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的差异

2024-05-28

在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的差异(共6篇)

在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的差异 篇1

本文对中英的文化,社会风俗与礼仪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及提出一些在口译中弥补这一差异的例子。在翻译英语里面的口语习惯词汇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字]

跨文化交际 一般风俗 餐桌礼仪 食物习惯和爱好 交友 问候 称呼 交际套语 口语习惯词汇

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密不可分。而“跨文化交际”,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①。英国有他自己的社会风俗与礼仪:

一般风俗

跟中国相比,车辆在马路的左边行驶。驾车者会给行人让路,但并不总是这样。大部分人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在火车站或地铁站、公共汽车站、银行、邮局等地方等待服务时要排队。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在自动扶梯上,靠右站好让别人通过。提出请求时要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服务后要说“thank you”,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 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避免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使用主人家的电话前要征得许可,并且要商量怎样付电话费。在室内吸烟可能不被主人接受。如果你确实想吸烟,先询问主人会被视为礼貌的行为。 在中国的宴会上,客人在最后一道菜吃完后会迅速离开。而在英国文化中,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聚会因此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被邀请去主人家吃饭,一吃完就离开是非常不礼貌的。

餐桌礼仪

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碟子里的所有事物是礼貌的行为。剩下食物可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把叉放在盘子上,把刀放在它旁边表明你已经吃完了。如果你还在吃,就把刀和叉分开放在碟子上。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但要同时说话和吃东西是很难的。而在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哪怕是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诀窍是: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只往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用一只手遮住它。

食物

人们不吃动物的所有部分,如头、足和某些器官。他们如果看到中国人食用每一部分,可能会感到震惊。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习惯用餐时吃马铃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饭。

习惯和爱好

卫生的标准似乎不同。人们不喜欢化学品,却不把碟子上的洗洁精冲干净就用它。“Do It Yourself”(D.I.Y.自己动手)和园艺是许多英国人的爱好,因为在英国人工非常昂贵。如果主人在自己的花园上化了很多工夫,他们很可能会为它感到骄傲。因此,恭维他们的花园是进行进一步谈话的很好的开始。

交友

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他们感到奇怪和不自在。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或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

②这些差异是译员在翻译当中要注意的,如果翻译不当会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译员在这当中要担当好桥梁的作用了。

在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的差异 篇2

关键词:习语,中英文化,差异,理解

习语是文化的一种精髓,是语言的结晶,通过它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本文就中英文化差异,探讨中英习语差异根源及其理解的方法与技巧。

一、中英文化差异

1.语言词汇的差异。中英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社会文化的工具。比如“月亮”,中国人看到月亮常常联想到人生的离合。而欧美人看到“moon”则会联想科技。

2.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及风俗人情的观念。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所以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

3.思维文化方面的差异。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立的。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因而会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由于汉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在外语理解中,我们必须兼顾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意识到文化与语言相关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广义上习语包括成语(idioms)、短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录(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等。下面就探讨一下中西习语的差异,并从它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探讨一些英汉翻译的方法及技巧。

二、中西习语的文化差异

1.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或与水有关。中国在亚洲大陆上,是以农业为主,因此,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比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2.民俗的差异。英汉两个民族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表现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别,习语中含有“狗”的褒义用法比比皆是。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例如,狗急跳墙;狗嘴吐不出象牙等。

3.宗教信仰的差异。英美等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基督教相关。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中国主要以佛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佛教相关。例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三、中西习语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1.直译。英汉习语中也有一些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相同或相似,隐含意义也相同的表达方法,就是说,此类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传达出了相同的文化信息,可以相互转换。例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发展,已广泛被中国人接受。又如,armed to teeth武装到牙齿。

2.意译。在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当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因文化差异出现矛盾时,我们应舍弃前两者,而注重习语的隐含意义。

例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到了罗马,和罗马人做一样的事

√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望子成龙

×Hope one’s child will become a dragon

√Hope one’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3.更换喻体形象。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有的喻体形象在英语民族心中的概念与汉语民族的概念大相径庭,直译显得晦涩难懂,这时可以更换喻体形象,使读者获得译文与原文相似的感受。

He treated his daughter as the apple in the eye.

他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

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雨后春笋

中英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中英文化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尽管有许多共同的基本要素,但学习过程却差异很大。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是否存在着两个平行发挥作用的认知过程,或者是否存在着对两种语言都适应的策略。在教学中,应就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化和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并学会正确应用。

一、单词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大多数英语单词既具有字面意义,即其基本的、明显的意义,也具有引申意义,那就是词的隐含的或不明显的意义。对于讲汉语的中国人来说,要学好英语,就意味着不仅要掌握好英语单词的字面意义,更要知道其引申意义。比如我们常说的英语peasant,译为汉语是“农民”的意思,但英语的peasant与汉语的“农民”的含意并不完全相同。英语的peasant带有贬义,相当于汉语里的“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和“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而汉语中的“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没有丝毫贬义。又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两个英语单词都有“政治家”的意思,但我们不把汉语中的“政治家”翻译成politician是因为其含有贬义,指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汉语中的“政治家”是指善于管理国家、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译为英语时常常用statesman。

二、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you(见到你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三、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Smith、Miss 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四、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ve,isn't it?”或“It's raining hard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are you 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A:Hello,8403229 B:Hello this is Tom Could I speakto 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话,必须这样用。

五、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look beautiful 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

六、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Come 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回头见),So long Take 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七、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 are alucky 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 ryone has hi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 pictures(黄色电影),the blue-eye boy(红人)、to begreen-eyed(眼红、嫉妒)。green hand(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black(不欠债)、grey mare(母老虎)、white 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

在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的差异 篇4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大量优秀的外国影片被引入我国,成为我们了解世界文艺的一个重要窗口,新生代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喜欢欣赏外国影视,而且注重影视台词的翻译效果。 然而,影视翻译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导致影视翻译市场混乱, 翻译的作品质量也十分令人担忧。我国著名翻译家钱绍昌教授在 《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上发表的《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一文中,分析了影视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不同特点,并将影视语言的特点归纳为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它认为译语应逼真、自然、随意、通俗、易懂、地道,所以,影视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需要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经过加工,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使语言与文化产生一种和谐美。正是影视语言的这些特点使译者在考虑电影翻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应当慎重看待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给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译者不仅要译出原作中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

二、文化翻译观及其对影视翻译的指导意义

1、文化翻译观的概述

文化翻译观认为,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以及语用之间的变化最重要的通常是对译语文化进行满足,注重信息传递所出现的效果,也就是重视读者接受的程度。作为文学翻译的特殊形式-影视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以文化研究的视觉来进行翻译研究,因此文化翻译观在影视翻译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文化翻译观在影视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功能等值”的原则和“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的主张。不同的文本,在一定的文化里都有自己的功能,以文化为翻译单位,在翻译过程中使源语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发挥跟在源语文化里一样的功能,否则,即使是一字不漏,字字对等的翻译,也无法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影视作品是一门声画结合的艺术,其翻译语言在逻辑性、艺术性、感染力等方面有更高要求。影视翻译虽然属于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但它不同于单纯以文字出现的文学体裁。影视翻译不单单是语言的换码过程,而是两种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过程, 所以影视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必须坚持巴斯奈特的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的主张,努力将原作品的文化信息、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使译语观众与源语观众在接受性上和谐统一。

三、文化意象的处理策略

1、文化意象及其在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文化意象由具体的物象和寓意组成,物象是信息的意义载体,是形成意象的、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存在的具体事物,是文化意象中的客观部分;寓意是物象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主观部分,而不同民族由于生存环境、文化传说、历史传统、价值取向不同,文化意象也会不同。 翻译时对此不加以处理很容易造成文化意象的歪曲。如在东方 “龙”代表皇帝,是高贵神圣的象征,而在西方“dragon”则是凶险魔鬼的代名词;而影视翻译既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和交流。因此,字幕译文应根据影视字幕文本的特点,与不同国家的文明相结合起来,避免文化误解,使观众更易理解电影内涵。

2、文化意象通常的处理办法

影视翻译中对文化意象的处理方法通常有5种,第一是直入式,通常是对词语进行直译或者音译;第二是阻断式,通常是源语文化的词语被省略掉;第三是连释式,提供相关的语言情景; 第四是融合式,主要指的是文化自身以及译入语表达形式,以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进入译入语;第五是归化式,主要指的是采用译入语的词语来代替源语文化的词语。对一些具有相应理解能力的观众通常采用直入法,这样做能够尽可能保持对文化的特点的同时,还能够充分借鉴外来的民族语言。此外,如果汉族观众对于一些民族文化内容无法理解的话,此时一般采取融合式或者连释式或阻断式及归化法酌情处理。例如:例如,在电影“人性的污点”中,One man said:Clinton,he should feel lucky she(Monica Lewinski)did not go straight to Operah. 奥普拉(Operah)是美国一个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在美国很出名,但是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奥普拉和她的谈话节目,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她(莱温斯基)没有直接找奥普拉,克林顿应该感到幸运”。那么中国观众就会感到迷惑,不知道奥普拉跟这件事有什么关系,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为使中国观众明白,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义得到理解,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采取诠释法翻译,加上解释性的文字如“她没有直接上奥普拉的谈话节目,克林顿应该感到幸运”。

四、结语

在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的差异 篇5

关键词 礼貌语言;和谐社会;桥梁

一、当今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礼貌语言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运用礼貌语言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的基础和必须;礼貌语言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桥梁;礼貌语言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貌是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随中华历史的发展而渊源流长;礼貌用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深食粮,有生的礼貌语言和无声的礼貌语言在我们的交际生活中都是同等重要的。礼貌语言要从小培养,人是礼仪的存在;礼貌语言是一种交际策略,英汉礼貌语言是有差异的,有“礼”才能走天下。

二、中英文化礼貌语言的差异

1.英语文化中的礼貌

英语文化中的礼貌用语与汉语文化中的礼貌用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应引起师生高度的重视,否则会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英国人海伦?奥迪认为中西关于礼貌的概念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差异:A.关于个人私事和独处自由的概念。比如,中国人喜欢询问他人的年龄、工资、所购物品的价格等个人情况,可西方人对此却很反感。B.关于直率的概念。中国人在寻求帮助、希望别人干什么时,不直接点名,总是委婉暗示或先寒暄几句做一个铺点,然后再谈正事,尽量减少麻烦、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中国人有意见不当面提出而是通过第三者转达;拒绝别人要求时,不给予明确答复。但是西方人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C.关于谦虚的概念。中国人喜欢做否定的表态。在谈及自己时,喜欢自谦和自贬,这通常让西方人感到迷惑不解,甚至认为中国人虚伪。例如,众所周知,宋美龄是一个绝代美人,然而,当蒋介石带上他的妻子宋美龄第一次访问美国时,美国总统出于礼貌,对宋美龄赞美说:“ How beautiful you are!” 而蒋介石却不以西方的礼仪回答“谢谢!” ,而是按中国的礼貌语言和习惯回答到“哪里!哪里!” ,当时随同蒋介石的翻译却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关于礼貌用语方面存在的习惯上的差异,而不加思索地将蒋介石的原话全盘端出:“Where? Where?”,美国总统听了之后,大吃一惊,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瞠目结舌地使一个欢快的场面陷入了尴尬的局面,总统心里想,他一生中从未遇到过这样一个天大的难题,思索了片刻,总统灵机一动,说了声:“All is beautiful!” ,于是,翻译也只好翻译道:“全身上下都漂亮!”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闻名世界的在翻译史上的一个天大的笑话。

2.汉文化中的礼貌

汉文化中与西方文之间在“礼貌” 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的区别:中国人不是把礼貌简单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而是看成做人的道德要求,在人际关系中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情的作用。汉文化衡量礼貌的标准不是互不侵犯个人权利以及相互利益的合理调整,而是强调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据谈话的内容、对象和场合,确定交际双方的损益程序,确定相应的礼貌表达方式,既要礼貌客气,又要恰如其分,要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礼貌用语以及如何使中国学生掌握中英文化礼貌用语差异的转化是我们每一个初中和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教育的深远意义就在于播种真善美,激活生命,让文明的胚芽向着阳光攀爬。

三、礼貌的培养

礼貌语言要从小培养,为什么?因为礼貌可以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礼貌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冈察尔;“礼貌是儿童与青年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 约翰?诺克;“礼貌使礼貌的人喜悦,也是使那些受人们以礼相待的人喜悦” ─—孟德斯鸠;由此可见,良好的礼貌习惯不仅给人带来快乐,而且也可以使人走向成功。为孩子树立榜样,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和言语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

四、有“礼” 才能走天下

做人要讲礼貌,有“礼”才能走天下。礼貌是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它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是待人接物的外在表现,通过仪表、仪容、言谈举止等表示对人的尊重,礼貌来自尊重,而尊重是爱的核心。尊重老师的劳动,明白“老师也是一个需要自我完善的人” ,是学生对老师的礼貌;而不发号施令、不指手画脚、不能抱有成见则是老师对学生的礼貌。古人云:“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礼貌来自理解,而理解是宽容的体现。体谅父母的苦心,理解并宽容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子女对父母的礼貌;而珍视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多关心、多指导、避免疏远、对立,是父母、老师对子女和学生的礼貌。总之切记:礼貌能使情感贴近,心灵沟通,进而化解矛盾。礼貌体现了文明与教养,一个文明社会是每个人的文明礼貌组成的,所以说,只有您讲礼貌,您才能走遍世界,让礼貌之花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开遍全球吧!首先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先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礼貌的种子吧!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平安、和谐的祖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

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弥合文化差异 篇6

一、识别文化差异

每个个体存在着很大差异:种族特点的差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的差异,男性和女性文化的差异,低语境和高语境文化的差异。此外,还有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以及对其他文化的人行为态度的认知。

1. 种族特点

种族特点是指能识别同种族的人。一个种族与社会中其他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籍、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语言。这个群体的成员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成员共享具有种族特点的活动。此外,种族特点从习俗、长相、礼仪以及饮食习惯上也能明显反映出来。当他们根据种族来分类时,与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交往就会出现问题。但是,在某些场合人们希望了解他们的种族特点。例如,欧洲籍的美国人可能不会体会他们种族的感受。但是,非欧洲籍的美国人,如日本籍的美国人、非洲籍的美国人和墨西哥籍的美国人通常特别喜欢与他们的种族联系在一起。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包括识别和尊重他们的种族特点。

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看重的是个体而非群体。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的特点是自我兴趣并对自己的行动与命运负责。集体主义看重的是群体。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的特点是合作、一致和相互依存。

美国是个人主义的典范。其次是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和荷兰。美国人认为自立精神非常重要,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考虑自己。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并承担一切后果。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父母期望孩子到18到20岁就要自助,与父母分开生活。

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例如,日本与中国强调群体而非个体。日本谚语:“突出的钉挨钉”就表明一个人不要在群体中显得特别突出。群体比个体更为重要。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更重视服从家庭,包括尊重父母的意见。

3. 男性与女性文化

男性文化是指在社会交往中,性别作用特别明显的社会文化。即:男性应当是有主见,性格坚强,着重物质方面的成就。而女性应当是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性别作用是互补的。人活着是为了工作。男性文化的国家有:日本、奥地利和委内瑞拉。女性文化是指社会交往中,性别作用重叠的社会文化。例如,男女都应当谦逊、温柔并关注生活质量。在基本的女性文化中,性别作用是灵活的。人工作是为了活着。人们强调的是周边环境和取得成就。典型的国家有:瑞典、挪威和荷兰。据研究表明:在50个国家和3个地区中,美国的男性文化排在15位。

4. 低语境与高语境的交际

低语境交际指的是直接的语言交际方式。在低语境交际中,人们直白他们所期待的事,说话直截了当,喜欢人们直抒胸臆;而高语境的交际是指间接的交际方式。在高语境交际中,非语言信息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必须读懂画外音才能理解信息内涵。简洁地说,高语境交际是间接的、非语言的交际。低语境交际是直接的、有语言的交际。在低语境和高语境文化中,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不一致时,非语言信息更可信。属于集体主义文化的日本人倾向于运用高语境交际;而属于个人主义文化的美国人通常使用低语境交际。

5. 真理与信任

真理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在美国,真理来自于客观事实,而且必须是经过证实的。数字常用来支持或确定作为事实的真理。可是,在许多其他文化中,人们可能依赖于宗教或主观臆断决定什么是真理。在拉美国家,天主教被认为是真理的源泉。在中东国家,宗教也是真理的主要来源。客观事实不能制约他们的教义。

在与其他文化交流时,信任也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在洽谈中,信任应基于相互尊重与友谊。洽谈时,坚持书面的合同条款也是信任的基础。高可信度文化在建立大的组织机构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而低可信度文化,难以相信与他们不相关的人。倾向于形成较小的家庭企业。考虑到文化差异时,必须把真理与信任作为与其他文化人的交流的重要因素。

6. 知觉与归属

知觉是无意识发生的,包括人对这个环境中所发生事情的认识。在与其他文化的人交流时,人们不断地对他们的意图和动机进行判断。这些感觉根据性别、经历、种族和文化而有所不同。基于经验、心情、情绪状态以及期待的感觉通常带有偏见。对其他人的感觉,经常是根据面部表情和说话方式等非语言暗示而形成的。

归属是从另一文化观点看待社会行为的能力。个人归属包括把一个人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当陌生人行为与老套的人一致时,人们倾向于把该行为归属于他们的文化和种族。但是,当陌生人行为与老套的人不一致时,归属就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特征上。如:人的个性。

二、培养策略——缩小文化差异

当人们在另一种文化中连续生活一段时间后,根据本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针对接受多少新文化,新文化何等重要、新文化有多大的互补性,他们可以做出选择。

1. 适应文化

如果一个人是在一种文化中成长的,他就学会了怎样通过行为理解人们。这种社会过程叫适应文化。适应文化发生在交际、观摩和事情的模仿中。一些文化比另一些文化更为开放。个体在文化中有极大的不同。例如,在许多阿拉伯文化中,询问某人妻子和孩子被认为是粗俗,但在墨西哥,人们期待互相了解自己的家庭。

2. 适应

影响适应有三个方面:语言差异、身体差异以及本国文化与新文化的心理方面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当人们进入一种新文化时,他们不想放弃过去。因此,他们使新文化思想适应旧文化。如果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彼此吸收了大量的文化特征,他们将发挥文化协同作用并创造一种由两种不同文化合并而成的强烈的超越文化。在超过一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通常具有多种文化的特点。他们有资格补充到和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的岗位上来。像旅游和国际商务这样的工作岗位。

3. 文化适应

进入新文化时,一个人必须加以调整以适应这种文化,这叫文化适应。文化适应通常发生在世界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任何一种文化都可能借用另一种文化。这种现象叫渗透。总体上讲,文化抵制重大改变。例如,法国人试图限制其他语言的词汇进入他们的语言,因为他们想保持语言的纯洁,免受这样的渗透。

4. 探讨文化程序

识别文化差异和培养缩小文化差异策略后,对自己的文(上接第28页)化程序应当进行探讨。探讨过程主要包括行为准则、规章、作用、亚文化、亚群体以及人的公开性和私秘性。

5. 行为准则、规章、作用和关系网

行为准则、规章、作用和关系网是一种文化中影响信息破解的情景因素。行为准则反映的是道德和伦理原则,给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导方针。而规章是没有道德基础的,是对期待行为的陈述。这些期待行为的形成是为不能履行指导方针澄清困惑和后果。作用是指在一群体中伴随地位的行为期待。当然,作用是受行为准则和规章影响的。关系网包括互相帮助,是在友谊、共同利益以及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关系网实际上是亚群体。由于在许多文化中,人们喜欢与那些他们认识的人做生意。因此,发展关系网对于在多文化环境中做贸易非常重要。

6. 亚文化与亚群体

亚文化是包含在宏观文化中可识别的具有成员资格的人的群体。他们具有的特征使他们从主流文化中分离开。美国最大的亚文化群包括非洲后裔(约占人口12%)和亚洲后裔(约占人口4%)。除种族以外,美国的亚文化群可以按年龄、宗教和性别偏爱来分类。亚文化的定义含3个标准:(1)群体的成员是自我识别的。就是说群体成员希望被认为是群体的一部分。(2)群体成员的表现行为带有小团体特征。(3)主流文化把小群体文化当作亚文化。亚群体属于宏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大文化不赞同,与之交际有困难的群体。交际困难产生的原因是亚群体的人交际方式与主流文化的人大不相同。

7. 人的公开性与私秘性

人们在愿意与他人共享信息方面存在着差异。与公开性相关的信息通常包括讨论工作、政治与社会问题。与私秘性相关的信息包括婚姻状况、性别喜好以及犯罪记录。

在日本文化中,人的私秘性比美国人要强一些。美国人更愿意流露自己的感情,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小结

在跨文化交际中,成功的人能够识别各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对不同的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入乡随俗”这个成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是最适用的。唯有提高跨文化意识,了解对方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并寻求容纳的方式和手段,才能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以促进国际间的有效交流。

摘要:文化和交际不可分割。人们所有交际活动都受其文化的支配和制约。我们用语言进行交际,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交际方式和道德规范,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思维、信仰和行为。这一切都源于不同的文化。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弥合这些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差异弥合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主编.英美文化辞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胡超编著.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6.

[3]刘凤霞编著.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4]James Calvert Scott. Communication for a Global Society National Business Education Association Yearbook, No. 43[C] 2005, Published by NBEA.

[5](英)斯诺编著.跨文化交际技巧[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7.

上一篇:代位权下一篇:丰满发电站工程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