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治疗(共12篇)
交替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进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改革,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就业竞争力。方法 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共同研讨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采用“1.5+1.5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结果 学生对教学改革满意率高达96%;就业率高达9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很高。结论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不仅能提高学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而且为康复中心提供劳动力, 能够缓解其人员紧缺的状况, 使企业获得大量急需的、令其满意的优秀毕业生,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赢局面。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是教育部所倡导的一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2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 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提倡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的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一致, 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的一体化, 从而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操作性强, 在以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情况下, 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突出, 学生胜任力差, 岗位过渡期长, 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故进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很有必要。
1 方法
1.1 改革方案
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山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共同研讨并制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三年制) 的教学分成一年半加一年半2个阶段, 即采用“1.5+1.5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前一阶段在学校学习人文素质课程和职业基本技能课程;后一阶段到康复中心进行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实训和顶岗实习, 并择优安排就业。
1.2 工学交替
在后一阶段, 企业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岗位群技能标准 (康复治疗师国家职业三级) 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训, 为期半年 (1个学期) 。课堂通常设在康复中心的康复训练大厅, 有时甚至就设在仪器、设备旁边, 使学生边做边学, 实现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师资由企业选派, 一般由具有教学资质的教授、副教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康复治疗师承担。主要课程包括:康复疗法、中国传统康复疗法[1]、社区康复、临床康复、假肢与矫形器、临床医学概论等。总学时为468学时, 理论与实训内容各占50%。
1.3 顶岗实习
工学交替阶段结束后, 由企业根据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为期一年 (2个学期) 。
1.4 学生管理
后一阶段, 学生吃住在康复中心, 由兼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日常管理工作, 协助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2 结果
自2008年3月~2009年12月, 我院已连续安排该专业2届学生进行实训, 每年40人, 共计80人,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1 学生对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评价 (见表1)
注:满意率 (%) =[满意人数 (人) +基本满意人数 (人) ]/总人数×100%
2.2 毕业生就业率
我院该专业2009届毕业生40人, 就业率为100%, 其中20人留在实习单位, 占50%;2010届毕业生中, 90%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用人单位争相录用该专业的毕业生, 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2.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评价很高, 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顶岗, 很受欢迎。由此可见,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 讨论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是发展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不仅提高了学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而且为企业提供了劳动力, 缓解了当前企业技术工人紧缺的状况,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2], 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企双方根据对培养对象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群技能的要求, 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课程体系[3]。由于课程是根据企业提供的需求信息安排的, 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同步性, 学生除能掌握行业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外, 还能接触到行业的最新动态, 通过实习接触社会, 增加了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认识, 使其能真正与行业接轨。学生学完专业课能直接顶岗实习, 既延伸了学校课堂教学, 又节省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 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适应环境能力的锻炼机会;学生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开阔了知识面, 扩大了眼界, 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4]。
参考文献
[1]范秀英.高职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12) :1171~1172.
[2]罗治安, 陈卓颐, 罗洪英, 等.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5 (4) :398~400.
[3]马金, 张景云.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0) :143~144.
[4]于靖, 刘斌, 董雪, 等.高职高专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路[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7) :20~22.
交替治疗 篇2
袁卫华
昼夜交替现象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昼夜交替现象,这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地解析。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难度难。这样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虽然最后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从而学着尝试应用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十分重要。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五九屯垦博物馆白天与三五九屯垦博物馆夜景图片的异同,感受阿拉尔市的美丽,认识常见的昼夜现象。然后巧妙追问,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昼夜交替”。如出示一组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片(三五九屯垦博物馆)让学生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三五九屯垦博物馆,介绍三五九屯垦博物馆(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再出示几组图片的昼夜对比地效果图片,问:我们看来这些建筑物图片,孩子们发现了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孩子们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接着看课件,想一想为什么有白天和晚上的不同,然后回答问题。在出示地球昼夜图,问:在这张图上,哪个是白天,哪个是晚上?谁使得地球不同地方出现了亮和暗的不同。然后师再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被照亮的一面是白天,叫昼;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晚上,叫夜,正因为如此,地球上才有昼夜现象。再看课件,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现在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了是什么时候?(夜)那夜过去了又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了是什么时候?(夜)那昼夜会不停地交替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和太阳如何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提出了很多的假设。然后再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拉近了学生与昼夜交替现象的“距离”,为上课做好铺垫。
第二、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办法,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首先用小游戏的形式 找2个学生上来,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地球与太阳的运动,鼓励其它学生大胆猜测。学生猜想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手比画运动的方向。其次收集学生的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⑤地球太阳同时自转等。老师再适时出示教科书第72页的四种假设的课件。如此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第三、昼夜交替现象的摸拟实验
假设是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猜测,而实验则是一种收集证据的方法。我在这一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交替原因的问题,形成信息互补,使小组成员通过合作,通过实验,来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手电筒、地球仪,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用法。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我国新疆乌鲁木齐,并标出东、西方。接着,我向学生阐述: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先找到“昼夜交界线”,启发学生思考哪边进入白天,哪边进入夜晚。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自西向东。然后,学生分组实验:用电筒照着地球仪,转动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上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情况,并表述出来。学生实验时,我每组巡视,个别指导。最后,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课件“填空”表,学生一边演示,一边填出答案。当学生得出的答案有误时,可以让其它学生来补充,但仍要给他以鼓励。
第四、有多少种可能的解析 活动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我又展示昼夜交替现象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而且能从中发现掌握规律的变化;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将学生的好奇心善加引导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如第一组汇报完后学生尝试评价。教师引导评价要点:示意图能否清晰反应太阳地球运动关系?模拟实验做得怎样?解释得是否清楚?有新的模拟实验和解释方法吗?对解释的尊重、接纳、质疑、评论。
科学课程必须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中获取事实证据,得出科学结论。首先,我要求全班都站到教室中空的地方,两个学生一组,找到合作伙伴,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接着。全班演示: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昼夜交替现象中地球与太阳的运动方式。然后,由我给学生讲述:地球仪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夜晚,这不就是昼夜交替吗?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交替”吗?学生答:地球仪在自转。
整堂课教学中,经过实际操作、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变化过程,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昼夜交替现象的规律。
交替运动增强体格 篇3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交替
交替运动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交替锻炼的方法。通过步行、慢跑、跳舞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肌肉耐力及呼吸、循环系统的工作能力。为调节长时间的耐力锻炼,老年人还可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一些无氧锻炼的形式,如小负荷的哑铃以及承受自身体重的力量锻炼,从而改善肌肉质量,延缓肌力下降。此外,适宜的力量运动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保存骨量,对防止骨质疏松有帮助。
不同运动形式的交替
不同运动形式的交替,可以先慢跑,再以骑车或游泳的方式进行交替运动。跑步主要是腿部后侧肌群的活动,游泳是手臂、上背与肩部的活动,而骑车则属于腿部前侧肌群的活动。通过不同骨骼肌交替运动,可使上下肢得到均衡锻炼,同时避免局部肌肉过度疲劳。
不同体位的交替
可以考虑自己的体位不同,做到左右交替、上下交替和前后交替,使整个机体得到全面、均衡的锻炼。左右交替即要求人们左右两侧肢体进行交替运动,如平时惯用右手、右腿者,不妨多活动左手、左腿。“左右交替”活动不仅使左右肢体得以“全面发展”,而且还使大脑左右两半球也得以“全面发展”。上下交替即上下肢交替运动,人们由于直立而形成的手足分工,无疑是一种进步,但也带来了消极作用。双足的精巧动作机能退化,支配双足的大脑皮层机能也随之退化,导致人的机动性、灵活性、敏捷性及对外界反应降低。因此,除坚持活动上肢外,要经常活动一下脚趾,还可酌情做一些倒立动作,这样可以增强人的灵敏性,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另外,前后交替也应提倡,向前行走已在人的大脑皮层形成“定势”,要改变这种情况,可每天做些向后退的动作,不仅能使人的下肢关节灵活,思维敏捷,还可以防治某些腰腿痛,避免老年人下肢动作不灵,行走不稳。
体脑交替
除上述的运动之外,运动也可以选择体脑交替。间歇之余,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看书、写作、下棋等脑力锻炼。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体力,而且还可以延缓脑力衰退。由于交替运动不是长期做同一种运动,因而不会觉得厌倦,可以使你保持较长久的兴趣,有利于身心健康。此外,交替运动相对于单一运动形式,可以完成较多的运动量,且不易疲劳,更有利于健康。
(编辑汤知慧)
交替治疗 篇4
关键词:交替性斜视,眼位矫正,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手术治疗交替性斜视180例临床分析
徐珊容1李元朝2
(1深圳市博爱医院, 广东深圳518100) (2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广东深圳518133)
【摘要】目的探讨交替性斜视的手术设计、手术量的确定及其对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80例交替性斜视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量分别进行手术, 比较术后患者眼位矫正、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交替性外斜视患者疗效:所有患者视力均达到术前水平, 102例患者中术前62例无立体视觉的患者经过术后视功能训练, 24例恢复立体视觉功能;术后4例无辐臻功能, 残留5°以上斜视角, 其余患者均矫正到位;8例患者行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 辅以单眼内直肌缩短术, 其眼球外转均达到外毗角。交替性内斜视患者疗效:所有患者视力均达到术前水平, 78例患者中术前38例无立体视觉的患者经过术后视功能训练, 20例恢复立体视觉功能, 双眼能协调运动, 无复视、斜视感;3例患者术后矫正不足, 残留5°以上斜视角, 其余患者均矫正到位;所选患者中56例外观上无明显斜视出现, 但融像测定显示有抑制现象出现。结论交替性内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时, 评估手术量, 选择合宜的手术方式, 利于术后眼位矫正, 促进术后双眼视功能的较佳恢复。
【关键词】交替性斜视眼位矫正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斜视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 发病率近3%。当前, 斜视的分类方法颇多, 尚不完善, 有按融合功能分类法 (分为隐斜视、间歇性斜视、恒定性斜视) 、按斜视角有无变化及眼球运动分类法 (分为共同性斜视及非共同性斜视) 、按注视性质分类法 (分为交替性斜视和单眼性斜视) 、按发病年龄分类法 (分为先天性斜视、获得性斜视) 、按偏斜方向分类法 (分为水平斜视包括内斜视、外斜视, 垂直斜视, 旋转斜视及混合型斜视) [1]。斜视高发于儿童, 严重影响双眼视功能发育, 还影响外观, 给自我认同造成一定的压力。严重的患者立体视觉发育不佳, 而进行精细工作必须要有良好的立体视觉, 因此斜视对患者今后的学习就业等方面均有极大的影响。斜视患者仅单眼注视, 长期持续则另一眼易出现废用性功能下降甚至停止发育, 部分患者终身不能恢复, 儿童患者还可影响骨骼及面部发育。目前斜视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也有多种选择, 原则上应同时达到眼位矫正及双眼视功能的恢复[2]。本文对我院180例交替性斜视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探讨交替性斜视的手术设计、手术量的确定及临床疗效, 为今后交替性斜视的诊治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80例交替性斜视患者, 男96例, 女84例, 年龄在6岁~48岁之间, 其中交替性外斜视患者102例, 交替
作者简介:徐珊容, 女, 本科, 主治医师。
性内斜视患者78例, 内斜15°~50°, 外斜>40°。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不相同, 其裸眼或者矫正后视力大于等于1.0, 手术前后患者均行遮盖试验明确斜视状态, 用三梭镜及角膜映光法测定眼位, 利用同视机检测双眼视神经功能。所有患者顺利进行手术, 并随访1年进行分析。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1.2.1. 1 遮盖试验
遮盖-去遮盖试验 (cover-uncover test) :患者注视眼前目标, 遮盖一只眼, 后快速去除遮盖, 观察两眼转动情况, 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只眼。若遮盖前有一眼为偏斜位, 另一眼为正位, 则无论遮盖任何一眼, 以未遮盖眼作为注视眼, 当去除遮盖物时, 观察两眼均不转动, 此为交替性斜视[3]。
1.2.1. 2 三棱镜法
患者以一眼注视目标, 于斜眼前放置三棱镜, 测定距离33 cm及6 m时患者戴棱镜与不戴棱镜的斜视角度数。棱镜度 (prismaticdiopter) 是测量眼球偏斜角的指标, 一棱镜度 (△) 即是指光线在1 m距离时眼睛偏斜1 cm。
1.2.1. 3 角膜映光法 (Hirschberg法)
测定斜视角最常用的方法是角膜映光法, 具体步骤为在距离患者33 cm处放置手电光, 让患者注视, 测试者坐于患者对面, 观察患者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变化情况。如果反光点位于瞳孔缘者, 则斜视角约10°~15°;如反光点位于瞳孔缘与角膜缘间距的中点时, 则斜视角约为25°~30°;如反光点位于角膜缘时则斜视角约为45°。
1.2.1. 4 同视机检查法
将同视机的知觉图片分别放入其画片筒中, 先将健眼镜筒置于“0”位置, 然后转动斜视眼镜筒, 使两个画片重叠, 此时从同视机上读出的度数即为患者的主观斜视角, 可用弧度或三棱镜度表示。交替开关每侧画片后的灯, 并移动镜筒, 使其反光点位于角膜中央, 当两眼不动时, 此时同视机上的读数为客观斜视角。
本组180例交替性斜视患者中交替性外斜视102例, 交替性内斜视78例。临床一般交替性外斜视较常见, 且无自觉症状, 其中儿童在感冒发热后较易出现, 成人在劳累及情绪波动时易出现。
1.2.2 手术方式
1.2.2. 1 交替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方式
交替性外斜视按运动形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分开过强型、辐辏不全及基本型。术前检查斜视角和双眼视功能, 通过三梭镜加遮盖法测6 m远距离斜视度, 采用双眼外直肌超常量等量后徙术, 对于少数术后残留的外斜度加做内直肌缩短术, 其中有辐辏功能的患者手术量分配外直肌后徙量要小, 反之其外直肌后徙量要大。按照既往临床经验, 外直肌后徙量最小到8 mm, 一般不能超过13 mm, 外直肌后徙1 mm, 在手术量计算中角度为2.5°。
1.2.2. 2 交替性内斜视患者的手术方式
术前准备, 测定患者裸眼视力, 检测有无屈光不正, 测定肌力, 测定斜视角, 测定融像范围并进行牵引试验明确有无复像出现。交替性内斜视不受调节、注视距离的影响, 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未达成共识, 这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达到双眼正位及恢复双眼单视的功能, 斜视矫正应早期进行, 一般在2岁之间进行矫正手术, 对于双眼视力恢复效果较好。具体手术设计为:斜视角超过15°患者, 采用双眼内直肌后退, 辅以外直肌缩短术, 一般手术量考虑内直肌后退3 mm~5 mm, 外直肌缩短3 mm~10 mm;斜视角15°以内患者, 采用双眼内直肌后退术即可, 手术量在5.5 mm。此外, 如患者有近视, 则手术量分配在近视眼的内外直肌, 并且依据现有度数决定适当的手术量。总之, 手术量要分配在两只眼睛上, 进行全矫正, 仅术后残留度数辅以外直肌缩短术, 患者有屈光不正, 则需通过配镜矫正, 并且治疗弱视。
1.3 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完成治疗后,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评价疗效:双眼视功能, 治愈为主觉无复视感, 双眼能协调运动, 无斜视出现, 且隐斜计测定中斜度小于3△;融像测定无抑制现象出现。外观, 治愈为在近距离或远距离注视时, 外观上无明显斜视出现, 且隐斜计测定中斜度小于5△, 融像测定显示有抑制现象出现;改善, 残存5°以内的斜角度数;失败, 残留5°以上斜视角或较术前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 交替性外斜视患者疗效:所有患者视力均达到术前水平, 102例患者中术前62例无立体视觉的患者经过术后视功能训练, 24例恢复立体视觉功能, 且无复视、斜视感出现, 融像测定, 无抑制现象出现;4例治疗效果欠佳, 残留5°以上斜视角, 其余患者均矫正到位;所有患者中84例外观上无明显斜视出现, 且斜度小于5△。交替性内斜视患者疗效:所有患者视力均达到术前水平, 78例患者中术前38例无立体视觉的患者经过术后视功能训练, 20例恢复立体视觉功能, 双眼能协调运动, 无复视、斜视感;3例患者术后矫正不足, 残留5°以上斜视角, 其余患者均矫正到位;所选患者中56例外观上无明显斜视出现, 但融像测定显示有抑制现象出现。
3 讨论
斜视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 且好发于儿童, 影响视力及外观, 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危害, 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大量报道显示, 斜视是影响人类双眼视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斜视患者眼轴不平行, 必然导致双眼视觉混乱、复视等视功能改变, 长期作用导致单眼的视网膜发生异常, 出现黄斑抑制等情况。斜视的本质是双眼视觉的破坏, 致立体视觉障碍, 其不仅是外观美容上的问题, 更是一种眼科的疾病表现, 斜视的治疗原则即恢复双眼视功能, 矫正眼位。本文从斜视的分类、斜视手术治疗方法、手术量及临床疗效方面对180例交替性斜视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以期探讨交替性斜视的手术治疗。
3.1 斜视类型
斜视的分类复杂, 各地斜视筛查方法不统一, 因此其分类尚不完善, 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五类, 即根据融合功能不同分为隐斜视、间歇性斜视、恒定性斜视;根据斜视角有无变化及眼球运动分为共同性斜视及非共同性斜视;根据注视性质分交替性斜视和单眼性斜视;根据发病年龄分为先天性斜视、获得性斜视;按偏斜方向分为水平斜视 (包括内斜视、外斜视) 、垂直斜视、旋转斜视及混合型斜视。本文主要研究交替性斜视, 按照注视性质划分, 所谓交替性, 是因为患者在看不同距离的物像时, 发生斜视的眼睛不同, 哪只眼睛不适应这个距离, 哪只眼睛就会发生偏斜。而一般的斜视患者只是某一只眼睛的持久性偏斜, 这是其的不同之处。其中按照斜视的方向分为交替性外斜视和交替性内斜视, 临床一般交替性外斜视较常见, 且无自觉症状, 一般儿童在感冒发热后出现, 成人在劳累及情绪波动时会出现。考虑原因可能为内斜视、外斜视形成病因不同, 内斜视患者手术之外的综合保守治疗更为多见且有效, 故采用手术治疗的内斜视患者较外斜视患者为少[4]。诸多关于斜视手术的病例资料, 也明确提示外斜视患者的比例大于内斜视。
3.2 交替性斜视的手术设计
3.2.1 手术时间的选择
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 要依据具体的病情而决定。斜视手术可以在任一年龄阶段实施, 多数学者主张在1岁~2岁进行斜视手术较佳, 能达到最好的视功能恢复。斜视手术时间选择上不能做机械性的规定, 对于麻痹性斜视或者先天性非调节性斜视患者, 如果不能转变为交替性斜视, 则主张早期进行手术矫正;调节性或部分调节性斜视患者, 主张先配镜矫正屈光异常, 随访3个月左右视情况再实施手术;两眼视功能较差, 视网膜有异常对应的斜视患者, 主张早期进行斜视矫正, 且矫正术后辅以视功能训练, 可以增加疗效。
3.2.2 手术肌肉的选择
手术肌肉的选择亦应根据交替性斜视的具体类型加以明确, 内斜视中, 辐辏过强即远距离斜视度小于近距离斜视度时, 采用内直肌后退术为主, 若残存斜视角, 矫正不全则加以单眼外直肌缩短术;分开功能不足时即近距离斜视度小于远距离斜视度时, 以双眼外直肌缩短为主, 如若残存斜视角, 矫正不全则加以内直肌后退术。外斜视中, 分开功能过强型即近距离斜视度小于远距离斜视度, 采用双眼外直肌后退术为主, 辅以内直肌缩短术;辐辏不足型即远距离斜视度小于近距离斜视度时, 以双眼内直肌缩短为主, 辅以外直肌后退术。交替性内斜视, 其中双眼外转功能障碍, 应先行双眼外直肌缩短术, 矫正不全则行单眼内直肌后退术, 斜视度较小时手术可单眼进行, 斜视度较大时手术量应分配在双眼。如果有因眼部肌肉纤维化或与筋膜异常联系, 导致双眼运动时肌肉无力, 此时不适宜行肌肉缩短术, 应减退拮抗肌肉。在6岁以内儿童斜视患者中, 宜术前利用健眼遮盖法, 通过两眼的交替使用, 促使两眼视力平衡, 再行双眼对称性手术。
3.2.3 手术量的评估
斜视手术过程影响因素较多, 手术量的选择单靠公式计算不妥, 相关指标诸如斜视角本身就难以精确测定。术前应先考虑手术肌肉的选择, 并评估大概的缩短量及后退量。目前较佳的定量方法是在确定术前综合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术中、术终的矫正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综合大量研究报道, 提示按照内斜视度数的大小进行手术量的评估较佳。具体为斜视小于15°者, 内直肌后退约在3 mm~5mm, 外直肌缩短约在2 mm~3 mm;斜视在15°~25°之间者, 内直肌后退约在4 mm~6 mm, 外直肌缩短约在5 mm;斜视在25°~30°之间者, 内直肌后退约在6 mm~8 mm, 外直肌缩短约在5 mm~7 mm;斜视超过30°者, 应先对斜视眼行矫正术, 术后残存斜视角分配给另一眼。
交替性外斜视的术后效果较差, 同内斜视相比, 其内直肌缩短及外直肌后退效果均不佳。故临床手术中, 考虑外直肌后退量加大, 超过内直肌, 实施超常量后退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虽然其术后对眼球外转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通过头位的旋转即可弥补。关于外斜视的最大后退及缩短量的研究层出不穷, 诸多具体的手术量, 均可作为参考, 但是理想的方式是通过分段观察, 设定手术量[5]。
综上所述, 交替性斜视手术应综合考虑斜视分型, 依据术前的双眼斜视角、双眼视功能情况以及术中、术终的矫正度数观察等情况, 达到较佳的眼位矫正及双眼视功能恢复, 尽量使患者在术后能获得正常或较好的立体视觉, 利于工作生活中进行精细的活动。此外, 儿童斜视的预防也较为重要, 在临床诊断治疗斜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家长、学校对于儿童眼保护工作一定要有所关注并给予重视, 防患于未然, 从根本上避免斜视对儿童带来的身心危害, 保证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翠芳, 安晶.眼斜视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4) :88-89.
[2]牛兰俊.斜视新概念[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40-41.
[3]金丽英, 刘钊, 彭静.3580例斜视手术临床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9, 17 (2) :59-62.
[4]杜宇.儿童内斜视矫正术后双眼单视建立的相关性[D].山东大学, 2012.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篇5
铁厂镇小学:杨叶
教学内容: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进行猜想,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
3、让学生体验、感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教学难点:
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因。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天空中有什么?(生:太阳,月亮,地球),大自然中有许多自然现象,你知道哪些自然现象和这些有关?(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此时我们的太阳落下时是掉
到某个地方躲起来了吗?(生:不是)那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二天早上白天又出现了,经过一个白天又是黑夜,就这样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着,我们就称这种现象为昼夜交替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昼夜交替现象
2、昼夜交替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亮和暗的不同现象,是谁在起作用?根据你已有的知识,你们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学生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
二、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假说
1.地球与太阳如何运动才出现交替的现象?
生:自转、地球绕太阳转„„(板书出学生说出的假说)2.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呢?有多少种可能?小组之间交流一下,把小组的意见都记录下来。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看来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老师的问题,那么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验证我们的观点?
看,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些教具(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地球仪的形状和我们的地球相符合,所以我们选择地球仪做为实验材料在做模拟实验时不仅更直观,还能在做实验时可以更好地找到起点,作为参照。而太阳有发光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手电筒来作为太阳的模拟物。
现在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相应的模拟物,让我们来模拟表现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检验我们的假说是否成立。
假说一: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当“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时,地球上有昼夜交替,但是太阳要绕地球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也就是说约要43天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那这与我们看到的24小时昼夜交替一次的现象相符吗?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可以得出假说一不成立。
假说二: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教师知道实验,台下同学辅助完成。同时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不自转”这种情况下,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但要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而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说需要一年的时间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这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可以得出假说二不成立。
假说三:同样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教师知道实验,台下同学辅助完成。同时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只有“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才会既有昼夜变化,又有四季变化,才符合真实的情况。可以得出假说三成立。
假说四:同样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教师知道实验,台下同学辅助完成。同时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地球自转,不公转”时,地球自转一周就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如果是这样,地球上某地的昼夜长短、气温变化就天天一样,不会出现差异,也就不会发生四季变化。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可以得出假说四不成立。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五、巩固拓展 昼夜交替的意义 :
①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也制约着一些生物的生物钟。太阳日被人类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② 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不成立)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不成立)
③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成立)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季节交替肤护忙 篇6
欣赏张曼玉
Q我一直都很怕老,担心青春不再后岁月变得黯淡,直到认识并喜欢上了张曼玉,才发现岁月流逝其实并不可怕,竟可以将女人雕琢出更有气质的绝美容颜。不过,Maggie似乎很少在媒体露面,她近况如何?
广州陈韵冉
A原来喜欢Maggie的女性朋友也有这么多呢。甚少在媒体曝光的她近日出现在引领生物护肤新潮流、超越完美新生的OlayRegenerisf震撼升级庆典派对上,举手投足尽显女性成熟优雅的气质,倾情传递美丽新生力量。Maqqie还现场揭开了她化妆包的秘密,分享她时刻保持肌肤年轻的心得。她特别提到:“我以前一直用Olay其他系列的面膜,但是现存我非常喜欢用Olay Regenerist的第一款面膜——新生修纹紧致弹力面膜,拉伸设计能够紧密贴合脸部细微部分,而且非常滋润这次全新升级,真的令我在惊喜之余不禁赞叹。”当然,张曼玉越发魅力四射的容颜也和她随性恬淡的心境、随遇而安的态度密不可分,这大概也是她美丽的源泉。
春暖花开,唤醒疲惫的肌肤
Q 一个漫长的冬天过去,感觉整个人都厚重了许多。肌肤疲惫、精神憔悴。所以,很想找个可以彻底放松身心的好地方,哪怕偶尔奢侈地宠爱自己回呢?所以,环境要有格调,氛围要愉悦,麻烦编辑费心啦。
上海林申申
A真是个懂得生活的人,推荐你去TELL FACE黛霏诗会所。秉承私密性与个性化理念,装修颇具瑞士、法国自然清新的风情,以浓淡相宜的红白色调、简洁明快的装饰,深粉水磨石体现瑞士蒙特勒风情。羊绒地毯温暖轻松,营造出优雅恬静的环境。会所以SWISS PERFECTION核心成分——lris鸢尾花为主题,随处可见鸢尾花的软装饰品。即便是盥洗空间,都极富艺术气息,整个墙面上的鸢尾花图案以纯手工绘画而成,令人惊叹的同时,感受高雅气息。高品位VIP套房,每间均设有淋浴、更衣、梳妆等设施,能独立完成全套疗程。纯天然环境、纯手工技术、结合瑞士顶级护理产品,是个能够抛开压力,平衡身心,享受自我的都市天堂。虽说价格不菲,偶尔疼爱自己下,也还说得过去啦。
吸收最重要!
Q护肤,每天护肤,却总看不到效果。大概很多女性都有这样的困扰。难道只是因为有效保养成分没有真正渗透到肌肤吗?可是,该怎么解决才好呢?
成都夏小青
A你说的现象非常有代表性,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资生堂研究所反复研究肌肤构造,从护肤技术出发探询解决之道,开发出将滋润导入肌肤角质层,让所使用护肤品的有效成分能充分渗透肌肤的护肤系列。关键成分就是“亲水渗透成分”,是与水分和油分都能融合的保湿剂。在涂抹瞬间立刻与肌肤融合,并且迅速渗透,给予肌肤角质层充分滋润,在肌肤表面形成滋润保护膜,促使肌肤所需有效成分真正渗透到肌肤深层。这套“水之印”系列产品3月份起就在各大城市的屈臣氏专柜上市啦。
对抗肌肤衰老
Q岁月流逝,渐渐衰老是很无奈的事,我们都没有办法阻止,虽然很不情愿。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延缓皮肤老化的脚步呢?这个要求不过分,有合适的美容产品或者方式吧?
兰州 罗育
交替治疗 篇7
1 实验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实验设计
2012年4月~2013年8月在白银市平川区妇幼保健站住院治疗的早产儿, 所有病例均在首次AOP后, 负荷量5mg/kg, 用适量10%葡萄糖 (3ml~5ml) 稀释后, 静脉内输入, 15~20min完成。维持量2.5mg/kg, 每12h一次, 静脉内输入。仍出现AOP者共48例。将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4例, 进入随后的3d实验期。观察组加用纳络酮0.1mg/kg﹒次Q8h加管, 与氨茶碱间隔交替使用, 对照组不加用纳络酮。根据原发性AOP的严重程度, 依次采用增加传入冲动刺激如轻柔托背、足底刺激、复苏囊-面罩加压给养等处理。记录AOP的发作次数及处理措施。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保暖、微量泵输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检测呼吸状况, 血糖、血电解质、血气, 维持血糖、水电解质正常。本实验排除标准: (1) 缺氧:窒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惊厥发作和休克; (2) 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室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 (4) 代谢紊乱: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代谢性酸中毒; (5) 母亲分娩过程中应用吗啡或麻醉药。
1.2 监测指标及方法
用美国产CD2000彩色多参数监护仪进行多功能心电及经皮血氧饱和度检测。呼吸监护设定报警参数为胸廓停止运动超过20s, 心率<100次/min;Sp O2<80%即为AOP。由监护仪内电脑自动记录、储存心率和Sp O2, 打印监护仪内电脑自动记录储存资料, 并结合临床记录, 统计对照组和观察组AOP发生的次数、程度, 做出统计分析。
1.3 统计方法
数值以x±s表示, 组间差异用t检验。
2 结果
1) 基础资料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孕周、体重、首次AOP时间及用氨茶碱后实验前AOP情况上无显著差异。见表1和表2。
2) 纳络酮与氨茶碱交替使用对早产儿AOP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AOP次数, P<0.001;AOP的时间明显缩短, P<0.05。Sp O2及心率下降程度明显减轻, P<0.05。见表3。
3 讨论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20s, 伴或不伴心率减慢 (<100次/min) 或呼吸停止<20s, 伴有心率减慢或青紫的异常现象, 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临床症状, 早产儿的发生率为50%~60%,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 发病率越高。它与极低体重儿脑损伤、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有相关性, 还可因为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临床上常用甲基黄嘌呤类药物氨茶碱兴奋呼吸中枢, 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 有时疗效并不满意。
近年来研究表明[1], 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血浆阿片杨物质β-内啡肽 (β-EP) , 在呼吸暂停发作后明显升高。内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神经递质与神经内分泌作用。它的血浆水平增高与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始发于复发密切相关, 能引起明显的呼吸一致, 降低脑干对二氧化碳刺激的敏感性, 抑制通气功能, 从而减弱体内维持氧生理平衡机制。且被低氧刺激后分泌明显增加。
纳络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 对非生理量的阿片样物质的呼吸中枢抑制有强烈的拮抗作用。本研究随机对使用氨茶碱后仍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的24例早产儿加用纳络酮, 并与氨茶碱交替使用, 观察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患儿呼吸暂停的次数明显减少, 呼吸暂停的积分明显降低, 且能明显改善呼吸暂停时的Sp O2及心率的下降, 还能明显缩短呼吸暂停的时间。推测纳络酮的相关药理作用如下[2]: (1) 纳络酮可降低血浆β-EP水平, 与分布在心脑等心脑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 降解β-EP对心、呼吸、心跳、中枢以及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抑制作用, 解除β-EP降低脑干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 抑制通气功能。从而兴奋呼吸, 改善通气障碍, 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和缓解低氧性呼吸衰竭。; (2) 纳络酮能增加心输出量, 每博量和增强左室收缩功能, 提高平均动脉压, 使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缺氧得到改善, 亦能改善脑血流量, 使缺氧后的脑血流重新分布, 避免呼吸暂停缺氧后对脑细胞的损伤。
综上所述, 纳络酮通过特异性结合阿片受体而使β-内啡肽失活, 从而逆转β-内啡肽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 减少呼吸暂停次数, 减轻呼吸暂停后自行恢复的难度, 缩短呼吸暂停的时间及减轻呼吸暂停时Sp O2及心率的下降程度。临床研究, 也表明大剂量纳络酮能减轻肺内分流。
总之, 纳络酮加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时, 纳络酮通过拮抗β-内啡肽的中枢抑制作用, 兴奋呼吸;减少肺间质的水分积聚及肺内分流, 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 利于气体交换;而氨茶碱可直接刺激呼吸中枢或增加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减少呼吸暂停的发作。因此纳络酮+氨茶碱比单用氨茶碱效果好。比单用效果好且无明显副作用, 建议对早产儿呼吸暂停发作后常规应用纳络酮, 降低原发性呼吸暂停的发生率, 减轻或避免脑损伤, 改善预后。因此纳络酮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摘要:观察纳络酮加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 对使用氨茶碱后仍出现呼吸暂停的早产儿4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加用纳络酮治疗, 对照组不用;比较两组间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时间和发生次数、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等的差异。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儿呼吸暂停的次数为 (1.7±0.9) 次/d vs (3.4±2.1) 次/d, P值<0.001;呼吸暂停的时间明显缩短, 为 (19.7±2.6) s vs (23.3±3.5) s, P<0.05;呼吸暂停时Sp O2的下降程度[ (82.0±8.4) %vs (74.5±6.2) %]及心率下降程度[ (96.4±13.8) 次/min vs (87.7±14.5) 次/min]均明显减轻, P均<0.05.结果提示, 纳络酮在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早产,原发性呼吸暂停,纳络酮
参考文献
[1]陆中权, 张信良, 林忠东等.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血浆β内啡肽作用机制探讨.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2) :76-78.
交替治疗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例病人中, 男12例, 女18例;平均年龄48岁;病程<3年5例, 3年~5年的20例, 5年以上5例;糖尿病肾病10例, 多囊肾10例, 其他1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纯中药灌肠组和中药、药用炭交替灌肠组,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中药配方
大黄15g, 煅牡蛎30g, 煅龙骨30g, 槐花15g, 蒲公英30g熬制, 每日一付灌肠, 口服药用炭 (爱西特) 30片碾碎加温开水300 mL灌肠, 1个疗程为14d。
1.2.2 治疗方法
一组病人单纯中药灌肠;另一组病人中药和药用炭交替灌肠, 每天20:00灌肠, 14d后观察两组病人尿素氮、肌酐变化。
1.2.3 操作方法
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解释灌肠的作用和意义, 取得病人的配合, 排空大小便, 左侧卧位, 将药物灌入, 保留30min后排出, 清洗肛周。
2 结果
通过14d的治疗, 两组病人尿素氮、肌酐值均有所下降, 中药和药用炭交替灌肠组下降更为明显。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的言行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反应, 护士可以通过亲切的问候和端庄的举止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给予病人心理支持。针对病人不同的心态, 给予关心、安慰、鼓励、同情、支持, 引导病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安慰。同时解释药物副反应持续一段时间后会缓解, 并让病人了解灌肠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从而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3.2 灌肠护理
灌肠时病人取左侧卧位, 将煎好的中药倒入一次性灌肠袋内, 用液状石蜡润滑肛管前端, 向肛门内缓缓插入20cm~25cm, 如遇阻碍, 嘱病人张口呼气, 以降低腹腔内压力, 灌肠液滴注速度以10mL/min为宜, 注入药液后, 嘱病人依次变换体位, 从左侧卧位转为平卧位, 再转为右侧卧位, 使药液充分接触肠壁, 以增加药物的吸收。护士操作时动作轻柔, 以减轻对肠黏膜的刺激。缓慢滴入灌肠液, 病人有便意时, 可嘱其深呼吸, 以延长保留时间。药液保留在30min以上, 灌肠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 如出现心悸、气短、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灌肠[1]。
3.3 饮食指导
对少尿、水肿、尿蛋白阳性、贫血、伴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的病人, 应给予低盐、优质低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限制植物蛋白的摄入, 对含钾很高的食物, 如鲜蘑菇、土豆、橘子、香蕉等应避免食用, 同时不宜进食油腻、辛辣食物, 以免刺激肠道, 影响疗效, 以保证营养, 提高机体免疫力。
3.4 基础护理
清洁病室环境, 每日早晚通风1h, 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口腔护理每日2次, 女病人每日会阴冲洗1次。帮助长期卧床的病人翻身、擦背、按摩, 减少皮肤受压时间, 保持床单整洁, 做好皮肤护理, 预防压疮和皮肤感染。进行各项治疗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5 运动护理
可进行有氧运动、散步等, 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综上所述, 中药及药用炭灌肠治疗肾衰竭效果可靠, 无不良反应, 经济负担轻, 使毒素从肠道排出, 从而降低尿素氮和肌酐, 操作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 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 动作轻柔,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使病人满意。
关键词:药用炭,中药,灌肠,慢性肾衰竭,护理
参考文献
交替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56例重度妊高征患者, 诊断标准按乐杰主编的第6版《妇产科学》。56例患者入院时均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并发症 (心脏病、脑血管意外、急性肾功能衰竭、HELLP) 及其他合并症。孕周34~42周, 年龄18~38岁, 血压160~220/110~130 mm Hg, 水肿程度 (+++) ~ (++++) , 尿蛋白 (++) ~ (++++) 。
1.2 治疗方法
(1) 解痉25%硫酸镁首次5.0 ml加在10%GS 250 ml静脉滴注, 60滴/min, 然后根据病情再增加硫酸镁的用量, 25%硫酸镁10.0 ml加在10%GS 500 ml静脉滴注, 每分钟≤30滴, 24 h最大用量为25.0 ml。硫酸镁的应用持续至产后24~72 h, 以预防产后子痫的发作。 (2) 稳步有效地控制血压心痛定5 mg、卡托普利12.5 mg口服, 3次/d酚妥拉明10 mg加在10%GS 100 ml静脉滴注, 每分钟≤10滴。在应用降压药物初期每30 min监测血压1次, 至血压稳定在140~150/90~100 mm Hg范围内改为每2 h 1次。 (3) 脱水利尿20%甘露醇125 ml静脉滴注、速尿20 mg静脉加管交替应用1次/4 h。 (4) 支持治疗10%GS 500 ml+维生素C 2.0+10%氯化钾10 ml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1) 治疗期间测血压每2 h 1次、观察R、P、膝腱反射、尿量、瞳孔大小、水肿程度等变化。 (2) 生化指标检测包括血常规、出血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肌酶学、血清电解质等。 (3) 胎儿监测包括胎动、胎心音、胎盘功能等。 (4) 新生儿Apgar评分依据乐杰主编的第6版《妇产科学》。评分包括心率、呼吸、肌张力、对刺激的反应和皮肤颜色等, 标准为<7分为窒息, 其中0~3分为重度窒息, 4~7分为轻度窒息。
2 结果
经解痉、降压、镇静、脱水利尿等治疗, 56例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 血压平稳下降, 在140~150/90~100 mm Hg范围内, 水肿明显减轻 (+) ~ (++) , 尿蛋白 (±) ~ (+) 。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病情稳定后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新生儿出生后1 min评分40例>7分, 9例4~7分, 7例0~3分, 经复苏抢救5 min评分, 48例8~9分, 8例4~7分, 转儿科病区治疗。8例因发生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 治疗7~10 d痊愈出院
3 讨论
妊高征其基本病变为全身小动脉痉挛, 动脉痉挛可累及其他脏器, 致脏器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形成相应的病变和临床表现[1]。如脑血管痉挛引起缺血缺氧时, 会出现头晕、头痛、呕吐甚至抽搐、昏迷、脑水肿、脑溢血;肾动脉痉挛时则直接导致肾血流量减少, 肾组织缺氧,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漏出而出现肾功能不全;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亦降低, 钠的排出减少, 潴留于细胞外, 引起水肿;随着妊高征的发展, 还可发生肝组织梗塞、坏死;心肌间质水肿等。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控制, 则会危及母儿健康, 是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甘露醇是国内外被认为效果最确切、应用最广泛的脱水剂,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均有确切的效果, 特别是脑水肿, 是治疗脑水肿的首选药[2]。该药静脉注射后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 使组织内、脑脊液中过多的水分转移至血液而呈现脱水作用[3]。但单独大剂量应用甘露醇, 可因滴速过快, 使血容量突然增加, 诱发急性心衰、急性肺水肿;同时它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其机制可能是甘露醇可使血管和肾小管细胞通透性改变, 使肾缺血、肾小管坏死造成肾组织水肿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4]。
速尿也是治疗各类水肿的常用脱水剂, 其治疗水肿的作用机制是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髓质与皮质部, 能特异性地与Cl-竞争Na+-K+-2 Cl-共同转运系统Cl-结合部位, 抑制Na Cl再吸收而发挥强大利尿作用。但单独应用速尿可因过度利尿出现水与电解质紊乱;长期大剂量静脉给药, 可引起耳鸣、听力下降或耳聋, 并且对降低颅内压效果较差。有研究表明, 联合应用甘露醇和速尿, 并发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衰竭者均较单独应用甘露醇和速尿少。并可减少甘露醇和速尿的用量, 二者交替应用, 既能使患者迅速脱水减轻水肿, 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是一种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牧, 周建军, 林建华.子痫前期子痫并发症的处理及有关问题.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 (7) :485.
[2]王秀清.药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89.
[3]施群力, 李雪芹.急性脑血管病发生急性肾功能改变的相关因素.宁夏医学杂志, 1997, 19 (3) :136-137.
交替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1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病毒性肺炎患儿,进行筛选符合病毒性肺炎诊断标准[1](有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者偏低,少数轻度升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排除支原体及细菌感染,肺部X线片见大小不等的点片状、斑片状影)的100例患儿,病程中均未使用抗病毒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2个月,1~3岁52例,3岁以上4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痰热清2.5~5 ml/次+生理盐水5 ml/次,1~2次/d;并联合干扰素5万U/kg+生理盐水1~2 ml/次,1~2次/d,二者交替雾化,雾化吸入采用氧驱动化吸入,雾化后予以拍背,促进排痰,5~7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用利巴韦林,用法:利巴韦林10~15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2次/d,连用5~7 d,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1]
显效:用药1周内发热、咳嗽症状消失,肺部啰音吸收,X线胸片显示正常。有效:用药1周内症状明显改善,咳嗽减轻,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基本消失,X线胸片显示炎性病灶大部分吸收。无效:1周后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或病情加重。显效+有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治疗组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1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肺炎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小儿时期重要的常见病,也是我国住院患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病毒性肺炎在小儿肺炎中至少占50%,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感染为主,尤其在3岁以下患儿。其病毒常由呼吸道侵入,病理改变主要是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有不同程度的痉挛,当炎症进一步加重吸可因黏稠分泌物增加而引起呼吸困难。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加上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机体产生的干扰素相对不足,而增加了病毒感染的严重性[2,3],故被卫生部列为小儿四病防治之一[4]。小儿病毒性肺炎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临床上常用利巴韦林治疗,但其疗效不甚满意,且副作用较多,如消化道症状及骨髓抑制,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而干扰素为广谱抗病毒制剂,是正常人体中存在的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低分子蛋白质,是正常人体体液中存在的一种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低分子蛋白,能够抑制病毒繁殖,并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还可增强免疫细胞活性,调节抗体的合成,激活补体系统等,因此,干扰素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也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发生[5,6]。当干扰素雾化吸入时,其低分子蛋白质变成直径很小的颗粒,且氧驱动雾化药物浓度高,由口腔呼吸道直接进入气管、支气管与肺泡内,从而激发和增强细胞的免疫和吞噬功能,减轻肺水肿。所以,干扰素雾化液吸入治疗病毒性肺炎,有利于直接控制呼吸道病毒感染,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促进分泌物的排出,解除呼吸道梗阻,改善通气功能。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寒暖不知自调,易致外邪入侵,致肺的宣肃失常,痰湿郁滞,气道不利,热毒壅盛[7],治疗应予以清肺解毒,化痰止咳,宣肺降气,祛痰平喘。而痰热清注射液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其成分为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药理研究表明其可增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抗炎能力,提高血清溶解酶含量,提高Th1、Th2细胞功能,促进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作用,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菌、抗感染等作用,临床上使用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化痰等作用。且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小,不易产生抗药性,尤其该药以雾化吸入的方式给予治疗,药物以细小颗粒的形式黏附于呼吸道黏膜表面,接触面积大,吸收快,起效好,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到该药具有较强的退热、止咳、化痰功效,与干扰素交替雾化吸入,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干扰素联合痰热清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性肺炎,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二者交替雾化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和提高治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用药安全,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而且在儿科中简便,易使小儿接受,无副作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痰热清、干扰素交替雾化吸入治疗儿童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50例)给予痰热清2.5~5.0 ml/次+生理盐水5~10 ml/次,1~2次/d;并联合干扰素50 000 U/(kg.d)+生理盐水1~2 ml/次,每次10 min,1次/d,两者交替雾化,雾化吸入采用氧驱动化吸入,雾化后予以拍背,促进排痰,5~7 d为1个疗程。对照组(50例)使用利巴韦林10~15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2次/d。观察两组治疗后发热、咳嗽、肺部啰音消退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治疗1周后,治疗组显效3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等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痰热清、干扰素交替雾化治疗儿童病毒性肺炎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和提高治疗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用药安全,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痰热清,干扰素,雾化吸入,病毒性肺炎,儿童
参考文献
[1]陈培丽,张廷熹,胡英慧,等.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4):244-245.
[2]黄绍良,陈述枚,何正贤.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0-277.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91-1204.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2.
[5]陈朔晖,张艳红.干扰素辅助治疗婴幼儿肺炎疗效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2,12(8):11-12.
[6]刘洋.α-干扰素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疗效观察[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5(3):33-34.
“交替运动”健身法 篇11
一、脑体交替健身法。它要求人们一方面多参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诸如跑步、游泳、爬山等;而另一方面要勤于脑力劳动,诸如参加棋类活动、智力游戏、背诵诗词、写写文章之类活动。这样,既可增强体质,又可提高思维活力。
二、动静交替健身法。即要求人们一方面不断进行体力与脑力活动的锻炼,另一方面也要求人们每天保持一定时间使脑部安静下来,让全身肌肉放松(站、坐、卧姿式均可),去掉头脑中的一切杂念,把意念集中于肚脐部。这样,可以调节人体脏器的活动功能。
三、左右交替健身法。主要要求人们作左侧肢和右侧肢的交替运动。有人说:“手是外部的‘脑’,不要看手小,一个大拇指在支配大脑皮质所占的区域,几乎是整个大腿所占区域的10倍。”由于人们大多很少使用左手,形成大部分右侧大脑皮层的“荒芜”状态。据报道,国外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从小是一个“左撇子”,进入老年阶段后,患了耳聋及左眼白内障,经多种药物治疗也不见效;后来他接受了一位神经科医生的建议,把左手做事改为右手,并坚持右半身肢体活动及右手玩健身球,不久左耳逐渐恢复了听力,白内障也终于痊愈了。可见。左右交替锻炼的重要。
四、上下交替健身法。人们因直立而形成的手足分工,诚然是一种进化,但也由此带来了某些消极作用,如双足的精巧动作机能退化,支配双足的大脑皮层机能也相应退化。因此,人的机动性、灵活性、敏捷性以及对外界的反应能力也随之降低。而上下交替运动除了坚持上肢活动外,特别要求经常活动脚趾,如夹取东西等动作。还要酌情做一些倒立动作。这样,可增强人的机敏性,且可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五、前后交替健身法。通常的向前行走,使人的大脑皮层运动区形成了一种“定势”。医家认为,要尽力改变这一“定势”。而每天做些“向后退”动作。这不仅可使下肢关节灵活和思维敏捷,而且还可防治某些腰腿疾病,避免进入老年后下肢活动不灵、行走不稳。
交替治疗 篇12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均为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入住我院CCU监护病房的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功能Ⅲ~Ⅳ级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疾病,方入选。随机分为硝普钠组(A组)、乌拉地尔组(B组)及二者联合交替应用组(C组)。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病情轻重程度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P<0.01)。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吸氧,心电、血压及指脉氧监测,去除诱因、休息、限制钠盐及水分,同时予以速尿、西地兰等治疗基础上,硝普钠50~1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50ml,以0.5μg·kg-1·min-1为初始剂量泵入,每3~5分钟调整一次剂量,最大剂量用至10μg·kg-1·min-1。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商品名“利喜定”)12.5mg加5%葡萄糖20ml静脉注射,继之以50~1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50ml按2~12μg·kg-1·min-1持续泵入,依据血压调整速度,血压达不到目标值[1],可以再次重复静脉注射一次。二者联合应用时,先应用硝普钠(方法同上)6~8小时,继而应用盐酸乌拉地尔直接2~12μg·kg-1·min-1静脉泵入,维持6~8小时,反复交替应用硝普钠及乌拉地尔。用药前及用药后每30min记录一次心率、血压及临床表现。
1.3 疗效判定
有效: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以上,临床症状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要求。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采用卡方检验,α=0.05。
2 结果
(1)三组间用药前后血压均明显下降,总有效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血压下降程度及有效率均略逊与A组及二者交替应用组。见表2。
(mmHg)
(2)三组间心率均有明显下降,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三组间下降值没有明显差别(P<0.05)。见表3。
(3)长期连续应用硝普钠(超过3天),出现恶心、乏力2例,定向力障碍1例,B组及C组未有明显不适感。
3 讨论
血管扩张剂已被广泛地用于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治疗中。硝普钠能刺激鸟昔酸环化酶,促进环磷酸鸟昔形成,使血管扩张。其作用迅速,可均衡地扩张动脉和静脉,静脉点滴在数分钟内发生血液动力学(直接扩张血管)反应,必要时终止其作用也同样迅速。但由于患者对其耐受性不同,剂量不易控制,长期应用易出现氰化物中毒等,可出现疲乏、恶心、呕吐和定向力差等症状[1]。
乌拉地尔的活性成分为苯哌嗪取代的尿嘧啶衍生物,具有双重降压机制,可阻断外周血管的α1受体,同时通过激活中枢5-H-1A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延髓心血管中枢的反馈调节,心力衰竭时,乌拉地尔能降低全身血管阻力,降低肺动脉契压,增加心脏指数,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降低血压,增加心输出量[2]。此外,本品有较轻微的β1受体阻滞作用而抑制血压降低所引起的反应性心率增快,减少心肌的耗氧[3]。
本研究显示,在降压效果上,B组略逊与A组,交替应用组与A组疗效一致。三组心率均明显降低,这可能与心功能改善有关。长时间应用乌拉地尔副作用虽较A组明显减少,但是花费明显增高,且降压效果较硝普钠略差,严重影响了乌拉地尔的使用。通过本研究,发现乌拉地尔与硝普钠交替应用,为硝普钠代谢提供了时间,减少了硝普钠的副作用,也降低了患者的花费,疗效与单独应用A组一致。
总之,急性左心衰竭为常见的危机患者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必须做到快速、切实有效的处理,硝普钠与乌拉地尔均能有效、迅速、安全地治疗伴高血压的急性左心衰竭,二者交替应用既能有效达到目的,同时也有效减少硝普纳的副作用,降低了乌拉地尔的花费,是一良好的新型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小鹰.最新心血管病用药.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36~161
[2] 林劲,吴明,马建林,乌拉地尔治疗急性左心衰疗效观察.中国综合临床,2002:18:405~406
【交替治疗】推荐阅读:
交替使用05-09
交替进行09-05
交替顶岗09-14
交替种植技术10-14
新老交替08-15
交替性文氏现象09-26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11-02
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07-26
夏秋交替的季节如何养肝?06-16
形容新老交替的诗句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