟劳布芬一起使用, 可以引发大鼠出现惊厥性癫痫的发作[6]。
3 氟喹诺酮药与含金属离子的药物
金属离子能够跟氟喹诺酮药发生鳌合的作用, 产生难溶性的鳌合物, 这样会影响氟喹诺酮药在患者机体内的吸收, 降低此类药物在机体的生物利用率[7]。如果需要将氟喹诺酮药与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含金属离子的药物一起服用, 则应该两类药服用的时间间隔为2-6h, 才不会使氟喹诺酮药的生物利用率不会出现明显的减少[8]。值得一提的是, 加替沙星、左氟沙星及钙剂进行配伍使用, 会产生白色的沉淀, 然而跟钙剂合并使用则在临床上还没有发现存在相互作用。
4 氟喹诺酮药与华法林
华法林是防止血栓的临床一线用药, 近年来在深静脉血栓治疗中受到广泛的应用[9]。但是此药容易受到食物与病人个体差异的影响, 如果使用不恰当, 则容易出现出血或者栓塞。近年来, 人们发现将氟喹诺酮药跟华法林合并使用也会产生相互作用。侯晓平等人[10]报道1例患有心房颤动老年病人在使用华法林药物进行抗凝期间, 由于腹泻而静脉点滴使用左氧氟沙星使得凝血酶原时间比较长, 并使得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出现异常增高现象。
5 氟喹诺酮药与与H2受体阻滞剂
甲氰咪胍可以有效抑制肝细胞中P450酶系统所参与的I相代谢的反应, 所以凡是在体内肝脏新陈代谢之氟喹诺酮类的合并使用, 都可以让氟喹诺酮类之肾外的清除率逐渐下降[11]。而H2受体阻滞剂是可以不断降低氧氟沙星之吸收与疗效, 为此应该避免其联合使用药物。Grasela等人对静脉注射雷尼替丁以后研究了患者对依诺沙星之吸收的影响。通过实验表明, 服用依诺沙星后2小时使用雷尼替丁, 可以有效降低依诺沙星大概2/5的生物利用度。它们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雷尼替丁可以抑制机体胃酸之分泌, 导致胃液PH值不断升高, 致使依诺沙星在机体的溶解度不断下降、在机体吸收利用率不断减弱。然而, 口服使用雷尼替丁对于其他氟喹诺酮药比如环丙沙星与氟罗沙星之吸收参数都没有任何影响, 这由于是口服使用雷尼替丁对于机体胃中的p H值的影响非常小有关。
氟哇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证实其药物动力学性能比较好, 不需要皮试, 其临床适应症范围比较广, 广泛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然而, 从其跟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及华法林等药物所产生的相互作用来看, 应该讲究其与其它药物配伍的科学性, 做到合理用药, 从而充分发挥出氟哇诺酮类药物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步建设, 袁德莲.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合理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 :122.
[2]林文丰, 张晓琳.氟喹诺酮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j].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0, 21 (1) :91, 96.
[3]支向红, 闻嘉.氟喹诺酮类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J].中外医疗, 2010, 29 (1) :111.
[4]王秀梅.探讨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0, 1 (2) :119-120.
[5]李静.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医疗前沿 (上半月) , 2009, 4 (9) :121-122.
[6]王丽华.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6) :269-270.
[7]卢健聪, 蔡绍曦.关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9, 25 (6) :534-538.
[8]张宏伟.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的相互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8) :3677-3678.
[9]郑策, 梅丹.影响华法林抗凝血作用的有关因素[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 (4) :256-261.
[10]侯晓平, 杨玲, 韩全利.左氧氟沙星致高龄老年华法林抗凝患者INR异常增高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36) :8955-8956.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5月~2008年5月, 我院的不良反应工作站和临床药学组通过筛查同一时期住院的病历, 关于氟喹诺酮类药物ADR不良反应的共有100例。
1.2 方法
我院选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 根据卫生部氟喹诺酮类药物一些不良反应的筛选标准进行严格的筛查。并按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所引起的ADR的药物所涉及到的人体器官和系统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服药的途径等全面进行分类总结。
2 结果
2.1
在100中的患者中, 男性患者有58位, 女性患者有42位;所处的年龄阶段是自16到85岁, 平均年龄是在48.7±18.6岁;这些病例中, 有44例原发性呼吸道感染者, 37例泌尿生死系统感染者, 9例消化系统感染者以及6例妇科感染者, 6例骨外科术后预防感染者。患者中还有肺心病14例, 4例高血压患者, 3例糖尿病患者, 8例肿瘤患者, 对药物过敏者5例。所表现出来的不良反应程度多为轻、中程度的反应现象, 其中只有3例较重的反应病例。由于当时处理的比较及时, 所使用得方法也较为恰当, 所以, 没有出现死亡现象。
2.2 所表现的临床不良反应状况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人体系统颁布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主要在人体的神经系统表现得最为突出 (31%) , 其次就是人体内的消化系统 (20%) 和循环系统 (18%) , 再者就是人体内的免疫系统 (10%) 和泌尿系统 (6%) 以及血洗系统 (4%) , 其他人体的一些系统在此药物作用下, 受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如表1所示。
2.3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以及恢复的时间情况
如表2所示, 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中, 39~58岁年龄阶段发生和恢复的时间相对较高, 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较而言, 这个年龄段存在较为显著性的差异段 (P<0.05) , 其他在58岁以下的年龄段和16~38岁年龄段以及18岁以上的患者间的差异都没有很大的显著性 (P>O.05) 。
3 讨论
对于喹诺酮类药物来说, 氟喹诺酮的发现改变了它早期作为交要药物的位置, 氟喹诺酮较强的抗菌能力、广泛的抗菌性和不良反应较少、组织分布较广以及生物利用度高、高效、较长的半衰期等特征, 在人体多种系统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手术后的感染有很大的适用性。从其母核结构进行分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能分成以下四类:噌啉羧酸类、8-萘啶羧酸类和喹啉羧酸类以及吡啶并嘧啶羧酸类。其中喹啉羧酸类产品在这四类中是最多的。氟基团的引入形成了氟喹诺酮类药物, 促使人体对体外的抗菌活性增高, 体内的药物动学性质较为良好, 这与喹诺喇类抗菌药物的主体结构较为相似, 都有相同的抗菌作用机制, 所以就与喹诺酮类药物有相似的不良反应。此研究主要根据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的筛选进行筛查的, 在不良反应中, 男性的比例比女性的较为突出, 其中的原因可能与男性进行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长期进行吸烟和喝酒, 这对产生不良反应来说是主要的形成因素。对引次小组患者年龄的划分发现, 38和58岁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发生中, 是主要的年龄阶段。有 (P<O.05) 高于其他年龄的趋势。而小于16岁的患者不离反应的发生率最低 (3%) , 受患者处于青春生长期的影响, 临床上一般不对其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对人体以下系统有影响作用:首先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来说, 喹诺酮类药物的一些性质和体内阳离子的浓度以及使用剂量都是影响它的主要因素, 但出现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最多, 有如: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和视力下降、意识模糊、抽搐以及颅内高压、耳鸣等现象, 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惊厥和幻学以及抑郁等。研究分析得, 若口服诺氟沙星会出现全身肌肉颤抖。尤其是动作缓慢、淡漠少语和震颤麻痹、书写困难以及四肢张力增高等。而在本组研究中, 患者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 这比其他系统的发生率高很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在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过程中, 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而在此次研究过程中, 患者有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 主要表现有:上腹出现不适现象, 例如:腹痛、恶心和腹泻以及呕吐等, 严重者还会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黄疸等。不过, 最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就是诺氟沙星, 它以静脉输液为主要析服药途径;再者是人体的循环系统: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延长QT间期都有潜在的作用, 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发展成室速。而常见的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多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心扉纤颤和循环衰竭等现象, 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心肌梗死.心跳停止。心脏病患者或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慎用。本组患者循环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 虽无死亡病例, 但也应高度重视;此外孕免疫系统: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于免疫系统的不良反应也较常见.本组发生率为10%。本组主要的临床症状主要出药物性皮炎和皮疹以及药疹等, 还会出现一睦皮肤瘙痒、剥脱性皮炎、红斑、皮疹和荨麻疹等。这些都由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皮肤的过敏反应而形成的, 也就是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毒性反应和光变太反应。光毒性反应是指氟喹诺酮类药物吸收光有以后, 在人体皮肤中进行释放, 导致损伤皮肤;而光变态反应是指受光毒液性反应以后, 进而激活并以半抗原的形式结合于皮肤蛋白上, 发生过敏反应。所以, 服用喹诺酮类药物时, 要多注意日光和紫外线的照射情况;不有人体的泌尿系统: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排泄主要在人体的肾脏中, 所以, 肾毒性的发生率也较大, 例如:此组病例中, 就出现了患者的泌尿系统受到感染、血尿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此外, 还引起了肌酐和结晶尿、血尿以及尿素氮升高, 还会出现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情况;除此之外, 以上所提到的系统的不良反应外, 还有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以及关节软骨毒性的不良反应也可能会发生。
4 预防措施
4.1 严格掌握适应证, 避免滥用
首先, 有针对性地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最近几年以来,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菌的增长速度较快, 这与临床无指征地使用此类药物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 现在要明白适应证是现阶段中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此类药物有以下几种适应性:生殖和泌尿系统的感染, 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以及其他肠类杆菌科细菌对其较有很大的敏感, 造成生殖和泌尿上下尿路感染和复杂性的尿路感染等;呼吸道感染, 受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产气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的影响, 造成呼吸道感染;伤寒沙门菌感染, 现阶段, 氟喹诺酮类药物已被作为首要推选;肠道感染, 适用于志贺氏等细菌的感染;腹腔、胆系感染, 因常有脆弱类杆菌混合感染, 需与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同时应用;皮肤及软组织感染、骨关节感染、中耳炎、鼻窦炎, 由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者为适应证。
其次, 认真选择患者,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后, 人体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这主要的原因是与氟喹诺酮类分子结构中的氟原子和哌嗪环有主要联系, 所以有癫痫和脑动脉硬化的患者不益使用此药;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剂量与消化系统症状有直接的关系, 特别是静脉滴注给药时与滴速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 当减少剂量或者放慢滴速后, 它的消化系统症状就会得到很快的缓解;孕妇、儿童及哺乳期妇女应禁用或慎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因为此类药物会造成胎儿畸形, 儿童关节病变等;如果患者对一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过敏现象时, 就不能再使用其它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因为, 这类药物有交叉变态的反应;对于肝和肾功能有减退的患者来说同, 使用这类药物时, 应该在权衡利弊后使用, 并调整它的剂量。
4.2 注重询问过敏史
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中, 最常见的就是变态反应, 一般与患者个人的过敏体质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情况下, 临床医生在患者使用的-内酰胺类药物过敏时就换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而对-内酰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中, 很多都是属于过敏体质, 而正常人群对此更容易发生变态反应。我院本此的研究分析中, 对喹诺酮类药物所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者较多, 这说明喹诺酮类药物在特殊人应用得较为广泛, 不过, 在一定程度上, 也增加了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用药时, 要按常规咨询患者的过敏史, 有过敏史的患者, 应该是从小剂量开始应药。若有出现变态反应的患者, 应该随时随地停止药物的使用, 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4.3 减少不合理的合并用药
合并用药的不合理性, 也增加了这类药物发生不良的反应, 在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中, 有32例并用其他药物。合并用药得不合理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非类固醇类消炎镇痛药 (阿司匹林除外) 的合用, 会诱发癫痫;如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和茶碱类全用的话, 就会出现茶碱中毒状况, 所以两者同用时, 应该测定茶碱类血药浓度和调整的剂量;而含有铝或镁成分的制酸药会降低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人体肠道上的吸收, 也要避免两者同时使用, 或者在服用这两种药物时, 间隔两到六个小时服用;去羟肌苷制剂中含铝及镁, 可与氟喹诺酮类螯合, 这时也不能同时使用。
5 结语
总而言之, 临床上进行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 不仅要考虑到治疗的作用, 还要对不良反应所发生的年龄和性别的分布以及临床的表现情况、不良反应所发生的时间和恢复时间进行全面的了解, 进而可以更有效的预防和观察以及检查到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 尽其最大能力发挥它的抗菌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对于已经出现的不良反应, 要选用有效的措施, 最大限度的降低药物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摘要:受氟喹诺酮类药物活性强、菌谱广以及相对较轻微的不良反应、使用不仅方便价格还很低等特征影响, 人们就对这种药物进行大量的开研发和生产, 在市场中, 新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短。致使各大媒体对其进行报道时, 根据不同的用法用量和评价方法以及病例数量等进行多方面的加工后, 报道出不精确的信息。光敏性皮疹、胃肠道反应和关节肿痛以及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都昌这种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时, 也会遇到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为了能及时发现这些不良反应以及避免这些不良反应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本文章主要通过对使用这种药物的病例资料进行详细的整理、对病例所出现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对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 为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浴生, 周黎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6) :401~403.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篇5
1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
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感染药物相比, 有一些突出的优点, 如: (1) 多数口服吸收较好, 血药浓度相对较高, 生物利用度高, 几乎能代替注射用药, 便于序贯治疗, 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2) 半衰期相对较长, 多数为3.5~7.0h以上, 结合氟喹诺酮类属于典型的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来考虑, 许多品种可以每天1次给药; (3) 体内分布广, 组织穿透性强, 可进入骨、关节、前列腺等, 组织的药物浓度常超过血药浓度数倍之多; (4) 较少出现过敏反应, 不需皮试; (5) 抗菌谱广, 多数药物既对细菌有效, 也对支原体等在细胞内生长的非典型致病菌有效, 某些品种也可应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2]。
2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2.1 消化系统反应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反应程度较轻, 易为患者耐受, 一般不需停药。饭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可减轻, 必要时可减量, 仅1%左右需停药, 临床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据临床统计, 消化系统反应是氟喹诺酮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3]。
2.2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是氟喹诺酮类药物第2种常见的不良反应。患者一般症状为头晕、耳鸣、失眠、乏倦、噩梦以及视觉异常、步态不稳等。严重的还可能出现类精神病样反应, 如躁狂、抑郁、幻视幻听乃至癫痫样发作, 对于有既往癫痫病史的则更易诱发。产生机制与药物抑制γ-氨基丁酸 (GABA) 与其受体部位的结合有关。
2.3 皮肤反应
主要表现为光毒性皮疹及过敏反应。光毒性是人们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最为关注的不良反应之一。轻度光毒性主要表现为红斑、水肿、脱屑及色素沉着, 严重的患者可出现疼痛性大疱疹, 停药后大部分在几周内症状消失恢复正常。此类不良反应呈剂量相关性, 与患者的年龄无关, 主要是因其母核的8位氟原子取代而引起的[4]。而过敏反应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瘙痒、光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脉管炎、哮喘等症状, 严重的会出现过敏性休克, 多发生于用药后数天至数周内, 停药后即多可消失。临床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为了用药安全, 用药期间应保持避光状态。
2.4 运动系统反应
已有动物实验证明, 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对年幼动物的关节软骨产生损害, 因而禁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及孕妇。同时也有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导致肌腱损害的报道[1]。有少数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可发生关节红肿、疼痛、关节僵硬和肌肉疼痛等。
2.5 心血管系统反应
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全身乏力、血压升高等症状, 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有少数临床报道, 部分患者会出现QT间期延长而导致心脏毒性[3]。
2.6 肝、肾毒性反应
肝脏毒性最常见的是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程度大多较轻, 停药后可缓解。肾脏毒性少见, 偶有报道血尿、结晶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功能不全等。
2.7 内分泌系统反应
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血糖代谢紊乱, 包括低血糖或高血糖, 以加替沙星最为突出。2006年5月, 生产企业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宣布停止生产加替沙星片剂和注射剂, 并从美国和加拿大市场撤市[5]。2007年1月,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加替沙星可致血糖紊乱修改了该药品说明书。
3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
3.1 呼吸系统感染
氟喹诺酮类药物能够较好的进入肺实质, 在肺支气管的浓度较高, 能够保证其在呼吸道的杀菌效果。常用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他莫拉菌引起的支气管炎和鼻窦炎, 还可用于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肺炎和支气管感染[6]。
3.2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该类药物在体内大部分从泌尿道原形排出, 部分经胆管系统排出, 故对单纯性或复杂性敏感菌尿路感染疗效确切。近年来,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已成为许多国家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由于广泛应用, 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 治疗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应参照病原菌药敏结果选用氟喹诺酮类。
3.3 胃肠道感染
该类药物对细菌性痢疾最为有效。对细菌性腹泻、重症痢疾的治疗效果优于氨基糖苷类及头孢菌素类, 主要用于沙门菌、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腹泻或痢疾。
3.4 抗结核治疗
氟喹诺酮类药物仅用于常规抗结核药物疗效不佳或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目前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最强的是司帕沙星, 可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治疗。但因容易引起二重感染和耐药菌, 故不宜普遍以这类药物治疗结核病[7]。
3.5 其他应用
氟喹诺酮类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治疗一些难治性感染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例如西他沙星本身无抗真菌活性, 但它与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为联合治疗难治性深部真菌感染提供了实验基础[8]。
4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严格遵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 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下面根据此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原则提出几点探讨:
4.1 根据抗菌谱选择药物, 避免预防性用药
氟喹诺酮类作为1类广谱抗菌药物, 各个药物的抗菌谱也有差别, 临床应用应注意根据抗菌谱选择用药的原则。同时要严格控制此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 应避免无指征的预防性用药。因预防性用药容易造成抗菌药物的滥用, 加速耐药菌株的产生, 也因其抗菌谱较广极易造成二重感染。
4.2 结合药敏试验选择药物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有区别的选用各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医师应树立以细菌培养和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感染治疗的意识, 并加强与微生物或细菌实验室的联系, 以提高抗感染治疗的水平。
4.3 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制定给药方案[9]
根据其PK/PD参数, 优选药物及给药剂量;还应根据PK/PD理论, 改进传统的给药方案, 适当延长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给药间隔时间, 减少给药次数, 充分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 以达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
4.4 严格掌握适应证, 加强针对性选择
临床医师应充分考虑年龄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根据各年龄组人群的药物代谢特点, 制定合理的个体给药方案, 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由于该类药物影响软骨发育, 而禁用于孕妇、哺乳期患者和18岁以下青少年。并且禁用于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
4.5 联合用药,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与抗酸药合用可减少吸收;与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等合用可使神经兴奋阈值降低, 引起抽搐, 增加神经系统毒性;与咖啡及茶碱合用时可减慢咖啡及茶碱在体内清除而引起茶碱毒性反应;与含镁、铝、锌、钙等元素的药物同时服用时可发生螯合现象而使药效下降。
4.6 根据患者感染情况正确地选用药物剂型剂量、给药时间及给药途径
一般而言, 轻症感染以口服给药为主, 中重度感染则应首先考虑静脉给药, 局部用药容易导致耐药菌的滋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可采用每天1次的给药方案, 以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总之, 临床应用时, 应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适应证, 根据抗菌谱、药敏试验及患者情况、肝肾功能等确定剂量及疗程,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 充分发挥氟喹诺酮类药物广谱、高效、低毒优势, 减少耐药性,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达到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关键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黄玫, 曲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5) :217.
[2] 蒯鹏伟, 罗予.大肠埃希菌体外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交叉耐药的研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9, 20 (1) :14.
[3] 孟拥军, 朱蓓德.19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药物警戒, 2006, 3 (1) :33.
[4] 杨永乾.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 (32) :486.
[5]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决定从市场撤出加替沙星[J].药物警戒快评, 2006, 19:8.
[6] 宋慧珠.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5 (21) :951.
[7] 刘军, 王文霞.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合理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18) :112.
[8] 王素芳, 向东丽.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 2009, (11) :120.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篇6
1 喹诺酮类药物的简介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到目前为止,喹诺酮类药物共有5代。(1)第一代:代表药物为萘啶酸等。抗菌谱窄,因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少数几种菌有效,副作用大,现已完全淘汰。(2)第二代:代表药物为吡哌酸(PPA)。抗菌谱有所扩大,因在尿液和胆汁中浓度高,故对急慢性尿路感染及胆道感染、肠炎等疗效较好,副作用仍较大。(3)第三代:本类药物分子中均含氟原子,故称氟喹诺酮类。临床常用药物有: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甲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等等。抗菌谱更为扩大,抗菌作用强,较低浓度即显抗菌活性。可对抗耐药性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对革兰氏阴性菌疗效更佳。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重感染及反复发作的慢性感染,特别是泌尿系统感染。(4)第四代:近年研制出的喹诺酮类抗生素,结构中有新型的8-甲氧氟喹诺酮,甲氧基引入有助于加强抗厌氧菌活性,而C-7位上的氮双环结构则加强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并保持了原来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如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和吉米沙星等。尽管抗菌作用显著增强,但因毒副作用及价格较贵,并为大量推广应用。(5)第五代:LM-K首先被日本医药学家研究合成,这一具有突破性的合成药物的抗菌作用是同类药物的几十倍,是头孢类的十几倍,因其优势巨大,所以被日本列为国家级重点药物开发项目。我国研究人员对LM-K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发现其对猪的副嗜血杆菌和大肠杆菌极其敏感。
2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代喹诺酮类药物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吸收迅速,半衰期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价格适中等特点,所以被临床广泛使用,在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中居于第二位。但是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良反应相继出现。有的品种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应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重视。在临床应用中,研究人员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在人体的多个系统、器官和组织中表现出来。
2.1 软骨及肌腱
动物试验中发现使用临床治疗量可导致幼龄动物出现软骨损伤,而对成龄动物的关节软骨毒性作用则不明显。损伤主要发生在负重关节上,其中膝关节受累明显,典型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因此严格规定儿科禁用喹诺酮类药物。另外由于该类药物可分泌到母乳中,应避免在孕妇及哺乳妇女中使用。
另外研究资料显示,培氟沙星是引起肌腱炎最常见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一项针对400例病例的分析发现,在以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培氟沙星治疗的病人中,均伴有肌腱炎或肌腱损伤,其中大多数病人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2.2 皮肤
皮肤过敏反应是氟喹诺酮类药物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红斑、瘙痒、血管水肿、表皮松解症,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皮肤的不良反应与病人年龄无关,呈剂量相关性,其机制一般认为是由光毒性引起的。主要是因其母核的8位氟原子取代而引起的,如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的结构中8位均由氟取代,所以通常有很高的光毒性。在紫外线激发下喹诺酮类药物氧化生成活性氧,活性氧激发了皮肤纤维细胞中的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又激活环氧合酶,引起如前列腺素及类环氧合酶的合成,它们从成纤维细胞释放,引起皮肤炎症。轻度光毒性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水肿、脱屑及色素过度沉着。严重的病人可出现疼痛性大疱。停药后大部分患者在几周内症状消失,恢复正常。
2.3 循环系统
氟喹诺酮类药物导致的循环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全身乏力、心率加快、心音强弱不等、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所有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均有潜在的QTc间期延长作用,严重程度不同,轻至无症状的、无临床意义的QTc延长,重至发展为尖端扭转性室速。因此,患严重心血管疾病、有心律失常病史、老年患者或电解质紊乱患者慎用此药。
2.4 神经系统
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期间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比较普遍。该药的脂溶性高,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组织,可抑制γ-氨基丁酸(GABA)与受体结合,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轻微神经毒性包括头痛、头晕、疲劳、失眠、视觉异常、坐立不安和噩梦等。严重的神经毒性反应则可表现为神经疾病反应,如幻觉、抑郁和惊觉。因此病人在治疗期间不能开车和操纵机器。临床有左氧氟沙星可引起神经系统紊乱和精神异常,曲伐沙星有神经兴奋作用等报道,故有潜在的致病性或神经心理疾病倾向的病人应避免使用。2.5消化系统氟喹诺酮类药物导致的消化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结肠炎、消化道出血等。有的患者还有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对肝脏有一定毒性。如曲伐沙星的肝毒性有时甚至可致命,这限制了它的应用;应用司氟沙星和格林沙星的病人有2%~16%出现转氨酶升高;克林沙星因其肝毒性所造成严重的后果,已停止研制。
2.6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喉头阻塞感,呼吸困难,支气管炎,支气管痉挛等,部分患者出现哮喘发作。
2.7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肾毒性,引起结晶尿、血尿、尿素氮升高,可发生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尤其在碱性尿中更易发生结晶尿,特别是儿童可能导致特异反应性肾功能衰竭。因此孕妇、哺乳妇女和未成年者不宜用本品。
3 严格配伍,合理应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联用与禁忌也较多,只有充分认识其利与弊,严格掌握适用范围,科学配伍,合理应用,才能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发挥其应有的疗效。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与其他抗菌药合用时的情况。
3.1 与β-内酰胺类合用
β-内酰胺类可阻碍细胞壁黏肽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从而使喹诺酮类易于发挥杀菌作用。因此有协同作用,对肠杆菌、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绿脓杆菌作用增强。
3.2 与氨基糖苷类合用
这两类药物对于革兰阴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通过抑制DNA回旋酶以及阻碍细胞蛋白质合成的双重作用方式以发生其协同作用,尤其在用于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时药效增加。与丁胺卡那霉素联用,对绿脓杆菌作用增强。
3.3 与利福平合用
利福平是肝药酶诱导剂,而喹诺酮类具有较强的肝药酶抑制作用,合用后致使喹诺酮类抗菌活性降低,甚至消失。
3.4 与万古霉素合用
可导致肾毒性增加,出现肾小管上皮损害、蛋白尿等中毒症状。
3.5 与氯霉素、红霉素合用
可导致效用降低,同时对肝肾功能及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会进一步加重。
3.6 与克林霉素联用
对链球菌,葡萄球菌有协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作用增强
3.7 与磷霉素合用
治疗耐药伤寒,疗效优于单用诺氟沙星,同时对绿脓杆菌引起的感染亦有良好疗效。
3.8 与磺胺嘧啶合用
明显增加环丙沙星抗绿脓杆菌和金葡菌的作用。
新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等特点,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上表现出多方面的优越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上如能充分认识它的不良反应及其药物相互作用,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合理使用,它的应用前景将更光明。
参考文献
[1]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6.
[2]金有豫.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54.
[3]吴荷芳.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9, 19 (12) :765.
[4]聂青和, 张开瑞.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级医刊, 1993, 5:45.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2014年4月1日-6月30日笔者所在医院所有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处方及医嘱11 497条。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并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药物治疗学》、《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及相关药品的说明书, 对处方和医嘱中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疗程等不合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品种构成
处方和医嘱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大部分为注射剂, 均为左氧氟沙星的注射剂型, 小部分为氟喹诺酮类口服剂, 包括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的口服制剂, 其中有少数处方和医嘱 (共795条) 同时使用了氟喹诺酮类注射剂和口服剂。具体见表1。
2.2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情况
处方和医嘱抗感染治疗以联合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为主, 共8525条, 占74.15%, 单用2972条, 占25.85%。其中, 不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处方与医嘱2450条, 占21.31%, 具体见表2。用法用量不适宜的用药问题均为左氧氟沙星一日多次小剂量给药, 主要包括急诊科、普通内科、神经内科、心胸外科、普外二科等科室医师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皮肤及浅表组织感染及复杂性尿路感染等细菌性感染疾病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次, 2次/d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的用药问题主要包括急诊科、呼吸内科、普通内科、皮肤科、普外一科等科室医师在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如急性喉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 、单纯性尿路感染 (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粉瘤、丹毒、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 等细菌性感染疾病经验性抗菌治疗联用左氧氟沙星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不适宜。适应证不适宜的用药问题主要包括普通内科、急诊科等科室医师在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疾病 (如化脓性扁桃体炎、CAP等) 应用诺氟沙星, 及急诊科、普通内科、呼吸科等科室医师在非细菌性感染疾病 (如感冒、自发性气胸等) 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适宜。存在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用药问题主要包括呼吸科、神经内科、内分泌、心血管内科等科室医师在一些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患者 (如低钾血症、QT间期延长或应用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应用糖皮质激素的老年患者等) 的抗菌治疗中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适宜。疗程过长主要有呼吸科、感染科、泌尿外科、综合病区等科室医师在社区获得性肺炎、尿路感染等细菌感染性疾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时间过长。
3 讨论
3.1 用法用量不适宜
氟喹诺酮类药物属浓度依赖型抗菌药, 一般认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Cmax/MIC达8~10 h, 可获得良好的临床和细菌学疗效, 也就是说每日一次的给药方案可以获取较高的峰浓度而起到迅速彻底的杀菌作用, 可减少细菌对该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大部分氟喹诺酮类药物均有抗生素后效应 (PAE) , 不同的药物品种对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PAE, 在一定范围内,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生素后效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3], 也就是说每日一次的给药方案较每日多次小剂量具有更好的抗生素后效应。
参考国内外临床经验及国内开展的左氧氟沙星PK/PD研究[4,5], 左氧氟沙星每日一次, 每次300 mg (单纯性下尿路感染等) 、500 mg (左氧氟沙星敏感菌株所致呼吸道感染等) 或更高剂量750 mg的给药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抗菌效果与临床疗效。总之, 为了提高抗菌作用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左氧氟沙星应一日一次给药。
3.2 联合用药不适宜
参考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6], 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患者 (包括青壮年及无基础疾病患者、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需入院治疗但不必收住ICU患者三类人群) 常见的致病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卡他莫拉菌等, 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推荐方案所有不同, 但均可选择单用呼吸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合大环内酯类两种方案之一。左氧氟沙星抗菌谱广, 对大多数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可同时覆盖二代头孢的抗菌谱及非典型病原体。在国内,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 如肺炎链球菌、化脓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对大环内酯类敏感率低, 普遍在20%以下[7], 但大环内酯类对非典型病原体仍有良好疗效, 可联合二代头孢用于覆盖非典型病原体。国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表明[8], 在临床、微生物学疗效和安全性上, 单用左氧氟沙星治疗CAP与二代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相当。总之, 对于CAP患者, 经验性抗菌治疗没必要联用二代头孢菌素和左氧氟沙星, 可选择二代头孢单用或联合大环内酯类, 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用量。
参考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 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棒状杆菌、肺炎支原体[9], 经验性治疗首选青霉素类, 也可以选用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如对上述药物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选用左氧氟沙星。且在抗菌谱上, 左氧氟沙星可以覆盖二代头孢。因此, 对于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经验性抗菌治疗没有必要联用左氧氟沙星和二代头孢, 选择单用青霉素G、阿莫西林、一代头孢等窄谱的抗生素更为合理。
单纯性尿路感染如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 (膀胱炎、尿道炎) 、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 (单纯性肾盂肾炎) 常见的致病菌为肠道杆菌 (大肠杆菌最多) 、腐生葡萄球菌、肠球菌[9]。对于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 抗菌治疗首选呋喃妥因、磷霉素, 也可选用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 (SMZ/TMP) , 对于急性单纯性上尿路感染, 抗菌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重症时可考虑联合氨基糖苷类) , 也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SMZ/TMP。国内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细菌耐药率的分析数据显示, 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甚高, 且呈上升趋势[10], 临床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该类感染。总之, 对于单纯性尿路感染, 不必要联用左氧氟沙星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治疗。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如粉瘤、丹毒、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 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9], 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或第一、二代头孢菌。左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等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亦可用以该类感染, 但没有必要联用左氧氟沙星和第二代头孢菌素。
3.3 适应证不适宜
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主要对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具良好抗菌作用, 而对革兰阳性菌, 除对葡萄球菌 (甲氧西林敏感株) 有较好抗菌作用外, 对社区获得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如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均较低[11], 不适宜用于治疗社区获得呼吸道感染。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成人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如感冒、鼻咽炎等)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患者血象正常, 无发热、脓性痰) 、自发性气胸、病毒引起的中轻度腹泻等疾病均未有细菌感染的征象, 不应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
3.4 存在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大多较安全, 但随着该类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其少见而严重的不良反应日益备受关注, 应避免在一些高危因素患者中使用或充分权衡利弊后方可使用: (1) 原有QT间期延长、服用Ⅰa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低钾血症的患者, 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严重不良反应[11]; (2) 大于60岁, 使用糖皮质激素, 接受心、肺、肾移植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肌腱炎、肌腱断裂的不良反应风险增大[12]。此次调查分析发现, 呼吸内科、普通内科、综合病区存在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AECOPD) 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同时应用左氧氟沙星与糖皮质激素治疗, 其中在呼吸内科发现一例AECOPD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下肢多关节疼痛, 怀疑是左氧氟沙星致肌腱炎不良反应; (3) 既往有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者, 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增大; (4) 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氟喹诺酮类可作用于机体糖代谢调节的多个环节, 从而干扰血糖内环境的稳态, 使患者用药后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症状[13]。尤其是在接受多种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 合用左氧氟沙星可出现严重的低血糖不良反应[14], 应尽量避免在该类患者中使用氟喹诺类药物。
另外调查分析发现, 消化内科存在左氧氟沙星片与抗酸药碳酸铝镁片、复方氢氧化铝等合用。因左氧氟沙星可与多价金属离子螯合而减少药物吸收, 不宜与含铝、镁药物 (如抗酸药等) 及钙、铁、锌剂合用[15]。
3.5 疗程过长
社区获得性肺炎抗感染治疗一般可于热退和主要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后3~5 d停药, 其疗程视不同病原体、病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6], 疗程不宜过长。
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商品名:可乐必妥, 厂家:第一三共制药有限公司) 说明书规定, 单纯性尿路感染疗程为3 d, 复杂性尿路感染最长疗程为10 d。在此次调查分析中存在少数尿路感染患者在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好转的情况下, 达到规定疗程后仍继续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 疗程甚至超过14 d。
综上所述, 笔者所在医院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基本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但也存在用法用量、抗生素联合应用、适应证等不适宜的情况。为促进笔者所在医院更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减缓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 建议医师: (1) 优化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给药方案; (2) 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 可用可不用的尽量少选用, 对于怀疑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的细菌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药; (3) 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征, 严禁在一些非感染性患者中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4) 尽量避免在一些高危险因素患者中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5) 疗程不宜过长。
摘要: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抽取2014年4月1日-6月30日笔者所在医院所有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处方及医嘱11 497条, 从适应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疗程等方面分析其合理性。结果:不合理处方和医嘱共2450条 (21.31%) , 其中用法用量不适宜985条 (8.57%) 、联合用药不适宜963条 (8.38%) 、适应证不适宜306条 (2.66%) 、存在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131条 (1.14%) 、疗程过长65条 (0.56%) 。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基本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但也存在用法用量、抗生素联合应用、适应证等不适宜的情况。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计算机管理库药品库, 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全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金额以招标采购价计。
1.2 采用销售金额和DDD值分析法
具体方法为: (1) 限定日剂量 (DDD) :DDD以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新编药物学》 (第17版) 、药品说明书而定。 (2) 用药频度 (DDDs) :DDDs=该药品年销售量/该药DDD值。同一药物不同剂型若因DDD值不同, 分别计算DDDs后相加, 就为该药的DDDs。 (3) 日均费用 (DDC) :该药品的销售金额/该药品的DDDs。
2 结果
2.1 2009年我院氟喹诺酮类药物剂型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知, 我院现有氟喹诺酮类注射剂5个品种, 口服剂7个品种。使用频度DDDs注射剂是口服剂的1.8倍;氟喹诺酮类注射剂金额占氟喹诺酮类金额的89.46%, 口服剂只占10.54%, 注射剂是口服剂的近8.5倍;日均费用注射剂是口服剂型的7.44倍。氟喹诺酮类药物占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的9.02%。
2.2 2009年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应用情况, 见表2。
由表2可知, 2009年我院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销售金额共1913057.3元, 销售金额居前四位的依次是左氧氟沙星针、加替沙星针、依诺沙星针、托氟沙星片, 分别是71.41%、5.19%、4.36%、4.31%, 共占销售金额的85.28%。DDDs排序列前4位的依次是左氧氟沙星针、加替沙星胶囊、托氟沙星片、莫西沙星片。注射剂的DDC明显大于口服剂, 莫西沙星针的最高为316, 诺氟沙星胶囊最低为0.46。
3 讨论
我院氟喹诺酮类药物中, 第三代有6个品种, 第四代有3个品种。注射剂在我院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中占多数, 可能与它剂量准确, 药效迅速, 作用可靠, 不受消化系统及食物的影响等特点有关。
左氧氟沙星是喹诺酮类第三代药品, 为氧氟沙星的光学活性L-型异构体, 主要用于治疗重感染及反复发作的慢性感染, 特别是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近年来, 在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探索中, 氟喹诺酮类药物取得一定的成绩, 其中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已明确[1]。左氧氟沙星现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有效二线抗结核药物[2]。左氧氟沙星针和左氧氟沙星片无论销售金额还是DDDs都是居于首位, 与它疗效好、毒性较低、价格适中、在呼吸科的广泛应用有关, 说明它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加替沙星属于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其抗菌作用比前三代强、抗菌谱广, 不仅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而且对革兰氏阳性菌、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军团菌及分枝杆菌也有较强的活性, 可同时覆盖细菌与非典型致病原[3]。由于结构中8位甲氧基的引入, 既保留了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 同时也减轻了中枢神经的毒副作用和光毒性[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10月09日发布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第24期) , 警惕加替沙星的严重不良反应, 主要是血糖异常、全身性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较为突出。提醒临床医生, 严格掌握加替沙星的适应证, 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的剂量和方法;警惕患者出现的过敏反应和血糖异常症状, 加强用药期间的监护 (包括血糖监测) , 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时停药救治。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老年患者、有过敏史的特殊人群, 应给予更多关注。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 以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5]。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 加替沙星针剂和胶囊剂, 销售金额达到143448.2元, 占7.50%, 居第2位。
从本次调查可知, 我院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符合抗感染药物应用原则, 临床用药基本合理, 但还应注意加替沙星用药剂量和用药频率。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 要掌握其适应证, 特别注意其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 以保证用药安全, 促进合理应用。
摘要:目的 了解我本院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用药趋势。方法 对我院2009年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品种、消耗金额、用药频度 (DDDs) 、日均费用 (DDC) 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我院现有氟喹诺酮类注射剂5个品种, 口服剂7个品种, 使用金额占抗菌药物的9.02%。2009年用药金额最大的品种分别是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依诺沙星、托氟沙星;DDDs排序列前4位的依次是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托氟沙星、莫西沙星。结论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我院广泛应用, 基本合理, 仍要进一步监管。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用药频度 (DDDs) ,日均费用 (DDC) ,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曾蜀.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3) :65-66.
[2]李丽波, 李硕, 雷水贤.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70例效果观察[J].海峡药学, 2010, 22 (4) :113-114.
[3]吕敏.加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49 (25) :70-71.
[4]Wakabayashi E, Mitsuhashi S.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AM-1155, a novel 6-fluoro-8-methoxy quinolone[J].Antimicrob AgentsChemother, 1994, 38 (3) :59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