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种植技术

2024-10-14

交替种植技术(共12篇)

交替种植技术 篇1

目前, 我国土地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现行的土地政策, 使得农民没有条件实施耕地大面积休耕。连年的种植, 加上化肥、农药不合理的使用, 使得耕地地力下降。目前, 种植的玉米品种绝大多数是密植型品种。农户一味地追求高密度, 这种高密度状态下, 田间通风性不良, 透光性降低, 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光合作用减弱, 不能产生边行优势, 整体穗小, 产量不高。

玉米隔垄空交替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耕作技术的一项改革, 它可起到改善土壤工作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加深耕层, 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这项技术突出特点是:单位面积保苗数不变, 边际效应明显, 通风好, 光合作用增强;苗带轮换种植与秸秆还田相结合, 能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腐殖质含量, 进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培肥地力;可以节省工时, 降低成本;能够充分体现出密植品种的丰产性;肥料集中, 利用率提高;提高种子拱土能力, 有助于全苗。这种交替休闲耕作方式, 适于我国目前人多地少的现状, 既可保证粮食产量, 又能培肥地力, 值得推广应用。

1 玉米隔垄空交替种植技术

1.1 整地施肥

春季灭茬, 顶浆起垄, 采用三犁川耕作方式。翻耕深度以25 cm左右为宜, 空垄不施肥, 将粉碎的秸秆施于空垄, 之后灭茬, 将秸秆埋入垄内;施肥垄, 依据测土配方施肥原理[1], 施入配方肥65~75 kg/hm2与生物菌肥7.5 kg/hm2混合作基肥, 用磷酸二铵100 kg/hm2作口肥, 将原先施于2条垄的肥量集中施在1垄内。这样, 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采用三犁川耕作技术, 在整地过程中加深了耕层, 深施了底肥, 保证种苗的安全, 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2]。

1.2 选种播种

选择积温2 750℃以下、耐密、抗病、抗倒、优质、高产、种植密度达5万株/hm2以上的品种。该项技术是玉米行距变为120 cm, 增加了通风度, 确保资源能有效利用。种子纯度不低于98%, 净度不低于98%, 芽率不低于95%[3]。播前要进行种子包衣, 对于易感玉米丝黑穗病的品种用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4%包衣;用拌种剂拌种, 以提高种子抗寒、抗旱、拱土能力。地温稳定通过8℃以上时抢墒播种, 播种深度3~4 cm, 一穴双株, 可以用人工播种器播, 也可以用播种机播种, 株距30 cm, 播后及时镇压。

1.3 田间管理

播后苗前可用38%阿特拉津5 kg/hm2加90%乙草胺5 kg/hm2, 对水450 L喷施。苗后除草, 玉米出苗后2~6叶时, 用包卫75 mL/hm2对水225 L喷施;或用耕杰1 875 mL/hm2对水225 L在玉米3~5叶、杂草2~4叶喷雾除草。为了避免大量使用除草剂所产生的残留和对玉米产生的隐性药害, 建议使用萘胺400 g/hm2, 可随土壤封闭剂或茎叶处理剂一起施用。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进行化控处理。玉米6~12叶时, 喷施玉黄金300 mL/hm2对水150 kg于早、晚进行生长点均匀喷雾, 或玉米矮丰375 mL/hm2对水150 kg于早、晚进行生长点喷雾。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00 kg/hm2。

1.4 病虫鼠害防治

及时防治对弯孢菌叶斑病及玉米大、小斑病。粘虫可用菊酯类农药防治, 用量300~450 mL/hm2, 对水450 kg喷雾。玉米螟用高压汞灯防治, 在玉米螟成虫羽化初始期, 21:00至翌日4:00开灯;或用赤眼蜂防治, 在玉米螟产卵盛期在田间放蜂1~2次, 放蜂22.5万头/hm2;或用Bt乳剂防治, 在玉米心叶末期 (5%抽雄) 用Bt乳剂2.25~3.00 kg/hm2制成颗粒剂撒放或对水450 kg喷雾;或用封垛防治, 在4—5月玉米螟醒蛰前, 用白僵菌粉剂100 g/m3秸秆封垛处理。对于金针虫发生较为严重地块, 播种时用辛硫磷颗粒剂30~45 kg/hm2随种下地。播后要防鼠害。

1.5 适时收获

站秆扒皮晾晒, 玉米蜡熟末期扒开果穗苞叶晾晒。

2 效益分析

该项技术与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其简单、实用, 不但适合平原地区, 也适合大中型农用机械应用困难的地区, 小型农机完全可以操作该项技术。该项技术更能有效地利用休闲空垄, 人为地将玉米秸秆添加到土壤中, 经过1年的腐熟, 使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含量得到明显提升, 明显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 培肥了地力[4]。通过人为制造际效应能使玉米产量当年增产3.5%, 连续实施3年后可增产10%。通过该项技术能使玉米较常规技术增产1 200~1 500 kg/hm2。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3~4个百分点, 提高了玉米品质。通过秸秆还田, 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 给土壤微生物活动增添大量的能源物质, 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和酶活性相应增加, 实行秸秆还田使土壤微生物增加15%、接触酶活性可增加30%、转化酶活性可增加47%、脲酶活性可增加17%, 加速了对有机质的分解和矿物质养分的转化, 经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纤维素、木质素多糖和腐植酸等黑色胶物体, 具有粘结土粒的能力, 同黏土矿物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 使土壤容重减轻, 增加了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协调能力, 提高土壤保肥、保水、供肥能力,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 一般可增产5%~10%。

参考文献

[1]徐金荣, 陈丽梅, 刘梅.吉林春玉米施肥模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3) :18839-18841.

[2]冯海霞, 杨静.夏播玉米抗旱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10) :19.

[3]王纪英.河北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72.

[4]赵霞.河南省玉米栽培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9) :53-56.

交替种植技术 篇2

袁卫华

昼夜交替现象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昼夜交替现象,这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地解析。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难度难。这样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虽然最后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从而学着尝试应用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十分重要。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五九屯垦博物馆白天与三五九屯垦博物馆夜景图片的异同,感受阿拉尔市的美丽,认识常见的昼夜现象。然后巧妙追问,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昼夜交替”。如出示一组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片(三五九屯垦博物馆)让学生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三五九屯垦博物馆,介绍三五九屯垦博物馆(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再出示几组图片的昼夜对比地效果图片,问:我们看来这些建筑物图片,孩子们发现了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孩子们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接着看课件,想一想为什么有白天和晚上的不同,然后回答问题。在出示地球昼夜图,问:在这张图上,哪个是白天,哪个是晚上?谁使得地球不同地方出现了亮和暗的不同。然后师再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被照亮的一面是白天,叫昼;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晚上,叫夜,正因为如此,地球上才有昼夜现象。再看课件,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现在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了是什么时候?(夜)那夜过去了又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了是什么时候?(夜)那昼夜会不停地交替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和太阳如何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提出了很多的假设。然后再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拉近了学生与昼夜交替现象的“距离”,为上课做好铺垫。

第二、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办法,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首先用小游戏的形式 找2个学生上来,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地球与太阳的运动,鼓励其它学生大胆猜测。学生猜想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手比画运动的方向。其次收集学生的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⑤地球太阳同时自转等。老师再适时出示教科书第72页的四种假设的课件。如此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第三、昼夜交替现象的摸拟实验

假设是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猜测,而实验则是一种收集证据的方法。我在这一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交替原因的问题,形成信息互补,使小组成员通过合作,通过实验,来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手电筒、地球仪,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用法。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我国新疆乌鲁木齐,并标出东、西方。接着,我向学生阐述: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先找到“昼夜交界线”,启发学生思考哪边进入白天,哪边进入夜晚。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自西向东。然后,学生分组实验:用电筒照着地球仪,转动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上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情况,并表述出来。学生实验时,我每组巡视,个别指导。最后,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课件“填空”表,学生一边演示,一边填出答案。当学生得出的答案有误时,可以让其它学生来补充,但仍要给他以鼓励。

第四、有多少种可能的解析 活动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我又展示昼夜交替现象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而且能从中发现掌握规律的变化;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将学生的好奇心善加引导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如第一组汇报完后学生尝试评价。教师引导评价要点:示意图能否清晰反应太阳地球运动关系?模拟实验做得怎样?解释得是否清楚?有新的模拟实验和解释方法吗?对解释的尊重、接纳、质疑、评论。

科学课程必须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中获取事实证据,得出科学结论。首先,我要求全班都站到教室中空的地方,两个学生一组,找到合作伙伴,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接着。全班演示: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昼夜交替现象中地球与太阳的运动方式。然后,由我给学生讲述:地球仪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夜晚,这不就是昼夜交替吗?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交替”吗?学生答:地球仪在自转。

整堂课教学中,经过实际操作、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变化过程,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昼夜交替现象的规律。

交替种植技术 篇3

【关键词】工学交替 汽车营销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46-02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职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进行毕业顶岗实习,使得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获得的实践机会较少,并且实习期间对相关工作的参与度也不够,从而出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弊端。与此同时,从企业的用人需求方面来看,汽车服务行业周末和节假日非常繁忙,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来协助其工作。如何能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其服务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如何提供大量的优秀工作人员,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如何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是目前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的重点改革方向。

工学交替是把在学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它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它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的学习体会到学校所学知识如何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身的工作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确定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方向,并可以发现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差距,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弥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真正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采用“三阶段”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入开展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专业教师、企业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实现生、企、校三赢。

一、“三阶段”工学交替模式的内涵

通过专业分析会、校企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各种社会调研活动,结合汽车营销师、汽车维修工等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构建了“三阶段”工学交替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三阶段”工学交替是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职业素养顶岗实习——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专项技能顶岗实习——专业拓展课程学习——综合技能顶岗实习”逐渐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图1 “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三阶段”工学交替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双证融通,工学结合”,让学生依次完成技能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过程,实现了“教 、学、做”一体化。

二、“三阶段”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前提

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是“学习←→实践”相互交替的过程 ,是在学校和企业二元环境下进行的 ,柳州的各汽车制造、销售、维修企业成为教学的实施主体之一。为了保障“三阶段”工学交替的顺利实施,企业从专业设置开始,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并根据汽车行业的淡旺季规划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校企主动合作,深度参与,实现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的突破,第一,企业参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第二,校企一起进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专业能力分析,构建基于工作岗位、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项目课程体系;第三,企业要派出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与校方专业老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第四,企业要与校方专业老师共同执教三个阶段的顶岗实习。与传统的校企合作相比,该模式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学生顶岗实习等环节受到更多的重视。

三、“三阶段”工学交替模式的专业教学构建与实践

(一)推进校企对接,实践“双证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柳州汽车工业背景,加大与企业的合作范围和深度,把服务于地方产业升级的高职汽车服务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逐步向纵深推进,在建设的过程中边建设,边实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实践了“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本专业5个典型工作领域26个工作任务以及相应的能力要求,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融职业资格认证、行业企业认证内容和柳州汽车产业需求为一体的专业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结合柳州地方汽车维修与服务企业对汽车技术服务与汽车销售技能相关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校企共同设计、开发和实施课程,包括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实训项目、讲义和教材、课程网站、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建设任务。

(二)强化实践育人,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技能按照从实习生——试用期员工——合格员工的成长模式进行设计,遵从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拓展期的职业成长规律,循序渐进逐级培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双证融通,工学结合”,本专业充分利用柳州汽车产业优势,与企业共同实施顶岗实习综合实训,如表1。

(三)转变培养方式,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课程内容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考察、调研等,针对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及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对接。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符合企业工作实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示范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行行动导向教学,以实际工作岗位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形成“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学教相辅”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四步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在教学空间上,不仅仅限于校内,汽车营销、汽车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课程将课堂搬到汽车4S店、汽车车展现场、机动车检测站等,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内教学延伸到校外,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分为职业素养的考核、项目训练的考核和职业能力情况考核三个模块。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由学校主讲教师和企业教师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学生作业、平时项目训练、口头语言表达、顶岗实习等考核情况,共同综合评定学生成绩。通过考核方法的改革,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客观准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4.实施素质工程,提升教师素质

专业教师通过送出培训、挂职锻炼、校本培训、教研活动等方式,更新了职业教育观念、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团队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针对新入职教师,安排企业挂职,以进一步了解企业运作及相关岗位技能要求;针对专业骨干教师,安排企业挂职锻炼和技术服务,以进一步提升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针对转岗教师,安排了汽车基本技能的挂职,以进一步了解汽车相关知识,为其更好地进入汽车领域打好基础。针对企业教师主要通过教师岗位培训、教研活动等方式,学习教学方法和技巧,了解学生学习心理,使其能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在不同的岗位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三阶段”工学交替模式实施以来,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近三年来学生的就业率达98%以上,企业的满意度达97.58%。学校能紧跟行业技术的发展变化,不断寻求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开展课程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而且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为企业技术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雪.工学交替模式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3(9)

[2]陈建宏.汽车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J].交通职业教育,2012(6)

【基金项目】2013 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336)

【作者简介】龙佳庆(1983-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教育教学。

桥梁交替顶升施工技术 篇4

仙岳路位于厦门本岛的中部, 西起海沧大桥, 东至翔安隧道, 自西向东贯穿整个厦门岛, 全长10.1km, 是厦门连接海沧、翔安辅城的重要通道, 由于仙岳路与成功大道立交的主线高架、仙岳路西段高架和金尚路跨线桥相连, 需要对高架下桥和跨线桥上桥处的桥梁结构进行改造处理, 考虑既有跨线桥建成时间较短, 结构较新, 为节省工程投资和减少拆除重建产生的社会影响, 在保证结构安全、运营后行车舒适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通过顶升改造利用既有桥梁结构。

现有福厦路跨线桥第五、六联桥梁均为4×36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 第七联为36+45+36m钢箱梁 (L3) , 第八联为3×36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 (L4) , 其中第五联位于R=600m平曲线上;同时第五、六联位于R=15000m的凸形竖曲线上, 第七、八联位于R=3000m的凸形竖曲线上, 其后接纵坡为4.53%的下坡。改造后, 第五、六联位于拼宽段上。改造后的L3 联起点处桥面比现有桥面高出0.001m, L4 联止点处桥面比现有桥面高出11.261m (见图1) 。

2 顶升方案确定

2.1 方案比较

钢箱梁切割顶升比选:L3 联为了满足竖曲线线型, 需要分割成3 段进行微调。先切割后顶升即整体顶升施工前对L3联钢箱梁进行分段切割, 使其成为四段自由体, 顶升施工过程中, 同时对四段钢梁进行顶升, 最后进行墩柱连接并焊接L3 联预制梁段。先顶升后切割微调施工即将L3 联与L4 联整体进行顶升, 顶升过程仅为2 个整体, 待整体桥梁顶升到位后, 对L3 联钢箱梁进行切割, 并对各段梁体进行落梁微调, 使各梁段控制点均达到设计要求标高, 最后根据各梁段之间的空闲距离制作并安装新的梁段。由于本次桥梁顶升高度较大, 先顶升后切割落梁微调对整体线形控制较好、安全性较高。

交替顶升与随动装置顶升比选:为确保施工过程顶升及既有结构安全, 本次采用的交替式顶升方案, 能消除顶升时因千斤顶失效而出现的安全隐患。交替顶升为每个支撑顶点布置处安装两组可主动施加顶升力的千斤顶, 并由控制台控制液压泵站驱动两组千斤顶进行反复交替顶升。顶升过程中, 先由第一组千斤顶进行梁体顶升的一个行程, 同时在顶升过程中另一组千斤顶做跟随使用, 已防止千斤顶失效时梁体突然坠落, 一个行程过后, 通过控制台控制液压泵站驱动第二组千斤顶进行顶升, 同时控制第一组千斤顶收缸, 并在收缸后的第一组千斤顶的活塞下垫设相应高度的钢支撑垫块……重复以上步骤, 直至完成整个顶升过程。

2.2 总体施工流程 (见图2)

3 顶升关键技术介绍

3.1 支撑体系、顶升设备安装

由于仙岳路桥梁顶升高度较大, 支撑长度长, 影响整个体系的稳定性。本次支撑体系采用 φ609×16 钢支撑, 随着顶升高度的增加, 每2.5m设置一道横向联系, 将整个支撑连接成整体, 确保顶升安全。

梁体顶升受力点利用箱梁腹板, 在梁底用灌浆料浇筑临时垫块, 千斤顶通过钢分配梁将顶力传递给垫块。调坡顶升过程中梁体水平投影产生伸长, 分配梁安装时计算各墩的伸长量, 进行预偏, 同时分配梁底设置活动钢板, 千斤顶产生纵向偏移后及时进行纠正, 确保支撑中心受力 (见图3、图4) 。

顶升设备采用交替顶升控制系统, 各墩的千斤顶数为传统顶升的两倍, 单组顶升时安全系数大于1.8。各千斤顶均配置独立的压力传感器和平衡阀, 能实时监测各千斤顶的压力, 平衡阀保证了千斤顶的压力在突发状况下不产生损失, 大大增加了顶升的安全性。

3.2 限位设计

限位是保证桥梁顶升过程中线形符合设计的一项重要措施, 限位分为纵向限位及横向限位。纵向限位主要控制桥梁纵向伸长变形, 安装在伸缩缝位置处。桥梁顶升时, 由于坡度的改变, 其纵桥方向产生伸长或缩短, 同时由于顶升旋转点位于千斤顶顶帽处, 在桥面伸缩缝位置亦会产生闭合或张开。为了保证顶升完成后桥梁伸缩缝宽度达到设计要求, 在桥面安装纵向限位可调节梁缝, 同时又能将各联桥梁连接成整体, 保证桥梁顶升安全。

横向限位主要安装在梁端, 通常采用钢结构桁架设计, 在梁端设置牛腿等反力装置, 当产生偏位后, 反力装置与限位接触产生抵抗力, 防止横向偏位的进一步发展。横向限位设计通常按桥梁重量的3%经验值进行计算 (见图5、图6) 。

3.4 试顶升及顶升施工

本次顶升采用交替式顶升, 交替式顶升在顶升过程中, 梁体处于两组千斤顶交替支撑的状态, 两组千斤顶交替支撑时, 梁体位移均处于可控状态, 在每一组支撑状态下, 支撑体系的压缩量几乎不产生变化, 因而梁体内力也几乎不产生变化。在这种作业方式下, 梁体位移自顶升开始到顶升结束均连续处于受控状态。每个千斤顶压力也均连续监控状态, 因此可以保证梁体在顶升过程中不被损坏, 包括梁体在内的整个支撑体系也处于监控状态中。因此整个桥梁顶升系统也处于安全可控状态中。

顶升前试顶升可对顶升系统、信号线路、油路进行进一步测试, 检查系统可靠性, 并对出行的问题进行排查。通过试顶升, 确定各墩实际荷载, 梁体受力情况等初始数据采集, 为正式顶升提供依据。

进行正式顶升时, 顶升速度控制在3mm/min以内, 每完成1m高度的顶升后, 对支撑倾斜度进行检查, 同时检查梁体伸长偏位情况, 对于千斤顶产生的偏移必须及时进行修正, 同时因角度的变化, 通过楔形钢板调整千斤顶的倾斜。

顶升过程中液压作业小组派专人在现场对设备元器件、油路线路进行检查, 防止突发情况。

顶升时, 顶升的同步性通过计算机自动检查, 产生2mm以上偏差时, 系统自动停止顶升保证顶升安全, 顶升的数据及时与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对比, 确定梁体及支撑受力符合限值要求。

4 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1 纵向限位安装

由于纵向限位的安装, 顶升旋转轴由原来的千斤顶顶帽变为纵向限位底部。原桥面有2%横坡, 若纵向限位未安装在同一水平位置, 顶升时对梁体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安装纵向限位时, 需在桥面浇筑混凝土找平带。

4.2 千斤顶产生倾斜纠偏

顶升千斤顶与分配梁螺栓固定, 随着桥梁坡度的改变, 原安装千斤顶的垂直度发生变化, 产生水平分力, 影响桥梁顶升安全。为了避免这一问题, 在分配梁底部焊接槽型钢板, 千斤顶与钢板螺栓连接, 当产生角度后, 通过楔形钢板将千斤顶调平, 楔形钢板设置为3~6mm、3~12mm两种, 每三块3~6mm楔形钢板更换一块3~12mm钢板, 多块钢板加入后进行焊接。根据楔形钢板的角度, 计算千斤顶行程数, 即每50mm左右需加入一块3~6mm钢板, 以保证千斤顶垂直对中。

5 结语

厦门仙岳路与成功大道立交提升改造工程顶升工程已于2014 年12 月完成顶升, 创造了国内桥梁顶升的最高纪录。顶升完成后对梁体进行检测, 为出行新增裂缝, 主线桥线形符合设计要求, 横向偏位在10mm以内, 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篇5

铁厂镇小学:杨叶

教学内容: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进行猜想,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

3、让学生体验、感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教学难点:

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因。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天空中有什么?(生:太阳,月亮,地球),大自然中有许多自然现象,你知道哪些自然现象和这些有关?(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此时我们的太阳落下时是掉

到某个地方躲起来了吗?(生:不是)那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二天早上白天又出现了,经过一个白天又是黑夜,就这样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着,我们就称这种现象为昼夜交替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昼夜交替现象

2、昼夜交替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亮和暗的不同现象,是谁在起作用?根据你已有的知识,你们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学生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

二、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假说

1.地球与太阳如何运动才出现交替的现象?

生:自转、地球绕太阳转„„(板书出学生说出的假说)2.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呢?有多少种可能?小组之间交流一下,把小组的意见都记录下来。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看来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老师的问题,那么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验证我们的观点?

看,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些教具(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地球仪的形状和我们的地球相符合,所以我们选择地球仪做为实验材料在做模拟实验时不仅更直观,还能在做实验时可以更好地找到起点,作为参照。而太阳有发光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手电筒来作为太阳的模拟物。

现在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相应的模拟物,让我们来模拟表现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检验我们的假说是否成立。

假说一: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当“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时,地球上有昼夜交替,但是太阳要绕地球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也就是说约要43天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那这与我们看到的24小时昼夜交替一次的现象相符吗?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可以得出假说一不成立。

假说二: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教师知道实验,台下同学辅助完成。同时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不自转”这种情况下,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但要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而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说需要一年的时间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这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可以得出假说二不成立。

假说三:同样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教师知道实验,台下同学辅助完成。同时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只有“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才会既有昼夜变化,又有四季变化,才符合真实的情况。可以得出假说三成立。

假说四:同样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教师知道实验,台下同学辅助完成。同时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教师解释:“地球自转,不公转”时,地球自转一周就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如果是这样,地球上某地的昼夜长短、气温变化就天天一样,不会出现差异,也就不会发生四季变化。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可以得出假说四不成立。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五、巩固拓展 昼夜交替的意义 :

①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也制约着一些生物的生物钟。太阳日被人类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② 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不成立)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不成立)

③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成立)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秋冬交替 如何养生 篇6

秋冬养生的方法

以心为主。

清代兰陵堂《格言》有云:“慎风寒、节饮食,是从吾身却病法;寡嗜欲、戒烦恼,是从吾心却病法。”这里强调养心是养生的根本。现代养生理论也认为:心宽则体胖,心静则身健,心平则气顺,心正则行端。善于调整情绪,使自己总是持有樂观愉快的心态,是养心保健的最好方法。人们应该学会在快节奏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纷乱的事件中保持平衡的心态,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目标,并适时留有余地。无论每天工作多么繁忙,都应留出一定的休息时间,让绷紧的神经尽量松弛下来。

以和为贵。

心和方能做到万物萧条心宁静。入秋之后,万物萧条,易引起悲秋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显得尤为重要;天和方能做到强身健体又防病。秋冬转换季节,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此时,循序渐进地经受“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食和方能做到秋燥气干津亦盛。秋燥是秋冬转换季节的重要气候特征,易引发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因此,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方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之功效。

知“足”常乐。

“养树护根,养人护脚”,养好脚,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睡前洗脚,胜吃补药。热水洗脚对脚掌是一种良性刺激,能够活跃末梢神经,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保持双脚的柔软。另外,人的五脏六腑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洗完脚后经常进行脚部按摩,使涌泉、太冲、隐白、昆仑等诸多穴位受到热力刺激,就会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养生功效。

食之有 “理”。

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寒冷,饮食宜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可多食些梨、西红柿、柑桔、葡萄、大枣、萝卜、芝麻、莲子、银耳、蜂蜜、红豆等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蔬菜、水果。另外,要注意补充水分,每日不少于2000-3000毫升。进入冬天,为增加御寒能力,日常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含糖和脂肪的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但要注意秋冬时节食欲增加、饮食过量、运动减少、热能消耗量少而容易导致肥胖,需要多食低热量食品。同时注意不要过量进补,以免加害身体。

动之有“度”。

秋冬交替之际,天高气爽,温度适宜,此时进行适当锻炼有利于舒展筋骨,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和机体免疫力。如果盲目锻炼,不仅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相反会使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早上起床后,别立即到户外去活动,要给身体适应温度变化的时间。运动后要多喝开水,多吃水果、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运动强度要适中,运动量应循序渐进。锻炼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这就是效果好的标准。饱饭后不宜运动。

秋冬换季养生注意事项

收精

精如果不收,就可能表现为遗精、遗尿。为什么会这样?那时因为我们肾的收藏功能正在下降。如果患者没有出现舌苔厚腻、口苦、小便黄赤等湿热下注的症状,那就应该要考虑怎么去补肾固精了。遗精者可取桑螵蛸10克煮水服,遗尿者可取益智仁10克煮水服,二者分别有固精缩尿之功。除此之外,还可艾灸关元穴(肚脐直下三寸),每次10分钟,每日1次,也可以起到固肾敛精的作用。

收汗

很多人有汗出的异常,有人白天出汗,有人夜间出汗,还有人头部出汗。一般来说,白天出汗的属于阳虚不固,可以将黄芪、生牡蛎、山茱萸三味药煎水服;夜间出汗多属阴虚不敛,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来缓解;头部出汗多是体内有郁滞,建议找医生具体辨证分析。

收液

液指的是肠液,肠液不收则表现为腹泻,腹泻又可以导致体液的丢失。秋季是腹泻的高发期,经常腹泻者,建议用赤石脂30克、苍术10克用水煎服;还可用手围绕肚脐做逆时针揉腹,有健脾涩肠的功效。

收气

气指的是呼吸之气,如果有气喘或咳嗽,则是肺气不收不降的表现。肺气不收有两种原因:一是受了外邪,肺气受到寒气逼迫就要上逆来抵抗,这时不能单纯收肺气,需要先发散外寒,常用药有麻黄汤、桂枝汤等;第二个原因是肺气本身不降,这时一般没有感冒发烧等症状,身体也没有酸、懒等不适,可以将枇杷叶、杏仁、浙贝各10克用水煎服,有降肺平喘之效。

收神

神气不收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中医认为心藏神,但心要藏好神,必须和肾相交,否则心神就会漂浮而难以入睡,严重时会伴有心烦。给心神不收者推荐一个《内经》中的方子——半夏秫米汤,该方只有半夏、高粱米两味药,可以各取20克,用水煎服,煎煮半小时以上即可服用,能够安神化痰。如果伴有心烦,可以服栀子豉汤,即栀子、豆豉各10克用水煎服,能够清心除烦。

高空背篓式交替作业平台施工技术 篇7

关键词:储煤筒仓,背篓式作业平台,悬挑通廊,焊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 特别是工业建筑及各种功能建筑筒体结构的出现, 高空通廊已成为必设的平台。由于高空悬挑通廊一般附着在异形构筑物的外侧面上, 用传统的活动组合架搭设, 环形高空通廊使得组合架不能有效整体连接, 整体性和稳定性极差; 利用钢管搭设落地脚手架人工投入大、费用高、工期长, 另外还存在搭设脚手架受环境场地限制的问题和高空无有效连接点, 施工无法得以实现。我公司经过几个筒体工程拦腰高空通廊的施工, 认真研究、总结设计了高空背篓式交替作业平台, 彻底解决了以上传统施工难题, 且不受场地限制, 既经济又安全。

1 工程概况

山西某储煤筒仓工程, 由3 个内径为22 m的筒仓组成, 筒与筒间距5 m, 筒仓高度46 m, 总高度为55. 3 m, 在16. 3 m处绕每个筒仓外壁周圈设1. 5 m宽悬挑式钢结构通廊, 通廊由“◤”形型钢主龙骨、次龙骨、走道板、围护栏杆组成。通廊的埋件是在筒仓壁滑模时已经预埋, 需对悬挑通廊进行二次焊接施工完成, 由于现场未进行正式回填, 场地高低不平, 无法搭设落地脚手架操作平台, 且搭设落地架既费工, 又投入高; 租赁自动升降式高空作业平台更加大费用投入。经多方研究论证, 设计了高空背篓式交替作业平台, 确保了整个悬挑通廊安全快速完成。

2 工艺原理

高空背篓式交替作业平台施工技术是焊接两套背篓式作业平台, 依次交替挂接施工完高空通廊底部设置的钢支撑, 同时在支撑上铺设焊接通廊走道板, 确保悬挑通廊安全快速完成。

3 施工流程及操作要点

3. 1 工艺流程

预埋钢筋锚环→焊接第一榀悬挑三角架→背篓式作业平台设计→悬挑通廊施工。

3. 2操作要点

1) 筒仓顶浇筑混凝土前, 绕仓顶一周按半腰通廊预埋件间距布置好固定安全绳 ( 兼吊绳) 用的预埋环, 锚环用 Ф18 钢筋制作, 锚环端部布置在环梁主筋下。环高150 mm, 宽150 mm, 锚固长度200 mm。2) 本工艺施工前, 先将通廊第一榀悬挑三角钢支撑借助构筑物外垂直钢梯或出入口焊接完成。由于钢筋篓的整个荷载最终传递至悬挑三角支撑上, 故对此榀悬挑三角支撑的抗压强度、稳定性进行验算。3) 背篓式作业平台设计。筒体工程拦腰悬挑高空通廊底部钢支撑间距设计参数一般为1 200 mm ~ 1 500 mm, 依据这个参数及以上验算结果, 制作两套背篓式作业平台。作业平台选用 Φ18 的钢筋焊接成长1 200 mm、宽900 mm、高1 200 mm的长方体骨架, 并将高度方向一边边框的 Φ18 钢筋高出300 mm做出U形挂钩。一周圈竖向焊接 Φ12 钢筋@ 200 mm的封闭围挡, 钢筋篓底部沿宽度方向用 Φ12 钢筋@ 150 mm焊接, 上铺15 mm厚木胶合模板, 具体形状见图1, 图2。4) 悬挑通廊施工。a. 通廊施工流程: 挂接第一套背篓→焊接第二榀悬挑三角支撑→挂接第二套背篓→焊接第三榀悬挑三角支撑及第一跨次龙骨、走道板→挂接第一套背篓→焊接第四榀悬挑三角支撑及第二跨次龙骨、走道板。b. 人工从筒仓顶部将第一背篓吊运至挂接位置, 下边操作人员站在已焊好的钢梯上将背篓挂接在第一榀悬挑三角支撑上, 挂接稳定后, 仓顶操作人员将安全绳 ( 兼吊绳) 锁于预先埋设的锚环上, 下边操作人员进篓将随身安全带挂接于安全绳上, 然后焊接第二榀悬挑三角支撑。c. 第二榀悬挑三角支撑焊接好后, 从仓顶将第二背篓吊运至挂接位置, 第一背篓操作人员将第二背篓扶正挂接到第二榀悬挑三角架上, 挂接稳定后, 将安全绳 ( 兼吊绳) 锁于仓顶预先埋设的锚环上, 第一背篓操作人员进入第二背篓, 并将随身安全带挂接于第二背篓的安全绳上, 然后焊接第三榀悬挑三角支撑。d. 第三榀悬挑三角支撑焊接好后, 将第一背篓按上述方法挂接于第三悬挑三角支撑上, 这时第二背篓里的操作人员与站在仓外钢楼梯的人员将第一跨 ( 即第一榀与第二榀三角支撑之间) 的次龙骨焊于三角支撑上, 随即铺设此跨的走道板并焊接牢固。这样依次交替至整个焊接作业完成, 最后焊接通廊防护栏杆, 确保整个悬挑通廊安全快速完成。

4 材料与设备

1) 材料。Ф12 mm, Ф18 mm钢筋、150 mm厚木胶合模板、安全带、安全绳、吊钩绳等。2) 机具设备。氧气、乙炔、电焊机、铁锤、盒尺、墨斗、塔吊等。

5 质量控制

1) 悬挑钢通廊焊接角钢三脚架、钢板施工应符合GB 50661—2011 钢结构焊接规范及GB 50205—2001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 背篓式作业平台制作符合JGJ 18—2012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3) 高空作业时严格按JGJ 80—91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有关规定执行。4) 每榀固定的三脚架支撑的垂直度, 水平标高应一致。5) 为保证构件各类型焊缝质量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 施焊前应针对不同的焊接方法及接头形式作出相应的焊接工艺评定, 并根据工艺评定报告确定焊接工艺参数。

6 安全措施

1) 高空作业必须佩戴安全带, 并遵循“高挂低用”的原则, 严禁高空抛物, 交叉作业时, 下面作业面必须有安全防护遮挡措施。2) 电源采用三相五线制, 设专用接地线, 严格做到“一机一闸一漏电保护装置”。3) 定期进行安全教育、讲话和检查制度, 设立安全监督岗制, 实行安全技术交底制。4) 吊装构件时要充分做好准备, 有专人指挥操作遵守调运安全规定。5) 使用的卡环、钢丝绳等吊装工具都必须是正规厂家生产的, 具有相对应的质量保证书, 以确保吊装的安全。6) 制定安全施工应急预案, 做好日常应急材料、物资的储备。

7 环保措施

1) 施工现场封闭施工, 完善施工现场的出入管理制度。施工人员在现场佩戴工作卡, 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施工现场。2) 电、气焊作业时, 采取围挡措施, 减少光污染。3) 及时清理现场焊接时遗弃的焊渣、焊条头等废弃物, 现场废弃物应按分类集中清理处置。4) 支撑系统焊接时应戴好防护用品, 焊接时站在上风位置, 避免中毒。

8 效益分析

1) 本施工技术充分利用通廊底部每隔1. 5 m设有的一道悬挑式钢结构支撑架, 将施工装置挂于支撑架上, 交替施工不受场地限制, 彻底解决了传统施工难题, 不需搭设脚手架, 提高施工效率, 施工工期大大缩短30% 左右, 减少人工费支出。

2) 高空背篓式交替作业平台施工操作性强, 有效解决了高空、悬挑、施工场地受限的钢结构施工难题, 确保钢结构悬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缩短了工期, 降低了造价, 得到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的好评, 树立了企业形象, 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增加了活力。

3) 该施工技术的应用, 就地取材, 循环使用, 取代搭设脚手架大量使用钢管、扣件、木架板, 不污染环境, 节能环保, 降低劳动强度, 同时减少噪声污染, 增强了社会和谐度。

9 结语

交替种植技术 篇8

关键词:水气交替注入,低渗裂缝性油藏,采收率,技术

石油的勘探与开采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 许多油田的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 且现代石油勘探的范围十分广阔, 地形较为复杂, 低渗裂缝性油藏为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 在二次采油时, 其开采效率已经逐渐下降, 在二次采油趋于经济极限的条件下, 为了提高其采油率, 需要向地层注入各种驱油介质, 或利用物理方法进行三次采油, 其采收率远远高于二次采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采油工艺逐渐成熟, 三次采油采收率依旧可以提高。水气交替注入技术则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之一, 能够有效的提高采油率, 因此对其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 水气交替注入技术原理

我国现代应用的水气交替注入技术主要分为二氧化碳水气交替注入、烃混相水气交替注入及氮气水交替注入, 本文仅以二氧化碳水气交替注入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基本原理为在地层条件下, 相较原油, 二氧化碳的密度及粘度更低, 且溶解性较高, 其溶解于原油时, 能够有效的降低原油的密度及粘度, 提高其流动性, 其完全溶于原油后, 界面张力则会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原油性质较为接近, 原油中存在的轻质或中间烃组分在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较高, 从而将轻质馏分气化并抽提, 顺利的将其由地层中采出。在注入二氧化碳的过程中, 存在较大的压力, 部分二氧化碳溶解于原油中, 随着开采程度逐步深入, 在地层压力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原油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被重新释放出来, 并不断膨胀, 最终将原油集中于生产井。岩石中存在碳酸成分, 二氧化碳水溶液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 将其溶解, 有效的提升储层的渗透性, 二氧化碳注入量越大, 溶解的碳酸盐成分越多, 地层的渗透率越高[1]。

2 各类参数设计

2.1 段塞规格

在先期注水的情况下, 一般来说开采效果随着混相驱段塞尺寸的增大而逐渐明显, 显著改善采收率。如果属于非混相驱, 段塞尺寸则需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才能达到最优的开采效果, 达不到该范围时无法最大化的提高采收率, 超过该范围时则反而会使采收率大幅度下降。大部分油田水气交替注入的段塞尺寸需要保持在0.1一3孔隙体积 (PV) 范围内, 具体尺寸还需要经过相关的实验模拟才能最终确定。

2.2 水气注入比例

控制水气注入比是进行水气交替注入操作的关键环节。在同一油藏的情况下, 选择不同的水气, 在最后达到的采收率优化效果有着较大的差异。如果选择采用的水气注入比进行操作, 注入气的粘度即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极易出现流度比不理想的问题。流速比不理想会导致溶剂前缘状态的稳定下降, 传入原油的方式即为不规则, 该情况在低渗透裂缝性油田中的表现更加明显。基质渗透率较低, 裂缝渗透率较大, 在实施水气交替注入的操作中, 注入的气体及液体极易造成指进现象。由于溶剂过早突破, 粘性指进或消耗掉大量的注入溶剂, 造成溶剂突破后原油采收率降低的问题[2]。

2.3 注入速度控制

注入速度水气交替驱操作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内容, 如果选择较高的注入速度, 地面注入压力也会随之升高, 而按照低渗裂缝性油藏的采油特点, 注入的流体极易在岩石的裂缝部位出现窜流现场, 降低了流体与基质岩石间渗吸排油的性能, 且出现饶流的概率较高, 部分油流被封堵, 残余油饱和度也会随之增加。注入速度过大也会引起严重的流体早期突破, 严重影响到驱替效果, 开采出的原油含水上升十分迅速, 降低了采收率。该过程中还需要较大的压力, 如果压力大于地层破裂压力, 则会产生新的裂缝, 油层的非均质性有所增加, 驱替效率也会受到限制。实验证明水气交替驱注入速度需要保持某个值左右, 即为达到最佳的采收效果, 即最佳值, 达不到该最佳值或者超过该最佳值都无法达到最为良好的采收率。

2.4 注入周期及次数

一般来说, 采收率受到交替注水注气的时间周期的影响十分微弱, 但是出于经济成本的考虑, 也需要合理选择周期。周期选择过短, 提高采收率的效果不明显, 如果时间周期较长, 则能够减少施工耗费,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了油田的综合施工成本。水气交替注入时间周期需要先全面分析油田的各项情况, 包括施工时间、采收率、预算费用、经济效益等, 综合考虑后予以确认。在交替注入次数上, 实验证明, 交替注入次数越多, 原油采收率越高。确认该数据需要先进行实验室模拟, 并计算结果, 再将其与油田实际应用经验相比较, 最后确认。

3 井网优化设计

油田的井网形式较为丰富, 不同性质的油田适应于不同的井网形式。研究表明, 最适应我国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井网形式为分布在两排水井将两排油井夹于中间的菱形井网。如果选择正方形井网, 沿着裂缝方向上, 井距与排距的比值不超过2, 而菱形井网较为灵活, 可以结合油田地质特点进行优选组合, 缩短井排距离, 使之适应于基质渗透性, 促进油井受效, 油井的地层压力保持较高水平, 油井的生产能力也较为理想。采用该井网形式后, 由于注水井的位置处在裂缝系统中, 注水后即形成水线, 注水井排与采油井垂直距离较短, 但注采井方向与裂缝走向中构成一定的夹角, 中间没有裂缝联通, 不易出现水窜现象, 有效的避免水淹井的问题。由于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井吸水能力强, 裂缝性低参透砂岩油藏储层存在裂缝, 该油井形式中, 采油井与水井分布数量的比为2, 井底注水压力越大, 渗透能力越强, 具有极强的吸水能力。

4 总结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性质较为特殊, 在对其实施水气交替注入的过程中, 由于裂缝是气水发生突破或窜流的主要通道, 容易出现意外事故, 因此需要充分考虑裂缝的情况。在实践中还需要根据油井性质、地质条件、渗透情况等, 并通过反复的试验来确定开采的各类参数, 包括水气注入比、循环周期等, 以达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目标, 充分利用资源,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范振忠, 刘振华, 高立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封堵裂缝后转向压裂工艺[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 9 (01) :113-115

交替种植技术 篇9

1驱油机理

聚合物驱油技术可以扩大波及体积, 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 但单一段塞的聚合物驱油技术, 使低渗透油层仍有大部分剩余油未动用。多段塞交替注入技术是通过向油层逐次注入高、低浓度聚合物溶液, 形成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段塞, 驱替不同渗透率的油层。当注入高浓度段塞时, 段塞首先进入渗流阻力较小的高渗透油层。随着高渗透油层渗流阻力增加, 高渗透油层压差逐渐增大;再注入低浓度段塞时, 当低浓度段塞遇到高浓度段塞, 由于高浓度段塞两端的压差较大, 使低浓度段塞自动转向低渗透油层, 驱替低渗透层的剩余油[2] (图1) 。交替注聚技术使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与不同性质油层更为匹配, 这种驱替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一种浓度单一段塞设计, 实现了注入方式多元化。与单一浓度段塞注入技术相比, 此项技术避免了单一高浓度聚合物注入低渗透油层, 造成对地层的伤害, 同时也避免了单一低浓度聚合物注入高渗透油层, 无法建立有效的驱替, 形成聚合物段塞的无效注入, 从源头降低了成本, 控制了无效注入。

2技术应用

针对萨北开发区注聚区块部分井区低渗透油层吸入厚度比例低、低值期时间短、干粉用量大等实际问题, 选取10 口注入井, 优化段塞组合, 实施交替注入, 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聚驱效果。

2.1交替注入段塞组合优化

根据油层发育, 连通状况等静态资料, 建立10个井组的精细地质模型, 设计2 个多段塞交替注入方案和1 个单一段塞注入的常规注聚方案, 设计高浓度段塞浓度为2000 mg/L, 低浓度段塞浓度为1000 mg/L, 高、低浓度段塞的不同注入时间, 单一段塞常规注聚浓度为1800 mg/L。应用数值模拟技术, 研究不同交替周期对含水和采收率的影响, 预测开发指标, 对比设计方案, 优化最佳注入段塞组合方式。根据数模预测结果, 最佳周期方案为先注2 个月2000 mg/L高浓度段塞, 再注4 个月1000mg/L低浓度段塞。此方案含水运行最低, 较常规注聚低0.59%, 见图2, 阶段采出程度为6.91%, 比常规注聚多提高0.47%采收率, 见图3。

2.2实施效果

2.2.1低渗透油层动用比例增加

按照方案优化结果, 对10 口井实施多段塞交替注入:2000 mg/L高浓度注入2 个月, 1000 mg/L低浓度注入4 个月。方案实施1 个周期后, 注入井吸入剖面得到明显改善 (表1) , 全井吸入厚度比例由65.6%增加到71.5%, 增加了5.9%。各类油层的动用比均有所提高, 其中渗透率k小于300×10-3μm2的低渗透油层吸入厚度比例由62.1% 上升到68.5%, 上升了6.4%, 相对吸入量由16.0%上升到24.3%, 上升了8.3%, 低渗透油层的动用程度得到明显的加强。

2.2.2含水回升速度减缓

10 口注入井注入量较实施前下降70 m3, 1 个周期内累计节约聚合物溶液1.26×104m3, 周围22 口采油井日产液减少42 t, 累计少产液0.54×104t, 月含水回升速度0.12%, 较实施前下降了0.13%, 累计节约干粉87 t, 见表2。

2.2.3节能效益评价

通过应用多段塞交替注入驱替技术, 有效的增加了低渗透油层的动用, 节约了注水, 降低了无效产出, 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实施1 个周期, 10口注入井共创经济效益140.544 万元[3]。

3结论

1) 多段塞交替注入使不同浓度聚合物段塞与不同渗透率油层更为匹配, 从方案设计源头上控制了聚合物溶液的无效注入。

2) 多段塞交替注入技术应用后, 增加了低渗透油层的动用, 达到控水降液, 减少了无效注入。

摘要:萨北开发区由于聚驱的开发对象由一类油层转向二类油层, 聚合物用量逐年加大, 油层动用比例降低, 开发效果和效益逐渐变差。为了降低聚驱成本, 提高开发效果, 选取10个典型井组, 应用多段塞交替注入技术, 建立不同渗透率油层有效的驱替段塞, 实施后低渗透油层的动用比例增加了6.4%, 创造经济效益140.544万元, 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聚合物驱,多段塞交替注入,低渗透油层

参考文献

[1]王德民, 程杰成, 吴军政, 等.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J].石油学报, 2005, 26 (1) :74-78.

[2]李鹏华, 李兆敏, 赵金省, 等.多段塞平行聚能提高聚合物驱后采收率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 2010, 31 (1) :110-113.

交替种植技术 篇10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该文第二条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提出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性意见,并明确表明应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等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国家更是加快了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步伐,本次改革面向的主要是一些地方院校,包括高考后扩招后升格为本科的高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等,据统计目前有600余所高校将会将培养重点转向应用技术型人才。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充分表明国家将实施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分类培养的重大转变。

长久以来,大多数三本院校深陷究竟应该向社会输送何种人才的窘境。众所周知,教育领域对本科生培养有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尤其对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有很明确的规定。作为本科人才的培养基地,三本院校只能参照重点大学或名牌高校的培养方案来制定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方案。然而,三本院校的生源和师资力量又不足以与重点大学相抗衡, 这导致三本院校的毕业生理论素养比不过重点高校毕业生,而动手实践能力又不如将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职业院校和专科生。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三本高校的生存问题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而如今,国家出台的“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宏观导向很可能成为这一类院校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的指路明灯。

与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面临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艰难环境不同,这两年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这主要归因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电子商务的极大发展。作为世界电子商务的核心地和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杭州,目前杭州市场上对手机app开发、网站制作、软件测试和现场实施等技术岗位存在着大量的人才需求。然而,调查数据显示,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IT企业后仍然需要很长的过渡期、通过参与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岗位需求, 这使得反思目前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成为迫切需求。

“工学交替”(亦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1,2]。它指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高年级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学生课堂之外的工作也作为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严格的过程管理、阶段考核和学分认定。这种方式通过让学生学习的同时走向社会、参与实际社会生产活动,帮助学生更快融入社会、成为有用人才。

“工学交替”教育理念在高职高专教育体制改革中并不鲜见,然而将其原理应用于本科院校(主要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却是首创。“工学交替”在保证本科生理论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企合作[3,4]、通过施加“学中做、做中学”的情境不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能力。而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知识更新迅速的计算机专业。 然而本科教育与专科有着很大的不同,包括知识体系、课程设置、学科门类等,需要对现有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按照应用技术型本科的要求进行修正,使其扬长避短,发挥最大效益。 在传统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学”主要指课堂理论教学, 而“工”则指真正的企业生产实践。在此,我们拓展了“工”的范畴,认为带有明确项目目标的校企合作课程、跨专业综合实训环节、“类沙盘”项目实施过程[5],以及传统意义上实际进入企业实习均视为“工”的组成部分。通过“工”的延伸,进一步模糊了 “学”与“工”的界限,增加了本科生获得学分的方式、延长了建构完整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

2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先行探索

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课题组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先行探索,以下简要介绍本项目的实施过程。

2.1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多层次产学合作平台

2.1.1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专职教师缺乏足够的企业实战经验无法很好地进行能力引导等弊端,我们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导师进课堂的试点。

1)学科导论

学科导论是本科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承担起既要完成专业认识的普及教育,又要完成向学生勾勒未来四年学科知识体系的任务[6]。然而传统的计算机学科导论往往无法顺利完成上述两种使命,其或者退化成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课,或者演变成后续专业课程的精简版大杂烩,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深入认识本专业,很难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也没有很好地起到职业规划的作用。引入校企共建学科导论课程之后,我们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课程变成了由企业导师引导的多个专题的宣讲,将企业工作经验、社会需求和最新技术以鲜活的形式展现给大一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语言类课程

语言类课程既是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也是操作性和实践性最强的课程。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语言类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等。传统的语言类课程教学偏重于单个知识点的呈现,存在实验课与工程实践脱节的缺点。为此,我们在保留传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包括C和Java)的基础上,引入校企共建机制,引进企业导师开设企业级框架、Object C、windows高级开发等高级课程,通过学校引导、 学生自主选择等形式分类分级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软件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参与简单外包软件开发等,让学生更多感受和参与企业实战,提高就业能力。

3)项目开发类课程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软件产品的开发、测试和维护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相关技能,我们同样引进了一系列的企业课程,主要包括:项目原型设计、网站设计与制作、Oracle等。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学生在大型软件设计大赛、服务外包大赛和多媒体大赛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也充分证明校企共建课程的有效性。

2.1.2校企合作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手机app开发人才的巨大需求,我校与北京千峰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建了手机app开发的校内实训基地,包括ios和android两个方向。去年参与培训的学生被IT企业一抢而空,薪资大大高于同期就业的其他同学。目前大三学生中又有70名左右参加了新一期的校内实训,同时我们也有几个专职教师跟进学习,有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加强自有专任教师的能力。

2.1.2知名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早在几年前就提出1.5+1.5+1的本科四年培养规划, 其中前两个1.5年分别表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 而最后的“1”就是主要以学生校外实践为主。计算机专业更是率先进行了更加大胆的尝试,打通了原有的实训和实习环节, 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习来获得综合实训的10个学分。近几年来,我们跟杭州市的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 包括:华信设计研究院、亚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慧优科技有限公司、浙大网新科技有限股份公司、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学生在校修满在校课程学分后,在企业直接参与多个项目的开发、测试、实施和运维工作。不少学生甚至将企业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的课题,取得了优异的毕设成绩。

2.2培养方案和现有课程跟进式改革

2.2.1面向“工学交替”模式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过程改革

为了迎合新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计算机专业教研组多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必须以“需求为导向” 的方向。通过邀请企业与我们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去掉了不在学科必修课程内同时与实践脱钩的课程,同时加入了能够反映当前市场需求或最新技术方向的课程,比如新增的项目原型设计、移动互联网开发和云计算技术等课程。这种校企共建培养方案的方式,便于我们及时掌握企业最新人才需求资讯、真正做到了从纯粹“学校教育模式”到“校企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强调任课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加强与企业对接,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挖掘理论教学、实验和校内实训与企业实战项目的联系,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2.2“类沙盘”和跨专业综合实训改革模式

在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还同步进行了多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涉及的课程包括:数据库课程群、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取得了不少有益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提出了“类沙盘”的创新概念[5], 实现了多层次项目驱动、虚拟软件公司运营等改革措施,以及跨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肯定。

3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加强“工”的过程管理

在第一年实施“工学交替”模式、打通实训实习环节时,经过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存在少数只想应付了事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是自己找了某个公司,而该公司并非IT企业,或者找的是IT公司,然而学生自身并没有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甚至个别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实习,完成“工”的过程,而只是找熟悉的公司签字盖章完成阶段考核以骗取学分。为此,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大了对实训基地的考察和考核,只有与专业培养目标吻合、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司才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企业。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学生在“工”环节的过程管理,通过带队老师频繁下企业、与企业定期沟通,学生回访等方式,杜绝了之前存在的纰漏。

3.2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持续顺利发展,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合作企业和企业导师,而是需要我们自己拥有一支了解行业规范、熟悉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岗位职责,熟练掌握企业相关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或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希望自有教师在企业实战环境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校企共建课程、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求有相关专业教师全程跟进学习,以便在未来更好地胜任对应课程的教学任务。

4结论

“工学交替”教育改革模式为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提供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然而鉴于本科的培养目标有别于职业教育,需要在实施“工学交替”模式时,引入自身的机制。为此,本文拓展了传统“工学交替”概念中的“工”的范畴,通过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诠释了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中如何实施这一教育模式。通过项目实施,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理顺了教学环节,深化了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同性,将修正后的“工学交替”原理应用于正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实现“教”与“学”,“学”与“工”的有机结合,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根据本科计算机专业的独特性、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工学交替”模型,同时将成果推广至相近的电子、机械等专业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

摘要:在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大多数三本高校正经历教育教学改革的阵痛期。针对目前此类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面临的窘境,提出辩证地引入高职高专倡导的“工学交替”模式。针对本科与专科对基础知识体系、尤其是理论知识体系的不同需求,改进了现有“工学交替”模式。通过在三本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先行探索了本模式的实施过程,剖析了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夏秋交替呵护美肌 篇11

让小编教你如何安然享受这一季的清爽与舒适吧。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稍微遇上点不称心的事,人们就容易产生郁闷、悲哀、忧虑等负面情绪,认为生活没有意思,高兴不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悲秋”。特别是随着昼夜温差加大,气温越来越低,景象越来越萧条,这种“情绪病”更容易集中爆发。那么,如何调节不良情绪,还心情一片晴朗呢?

肌肤问题:油光找上门

应对方法:洗出好脸色

选择中度、弱酸性或含有保湿成分的洗脸产品,并在30秒内结束洗脸动作。冷水的清洁效果最好,因为较热的水温会强化清洁效果,反而使敏感的脸部出现微血管过度扩张,造成紧绷不适。其实肌肤本身就有自然恢复的能力,次数过于频繁或清洁力太强,不仅破坏了皮脂保护功能,连带会造成水分供给失衡,肌肤当然不愉快啦。

肌肤问题:保养品没效果

应对方法:去角质别太频

尽管秋天的温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影响肌肤状态的关键在于湿度的改变,经常去角质只会造成肌肤伤害,破坏原有的保护功能。同时,一旦皮肤变得太薄,外来物质反而更容易入侵,对于皮肤更加不利。因此,一般肌肤1至2周去一次角质即可,而敏感肌肤更要小心避开粗颗粒。

肌肤问题:眼周容易出问题

应对方法:眼部保湿更细致

面对较为干燥的初秋,白领丽人又常常会在空调环境下办公,首先每天要适时补充水分,有助于身体和皮肤的新陈代谢,让老废物质得以顺利排出,避免淤积在眼周形成眼袋或黑眼圈问题。在保养时,则依据当时的肌肤状况,以凝胶或霜状搭配指腹按摩促进循环,有些含有果酸的眼部保养品,能加速去除角质,让眼周更明亮,而保湿成分会刺激胶原蛋白新生,帮助秋日眼神更加年轻明媚。

肌肤问题:干裂细纹一起来

应对方法:保湿跟着感觉走

洗完脸后会出现有点干燥和紧绷的不舒服状态。此时先别急着往脸上抹保湿产品。随着每个人的肤质状况不同,油分与水分的比例也会有所不同,将肌肤调整在“油水平衡”的中性状态,才是最舒适的肌肤感受。因此,肌肤偏油的女子,不妨挑选水分比油分多的水包油型态保湿产品,将肤质调整到接近中性肤质,让肌肤拥有清爽感。至于肌肤偏干的女性,最好在使用保湿产品后,再多一道乳液或乳霜,会减少干裂的紧绷感。

肌肤问题:肌肤暗沉无光泽

应对方法:美白正是好时机

美白是一年四季都不能间断的功课。紧接在夏天后的秋天,很适合进行美白修护。不过,时下的美白产品,有些含有抗老、抗氧化的功能,有些则以缩小毛孔为主打方向,为此有人将所有保养品都往脸上擦,反倒重复太多,效果不佳,还不如精挑所需,让美白涵盖更多保养内容,一起肩负还原肌肤本色的任務。

肌肤问题:肌肤缺少活力

应对方法:修复肌肤能量

此时的美女们,不如随着慵懒的秋天一起调慢生活步调,慢慢放松夏天紧绷的情绪,进而减少肌肤过度出油,避免痘痘的生长,脸色也不再暗沉。或者,至少趁夜晚睡眠前,以认真保养的态度向肌肤道晚安,一瓶可伴随肌肤过夜的晚霜或是面膜,都是美丽重生的选择。

每天做好肌肤保养功课,就这样从里到外,点亮肌肤一季的光采吧。

编辑/刘洋

交替种植技术 篇12

1“工学交替”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动因

1.1 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固然不是人才教育的承担者和举办者, 但在对劳动力技术水平的要求上、在对自身效益的提高上却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上异曲同工。根据漯河劳务市场提供的数据, 2011年2月18日到3月3日, 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向漯河劳务市场服务中心要求提供的16万余个岗位中, 服务业岗位占到其中的41%, 结果到招聘结束, 还有35%左右的服务业岗位空缺。有关报道核实, 2011年3月中旬, 杭州职业市场的旅游与酒店业岗位一周内上扬了27%, 而有过硬的语言交流能力、懂管理的厚基础综合型技术人才, 更是匮乏, 企业即便是想出高薪却也招不到。所以, 眼光远大的企业家为了给自己的企业发展源源不断充实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倍加认识到促进企业快捷发展的最好途径便是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1.2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要求

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 绝不是进行廉价教育。有良好的实训和实践教学基地, 有投入巨大的实训设施, 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硬件。企业对人才要求的良好的职业素质, 如效益意识、品质意识、质量意识等单纯在高职院校本身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这只有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 在学生的具体实践中、在企业的直接参与下才能得以实现。而这对于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办学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 靠“一元”教育不可能有效完成。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员工 (学生) , 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只有同企业联姻, 才能有效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 通过同企业的联合, 可以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高职院校成为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的人力资源库, 使企业发展获得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学生在企业经过较强时间的实训后, 上岗后能立即独立开展工作, 员工意识增强, 岗位适应期大大缩短, 自然, 职业素质得以提高, 技术应用水平大幅提高, 也就节省了企业的员工培训费用。同样, 高职学生所学内容针对企业所需开展, 员工 (学生) 实用程度大为增加。这样,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一方面也就是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支持了企业生产, 增加了企业的效益。无形中, 企业就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实训基地, 有力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训条件的困难, 因此, 这一切, 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才使学校培养人才目标要求的能够顺利完成。这一切, 都是高职院校同企业双方共同携手合作, 开展“工学交替”产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基本动因。

2“工学交替”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只有合作办学模式多样化、特色鲜明, 高职教育才能充满活力。因为, 地域不同, 地区经济状况不同,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同, 其模式和专业也自然会产生差异。因此,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工学交替”产学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自身和企业实际, 在对德国的“双元制”拿来借鉴的情况下, 首先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的。德国成功的“双元制”模式, 使德国的职业教育走向了世界,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不过, 任何合作模式的形成, 也都有一个选择、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就学院与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工学交替”模式来说, 同样有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双元制”所必须具备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这“一元”, 而学校与企业合作之初, 学校当时还不具备, 还无法达到“双元制”的高度。经过选择与发展, 最后双方共同确立了具有“双元制”特征的“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过程:第一, 企业利用本部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和实习的教学实训基地。第二, 学院的教学计划和专业的课程开发根据企业的需要, 由企业提出初步的方案, 经组织专家论证后, 再组织实施。第三, 学生在第六学期到企业进行实习, 学习企业的管理文化和服务技能, 并在提供必要的工作用具和生活费用基础上, 派出一名企业部门经理对每组学生 (20名) 进行指导;第四单独编班, 企业与学院签订录用学生意向协议书, 企业部门经理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但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 双方发现, 一方面, 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对学生每周一天的企业实习根本无法有效熏陶,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 学生由于不了解企业要求, 学习态度不端正, 明显动力不足。双方认识到, 合作模式必须深化。在多次讨论之后, 双方确定, 第一学期新生报到后, 先到企业参观, 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 初步建立“企业人”角色意识, 提高针对性, 明确学习目的。接着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 第三学期回到企业, 体验理论与技术之间的磨合程度。以此为交替,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现了与企业间的零对接。

3“工学交替”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实习的实施

模式实施开始时, 学生整个第三学期都在企业实习,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所有学生都参加。但这种在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工学交替”模式, 由于学生有一年多左右的时间是在企业参加服务实践, 造成了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上的差距, 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他们认为, 只有坐在学校课堂上进行学习, 听老师讲授理论知识才是学习。而到企业, 仅仅是参加服务实践, 等于没有上学。因此, 面对这种情况, 学院一是做好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学生的思想工作, 如学院院长、企业经理、系主任、辅导员等多次开会, 讲解“工学交替”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举, 分析其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优势的重大作用。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意愿基础上, 按照学生自愿方式进行编班。在实施教学计划上对参加“工学交替”模式的学生和暂不参加的学生分别对待。三是在考核办法上, 实施实习期间以企业考核为主的方式。

3.2 课程的编制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企业的服务技能和管理文化的要求进行构建。“工学交替”模式的课程体系就必须在企业管理人员的直接参与下, 以企业的管理文化和服务技能为主要标准进行编制。 (1) 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四大块编制教学体系。 (2)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其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和“企业人”意识。 (3) “前厅经营与管理”、“客房经营与管理”、“酒店质量管理”等课程由企业人员在企业现场对学生讲授。 (4) 学生在实习的同时, 在企业人员指导下确定课题完成毕业设计。

3.3 师资的调配

师资按如下方式进行调配:一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全部担任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教师。二是理论教学任务由学院选择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较强, 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三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部分专业方向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正是由于采用这种方式, 建设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教学上, 教师的讲授深入浅出, 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 学生大为欢迎。同时, 学院的办学成本也大大节省了。

3.4 合作机制的保证

企业的冠名权。为了突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 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给企业以相应的冠名权, 如学院的青岛大学学术交流中心班, 就是以企业的名字冠名的。 (1) 大力支持企业的生产。当企业需要学院支持时, 学校适当调整课时安排, 支援企业生产, 派出学生解企业燃眉之急。 (2) 给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在合作过程中, 学院把科研重点放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研究上, 要求教师到企业中去寻找课题, 提高在企业发展中的吸引力, 参与企业的发展研究, 增强学院在产学合作中的主动权, 要通过“研”把产学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学院对企业的吸引力。为校企双方的深入合作增添了动力。 (3) 为企业培训员工。学院地处中原腹地, 学院克服各种困难, 想企业所想, 尽最大努力为企业提供各项培训的设施, 以满足企业需要。如学院为双汇集团、金港大酒店培训了数百名上岗员工;今年, 学院和杭州蓝山咖啡商贸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 学生的实习实训指导工作也要蓝山公司参与, 这就使企业与学院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

4“工学交替”模式的成效

学院与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开展合作教育以来, 双方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从共同开办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 到实施了“工学交替”产学人才培养模式, 成效显著。

4.1 就业率得到了提高

与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合作培养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时就已被企业订购一空, 毕业生成为企业的“香饽饽”, 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了100%。

4.2 建立实训基地, 设立奖学金

企业在校内建立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 设立了学生奖学金, 提供了20多万元的实训设备, 参与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承担了实践教学这一极其重要的环节的指导工作。

4.3 有效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

在企业环境下对学生教育的特殊作用, 在良好企业环境的熏陶下, 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由于学生在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长时间参加生产实践, 使学生养成了强烈的企业文化意识, 形成了企业的职业素养, 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了长足的提高。

4.4 提升了学校和企业声誉

学院与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合作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提升了学校和企业在全国高职教育界的声誉。近几年来, 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考察的兄弟单位纷至沓来, 这自然要归功于学院同企业的成功合作所取得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汪佩伟, 李帆.当代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策, 2000, 17 (7) .

[2]陈瑞三, 刘珊, 陈桂华.产学研结合的二元化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中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综合利用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 1999 (3) .

[3]陈蓉.深化产学合作, 培育实用人才[J].宁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 .

上一篇:现代工程项目下一篇:网络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