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

2024-07-26

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精选7篇)

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 篇1

一、引言

交替传译, 是会议口译的类型之一, 也被称为连续传译或接续传译, 多用在新闻发布会、外事接待、商务谈判、演讲和其他场合。其特点是“译员以一段接一段的方式, 在讲话者的自然停顿间隙, 将信息一组接一组地传译给听众”。连续传译, 译员将听到信息和理解的目的, 并存储在内存中, 记录关键信息同时指出, 为了发挥补充作用在目标语言来沟通。由于译员大脑的负荷量是有限的, 因此, 为了保证口译的质量, 笔记是译员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其作用也不可小视。然而, 口译界对于笔记记多少, 用何种语言记录以及符号的使用等问题仍然有争议。

口译笔记是口译过程中, 译员来识别他们听到的信息后, 通过一系列的符号, 对演讲进行记录。笔记的主要效果包括:首先, 笔记的过程不同于听写, 无需全部精确的记录发言人的说话内容。而是采用自己独特的记录方式。将内容速记下来, 其间需要通过拆分演讲内容, 采用一些特殊符号、关键词等表示出来。其次, 口译的瞬时性决定了译员有限的分析语篇时间, 通过笔记的记录可以有效提高译员的口译质量, 降低遗忘的概率。再次, 笔记可以一定限度上为译员的记忆负荷减压。口译过程中, 译员必须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对一定量的信息进行记忆, 消化, 拆分, 重组, 输出等等步骤, 这些步骤需要译员花费相当的精力。最后, 译员接受的信息将会分别存贮在译员的头脑和笔记中。根据遗忘理论, 遗忘某些信息是因为他不能被发现在内存中回忆起这些信息, 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因此, 笔记的记录就会帮助译员记忆的复苏, 刺激大脑中已存贮的信息, 帮助译员输出, 从而顺利通过。

二、记忆分类与笔记记录

人类的记忆属于大脑的一种自然属性, 可以分类为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其中在交传中被广泛使用的是第二种, 它是一种操作内存。美国心理学家米勒认为衡量这种容量可以借助一种被称为记忆单位的变量来计算, 也可称其为块 (chunk) 。他认为人类短期记忆的容量加上或者减去2个单位, 数量相对稳定。梅德明曾指出:“人的短时记忆可容纳由二十多个单词组成的句子, 或者一组十位数的数字。”这些数据表明人们的短期记忆容量是有限度的。源语言传递者在交传过程中, 交换时间一般为三分钟, 有时会延长。已知正常人说话的速度是单字110到140每分钟。虽然时间不长, 但是要在将近三分钟的时间内完整记录一个发言人的所有信息在理想状态下也是不能实现的。译员的短期记忆并不足以处理过多的信息。

口译工作者在工作中和存储的原始信息通常使用以下方法:仅依仗译员的头脑记忆, 而另外一个就是大脑与笔记记录合作的方式。在现实传译过程中, 普遍使用的是第二种方式。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是因为:人脑的记忆功能会随环境而变化。人类记忆事物的过程属于一项心理活动, 要通过头脑的反射来实现, 包括输入, 存贮和输出几个基本步骤。在口译过程中, 工作记忆显然是在译员进行传译过程时最重要的, 所以桂世春先生把工作记忆比作把被感觉贮存器过滤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工作空间”。当然其他两种记忆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两种记忆中, 瞬时记忆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信息注意力的分配。熟练掌握这三种记忆之间的关系与切换自如, 会使得译员保证流畅的传译过程。

三、笔记符号

关键信息搜索速度大幅提高后,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显示这个信息, 用一个简单和直观的象征。在笔记符号熟悉阶段, 可以采取“具体战术”, 对于一个典型的材料反复练习, 掌握最实用的注意符号, 使用大量的字母符号、图像符号、数学符号、缩略符号等的关键。这种“特定战术”有助于翻译浓度, 处理各种各样的基本句型, 出现在材料可以形成的基本的个人风格和系统。据统计, 该阶段的练习量为250张练习纸, 即分为4格的A4复印纸正反两面, 约为50个带时 (吴钟明, 2005) 。

口译笔记的一个特征是简洁、清楚。口译工作的过程中, 要同时听在集中注意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是不可能的。发言人甚至了解真实意图, 关键词的把握, 如果你想写下完整的源语信息, 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 尽量多地使用缩写以及特殊符号就成为了关键的一个程序。译员在正式工作之前应该有一组熟悉系统的符号和缩写。当然, 并不存在一套完整, 适用于所有口译人员的符号规则, 不同译员也会使用不用的方法来进行记录, 译员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就是成功的完传译任务, 使用何种手段是次要的。因此, 只要能正确、合理并完整的传达出发言人的信息, 并不一定要拘泥于纯粹原始的, 或者纯粹的目标语言的形式, 应该灵活方便。

结语

在交替传译中, 译员通过口译笔记来加强自己记忆信息的容量, 笔记可以使译员尽可能的减少压力, 作用至关重大。可是现阶段对于口译教学的传授和教材编撰中, 关于如何更有效的记录笔记这一块却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口译笔记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严重缺乏的现象指出, 口译教学在职业培训严重缺乏, 对此我们需加强对教材的规范力度。就像塞莱斯科维奇所说, “对于有经验的译员来说, 笔记能够起到不可估量的帮助作用, 但对于学习翻译的人, 记笔记在开始时会成为一种障碍, 记笔记会分散注意力, 只有经过持续的练习, 才能够做到一心多用” (塞莱斯科维奇, 1989) 。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 掌握自己的一套笔记记录方法, 才能熟练的记好口译笔记。

摘要:解释在交替传译笔记是重要的一步, 通过合理的笔记可以有效降低笔记这一步的过程中对注意力的需求, 更合理分配连续的注意力使用。遗忘是解释一个更困难的问题, 而且在口译过程中令译员感到头痛。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必须寻求一种辅助方法——口译笔记, 通过记忆帮助口译员保持信息。由于连续的压力和大脑短期记忆的局限性, 译员不得不诉诸于口译笔记。本文通过对口译笔记意义的分析, 说明了笔记的效果并阐述当前笔译记录学习中的误区, 最后提出一些基本的记录方法。

关键词:口译笔记,交替传译,记忆

参考文献

[1]陈文安.语言信息处理观与口译笔记训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林超伦.实战口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塞莱斯科维奇, 勒代雷.口译推理教学法[M].巴黎:DidierErudition, 1989.

[6]王吉玉.简明口译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 篇2

在口译中,交替传译是其非常重要的一种口译方式。它是一项集视,听,解,写,译于一体的语言活动。要求译员运用良好的翻译技巧,深厚的语言和笔记功底,准确,完整的翻译出源语内容。其主要特征是译员和发言人不在同一时间说话,发言人讲完一段话之后,译员在停下的间隙中进行口译,发言人等译员翻译完之后继续发言,并在恰当的时间点停下来,译员继续进行翻译,循环往复。交替传译一般应用在各种正式会议、会晤、谈判、讲座、酒会等大型活动中,并由译员当场进行口译。

二、交替传译笔记中出现的问题

笔记是译员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能。笔记和记忆二者密切相关,笔记的主要是为了减轻脑力的记忆力,从而辅助脑力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说明了笔记的重要性。交替传译的笔记和平常上课时记的笔记不一样。上课笔记是为了下课整理进行总结,而口译笔记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融合了听,理解,分析转换,记录等多个过程。要求时间及时,翻译简洁,要注重发言的特点,抓住中心思想。交传中的笔记所代表的不是声音,而是意思。

(一)笔记没有取得和发言人表达的一样的信息质量

在笔记中对发言人的信息只记录了一部分,没有完全记录下所有信息。众所周知,在口译中,很多的情况都是不能预料的,比如,发言人的语速过快或方言太重,译员“一心多用”的能力非常有限,或者是因为发言人的句子中出现很多语法,而且结构复杂,还有的发言人愿意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法或者引经据典,运用诗词来表达一定的意义,所以,译员一旦不能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就会表现出措手不及,从而造成记录上的不全面。

(二)译员笔记不能很好呈现原文

虽然译员对笔记进行了记录,但是这些笔记对讲话不能很好的呈现。比如,初学者在练习过程中,虽然做了大量笔记,但是却没有很好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记录的笔记没有中心,缺少必要的框架结构,没有层次感和结构感,缺乏逻辑性,好像流水账,侧重点不清楚。主要是因为译员只认真的记录听到的词句,而没有理解整篇文章所要讲的内容。

(三)译员对笔记依赖性过大

在译员的工作中,并不是单纯的记录笔记,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心领神会。译员不仅仅记录笔记,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听,去理解总结,要注重讲话的重点,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的意思。口译时,要以脑记为主,笔记只起辅助提醒作用。假如只是一味地去记录笔记,就可能会造成对讲话人的错记和漏记。因此译员不能只依赖笔记,笔记并不是万能的,要排除只要笔记记录详细,就能够做好交替传译工作的想法。

三、交替传译中对于记录口译笔记的策略和方法

(一)译员应该怎样练习交传笔记

首先,译员可以做一定量的无笔记交传训练。这一步要求译员练习理解文章框架文体特征及英语的语言逻辑思维,同时这样也可以锻炼译员的长时记忆能力。其次,译员应该一边看原文,一边记录练习。找来一段文章,边看边做笔记。这一步之后,译员能够掌握基本的记笔记方法。再次,边听边记。通过边听边记,可以把听辨能力引入到记笔记中来,同时锻炼练习者脑记和笔记的能力。最后,进行交替传译综合训练。就是模拟口译实战现场,一边听讲话,一边记笔记,并翻译出来。这样的模拟可以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还可以锻炼翻译人员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到了真实的场合不至于手忙脚乱,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冷静。

(二)学会记录关键信息

因为讲话者的篇幅长,或者是语法、结构复杂,段落长短不一,因此,译员在记录比较的时候要抓关键信息。关键信息就是发言人讲话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子,比如,译员要迅速准确判断发言人话语中的信息点,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分析源语,迅速抓到讲话重点。这样可以帮助译者在口译时快速提取信息。所以说,在记录笔记的时候,要擅长抓关键信息,学会选择性记忆。只有对关键信息进行准确的判断,才能在笔记记录中取得成功。

(三)学会记笔记的格式和记录符号

笔记在录入的时候,其格式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纵写式,第二种是內缩式,第三种是分隔式,第四种是叠加式。几种格式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增强口译笔记的结构感和层次性,以便于译员整合提取信息,并进行口译。另外,我们也要对笔记的符号系统和缩略语的使用详细了解。一般会用到的符号有箭头、数学符号、标点符号等,在中英文中,有许多的缩略语,涉及各个领域,译员自己要下功夫整理常用的缩略语,做好日常积累。还有,译员可以根据自己实际工作的情况和笔记习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些符号,只要能够帮助自己进行记忆就可以。

总之,要想做好交替传译工作,口译笔记相当重要。译员要掌握大量的口译笔记的方法,并不断进行实践,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口译的技巧,积累一些经验和教训,多练习多实践多分析多总结,并运用到笔记中。译员要在口译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笔记策略,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路,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璨.交替传译中影响口译员笔记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D].吉林大学,2015(10):101-102.

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 篇3

“交替传译被许多人看成是口译的最高端形式, 超过同声传译, 因为它要求在形成译语阶段 (formulation stage) 之前就要完成理解源语阶段 (comprehension stage) , 绝大多数话语至多在几秒钟后会从记忆中消失, 被其他内容所取代” (Gile. 2005) 。短时记忆是在口译过程中起作用的记忆形式, 而“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为±1分钟, 容量为7±2 (个信息单位) ” (鲍刚2011;Bad-deley 2000) 。因此, 笔记在交传过程中所起的储存并提取信息, 减轻短时记忆负担的作用就显得不可或缺了。

国际交流的频繁促进了口译行业的发展, 国内外对于交传口译的研究数量也不断增长。聚焦到口译笔记方面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两大问题, 即口译笔记应该“记什么”和“怎么记”。关于口译笔记记什么, 从已出版和发表的口译著作和文献来看, 观点基本一致, 即译员应记录原文中的要点和关键词, 以及数字、专有名词、技术术语等 (Seleskovitch 2002) 。关于口译笔记应该怎么记, 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从笔记形式来看, 专家及学者提倡在笔记中使用符号和缩写 (Nolan 2005) , 但应因人而异, 没有统一规定。从笔记语言来看, 一些专家认为应该使用源语做笔记, 因为译员可以专心听信息, 语言转换应放到产出阶段进行 (Alexieva 1994) ;也有专家认为笔记语言最好是用目的语 (钟孔述1994;朱佩芳1995) , 这样能训练译员理解源语信息, 抓住信息实质。

以上这些倾向性的结论大多数来源于经验总结, 而非实证研究。近年来我国口译界的专家及研究人员在英汉双语间口译实证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戴炜栋、徐海铭 (戴炜栋2007) 通过对比职业受训译员和非职业译员在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的笔记特征, 得出了两组译员笔记特征与其口译表现的关系。刘建军 (刘建军2010) 基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交传笔记, 研究了汉英交传笔记特征及其与口译成绩的关系。那么, 在英汉交传中, 口译笔记的特征, 即笔记的数量、形式、语言与译员口译质量有无关联, 有何种关联, 能否将其应用于口译教学中, 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展开了实证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实证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职业译员:10名, 受过专业国际会议口译培训, 有半年左右会议口译实践经验。第二组为非职业译员:10名, 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 上过两学期口译课, 接受过针对口译笔记的训练, 但未受过职业译员培训, 没有会议口译实践经验。

2.2 数据收集

1) 口译材料

本研究的口译材料为两段通识话题的英语篇章, 一篇话题为近10年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概况介绍, 全文共525词;另一篇为亚洲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文共543词。经济与教育是常见话题, 篇章的难易程度适中, 尽量降低生僻词对于听力理解的影响, 更好地将分析目标集中于口译笔记而非学生的语言水平上。

2) 口译任务

口译任务于语言实验室完成。实验对象戴上耳机, 边听文章录音边做笔记, 即时完成交替传译口译任务。

3) 口译过程

实验对象的口译全过程有录音, 然后由研究者转写。口译任务完成后, 笔者对实验对象进行即时采访, 确认其笔记中单词及符号的含义, 以便划分笔记特征的类别。

4) 笔记手稿

本研究的重点即分析实验对象的笔记特征, 因此受试的笔记手稿对于本研究至关重要。

2.3 数据分析

完成录音转写后, 笔者结合录音及实验对象采访, 统计每位实验对象的笔记特征 (笔记数量、形式及语言) , 并分析其笔记特征与其口译产出的关系, 试图从中找出共同性模式。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笔者参考了戴炜栋、徐海铭 (2007) 在汉英交替传译实证研究中的分类标准, 从笔记数量 (包括中英文字词、缩写及符号的数量总和) 、笔记形式 (笔记中使用的中英文字词、缩写词、符号) 和笔记语言 (源语和目的语) 三个方面来分析实验对象的笔记手稿, 并分析其与实验对象最终口译表现的关系。

1) 关于笔记数量的结果和讨论

笔者对职业组与非职业组译员的笔记数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结果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 职业组在平均笔记数量上比非职业组要少, 第一篇少8.7%, 即约少记46个 (字、词或符号) , 第二篇少10.3%, 即约56个 (字、词或符号) 。那么笔记数量对口译表现的影响如何呢?通过对两组实验对象的口译产出进行分析与对比后发现, 职业译员的表现明显优于非职业译员。这说明“经过严格培训的译员或富有经验的译员…口译笔记是以内容要点、关键词语等予以作为主导型信息‘路标’, 初学口译的人出于害怕遗漏源语信息的忧虑, 笔记时常记得过多, 复述时却反倒显得丢三落四” (鲍刚2011) 。这一结果也与 (戴炜栋2007) 中就汉英口译中职业译员与非职业译员笔记数量研究结果一致。

那么, 这是否说明笔记数量越少, 则口译质量越高呢?不然。比较两组内部各实验对象的表现情况来看, 非职业组内部受试, 有2名受试笔记数量少, 但口译表现相对较差;职业组内部, 有4名受试笔记量多, 其口译产出也更全面。所以, 本实验表明, 交传中笔记数量与口译质量并无显著相关性。

2) 关于笔记形式的结果和讨论

考虑到本次试验为英汉交传口译, 因此笔记形式统计包括英语词组的数量、英语单词的数量、缩写英语单词的数量、单个汉字的数量及符号的数量。其中英语词组是指与原文一致, 完整记下的词组, 如higher education, set up等名词及动词短语;英语单词指的是拼写完整, 并未省略或缩写的英语单词;缩写英语单词包括简写、首字母缩略词等, 如UK, edu (教育) , gov (政府) , d (day) ;符号包括各种表达源语意思及上下文逻辑的标记或图形, 如 (上升) ,  (下降) ,  (正确) 等以及划分译文段落的标志 (林超伦2004) 。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表2能够看出, 从职业组内部比较, 职业译员记下的英语词组较少, 而单词缩写和符号较多, 而且从口译产出来看, 职业组的表现也更好。这就说明了职业译员经过系统培训, 掌握了“理解—逻辑整理—记笔记” (Gerretson 1981) 这一过程, 记下的内容是经过理解加工后的产物:职业译员不仅能够记录下关键信息点, 而且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表示文章的逻辑关系, 这样的笔记能够有效帮助译员“回想、减轻记忆负担、固定分析结果” (郑仰平1991) 。相反, 非职业组在面对英译汉口译时, 由于缺乏专业训练, 其“笔记行为常常不够自动化, 因此要求注意力的很大投入” (仲伟合2013) 。结合采访, 我们发现, 学生译员仅仅匆匆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 很多情况下并未理解原文意思。此外, 学生译员在记录过程中“贪多求全”。根据“认知负荷模型 ” (Gile 1985, 1997/2004; Setton 1999; Pochhacker2004) , 在交替传译的第一阶段, 如果在“听”方面花费太多精力, 则会导致在“理解”及“协调”方面的精力不足, 最终影响口译产出。

3) 关于笔记语言的结果和讨论

笔者分别统计了职业组与非职业组在两个篇章中使用的源语 (英语) 及目的语 (汉语) 数量进行了统计, 结果如下:

结合表2及表3可以看出, 非职业组以源语 (英语) 作为笔记的主要语言, 而且写下的完整词组和单词较多, 缩写较少。综合实验对象的访谈, 我们得知, 非职业译员在听到英语时, 不能像母语一样驾轻就熟, 听辨完成后来不及迅速抓住原文意思, 只是机械记录听到的字词。但职业组能平衡地使用源语和目的语做笔记, 用源语记录时更多地使用缩写, 而且目的语的使用比非职业组更多。此外, 从两组实验对象的口译表现来看, 可以得知职业译员能够脱离文字字面意思的束缚, “抓住语音在上下文、语篇逻辑、话语内容等层次上的作用” (鲍刚2011) 。

4 结语

本研究发现, 在笔记数量上, 非职业组比职业组平均字数多, 但字数多并不代表笔记的质量高, 更不能代表更高的口译水准。相反, 职业组译员笔记数量少, 但口译表现更佳。但这并不说明笔记数量越少, 口译表现越好。职业组内部有受试笔记数量多, 口译产出更完整。因此, 笔记数量与口译质量没有显著相关性。在笔记形式上, 职业组记录的词组比非职业组少, 记录的单个字词、缩略语和符号较多, 这说明职业组译员能够在理解原文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和符号记录信息, 而不是“贪多求全”, 从而口译的表现也比非职业组要好。在笔记语言上, 职业组比非职业组使用了更多的目的语,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口译产出时的负担。这一点也说明了职业组是在对原文信息加工后再记录, 但是否目的语数量越多, 口译质量越高则有待进一步验证。

论交替传译中的笔记技能 篇4

口译笔记是口译训练中一项关键的技能,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交传译员来说,记笔记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困难。意大利口译研究专家Daro就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推断了记录交传笔记出现困难的原因,她认为在听辨信息和记录信息这两种任务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类似同声传译活动遇到的语音叠加现象,但是,边听辨信息和边记录笔记这两项同时进行的认知活动会干扰译员的记忆。此外,在听写的同时,可能会有某种语音干扰,因为听到的声音在记录之前肯定在大脑中存留着内在的语音表征”(Daro 1997:627)。在作笔记过程中,译员边耳听,边手写,注意力既要集中到所听的语音上,处理和分析语音表征的信息,又要注意手中记录的文字。在书写的瞬间,许多听到的语音记忆痕迹会因为受到书写记录活动的干扰和压抑而消失,其结果往往是笔记内容不全面,要口译的信息有所丢失。

当然记录交传笔记的困难还可能来自其它方面,例如由于源语信息语言结构太复杂,译员难以分辨句子的主干结构由此影响到译员对信息作准确全面的加工;或者是听到的信息太密集而导致译员无法进行初步加工整理,梳理出逻辑线索,所记录的笔记无法帮助译员高质量地提取信息、传达信息服务等等。

1 关于交传笔记

那么如何针对译员记录笔记时存在的困难提出有效地训练方法对口译教学至关重要。要想提高交传译员的笔记质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交传的质量必须明确三大问题,即笔记的性质,笔记记什么,以及笔记如何记。

1.1 笔记的性质

笔记是高级口译的关键。而交传中的笔记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笔记如课堂笔记或会议笔记有很大的不同。做交传笔记的目的不是用文字记录口头表达的话,因而不能也不必把说话者的原话一字不落地全部记下来;翻译不是在做听写,也不是学生记课堂笔记,为了以后复习所用;译员记笔记更不能像为某些会议做记录的速记员。速记员为了使自己的记录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要在记录中保留一定数量的原话。

交传笔记是记忆的辅助手段。因为人的短期记忆能存储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如果在口译活动中完全依赖记忆,又没有异常的天赋,即使精力充沛的年青人,也不能胜任高级口译对精确度和耐久力的要求。使用笔记,是为了补充大脑短期记忆和耐久力的不足,以保证译文的精确度,并保证其不受讲话人持续时间的影响。其作用是帮助译员把精神集中在讲话的内容上,并在翻译的时候起到提醒的作用。笔记只供在讲话之后的几分钟内使用。译员进行口译活动的时候,应该遵循“脑记为主,笔记为辅”的原则。笔记的目的不是再现讲话的原文,只是提示记忆。大多数人刚开始练笔记法时都很认真,可是往往过分专注于做笔记,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却忽略了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结果反倒影响了脑记和传译。此外笔记只供个人使用,只能在当时唤起某种联想,几天之后甚至几小时之后,记笔记的本人也未必明白记的是什么了。由此可见笔记从性质上具有个性化以及短时效的特点。

初学者在做交传笔记时难以克服听写全文的冲动,往往是听到什么就记什么,总怕遗忘,但是正常人书写的速度是无法赶上说话的速度,结果是只能记下第一句或最后几个字词。也有可能由于写得太快太潦草,等到回头看得时候无法辨认,所以口译笔记还应该简洁、清楚。

1.2 笔记记什么

译员在做交传笔记时首先要明确的是笔记尽量不要去记完整的单词和完整的句子,而是要记关键词。(关键词以名词居多,因为名词所包含信息量较大。)关键词起到提示原文意思的作用而不是还原原文的词句。即笔记记的是意思。法国释意派的代表达妮卡·赛莱丝科维奇(1992)提出,口译时要脱掉源语的语言外壳,对其中“纯粹”的思想内容加以记忆,然后用译出语的外壳加以包装并输出。该理论提出的口译公式为:“语言—思想—语言”。根据释意派理论的解释,首先,要“话语阐释”——听清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并通过分析和理解,弄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其次,“脱离语言外壳”——立即自觉地忘记这些语言符号的结构,只记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最后,“重组原语信息内容”——用另一种语言的符号造出新的句子(玛丽亚娜,2001)。所以为口译服务的笔记最好不要记录原文的原词原句,而是在理解了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记录的关键词,或是能够帮助提示意思的符号和线条。

除了关键词以外,一般的文章句与句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交传笔记还要有能体现各个意思之间逻辑关系的文字或符号,比如因果、递进、时间等关系,这种关系是意思表达的组成部分,没有它们,意思就像零散的个体没有办法合成一个整体。

然而,有时原文中有些词需要原封不动地记住,翻译时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说一遍,对这些词的处理比较简单。与意思相比,需要在笔记中记下来的“不变的词”要少得多,但这种词在讲话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如数字和专有名词。

1)数字

听到有数字时,译员必须立刻记下来,哪怕中断对意思的笔记,意思可以以后再记而数字基本上不依赖上下文,而且由于数字没有意思,所以必须在还没有忘记的时候用笔记下来。如果数字表示的大小概念是我们不知道的,那么一旦忘记,就会再也想不起来了,至多像初学翻译时那样,说出个大概的数量级别。

2)专有名词

与数字相反,专有名词一般情况下是用不着翻译的,只要把人名、地名的发音按照译入语的要求稍微变一变就行。但是,我们很难听清楚一个不知道的人名,而且几乎不可能死记在脑子里。所以如果是不熟悉的名字,就要立刻记下来,而且要让笔记尽可能接近听到的发音。通常,如果听得不是特别真切,与其记个大概其,不如用一般的词代替人名,比如说“国防部的发言人”(或某国的代表,“秘书长”之类的等等),以避免说错名字的尴尬。

1.3 笔记如何记

有经验的译员的口译笔记一般都会遵循下面的某个或某些原则。

1)笔记结构要宽松,多分行,这样可以方便目光移动,节省阅读时间。并列的内容尤其要注意分行,哪怕是一个字一行,千万不要挤在一起;

2)笔记信息点按照意群排列,采取从上往下的阶梯结构记录,尽量少用通常书写时的横向记录。阶梯结构形象地体现出上下文的逻辑结构,简化了译员的思维过程,方便出译文。另外在每一个意群段落结束后,画上一道横线或其它符号,或者隔开一段距离再记录下一段的内容。

3)少写多划。划线条比写文字快。线条形象,相当于翻译的“半成品”,有助译员眼看笔记,口出译文。以下两种情况下应该尽量用线条:(1)表示动作和动态的词句。比如,以上升的斜线代表“发展”,“增加”,“进步”,“进一步”;以下降的斜线代表“减少”,“下降”,“恶化”等等。(2)表示因果或前后关系的词句。比如,用一条线代表“因为/所以”,“…之后”,“在…之前”,以体现出上下前后之间的关联关系。

4)少字多意。养成一个词的笔记不超过一个字的习惯。中文里有大量的词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只要看到其中一个,就应该能够补齐其余的字。不必多写。比如,“中国“最多写个“中”。“北京”最多写个“北”。英文词也同理处理。"politics"最多写"poli","government"最多写"gov",等等。另外,需要培养以笔记与记忆互动;看到一个字能说出几个字,甚至一串词的能力。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这不难。比如,谈中国的近况,听到“改革,开放”记一个“改”字,不难从短期记忆中说出原文。听到"British Prime Minister Tony Blair",记"PM",也同样能说出原文。

5)尽量用译入语记笔记,如果一时想不起译入语相应的表达,可以先用源语记下来,留待以后再考虑用译入语如何表达;也可以边听,边在潜意识里想,一直到讲话停止,到该翻译时译入语相应的表达也许就会出现在译者的脑子里。

6)为节省笔记时间和提高笔记速度,大量使用简写符号和缩略词。

正确地使用符号和缩略词能够大大提高译员记笔记的效率,有些符号是常用的,其用法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以适当地背诵下来。例如:画一个椅子的符号,代替chair;□表示国家,○表示地球或世界,?表示问题或疑问;√表示对,正确,好;×表示否定,不,没有效果;Ф(意指一条横线穿过圆圆的地球)可以表示across the world,worldwide,global,international universal,the earth;而globalization便可用Фn来表示。

符号有很多优点,但是创造过多的符号、以至于听到某个词之后脑力用在了回忆其符号之上,就成了本末倒置。也不要试图列出一份符号对照表,认为一旦掌握并严格执行对照表的使用方法,只要照着符号去读,就能够做好翻译。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因为凡是机械地照搬对应词汇(比如这里的文字——符号——文字的对应),都会导致按照字面去死译,其结果必然会非常糟糕。因此,包含符号的笔记系统,一定要平时建立、熟练应用,而临场不要创造符号

恰当地使用缩略语能够大大提高交传笔记的效率。英语中很多词语都有公认的缩略形式,比如记国家的名称时,可以使用通用的牌照标识,用D表示“德国”,DK表示“丹麦”,如此等等。各种度量衡的单位也有公认的符号表示,比如用km表示“公里”,用kwh表示“千瓦小时”(“度”)。记化学成分时也可以使用元素周期表中的符号,比如用O表示“氧”,用Pu表示“钚”,等等。

但绝大部分需要记录的字和词却没有约定俗成的缩略形式。那么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把缩写搞的无法辨认,不要用同一种缩略形式代表多个字词,应当把最短的缩写留给国际会议常用的词。

最常用的缩略方法是取一个字的前三个字母,然后再加上词尾的字母,以在同根词或者开始的几个字母相同的词之间做出区别,比如用prod来表示produit(产品),用prodn表示production(生产),用prode表示productivite(生产力),等等。另外,来自拉丁语的缩略词也可以使用,例如:eg表示举例;ect表示等等,cf表示比较。

2 交传笔记的训练

了解了学生的具体困难是制定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笔记训练策略的前提。但是在笔记训练的最初阶段一定要学生记住一些关于交传笔记的核心原则:首先要牢记理解应该是记忆的重点,缺乏理解的记忆是空洞的。口译过程应更加侧重于对源语的理解和分析,笔记形式和语言的选择应该排在第二位。其次,口译学习者应该要学会脱离语言的形式,即词汇、短语和结构,要把精力放在抽取和分析原文的大意上。

在交传笔记能力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形成既有个性化又有高度一致性的、固定的笔记系统,避免含糊笔记,无效笔记。

此外,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交传笔记的质量还应该增加学生长期记忆中相关主题的信息量,并能够使其处于活跃的、便于提取的状态。因为记录笔记的真正功夫不在笔记本身,而是在于拓展知识面,熟悉不同话题,习惯不同语篇样式,这是提高笔记能力的长远之道,因为理解语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听者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系统或背景知识(Was&Woltz 2007:86-102)。

对于学习者笔记技能的训练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从较短的句子,较为熟悉的题材入手,逐渐过渡到长句子和官样文章,或由长句子组成的信息块或语篇来训练学生,提高其对类似句子和文本的适应能力、反应能力,使其学会快速加工、处理类似句子和文本的方法,从而有效地采取提炼、删减策略作好笔记。

3 结束语

交传笔记是每一位立志成为一名优秀译员的英语学习者所必需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因此受到了翻译学校和培训机构的高度重视。然而这项技能的获得需要长期科学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了解口译笔记的性质,特点以及记录时的所需要的遵循的一些规则和需要掌握的一些技巧非常重要,但是同时也需要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个性化而又高度一致地笔记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为产出高质量的译文服务。

摘要:交传笔记是口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也是口译训练中的一项重要技能,然而大多数的交传译员在记笔记时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困难。要想提高口译笔记的质量就要了解口译笔记的性质、特点,同时在记笔记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掌握一定的技巧,特别是符号和缩略词的恰当使用能够大大提高口译笔记的效率;另外加强训练以及增加长时记忆中相关信息的储存量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交替传译,笔记,符号,缩略词

参考文献

[1]Daro V.Experimental Studies on Memory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J].Meta,1997(4).

[2]Nolan J.Interpreting:Techniques and Exercises[M].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5.

[3]Gile,Daniel.Basic Concept 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54-78.

[4]Was,Christopher A,Woltz D J.Re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Memory and Comprehension:The Role of Available Longterm Memory[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Memory,2007(56).

[5]达妮卡·赛莱丝科维奇.口译技艺:即席口译与同声传译经验谈[M].黄为沂,钱慧杰,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2:9-15.

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 篇5

根据关联原则,人的每句话都应以最小的处理成本来实现最大的语境效果。[3]从交替传译的角度来说,笔记的本质是要求译者将信息处理成本降低到最小,因此用关联原则来指导和分析笔记法是非常充分和有益的。然而,笔记的重点不只在于将所记的内容降到最少,更在于平衡笔记信息和脑记信息。笔记要靠手的活动,所以有时候会影响译员的精力分配。因此笔记的基本原则就是应该要减少译员的精力分配又要使笔记发挥唤醒记忆的作用。[4]比如,用单个符号来代表原文本中整段甚至更多的信息是很正常的。口译员在恢复所有这些信息时需迅速地消除笔记中的歧义,丰富符号内容。

有些人可能认为口译员无需将笔记符号所指代的词汇信息完整无误地再现,只需根据缩减至最少的符号语言和对源文本的记忆恢复出整体信息和隐含意义便可。但口译员不同于听众,听众往往要求前者尽最大努力保持信息的完整性。[5]这就意味着口译员在解读符号语言时不仅要输出大概信息和个别有趣的细节,还要在语篇连贯的基础上基本还原所有事实。笔记符号的重点在于平衡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这一平衡主要取决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方面。外部因素包括语篇结构和密度,语速和音质,环境噪音以及听众人数等等,内部因素包括一般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常用语言和术语,智力和注意力,以及疲劳度和积极性等。

有时,详细的笔记可能会使口译员倾向于复制源语的语言结构,而干扰目的语表达。译员完全遵照源文本的表层结构原因之一可能是源语的表达方式具有特殊性,比如,合同谈判中的用词和句式。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口译员未能恰当地理解发言人表达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口译员在大脑中形成的心理表征仅停留在源语的表面意义层面,而非深层意义层面,那么口译员的笔记将不可避免反映了源文本的句式和用词。熟练掌握所译领域的知识可以让笔记如虎添翼,口译员在译前充分了解所译领域及其术语也是理解信息的前提,理解无障碍才能灵活运用符号。同样,幻灯片,演讲稿和与上场口译重复的内容也可能影响笔记信息和脑记信息之间的平衡。通常情况下,若口译员事前获得了完整的书面文本,那么其已知信息很有可能在口译现场的笔记符号中反映出来,但这些符号所指代的信息通常也只停留在表层意义。

若想充分了解符号语言为什么能够辅助口译过程,我们需要探究符号语言的具体作用和使用符号语言的目的。使用符号语言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口译员回忆起符号所指代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符号语言是源文本的辅助文本。对符号语言的理解程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译员对源文本建立和形成心理表征的能力,以及创造和使用符号语言的能力。此外,口译笔记中的符号语言仅适用于具体口译任务中的某一个时间段,而且使用者和解读者都是同一个人,即口译员自己。笔记中的符号语言一般不具有自然语言中的语法特征,因此第三方无法解读,即使是口译员自己在口译任务结束一段时间后也难以立即解读。从功能上来说,笔译符号语言承载的大量隐含信息和其独特的性质与交替传译的特殊情景有关,口译员也应充分地利用这些特点。

参考文献

[1]冯建中.使用英语口译教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Van Dijk,T.A.&W.Kintsch.1983.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

[3]Sperber,D.&D.Wilson.1986.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4]黄向荣.口译中的理解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观念、新趋势[M].香港:开益出版社,2002.

浅谈交替传译中的笔记与脑记 篇6

一、口译过程

“口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 (目的语) 把另外一种语言 (源语) 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以与源语发言人几乎同步的速度或连续传译的形式准确表达的一种口头翻译方式。” (Mahmoodzadeh:1992:231) 口译的关键是准确地帮讲话者传递意思, 那这个目标是怎么实现的呢?

归纳总结起来可以分三步:

1、听力理解与分析。

2、记忆。

3、表达。三步环环相扣, 不可分割。

第一步要求译者有着充分的知识储备 (语言知识+专业知识) 以及对不同口音、语速等具有高敏感度。

第二步包括笔记和大脑记忆。Phelan认为合格的译员应“具有良好的短期记忆来存储听取到的信息, 较强的长期记忆能力以便在具体语境中分析信息, 能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分析和处理源语信息”。Mahmoodzadeh也指出熟练的口译员应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可见, 记忆能力, 特别是短期记忆能力在口译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 短期记忆存储时间较短, 最多为30秒, 而一段口译任务往往是几分钟甚至十多分钟, 没有任何口译员能一次记忆这么多东西并且完整准确地传达出来。所以, 笔记作为帮助记忆的辅助手段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了。有这样一种说法:口译中的记忆是“三分笔记、七分脑记”。这并不是说每个口译员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个比例来分配笔记和脑记, 而是要突出笔记辅助脑记这一关系。

第三步表达, 正如释意派翻译理论指出, 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意译, 应是“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这一理论在口译中得以重视, 因为口译限于其形式和时间, 无法也没有必要做到语言和形式都完全忠实的翻译, 只需要准确传达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二、笔记

(1) 笔记记录原则

根据作者自身笔记法学习经验, 将笔记记录原则总结为以下三点:

1、由上至下。

采用纵向、阶梯式结;每记一个意群用一个分隔符 (斜线) 划开;在左边留2-3厘米的空白用于记录如“但是”、“尽管”这样衔接上下文的连接词 (可称之为“路标词”) , 帮助理解讲话的逻辑意义, 也能有效体现讲话内容的框架。

2、断句分行。

每一行只记一个主题意思;一个句子未完而另需起行时应用箭头连接, 表示一个句子未完。每个大的意群或段落结束划一条长的横线将上面的内容与之后的内容断开, 避免漏译或重译。

3、符号清晰。

笔记符号需遵从一定的符号系统, 但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有自己新的创造发明, 只要自己觉得方便好用并固定下来即可。笔记符号是一个很个性化的东西, 但它最好是简单快捷的, 因为在口译现场能在每个笔记符号上节约哪怕半秒的时间也是可以为思考翻译留下可观时间的。

(2) 笔记记什么

这是口译学习者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口译现场时间有限, 不可能做到什么都记下来, 而笔记起的只是一个辅助脑记的功能, 用于调动短期记忆存储, 还原源文。因此, 口译笔记不必求“全”, 只需记下一些能激活记忆并引起联想的关键词即可。通常记录的内容如下:名词 (专有名词和术语例如人名、地名、机构名词等) 、数字和逻辑关系词。需要重点提出的是动词, 动词一般用一些箭头表示。比如:“我们很荣幸邀请到温家宝总理与大家见面。”该句中的“邀请”就可用箭头“←”表示, 它同时还能表示“接受、收到”和“需要”等义。对于一些箭头难以体现意思的动词, 我们无须深究用什么符号表示, 用脑记住即可。实在记不住, 我们也可调动长期记忆存储, 因为一旦知道名词, 根据平时的语言习惯我们也能推断出与之搭配的动词是什么。

以上只是理论, 笔记法的习得还在于自己勤练。口译学习和其他任何技能的获得一样, 需要勤奋与坚持。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付出总会有回报。

三、脑记

在此引入“结构听力法”。该听力法重点训练短时记忆, 要求练习者找一段话中的主题句、逻辑关系词和层次结构。然后再找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留心“4W-H”, 即“who, what, where, when和how”。听的同时试着将听到的东西视觉化, 在脑中形成图像后有利于记忆。做了以上这些工作, 相信整段话在听者心中就会有一个较清晰的结构了。接下来的工作是复述, 分为源语和目的语复述。源语复述是用同一种语言将讲话的中心内容复述出来。练习过程需要循序渐进, 练习者会逐渐学会如何抓住“主要信息”, 放掉“次要信息”。然后进行目的语复述, 这在提高我们短期记忆的同时, 也可以使我们逐渐适应口译过程。

总结起来, “结构听力法”综合了复述法、逻辑化记忆与形象化记忆。坚持按照这个方法练习, 短期记忆能力必将大幅提升。

四、笔记与脑记的平衡

笔记和脑记比例因人而异, 因学习的不同阶段而异。观察优秀口译员的笔记, 发现他们记下的只是寥寥数笔, 他们更多靠的是短期记忆能力。而作为初学者, 更多的可能要靠笔记, 当然, 笔记和脑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英语口译教程 (上)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2

[2]王燕.英语口译实务[M].外文出版社, 2009:142

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 篇7

提到英汉汉英笔记法的技巧时, 图像符号、数学符号、单词缩写、拼音首字母、汉字偏旁部首等都成为优秀笔记法的代名词。虽然很多教程都罗列出一般常用或者通用的符号来教授学生如何正确掌握基本符号和句子结构。比如主语、谓语、表语和状语等的位置往往会影响译者的逻辑分析和现场发挥, 因此笔记法教程会通过实际案例讲述普通型或者通用型的语言结构和笔记结构。但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由于每个译者的语言习惯和笔记习惯迥然不同, 他们在接收到源语言后的逻辑分析和处理方式也大有不同, 最终呈现出具有差异性的笔记结构也毋庸置疑。下面将逐一讲解如何正确地掌握英汉汉英笔记法。

一英汉笔记法

英汉笔记法是译者需要在交替传译过程中, 将源语言英文转换成目标语中文的一种笔记形式。

英文是以句子结构为主的语言, 侧重于句型来传意, 而中文是以句子意群为主的语言, 侧重于句意来传意, 因此译者在听到源语言英文的时候, 需要分析句子结构, 梳理句型之间的逻辑关系, 快速按照中文的语言结构进行记录。这样译者首先需要拥有很强的英文句子结构辨析能力, 快速拆分英文句子结构, 然后按照中文逻辑顺序记录下主谓宾的结构。一旦掌握了句子结构, 其他成分可以以符号或者插入的方式记录下来。但是值得提醒的是, 译者在最后展现译文的时候需要注意, 不能按照英文结构口译, 应该按照记录的中文结构、中文意群, 结合中文传统语言背景和文化, 呈现出目标语听众耳熟能详的语言, 这样才算是译者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完美搭建了双方沟通的桥梁。

有人说译者在听英文的时候, 很容易就按照英文结构和习惯记录笔记。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小窍门。那就是译者不能简单听到英文单词就开始记录笔记, 译者需要完整地听译出源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意思, 然后开始转化结构, 按照中文顺序记录笔记。其中地名、人名、谚语等广为人知的信息量可以直接使用引号省略, 数字直接使用阿拉伯数字记录。译者在记录笔记的时候做到了彻底的转化和切分, 在口译的过程中只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目的语言本身, 是否能传达其本意。因此, 英汉口译笔记法只是提醒译者每个细节, 避免译者遗漏重要信息, 或者说将译者不能储存在大脑的信息以符号或者缩写等通俗易懂的形式记录下来, 方便译者在口译过程中能清晰明确回忆起来, 达到信息完全对称。

简言之, 英汉口译笔记法需要译者掌握很强的双语能力, 尤其是英文听力能力。译者只有在听懂源语的基础上, 才能尽情发挥笔记的重要作用, 听力是前提, 笔记是基础, 二者缺一不可, 否则最终的中文相对原文语义会有出入。高质量、高标准的英汉笔记法会助译者一臂之力, 让译者轻松流畅地传达源语言语义。英汉笔记法对英汉口译的传意沟通不可或缺,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汉英笔记法

汉英笔记法是译者需要在交替传译过程中, 将源语言中文转换成目标语英文的一种笔记形式。

说到汉英笔记法, 很多人可能觉得汉语是自己的母语, 脑记或者笔记相对比较容易, 但关键问题是英文输出的语言结构。译者在最初记笔记的时候就需要按照英文的思路去整理和记录, 否则译者最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重新组织句子结构。汉英笔记法需要译者掌握英文句子结构, 包括时间状语、地点状语、介词短语、插入语、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等, 同时按照英语文化和句型结构输出目的语。

当译者在记汉英笔记的时候, 因为汉语语言的丰富多彩性和语义重叠性, 以及古汉语和文言文的寓意, 译者需要首先处理中文语义内容, 尽量省略多余重复内容, 最终按照英文习惯和表达方式输出。最为常见的中文难点就是四字结构、典故和古诗词, 看似简单, 实则很难在英语国家找到与之对应的典故和寓意。此时, 译者最好首先记录中文内容, 以简写或者缩写等方式先输出中文内容, 再解释与之对应的英国文化。否则听众在缺乏背景知识的前提条件下, 很难彻底理解译者所要表达的寓意, 译者没有做到完全传意。译者在高度紧张的口译现场, 或许很难想起目的语的对应语言结构, 但至少需要根据笔记内容详细解释其引申含义和比喻意义。无论如何, 汉英笔记法需要译者将侧重点放在最终输出的英语语言结构上, 这就要求译者的笔记也能侧重语言结构的对应。往往译者需要从英文结构来梳理整个源语风格, 否则很难快速准确地按照中文笔记表达英文风格。

概括来讲, 译者在口译过程中, 不存在听不懂和无法理解源语言的情况, 那么就只有将侧重点放在笔记结构上。如何更好地搭建笔记结构, 需要译者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和英文风格掌握大体框架, 依次按照结构成分的顺序一一罗列出来。当然数字也是汉英笔记法的重中之重, 译者需要首先按照中文记录阿拉伯数字, 然后按照英文的表达方式, 三位数以逗号隔开, 便于译者在最终口译过程中与英文三位表达方式对应, 否则中文四位的表达往往会让译者出现致命性的错误。此外, 译者还需要将重点放在听力记忆上, 由于汉字写法较英文复杂, 所以在做汉英笔记的时候需要译者尽可能以汉语拼音或者目的语的形式记录, 只有这样汉英笔记才能更加容易辨别, 更加清晰可观地让译者一目了然知晓目的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管怎样, 优秀的汉英笔记法不仅仅是帮助译者理清中文逻辑, 更是帮助译者缩短时间, 投入大量时间思考英文的表达方式, 毕竟不是以英文为母语的译者需要时间来快速整理和梳理语言结构, 以更加准确的方式传意, 所以汉英笔记在交替传译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总之, 英汉汉英笔记法因其源语言的风格和句型结构, 译者在记录的过程中会存在差异性, 但两种类型的笔记法在交替传译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只有同时掌握了英汉汉英笔记法, 译者才能在交替传译中如鱼得水, 否则缺乏其中一种都会影响最终的听众反应和翻译效果。干净整洁、层次分明、有理有据和逻辑清晰的英汉汉英笔记法对译者来说如虎添翼, 因为在较长的交替传译过程中, 译者通常只能借助于英汉汉英笔记法来回忆或者编译刚刚没有记忆的内容, 只有这样译者才能保证最终口译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否则对源语言的遗漏是交替传译中的一大忌讳。由此可见, 英汉汉英笔记法在交替传译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想在交替传译中打胜仗, 必须熟练掌握英汉汉英笔记法, 才能稳步成功。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绿色酒店下一篇:计算机软件测试方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