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语法对比

2024-10-20

中英文语法对比(共6篇)

中英文语法对比 篇1

英文语法难题的应对技巧:英语语法公式

公式1

先行词+介词+关系代词+定语从句

● The house in which I used to live has becomea garden.我过去住的房子已经变成了一个花园。

公式2

先行词,+which/who/whom/whose/when/where+定语从句非限制性

定语从句用逗号与主句分开,that不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who一般不能替代whom。

● Between the two parts of the concert is aninterval, when the audience can buy ice-cream.音乐会的两部分中间有间歇,这时候,观众可以去买冰激凌。

公式3

(先行词,+)as引导的定语从句

● He made a long speech, as we expected.正如我们所预料的一样,他的演讲很长。

公式4

时间状语从句: 主句+when/while/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when/while/as意为“当……时候”。

● Mary made coffee while her guests werefinishing their meal.客人们快吃完饭的时候,玛丽煮了咖啡。

公式5

时间状语从句: 主句+as soonas/directly/immediately等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引导词意为“一……就……”。

● I recognized her immediately I saw her.我一见到她,就认出了她。

公式6

时间状语从句: 主句+before/after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 I went to bed after I finished my homework.做完作业后,我就上床睡觉了。

公式7

时间状语从句: 主句+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 Mary has been in Shanghai since she left Beijing.玛丽自从离开北京后就一直在上海。

公式8

时间状语从句: 主句+till/until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 I will stay here until you come back.我会一直待在这里直到你回来。

公式9

原因状语从句:主句+because/as/sinc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

● As all the seats were full, he had to standup.由于所有的位子都满了,他只好站着。

because, since, as的区别

公式10

地点状语从句:主句+where/wherever引导的地点状语从句

● You cango wherever you like these days.这些天你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

公式11

让步状语从句:疑问词-ever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 To show our respect, we usually have to takeour gloves off whoever we are to shake hands with.为了表示我们的尊重,不论要跟谁握手,我们通常都要摘掉手套。

公式12

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疑问词-ever可与“no matter+疑问词”互换。

● Wherever/No matter where you go, I will bewith you.无论你去哪儿,我都和你一起。

公式13

让步状语从句:主句+(al)though/as/while/eventhough/even if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 Tim is in good shape physically even thoughhe doesn’t get much exercise.即使不做太多锻炼,蒂姆还是保持了很好的体形。

公式14

条件状语从句:主句+if/unless/aslong as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 Let’s go out for awalk unless you are too tired.如果你不是太累的话,我们出去散一会步吧。

公式15

条件状语从句:主句+so/such...+that+结果状语从句

● He worked so hard that he got ill.他工作那么努力,结果病倒了。

公式16

目的状语从句:主句+so that/inorder that/in case引导的目的状语从句

● I’ll run slowly so that you can catch up withme.为了能让你赶上我,我会慢慢跑。

公式17

比较状语从句:主句+than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

● The weather was worse than I had expected.天气比我预料的还要糟。

公式18

比较状语从句:主句+as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

● French is as familiar to him as English.他对法语就像对英语一样熟悉。

公式19

方式状语从句:主句+as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

as if/as though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

● You ought to do as Paul tells you.你应该按照保罗吩咐你的去做。

公式20

当as if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表示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时,从句常用虚拟语气。

● She closed her eyes as though she was verytired.她闭上了眼睛,好像是很累了。

公式21

虚拟语气在状语从句中的用法:

If...did/were..., 主语+would/should/could/mightdo...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的假设。

从句用一般过去时,主句谓语动词用“would/should/could/might+动词原形”。

● If you were the manager, we would not be sotired.如果你是经理,我们就不会这么累了。

公式22

If...had done...,主语+would/should/could/mighthave done...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的假设。

从句用过去完成时,主句谓语动词用“would/should/could/might+have+过去分词”。

● If we had taken the other road, we might havearrived here in time for the meeting.如果我们走了另一条路的话,或许就能及时赶到这里开会了。(陕西)

公式23

If...did/were todo/should do...,主语+would/should/could/might do...表示与将来事实相反的假设。

从句谓语动词用过去式、“should+动词原形”或“wereto+动词原形”,主句谓语动词用“would/should/could/might+动词原形”。

● If it were fine tomorrow, I would goshopping.如果明天天气好,我就去购物。

公式24

If...had done..., 主语+would do...

● If he had set out earlier, he would be homenow.如果他早点出发的话,他现在就已经到家了。

公式25

If...should do..., 主语+would have done...

● If she shouldleave, I would have heard about it.如果她要走,我早就应该听说了。

公式26

Should/Were/Had+(从句)主语+谓语

主句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的谓语动词中含有should, were, had时,可将if省略,而将should, were, had提前,构成倒装。、

● Were I you(=If I were you), I would go.如果我是你,我就去。

公式27

With/Without/Butfor+名词,主语+虚拟语气形式的谓语...

句子的虚拟条件是通过词或短语如with, without, otherwise, but for等来表示的。

● Without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earthwould be about thirtythree degrees Celsius cooler than it is.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将比现在的温度低大约33摄氏度。

公式28

主句+as if+(从句)主语+did/had done...as if引导的从句

常用虚拟语气,用一般过去时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的情况;用过去完成时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的情况。

● She acted as if she had been the hostessyesterday.她昨天表现得就好像她是女主人似的。

公式29

主句+so that+(从句)主语+should/could/might do...

so that意为“为了”,它引导的从句表示目的。

● He took a taxi to the station so that heshould not miss the train.为了不错过火车,他乘出租车去火车站。

公式30

主句+lest+从句(主语+(should) do...)

lest意为“唯恐”,它引导的从句表示目的。

● They spoke in whispers lest they (should) be heard.他们低声说话,唯恐被别人听见。

公式31

...wish (that)+主语+did/had done/would do...

wish后的宾语从句用一般过去时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用过去完成时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用过去将来时表示与将来事实相反。

● I wish it were autumn in Beijing all the year around.我希望北京全年都是秋天。

公式32

...suggest/recommend/insist等+(that)+主语+(should)do...

● I suggest that we (should) set off at once.我建议我们立刻出发。

公式33

...would rather+主语+did/had done...

would rather后的从句用一般过去时表示与现在或将来事实相反,用过去完成时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

● I would rather you hadn’t told him.我宁愿你没有告诉他。

公式34

It is+形容词/名词/过去分词+that+主语+(should)do...

● It is strange that the girl (should) be sorude.那个女孩那么无礼,这真奇怪。

公式35

...suggestion/advice/demand等+that+主语(+should)do...

在表示“建议”、“命令”、“要求”等的名词后的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中用虚拟语气。

● My suggestion is that we (should) get startedsoon.我的建议是我们应该尽快出发。

公式36

It is (high/about)time that+主语+did/should do...

● It is high time that you went to school.早就到了你该去上学的时间了。

公式37

if only+主语+did/had done...

用一般过去时表示与现在或将来事实相反,用过去完成时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

● If only I had another chance.要是我再有一次机会就好了。

公式38

不可数名词/单数可数名词+单数谓语

● Still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

公式39

动名词/不定式/主语从句+单数谓语

● Doing eye exercises is good for your eyes.做眼保健操对你的眼睛有好处。

英语词汇分类记忆

科技教育

clone

克隆

development

发展

download

下载(计算机用语)

education

教育

experiment

实验

invention

发明物

influence

影响

information

信息,通知,消息

machine

机器

message

消息;信息

robot

机器人

technology

科学技术

服装

clothes

衣服,各种衣物

coat

外套

dress

女服,连衣裙

jacket

短上衣,夹克衫

jeans

牛仔裤

overcoat

大衣

raincoat

雨衣

shirt

男衬衫

shorts

(户外活动)短裤

skirt

女裙

sock

短袜

sweater

毛线衣,厚运动衫

T-shirt

T恤衫

trousers

裤子

 

中英文语法对比 篇2

生成语法从Chomsky于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算起, 经历了标准理论 (Standard Theory) 、扩展了的标准理论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 、管辖与约束理论 (Governmen and Binding Theory) 和最简方案 (The Minimalist Program) [1], 其间理论不断修正发展, 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

Langacker是从生成语法研究阵营里分离出来的, 他于1976年创立“认知语法” (Cognitive Grammar) , 从理论上对生成语法提出挑战。最初该语法被称作“空间语法” (Space Grammar) , 到了80年代中期, 他开始采用“认知语法”的说法。认知语法在哲学基础和基本假设上和生成语法有很大的差异, 概括主要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如何研究语言有不同的看法

生成语法认为语言可以被描述成一个算术系统, 可以用符号来描写。试图用一系列的语法规则来解释人类习得语言的奥妙。它信奉的语言结构模式是从简的 (minimalist) , 演绎的 (reductive) , 从上至下的 (topdown) 。“从简的”是说应采用最少的必需的理论上的和描写上的装置来描写语法, 语法越简单越好。“演绎的”是说任何能从总原则推导出来的都将在语法上被省略, 单独把它列出来是冗繁的。“从上至下的”是说如果语法规则能充分描写某一特定结构的构成, 那么该结构就没有必要单独地在该语法列出来。举例说来, dogs, trees, toes, pins, eyes, 从中提取名词复数构成的规则 (regular pattern) , 把这一规则列入英语语法中就排除了把单个的复数形式dogs, trees, toes, pins, eyes的列入[2,261,262,263]。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可以更准确地表示为生物机体。自然语言不可预测, 不认可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纯粹句法规则。它信奉的是以运用为基础的语言结构模式 (usage-based model) , 具有从繁的 (maximalist) 、非演绎的 (non-reductive) 、从下至上的 (bottom-up) 的特点。“从繁的”是说语言是约定俗成单位的、庞大的、高度冗繁的总汇。“非演绎的”是说语法应该包括描写具体结构的规则或句型和与之相关的个别知识。“从下至上的”不只关注总的原则, 还关注它们不同的、约定俗成的例示 (instantiations) , 调查有关句型的实际扩展以及影响它的因素[2]

[264,265]。举例说来, 典型的说话人在无数场合使用dogs, trees, toes, pins, eyes等, 把它们当成单位, 从中提取结构图式[[PL]/[-s]];但如果认为结构图式一旦被提取, 上述具体化单位就立即丧失其单位特性, 而必须根据结构图式运算得出, 显然是有悖常理的。

二、对语言系统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

Chomsky以“天赋论”为基础[3]。他认为语言知识的本质在于人类成员的心智 (大脑) 中存在着由生物遗传而天赋决定的语言机能 (human faculty of language) 。这个语言机能的核心就是“普遍语法”, 表现为某种数量有限的原则和规则体系, 是指人生下来的初始状态 (initial state) , 是使人能在后天环境下学会说话的内在原因。人们一旦拥有这一系统, 就能生成和理解数量无限的新的表达式。人脑语言系统是人脑整个认知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和人脑其它认知系统有着本质的差别, 它是自足的, 有着独立于其它的认知系统的高度自主性。

Langacker以“经验主义”为基础[2]。他把语言定义为“规约语言单位的结构化清单” (a structured inventory of conventional linguistic units) 。所谓单位, 指完全被说话人掌握了的语言结构, 是一种“认知常规” (cognitive routine) 。单位可以是具体的语言结构, 也可以是对语言结构的抽象 (schematization) , 即结构式。结构图式一旦形成, 即可对新的语言的成份进行范畴化 (categorization) 。如果具体语言单位 (instantiation) 完全符合结构图式, 并成为语法系统的一部分, 那么该具体语言单位就是规约的, 即合格的 (well-formed) 。结构图式、具体语言单位和尚未成为单位的语言成分 (从非单位到单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构成一个结构化的清单, 即它们之间具有类似于网络的特征。每一个结构图式或单位都包括两个方面, 即语义极 (semantic pole) 和音系极 (phonological pole) , 两极之间的关系是象征联系 (symbolic links) , 即音系极象征语义极。语言系统不是自足的, 不参照认知处理的过程就无法对语言进行描述。语法是非生成的, 说话者必须依靠自己的认知去使用这些资源建造合适的表达式。

三、对语法结构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

生成语法深受现代数学公理化方法的影响———以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公理作基础, 利用逻辑推理来建立和演绎一系列紧密运算的科学理论。在一个具备高度独立性和完备性的公理体系中, 形式规则和转换规则操纵着抽象符号的推理、组合和变换, 这就是其句法;而独立于句法之外的语义学充其量只是最终给这些符号赋值的对应性手段。Chomsky在《句法结构》一书中写道:“我认为, 我们被迫作出结论:语法自主而独立于意义。”[4]语法范畴建立在形式而不是意义的基础上。说话者可以不管意义, 只要根据语法结构就能决定哪些句子是造得好的。错误句子来源于错误应用了规则和误算。客观主义语言观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是把语言当作抽象的数学符号那样进行一系列的运算。然而, 语言符号的运作方式毕竟与抽象的数学符号运转方式不同。例如:“桌子在屋子里”和“屋子在桌子外面”, 从句法角度看, 都符合语法规则, 但是第二句却不能为人接受。因此, 能不能生成合格的句子, 语言符号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并非完全依赖和取决于句法运算规则系统, 句法特征往往参照句法系统以外的主观认识的特征。

认知语法[2,1]认为语法结构不是自主的形式系统或表征层面, 它在本质上是象征的, 即音系层 (语言形式) 象征语义层 (概念内容) 。词汇、形态和句法构成一个象征单位的连续体, 从词汇到句法, 结构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逐渐增强, 三者的划分是任意的。语义与句法是相乘相因、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不参照语义值来分析语法单位与编写词典但不注明词义一样是不可取的。语法范畴 (如名词、动词) 都可以在意义上界定, 决定句子是否造得好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需要考虑到语义和语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四、对意义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

生成语法把有关意义的“概念论”排除在语言科学之外。对语义的描写必须采取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方法。生成语法在描写语义时以客观真值为依据。Chomsky的标准理论系统包括一个词库, 其中的每个词项都要标明各项的“语义特征”, 例如须标明可数/不可数, 有生命/无生命, 人/非人, 男/女。词库里的每一个词因此就是一个特征束。如frighten要标明为及物、有生命等, 这样, 它就只能在有生命的名词中选择宾语, 从而不会生成John frightens sincerity这样不合格的语句。然而, 标出语义标记的不足之处是:语义特征的数量估计超过了一种语言里的词目。此外, 通过语义标记的办法未必能给出选词的适当范围。例如“吓某某一跳”, 这个“某某”的确得是个有生命的东西, 但你若说“吓了这只蚊子一跳”就不太像样了。

认知语法认为意义等于概念化过程[2,2]。“意义”不再局限于客观的意义或所谓的“真值条件”, 而是把人的认知因素考虑在内。譬如说, 按照以往的意义理论, “椅子”一词的意义, 可以用一组客观的语义要素或真值条件 (四条腿、有靠背、可坐的平面等) 来描写, 但是一把断了一条腿的椅子人们仍然“认为”它是椅子。可见“椅子”的意义是客观标准和主观认识的结合。因此, 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语义学是不合时宜的, 语义结构要用开放的知识系统来定义, 语义值不仅反映所构拟的情景的内容, 还取决于该内容的结构样式和人对它的诠释 (construal) 。Langacker为了克服传统语法范畴的缺陷, 对词义的描写不用“语义特征”, 而用“认知域” (cognitive domain) 。所谓认知域是指描写某一语义结构时所涉及的概念领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或概念, 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各种概念和知识系统构成一个具有层次的认知域网络, 构成百科知识体系。有的语义描写只涉及一个认知域, 如“红色”只参照颜色域, 有的需要涉及多个认知域。例如描写“筷子”时, 我们要用空间域定义形状, 用切割域定义位置, 用餐具域定义其功能。此外, 还要涉及其他知识域 (大小、重量、材料、饮食文化等等) 。这些认知域形成不同认知域的交叉阵列, 使“筷子”一词描写更丰富、更自然。可见, 语言使用者对词义的认知远远超出了客观真值, 涉及百科知识。

此外, 语义描写还涉及“意象” (imagery) 。Langacker[2,62]认为意象是指人们以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的注意点和辖域、突显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某一情景, 形成不同的意象, 以便去理解和把握某一感知到的事物和情景的能力。同一情景由于意象的作用, 会影响人们选择不同的句式去表达。例如“桌子上有本书”和“书在桌子上”描写的是同一情景, 但由于前句凸显 (salience) “桌子”, 后句凸显“书”, 因此两句的语义值不同, 选用的句式也不相同。可见不同的句式表达不同的概念。这与生成语法的由深层结构决定意义的理论是不同的。生成语法认为主动句

“The man hit the ball.”和被动句“The ball is hit by the man.”

语义相同。然而此理论却不能解释下面的两句话。例如“小组里的每个人都掌握两种外语”和“两种外语为小组里的每个人掌握”。这两句来自同一深层结构, 一个表主动, 另一个表被动, 意义却有差异。前句没有隐含大家掌握的那两门外语是相同, 后者却隐含了这一点。

在词类界定上, 生成语法是以真值条件为依据的, 如名词被定义为表示事物的词, 动词被定义为表示动作的词。如此, 词类无法科学地、充分地界定。首先是因为符合真值条件的“事物”和“动作”就难以界定。其次, 词类成员与词类意义有时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抽象名词difficulty, truth, likelihood并不表示具体的事物。再者, 一些表示“动作”的词也可当作名词来使用, 如push, shove在短语give someone a push/shove中都是名词。

在认知语法看来[2,20,21,22], 词类 (grammatical classes) 是一种抽象单位, 如名词被定义为勾画 (profile) 事物 (thing) , 动词被定义为勾画过程 (process) 。事物进一步被定义为某认知域的子域 (region in some domain) 。所谓“子域”是指在认知上互相联系的一群“实体”的集合。实体 (entity) 是广义的, 不仅指具体的事物, 还指抽象的关系、级别、感觉、距离等。如moment (瞬间) 是时间域的子域, red (红色) 是颜色域的子域, spot (斑点) 是视觉域的子域, sadness (悲哀) 是情感域的子域。这种高度的概括性, 能够成功把握不同词类的本质特征。

总而言之,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 是从Chomsky的生成语法研究阵营里分离出来的。由于他们的语言哲学观和对语言的基本假设不同, 因而他们对语言的本质、语言系统的本质、语法结构的本质和语义的本质的看法也存在差异。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认知语法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它的高明之处。

摘要:生成语法和认知语法是研究语言的两种不同路径。它们的哲学基础以及对语言的假设有很大的分歧。本文主要从如何研究语言、如何看待语言系统的本质、如何看待语法结构的本质和如何看待意义的本质四个方面对它们加以比较分析。比较显示了认知语法的高明之处。

关键词:生成语法,认知语法,比较

参考文献

[1]石定栩.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

[2]Langacker, R.Concept, Image, and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1990.

[3]吴刚.生成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3.

中英文语法对比 篇3

关键词:认知语法 生成语法 教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88-01

1 哲学基础

乔姆斯基结构主义的语言假说以“天赋论”为哲学基础。侧重于语言能力即指本族语的人理解和生成从未听过的数量无限句子的先天能力。因为每个人的大脑里存在着一个生成和过滤句子的装置—— 语法。其核心部分是人类共有的—— 普遍语法。它是由抽象规则和原则构成的有限系统。语法本身是独立的系统,句法也是自主的,其构造无须参照语言的其它层面,如语义、语用等。这种哲学观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把语言当作抽象的数学符号那样进行一系列的运算。

认知语法在哲学上采取的是“非客观主义”的态度,又称为“经验主义”。语言的意义并不限于语言系统内部,而是植根于人类与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经验。语言的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自然语言的生成和理解是离不开认知的,而认知与语言之间相互交融。在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当中,他们认为人类要想来理解客观的世界,就要通过基本的范畴和动觉图式,而语言正是这种认知行为的反映。由此得出,在认知语法中语言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这不仅体现了人类的经验和认知,还充分体现了语义的意象。

2 语言的研究模式

如何进行语言研究和以什么样的理论模式更适合于语言来说,Langacker与Chomsky存在着很大区别。Chomsky认为语言可以作为算术系统来描述,就像数学中理论一样,是一门形式的科学,按照“经济”的原则,即在建立一种语言语法时,要以经济为首位,并且觉得冗繁的陈述就表示着失去有研究价值的概括。在生成语法中,由成分要素构成的句法结构是用树形图来表示的,并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分析方法。在句法树形图中,各成分是完全分离的,其间可划出明确界限,它反映了一种传统的“组合观”,成分要素犹如“建筑构块”,并置后自然可组成较大的成分,或者说较大的成分都是由较小的成分组合而成的,都是可分析的①。

与此相反,Langacker却认为语言更像是一种生物机体,对经济的考虑应退居其次,在对语言结构的认知表达中,冗繁应该是允许的,这与获取有价值的概括并不矛盾。有鉴于此,生成语法所采用是用最少的必须的理论上的和描写上的装置来描写语法,即:语法越简单越好。并且生成语法强调运算即:任何能从总原则中推导出来的都将在语法上被删除,这是因为这些具体的规则是可以运算出来的,而不必单列出来。认知语法信奉的是以运用为基础的模式,它在语言描写中采取的是从繁的原则,认为语言系统是约定俗成单位的庞大的,高度冗繁的总汇“这些单位从非常概括的到非常具体的,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此外,认知语法认为语法模式应该是“非简化的”语法。认知语法采用的是从具体到总体的方法,它不仅关注总的原则,还关注它们不同的约定俗成的例示,研究有关句型的实际扩展以及影响它的因素,由于句型是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抽象化的过程。

3语义观

乔姆斯基初期(1957—1964)的生成语法理论在语法描写中不考虑语义。为此他还列举了“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这样一个句子,认为这句符合语法,但无意义,所以在语法里语义是不起作用的。而到了第二阶段(1965—1971),他采纳了Kaze和Postal的建议,提出了语法、语义、语音三部分规则系统(即语言中的三个不同层次)。他认为深层结构是句子的抽象句法表达(即结构组织的底层平面,决定如何解释句子),表层结构作为句法表达的最后阶段,为音位规则提供输入,更接近我们平时的说话。即深层结构决定意义,表层结构决定声音。Chomsky的第三阶段理论被人称作为EST理论(1972-1977)。然而他把语义解释放到了表层的结构上,同时增加了“逻辑形式”层次、提出了虚迹(trace)理论。Chomsky的第四阶段理论是GB Theory(1978)(即支配和约束理论,又简称管约论)。在管约论里,Chomsky提出了普遍语法和核心语法,并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入一个新的方向,那就是空范畴,有时也称“空位”,指只具有某些特性但没有实际语音的范畴。“空范畴”作为管约论中的重要地位。在研究“空范畴”时能够及时的了解语言结构中语法和语义的表达和规则。在90年代,Chomsky把TG理论发展到了第五阶段,被称为最简方案理论。认为意义由“语义层”解释。总的看来,语义的地位在生成语法中呈现上扬的趋势,但在乔氏看来,语义是附着于语法规则系统之上的从属性的独立部分。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成分都有意义,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是分不开的,并将语义研究视作基本出发点。Lakoff(1987)认为认知语法主要就是要表明形式如何按照意义来表达的。Taylor(2002)也指出语义结构的研究赫然耸立于认知语法之中。并且认为语言意义是包罗万象的。Langacker将意义等同于基于身体经验的概念化,它就大致等于认知加工,心理加工或心智经历,并与心智空间密切相关,因此,语义等于能在心智中被激活的相关概念内容,以及加于其上的识解(王寅,2006)。

认知语法标志着在语法研究上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两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共同研究。语义在认知当中是一种体验的现象,是通过身体和心智的结合产生的产物,也是人类与外界互动所产生的结果,语义描写不仅是基于客观真值,而且还必须考虑人的认知方法(王寅,2002)。

参考文献

[1]Vivian Cook,Mark Newson.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Andrew Radford.Transformational Grammar:A First Cours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Noam Chomsky.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Origin,and Us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注释

英文语法检查 篇4

1.My job responsibilities included typing a teacher’s lecture and student comments into a laptop computer.

Then the typed information is displayed monitor for deaf student to read during class.

2.Helping deaf students to learn in the classroom.

3.My job responsibilities included designing web ,logo and mascot.

4.I prefer tp work in a group.Because I like the feeling of helping each other ,It makes me feel very warm.

5.I want to go to hollywood ,disney world and watch baseball game.

Assist Hearing Staff

协助听障学生人员 的英文是这样翻的吗

解答:

每句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错.

第一句:前句和后句时态不一致,后句的is应改为 was 或 would be,另外还有一小错误,monitor 前需加介词 on.

后句应改为:Then the typed information would be displayed on monitor for deaf students to read during class.

第二句:句子不完整 (动名词短语),除非是标题,但标题需要大写,即:Helping Deaf Students to Learn in the Classroom.

完整的句子:Helping deaf students to learn in the classroom is my responsibility.

3.web logo and mascot

4.I prefer to work in a group....,(it makes me feel very warm-意思不对,“觉得/感到很热.可省略)

英文诗歌的视觉语法结构分析 篇5

语言文字是传统诗歌的表达手段,而视觉诗打破了传统诗歌的书写规则,利用字母的大小写、空格、标点符号等文字安排产生视觉效果,或是结合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利用诗行或诗节组成图形,带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进而表达诗意。其文字的组合方式以及由这种组合方式所构成的图像是诗意表达和理解的关键。

视觉诗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颇受争议,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研究热情却持续不减。视觉诗的研究从单纯的文学评论、文体学及修辞学转向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视觉诗歌进行多维度的探讨。如运用利奇的变异理论,阐释作品中的各种变异形式;从语篇角度,探讨视觉诗的衔接与连贯;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探究其诗学效果的内在机制。传统的分析模式忽视了构成视觉诗的其他符号系统的分析。九十年代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打破了单一言语信息的框框,分析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语篇和模态之间如何构建意义,把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交际纳入分析框架。本文将视觉诗的研究置于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下,探讨图像符号在诗歌解读中的三大意义,即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二、视觉诗的多模态性

语言是意义的重要载体,但意义的展现并非只靠语言来传递,多种媒体如图像、声音、色彩等符号都可以表达意义。随着新媒介的出现,不同的媒介在意义的展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传递符号的物质手段应用到社会交际中,就形成了一套具有特定语法系统的表意手段 --- 模态。所谓多模态,是指由两种及以上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 (李战子2003)。

模态在合适的语境中表达意义,和其他模态来共同配合完成交际任务,对语篇的意义构建做出贡献。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意义建构的多模态化无处不在。为了使交流更加顺畅,人们会借助多种模态来交换信息和处理各种关系;多媒体教学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流。在语篇分析领域,多模态语篇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由此诞生。

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各种感官,通过语言、动作、图像、声音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建立在Halliday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基础上的一个崭新的话语分析形式。它接受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多模态话语具有系统性; 多模态话语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语境因素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解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分析看到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他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从而使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朱永生2007)。

按照朱永生提出的多模态话语识别的判断标准,视觉诗涉及视觉模态中的两个符号系统,即语言文字与图像,属于多模态语篇。视觉诗的视觉模态即该视觉诗的“诗形”信息或“印刷体式”的信息。它是透过排列组合文字与符号(包括标点符号),在版面上吸引眼睛造成特殊视觉效果,来强化或辅佐意义。

三、视觉模态的意义

Kress & Van Leeuwen (1996) 认为图像不是语言文字的插图或示例,而是独立于语言文字之外的社会符号系统。他们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组成视觉模态的图像元素,进而凸显图像等符号在构建语篇时的作用;并借用韩礼德的三大元语言功能,分别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层面来分析视觉符号的语义关系。

1.再现意义。再现意义对应概念功能,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再现意义主要探讨的是不同图像之间或同一图像中不同成分之间存在的概念关系。下面以William ShellyBurford的A Christmas Tree为例,分析印刷体式诗歌所呈现的叙事意义。

Star

If you are

A love compassionate.

You will walk with us this year.

We face a glacial distance,who are here

Huddld

At your feet.

根据诗中文字所构成的图像,我们可以看到诗形与诗作内容是相对应的。诗节的第一行star构成了圣诞树的顶部,第五节诗行最长象征树的底部。该诗通过长短诗行的排列组合,巧妙地呈现出圣诞树的形状,契合了诗歌的标题。原诗倒数第二行那个Huddld并非拼写错误,也非诗歌中常见的缩略形式,而是诗人有意省去一个字母e,使得五个带长柄的字母宛如围在圣诞树下做祈祷的人们。圣诞树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吉利,诗中的“星”Star指“福星”,寓意在新年到来之际,人们在圣诞树下祈求幸福,盼福星带来好运。这种特殊的排版方式,不仅造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而且进一步烘托了诗歌的主题。

2 . 互动意义。互动意义对应人际功能,涉及距离、接触、视角和情态四要素。互动意义探讨图像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图像设计者的交际目的,以及读者对图像内容的解读程度等。下面以E.E Cummings的Me up at does为例,分析印刷体式诗歌所呈现的互动意义。

Me up at does

out of the floor

quietly Stare

a poisoned mouse

still who alive

is asking What

have i done that

You wouldn't have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只中毒的老鼠,在行将死亡前与诗歌叙述者的对峙。根据Kress & Van Leeuwen的研究,诗歌的叙述者俯视趴在地上奄奄一息的老鼠,与其目光接触,构成了索取类图像。索取类图像是指利用图像中人物的表情、姿势或其他特点向观众索取更多的注意,当图像中人物的目光直指观众时,目光矢量在空间上形成接触,表达向观众“索取”的意义。诗歌的叙述者从高处往下俯瞰,表示人类在索取顺从;而从下往上仰视的老鼠,则在索取人类的怜悯。人与鼠之间的心理互动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融入其中,获得真切的感受。此外,老鼠做出的两个动作“stare”和“ask”被作者巧妙地分别安排在从两个诗节分界处算起的第二行里,这也构成了视觉上的篇章对称。

全诗所要传递的最显著的信息,也是多模态话语的起点——人类颠三倒四的话语被置于印刷版式的正上方,向读者暗示了诗歌的深层含义。即人类虽然是世界的主宰,操纵着生杀大权,但面对着老鼠的质疑,还会因惶恐不安,表现得语无伦次。多模态话语想要传递的信息焦点——老鼠的独白“我做了什么,你们人类不会做呢?”被置于印刷版式的下方,成为全诗最真实的信息,形成了对人性弱点无情的、犀利的嘲讽。诗人巧妙地采用了可视意象,向读者传递了微妙的心理活动,使得这首诗读起来更加韵味无穷。

3.构图意义。构图意义是语篇单位的组成设计和突显(张旭红2010)。印刷体式是通过突显字母的形状、大小写、标点符号等构成前景化来实现构图意义的。下面以E.E Cummings的代表作L(a为例,分析印刷体式诗歌所呈现的构图意义。

这首诗以生动的视觉形象再现了一片落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全诗仅由四个单词构成(a leaf falls loneliness),诗人刻意将单词拆分成五个诗节,并垂直排列来模拟树叶时快时慢地飘摇下落的情形,将一个静态的秋日景色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诗歌第一行的两个字母“l”和“a”由半个括号连接,形象地预示树叶即将飘落。第三和第四行的相同字母的不同组合“af”、“fa”,犹如叶子落下时飘摇的状态。第五行的“ll”再次重复主题“一个”和“孤独”。第六行只有一个字母“s”和另外半个括号,表示树叶落地并发出轻微的摩擦声,造成视听双重效果。在诗节的最后一行,诗人把“ness”(构成抽象名词的后缀)与“i”放在一起,并且从排版上加以突显,以抒发内心的强烈感情,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巧妙地使用括号,把“loneliness”和“a leaffalls”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了一个形式上连贯的语篇。在意义层面上,括号里信息是相对次要、起陪衬作用的,而“loneliness”则是被突出的主题。通过标点符号的特殊处理,从侧面进一步再现了文本所传递的意义。

四、结语

视觉诗是诗人为了更好地传达情感,利用文字符号的巧妙编排,模仿大自然和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形象。视觉符号的使用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从侧面烘托了诗歌主题。本文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框架下,通过对几首视觉诗的分析,探讨了视觉诗中视觉符号所表达的不同意义。文字与其他视觉符号相结合时,可以展现诗人对所表现事物的态度和感情,并且实现其概念和语篇功能。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图像符号与文字具有相似的功能和意义,两者共同建构语篇意义,体现一种相互协同和互补的关系。因此,在对视觉诗进行解读时,需要结合语言和视觉两种模态,才能全面诠释诗歌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摘要:视觉诗通过文字符号的组合方式以及由这种组合方式所构成的图像建构意义的,传统的分析模式忽视了构成视觉诗的其他符号系统的分析。本文将视觉诗的研究置于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下,探讨图像与文字的协同关系,分析图像等视觉符号在诗歌创作中所体现的不同层面的意义。

汉韩语法对比研究考察与分析 篇6

关键词:汉韩语法对比 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 应用研究

一、引言

全球化进程引发了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热潮,这种热潮促进了对第二语言学习、习得和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对比语言学由于侧重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和描写,而被认为有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因此得到了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对外汉语教学界一般认为通过对比语言学研究能找出更好的汉语教学模式及方法。在对比语言学研究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而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因此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方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目前专门探讨对比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和文章很少。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逐年递增,对外汉语教学界也越来越重视针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研究。为了找到更好的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模式及方法,笔者认为需要探讨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的相关方法。本文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共时的角度考察、分析汉韩语法对比研究的方法,并对其现状提出一些思考与展望。

(一)研究对象

刘重德(2006)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设计了一个宏大的体系①。笔者认为刘重德的微观研究也可以应用于汉韩语法对比研究体系。汉韩语法对比研究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的范围主要是词类对比、句子成分对比、句型及特殊句式对比、表达方式对比、构词法对比等;应用研究是把理论研究的范围(词类对比、句型及特殊句式对比等)应用到汉语教学、习得和翻译等领域的研究。这里的汉韩语法对比研究体系不涉及刘重德体系的宏观视角。此分类体系可以列表如下②:

(二)研究范围

为了考察汉韩语法对比研究方法的情况,需要确定研究范围。本研究选取了两类学位论文。选择这些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作为考察对象有三个原因:第一,研究比较集中;第二,研究比较深入;第三,研究具有代表性。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中国研究生汉韩语法对比的研究成果。首先在CNKI网站检索近十年来(2003~2013年)论文题目或者关键词中涉及汉韩语法对比研究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72篇,后又收集到博士学位论文11篇,共计83篇。

第二,韩国研究生汉韩语法对比的研究成果。韩国研究生学位论文搜集的方法跟中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搜集方法相同:通过韩国国会图书馆的网站③,检索到近十年来韩国研究生汉韩语法对比研究的学位论文52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47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

笔者一共考察了135篇关于汉韩语法对比的学位论文。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丰富而复杂,本文试图对汉韩语法对比研究方法进行初步考察,分析汉韩语法对比研究方法的研究状况。

二、汉韩语法对比研究方法的分析与总结

考察现有研究成果,可发现汉韩语法对比研究在方法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研究内容来说,理论对比研究较多

根据对比研究的分类与内容,可把涉及汉韩语法对比的硕博研究生学位论文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对比研究,另一类是应用对比研究。考察结果如下:在中国和韩国研究生汉韩语法对比研究论文中,理论对比研究多于应用对比研究。理论对比研究在中国研究生的对比研究论文中占67.5%,在韩国研究生的对比研究论文中占67.3%。中韩研究生学位论文汉韩语法对比研究的类别及数目,具体情况如下:

从整体来看,在中韩研究生所有的135篇学位论文中,理论研究91篇,所占比例为67.4%,应用研究44篇,所占比例为32.6%,理论对比研究多于应用研究。

(二)从研究对象来说,研究子类呈现多样化与研究对象的集中化

汉韩语法对比研究的子类有多种⑥。中国研究生论文中的理论对比研究主要有五类:词类对比、句子成分对比、句型及特殊句式对比、表达方式对比、构词法对比。应用对比研究则缺少句子成分对比和构词法对比,仅有词类对比、句型及特殊句式对比、表达方式对比。这三类与汉语教学、习得、翻译相结合,进一步细分为七类:词类对比——汉语教学、词类对比——习得、句型及特殊句式对比——汉语教学、句型及特殊句式对比——翻译、句型及特殊句式对比——习得、表达方式对比——翻译、表达方式——对比习得。韩国的研究生论文中理论对比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应用对比研究可分为四类。中韩研究生学位论文汉韩语法理论对比研究和应用对比研究的子类及数目的具体情况如下: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研究生学位论文涉及汉韩语法的对比研究分类,比韩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对比研究分类更丰富,韩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应用对比研究中缺乏习得部分,涉及翻译的部分也不多,大部分都是汉语教学,因此需要加强习得部分和翻译部分的研究。通过考察可发现,汉韩对比语言学成果集中于句型和特殊句型的研究⑦。中国与韩国的汉韩对比语言学研究的硕博学位论文加起来共135篇,研究数量排名第一的是句型和特殊句型的研究,共计77篇,占59%;排名第二的是词类对比,共计37篇,占28%;排名第三的是表达方式对比,共计17篇,占13%。

(三)从研究方法来说,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数量上不均等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按照研究方式分类的。定性研究指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体验的一种方法;定量研究则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有抽样方法(包括调查法)、资料收集方法(包括语料库方法)、数字统计法等等⑧。定性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5点:1.研究者调查之前没有预先设定框架;2.研究者可以作为局外人观察要研究的现象,让一切事件按本来的规则发生、发展,研究者不加控制和干扰;3.研究者也可以参与到所调查的活动之中;4.在一般的调查之后,可以进行深入的个案调查(case study);5.所采取的方法是综合法和归纳法,最后成果多是描述性的或在描述过程中揭示一定的规律(即提出假设或理论)。定量研究可概括出5点:1.定量法通常是从假设出发的,事先已有看法;2.定量法往往是要控制和操纵变量的;3.定量法强调研究者的客观性,远离数据,远离当事人,是局外人的角度;4.所得数据的信度高,具有可重复性;5.所得结论具有普遍性⑨。按照上面的特点,笔者统计了汉韩语法对比的硕博学位论文采用定性、定量方法进行研究的数量。具体情况如下:

从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比例来看,相关论文偏重定性研究。在中国研究生的论文中,定性研究所占比例为77.1%,定量研究所占比例为15.7%,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为7.2%。在韩国研究生的论文中,定性研究所占比例为96.1%,定量研究所占比例为3.9%,没有定性和定量研究同时涉及的研究。以上数据表明中韩研究生更偏重于选择定性研究方法。

(四)从研究语料来说,选择种类多元化

语言研究离不开语料,语料在语言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考察,可发现在语料使用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相关研究的语料种类丰富多样,有内省语料、诱导式语料、语料库语料等。其中,语料库语料非常丰富,比如:词典(《中韩辞典》《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中韩辞典》等等)、教材(《博雅汉语》《韩国语教程》等)、录音的自然语言等等。语料库的多样化会带来研究结果的多样化。

第二,专门语料库的多样性。随着科学的发展,专门语料库的创建也在不断发展,基于这些语料库的研究也不少。这些专门的语料库有: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网上语料库(CCL)、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韩国的《???????》KAIST Concordance Program、韩国语“21世纪世宗计划”语料库、韩国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韩国语语料库等等。这些专门语料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母语者的语料库,比如说,CCL;另一种是中介语语料库,比如,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前者可在语言分析时使用,后者可在中介语研究时使用。

(五)从研究视角来说,理论视角丰富化

语言对比研究充分吸收了语言学理论研究成果,在研究视角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吸收的语言学理论角度有结构主义理论视角、转换生成理论视角、系统功能理论视角、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等等。在考察的论文中,有关理论对比研究,中国研究生学位论文主要受到五类理论视角的影响:三个平面理论、认知理论、类型学理论、语义—句法理论、其他理论(配价理论、范畴化理论、语用理论等⑩)。韩国研究生学位论文主要受到两类理论视角的影响:语义理论、翻译理论。有关应用对比研究,中国研究生学位论文汉韩语法对比研究主要受到了七类理论视角的影响:三个平面理论、认知理论、类型学理论、语义—句法分析理论、语义—语用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理论、习得理论等)、翻译理论等。韩国研究生学位论文主要受到了三类理论视角的影响:三个平面理论、中介语理论(包括偏误分析理论和习得理论等)、原型理论。汉韩语法对比研究中,中国研究生学位论文受到其他语言学视角影响的种类比韩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种类更多。以上是对汉韩语法对比研究方法的研究状况的考察,下面我们对提出的研究方法进行展望。

三、汉韩语言对比研究方法的展望

随着对比语言学的发展,汉韩对比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越来越多,针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加。本文基于对近十年来中韩两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对汉韩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待研究成果的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

在语言研究中,常用来概括研究的两大方法就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目前在汉韩语法对比研究成果中,笔者发现关于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两个问题:第一,在论文中没有提到具体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笔者认为这些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缺乏系统性。第二,虽然写有具体的研究方法,但是却未能达到定性研究或者定量研究的要求。比如,定性研究时只是单一地描写语言现象,未对具体语言现象进行归纳。再比如,定量研究时只有数据,却看不到具体的分析。设计研究方法时,可以只选择其中一种方法,但是对已选择的研究方法应进行充分使用。

一篇好的研究生论文应该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最佳程度上的结合,只做定量或者定性研究不够全面,只有定性和定量的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研究目标。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也并不简单,进行定性研究需要理论的高度,定量研究需要花大量的数据。在设计研究方法时,先要确定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更具条理性、科学性的结果。

(二)深化对语料的使用

语料使用的深化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语料需要注明出处;第二,语料不能随便使用,应该筛选出适合的语料;第三,语料需要区分语体;第四,充分使用专门语料库。以下是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收集语料时,除了内省语料以外都需要出处。有些研究者在使用某些语料时没有指明出处,且这样的语料使用的比率相对较高。在收集的中国研究生论文中,没有提到语料出处的论文有13篇,在总数中占9.7%;韩国研究生论文中,没有提到语料出处的论文有27篇,在总数中占46.6%。使用语料的时候,明确提到出处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研究在这一点上还有所不足。语料的收集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早已证明了的。同时要证明结果的正确性,必须给读者注明语料的出处。没有注明出处的语料研究是没有意义的研究,也得不到读者的认同。

第二,语料不能随便使用,尤其是网络上的语料不能滥用。人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广泛,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网上使用的语言已经占了人们语言生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那么网络语料能否作为论文的参考语料?笔者认为,除了网络语言的专门对比研究以外,一般的对比语言学研究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网上语言的语料。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一、语料的来源不明。有些句子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而且没有标注口语或书面语,因此不太适合使用。二、句子的正确性不高。网络语言的包容性非常大,只要意思通顺,即使有语法或者书写错误也可以接受。如果想用这些网上语言的话,研究者一般要进行筛选。筛选的时候很可能加入自己的主观看法。某些句子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以接受,而别的研究者却认为不能接受。对比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之一是为教学服务,教学的时候我们应使用正确的句子。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对比研究时使用网络语言不太合适。

第三,语料需要区分语体,就是把语料分为口语体的语料与书面语体的语料进行研究。研究语言时,选择语料非常重要,对比研究也不例外。进行对比语言学研究时可以按照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筛选语料,但是这些语料必须区分口语与书面语。Teubert(2007:143-146)认为,书面语文本构成了一个语义自主系统,由于作者是离场的,其意图(intention)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存在强制性关联,即读者如何理解文本不一定参照作者意图,读者的解读可能与作者意图同等重要;而在口语交际中,主要目的是说话人意图的实现,对口语文本的解读高度依赖交际现场以及对话人的角色及相互关系。所以,书面语分析和口语分析必须采用不同的研究框架?。

目前在汉韩对比语言学研究中,有些论文虽然在研究方法上写了口语与书面语二者的区别,但是研究中却看不到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分;甚至有一些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过程中都没有对二者进行区分。使用专门语料库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区分口语体的语料与书面语体的语料。我们认为使用专门语料库有助于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分。

第四,充分使用专门语料库。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使用专门语料库的论文越来越多,语料库的种类也多种多样。中韩研究生学位论文135篇中,有42篇(31.1%)使用专门语料库。使用专门语料库对语言对比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研究词义及词的用法、词语搭配、近义词对比、词汇教学,某一语法结构的语法习得研究,还有语义分析等等,可借助于专门语料库的语料来进行语言对比研究,得到实例证明。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科学的语料进行研究,以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

(三)进一步加强理论性

笔者对理论视角的采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中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理论对比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三个平面理论(23篇,39.6%),韩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理论对比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语义理论(3篇,8.5%)。在中韩研究生学位论文应用对比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理论视角都是中介语理论(中:15篇,55.5%;韩:6篇,35.3%)。值得关注的是只使用对比研究理论未使用其他理论视角的研究的数量。中国研究生的理论对比研究中没有涉及其他理论视角研究成果的有13篇,占22.4%;韩国研究生的理论对比研究中没有涉及其他理论视角研究成果的有31篇,占88.6%。中国研究生的应用对比研究中没有涉及其他理论视角研究成果的有2篇,占7.4%;韩国研究生的应用对比研究中没有涉及其他理论视角研究成果的有9篇,占52.9%。总的来看,汉韩对比研究中,只使用对比语言学理论的论文,在中国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有14篇,占16.8%;在韩国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有41篇,占78.8%。由此可见,中国研究生的论文除了对比语言学理论以外,也使用其他理论视角,韩国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多使用单个对比语言学理论。

研究对比语言时,是否需要理论的视角?对比研究的时候,可以单独使用对比语言学,也可以在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借用其他理论。我们从“解释力”的角度看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虽然各个学者有各自的看法,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观点:对比语言学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对第二语言教学。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二语言教学,因此,我们进行对比语言学研究时,除了考虑“描写”层面的研究以外,还要考虑“解释”层面的研究?。若可以解释两种不同语言的一些异同原因,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在35篇论文中,韩国研究生的理论对比研究中没有涉及其他理论视角的研究成果有31篇(88.6%),应用对比语言学研究的17篇论文中,没涉及到其他理论视角的论文有10篇(58.8%),他们偏重于只使用对比语言学理论。他们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描写”层面,涉及“解释”层面的研究成果很少见。接受其他理论视角的话,可以提高对比语言学研究的解释力。为了提高汉韩语法对比研究的解释力,我们应该加强理论修养。上面已经提到了韩国研究生论文在理论上的不足,笔者认为韩国研究生应该增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语言对比研究的水平。

(四)加强应用研究

通过考察前人的研究,发现他们的汉韩应用对比语言学研究的目的集中在教学方面,例如:中国的应用对比研究成果中涉及汉语教学的在27篇中有17篇,所占比例为62.9%;韩国的在17篇中有16篇,所占比例为94.1%。中国的应用对比语言学研究成果中涉及翻译和习得的在27篇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篇(11.1%)和7篇(25.9%);韩国涉及翻译研究的有1篇,所占比例为5.9%。笔者认为在汉韩语法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加强应用研究,比如:中介语理论研究(偏误分析、习得研究等)、翻译研究等。汉韩语法对比研究如能应用于中介语研究,研究的解释力会更强。如果汉韩语法对比研究成果用来研究翻译,研究成果会更丰富。

四、结语

本文基于对近十年来中韩两国硕博135篇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共时的角度考察、分析了汉韩语法对比研究的方法,并对其现状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展望。

现有的汉韩语法对比研究使用的方法具有以下5个特点:1.从研究内容来说,理论对比研究较多;2.从研究对象来说,汉韩语法对比研究分类呈现多样化与研究对象的集中化;3.从研究方法来说,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数量上不均等;4.从研究语料来说,语料选择多元化;5.从研究视角来说,理论视角丰富化。笔者对一些汉韩对比语言学研究提出了发展期待,望能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1.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2.深化对语料的使用;3.进一步加强理论性;4.加强应用研究。汉韩语法对比研究时,应该先考虑研究方法。使用恰当的研究方法会提高论文的水平,会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希望这些研究成果对对外汉语教学界以及翻译界能有所帮助。

注释:

①刘重德(2006)的英汉对比语言学体系有三部分内容:第一是三个层次的思想(宏观与微观研究是第一层,理论、应用、表达方法、语言哲学等研究是第二层,英汉对比语音学、英汉对比词汇学等是第三层);第二是微观研究时分为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本体研究包括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应用研究是将英汉对比语音学、英汉对比词汇学等应用到英语教学、词典编纂等领域的研究。应用研究可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第三是应用研究时,除了英语教学、英汉互译、词典编纂以外,还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②在对比语言学的指导下写出来的文章,本文中指称为“对比研究”,下同。

③在韩国发表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大部分收集在韩国国会图书馆语料库。韩国国会图书馆的网站地址如下:http://www.nanet.go.ke

④为了简化,表里未注明量词,下同。

⑤这里指的是中国硕士学位论文,“中博”“韩硕”“韩博”所指,以此类推。

⑥本分类是在本研究收集的范围里分类。下同。

⑦本文认为应用对比语言学研究是在理论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交叉研究,因此将理论对比语言学研究和应用对比语言学研究放在一起讨论。

⑧陈向明(2000:11)一文里,使用“量化”“质化”等术语。“量化”指的是“定量”,“质化”指的是“定性”。

⑨刘润清(2011:29-32)

⑩配价理论和以上的理论不是一个层次的,但是在相关研究中涉及较多,不可不提。

?参考李文中(2010)。

?邵敬敏(1996) 指出“描写”和“解释”的重要性:“解释”的前提和基础是“描写”,没有客观的、科学的“描写”,任何“解释”都是无意义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韩国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中韩辞典[Z].首尔:韩国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2006.

[3]李文中.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视野[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

[4]李晓琪.博雅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潘文国、谭慧敏.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孙三军,周晓岩.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10]延世大学韩国语学堂.张光年,张威威,范若冰编译.韩国语教程(1-6)[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11]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中国语大辞典编纂室.现代中韩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3]Meyer,C.F.,& G.Nelson. Data collection[A].In B. Aarts&A.M.S.McMahon(Eds.).The handbook of English linguistics,MALDEN[C].MA:Blackwell Pub,2006:93-114.

[14]Teubert,W.Writing,hermeneutics and corpus linguistics[A].W.Teubert&R.Krishnamurthy.Corpus Linguistics: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7:143-146.

上一篇:课堂教学评价论文下一篇:新闻稿件播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