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2024-07-29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共13篇)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篇1

附件: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会诊申请表

申请科室:申请时间:

患者姓名住院号床位号

目前诊断

使用理由(临床指征、实验室依据、其他)

1、体温: ° C,寒战(有/无)

2、白细胞计数(WBC):/L,中性粒细胞(NEUT%):%

3、院内获得性感染(是/否)

4、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否),留置时间小时

5、病原学检测:(是/否),标本(未检出/检出菌)

6、药敏试验:1.未做 2.做:(相符/不相符)

7、有因素影响感染治疗的基础疾病、(是/否)天内使用过抗菌药物,药品名称

8、申请使用药品品名规格用法用量使用天数天

申请医师签名:年月日

会诊审核意见:会诊人员签名:年月日 注:按照卫生部相关规定

1、请在病史中记录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与使用原因

2、请具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医嘱与处方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医院信息系统 (HIS系统) 调取我院2012年1~6月与2013年1~6月临床科室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患者医嘱和医院检验科及院感科报告列出的痰、咽拭、血、分泌物标本细菌分离及耐药率监测数据, 作为细菌学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耐药性分析的依据。

1.2 方法

以2012年1~6月与2013年1~6月我院临床科室“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依据, 建立Excel表, 包括科室、患者姓名、病历号、患者年龄、临床诊断、标本来源、用药原因、规格数量等信息。统计抗菌药物销售金额、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素销售金额及占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比例。分别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的总销售金额进行比较, 了解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总体应用情况。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限定日剂量 (DDD值) 为药物利用研究的测量单位, 计算各药的用药频度 (DDDs) =某药总用量/该药的DDD值。药物利用指数 (DUI) =DDDs/总用药时间。日均费用 (DDC) =药物总销售金额/DDDs。DUI接近1表示用药合理, <1提示用药剂量不足, >1提示用药剂量过高。

2 结果

2.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应用情况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应用情况统计见表1, 其中金额比=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或盐酸万古霉素) 销售金额/该年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100%。2013年1~6月与2012年1~6月比较,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的销售金额以及金额比均呈上升趋势。

2.2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加药金额排序前10位科室

除感染科、普外+骨伤科2013年1~6月未用、肿瘤、神经+呼吸内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减少外, 其他科室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使用金额与2012年1~6月比较, 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儿科和皮肤科是2013年1-6月开始使用的科室。金额排名前10位科室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应用情况统计见表2。

2.3 盐酸万古霉素用药金额排序前10位科室

感染科、骨伤科、神经+呼吸内科2012年1~6月未使用;2013年1~6月除ICU、高血压+内分泌科、脑外科及皮肤使用金额变化小外, 其他科室如感染科、骨伤科、神经+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普外科与2012年1~6月比较盐酸万古霉素使用金额均有所增加, 其中骨伤科、感染科及神经+呼吸内科, 增幅较大。金额排名前10位科室的盐酸万古霉素应用情况统计见表3。

2.4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用药金额比例排序前10位科室

除普外+骨伤科、感染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外, 其余科室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我院各科室的使用比例2013年1~6月比2012年1~6月呈逐渐增长之势。2013年1~6月儿科患者2例、皮肤科患者1例使用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24支、6支。金额比例排名前10位科室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应用情况统计见表4。 (金额比=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销售金额/该科室半年抗菌药物应用金额×100%) 。

2.5 盐酸万古霉素金额比例排序前10位科室

除皮肤科2013年1~6月较2012年1~6月使用比例降低外, 2013年1~6月盐酸万古霉素在我院各科室的使用比例比2012年1~6月也呈增长之势。金额比例排名前10位科室的盐酸万古霉素应用情况统计见表5 (金额比=盐酸万古霉素销售金额/该科室半年抗菌药物应用金额×100%) 。

2.6 痰标本细菌分离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耐药率分析

根据我院细菌耐药监测、预警报告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我院细菌谱变化较小, 革兰阴性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 其他还有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革兰阳性菌感染以溶血、表皮、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其他还有肺炎链球菌、粪肠球菌。2012年1~6月-2013年1~6月大肠埃希菌构成比始终最高, 2013年上半年构成比在上升。痰标本细菌分离情况统计见图1 (构成比=分离某种细菌数/分离总数×100%)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2013年1~6月与2012年1~6月比较明显升高, 对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2013年1~6月与2012年1~6月比较变化较小。详见表6。

2.7 药物利用

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2013年1~6月用药剂量比2012年1-6月有所增加, 盐酸万古霉素增加较快;两个药品的DDDs均有增加;从DDC看, 盐酸万古霉素增加较高;2012年1~6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盐酸万古霉素使用剂量不足, 2013年1~6月盐酸万古霉素用药剂量不足,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用药剂量较合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的应用情况详见表7。

3 讨论

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应用2012年1~6月控制的较好。2012年1~6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我院销售金额占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比例2.51%, 共73例, 其中男51例, 盐酸万古霉素在我院销售金额占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比例0.71%, 共10例其中男9例。2013年1~6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在我院销售金额和数量呈上升趋势, 但用药频度合理, 日均费用也较合理。2013年1-6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我院使用金额比2.82%, 共51例其中男34例, 盐酸万古霉素在我院使用金额比2.70%, 共26例其中男16例。

我院2012年、2013年上半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用量呈上升趋势, 盐酸万古霉素增长速度较快。从患者角度看, 以外伤、呼吸、肿瘤男性使用居多, 这可能与感染程度严重有关。从药物利用度看, 2012年“1~6月亚胺”和盐酸万古霉素用药剂量不足, 2013年1~6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用药较合理, 盐酸万古霉素使用药剂量仍然不足, 盐酸万古霉素低剂量使用欠恰当。

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使用量最大, 随着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碳青街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应用增多, 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的耐药性也在上升, 特别是非发酵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耐药率上升速度快,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麻烦[1]。因此我们应仅在病原菌为多重耐药菌、复杂尿路性感染或严重上尿路感染时考虑应用亚胺培南等碳占霖烯类抗菌药物[2,3]。

我院2012年1~6月至2013年1~6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在增加, 我院临床药师应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监测进一步做好如下工作: (1) 加强皮肤科“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应用监测, 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和细菌感染情况, 判断特殊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 (2) 医嘱审核过程中注意“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剂量应用, 及时纠正不恰当用药, 避免剂量不合理而影响疗效。

摘要:目的 评价该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2012年1~6月及2013年1~6月各科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的医嘱信息, 结合医院检验科提供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数据, 分析病原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的药敏及耐药情况以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结果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2012年1~6月的用量控制的很好、2013年1~6月的用量合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用量消化内科增长最多;盐酸万古霉素的用量骨伤科、感染科、呼吸内科增长最多。结论 该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较合理。

关键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分析

参考文献

[1] 郭宏玥, 毛静怡, 孙春茗.我院2007~2009年特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 2011, 22 (2) :108-111.

[2] 杨帆.怎样评价与选用抗菌药物[J].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 (8) :673-675.

浅谈特殊人群抗菌药物的应用 篇3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重要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抗菌药物因此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并挽救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那么特殊人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显的尤为重要,下面就谈谈关于特殊人群抗菌药物的应用。

1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见减退,一旦罹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1 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藥物时,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导致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容易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

1.2 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2 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此期间其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而迅速变化,因此新生儿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2.1 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2.2 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参见表1.3)。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2.3 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2.4 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3 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3.2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3.3 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3.4 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4 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4.1 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1.4):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

4.1.1 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

4.1.2 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4.1.3 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

4.2 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甲硝唑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含量低。然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乳儿听力减退,氯霉素可致乳儿骨髓抑制,磺胺甲噁唑等可致核黄疸、溶血性贫血,四环素类可致乳齿黄染,青霉素类可致过敏反应等。因此治疗哺乳期患者时应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自查报告 篇4

根据渭源县卫生局要求,我院对我院的抗菌素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经过自查小组检查后发现:

自查中好的方面:

(1)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领导小组)和并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健;

(2)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一般分别控制在10种以内;(4)医院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控制在2种以内,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控制在1—2种;

(5)医院一般不使用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注射剂型不超过2个品种;作为一所基层乡镇卫生院,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总共不超过4个品种,不得使用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

(6)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3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100人/天以下;

(7)医院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

(8)医院对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使用情况规范查处率达到100%;

自查中发现的缺点:(1)广大的临床一线大夫对滥用抗菌素的危害性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

(2)经过处方抽查发现,有些医生的抗菌素的使用频率较高;

(3)某些医师的处方中出项同类抗菌素既口服,又肌注或静脉给药的现象;

(4)某些医师抗菌素联用情况较多,甚至有些上感或轻微感染情况也有抗生素联用的情况;

(5)有些医师的处方中发现有多类抗菌素联用的情况; 整改情况:

(一)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进行整改

医院在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必须按本实施方案具体目标的规定,严格控制本单位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力求使用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国家基本药物之内的抗菌素。

(二)结合医师处方医嘱点评制度进行整改

医院组织临床、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每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全院表扬、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3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内,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上报县卫生局处理,严重者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在以后的工作中持续加强规范,持续改进: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遏制细菌耐药,控制医疗费用,保障医疗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着促进医疗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体制、机制、制度上狠下功夫,以深化公立医疗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今后的工作用药安全、村级药房建设、零差率销售基础建设、药房管理安全水平、药品管理安全水平、医师处方用药管理、村级药房零差率销售水平等方面,发展都较滞后,为此我院特制定药房管理长效机制。

首先,着力保障药房各项任务的全面贯彻和实施。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服务广大村民,保障村民用药安全有效为核心,大胆改革和创新药房体系机制。

其次,规范药房管理,创新管理理念。

一、建立和完善医师药品处方管理。

二、建立和完善药房管理制度。

三、建立处方管理制度。

四、不断入村宣传合理用药,实施药品零差价,让群众得实惠,提高群众安全用药知识。

五、做好对村卫生室药品的监管。

六、严格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严格管理村级药房的工作以及药品零差率销售。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篇5

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2009)38号)制定本管理制度。

2、抗菌药物是指应用于治疗和控制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的药物。

3、医院应建立、健全、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4、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负责督导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及本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检验科与院感染科定期汇总本院细菌耐药情况,向全院反馈,未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细菌流行病学依据。

5、诊断为细菌感染者,应有指征应有抗菌药物。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控制在50%以内。对感染性疾病应尽早确定病原学诊断,住院病人尽可能在开始抗菌治疗先留取、送检标本,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在抗菌药物治疗用药中,细菌培养送检率应达到50%以上。对于未明确致病菌的危急病例,可根据患者年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临床特点,给予抗

菌经验性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6、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选择用药。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

7、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科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要联合用药。

8、严格掌握为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加强为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9、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对药物选择、给药时间、给药方法、疗程等规定。

10、医院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管理。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篇6

根据院长业务大查房出现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面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一些整改措施。

1、加大培训力度和医院下发的文件的学习。在全院范围内(特别是临床科室),针对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

2、指导临床科室建立相关的材料和自查评价。

3、制定统一抗菌药物的管理和使用标准、自查评价记录本(此本已经开始做了)。

4、调整我院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此情况统计近两年的数据进行评价,真正计算出和临床科室的数据,在通过讨论制定我院各科室的指标。

5、临床各科室主任相互之间进行观摩每一个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记录和病例以及病历的记录等。相互学习借鉴,相互提高短板。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篇7

关键词:抗菌药,医院, 儿科,治疗应用

近年来我国抗菌药物临床滥用现象时有报道, 主要包括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率高、用量大、使用强度高、抗菌药物种类多、用药结构不合理等现象[1,2]。抗菌药物滥用不仅会导致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 同时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进一步增强[3,4], 严重影响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长此以往易造成临床中无药可用的困境[5]。为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原卫生部于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疗行动”, 以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有效管理。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提高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我院儿科在2012年8月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1年8月—2012年7月 (专项整治前) 和2012年8月—2013年7月 (专项整治后) 的处方及病历, 对其中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

1.2方法

通过Excel软件对我院儿科2011年8月—2012年7月药物使用数据和2012年8月—2013年7月药物使用数据加以统计并进行排序, 统计内容为各种抗菌药物的名称、使用数量及销售金额, 将各项内容逐一录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的指标展开对比分析, 其中限定日剂量 (DDD)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发布的抗菌药物分类和规定日剂量表加以确定。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我院儿科抗菌药物用量从整治前的916385 DDD降至306952 DDD, 整治后的2012年8月—2013年7月用量排名前10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阿莫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他啶、头孢地嗪、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硫脒、头孢曲松钠、氨曲南、青霉素钠、红霉素, 详见表1。

2.2 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

经专项整治后,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从整治前的4436.2万元降至2632.1万元, 销售金额排名前10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阿莫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硫脒、头孢地嗪、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 详见表2。

3 讨论

目前抗菌药物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临床研究显示, 在诸多疾病临床治疗中, 通过对抗菌药物予以合理、有效应用, 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 降低手术感染发生率, 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6]。然而近年来, 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7,8], 同时也导致耐药菌生成量逐渐增大, 因此对临床中抗菌药物应用予以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9]。

为响应卫生厅与卫生部关于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相应要求, 促使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大幅提高, 我院儿科在2012年8月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专项整治前, 我院儿科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具有较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 抗菌药物应用强度较高:在专项整治前, 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强度相对较高, 主要是因为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不合理、预防性用药疗程太长等原因所致。 (2) 适应证选择不严格:对于部分未发生细菌感染的患者, 或未明确感染指征的患者给予抗菌药物。 (3) 用药方法不当:用药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在应用抗菌药物时, 在无实验室检验结果及临床症状等依据支持时, 对所用药物随意进行更换, 且每次给药剂量及用药次数不合理。 (4) 所用抗菌药物的档次过多:门诊及住院患者所用抗菌药物含有较多限制应用的药物, 甚至部分特殊应用抗菌药物在应用时并未注明使用理由, 且缺少相应的会诊记录。 (5) 用药疗程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患者手术预防用药的时间过长, 部分患者甚至从入院开始一直到出院时, 一直使用抗菌药物, 甚至在出院后还带有口服抗菌药物。

我院儿科在2012年8月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抗菌药物总用量从整治前的916385 DDD降至306952 DDD, 整治后用量排名前10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与头孢类, 且排名前10的抗菌药物DDD数及所有抗菌药物使用总量均比整治前有明显下降, 说明我院儿科中抗菌药物的应用较为合理。而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从整治前的4436.2万元降至2632.1万元,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的销售金额比整治前的任何一种抗菌药物使用金额都高, 且氨曲南的销售金额高于专项整治前, 这主要是因为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我院儿科临床中所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明显减少, 药物可选择性降低, 导致临床用药相对集中所致。然而从总体上来看, 专项整治后所有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与专项整治前相比有明显降低, 这说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 经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及销售金额之和均显著低于整治前,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渐趋合理, 临床应用得到了有效规范。为进一步巩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法实施效果, 我院儿科应加深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总结, 进一步加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水平, 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理念加大宣教力度, 同时制定明确的奖惩办法, 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为合理、规范, 从而大大提高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为广大患儿的用药安全及治疗效果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崇静, 罗放灵, 李翠红, 等.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 (4) :36-39.

[2] 张文双, 沈叙庄, 王艺, 等.五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前后抗菌药物消耗情况的调查[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0, 5 (6) :404-411.

[3] 沈勇刚, 陈吉生, 吴红卫, 等.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4) :4-7.

[4] 荆会玲, 杜巧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安全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9B) :139.

[5] Ison CA.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 the developed world:implications for rational treatment[J].Curr Opin Infect Dis, 2012, 25 (1) :73-78.

[6] 卫生部.关于公开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通知[Z].2011-08-03.

[7] Kambaroundis AG, Papadopoulos S, Chritodoulidou M, et al.Perioperative use of antibiotics in intra-abdominal surgical infections[J].Surg Infect (Larchmt) , 2010, 11 (6) :535-537.

[8] Lieber M.The problem of 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The important role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mutagenesis, its relevance to a new paradigm that may allow a solution[J].Theor Biol Forum, 2011, 104 (1) :91-102.

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及合理使用 篇8

【关键字】耐药;抗生素;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80-011抗生素的耐药问题

1.1 抗生素的发展与细菌耐药

抗生素的发展史也就是细菌对其耐药性的发展史。伴随抗菌药物强大的抗感染疗效的同时,细菌等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日渐显露出来。 偶然发现开创了抗生素历史1929年,美国弗来明(Fleming)博士报告发现了青霉素。而这一发现纯属偶然:弗来明博士在他欲抛弃的偶有青霉菌生长的葡萄球菌培养皿上发现,在青霉菌的周围,已生长的葡萄球菌出现溶解现象。他将该青霉菌培养液稀释1000倍后,稀释液仍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该稀释液还能抑制其他革兰氏阳性球菌的生长。弗来明博士将其中的有效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他在报告中指出,该培养液中的青霉素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生长,可用来鉴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不过,弗来明博士当时没有做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抗感染实验,也没有想到用青霉素来作为治疗药物用于临床。

同样,对其他抗菌药物,细菌也不断表现出新的耐药性。目前除已出现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金葡菌外,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是肠杆菌、结核杆菌迅速增加。同时由于一些抗菌药物被作为动物促生产剂在动物饲料中作为添加剂,使细菌耐药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美国用尚未上市的新抗菌药“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对临床分离细菌做药敏实验,发现部分细菌已对其产生耐药性,其原因可能与饲料添加剂中含类似成分有关;再如临床应用时间并不长的喹诺酮类药物,在国内由于广泛使用,目前细菌对其耐药性已十分严重。

1.2 抗生素压力与耐药性

与抗菌药物的接触(抗菌药物压力)是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源动力。1985年,著名学者McGowan指出了与医院内细菌耐藥性的出现相关的7个方面:(1)引起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的耐药性比引起社会感染的微生物的耐药性更多见;(2)医院中耐药菌株感染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比敏感株感染或定植者使用的抗菌药物多;(3)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会引起细菌耐药情况的变化,如投入或停用某种抗菌药物常与其耐药性的消长有关;(4)抗菌药物使用愈多的区域耐药菌分布愈多;(5)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耐药菌定植的可能性越大;(6)抗菌药物剂量越大耐药菌定植或感染的机会更多;(7)抗菌药物对自身菌群有影响并有利于耐药菌生长。

1998年,Stuart BLevy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题为《多重耐药--一个时代的标志》的文章,认为(1)抗菌药物只要使用了足够时间,就会出现细菌耐药性,如使用青霉素25年后出现耐青霉素肺炎球菌、氟喹诺酮使用10年后出现了肠杆菌耐药;(2)耐药性是不断进化的,随着抗菌药物的应用,耐药也从低度耐药向中度、高度耐药转化;(3)对一种抗菌药物耐药的微生物可能对其他抗菌药物也耐药;(4)细菌耐药性的消亡很慢;(5)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患者容易携带耐药菌。

遗传机制确定了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主要有(1)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2)抗菌药物被细菌产生的酶灭活;(3)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抗菌药物不能进入细菌细胞或被细菌细胞膜的药物泵排出细胞;(4)形成细菌生物被膜,为细菌躲避抗菌药物作用提供场所;(5)以上几种机制的结合。细菌耐药性既可在细菌间传播,也可通过人或环境进行传播[9]。

1.3 耐药性机制分类:㈠细菌产生灭活酶,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㈡改变抗生素作用的靶位蛋白结构和数量,使细菌对抗生素不再敏感;㈢外膜屏障及外流泵作用使抗生素在细菌体内的积累减少; ㈣细菌产生灭活酶导致耐药性。

2 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

2.1 措施

寻找新的抗菌作用部位和阐明耐药性机理是不够的。下述措施可抑制耐药性的产生:㈠对抗生素滥用进行控制;㈡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建议;㈢对繁殖迅速的细菌病原体进行敏感性试验;㈣对受感染的病人进行隔离。

2.1.1 理想抗生素具备特点:㈠广谱、杀菌;㈡长效、高效;给药方便、安全、无副作用;㈢感染组织穿透性好;㈣不易产生耐药性;配伍性好。

2.1.2 抗生素治疗失败原因 :㈠细菌产生耐药性;㈡给药途径不当;㈢给药时机、剂量不当;㈣靶组织(病灶)药物分布差;㈤储存不当;判断错误导致误诊;㈥混合感染;药物配伍不当。

2.1.3 抗生素选择原则:㈠认真阅读并理解药品的各种说明; ㈡掌握抗生素适应症,选择敏感度高、抗菌作用强、组织渗透性好、副反应少的药物; ㈢熟悉细菌获得耐药性的动向及对各种抗生素敏感度的变迁; ㈣了解各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及同类抗生素中不同品种之间差异。

3结论

抗生素作为20世纪的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健康得到空前提高,使人类战胜了因为各类感染所带来的痛苦,因而研究和使用抗生素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对抗生素的探究,使得我们更好的对抗生素类药物的的耐药问题更好的了解,这使得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抗生素的性质特点,更好的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范淑华,周晓春,甘日宝,郑惠兰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趋势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02):14-16.

[2]邹晋霞;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6,(02):101-102.

[3]朱闵敏;张新平;医学生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教干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02):55-57.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村卫生室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山东省规范化诊所建设工作方案》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制定本核准。

一、申请开展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的医疗机构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至少一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五年以上的执业医师(村卫生室可以为乡村医生或助理执业医师)、及执业护士和专(兼)职药师;

2、申房屋面积不得低于80㎡,且诊室、治疗室、处置室独立并符合卫生学布局及流程;

3、配备处置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所必须的急救药品、器械、设备等;

4、医疗机构内的执业医师、乡村医生(乡医岗位上的执业助理医师)、药师必须经过我局组织的培训并考核合格;

5、只能选用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品种)中的抗菌药物品种并向所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备;

6、须同聘用人员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为达不到退休年龄的人员购买国家规定的各项保险;

7、制定各项医疗规章制度且落实到位;

8、医疗废弃物规范化处置。

二、其他要求

1、原则上口腔专科诊所、中医专科诊所、美容整形诊所不得开展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

2、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的审核随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和换证一并进行,医疗机构变更的随变更验收一并进行;

3、执业医师、执业药师、乡村医生(乡医岗位上的执业助理医师)不低于每两年进行一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集中培训和考核,对新变更进入的执业医师,所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中培训和考核。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篇10

一、填空题:

1.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2.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原则。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三个因素。

3.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和内科系统非手术预防用药。

4.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5.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接受清洁手术者(Ⅰ类切口),术前0.5-2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

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 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6.对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骨干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可使用限制使用级;责任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使用特殊使用级。紧急情况下,医师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限于

天。

7.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该类手术切口属II 类切口。8.《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

种,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 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 20%。

二、单项选择题: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D)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胆汁中药物浓度最高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C)A.头孢曲松

B.头孢氨苄

C.头孢哌酮

D.头孢呋辛

3、下列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B)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4、已经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感染进行治疗时,应该明确(D)A.是否存在感染

B.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

C.病原体可能存在的耐药性

D.以上都对

5、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D)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口服不吸收药物可以用于胃肠外感染的治疗

B.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应根据PK/PD特点,等时分次给药 C.所有青霉素类、头胞菌素类药物都对铜绿假单胞菌都有抗菌作用

D.治疗哺乳期妇女感染,应考虑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分泌可能对婴儿造成的影响

7、接受清洁-污染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预防用时间应为:(B)A.12~24小时

B.24~48小时 C.48~72小时 D.2小时以上

8、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几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C)

A.24h

B.48h

C.72~96h

D.96h

9、抗菌药分三类管理是为了(C)

A、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

B、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 C、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管理有尽有

D、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10、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B)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11、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D)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12、选用的抗菌药物时,下列哪种做法不正确(D)A.了解所选抗菌药物的通用名及所属类别

B.有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要优先使用敏感、窄谱、低毒性、价廉、半减期长的药物

C.应避免商品名不同但通用名相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D.外科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要选择3代、4代头胞菌素等高档抗菌药物

13、清洁手术的下列哪种情况不考虑预防用药:(D)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易造成严重后果者 C.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D.术野为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无污染,且不涉及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14、关于SSI的细菌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B.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黏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C.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阳性菌。D.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15、妊娠期可以选用的抗菌药物有(D)

A、庆大霉素

B、环丙沙星

C、克拉霉素

D、哌拉西林

三、是非题

1、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经过肾脏排泄(√)

2、产ESBLs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疗宜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

3、肾功能不全时,头孢曲松及头孢哌酮亦需减量应用(×)

4、对青霉素过敏休克患者,亦可应用头孢菌素(×)

5、两性霉素B静滴不易发生畏寒、寒颤、发热、静脉炎等不良事件(×)

6、治疗假膜性肠炎首选氟康唑(×)

7、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8、引起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药物为青霉素(√)

9、氯霉素可致早产儿、新生儿发生“灰婴综合征”,应避免使用(√)

10、SMZ-TMP适用于治疗卡氏肺孢菌感染(√)

1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选用药物(×)

12、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不宜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即使体外药敏结果显示敏感(√)

13、氟喹诺酮类药物适用于各年龄段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治疗(×)

14、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探讨 篇11

1 我国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菌药使用率为30%,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抗菌药的临床使用仅为22%-25%。我国卫生部要求抗菌药的使用率小于50%, 但实际使用率国内三级医院保守估计达到60%-70%, 二级医院甚至超过80%。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也显示, 我国住院患者中, 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70%, 约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 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 比例高达97%。

在我国, 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死亡占40%。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的《2012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近四成居民表示家中常备抗生素类药品, 23.9%的居民感冒后选择使用抗生素, 仅40.1%的居民会在服药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由此可见, 以抗生素为主的抗菌药物滥用问题十分严重。

2 抗菌药物滥用的原因

抗菌药物的滥用, 一方面给患者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 促使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同时也增强了细菌耐药性, 给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我国, 造成抗菌药物滥用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药品管理法》以及在其基础上制定的药品监督管理规章存在严重缺陷, 不利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在《药品管理法》中, 没有对“合理用药”作出具体解释, 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没有法律法规约束与保障, 缺乏监督管理程序与手段。《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标准尚不完备, 使得临床医师缺乏合理应用抗菌药的指导, 相关药物信息和药品知识都来自药品生产企业, 无法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2 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

由于目前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还不完善, “以药养医”的机制在医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部分医院逐渐出现开“大处方”的现象, 抗菌药作为适用面最广的药物首当其冲成为滥用对象。资料显示, 药品费用收入占医院全部收入的53.3%, 而其中抗生素占所有药品费用收入的27.2%, 占住院药品收入的34.9%。

2.3 医务人员不合理用药

医务人员没有意识到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 成为了滥用药物的直接实施者。人类从使用抗生素以来, 医生在面对感染性疾病时已经习惯处方抗菌药, 很多医生在没有了解其药动学、药效学知识以及危害的情况下便凭经验给患者开出抗菌药物。同时, 在多种因素导致患者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后, 医务人员为了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得不提高抗菌药物使用量和应用强度;还有一部分医生担心医患关系会迎合患者主动要求使用抗菌药的需求, 这些行为都助长了抗菌药的滥用。

2.4 缺乏宣传教育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教育, 许多患者不了解滥用抗菌药的危害, 并且对抗菌药的认识存在误区, 当发生感染时, 盲目地认为一定要使用抗菌药才能治疗好疾病。一些患者当发现自己有感冒或发烧症状后, 甚至会主动要求医生处方抗菌药物或者是自行到药店购买。

2.5 畜牧业中的不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也相当普遍。一些养殖单位使用抗菌药是为了抗感染养殖的需要, 还有一些纯粹是为了促进生长, 增加产量。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负责人肖永红教授指出“国内生产抗生素21万吨, 其中9.7万吨用于动物养殖”。这种抗菌药的非人类使用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策略

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以及细菌耐药的严重性, 但是在我国,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仍然普遍存在, 而且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解决。想要逐渐改善这种现状, 就必须拥有强有力的药事管理、行政干预以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通力合作。

3.1 制定有效法律规范

要想从源头抑制抗菌药物的滥用, 政府就必须采取干预措施, 制定有效的法律规范约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最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8月1日开始起正式施行, 该办法是对10余年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践经验的精炼和固化, 被称为是“史上最严的限抗令”, 为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办法》要求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加强购用管理, 建立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体系;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明确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3.2 加强合理用药培训

相关单位要定期对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用药”的综合培训, 系统介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国内外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抗菌药物滥用及其后果以实例进行分析讲解, 引导临床医师自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推动其知识更新;对每批新上岗的医师进行岗前培训, 并对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3.3 加大宣传教育

不管是政府部门, 还是医疗机构, 包括新闻媒体, 都要把抗菌药物滥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对待, 要针对患者以及普通群众, 加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可以通过制作公益广告, 发放知识手册等形式, 向群众普及抗菌药物的各类知识, 改变他们对抗菌药物过分依赖的观念, 消除抗生素是万能药等错误的认知。我们都知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都是用来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 相关机构也可以编写一些给社会大众看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手册, 这种权威的知识普及更容易被群众接受, 一方面患者自身了解了有关抗菌药物的知识, 另一方面在诊疗中也可以影响到医务人员的用药选择。

3.4 规范畜牧业抗菌药的使用

我国卫生部门目前在规范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措施越来越明确, 执行力度也越来越大, 但是对于规范畜牧业合理使用抗菌药的力度却不够。所以说, 各部门首先必须意识到畜牧业领域抗菌药滥用带给社会的严重后果, 然后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措施, 促进非人类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摘要:抗菌药物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 但是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却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滥用抗菌药已经成为了一个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综述了我国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原因, 并对合理使用抗菌药提出合理的策略。抗菌药的合理使用需要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以及患者的通力协作。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策略

参考文献

[1]张迎春, 王自立, 杜萍等.滥用的策略探讨[J].医学与社会, 2012, 25 (3) :59-61.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篇12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和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及用药合理性,评价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实行前、后一年门诊处方各5000张,从抗菌药物品种、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合理性等多方面分析本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20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较整改前(20)明显减少,不合理处方数明显减少,且单种药物利用指数>1的情况较为少见。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开展后,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逐渐规范,不合理处方比例明显减少。

【关键词】门诊处方; 药物利用指数; 用药合理性; 抗菌药物; 使用频度

合理用药是指对患者采取有效、安全、适当、经济的药物治疗。安全合理用药是新医改的目标之一,也是每个医生、药师的责任。据WHO统计,全世界死亡的患者中,约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1],约有1/7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其中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尤其严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已成为严重问题[2],给广大患者的健康带来了隐患[3]。自以来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活动的重点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4]。报道显示,整治活动开展至今,二级以上医院已收到明显的效果[5]。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完善,全面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调研以-这三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年为前后节点,分别收集年和年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为抗菌药物使用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门诊2010年和2014年处方各5000张。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登记抗生素使用的基本情况,如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应用频率、用药总量,实际用药时间、限定日剂量(DDD)等,比较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前后门诊抗菌药物基本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下各级别抗菌药物的累计DDD及权重),并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和分析;重点考察门诊各品种抗菌药物使用的DDDs及DUI,DDDs=规格×用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实际用药时间,DUI<1即为合理[6],其中,DDD值由《实用抗菌药物学》常用日剂量或药物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为准[7]。

二、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利用2010年及2014年收集的处方对患者性别、年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49.3%,女性为50.7%,就诊的男女性别没有明显差异;就诊患者青少年和老年人比例较高。而2010年和2014年含抗菌药物的处方分别为1218张和908张,其中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处方分别为361张和68张,占29.64%和7.49%。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为主,2010年和2014年分别占87.00%和91.18%,二联用药为11.63%和8.82%,三联仅为1.39%和0。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分为预防用药、治疗用药、无指征用药,2010年各类别所占比例分别为38.23%、42.93%、18.84%;而2014年各类别比例分别为39.71%、50.00%、10.29%。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篇13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84号)及相关文件规定,结合201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制定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如下:

一.预防用药品种选择:

(一)I类切口手术

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手术(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颈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等)不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白内障手术、体表肿瘤切除术、子宫,附件良性肿瘤切除手术、鞘膜积液切除术、睾丸固定术、赘生指切除手术、肌性斜颈治疗手术、淋巴管瘤切除手术等I类切口手术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他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根据本院实际,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品种仅可选择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菌素类过敏患者可选用克林霉素但需在病程记录中作出说明。

按ICD-9-CM3编码对应的Ⅰ类切口手术名称见附件1,按照手术部位对应的Ⅰ类切口具体手术名称见附件2.(二)非I类切口手术

根据我院实际,非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品种一代头孢菌素仅可选择头孢唑啉、头孢拉定;二代头孢菌素仅可选择头孢呋辛;三代头孢菌素首选头孢曲松。头孢菌素类过敏患者可选用克林霉素、氨曲南但需在病程记录中做出说明。氨曲南的使用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办理。

考虑预防合并厌氧菌感染可选二、三代头孢联用甲硝唑,亦可单独应用头孢西丁。

对甲硝唑不良反应无法耐受的患者方可选用替硝唑或奥硝唑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使用替硝唑或奥硝唑做为预防用药需在病程记录中作出说明。

阑尾手术、妇科手术、结直肠手术可选择头孢噻肟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但非首选,其他手术不合理;

肝胆系统手术可选择头孢哌酮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但非首选,其他手术不合理;

泌尿外科手术可选择环丙沙星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但非首选,其他手术不合理;

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品种选择见附件3.二.预防用药给药时机

开具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医嘱时一律在CIS系统药品医嘱“用法”栏选择“术前用药”选项。根据预防用药品种不同可在医嘱嘱托中增加“术前30分”、“术前2小时”等说明(多数头孢菌素类选

择“术前30分”,“克林霉素”选择术前2小时);头孢曲松可不在手术室给药。

剖宫产手术医嘱“用法”栏选择“术中用药”选项,并在医嘱嘱托中增加“夹闭脐带后给药”说明。

下消化道手术术前肠道准备时选择在术前一日分次口服不被吸收或较少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等),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不主张术前连用数日。

三.预防用药持续时间

I类切口手术预防给药术前单次即可,如有必要术后持续给药时间严格限定在24小时以内;

非I类切口手术术后持续给药时间严格限定在72小时以内。给药间隔按照抗菌药物PKPD学特点足剂量给予,如头孢菌素类需按q8h或q6h给药以确保手术部位可能的病原菌得到清除。

预防用药若有必要超过72小时须请相关学科会诊后确定并如实记录会诊意见。

四.联合用药

I类切口手术不允许联合用药;非I类切口手术常规情况下单用头孢菌素类即可,考虑预防合并厌氧菌的感染可选择头孢菌素类与甲硝唑联用。但头孢西丁与甲硝唑联用不合理。

五.评价及奖惩

医务部组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小组对信息系统手术用药列表或手术科室运行病历进行检查,评价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合理性。

评价项目包括品种选择是否合理(包括预防用抗菌药物有无指征、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是否恰当等)、给药时机是否合理、持续时间是否合理、联合用药是否合理等。

上述项目中有一项不合理即视为不合理用药病历,每份不合理用药病历给予手术医嘱者200元处罚。

围手术期我院药物预防性用药指标如下:

(一)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

(三)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5%;

(四)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非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48—72小时。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医院规章制度汇编,YS-058)即行废止。

附件1.Ⅰ类切口手术名称与ICD-9-CM3对应编码 附件2.按照手术部位抽样的Ⅰ类切口具体手术名称 附件3.各类手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表 附件4.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总则

泰安市中心医院2013年8月31日

附件1.Ⅰ类切口手术名称与ICD-9-CM3对应编码

1.腹股沟疝修补术

编码:ICD-9-CM3: 53.0或53.1伴ICD-10: k40 2.甲状腺疾病手术(包括甲状旁腺)编码:ICD-9-CM3: 06 3.乳腺疾病手术 编码:ICD-9-CM3: 85 4.关节镜检查术 编码:ICD-9-CM3: 80.2 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编码:ICD-9-CM3: 38.12伴ICD-10: I65.2 6.颅骨肿物切除术 编码:ICD-9-CM3:01.6 7.白内障手术

编码:ICD-9-CM3:13.1-13.6伴13.7 8.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

注:介入只是一种手段,编码是跟着手术的部位,名称包括范围太广,其含有经脑血管、心血管和周围血管途径介入的所有诊断手术,无法逐一列出。不适合用编码表达。

9.髋关节臵换术

编码:ICD-9-CM3:81.51-81.52 10.膝关节臵换术

编码:ICD-9-CM3:81.54 11.肾切除术

编码:ICD-9-CM3:55.3(病灶)或55.4(部分)或55.5(全部)12.肾上腺切除术

编码:ICD-9-CM3:07.2-07.3 1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编码:ICD-9-CM3:36.10-36.17 14.心脏瓣膜手术

编码:ICD-9-CM3:35.0-35.2 15.颅内肿瘤切除术

编码:ICD-9-CM3:01.5伴 C70-C71或C72.5或C72.8或 D32或D33或D42或D43 16.开颅血肿清除手术 编码:ICD-9-CM3:01.24或01.39

附件2.按照手术部位抽样的Ⅰ类切口具体手术名称

(来自ICD-9,包括单侧与双侧手术,非腔镜手术与腔镜下微创手术)

1.甲状腺手术: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病损切除术、甲状腺根治术、甲状腺改良根治术

2.乳腺手术:乳房切除术、乳房部分切除术、乳房次全切除术、乳房改良根治术、乳房根治性切除术、乳房扩大根治性切除术、乳房病损切除术、乳头切除术、乳腺腺叶切除术、乳房象限切除术、乳房缩小成形术、皮下乳房切除术、乳房重建术

3.腹股沟疝手术(包括补片修补术):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股沟直疝修补术、腹股沟斜疝修补术、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股沟直疝-斜疝修补术

4.关节镜检查手术:膝、髋、肩关节镜检查手术 5.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

6.颅骨肿物切除手术:颅骨切除减压术、线形颅骨切除术、条带状颅骨切除术

7.白内障手术:白内障囊内摘除术、白内障针吸术、晶状体囊内摘除术、膜性白内障剪除术、晶状体单纯抽吸囊外摘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经后路白内障切割吸出术、白内障切割吸出术、经颞侧晶状体囊外摘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发性白内障切开术

8.心脏手术:瓣膜臵换术、瓣修补术、瓣成形术、瓣切开扩张术、心脏乳头肌修补术、主动脉瓣膜下环切除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卵圆孔未闭修补术、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右室流出道补片修补术、大血管转位矫正术、冠状动脉支架臵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切开术、心肌切开术、心内膜切开术、心室切开术、心房切开血栓清除术、冠状动脉肌桥切断术、心脏动脉瘤切除术、心脏动脉瘤修补术、心肌部分切除术、心脏病损切除术、心室病损切除术、心室异常肌束切除术

9.开颅手术:颅内肿瘤切除术、脑膜瘤切除术、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内血肿清除术、颅内血肿引流术、颅内血管成形术、开颅探查术、脑切开术、脑叶切开术、脑神经束切断术、脑胼胝体切开术、脑白质切开术、杏仁核海马切开术、丘脑切开术、苍白球切开术、大脑半球切除术、额叶切除术、颞叶切除术、脑室切开引流术、脑室分流术、椎管成形术、椎管减压术

10.膝髋关节臵换手术:膝关节臵换术、膝关节部分臵换术、髋关节臵换术、全髋关节臵换术、髋臼臵换术、人工股骨头臵换术

11.肾脏手术:肾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肾根治性切除术、肾囊肿切除术、肾固定术、肾修补术、肾上腺切除术

12.妇科手术: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附件切除术、卵巢畸胎瘤剥出术、卵巢囊肿剥出术、子宫肌瘤剥出术(除外截石位手术和经阴道手术)

13.其它手术:包括骨肿瘤、关节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及其它体表肿瘤手术,鞘膜积液手术,额面部体表肿块手术,腮腺肿瘤手术,头颈部肿瘤切除术

附件3.各类手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表

手术名称

颅脑手术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乳腺手术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 腹外疝手术 胃十二指肠手术 阑尾手术 结、直肠手术 肝胆系统手术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心脏大血管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 一般骨科手术

抗菌药物选择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可加用甲硝唑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头孢呋辛;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环丙沙星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臵换术)妇科手术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结扎脐带后给药)剖宫产

备注: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附件4.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总则

一.预防用药目的及原则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为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预防用药基本原则为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清洁-污染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污染手术因已存在手术野污染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二.预防用药品种选择

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须同时覆盖厌氧菌。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

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

病人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药物。万古霉素一般不作预防用药,除非有特殊适应证。喹诺酮类在国内滥用造成恶果,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

下消化道手术除术中预防用药外。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不被吸收或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不主张术前连用数日。

三.预防用药给药时机

选择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剖宫产手术在夹闭脐带后给药。

四.预防用药持续时间

上一篇:幼儿家长寄语下一篇:大学生笔记本电脑消费行为调查问卷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