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姓氏文化对比

2024-07-07

中英姓氏文化对比(共4篇)

中英姓氏文化对比 篇1

摘要:一个民族的姓氏, 与该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从各个侧面生动地展现了该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全貌, 忠实地记录了社会的历史, 是研究一个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印象和活化石。

关键词:姓氏文化,传承性,多样性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类, 姓氏文化是一种制度层面的文化, 也是一种体现着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曾赋予它某些特殊的规定, 用来规范和调整社会结构,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文化制度。于是家族中的长辈在给晚辈取名时便有了各种各样的道理, 如表达某种愿望, 赋予它某种精神, 象征某种事物。中外姓氏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姓氏体系。下面从中英两国姓氏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相同点:

1. 在汉语和英语姓氏体系中, 有类似的取姓的方法。

在汉语姓氏体系中可分为以职业为姓和以居住地为姓。前者如陶、卜、乐等, 后者如东门、南郭。另外住在池边的以池为姓, 住在柳下的以柳为姓。

在英语姓氏体系中也可分为以职业名称为姓和以居住地附近的地形、地貌为姓。前者如Carpenter、Thatcher、Cook等, 此类姓氏源自于从事某一职业的工匠名称, 意为木匠、盖屋顶的人、厨师;后者如Hill、Bush、Lake等, 此类英语姓氏原意分别是小山、丛林、湖泊。

2. 在汉语和英语姓氏体系中, 都存在着同化和吸收外来民族的姓氏成分。

在汉语姓氏体系中, 中国的姓氏制度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 但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 因此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如姓尉迟的不一定都是少数民族, 凤凰卫视的主播尉迟琳嘉就是汉族人。

在英语体系中, 在英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是经常发生的, 移居英格兰以外的人逐渐形成了Scot and Wallace。这些新移民以Scot and Wallace为姓。有些新移民被当地人称为traveler、newcomer。

3. 在汉语和英语姓氏体系中, 都存在着对自己的长辈或父母忌讳直呼其名。

因此在取名时力求避免与父母或长辈重名, 这一现象表明了子孙后代对先人的崇敬。

在汉语姓氏体系中, 如唐代诗人李贺, 其父李晋肃, 仅因“晋肃”之“晋”与“进”同音, “肃”与“士”音近, 李贺便以有讳父名而被人议论攻击, 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在中国, 一个家族中所有的成员都会按照亲属关系排定辈分, 晚辈对长辈讲话都要使用亲属称谓作为尊称, 否则被视为没有教养。

在英语姓氏体系中, 古代英国人只有名没有姓, 他们的名字很简单, 如Firth、Snelgar。他们取名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不许与先辈重名, 这表现了子孙后代对先人的崇敬。

二、不同点:

汉语的姓氏体系远比英语的姓名体系历史悠久, 形式复杂。

1. 中国的姓氏带有宗法色彩, 在上古, 姓和氏是有区

别的, 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 氏产生于父系社会, 是姓的分支。《说文解字》云:“姓, 人所生也。古之神圣, 母感天而生子, 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由于当时实行的群婚制, 生下的孩子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在这种情况下, 孩子只能随母亲取姓。早期的姓不是单个人的, 也不是单个家族的称号, 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如炎帝姓姜, 黄帝姓姬, 少昊嬴姓, 舜禹姚姓, 夏禹姒姓等。同时姓氏具有“别婚姻”的作用, 古语道:“男女同姓, 其生不蕃。”奴隶社会时期, “百姓”是贵族阶级独享的, 贫民和奴隶是没有姓的。如庖丁。另外, 在封建社会时期, 一个氏族或者家族常用族谱或者家谱记载着它们的变迁始末和家族的承袭关系。族谱和家谱具有浓厚的宗法制度色彩, 为我们研究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英国的姓氏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公元1066年, 诺曼底人征服英国, 宣告了有名无姓时代的灭亡。英语姓氏的产生是英国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 它的演变经历了从兴起到相对固定的过程。在中世纪的英国社会, 阶级矛盾尖锐, 贫富差距扩大, 教会势力强大, 英国封建社会的所有权力都是以拥有土地的多少为基础的。国王、教会、封建贵族拥有大量的土地, 因而在国家事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作为神权的象征, 主宰着人们的思维, 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对姓氏也不例外, 如Pope、Priest、Bishop、Graver、Beacon等。

姓氏对联姻、别贵贱所起的作用不同。中国古代社会盛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如周王朝时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 因为都姓姬, 但秦晋两国却可以世代通婚, 因为秦国姓赢。古代女子十五岁举行成年礼, 即“笄礼”, 同时要取字, 表示拥有出嫁的资格, 出嫁后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 如周幽王的宠妃褒姒, 本人姓姒, 来自褒国。如果女子所嫁之人为国君, 也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国君死后的谥号, 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 因此在卫庄公死后她被称做“庄姜”或“卫庄姜”。

英国没有姓氏之别, 妇女的姓氏并不重要, 出嫁后, 一般要改随夫姓, 而自己的本姓则被淹没。如Mary Smith嫁给了John Robinson之后, 改为Mary Robinson。著名的“辣妹成员”Victoria Smith嫁给了著名球星David Backham之后, 就改名为Victoria Backham。这大概与他们的婚姻制度及等级观念有关。

3. 姓氏的构成不同。

汉语的姓氏较为复杂, 有单姓、复姓以及多字姓之分。其中以单姓数量最多, 单姓有三种, 第一是以祖先的图腾为姓, 如熊、牛等。第二是以国邑为姓, 如鲁、卫等属于姬姓国;宋、齐等属于异姓国。第三是以爵位为姓, 如王、侯等都与其祖先封王封侯有关。复姓也有三种, 第一是以祖先的称号为姓, 如轩辕、高阳等。第二是以官职为姓, 如司马、司空等。第三是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 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尉迟、长孙等。多字姓有大家所熟知的爱新觉罗、叶赫那拉等。

英语姓氏中有复姓, 但数目少, 主要是单姓。单姓是以个人的身体和个性特征为姓, 如Long、Short, 其本意分别为“大个子”、“矮个子”。英语中的复姓, 中间用连词符号连在一起, 如Lloyd-Jones、Bartle-Smith等。这种复姓是由父母二人的姓氏合在一起形成的。它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方面是为了避免重姓, 另一方面反映了英国历史上贵族财产的一种继承方式。英国贵族财产按规定由男性子孙继承, 如果没有男性继承人, 女性后代也可以继承, 但需要把男女两家的姓连在一起。

4. 汉语的姓名排列次序与英语正好相反。

中国是采用先姓后名的做法, 而英国则采用先名后姓的做法。前者如李清照, 姓李, 名清照, 后者如Abraham Lincoln、Franklin Roosevelt。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姓氏犹如一本大百科全书, 忠实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是一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学问。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8。

[3]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中英姓氏文化对比 篇2

中英文化礼貌方式的对比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英文化中更是如此.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比较中英文化礼貌内涵,并借助翻译的具体过程,重点将微观对比所涉及的言内和言外因素进行逐一比较.

作 者:张宏国 ZHANG Hong-guo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6(2)分类号:G04关键词:礼貌 比较 言内因素 言外因素

中英商业广告语文化对比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 中英广告语;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108-02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和文化。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之后,中西方民族在文化上也形成了许多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于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深中西方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中西方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已经成为重要议题。其中语言上的沟通顺畅问题尤为突出。

商业广告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沟通中起着传递商品信息实现良好广告效果的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并影响着文化。现今,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这也要求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中西方商业广告语的文化差异,并在交流沟通和翻译中正确使用广告语,使广告语更加本土化,取得最好的广告效果。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各一”

各民族对世界不同的认识和表达、不同的哲学观念也体现在中英商业广告中,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一元论和西方“天人各一”的本体论。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的认识: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都包括在整体之内,要了解部分,必先了解整体,是一种综合概括、众多归一的思想。我国的很多商业广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滋补品)这则广告把天地、日月和人的身体联系在一起,灵气、精华和补品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合一、同一的一元论的观点。

“天人各一”的本体论思想源于西方人的崇尚科学,相信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认为人和自然是对立的而非统一的,人是万物的中心、是主体,外物是客体,注重客体的变化和多样性,因此他们注重通过努力去改变自然。这样的思想在商业广告中也有所体现:“why grow old gradually? Fight it.”(化妆品)从“Fight it”(战胜它)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对“变老”这一自然现象的对抗和征服,而不是和谐相处。

二权威观念与事实依据

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就要提出相应的论据支持,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权威的力量和可信度,而西方人更加民主,注重事实的重要性。这一不同也体现在商业广告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绝对的权威,尤其是权威机构,这也成为很多人做决定时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中国的广告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级各单位评选出的诸如“全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优质产品、质量奖”等各项荣誉。

与之不同的是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经验,以及事实权威,即具体的事例的印证。例如在一则手表广告中用到“Selected by James Bond The Sign of Excellence”。这则广告中用成功人士的具体实例做印证,告诉购买者该产品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为通过奋斗最终取得成就的成功人士的形象。

三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

群体与个人的利益往往存在着对立和矛盾,有时人们并不能同时满足双方的要求。此时,中西方文化给出了不同的取向答案: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个人服从集体;西方个人主义观念强调个人成功。

中国人的集体倾向表现在:统一思想行动,提倡个人为集体的利益的无私奉献,个人的利益与集体保持一致。因此每个人都紧密地和小到家庭大到社会的集体联系在一起,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安定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则脍炙人口的商业广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中,“大家”成为集体的代表,而“好”字明显地体现了利益的取向。

西方人的个体倾向表现在:突出个体、讲究机会均等、强调个性和以自我为中心、宣扬个人自由。鼓励个人通过奋斗得到发展、受到重视,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商业广告中为了强调消费者的个性、突出个体,多强调产品的特性及与众不同。例如在一则汽车的广告中就提出:“Now it is your turn to have an extraordinary driving experience ”,其中“your turn”强调的就是消费者个体的体验。

四历史倾向及未来倾向

在看待时间的问题上,不同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更加尊重传统,而西方国家更倾向于展望未来。

中国历史悠久,更加强调尊重历史、以史为鉴,会让历史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指南和参照。一则白酒的商业广告:“千古佳酿,万代留香,中华酒宗,汝阳杜康”,其中“千古”“万代”体现了品牌的历史悠久性,厂商希望从久远历史的角度来证明产品的品质。

西方文化看中未来,并对未来有不断的规划,在新的规划中使未来更美好。一则经典的钻石广告:“A diamond lasts forever”,其中“forever”(永远)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未来含义的词,强调在未来时间里永远不会变,突出了钻石的品质也同时寓意了爱情的永恒。

五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

语境是学习语言及进行交流的环境,在不同的语境中,即使是同样的句子含义也不同。高语境传播指的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语言文字中,而低语境正好相反。中国社会正是高语境社会,而英美社会则是低语境社会。

在高语境文化中,语言的意义与文化背景相关。只有少量信息是通过语言编码被清晰传递出来,大量的信息是通过语境甚至是非言语行为或历史文化传统被传递出来的,这也就造成了一种含蓄的沟通。在这种沟通中,人们对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非常重视语境。中国人交流时并不完全依赖语言本身,而更多依赖社会语境,从语境中获得字面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一则手机广告: “梦幻魅力,舍我其谁”。其中“舍我其谁”出自《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通过这短短几个字的广告语的特殊历史文化语境,高语境的中国消费者可以获得的信息是:这是一家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厂商,手机的质量和功能也是值得信赖的。

低语境文化中,语言的意义与文化背景无关,人们通常需要通过明确的词句获得信息。体现在语言上便是直言不讳,比较直白。在广告中也是如此,消费者可以从广告语中直接了解产品的功能、优势、新颖之处。如手机广告“bigger than bigger”,用了两个比较级来直接突出产品的“大”这一特点。

六思乡之情与迁徙之好

在对待故乡这一问题上,来自于农耕文化的中国和来自于海洋文化的西方国家的人民有着不同的态度。中国人以家族为本,喜聚居,讲究落叶归根。西方人家庭观念淡化,强调个人生活和自由。

农耕文化的安逸、稳定、诚实等意识使人们的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个人对家庭家族和邻里故土都有着深深的依赖和眷恋之情。白酒广告:“千万里,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孔府家酒让人想家”,道出了游子的心声,也触动了消费者的内心深处。

海洋文化的开放、流动、宽容等意识,使得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在迁徙成为生活常态时,家园观念薄弱,人与人之间更多地是理性的契约关系,相对的人情世故较为淡漠。一款纪念币广告:“A voyage to the labyrinth throughout Chinas Centuries”,“voyage”(旅行)恰好契合了人们喜欢迁徙的习惯。

七内敛保守与奔放外向

受农耕文化、儒家思想和封建传统的影响,中国人的观念相对保守传统,在海洋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人则走上了开放与突破前人的道路。

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建立了一套相对保守的伦理道德规范,这其中的一些保守传统的思想至今仍然存在。例如在传统文化中女性是弱势的,如今女性已经得到了同男子相同的地位、待遇和社会角色。但在一个电饭锅广告“给太太一份安全感”中,“太太”和电饭锅的关联还是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主内、由女性来照顾家人的传统思想。

海洋文化使得西方人更加开放,他们通过冒险甚至叛逆和不断地变革突破前人的思想。他们外向、好动、感情奔放、 富于冒险精神,他们可以漠视文化遗产,注重创新。比如:“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就是百事可乐面对传统可乐业的霸主可口可乐,迎合“新一代”的年轻人想确立自己独特选择的心理创作的广告语。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商品纷纷涌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强大也将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推向全世界,在此过程中广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跨文化的经济交流中让广告的定位更加准确,效果更加显著,答案很明显:在充分认识和了解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对中英两种广告语产生的影响,以及两种广告语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之上,人们在实际交流当中要做到广告创作和翻译的本土化,以促进中西经济交流和文化沟通。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英姓氏文化对比 篇4

试论语言教学中英汉语词汇的文化意蕴之对比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硕士生 李 艳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文化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语言各要素中的基本要素,因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体现,对词汇的解释也必然能体现民族或文化之间的差异。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增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日益关注,语言教学教师开始取得这样的共识: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已经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应该设法使学生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本文从词汇蕴涵之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说明词汇这一语言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即由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词汇文化内涵的不同,文化差异尤其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譬如,在中西方文化中,我们使用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野心(ambition),礼貌(politeness), 女友(girlfriend),自由(freedom),美(beauty),民主(democracy)等词语,若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文化意义或联想意义,就不了解其深层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贬义的词项,在美国文化中却可能具有褒义。如: Ambition一词在中国辞典中意味着野心, 在美国辞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英语中的relation 与汉语中的“关系”也不完全对等。在英语中,“relation” 一词表示抽象的概念,和汉语中的关系所代表的意义不同,在汉语中可能表示一个很具体的概念。

为更好地了解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及其文化差异,把有关词语概括为以下几类。(1)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2)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3)指示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4)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1)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

例如颜色:在西方,人们习惯用蓝色(blue)来表示沮丧,消沉或者淫猥、下流,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blue)来表示肃穆、严肃;淫猥下流的意思是用黄色来表示的。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是纯洁、天真、无邪的象征。white day是吉祥日,结婚时穿上白衣裙;但在中国 指“白色”恐怖,象征死亡;柳树在汉语中被赋予分离、思念的联想意义,在“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描叙,形象地概括了戎边战士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而willow在英语中却与中国文化中的“柳树”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它常使人联想起悲哀与忧愁,失去心肱的人等等。如在莎士比亚《奥赛罗》(othello)中,戴斯德蒙娜(desdamona)就曾唱过一首“柳树歌”,表达她的悲哀,同时暗示了她的死,英语中的cricket和汉语中的“蟋蟀”同指一种鸣叫的小昆虫,但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内涵。“蟋蟀”在中国文化里常给人以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联想。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借蟋蟀来烘托这种气氛,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杜牧的“寝夜”“ 唱如波烟,更深似水寒”,蟋蟀的这种忧伤形象在英美文化中不存在,而成了“快乐的小蟋蟀”。

(2)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这类词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就文化内涵相同的方面来说,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同点;而对于在其他方面所引起的不同联想说明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即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如猫头鹰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民间有忌讳“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指的也是猫头鹰能够带来恶运,这是两种文化对于猫头鹰的共同联想,但在另一方面,英语中的owl又常常是聪明的象征,可以说as wise as an owl在英国民间童谣Mother Goose’s Fairy Tales中是这样描述猫头鹰的:“A wise old owl lived in an oak./The more he saw the less he spoke.The less he spoke the more he heard./Why can’t we all be like that wise old bird?”它的这种联想意义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的。

(3)指示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例如中国人常用“竹”来以物喻人,表达自己坚定,正直的性格,如邵渴的《金古园怀古》:“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竹子所具有的这种高尚的文化内涵使历代文人赏竹,咏竹。画竹也成为一种高雅的风范。成语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雨后春笋”也说明竹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英语里bamboo一词是从其它语言中借用来的,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因为你并不是土生土长在英国,也决定了bamboo贫乏的文化内涵,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4)名称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上一篇:公安信息化下一篇:合理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