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双语名言

2025-01-03

中英双语名言(共8篇)

中英双语名言 篇1

Kings go mad, and the people suffer for it.

君王发狂,百姓遭殃。

Kings have long arms.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Knowledge makes humble, ignorance makes proud.

博学使人谦逊,无知使人骄傲。

Learn and live.

活着,为了学习。

Learning makes a good man better and ill man worse.

好人越学越好,坏人越学越坏。

Learn not and know not.

不学无术。

Learn to walk before you run.

先学走,再学跑。

Let bygones be bygones.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Let sleeping dogs lie.

别惹麻烦。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漏天机。

Lies can never changes fact.

谎言终究是谎言。

Lies have short legs.

谎言站不长。

Life is but a span.

人生苦短。

Life is half spent before we know what it is.

人过半生,方知天命。

Life is not all roses.

人生并不是康庄大道。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death.

没有朋友,虽生犹死。

Like a rat in a hole.

瓮中之鳖。

Like author, like book.

文如其人。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

Like for like.

一报还一报。

Like knows like.

惺惺相惜。

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有其母必有其女。

Like teacher, like pupil.

什么样的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

Like tree, like fruit.

羊毛出在羊身上。

believe in yourself.

相信自己!

consider things from every angle.

思考问题要全面。

中英双语名言 篇2

一、推广价值———中国电影, 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主要是中国导演与好莱坞影星的合作。以影片《金陵十三钗》为例, 中国导演张艺谋起用了好莱坞一线男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担纲主演, 并邀请了好莱坞一流的特效和制作团队与之合作;而且, 结合着影片故事情节和人物身份, 大胆地尝试英文对白 (达到了40%) , 如来自美国的假神父约翰、学习过英语的中国教堂的学生们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十三钗”之一玉墨所使用的对白大部分都是英文。这种类型的电影使用两种语言类型主要目的在于横跨中西两种文化以便将电影受众扩大至世界范围。《金陵十三钗》就达到了这种推广的效果。该片于2011年年末和2012年年初在美国十几个主要城市、二十多家影院公映, 获得了第69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第59届美国金卷轴奖和第13届美国金拖车奖等国际奖项。

二、文化价值———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传播

这类影片由于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必然会体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使中外观众互相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 无疑具有文化传播的价值。

如《喜宴》中反映的中西方婚礼习俗的文化碰撞。在影片中, 由赵文瑄饰演的高伟同不敢告诉其父母自己是同性恋并已找到伴侣的事实, 面对父母的来访与逼婚, 选择与租住他房子的中国女画家葳葳假结婚, 在美国只需要领取结婚证就是结婚, 在中国领了结婚证并不是真正的结婚, 而是需要双方摆了酒席才算结婚 (杨凤娟, 2012) 。在观看影片后, 中美两国观众对中国传统婚礼与西方简洁婚礼的不同文化特点一览无余。

再如《刮痧》中体现出的中西方伦理道德的文化碰撞。中国影星梁家辉在片中饰演在美国生活并实现了美国梦的许大同, 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发烧, 在家照看他的爷爷, 因为看不懂美国药品上的英文说明, 便用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其治病, 而刮痧后在丹尼斯背部形成的淤青却成了他在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影片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把法律视为人类的规范体系, 并将之与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令法屈从于礼、屈从于家族伦理 (杨慧, 2011) ;而西方人则注重实证, 无论许大同怎样为自己辩解, 在强调事实与证据的美国法官面前都毫无作用。由此, 中西方文化在碰撞中实现了相互之间的传播。

三、文学价值———三股“热潮”下的文学双语研究

由于此类影片大多改编自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的作品, 则可体现一定意义的文学价值, 以影片《金陵十三钗》为例, 影片放映后, 在观众中引起了三股“热潮”, 即对原著小说作家的深入了解、对原著小说作品的深度剖析、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深层次比较。

1. 对原著小说作家的深入了解

《金陵十三钗》原著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的作品, 如今, 作为著名的海外华人女作家, 严歌苓的作品“总是弥漫着阐释者的魅力” (陈思和, 1998) , 更因其作品多涉及在正史之外边缘部分的历史真实、对于在海外生存的中国人感受到的中西文化差异、特别是在表现人性题材中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 而使得她在中英文两种语言创作中独树一帜, 表现出少有的大气和世界性的眼光。严歌苓的出国游历, 无论对于她个人的写作还是对中国海外华文创作, 意义都不可小觑 (李兆忠, 2010) 。在影片《金陵十三钗》上映后, 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对这位了不起的女作家感兴趣, 并在中国的文学界、普通观众、大学生群体中间掀起了对严歌苓研究的热潮, 国内学术界也涌现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论文, 如潘婉莹的《刍议严歌苓“影视热”原因》;安晓燕的《关于严歌苓作品影视改编的思考》;刘继莲的《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中的创伤记忆与创伤“救赎”》等, 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学术界关于作家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2. 对原著小说作品的深度剖析

这主要是指研究者用中英双语对双语电影进行分析, 即对文学作品各个角度的深度剖析。例如, 大家共同观看《金陵十三钗》的双语对白视频片段, 播放结束后, 研究者先用双语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具体情节;之后, 再重新播放, 可选择适当位置暂停, 如在播放到本来躲藏在教堂里的假神父约翰看到日本士兵欺凌女学生的时候便身穿神父的服装挺身而出说道:“This is a house of the Lord, these are children, you are breaking the laws of men and of God, no soldiers here, you have no business being here, I am the priest and I command you, in the nameof the Father to leave now。” (这里是神圣的地方, 她们是孩子, 你们违反了人道主义, 这里没有军人, 你们无权在此, 我以神父的名义要求你们立即离开。) 研究者可用英语来对刚刚出现的英文对白提问, 如:Why does the fake priest say something like this?What is he intended to do? (假神父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他的意图为何?) 由此来引导研究小组中的所有人参与其中, 用双语展开讨论。大家指出, 假神父的语言体现了一个在战争环境下原本以撞骗而苟且偷生的人物面对日本士兵的残忍而表现出的人性的光辉, 他能够在瞬间找到勇气以神父的形象示人, 并以地道的宗教语言震慑日本士兵, 保护教堂里的中国女学生, 这是小人物的良知与人性在环境中得到激发的典型事例。有的研究者也指出, 影片中的这个细节体现了严歌苓作品中的主题:战争原本是惨无人道的、泯灭人性的行为, 但在特定环境下, 却有着正面的力量, 激发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甚至是他们自己都无法预料到的光辉的人性, 这正是严歌苓所带给读者和观众独特的心灵震撼。

3. 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深层次比较

纸质的小说与画面感十足的电影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 在以往枯燥的文学研究中, 研究者只能利用书本和理论知识, 而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的呈现为他们提供了一维空间与多维空间、文字与画面、小说与电影不同的创作手法等多方面的深层次比较素材。在这个所谓的读图时代, 文字退居次席, 图像僭越为文化主调。电影所带来的现实利益使得许多作家投身于“视觉化写作” (尹晓丽, 2005) , 这种比较也提高了研究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之, 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今天, 中英文双语对白电影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对此类影片的实用价值分析可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指导作用:中国电影人可利用其推广价值, 制作出更多更好的影片, 使之走向好莱坞、走向世界;文化传播工作者可利用其文化价值, 向世界进一步传播独具魅力的、在外国观众眼中神秘的中国文化;文学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者可利用其文学价值, 以前所未有的不同视角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文学作品、展开双语教学, 从而丰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以中英文双语对白电影的上升趋势为契机, 使外国观众感受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1]杨凤娟.从《喜宴》看中西方道德礼仪文化的差异[J].电影文学, 2012 (14) :63-64.

[2]杨慧.从语篇整体论探析电影《刮痧》的中西文化差异[J].电影文学, 2011 (2) :67-68.

[3]陈思和.人性透视下的东方伦理[N].文汇读书周报, 1998-07-11.

[4]李兆忠.磁性乌托邦——严歌苓之谜[J].南方文坛, 2010 (2) :19-20.

关于中英双语标识错误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Chinglish中英双语标识错误

当英语老师们日复一日地站在讲台上语重心长地警示学生作文中的 “Chinglish”时,当人们在大街上、旅游景点除处、宾馆饭店里笑话 “Chinglish”时,当“Chinglish”(中式英语)在全球语言监听会公布的全球最流行的十大词汇中时排行第四时,当2008年奥运会一天天走近时,我们对中英双语标识中的错误现象越来越关注,对于错误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于错误的纠正也感觉越来越迫切。

本文将从从翻译理论、语言学和社会学对中英文双语标识错误的现象及不良影响、错误分类及订正、纠错方法及原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讨论及分析。

一、中英文双语标识错误的现象及影响

1.现象严重

走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游在各省的风景旅游区,吃在风味各异的饭店餐馆,当笔者惬意地享受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时,作为英语语言工作者,同时还不时的感受到了不小的尴尬与失落。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人们的思潮与国际接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际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客人到中国旅游、投资,英语越来越进入到许多中国人的生活,大到学者专家,小到普通市民,都开始学习英语,使用英语,英语标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英双语标识中的英文错误引起的不再仅只是老外的疑惑与笑声,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不满与抱怨。

在各大中小城市,只要我们有意留心,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英语标识错误就会不时映入眼帘。几年前,武汉洪山广场接待一批珍贵的客人,其中一位女士看到垃圾箱分成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很高兴中国的环保意识已与国际接轨,可惜走上前仔细一看,“可回收的”是“recycled”,而“不可回收”的英文标识竟然是“not able recycled”。日前笔者到武汉东湖游玩,归来途中发现一处栏杆外的标识牌赫然是“Please Don’t Climbing the Handrails”。而见诸报端和网络的各类英语标识错误更是不胜列举,所引起的反响不仅来在民间,更来自各大企业,直至各级政府。

2.影响不良

有些长期居留中国精通中文的外国友人表示,对于已经熟悉中文并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外国人,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来说,理解那些蹩脚的Chinglish,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反而倒是一种新鲜有趣的感受。但不标准的Chinglish出现在公共场所的指示牌上,尤其是交通指示牌,真的会给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带来不小的麻烦。

一份最近对数十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0%的学生曾注意过双语标志牌上的中英文互译,其中大部分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曾使用过那些不规范的Chinglish。“像‘小心滑倒’、‘禁止入内’这些标志牌上出现的英文短语一般都是很常用的,可我们的英语课本上却很少出现,所以我们学着用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否正确。”一位高中学生如是说。英语初学者会对公共标识牌产生信任感,错误的英文标识也会让初学者自然而然地模仿,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

影响城市国际形象是错误英文标识产生的最大弊端。外国人看到蹩脚的英文,一种感觉是不懂,英语提示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另一种感觉是看懂了,同时也会感到竖立标牌的国家缺乏教育,对中国人使用外语的水平产生质疑。第二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于公共英文标识的纠错工作的戴宗显教授认为:“这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不好,一个城市的硬件做得很漂亮,大厦林立,但公共标识牌出现那么多错误,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软件没有跟上。”

存在于大中小城市及旅游景点区的中英双语标识错误的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给国际友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和中文标识错误一样,也给我们的后代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中英双语标识错误原因及分类

事实上,并非所有Chinglish都是错的,例如(意为“好久不见”)这个典型的从中文到英文一个字一个字对应着翻译过来的Chinglish的表达,就已经成为标准英文词组。类似的例子在华人融入英语国家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何止一个。“Chinglish”其实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像“long time no see”那样产生于汉语思维又能在英语中充分达意的表述,依据Odlin(1989)在《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中所定義阐述的,这可以看作是英语语言变迁的一种形式,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另一种则是不达意和错误的,会对英语学习者产生误导并导致偏差,它们应当被订正并加以规范。

错误的Chinglish广泛地出现在各种中英双语标识牌上,有着其历史及社会原因。根据其特点及订正思路,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基本错误,如拼写、语法错误

中英文双语标识中英译的基本错误,如拼写、语法错误,是最容易辨识、也是最低级的错误,不过因而也是最容易避免和订正的。

某饭店的菜单封面上印了一个大大的“weicome”,字母错误;某娱乐休闲中心,硕大的招牌上印了一个不伦不类的“EnterTainment”,大小写错误;某公园栏杆上挂了一个大大的警示牌,上书“Please Don’t Climbing the Handrails”,动词形式错误;等等。

2.英汉混杂,英语与汉语拼音交错

英译文标识中时而英语时而汉语,英语与汉语拼音混用,主要出现在道路指示牌上,主要是缺乏统一规范造成的。

北京多处道路指示牌汉语同义,字母标注有时用英语,有时用拼音。如新东路译为“Xindong Road”,“road”为英文表“路”;而朝阳北路则译为“Chao Yang Bei Lu”,全部为汉语拼音。更有甚者,朝阳北路仅隔几百米的路段上先后出现“辅路”的两个不同指示牌:一为“fulu”,另一为“service road”。

3.死译硬译,逐字翻译

中英文双语标识中的英译文的死译硬译,逐字翻译的错误是不了解、不熟悉、不顾及英语语言体系及文化所衍生的、不负责任行为的产物。

某移动营业厅“业务受理台”被译为“Business Reception Desk”, 实际上译为“Business Reception”即可。某车站警务工作站的标牌写着“Police Affairs Station”, 辞不达意,恰当的表达应为“Police Station”,简洁明了。某商店营业时间“Opening hours”被硬译为“Business Time”,某机场取行李“Luggage Reclaim”也被死译为“Claim Luggage”。

4.不合习惯,不合规律,不合情境

中英文双语标识中英译文表达不符合表达习惯,不符合表达规律,不符合情境的错误是最难避免,最难意识,也是最难纠正的。

有旅游景点“游客止步”译为“No Visitors”,太生硬,且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常用表达为“Stuff Only”。有医院“无烟”标识译为“Smoking Is Not Allowed In This Hospital”,太严厉,且不符合标识简洁的特点特征,提示性的公示语为“Smoke Free”。中国吃饭的地方多,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大多译为“Hotel”,在许多外国人看来,“Hotel”应该是上一定档次的,可以住宿、提供饮食的地方,而那些常见的普通餐馆应该叫做“Restaurant”。

三、中英双语标识错误纠错方法及原则

拼写和语法之类的基本错误,有的是因为翻译工作人员水平有限,能力不够,有的是因为排版印刷人员失误,有的是因为相关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不够认真。语言是交际的媒介,标识语言有特殊的结构和表达用语,国外有专门的机构和人来做这项工作,比如交通部门就有专门的使用语言,同时下达使用手册,在商品分类中也有特殊的标识语言。如果我们国家统一规范,坚持聘请专业的人士做专业的活,并全权全程负责,相信这样的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杜绝。

道路标识上的英汉混杂不清的错误,从语言本身来说,统一标准,规范操作,并把统一的标准推广到全国的大中小城市,问题便可得到基本解决。如果想要更进一步,为来自不同语言国度的世界各国人民搭建一个无语言障碍的体系,也可以用图形和图画来代替文字。虽然这超出了语言的范围,但不失为跨语言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

死译硬译及逐字翻译方面的错误,很明显是翻译人员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缺乏专业知识所致。还有很多人受我国英语教学的应试教育影响,所学课本脱离生活所致。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翻译人员的水平素质,也是减少中英双语标识牌中表达错误的长远大计之一。

不符合英语习惯、规律和情境所造成的错误,要求翻译者不仅掌握语言,也要了解文化。同时我们需要的除了业内人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使这一庞大的工作体系得以运转。

事实上,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后,在中英双语标识的纠错及规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果能将成功的范例推广到全国,并进一步加强其专业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其社会意义及历史意义将是积极深远的。

参考文献:

[1]金圣华:桥畔译谈——翻译散论八十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校庆校长讲话中英双语 篇4

Distinguished guests, dear alumni, faculties and students, good morning to all of you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与喜悦的心情相聚在这里,共庆中央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谨代表中央民族大学全体在校师生,向光临今天庆祝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在百忙中出席庆典,共襄盛举,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Today we are gathered here excitedly and happily to celebrate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Minzu University’s establishment.In this cheerful day, on behalfof all Minzu University’s faculty and students, Iextend my warmly welcome and cordial gratefulness to all of distinguished guests and alumni from far and near.Thank you all of you to participate this exciting anniversary in good faith and witness this historic moment.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于1951年创建的高等学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1999年、2004年先后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时光荏苒,学校创办至今整整一个花甲。60年的风雨兼程,几代人的心血浇灌。60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民委直接领导下,逐步发展成为以文科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文、理、艺、管”各科兼备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

Minzu University was established in 1951 under the CCP and central government’s instruction in order to solve ethnic problems, develop leaders from ethnic minorities and train high-level professionals.Because of CCP and government’s high attention, our university wa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national key universities.And ranked in “211 project” and “985 project”(two projects of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universities).Time flies as an arrow;our university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60 years since 1951.During the past 60 years, we have gone through trials and hardships;we have dedicated ourselves heart and soul.Under the loving care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nd direct leadership of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our universityhas developed as a comprehensive socialistic university including disciplines of “liberal arts, science, fine arts and administration” in which liberal arts is the body and ethnic disciplines are features.今天之民大,拥有18个学院,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69个本科专业,6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培养杰出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民族成分众多的师资队伍,拥有专职教师10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529名。学校也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功能完善的实验室,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Today, Minzu University has eighteen schools, covering 69 majors in ten disciplines;60 master’s degree authorizationorders;1 MPA master’s degree authorization order and 23 doctor’s degree authorization orders, which assures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alents.Now the faculty from multi-ethnic backgrounds is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level, composed of more than 1000 full-time teachers in which are 529 professors and vice professors.Also, the university possesses advanced equipment and multi-functional labs which give good opportunities to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capability.作为我国民族团结的缩影和展示我国民族工作成就的窗口,民大弘扬着“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大学文化与治学精神。56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在校园汇聚一堂,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风俗,绚烂多姿的服饰、歌舞以及琳琅满目的民族特色小吃,融汇成了民族团结的交响乐章。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使每一位民大学子尽享民族大家庭的温馨,并且历练出跨文化的视野。

As the epitome of ethnic unity and the window of ethnic work achievement, Minzu University promotes the university culture and academic spirit of “diversity in harmony, knowing in doing”.In Minda, wisdom and culture from 56 ethnic minorities are gathered where various languages, customs, gorgeous clothes, singing and dancing, a great variety of special food form different minorities give rise to a splendid symphony of ethnic unity.It is unique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good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at provide students in Minda the family warmth and trans-cultural horizon.60年风雨沧桑,自强不息; 60年文化传承,薪火相传;近年来,在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校园建设力度强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均已实现数字化管理;给全校宿舍安装空调的工程在逐渐展开;新校区的建设也开始起步,民大致力于为每一位学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各个民族学子梦想起飞的摇篮。

Having been through wind and rain in the past 60 years, Minda is still striving for the future.Having passed the Minda spirit down in the past 60 years, Minda is still carrying her faith.These years, due to strong support from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Bureau of Education and Beijing Government, compass construction is booming and school conditions are improving gradually.Student’s learning and living have achieved digital management.The program of installing air-conditioner for students is being carried.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mpass is starting now.Minda devotes itself to create a better study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for every student and to become the cradle where every student can fly their ambition.学校60年的发展成就,凝结着历届学校领导和校友们的心血和智慧,凝结着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朋友的关怀和支持,凝结着各兄弟学校的关心和帮助,凝结着在校师生的执着与奉献。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校庆是里程碑,更是每一个民大人的郑重承诺:全体民大人必将坚守教书育人的信念,以60周年校庆为起点,继承和发扬光荣的办学传统,用奋进的足迹书写民大新的辉煌。

In university’s 60 years developing achievement contains endless efforts and wisdom from school’s leaders in every tenure and many alumni;contains care and support from leaders at all levels and friends from all sectors of community;contains care and help from all brethren colleges;contains persistence and dedication from all faculty and fellow students.Hereon,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eat respect and sincere thankfulness to all of you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This anniversary is not only a milestone, but also a serious promise and a new starting point of every Minda person: Minda people must keep the faith of passing knowledge and educating citizens;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outstanding educational tradition;striving to write new chapters in the beautiful future.敬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 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中英双语诗歌:美与爱 篇5

He that Loves a Rosy Cheek

He that loves a rosy cheek

Or a coral lip admires,

Or from star-like eyes doth seek

Fuel to maintain his fires;

As old Time makes these decay,

So his flames must waste away.

But a smooth and steadfast mind,

Gentle thoughts, and calm desires,

Hearts with equal love combined,

Kindle never-dying fires:---

Where these are not, I despise

Lovely cheeks or lips or eyes.

美与爱

他深爱红如玫瑰的面颊,

他钟情赤如珊瑚的双唇;

他寻求如繁星闪耀的明眸,

以维系他似火的青春;

当时光催老美丽的.容颜,

他的青春之火也燃烧罄京

这不是真正的美丽,

这哪祘崇高的爱情;

真美是柔情似水,

真爱是心心相印;

这才能把人生的火焰点燃,

千古不灭,万世长存。

没有美的内心世界,

中英双语美文《微尘与栋梁》 篇6

奇怪之处就在于,我们本身的过错似乎往往比他人的要轻的多。

I suppose the reason is that we know all the circumstances that have occasioned them and so manage to excuse in ourselves what we cannot excuse in others.

在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了解关于自己犯错的一切,这才使得我们易于原谅自己,却无法谅解他人。

We turn our attention away from our own defects, and when we are forced by untoward events to consider them, find it easy to condone them.

我们会习惯性地忽视自己的缺点,而当我们泥足深陷到不得不去面对,我们要宽恕自己也轻而易举。

For all I know we are right to do this; they are part of us and we must accept the good and bad in ourselves together.

在我看来,这样做是对的。每个人都会有瑕疵,我们无法只接受好的而拒绝坏的,只因它们都是自身我们的一部分。

But when we come to judge others, it is not by ourselves as we really are that we judge them,

但当转换到他人时,评判标准则完全不同。

but by an image that we have formed of ourselves from which we have left our everything that offends our vanity or would discredit us in the eyes of the world.

这时我们是用一种形象思维来进行判断,而不是通过真实的自我,我们会完全将所有在芸芸众生眼中可能损害自己的虚荣或得体的东西从这种自我形象中剔除掉。

To take a trivial instance: how scornful we are when we catch someone out telling a lie;

举例来说:我们会特别鄙视一个被我们觉察到说谎的人!

but who can say that he has never told not one, but a hundred?

但,谁又可以笃定自己从未说过谎?可能一百次都不止吧。

There is not much to choose between men.

人和人之间其实并无太大的差异。

They are all a hotchpotch of greatness and tininess, of virtue and vice, of nobility and baseness.

他们都同时混杂着伟大与渺小,善良与邪恶,高贵与低俗这些品质。

Some have more strength of character, or more opportunity,

有些人拥有坚毅的性格,也具备较多的机会,

and so in one direction or another give their instincts freer play, but potentially they are the same.

因此或这方面或那方面,能够更自如的展现自己,但每个人的潜能其实都是一样的。

For my part, I do not think I am any better or any worse than most people,

而我本人,认为自身并没有好于或差于大多数人,

but I know that if I set down every action in my life and every thought that has crossed my mind, the world would consider me a monster of depravity.

但我深知,假使我把所有的生活细节和所有涌现过在我脑海的想法都记录下来,这样世界就会认定我是一个邪恶的怪物。

The knowledge that these reveries are common to all men should inspire one with tolerance to oneself as well as to others.

任何人都会存在一些古怪的想法,而这样的认知应使我们在宽容自己的同时宽恕他人。

It is well also if they enable us to look upon our fellows, even the most eminent and respectable, with humor, and if they lead us to take ourselves not too seriously.

中英双语名言 篇7

一、革新:高度聚合的对比推进式教学观

2012年, 我校语言传播系在原有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基础上, 新增设了中英双语播音主持2+2班, 即本科四年的前两个学年在广西艺术学院完成对播音主持专业所有课程的学习, 后两个学年根据学生选择在英国完成对新闻传播、媒介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习。由于双语播音主持艺术是建立在两门不同语言的表达规律与技能的学习层面上, 若简单地将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分离成“‘普通话播音主持艺术’教学模块”+“‘英语播音主持艺术’教学模块”来授课, 则会于无形中加大学生的学习强度和任务, 这也俨然割裂了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交互使用两种语言播音主持”的根本属性——因为它“不是两项单语主持的简单相加”, 且同质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会拉长课时量, 导致学生对课程信息的重复接收。为了让学生在国内两年的学习时间内高效地利用有限学习时间掌握教学大纲所设计的全部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 我们颠覆了传统双语播音主持“拼盘式”的专业课程教学观念, 将普通话、英语这两种语言播音主持基本理论知识框架进行打通、融合, 实现对相同、相近知识点的高度聚合, 利用鲜明的对比法让学生对两门不同语言的表达规律和表达技巧的异同一目了然 (详见表1、表2) , 把合并、联通“同类项”的原因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专业课教学中, 以交替使用普通话和英语的双语转换形式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精讲, 剖析双语各自语音发声、创作表达技巧的共通处与不同处, 令学生辩证地认知两种不同语言的表达规律, 从而推进教学进程, 减轻师生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 稳控教学质量。这就是我们在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改革中所提出的“高度聚合的对比推进式”教学观。

例如, 在讲授普通话的声母与英语语音的辅音发音时, 教师为学生找出两者的共通点是它们在发音时气流通过发音器官都会受到明显阻碍, 但两者的发音方法和发音位置是明显不同的, 就拿/s/和/θ/、/w/和/v/这两对大家常犯的英语辅音发音错误来说, 若发音位置和方法不到位则会令语意大相径庭。例如, think (动词, 认为, 想) 这个单词的“th”字母组合原本是发咬舌音/θ/, 若发音时舌尖抵在后齿背就会发生/s/, 结果让人听成sink (名词水池或动词下沉的意思) ;同样, 辅音/w/若错发成/v/, 则会令wine (葡萄酒) 变成vine (藤蔓) 。所以就有些人将英语的/v/与普通话声母的w混为一谈, 在读“夜晚”的“晚”时会把wan发成van, 将w的圆唇形变成了用上门齿抵住下唇的/v/, 而普通话声母中是不存在辅音“v”的。由此看来, 在专业课程中实现对中英双语共通知识的融合、对存异部分进行对比性分析, 能令学生记忆深刻, 锻炼其归纳梳理、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 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进行恰当及时的双语转换,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双语转换能力, 更能够锻炼学生判断、掌控双语转换的时机, 一举多得, 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转变:从“三P教学模式”到“TBLT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与适应性, 因此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纵观国内高校单语播音主持和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四年的教学模式, 大都依旧停留在“三P模式”上。这种模式基于教师的讲授 (Presentation) 、学生的练习 (Practice) , 来实现对知识点的运用 (Production) , 因每个环节的英文首字母均以P打头, 所以称之为“三P模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三P模式仅适合应用于语音发声教学阶段才可获得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而在应用主持能力培养阶段所表现出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三点:第一, 三P模式下课堂上语言的输入量有限。第二, 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第三, 使学生缺乏有意义的语言运用。这表现为学生过度依赖课本上有限、陈旧的练习材料, 语言就会“老套”而又“不接地气”。于是这引发了我们的深度思考:如何实现教学环节有效语言信息的最大化?除了在练习中获得目标既定的语言结果 (Linguistic outcome) , 又可通过何种方式来激发其他有价值的非语言结果 (Non-linguistic) 的产生, 从而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综合技能?我们在一次新闻记者连线的报道训练中得到了突破性的启发。

在教学环节中, 我们一直坚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来提升我校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对外传播的新闻素养。在某一学期应用主持教学模块, 恰逢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国际汽车展”火热开幕, 我们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十分应景又充满时效性的新闻稿件改写作业, 要求将一段“中国-东盟国际汽车展”的新闻英文稿件改写成主播与前方记者直播连线的形式。将纸质作业收上来检查后发现,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改写中体现出表达的规范和连线的正确流程。但是在模拟出镜连线时, 学生却漏洞百出, 有的语气不合真实环境, 有的表情过于凝重, 有的只是按照纸质稿件原封不动地播读而忘却了自身记者的身份和连线的形式……为了加深学生对记者连线报道的理解, 增强他们深处一线报道的现场感, 我们让学生通过小组结合, 把这段纸质连线稿转化成连线视频, 实现演播室主播与前方记者的真实互动。再次上交视频作业时, 他们在展会现场和校内新闻演播厅实验室的默契配合以及仿真的连线双视窗后期制作让老师们眼前一亮。为什么这次的外拍制作任务会让他们驾轻就熟?这得益于本次教学计划的特殊设计——TBLT模式下的任务安排。

TBLT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意为任务型教学模式, 它以任务活动为核心, 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感受, 并不断强化自身多方面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Teacher Centered) 。英国语言学家、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者普拉布 (Prabhu) 认为, 当学生关注他自身正在实施的任务而不是所使用的语言本身时, 他就可以更有效地学习。恰恰我们大部分的双语播音专业学生现在都过分拘泥于诸如英语语音语调是否纯正、修饰短语是否形象生动这些语言运用的表层, 而忽视了如节目选题的考量、资料占有是否充分和新闻背景的持续追踪等有深度价值的能量积聚, 结果患上镜头前“花枝招展”、语言寡然无味的失语症。所以, 任务型教学模式一方面为他们搭建起认识和掌握语言传播实质的桥梁, 让学生明白在这一模式下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的质量——产生积极的语言结果, 这其中所产生的非语言结果 (如化妆造型、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空间调度、团队协作等) 也是支撑他们全面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 它还能促进不同学科专业间融合、交流, 有利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传播人才。我们可以从表3中清楚地看到学生在TBLT教学模式下各任务环节所获得的语言结果及非语言结果。

当然, 在实行TBLT教学模式环节中, 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 贴近学科专业特色的梯度任务设计

所谓任务型教学, “任务”是重中之重。任务设计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学生从任务实施中获得技能和感悟的质量。教师对于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是否与教学目标高度契合, 是否能够多面发展学生的对外传播的语言技巧, 是否将实施难度设计成梯度式的循序渐进。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融入东盟视角、彰显区域特色, 注重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二) 任务中的双向互动机制

我们的“双向互动机制”涵盖三层双向理念:第一, 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双向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要具备时刻合作互动的意识, 在任务进行的环节中保证与各方的沟通, 防止不科学的实施方案的产生和阻碍任务完成因素的出现。第二, 本专业与跨学科、跨专业的双向互动——借鉴吸收其他专业的优势, 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 在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互动中锻炼团队意识、增进人际沟通能力。第三, 学校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校方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办学、国际交流事务, 努力为学生创造视野更宽、包容性更强的任务实践平台, 增强学生不同文化情境的适应能力。

(三) 营造开放性的和谐氛围

注重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态度、意志和需要。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进程安排, 不轻易改变任务计划, 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任务实施氛围。

三、评估:全面性与多元化的学习评价

阶段性的教学评估不仅是对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成果的测评, 更是考察教师对近期教学成效和教学方法的真实反馈。对学生的整体评估不在于完全依赖考试检测, 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估不仅遵达标分数段。努力对学生、对教师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全面而不失多元化, 做到基础能力全面化, 发展层次能力多样性。

(一) 对学生的学习评估

基础层次能力的全面化评估:将日常考核与测验考核按一定比例纳入期末评估。日常考核涵盖早练声的出勤与质量、各教学模块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演播技能、专业课与专业主干课的出勤与表现、TBLT教学的任务完成情况等。阶段性教学单元结束后及时展开学生的自我评估 (Selfassessment) ,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锻炼自查自纠的能力。

发展层次能力的多样化评估: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和兴趣涉猎面, 发掘学生个性特长, 将其特色表现纳入阶段性整体评估。包括TBLT教学阶段中的领导能力与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读图能力、探究能力, 以及各类专业比赛、跨专业比赛的奖项成果, 某一类型或方向的节目主持优势等。

(二) 对教师的教学评估

学生总体评估成果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成效。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应渗透到学生基础层次能力和发展层次能力培养的全部环节, 发挥学校电子教务评估系统的能动性, 及时听取教务处、教研室、社会实践基地指导员和学生群体的意见及评价。适当逐渐引入并扩大教师对学生情感关怀、实践性教学、任务型教学、课外及专业竞技辅导等环节的综合效果评估, 为营造TBLT教学模式下良好的双向互动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革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模式, 审视评估体系, 这三大举措加快了我校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改革进程, 提升了办学成效, 也为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贡献出应有的力量。近年来, 我校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 学生能够运用标准流畅的中英双语表达, 成功主持各类区域性国际活动。例如, 2012年至2015年的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戏剧周、“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以及各类高端会议论坛, 同时还作为青年志愿者担任了多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礼仪、展览会双语讲解员等。2014年, 我校双语播音学生还作为仅有的六名中国青年代表之一与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国家青年一同参加由东盟六国与亚洲开发银行 (ADB) 倡导举办的第二届GMS东盟六国青年大篷车考察活动 (2thADB Youth Caravan) 、第二届GMS六国青年论坛 (2thGMS Youth Forum) , 以及在曼谷举办的第五次大湄公河次区域GMS领导人峰会 (5thGMS SUMMIT) , 并在青年论坛上作为六国青年提案闭幕总结发言 (GMS Youth Issue Closing Remarks) , 这也是我校学子首次在国际性会议中代表中国青年发声。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改革尝试中的希望曙光, 同时随着我校“中国-东盟华语有声语言研究中心”和“中国-东盟传媒艺术研究中心”的建成和发展, 相信这两个中心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我校双语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 为中国-东盟的合作交流培养出更多对外传播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索磊.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2004.

[2]赵琳.双语播音主持艺术[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2007.

[3]林海春.英语播音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中英双语名言 篇8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的相关特征,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改革,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着重培养中英双语能力的同时,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专业实践平台,对双语播音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 中英双语播音主持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8-02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新常态下用不断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去驱动发展和升级换代,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包括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平台思维以及社会化思维等。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热词,它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这对高校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的创新有一定的启发,“互联网+传统教学”,相互融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资源整合最优化,形成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以后相关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一、传统教学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广西艺术学院依托影视与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师资办学资源,于2012年开始招收中英“2+2”双语播音主持班,学生大一、大二在广西艺术学院学习的两年主要依托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主干课(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 、新闻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英语口语和雅思培训课程。大三、大四则同过英语出国考试合格后与英国获美国相关学校相关传媒类专业对接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媒介传播学等学士学位的课程。大三、大四在英国、美国主要学习的课程有:多媒体新闻学 、媒介传播、专业语境、应用广播实践等。我院于2012年招收第一届中英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在几年的培养过程中,通过调研和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发现,以往开设的双语播音主持课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时间短,内容多

我院的《双语播音主持》课程的安排是一学期16周课,一周4个课时,共64课时,所学内容包含:基础理论知识、硬新闻和软新闻采编播报、天气播报、双语主持、节目鉴赏等等。内容量大,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反映只能学习皮毛,不能学精。语言的训练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课程压缩后,学生的接受程度降低,影响学习效果。

2.重理论,轻实践

双语播音主持课程自2012年开设以来,教学经验还在不断摸索前进,实际上课时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战性的操作演练相对较少,即便是有练习,但由于班级人数多,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得到课堂练习的机会,布置下去的实践操作任务,质量也不是特别高,再加上有双语播音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不多,师资力量欠缺,不能及时对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3.基础薄,压力大

对于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多数学生来说,英语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障碍,尤其是通过艺术类招生考试进入大学的学生们,他们的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容易产生学习英语的抵触、恐惧心理,双语播音主持的学习更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反映老师在双语授课时,所讲内容偏难,听不太懂,文化差异也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国外电视节目并不感兴趣。

二、“互联网+”时代下双语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用户思维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学生即是用户,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成为自我渴望、家庭期望、社会需要和国家希望的高质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核心职能和中心任务,也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教学理念一直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关系着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从老师教授课程内容,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这种“自上而下”的传统教学模式到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高压态势”,不能完全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

互联网思维中曾提出“用户思维”,即“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以人为本、用户至上、对等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借鉴互联网思维方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学习、行政管理、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多元互动模式(如图1)。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察,了解学生实际水平,收集课上课下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形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渐增加“用户粘性”,提高学习自主性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课程进行的不同阶段,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对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加重比例,详细讲解,很多学生对双语节目感兴趣,课上就会多一些中外节目鉴赏,并且让学生了解节目背后的构思、制作、播出过程,多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减少交流存在的文化差异。

其次,在课程时间安排有限的情况下,将课堂搬到“室外”,鼓励学生多实践,布置一些由简到难的阶段性任务,让学生有“参与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简单的模仿新闻播报到独立采编新闻再到一线实习或者晚会主持等活动,老师随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指导和建议,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从而更好地指导理论学习。

第三,实施“弹性管理”,每个班按照不同的学习任务分成若干小组,实行小组任务制,每个组由老师任命小组长,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特长来安排任务和角色分配,体验不同岗位的角色扮演,积累经验,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场景的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

2.以内容为核心,加强双语能力

双语不是两种语言简单的相加,双语能力也不能等同于“播音主持”,正如会说普通话也不一定就能播音主持,不能把“播音主持能力”简化为“语言能力”。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在本科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的中英双语播音、主持、节目采编、策划创意、影视配音、教学研究、公关礼仪等专业核心能力与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同时具备中文和英文在听、说、读、写四个层次都达标的基础上,能进行有声语言得再创作。这其中就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双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双语娴熟转换的能力;三是跨文化传播的能力。以双语播音主持所需学习内容为核心,通过加强这三方面的能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基础薄,双语播音难的问题。

(1)听说读写能力 我院语言传播系新增了“中英2+2”双语播音主持班,即本科前两年在广西艺术学院完成专业学习,后两年去英国或者美国学习相关传媒课程。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底子薄,这体现在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词汇量太小,甚至连上课时出现的很多单词都不认识,出国学习更是无从谈起。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了《雅思英语》,有针对性地教学,为英语学习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多看中外电视节目、新闻、影视剧培养语感,对听力和口语都有所帮助。当然,不能完全忽视中文的学习,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双语播音员主持人,首先就必须做到中文和英文都精通,克服了语言障碍,找到中英文共性和差异,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沟通顺畅。

(2)双语转换能力 赵琳曾在《双语播音主持》一书中提到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具备“隐性双语能力”和“显性双语能力”,简而言之,隐性双语能力不明显表露,对播音员主持人驾驭节目提供潜在支持;显性双语能力通过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显现出来。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会不同程度运用这两种能力及时进行双语转换,例如在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中,“9.11恐怖袭击”、“马航事件”等,我们通常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现场资料,面对突发事件直播,主持人必须发挥隐性的双语能力,搜集到国外相关信息后,以最快时间进行梳理,转换成合适的语言进行播报,占得先机。在双语节目或大型双语晚会的主持中,主持人显性双语能力突出,两种语言相互转换推动节目进程。双语如何转换?何时转换?转换恰当与否?都值得思考。主持人除了要发挥“把关人”的作用,翻译得当外,还有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节双语比例,对嘉宾发言进行归纳总结,照顾观众情绪推进节目开展。学生在学习初期,先锻炼其口译能力,基本达到能听清楚中外双方嘉宾所说内容,并准确地表达出来,再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让学生学会应对突发状况如何救场,做到与嘉宾和观众顺利沟通。

(3)跨文化传播能力 双语转换中还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差异。缩小不同文化间差异,减少传播阻碍,必须具备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关注全球时事,参与国际活动增长见识,培养学生多元的个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传播学、国际关系、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强化知识底蕴,将学生培养成懂传播、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3.以融合为重心,拓展实践平台

除了提高双语水平,学习双语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外,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比如文学鉴赏、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电视节目制作、广告创意、化妆与形象设计等等课程,让学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在其他领域也得到学习和锻炼,真正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专业学习“锦上添花”。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也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戏剧周、中国—东盟戏曲演唱会、中国—东盟音乐周以及一系列相关活动每年都会举行。作为新时代的传媒人,如何抓住新机遇、深入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球传播话语体系中拥有话语权,提升中国形象很重要。广西艺术学院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交流合作人才,我校影视与传媒学院成立了“中国—东盟传媒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东盟华语有声语言研究中心”,安排学生参加各类中外交流活动、双语主持及国际论坛和会议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跨文化传播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

另外,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实践平台,学生将播音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比如喜马拉雅听、蜻蜓FM、荔枝FM、微博、微信等,收集听评意见,最后将信息反馈给老师,一起来探讨和改进专业学习。

4.以赛促教,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我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特别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各种比赛,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几年来学生在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中英文演讲、主持等比赛中频获佳绩,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广西英语演讲大赛特等奖、广西高校英语微电影大赛特等奖、校英语主持人比赛一等奖,还成功主持各类区域性国际活动。例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双语讲解员、博览会礼仪、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戏曲演唱会、2015年“我的梦”广西高校东盟国家留学生表彰晚会、广西“一带一路手拉手”中国—东盟青年外语演讲大赛等,我校学生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了第二届GMS东盟六国青年论坛等等,学生在各种各类区域性国际活动和赛事中能够运用标准流畅的中英双语表达成功主持,同时还作为青年志愿者担任了多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礼仪、展览会双语讲解员等。专业赛事和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也大大加快了我院国际化教育的进程。

三、结语

我院依托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东盟华语有声语言研究中心”开展“行走东盟”学术考察和学术研讨会,举办“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国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第二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国际会议”等,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和一定的学术知名度,学生在这些国际学术活动中受益颇丰。在这几年的教育中,我们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用“互联网”思维统揽全局,打好专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拓展专业实践平台,获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这一系列的教学成果也彰显了我院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实力,同时也鼓励着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前进,迈向专业新高度

参考文献:

[1]赵琳. 双语播音主持艺术[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 2007

[2]吴苏敏 金勇. 英语节目主持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现代传播. 2012(1):135-136.

[3]王媛. 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双语主持人才培养[J]. 新闻界. 2013(13):39-42.

[4]朱研. 以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双语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新闻知识. 2011(08):74-76.

上一篇:成功的英文故事下一篇:学习李林森 争做“四型”组工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