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语教育的迷思看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

2024-10-09

从双语教育的迷思看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共3篇)

从双语教育的迷思看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 篇1

Fang, F.(1996): Traveling the Internet in Chines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ol.54. No.3

Richard-Amato, P. (1996): Making It Happen -- Interac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Osborne_Wilson, C. (1989): Helping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Literacy Transfer Process. Journal of Reading. vol.32, No. 4, p330-336

有关网站:

美国旧金山林肯高中的双语计划:www.sfusd.edu/programs/chinese/

《双语教育研究》:www.doule.cc/style1/default.asp?myid=65

上一页[1][2][3]

从双语教育的迷思看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 篇2

一、双语教育概述

1、双语教育提出及发展

双语人以及双语教育等概念早已存在, 但是世界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历史却不足百年,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全球化的发展, 各种语言学习的理论促进了双语教育在各个国家的不断发展, 当前, 双语教育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都热衷的课题, 我国的双语教育研究发展起步较晚, 现在仍然处在探索的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对于双语教育的研究通常都是与自己国家以及地区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背景想关联的, 并且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现在已经较多, 我国所开展的双语教育主要是将英汉双语作为研究的重点, 其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的双语人才, 不断加快中国经济政治国际化的发展速度, 其中汉外双语教育主要是从大连、宁波、深圳、青岛以及上海等众多沿海开放城市基础的教育阶段开始的, 在这些地区进行双语教育的实验获得了可观的成就, 从而使得双语教育逐渐开始蔓延到其他的一些城市当中, 并且开始从基础的教育阶段逐渐扩展到高等教育以及学前教育, 从一种自发的、民间的行为逐渐发展至有领导有组织的、能够收到领导普遍重视的发展阶段。

2、双语教育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

国外的双语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对实证的研究, 并且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结果的评价、理论的概括以及经验的总结, 出版了多套书籍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 主要探讨了双语教育的评价模式、教学模式、类型划分、概念界定等, 使得双语教育逐渐发展成了一门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当前, 国外的双语教育开始加强对其基本要素中双语教育的接受者的相关研究, 并且开始从研究基础的教育逐渐扩展到高等教育和幼儿教育, 而中国对于双语教育的研究发展时间较短, 主要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上, 对国外已有的双语教育经验的学习和比较, 以及自身对双语教育的理论探讨。

二、我国的双语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一, 重视对实证的研究, 强调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双语教育体系。多是围绕着双语教学实践展开的理论探讨, 注重对双语教学经验的认识和总结, 我国当前的双语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双语教材的选择、双语课程设置、双语教学模式选择、双语学科教学选择以及双语教学评价的选择上, 我国本身是单语制的国家, 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双语教育背景, 因此双语教育在中国的开展就具有了自身的特点,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我国当前双语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 强调对国外教育经验的吸收借鉴以及比较。中国要想高效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 不但要积极总结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 更要正确对待国外的双语教育经验,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其能够对中国双语教育的发展指明道路, 在以往的研究当中, 我们多是借鉴国外双语教育研究起步较早的一些国家的经验, 如新加坡、欧盟、加拿大以及美国等, 忽略了这些国家与我国文化背景的不同, 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第三, 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大多集中上海、浙江、辽宁、江苏以及山东等地。我国的双语教育实验主要从大连、宁波、深圳、青岛以及上海等沿海的开放城市开始, 通过对这些城市近十几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探索, 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教育实践研究, 当前, 我国双语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上海、浙江、辽宁、江苏以及山东等各个省市地区,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第四, 从基础的教育阶段逐渐发展至高等双语教育以及幼儿双语教育。近些年来, 我国的双语教育研究已经逐渐开始从基础阶段逐渐扩展到高等双语教育和幼儿双语教育, 其研究还往往是针对确定的某一阶段的双语教育, 缺乏对高等、基础以及幼儿教育之间的衔接教育研究, 在基础教育的内部也多是单一的教育研究模式, 缺少衔接, 还需要不断改进。

三、双语教育研究发展的必然性

1、教育国家化背景下需要进行双语教育研究

所谓教育国际化, 值得就是要站在国际化的角度和立场来发展和看待本国的教育, 逐渐使得本国教育逐渐成为世界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为其他的一些领域国家化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教育的国际化就意味着教育目标、内容、资源、形式以及影响的国际化, 国家教育的地基就是基础教育, 而教育的国家化又对其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教育的国家化要求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国际交往能力以及国际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在做好本民族自身教育的同时, 还要树立起全球化的视野, 不断培养通宵国际规则、掌握国际上的通用语言、具有开放意识、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有用人才, 并能够为其发展成为可以体现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具备专业技能知识、可以实现国际沟通、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和竞争中的有用之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能够真正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就必须要树立国际竞争的意识, 充分调动各种国际教育资源, 树立开放的教学态度, 引进多元化的教学交流形式, 充分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内容, 不断扩大自身的教育影响力。教育的国际化已经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而双语教育以其自身的可操作性以及独特性充分显示了巨大价值, 带动了全球知识的分享和快速流通, 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 实践证明, 双语教育是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最有效策略。

2、双语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同教育本身相同, 双语教育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具有不能替代的作用, 当前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复合型、专业型、综合型的人才培养也是双语教育的关键所在, 同时, 双语教育也是实现民间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通过对双语教育的研究, 社会团体、学术组织、研究机构以及中外学校之间就会在教育、文化以及语言等各个领域广泛开展交流活动, 加强各领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能够进一步建立起良好的交往合作关系。语言又代表着文化, 文化与语言之间是相融的, 具有互动性和一体性的特点, 双语教育就是对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的理解, 注重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语言文化的理解, 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习得语言, 从而培养学生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国家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 使学生树立全球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品质。事及活动的电视转播产业化进程, 拓宽电视转播的种类与范围。这样, 不仅可以为媒体带来数额巨大的经济收入, 而且可以成为吸引观众关注体育的焦点, 对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同时, 要加强高校体育公关工作, 善于和敢于借助体育的魅力及体育运动波及面广的特点, 充分发挥传播速度快的优势, 进行广泛的社会活动和体育比赛乃至全民健身活动。

3、拓展体育传媒的新领域

我们要继续重视传统体育产品的生产, 高度重视开发体育传播、休闲、娱乐、消费等与体育产业有关的新产品, 进而不断拓展体育传媒的领域。此外, 还必须在着力打造体育精品赛事上下功夫, 这是因为打造精品赛事是我国体育传播的主要战略措施之一。要打造体育精品赛事, 就要不遗余力地落实精品观念, 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在体育传播上。另外, 我们也要从体育赛事的形象设计到体育精神体现, 从体育赛事的宣传到体育媒介的传播, 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现代体育赛事的良好形象。这样, 既可以充分发挥传统媒介如体育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合作, 也可以利用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 通过优劣互补加快体育的传播。

4、加快培养体育传媒人才

我国体育传媒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还很大, 其根本原因就是人才的差距。当前, 我们必须根据体育传播的需要, 全面推行体育人才培养战略, 积极培养体育急需的紧缺人才, 特别是体育传播人才。努力造就熟悉体育、精通体育的高素质体育传播人才, 使他们尽快成为既懂计算机网络和体育传播知识, 又懂体育管理与法规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人才、技术和信息优势, 使体育传播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之下, 我国的双语教育持续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 但是, 我国作为典型的单语制的国家, 本身缺乏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 因此, 英语教育要想在中国找到适合发展的方式, 就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 针对我国开展双语教育研究的特点, 中国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在实践研究基础上, 不断加强对教育理论的提升以及对教育经验的总结, 注重对双语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探索, 以便能够更好地对双语教育的实践作出理论指导, 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双语教育发展存在的特点以及双语教育研究的必然性等问题。

关键词:教育发展,双语教育,必然性

参考文献

[1]Cummins, J, Corson, D.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 Volume5Bilingual Education.Dordrecht/Boston/London:Kluwer Academic Pulisher, 1997.

[2]付莉.基于语言交际合作原则的高校德育教育用语分析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上册) [C].2008.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双语教学 篇3

关键词:教学论、双语教学、意义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现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双语教学”又是一种教学活动,它也必须遵循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人们对“双语教学”的特殊性研究较多,而对双语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共同性研究得较少。实质上,在研究“双语教学”的特殊性的同时,注重双语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共同性,将会更有利于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本文试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出发透视双语教学,以进一步揭示双语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共同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双语教学实践。

一、从教学目的看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与人们对双语的认识有关,也与人们对教学的认识有关。关于“双语”的界定,目前大都倾向于认为“双语”是个人或集体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由此,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双语教学就是使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事实上,双语教学的目的并非如此简单。虽然双语现象自古有之。但当代的双语现象与早期的双语现象已大不相同。在人类社会早期,双语现象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民族、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语言已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象征和代表。这也给双语教学赋予了新的含义。对双语教学的片面化认识与以往陈旧的教学目的观有关。以往的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为知识的传递。也就是说,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传递知识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传递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在于获取、掌握知识。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双语教学就变成了单纯获得某种语言知识的过程。

从现代教学观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的、持续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递不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递,特别是通过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价值和能力,来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语言作为意义的表征系统,其符号的背后含有价值、意向、态度等成份。因此,双语教学的目的已不单纯是语言的学习,而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乃至促进人的发展的手段。特别是当代教育提出要培养学生胸怀全球的观念,要能够理解、尊重不同的民族、风俗和文化,要具有本民族、本国家以外的文化知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充满自信地与不同的民族坦然相处并与之交流,开展合作等。双语教学在实现上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影响双语获得的因素看雙语教学

语言的获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双语的获得则更加复杂。在双语获得的理论中,文化合流模式(Acculturation Theory)、语言调节模式(Accommodation Theory)、话语理论(Discourse Theory)、语言控制调节模式(The Monitor Model)、多变语言能力模式(Variable Competence Model)以及共同语法假设(The Universal Hypothesis)、神经功能理论(Neuron function Theory)等流派颇有影响,在影响双语获得的因素方面趋于一致。这些因素主要有:

生理因素:儿童语言的获得,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儿童可以在短期内发展出语言能力,一旦儿童开始说话,发展的速度就快得惊人;二是儿童都有说错之处,但这些错误既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又与成人语言有着质的差别;三是世界儿童的语言发展似乎都经历同样的过程(尽管所学的语言不同)。以上种种现象便促使乔姆斯基及其他的(MNeill,1970;Lenneberg,1967)学者提出语言发展是一种人类生理现象,即语言的获得更多的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学的过程。这一观点对儿童双语的获得与发展也是适用的。

语言环境的作用:语言环境对语言获得与发展的作用是较大的。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学者都研究儿童语言的获得、发展与父母的语言、家庭语言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或家庭用语与儿童语言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双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认知发展的作用:从认知理论特别是皮亚杰的理论来看,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儿童语言包括双语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语言的发展,源于儿童智力的发展,语言与思维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另外,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元认知对儿童的双语或第二语言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差异的作用:不同的儿童,其双语水平和能力不完全相同,这与其个体本身的特性有一定关系。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上述四个因素也是影响各类教学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双语教学中,必须以此为核心。首先,要把学生双语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种在实践中掌握语言的过程,避免把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单纯的、机械而死板的语言符号的掌握。其次,要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学生在家中与父母的对话,在校内外与同伴、老师相处的生活学习中,都应有良好的双语环境,这对于学生双语的获得、双语能力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第三,要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双语教学。比如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双语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双语认知能力,在思维水平上进行双语学习等。第四,要注意双语教学中的个体差异问题。对于某些个体差异变量,要注意利用、适应,而对于另一些则要超越、改变,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目的。

三、从教与学的关系看双语教学

语言的获得尽管十分复杂,但有一点却是人们的共识,即语言不是教出来,而是学生通过学习、练习而获得的,那么在“双语”获得中,教学起什么作用呢?

从教学论的观点和教学实践来看,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一对不可分割的范畴。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于双语教学至关重要。在双语教学中,很多人往往片面或错误地认为,教师的教是学生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因素,教与学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因此,大多数双语教学研究倾向于研究教师的教。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这就直接导致了在双语教学中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

现代教学论十分重视教与学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本体依赖性关系。教的意义依赖于学的存在,学是教的前提,如果没有学也就没有教。但学并非是教的结果。教与学之间的这种独特性关系对于双语教学颇有价值。在双语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只是双语学习的组织者,动机的培养者,价值观和态度的引导者,学生进步的评价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双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双语学习动机,创造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和气氛。

四、从当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发展看双语教学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渠道,也是全面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在当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极大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是教学方法综合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媒体化、主体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出现了一系列不同方法的最优组合,比如“自学----练习----讨论----辅导”,“启发----诱导----探究”法等。

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大量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积极开展活动教学,采用远距离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手段的媒体化主要表现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大量运用,教学手段的主体化主要表现为由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操作,自主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这种发展和变化,对双语教学颇有意义。如前所述,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语言符号和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并具备使用双语的能力。而传统的以一种语言为主再加授另一种语言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也无法全面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必须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纯的符号接受者,转变为通过自身获得某一语言及其背后的意义的活动主体,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接受不同文化。近年来,国内开展的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四结合的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当前的双语教学颇具借鉴意义,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上一篇:考研复试注意事项详细下一篇: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精讲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