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排名通报(通用13篇)
抗菌药物使用排名通报 篇1
沂源县妇幼保健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
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制定本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制度:
1、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处方点评制度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测、分析制度,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使用强度、进行排名和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前几名人员进行诫勉谈话、全院通报。
2、医务科对临床科室前10位抗菌药物每月进行监控通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数量以及药占比进行排名并以院周会形式公示通报。
3、每月初药剂科按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与单价进行单品种统计,对单品种用药金额前10位抗菌药品进行排名、公示。每月药剂科对全院医师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抽查,并进行排名、公示。
4、药剂科每月组织对全院临床科室、临床医生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规范性进行督查,对不合理、不规范用药结合处方、等相关资料。由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进行合理性分析评价,对使用不合理的科室和医生,及时予以干预,并对药品使用情况、评价结果、处理结果以院周会形式通报全院。
二、诫勉谈话制度:
1、诫勉谈话制度适用范围:
①、未达到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目标并存在严重问题的。②、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屡次教育不改的。
③、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引发医疗纠纷、差错或事故的。
④、对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的工作进行抵触、刁难、打击报复者。
2、谈话诫勉的对象:
①、临床科室负责人;
②、相关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3、谈话诫勉的程序:谈话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提出意见,经院长或书记同意后进行。
4、谈话诫勉工作的实施:谈话由院长或书记主谈,办公室负责人参加。
5、诫勉谈话的后续工作:
①、谈话人要明确指出被谈话人的问题,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
②、谈话了解问题与事实不属实,应教育被谈话人正确对待,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待问题。
③、经谈话,发现被谈话人确实存在严重问题时,应对其进行核查,并根据其严重程度,依据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抗菌药物使用排名通报 篇2
关键词:抗菌药,医院, 儿科,治疗应用
近年来我国抗菌药物临床滥用现象时有报道, 主要包括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率高、用量大、使用强度高、抗菌药物种类多、用药结构不合理等现象[1,2]。抗菌药物滥用不仅会导致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 同时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进一步增强[3,4], 严重影响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长此以往易造成临床中无药可用的困境[5]。为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原卫生部于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疗行动”, 以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有效管理。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提高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我院儿科在2012年8月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1年8月—2012年7月 (专项整治前) 和2012年8月—2013年7月 (专项整治后) 的处方及病历, 对其中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
1.2方法
通过Excel软件对我院儿科2011年8月—2012年7月药物使用数据和2012年8月—2013年7月药物使用数据加以统计并进行排序, 统计内容为各种抗菌药物的名称、使用数量及销售金额, 将各项内容逐一录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的指标展开对比分析, 其中限定日剂量 (DDD)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发布的抗菌药物分类和规定日剂量表加以确定。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我院儿科抗菌药物用量从整治前的916385 DDD降至306952 DDD, 整治后的2012年8月—2013年7月用量排名前10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阿莫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他啶、头孢地嗪、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硫脒、头孢曲松钠、氨曲南、青霉素钠、红霉素, 详见表1。
2.2 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
经专项整治后,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从整治前的4436.2万元降至2632.1万元, 销售金额排名前10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阿莫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硫脒、头孢地嗪、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 详见表2。
3 讨论
目前抗菌药物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临床研究显示, 在诸多疾病临床治疗中, 通过对抗菌药物予以合理、有效应用, 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 降低手术感染发生率, 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6]。然而近年来, 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7,8], 同时也导致耐药菌生成量逐渐增大, 因此对临床中抗菌药物应用予以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9]。
为响应卫生厅与卫生部关于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相应要求, 促使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大幅提高, 我院儿科在2012年8月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专项整治前, 我院儿科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具有较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 抗菌药物应用强度较高:在专项整治前, 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强度相对较高, 主要是因为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不合理、预防性用药疗程太长等原因所致。 (2) 适应证选择不严格:对于部分未发生细菌感染的患者, 或未明确感染指征的患者给予抗菌药物。 (3) 用药方法不当:用药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在应用抗菌药物时, 在无实验室检验结果及临床症状等依据支持时, 对所用药物随意进行更换, 且每次给药剂量及用药次数不合理。 (4) 所用抗菌药物的档次过多:门诊及住院患者所用抗菌药物含有较多限制应用的药物, 甚至部分特殊应用抗菌药物在应用时并未注明使用理由, 且缺少相应的会诊记录。 (5) 用药疗程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患者手术预防用药的时间过长, 部分患者甚至从入院开始一直到出院时, 一直使用抗菌药物, 甚至在出院后还带有口服抗菌药物。
我院儿科在2012年8月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抗菌药物总用量从整治前的916385 DDD降至306952 DDD, 整治后用量排名前10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与头孢类, 且排名前10的抗菌药物DDD数及所有抗菌药物使用总量均比整治前有明显下降, 说明我院儿科中抗菌药物的应用较为合理。而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从整治前的4436.2万元降至2632.1万元,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的销售金额比整治前的任何一种抗菌药物使用金额都高, 且氨曲南的销售金额高于专项整治前, 这主要是因为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我院儿科临床中所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明显减少, 药物可选择性降低, 导致临床用药相对集中所致。然而从总体上来看, 专项整治后所有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与专项整治前相比有明显降低, 这说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 经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及销售金额之和均显著低于整治前,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渐趋合理, 临床应用得到了有效规范。为进一步巩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法实施效果, 我院儿科应加深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总结, 进一步加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水平, 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理念加大宣教力度, 同时制定明确的奖惩办法, 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为合理、规范, 从而大大提高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为广大患儿的用药安全及治疗效果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崇静, 罗放灵, 李翠红, 等.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 (4) :36-39.
[2] 张文双, 沈叙庄, 王艺, 等.五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前后抗菌药物消耗情况的调查[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0, 5 (6) :404-411.
[3] 沈勇刚, 陈吉生, 吴红卫, 等.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4) :4-7.
[4] 荆会玲, 杜巧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安全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9B) :139.
[5] Ison CA.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 the developed world:implications for rational treatment[J].Curr Opin Infect Dis, 2012, 25 (1) :73-78.
[6] 卫生部.关于公开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通知[Z].2011-08-03.
[7] Kambaroundis AG, Papadopoulos S, Chritodoulidou M, et al.Perioperative use of antibiotics in intra-abdominal surgical infections[J].Surg Infect (Larchmt) , 2010, 11 (6) :535-537.
[8] Lieber M.The problem of 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The important role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mutagenesis, its relevance to a new paradigm that may allow a solution[J].Theor Biol Forum, 2011, 104 (1) :91-102.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篇3
临床上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碳肯霉烯类酶致病菌;高产头孢菌素酶致病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致病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粘质沙雷菌;阴沟杆菌等。
1.了解抗菌药物的疗效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要首先了解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且有针对性的来选择药物。在选择使用时,要诊断病原菌,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再进行选择,最好是单独使用,因为联合使用很容易产生毒性,并且要选择适宜的药物,这是最首要的原则。要根据抗菌药物的疗效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抗菌药物要想起到杀菌的作用,需要在靶器官内达到一定的浓度,并且这个浓度要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所以说,要能够使用药物的剂量以及把握用药的疗程,通过对药物进行研究,掌握用药剂量的时间、浓度以及效应的过程,这样才能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用药
在选择抗菌药物的时候,要根据细菌的种类以及患者的感染部位来考虑用药。患者的病情以及自身的情况很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作用,要能够对不同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和疗程。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病理状况,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排泄的过程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加强重视。只有患者的情况确定为细菌性感染之后,而且要根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体外试验结果来确定治疗的方案。药敏实验在减轻患者负担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3.过敏等不良反应
使用抗菌药物之后所产生的过敏反应有:皮疹、皮炎或者是红斑等等,如果过敏严重的话会引发中毒性肝炎而导致患者死亡。所产生的血清病型反应有皮疹或者是皮肤瘙痒,还会伴有发热、关节肿痛等等,严重的话会引发血管神经性水肿,由于窒息会导致患者死亡。还可能会引发暂时性耳聋、急性心梗等等。所以,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一定要询问患者有没有对药物过敏的病史,还要认真做好皮肤试验,如果在用药期间发生了各种反应,就能够及时处理。如果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增加治疗的效果,减少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联合用药可以扩大抗菌的范围,但是如果联合用药的话可以减少每个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单独使用抗菌药物会更加安全,更加有效。
4.过敏性休克的救治
将病人放于水平卧位,足部稍抬高。立即用1:1000的肾上腺素溶液0.5-1ml,做静脉缓注、肌内或皮下注射,5-10分钟后如未见效果,可重复1次;或皮下或肌内注射1ml后,再用0.25ml非常缓慢地静脉注入。如血压下降仍不回升时,即用缩血管升压药;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100-600mg加入10%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ml内静滴。危急病人,可用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有严重支气管痉挛时,可缓慢静注0.25-0.5g氨茶碱。喉头水肿在用肾上腺素后若仍不见好转,可做气管切开。给氧:若有呼吸及心跳骤停,快速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及心内注射肾上腺素等。
参考文献
[1] 朱会英,曹洪涛,韩丽萍,孙立贵,邹小宁.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02).
[2] 李晓红,虞德才,左改珍,陈义芬,张炳新,鲁朝辉.113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6).
[3] 程斌,王增,戚雅君,翁琳,方青芳,周晓芳,张文英.934例肿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06).
[4] 贾孟良,杨红英,陈振德,曾文莉,林山鹰.某院脊柱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2011(09).
[5] 张卫同,施振国,王羽凝,周晓兵,谢婷婷.205例呼吸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08(21).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定 篇4
为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制订该规定。
一、组织设置
1.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全面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主任委员全面负责此项工作。
2.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医务科负责日常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办公室成员还包括药学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微生物学实验室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及感染、呼吸科等临床科室抗感染治疗专家。3.临床科室设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科室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有抗菌药物应用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
二、职责与任务
1.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根据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与监督。检查与指导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的工作。定期对医院的抗菌药物的购进、使用、停用进行审定。
2.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下具体负责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具体职责为:
①制定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细则并组织实施与监督。②定期对病原体分布、种类、药敏及院内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向全院通报。定期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向药事委员会报告,并具体落实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作出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进行调整的决定。定期分析部分重点科室(如 ICU、血液科、呼吸科等)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提出临床经验用药方案。
③结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及微生物监测情况有计划调整医院抗菌药物的购进、使用和停用。
④督促临床人员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⑤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⑥组织检查与考评。
⑦创造条件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工作。
⑧组织评价各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出淘汰疗效较差和不良反应严重的抗菌药物的建议。
3.感染管理科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定期向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提供院内感染的相关信息。4.护理管理部门协助组织培训,督促、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5.检验科负责全院微生物学监测,开展病原体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并向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提供相关信息。逐步开展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的监测。
6.临床科室药物管理小组负责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现状的收集,药敏调查、联合用药情况的汇总,药效调查,感染现状的调查及信息反馈。
7.微机(信息)中心按照抗生素分级管理要求,负责对医生使用抗生素电脑处方权限进行限制,并定期维护。
三、管理要点
1.医院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重点加强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及喹诺酮类药品的使用管理。具体分级目录和要求另见医院有关规定。
2.重点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特别是清洁手术(一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3.定期组织临床合理用药培训与考核,加强对医生抗菌药物使用处方权、药师调配权的管理。
4.每月组织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的专项点评和监督考核工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要进行通报,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各项指标在规定范围内,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科室绩效管理。对专项点评中连续出现3次超常处方的医生,医院将首先提出警告,再出现2次时即取消其处方权;对不能发现或阻止超常处方的药师,医院将取消其抗菌药物使用调配权。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各项指标超常的科室,医院将组织专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追究相关医生和科主任的责任。
四、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一般性规定
1.临床医师必须接受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的培训。住院医生在 5 年规范化培训中须增加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考核内容;主治医生及其以上人员必须参加培训学习并记继续教育学分。医院将对考核合格的医生赋予相应的处方权限。
2.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可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经主治医师以上专业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高级专业职称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 1 天用量,并需填写《抗菌药物使用审批表》,经上级医生同意签字(补签)后报医务科备案。使用带“*”三线抗菌药物时,需召集院感染治疗专家以及药学、微生物学、感染管理专家等会诊,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务科备案。带“*”三线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3.联合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使用时应经科主任批准并报医务科备案(治疗结核分支杆菌药物除外)。
4.抗菌药物使用必须有相关诊断及病历记录。
5.三级医师查房应含有抗菌药物应用内容(如抗菌药物使用、更改及停用等)。
6.控制住院和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不超过60%和20%。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应不低于3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以下。
7.药剂科负责门诊处方日常管理,对违反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定的医生,有权拒绝发药,并予登记备案;对于住院病人违规使用特殊抗菌药物,要向有关部门反馈,医务科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分析。8.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办公室应及时通报新引进和停用抗菌药物的有关信息,并统计各科抗菌药物消耗数量及类别,对二、三线抗菌药物应做到宏观调控,总量紧缩,以减少多重顽固耐药菌株的产生。
9.定期出版《药讯》,报导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并及时反馈临床。
10.临床药师要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参加查房,主动为临床用药服务,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菌药物的信息。1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纳入我院内部质量管理考核,执行情况与科室、个人绩效挂钩,奖惩分明。
12.对于严重违反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定的个人,医院将采取通报批评、限制或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等措施。对使用超常、可能造成院内广泛耐药的抗菌药物,医院还将采取总量控制、停止使用等措施。
邳州市中医院 医务处
药事办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篇5
申请科室:申请时间:
患者姓名住院号床位号
目前诊断
使用理由(临床指征、实验室依据、其他)
1、体温: ° C,寒战(有/无)
2、白细胞计数(WBC):/L,中性粒细胞(NEUT%):%
3、院内获得性感染(是/否)
4、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否),留置时间小时
5、病原学检测:(是/否),标本(未检出/检出菌)
6、药敏试验:1.未做 2.做:(相符/不相符)
7、有因素影响感染治疗的基础疾病、(是/否)天内使用过抗菌药物,药品名称
8、申请使用药品品名规格用法用量使用天数天
申请医师签名:年月日
会诊审核意见:会诊人员签名:年月日 注:按照卫生部相关规定
1、请在病史中记录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与使用原因
猪场抗菌药物使用失误分析及对策 篇6
猪场抗菌药物使用失误分析及对策
抗菌药物是兽医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但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现象却十分严重. 在此对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情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猪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对策.
作 者:柴雪忠 冯秀丽 作者单位:柴雪忠(浙江衢州市柯城区花园乡兽医站,浙江衢州,330802)冯秀丽(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以虎兽区经营部,浙江金华,321007)
刊 名:养殖与饲料 英文刊名:ANIMALS BREEDING AND FEED 年,卷(期): “”(2) 分类号:S8 关键词:抗菌药 合理使用 猪病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6—2008年我院门诊西药房12月份的处方资料进行统计, 依次为25389张、25932张、26191张, 对抗菌药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包括:抗菌药处方量占处方总量的比例、抗菌药的剂型分布、抗菌药的使用种类、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等,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 采用世界组织 (WHO) 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DD) 法分析各种抗菌药物的DDDs, 即用药频率。DDD值为成人的每日平均用药量, 各种抗菌药物的DDD值参照《新编药物学》15版和药物说明书, 并经临床用药实际确定。计算公式:DDDs =总用药量 (g/mg) /该药DDD值 (每人g/d或每人mg/d) 。
2 结果
2.1 抗菌药处方的使用情况
根据2006—2008年我院门诊西药房12月份的处方资料, 抗菌药的处方量成明显上升的趋势, 而连用的处方呈下降趋势, 排除口服和注射两种剂型, 其他剂型的抗菌药物处方明显增多, 表1所示。
2.2 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
根据2006—2008年我院门诊西药房12月份的处方资料, 头孢菌类抗菌药物是我院近年来门诊使用最为广泛的抗菌药物, 如表2所示。
2.3 排名前10位的各种抗菌药用药频率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12月份用药频率最高的药品为头孢克洛, DDDS值为785;2007年12月份用药频率最高的药品为阿莫西林胶囊, DDDS值为806, 2008年12月份用药频率最高的药品为头孢呋辛酯片, DDDS值为763, 如表3所示。
2.4 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我院门诊2006年12月份处方总量为25389张, 抗菌药处方总量为5234张, 不合理用药处方总量85张, 占1.62%;2007年12月份处方总量为25932张, 抗菌药处方总量为5416张, 不合理用药处方总量73张, 占1.35%;2008年12月份处方总量为26191张, 抗菌药处方总量为6947张, 不合理用药处方总量81, 占1.17%。由此可见, 2006—2008年不合理处方的比例逐年下降, 这与临床医生愈加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密不可分。
3 讨论
3.1 导致我院不合理用药处方的主要原因
3.1.1 不具备抗菌药物的联用指征
有的处方中将阿莫西林与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分散片合用, 前者为青霉素类, 后两者为大环内酯类, 二者合用致药物发生拮抗;还有的抗菌药物因为联用, 不良反应及毒性增加, 如两种以上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常导致耳毒性和肾毒性增强, 神经肌肉阻滞。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联用也可致某些毒性增加, 如氨基糖甙类与头孢菌素联用可致肾毒性增强, 其与其它药物联用如与强效利尿剂联用, 可使耳毒性增强。此外, 抗生素与输液的配伍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
3.1.2 不熟悉抗菌药物性质
有的处方针对成人开具的药品剂量偏低, 没有达到抗菌的血药浓度, 或治疗的疗程不足, 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病情反复, 严重贻误患者的治疗;还有的处方开具的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偏高, 应该1次/d的抗菌药物, 开具2~3次/d, 不仅没有提高疗效还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如氟喹诺酮类药物半衰期长, 体内代谢慢, 每天使用2次以上容易导致惊厥等药物不良反应;该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 其抗菌效果取决于给药剂量而不是给药频率, 而且该类药物的抗菌后效应长, 宜采用1次/d给药。
3.1.3 不具备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
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大多数由病毒引起, 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而临床上许多处方在开具感冒药的同时都要开具某种抗菌药物搭配使用, 这样不仅严重影响感冒药的疗效, 还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应尽早让临床医生认识到这种情况, 避免开具类似的处方;还有的处方没有明确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谱, 对由于不同菌群导致的疾病, 开具没有针对性的药物, 严重影响治疗。
3.2 保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3.2.1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严格掌握适应证, 抗菌药物治疗的适应证主要为细菌性感染, 其次为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对于一些纯粹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伤风感冒或者是发热原因不明者, 一般不宜马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应通过检验,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 有针对性地用药[1]。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有明确的指征。如用于预防昏迷、休克等患者并发感染, 或清洁手术预防术后感染往往徒劳无效;皮肤和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 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
3.2.2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
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约25 %发生协同作用[2];60 %~70 %为无关或累加作用, 大多数为无关作用;而5 %~10 %发生拮抗作用, 所以为了尽量减少和避免由于联合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 必须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参考指征, 只有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 才可以考虑联合用药:混合感染, 严重感染, 或是感染部位为一般抗菌药物不易透入;抑制水解酶的菌种感染;为防止耐药菌株的发生而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者, 而该类细菌极易产生抗药性者。
3.2.3 熟悉抗菌药物的性质
要根据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患病部位、严重程度和生理病理情况, 选用适宜病情需要的抗菌药物品种, 全面了解其抗菌的作用机制还有不良反应, 如对于喹诺酮类药可损害幼儿的软骨的药物性质应牢记, 避免在儿童发育时期使用, 防治造成支重关节面损伤糜烂[3], 从而影响骨的代谢和发育。选择抗菌药物适宜的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 特别注意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或过短, 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种类过多导致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更新一代的周期需要6年时间, 而细菌耐药的困境性的产生周期却只需2年时间。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水平, 医院应定期组织临床医生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讲座, 普及有关知识, 强化合理用药意识,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特别是在联合用药和配伍时, 应全面考虑这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卜秀芹, 卜文红.浅谈抗菌药物的滥用危害及其合理应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0 (2) :106-108.
[2]张凤仙.我院抗菌药物门诊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 26 (2) :148-149.
抗菌药物在我院儿科门诊使用分析 篇8
关键词 儿科 抗菌药物 门诊 分析
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儿科尤为严重。因此,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儿科临床的首要问题。现就儿科2011年1~8月906张处方中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11年1~8月906張儿科门诊处方,从中选取含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抗菌药物处方的比例、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联合用药、不合理方面等情况。
结 果
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在906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521张(57.51%),其中单用、二联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385张和136张,使用率分别为73.90%、26.10%。
抗菌药物的种类和频率:在521张抗菌药物的使用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青霉素类,其次为头孢类、大环内酯类。这与儿童生理特性和儿童病种基本相吻合,抗菌药物的使用较为合理。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在联合用药中以青霉素类加头孢类多见,其次为头孢类加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以注射用青霉素钠为主,头孢类以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主。
讨 论
不合理方面主要反映在药物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拮抗等方面。在521张含抗菌药物的处方中有一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80%~90%是病毒感染,而处方中大约30%以上使用了抗菌药物。将抗菌药物作为治疗性或预防性使用是不妥的,它不仅引起抗菌药物的滥用,而且还引起耐药菌株的出现。还有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给药的,采用了静脉给药,从而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在用量不当方面,如头孢曲松钠大多按100mg/(kg·次)给予,剂量过大,则血中药物浓度过高,不良反应增加。阿奇霉素与阿莫西林同服,一类为快速抑菌剂,一类为快速杀菌剂,两者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从而降低疗效。
以上资料显示,我院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57.51%。与卫生部提出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说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目前药物治疗仍以抗菌药物为主。抗菌药物单用73.90%,两联用药26.10%,从一个侧面反应我院儿科医师用药较为谨慎,用药基本合理。我院儿科门诊就诊人员流动量少,广谱高档抗菌药物使用不多,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减轻了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但不合理用药情况依然存在。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该严格按照卫生部2004年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意见》[1],对儿科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明确用药指针,根据病原学诊断和药敏试验有针对的选择药物,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但目前,经验治疗仍是门诊通行的治疗模式。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可引起二重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增加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难度,也是引起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因素。因此,树立合理用药的观念,提高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需要通过每一个医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剖宫产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原则 篇9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卫生部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 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 本细则适用于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五条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由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由医务科、药学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妇产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我院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六条 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 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第二章
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八条 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九条 剖宫产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切口表面以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为主,深部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厌氧菌为主。
第十条 择期剖宫产手术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若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时,如胎膜早破、产前出血(如前置胎盘)等妊娠并发症、临产后的剖宫产手术、产前多次阴道检查以及存在易发生感染的妊娠合并症;术中如手术时间较长及进行宫腔纱条填塞的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等,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
第十一条 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第三章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
第十二条 预防用药时机,一般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静脉应用抗菌药物。
第十三条 预防用药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100毫升,一般应30分钟滴完以达到有效浓度。克林霉素、甲硝唑的用法按药品说明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手术过程和术后4小时,若手术时间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
第十五条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有感染高危因素者,术后24小时内可再用1~3次,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第四章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
第十六条 实施剖宫产手术的手术室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第十七条 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
第十八条 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工作,尽量纠正感染高危因素。
第十九条 产妇在进入手术室前即刻备皮。
第二十条 严格遵守术中无菌原则,细致操作、彻底止血。不提倡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盆腔或伤口。
第二十一条 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皮肤以下各层组织。若发现切口感染,应及时进行相关抗感染治疗,有渗出或脓液的应及时取样做病原学检查。
第二十二条 连台手术时需按手术室消毒要求实施。
第二十三条 术前孕妇和医护人员的准备、环境消毒、器械灭菌、术中通风、术后伤口护理等均应按照外科手术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用药管理
第二十四条 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于剖宫产手术。
第二十五条 对于有特殊病理生理状态的孕妇,预防用药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规定执行。
抗菌药物使用排名通报 篇10
我诊所针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目录,开展自查未发现有违规使用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药物的情况。
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目录中所选取10种以下抗菌药,每种品规控制在两种以内,并制定本机构抗菌药使用目录,严格根据临床适应症使用。今后应完善临床应用管理,并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学习,以期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我诊所一定以此为契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强化管理措施和提高合理用药的能力。
抗菌药物使用排名通报 篇11
[关键词] 抗菌药物;限制性;疗效;监控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75-02
Clinical effect analysis of antibiotics under indicators monitoring and restrictive use
HUANG Xuelian YU Ju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Boluo Coun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Boluo 516100,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restricted use. Methods A hospital in March 2010 - September 2011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prospective monitoring of antimicrobial drug use indicators to break down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Results The indicators monitor restrictive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antimicrobial drug use fell 8.07%; rational drug use rate increased 6.51%; combination therapy decreased rate of 6.53%.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active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of antimicrobial drugs and restricted use of antibiotics after the lower rate, and improve rational drug use rates, control drug-resistant strains appeared and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 Key words ] Antibacterial drug;Restriction;Efficacy;Monitoring
濫用抗菌药物直接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大范围出现及细菌谱的快速变迁,导致较多抗菌药物治疗作用下降,易使医院感染发生暴发及流行[1]。抗菌药物在医院临床使用药物占比重大,是一种涉及科室多、应用患者群体广的药物。为了更好指导、监控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现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9月住院患者行前瞻性监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9月住院患者共1 512例,男806例,女706例,男女之比为1.15∶1;年龄3个月~88岁,平均(56.9±5.3)岁。住院时间:1~75 d,平均(13.8±8.9)d。
1.2 监控方法
由笔者科室专人负责临床查房每周3次,监控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感染疾病诊断、感染时间、原因、相关支持辅助检查数据、抗菌药物使用时长、种类、患者治疗疗效,每周行资料汇总,每月统计分析当月情况,监控信息制表汇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月会议通过后通报科室负责人及全院通告;并根据每月监控指标变化情况制定下个月工作目标值。
1.3 平均指标
对笔者所在医院监控指标分别在2010年3月~2010年12月及2011年1月~2011年9月在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用药、联合用药例数;给药途径、选药依据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用药、联合用药比较
2010年3月~2010年12月(2010年)及2011年1月~2011年9月(2011年)在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用药、联合用药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用药途径、用药依据比较
2010年及2011年临床用药途径、用药依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药物有效率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疗程、配伍药物、药物剂量、途径、不良反应行综合判断,评判等级为合适、欠合适、不合适。汇总结果提示,合适率为55.05%;欠合适率为38.95%;不合理率为6.00%。对患者辅助检查提示明确感染灶、致病菌者,药物有效率为87.06%;不能明确感染灶、致病菌者有效率为33.12%。
3 讨论
结合本组研究,经指标监控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后,抗菌药物使用率2010年63.20%,2011年55.13%,下降8.07%;合理用药率2010年52.91%,2011年59.42%,上升6.51%;联合用药率,2010年46.66%,2011年40.13%,下降6.53%。各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标均向有利化趋势发展。
在行指标监控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需注意以下方面。
3.1 在全院多形式、多次开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基本知识、细菌耐药性成因、药代动力学等相关课题讲座,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行考试考核,促进医务人员更新知识、更替技术,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综合能力。
3.2 对全院抗菌药物行分级管理及指标监控药物使用合理性
充分发挥药事管理、院感管理委员会职能并及时行临床用药技术指导。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疾病诊断等基本病情,在卫生部抗菌药物应用原则指导下,制定疗效稳定、切实可行的抗菌药物管理方案; 制定合理用药评估指标,在综合监控下将抗菌药物评估指标纳入医疗质量目标管理之中[2]。每周定期行临床查房,在临床一线监控用药合理性情况,并于奖罚挂钩,通过全院通报、评比等方式使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透明化,以便提高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自觉度。
3.3 提高对患者入院后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结果的重视度
注重检验标本采集阳性率, 提高检查标本正确采集程序训练及指导,减少送检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假阳性率; 临床用药过程中需减少依靠经验总结性用药,降低用药盲目性,提倡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性高抗菌药物;每季度持续通告医院耐药菌株动态、细菌谱及院感情况。督查医务人员是否据细菌药敏结果及时更换及停用相关药物[3]。
3.4 监控治疗过程中预防性用药
在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中使用三代头孢及更高档次抗菌药物严格控制。建立分线用药制度,普通、常见感染以价廉高效一线抗菌药物为主,降低用药压力、节约医药资源同时可延缓耐药菌发生。
3.5 对常用性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查
在医务科、院感科、药剂科不定期抽查就诊患者涉及抗菌药物处方,对处方中抗菌药物数量、等级、疗程进行记录及点评,发现处方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处予备案处方号、开具医师、错误点并及时与督查所涉及医师改进。
3.6 保护特殊类别抗菌药物
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级别高、剂型新抗菌药物列为临床重点监控药物,对该类型药物使用时必须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需要科室治疗小组负责任同意,在临床资料顯示该药敏感并急需使用情况下予应用,在疗效稳定,病情恢复后及时停药,避免滥用。
结合本组研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可降低患者住院费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利于医院收入结构化转变。医院实施特殊药品专项管理,督促临床医师在药敏结果中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对患者辅助检查提示明确感染灶、 致病菌者,药物有效率为87.06%;不能明确感染灶、致病菌者有效率为33.12%。在感染性疾病患者中尽早、及时行病原学检查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占关键地位。
抗菌药物过度联用,一方面易导致细菌耐药,另一方面使药物不良反应倍增,更易并发二重感染,给患者带来更深层次的危害及临床治疗造成困难[4]。笔者所在医院在对抗菌药物积极实施指标监控及限制性使用后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并提高合理用药率,控制耐药菌株出现及院感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彭蕾.2009年某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2):399-400.
[2] 张秀勤.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56-857.
[3] 张常然.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对监控抗菌药物使用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2836-2837.
[4] Gikas A.Prevalence study of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in14Greek hospitals:planningfrom the local to the national surveillance level[J].J Hosp In-fect,2002,50(4):269-275.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综合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儿科门诊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处方6034张, 其中含注射剂处方、输液处方、抗菌药物处方, 抗菌药物的联用以及常用抗菌药物等情况。
2 结果
我院儿科门诊药物处方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1中可知含抗菌药物处方6034份, 占处方总数的57.99%, 其中口服抗菌药物占含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51.29%, 注射用抗菌药物占50.99%, 其中联合联用药占3.27%。在我院儿科门诊口服抗菌药中, 使用前5位的药物:阿奇霉素第一位、其余顺次为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羟氨苄等。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一方面使小儿的多种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甚至以往一些认为无法挽救的疾病其预后亦大有改观;另一方面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导致了细菌耐物性的产生, 且由于小儿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对药物的毒副作用也较成人敏感, 更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所以儿科的合理用药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十分普遍的今天, 规范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见表2。
目前, 我国卫生部要求抗菌药物的应用率控制在50%以内, 显着超过国际标准 (30%) [2]。而本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率为57.99% (表1) , 已高于卫生部对三级医院的要求。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高, 由于儿科门诊患儿主要以呼吸道感染、腹泻、发热等为主要症状就诊, 治疗疗程较短, 开始治疗时医生一般多为预防性、经验性地使用抗菌药物, 未进一步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因此存在盲目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进而导致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增加和耐药菌株的快速增长。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我院儿科门诊口服抗菌药中使用前5位的药物:阿奇霉素第一位、其余顺次为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羟氨苄等。这可能与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居多有关, 阿奇霉素对多数致病菌, 尤其对支原体、衣原体作用明显, 且不良反应较少, 成为儿科治疗衣原体及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但阿奇霉素价格较高, 对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较重, 而青霉素类由于高效、低毒、价廉的优点在儿科也占有重要地位。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羟氨苄等疗效确切、抗菌谱广, 且能口服给药, 更适应儿科患者[3]。
综上, 医院应采取积极有效地的措施, 促进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首先须提高医务人员和患儿家长合理用药的意识, 医院要积极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是全院医生都能充分认识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性, 并同时做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儿科门诊患儿对发生的不良反应多表达不清, 从而影响及时治疗与诊断的最佳时机, 带来很多不可预料的不良后果。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的抗菌药用药综合使用情况, 旨在为儿科医生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我院儿科门诊6034张处方, 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的抗菌药用药所占比率及综合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含抗菌药物处方6034份, 占处方总数的50.99%。在我院儿科门诊口服抗菌药中, 使用前5位的药物:第一位为阿奇霉素、其余顺次为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羟氨苄等。结论医生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及患儿的具体病情选用, 从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口服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1~10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 (下部) [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6) :379.
抗菌药物使用排名通报 篇13
中国是抗菌药物生产和使用大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较为严重,WHO对世界不同地区的监测报告指出,中国全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74%,联合使用>2种抗菌药物的比率占抗菌药物使用的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就整个国家来说,有50%的人患病时使用抗菌药物,但事实上,只有25%的患者患病时需要使用。近年来,滥用抗生素导致的细菌耐药率上升、新的多重耐药菌的不断出现,我国卫生部为了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先后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2011年至2013年连续3年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出台,更是掀起了督查医院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热潮。
一、我院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1、整治前
抗菌药物在我国滥用现象明显,在我院,情况也不容东观。如抽查门、急诊处方时,发现诊断为感冒、发烧甚至有一例诊断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都应用了抗菌药物。根据统计,2011年共抽查了4174张门、急诊处方,使用了抗菌药物处方1499张,占35.91%,属于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处方有89张,占5.94%。联用2种抗菌药物的处方有501张,占33.42%,联用三种抗菌药物处方的有12张,占0.80%。住院科室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在病历抽查中发现,无论是哪一类的切口手术都会在术后使用抗菌药物,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二联甚至是三联的。住院患者使用率达70%,外科高达97%,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皮肤科抗菌药物使用率竟然100%,DDD值也大得吓人,192DDD,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为89DDD。抗菌药物用金额占药品使用总金额的37.82%,在医院药品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中,就有3到4个品种是抗菌药物,其中1到2个品种是排名前5的,滥用现象明显。
2、整治后
随着一系列整治抗菌药物滥用的相关文件出台,我院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开展了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和治理活动,并陆续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控制细菌的耐药,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2015年1月-8月抽查门、急诊处方7343张,使用了抗菌药物处方1136张,占15.47%,属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2张,占1.06%,联用2种抗菌药物的处方有42张,占3.70%,联用三种抗菌药物处方的有12张,占0.26%。根据2015年抗菌药物专项点评结果显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
用率为53.53%,使用强度为38.76DDD,微生物送检率为20.05%,略低。抗菌药物用药金额占药品总金额的23.83%,在医院药品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中,只有一个品种是抗菌药物。各个科室都基本能按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现大都能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预防用药时间也多数控制在72小时以内。现今,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基本符合整治要求,但在临床应用上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需要继续加强整改。
二、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主要表现
1、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以及药物更换过频
在我院,临床无指征地使用抗菌药物相当普遍,虽然抗生素没有抗病毒也没有退烧作用,但许多医生对感冒发烧的患者还是会应用抗生素。另外,有部分医生由于对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认识不清、掌握不牢,导致频繁更换药物品种。在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中曾发现有一例在7天内更换了4种抗菌药物,其中2种均只用了1天。频繁换药使各种抗菌药物维持血药高峰浓度时间过短或低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过长,无法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反而会加速耐药菌株的产生。
2、抗菌药物选择不当
抗菌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预后影响甚大,但部分医生往往不够重视,习惯选用常用的几种药物而不充分考虑感染程度和细菌是否产生了抗药性;有的则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偏向使用昂贵的抗菌药物;还有的则喜新厌旧,不管什么菌感染,喜欢用“最好”“最新”“最先进”的,如头孢菌类第三代,喹诺酮类第四代等,这样不仅疗效不如意,还会导致病人机体正常菌群严重失调,防御屏障被破坏,抵抗力下降,细菌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并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3、坑菌药物联合应用不当
坑菌素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轻药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控制感染。但很多医生在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不注意用药指征和药物间的协同作用,联用两种会产生拮抗作用的抗菌药物,导致治疗失败。同类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如应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的联合应用,二者属重复用药;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会使血液、肝肾毒性增加;不同种类的联合应用也会导致某些毒性增强,如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会增加肾毒性;β-内酸胺类与大环内酸类药物同时使用可降低治疗效果,产生抵抗作用。
4、用药方法和剂量不当
在临床实际治疗中,给药时间、次数和方式不尽合理。特别是门诊病人,为了静滴方便,一般给药一次/日,但好多药物半衰期很短,如青霉素、头孢他啶等,应一日二次给药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抗菌作用才会增强。还有部分医
生忽视了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是随着剂量增大而上升,错误认为给药剂量越大,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越长或抗菌作用越强。还有些医生按经验给药,忽视用药个体化,未区分老人、儿童或孕妇与成人用药剂量的生理差别。
5、细菌送检率和药敏试验率较低
由于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率是呈正比关系,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导致耐药菌株增加,所以应该根据细菌学检查,药敏试验结果选择1-2种最敏感的抗菌药物作为首选治疗。但我院部分医生都是凭经验用药,冶疗前未及时采集标本送检,直至发现无效时才考虑取标本做药敏试验,这样就易导致患者出现细菌性耐药、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的风险。当然,如果病情危急,也可以根据感染过程,发病部位、症状和体征来推断致病菌,选择一种有效药,待药敏试验报告出来之后,即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解决对策
1、加强医院的管理制度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力度,并实行奖惩措施,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医生的年度考核、经济利益相挂钩。针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临床医生进行相应的知识培训,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尤其要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2、加强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工作
定期统计各科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指标,公布不合理用药典型病例,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的送检率应该达到非限制类≥30%、限制类≥50%、特殊使用类≥80%的要求。
3、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在临床治疗中,首先应防止或减少细菌产生耐药性,因些,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要降低其使用率,尤其是外科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凡属于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一种抗菌药物能秦效时绝不联用2种。确需联用时,可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的交换使用,这样对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因为细菌耐药性产生不一定稳定,有些耐药菌株在停药后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又可以恢复敏感性的。要及时报告细菌药敏实验结果,定期通报我院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排名通报】推荐阅读: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07-06
抗菌药物使用率07-08
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0-06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08-11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07-29
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08-20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试题A卷07-23
抗菌药物强度07-16
抗菌药物分析05-19
抗菌药物费用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