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数字

2025-01-17

中英数字(共4篇)

中英数字 篇1

1. 前言

数字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同样来自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总结。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人们有个共识,即文字创造了人类文明,而数字创造了文字。文字可能会在语言交际中产生障碍,而数字永远是相同的,数字是世界共有的财富,这是让人称奇的一面。尽管数字的内涵意义对不同的民族是一样的,但数字经过泛化后,由于受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使用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各个数字使用的外延意义与联想意义在中西方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数字的使用也透露出人们强烈的好恶感,因此,对比梳理中西方文化对数字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跨文化交际和数字翻译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2. 汉英数字的用法及文化内涵

汉语中,数词“一”最简单,也最复杂。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万物的本源,具有本体性的意义。因此,“一”自古受到尊崇,这种崇尚“一”的文化心态可见于汉语中用“一”形成的众多的成语,如:“一马当先”、“一针见血”、“一帆风顺”、“一触即发”等。“一”代表至高无上,这是西方哲学对数字“一”的认识,此外,“一”在中英语言中均有“第一”或“胜利者”的联想义。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赋予“一”的联想意义如出一辙。

“二”也是汉民族尊崇的吉利数字。汉民族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哲学思想,反映到日常生活,就是凡事讲究对偶和对称,喜欢事物的成双成对,办事希望“两全其美”,生活期盼“双喜临门”,诗歌、对联甚至汉字结构都讲究对偶、对仗、对称。汉语中,由“二”、“两”、“双”构成的词语多含褒义,如“二龙戏珠”、“双喜临门”等,但也有由“二”构成的贬义词,如“二楞子”、“二流子”、“二五眼”、“三心二意”等。在英美文化中,“二”是二元性的象征,有对等、对立、逆反的意义,而且数字two在他们眼中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因为它源于die(股)字的复数dice,是die的谐音。

《老子》的“三生万物”确立了数字“三”的重要地位,赋予了“三”的“终极”、“生发”、“吉祥”之义。汉族的先哲认为,宇宙乾坤是由“三维”构成的,故汉语中官位有三公,军有三军,祭祀有三牲,礼教有三纲。中国宗教中对三也有各自的思想,如佛教有佛、法、僧“三宝”;经、律、论“三藏”;水、火、风“三灾”;天堂、地狱、人间“三界”;前生、今生、来生“三生”等概念。可见,“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吉祥、神圣、圆满的联想意义,是一个使用率很高的数字。在西方文化中,数字“三”既有正面意义又有反面意义,但更多的是积极意义。“三”通常表示吉祥、完整的意义。基督教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毕达哥拉斯认为“三”是唯一有头、有尾、有腹的完美数字。

“四”在汉语中也和它在日语中一样,与“死”谐音,故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如医院不设4号床位,宾馆不设4号房间,大楼没有4层和14层,电话不要带4的号码等。其实,人们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四”也是表示吉祥的“玄数”。汉民族办事讲究“四平八稳”,请客吃饭要“四盘八碟”等。西方人对“四”极为崇拜,因为“四”在西方是公正、正义、力量的象征。

“五”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和谐、优美的数字,特别受人喜爱。如“五更”、“五味”、“五岳”等。天有“五星”,地有“五湖”,人有“五官”,书有“五经”、“五典”,中医有“五风”、“五诊”,粮食有“五谷”,诗歌有“五言”。用“五”构成的成语有:“五花八门”、“五湖四海”、“五经四书”、“五子登科”、“五谷丰登”等。“五”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吉利的数字,特别是星期五,常给人恐怖感。原因有二:一,耶稣正是在星期五被钉死的;二,传说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禁令偷吃伊甸园的禁果被驱逐也是在星期五。

“六”在中英文中都象征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我们常说“六六大顺”。汉族喜欢用“六”构词。如家有“六畜”,自然有“六气”,宇宙有“六合”,人有“六欲”、“六亲”、“六神”,刑法有“六典”,造字有“六书,人体有“六腑”,中医有“六淫”,书有“六经”,妇女怀孕称身怀“六甲”。民间有“六六大顺”的吉语,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生活中,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6”的电话号码或车牌号码,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而英语中的“six(六)”却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人们视“六”为凶数或野兽数,以下成语便是最好的印证: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hit sb.for six(给某人以毁火性的一击);six to one(相差悬殊)。但在英语中,six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sex(性),因此,英美年轻人的婚礼也常选择在带“六”的日子。

数字“七”在汉文化中是被人们常忌讳的数字,例如:给人送礼时忌讳七件或七样;饭桌上的饭菜不能是七盘;人们在挑选良辰吉口时不挑选七、十七或二十七,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人有崇尚偶数的心理,而且与中国人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自古汉人对去世的人每“七”日祭拜一次,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七日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这种习俗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因此,汉语中,“七”构成的成语常含有杂乱之意。如“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七嘴八舌”、“七手八脚”、“七拼八凑”等。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中的“seven(七)”在西方文化中却是一个十分神圣的数字。基督教认为,世间万物是经七日创造出来的,“七”象征无限长的时间,故确定七日为一周。西方人讲究七种美德,七种文理学问,七次圣餐,人生有七个时期,七宗罪。英语中带有“七”的习语很多,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极其快乐)等。

“八”是中国人民喜爱的数字,它象征着周到、圆满、祥和、尊贵,如宴会有“八喜宴”、“八仙宴”,方位有“八方”,占卜有“八卦”,食品有“八珍”、“八宝粥”,文有“八股”,学有“八斗”,军有“八旗”,阵有“八卦阵”等。解放军曾有“八路军”之称。“八”和“发”谐音,所以就更得到想发财的人的青睐,人们喜欢自己的房间、门牌、车牌和电话号码等都含有“八”。西方文化和汉文化一样,数字“八”也蕴含吉祥的意义。说法种种,一是早在古希腊,人们认为“8”意味着丰硕、成就和长寿;二是《圣经》上讲上帝惩罚人类的大洪水中,仅有8人乘坐诺亚方舟逃走,于是“8”就意味着幸运;三是《福音书》上说耶稣的兄弟雅各生了“8”个孩子,“8”也就意味着多子多孙;四是两个戒指上下靠在一起构成“8”字,意味着婚姻美满;五是横着的“8”字恰是数字中的无穷大符号“∞”,这就暗示着丰硕、长寿、幸运、美满,子孙无穷无尽。

“九”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数字,中国人对“九”偏爱有加。天有“九重”,地有“九州”。“九”为数之极,由此引出“无限”之说,继而演化出“神圣”之意。因此历代皇帝竭力使用“九”这个数字,以示自己的权力为天赋神赐。皇帝被奉为“九五之尊”,皇帝穿的是“九龙袍”,皇城留有九个城门,宫殿的台阶是九级,紫禁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紫禁城的角楼采用九梁十八柱的建筑结构,加固大门的铜钉也是横九排、竖九排。佛教讲究九九归真。“九”在汉语中与“久”同音,因此在民间人们也有选择两个“九”的日子作为喜日的习俗,预示“天长地久”。与汉语相比,英语中的nine(九)虽然没有神圣、尊贵等涵义,但同样也可以表小“多”和“深”,如:a nine day’wonder(轰动一时,过后即忘的事情);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一针省九针,及时处理,事半功倍);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穿着讲究);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等。

汉语中把“十”视为圆满的象征,故有“十分”、“十足”和“十全十美”之说。此外,国人除了对一到十的理解和好恶外,还对“百”“千”“万”等比较喜欢,使用频率也很高,故有“百年大计”、“百折不挠”、“百依百顺”、“千钧一发”、“千篇一律”、“千载难逢”、“万众一心”、“万古长青”、“万家灯火”等成语。

文化上的差异在数字的使用上得到明显的体现,不同的民族对数字有不同的禁忌。英美人不忌讳“4”,英语中的fourletter words是“下流词”的委婉说法。西方人在生活中却十分忌讳“13”,认为它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古希腊数学家讨厌“13”,认为它是个不完整的数目;有人认为《圣经》上记载,夏娃与亚当偷吃禁果之日是13日;罗马的野史说,巫师们是12人集会,第13个到来的就是魔鬼。故“13”便成为英语中最不吉利的数字。在日常生活中,英美人就像汉人回避“4”一样地回避“13”这个数字。

3. 结语

总之,从中西方对数字的好恶及其对数字的使用频率分析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数字不仅是人类自古以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总结,反映着人们对现实事物的数量关系的计算和测量,更为重要的是,数字还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着多方面的角色。由于中西方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的影响,数字被赋予了各种色彩,从而影响着人们对禁忌、吉凶、祸福的判断。因此,关于英汉数字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外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英汉两种民族的文化心理、传统和特色,进一步提高跨文化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和对外汉语教学,并充分发挥数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摘要:数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事物的数量关系的计算和测量, 更为重要的是, 数字还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着多方面的角色。本文梳理了中英文中数字的使用频率及所承载的联想意义, 指出了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造成了数字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英数字,文化对比,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何三宁.翻译多元论实证分析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黄兵.英语汉语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3, (3) .

[3]李霞.数字的修辞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3) .

[4]王红旗.数字神奇的含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中英数字 篇2

——在中英数字出版论坛上的讲话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柳斌杰

(2012年4月17日)

数字出版业无疑是当今出版业发展最为迅速、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和重塑着出版业,并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格局。目前,以苹果iPad为代表的新型数字阅读终端迅速占领全球市场,对整个出版业造成极大冲击,这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阅读终端生产企业倍感压力。加快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推进标准制定,培育新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各国出版业界的共识。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情况。

一、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新发展

近年来,数字出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赢利模式不断成熟,新的消费理念不断形成,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到2010年5年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出从213亿元(约合21亿英镑)增长到1051亿元(约合105亿英镑),年均增幅接近50%。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出版和互联网广告三项产出占到数字出版总产出90%以上,成为数字出版产业营销收入的重要支柱。2010年数字出版总产出占到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的8.3%,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数字出版产品形态日益丰富。除了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电子图书、数字报刊、网游动漫等之外,还有基于以手机和各种移动终端为主体的数字出版物,大大丰富了人们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三是数字出版赢利模式不断成熟。逐渐形成了以原创网络文学、数字图书馆、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及目前正在形成的电子书包及云出版等为主体的多种营销模式,可以说数字出版从内容提供、平台建设到终端服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形态和产业链。

四是传统出版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大多数以图书、报纸、期刊出版为主的传统出版企业基本完成了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基本完成了生产流程的技术升级,部分印刷企业引进先进的数字印刷设备开展按需印刷业务,出版物分销机构也实现了销售流程的数字化。不少出版企业还加大了与技术开发商、渠道运营商等的合作力度,共同开展数字出版业务。

五是数字阅读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据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手机网民总数达到3.56亿。网民规模的不断增长,带来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移动终端阅读等数字阅读消费需求的日益旺盛。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阅读终端销量均呈现大幅增长,中国地区的销量更是超过全球平均增幅,一个庞大的新兴数字出版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举措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新兴产业发展,先后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数字出版在内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加快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数字出版总产值要达到新闻出版总产值25%的奋斗目标,并提出加快在数字出版领域组织一批重大工程、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研发一批重大技术、开发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的重点任务,带动和提升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长。

一是加快内容资源整合。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数字内容产品。加快推动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内容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快推出一批优质数字出版内容产品,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 出版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打造内容传播平台。要满足不同读者在不同时间空间、不同阅读终端、不间断阅读的需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出版传媒企业、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等多方合力,打造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直播卫星网等多网覆盖、技术先进、传输快捷的专业化数字内容传播平台。

三是实施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聚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重要领域,加快实施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数字出版物投送平台等一批重要项目,有效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实现战略转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新技术新业态提升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四是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继续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在云出版技术、卫星数字发行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等重要领域取得新突破。

五是推动产业基地建设。为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集约化优势,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着力推动数字出版基地、音乐产业基地,动漫游戏基地建设,这些基地在引进重点企业、实施重大项目、研发重大技术、开发重点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我们将继续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政策引导、重点扶持、项目带动、孵化辐射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格局。

六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作为数字出版的行业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明确将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纳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出台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强数字出版国际合作的新期待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出版业也是如此。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创造潜力成为国际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中国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 也需要世界的经验和技术,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出版,与生俱来就具有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特性。这意味着,国际数字出版产业的同行们将会在一个共同的市场上展开竞争,同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应对发展中出现的共同问题;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共赢。

一是中国出版业拥有国际合作的良好基础。当前,中国出版业开展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合作出版方面,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图书出版合作模式走向包括图书、期刊、数字出版产品等在内的多种出版物形态的合作;在版权贸易方面,版权引进和输出的品种、数量、结构和范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实物出版方面,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出版物被成功引进或输出;在项目合作方面,中外出版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出版项目和种类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出版产品;在资本合作方面,中外出版企业采取参股、联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的案例越来越多,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扩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政府分别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家达成出版专业人才互相交流与培养计划。

二是中国出版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为进一步推动出版业开展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新闻出版总署在制定《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主要措施中,将改革开放列在首位,在坚持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共同繁荣的原则指导下,我们提出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印刷、分销等领域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我们提出要继续扩大版权输出与对外合作出版的区域和范围,加强与全球性和区域性大型连锁书店的合作,鼓励出版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扩大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本运营和企业管理。

三是中国出版业将继续扩大数字出版领域合作空间。我们十分期 待能与国际出版业者围绕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数字出版产品的合作与推广、数字出版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攻关等方面,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我们将继续制定和完善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数字出版领域国际联合攻关的重大工程与重大项目、重要技术与重要标准等的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我们将充分发挥出版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推动中外出版企业继续扩大在数字出版各领域的全方位合作,鼓励中外出版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各种移动终端等新载体、新平台,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拓展新的合作渠道,共同为推动新闻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推动世界文化更广泛的交流与传播作出新的贡献。

中英数字的文化对比研究及翻译 篇3

由于受中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数字的神化存在着中西方的差异,但也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中西方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天数”或“神数”。因此,对比梳理中西方文化对数字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跨文化交际和数字翻译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2. 汉英数字的对比研究

由于英汉文化的共通性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人们会对同一数字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但是由于英汉民族在自然环境、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又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赋予同一数字不同的情感和联想,而不同的数字可能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

2.1同一数字在中英文化中含义相同

一、三、八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含义。汉语中,数字“一”是万物的本源,具有本体性的意义。因此,“一”自古受到尊崇;“一”代表至高无上,这是西方哲学对数字“一”的认识,此外,“一”在中英语言中均有“第一”或“胜利者”的联想义。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赋予“一”的联想意义如出一辙。

《老子》的“三生万物”确立了数字“三”的重要地位,赋予了“三”的“终极”、生发、吉祥之义。中国宗教中对三也有各自的思想,如佛教有佛、法、僧“三宝”;经、律、论“三藏”;水、火、风“三灾”;天堂、地狱、人间“三界”;前生、今生、来生“三生”等概念。可见,“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吉祥、神圣、圆满的联想意义。在西方文化中,“三”通常表示吉祥、完整的意义。基督教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毕达哥拉斯认为“三”是唯一有头、有尾、有腹的完美数字。

“八”是中国人民喜爱的数字,它象征着周到、圆满。“八”和“发”谐音,所以就更得到想发财的人的青睐,人们喜欢自己的房间、门牌、车牌和电话号码等都含有“八”。西方文化和汉文化一样,数字“八”也蕴含吉祥的意义。一是早在古希腊,人们认为“8”意味着丰硕、成就和长寿;二是《圣经》上讲上帝惩罚人类的大洪水中,仅有8人乘坐诺亚方舟逃走,于是“8”就意味着幸运;三是横着的“8”字恰是数字中的无穷大符号“∞”,这就暗示着丰硕、长寿、幸运、美满,子孙无穷无尽。

2.2同一数字在中英文化中含义不同

由于文化的差异,二,四,五,六,七,九在中西方文化中被赋予了不同的联想意义。

“二”也是汉民族尊崇的吉利数字。汉民族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哲学思想,反映到日常生活,就是凡事讲究对偶和对称,喜欢事物的成双成对,办事希望“两全其美”,生活期盼“双喜临门”,诗歌、对联甚至汉字结构都讲究对偶、对仗,但是在英美文化中,“二”是二元性的象征,有对等、对立、逆反的意义,而且数字two在他们眼中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因为它源于die(股)字的复数dice,是die的谐音。

“五”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和谐、优美的数字,特别受人喜爱。如天有“五星”,地有“五湖”,人有“五官”,书有“五经”、“五典”,粮食有“五谷”,诗歌有“五言”。用“五”构成的成语有“五湖四海”、“五谷丰登”等。“五”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吉利的数字,特别是星期五,常给人恐怖感。原因有二:一,星期五是耶稣被钉死的一天;二,传说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禁令偷吃伊甸园的禁果被驱逐也是在星期五。

“六”在中文中象征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汉族喜欢用“六”构词。民间有“六六大顺”的吉语,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生活中,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6”的电话号码或车牌号码,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而英语中的“six(六)”却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人们视“六”为凶数或野兽数,以下成语便是最好的印证:a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hit sb.for six(给某人以毁火性的一击);six to one(相差悬殊)。但在英语中,six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sex(性)。因此,英美年轻人的婚礼也常选择在带“六”的日子。

数字“七”在汉文化中是被人们常忌讳的数字。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人有崇尚偶数的心理,而目与中国人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自古汉人对去世的人每“七”日祭拜一次,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七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这种习俗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因此,汉语中,“七”构成的成语常含有杂乱之意。如“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拼八凑”等。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中的“seven(七)”在西方文化中却是一个十分神圣的数字。基督教认为,世间万物是经七日创造出来的,“七”象征无限长的时间,故确定七日为一周。西方人讲究七种美德、七种文理学问、七次圣餐,人生有七个时期、七宗罪。英语中带有“七”的习语很多,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极其快乐)等。

“九”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数字,中国人对“九”偏爱有加。天有“九重”,地有“九州”。“九”为数之极,由此引出“无限”之说,继而演化出“神圣”之意。因此历代皇帝竭力使用“九”这个数字,以示自己的权力为天赋神赐。皇帝被奉为“九五之尊”,皇帝穿的是“九龙袍”。“九”在汉语中与“久”同音,因此在民间人们也有选择两个“九”的日子作为喜日的习俗,预示“天长地久”。与汉语相比,英语中的nine(九)表示“多”和“深”,如:a nine days’wonder(轰动一时,过后即忘的事情);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一针省九针,及时处理,事半功倍);A ca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等。

2.3数字在中英文化中的错位对应

文化上的差异在数字的使用上得到明显的体现,不同的民族对数字有不同的禁忌。“四”在汉语中与“死”谐音,故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如医院不设4号床位,宾馆不设4号房间,大楼没有4层和14层,电话不要带4的号码等。

英美人不忌讳“4”,英语中的four-letter words是“下流词”的委婉说法。西方人在生活中却十分忌讳“13”,认为它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古希腊数学家讨厌“13”,认为它是个不完整的数目;有人认为《圣经》上记载,夏娃与亚当偷吃禁果之日是13日;罗马的野史说,巫师们是12人集会,第13个到来的就是魔鬼。故“13”便成为英语中最不吉利的数字。在日常生活中,英美人就像汉人回避“4”一样地回避“13”这个数字。

2.4汉语中的数字在英语中的零对应

英汉数字除了大致对应外,还有许多用法是一种语言中所特有的。汉语中把“十”视为圆满的象征,故有“十全十美”之说。此外,国人除了对一到十的理解和好恶外,还对“百”“千”“万”等比较喜欢,使用频率也很高,故有“百年大计”、“千载难逢”、“万众一心”等成语。

再如汉语中独有“张三”、“李四”等用姓氏加兄弟排行称呼他人的用法。英语人名中用数字多表示此人在家族或姓氏中是第几代的,如英王Charles I, Charles II,是父子关系。

汉语除了人名外,还在地名中使用数字,如各地都有像“三里店”、“五里铺”、“七里河”等地名,恐怕这也是汉语所特有的用法。

2.5英语中的数字在汉语中的零对应

同样,有些英语数字词的用法也是英语所特有的。如“four leaf”(幸运草)、“four-letter words”(下流词)、“five-anddime”(廉价物品商店)、“the fifth wheel”(累赘)、“nine-day’s wonder”(轰动一时的事物)、“eleventh hour”(最后时刻)、“eleven-plus examination”(英国11岁的儿童参加的小学毕业升中学的考试)、“Twelve”(基督的十二圣徒)、“roaring 20’s”(喧嚣的20年代)等。

有些带有联想意义的英语数字词在汉语中没有其对应词。如“four hundred”在美语中指“一个地区的名流,最时髦的上层社会”,美国理语“Five it”表示“拒绝回答此事”。同样的例子还有“five-dollar words”(复杂的字眼)、“Catch 22”(第22条军规)、美国理语“twenty-three”(滚开)、“twenty/twenty”(眼力正常的)等。

3. 数词习语的翻译策略

3.1等值互借法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一部分同义习语,无论内容、形式和色彩都相近。在英汉互译时,遇到这种情况不妨直截了当地借用译入语的同义习语。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3.2直译法

顾名思义指的是将字面意义直接翻译出来。这种情况固然会给译入语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困难,但是会使一些阅读动机很强的读者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去解读一些费解的词汇,而且会使得读者感到作品离自己有一定的距离,增加作品的神秘感或异域风味。例如:One day apart seems three autumns(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3.3意译法

由于英语具有各民族风土人情的特色,语言的翻译不可完全对号入座。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翻译即翻译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原文所表达的信息和暗含的意思对数字作模糊处理,以使读者不产生误解。在翻译时数字可不译出,转译其形象意义。例如: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参考文献

[1]何三宁.翻译多元论实证分析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黄兵.英语汉语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3, (3) .

[3]李霞.数字的修辞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3) .

[4]王红旗.数字神奇的含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5]钟永发.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

中英数字 篇4

关键词:数字习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1 概述

习语既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 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 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 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数字习语是中英文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是含有数字 ( 基数词和序数词) 、结构固定、语义特殊的词组、短语或短句。[1]数字习语的使用能使文章言简意赅、生辉添色, 然而也会导致语言模糊、晦涩难懂。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由于文化差异等因素, 数字被赋予各种神秘的贬褒吉凶和象征意义。

英国文化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泰勒在其《原始文化》 (1871) 一书中, 把“文化”的定义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所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因此, 文化内涵丰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数字习语作为英汉语言的结晶, 既包含丰富多彩文化信息, 又折射出的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2 中英数字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1) 宗教文化的差异

宗教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数字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习语中, 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 这些宗教典籍和文献包含大量的数字习语。同时, 数字习语又是宗教用来诠释其教义的重要工具, 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写到:“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老子用数字的形式表达了“道”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创始者。《佛经》中同样包含了“三生有幸”和“四大皆空”等数字习语, “三生有幸”体现了佛教倡导的三世轮回思想;“四大皆空”则从另一层面诠释了佛教思想, 即物质世界是虚幻不实的, 只能在精神世界里找到永恒的幸福。

然而, 在英语国家中, 基督教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化, 对其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一些英语数字习语中可见一斑。如: 数字“三”在英语中来源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说, 基督教徒认为, 上帝拥有超自然和超社会的力量, 他具有三个位格一圣父、圣子、圣灵, 这三个位格是同一本体, 组成上帝的统一整体。“seven”在西方是极具神秘色彩的数字, 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基督教认为, 上帝创造世界用了六天时间, 第七天休息, 被定为“圣日”。英语民族的美德、善事、罪恶都要凑足“七”件。如“七种美德” (seven virtues) 、“七宗罪” (seven deadly sins) 、“七大精神财富” (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 、七大肉体善事 (the seven corporal works of mercy) 、“七大精神善事” (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the mercy) 等。[2]

2) 民族特定的喜好、禁忌差异

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差异的影响, 原本平凡的数字在各民族文化中被赋予了各种神秘的褒贬吉凶和象征意义, 体现了民族特定的喜好、禁忌差异。汉文化注重利用数字的谐音求取吉祥, 或躲避厄运。例如:“六”与“禄、“八”与“发”、“九”与“久”皆为谐音。由此类数字构成的习语在汉语中屡见不鲜, 例如:“六六大顺”、“八拜之交”、“言重九鼎”等。而“四”与“死”, “七”与“去”构成谐音, 现代汉文化中, 人们选择门牌号和车牌号忌讳用“四”, 婚丧嫁娶不宜在“七”号、“十七”号或“二十七”号举办。

在《天堂篇》中, 但丁随仙女上升到了天国, 九重天。因此数字9 在基督文化中寓意人死后, 灵魂升天后的最好归宿, 也是基督教徒的最终理想。然而, 在基督文化中, 数字“13”被视为头号大忌, 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圣经》中相关记载:《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之日是十三日 (星期五)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星期五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日, 因此基督教徒避讳星期五, 把它视为不吉利的日子, 若13号与星期五碰巧是同一天, 那就是凶上加凶了。英语中的习语“Thirteen is an unlucky number.”体现了十三是最不吉利的数字。西方人选择门牌、车牌、楼层等时尽量会避开十三, 公共场所没有十三排十三座, 请客不请十三人, 送花不送十三枝, 每月的十三号不举行庆典活动。[3]

3) 审美价值观的差异

自古以来, 中国人在对数字的审美价值认同上以双数为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二, 地之数也。从偶二, 凡二之属, 皆从二。”数字“二”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有和谐圆满的寓意, 其思想渊源也可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学说。 因此, 汉语中与数字“二”相关的成语被频繁使用, 双数在汉语中蕴涵着吉祥的文化内涵。例如:好事成双、双喜临门等。人际交往中要送双份礼, 即使作为文学形式的和作为修辞格的对偶, 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的情有独钟。此外, 汉语成语语中, “四平八稳”被用来形容处事有方;“六六大顺”表达了顺顺利利的美好祝愿;“十全十美”用来比喻圆满美好、毫无缺陷的境界。由此可见, 中国人在审美价值观上对双数的推崇。

相比之下, 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注重用单数 (数字13除外) 来能表达吉利的寓意。人们往往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加上“一”来寻找好运或表达“更多”。例如, “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one thousand and one way to help”等。此外, 基督教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赋予了数字“3”吉利而又神秘的文化内涵。莎士比亚在戏剧中说: (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 “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根据《旧约》记载, 上帝在花了7 天创造了世间的万物, 因而“7”被用来表示一周, 成为世界通用的计时方法。此外, 英语习语“in one’s seventh heaven”用来形容“在无限幸福中”。 英语中还有一个数字习语“on cloud nine”与“in one’s seventh heaven”寓意相近, 同样也含有9这个单数。由此可见, 西方人对习语中的单数情有独钟, 体现了他们的数字审美价值观。

3 中英数字习语中的翻译策略

王佐良先生说:“他 (指译者) 处理的是个别的词, 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要处理, 而在处理小文化过程中, 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这两大片文化一片是源语文本所包含、所反映的文化及其根植于其中的特定文化, 另一片文化就是译语所属的特定文化,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文化。”[4]因此, 中英数字习语中数字的准确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更是文化的交流与重现。下文概括了中英数字习语中数字的翻译策略, 根据数词在具体习语中表示的精确性和模糊性, 翻译可采取以下策略。

1) 保留数词法

保留数词法是直译法在习语翻译中的实践应用。所谓直译法, 就是把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原原本本地保留在目的语中, 使得目的语的读者能从跨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源语文化。直译的优点显而易见: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 在吸收外来有益的新因素, 在反映异国客观存在的食物和情调上, 比意译更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 特别是在译英汉习语时, 可起到文化保鲜的作用, 让读者领略到文化的原貌。[5]比如, 以下习语的翻译保留了源语的数字:一寸光阴一寸金 (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 ;吃一堑, 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Reach the sky in one step (一步登天)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

2) 改变数词法

译者在翻译数字习语时, 有的数字无法直译, 有的数字虽可直译, 但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这时就需要牺牲形式上的特点, 结合习语的文化内涵和译语表达习惯, 对源语习语中的数字略作改变或修改, 翻译出数字中的文化内涵。例如: at sixes and sevens (七上八下) ; It is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 再三考虑 (On second thoughts) .

3) 省略数词法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 使得有些习语中的数字不能直译, 翻译时有可以直接省略数词的翻译;有些数词表示的是模糊意义而非具体意思, 这类数词不必照译, 如果翻译出来, 反而有错译之可能。例如: 酩酊大醉 (three sheets in the wind) ; 不管三七二十一 (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s) ;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各有所好) ; on cloud nine (欣喜若狂) 。

4 结语

数字普遍应用于英汉习语中。在漫长人类社会和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 数字不仅用于计数, 还携带大量的文化信息,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数字文化现象。数字习语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各个民族宗教信仰、特定的喜好、禁忌以及审美价值观的差异。因此, 对中英数字习语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两种语言的精华, 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志清.英语数字式习语文化理据探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9 (6) :13-16.

[2]廖光蓉.《圣经》与英语语言文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赵莉.文化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及其翻译[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5 (6) :73-75.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上一篇:带器妊娠下一篇:风险管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