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新闻报道(共7篇)
中英新闻报道 篇1
引言
在充满变化的现代社会中, 网络新闻以其信息时效性、内容多元化等优势, 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作为新闻报道的次级语体, 它也成为文体学界最鲜活的研究素材。网络新闻指传受基于Internet的新闻信息———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Internet发布或再发布, 任何接收者通过Internet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0年7月15日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 网络新闻使用率为78.5%, 用户达3.3亿人, 半年内增幅7.2%。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和价值正在迅速提升。
近年来, 国内外对于网络新闻的研究主要从新闻学角度开展。相比而言, 从文体学角度开展的研究较少, 而对于中英文网络新闻的对比分析更是鲜见。因此本文尝试用文体学的方法从词汇、句法、篇章结构三方面分析和对比中英文网络新闻的异同, 旨在使读者更快速准确地把握网络新闻的特点, 并对文体教学和英汉互译起到借鉴作用。本文语料为新华网、今日美国等权威媒体网站对国际热点问题的报道。
词汇特征
汉语网络新闻中更多地使用模糊语。模糊语主要指语义界限不清晰的词或短语。从字面上看, 模糊语很容易被误解为歧义含糊的语言;实际上, 在新闻中适当使用模糊语修饰次要信息, 不仅不影响其语义准确性, 还会增加语言生动性。
例1:经过长达数十天的努力, 救援人员终于挖通了救援通道…… (2010年10月14日, 新华网)
例1中, 画线部分并非主要信息, 读者一般会一扫而过, 若换成精准的数字, 只会令其感觉枯燥。同时, 网络新闻的实时性要求记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新闻发布到网上, 因此, 对于次要信息的模糊化也是提高效率、避免错误的有效方式。
英语网络新闻中更多地运用后置修饰语。修饰语主要描述中心词的特征、相关情况或限制其所指意义, 主要包括定语和状语。由于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中式重铺垫, 西式重逻辑) , 汉语一般将其前置, 而英文中前后置均可。
例2:Structures of all kinds were damaged or collapsed, from shantytown homes to national landmarks. (Jan.13, 2010.The Boston Globe) (从棚户区到国家地标性建筑等各式建筑物都遭到破坏或倒塌。)
例2中, 后置修饰语的使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当修饰语较长时, 将其后置以使句子结构保持平衡。如:from shantytown homes to national landmarks。二、突出主要信息, 以使读者快速掌握核心内容。此新闻中structures of all kinds也可表达为all kinds of structures, 记者之所以选择前者旨在凸显中心词structures。
句法特征
中英文网络新闻内容都以过去时为主。英汉中时态表达方式差异较大:英语的时态变化是显性的, 主要靠改变动词词型;汉语相对隐性, 主要靠添加副词。尽管如此, 在中英文网络新闻中都以过去时为主, 并结合现代时和将来时完成对事件客观和详尽的报道及描述。
例3: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近3个月后, 英国石油公司15日宣布, 新的控油装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点, “再无原油流入墨西哥湾”。……英国石油公司管理人员此前曾表示, 即使新装置能完全控制漏油, 英国石油公司将继续打减压井, 因为这是永久性封住漏油油井的最可靠方法…… (2010年7月15日, 新华网)
例4:The leadership council of Egypt’s ruling party resigned Saturday, including the president’s son, but supporters of President Hosni Mubarak expressed optimism that he will survive the chaotic effort to oust him.Those who resigned included some of the country’s most powerful political figures—who were also some of the most unpopular among many E-gyptians. (Feb.5, 2011, USA Today) (埃及执政党执行委员会于周六集体辞职, 其中包括总统的儿子。但总统穆巴拉克的支持者乐观地认为他能挺过这场动乱。辞职者不仅包括埃及最具政治影响力的人物, 也包括最不受埃及人欢迎的人物。)
例3的8处动词使用中, 表示过去时的动词词组共有5处, 现在时的2处, 将来时的1处。例4的6处动词使用中, 表示过去时的动词共有5处, 将来时的1处。仅从这两个例子, 我们就可看出:新闻主要是描述已经发生的事件或相关背景, 因此过去时的使用很普遍。同时, 新闻中往往还会解释常识或预测未来, 因此现在时和将来时的适当使用也会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和完整。
中英文网络新闻的语态都以主动为主。根据句子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执行抑或承受的关系, 语态相应地被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虽然被动语态可使语言表述更客观, 但在网络新闻中, 主动语态占据了很大比重。例3和例4中, 英汉两篇全部采用主动语态, 且主语大部分为“人”。这主要是由于新闻报道不仅关注事件本身, 还关注引发或参与事件的人。而且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体的动作一般都有明确的施动者, 因此主动语态的大量使用可以使报道内容更加清晰和流畅。
篇章结构特征
在全球一体化和网络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世界各主流媒体网站的界面设计和排版越来越国际化, 新闻内容的篇章结构特征也存在很多共同点。
新闻网络界面的结构特征。各类新闻在主页中以标题的方式按照类别和重要性进行分栏和排列, 并设置链接, 以方便读者深入阅读。重要新闻往往通过改变字体大小、颜色或配以图片以吸引读者注意力。
新闻内容的篇章结构特征。中英文网络新闻语篇都包括标题、新闻来源和相关信息、导语和主体四部分。信息的重要性均为倒金字塔形, 即按重要性依次递减的方式提供信息。
例5: (标题) 智利获救矿工做客总统府
(新闻来源和相关信息) 2010年10月27日3:00京华时报
(导语) 据新华社专电在地下700米被困70天后获救的33名矿工25日成为智利总统皮涅拉的座上宾, 并被授予智利“200周年勋章”。当天晚些时候, 这些矿工组成的足球队与皮涅拉率领的队伍进行了一场比赛。
(主体) 这33名矿工身着深色西服……
例6: (标题) Chile Miners Honored by President in Capital (智利矿工在首都受到总统表彰)
(新闻来源和相关信息) Victor Ruiz Caballero/Reuters;Published:October 25, 2010
(导语) SANTIAGO, Chile—They autographed soccer jerseys, received medals and posed with the Phoenix 2 rescue capsule like celebrities.They even battled the government in a friendly soccer match. (他们像名人一样在足球衫上签名, 接受奖章, 并与“凤凰2号”救生舱合影。他们甚至与政府人员组成的球队进行了一场足球友谊赛。)
(主体) The victory tour……
例5和例6分别为《京华时报》和路透社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虽然角度略有不同, 但都包含必要的四部分, 且按重要性递减方式排列信息。具体而言, 标题是高度概括整个事件, 不含任何修饰成分;新闻来源和相关信息部分包括通讯社或记者名称和时间, 以确保信息的真实可查性;导语是陈述事件的几个基本因素, 篇幅较短;主体部分详尽描述该事件, 一般按时间顺序, 同时还包括相关背景和细节描述。
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中英文网络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 发现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存在一定差异, 即汉语网络新闻中更多地使用模糊语, 而英语网络新闻中更多地运用后置修饰语;但在句法和篇章结构层面, 两种语言更多地展示出一致性, 即中英网络新闻都以过去时和主动语态为主, 网络界面的设计和排版类似, 新闻内容都包含标题、新闻来源和相关信息、导语和主体四部分, 而且各部分信息均按重要性递减排列。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差异性主要源于两种语言的语言系统差异和文化差异, 而一致性主要是服务于网络新闻这一特定语体对于实时性、客观性和系统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Itule, D Bruce&Anderson, A Douglas.News Writing and Re-porting for Today’s Media[M].New York:McGraw-Hill Humanities So-cial.2002
[2].杜骏飞:《网络新闻学》,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年版。
[3].周吉红:《网络新闻导语句法特征分析——以CNN硬新闻报道为例》, 《鸡西大学学报》, 2011 (1) 。
[4].张杨静:《带有修辞格的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征分析》, 《知识经济》, 2008 (8) 。
[5].喻惠芳:《网络新闻英语的语篇分析》, 《理论与现代化》, 2005 (7) 。
中英新闻报道 篇2
——学会逃生 我们在行动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增强学校师生消防安全意识,了解消防安全知识,提高紧急逃生能力。9月21日,侨中英才学校开展了一次安全疏散消防演练。
演练前行政领导和全体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细致的制订了演练活动方案,明确职责要求。下午2点随着警报声的响起,各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及时准确的到达指定位置,马上组织学生,迅速进入紧急疏散状态:现场班主任快速安排学生做好疏散前的准备,在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学生用湿毛巾、衣服等捂住口鼻有序撤出教室、午休室;楼层引导员指明师生的疏散方向,楼梯拐角安全员在高声的提醒师生;按照逃生演练方案设定的逃生路线,迅速而有序地从各教学楼、宿舍楼、各层、各班撤离到指定位置,并站好。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实用性强,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短短1分48秒,老师和同学们临危不乱,组织有序,逃生时没有发生拥挤、踩踏和碰伤学生的事故。最后,总务处黄强主任对此次安全疏散演练活动进行了总结。
英才学校一贯重视校园安全教育,经常性地组织各类安全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并坚持每学期定期举行消防疏散演练,通过本次演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加强了学校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为建设平安校园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撰稿人:任小艳
审稿人:孙传
中英新闻报道 篇3
【关键词】体育新闻 概念隐喻
一、概念隐喻理论简介
概念隐喻理论是由认知语言学家拉考夫和约翰逊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概念隐喻更是将隐喻从传统的修辞角度升华到了认知模式的层面并且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如今,对于概念隐喻的研究也涉及到了很多领域,本文选取体育领域研究概念隐喻既有趣也富有创意。
二、中英文体育新闻中概念隐喻应用的分析
从本质上说,隐喻就是借助一种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另一种陌生的事物。从理论上说,陌生的事物就是目标域,熟悉的事物就是源域,源域的特点投射或者说映射到目标域上,从而陌生的事物得到理解。纵观整个语料,中英文体育新闻的报道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战争。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打出了兵法秘籍,诞生了传奇领袖,英雄人物,也牺牲了很多无辜百姓。即使是和平年代的今天,局部战争还是从未停息。人们不喜欢战争,但是由于战争的冲突对抗,厮杀激烈等特点,常常用来隐喻体育赛事。例如,NBA东部球队波士顿凯尔特人被称为“绿衫军”;两名球队核心人物同时上场被称作“同时出战”;一场比赛就叫做“一役”;众球员被称为“众将士”;球队的主教练就叫“主帅”,或“掌门人”;这是中文的情况,英文中也有类似隐喻,如squad一词是指军队里的单位“班”,也就是一起训练的一个小组的战士,同时这个词也可以指一个运动队。
2.动物。动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已不用过多赘述,在体育界,动物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首先,NBA的球队很多都是以动物名命名,例如,达拉斯小牛队Dallas Mavericks、明尼苏达森林狼队Minnesota Timberwolves、孟菲斯灰熊队Memphis Grizzlies等,这其中的原因大概可以归为两点:球队所在城市象征以及学习动物的拼搏精神;其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黑马,领头羊这样的说法,前者是指在比赛中本来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战胜了赫赫有名的名将,即意料之外的获胜者;而领头羊是足球中表示在联赛积分榜上领先的那支球队。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If this one-time prize has become a cockroach in its death throes?东部第一的位置是否杀出程咬金?程咬金在这里就是动物隐喻。
3.历史。历史这个归类例子不多,但是比较有特点。比如在英文中forge a dynasty 缔造一个王朝是指一支球队连续三年获得联赛的冠军,如NBA中的公牛王朝,湖人王朝,以及在刚结束的2014-2015赛季遗憾未能如愿缔造热火王朝的迈阿密热火队。
4.农业。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关于农业的一些说法中西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常见的一个说法就是种子选手,英文的表述是top seed,表示水平顶尖的运动员。比如:The No. 1 seed in the Eastern Conference has plunged in value the way stocks crashed in 2008. The Heat and Indiana Pacers appear to be trying to dump it. 这里的The No. 1 seed in the Eastern Conference指的就是东部冠军的有力争夺者迈阿密热火队。
5.科学。一直以来,科学研究似乎都是一项高端的活动,与普通人关系甚远,但是化学反应一词我们却并不陌生,如:We are concerned with health and team chemistry, not some number, even if it happens to be No. 1, they’re saying.这里的team chemistry就是喻指球队球员之间比赛中的默契配合。
6.旅行。实际上,以旅行做喻的情况非常多,在体育领域也很普遍,最常见的应属trip一词,我们可以将整个赛季隐喻成long trips,如the drudgery of long trips and back-to-backs.意为整个赛季比赛打完后的劳累。
7.疾病。体育赛事虽然精彩,但是运动员们通常都难逃疲劳和伤病的困扰,如spring malaise的表达,意思是“春疾”,但是这个春疾和我们印象中的春季传染病可不是一回事,它是指NBA的82场常规赛结束后,(通常时间跨越整个春季)球员们都会感到疲劳甚至受伤,这样的情况就称为spring malaise。
三、结论
本文以笔者自己的翻译稿件做语料,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概念隐喻,简要分析了英汉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现象的应用,在丰富了报道文字的生动性的同时也增进了大众对于体育领域隐喻认知的能力。希望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推动思维能力的加强和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钟文钰.NBA英语体育新闻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J].湖北: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2]姜微微,李佳.中英文体育写作中的概念隐喻[J].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对比 篇4
在新闻报道中标题被称为整篇报道的眼睛。因此标题除了简洁、准确, 能够使读者看到标题就能理解新闻的整体意义以外, 还要起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这也是中文新闻标题与英文新闻标题最主要的相同点。
词汇方面。首先, 中英文新闻标题均要求言简意赅, 让人一目了然, 尽量选择一些简单日常的, 可以直接表达出整篇报道内容的词汇, 避免生僻词汇。例如:“2010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将达10%左右” (和讯新闻) 。“Bush shows solidarity with Musharraf”。这里选择用show而不用reveal, 这样就较为简单, 并且接近生活。其次, 中英文新闻标题都突出核心词汇, 最大程度地节省空间, 比如:Toyota“deeply sorry”for safety flaws (《中国日报》) 。“deeply”突出了“道歉”的核心, “deeply sorry”, 深深的歉意。尽管不合语法规则, 但却达到了突出“道歉”这一事实的效果, 并且言简意赅、节省空间。再次, 中英文新闻标题均注重流行语的运用, 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Foot and—mouth curb causeherbs to starve” (《泰晤士报》, 2001年9月12日) 和“‘神马’都是浮云、有多少烧钱会议披着‘国际’马甲” (《中国青年报》, 2011年3月7日)
语法结构方面, 中英文新闻均善于使用省略。1.缩略词的运用, 英文新闻中常出现的缩略语有首字母提取法、裁减法和首字母混拼法等, 例如:USAF general will be making key decisions (《泰晤士报》, 2001年9月14日) , 这里的USAF就是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的缩略词。中文新闻标题的缩略语主要有数字归纳法、混合法和替代法等, 例如:“《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在京签署” (《人民日报》, 2011年3月7日) 。2.定语的省略, 英文新闻标题的定语主要指定语从句, 由于定语从句较长, 在英文新闻标题中常用不带介词的名词词组代替, 这样所包含的字母就会减少, 例如:“Parents win pre school fee case” (《泰晤士报》, 2001年9月26日) , 这里的pre school fee case就是case about the fee in the preparatory school的意思, 改写后使标题变得更简洁。中文新闻标题的省略主要是“的”的省略, 例如:“我国在菲被绑架人质抵马尼拉”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21日) 意思是我国一名在菲律宾被绑架的人质抵达马尼拉。3.由于汉语和英语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导致冠词、助动词、系动词、代词、主语和谓语在英文新闻标题中的省略等。例如:“Baby girl saves brother in transplant first” (《泰晤士报》, 2001年9月) , 这里就在brother前省略了代词her。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要明确新闻所要强调的是什么, 如果数量是新闻所要报道的重点就绝对不能省略。所以不论英文还是中文的新闻标题的省略都要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不可以古板、教条。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不同点
词汇。英文新闻标题多用小词, 即与大词相比长度较短, 表意更为细化和贴切的一类词, 如英语单词“damage”应该算大词, 它下面还可分出“hit”、“beat”、“Wreck”、“harm”等, 而这些下分出来的词语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词。英文新闻标题中小词的选用是尤为重要的, 不仅可使新闻有很强的可读性, 使表达更加贴切, 还可以节省版面。
时态。英文新闻标题在时态的选择上会尽可能避免过去式时态。需要表达过去时一般多用现在时代替, 体育新闻在这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并且英文新闻标题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发生的事件都尽可能地贴近现在时。如:“Pacificnations brace for tsunami” (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将有海啸) 。遇到那些必须运用将来时的句子, 英文新闻标题常常运用动词不定式代替, 比如“Convicted drunken drivers to pay higher insurance rates” (醉酒驾驶者将支付更高交强险费率) 。与英文新闻标题相比, 中文新闻标题时态则更加灵活多变。尽管同样是现在时居多, 但也不排斥使用过去时、将来时等。例如《温总理下午3时将与网友交流》 (新华网) ;“某某活动已经进行了多长时间”等这样的标题随处可见。
修辞。中英文新闻标题中均会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段, 像对照、对偶、借代、典故、暗喻、仿拟、双关、拟人等。例如“Betral, the secret weapon of war” (《泰晤士报》, 2001年10月23日) 、“中国四金花全部出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2月18日) 均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中文新闻标题还常常运用一些英文新闻标题一般不用的修辞手法:明喻、反复、排比等。例如:“抓党风, 促政风, 带民风” (《光明日报》, 2001年10月30日) 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这些手法在英文新闻标题中几乎不用。而英文新闻标题较中文新闻标题来讲更注重韵的应用, 如头韵, 例如:Curling stone start sliding Monday (美国有线新闻网) 。这三个S的运用就是头韵。
语法结构。中文新闻标题的结构较为松散, 而英文新闻标题则较为紧凑。例如:“Hawaii exhales as tsunami warning is cancelled” (纽约时报网) , 一些人将此标题翻译成汉语《躲过一劫, 夏威夷解除海啸预警》 (新华网) 。通过分析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异同,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由于有“as”连接, 英文标题结构更显紧凑, 让英文读者明了“tsunami warning is cancelled”与“Hawaii exhales”是有时间或因果关系的, 而中文新闻标题的结构虽然较为松散, 但是往往更具分析性, 使得读者不用借助明确的关系词就可以推测出语句之间的关系。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分析
产生英文新闻标题与中文新闻标题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文与英文这两种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另外,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体制、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或多或少地在各个方面制约着新闻标题的写作。
政治影响着新闻的制作和传播。针对相同的事件, 由于各国的政治立场不同, 报道出的新闻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比如:“陈水扁输掉大半辈子资本”“台军演:被美抛弃怎么办”这两条新闻标题所带有的政治倾向是极为明显的, 很直接地表明了反“台独”和对台湾军事演习的讥讽。标题承载着重任, 它让读者对政府的政治立场一目了然。
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而英美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两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分歧。中国较为注重集体主义, 注重人民的整体利益, 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个人展示, 这在新闻报道的标题中也能体现出来, 例如:“Facing Death Kevorkian Has Regrets”和“Bird Flu:Protect Your Family”这两则新闻标题。第一则描述一个个体, Kevorkian在飓风救援中面临死亡时的遗憾心情。第二则重点强调的是保护好家人。这就充分证明了英文新闻标题中注重个人利益和个性的问题。而“人民利益高于天———武警省总队淮河流域抗洪抢险纪实”, “保护母亲河, 青少年共同行动”类似这样的新闻标题在中文新闻中则较为常见。
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较为注重“全”, 从整体出发, 认识事物, 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反映在新闻报道中就是标题更加从全局、全社会或从整个群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例如“关注百姓的热点和难点”或“唤起社会对慢性肾病的重视”在中文新闻报道中是较为受欢迎的。相比之下,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更重局部分析, 重逻辑和实证, 善于分析、区别。所以英文新闻报道的标题往往是一些较为具体的事件, 人们通过阅读这些具体事件, 自己进行分析理解从而得出结论。
宗教信仰方面。宗教信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追求中庸、平和与包容, 而英文新闻则更多直接表达个性心理。表现在新闻报道上就是一些西方国家在对待某些国际大事方面的态度。比如:“Becareful!China is Waking Up”这样的新闻标题就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中国崛起的担心, 尽显其排斥性心理。而中文新闻报道对待一些有争议的事件, 态度上就较为中立, 注重和平, 比如:“巴拿马表示将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
结语
当今社会传媒的力量不可忽视, 新闻标题又作为新闻报道的眼睛, 其作用更是值得注意, 中英文新闻由于种种方面的影响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准确、恰当地掌握这些差异并且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 既有利于编辑更加恰当地进行中英文新闻标题的互译, 将极具吸引力的标题带给读者, 也有利于读者自身对外语新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颜志蓉:《文化差异对中英新闻标题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2].张磊:《英汉新闻标题的异同及英文新闻标题的汉译》, 《新闻大学》, 2010 (4) 。
中英新闻报道 篇5
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在京举行 国际新闻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12月13日,由教育部和英国文化协会共同主办、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与广东省教育厅共同承办的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活动在北京举行。此次对话活动的主题是“推进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和英国文化协会总裁戴维信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中英双方有关部门、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的`代表,约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对话活动期间,鲁昕和戴维信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英国文化协会共同设立的“中英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揭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成立“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发展研究中心”、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职业院校成为“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院校”进行了授牌。我所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首个合作项目成果――《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也正式发布。
中英新闻报道 篇6
思维模式是用以进行推理、思考和解决问题, 带有一定文化特色、相对较为独特的认知图式或心理过程。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或传统的人具有迥异的思维模式、习惯或方式。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因此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的多样性。新闻英语除了承载语言的思维方式外, 有自己独特的结构, 总体语篇特点构成了鲜明的新闻英语构式。
要较好地掌握新闻听力题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求英语专业学生了解新闻听力题材的思维构式, 即新闻语篇在词汇、语篇、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点, 帮助他们在听力练习过程中建立英语思维图式, 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方法保证学生在各层次得到训练, 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整体水平。
1.词汇层次含义的建构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 语言表达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英语相对于汉语而言在思维方式上更倾向于直接、线性的表述, 因而体现在新闻英语的思维构式上就是词汇具有更明显的词长较短、词义多变、词义借代等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可以在新闻英语听力中对听音后的词义判定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不至于因为纠结于个别词汇而影响理解效果。
首先, 新闻语言用词直截了当, 常为小词或缩略词。如“禁止”一词, 在新闻中用简单的“ban”的频率就高于稍难的“prohibit”, 而“inhibit”几乎没被使用过。除此之外, 缩略词的广泛使用缩短了词的长度, 在新闻广播过程中可以节约时间, 并保证听众尽快抓住新闻的主要内容, 如tech— (technology) 技术, ridge— (refrigerator) 冰箱, biz— (business) 商业等词汇在新闻中屡见不鲜。此外, 新的表达方式随新闻传播应运而生。如1972年美国Watergate (水门事件) 后, 媒体开始用“gate”泛指一系列政治丑闻。又如自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 I Satellite之后, 一系列以-nik为后缀的新词语应运而生, 而且继续出现, 如citynik (都市迷) , computernik (电脑专家) (张健, 1994:183-185) 。
其次, 英语新闻文本中一词多义的词汇隐喻现象较为普遍。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主张隐喻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Lakoff&Johnson) 。英语词汇丰富, 几乎每个单词都有通过隐喻手段衍生出来的许多词义, 而汉语中的隐喻用法相对而言没有英语普遍, 同时隐喻的衍生路径与英语不同, 因此会出现与英语语言层面不一致的概念隐喻,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成为学生的拦路虎,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要格外注意。新闻题材的词汇与原来学生在阅读教程中学习的单一的词汇释义不同、文体用法也有差异。这类词语虽然有些是多义词, 但是在课文中出现的意义大都与其在新闻领域的意义不一致, 练习新闻英语听力时, 要多角度地考虑, 以免造成误解。如Citing a budget crisis, China brought the boom down on several cooperative ventures. (由于财务预算危机, 中国放慢了对几个合作企业的发展速度。) boom down (降帆) , boom up (升帆) 是帆船比赛用语, 此处指“放慢速度”。再如Soft-focus accounting rules and chummy banks have enabled managers to build up hidden cash reserves. (漏洞百出的会计制度和私交甚密的银行使得经理们可以建立私藏的金库。) Softfocus是摄影名词, 意思是“焦点模糊”, 这里指会计制度不严, 漏洞多。还有些词汇经过长时间的使用, 成了特定的新闻体词语 (journalistic words) 。如nadir (两国关系的最低点) , according to sources concerned (据有关方面报道) , Blue House (韩国政府) , 等等。
新闻英语为了吸引听众兴趣, 同样的词义会根据不同语境选用不同词汇, 学生通过分类学习, 可以在听力过程中对类似词汇做相同意义的处理, 听的时候节约分析词义的时间, 为抓住新闻的主旨和主要信息争取了时间。如表达“说”这个基本词义有以下大概47种表达方式:acknowledge承认、add接着说;又说、admit承认、affirm肯定;确认、allege宣称、analyze分析道、announce宣布、argue争辩;主张、assert断言、boast夸口说、caution告诫说、claim声称、complain抱怨说、concede承认、conclude断定;下结论、confess供认;承认、contend争辩、continue接着说、contradict反驳;否定、declare声明声称、deny否认、elaborate详细述说、emphasize详述;阐明、exclaim大声说;呼喊、explain解释说、go on继续说;接着说、imply暗示、insist坚持说;主张、maintain主张;认为、note谈及;表明、object提出异议;反对;反驳、observe评述、pledge保证、proclaim宣告;声明、protest抗议、reaffirm重申、reiterate重申、remark议论、reply回答、refute反驳、reveal透露、state声明;声称、stress着重说;强调、suggest建议、tell告诉;告知、urge敦促;力劝、warn警告说;告诫。
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这些常用的短小精悍的、词义变异的词汇必须非常熟悉了解, 以便在新闻英语听力中迅速反应。学生在准备新闻英语听力练习时, 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总结词汇列表、词汇专项群组等, 做到有的放矢。对英语新闻的思维方式有基本的了解, 就容易在听力过程中培养自信心, 达到较好的理解效果。
2.新闻语篇的建构
新闻语篇不同于其他文体语篇, 有独特的语篇结构。通常包括导语和中心内容两大部分。鉴于英语直线型的思维方式, 英语新闻的结构通常与汉语新闻不同, 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按照时间顺序陈述, 而是将事件的基本要素最先表达出来, 再陈述细节。导语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 被看做“新闻的灵魂”。导语要求围绕新闻报道的五大基本要素—————who (人物) , what (事件) , where (地点) , when (时间) , why (原因) 或how (进展) 展开, 是一篇完整新闻报道的浓缩形式 (李静, 金梅, 2011) 。如下面一则新闻:YOUTH INJURED ON TOLL ROAD
Wall Township—Stephen Garboski, 16, of Staten Island, was listed in fair condition last night following a one-car accident on the Garden State Parkway yesterday afternoon at 4:15.According to Parkway police, Garboski was a passenger in a car driven by Ralph A.Dipalma, 18, of Staten Island, which ran off the left side of the south bound lane approximately one mile south of the Asbury Park exit, hit a guard rail, and turned over.Dipalma was treated at Jersey Shore Medical Center, Neptune.His brother, Steve, 16, also a passenger in the car, not injured.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is being investigated by Trooper George Wheeler.
这则短讯的导语含28个词, 作者根据内容重要性的程序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who———受伤最重孩子的姓名、年龄和住址 (Stephen Garboski, 16, of Staten Island, ) , how———受伤后身体情况良好 (in fair condition) , why———驾车失事 (one-car accident) , where———确切的失事地点 (the Garden State Parkway) , when———失事的确切时间 (4:15) 。至此, 事故的关键内容已在第一句得到确切的陈述, 余下两段再补充具体细节, 包括车上其他人员情况、失事过程, 最后提一下失事原因尚在调查之中。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生对第一句话把握好了, 就能掌握整篇新闻的主旨, 便于回答后面的问题。所以在新闻英语听力练习中, 一定要保证在该篇新闻材料播出的一开始便高度集中注意力。新闻听力理解的节奏掌握好了, 对英语新闻语篇建构的思维方式心中有数了, 全篇的听力理解自然就省力了。
3.文化背景知识的建构
新闻听力理解中, 文化背景知识常常是学生的障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Sapir 192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每个民族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理解别人所说的话, 所以如果不懂得用西方思维方式和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理解英语语言, 就会给英语听力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 致使听力理解过程难以顺利完成。新闻广播为了引起受众的兴趣, 有效传达新闻内容, 经常使用具有本民族语言特色的表达方式, 学生对此要特别注意。爱人≠lover, 英文“lover”表示情人, 而汉语中的“爱人”指“husband”或“wife”, “fiance”或“fiancee”。又如政治运动≠political campaign, 英文中的“political campaign”指英美政府职务的候选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争取选票而组织的活动及竞选活动 (邓炎昌, 刘润清, 2001:167) 。在现代大学英语听力第三册的第八单元新闻听力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美国枪支法案的一系列文化背景, 否则难以明白美国为何不出台禁枪法案。枪支在美国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和人为情感因素, 独立战争前, 美国各州基本没有常备的正规军, 他们认为由政府控制的常备军会成为压制人民自由和权利的工具。英国1688年通过的《权利法案》第六条明确规定:“除经国会同意外, 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 皆属违法。”因此, 持有武器的民众成为反抗英国暴政压迫的主力军。因此, 1789年美国宪法的“权利法案”由国会议员提出时, “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自然被写入其中。只有学生较好地了解了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习俗、宗教等背景知识, 对新闻内容产生一定的认同感, 才能避免产生听力理解错误。教师应在新闻英语听力练习时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以补充, 对文化知识特别加以说明, 并且培养学生课下练习时自觉学习异域文化的习惯。
此外, 听力理解过程中, 中国学生往往有一个“心译”的过程, 他们在听到英语句子时, 首先会翻译成汉语, 然后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样势必会耽误时间, 对下文内容反应不及时。这种“心译”就是中国式的思维方式, 如果学生不改变这种思维方式, 听力能力就不容易提高。
总之, 在英语专业听力教学过程中, 教师须从词汇、语篇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多加指点,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坚持在课内外潜移默化, 不断丰富练习方式和练习内容, 提高学生对英语思维方式的敏感性, 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达到提高听力水平的目的。
摘要: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新闻英语听力能力在基础和高级阶段提出明确要求, 新闻英语听力由此成为英语专业听力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汉英两种语言思维构式不同导致新闻听力文本的多层次差异, 严重影响了中国学生新闻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本文探讨因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词汇、语篇及文化背景的英语新闻特点与听力理解的关系, 指出听力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及在新闻听力教学中英语思维方式建构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听力教学,英语新闻构式,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Lakoff, G and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Sapir, E.T.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 Brace&Company, 1921.
[3]百科名片,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25.htm, 2011-08-20.
[4]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5]李静, 金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新闻词汇附带学习[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2) , 110-116.
中英新闻报道 篇7
关键词:评价理论,新闻标题,态度,介入,级差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而新闻报道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新闻标题是新闻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有着总结新闻内容、帮助读者评估新闻和吸引读者的功能。新闻标题中有丰富的评价性资源, 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语法、词汇和修辞特点等方面, 对于新闻标题的评价性研究则很少, 也很少用系统的理论来分析。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马丁教授提出的评价理论对中英文新闻标题进行对比研究, 并试图从语言文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角度对新闻标题中的评价性差异进行解读。
1 理论介绍
“评价理论”由悉尼大学的语言学教授马丁提出, 是在语篇语义学层面表达人际意义的系统之一。评价理论本身又分为介入、态度、级差三个子系统。“态度”用于揭示标题中的情感、判断和鉴赏, “介入”用于揭示态度的来源及表达方式, “级差”则揭示态度的强弱。态度子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核心, 其又进一步分成情感、判断、鉴赏三个小系统。情感涉及人们正面或反面的感情, 如高兴/痛苦, 自信/担忧等。判断涉及人们对行为的态度, 如赞美/批评, 表扬/谴责等。鉴赏则是对一些现象是否有价值的评估, 如是否完善、美丽等。态度也可以分为正面的态度和负面的态度。介入系统分为“单声”和“多声”, “单声”是一种单纯性断言, 不承认其他立场的存在, “多声”是明确表示可能存在另外一种意见的言语, “多声”又分成两个小类:“收缩”和“扩展”, “收缩”把所引述的命题归属于一个具体的人物 (往往是权威人士) , 使其显得真实、可靠, 这样就把容纳其他立场的大门关上了, 而“扩展”则打开了容纳其他声音的大门。级差又细分为“语势”和“聚焦”, “语势”表达态度的强度或数量, 而“聚焦”表达态度的典型性或确切性。
2 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文以评价理论为基础,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相结合, 对中英文报纸新闻标题进行对比研究。作者从中文主流报纸中的《人民日报》收集100条新闻标题, 从英语主流报纸中的英国的《卫报》 (时间均为2013年6月) 收集到100条新闻标题, 并建立两个对应的中英文新闻标题语料库。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这些标题都没有经过人为的筛选。作者用评价系统的三个子系统 (态度、介入、级差) 及其子类对这些标题逐一进行标注并在统计软件的帮助下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发现及解读
借助统计软件, 作者将标注好的新闻标题统计出来, 通过统计作者发现, 中英文新闻标题中都包含了丰富的评价性资源。在中文标题中, 共有评价资源265处, 英文标题中有233处, 详见表1:
3.1 新闻标题中的“态度”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 中文标题中有态度资源104处, 英文标题中的态度资源为85处。通过统计我们发现, 中文中的正面态度远远超过了英文标题中的正面态度, 而英语新闻标题则恰好相反, 见表2及例 (1) 和例 (2) :
例 (1) :中非合作大有可为前景光明 (《人民日报》, 2013年6月27日)
在这一则标题中, “大有可为”和“前景光明”都是正面的评价。
而英文新闻标题中流露出的负面“态度”较多, 如:
例 (2) :Berlusconi found guilty after case that cast spotlight on murky premiership (《卫报》, 2013年6月25日)
在这一则新闻中, “guilty (有罪的) ”和“murky (阴暗的) ”均为负面的评价。
在104处“态度”资源中, 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正面“态度”出现61处, 占总的态度资源的58.65%, 与此相对应的是英文新闻标题中的正面“态度”资源只出现36次, 占总的态度资源的42.35%。出现这一显著差距的原因, 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中文主流报纸不仅起着报道新闻的作用, 还有着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因此所报道的负面新闻, 有关社会的黑暗面、消极悲观情绪的新闻的相对较少。中文新闻报道 (尤其是主流的媒体) 侧重宣传目标的实现, 其内容的严肃性和政治性决定了其新闻报道的“正面性”, 而英语报纸的政治性要相对少一些。
3.2 新闻标题中的“介入”资源分析
因为新闻标题的简洁性和为了使报导权威、客观, 中英文新闻标题都大量的使用了介入资源中的“单声”。单声往往用来描述一个单纯的事实, 显示出新闻的客观性, 如下面2则例子:
例 (3) :李克强会见印度国家安全顾问 (《人民日报》, 2013年6月29日)
例 (4) :Government plans£100bn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卫报》, 2013年6月28日)
英文新闻标题的多声资源比中文新闻标题要多 (英文标题65处, 中文标题38处) 。在多声资源中, 英语新闻标题的对话扩张多于对话紧缩, 而汉语新闻标题恰好相反。汉语新闻标题倾向于压缩对话空间以显示出新闻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以及文化的集体主义取向, 尤其是在报道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的时候, 如:
例 (5) :刘延东在天津调研时强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人民日报》, 2013年6月30日)
在下面这一则英文新闻标题中, 作者使用“say” (说) 一词, 没有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指示”、“强调”那样显示出新闻来源的绝对可靠性和权威性。
例 (6) :Dozens of undercover officers could face prosecution, says police chief (《卫报》, 2013年6月25日)
在例 (7) 中, 作者使用“may” (可能) 一词, 显示出与读者较大的对话空间, 承认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是一种扩展性多声。
例 (7) :Labour may back early vote on UK's EU membership (《卫报》, 2013年6月29日)
3.3 新闻标题中的“级差”资源分析
在级差方面, 中英文新闻标题都有较多的“语势”但是“聚焦”极少, “语势”方面的升级又远多于降级, 较少的聚焦资源则源于新闻标题的简洁性要求。
例 (8)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人民日报》 (2013年6月30日)
例 (9) :深入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人民日报》, 2013年6月29日)
在中文新闻报道中, 显示出“级差”中的升级资源 (即表示程度比较大的词) 比英文标题中要多, 这说明中文新闻标题较多地使用“语势”来加强新闻报道的语气, 相对而言英文新闻标题的报道显得更加“淡定”。
4 结束语
本文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出发揭示了新闻标题中评价性语言的特点以及中英文新闻标题在评价方面的重大的异同。作者希望通过本文, 对新闻语篇的功能语言学研究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同时本文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写作新闻标题也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还探索了评价理论在新闻标题这一全新领域的应用, 为评价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有助于推动这一理论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artin, J.R&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2005.
[2]陈令君.硬新闻中的转述言语及其意识形态功能[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2010 (1) :59-60.
[3]陈先锋.英文报刊新闻标题的语用特征[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2007 (5)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