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翻译

2024-06-21

中英翻译(精选12篇)

中英翻译 篇1

一翻译概述

翻译就是把原文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严复先生曾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一代又一代的翻译工作者把这一标准奉为翻译的至高标准。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经过个人努力和后天习得, 想要达到“信”和“达”的标准, 这是一个可实现的目标, 至于“雅”,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杨绛先生曾说, “雅”是外加的文饰, 她所认为的“雅”不仅能信能达, 还要“信”得贴切, “达”得恰当, 连杨绛先生都认为远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 可见翻译的难度。一个好的译者, 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才可以接近严复先生提出的这一翻译标准。

然而, 翻译本身, 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 犹如做外科手术, 每台手术都是因人而异, 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但是, 理念和方法却是万变不离其宗。译者需要彻底读懂原文, 不仅知其然, 还得知其所以然, 充分理解原文并领悟字句之间的弦外之音。在此基础上, 通过译文, 准确地向读者传达作者的意思, 尽可能最大限度体现作者的风格。译者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插入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甚至是解释, 杨绛先生曾说, 要贴合着原文翻译, 尽可能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作者的原意。

二翻译比较

纵观中、英翻译, 基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 想要转化这两种语言, 首先要剖析他们之间的差异, 比较之后才能获得正确的翻译方法, 进而通过磨炼翻译技巧, 达到上述所提及的翻译标准。接下来, 将着手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中、英之间的翻译比较。

1. 中、英语言结构差异

中、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语言结构差异, 英语注重形式, 而汉语则注重意义。英语的语法结构严谨、有序, 主从关系清晰、明确, 毫不夸张地说, 有时候, 一个英文长句, 多半是个复合句, 长达数行, 而且结构复杂, 包含主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同位语、形容词组和副词组等。而汉语的句法结构松散、灵活, 仅需随意搭配, 即可产生不同含义。最具代表意义的中文结构则是四字成语, 言简意赅, 寓意丰富, 毫无章法可言。

由于两者之间的此种差异, 给翻译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难度和挑战。因此, 如何拆分英语长句、正确理解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抓住核心句的大意对于翻译来说, 都是至关重要的。著名的翻译大师尤金·奈达则通过把英语的长句分解成6个简单的句子, 这种简单的核心句基本上都是短小、精悍的简单句, 即便对于初中学生, 理解这些简单句也没有太大难度。通过此种方法, 对句子拆分之后, 接着译者需要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 把上述6个简单句重组成中文, 在重组的过程中, 译者不能丢失原有信息、加入自己的想象, 但是可以调整原文语序、有意删减重复信息、增加作者的言外之意, 只要忠实原文, 把作者的原意表达出来即可。

在处理两者语言的过程中, 相对来说, 拆分英文句子是比较容易的。最难的部分是重组被拆分的简单句, 我们很容易受限于英语的语法结构, 亦步亦趋, 不敢做出大胆改变, 原文中的名词翻译成译入语的名词;动词翻译成动词;副词翻译成副词, 甚至有时一个定语从句, 我们也会照搬原文的结构, 这样下来, 翻译出来的汉语只能晦涩难懂、词不达意, 不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 这样翻出来的中文, 带有浓重的翻译腔, 其实, 我们应该尽力杜绝陷入翻译腔的圈套。

因此, 其中一个重要的翻译手段为词性转换, 而且, 在转化成译入语时, 几乎原文中的任何一种词性都可转化成其他词性, 如动词转换成名词, 名词转换成动词, 介词或副词转换成动词, 名词转换成形容词等等, 词性的转换是做好翻译的必备手段, 它能够使译文脱离原文的结构, 不受原文的束缚, 因此, 翻出来的译文理所当然也会尽可能避免翻译痕迹。

同理, 在处理英文中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之时, 也需视情况而定, 根据中、英文的句子结构, 稍加调整。一般来说, 英文中的定语从句, 翻译成中文时, 如果句子短小或句子是限定性定语, 可把定语仍然放在名词前面;如果较长, 而且是非限定性定语, 也可考虑把修饰的定语部分放在所修饰名词后面, 这样可以使整个行文相对流畅, 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 因此, 也可避免头重脚轻的现象。然而, 在大多数情况下, 定语也可根据上下文, 直接处理成状语或一个独立的短句。这些做法都是可取的, 只要能够保证忠实原文。状语从句的翻译在此就不再累述。

最后, 关于结构方面的不同, 还体现在一些细小的方面, 比如英语多用代词, 而汉语多用名词, 需准确地理解原文句子中代词所指代的含义, 一旦理解不到位, 很可能会导致整个句子翻译出错。代词虽小, 但在英文中, 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 对翻译的帮助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 还有一个区别在于, 英文多用被动语态, 而中文多用主动语态, 在翻译被动语态的英文句子时, 不必千篇一律翻译成被字句, 而采纳符合中文语言习惯的主动句倒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转换方式。

2. 中、西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 中国与西方英语国家存在的文化差异犹如一条鸿沟, 具体体现在两国的综合实力、风土人情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等上。对于在翻译的过程中, 如何处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性, 却是个永久的课题。奈达曾有一个经典的表述, 他十分强调“功能对等”。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 如何最小化地缩小文化对于翻译所带来的影响,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犹如久旱甘霖, 给无数的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启迪, 慢慢克服了文化给翻译带来的障碍。

更有人说, 其实, 翻译水平的高低不在乎语言水平之间的较量, 而关乎对于两种文化的精通。

一个深谙中、西文化的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 确实能如鱼得水, 翻译精准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认识原文中某一句话的所有单词, 但是我们却不知实际言之何物, 当然也无法用中文准确表述出来, 这就深刻地反映出了解文化对于翻译的影响。翻译伟大的文学作品, 对于译者对于文化的掌握要求更高, 它绝对不是文字的累积, 而是通过文学作品, 渗透着作者所表达的本国文化, 想要翻译好文学作品, 应当充分了解,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所折射出的文化。

当然, 在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时, 文化所带来的障碍和影响也不可小觑。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外国对于中国文化实在知之甚少, 如果我们硬把中文按文字本身来翻译, 不做任何解释, 那外国人很难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含义。再加上中国的各种典故、成语、诗词, 都包含着大量隐含的寓意, 我们在翻译的同时, 需考虑到文化差异, 而进行必要的解释。

文化的习得,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无法一蹴而就, 而需一步一个脚印, 慢慢累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 两种语言的转化才会更加自如、更加流畅, 而不是限于语言本身。

总而言之, 中、英之间无论在语法结构上, 还是在文化上, 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 使得对于译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篇好的译文, 除了能够在以上两点上多下功夫之外, 还需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语境, 反复打磨、不断冷却, 再反复推敲。翻译其实没有技巧可言, 唯有练习加练习, 方可习得翻译所具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2]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中英翻译 篇2

穷则思变。

adversity makes a man wise, not rich.

逆境出人才。

a fair death honors the whole life.

死得其所,流芳百世。

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

知音难觅。

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查看更多:

被翻译成英语的名言

日语爱情名言带翻译

韩文名言翻译

英文名言翻译版

日语名人名言翻译

英语成语带翻译

英语经典名人名言(带翻译)

伤感的英文名人名言(带翻译)

名言翻译成英文

中英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 篇3

关键词:商标;文化 ;中英文化差异; 商标翻译

一、中英文化的差异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从狭义上讲是指地方性的或具体的实践活动或风俗习惯。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中英问候方式的差异。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因素、文化习惯、人文因素等原因,中国和英国有着不同的问候习惯。在英国,天气是问候中一个十分流行的话题,人们早晨见面常打招呼道:“What a good day !”而在中国,人们打招呼喜欢问“吃了吗”。

(二)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人具有辩证思维,因此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好坏是相互依存的。相反,英语人强调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认为某一事物要么好,要么坏,或者非对即错,不存在中间性的事物。

(三)审美的差异。如在汉语中,“龙”在中国古代代表“皇帝”,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人总是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可怕、凶猛的动物,表示邪恶,常被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狡诈、虚伪的人”。而“dog”在西方国家被喻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表示忠诚、可靠,在中国却被认为是低贱、卑鄙的象征。

(四)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它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国人以和为贵,非常重视集体的利益。英美等国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相信个人价值自上,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

(五)文化禁忌差异。中国人隐私观念不强,常常喜欢谈论他人的私事,中国人见面寒暄喜欢问“你多大年纪”、“你住哪里”、 “你家几口人”等等,而在英美,这些话题属于个人隐私,忌讳别人问及。可见,中英两种文化差异之大。

(六)风俗习惯差异。中国人在交往时注重委婉、含蓄。而英国人却喜欢坦率地表现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当中国人听到赞扬后会不好意思地说“哪里哪里”。尽管内心极其高兴,但不喜形于色。而英国人听到后会礼貌的回应:“Thank you !”。

二、中英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商品标牌中都蕴涵着各自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商标词的翻译必须充分考虑彼此的文化现象。

好的商标翻译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商家打开国际市场。如宝洁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前,认真研究中国文化,他们把公司名“protector and gamble (P&G)”翻译成“宝洁”,“宝”代表公司的品质,“洁”代表他们公司的性质。同时它的产品如:“head and shoulders ”翻译成“海飞丝”、“safe-guard”翻译成“舒肤佳”、“olay”翻译成“玉兰油”,这些形象的翻译使他们公司的产品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又例如:“converse”是美国一个著名的帆布鞋名牌,在中国市场翻译为“匡威”,既秉承了该品牌逆行、逆向的内涵和精神,又因为在中国市场锁定的消费人群为青年人,因此在中国很受欢迎。

但是翻译商标时如果不顾两种文化的差异,就会造成文化缺失现象。如把“帆船牌”地毯译成 “junk”,而“junk”在英文中除指中国帆船外,还指废弃物或破烂的旧物,所以不受欢迎。又例如在翻译中国的“金鸡”闹钟时,它的译名“Golden cock ”严重影响了它在英语国家的销售,因为英美国家除了用“cock”指雄鸡外,还指人体的某种器官,所以 Golden cock听起来显得很粗俗和不雅。

三、商标翻译的方法

商标的翻译应充分国外的文化风俗、忌讳、文字表达的特点,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审美习惯等,只有这样,商品才能得到国外消费者的心理认同,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商标翻译方法。

(一)音译法。如果所要翻译的商标构不成意义,属于新奇型或专有独用型,我们多采用音译法。这种方法既可以保留原有商标名的音韵之美,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和特色,又能给外国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中国的茅台酒音译为Maotai 仍不失其本色。又比如“ Tide”洗衣粉翻译为“汰渍”,意为既能表音,达意,又能传神。

(二)意译法。直接意译法。直译法即将原语按基本词义翻译的一种方法,如“小天鹅”商标就可直接译为“little swan”。译者还可以仔细揣摩消费者的心理,凭借“主观臆想”将商标翻译成具有创新性的译名。例如:牙膏 Crest(佳洁士)、,Maybelline(美宝莲)等。

(三)音意结合法。音意结合法是音译法与意译法的相互结合,最为典型的代表是 Coca-Cola,它被译为“可口可乐”,既保持了原词的读音,又使人一听便知是饮料商标。这种商标翻译得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

(四)减音法,即把英文商标中过长的音删除的翻译方法。因为双音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所以英文商标在译成中文后多采用两字或三字的形式,比如中国传统的老字号 “同仁堂”、 “全聚德”等,故英文商标McDonald’s用“麦当劳”代替“麦克唐纳”,英国名车 “Rolls Royce”用“劳斯莱斯”代替“罗尔斯—罗依斯”。

(五)增字法,即在译出商标的主要音节后加上与商品特征相符合词语的翻译方法。通常可根据需要加上符合商品特征或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字,以突出产品的宣传性,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例如:Crest 译为“高露洁”,“洁”字体现了牙膏的清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的命名与翻译会更加简洁、形象,更加注重内涵。一种好的商品,加上一个动听上口的名字,无异于锦上添花。好的商标翻译必须尊重文化差异,充分考虑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安亚平:中国名牌产品商标词译名分析及其翻译方法[J]. 上海科技翻译.2004.4

[2]胡开杰:试论商标名称英汉互译文化意义的转换[J].中国科技翻译.2001.5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0

[4]李朝:实用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5]魏新强:浅析商标名称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 商场现代化2007.9

[6]朱亚军:商标命名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2003.3

中英思维差异和翻译策略 篇4

1 产生中英思维上差异的原因

1.1 历史发展不同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和思维。英国没有经历奴隶社会便直接进入封建社会(陈治刚2009),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由最早的不列颠居民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再到殖民扩张、帝国主义等,这样在英国的历史发展中就有“Roundhead”(圆颅党)、“Glorious Revolution”(光荣革命)、“the Great Empire”(大英帝国)、“Cabinet”(内阁)等不同于汉语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中国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进而到社会主义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如儒家、道家思想等。

1.2 地理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域狭小,只有靠不断地征服自然、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往来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英国特别重视航海业,这样英语中就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语言,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始于英国,80年代因为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成了号称“世界工厂”的最大的工业强国(陈治刚2009)。在英语中就出现了“Enclosure movement”(圈地运动)、“Jenny spinning machine”(珍妮纺纱机)、“Charter movement”(宪章运动)等词语。

中国是大陆型地理环境,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所以成语中很多都是和农业有关的语言,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等。中国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快速发展,汉语中出现了“四个现代化”、“中国特色”、“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适合中国特色的汉语,以此表现中国人的思维。

1.3 政治体制不同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国内重大事项由内阁和议会决定,而英王的权力表面上是最大、最广泛,但不能单独行使,所以英王的权力一般只具有象征性意义。现在英国有两大党,即保守党和工党,两党竞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即党魁经英王任命后成为首相,首相才是英国内阁的核心,同时也是英国权力最大、地位最重要的人物(朱永涛王立礼2009)。

正因为英国的政治体制的特点,所以在英语中保守党(the Conservative Party)、工党(the Labor Party)、普选(general election)、女皇(Queen)等语言文字大量的出现。

现代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它的根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如:人民代表大会(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共产党(the Communist Party)、协商(Consultation)、民族区域自治(Regional Autonomy for Ethnic Minorities)等。

中国的人大和英国的议会,中国的政协和英国的下院是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严格加以区分就会出现翻译上的错误。

1.4 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夏明贺兵1992)。英国人多数信奉基督,语言中有“God”(上帝)、“the Bible”(圣经)、“baptism”(洗礼)、“saints”(圣徒)等词汇。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说与宗教有关的言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Knows”(天知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主要有儒、道、佛三大派别,现在仍有很多成语与之有关。如儒家思想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民贵君轻”等。与佛教相关的有“五体投地”、“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必然在思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译者不仅要让读者了解异语的文化,还要让读者清楚明白作者的真实意图。

1.5 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是历史和现实的反映,那么在中英思维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个人自由(individual freedom),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有时它又被称为“我文化”,强调个人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儒家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仁政”。现在,又形成了新的文化理念,如“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等,因此有时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集体主义文化”。英汉两种语言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思维、理念的差异,翻译时要根据其历史特点、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况准确掌握。

1.6 文化不同

霍夫斯坦特认为“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百度百科)。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受历史和现实各方面的因素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文化理念。

发生在2010年的“翟田田事件”,就是典型的一例。翟田田当时对他的老师有意见,说要毁坏这个老师的名誉,就说了“Burn your reputation”,但实际上“burn”是“烧”的意思。在英语中通常“毁坏你的名誉”,没有人说“burn your reputation”,而应该说“ruin your reputation”。这无疑是混合思维的“中式英文”。结果,翟田田这句话被听成了“burn that building down”,老师据此认为他是“恐怖威胁”,指控他“要烧学校”,官方就逮捕了翟田田。

2 翻译策略

翻译的时候,掌握好中英思维上的差异,把握好两种文化的转换,才能把原语所代表的文化色彩不折不扣地展示给译文读者。前人已经总结了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形合、意合、增词法、减词法等翻译方法。下面我们结合例子浅谈一下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等。

2.1 直译

当遇到英、汉结构相似时,可照译,即直译。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体现原文风格。如“go through the back door”(走后门)、“to praise to the skies”(捧上天去)、“to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浇油)。

在遇到一种语言中所特有的词语时,直译的方法就更能体现其文化的魅力,如在中文中就有很多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像“tai ch”(太极)、“qi gong”(气功)、“feng shui”(风水)、“tao”(道)、“yin yang”(阴阳)等,这些词汇都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这些东西并不存在于英语的语言系统中,直译的方法就比较好,更能体现中国人的思维。

同样,英语的语言系统里也有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语,如,黑死病(Black Death)等,在翻译过程中要以原语的文化为主,保留它的文化色彩,体现它的思维模式,全面、完整地向读者介绍其文化意蕴,积极创造弘扬文化的条件。

2.2 意译

意译就是在翻译时,有些译文不能或不宜直译的,也就是在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时,将原文的文字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展现给读者,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的意义。

例如汉语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语中虽有“As you sow,so you must reap”的说法,但不如汉语“瓜”、“豆”具体形象。又如“鸿门宴”,如果按照字面直译的话,对于不熟悉中国历史的西方人来说,是无法理解其喻义的,若意译为“a feast set up as a trap for the invited”就易于外国人理解。正如英语中“Achilles heel”若意译成“致命的弱点”就非常清楚明了,若直译为“阿基里斯的脚踝”,不懂这个典故的人就不知译者说的真正含义了。

2.3 归化

归化翻译是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为译文读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的翻译策略(Shuttle worth&Cowie 1997)。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不仅要想着原作者要表达的意图,还要将译文的特点尽可能的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才尽可能地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例如“To grow like mushrooms”中的“mushrooms”是“蘑菇”,原意是描述某物像蘑菇似的迅速增长,但翻译的时候采用归化的方法,译成“雨后春笋”,就更能传达了目标语的文化特点,准确地向读者展现其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语言魅力。

2.4 异化

异化翻译是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成分有意地打破目的文化的规范(Shuttle worth&Cowie 1997)。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具体说来,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不同写作手法。如“a Pandora’s box”译成“潘多拉的盒子”,最初的时候有人会质疑它的真正含义,但久而久之大家就知道“潘多拉的盒子”,就是指“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异化保留了对原文的忠实,又丰富和完善了原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另外,在促进文化交流和吸收外来语词汇方面起了积极性的作用,为我们了解双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所以在异化过程中不仅掌握原语的深层含义,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表达方式,还要尽量选择与其相匹配的词语,否则不能完整地表达原意,还容易造成误解。

2.5 注释

由于中英思维的差异,在对待一些分歧较大的问题时,可采用加注释的方法,来增强译文的准确性。如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殷墟,在很多地方都翻译为“Yin Ruins”,而“ruins”是“废墟、遗迹”的意思,这没有表达出中国的历史特点和文化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加注释为“Yin Xu殷墟(the capital of Shang Dynasty)”,就更为明确了。

总而言之,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章的翻译,都要注重英汉思维上的差异,根据其所处的场合、条件、对象而定,不可拘泥于一种翻译方法,必要时,几种翻译方法可以互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使译文得其形,传其神,形神兼备。

3 与时俱进,翻译到位

翻译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不同的文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认知,进而影响到翻译策略和效果。中英思维的差异是历史、现实社会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它不仅在历史上存在,在现代社会中存在,而且将来也会存在,这就给译者提出一个永恒的课题,即译者一定要学习历史、把握现实、着眼未来,也就是了解当今世界形势,了解当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当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了解当代人们的语言习惯,并且及时掌握中英思维差异、时代的发展及其对翻译的影响,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在译文中全面、如实的反映原文的思想、特点等,更好地起到交流的作用。

摘要:形成中英思维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有历史、地理、生产力、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在翻译过程中,不管运用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哪一种方法,或综合运用,都要了解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把握英汉翻译的策略,并且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既忠实于原意,又能传其神。

关键词:思维差异,翻译策略,“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编委委员会.辞海[M].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5.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

[3]陈治刚.英美概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朱永涛,王立礼.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夏明,贺兵.党的群众工作大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6]百度百科[2012-03-12].http://baike.baidu.com/view/1351245.htm.

中英文简历翻译 篇5

Female, 22,

Education: bachelor degree

Working lives: fresh graduates

Expected salary: negotiable

Working location: guangzhou - tianhe - there is no limit

Objective: materials/librarians

Affinity with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unshine is bright

Work experience (work for 3 months, do 2 job)

Xx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Working time: July to September 2016 [two months]

Job title: deepening the design practice

Work content: help deepen the cad designer painting, and do some form, file study of various materials, such as site construction process

Xx real estate price evaluation company

Working time: in June 2016 to July 2016 [1]

Job title: surveyor

Work content: in-depth to demoli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area measurement, plant number, species statistics, etc

Education experience

In June 2016, graduated from xx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building design (partial landscape direction)

翻译

yjbys

女 22岁

学历: 本科

工作年限: 应届毕业生

期望薪资: 面议

工作地点: 广州 - 天河 - 不限

求职意向:材料员/资料员

有亲和力 责任心强 阳光开朗

工作经验(工作了3个月,做了2份工作)

xx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工作时间:7月 至 209月[2个月]

职位名称:深化设计实习

工作内容:协助深化设计师画cad 以及做一些表格,文件等 工地现场学习各种材料 ,工艺流程

xx房地产价格评估公司

工作时间:2016年6月 至 2016年7月[1个月]

职位名称:测量员

工作内容:深入将要拆迁的住宅进行房屋面积测量,植物数量,种类统计等

教育经历

中英语言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广告翻译语言 商标

作为文化产物,广告受到语言的直接影响。因此,译者不仅需要坚实的语言基础,还要深刻地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英语言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中英语广告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语言选择上的不同;中英语广告在单词发音上差异。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很好地掌握广告翻译的技巧。

一、中英语广告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

沈小龙先生曾说过:“西方语言以规则为主导,而中国却以人为主导。”换句话说,汉语是一种注重含义的语言,语法规则相对自由,句子也很随便。词汇量可多可少,段落也是多变的。而对于西方语言来说,在整个语法和句子构成中占主要地位的动词和动词短语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比如说,诺基亚的广告语“connecting people(科技以人为本)”,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句子,只是由一个谓语和名词构成的,语法结构也很标准、简单。然而,这两个词非常重要,它们向人们清晰地表达出这个产品要向消费者传达的感觉。但是它的语句结构却是不能变的。当翻译成汉语时,要将“科技”这个词加入其中,这就再一次强调了人类语言结构艺术的重要性。

中国的广告中往往会加入许多修饰语,这些修饰语的重点都放在情感表达上。与之相反,英语广告的表达非常简单,它的重点放在信息传递上。例如:“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洁白如雪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红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艳媲美;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

当上面的文字被翻译成英语广告时,要考虑语言结构的不同,原句中描述性语言被删除掉。文字翻译如下。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abundance of osmanthus tree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infus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

汉语在结构变化上非常丰富,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它的艺术表达,语句的结构经常改变;但是英语在结构上相对固定化、标准化,此外,英语还可以用极简的句子表达。

二、中英语广告在语言选择上的区别

在描述事物时,汉语是具有想象力的,而英语是比较实际的。中国人擅长通过“写”来表达感觉,运用华丽的辞藻来表达对美丽事物的欣赏和爱慕。在中国广告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描述性的词语,像“高级的”“完美的”“特别的”“难以置信的”等。这些描述性的语言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消费者会对产品越来越感兴趣,具有更好的宣传效果,而且也达到了说服消费者去购买的目的,但是这其中也有很多夸大的成分。在英语广告中,经常会用到“good”这个单词。英语广告中的词语重点是要描述出产品的实际信息,而且指出这个商品的优点和缺点,更注重事物的权威性,选择的词语也是比较客观而理性的,結构也非常简洁。例如,麦克斯维尔咖啡的广告语是“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雀巢的广告语是“The taste is great(味道好极了)”。

三、中英语广告在单词发音上差异

广告在发音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商标的翻译上。商标是商品的名称,然而商品本身的名称很难表达出其魅力和期望。

比如说,“puma”是一个运动服饰的品牌,它的中文名字翻译成“彪马”,与其文字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彪马”的发音和“puma”很接近,而且“彪马”将“puma”的含义更好地表现出来了,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然而文字的翻译就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商标的翻译具有至关重要的实际意义, 商标的作用就是为了让消费者直观地了解商品的品种及特色,而商标本身通常就是一则最为简洁的广告。所以,译文必须要很好地体现出产品的特色。如Colgate品牌牙膏,以其创始人的名字来命名,没有体现出产品的特点,而它的译名“高露洁”,一个“洁”字就突出了产品的特点。其他翻译策略大多不拘于传统的翻译套路,大胆创新。但翻译始终与产品相关,所以商标再离奇古怪,都始终不能离开本商品,要不然商标翻译就没有意义了。

好的广告翻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内涵很丰富,能够体现出产品的特色;它易记、易读、易懂,能够激起消费者们的购买欲望;同时它也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形象生动;它是商品的卖点,够拓宽语言学研究空间,丰富语言学的内涵,也能够促进语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

[2]顾云峰,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D].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2004.

浅析谷歌翻译中英翻译的优缺点 篇7

关键词:软件,翻译,科技,社会

1 引言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谷歌中文英文翻译的研究, 比较了谷歌翻译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应用以及一些需要避免的错误和麻烦。虽然谷歌翻译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文本翻译, 但由于机器翻译毕竟有别于人工翻译,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谷歌翻译所给出的参考译文, 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谷歌翻译的优缺点, 同时也能说明谷歌翻译的重要性以及对谷歌翻译用户的影响。

2 谷歌翻译的背景

1998年, 谷歌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在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宿舍里发展了一个新的在线搜索引擎。然后, 信息搜索者迅速传遍世界各地。随着雅虎、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出现, 现代人已成为“搜索一代”。谷歌公司的翻译软件计划于2010年初逐步出现。谷歌翻译负责人弗兰兹奥兹在讲话中指出, “在未来几年翻译成为可能”。谷歌的翻译应用程序就像其他的各种程序一样, 它能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但不能实现语音的实时翻译。谷歌网站的翻译工具实际上是针对谷歌测试的在线网站翻译服务和版本的程序。

3 谷歌翻译的优点

谷歌翻译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产品。只要有互联网, 你可以注册一个免费账户。谷歌翻译并不需要很高的前期投资。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翻译。由于它是一个基于浏览器的应用程序, 它也是一种主流的浏览器, 它的兼容性极好。因此, 使用谷歌翻译对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没有任何要求。不管苹果的操作系统或是微软的操作系统都可以使用谷歌翻译来翻译。

3.1 语言的多语种翻译

谷歌翻译可以被广泛使用的计算机和手机。在这个时候, 谷歌已经更新了其安卓版的翻译软件。谷歌已经用了中文、日文、韩语翻译功能的照片。它还可以支持某些种类的文字语言。它还可以为某些语言的翻译提供一些不常用的语言。

3.2 快速翻译的内部转换

谷歌翻译功能很简单, 很容易使用, 即使用户不知道相关的翻译记忆和术语的操作, 仍可容易的获得帮助, 这是因为谷歌翻译已经有了长期的翻译记忆积累。谷歌翻译可以共享翻译记忆和术语数据库。谷歌翻译全面提升技术与资源共享。随着全球用户不断增加, 谷歌翻译的全球记忆将越来越频繁地扩大。谷歌翻译是时效性的。它可以实现许多电子翻译软件的实时协同项目。谷歌翻译中的多个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一个文档中方便地通过互联网连接和翻译。谷歌翻译转换界面, 实现翻译表在源语和目标语中的作用和效果, 段落格式显示完美结合。用一个简单的界面, 可以看到源语言文档的段落格式效果。它还可以随时享受到相应的翻译的方便。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超越了许多传统的电子翻译软件界面。这可以被看作是电子翻译软件界面设计中的一个新趋势。

4 谷歌翻译的缺点

当使用谷歌翻译功能时, 只能进行全文翻译。当我们需要进一步审视一词的意义, 只有鼠标移动到翻译结果看原版, 结合关键词语意义的理解, 这是不方便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谷歌在评估过程中多次出现无法打开的情况。

4.1 文字含义的不准确

虽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不断进步,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目前机器翻译的水平远远不能取代人工翻译。谷歌翻译中存在语义的缺陷。谷歌无法完全表达文章或句子翻译中的意思。有时频繁引起语句不流利。部分语音识别能力较弱。它可能会导致动词对象关系混乱。讲话的一部分是不正确的, 也就是说词义的失真。

4.2 语法错误。

谷歌翻译过程中存在一些语法错误。特别是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谷歌翻译文本的不同文本的对比。例如, 有一些介词短语的不完全和主体是不正确的, 主谓颠倒错位等。这些在翻译过程中给译者带来了许多麻烦, 对翻译的翻译有着不好的影响。翻译的词词意不搭, 然后语法结构也有错误。匹配度不准确。数据库项目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翻译工具也不能在短时间内给出恰当的翻译。在同一时间, 因为在互联网上英语是最新的语言, 所以网页的链接会影响到双向翻译的匹配程度, 因此中英文翻译一直是谷歌的一个薄弱环节。

5 结论

谷歌翻译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是, 译者不是人工翻译搜索引擎, 没有掺杂翻译情感。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文本与标准文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 我们使用的过程中也可以找到它带来的知识的系统和掌握的数量正在不断升级。对于谷歌中文到英文翻译的过程中, 对词汇的整体分析还比较全面。所以我们只需要做简单的版本的修改和词汇、语法微调的话, 就可以得到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文本。它可以节省时间, 降低翻译成本。因此, 谷歌翻译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不依赖于电子词典和网络搜索引擎, 但更珍惜它们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周海中.机器翻译五十年[M].中山大学, 学术论文研究, 1992.

[2]朱晓宁.基于语言学知识的机器翻译自动评价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1.

[3]冯威.译著质量:一个死角[J].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5, 37.

[4]王鸣阳.谈科技翻译质量[N].中华读书报, 2002.

论翻译教学中英语长难句的翻译 篇8

1) 句子偏长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存在很大差异。英语重形合, 以形制意, 注重形式接应, 要求结构完整。其句子主干突出, 在复杂句中, 通常先把句子的主语和主要动词竖起, 再运用各种修辞语或连接词把其余各种成分挂靠上去。英语修辞语位置相对灵活, 前置后置, 十分有利于句子的扩展, 句子常繁复冗长。汉语重意合, 以意驱形, 较少受语言形态变化形式的束缚, 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汉语表达, 多借助动词, 按逻辑顺序, 或动作发生的顺序, 层层铺开, 逐层交代, 句子常短小精悍。

例1:I, Yang Yuanjing, who graduated from Nan Jin Normal university,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university in China, who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now, love you, who are respected by people that have firm belief that...

分析:原文是由42个单词构成的长句, 整个句子的主句是I love you。I为主语, love为谓语, you为宾语。剩余成分是由三个who, 一个which, 一个that连接的定语从句做后置定语, 分别修饰其前面的先行词I, China, you, people, Nan Jin Normal university;同时句中还有一个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 解释说明抽象名词that的内容。

2) 成分复杂

汉语动词比较活跃, 一个句子里可能出现多个动词, 而英语句子中只能有一个动词或几个并列的动词来充当谓语, 多余的动词需进行词类转换, 变成非谓语动词、介词短语或放入了从句中。介词短语和非谓语动词及三大从句的综合运用增加了句子的复杂性, 从而加大了句子分析的难度。以从句为例, 从句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同时也是整个句子的成分, 而从句中的某一成分又可能由一个完整的句子构成, 如此反复, 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例2:The Chinese who want to go to American where, they said, they can seek freedom pursing by many famous western writers who were thought leaders in 1960’s try their best to learn English, the most popular language in the world, used by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all orders of society, both in and off class..

分析:句子主干是The Chinese try their best to learn English, 第一个who修饰先行词the Chinese, they said做插入语, pursing by....为现在分词做后置定语, 修饰writers, 第二个who修饰先行词writers, the most popular language....为English的同位语, used by...为后置定语修饰language, both in and off class为介词短语做learn English的地点状语。

3) 分隔结构

英语句子的分隔结构是影响英语长难句分析的又一障碍。按照一般语序规则, 语法关系密切的两个成分应该是紧挨在一起的。但实际行文中, 为了使语义保持严密, 防止产生歧义, 或保持句子结构平衡, 避免头重脚轻, 往往打破了原有语序, 将本应挨在一起的两个成分, 如主语与谓语, 谓语动词与宾语, 定语与被修饰之间插入其他成分。一般情况下, 分隔结构本身不难辨认, 但当被分隔的部分相距较远、句子较长且成分较多时就容易造成分析障碍。因此准确判断分隔结构就成了理解这类句子得关键。

例3:In the first two chapters a short sketch will be given of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diplomatic practice ans theory.

分析:被修饰的主语a short sketch有较长的介词短语-of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diplomatic practice ans theory作定语, 句子的谓语是被动语态, 后面没有状语, 这时将定语移到句末, 平衡句子结构。

2长难句翻译中常见的问题

1) 语法知识不完善

句子是受语言规则制约的, 符合语言规则的句子就能正确地传递信息, 违反语言规则的句子传递信息时就会出现错误。把制约句子的规则互相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系统, 这就是语法。语法分析在长难句翻译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译者熟悉五种简单句型和九种句子成分就能相对轻松地找出句子主干和各分句的主干, 从而将长难句分隔成简单易懂的短句。如果译者熟悉三大类从句的综合使用和各类非谓语动词及介词短语的灵活运用就基本能弄清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但英语语法的抽象性和系统性很强, 译者很难掌握完整的语法知识, 特别是一些特殊规则, 如强调结构、倒装结构、比较结构, 这就给长难句的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

2) 思维差异不敏感

长难句的翻译, 除了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 还应充分考虑两种语言间的思维差异。奈达认为:“笔译与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 往往不是因词语表达不当而造成的, 而是因错误的思维假设导致的”。对于同一事物, 思维方式不同, 语言表达方式也会不同。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句与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成分是否保留的差异;句子重要信息置于次要信息之前还是置于次要信息之后的差异;修饰语放在中心成分之前还是之后的差异。语言差异决定了语际转换中句序调整的必要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注重词汇、语法的研究, 而忽视思维差异的影响。

3) 语义表达不严谨

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表达原文的过程, 大体上可以分为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过程。理解是前提, 表达是关键, 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表达的正确。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在进行长难句翻译时, 语义表达总是不够严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意性差。传意性是把原文的意思用译语传达给不懂原文的读者。而学生在翻译时总是倾向于把原文的每一个词都翻译出来, 而不是把原文真正的意思准确的表达出来;2.可接受性差。可接受性是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如何, 是否能完全理解译文。由于中文思维的影响, 学生翻译时总是摆脱不了原文结构的束缚, 译文读起来别扭, 翻译腔浓, 感觉是为了翻译而翻译。3.相似性差。相似性指译文与原文相似, 主要在形式、文体、风格方面相似。学生在翻译时, 由于词义选择不严谨, 修辞手法不熟悉等原因, 将抒情文翻译成说明文, 说明文翻译成应用文的情况频频皆是。

3长难句翻译步骤及方法

英语长难句都是语法结构复杂、修饰成分较多、内容层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句。要想快速准确的翻译出长难句, 就必须要拥有清醒的翻译思路和一定的翻译方法。基本步骤和翻译方法以例4为例。

1) 削去枝蔓, 找出主干

刘宓庆指出:“英语句子都有一个严密的SV提挈结构”。因此, 无论语句多长, 结构多复杂, 我们都可以先从句子的主干入手, 为句子进行第一层剖析, 找出主干, 统领大意。本文所讨论的主干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和补语, 包括五种简单句型:主谓 (不及物动词) ;主谓 (及物动词) 宾;主系表;主谓宾宾;主谓宾补。

例4:The school report released at the conference, that ended on 12 August, insists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our school will depend more on the good insight of our leaders and the hard working of our teachers than the endless help given by the government.

分析:本句话的主干为主语+谓语+宾从结构:the school report…insists that, 其中school report为主语, insists为谓语, that是insist引导的宾语从句。

2) 确定单位, 各个击破

分析完句子主干, 接下来就要运用形态手段, 围绕句子主谓结构对句子的其他成分逐层分析, 逐层理解。一般来说, 确定句子有多少个意群单位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1、找句子中连接词的个数, 有N个连接词, 句子就有N+1个意群单位 (注意省略连接词的情况:如That在定语从句中做宾语或that引导宾语从句) 2.找句子中谓语动词的个数, 有几个谓语动词就有几个意群单位 (注意误将过去分词看成谓语动词的过去时) 。当然, 当句子中存在独立结构或是复杂分词做状语时, 也可以将他们看成一个独立的单位。

确定好各个意群单位后, 就要弄清楚各个意群之间的逻辑关系, 为语义表达做准备。英语句子主次分明, 具有以形制意的形合特征, 大多数逻辑关系比较明显。但有些从属连词用法多样, 可引导几种从句, 当不能从意义上判断该连词引导的是哪类从句时, 一般可根据其前面的单词词性来判断。一般来说, 句中有it做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 从句就是主语或宾语从句;放在介词和及物动词后面的都是宾语从句;放在系动词和一些相当于系动词的词后面的都是表语从句;放在具体名词或代词后面的从句都是定语从句;放在抽象名词后面, 且在从句中不充当成分的都是同位语从句。

弄清意群逻辑关系及意群成分后就要将各个意群单位短句用另外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 为下一翻译步骤做准备。

上述例4可分为4个意群:

1The school report…insists that...;

2 (the school report) released at the conference;

3that (=the conference) ended on 12 August;

4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our school will depend more on the good insight of our leaders and the hard working of our teachers than the endless help given by the government.

分析:第一个意群为为句子主干, The school report…insists that…;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第二个意群是过去分词做独立结构, 逻辑主语为the school report;第三个意群为定语从句, that指代的是the conference;第四个意群是由more...than引导的一个比较结构。

各意群译成汉语为:

1该学校的一份报告坚持认为……;

2在这大会议上披露了一份报告;

3这次大会在8月12日结束;

4该学校的全面发展主要取决于学校领导的好眼光和学校教职工的努力工作, 而不是取决于政府部门的频频救济。

3) 调整搭配, 重新组合

在翻译时应该做到“得意忘形”。“得意”就是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 从而“得其意”;忘形就是在表达的过程中, 摆脱原文结构的干扰, 做到“忘其形”, 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中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 其句子结构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如果我们总是按照原文的顺序亦步亦趋, 对号入座翻译, 译文肯定带有浓浓的翻译腔, 甚至使读者不知所云。所以, 在翻译长难句时, 要对译文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就英语长难句的翻译而言, 一般可以采用四种方法对语序进行调整:顺序法、逆序法、分句法和综合法。当原文的逻辑关系与汉语逻辑关系大致一致时, 可以按照原文的顺序翻译。当原文的逻辑关系与汉语逻辑关系不同, 甚至完全相反时, 必须逆着原文顺序翻译。当英语长句的主语与修饰语之间关系并不密切时, 可以按照汉语倾向于使用短句的习惯, 把部分从句或短语转化成句子, 分开叙述。为了使语意连贯, 有时需要适当的增加或减少词语。当英语长句子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方法都不理想时, 就需要仔细斟酌, 按照时间先后, 或按照逻辑顺序, 主次分明, 顺逆结合地对整个句子进行综合处理。

分析:

上述例4英语原句的叙述顺序是:先说某次会议上干了什么, 再说会议结束时间。而汉语的叙述的顺序一般是:先说会议结束时间, 再说会议上干了什么, 最后阐述事情的具体内容。

为了译文符合汉语逻辑, 需将原文语序进行适当调整:3这次大会在8月12日结束2在这次大会上披露了一份报告1该学校的一份报告……坚持认为……4该学校的全面发展主要取决于学校领导的好眼光和学校教师的努力工作, 而不是取决于政府部门的频频救济。

4) 核对原句, 润泽译句

核对过程是理解与表达的进一步深化, 是对原文内容进一步核实以及对译文语言的进一步推敲的阶段。我们在翻译时尽管十分细心, 但译文难免会有错漏和字句欠妥的地方。因此核对是长难句翻译时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对译文修改润色。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短语、句子、修辞、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有时在英译汉时无法将原文的每一个词都转换成汉语中的对等词, 因而就有必要做某些增减, 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再则, 由于不同题材的文章, 用词风格也不尽相同, 比如应用文语言一般较简洁、朴实、准确, 而文学作品语言较生动、形象、含蓄。在翻译时如果“望文生义”或是把英语单词或词组按字面意思翻译出来, 就会使译文不伦不类, 晦涩生硬, 因此, 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 按照汉语的习惯选择适当的词义或加以引申, 以求更确切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本环节通过对原文的反复推敲和对译文的修改润色, 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 力争达到信, 达, 雅的翻译标准。

上述例4通过润色, 译文为:

在8月12日结束教职工大会上披露了学校的一份发展规划报告, 该报告反复强调学校的全面发展主要取决于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和学校教职工的兢兢业业, 而不是取决于政府部门的频频救济。

分析:译文将32这两个短句进行了整合, 翻译成了一个句子, 并根据上下文, 强调了 (教职工大会) (发展规划) 报告;将14两句话整合为一个句子, 为了避免重复, 将“大会的报告”, 改译为“该报告”, 并将insists改译为“反复强调”而非“坚持认为”, good insight和hard working改译为“高瞻远瞩”和“兢兢业业”, 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参考文献

[1]王丹.奈达论翻译[D].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7.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9.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2.

[4]刘俊子.英语长难句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郑素杰.析长难句的翻译[J].语文学刊, 2007.

中英被动句式对比研究及翻译 篇9

1 国内被动句式的研究动态

被动句式的叫法甚至也有很多种, 被字句、被动句、受事主语句, 这都说明了对汉语被动句式的研究在不断地递进和深化中, 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被动句式的概念界定, 在理论上, 应该但不局限于“被”字作为助动词、或者叫次动词、也有叫作介词的出现, 还需要对应相对的语言环境、语义环境、语言色彩、语言功能;应该但不局限于单纯的助词“被”字, 还有包括介词“叫”、“让”、“给”、“为·……所”等;应该但不局限于有显性助词的出现, 还应该包括活用、省略以及不可以称之为被动句式但含有被动意义的句式。

1.1 黎锦熙老师的观点

黎锦熙老师是最早论及“被”字句的前辈之一。他在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 对“被”字的词性概括为两种:一是做介词, 用在副位实体词前面;二是做助词, 用在实体动词前面。在现代汉语界别内, 对“被”字的研究, 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备受后人推崇。

1.2 吕叔湘老师的观点

《中国文法要略》, 是吕叔湘老师对汉语语法的重要论述, 他从动态的角度, 结合语用学的实例, 对照研究了“把”字句和“被”字句, 讲解了“被”字在口语中的替代用法, 即可以用“让”、“叫”等来做替换, 丰富了被动句式的研究视野。

1) 吕叔湘和朱德熙老师在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中, 指出了“被”字句的进化, 也就是说, 在古代汉语中, “被”字句的使用, 是有严格限制的, 但随着英语的影响, 这些限制也在慢慢的消弭。

例如:“他被哈佛大学录取了。”“被录取”是喜事, 并没有在主观意愿上受限;同时, 也没有形式上的受限, “哈佛大学”也可以省略。

2) 《现代汉语800词》, 是吕叔湘的又一力作, 这一次, 他明确地把“被”划为“介词”, 用于被动句式, 引进动作的“施动者”, 这时前面的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同时, 吕叔湘老师界定了4种被动句式的形式。“被”后加单个动词;加宾语, 但有受限条件;加“所”再加动词;加“把”再加动词。

1.3 王力老师的观点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书中, 王力老师以西南联合大学的讲义为蓝本 (1940年) , 后集结出版的《王力全集》中, 有3卷中, 专门辟出章节, 对被动句式做了阐释, 是比较权威的一种观点 (2015, 中华书局) 。这3卷书分别是《汉语语法纲要》、《中国语法理论》和《中国现代语法》。

1) 叙述句有主动式和被动式的分别。谓语所叙述的行为系出自主语者, 是主动式;谓语所叙述的行为系施于主语者, 称作被动式。

例如:“你被他打了。”

“你”是主语, 而“打”的行为是施于“你”的。

也就是说, 凡叙述词所表示的行为是主位所遭受者, 叫作被动式。 (王力, 汉语语法纲要, 141页) 。

2) 另外, 主动式和被动式强调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例如:主动式的“他打了你。”强调的是“他”;

被动式的“你被他打了。”强调的是“你”。

3) 被动式只是一种特殊的形式, 大多数的时候, 我们还是以主动式为主。这两种句式的意义不尽相同, 所以有时候是不可以互换的, 这一点和英语略有不同。换言之, 被动句式在汉语中的用途稍显狭窄。

例如:“我读书”, 不能说成是“书被我读”。

“我爱你, ”不能说成是“你被我爱。”

4) 汉语的被动句式在通常意义上, 所叙述的只是不如意、不开心、或者是不期望的事儿, 像是受欺负、受欺骗、受损害等, 这些比较负面的事儿, 才会用到被动句式。

例如:“我们被人欺负了。”/“老太太也被风吹病了。” (红楼梦)

所以, 从这个角度, 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有一些句子, 为什么是病句, 听起来不是那么舒服。

例如:“她被赏了5块钱。”

这是个好事, 所以汉语中一般不用这样的被动式来表达, 而多采取主动式的叙述方式。

5) 除了“被”字, 表示被动的词还有“叫”、“为……所”、“于”等。

例如:“叫有学问的人听了, 反而笑话。” (红楼梦)

“宝玉一个人倚在那里, 却为一支海棠花所遮。” (红楼梦)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

6) “被”字的省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主事者没有说出的必要, 或者说不知道是谁;二是主语为无生命之物, 也就没有主观意愿了。

例如:“孩子吓得直哭。”/“教的曲儿唱不得。”

1.4 萧斧老师的观点

萧斧老师特别指出, 被动句式还有一种意义, 是中性的, 没有感情色彩的藩篱, 这一点, 和王力老师的观点不大相同, 应和了古希腊语系里的中间态 (middle voice) 的意思。

例如:“海面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

1.5 唐钰明老师的观点

把“被动句式”的发展历史, 勾勒的明明白白——萌芽于春秋战国, 发展于秦汉, 在六朝时期加快了进程, 中兴于唐代的口语中。还指明了被动句式带宾语, 是唐代以后的事情;而与主动句相结合, 还得从宋朝开始算起;至于长短句的分化, 就是元明清3个朝代的功劳了。

2 国外被动语态的研究动态

2.1 叶斯柏森的名著《语法哲学》

1) 丹麦人叶斯柏森的名著《语法哲学》, 近百年来, 一直被视作语言学的名著。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品”学说, 首品 (prima⁃ry) 、次品 (secondary) 和末品 (tertiary) , 对应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

在这本专著中, 他还明确了了古希腊语系中除了主动语态、被动语态, 还有中间态。但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很清晰, 有时候只是一种反身式 (reflexive) (语法哲学, 166页) 。而当它们有区别的时候, 是通过动词的形式来显示的。

随着近现代英语中“系词”加“动词过去分词”的形式表示被动语态, voice已不太适应了。

2) 同时, 叶斯柏森强调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指出了结构范畴 (syntactic categories) 和观念范畴 (notional categories) 。

例如:He sells the book.这时, sell是观念上的主动, book是目的语。

The book sells well.这时, the book是主语, sell是观念上的被动。

3) 关于被动语态, 叶斯柏森认为, 在文章中, 到底是用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 是要和“首品”的观点一致的。也就是说这两种说法都不是多余的, 只不过关注的焦点不同罢了。

例如:Jack loves Jill./Jill is loved by Jack.

对比来看, 汉语被动句式中的“被”字, , 和英语被动语态中的“by”是不相同的。在汉语中, “被”字带有“不好”的意思, 它可以和叙述词重新组合, 转化为“次品”, 这在英语中是不可思议的。

例如:He is killed by them.

但是:a by killed man≠一个被害的人。

2.2 房德里耶斯的观点《语言》

法国人房德里耶斯在1925年出版了译本专著《语言》, 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在这部专著中, 作者提出了语言在社会环境中, 不断进步的观点, 而且在书中把句子分为判断句、描写句和叙述句。

他认为任何一种句子里都包含“义位”和“形位”两部分:“义位”表示词汇意义, “形位”表示语法意义。当然, 他的观点中, 也不乏对被动语态的观点:在某一种情况下, 主动和被动是平衡和混淆的;在另一种情况下, 被动型是胜于主动性的。 (123页)

例如:玛丽爱保罗。/玛丽看见保罗。

这两个句子看作主动可以, 看作被动也可以, 但是, 不可以把语言上的感觉, 等同于身体和精神上的感觉, 这里的主动和被动不能混为一谈。

3 英语语法教材中对被动句式的定义

1) 上海译文版本的《新编英语语法》 (上册, 64页) , 界定的主动句变被动句的转换规则是:

SVO (A) , SVo O, SVOC等结构中, 宾语移做主语, 然后谓语动词由主动结构变为被动结构, 即采用助动词be的一定形式+主动词的-ed分词形式。

例如:①We saw him in the street./He was seen in the street.

②We gave him some books.

He was given some books./Some books were given (to) him.

③She painted her house pink./Her house was painted pink by her.

在这本语法书中, 特别强调了主动词为及物动词的情况下, 谓语动词才可以转化为被动结构。所以, 主动变被动只限于SVO (A) , SVo O, SVOC这几种句型。

2) 外研社版本的《新概念英语》中 (第二册, 14-15页) , 对被动语态的定义是:当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时, 是被动语态。

①有时有by引导的状语从句, 有时没有。

例如:This drama was written by Shakespeare./I was born in1977.

②及物动词可以用作被动语态, 因为及物动词有宾语, 把宾语变为主语, 句子就可以改为被动语态。

例如:Tom killed two birds./Two birds were killed by Tom.

③不及物动词若与介词结合可构成成语动词, 这时就可以有宾语, 因而也就可以用于被动结构。

例如:She took care of the boy./The boy was taken care of by her.

④由情态动词等构成的谓语也可以用于被动结构。

例如:They must do it right now./It must be done right now.

⑤非谓语动词, 由于不是谓语, 不能改为被动语态, 但可改为被动形式。

例如:He has nothing to do today./There is nothing to be done today.

3) 青岛出版社的《英语语法手册》中, 被动语态是出现在动词的词条下。着重分了以下几个部分讲解被动语态:

①不知道或者没有必要指出执行者。

例如:在我市将建许多大楼。

Many buildings will be built in our town.

②需要或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History is made by the people.

③动作的执行者有比较长的修饰语。

例如:这个计划受到了愿意有较多机会讲汉语的那些人的支持。

The plan was supported by those who wished to have more chance to speak Chinese.

④基于礼貌不愿意说出动作的执行者。

例如:请你开会。

You are requested to attend the meeting.

⑤没有主语的句子常用被动语态。

例如:禁止吸烟。

Smoking is not allowed。

⑥同时, 这本书指出了主动语态不能变为被动语态的情况。

当宾语是反身代词或相互代词时。

例如:丽莎能自己做这个。Lisa can do it herself.

我们应该互相帮助。We should help each other.

当谓语是表示状态的及物动词时。

例如:她的钱只能为维持她一个月的生活。

Her money can last her only a month.

当宾语起状语作用, 表示数量、重量、程度、大小时。

例如:这本字典重3公斤。The dictionary weighs three kilo⁃grams.

当宾语是不定式或动名词时。

例如:我们喜欢周六晚上打牌。

We enjoy playing cards on Saturday evening.

感官动词表示状态或结果时。

例如:姑娘微笑着表示感谢。The girl smiled her thanks.

树叶变黄了。The leaves have turned yellow.

4从中英对比翻译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的被动句式

《傲慢与偏见》至今至少有五个中文译本, 其中王科一的译本是最早的译本, 初版于1956年面世, 后修订于1980年, 孙致礼最新译本是在2008年出版的, 被国内公认是上佳的译作。因此我们从这两个译本中摘取被动句进行对比研究。

1) I wish with all my heart she were well settled.

翻译一:我诚心诚意地希望她好好儿攀门亲事。

翻译二:我衷心希望她能嫁个好人家。

上例中的两个版本译文在大意上能体现原作的情感。但是译文二体现出来的表达语气能肯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而且语序通顺, 并没有翻译成汉语的“被”字句。

2) …he was caught by their easy playfulness.

翻译一:……可是她那落落大方的爱打趣的作风, 又把他迷住了。

翻译二:……可他又被她那大大落落的调皮劲儿所吸引。

翻译一强调的是“她”, 而翻译二的侧重点在“他”, 所以表达的效果不同。但是, 如果通读原著, 此处上下文是对于“she”她的描写, 所以在汉译的时候, 应该遵循语境和原著作者的表达意图, 仍旧以“她”作为译文的主语。综上, 翻译一更能体现原著的表达意愿, 使上下文连贯。

3)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翻译一:凡事有钱的单身汉, 总想娶位太太, 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道理。

翻译二: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 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比较而言, 王译更能体现原文的反讽语气且幽默, 特别是“凡事”与“举世公认的道理”相对应, 强调所谓客观公理得绝对正确性, 而孙译过于简洁凝练少了原文的讽刺意味。

4)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翻译一:这样的单身汉, 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 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 见解如何, 可是, 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 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翻译二: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 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 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性情见识一无所知, 却把他视为自己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翻译一明显用了很多增词及四字词语, 比如转折关系词还有“is well fixed”翻译成“根深蒂固”更具体, 更有韵味。而翻译二则更简练, “he is considered”译为“把他视为”更是把被动翻译为了主动。

5) He was excessively disappointed.

翻译一:哪里料到反而叫她大失所望。

翻译二:现在却大失所望。

翻译一的“叫”字, 显示出动作承受者“她”的感情色彩, 突出了该事件是出人意料之外的, 此处翻译成带有“叫”字的汉语被动句十分贴切, 符合汉语习惯。

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汉译本中选取的语料所做的对比分析, 结合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异同点, 得出结论:被动句的汉译是翻译实践当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部分。在翻译实践的高级阶段, 更要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和表达上异同, 译文要符合相应民族的思维和审美习惯。在翻译实践当中, 不仅仅要完成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要进行思维方式的对换。

5 结束语

从甲骨文开始, 到秦汉文化, 再到明清小说, 乃至近现代汉语, 有关汉语被动句式的学说理论, 还应该说明的节点有很多, 也有很多的理论仍在不断地更迭交替中日趋完善, 这也正是语言的魅力之所在。尤其是放在“中英对比翻译”的角度来审视, 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也很有意义。

外贸工作中英语商标的翻译 篇10

1 英语商标的翻译要讲究方法

不同行业的翻译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商标翻译也不例外。商标的总体特征是高度浓缩, 好的商标翻译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商标翻译在词汇上富有新颖和创造性, 通常仅仅一个或几个单词, 却形象、生动。在翻译英语商标时, 既要准确传达出产品的性质, 同时要处理好英语文体风格, 采用各种翻译技巧, 以遣词造句的简洁、生动为翻译标准, 恰到好处地表达商标的特征。下面介绍一下英语商标翻译常用的几种方法:

1.1 直译法

直译法, 即直接将原文字面意思译出。直译是英语商标翻译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有不少优点, 例如通俗易懂, 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所以直译广为译者采用。这种方法能拉近消费者和产品的距离, 引发他们的联想, 增强了产品的魅力, 同时还保留了原商标名的文化特征。如, Apple──苹果、Swan──天鹅、Nescafe──雀巢、Camel──骆驼、Ivory──象牙。

但是, 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英语单词有时晦涩难懂, 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 有时甚至事与愿违。所以, 如果不顾场合条件, 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 一味追求直译, 就必然闯红灯, 进入误区, 造成误译。直译之所以有误区, 是因为语言的形式与内容, 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时不统一;另一方面, 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 造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少人批评过直译硬译, 指出过直译有局限性, 但是直译到底有哪些局限性, 它都表现在什么地方。英语直译有误区, 明确这些误区, 就要在翻译中避免一些错误, 就可在直译行不通的地方采用意译。

1.2 音译法

音译法, 即将源语的发音形式转换成目的语的发音形式。它是英语商标翻译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音译法能使产品保持原有的特色, 同时让消费者体会到异国风情的味道。比如, Motorola──摩托罗拉、Audi──奥迪、Siemens──西门子、Gillette──吉列、Robust──乐百氏、Simmons──席梦思、Haier──海尔、SHARP──夏普, 都是家喻户晓的商标, 翻译者巧妙地运用了音译法来宣传产品。

1.3 谐音取义法

谐音取义法, 即将与原文发音相近的谐音写成有意义的译名。这种翻译方法以音译为基础, 利用语言中文字的多义信息, 兼顾产品本身特点, 引导消费者做出积极联想, 加深品牌印象。谐音取义法是极其常见的一种英语商标翻译手法。如, Robust──乐百氏、Giant──捷安特、Sprite──雪碧、Johnson──强生、Benz──奔驰、Avon──雅芳、Pentium──奔腾、Clean&Clear──可伶可俐。

1.4 另类译法

另类译法, 这种译法不拘泥于正统的翻译策略, 翻译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翻译出来的东西看似离奇古怪, 却能自圆其说, 因毫无规律可循, 故称其为另类译法。如:Ball Mall香烟, 译为“顺”牌, 此商标无论音译与意译都与“顺”沾不上边。“原来‘Ball’与‘波’谐音, ‘Mall’与‘殁’谐音, 于是‘Ball Mall’就成了‘波泊浪殁’, 也就是大海风平浪静了, 于是在海上航行的船就‘一帆风顺’了。”于是得名“顺”牌。美国的“Duracell”电池, 是由“durable cell”合成的, 喻其产品电量充足, 经久耐用。而汉译“金霸王”是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的形象来推销产品, 创意贴切独特。“著名的丹麦Kieldsens曲奇, 在进驻中国市场时并没有简单地音译为‘奇新’而是以其外包装‘蓝罐’为名, 赢得不少赞叹。此举不仅体现了译者大胆创新的作风, 而且将Kieldsens的营销策略瞄准中国市场中档礼品的空挡, 以醒目的蓝色罐头包装作为广告促销的一大卖点, 发挥得淋漓尽致。”

2 英语商标的翻译要体现产品的特色

商标代表着一种商品, 其作用就是让消费者看到商标就立刻想起这一产品, 起到广告效应, 所以英语商标的翻译尽可能地体现产品的特色。如, 音义结合的商标要比音译和意译的商标给消费者的感性认识更为直接, 更容易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 针对音义结合策略, 就要做到译文能较好地体现产品的特色。如:牙膏品牌Colgate, 商标名为其创始人的名字, 看不出产品的特点, 而音义结合的译名“高露洁”, 一个“洁”字则不仅表明商品类别, 更突出了产品特点。再如宝洁公司的去屑洗发水商标Head&Shoulders, 意思是“头发与肩膀”, 想要表达用了这款洗发水, 头发洁净, 头屑就不会在肩膀上出现。而译名“海飞丝”则突出了洗后没有头屑, 头发丝丝分明, 将产品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消费者心理角度看, 英语商标的翻译如果采用简单易记原则能更加突出产品的特色, 因为人们普遍都喜欢简明扼要的东西。如, 把德国一著名汽车品牌Mercedes Benz译为“默塞得斯·本茨”很难让消费者把它的名字记下来, 现译为“奔驰”体现了产品性能且达到简单易记的效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商标的翻译能达到这一效果, 其在竞争中肯定处于有利的地位。如, 洗涤用品Safeguard翻译成“舒肤佳”体现了产品的性质和性能。同时, 英语商标的翻译

摘要: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外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翻译人员应重视英语商标的翻译。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英语商标的翻译问题。

关键词:商标,产品,心理

参考文献

[1]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漫谈[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83.

[2]涂慧娟.商标翻译中的心理文化因素浅析[J].企业经济, 2008, (6) .

中英翻译 篇11

【关键词】中英文学作品 文化比较 翻译

从实践来看,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只有通过有力的翻译,才能尽可能的打破中英文化之间的天然屏障,实现文化之间的有效衔接。中国需要了解西方的文化,西方同样需要认识古老的中国文明,而文学作品成为文化与文明的显性表现,对于中英文学作品及其文化的比较与翻译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大文化格局的构建。

一、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

中英地域的差异决定了中英文化之间也必然存在一定的不同,这种不同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生活习惯、事物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不同会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分析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就需要通过这些要素来具体论证,只有找出不同国度之间文化的不同才能对中英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比较,具体说来,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英在生活习惯上存在不同。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生活习惯都是经过一段时期积累而产生的,是地域特征的现实反映,这种反映会在生活习惯上得到体现,并映射在文学作品中。例如,红色在中国的习惯中常常代表着喜庆,通常在好的时刻采用红色的色调,这是一种古老的习惯。而在英语文化中,“red”仅仅代表着色彩,并不具备其他更为深刻的涵义。再例如,“老”在中国的习惯中不仅是陈旧的象征,还代表着一种经验成熟的表现;而在英语文化中,“old”仅仅是落后的象征。类似的文化都是典型的习惯,是长期的地域沉淀下来的文化不同,这也是在具体的文学作品翻译中应该把握的问题。

2.中英在事物认知上存在不同。中国人对于事物的认识方式也与英语人存在的不同,中国对于事物的认识更加注重把所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而应该对于事物的认识则更加注重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只要被逻辑证明了的问题,对与错便不再那么重要了。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中英对于事物认知上的不同之处也能够在文学作品里被体现出来,例如,中国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多的是从表象出发去探索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更侧重正向思维去认知事物;而英语对于事物的认知则更多的是从结论去找原因,也就是逆向思维的更多。

3.中英在价值判断上存在不同。价值判断是世界观的现实反映,价值判断与生活习惯和对待事物的认知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中英文化在生活习惯和对待事物认知方面存在不同,显然也决定了二者在价值判断上必然存在差异。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更多的强调集体主义的精神,主张奉献精神,提倡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力量,因此,团结成为中国文化中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重要前提。而在英语文化中,个人主义的思想比较重,常常借助于个人的突出表现来衡量一个团队的成就,这也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能够经常看到。

二、中英文学作品的比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提倡宗教信仰自由,但是不主张把宗教精神无限度的扩张;而在应该文化中受到基督教思想影响比较重,对于其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很强的思想影响。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够从中读出基督教的味道,至少可以说是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客观存在。很多中国的文学作品是对中国现状的客观反映,通过文学作品来发现中国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希望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来引起更多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使问题能够最终得到解决。中英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中英文学作品信仰的比较。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神,尤其是一些古老的文学作品中类似“玉皇大帝”、“龙”这样的神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现实反映,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学创作不难发现,凡是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都被视为正义的象征。而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则用基督教的上帝来反映其宗教信仰,即便是行为主体遵循客观规律来办事,也是对于上帝的交待,就像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找不到第一推动力的来源时需要把这种力量归咎于上帝的推动一样。例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龙是神的象征,经常能够看到,这是古老的中国文明的象征,是正义的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却是一种邪恶,是反面的代表。

2.中英文学作品实践的比较。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注重通过踏实的实践来创造财富,实现人们生产生活的提高,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社会实践行为,并通过这种文学表现形式来反映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现实。而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实践的表现手法上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更多的强调休闲浪漫,常常出现衣冠整洁的绅士的形象,而对于真正辛苦劳作的实践者常常表现为拉着纤绳的“奴隶”。例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牛象征着劳动人民,任劳任怨,甚至把无私奉献也比作俯首甘为孺子牛;而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牛更多的是用来吃肉的,但是,马却是非常勤劳的象征,这也是文学作品中的“牛饮”被翻译成“to drink like a horse”而不是翻译成“to drink like a cow”的重要原因。

3.中英文学作品自然的比较。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有很多自然背景的表述,通过外部的环境来反映作者创作的心境,进而形成客观的社会现实、作者的心境、外部的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统一与共鸣,为故事情节的发生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自然环境基础。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也会有自然环境的反映,这是文学创作的共性要素,但是,在具体的自然要素使用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正向却成了英语文学创作中的反向。例如,中国文学作品中自然界的东风常常是暖意的表示,象征着希望即将来临,感受到东风的吹拂常常是事件将发生转机;而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东风则非常不受欢迎,被认为是不详的征兆,甚至非常让人反感,因此,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有“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而在中国却是东风颂。

三、中英文学作品翻译的实践路径

基于中英文化上不同的存在客观,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宏观把握作者的创作初衷,毕竟翻译只是对作者表达意思的客观反映,而翻译本身却不是文学创作,因此,在进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作品的宏观思路,来进行具体的语言合理转化,还原作品创作的本来面目。具体说中英文学作品翻译过程应该遵循这样的实践路径:

1.要在领会作者本意上下功夫。翻译文学作品的关键是领会创作者的本意,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表述,通常来说,文学作品都具有相对严密的逻辑性,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全面把握作品的核心思路,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统一,以局部为切入点,来通篇组织整个作品的翻译,不能局限于某个结点不放,同时,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为了保证作品内涵的完整性,可以根据实际的翻译需要酌情增加或者删除部分表述,从而达到作品连贯性的目的,让文学作品的原滋原味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出翻译的功底和水平。

2.要根据作品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语言表述。中英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不同,中文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主谓宾缺失的情况,相对而言,英文作品中结构更加完整,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系统的把握,合理配置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对于中文文学作品中主谓宾缺失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的翻译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的语句要素,使语言的表述更加完整,从而实现语义的完整表述,这样阅读者才能够通过翻译后的作品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本意。

3.结合实际的语言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尽管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同属于语言的门类,但毕竟中英文化之间存在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翻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度的语言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具体的作者意图,还原作品最本真的语义。例如,“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s?”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就不能直接翻译成“你看见我眼睛里有绿色吗?”应该考虑到在英语翻译中,“green -eyes”不但有直译的“绿眼睛”(红眼,不瞒)的意思,还有“好欺负”的意思,因此,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就应该选择合适的词汇,翻译成“你以为我是好欺负的吗”?这才是真正的本意。

另外,要根据语言通顺的实际需要来科学表达。文学作品只有通篇阅读才能够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因此,要保证全文的通顺就需要使表达方式得到科学的理顺,该调整先后表达顺序的就需要调整表达顺序,该补充完整的就需要补充完整,该需要显性表达出来的意思就需要显性表达,这样才能够做到舒张有度,使文学作品的韵味在翻译中被有效的体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的美感。

参考文献:

[1]闫文珍.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浅谈[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36-39.

[2]赵德全.中英文学作品在衔接与连贯方面的差异[J].时代文学(上),2010(6):124-125.

[3]丁旭辉,袁洪庚.“谋杀”抑或“重生”: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81-185.

[4]吴琼.试论如何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8-19.

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 篇12

颜色词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的语言又使得颜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颜色词汇很丰富, 它们的产生不是语言学家任意杜撰的, 而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表达的需要, 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 掌握表示颜色的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深层含义, 才能进行更好的翻译。

二、颜色词汇

1、颜色词汇的定义和分类

“Color term”indicates the word which is used to stand for a kind of color.This definition is well known throughout the word, but“color terms do not necessarily mean the same thing as colorful terms.” (肖君石, P173, 1982) 显然, 作为词汇的一部分, 颜色词汇用于写作中则是传递信息。颜色词汇的分类是依据英汉词汇学, 颜色词汇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基本颜色词会和实物颜色词汇。在英语中, 这些词汇例如red, yellow, white, black, green等都属于基本颜色词汇, 汉语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也是这一范畴;另外一些词汇, blood-red, snow-white都属于实物颜色词汇。

2、中西颜色词汇的差异

中西颜色词汇的历史西方颜色词汇多是产生在哲学, 物理, 心理和艺术等领域。而中文颜色词汇的形成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

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在颈脖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 黄的, 绿的, 黑的, 发光的, 立体的, 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 在那里跳, 在那里转…

He felt as if his head were spinning and his eyes swam before a kale endoscope of red, yellow, green, black, shiny, square, cylindrical, leaping, dancing shapes… (张培基P64, 1979)

所以, 颜色词汇的翻译实际上就等同于文化翻译, 这并不简单。

三、颜色词汇产生的因素

许多颜色词来自表示颜色的具体物质名称。各个民族所依赖的具体事物是不尽相同的, 而这些物体之间的颜色也是有差异的。比如, 同样的“棕色”, 英语的brown与bear同源。因为熊 (白熊除外) 是棕色的。汉语与棕色相近的是“褐色”, 则来自古时贫贱人所穿的兽毛和粗麻制成的短衣“褐”。

另一方面, 不同的颜色词在各种语言中, 有可能来源于相同的物质名称。汉语的“蓝”和“苍”原是草原的名称或颜色。英语的green同grass同源。于是, 在翻译颜色词汇的时候, 译者要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 并且适当地运用技巧翻译颜色词汇。

四、颜色词汇的翻译技巧

1、归化

归化, 是指“尽量不干扰读者, 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Venuti, P19-20, 1995)

例如:

他 (祥子) 很想换一份套子, 换上土黄或月白色儿的, 或者足以减去一点喜净劲儿。

He felt like changing the metal work to something bronze or milky in color, to liven it up a bit. (毛荣贵, P36, 2005)

例子中, 月亮和牛奶的颜色都可以指同样的颜色, 但是牛奶色的用法更接近西方读者的思考方式。所以, 当译者遇到翻译困难时, 忠实是第一准则。

2、异化

异化是指的“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 让读者向他靠近”。 (Venuti, P19, 1995)

例如:

宝玉掀帘一跨步进去, 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 身穿蜜合色棉袄, 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 葱黄绫棉裙, 一色半新不旧, 看去不觉奢华。

Lifting this he stepped inside.Baochai was sewing on the kang.Her glossy black hair knotted on top of the head.She was wearing a honey-colored padded jacket, a rose-red sleeveless jacket lined with brown and snow-weasel fur, and a skirt of leek-yellow silk.There was nothing ostentatious about her costume, which was none too new. (杨宪益, 戴乃迭, P84, 1992)

此例中, 蜜合色, 玫瑰紫和葱黄, 被逐字翻译过去了, “honey-colored”, “rose-red”和“leek-yellow”。翻译就是为了交流, 作为译者, 我们必须传达源语中的新鲜事物, 使得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

四、结语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 它能够直接反应出社会变化和文化进步。颜色词汇同样也是这样。通过对颜色词汇的介绍, 还有中英对比翻译分析, 得出文化上的差异是造成颜色词汇翻译困难的主要原因。总之, 颜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只有进一步了解这两种文化和语言, 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促进两者的交流和发展。

摘要:语言中的颜色词丰富多彩, 人们对颜色词的感受不同, 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有时可以对等, 有时是文化空白。本文旨在分析颜色词及其翻译的基础上增强人们的翻译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颜色词,翻译困难,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Venuti,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A Rout Ledge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New York:Rutledge, 1995.

[2]、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3]、郭著章, 李庆生.英汉互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4]、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5]、毛荣贵.译心译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6]、肖君石.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English and Vice Versa.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上一篇:高职校园网站设计德育论文下一篇: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