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024-10-06

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精选7篇)

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篇1

抗菌药物为临床常见抗细菌感染药物,但目前多种因素影响使得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应用泛滥,不断增加细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带来较大难度[1]。相关文献指出[2]临床药师干预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可有效提高其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显著降低其使用强度。因此,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本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降低其使用强度,自2014年3月对住院患者实行临床药师干预用药,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15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5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所有患者中男170例,女130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正常用药,研究组患者予以临床药师干预,包括:①制定抗菌药物应用制度,由临床药师、医师及领导小组共同制定抗菌药物应用制度,并实施制度相关宣传教育,定期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未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人员进行相应处罚;②定时查房,临床医师、药师共同查房,及时分析患者病历,并及时沟通患者具体用药情况,若发现不合理用药状况,适当降低患者用药强度,保障合理用药顺利进行,对会诊患者积极参于其用药过程,对病情较为严重患者予以用药监护,积极做好对感染的防治工作;③定期点评处方,减少药量,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设为重点管理项目,及时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对使用强度加以调整,对其具体使用情况定期公布,并与医师制定对应措施,并予以实施;④定期培训,由临床药师对医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并加以考核,对考核不合格人员予以惩罚,使医务人员掌握抗菌药物发展及应用状况,积极有效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主要应用品种使用频率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剂量总和/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强度比较

研究组抗菌药物应用强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比较

研究组无指征用药1例,用法用量有误1例,联合应用不合理2例,合计4例(2.7%);对照组无指征用药6例,临床诊断不符3例,用法用量有误4例,联合应用不合理6例,超常规用药2例,合计21例(14.0%)。研究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11,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严重,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已成为临床医疗需面对的重要课题[3]。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需要临床医师的严谨、规范,同时还需临床药师不断提升自我知识、能力,与临床医师积极合作,实行合理用药[4]。

为进一步提高本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率,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自2014年3月对住院患者实行临床药师干预用药,结果显示研究组抗菌药物应用强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药师干预过程中,临床药师联合医师定期查房,分析患者病历,发现抗菌药物不合理处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定期点评处方,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学习,及时改进不足,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临床药师干预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临床医师进行集中培训,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教育宣传工作,并积极讨论处方,及时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并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②临床药师参考各科室特点及临床实际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及时进行分类,并予以可行的建议,更易于临床医师接受;③临床药师干预过程中需多部门合作,信息科对抗菌药物使用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为临床医师提供数据支持;微生物科整理,检验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确定方向;感染控制科通过及时有效的检查、通报,提高科室综合能力;多部门合作,确保抗菌药物使用整治工作顺利、快速进行[5,6]。

综上所述,临床药师干预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可有效降低其使用强度,显著提高用药合理性,在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玉欢,付学聪.临床药师干预普外科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及措施分析.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45(7):631-633.

[2]陈娟英,周利平.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合理使用效果分析.中国药师,2014,17(3):460-462.

[3]龚倩,谌赟,符一岚,等.临床药师干预对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期间口腔黏膜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7(1):16-19.

[4]吴琳,叶峥嵘,卢健,等.临床药师干预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对比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3):580-582.

[5]胡伟,郭锦辉,田锋奇,等.临床药师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2015,22(8):1152-1153.

[6]黄黎明,马金强,张娴,等.临床药师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变化分析.中国药业,2014,23(22):94-96.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6月至2008年11月31出院的全部病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调查表, 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用药目的、手术情况、用药情况、病原学及药敏学检查、用药合理性评价等栏目, 查阅调查时段的全部出院病历, 采集并填写相关资料并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 然后将采集到的资料录入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系统中进行数据统计。

1.3 评价标准

合理用药评价标准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联合用药、围手术期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的用法用量等各种用药情况的合理性评价标准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 (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卫生部2008年48号文件等。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时段共计病例5184例次, 其中男性2861例, 占55.19%;女性2323例, 占44.81%。患者平均年龄54.71岁, 最大年龄100岁。平均住院天数16.40 d, 最长天数为347 d, 最短为1 d, 其中使用抗菌药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7.34 d。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病原菌送检率

调查病例中使用抗菌药物有3314例次,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93%。其中治疗用药有1754例, 占52.93%, 预防用药有1560例, 占47.07%。只用一种抗菌药物的病例占46.26%, 使用2种及以上的病例占53.74%。在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病原菌检测例数有668例, 病原学送检率为38.08%, 药敏试验例数有117例, 药敏试验率为46.61%, 详见表1。

2.3 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

该院使用抗菌药物总体以二代、三代头孢类和喹诺酮类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中, 使用最多的品种是头孢地嗪注射剂, 其次是甲硝唑注射剂、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用药频率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的种类, 详见表2。

2.4 围手术期用药情况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本次调查按手术切口的类型进行了用药时机、平均用药天数、用药平均品种数等参数的统计, 发现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多在术后进行, 且各类切口用药持续时间均过长, 详见表3。

2.5 合理用药评价情况

在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中, 以药物选择不合理的情况最为严重, 占不合理用药的21.42%, 相对来说用药途径项情况较为理想, 约1.43%, 详见表4。在联合用药方面, 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集中在无指征联合用药上, 占66.57%, 理论上无协同项占18.37%, 具体的联合用药不合理情况, 详见表5。

3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病原菌检查 本次调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93%, 与文献[2]报道相近, 比卫生部通报的2006年全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69.7%低[3], 但明显高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 (试行) 中规定<50%的标准。同时, 本次调查病原菌送检率为38.08%, 远远低于《医院感染评审考核》中的≥50% 的要求, 说明临床医师对病原学检查的意识不强。同时, 药敏试验例数仅占病原菌送检例数的46.61%, 这可能是因为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不高, 也有可能是因为送检的标本不合格、采集标本时间不恰当等。因此,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 应尽早为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对于提高疗效, 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以病原学为基础, 结合药敏试验结果作为抗菌药物使用依据的宣教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本次调查发现, 该院选用药物的起点较高, 多为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感染药。抗菌谱广、对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却忽视了基础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实践证明, 很多价格低的老药, 只要对症不仅疗效好, 而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广泛应用。对于新的、价格贵的抗菌药物也要正确看待, 不要盲目迷信和滥用[5]。另外还发现, 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绝大多数是注射剂型 (由表3可见) 。根据相关规定,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遵循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 尽量减少侵入性治疗, 保护患者利益。

3.3 用药时间不当主要表现在围手术期用药时机和时间上, 由表3可知, 围手术期用药时间的不合理率甚高。一般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 最多可延长至48 h。手术预防性用药时间过长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及患者机体菌群失调而二重感染,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同时也会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应用抗菌药物的最佳时机应在手术前0.5~2 h或麻醉开始一次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 使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覆盖手术全程以及术后4 h, 一般采用静脉给药。过早或术后长时间使用并无益处。

3.4 抗菌药物的选用由表4可知, 在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中, 以药物选择不合理的比例最高, 占不合理用药的21.42%。一般根据用药目的, 分为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 预防用药应参照《指导原则》, 同时应根据新的指引修正和更新, 例如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48号文件, 以及2009年3月最新发布的38号文件。此外还应综合本院的耐药监测结果有依据的调整。而治疗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必须根据相关的指南、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以及患者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具体选择, 同时应参考本院或本地区的细菌耐药情况来确定的。

3.5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目的是发挥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 以增强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6]。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7],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的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在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或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时考虑联合用药;此外, 需要长时间治疗的结核病、深部真菌病等, 为预防耐药, 应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的药物。联合用药多数采用二联, 因为联用药物的品种多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相应大, 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同时, 联用药物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效果的药物。调查结果显示, 联合用药不合理居不合理用药表现的第三位, 其中以无指征联合用药的情况最为严重, 占联合用药不合理的66.57%, 反映了临床用药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使用, 临床医师只是随意地进行联合用药, 这样不仅不利于控制细菌感染, 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给患者带来疾病与经济的双重伤害。

5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还没达到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中规定<50%的标准, 在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方面仍应继续努力。同时还要加强各级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意识, 认真学习及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努力改善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进一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水平。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作回顾性调查方法, 设计调查表, 采集出院患者的病历信息, 将相关内容录入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系统中进行数据统计。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63.93%, 治疗用药为52.93%, 预防用药为47.07%, 单种用药占46.26%, 使用2种及以上药物的占53.74%, 其次, 还存在病原学送检率低、选药不当、围手术期用药时机不规范等问题。结论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仍未达到理想目标, 各级医务人员需继续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关键词:抗菌药物,调查分析,住院患者

参考文献

[1]姜素椿.进一步规范临床抗菌素用药.中华内科杂志, 2001, 40 (9) :577.

[2]王蓉兴, 冀小萍.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 (1) :74-75.

[3]张玉霖.某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2008, 5 (7) :216.

[4]李茹.2007年1~10月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3) :209-210.

[5]郭杰.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探析.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10) :109.

[6]吴芳, 杨传辉, 仲华, 等.非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4) :574-575.

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篇3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2009年归档病历310份, 按照2004年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2009]38号《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参考药品说明书等有关资料, 登记、评价、分析、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排名、联合用药情况、病原学检查以及耐药性情况、围手术期用药、不合理用药具体分析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具体情况见表1。

2.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围手术期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所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为临床首选。具体使用情况见表2。

2.3 临床常见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分析

此次抽查中发现ICU 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者。

例1.男, 31岁, 诊断为重度颅脑外伤。2009年9月16日痰液标本, 检出大肠埃希菌、革兰杆菌, 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2009年9月24日血液标本检出木糖葡萄球菌、革兰阳性 (G+) 球菌, 产生耐甲氧西林菌株, 该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2009年9月26日伤口分泌物标本检出产气肠杆菌;2009年9月29日血液标本检出木糖葡萄球菌、G+球菌, 产耐甲氧西林菌株, 该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

例2.女, 62岁, 诊断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2009年10月14日, 中段尿标本检出鸟肠球菌、G+球菌, 产β-内酰胺酶株, 对青霉素耐药, 同时也对乙酰基、酰脲基青霉素耐药, 以及对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环丙沙星耐药。

从以上病历笔者认为多重耐药菌导致的重症感染选药的范围越来越小, 最终面临的危机将是无药可治。

2.4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3类进行分级管理。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 但仅限于1d用量[1]。调查发现儿科病历中存在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现象, 占病历数的24.2%。

2.5 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情况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普遍, 使用量大, 细菌耐药率高,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 参照药敏试验结果, 应用于消化和泌尿系统外的其他系统感染;除泌尿系统外, 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2]。

3 结 论

随机抽取的310份归档病历中,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8.7%, 低于卫生部对二甲医级<60%的要求, 选药基本合理;联合用药有指征, 围手术期能正确按术前0.5~2h给药的病历数较少, 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较长,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率偏低, 低于《河南省医院管理评价细则》规定的≥40%;各科还存在其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和不规范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现象。可见,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仍是日后工作的重点。作为临床药师, 应继续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加强临床医师培训,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实施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3年11月1日00:00—11月30日24:00 1 288例住院患者 (出院和在院患者) 。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制定统一标准, 由院感科专职人员逐一查阅病历, 填写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 不包括抗结核治疗药物;不包括抗菌药物的雾化吸入;不包括抗病毒药物 (如无环鸟苷、病毒唑等) ;不包括眼科 (抗菌药物滴眼) 、耳鼻喉科 (耳、鼻的滴药) 等局部用药;不包括抗真菌药物。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住院患者 (在院+出院) 1 288例, 其中619例使用了抗菌药物, 619例患者中男283例, 女336例。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平均总使用率为48.06%, 其中预防用药318例 (占51.37%) , 治疗用药301例 (占48.63%) 。见表1。

2.3 抗菌药物联用

我院以单一用药为主, 占66.56%。见表2。

2.4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AUD)

全院AUD为42.44 DDD/100人天, 见表3。

2.5 病原菌送检情况

全院送检率为45.18%, 见表4。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 1 288例住院患者中有619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其总使用率为48.06%, 低于卫计委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率<60.00%的要求[3], 但仍高于WHO推荐的抗菌药物使用率<30%[4]。其中预防用药为51.37%, 治疗用药为48.63%,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较大的科室有针炙科、妇产科、肛肠科、骨伤科、脾胃病科, 分别为100.00%, 94.55%, 85.71%, 62.07%, 60.2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预防用药有明确规定:“应于术前30 min一次性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若手术时间超过3 h, 可在术中追加1次。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 h, 必要时延长至48 h。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Ⅰ类手术应尽量避免预防用药[5], 而且术后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意义并不大[6]。本次研究发现所有手术患者 (包括Ⅰ类切口手术) 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且大部分在术后给药, 错过了用药的最佳时机, 难以达到使用抗菌药物的预期效果。

3.2 抗菌药物联用

抗菌药物使用主要为单一用药, 为66.56%, 二联用药32.63%, 三联用药0.81%, 无四联及以上用药, 说明在抗菌药物联用方面我院用药较规范。

3.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全院AUD为42.44 DDD/100人天, 高于国家限定40 DDD/100人天的要求。其中头孢甲肟肺病科与外科使用频率高;五水头孢唑林钠使用频率高的科室有外科、肛肠科和周围血管病科, 多用于手术预防和治疗用药;头孢呋辛常为妇产科与脾胃病科预防用药;存在预防用药不合理, 用药时间长的现象。

3.4 病原菌送检情况

调查中使用治疗性抗菌药物的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为45.18%, 高于卫计委规定的30%要求[3]。送检率前4的科室均为非手术科室, 内综科、外科、耳鼻喉科、乳腺科、妇产科和肛肠科治疗性用药送检率低于30%, 治疗感染普遍还是依靠经验用药。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严重的还会发生病原菌的多重耐药, 为避免此类现象产生, 应尽早采样送检, 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对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指征把握不准,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于国家标准, 用药不规范等用药不合理的现象, 部分医师缺乏病原菌送检意识。对此, 必须加强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和药物学知识的更新, 提高用药的合理性。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 在开始实施抗菌药物治疗前预先留取相应标本, 及时送检及时培养, 以尽早明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现况和存在的问题,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2013年11月全部住院病历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结果 1 288例住院患者中,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06%, 其中预防、治疗用药分别为51.37%和48.63%。抗菌药物一联、二联、三联用药分别为66.56%, 32.63%和0.81%。全院AUD为42.44 DDD/100人天, 送检率为45.18%。结论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于国家标准, 存在围术期用药不规范现象, 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关键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飞燕, 程军.心血管医院心外科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 :116.

[2]李新梅, 黄新玲, 何文英, 等.多药耐药菌检测分析及预防控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7) :4269-4271.

[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Z].卫办医政发[2013]37号.

[4]尹维佳, 乔甫, 宋锦平, 等.护士对医院感染控制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0) :4267-4269.

[5]Bevilacqua S, DemoréB, Erpelding ML, et al.Effects of an oper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team on hospitals antibiotic use and cost in France:a cluster controlled trial[J].Int J Clin Pharm, 2011, 33 (3) :521-528.

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医院病案室2007年的出院病历,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 共抽取600份, 按病历内容填写调查表, 内容包括:①病人基本情况:病历号、性别、年龄、科室、血常规、体温、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②病人用药情况:用药目的、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给药次数、用药天数。另外, 病人的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及抗菌药物费用来源于医院微机室及药库记录。

1.2 方法

将相关信息输入微机, 利用Excel 2003对各项内容进行分类汇总。利用限定日剂量 (DDD) 来衡量各种抗菌药的使用频度。DDD来源于WHO的《ATC INDEX with DDDS 2003》[1]和《新编药物学》[2]。DDD作为测定药物利用的单位, 其定义是: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而用于成人的药品平均日剂量。用药频数 (DDDS) =药品使用总量 (g) /DDD (g) , 其含义为以限定日剂量为单位的药品消耗量, 以此为指标来衡量药物的使用频率, DDDS值越大, 说明使用频率越高。

2 结果

2.1 病人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600份病历, 其中男285例, 女315例;年龄均大于18岁, 平均42.9岁, 科室分布情况见表1。

2.2 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基本情况

住院病人平均住院费用为11 944.80元, 平均药品费用为4 329.22元, 平均抗菌药费用为1391.50元, 抗菌药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11.65%, 占总药品费用的32.14%。在600例住院病人中, 有582人使用了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97%, 其中治疗用药87例, 治疗用药率为14.9%, 预防用药495例, 预防用药率为85.1%, 预防用药率很高。在87例治疗用药中, 有7例做了病原学检测, 检测率为8.05%, 6例做了药敏试验, 检测率为6.90%。DDDS排名前10位的各种抗菌药物名称及所属类别见表2。

3 讨论

3.1 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及抗菌药费用

我国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 不仅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影响治疗效果, 而且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客观上助长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献报道广州地区2003年—2006年36家医院的抗菌药物占药品费用的比例介于30%~34%[3], 与该院水平较为接近。据报道[4]山东省潍坊市卫生局通过制订抗菌药应用规范等方法对全市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实施干预, 结果使抗菌药及住院费用均有所下降, 病原学检测率及药敏试验率大幅提高。由此可见通过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督管理对抗菌药使用的合理化和降低医药费是有积极作用的。根据我省人民收入水平和贫富差别来看, 低水平收入病人在患有大病时看不起病的情况依然是一个重要问题。要改善这一状况, 药品是一个切入口, 应提高基本药物的使用率, 应当让医生和病人都清楚地认识到:基本药物是指能够满足大部分人口保健需要的药物, 基本药物不是二等药, 而是最好的最适用的药物。

3.2 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预防用药率

600例手术科室住院病例抗菌药使用率达97%, 远远高于卫生部规定的≤50%的控制目标, 其中预防用药率为85.1%, 可见, 预防用药是导致抗菌药使用率高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已有明确规定: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 局部无炎症、无损伤, 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 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 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 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而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则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该院手术很大一部分为清洁手术, 而预防用药率却较高, 可见明显存在用药指证掌握不严的问题。如果这一状况得到改善, 抗菌药的使用率会大大下降。

3.3 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

病原送检率大大低于卫生部关于三级甲等医院病原送检率应>50%的要求, 说明该院多数医生仍是以经验用药为主, 科学用药和经验用药都具有科学性, 但经验用药没有科学用药根据可靠, 只是暂时的和不得已的用药方式, 用药前仍应规范化采集标本, 及时送微生物学检测。如经验用药有效, 且与检测报告一致, 则可以继续原有用药方案, 但已转为科学用药。若经验用药得不到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的验证和支持, 临床疗效又不佳, 则应该按照检测报告及时调整用药;如临床疗效满意, 则仍可继续原用药方案, 或适当调整用药方案, 保证治疗更加可靠和有效。针对该目前临床标本送检率低的问题, 我们建议一方面应对临床医师强化标本送检必要性的指导;另一方面, 应加强检验科提高检测速度和指导医师用药的机制, 从而提高临床抗菌药使用向科学用药发展。

3.4 药品使用频度

本次调查中各种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结果显示,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以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三代头孢、喹诺酮类、尼立达唑类和克林霉素为主。首先, 喹诺酮类药物在预防用药中所占比例过大, 因为喹诺酮类在国内滥用已造成恶果, 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率高, 一般不宜用作预防, 除非药物敏感试验证明有效, 而该院喹诺酮类使用频度却很高, 临床医生在选择预防用药时应注意这一点;其次, 预防用药的起点过高, 从三代头孢和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的使用频度就可看出, 医生总认为三代头孢一定比一代好, 却忽略了很多手术部位的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 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 手术病人早期的感染主要是由非耐药菌引起的, 过早及大范围的使用抗耐药菌感染的药物可能会引起细菌耐药的增加过快, 不利于对药物保护。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学合作中心.药品的解剖学、治疗学化学分类索引及规定日剂量[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105-115.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2-110.

[3]吴欢庆, 夏炎.广州地区2003-2006年36家医院抗菌药费用分析[J].中国药师, 2007, 10 (9) :929.

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信息科提供的2012年1~6月全院住院患者应用的抗菌药物相关资料。抗结核药、抗寄生虫药、抗病毒药及外用药未列入分析范围。

1.2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efined Daily Dose, DDD) 方法, DDD值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研究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 未列出品种参考《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及药品说明书确定。用药频度 (DDDs) =年消耗量/DDD值 (本次统计中, 为测算方便, 我院年消耗量改为季度消耗量)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UD) = (DDDs/用药总人天数) ×100[2]。

2干预措施

2.1 成立抗菌药物专家小组

抗菌药物干预小组由业务院长、医务科、接受过卫生部培训的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感控科组成。小组每日下临床检查相关科室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与科主任及医师交流, 并向分管院长汇报, 定期对门诊处方、住院病历中存在的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点评分析, 结果在局域网及药讯中进行全院通报, 使临床医师能够自觉按照制定的标准执行, 提高对指南的依从率。

2.2 合理用药培训

多次举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讲座, 对新上岗的住院医师进行岗前培训, 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2.3 奖惩结合

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得较好的科室及个人在全院局域网进行表扬, 对存在严重不合理用药现象的科室和个人进行经济处罚。

3结果

2012年全院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94.70;第二季度为65.48。各类抗菌药物DDDs排名见表1, 用药强度排名前10位抗菌药物见表2, 科室排名见表3。

4讨论

4.1 2012年第一季度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为63095, 第二季度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为70322。干预后, 各类抗菌药物DDDs有明显的下降, 说明干预前存在过度用药。用量排名前三的抗菌药物种类为头孢菌素、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 第一第二季度均是这三类, 仅排序略有变化。头孢菌素类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广泛用于临床各种感染的治疗和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 两季度均排名第一有一定合理性, 但第一代头孢菌素用量较少, 围手术期药物选择仍存在起点过高现象。

4.2 第一第二季度使用量排名前十的抗菌药物名称见表2。由表中可见我院医师抗菌药物使用较局限, 氟喹诺酮类存在用药过度现象。

4.3 干预前后, 手术科室用药强度下降较为明显, 妇产科AUD下降了91.01, 泌尿外科AUD下降了80.73, 主要原因是在抗菌药物干预小组的作用下, 科室医师改变使用抗菌药物习惯, 根据指南要求合理选择药物, 减少联合用药, 尽量选择半衰期长的药物, 规范手术患者术后抗菌药物停用时间。

AUD是目前卫生部推荐的用以监测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重要指标, 是发达国家在抗菌药物监测和相关研究时常采用的指标, 通过计算这一指标, 能消除抗菌药物种类、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更准确地反映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2]。通过分析我院2012年第一、第二季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可以看出, 全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综合干预措施下取得了一定成效, 今后应继续强化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使抗菌药物使用真正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目标。

摘要:目的 研究综合干预前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能够准确反映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DDDs/100人天对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及第二季度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医院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后, 全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第一季度的94.70下降为第二季度65.48。结论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的干预,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更为合理。

关键词:综合干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参考文献

[1]夏文松, 胡必杰, 高晓东, 等.政策干预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影响.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76-1778.

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2年~2013年院临床组每月查房记录 (共19个月) 资料所得数据, 统计查房1 069例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2 方法

主要是对患者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抗菌药物联合情况以及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调查。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

在1 069例住院患者中, 有910例使用了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1%。共使用抗菌药物6类, 49个品种, 其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使用了492例, 其次为青霉素类156例、氨基糖苷类172例、克林霉素88例、喹诺酮类223例、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替硝唑等) 44例, 其余为大环内酯类等。

2.2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在910例患者中, 单联使用抗菌药物667例, 使用率为73.3%, 二联用药234例, 使用率为25.7%, 三联用药27例, 使用率为3.0%。

2.3 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

在910例抗菌药物使用患者中,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占280例, 预防使用率为30.8%。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病历调查中发现我院住院患者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 用药率为85.3%, 比全国其他85所医院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出79%, 主要原因是医生将抗菌药物作为患者的一种“保险”药物, 对患者大量使用, 这不仅是临床治疗的医生的一种用药错误的表现,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严重的用药泛滥, 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的现象。原因之二是药品经销商利用经济利益手段严重干扰医院医疗次序, 使一些医生执着于某一种药物的使用, 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在用药中主要是通过联合用药为主, 在用药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具有较强球菌作用的G+青霉素、头孢菌类的药物, 联合具有较强杆菌作用的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或者是联合甲硝唑或替硝唑, 对于厌氧菌的感染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从用药的先后时间顺序上可以看出, 联合用药在逐渐减少, 而单一用药现象在不断增多, 在药物的应用中, 甲硝锉和替硝锉的应用较为广泛, 口服用药主要是喹诺酮类及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 通过对910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 在280例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上, 占据了抗菌药物治疗的30.8%, 在药物的时间上有超过10 d的,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及增加了患者的不良反应。

3.2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在临床用药中, 部分医生由于缺乏相关的抗菌药物的知识, 在用药过程中出现错误, 所以为了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必须要对医生进行相关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 不断的提高医生的知识和规范医生的用药, 加强病房的查房制度, 不断的强化抗菌药物应用的制度, 避免出现过度使用或随意使用的现象出现, 会产生耐药性, 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 严重时还会出现二次感染的现象, 给患者及临床治疗带来了不良的影响[2,3], 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3.3 重视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环节管理

由于医生在临床中出现用药不规范的现象, 同时随着不同抗菌药物在市场上的出现, 导致了新耐药菌株的出现。因此, 医院在临床用药中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未进行合理的控制, 对医院造成一定的细菌感染, 给感染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所以在临床用药成为了重要的环节, 我院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分级别管理, 并且不定期的对临床检验科进行检测和药敏试验统计, 规范抗菌药物的管理, 同时医药委员会要加大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药物进行临床用药指导和查房监管, 药事管理委员对临床医生进行药学指导。

摘要:目的 探讨住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以利临床医生更进一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从我院2012年2013年临床组每月查房记录所得数据, 统计查房1 069例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共检查1 069例正在住院患者的病历,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1%, 使用抗菌药物品种49个,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30.8%。单联使用73.3%, 二联使用25.7%, 三联使用3.0%。结论 应加强临床医生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有关规定的学习, 以避免临床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浪费, 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增辉, 巩玉秀, 李六亿.我国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医院感染管理杂志, 1995, 11 (12) :717-717.

[2]胡必杰, 陈雪华, 倪才妹, 等.医院感染对12种抗菌药物药敏结果与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9, 9 (2) :118-120.

上一篇:高校书法素质教育下一篇:奥运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