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2024-09-25

中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精选6篇)

中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篇1

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里,当人们遇到熟人或者朋友时,他们总是彼此问候。问候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公式化的表达经常被运用,但是这些公式化的表达经常引起冲突,因为在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之间有巨大的文化差异。

在英语国家,人们常常使用以下的表达方式来问候彼此:“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天气很好,不是吗”,“近况如何”。但是在中国,人们会说:“吃了吗”,“你要去做什么”,“你去哪儿了”等等。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那是因为不同的民族有文化差异。一般而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所以它是文化差异的一面镜子。

本文将分析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在问候语上文化差异的原因,聚焦怎样缩小文化差异以及培养文化意识。

一、 问候语在现代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许多学者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从微观角度来看,语言学家主要研究问候语的语言行为能力。作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CA(会话分析)代表,Harvey Sacks和Emanuel A.Schegloff致力于会话结构的研究。他们相信问候语主要采用了话轮。来自于同一会话的FPP(第一部分)和SPP(第二部分)组成了话轮。一个话轮的组成是由两个不同的说话者轮流进行,并且后者的发言是由前者决定的,与前者相关。话轮是会话的最小单位。

社会学家关注问候语在社会交际角色的研究。Erving Goffman认为问候语是交际的开始。它是人类关系的一个标志、是一种行为礼仪。问候语有三个功能:1.问候语帮助人们重塑社会关系;2.问候语能够确认不同的社会地位;3.问候语能够确保当陌生人问候彼此时的社会安全感。

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类学家研究文化对问候语的影响。Esther N.Goody研究在加纳问候语的使用。他认为问候语是社会和日常交际的开端。问候语能够树立和巩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能够为了特殊目的调节人际关系。在加纳,说话者的身份和地位能够通过问候语来建立和巩固。因此,在加纳的问候语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

总之,问候语能够反映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问候语对于理解社会和它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国内学者也在问候语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

陈松岑是研究问候语的学者之一。他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研究问候语,他认为问候语被用于确定交际关系。从1986年到1987年,他在江西高安和北京做了一些在不同问候情况下的初级水平之上的成年人的调查。他认为问候的内容和结构与社会环境有关。

钱厚生从微观语言分析方面研究问候语。有了这些调查,他对表达方式进行了定量分析。他认为必须加强礼貌用语的对比学习。

总而言之,问候语对于研究英语国家的文化是重要的。

二、中英之间思想体系的差异

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密切相关。中国与英语国家有不同的社会体系,所以价值观不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学说坚持“亲亲”、“尊尊”的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学说的“礼治”主张贵贱、尊卑、长幼有其各自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儒家学说的“德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儒家学说的“人治”就是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与英语国家不同,中国人更尊重权威、更重视有序社会。然而,英语国家更崇敬新想法、自由表达。

在儒家学说中,集体主义是被看重的。它强调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个人的成功也源于团队中成员的合作。为了集体主义,个人兴趣的牺牲是一种高尚的被中国人极力赞扬的品质。

英语国家的价值观经常有意无意地与中国的价值观相对。因此,找出英语国家的价值观是什么是必须的。

一些学者指出现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体系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人们重视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价值观核心是个人主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们开始强调人性的尊严和当下生活的重要性,人们强调自己的信仰,不仅有权利享受生活的美好,而且有能力完善自己、实现梦想。这是人本主义的开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尊重人性,然后发展到我们称之为“自由、民主”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由和民主是一种个人主义。

现在我们以美国为例,最优先的个人价值观是自我信赖、努力工作和维系在个人实现和帮助他人之间的纽带。在社会价值观的体系中,美国人崇尚的价值观有:言论自由、人身自由、个人权利和自由辩论等。

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权利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相信每个人应该有其身份和个性,应该被认可和支持。因此,没有理解个人主义是无法理解英语国家和它的人民的。理解了个人主义,中国人就能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怎样定义家庭、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性和成功。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个人主义对个人、社会和天神都是重要的。个人主义传承于他们的祖先,因此,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而是美德。

因此,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他们不想知道别人的秘密。通常,在他们的对话中,不会涉及到任何个人隐私。问候时,他们更愿意从天气开始:“天气真好啊”,“昨晚的暴风雨真大”,“天快放晴了”,“天气很好,不是吗?”这些问候都是可以接受的,也不会打扰到他人,因此交流能够顺利进行。“你几岁了?”这种开场白在英语国家是绝不会被采用的。如果有人使用了,他将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特别是对妇女而言,她们不谈论年纪。个人主义是英语为母语的人的信仰,即使他们老了,他们也不要别人帮助他们。在他们的讨论中,他们会避免讨论年纪,这样会使他们觉得舒服,也可以帮助他们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三、 如何避免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交流的时候总是有一些语用失误。在日常生活中,问候是交流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文化差异,语用失误非常有可能发生。所以缩小文化差异变得非常必要。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此,我们将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

态度是感情和行为的一种方式。它是形成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能力的一个部分。外语学习者应该建立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例如,不抱有偏见。

当中国人用“近况如何?”来问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时,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通常回答“很好!”在英语国家,这是非常普通的问候方式,但是一些中国人也许不理解。在中国人的问候中,人们问候倾向于提供更多信息,因为对他们而言,信息越多越好。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引起偏见。

而偏见应该被避免。文化中的偏见涉及到对待其他文化的不容忍和不公平。不考虑偏见的存在,跨文化交际也可能变得困难,因为它阻碍了外国文化中知识的习得。当面对新的文化时,人们应该灵活,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入乡随俗”对正在经历文化差异的人来说是有效的方法。因此,对文化差异抱持开放的态度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成功交流的必要条件。

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成功交流是主要目的。外语学习者需要的文化信息在真实的交流中比其他内容更为优先。

为了提高个人交流能力,外语学习者应该读真实的材料,例如外语报纸、广告、日志、小故事、小说、剧本和其他种类的文学作品。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在许多文化中,特别是被广泛教学的语言,文学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反映文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目标社会,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民族性和其怀有的价值观。

如果外语学习者认为文学是珍宝屋,而且拜访过它,那么他们就能吸收文化信息并且储存下来。提供信息的文学作品与民族性有关,那是另一种文化信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从事目标社会的研究,然后写下这些作品。外语学习者能从这些作品中受益,因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人们在目标社会中的具体诠释。

还有一些其他的与外语学习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例如报纸和杂志。因为囊括了地理、历史、风俗、宗教和哲学的大多数内容是真实的,这将外语学习者暴露在真实的文化背景之下。这种阅读材料将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好理解目标文化并且关注它。

电影也能够通过传递重要的价值观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看完电影后,外语学习者可以记下他们的观察,与那些已经分享了相同电影的人交谈,然后将来某一天他们能够运用他们已经学到的内容来进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

外语学习者也应该参加外语教师或者有在国外经验的人讲授的文化讲座。一些讲座可能聚焦在目标文化上,另一些可能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无论参加哪种讲座,都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描述和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为技巧来增加文化意识。在讲座之后参与讨论可以巩固在讲座上获得的文化信息。还有,这些讨论能够揭示在社会活动中价值观体系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外语学习者可以到英语角去学习文化。当与其他文化的人交流时,外语学习者容易犹豫是否开口,他们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想知道他们会喜欢我吗?”,“假设他们不同意我的观点怎么办?”,“如果他们不理解我说的怎么办?”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问候中国人时,一些人会假装他们没听到,或者低下他们的头,莫不吭声。另一些人会害羞地笑笑,赶快走开。所有这些行为都会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尴尬。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问候我们“你好”时,为什么我们不回答一句“你好”呢?中国人必须尝试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积极争取每一次机会在放松的环境下与外国教师和学生交谈。我们将会从交谈中受益匪浅,我们不仅要练习语言,也要观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行为,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换我们关于文化差异的感受。

摘要:中国学生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不成问题,而且可以说得很流利,无论语音语调都不输外国人。但是,中国学生与外国人交谈时,不免会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场面,特别是在一些问候语中,中国学生常常激怒对方。中国人熟知的问候语却被外国人当作不礼貌的行为,其原因在于文化间的差异。问候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一环,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与外国人无障碍的交流,中国学生应该尽量多地学习外国的文化。此篇文章讨论的是问候语在中英文化间的差距,分析了其原因所在。在文化背景方面,从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英语国家的基督精神作了比较;在价值观方面,从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和英语国家的个人主义思想作了比较。最后提出如何缩小文化间的差距,具体的方法是树立正确的思想,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以及多与外国人交流。

关键词:问候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篇2

一、引言

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它既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定势和情感方式,又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如共同的生活习惯、风俗、言谈举止等。但由于英汉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历史发展各异,因此彼此的文化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本文拟先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地看一下它们的差异:语言语法词汇文化差异;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和思维文化差异,然后再探讨一些翻译方法。

二、中英文化差异

1.语言词汇文化方面的差异

汉英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石,是最明显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比如“月亮”,中国人看到月亮常常联想“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而“moon”,美国人看到“moon”则往往联想到登月、太空人等。

2.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文化具有社会性,为社会成员所共享。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在于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社团里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打招呼,谈天气,问候健康,询问年龄、收入、个人隐私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含义。

3.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所以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

4.思维文化方面的差异

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汉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由于汉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在外语翻译中,我们必须兼顾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注意意识到文化与语言相关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人们在日积月累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表达思想的方式,是一种文化沉淀,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广义上习语包括成语(idioms)、短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录(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歇后语(two-part sayings)等。下面就探讨一下中西习语的差异,并由它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探讨一些英汉翻译的方法及技巧。首先看看是什么导致中西习语之间的巨大差异。

三、中西习语的文化差异

1.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一岛国,航海捕鱼是英国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或与水有关。中国在亚洲大陆上,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因此,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比如:

西方

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

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中国

挥金如土

瓜熟蒂落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耕牛遍地走

瑞雪兆丰年

2.民俗的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表现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别。众所周知,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对狗偏爱有加,把它视做人的伴侣和爱物,习语中含有“狗”的褒义用法比比皆是。例如:

top dog重要人物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例如:

狗仗人势

狗急跳墙

狗嘴吐不出象牙

3.宗教信仰的差异

英美等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基督教相关。例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中国主要以佛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佛教相关。例如:

借花献佛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4.历史神话典故上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神话典故。例如:

西方

the heel of Achilles比喻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希腊神话故事)

Judas’ kiss口蜜腹箭(源于《圣经》)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魔鬼,魔鬼到)(源于《圣经》)

中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源于《诗经》)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源于《论语》)

中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篇3

关键词:禁忌,社会风俗,价值取向

1 Introduction

Euphemism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linguistics, it has been used frequently in our daily life, in a sense, it acts as a lubricant function during people’s talking.People in the communication hope to find a suitable way to take place of those strong and impolite words, so as to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successfully, and also enable people to feel the pleasant atmosphere, so it is clear that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euphemism are necessary in our daily life.

2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

While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s lead to different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 euphemisms of both countries are produced with the same psychological cognition.They are used i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work, and are also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diplomatic and other major activities, so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 are basically the same.

2.1 English euphemism

In English, Euphemism is a word derived from the Greek, “eu”stands for“good and well”, the root-“pheme”means“speak”, the suffix“-ism”refers to the action or its result, so the whole literal meaning of this word is“speaking well of”or“words of good omen”.

The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New Edition) defines euphemism in detail:Use of other, usu.less exact but milder or less blunt,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word required by truth or accuracy.Another definition of euphemism explains:the substitution of a milder, indirect word or phrase for a blunter or harsher one.For example, “pass away”is an euphemism for“die”;“queer”is a modern euphemism for“homosexual”;“advanced in age”refer to someone who is old.

2.2 Chinese euphemism

In the Chinese dictionary, it is explained as follows:

关于委婉语的定义有三种说法:1) “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 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蔓等编) 。2) “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 以减轻其粗俗的程度” (《语言学词典》) 。3) 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 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 就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 用隐喻来暗示, 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

Only from the literal structure of“委婉”can we realize the beauty of Chinese character, “委”“婉”both words are consisting of a radical—“女”, vividly shows an image of a shy introverted Chinese woman.

Expression of euphemism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ached a consensus to a certain degree, but it seems that Chinese euphemism expresses more widely.English emphasizes the use of other words and phrases to take place of the original sentence, while Chinese emphasizes the use of euphemism, and also pays much attention to implied meaning so as to make the context to stand out.It can be perceived that Chinese euphemism attachs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with the specific context, so Chinese euphemism has a sense of beauty in its literal meaning, which can be vividly expressed in its extended meaning, especially in ancient literature work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3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

3.1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Euphemism is a mirror which has its specific historical origin, cultural background, meanwhile, it has the function that reflects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unique culture, moral values and ethics.

1) Religion

Most of the westerners believe the existence of god, they believe God will help people who is sincere out, so they often use euphemism to show the respect to God.People hold the view that only God can save them.On this occasion euphemism appeared when people were afraid to speak and had to specify the taboo.During that time, people thought that it was an impolite manner to call the name of the god directly, since that time many euphemisms concerning about religion were come into being.“the almighty”, “the supreme being”, “the eternal”, “the maker”are used to call the God.If we say the production of euphemism was to show the worship to the gods, it also shows the fear for the deities.The ancient Greeks were afraid of Nemesis, so people called her“the Eumenides”or“Erinyes”which means“kindly ones”.

Chinese euphemism also reflects that people believe in divinity.In ancient times accompanied by the low productivity, undevelop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y natural phenomena cannot be explained.In order to seek happiness and avoid disaster, people often offer sacrifices and give deities the laudatory names:Sun-god was called“义和”and“河伯”was the laudatory name for the god who in charge of rivers.

In summary, the formation of the euphemism for religious reason is mainly because of the fear, the respect to gods and also some taboo topics.

2) Historic events

English euphemism began to be prevalent in 1066 because of the Norman conquest of England.At that time, the conqueror—Norman feudal lord rejected to accept the conquered language which they thought was intolerable to their ears, Anglo-Saxon language was only spoken by the common people, then the upper class took advantage of Latin to form some words so as to get rid of the vulgar title.In Seventeenth century, JamesⅠof England made the rule that 12 pounds should be paid for any profane language.Nineteenth century was very conservative since some words which involved parts of body, private living goods should be replaced by euphemisms.For example, “trousers”was called“nether garments”, “underwear”was called“lingerie”.

In ancient times, what influenced Chinese euphemism most was the ranking system, as a result, Chinese had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people’s social class identity.Euphemism was produced to show the respects to the Superior Emperor.It can be seen from the way to describe the death of the people.

凤姐儿忙笑到, [……]我活一千岁后, 等老祖宗归了西, 我才死呢!

曹雪芹《红楼梦》第52回

Wang Xifeng said her death directly but used“go to the west”to express her humble identity, and showed the respect to grandma Jia.When it comes to death, the first thought is hierarchy of the ancient China.The death of Buddhist monk is called“圆寂”, aristocrat’s death is called“寿终正寝”and the death of the emperor is called“驾崩”.What’s more, Confucian values have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from ancient times to present.It has much effect on Chinese euphemism.People regard“以礼待人”as a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Not only treat the other politely, but also put yourself in other’s position, considering that whether the person is willing to accept the way you express and the content you talk to.

3.2 Social values and customs

As we all know, social custom is a consensus of the social values and is the standard of behavior by the whole nation.Different nations have different customs, because social custom is accompanied by the emerg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 and different customs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euphemism.We can infer that social custom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 form of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These differences are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daily life.

The First one is about the aesthetic difference.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conception have all kinds of connections with the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Various national cultures, life background directly decide their own unique aesthetic standard.

For instance, “age”is a symbol of weakness, uselessness in Western aesthetics, old age means far away from the mainstream society, and the lonely and desolate life, so people see“old”as a taboo.Generally, they often say“senior citizens”, “seasoned men”, “in golden age”“well-preserved men’’to replace“old”.But in china“old”is a symbol of wisdom,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And the old man has a final decision to some major family events.In a famous Chinese saying, “there’s an old, if there is a treasure”.

However, Chinese are entirely differing from English, most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 strong sense of family.They hold the view that parenthoo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their life, having a child is a standard to measure whether the marriage perfect or not.People used to add“喜”to express the happiness feeling of pregnancy, like“遇喜”“有喜”“进门喜”“害喜”.

Second, the attitude towards money discloses the different social values.In the western aesthetics, people commonly believe in individualism, even regard money and wealth as the only standard to judge one’s ability and success, due to this reason, people try to use“badly off”“be down on one’s luck”rather than uses“poverty”directly.But in comparison, Chinese people think beauty lies in humble and courtesy.Pursuing the spiritual realm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especially some famous literati see money for nothing, and money is the root of crime.However, many poems and songs focus on expressing the indifference to fortune and frame, this point still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people.

3.3 Euphemisms in literature

Literary works affects people in every aspect, so people often apply the well-known sentences and allusions into daily life as an euphemism.In Sons and Lovers:

“She lives separate from her husband, and talks on platform;so she’s already singled out from the sheep, and, as far as I can see, hasn’t much to lose” (D.H.Lawrence 303)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 of Christianity“Sheep”is a symbol of a good person and virtue while“goat”stands for evil, in this sentence, the author wrote“she has singled out from the sheep”to describe she was no longer a good woman.

A famous example in Chinese literature has been quoted to show meaning of euphemism.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In the ancient poems, just few words can express rich meaning.Han yu, the famous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in his poem used a euphemistic way to express his frustrated feeling.

According to these famous sent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s, the readers can grasp the essence of euphemism.But in Chinese literatures, each euphemistic word has its special meaning with different emotional color, so many scholars think the Chinese euphemisms have the deeper meaning than English euphemism, especially in the ancient poetry, the beauty of the words can be expressed vividly and incisively, so Chinese euphemisms are known as a language filled with art connation.

4 Summary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are stated clearly so that readers can understand them easily.By the means of comparison, people can learn much knowledge of the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The study on euphemism is not only an academic research, it relates to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o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about euphemism, and to apply these knowledge into our daily life.

参考文献

[1] Cowie A P.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New Edition) [M].Oxford, 1994.

[2] Mencken H L.The American Language[M]. New York:Alfred A Knopf, 1921.

[3] Hugh Rawson.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 and Other Double- Talk[M].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Inc. 1988.

[4] 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 2002.

[5] 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中英文化视角下动物习语的翻译 篇4

世界上的国家如此之多,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 英汉之间也是如此, 其文化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所以动物习语的使用有时也是不同的。因此, 对于动物习语的理解应基于其国家文化, 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 对于翻译动物习语是很有必要的。同时, 也是避免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有效途径。

2、动物习语中翻译的不对等现象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方法, 它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是有差异的。所以, 同一动物形象的意义可能也是有差异的。一方面, 它们的概念意义相同, 内涵意义却不同;另一方面, 动物名称在源语中有丰富的语用意义而在目标语中却没有。因此, 动物习语的翻译要基于英汉文化差异, 即动物习语文化上的不对等。下面, 简述几方面导致动物习语翻译不对等的原因。

2.1 地理环境差异导致的不对等

不同的社会地理环境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生活经验产物, 同一种动物形象可能在西方人和中国人眼中的认同感是不同的。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从而导致看待同一件事物的思维方式或方法不同。

中国主要是一个陆地国家, 人民主要从事于农耕劳作, 其农耕文化为习语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牛"在农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所以, 出现了许多关于"牛"的习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 九牛二虎之力, 风牛马不相及, 对牛弹琴, 多如牛毛等。

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 渔业在该国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所以产生了许多与"鱼"相关的习语。例如:big fi sh (大亨) cool fi sh (厚脸皮的人) dull fi sh (枯燥无味的人)

Fresh fi sh (新囚犯) loose fi sh (放荡的人) shy fi sh (羞怯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 形容一个人固执于一件事情, 即使告诉其会导致不良后果, 仍不改正时, 汉语中会说“像牛一样倔强”;英语中则说“as stubborn as a donkey”。

2.2 风俗习惯差异导致的不对等

风俗习惯是意识文化的反映, 风俗习惯的多样性也为习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许多动物习语都源于风俗习惯。英汉中, 风俗习惯的不同体现在多方面。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例如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钟爱的讨厌的动物。

在汉语中, 狗被赋予了贬义的情感色彩。有类似于这样的习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这些足以表明了中国人对于"狗"这一动物的消极情感。而在西方文化中, "狗"是一种宠物, 甚至被视为家庭成员。许多关于狗的习语并没有贬义色彩, 例如:“clever dog” (聪明的小孩) “lucky dog” (幸运儿) “a sea dog” (老练水手) 。

2.3 宗教信仰差异导致的不对等

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宗教信仰的不同反映了文化差异。以蝙蝠为例:西方人认为bat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它象征着丑陋和罪恶;而在中国文化中, 蝙蝠的"蝠"与"福"同音, 被中国人看成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在中国, "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 被中国人视为一种文化图腾。以"龙"为象征的习语有很多, 如"东方巨龙"“望子成龙”等, 其暗含了一种积极的文化色彩。而在西方国家中, dragon被看成是罪恶的象征, 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怪兽, 为西方人所厌恶。

3、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

3.1 直译法

基于英汉语言中对某些动物的共识, 某些动物习语在英汉语中的形象和比喻意义是相同的, 我们完全可以采用直译法, 既保留了原语形象又体现了深层意义。例如:

然而, 这一方法也存在缺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 英汉习语中的动物形象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所以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其他的翻译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3.2 形象替代法

由于语言上的文化差异, 相同的喻义被赋予到不同的动物身上。对于这一情况, 我们可以采用形象替代法, 即将一种动物形象转换为另一种动物形象。

汉语中, 形容人胆小, 没有勇气时, 用老鼠这一动物形象来打比方, 有"胆小如鼠"一说;然而, 在英语中, 人们使用as timid as a rabbit来表达同一意义。两个习语有着相同的内涵, 却使用了不同的动物形象。

使用不同的动物形象, 会破坏原习语中的氛围, 损坏原习语中形象的整体性, 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3.3 直译加注法

有一些动物形象无法在另一语言中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其形象直译后不能为目标读者所理解, 若采取意译法又会失去原有的形象性2, 对此, 可以采取直译加注法, 即直译出其字面意思后, 再解释其深层意思。如: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 (塞的像沙丁鱼罐头一样, 拥挤不堪) 。

结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语言都能反映出独有的文化内容。在文化的视角下研究语言, 更有助于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与交流。动物习语作为语言中的一部分, 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丰富了语言。在文化视角下探讨动物习语的翻译, 更有助于把握习语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陈锡麟.英语成语谚语趣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中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篇5

习语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 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 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 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 音律协调, 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 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 习语是特定的民族在其特有文化中经过历史的熔炼形成的语言精华, 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习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所以, 了解中英习语形成的历史原因, 背后的文化内涵, 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用好中英习语, 翻译好习语。

2 中英习语差异形成的原因

正如习语的概念中所陈述:习语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习语似明镜, 反映民族的特征。中英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 有着明显的东西方差异;汉语和英语也是两个很不相同的语言体系, 无论是在拼写和发音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因此中英习语也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笔者将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这三个范畴来探讨中英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对中英习语形成产生的影响。

2.1 物质文化

2.1.1 地理环境

由于中英两国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 使部分中英习语的产生平台存在差异。中国是以一个内陆为主的国家, 虽有绵长的海岸线, 但是大部分的百姓还是生活在内地, 在山区, 在高原, 就算是战争也多为国内战争或远距离的马背上的征战。辽阔的地域, 多样的生活环境, 让人们在总结习语时更多使用地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字眼, 如:跋山涉水, 挥金如土, 寿比南山, 一马平川等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 发达的渔业和航海业为“日不落帝国”的美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 大量与海洋有关的词语在英语习语中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 如:half sea over酩酊大醉;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Fish begins to stink with its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

2.1.2 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 自古以来以农耕为主, 汉语习语中出现了许多与农业有关的成语和谚语, 如:瓜熟蒂落、枯木逢春、拔苗助长、斩草除根、瑞雪兆丰年等。在农耕中帮助了人们的动植物, 甚至天气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闻鸡起舞;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英国人善渔善航海, 少农耕, 因此在英语习语中基本没有和农耕相关的词汇, 多为大海, 捕鱼类的词汇, 如:plain/smooth sailing一帆风顺;trim the sails随风转舵;drink like a fish一饮而尽,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 (意指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 。在英国, 夜生活非常流行, 人们不会早起, 不会像中国人“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因此早起的习语很少见。Dressed to the nines打扮得令人倾倒 (晚会一般九点开始, 为晚会盛装出席) 。

2.2 制度文化

2.2.1 动物

中国为农耕国家, 一切与农耕相关, 与农民生活相关的动物在习语中有着一席之地。如, 耕地的牛, 在中国人眼中牛是勤苦工作的象征, 是老实肯干的象征, 是憨厚可信任的象征:力大如牛, 甘为孺子牛, 汗牛充栋。报晓, 生蛋的鸡:公鸡报晓, 闻鸡起舞, 鸡鸣犬吠。

神秘而令人敬仰的龙:真龙天子, 卧虎藏龙, 龙马精神, 龙凤呈祥等。

在英国, 人们不用耕地, 牛不是主要生产力, 所以, 同样是“力大如牛”这样的表达, 在英文中, 代表的动物则是马, as strong as a horse。马在英国非常重要, 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骑马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因此与马相关的习语非常多:work like a horse辛苦的干活;a horse of a different color完全是另一回事;be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clothes horse爱打扮, 赶时髦的人,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英语习语中的动物不但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而且有的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牛, ox, 在英语中涉及的不多, ox-eyed形容眼睛大的人;The black ox has trod on sb’s foot表示灾祸已降临到某人头上。鸡, cock, 在英语中指首领, 头目, 神气十足的人, 常见的习语有:cock of the walk支配别人的人;live like fighting cock生活很好, 尤指吃得好;cock-andbull story荒诞的故事, 无稽之谈。龙在中国有着崇高的地位, 中文习语中与龙相关的多为褒义, 但在英语中, 赞扬龙的词语非常少, 且多为贬义: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the old dragon:魔鬼。蝙蝠 (bat) 在汉语中因“蝠”与“福”同音, 代表吉祥、幸福。而在英语中bat是一种瞎眼、丑陋、凶恶的动物。人们迷信bat与巫婆有关, 认为bat是闯入私宅象征死亡的凶兆:as blind as a bat眼力不行, have bats in the belfry思想古怪, be bats发疯等。在中国文化里喜鹊 (magpie) 是吉祥之鸟, 报喜之鸟, “喜鹊登枝好事到”。但在英语中magpie却是一种叫声呱噪, 爱往巢里叼乱七八糟东西的鸟, 常用来指饶舌或喜欢收藏破烂、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实际是有“爱嚼舌、传播小道消息”的内涵”。

2.2.2 植物

中国崇尚礼仪, 泱泱大国, 礼仪之邦;翩翩风度, 君子之仪。梅兰竹菊用来比喻人们的品德高尚, 性格正直坚强, 行为光明磊落, 人格坦坦荡荡。梅妻鹤子、踏雪寻梅、兰心蕙质、竹报平安、胸有成竹、秋菊傲霜等。英国地区不产竹, 英语中bamboo一词也是源自马来语, 英语中就鲜有和竹子有关的习语。雨后春笋这样的表达在英语中是这样完成的:spring up like mushroom, 反映了各自的生态特征。Plentiful as black berries出自“黑莓遍地, 俯拾皆是”的生态环境。 (2) 玫瑰花是英国人的心头好, 历史上有著名的红白玫瑰之战the Wars of the Roses;roses all the way诸事顺利;no rose without a thorn没有无刺的玫瑰;世上没有完全的幸福;有乐必有苦;a bed of roses, 非常适合的工作, 安逸的生活。由此可见, 简单的一两株植物往往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其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极为丰富, 往往无法在翻译中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2.2.3 食物

中国物产丰富, 食物种类多, 可食用的东西不胜枚举。从常用的习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文里关于食物的成语覆盖面从谷物到动物, 从水果到海鲜, 比如:桂酒椒浆、五谷丰登、酒池肉林、膏梁锦绣、蕉叶覆鹿、望梅止渴, 不可谓不博大精深。

在英语文化中, 英国人的食物比较单一。他们喜食土豆, 把土豆当作主食。根据土豆的形状, Jacket Potato皮夹克土豆;根据土豆的制作方式, Mash potato烤土豆;土豆泥;根据土豆的外形, 引申出了couch potato窝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的人;根据土豆的特性hot potato难题、棘手的问题、难以应付的局面或人, 它的意思是说热的土豆固然好吃, 但它会烫手, 一旦烫手, 你会想法子马上甩掉它。Small potato则用来比喻小人物或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当然, 英国人还有其他食物, 比如:as cool as a cucumber极其冷静, full of beans精力旺盛;活泼欢乐的, not worth a hill of beans一个人一钱不值, bean brain白痴, 笨蛋。

2.3 精神文化

2.3.1 宗教信仰

佛教和道教对汉语文化有着重大影响。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 对整个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佛、道、儒的结合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 汉语中的不少习语与佛教、道教、儒家思想有关。如“五体投地”原为佛教中最恭敬的礼拜方式, 后表示人们对人或事心悦诚服;“心心相印”源自佛教禅宗, 前心指“佛心”, 后心指“人心”, 指以佛心印证众生之心, 后表示人与人之间情投意合, 尤指情侣;此外还有“借花献佛、流芳百世、立地成佛、大慈大悲、醍醐灌顶、舌绽莲花、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等等, 可见佛教文化对中文习语影响深远。“灵丹妙药、仙风道骨、脱胎换骨、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无中生有、天长地久”等成语则来自道教。在儒家思想的习语中, 人们熟知的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否极泰来、盛极必衰。”

3 结束语

虽然英汉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别, 但是中英人民毕竟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人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有其共性, 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认识经验也有共通之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也有着星星点点的相同。因此在中英习语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同或者类似的表达。例如, 在古代, 因科学的不发达, 神话传说故事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精神支柱和知识来源。两个民族的人民都把“心脏” (heart) 看做是人灵魂、思维、情感的中枢, 大量与“心脏”相关的习语由此产生。with a hard heart (心情沉重) 、heart and soul (全心全意) 、heart to heart (心心相印) 。

此外, 相似的劳动经历也使中英人民得出了一些相同或相似的人生经验: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浑水摸鱼)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滴水穿石)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mov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似双鸟在林)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就连“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中国人民耳熟能详, 老幼皆知的道理在英文中也有着相似的表达: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因此, 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的探究, 不仅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 准确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所赋予的英汉习语丰富独特的内涵, 还对于激发双方学习对方的语言的兴趣和跨文化交际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新政.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 2010, 31 (2) .

[2]赵朝永.英语习语源来如此.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3]冯野凌.浅谈语音室相关的中英习语及其文化对比分析[J].海外英语, 2011 (5) .

[4]李静.英汉饮食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9.

问候语见差异中英交流多误区 篇6

一、中英文问候语的差异对比

1、话题内容差异

中英文问候语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内容的差异。中国人的问候在于表达关心和爱护, 而西方人问候时强调个人空间和隐私。“用态度传达温暖”是中国人礼仪的基本要素之一。

中国人很多时候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 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有:“出去啊?”、“吃了没?”、“散步啊?”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候语非常的多, 同样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则不宜发问。

汉语文化强调照顾彼此, 而英语文化则是不涉及隐私, 留给对方个人的空间, 以示礼貌。询问有关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 都是粗鲁和无礼的。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强调个人和“我”的身份, 而在中国的文化, 更强调“我们”的身份。例如, 中国人有时给对方的健康提点建议, 其目的是表达关心和体贴而已。尽管如此, 这种做法不能轻易被英语文化接受。下面就是关于中西方问候习惯差异引起的一个尴尬情况:

A:Mr.White, 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B:Well, yes, I have had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A:Well, you should go to the doctor’s as soon as possible.

B:Er, what do you mean?

在中国, 关心对方的健康状况被认为是有人情味的体现, 其目的是传达关爱。但西方人不习惯谈论个人事务, 例如健康, 更不习惯被建议:“你应该……”, 除非他们表达征求意见的愿望, 如果没有, 听者可能觉得受了冒犯。涉及隐私的问候会引起被问候者的不悦, 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是注定要失败的。

2、称谓差异

英文和中文的礼貌习惯在称谓上也有差异。中国文化在“敬”和“用态度传达关心”的两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 长期发展, 形成了一套称谓体系, 用以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首先, 中国对亲属和社会关系方面的称谓比英语复杂, 体现在同一代的人的称谓。在一个英国家庭中, 一般来讲, 同龄男性像“哥哥”、“弟弟”被称为“brother”, 而女性像“姐姐”、“妹妹”统一被叫做“sister”。在中国, 父亲和母亲的亲戚都有各自特定的称谓, 如“表弟”、“表妹”、“堂哥”、“堂姐”、“堂弟”等。西方人不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亲戚和熟人划清界线, 人们更喜欢用“cousin”来表达所有这些同辈间关系。其次, 中国文化里相互致意的时候, 往往强调职务和身份。例如, “张局长, 您早!”、“王经理, 你好!”、“李老师早!”等。这一原则并不是普遍适用于西方文化。在英语环境下, 如“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 ”、“Teacher Mirror (米勒老师) ”、“Engineer Lin (林工程师) ”这样的称呼方式有些奇怪, 西方人喜欢直呼对方的名字, 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下, 会使用Mr (先生) 、Mrs (夫人) 、Miss (小姐) 、Ms (女士) 这样的称谓。

值得一提的是, 英语国家的人对年龄的看法与我们大不相同。在我国, “老”字在中国是尊称, 而在英语国家, 老年人根本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在见面时称呼他们“Old Man (老先生) 、Old Lady (老太太) ”绝不像在汉语文化中表示尊重而被接受, 他们对地位较高、年龄较长者的一种尊称往往是Sir (先生) 和Madam (夫人) 。因此, 问候他人时, 无论在中英哪一种文化中都要注意避免采用一些不合常规的内容, 即令人不快的内容、打探隐私的内容和易被误解的内容。

3、礼貌原则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最大的差异在于对礼貌的诠释不同。汉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人际交往注重谦虚, 中国人的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 例如, A:您贵姓?B:鄙姓张。给对方的名字加上“贵”的前缀, 而给自己的名字冠以“鄙”的前缀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如果一个人违反了“贬己尊人”的原则, 就会被假定为自夸自大。例如, 当恭维一个中国人说“哦, 你今天真漂亮!”时, 她很可能会回答, “不不不, 不好看。穿的普通而已。”这源于“满招损谦受益”的传统价值观。相比之下, 英语礼貌是最大限度地赞美对方, 人们更愿意接受恭维, 因为他们相信, 拒绝对方的好评是不礼貌和尴尬的。他们更喜欢通过一个相对更平等的方式表示礼貌。

二、中英问候语与跨文化交际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把跨文化交际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由于中英语言的负迁移,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 选择恰当的交际策略。价值取向、社会规范、语用规则等因素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 这些文化要素都在语言这一载体中得到了反映。语言是表达人类思想的工具, 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语言的习得有生物遗传的因素, 也或许存在着某个语言机制, 但它根本上是从社会上其他人那里习得的, 它属于文化范畴。语言学习者正是通过大量学习这些内容来获得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不重视文化因素的交际, 必然会给跨文化交际过程造成误解和潜在的阻碍。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 不仅要掌握该语言的一般知识和使用技能, 更要接触、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 解读文化现象背后所反映和体现着的文化价值取向, 最大限度地避免语用失误, 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结语

上一篇:电气焊点下一篇:不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