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谚语差异(共8篇)
中英谚语差异 篇1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上传: 邹金平 更新时间:2013-4-23 8:32:54
中国和英国都有大量的谚语,在我具体论述之前,请让我们弄清“谚语”一词的含义和概念。《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是这样界定其含义的: 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当代英语朗文词典》却是这样定义的: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 ,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 , 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特点:(1)它们是整齐固定的并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句子;(2)它们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目的是为人民阐明事理或总结经验教训;(3)它们常包含简练的话语、大胆的想像、丰富的修辞而便于人们记诵。虽然英语和汉语谚语都有以上特点,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它们仍有许多的不同点。
一、中英谚语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语言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紧密联系。而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总与一
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经济和地域条件紧密相关。尽管谚语反映的自然和社会规则是客观无国界的,但不同的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时一些谚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却采用了不同的形象和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地域环境特色
谚语出自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民非常热爱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大海。因此,英国有许多谚语都涉及到了海、鱼和制船工业。例如: No fish would exist without fishbones , No man would be without faults.(没有不带刺的鱼,同样也没有不带缺点的人。)We sail in the ocean of life ,by taking reason as compass, emotion as strong wind.(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
Happiness is a creditor ,it lends you a quarter‟s joy ,but ask you to pay back a boat of misforture.(幸福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叫你付上一船的不幸。)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在平静的海面,人人都能当海员。)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要识好海员,须凭坏天气。)The sea refuses no river.(大海不择细流。)He that forecasts all perils will never sail the sea.(预卜一切危险的人,将永远不会航行大海。)He that will not sail till all dangers are over ,must never put to the sea.(谁若是想什么危险都
没有了再航行,就永远出不了海。)The winds and waves are always on the side of ablest navigat ors.(风浪总是帮助最能干的航海家。)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没有目标的生活,如同没有罗盘的航行。)
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below.(欲寻珍珠,必潜水底。)Any port in a storm.(在暴风雨中能停船的就是好港口。)Every tide hath its ebb.(潮涨必有潮落。)然而,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曾是个农业大国,中国大部分人都以农业为生。因此,中国有许多的谚语都涉及农业或在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例如: 打铁看火色,种田抢季节。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插秧要抢前,割麦要抢天。
二月清明且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水是庄稼命,肥是庄稼粮。春雨足,谷满屋。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勤锄八月草,烧灰成为宝 麦好在种,稻好在秧。田里多管,仓里谷满。多锄半天草,三天吃不了。庄稼有了草,好比毒蛇咬。要使庄稼好,多除几遍草。种田地不养猪,好比秀才不读书。
2、社会风俗习惯特色
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可以体现人们对某种事物态度的截然不同,例如英国人认为狗是人们忠实的朋友,因而他们常用“狗”这个词来形容普通的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它很少包含否定和蔑视的态度。然而在中国,“狗”这个词却常含否定和贬损的态度。
English proverbs: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
He who has a mind to bear his dog will easily find his stick.(欲加之罪,何患无辞。)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一旦恶名加身,实在难以洗清。)The scalded dog fears cold water.(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Old dogs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Chinese proverbs : 狗改不了吃屎。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疯狗咬太阳——不知天高地厚。狗坐轿子——不识抬举。狗头军师——尽出歪主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词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这些词在一个国家往往有某种特定的含义和象征作用。例如:
不到长城非好汉。(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a not a true man.)(长城在中国代表雄伟有气概,战胜困难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Though death befalls all man alike ,it may be heavier than Mount Tai or lighter than a feather.)(泰山在中国意味着份量重,有意义等。)
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盼星星,盼月亮。天上的月亮——可望不可及(月亮在中国代表圣洁,美好,团圆,和谐,美满等。)
3、宗教特色
许多谚语都涉及到宗教,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大部分西方国家都信仰基督教,因此有许多英国谚语都涉及到上帝和魔鬼(God and Devil)。然而,中国深受佛教的影响,有许多中国人都信仰佛教,他们常提到寺庙、和尚、和佛主。例如:.English proverbs : The devil is good to his own..(魔鬼自对魔鬼好。)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the better wages.(为钱替上帝做事者,为更多钱也可能为恶魔驱使。)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上帝送美食,恶魔送厨师。)(厨师常把美食煮坏。)Chinese proverbs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和尚头上找虱子——明摆着。
和尚抬花轿——一场空欢喜。和尚念经——自念自听 和尚的念珠——串通好的
和尚起立——突(秃)起(成语:借花献佛)
4、传说和典故特色 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不同,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传说和典故是这些文化中的瑰宝。在西方,大家对希腊传说和神话非常熟悉,所以有许多英国谚语都吸收了这些神话和传说。下面有几例: I fears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ghting gifts.(即使希腊人带礼物来,我也担心。)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希腊人 遭遇希腊人,必有一场好战。)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出错时骏马也有失蹄时。)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许多古典名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自从《三国演义》这部书问世以来,“三国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许多有关三国的传说及三国中的人物家喻户晓,并且有许多已融入了谚语中。例如: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
2、几点注意事项
1)、不要运用译入国具有强烈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例如,把英语译成汉语时一般不要把英国谚语译成带有中国人名或地名的谚语,反之亦然。例如: “ Isn‟t Susan beautiful?” asked Mrs.Taft.“She is anything but beautiful,” replied Mr.Taft.“How could our silly John fall in love with such a girl?” Mrs.Taft surprised.“Why not? „Beauty lie in the lover‟s eyes‟ , as the saying goes ,” Mr.Taft answered with a gentle smile.“苏珊漂亮吗?”塔夫脱太太问道。“一点也不漂亮。”塔夫脱先生答道。
塔夫脱太太感到惊讶:“我们的傻约翰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女孩子呢?” 塔夫脱先生温和地笑道:“有啥大惊小怪的?俗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注1)
当中国读者读到此时就会纳闷,西方国家的人们也知道中国古代美女西施吗?还是塔斯社夫脱夫妇知识如此渊博而知晓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为避免这些问题我们最好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There is another example.大伯笑呵呵地对我说:“我们北方人都喜欢睡炕,你也将就点吧。俗话说„入乡随俗‟嘛。”
Uncle said to me smilingly, “We northerners like to sleep on our Kang.You‟ll have to put up with it.As the proverb goes , „Do as the Romans do‟.”(注2)如此翻译,西方朋友就会疑惑:中国的农民会这么有文化,他们竟知道西方谚语?因此最好翻译为“Do as the local people do”为妙。
2)、与成语、俗语等固定短语比较,谚语显得更普通更易于理解和记诵,翻译时必须注意谚语口语化的特点。例如:
Waste not ,want not.(不浪费,不愁缺。)(Better than俭以防匮。)A good beginning making a good ending.(有了好开始,才有好结果。)(Better than欲善其终必善其始。)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ne.(半块面包强于一无所有。)(Better than聊胜于无。)Bad workman quarrel with their tools.(拙匠常怨工具差。)(Better than拙工咎具。)
3)、翻译时文字组织必须讲究匀称优美。一方面,语句要简明紧凑;另一方面,表达要对称和谐。太随意的口语化语言不能准确传达出原始谚语的含义。例如: 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山和山无法聚头,人和人总会相遇.)(Better than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不会.)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knows not what is sweet.(不尝黄莲苦,怎知蜂蜜甜.)(Better than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Better than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难以叫它饮水.)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井干方知水可贵.)
4)、人们常会用谚语的缩略形式,例如“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 ” 常缩略为 “To run after two hares”,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缩略为“To cry over spilt milk”。当翻译这些谚语时,我们必须弄清它的简略形式能否被人们理解,如果会影响到人们的理解,我们就要用其完整形式。例如: A、when he dined with his sister that that evening ,Madeline helped herself to a cigarette from his pack on the table ,and lit and smoked it inexpertly.He defiant self-satisfied ,somewhat pathetic air made Warren laugh.“when the cat‟s away ,hey?” he said.她跟她妹妹那天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梅德琳从桌子上他的烟盒里取了根香烟,点了火,不太在行地抽了起来.她那种倔强的、自满的、有点惹人爱怜的神气引得华伦哈哈大笑.。“猫不在了,嘿!”他说。
这里原文 When the cat‟s away 是习语When the cat‟s away , the mice will play(猫儿不在,鼠儿成精;大王外出,小鬼跳梁)的缩略形式。译文“猫儿不在了”保持原文的缩略,因为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的。根据上下文,华伦和梅琳是兄妹,华伦说“猫儿不在了”是取笑妹妹背着管教严肃的父亲而在偷偷地抽纸烟。(注3)B、“…I think ,and I certainly hope ,those stories are terribly exaggerated.Our Intelligence says they are.Still ,where there‟s smoke——”
“我觉得,我当然也希望,这些报导是可怕地夸大了。我们的情报人员说是这样。不过,有烟必有火——”
这里原文where there‟s smoke 是习语where there‟s smoke , there is fire(=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有烟就有火;无火不起烟)的简化。如果拘泥于原文的简化形式而译成 “只要有烟”或“有烟的地方”,许多读者将不知所云。比较可取的办法就是摆脱原文的简化形式,按原型习语直译成“有烟必有火”或“无火不起烟”,或索性套用汉语同义习语“无风不起浪”来表达(注4)。
总之,谚语是人类灿烂的文化瑰宝,是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虽然各国谚语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但因为民族文化背影不同又铸成了他们有着鲜明的民族和国家特色。人们喜欢谚语,因为它生动形象活泼,有强烈的表达效果。而翻译谚语需要熟知两国文化背景,并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谚语翻译是一项艰苦却有趣的工作。
中英谚语差异 篇2
一、谚语教学的场合
1、词汇方面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 要将英语谚语带入课堂, 让学生在学习谚语的过程中记住单词。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 还能让学生了解单词的使用方法, 一举两得。比如, 在讲解time这个单词时, 教师可以用下面的名言警句进行教学:“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Everything hasits time and that time must be watched. (万物皆有时, 时不可失) ”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time是一个名词, 可以作主语, 也可以作宾语。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跟时间有关的谚语, 然后配合英文诗《I try》和《Do my best》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I try to do my besteach day. If I always do my best, I needn’t careabout the test.”和“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等。
2、语法方面
语法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 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英语谚语语句简练, 词语优美, 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在课堂上, 教师将语法与谚语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结构正确、用词规范、寓意深刻的谚语学习英语语法, 不仅能迅速地让学生掌握知识, 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比如, 教师在讲解形容词比较级时, 可以利用“Health is better thanwealth.”这个句子;讲解形容词最高级时, 可以利用“Hunger is the best sauce.”这个句子;讲解动名词作主语时, 可以用“Seeing is believing.”这个句子;讲解倒装时, 可以用“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这个句子;讲解状语从句时, 可以用“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a way.”这个句子。还有很多其他的语法结构可以利用英语谚语进行教学, 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3、写作方面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学生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 是教学的又一重难点。在进行写作训练时, 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谚语来表达写作的内容, 让学生能够解释成语故事, 让学生养成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比如, 让学生写关于An iron rod can be ground to a needle的短文时, 教师可以用“With time and practice the leaf of themulberry becomes satin.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这样的谚语去启发学生, 让学生更加明白短文的主旨, 防止学生写偏、跑题, 同时提高学生对语句的运用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谚语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英语谚语一般都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 往往可以引申出更加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经常让学生接触一些思想积极向上、有勉励意义的英语谚语,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W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 事竞成) ”这两句谚语告诉学生学习需要坚持不懈, 要不断努力;再如:“No pains, nogains.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说明, 收获与努力是相关的, 只有付出了努力, 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适当运用这些英语谚语, 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精美语言的同时, 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2、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学好语言的基础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 只有将词汇与语法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英语谚语是除课本之外另一有效的教学材料, 它以句子为单位, 单词易懂, 语法结构正确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接触谚语, 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还能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语法, 让学生在记住谚语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比如, 教师在讲解定语从句时, 可以用“The man that suffers much knows much. (磨难多, 见识广) ”这个谚语进行辅助教学。
3、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增强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熟读和记忆大量的英语谚语, 可以由量变转为质变,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并且让学生学会英语的表达方法, 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另外, 学生将记住的谚语或者谚语结构运用到作文中, 可以使自己的作文大放异彩。
中英课堂文化的差异 篇3
一、 师生关系
在中国,学生称呼师长为某老师,即便是英语老师,也是习惯尊称加姓氏。而英国学生常直呼老师的名字,他们的老师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在笔者刚去英国的时候还觉得这样直呼老师的姓名很不礼貌,时间久了,就觉得这样称呼反而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这句话足以体现教师在中国教育文化中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对于学生而言,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就是尊师的体现。传统的中国教师是无法容忍西方学生同自己讲话时的那种平等的姿态,更不必说上课迟到、嚼口香糖,甚至公开质疑教师的观点。然而,在英国,我们经常看见很多的英国学生在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参与课堂讨论,教师也会坐在学生旁边,一起讨论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英课堂气氛的明显差别,前者紧张、沉闷,学生被动,然而,后者是轻松、愉悦的,教师在课堂内担当的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课堂活动的参加者。
二、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国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属于应试型的。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同学生一起练习应试技巧,通过搞“题海战术”来帮助学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所常运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传统的。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还有一个看似微不足道但也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国的成班率很高。每个班学生人数一般为40~60人,像这样的大班授课制很难达到师生互动的状态,而英国的班级人数仅为3~15人,最多也不超过30人。这种小班授课制更有益于各种小组讨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能更有效地开展,同时教师的关注面将会更加集中。
相对而言,西方的教育体制被称作是素质型的。教学的目标重在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并不是通过他是否在各种考试中取胜,而是看他是否具备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英国的英语教学课堂,教师更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有热情地、有兴趣地去学。笔者在英国学习英语教学法期间,我们的导师并不是从理论上跟我们说什么是“全身运动反映教学”(Total Physical Response),或者说这是权威英语教育家研究的,非常切实、有效的英语教学法,而是先让我们自己在课堂上体验这种教学法,然后让我们去讨论它的利弊和运用的局限性,这就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三、课堂中心
在讲座式和讨论式的课堂中,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前者。他们习惯被动地去接受信息,希望教师能把关于一个主题的全部知识倾囊相授,而不愿让教师提太多的问题。因此,英国教师往往认为中国学生在口头交流方面很被动,甚至很薄弱。在他们眼中,中国学生宁愿从事全班性的集体活动或是个人活动也不愿意参与小组活动。然而,中国学生们自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很积极,虽然不太主动活泼,但一直保持着和教师的同步思维,存在的不足只是不太适应结对子、分组讨论之类的课堂交互活动罢了。
另外一个值得指出的就是,“沉默是金”“静水深流”等传统观念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深重的。很多中国学生不善张扬,这也正是为何外国人认为中国人“难以琢磨”的原因。“Don’t be shy, speaking please!”是外籍教师在课堂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句话。“我们到课堂是为了听老师讲,而不是听其他同学讲课!”对于抱着这样观点的中国学生而言,小组讨论为那些喜欢“炫耀”的西方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久而久之,中国学生对这种“无意义、无收获”的课堂活动越来越反感,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体现。同时,他们认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可能给予的答案或结论并非是标准的,甚至是错误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讲解方应该是教师,而不是任何其他同学;如果真有必要进行分组讨论的话,也应该把它放到课后,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从教师那里获得标准、正确的答案。
不同的是,英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堂更像个讨论会场。教师不是费力地把一个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而是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必须积极投入到活跃的思维当中去,热烈、生动的讨论自然也就会时常发生了。当学生遇到很难理解的问题时,会立刻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会再次设法引导学生的思维,直到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这种不断交流自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英文对照的经典谚语 篇4
Guilty consciences make men cowards.做贼心虚。
Habit cures habit.心病还需心药医。
Handsome is he who does handsomely.行为漂亮才算美。
Happiness takes no account of time.欢乐不觉时光过。
Happy is he who owes nothing.要想活得痛快,身上不能背债。
Happy is the man who learns from the misfortunes of others.
吸取他人教训,自己才会走运。
Harm set, harm get.害人害己。
Hear all parties.兼听则明。
Hasty love, soon cold.一见钟情难维久。
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健康胜过财富。
Health is happiness.健康就是幸福。
Heaven never helps the man who will not act.自己不动,叫天何用。
He is a fool that forgets himself.愚者忘乎所以。
He is a good friend that speaks well of us behind our backs.
背后说好话,才是真朋友。
He is a wise man who speaks little.聪明不是挂在嘴上。
He is lifeless that is faultless.只有死人才不犯错误。
He is not fit to command others that cannot command himself.
正人先正己。
He is not laughed at that laughs at himself first.自嘲者不会让人见笑。
He is wise that is honest.诚实者最明智。
He knows most who speaks least大智若愚。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He sets the fox to keep the geese.引狼入室。
He that climbs high falls heavily.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He that will not work shall not eat.不劳动者不得食。
He who does not advance loses ground.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He who makes constant complaint gets little compassion.
经常诉苦,没人同情。
He who makes no mistakes makes nothing.想不犯错误,就一事无成。
He who risks nothing gains nothing.收获与风险并存。
History repeats itself.历史往往重演。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做人诚信为本。
Hope for the best, but prepare for the worst.抱最好的愿望,做最坏的打算。
I cannot be your friend and your flatterer too.朋友不能阿谀奉承。
If a man deceives me once, shame on him, if he deceives me twice, shame on me.
上当一回头,再多就可耻。
If you make yourself an ass, don‘t complain if people ride you.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If your ears glow, someone is talking of you.耳朵发烧,有人念叨。
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脚踏两条船,必定落空。
If you sell the cow, you sell her milk too.杀鸡取卵。
中英文差异 篇5
第一,名词化是英语常见的现象,换句话说,本来在汉语中可以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地方,英语常用名词。比如,我们想写“他很不开心,引起大家也不开心” He was unhappy, so others felt unhappy too.这样写当然也对,但是太平淡,我们考试时如能写出更精彩的句子,分数当然也会更高。我们完全可以把unhappy这个形容词变为名词用: His unhappiness made/infected others
unhappy.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写作的时候,学会适当地使用名词。He arrived so early, and I was quite surprised.→ His early arrival surprised me.同时汉语常用人作主语而英语多用物作主语。比如一篇六级模拟题范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Video games could do us harm without our knowing it.If proper attention is not paid to their side effects.再比如“他最终失败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可以这样写为: At last he failed.At last all his efforts were in vain.显然第二句要比第一句更容易为你赢得高分。He was outstanding among his colleagues because he worked very hard.→ His hard work/ efforts made him outstanding among his colleagues.第二,用名词表示作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以代替动词。比如,我们要想表达“他七十多了,但能吃能睡。” He still could eat and sleep.显然这样写不行,不能吃可不就死了吗? He was still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其实,也就是用一些在动词后加er或or形成的名词来代替动词。再比如你们现在觉得我上课上得不好,盼着下课,你想表达“这位老师上课上得不好,我们都盼着早点下课。” This teacher is not a good one, so we are eager to finish his class as earlier as possible.这句话这样写的话,不仅没有错,还很地道。可我们还有地道得多而且更简洁的写法: In this teacher’s class, we are all clock-watchers.这样19个单词的句子变为了8个单词的句子,而且更地道。也许有同学会问老师有clock-watcher这个词吗?当然……没有,可英美国家的人肯定懂,因为他们看时间的方式,也是钟表。当然英语造词是有一定规律的,很容易学会,以后有机会另作专项讲解。所以下次你要夸别人篮球打得好,记着可以怎么写: He is a good/professional basketball player.第三,名词的优势造成介词的优势。英语大量使用名词必然引起介词的广泛运用。比如“有人给他撑腰。” Someone supports him.He has someone behind him.第一句中的support与中文“撑腰”不是完全对等,因为support是中性词,而“撑腰”则是贬义。再比如“说完这些话,她就走开了。” After she finished her words, she went away.With these words she went away.学会用介词往往能使句子更加简洁,一句简单的话“他离开时,我送了他一件礼物” When he was leaving, I gave him a gift.On his leaving, I gave him a gift.第四,动词的弱化与虚化。简单的说来有些词既能当名词用又能当动词用,我们可用一些虚化动词(have, make, take, do)加上它的名词意义。比如 look→ have a look, take a look walk→have a walk, take a walk visit→ pay a visit to attempt→ make attempts damage→ do some damages to 比如:“Tom与老板吵架之后,就辞职了。” After Tom had a quarrel with his boss, Jack quit.After Tom quarreled with his boss, Jack quit.喜用名词,是现代英文固有现象。但千万切记,名词的使用要适当,并非所有地方名词优于动词,万不可滥用。况且,近年来英美不少学者认为名词的滥用造成英语缺乏生气。如果考生能够把握分寸,适当使用名词确也不失为写作之上策。思维方式制约着表达习惯。思维是写作活动的基础;写作不仅是语言活动,而且是思维活动(Kelly,1963)。汉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在语言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式思维则是概括的、抽象的(连淑能,1993)。汉语较少使用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如“望梅止渴”中的“梅”与“渴”;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有的学生误将“桃李满天下”表达为“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world”,而英语peach和plum并没有“弟子”、“学生”的意思,正确的表达应该是one’s pupils or disciples。再比如,在表达“下岗工人”这一说法时,有的学生写出了“off-duty workers”;而off-duty指的是“下班”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正确说法应该用laid-off workers。同样,“锅碗瓢盆” 抽象概括为cooking utensils,而不应按字面逐一翻译。
2.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的问题汉语的具体思维和英语的抽象思维导致语言中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不同(申小龙,1988)。思维的抽象性导致了英语的名词化(nominalization)倾向,构成了以静态为主的语言特色,并进而产生了介词优势,使英语显得虚、静和抽象;汉语多用动词,所以显得实、动和具体。现代汉语句法特点之一是“动词连用”,即汉语的—个句子里可按序排列出现多个动词。在英语中,一个句子只允许有一个主要动词,其他动词只能以非谓语形式或从句呈现。例如:The mastery of language is not an easy thing and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s.(语言不是随便就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英语用名词,汉语用动词。再比如,在表达“这本书太难了,我看不懂”时,学生通常会写出“This book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 it.” 而很少想到用介词词组表达的句式:“The book is totally beyond/above me.”
3.具体词汇与概括词汇的问题英语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现象,用词具体细腻;汉语多用表示整体概念的词,用词概括模糊。例如,汉语中的“伤”是各种概念词,可分为内伤、外伤,外伤再分为刀伤、烫伤等等。但英语很难用某个特定的词表示“伤”的种概念,只有“harm,injure,hurt,damage,spoil,wound” 等属概念词。学生受汉语的影响,通常用表示概括的词加上各种副词的方式,构成“动词+副词(ly)”结构,比如,“走得很快”表达为“walk quickly”;“跑得很快”是“run quickly”。英语中表示各种走姿的词汇很丰富,例如,stroll, trudge, plod, march, stalk, toddle, stagger等。此外,学生在写作时往往用一个笼统的词来描写一个具体的事物。例如:That was a very wonderful movie.这一句中的wonderful过于笼统,不如采用instructive或者moving等较为具体的词汇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4.词语搭配问题英语词语搭配是我国学生学英语最感棘手的地方,如果不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很容易出错。例如,“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各种知识”中的“学习知识”要是用英语表达成learn knowledge就不是很地道,应该用acquire, gain, obtain, gather等词汇与knowledge搭配;learn只能与something或某一学科搭配使用。再比如,在词语的组合上,吃苹果(to eat an apple),吃食堂(to have one’s meal in the dining hall),吃现成饭(to lead an idle life)等等,同一个“吃”字,英文中就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因此,学生若孤立地记单词,忽略了词汇的习惯搭配,写作中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甚至错误百出的现象。例如:“Mary won Jane in the speech contest.”中的“won”应改为“beat”。“win“和“beat”都可表示“赢”,但“赢了一场比赛”应用 “win“,而“赢了某人”则应用“beat”。
(二)句法方面1.时空观念问题
英语动词的时体范畴极为丰富。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情态均受制于时空,在句子结构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则、次序,而且要求形式一致;而汉语语言形式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建构句式,要求并不严格(熊沐清,2001)。例如,“她行医至今已有三年了。”这句话中“行医”与“三年”不产生时空矛盾问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将之表达为“She began to practice medicine for three years to the day.“但按英语的时空观,“行医”是瞬时动词,而“三年”是一段时间,二者难以协调。正确的表达应是“It has been three years to the day since she began to practice medicine.”
2.连接词的问题
英语思维重视形式逻辑与汉语思维重视辨证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即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言形式的完整,句法功能呈外现形;而汉语重意合,即语言表现形式由意念引导,句法功能呈隐含形式。换言之,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多样的;而汉语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多数情况下疏于语法,句间讲究意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性的。在英语和大多数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if,because,although,while等明确表达出来。因为,连接词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使表达合乎逻辑,同时结构严谨,文章紧凑。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往往不注意句间衔接,给人跳跃和不流畅感。例如,People learn English to use it.Some learn it to study or work abroad.Others learn it to read books and magazines in English or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English-speaking foreigners.若采用适当连接词,则改进为:People learn English for practical purposes: some learn it to study or work abroad, while others learn it to read or communicate in English.文章读起来就通顺很多。
3.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问题
申小龙(1992)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的分离,在语言上则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在语言上则重意合。Li & Thompson(1976)认为,形合的英语是主语突出
(subject-prominence)的语言,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英语句子的主语通常指人或事物,由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来担任;而汉语是主题突出
(topic-prominence)的语言,句子的主语则大不相同,它们可以各种形式出现。除人或事物外,地点、时间、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主语。在词性方面,除名词、名词词组和代词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作主语。如“天空万里无云”就是典型的主题句。按照汉语思维,“天空”是主题,后面是评论主题如何。受此影响,学生往往把汉语的主题当成是英语的主语,造出“The sky has no
clouds.”这样的句子来。其实,在英语中这句话的主语是“万里无云”,天空只能作地点状语或用形式主语it来代替。因此,我们可以说“It’s cloudless”,或者“There is no cloud in the sky”。再比如,(1)读书可以增长知识。(1a)Reading books can acquire knowledge.(1b)One can acquire knowledge through reading books.(2)自从1978年以来,由于中国人民的努力,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a)Since 1978, China have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with the effo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2b)Since 1978,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with the effo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相信通过对比,哪一句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读者自可判定。
4.句式主、客观倾向问题
英语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他们对主体与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汉语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的思维模式(张海涛,1999)。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汉语里,采用有生命的人或物作主语总是占绝对优势。受此影响,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沿用汉语的思维,极少采用非生命指称主语,学生英语作文中常常出现“I think”,“we must”,“someone says”,“you should”,“let’s” 等主观倾向明显的表达,少用“It can be argued that”,“It is estimated that” 等句型结构。例如,“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 用汉语表达则为“托马斯·杰斐逊对美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英语写作中,善于用非人称主语句,可有效地减少汉语腔。再比如,“不同的人对考试有不同的态度”。(a)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examination.(b)Attitudes towards examination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显然b句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更趋客观、公正,让人容易接受。5.过多使用简单句的问题
句式有变化指的是一定的意义要用合适的句型来表达,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采用适当的句型来表达内容,包括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主动被动句、长句、短句、疑问句、插入语、独立成分等;二是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合理,包括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解释关系、概括关系、顺序关系、让步关系、对比关系、转换关系等,这些逻辑关系均有适当的过渡词来连接,只有在句式上有了变化,才能谈得上成为一篇好文章。如表示因果关系的就有accordingly, consequently, hence, therefore, thus, so, in consequence, as a result等。试比较下面的例子:
原文:I will never drive a car again.I had an accident today.I was driving up Fourth Avenue.I saw a bright yellow car.It was driven by a little old lady.She obviously did not see the stop sign.I could not stop in time.She ran right into me.Then she called me a “young hoodlum”.本段落由九个简单句组成,读起来单调无味,毫无感染力,通过变换句式,改进为:
I will never drive a car again.(简单句)I had an accident today when I was driving up Fourth Avenue.(复合句)I saw a bright yellow car which was driven by a little old lady.(复合句)She obviously did not see the stop sign, and I
could not stop in time.(并列句)She ran right into me.Then she called me a “young hoodlum”.(简单句)这样,原文经改进,句式有了较大的变化,读起来觉得内容特别,令人回味,效果完全不一样。
(三)语篇方面
1.语篇的开头
Kaplan(1966)认为东、西方语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操汉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spirality)的,而操英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
(linearization)。思维方式不同,文章重点信息的布局各异,影响信息的传递。英民族重直线思维,习惯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首先说出,而汉民族习惯于从侧面说,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根据Scollon(1991)的观点,亚洲人在谈话时一般延迟话题的介绍,采用一种“亚洲归纳”式思维模式,而西方人一般在谈话开始就引出话题,采用的是“演绎模式”。Kaplan(1972)也曾指出,英语段落的发展是趋向于直线性,推理性的;而在一些东方语言中,段落组织的发展却可称为是在不停地兜圈子,即从多侧面迂回表达而不直接写明。由此,在用英语写作时,有些中国学生使用汉语的段落发展方法,却不知道这种结构很难被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所认可,这样的英语作文很可能被认为文理不通、缺乏连贯。在表达思想时,英语民族的思维更直截了当,他们习惯把要点放在前面说出,然后把次要的信息一一补进。例如:英汉两民族学生同样向美国某大学写一封申请奖学金的信,英民族学生喜欢单刀直入,在开首段便说:“I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a university scholarship”,而中国学生大多喜欢将这句话放在中间或最后点出。再比如,在表达“看电视的坏处”时,许多学生的首段大都不写电视带来的坏处,而是先用一个段落陈述电视的好处,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实惠,绕了个圈子后,再回到题目上来指出其缺点;而英文的写作规范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2.语篇的发展
西方思维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英文写作要求观点鲜明,符合逻辑,首尾统一。一个段落、篇章,开头以主题句点明主题,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层层深入,辅助句紧扣中心思想。段落的线性发展围绕主题展开,先陈述中心意思,后分点论证说明,使主题句的内容展开,并为后面的内容作好铺垫。英语的段落是文章的缩影,无论哪一种体裁的文章,每一段落都包含了一篇文章所包含的全部要件:(1)首句或尾句点明主题,这是英美读者所期待的交流方式;(2)将该主题细分成一系列小论点;(3)用具体例子和阐述支持各个小论点;(4)发展中心论点,并把该论点与其他论点联系起来;(5)运用该中心论点与其他论点的关系,对事物进行说明,得出结论或引出新论点。而汉语由于受到思维模式的限制,反映在语言上,习惯于绕圈子,常常先避开主题,从宽泛的时间和空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把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这种从次要到主要、从相关信息到中心话题的话语组织模式是逐步达到高潮的渐进式模式;再就是不论词句还是篇章,形态标志都不明显,语句之间靠一种隐藏的、内在的句法或逻辑关系来相互衔接,注重意义上的连贯,以神统形。
3.语篇的结尾
中英青少年足球文化理念差异 篇6
黄 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0一团学校)
英国作为现代足球运动发源地和足球强国,青少年足球发展水平远在中国之 上,在发展青少年足球和校园足球的很多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英国青少年足球面向的人群是5-21岁的儿童、少年、青年。基本涵盖了一个人从学龄前到大学的整个时代。英国青少年足球并非为培养足球运动员而存在,因为英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理念是:“让所有的孩子有机会踢球,让所有喜欢足球的孩子不会离开球场,当然也不会失去一个足球天才”。
英国很多足球苗子16岁就进入职业足球俱乐部的预备队,青年队,但他们同时也是在校的初,高中学生。他们只有进入评估,考核后才能进入专业队,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等,不合格者即使足球天赋再高也不能进入专业队。学校、专业足球俱乐部进行评估,目的是确保所谓的“足球苗子”不只是具有足球的天赋和技能,而且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学生,进而在未来踏入社会后具有良好的择业和生存能力,所以,在英国几乎不会出现放弃学业,专攻足球技能的中国式运动员。
依靠雄厚的青少年足球基础,英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每年都可以从18岁的青少年中挑选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英国的青少年足球发展体系并不是以发掘足球苗子为目的存在,这与中国体育主管部门开展足球活动往往与竞技目标直接挂钩截然不同。
为职业俱乐部输送后备人才,是英国发展青少年足球的自然结果,成果最终成什么样子,其实英国足球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并不关心,他们最关心的是怎样让足球帮助青少年成长,进而有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足球运动中。
英国足球运动的真正生命力来自于青少年的广泛参与,他们以后会是足球运动的粉丝、宣传者和传播者。无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还是普通足球爱好者,通过足球运动实现了全面发展。英足总也相信,足球吸引青少年的关键,不是单纯的依赖他们对足球的兴趣,而是足球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的强大。“增强青少年的团队合作意识、荣誉感、自信心,提高身体素质和应对挑战困难的能力”。正是足球的这种教育功能,获得社会、家庭的支持,才是孩子参加足球活动的关键因素;才是足球教育功能的根本体现;才是社会、家长、教练、孩子意识的重合。英国足球运动正是这样:社会家长支持;教练乐意;孩子快乐的完美结合。这正是中国足球缺失最严重的一面。
英足总对教练员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求教练员必须通过多方面的考核,持证才能上岗,教练员分A、B、C、D、E、F六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着不同年龄段和层次。每个级别都有着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每个教练员都认真的遵守教练员的规则。英国的足球为人的成长服务,而不是让人为竞技目标服务,这也不能不说是中英开展青少年足球的理念差异。
庞大的赛事体系,从职业到业余,到草根。英国联赛大家都非常熟悉,英国的青少年足球比赛也一样,组织庞大而严密,青少年比赛也依照年龄分为各个组别。从资料显示,英国2600所学校,1800所学校参加各级别的青少年联赛。包括各种足球俱乐部共计3700所学校及俱乐部,13700余之青少年足球队,300万名青少年运动员。在英格兰地区用于开展青少年足球活动的场地为3500余个。在英国,足球场是学校必备的体育设施,有些学校还不止一片,除此之外,遍布城市、乡村的体育场地也供青少年使用。英国每个固定的时间周三下午、周六等,或闲暇时间都能看的青少年足球比赛和其它运动的身影,英国虽小,不及我国有些省的面积和人口,但这种足球环境和氛围在国内是无法做到的。足球场地的缺乏是我国开展校园足球最大的困难之一。
英国青少年足球比赛经费是无后顾之忧的。英国有规定,每一类青少年比赛均由政府提供支持,如校内比赛由教育部解决,校际间的比赛由文化部提供,地区间的比赛由英国体育局负责,国家间的比赛由国家体育理事会资助等等。青少年足球比赛均由英足总督导,还有各种志愿者组织及学生家长为之服务,因此青少年足球运动不再是学生和学校的事,也成了社区和家庭的事。中国是“谁都管,谁都又不管”的局面。
英足总的这种理念是足球文化的理念,更多注重的是足球文化的影响力,更注重青少年足球活动的普及和发展和教育意义。我们要借鉴英式的青少年足球发展理念和实施办法,夯实青少年足球基础,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足球成绩将水到渠成屹立于东方,屹立于世界。
中英思维差异和翻译策略 篇7
1 产生中英思维上差异的原因
1.1 历史发展不同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和思维。英国没有经历奴隶社会便直接进入封建社会(陈治刚2009),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由最早的不列颠居民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再到殖民扩张、帝国主义等,这样在英国的历史发展中就有“Roundhead”(圆颅党)、“Glorious Revolution”(光荣革命)、“the Great Empire”(大英帝国)、“Cabinet”(内阁)等不同于汉语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中国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进而到社会主义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如儒家、道家思想等。
1.2 地理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域狭小,只有靠不断地征服自然、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往来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英国特别重视航海业,这样英语中就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语言,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始于英国,80年代因为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成了号称“世界工厂”的最大的工业强国(陈治刚2009)。在英语中就出现了“Enclosure movement”(圈地运动)、“Jenny spinning machine”(珍妮纺纱机)、“Charter movement”(宪章运动)等词语。
中国是大陆型地理环境,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所以成语中很多都是和农业有关的语言,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等。中国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快速发展,汉语中出现了“四个现代化”、“中国特色”、“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适合中国特色的汉语,以此表现中国人的思维。
1.3 政治体制不同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国内重大事项由内阁和议会决定,而英王的权力表面上是最大、最广泛,但不能单独行使,所以英王的权力一般只具有象征性意义。现在英国有两大党,即保守党和工党,两党竞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即党魁经英王任命后成为首相,首相才是英国内阁的核心,同时也是英国权力最大、地位最重要的人物(朱永涛王立礼2009)。
正因为英国的政治体制的特点,所以在英语中保守党(the Conservative Party)、工党(the Labor Party)、普选(general election)、女皇(Queen)等语言文字大量的出现。
现代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它的根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如:人民代表大会(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共产党(the Communist Party)、协商(Consultation)、民族区域自治(Regional Autonomy for Ethnic Minorities)等。
中国的人大和英国的议会,中国的政协和英国的下院是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严格加以区分就会出现翻译上的错误。
1.4 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夏明贺兵1992)。英国人多数信奉基督,语言中有“God”(上帝)、“the Bible”(圣经)、“baptism”(洗礼)、“saints”(圣徒)等词汇。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说与宗教有关的言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Knows”(天知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主要有儒、道、佛三大派别,现在仍有很多成语与之有关。如儒家思想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民贵君轻”等。与佛教相关的有“五体投地”、“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必然在思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译者不仅要让读者了解异语的文化,还要让读者清楚明白作者的真实意图。
1.5 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是历史和现实的反映,那么在中英思维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个人自由(individual freedom),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有时它又被称为“我文化”,强调个人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儒家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仁政”。现在,又形成了新的文化理念,如“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等,因此有时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集体主义文化”。英汉两种语言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思维、理念的差异,翻译时要根据其历史特点、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况准确掌握。
1.6 文化不同
霍夫斯坦特认为“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百度百科)。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受历史和现实各方面的因素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文化理念。
发生在2010年的“翟田田事件”,就是典型的一例。翟田田当时对他的老师有意见,说要毁坏这个老师的名誉,就说了“Burn your reputation”,但实际上“burn”是“烧”的意思。在英语中通常“毁坏你的名誉”,没有人说“burn your reputation”,而应该说“ruin your reputation”。这无疑是混合思维的“中式英文”。结果,翟田田这句话被听成了“burn that building down”,老师据此认为他是“恐怖威胁”,指控他“要烧学校”,官方就逮捕了翟田田。
2 翻译策略
翻译的时候,掌握好中英思维上的差异,把握好两种文化的转换,才能把原语所代表的文化色彩不折不扣地展示给译文读者。前人已经总结了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形合、意合、增词法、减词法等翻译方法。下面我们结合例子浅谈一下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等。
2.1 直译
当遇到英、汉结构相似时,可照译,即直译。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体现原文风格。如“go through the back door”(走后门)、“to praise to the skies”(捧上天去)、“to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浇油)。
在遇到一种语言中所特有的词语时,直译的方法就更能体现其文化的魅力,如在中文中就有很多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像“tai ch”(太极)、“qi gong”(气功)、“feng shui”(风水)、“tao”(道)、“yin yang”(阴阳)等,这些词汇都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这些东西并不存在于英语的语言系统中,直译的方法就比较好,更能体现中国人的思维。
同样,英语的语言系统里也有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语,如,黑死病(Black Death)等,在翻译过程中要以原语的文化为主,保留它的文化色彩,体现它的思维模式,全面、完整地向读者介绍其文化意蕴,积极创造弘扬文化的条件。
2.2 意译
意译就是在翻译时,有些译文不能或不宜直译的,也就是在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时,将原文的文字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展现给读者,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的意义。
例如汉语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语中虽有“As you sow,so you must reap”的说法,但不如汉语“瓜”、“豆”具体形象。又如“鸿门宴”,如果按照字面直译的话,对于不熟悉中国历史的西方人来说,是无法理解其喻义的,若意译为“a feast set up as a trap for the invited”就易于外国人理解。正如英语中“Achilles heel”若意译成“致命的弱点”就非常清楚明了,若直译为“阿基里斯的脚踝”,不懂这个典故的人就不知译者说的真正含义了。
2.3 归化
归化翻译是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为译文读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的翻译策略(Shuttle worth&Cowie 1997)。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不仅要想着原作者要表达的意图,还要将译文的特点尽可能的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才尽可能地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例如“To grow like mushrooms”中的“mushrooms”是“蘑菇”,原意是描述某物像蘑菇似的迅速增长,但翻译的时候采用归化的方法,译成“雨后春笋”,就更能传达了目标语的文化特点,准确地向读者展现其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语言魅力。
2.4 异化
异化翻译是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成分有意地打破目的文化的规范(Shuttle worth&Cowie 1997)。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具体说来,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不同写作手法。如“a Pandora’s box”译成“潘多拉的盒子”,最初的时候有人会质疑它的真正含义,但久而久之大家就知道“潘多拉的盒子”,就是指“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异化保留了对原文的忠实,又丰富和完善了原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另外,在促进文化交流和吸收外来语词汇方面起了积极性的作用,为我们了解双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所以在异化过程中不仅掌握原语的深层含义,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表达方式,还要尽量选择与其相匹配的词语,否则不能完整地表达原意,还容易造成误解。
2.5 注释
由于中英思维的差异,在对待一些分歧较大的问题时,可采用加注释的方法,来增强译文的准确性。如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殷墟,在很多地方都翻译为“Yin Ruins”,而“ruins”是“废墟、遗迹”的意思,这没有表达出中国的历史特点和文化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加注释为“Yin Xu殷墟(the capital of Shang Dynasty)”,就更为明确了。
总而言之,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章的翻译,都要注重英汉思维上的差异,根据其所处的场合、条件、对象而定,不可拘泥于一种翻译方法,必要时,几种翻译方法可以互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使译文得其形,传其神,形神兼备。
3 与时俱进,翻译到位
翻译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不同的文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认知,进而影响到翻译策略和效果。中英思维的差异是历史、现实社会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它不仅在历史上存在,在现代社会中存在,而且将来也会存在,这就给译者提出一个永恒的课题,即译者一定要学习历史、把握现实、着眼未来,也就是了解当今世界形势,了解当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当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了解当代人们的语言习惯,并且及时掌握中英思维差异、时代的发展及其对翻译的影响,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在译文中全面、如实的反映原文的思想、特点等,更好地起到交流的作用。
摘要:形成中英思维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有历史、地理、生产力、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在翻译过程中,不管运用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哪一种方法,或综合运用,都要了解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把握英汉翻译的策略,并且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既忠实于原意,又能传其神。
关键词:思维差异,翻译策略,“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编委委员会.辞海[M].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5.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
[3]陈治刚.英美概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朱永涛,王立礼.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夏明,贺兵.党的群众工作大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6]百度百科[2012-03-12].http://baike.baidu.com/view/1351245.htm.
中英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 篇8
关键词:商标;文化 ;中英文化差异; 商标翻译
一、中英文化的差异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从狭义上讲是指地方性的或具体的实践活动或风俗习惯。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中英问候方式的差异。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因素、文化习惯、人文因素等原因,中国和英国有着不同的问候习惯。在英国,天气是问候中一个十分流行的话题,人们早晨见面常打招呼道:“What a good day !”而在中国,人们打招呼喜欢问“吃了吗”。
(二)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人具有辩证思维,因此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好坏是相互依存的。相反,英语人强调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认为某一事物要么好,要么坏,或者非对即错,不存在中间性的事物。
(三)审美的差异。如在汉语中,“龙”在中国古代代表“皇帝”,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人总是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可怕、凶猛的动物,表示邪恶,常被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狡诈、虚伪的人”。而“dog”在西方国家被喻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表示忠诚、可靠,在中国却被认为是低贱、卑鄙的象征。
(四)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它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国人以和为贵,非常重视集体的利益。英美等国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相信个人价值自上,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
(五)文化禁忌差异。中国人隐私观念不强,常常喜欢谈论他人的私事,中国人见面寒暄喜欢问“你多大年纪”、“你住哪里”、 “你家几口人”等等,而在英美,这些话题属于个人隐私,忌讳别人问及。可见,中英两种文化差异之大。
(六)风俗习惯差异。中国人在交往时注重委婉、含蓄。而英国人却喜欢坦率地表现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当中国人听到赞扬后会不好意思地说“哪里哪里”。尽管内心极其高兴,但不喜形于色。而英国人听到后会礼貌的回应:“Thank you !”。
二、中英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商品标牌中都蕴涵着各自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商标词的翻译必须充分考虑彼此的文化现象。
好的商标翻译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商家打开国际市场。如宝洁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前,认真研究中国文化,他们把公司名“protector and gamble (P&G)”翻译成“宝洁”,“宝”代表公司的品质,“洁”代表他们公司的性质。同时它的产品如:“head and shoulders ”翻译成“海飞丝”、“safe-guard”翻译成“舒肤佳”、“olay”翻译成“玉兰油”,这些形象的翻译使他们公司的产品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又例如:“converse”是美国一个著名的帆布鞋名牌,在中国市场翻译为“匡威”,既秉承了该品牌逆行、逆向的内涵和精神,又因为在中国市场锁定的消费人群为青年人,因此在中国很受欢迎。
但是翻译商标时如果不顾两种文化的差异,就会造成文化缺失现象。如把“帆船牌”地毯译成 “junk”,而“junk”在英文中除指中国帆船外,还指废弃物或破烂的旧物,所以不受欢迎。又例如在翻译中国的“金鸡”闹钟时,它的译名“Golden cock ”严重影响了它在英语国家的销售,因为英美国家除了用“cock”指雄鸡外,还指人体的某种器官,所以 Golden cock听起来显得很粗俗和不雅。
三、商标翻译的方法
商标的翻译应充分国外的文化风俗、忌讳、文字表达的特点,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审美习惯等,只有这样,商品才能得到国外消费者的心理认同,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商标翻译方法。
(一)音译法。如果所要翻译的商标构不成意义,属于新奇型或专有独用型,我们多采用音译法。这种方法既可以保留原有商标名的音韵之美,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和特色,又能给外国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中国的茅台酒音译为Maotai 仍不失其本色。又比如“ Tide”洗衣粉翻译为“汰渍”,意为既能表音,达意,又能传神。
(二)意译法。直接意译法。直译法即将原语按基本词义翻译的一种方法,如“小天鹅”商标就可直接译为“little swan”。译者还可以仔细揣摩消费者的心理,凭借“主观臆想”将商标翻译成具有创新性的译名。例如:牙膏 Crest(佳洁士)、,Maybelline(美宝莲)等。
(三)音意结合法。音意结合法是音译法与意译法的相互结合,最为典型的代表是 Coca-Cola,它被译为“可口可乐”,既保持了原词的读音,又使人一听便知是饮料商标。这种商标翻译得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
(四)减音法,即把英文商标中过长的音删除的翻译方法。因为双音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所以英文商标在译成中文后多采用两字或三字的形式,比如中国传统的老字号 “同仁堂”、 “全聚德”等,故英文商标McDonald’s用“麦当劳”代替“麦克唐纳”,英国名车 “Rolls Royce”用“劳斯莱斯”代替“罗尔斯—罗依斯”。
(五)增字法,即在译出商标的主要音节后加上与商品特征相符合词语的翻译方法。通常可根据需要加上符合商品特征或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字,以突出产品的宣传性,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例如:Crest 译为“高露洁”,“洁”字体现了牙膏的清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的命名与翻译会更加简洁、形象,更加注重内涵。一种好的商品,加上一个动听上口的名字,无异于锦上添花。好的商标翻译必须尊重文化差异,充分考虑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安亚平:中国名牌产品商标词译名分析及其翻译方法[J]. 上海科技翻译.2004.4
[2]胡开杰:试论商标名称英汉互译文化意义的转换[J].中国科技翻译.2001.5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0
[4]李朝:实用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5]魏新强:浅析商标名称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 商场现代化2007.9
[6]朱亚军:商标命名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2003.3
【中英谚语差异】推荐阅读:
中英谚语09-03
中英谚语互译07-31
中英文动物谚语07-01
中英文差异05-20
中英文广告传播差异12-08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07-26
中英婚俗差异(跨文化)讲稿07-30
中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09-25
在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的差异05-28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的问卷调查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