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精选9篇)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篇1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型人才势在必行。本文分析双语教学的益处,探讨了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和实践的有关问题。
一、引言
传统的外语教学费时低效,不利于“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巨浪,教育部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在信息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国内重点大学纷纷响应。在《意见》实施的第五个年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对双语课程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广大高校深化双语课程建设,探索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把双语教学落到实处,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外教和让老师出国深造。到,教育部和财政部共批准403门课程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
二、双语教学的益处
双语教学的益处已经被广大教育界人士一致认可。有学者对汉语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研究[2]发现,双语教学的开展会带来以下益处:一,双语教学有利于外语水平的显著提高。外语教学其本身就是对在校学生和老师外语水平的一种检验和练习,在不断地听说中就能自然提高外语水平。二,双语教学有利于对所学语言相关文化的理解。
中文语言含蓄委婉,而英语则开门见山,语言的不同也反映了文化的差异。想要更好的和他人交流就必须了解不同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双语教学为此开辟了捷径。三,双语教学有利于增进师生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在不断地交流和沟通中建立起来的`,双语教学能否成功要看师生的课堂交流是否和谐,教师的语言和语速与同学的英语水平听写速度匹配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和实践
根据已有研究[3]对欧洲大陆以及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的双语教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多样的民族构成为第二外语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二,国家人口的非单一性,即由大量移民与本土居民共同组成社会结构,这就揭示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三,双语教学的开展主要适用于本国语言在国际上接受程度不高的国家。所以不同的国家构成决定了双语课程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中国有其自己的特点,因此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现实情况。
自20高校双语课程建设提出以来,我国高校的双语课程实践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发展也相当迅速。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双语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有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学校将双语教学改革提上议案。我国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对各地高校的财政扶持力度也有明显的提升,甚至划拨专项款支援高校双语课程建设。
但是,在这些令人欣慰的成果背后,除少数高水平重点院校之外,绝大部分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都还处于准备和起步阶段,双语课程建设理念偏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生双语课程学习迷茫、课程设置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瓶颈。我国学者 [4]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19桑代克发表《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教育心理学在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通过维果斯基、马斯洛、艾宾浩斯、皮亚杰等著名心理学家的不懈努力而逐步走向繁荣,成为心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伴随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分歧也逐渐产生。“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主张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去解释和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为指导思想以实验心理学模式塑造教育心理学,力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另一派是以彼得罗夫斯基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家,他们着眼于教育心理学的主体老师与学生、教与学,主张以发展心理为中心研究教育心理学,探究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教育心理学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发展完善起来的。我国教育心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以儒家的孔子最为著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我国早期教育心理学思想的雏形。据相关学者[5]统计,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由房宗岳所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后来,我国教育心理学学者又翻译和编纂了大量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资料。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实对教育心理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才,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虽然还处于初步阶段,但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通过双语教学,学生不仅提高了外语学习能力和专业外语交流水平,而且也全面理解和深入研究了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教学实践,拓宽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同时,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和实践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双语教师队伍,为今后进行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还很有限,仍然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今后努力改进。如,教育心理学双语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心理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心理学双语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一定会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且能反映国际学术前沿的国家一流双语课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贡献。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篇2
关键词:生态学基础,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国内外各行各业的接轨步伐日趋加速。国外高校优秀的教学经验和资源不断地引入我国, 单纯采用中文进行教学已无法满足新世纪人才的需求, 双语教学成为国内高校教学的趋势[1]。双语教学是指采取两种语言的教学, 即在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 (主要为英语) 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活动[2]。就我国目前推行双语教育而言, 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用外语教学, 使学生具备在专业领域里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3]。
1 双语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由于英语是全球性语言, 绝大多数国际学术期刊、杂志、专著等均采用英文进行编辑, 大部分国际会议也采用英语进行交流, 因此目前各高校的双语教学均采用英语来开展。因此, 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采用国外原版专业教材, 用汉语和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教学。实施双语教学也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 是培养专业能力和外语水平俱佳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采取双语教学, 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世界科技的前沿和最新成果, 养成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和能力, 还可以大力推动教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自2007年以来,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全国高校积极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双语教学使学生有机会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新的教材资源, 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 能够系统地接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 能够将外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是一种值得尝试和推广的教学模式。但是, 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 采用什么教学模式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值得探讨。
2 如何提升《生态学基础》双语教学效果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人们对环境保护愈加关注, 生态学的基础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学也成为目前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农林类高校农学、林学、植物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等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生态学基础》是农学院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总课时为32学时。《生态学基础》讲授的内容涉及面广, 包括生物与环境、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生活史、种内与种间关系、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的动态等。根据《生态学基础》知识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度和巩固程度等双语课程的选择原则, 该课程容易完成知识的迁移, 很适合作为双语课程。然而, 目前我校农学专业尚未把该课程作为双语课。如何将英文授课形式与传统课程教学优势相结合, 形成特色英语教学是我们面临的崭新课题。双语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 然后才是学习专业英语, 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教学, 因此, 非常有必要完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材选用及师资储备等方面的问题。
2.1 教学设计多元化
在《生态学基础》的授课过程中, 合理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科学采用授课模式, 探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学习法、互动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在每一次课堂上的适用性和教学效果。同一节课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 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学习或研究任务的实践中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式学习法结合, 融入教学内容, 通过课堂上师生的英语双边提问,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兴趣, 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态学双语课堂是大力推动互动式教学法, 使学生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动搜集资料, 主动寻求答案, 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重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 参与课堂教学, 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课程组织开放化
双语教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 为他们提供交际英语 (如讨论策略、口头陈述等) 和学术英语 (论文阅读、报告写作等) 的学习机会, 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均有所得。因此, 可将全班进行合理分组, 每次双语课程上课前布置好任务, 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名同学以英语讲解, 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对内容加以补充或修改;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用英语进行讲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轮到一次。一方面可以体现学习的互助互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当众用英语表达自己的锻炼机会。而教学的效果最终表现形式在对学生的考核上, 可采取听力、口试、笔试和课堂表现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但是目前大多数的专业英语考核方式均采用试卷法, 而考试题型又比较单一, 以翻译题为主, 忽略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平时课堂的参与。由于平时成绩包含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参与性, 《生态学基础》双语课程的考核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可适当提高学生平时成绩所占比例, 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更主动地学习。
2.3 教材选用特色化
为了搞好《生态学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 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一本合适的英文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主要应该从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安排、内容深度、涵盖范围、图表使用、思考题等几个方面考虑。在我们所见到的几种国外《生态学基础》原版教材中, 经过反复比较, 我们选用的是由奥德姆 (Eugene Odum) 编著的《生态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作为《生态学基础》双语教学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结构体系合理、覆盖内容广泛、表现方式丰富, 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根据选定的教材准备和组织相关的专题资料, 如杂志、期刊、影片、宣传单、照片等, 材料尽量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 并与国内外现状接轨。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搜索引擎, 让学生也参与到辅助资料的收集中, 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 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共享一些优质的学习网站和资源库, 并结合每次的教学内容和作业, 整编教材和辅助材料的学习要点和专业词汇, 这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这些内容涉及先进的专业知识, 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能真正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学术能力。
2.4 师资储备专业化
要想实现以上《生态学基础》双语教学的改革, 一个最关键的保障因素不容忽视, 那就是师资力量的培养。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很好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与能力, 还要对双语教学方法有深入的研究, 并不断进行交流与促进, 以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双语教学的教师绝不能随机性地指派, 而应接受专门的培训, 进行专门的知识储备, 使其具备胜任双语教学的能力。《生态学基础》双语教学中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的《生态学基础》专业知识, 又具备相当的英语能力的教师, 然而此类通才型的教师比较少。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 专业教师熟悉本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但是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才能将专业知识和英语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师英语口语较差是目前推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学校可通过聘请外籍教员开设口语培训班, 或提供双语教学任课教师到国内和国外进修的机会, 真正要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 不是办一次班就能达到目的的, 需要教师们在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方面持之以恒、作不懈努力, 为促进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3 结语
总之, 希望通过《生态学基础》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基本英文专业术语, 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思考问题、表述观点和阅读专业文献, 从而增强学生驾驭英语的能力, 实现专业知识 (学能) 和外语能力 (语能) 的双重收获, 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生态观和意识, 逐渐形成以整体、系统的思想为指指导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生产实际中遇到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改玲, 王明成.淡水养殖学课程双语教学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9) :336-337.
[2]曹春晖, 刘宪斌, 崔青曼.海洋生态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 2008, 76 (10) :68-71.
[3]王晓凌, 王玉猛, 赵威.《生态学》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8B) :90-91.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篇3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型人才势在必行。本文分析双语教学的益处,探讨了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和实践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双语课程 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76-02
一、引言
传统的外语教学费时低效,不利于“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巨浪,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在信息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国内重点大学纷纷响应。在《意见》实施的第五个年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对双语课程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要求。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广大高校深化双语课程建设,探索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把双语教学落到实处,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外教和让老师出国深造。2008年到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共批准403门课程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
二、双语教学的益处
双语教学的益处已经被广大教育界人士一致认可。有学者对汉语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研究[2]发现,双语教学的开展会带来以下益处:一,双语教学有利于外语水平的显著提高。外语教学其本身就是对在校学生和老师外语水平的一种检验和练习,在不断地听说中就能自然提高外语水平。二,双语教学有利于对所学语言相关文化的理解。中文语言含蓄委婉,而英语则开门见山,语言的不同也反映了文化的差异。想要更好的和他人交流就必须了解不同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双语教学为此开辟了捷径。三,双语教学有利于增进师生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在不断地交流和沟通中建立起来的,双语教学能否成功要看师生的课堂交流是否和谐,教师的语言和语速与同学的英语水平听写速度匹配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和实践
根据已有研究[3]对欧洲大陆以及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的双语教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多样的民族构成为第二外语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二,国家人口的非单一性,即由大量移民与本土居民共同组成社会结构,这就揭示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三,双语教学的开展主要适用于本国语言在国际上接受程度不高的国家。所以不同的国家构成决定了双语课程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中国有其自己的特点,因此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现实情况。
自2001年高校双语课程建设提出以来,我国高校的双语课程实践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发展也相当迅速。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双语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有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学校将双语教学改革提上议案。我国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对各地高校的财政扶持力度也有明显的提升,甚至划拨专项款支援高校双语课程建设。但是,在这些令人欣慰的成果背后,除少数高水平重点院校之外,绝大部分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都还处于准备和起步阶段,双语课程建设理念偏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生双语课程学习迷茫、课程设置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瓶颈。我国学者 [4]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1913年桑代克发表《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教育心理学在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通过维果斯基、马斯洛、艾宾浩斯、皮亚杰等著名心理学家的不懈努力而逐步走向繁荣,成为心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伴随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分歧也逐渐产生。“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主张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去解释和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为指导思想以实验心理学模式塑造教育心理学,力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另一派是以彼得罗夫斯基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家,他们着眼于教育心理学的主体老师与学生、教与学,主张以发展心理为中心研究教育心理学,探究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教育心理学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发展完善起来的。我国教育心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以儒家的孔子最为著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我国早期教育心理学思想的雏形。据相关学者[5]统计,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宗岳所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后来,我国教育心理学学者又翻译和编纂了大量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资料。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实对教育心理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才,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虽然还处于初步阶段,但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通过双语教学,学生不仅提高了外语学习能力和专业外语交流水平,而且也全面理解和深入研究了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教学实践,拓宽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同时,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和实践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双语教师队伍,为今后进行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还很有限,仍然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今后努力改进。如,教育心理学双语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心理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心理学双语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一定会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且能反映国际学术前沿的国家一流双语课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3,(1):54-55. [2]陈华.浅谈双语教学的益处[J].读与写杂志,2015,4(12):200.
[3]高佳.外国双语教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内江科技,2013,(1):36.
[4]张卫华,李冬媛.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及经验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2(37):161-162.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篇4
我校的课程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鉴于此,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心也为教师的学习不断创新载体,创设情境,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今后仍然需要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和校本培训,选派优秀的教师赴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培训和学习,开展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从而提高教师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能力,打造精通业务的教师队伍。
2.关注学生、激发兴趣、提高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特色化效率
课程特色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上应增强互动性、参与性、扩大普及面、提高吸引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当主角,展现才华、享受实践课程带来的乐趣。
3.关注内容、丰富内涵、提升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特色化层次
实践教学的宗旨不仅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深层次的需求是希望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所以如何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课程的特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合作方式,获得最新的专业技术需求,作为教学和科研的追踪方向,将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创造机会深入企业参与调研,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使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与实际工程背景结合,形成科研和教学成果。
4.关注发展、长远规划、打造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特色化品牌
工程训练中心始终倡导科学教育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我校在不断丰富课程内涵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已有的特色,不断超越自我,给特色赋予新的价值定位,精心打造,形成品牌。
第一,重视基地建设,使特色教育手段阵地化。目前教育创新基地已成为本科生科技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我校成立了E唯协会,创新论坛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实践的平台,为了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同时提高教育创新基地的知名度,有必要提高基地的软、硬件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
第二,重视教材编写,使特色教育项目课程化。实践教学往往没有指定的教材,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素材的积累,积极编著具有实践特色的课程教材。
第三,重视科技活动创新,使实践活动时代化。积极开展和组织电子类、机械类、控制类的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推广教育创新基地的知名度,在学生中赢得好口碑,有益于获得长期稳定的生源。
第四,重视教育资源的挖掘,使课程特色化建设多元化。要充分利用好中心现有的设备资源,充分发挥其功能,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四 结论
目前,我校所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具有多元性、发展性、灵活性、开放性、创新性、合作性和主体性等特点。这是对以前综合课程的突破,也是对实践课程的升华。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面对各种新的挑战,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特色化建设持续发展,使之成为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谢韶旺、朱晓明、董慧卿等.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J].中外教育研究,2009(9):13~14
[2]朱晓明、谢韶旺、赵晓丽等.综合性实践类课程中轴心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10(6):14~15
[3]徐岩、谢韶旺、赵晓丽等.自主学习模式在三维机械设计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J].中外教育研究,2010(7):17~18
[4]赵晓丽、朱晓明、徐岩等.“全程式―多元化”考核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外教育研究,2009(12):15~16
[5]谢韶旺、任正义.基于校企联合的“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模型”研究和实践[J].中外教育研究,2009(8):11~12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篇5
一、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双语教学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双语教学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否能真正实现开放性办学的格局。强化英语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调整的重要内容(世界上大约70%左右的网络信息是用英语传播的),采用双语教学的学校越多,双语人才越多,接受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速度就越快。
2、双语教学是社会对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专业素质高,熟悉有关国际规则,能够熟练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进行国际交往的复合型中高级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战略要点。
3、双语教学是增强学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之一是通过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创造学生运用外语的机会,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吸纳除本民族文化之外的其他国家的文化,增加适应不同民族、国家要求的能力,培养身心健康有专业技能的双语人才或多语人才和有民族精神与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双语师资紧缺问题。目前,师资是制约双语教学迅速发展和提高层次的“瓶颈”。双语教学的师资应该是既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但现实情况是两者同时具备的教师较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双语教学不是语言课,不能以降低学科的教育质量为代价换取孤立的双语教学。此外,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由于负担重、备课量大,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所以其积极性难以长久地保持下去。
2、学生外语水平问题。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建设应围绕学生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吸纳除本民族文化之外的其他国家的文化。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普遍比较差,以至于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看中文版内容。如果不顾学生的基本情况,纯粹是为了开设双语课程,或者是为了达到什么某个指标而进行双语教学,那就本末倒置了。
3、双语教材问题。教材建设是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信息量大,失真少,且内容较新,国内教材的重复编写和建设情况较为普遍,独立研编的教材少。当然,国外编写的原版教材的有些内容并不一定适应我国的教学实际。主要表现在:英文原版教材的内容取舍问题;英文原版教材的案例选取问题,我国本土化的案例更切合实际,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英文原版教材的售价过高,如经济学中N.Gregory Mankiw著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第四版)售价280元,显然这已远远超出了我国本科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因此,完全遵循“拿来主义”,不注重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可能会导致双语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这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师普遍运用的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双语课堂还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多,教学效果难尽如人意。加上进度的要求,学生语言能力的阻碍,大班教学等,使得教师很难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长久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就更谈不上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5、双语教学课程体系问题。高校双语教学课程设置随意性太强,缺乏整体性。学科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承前启后的关系,但许多高校只是在具备条件的课程中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忽视了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及专业学习的连续性、渐进性。一些高校为了赶潮流或者达到某个指标,不顾课体系和教学计划的需要,谁有能力上双语课,就让谁上,哪门课程有教师,就哪门课,根本不考虑课程体系问题,使课程衔接相当松散,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传统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重教轻学。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这种结构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所以,必须以双语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创建新型教学结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应该是以培养人才的能力为主线,采用“立体化”、“多元化”教材,进行课程的“模块化”教学;以学习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科研促进教学,课内加课外,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教学结构。
(二)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出国学习深造能力,培养外向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现代高等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精通各自的专业领域,而且要能够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中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采取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世界科技的前沿和最新成果、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养成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和能力,还可以大力推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三、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加强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双语教学课程的模式归根结底是创新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情况来看,大家较为认可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浸入型双语教学”、“导入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对照型双语教学”、“分层、分流型双语教学”六种。其中“浸入型双语教学”是国际上较为认可的模式,而“过渡型双语教学”是目前在我国较为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当然,在我国开展双语教学,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教学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视不同的情形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同时,在实施双语教学时,要经过认真调查和论证,并根据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构建自己的双语教学模式。
(二)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双语授课的老师除了不断加强自身双语教学的能力外,还应积极探索和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双语授课的效率。如互动教学,可以采取外文案例分析、外文原著的选读与讨论、师生之间角色互换等多种方法来加强教学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建设网站公布相应的教案、课件,以利于学生复习;同时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出一些专题,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相关外文资料和信息,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题讨论会;还应加强课外辅导,适当增开辅导课或集中答疑课,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保持教学的整体性
国外原版教材语言纯正,体现了西方的逻辑、文化,尤其是其推理过程、思维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观地显现出来,并且往往体现了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因此,教师在开课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内容既与本专业的整体教学计划相匹配,符合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又要与后续专业课程相衔接的教材。不过,从长远来看,要真正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还是要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同时又能加强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分析和解决我国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的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外语水平、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选拔和培养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大力引进出国留学人员、博士等外语层次较高的学科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从学校选拔和培养一些有学科功底的优秀青年教师,扩充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在职培训是加强双语师资比较经济的方式;出国培训是直接学习外国经验的有效方式;利用合作办学的有利条件,引进外方教师授课。如南阳理工学院就在合作办学协议中明确要求,每学期必须有合作方几名教师到中方授课多少学时。这样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双语教师进行观摩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五)完善制度和措施,使双语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双语教学的一系列规章和制度。改变传统的激励机制,从政策上和经费上给予支持,调动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制定出可行的双语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及学生考核标准体系,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努力创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篇6
【摘要】国内高校先后对部分本科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论文从课程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对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以科学、合理地推广与发展双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双语教学 课程 环境
我国目前所谓双语教学中的“双语”一般是指汉语和英语,这是由于汉语的母语地位和英语的世界性通用语言地位决定的。开展和推进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专业水平,推广双语教学也是培养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内高校先后开始试行对部分本科课程的双语教学到逐步推广,证明实施双语教学是可行的,但也存在一些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地,实施双语教学的效果受到学生、教师、课程及环境四个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前两个问题的研究较多,本文结合作者自己多年的双语教学经验,从课程和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课程因素
双语教学中课程因素包括课程本身是否适合于采用双语教学等问题,可以描述为x=f (u1,u2),其中:
*u1:课程的适合性,跟学科、课程及国情有关;
*u2:教材因素,主要是教材的合理性,包括水平、难度、质量。
双语教学的适用课程有一定的限制。香港中文大学对本校的教学语言提出了三点原则性要求[2]:自然科学等普适性的科目,文化差异少,且国际惯用英语,采用英语教学有直接、准确的好处;涉及中国文化、社会、历史的科目,多用中文,以普通话授课;本地文化、社会政治的科目可以用粤语。这种限制有其合理性,国内高校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1)课程所属学科属于国际上广泛研究的领域,双语教学甚至全英文教学可以促进交流,随时掌握国外发展动态;(2)课程所属学科国内发展相对落后,而通过引进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可以使课程教育尽快缩小差距,提高人才培养水平;(3)急需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如金融、法律等专业。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与我国特定的政治、文化等紧密相关的学科如中医学科等,其全球性交流相对有限,采用双语的难度大且意义不明显。
同一学科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按Cummins双语水平模式[1],学习内容越难懂,语境支持越少, 对认知要求就越高, 因而对第二语言水平的要求也越高。以计算机学科为例,该学科紧跟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的发展,符合上面提到的适合双语教学的条件,特别是诸如程序设计语言等本身就以英语形式表达,采用双语是合适的;然而诸如离散数学、编译原理等内容比较抽象的课程就不太适合双语教学,当然这也要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关键的因素之一,教材是否合适跟学生对双语教学接受程度的密切相关。国内目前双语教学所用的教材大致有进口的国外原版教材、国外教材国内出版社影印版、用国外教材改编后胶印、自编讲义等形式。国内引进的原版教材通常是众多知名大学采用的`经典教材,更新周期短,对国际学术前沿成果的吸收非常及时,针对性与实用性都比较强,多为该领域一流科学家的作品,原创性强、可读性好,结合实际应用的例子和相关知识的背景介绍,读起来引人入胜。相对地,国内教材通常特别“实在”,阅读起来比较枯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计算机网络方面Andrew S的著作《Computer Networks》,该书被誉为计算机网络方面的“Bible”,数年内更新到第4版;另一本知名教材《Data and Computer Communication》已出到第7版。
当然使用原版教材也有缺点,国内外高校课程设置的差别有时也会使国内教师觉得用起来不顺手,教材可选择范围又明显受限,另外价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Computer Networks》这本教材,对于数据通信基础这部分介绍相当简单,而国内大部分非通信或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并没有专门的数据通信网课程,因此通常老师要补充较多的数据通信方面的基础知识;另外有些应用案例,比如电话网结构,中美两国也有较大的差别。要解决使用原版教材存在的缺点,一个重要途径是自编教材和讲义,这也符合教育部“大力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的要求。不过自编教材和讲义一定要谨慎而行,以我国目前的绝大部分双语教学的教师情况,自编教材有相当的难度。书面表达不同于口语,语法要求严格得多,即便语法正确,由于文化的差异,自编教材往往表达生硬。应该坚决反对不具备实力的单位轻率地自行编写双语教材,也不主张将现有教材直接翻译成为中国式英语的所谓双语教材。
自编教材最好的方案是由教育部、相关机构牵头,或有实力的高校自主联合,组织起国内相应学科的专家队伍,甚至邀请国外专家,在消化吸收国外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进行编写,对于普遍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更该如此。另一种方法是引进时和原出版社合作,根据我国的国情及教学大纲改写,即原版教材的本土化,清华大学出版社近几年就有这样成功的尝试。国外主要出版社如培生等,也致力于推动原版教材的本土化改编,使之能够更适合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目前该公司合作出版的形式当中,改编版已经成为主流。
2 环境因素
双语教学中环境因素可以描述为x=f (w1,w2,w3),其中:
*w1:政策、制度性的东西,可以刺激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w2: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合理,课程先后顺序等;
*w3:周边学习氛围。
双语教学授课教师的工作量相对较大,讲义、讲课、作业、试卷基本都以英语方式进行,同时教师也担心教学效果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包括自己在学生中的地位和形象,所以学校应合理地看待双语教学课,包括工作量的计算以及对课程的评价,设计一套有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生的英文水平与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存在紧密的关系,英文较好的学生倾向于给予较高的评价;学校级别高的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总体上高于级别较低的学校,据统计普通高校和重点大学学生的评价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评定教学效果,制订相应的教学标准,为双语课程的开展创建一个宽松的环境。
目前针对学生方面的政策性内容比较少,其实与教师类似,也涉及到考试方式、学分计算等问题。双语教学课程由于语言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加重,其考试方式也应该有所调整,比如可以多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原则上以英文回答为主,必要时可以辅以中文,从而减少学生由于词汇、语法等问题带来的表达上的错误及因此带来的丢分。毕竟考试是检查学生对课程本身内容的理解,不是为了考核其英语水平。
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也是影响双语教学的一个因素,例如专业英语课程的安排。专业英语课程主要是学习如何运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目前国内高校通常一、二年级学习基础英语课程,到三年级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而许多双语教学课程在至少二年级就已经开始,这就造成“先使用,后学习”的现象,形成课程先后顺序上的倒挂,使专业英语课程的意义大幅削弱。专业英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在专业领域的英语能力,因此其内容通常为该专业比较基础的、介绍性的知识,完全可以作为专业入门课程尽早开设,与基础英语齐头并进,当然这需要适当调整课程体系。
学生对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不同,对双语教学的态度也有不同,一部分计划毕业后去留学、读研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比如北京许多高校学生出国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因此也愿意花较多的时间学习英语。不过相对于香港、新加坡等地,我国国内总体缺少英语环境,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上和课下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在课堂教师可以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在课外给学生布置英语作业及资料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外以多种形式用英语与任课教师交流;学校内部可以开通校园英语广播节目。通过多方面综合努力,改善双语学习环境。
3 总结
当前对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监控仍存在不足,在双语教学的开设、过程管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进。总体而言,重点大学双语教学展开的面可以更宽一些,一般院校相对较少一些。双语教学不必限于本科教育,从学生素质、学习科研的需求和将来发展方向而言,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应该成为双语教学的重要对象。
参考文献:
[1] 韩建侠,俞理明.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J].现代外语,,30(1):65-69.
[2] 赵光辉,靳国庆,吴振利.高校双语教学:香港中文大学取经归来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6):25-26.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篇7
一、师资建设
2004年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始在本院进行《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尝试, 因缺乏相关的师资, 首先采取了与厦门大学医学院合作进行课程的双语教学, 由医学院一位留学归国人员担任英语授课主讲, 本院一位青年教师担任中文授课主讲。医学院授课对象为一年级, 生科院为二年级。两院授课对象的不同造成教学效果相差很大。医学院一年级学生因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还未开课, 造成对《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内容很难理解和掌握,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生科院学生因已修完生物化学等基础课, 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相对好一些, 但同学们普遍反应两位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异, 教学内容依教师的侧重点不同, 广度和难度都相差较大。尽管如此, 课程双语教学的首次尝试还是为后来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奠定了基础。为解决本院双语教学师资缺乏的问题,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采取了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一是采取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的方式, 加快培养本院现有师资, 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二是通过985平台引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在从事科研的同时, 也承担双语教学的任务, 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从2006年起, 本课程的教学与医学院分割, 由海外留学人员承担起课程的教学任务, 特别是2006年引进的985特聘教授袁立老师参与到本课程的教学中来, 使得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目前从事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全部由获得海外博士学位的留学归国人员组成, 平均年龄为43岁, 他们在承担科研工作的同时, 还担负了本课程的教学工作, 为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针对双语教学初始阶段存在的问题, 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 教材的选用。
首先通过互联网络广泛了解了国内外知名大学对于《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 厦门大学已经将互联网接口引进学生宿舍, 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我们选用了国外原版英文教材<《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作为教学的主教材, 这本教材从1989年出版第一版开始, 定期更新内容, 2008年已经更新到第五版, 最新的研究进展大多涵盖在内, 是目前国外知名大学进行《细胞生物学》教学的主要教材。由于原版书价格较贵, 让每位学生购买一本有难度, 我们主要使用免费的是网络版 (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bv.fcgi?rid=mboc4.TOC&depth=2) , 对于没有电脑的个别学生, 在不涉及版权因素的情况下免费下载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在自学或复习时有了具体的教材。
2. 教学内容上的改进。
在讲授教材内容基础知识的同时, 注重将有关知识的最新进展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来。对于《细胞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些重大发现在科学研究以及现实生活中意义, 特别是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 我们都会着重介绍给学生, 这些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近几年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985平台引进了很多海外留学科技人才, 他们的研究领域凡是与《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有关的, 我们会在授课过程中, 专门介绍他们的研究内容, 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研究课题在本院各个实验室中进展的相关情况,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为日后学生选择进入各个实验室进行实习或毕业论文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
3. 课件建设。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 这项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课件制作上, 精美的课件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 系统全面地掌握课程内容。每位任课教师都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亲自制作精美的课件, 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收集或制作多媒体文档, 将复杂的知识原理及过程用生动形象的办法展示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除了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外, 我们还特别注重课件内容的及时更新, 注重将最新研究进展补充进来, 避免课件内容一成不变, 保证每届学生在学习时都有新鲜感。从几年来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 学生们都对本课程的课件建设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4. 教学方法的改进。
双语教学:本课程的开设对象为大二学生。根据目前学生的英语水平, 我们采用“全英文展示, 中、英文讲解”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讲, 就是教材、课件均为英文;在讲解过程中对简单的内容用英文讲解, 而对于复杂的内容, 例如专业词汇、原理、过程等给予中文解释, 但考试为全英文。双语教学开始时, 学生普遍不太适应, 课后复习也不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采取了提前几天将课件提供给学生,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熟悉课程中的相关英文词汇并带着疑问进课堂, 这一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考试阅卷时, 我们注重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把握, 强调专业词汇的拼写正确, 而对于答题中英文写作的文法则适当放宽要求, 避免将专业知识考核变为英语文法考试, 学生对于科技文献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授课过程中的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其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会准备一些启发式问题, 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提出来, 并鼓励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遇到没听懂的问题时可直接提问。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还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强教学效果。授课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应用:厦门大学通过这几年的建设, 教学硬件已经完全实现了信息化,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互联网资源在课堂上被广泛使用, 为授课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表现方式。我们在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同时, 也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 对课程内容尽量地从多个角度来阐明, 使学生能获得更直接的感性认识。根据授课的内容, 通过直接引用国内外网络资源, 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比如在介绍线粒体中ATP酶合成ATP的变构假说时 (The binding change mechanism) , 任课教师直接连接到东京工业大学吉田贤右教授实验室的网站 (http://www.res.titech.ac.jp/~seibutu/main_.html) , 该实验室1997年提供了化学变构假说的直接证据。这些教学方法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课程网站的建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相关信息, 目前我们将与课程有关的所有信息都公布于互联网上, 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课件、课后复习题、考试样题及标准答案等。2008年本课程通过国内专家的评审入选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按照课程的建设规划, 我们将完成本课程所有章节的授课录像工作, 将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成果与其他兄弟院校共享。网站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国内第一个互动型的《细胞生物学》教学网站, 通过网络这一平台, 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讨论, 任课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使之成为课程教学的第二课堂。
四、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篇8
[摘要]双语教学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文章结合作者“钢铁冶金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对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实施情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建议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钢铁冶金学 双语教学
[作者简介]卢艳青(1972- ),女,辽宁鞍山人,辽宁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钢铁冶金;赵红阳(1971- ),男,辽宁鞍山人,辽宁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工程;李成威(1966- ),男,辽宁鞍山人,辽宁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粉末冶金。(辽宁鞍山114051)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就业质量提升的普通高校工科类毕业设计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09DB1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99-02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明确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设课程的5%~10%。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价方案中规定,达到优秀标准的学校,双语教学的课程要达到8%。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中提出,大学部分课程今后将会采取双语教学,教育部将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
我国从1998年产钢量跃居世界首位以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工业在市场、生产装备和技术研发等各方面都已与国际全面接轨。大型钢铁企业招收新员工对其专业英语的考核已成为基本要求。
双语教学不仅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大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为了贯彻实施教育部的方针政策,适应形势发展,辽宁科技大学冶金专业开展了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双语教学对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钢铁冶金学”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
“钢铁冶金学”是辽宁科技大学冶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钢铁冶金的基础理论、生产工艺和设备、实验研究、设计方法、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等。“钢铁冶金学”课程引入双语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学习到一些专业的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方法。在课程安排上,钢铁冶金学课安排在专业基础课之后,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时候开设。
三、“钢铁冶金学”双语教学的实施
1.教材的选取。教材是实现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语原版教材。目前,钢铁冶金学课程所依托的教材是美国1998年出版的“The Making,Shaping and Treating of Steel,”该教材内容完整丰富,涵盖了原料处理、炼铁、炼钢、轧钢和耐火材料等基础理论及工艺,叙述详尽,信息量比较大,反映了本学科前沿,其语言难度适中,图文并茂,易于理解。根据冶金专业的教学规划及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应编撰课程讲义,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讲义层次分明、简洁清晰,课件插入了大量图片、动画和表格,内容与本专业的前续课程“钢铁冶金原理”相衔接,切实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学生的选择。钢铁冶金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冶金专业本科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学校按英语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班。通过国家英语四级和六级的学生进入双语教学试点班,而其他学生进行常规汉语教学,这样既有利于双语教学班教学计划的实施,提高教学效果,还兼顾了普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正常学习和掌握,做到了因材施教。
3.教学方法的采用。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英文教材中的原词、原句,让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标准的专业英语,看懂英文教材,掌握专业知识。尽可能地把学生已经掌握的专业词汇融合到讲解中,提高词汇的使用频率。钢铁冶金学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很多词汇超出六级词库,部分词汇即使在六级范围内,也具有特定的含义,如果没有足够专业知识的积累,无论用英文还是中文讲解都很困难。如mould powder,译为连铸保护渣,词义很简单,但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需要大量的描述来介绍。为了直观地说明,我们在课件中采用多幅图示来描述保护渣的使用过程及其作用,使学生对其有深入的了解。对很多专业词汇,我们要求学生把英文当做中文一样接受,在课堂反复使用,直至学生完全熟悉掌握。
双语教学采用了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导入式教学方式。课前印发中英文对照的专业词汇表及授课内容提纲和讲义,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教学效果,根据授课内容,浅显易懂的内容采用英文讲授,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增加中文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任课教师经常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学习的难关。期末考试采用英文命题形式,学生可选择中文、中英文混合及全英文答题的方式。
四、“钢铁冶金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为了不断改进双语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冶金专业连续四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座谈。从反馈的意见来看,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地接受和完成“钢铁冶金学”双语课程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时能较好地利用本课程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阅读英文书籍和查阅英文文献。另外,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由于经常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文献,了解了国外最新的教学动态及冶金学科的研究进展情况,并进一步将这些知识和内容充实于教学,使该课程的知识与内容不断得以更新和完善,直接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钢铁冶金学”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建议
“钢铁冶金学”双语教学的开展,使学生直接体验和感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掌握了冶金领域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动态,学生的创造性、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了更好地进行双语教学,还应加强以下方面:
1.规范管理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在充分调研双语教学的整体模式、教学计划和学习安排等方面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适宜的外语专业教材或指定原版外文辅导材料,完善双语教学考试、考核的大纲或命题要求,使双语教学真正纳入到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来。
2.合理设置双语课程体系。对学生而言,仅对一门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可在相关课程教学上建立必要的内在联系,同时开设多门双语课程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专业语言的整体表达和应用进行不间断的强化训练,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3.加强教材建设。一般来说,英文教材的特点是篇幅大、论述简洁、归纳清晰、涉及面广、应用举例多等,便于学生自学,借助它来理解和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双语教材建设可采用引进原版、购置影印版、改编和自编等方式。如果全部引进原版教材成本太高,学生较难接受;如果仅仅是在国内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学生认为意义并不大。因此,应采用结合国内教材和原版教材,自行编写讲义的方法,指定中文参考书,编写好双语专业词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对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采用外语板书和外语口头讲授的方式,但对于学生不熟悉的专业名词术语,则板书中要中英文有对照,根据情况采取外语或汉语口头讲授的方式。课堂设问和提问既督促了学生主动学习,又锻炼了学生外语口语能力。
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仅教学内容完整、画面友好,而且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具有科学性。采用多媒体教学,将重点、难点随时显示在屏幕上,可以部分弥补听力困难带来的障碍,使学生顺利获取课堂信息。对于课程中涉及的图表和公式等,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将专业课复杂枯燥的内容以直观、形象、富有动感的形态展示给学生,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习进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任课教师课前应指导学生充分预习,课后应做好辅导答疑工作。课前给学生发放外文讲课提纲和专业词汇表,指导学生预习国外原版教材指定内容,选取合适的国内教科书,让学生了解讲授内容,理解重点和难点。这样,学生对于讲课中所涉及的专业词汇和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讲授减少了板书和专业词汇介绍,节省了时间,增强课堂上学生对双语的反应和理解能力。加强课后辅导答疑,及时消化理解课上有关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有利于巩固教学成果。
改革考试与考核方法。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查机制。考试宜采用结构分形式,包括笔试和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交流的表现分和平时作业分等)。课程书面考试应以课程内容为重点,着重考核学生对课程专业的掌握理解及运用能力,学生可以用中、英文双语或混合答题。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考查学生查阅书刊的能力,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提出具体要求,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理论和方法。课程考核将理论知识的考核与参与意识、表现能力等综合能力相结合,达到对学生学习态度、平时努力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及最终效果的考核。
5.努力优化学习环境。学校可以适时邀请外籍教师和专家进行讲学、科技讲座、科普宣传和学术交流等以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题讨论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因特网的普及为双语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提出一些专题,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所需外文资料和信息,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因特网的有利条件加强交流与沟通。
六、结语
双语教学推动了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的改革,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专业课双语教学只有从实际出发,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兆柱,高凌风.双语教学的价值、历史、现状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4(5).
[2]李洁.大学专业课双语教学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3]李桢,曹果清,张桂贤.大学专业课双语教学实践与体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孟庆元.大学专业课双语教学点滴[J].黑龙江教育,2004(13).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篇9
摘 要:随着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由之前的高中生向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进行倾斜,中等职业院校的部分专业就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分类表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做好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融通工作。现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性,所以在人才培养的制定时需要突出该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调整与改革尤为必要。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
随着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设备,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应用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到传统制造业中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与产品质量,为现代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但是现阶段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优秀人才紧缺,大部分就业者是层次较低的劳动者和新一代的青年农民工。缺乏相关技能与准入资格,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从如何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以及修改和完善职业院校的工业机器人中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做好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工作。
一、中高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现行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部分专业的衔接存在“脱轨”的不良现象。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实习就业等方面都不完善。例如: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由于实训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很多学校就将实训课程课时进行压缩。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足。同样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也不扎实。很多需要应用到的数学或物理等课程内容被删减。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中高职专业衔接势在必行,这就需要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两个教育层次之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多方面的合理化承接,两者既要有区别,同时也要在专业实训内容与课程等多方面是相互补充,从而突出职业教育产生较高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
二、优化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融通与衔接
由于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由于两者的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同,存在着部分的交集与重合,特别是中职阶段需要参加分类招生考试,还要加入学业测试的文化课,这些课程也占据较多的教学学?r,从学生长发展远角度考虑,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进行中高职专业课程对接。在高职阶段有些课程设置与中职重复,例如:机械制图、机械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已经在中职阶段学习过,所以在学时安排上就要考虑适当的减少。加大专业实践性强等课程的学时。
(一)明确中高职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
首先要从制造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分析,从学生的实际就业去向着手,从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及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分析,由于中职生岗位能力的定位就是从事专业能力不高的岗位,技能较为单一。而高职学生则是从事职业能力较高的岗位,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经分析明确中高职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后,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上进行优化或重构,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衔接中,优化和重构课程体系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中高职的专业都有各自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在各自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置和完善课程体系。从中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层次差别上进行考虑,以促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致力于中高职课程内涵建设与应用,并将归纳总结出如下:
1.是强化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以应对升学考试
为了学生的后续发展,应对中职课程体系中的文化素养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并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引导中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进行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中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既可以规避中高职对机器人专业中的机电课程的重复学习。又为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打好基础,以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学生结合自身发展采选修课程的形式,选择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
中职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制定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自身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可以适当的将部分高职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中职选修课程,即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可以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3.积极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岗位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学生应实现学分制和综合评价的形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开发模式上,尽量体现工学结合的教育内涵。为了能更好的呈现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程体系需要按照模块化分层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和选修课程。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课模块的设置尽量合理并能够对中高职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集中体现。而专业实践课模块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主要是将相关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相关领域。通过学生的技能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达到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选修模块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中高职院校一般可提供的若干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实行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也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
4.实践课程的改革突出校企合作优势
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势在必行,只有学校和企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出岗位适应性强,实践能力好的学生。所以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应由专业课教师与制造类企业技术人员密切联系与合作,根据企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行业社会普遍性需求等诸多因素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或实践手册。这样设置的课程即符合企业的需要,又能够适应本专业社会的普遍人才要求。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企业的快速转型发展,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体来说具有高素质、高的创新思维等优势。同时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鼓励政策十分优厚,毕业三年内未就业的可想享受国家的贴息贷款。对于工商登记和各项税费实行减免,公司注册没有资金要求等一系列政策。在大中专学生课程体系中首先融入创业意识教育,要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认识。大中专毕业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其次大中专学生自主创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现阶段社会的就业压力。对大中专院校进行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四、总结
通过对中高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重构,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有效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途径,并对课程体系重构与校企合作做了充分的阐述,提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突出了中高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教学的特点,促进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中高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的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推荐阅读: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育论文09-15
从双语教育的迷思看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10-09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总结与感想08-14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当代走向论文11-1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分析论文10-13
学校理财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与探索06-0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10-26
矫正与发展并进学优生心理教育论文10-27
高职教育论文??课程建设研讨会有感05-10
乡镇幼儿双语教育论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