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应用(精选12篇)
抗菌药物应用 篇1
随着抗菌药物的普及和广泛应用, 抗菌药物已成为我国临床常用的一类药物。同时, 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应用所带来的危害, 日益成为严重的医疗问题和社会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保障医疗安全, 提高医疗质量, 2011年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 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整治抗菌药物的临床不规范应用问题[1]。为了解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医院用药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某院整治活动开展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以期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数据, 包括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同时, 抽取整治活动前后涉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的出院病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整治前后的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整治活动前后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63.07%下降至整治后的22.69% (P>0.05) ;Ⅰ类切口预防使用率由整治前的8.7%下降至整治后的2.11% (P>0.05) 。
2.2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2。由表2可见, 与整治前相比, 无病程记录、无副高以上医师查房记录、无选药依据、无联合用药依据、无换药依据、无会诊意见等不合理现象构成明显下降 (P>0.05) 。
2.3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3。由表3可见, 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品种选择、用法用量、术前2h内给药、用药天数限定等方面的合理率均较整治前有明显提高 (P>0.05) 。
3 讨论
物的合理性方面不合格率较高。但是本次专项整治过程中, 医院以培训考核、分级授予处方权、派驻临床药师进科室为推进手段, 动态监管、及时反馈、绩效跟进, 同时通过培训、教育、质控、干预四个手段增强临床科室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使临床医师真正认识到开展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面有了大幅提高。
抗菌药物的管理已初见成效, 在以后的工作中, 医院还将着力促进该项工作, 将不合理的预防用药降到最低。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继续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的管理, 逐步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体系, 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4];充分发挥药事委员会及临床药师的作用, 绩效考核及时跟进, 建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科主任问责制。通过专业监管、绩效跟进和行政介入, 以巩固取得的成绩。
某院在开展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中, 从完善制度、健全组织, 建立信息平台入手, 成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明确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措施, 某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整治前的2.48%降至整治后的
表1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2整治前后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3整治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参考文献
[1]庞家莲, 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的思考[J].中国药房, 2011, 22 (30) :2785-2787
[2]王天元.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促进合理用药[J].医药监管, 2012, 2 (8) :128-129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 [2009]8号
[4]王远光, 潘洁, 彭晓燕.2011年某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 (3) :224-226
抗菌药物应用 篇2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考试题(2012年)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接受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不低于
和。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
,一般应_________分钟给药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
3、I、Ⅱ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开始前____________给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_________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__________小时。
4、《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明确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七种手术患者原则上不得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5、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每题5分,共50分。)
1、肾功能减退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确有指征应用者应调整给药方案。A.青霉素 B.头孢呋辛 C.阿米卡星 D.左氧氟沙星 E.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2、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
A.青霉素 B.磺胺药 C.氨基糖苷类 D.左氧氟沙星 E.万古霉素
3、抗微生物药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中,氟喹诺酮类属于()。A.A类 B.B类 C.C类 D.D类 E.X类
4、新生儿应用磺胺药及呋喃类可引起()
A.灰婴综合征 B.骨骼发育不良 C.新生儿溶血 D.软骨损害 E.肾、耳毒性
5、不能作为手术切口浅部感染的诊断标准是()
A.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B.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C.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SSI D.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感染
E.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肿胀,红热,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
6、下列属于特殊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
A.头孢噻肟 B.头孢地尼 C.头孢西丁 D.头孢匹胺 E.法罗培南
7、下列属于限制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
A.克林霉素 B.头孢唑啉 C.头孢克洛 D.左氧氟沙星 E.磺苄西林
8、某些抗菌药物可抑制乙醛脱氢酶,使乙醛代谢路径受阻,导致在体内蓄积,出现戒酒硫样反应或双硫仑样反应,下列药物不属于此列的是()A.阿奇霉素 B.甲硝唑 C.氯霉素 D.头孢哌酮 E.头孢他啶
9、MDR(Multidrug Resistance)称为多重耐药,请问同时对几类药物耐药可称为MDR()
A.≥1类 B.≥2类 C.≥3类 D.≥4类 E.≥5类
10、下列抗菌药物不需要避光静滴的是()
A.氟罗沙星 B.培氟沙星 C.加替沙星 D.两性霉素B E.头孢硫脒
三、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
1、由下列哪些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算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A.真菌 B.支原体、衣原体 C.螺旋体、立克次体 D.病毒 E部分原虫
2、乳汁中分泌量较高的抗菌药物有()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大环内酯类 D.氟喹诺酮类 E.四环素类
3、需要一日多次给药的抗菌药物有()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氨基糖苷类 D.氟喹诺酮类 E.克林霉素
4、新生儿期禁用的抗菌药物有()。
A.氨基糖苷类 B.喹诺酮类 C.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 D四环素类 E.氯霉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题分析 篇3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近两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临床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2010年开始至今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100份,到目前为止共2152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43%,其中治疗用药比率为51.08%,预防用药比率为48.92%,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历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比率为18.9%,其中围手术期用药时间不规范占5.2%,无用药指证占10.4%,药物选择起点高占46.2%,用药疗程不合理占42.1%,给药频次不合理占5.1%。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比较普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发生医院感染、不良反应产生等,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约100份,共计2152份,其中应用抗菌药物病历1236份,根据各类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综合评价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了解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情况,从而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与方法 原始资料及数据来源于我院微机室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随机抽取的归档病历,共计2152份,应用抗菌药物病历数为1236份。由临床药师负责,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按事先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项目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发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情况、医院感染诊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预后等;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②无用药指证;③药物选择起点高;④用药疗程不合理;⑤给药频次不合理。 1.2 分析指标 用法仅限定日剂量(DDD)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推荐的常用剂量,并参考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常规剂量;药物选择参照卫生部〔2009〕38号文、卫生部〔2011〕56号文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 结果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4
1资料与方法
对本院2005年至2007年的儿科门诊处方进行调查分析, 共计3620张, 统计处方中含抗菌药物的处方数、抗菌药物的品种、数量、销售金额, 计算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 单用、联用的使用率, 分析抗菌药物在儿科中的使用情况。
2结果
2.1 用药情况
调查的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2468张, 占所调查处方总数的68.18%, 可见抗菌药物的使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其中单用率为97.8%, 联用率为2.2%, 见表1。
2.2 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统计中儿科门诊常用抗菌药物共五类, 其中青霉素类有: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有:头孢噻肟钠、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氨苄、头孢克洛;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氨基糖苷类有:庆大霉素, 其他类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使用频率前五位的是: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头孢唑啉钠、红霉素、青霉素。给药形式为口服和静脉推注, 静脉推注为主要给药形式。见表2。
2.3 抗菌药物用药金额排序
使用数量 (瓶/盒) 前5位的是头孢噻肟钠、青霉素、头孢唑啉钠、阿莫西林、红霉素, 见表3。
3讨论
调查显示抗菌药物单用频率较高, 占抗菌药物处方的97.8%, 联合用药占2.2%, 其中三联使用频率很低, 占0.2%, 单用与联合用药相比,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患者经济负担少。儿童患者通常感染较单一且程度较轻, 也是单一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本院在儿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问题上非常谨慎。
统计结果表明儿科应用的14种抗菌药物中多为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在儿科疾病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 首选药物应该是β-内酰胺类, 其属繁殖期杀菌药, 起效快而强, 毒性低。头孢噻肟钠是出现于儿科处方中最多的药, 用药频率占抗菌药物总使用率的一半之多。头孢噻肟钠作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杆菌及部分厌氧菌具广谱抗菌作用, 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严重感染。但应用本品治疗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消化道不良反应, 快速静脉注射可能引起致命性心率紊乱、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罕见的粒细胞缺乏症, 尤其是长期治疗。因此疗程超过10 d者应监测血常规 [1], 根据细菌学检查的结果、药敏试验、抗茵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用药。另外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严重, 有耳毒性、肾毒性。年龄越小其肾功能发育不全, 对药物排泄缓慢, 血浆药物半衰期 (T1/2) 较成人长, 常可造成药物性肾炎和听神经功能障碍而致耳聋 [2], 故本院3例口服使用庆大霉素者应该慎用。
在联合用药中有29例头孢噻肟钠与罗红霉素联用,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其联合应用为经验治疗。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外, 还具有很强的细胞内穿透作用, 能以高于细胞外20~30倍的浓度在巨噬细胞内聚集, 待巨噬细胞迁徙至炎症部位后再释放, 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十分有利。同时利用头孢菌素类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破坏敏感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胞浆膜的完整性, 影响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 保持大环内酯类在菌体内的较高浓度, 从而有利于杀灭细菌 [3]。也有部分是β-内酰胺类之间的联用, 如青霉素+阿莫西林, 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 其因作用机制相同可增加毒性反应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作用, 故不宜合用 [4] 。
儿童用药的给药方式主要是口服和静脉推注, 其中以静脉推注为主, 因为儿童感染细菌较快, 静脉推注显效快, 且婴幼儿口服给药较困难, 故选择静脉给药。
统计显示头孢噻肟钠的用药金额排在第一位, 占总金额的52.11%, 其次为阿奇霉素, 占总金额的19.78%, 阿奇霉素用药量仅排在第七位, 说明此药价格昂贵。而青霉素用药量排在第二位, 用药金额仅占总金额的2.36%, 头孢唑啉钠用药量排在第三位, 用药金额占总金额的4.72%, 说明这两种药相当经济。
总的来看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本院科处方中的主要药品,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本院用药考虑到患儿的临床指征及经济状况。儿科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86-489.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515-4520.
[3]程书权, 孔淑敏.大环内醇类抗生素在某些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世界临床药物, 2005, 11 (26) :332-333.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篇5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将我院12月份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反馈如下:
一、统计结果:
2011年12月份出院患者1743份实查1396份。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89.5%;
2、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49.6%;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39.9%; 3、12月份细菌学检查133份(儿科支原体检查),送检率19.2%。
二、结果分析:
1、从调查情况来看:我院抗生素使用率89.5%,明显超标(二级医院<60%)其中治疗使用49.6%,预防使用39.9%。
2、12月份标本送检率19.2%,大多科室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多数均为经验用药,未能根据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性用药且更换频繁。
三、改进措施
1、成立以医务科、药械科、感梁管理科组成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培训。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科室质量管理挂钩,由科室负责人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2、我院是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虽然已成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且开展了相关工作,但临床微生物小组技术力量薄弱,分离、培养、鉴定细菌病原学及药敏试验能力有限,希望医院领导能安排相关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微生物鉴定水平。
3、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合理选择应用抗菌药物,以确保抗菌药物使用安全、合理、经济、有效,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率控制在60%以下。
院感科
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调查与干预 篇6
關键词 抗菌药 合理应用 使用频度
资料与方法
2006年7~12月间我院临床药学合理用药查房记录中不合理用药资料110份,住院药房电脑储存数据。
方法:按照《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检查原则》的不合理用药因素分项列表,统计各种不合理因素,按住院药房电脑提供的2006年7~12月间的各种抗菌药物的消耗数量,以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药物利用情况的分析判断指标。DDD参照药物使用说明书、《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及临床实际情况而定。将统计时间段内的不同药品消耗剂量(根据同一品种的不同规格、剂型、厂家折算计算其总剂量,除以相对应的DDD,即得该药的DDDs用药频度)并进行排序,进行不合理用药评价。
结 果
不合理用药情况:按《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检查原则》的不合理用药因素分析,可见我院住院病例不合理用药突出表现在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不合理(占61.8%),用药档次高(占19.1%),疗程时间不明确(占10.0%)等三个方面。
各种抗菌药物的DDDs及住院用药排序:头孢米诺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纳DDDs明显高于其他抗菌药物,同时DUI分别为1.65和1.80,基本与不合理用药检查中的普遍高档次、大剂量用药相吻合。头孢克圬片DUI达3.0,估计与口服药的出院带药有关。
讨 论
用药剂量与间隔时间的不合理:调查结果中发现头孢米诺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纳普遍存在用药剂量偏大的问题。头孢米诺为半合成头孢类,活性与三代头孢相似,特点是对β-内酰胺酶稳定,能抑制细菌胞壁中肽聚糖成生G-菌所特有的脂蛋白,并能与G-菌特有的外膜脂蛋白的二氨基庚二酸结合,在短时间内显示很强的双重杀菌作用,对G-菌的杀菌作用较其他同类药物强。根据药品说明书及《新编药物损害》中提供的治疗方案为每次1g,每日2次静注或静脉滴注,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时,成人1日可用到6g,分3~4次给予。合理用药检查中发现,呼吸内科及腹部外科使用头孢米诺频度最高,常规剂量用到每次2g,每日2次静滴。检查中发现结肠癌术前预防用药,头孢米诺3.0g静滴;青光眼术后预防感染用每次2g,每日2次静滴。临床认为是保证用药效果而采用的冲击疗法。
在用药方案的制订上,应考虑到其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特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PK、PD特性,将抗菌药物分为两类,即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两类。如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球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林可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等,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用T>MIC表示。动物实验表明:头孢菌素的T>MIC占两次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分别为35%~40%和60%~70%才显现其抑菌和最大的杀菌活性。曾经认为β-内酰胺类多采用1日大剂量冲击疗法。目前观点认为要增加其疗效,持续延长给药,或日剂量分次给药,缩短给药间隔才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临床调查中也发现,对一些浓度依赖性药物(由于考虑其不良反应)却仍然采取日剂量分次给药的方式,氨基糖苷类是浓度依赖性的代表药物,其杀菌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提高峰浓度(Cmax)与MIC的比值能最大限度地根除细菌。有报道Cmax/MTC>8的患者91%达到临床治愈,而Cmax/MTC≤4的患者,只有12.5%达到临床治愈。多数氨基糖苷类药应改为日剂量单次给药,依据是:除了获得大的Cmax/MTC外,氨基糖苷具有确切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日剂量单次给药,提高峰浓度,又显著降低谷浓度,减少体内的蓄积。大量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这种给药方案可提高疗效,且减轻耳、肾毒性。另外,传统的给药方案第2次间隔8~12小时给药,正值细菌耐药性增加,而间隔时间延长后,细菌敏感性已大部分恢复,给药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氟喹诺酮也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日剂量单次给药可提高疗效,但神经毒性的浓度依赖更加显著,因此不建议单次给药。是否选择延长用药间隔的高剂量治疗方案,还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盲目提高用药档次:我院使用抗菌药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用药档次高。DDDs最高的是头孢类衍生物头孢米诺,其DDDs为12723;而排名第2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纳,其DDDs为9849;而青霉素G的DDDs仅为251;庆大霉素DDDs为1143;红霉素DDDs为799。6个月中,二代头孢类头孢呋辛钠的DDDs为1200,而一代头孢已从临床上销声匿迹。进一步统计出一线用药仅占27%,二线用药为60%,三线用药为7%,在手术预防用药和临床用药中都有体现。治疗药物选择高档次抗菌药,缺乏用药的依据,以β-酰胺类为例,多选择新的价格较高的药物或三代头孢及其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作为首选。
抗菌药物选择应根据感染部分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的因素综合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应首选针对病原菌的敏感药物,对于G+而言,一代头孢的作用优于二代及三代头孢,三代头孢对G-作用较强,研究证实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限制使用可以减少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产生。对重症感染可以首选抗菌力强和抗菌谱广的二线药物,治疗一段时间(24~27小时)后,可根据病原学培养和细菌敏感试验结果,改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菌药物。此降阶梯使用可以抓住治疗时机,保证治疗效果,又可避免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快速产生的菌群失调和引发耐性药等不良后果。
用药时间控制不合理:关于合理用药的疗程,一般宜用到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感染用药,应根据术后体温、引流的情况和性质决定是否用药和术后停药时间,一般手术后3天停药。如治疗特别困难且后果严重,可将预防用药的时间延长到5天。长期用药可引发毒性和耐药的产生,甚至可以引发二重感染,使治疗复杂化。如果疗程较长或治疗效果不理想,可以采取联合用药或交替用药的方式。
联合用药可通过其协同作用达到控制严重感染的目的,可避免增加剂量或延长治疗时间或提高用药档次带来的毒性反应、二重感染或产生耐药的弊端。繁殖杀菌剂如β-内酰胺和禁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合用,可获得协同杀菌效果,但不宜将两种药在同一瓶中静滴,不主张两种β-内酰胺的联合应用,以防止一种诱导的β-内酰胺酶破坏另一种β-内酰胺药物或者发生竞争性拮抗。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合用,过去认为有拮抗作用,但目前认为可以联用,可增加抗菌覆盖面,尤其是怀疑合并感染时,另外也提高了对支原体的抗菌活性。我的观点认为:多数G-杆菌可以形成“生物膜”,使用大剂量大环内酯可抑制生物膜的形成,使抗菌药物在组织中充分发挥杀菌作用,联合用药最好是先用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后用快速抑菌剂大环内酯类。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篇7
正常情况下, 大多数新启用抗生素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菌产生耐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 然而不正确的使用, 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 联合用药日趋增多, 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具体患者具体分析, 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1 临床上不宜用抗菌药物的几种情况
1.1 病毒感染的疾病不宜用抗菌药物
如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伤风感冒等, 实际在临床上常见到治疗流感及上呼吸道感染使用各种抗菌药物, 并且往往一个患者多次反复用抗菌药物, 结果病情不但未好转, 而且给患者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
1.2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菌药物
因发热通常由于病原体感染而引起, 也可由机体免疫反应、异体蛋白、药物等引起。例如现在常注射的儿童预防疫苗, 往往会引起发热。一般来说, 发热不太高时, 机体的白细胞增加, 抗体生成增多, 因此发热是机体与病原体进行斗争的防御性反应, 它可为疾病诊断提供线索, 故在未确诊前切记滥用抗菌药物, 以免掩盖症状。
1.3 尽量避免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因抗菌药物局部使用易于致敏, 同时若大面积局部应用还可以产生全身中毒反应, 因接触细菌的药物浓度不高, 易于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1.4 严格控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因预防性应用常不能阻止感染发生, 而易产生抗药性, 一旦感染, 致病菌常高度耐药而使感染更难控制。严格掌握适应证, 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 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 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 体内过程与疗效关系。
2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抗生素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抗药性的产生。抗生素按作用性质可分为4类:繁殖期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先锋霉素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等;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联合应用预期可能产生协同、累加、无关或拮抗作用。
2.1 联合用药适应证
混合感染;严重感染;抗感染药难以到达感染部位;抑制水解酶的细菌感染;需较长时间应用抗感染药, 且细菌对其易致抗药的 (如结核杆菌) 。
2.2 临床常见联合用药
在病原菌及药敏情况不明时, 可凭经验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一旦药敏试验出结果后, 根据药敏试验用抗生素。 (1) 葡萄球菌感染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时, 有人主张以红霉素或先锋霉素为基础联合应用其他抗生素:如红霉素加氯霉素;红霉素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红霉素加利福平或杆菌肽;先锋霉素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先锋霉素加万古霉素或杆菌肽。 (2) 肠杆菌感染因易耐药常采用氨基糖苷类加广谱青霉素;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加氨苄西林或氧哌嗪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加头孢菌素 (头孢唑啉、头孢呋肟等) 。 (3)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采用联合用药。临床上多采用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与多黏菌素、磺苄青霉素、呋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联合。 (4) 变形杆菌感染以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为基础, 联合应用氨苄西林。 (5) 草绿色链球菌性心内膜炎和肠球菌感染时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效果很好。
2.3 抗菌药的配伍
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联用时, 如在体外混合, 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可使庆大霉素部分失活而降低疗效。因此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联用时, 都应分别溶解分瓶输注。头孢类与青霉类相同, 在溶液中稳定性低且易受p H值影响, 严禁与酸性药物 (如维生素C等) 或碱性药物 (如氨茶碱、碳酸氢钠等) 配伍。青霉素类的杀菌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 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对治疗有利。若采用静脉给药时, 宜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在100ml液体中, 于0.5~1h内滴完。某些抗菌药物的联用, 除协同作用外毒性也增加, 如2种以上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常导致耳毒性和肾毒性, 神经肌肉阻滞增强, 氨基糖苷类与头孢菌素联用可致肾毒性增强;与强效利尿药联用, 可使耳毒性增强, 也可影响抗生素疗效。
3 抗菌药物监测与最佳给药方案
3.1 抗菌药物监测的指标
(1) 最低抑菌浓度 (MIC) 监测, 保证用药有效性。 (2) 联合药敏试验, 以制定2种或多种药物联用后, 属协同、相加、无关或拮抗的相互作用。 (3) 血清杀菌效价 (SBA) 这一指标可反映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的综合指标。峰时≥1∶8, 或谷时≥1∶1, 临床可获较好的疗效。 (4) 抗生素后效应 (PAE) , 指细菌与药物接触后, 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一段时间抑制的效应。以上工作为临床制定最佳给药方案, 提供了可靠科学依据。
3.2 最佳给药方案
成功的抗生素治疗, 还必须了解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及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和规律, 从而建立最佳给药方案。关于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 许多专家提出有别于传统的方式方法, 氨基糖苷类国外主张每天1次大剂量给药比多次小剂量用药不良反应明显下降。选择适当的给药时机, 有目的的选择抗菌药避免频繁更换或中断, 使血药浓度保证达到MIC水平及减少外用等, 都是避免耐药菌产生的重要措施。
还要强调一点, 要考虑药学经济学, 即医疗费用问题, 做到治病的前提下, 选价格低的药物, 减轻社会和患者负担。
4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苷类损害第8对脑神经, 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可致神经肌肉阻滞, 表现为呼吸抑制。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2) 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3) 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 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血胆红素值升高。四环素类、无味红霉素类和抗肿瘤抗生素引起肝脏损害。多黏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4) 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 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5) 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 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可引起二重感染, 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 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伪膜性肠炎最多见, 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临床较多见, 以β-内酰胺类、链霉素、氯霉素为常见。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 如链霉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
5 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情况
(1) 无明确应用指征; (2) 用法、用量不适当, 如用药时间、给药途径、剂量过大或过小; (3) 不注意配伍禁忌, 不合理联用; (4) 药物更换过于频繁; (5) 把抗菌药物作为退热药和不适当的预防性用药。
6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后果
(1) 造成药物和经济浪费; (2) 造成治疗失败; (3) 增加了不良反应和二重感染的发生率; (4) 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各国包括我国滥用抗生素现象严重, 必须尽快采取对策, 以防止耐药性菌的产生。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8
抗菌药物应用是否正确、合理, 基于两方面:有无指佂应用, 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①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方有指佂应用;②尽早查明感染病原, 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③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用药物: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和人体药动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 特点不同, 各有不同的适应证;④抗菌药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制订治疗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选用;②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③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 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者初始治疗应给予静脉给药, 以确保药效, 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尽量避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物不可局部耳滴;④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 杀灭感染灶病原菌, 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⑤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 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 h, 对特殊情况, 应妥善处理;⑥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佂:单一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效治疗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由于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 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
2药物的选择
2.1 明确诊断
确定是否需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选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 但病毒感染时选用抗菌药物就没有必要。咽炎、喉痛及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为病毒引起, 应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可是普通感冒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比比皆是。
2.2 明确治病菌
同一种细菌可引起几种疾病, 如葡萄球菌可引起阑尾炎、蜂窝组织炎、气管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等。而同一种疾病也可由几种细菌引起, 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由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因此, 有抗葡萄球菌作用的青霉素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和明确的致病菌, 选用药物就有了可靠的依据。
2.3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选择药物时应将用药的安全性放在首位, 选择具有合适抗菌谱的药物的同时应了解该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癫痫患者或有癫痫史者应慎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因可能诱发癫痫) , 孕妇禁用有胎毒性药物。
3用药的疗程
应用抗菌药物时疗程要足, 以免感染复发。一般认为, 抗菌药物最短疗程是5~7 d, 对一般急性感染, 在体温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3 d。
4联合用药原则
4.1 没有明确的指佂不宜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伤寒或副伤寒单独选用氯霉素, 肺炎双球菌感染单用青霉素G等都会收到好的疗效。
4.2 协同药物的选用 联合用药时要符合用药适应证, 选用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 一般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即可,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没有必要。治疗细菌感染,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最普遍, 该联合具有最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 可提高疗效。
5严格控制预防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符合利大于弊的基本原则, 应有明确的指佂。应用时, 应选用杀菌药物且疗程要短 (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慢性病例除外) 。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针对所要预防的感染菌而选择药物, 做到有的放矢;最佳预防给药时机是在麻醉诱导期或作切口前半小时 (静脉给药) , 使在组织受细菌感染时, 患者血中及组织内药物浓度已达高峰。因此最适当的给药方法是手术切口前30 min静脉给药。预防性用药一般≤24 h。预防性用药一般只需一种药物, 多数不需联合用药。
6合理用药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6.1 氨基糖苷类的给药方案
氨基糖苷类1日1次用药已日益被广泛采用, 其依据为: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与药物在肾组织中的积聚量成正比, 每日给药剂量同时, 1次给予较大剂量者其肾组织和内耳组织内药物浓度较分次给药者低, 提示减少给药次数适当加大单次给药量可能减少药物在上述组织内的积聚量, 从而减低耳、肾毒性。②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 (PAE) , 故可延长给药间期。③细菌对该类药物的适应性耐药。
6.2 β-内酰胺类给药方案
β-内酰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 其抗菌原则是适当缩短用药间隔时间, 而不必增大每次剂量, 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每日用药总量分3~4次给药。
6.3 氟喹诺酮类在儿童中的合理应用
本类药物在幼龄动物中引起的软骨损害限制了儿童患者使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类药物不宜用于18岁以下骨骼生长发育尚未完全的患儿。
6.4 药理拮抗
头孢唑啉纳静脉滴注同时口服罗红霉素片, 两者合用疗效可能下降。原因是前者是针对微生物繁殖期的杀菌药, 后者是速效抑菌药, 两者合用罗红霉素可降低头孢唑啉的效价产生拮抗作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同时口服克林霉素胶囊, 作用机制相试, 均竞争细菌同一靶位, 而拮抗同类药物。
6.5 注意特殊病理, 生理状况患者的应用
①肾功能减退患者,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②肝功能减退者应避免使用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
该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门急诊处方共7 800张,依据卫生部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相关文献资料,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分类、整理及统计分析,包含项目有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使用率、DDDs(该药品消耗量/该药品DDD值),以及合理使用二联、三联抗菌药物的比例,同时对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配禁忌,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抗菌药的使用率及联用情况
7 800张处方当中采用抗菌药物处方有1 975张,占所查处方数为39.5%,其中,单种抗菌药物处方为2 730张,2种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894张,3种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17张,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187张,分别占应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35%、11.46%、0.21%、2.39%。
2.2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在7 800张处方中,有203张处方属于不合理使用,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0.28%,见表3。
3 讨论
该次抽查处方结果表明该院门诊、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5%,低于卫生部最新规定的45%[1]
使用率的要求,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较高,这可能与部分临床医生不根据病原菌检测,单凭经验选择高端,广谱抗菌药物有关。该院在2012年针对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并加强了临床药师对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监督指导,第四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品种数也明显减少。其中给药方案、重复用药,溶媒不当、拮抗作用、熬合作用一集不良反应等是不合理处方的主要表现。
3.1 给药方案
在抽查的处方中发现青霉素G钠的日剂量1次/d 2静滴,β-内酰胺类对大多数细菌的抗菌后效应(PAE)较小,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所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即T>MIC。β-内酰胺类的血浆半衰期对T>MIC有影响[2]。多数青霉素的血浆半衰期约为30~60 min,故青霉素G钠的日总量应分4次给药方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3.2 重复给药
通过该次分析发现该院门急诊二连用药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注射用青霉素与阿莫西林颗粒联用,疗效不一定增加,应为两者竞争作用靶位而产生药理拮抗,使毒性增加。又如,口服克拉霉素同时静脉滴注青霉素,因青霉素为杀菌剂,在细菌的繁殖期起作用,而克拉霉素是抑菌剂,抑制了细菌的繁殖,青霉素起不到杀菌作用,从而影响了疗效,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氨苄西林+青霉素钠属同类品种,罗红霉素+克林霉素同时使用也属于同类品种联用,其作用部位相同,非常有机会竞争同一部位而导致拮抗现象发生,造成药效降低以及发生不良反应,可引发正常菌群失调,易继发真菌感染,所以不宜联用。门诊患者多为轻中度疾病,疗程短的特点,多数医生都是根据经验选药,而个别医生直接选用了第三代头孢菌素加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用药起点高,抗菌过宽,影响了患者的正常菌群平衡,容易造成二重感染。
3.3 溶媒不当
在所抽查处方中发现多例青霉素钠注射液用葡萄糖作溶媒剂,这属于溶媒不当,因青霉素钠在中性溶液中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可加速分解。葡萄糖注射液属于偏酸性(p H3.2~5.5)能够加速青霉素钠分解,导致其抗菌活性的下降,而且很容易产生致敏产物,造成过敏反应的发生几率增加,因此静滴时宜选用中性的0.9%氯化钠溶液。
3.4 拮抗作用
克林霉素与红霉素联合使用,因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合用时竞争相同靶位而导致拮抗作用产生,克林霉素与头孢唑肟联合使用,头孢唑肟为速效杀菌剂,对静止期的细菌几乎不起作用,只对繁殖期的细菌起作用,克林霉素是细菌生长效率抑菌剂,两者联用会出现拮抗作用,应避免联用。
3.5 熬合作用
此类现象主要出现在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与含镁、铝的制剂、酸剂、铁剂等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合用形成熬合物,使左氧氟沙星吸收减少,建议避免同时使用,而应间隔几小时服用。
3.6 不良反应
左氟氧沙星与茶碱类合用时,可能由于细胞素P450结合部位的竞争性抑制,致茶碱类自肝清除率明显减少,消除半衰期延长,出现茶碱类,有关中毒症状的,如恶心、震颤、情绪激动等,联用时应测定茶碱类血药浓度和及时调整剂量。左氧氟沙星与美洛昔康不宜合用,因喹诺酮类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可能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并有发生惊厥的危险性[3]。克林霉素+头孢哌酮+甲硝唑可使伪膜性结肠炎增加[4],克林霉素和甲硝唑都对厌氧菌有作用,不应同时使用,建议用头孢哌酮与甲硝唑合用即可。
摘要:目的 探讨该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防止细菌感染性疾病很有效,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则可造成耐药菌的增加,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造成较多困难等问题。方法 随机抽查该院门诊,急诊处方7 800张进行分析,统计该院抗菌药物门诊使用率,药物的种类和使用频率及联合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仍需进一步提高,希望通过该次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合理使用率。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5℅,涉及47个品种,单用抗菌药物处方所占收率为75.23℅,用药合理性处方占95.44℅。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希望通过该次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合理使用率。
关键词:急诊,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卫生发[2000]431号.
[2]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63.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5-564.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的综合性医院,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视,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药师定期对门、急诊、住院处方随机进行抽查,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以期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1.2 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2007年间门诊、急诊、住院处方共8 318张,调查分析抗菌药物应用状况。结果:8 318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5 831张(70.1%),其中预防性用药占77.06%,治疗用药占21.58%,无指征用药1.36%;所有用药中,经验用药占87.82%,根据药敏选药仅占12.18%。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严格掌握应用指征,做到合理用药。见表1~表3。
1.3 抗菌药物应用标准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临床用药须知》,其判断标准主要依据选药评价、药动学指标、联合用药及药效学指标。
2 分析与讨论
2.1从表1和表2可见,使用种类(数量)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共计使用了3 228次,占总用药量的55.3%,其中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各占5种,表明限制使用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非限制的药物高。
2.2本次调查发现,我院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相差较大,这与各科室相应的感染性疾病有关,及其预防和局部用药有关。如五官科多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红霉素眼膏等非限制使用药物作为眼部感染的局部用药,使用限制性的药物比较多的科室则是外科、神经外科等。
2.3本次调查发现,我院用药还存在误区。抗菌药物用于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物用于预防所有感染;以广谱抗菌药对付常见感染;新药、贵重药疗效优于老药及廉价药;个人经验就是真理。
2.4从表3可见,个别医生Ⅰ类、Ⅱ类手术切口存在依赖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导致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长达7 d以上。Ⅰ类、Ⅱ类手术切口后抗菌药物应用疗程应该控制在术后3 d以内,3 d以上的应用是无效的,属于抗菌药物滥用[1]。
2.5从调查结果可看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分级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5.1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率较低,大部分医生仍凭经验用药,处方中存在“撒大网、捞小鱼”的现象。即一律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由表1可见,使用种类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有7种是广谱抗菌药物。
2.5.2少部分特殊使用药物的处方不合理,在外科使用特殊药物的处方(均为万古霉素)中,有2张处方没有感染科医生会诊记录。
2.5.3存在越线用药,轻度感染就用二线药物的情况。重复用药,抗生素联合使用应有一定的指征,近年来,随着耐药菌株日益增多且门诊、急诊因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进行细菌药敏试验,因此医生常用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期达到良好的抗菌作用。
2.5.4作用部位类同。琥乙红霉素与林可霉素作用机制类同,主要在于抑制细菌细胞肽链延长和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琥乙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的作用部位都在50S亚基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的生化环节而发挥抗菌作用,由于二者竞争核糖体上的结合位置,而且前者亲和力大于后者,影响其抗菌作用,所以两药不宜合用。
3 结论
3.1本次调查表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符合WHO推荐的医院内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但抗菌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要明确抗菌药物治疗和预防应用指征,同时也应兼顾抗菌药物合理给药策略,以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2现将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简述如下:
(1)根据药动学/医效学(Pk/Pd)指导用药。
(2)序贯疗法,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SAT)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治疗用药模式。即在感染初期阶段经胃肠外(主要是静脉途径)给予2 d~3 d抗菌药物治疗,待临床感染征象明显改善且基本稳定后,及时改为口服用药的疗法[2]。
(3)降阶梯治疗:降阶梯的治疗可以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
(4)抗菌药轮换(循环)应用。
3.3药学人员由以前药品供应型向临床服务型转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督导模式的实施密切了医、药、护三者联系,为临床药师提供了向医、护、患者及家属之间宣教药学知识的“窗口”。现在药师要面对医、护、患者及家属咨询,迫使药师不断学习,拓宽药学及医学知识面,提高药师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3.4端正医师处方行为:医师处方行为不是一个静态的标准化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高度个体化的行为过程。通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地规范和衡量医师处方行为,端正医师的医疗作风。
3.5临床用药督导药历:根据治疗方案、用法、用量和服药时间等制定临床用药督导药历。督导专家依据督导药历评价抗菌药物与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与疾病间的相互作用,判断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分析用药合理性及提出用药建议[3]。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实行事前(药师查房)、事中(临床用药督导)、事后(合理用药检查)三个过程监控。
3.6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加强对临床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的监督和分析,加强对临床医务工作者的监督,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诊疗,明确诊断、正确选用对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促进合理用药,使抗菌药物使用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及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常诚.抗生素在预防胸外科择期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9(4):210
[2]吴龙.我国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四大”源头及对策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6,20(4):213
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篇11
【关键词】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44-01
抗菌药物是临床疾病治疗和预防应用交普遍的的一类抗菌药物, 合理对症的抗菌药物与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有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强弱也相互相互联系。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对发挥抗菌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在临床治疗中比较严重 ,出现了用药过程中伤害到患者的治疗需要,而一味追求药物利润,给患者带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1 临床资料:
1.1随机选取2013 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00 例 , 男124例 ,女76 例 年龄16-76岁 , 平均 46岁。
1.2方法:
对抽取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按设计的表格将患者资料逐份填写进去,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病案号、年龄、住院时间、疾病诊断情况、感染病类别、细菌学检查、药敏测试、用药记录,用药记录包括药名、用法、用量、用药时间、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等,将所有资料进行分析统计[1]。
2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3 结果:
3.1 疾病诊断所有患者中,被诊断为感染的患者共106例,占52%。患者的原发病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肺气肿、急慢性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急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胆囊炎、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尿道炎。其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胆道感染等,其中呼吸道感染56例,胃肠道感染20例,泌尿系统感染18例,胆道感染12例。
3.2病原学检查
抗菌素应用状况本组200例患者中 ,以被诊断为感染106 的患者为例 , 其中主要包含了泌尿系统感染 、 胆道感染 、 胃肠道感染 以及呼吸道感染等 。 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有136 例 , 使用率为68% , 主要抗菌药物为青霉素类 、 头孢类、氨基糖昔类、大环内脂类等 。总的来说,我院抗菌素的使用率68%,感染率32%,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6例感染的患者中,有52例患者送病原学实验室检验,病原学检出率为49%,其中有19例中检测出带菌者,7例检查出真菌感染。
3.3 抗菌药分级应用情况
按照药物分级管理要求, 所有患者中,限制性应用抗菌药79例, 其中包括美洛西林、青霉素G、头孢呋辛、庆大霉素、甲硝唑等, 非限制性应用抗菌药88例, 包括头孢他啶、头孢地尼、克林霉素、替硝唑等, 特殊应用抗菌药8例, 包括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4]。
4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要科学,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抗生素进行科学的选用 ,另外要对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副作用进行准确 的评估[5]。世界卫生物质关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一定指导性的要求 , 一般要求使用率要低于30% [6]。
通过对住院患者回顾性的研究和探讨,发现内科住院患者抗菌素使用情况很高,而且高出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的使用范围,高出我国卫生部门规定抗菌素是使用规定范围。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严谨、科学、严格遵循用药适应症并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对抗生素进行科学对症的用药,另外要对抗生素治疗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副作用进行准确、科学的判断和评估。 如果发现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的感染时 ,应综合判断和评估对患者进行联合抗生素用药治疗,比如头抱吠辛和阿奇霉素的联合使用时,一个是抑菌剂,一个是杀菌剂 , 这种联合用药就不够科学[7] 。 联合用药能够给患者带来及时有效的治疗,一定做到做到科学、严谨、认真、负责 的态度,体现良好的医德风貌。在临床抗生素的治疗中,抗菌药物频繁更换使用,而且没有详细注明更换药物的具体原因,导致抗生素滥用,最终出现耐药和真菌感染等严重后果。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会选择价位高的药物的现象,而忽视的患者的承受能力,为了保障临床抗生素用药地安全有效, 院内应该加强抗生素科学安全的管理 ,在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时要有必要控制和监督,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经调查,对内科抗生素的应用存在不合理的使用的现象,需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加强对临床抗生素用药的监都和控制,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科学、正确的用药指导,增加患者的用药常识。
参考文献:
[1]陈雪清,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研究当代医学[J]2011,11,25
[2]陆卫英.200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师,2009,05:635-636.3.
[3]李进杰.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08:2018.
[4]王瑞臣,沈钺,杨又力,等.926例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 (1):89-91.
[5]瑞臣 沈钱 杨又力 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01)
[6]张丽娟 王彦荣,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当代医学2009(15)
[7]石宝莲 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探究.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1-15
抗菌药物应用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6765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选取病例的年份分为3组, 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住院期间使用过抗菌药物。
1.2 方法
完善病例的信息, 由专业人员录入所有入选病例的姓名、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至Office Excel表格中, 反复核对。以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作为判断院内感染的标准, 调查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所选病例6765例, 实查病例6765例, 实查率100%。其中应用抗菌药物5953例 (87.99%) ;发生医院感染176例 (2.60%) , 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 (P<0.05) 。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 三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 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 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降低, 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见表1。
注:与2011年比较, *P<0.05;与2012年比较, #P<0.05
2.2 常用抗菌药物及使用途径
此次调查统计了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结果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名的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 其次分别为口服、雾化吸入, 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
3 讨论
抗菌药物为感染患者带来了福音, 极大降低了感染导致的死亡数, 是目前医院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抗菌药物种类数量的不断提高, 在医院及个人利益的驱使下, 医院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十分普遍。WHO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 而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0%之高, 远远高于国际要求的用药水平[3]。抗菌药物滥用不仅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破坏体内菌群屏障, 导致二次感染, 扩散至呼吸道、消化道, 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 还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严重的会产生超级耐药菌, 使治疗无药可用。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已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 加强其合理应用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课题[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调查所选病例6765例中, 应用抗菌药物的有5953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7.99%;发生医院感染176例, 感染率为2.61%, 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 3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 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 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统计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名的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 其次分别为口服、雾化吸入, 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综上所述,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临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摘要:目的 观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6765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选取病例的年份分为3组, 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住院期间使用过抗菌药物。录入所有入选病例的信息至Office Excel表格中, 反复核对。以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作为判断院内感染的标准, 调查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关系。结果 6765例患者中, 应用抗菌药物5953例 (87.99%) ;发生医院感染176例 (2.60%) , 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 (P<0.05) 。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 3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 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 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降低, 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统计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位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 其次为口服、雾化吸入, 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结论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临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可以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 杜德才, 姜玲, 沈爱宗, 等.某三甲医院2005-2006年住院患者抗菌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3) :191-193.
[2] 沈志君.2007-2009年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74-1775.
[3] 龚小明, 范利红, 王莉, 等.抗菌药物应用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3 (7) :1638-1639, 1642.
【抗菌药物应用】推荐阅读: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08-25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07-07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自查整改报告10-23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07-1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诫勉谈话制度06-14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年度工作总结09-30
抗菌药物临床的应用医师培训考核试卷05-25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10-11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目标管理承诺书07-16
抗菌药物强度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