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的心得体会

2024-09-12

双语教育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双语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

组织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和浓厚的学习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比、学、赶、帮、超、带的学习形式。在学院老师耐心教学下,我基本掌握了维吾尔语日常用语,能够用维吾尔语作口头的自我介绍,具备了一定的维吾尔语文字书写能力,能够听懂维吾尔民族的日常用语并和维吾尔族同胞进行交流。 通过自己的努力,我拿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干部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双语培训班,使我学到了一门语言,增长了知识。

为此我从内心感谢师市党委组织部给我的这次学习机会,同时感谢帮助和关心我的同事、老师和同学。下面,我向师市党委组织部汇报一下我学习期间的心得体会。 我从小在长大,生活在单一的汉族地区,对新疆维吾尔族了解不多,对维吾尔语更是没有一点概念和基础,很是陌生。还记得培训班上第一节课时,老师为我们讲解《维吾尔语日常会话500句》,生涩的发音、别扭的书写令我有点不知所措。正因为 如此,我只有不断的加倍努力学习,当别人休息时,我把每天老师的授课内容温习几遍,再预习下一课内容;每天上课时,我会提前到课堂,复习功课。我知道这次学习很难得,所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维吾尔语的知识海洋里,不断充实自己,陶冶自己。在刚学习过程中,遇有不懂的就问同学,不认识的字母就和同学一起研究,每天都熟读课文,背诵单

词,背诵句子,课堂上认真听老师的发音,做好笔记,仔细做题,踊跃用维吾尔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了做到准确发音我专门买了录音笔录取老师在课堂上的发音,私下来反复跟读直到完全掌握为至。课间休息时,就向老师请问自己不懂的地方,下课后认真做作业,记单词,背句型。在平常的生活中,尽量将所学的维语应用其中,使我的维吾尔语在听、说、写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五个月的学习,我认为学习好维吾尔语,就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着手,在语音方面,我能准确的读出维吾尔32个字母的发音,找到每个字母的发音部位与方法,与汉语的字母可以对应记忆,发好维吾尔语的颤音。在词汇方面,词汇就好比一座高楼中的一砖一瓦,我们在学习及其日常生活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只有词汇丰富了,才能连词成句。因此,我认真做到多读,多写,多记,加强记忆。在语法方面,对于任何一个语言来说,语法是最难学的,维吾尔语也如此。在语法学习上,首先我掌握了基本的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多读、多背诵维吾尔语文章,熟能生巧记住语法。如果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可能运用时就会一团糟。 学习一门语言是一个相当艰辛的过程,期间的点点滴滴对我人生都是一种锤炼。学习期间,老师认真而诙谐的讲解,总是能让我很快的就能进入学习状态,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我发现学习好维吾尔语,还要了解维吾尔文化、风俗习惯,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与其文化是分不开的,只有加强对维吾尔民族的了解,尊重其风俗习惯,才能更好的掌握我所学习的维吾尔语,才能对这个民族有深入的认识。学习维吾尔语,要靠平时的积累,平时的勤奋,多读,多写,多记,多与维吾尔族朋友交流。 学院坚持双语教育与兵团精神教育结合在一起,组织培训班28名同学参观了“军垦第一连”,并亲自实践了人力犁地、打土块等体力劳动,深刻感受到兵团发展到今天确实不易。 在五个月的维吾尔语学习期间,我自觉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请假,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学习期间受到学院、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通过五个月的维吾尔语学习,让我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团场工作,懂少数民族语言是顺利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双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为跨越式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更大的贡献。

双语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双外语;教学;德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1-0144-02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双语学院的前身是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多语种专业,始建于1997年。2000年3月正式建系,2003年正式建立双语学院,辖设五个专业方向,即英语-德语方向、英语-法语方向,英语-日语方向,英语-西班牙语方向、英语韩语方向,全部为本科四年制或五年制。因培养规格的实际需要,2005年至今双语学院只招收英德、英法、英日方向五年制的学生,力求使英语和德语(法语、日语)均达到本科水平。双语学院是国内少数几家开设双语课程的单位,要求学生扎实的掌握两门语言,实现双语双强的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本身要有很强的外语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针对学习的特点使用合适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国内外多套教材,不断探索,找到适合双语学院学生的教材。

笔者2004年9月任教以来共用过三套德语教材,其中包括:《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当代大学德语》(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德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其中《德语综合教程》为现行使用的教材,迄今为止,刚刚使用完第二册。在这里,笔者根据本人实际使用情况,试分析前两套教材(即《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和《当代大学德语》的优劣以及在课堂教学使用的体会,(鉴于篇幅,在这里主要分析各套教材初级阶段部分第一册和第二册的优劣和使用体会)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借鉴意义。

1 《新求精》的使用

该教材由教育部直属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编辑,由同济大圩出版社出版。是针对出国留学人员所编纂,旨在全面培养学员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突出听说训练,结合国情知识,帮助学员提高在德语国家生活和学习所需的语言能力。

1.1初级阶段第一册由语音部分和基础教程两部分组成

语音教程部分共六课。一共十四单元,设置了包括在机场,家庭,购物,预约,在邮局,邀请,旅游,就餐,居住,简历,问路等十二个主题。另外两个单元是复习单元。每单元包括五篇听力文章,词汇,语法和语音练习。每篇课文都是以日常情景对话的形式出现。少数几个单元收录了简短的阅读文章。

1)特点:每个单元编撰的一般顺序是设置一定的情景,引出相关句式和词汇。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该场景并且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每个听力课文都配有相应场景的图片。学生在老师引导之下,全心全意投入到语言情景中,积极配合老师的调动,努力创造情景语言的氛围。语法被理解为为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的规律性的句式。每个单元都会对某一场合里出现的词汇进行归纳。

2)使用体会:从这里可看出,在初级Ⅰ是以情景教学法来组织教材的。目的在于学生通过第一册的学习,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听懂周围人的话,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为将来在德国的生活打下基础。所以,笔者对课文的处理顺序一般为:利用图片,视频等引出新单词,根据新单词或者已学词汇描述课文图片- 听课文填空或回答问题- 总结课文内容- 模仿课文做对话或复述课文- 模仿固定句式(语法)总结规律- 做语法练习(笔头)- 设置对话,在交际中使用所学语法现象(口头)。每个单元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场景表演。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学习德语并不是为了出国,而是将来在工作中运用德语。在中国工作,跟德国人打交道,就需要学生把在中国日常生活常见的东西能够用德语表达出来。而教材里更多的是在德国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场景。比如就餐,在餐馆里出现的菜都是西餐。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本人补充了在中国日常生活以及作为大学生在校园和家庭生活等熟悉的各种场景。这样学生会自发的在课外使用课堂上所学的德语词汇和句式,并且可以对中国和德国的不同生活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也算是文化知识方面的补充。

1.2初级阶段第二册一共十二单元

其中两个单元为复习单元,十个主题涉及到了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德国民众的运动观,德国的妇女和青少年问题,德国的历史,德国年轻人的职业愿望,在德国就医及医疗保险体系,德国的银行系统,德国的大众传媒等。其中一个单元是专门介绍中国的文化古城北京和文化瑰宝京剧及典型的中国家庭。每个单元包括导入,词汇,语法和五篇课文。其中听力课文三篇,阅读课文两篇。

1)特点:与第一册相比,听力课文不再是日常情景的再现,题材包括采访,辩论,调查报告,讲故事等多个形式。阅读文章基本上是科技性较强的文章,一般是就某一社会现象的报道或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课文难度加大,篇幅加长。因为该套教材是针对留德人员的培训教材,一方面需要学员通过该套教材的学习,能融入到德国的生活当中,另一方面,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员要通过德国高校入学考试(DSH)。所以在听力和阅读课文的习题主要是依据入学考试的模式而设置。听力练习的设置包括给出文章标题,做笔记,记录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所听到的内容,针对文章的话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发表自己看法或叙述相关经历(或者做对话)。阅读课文的习题主要是就课文内容提问并引出相关话题,学生分组或集体讨论。

2)使用体会:相对而言,阅读课文的练习形式单一,需要老师根据课堂实践做相应的补充。笔者在实际使用中,会要学生给出段落大意或标题,复述课文,话题讨论和辩论。会补充一些词汇练习(可以是游戏形式或以词场总结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句子,或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等多种形式,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能够用自己的话将读懂的意思表达出来,而且还要针对所涉及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阅读的目的在于收集资料为我所用,储存相关的信息和有用的表达。从而在实际运用中熟悉词汇和语法结构。由于双语学院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本科教育相关规定安排课时,学生两门语言的学习时间相加不能超过教育部有关学时的规定。所以,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能力就至关重要了。在教材的主导下,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

2 《当代大学德语》的使用

《当代大学德语》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是在《德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基础之上重新编写。该套教材的宗旨是:在语言情景,交际意向,题材和体裁等语言范围层面上,把语言,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有效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2.1 《当代大学德语》第一册由语音教程和基础教程两部分组成

语音教程部分共分六课,要求通过简单的交际情景使学生掌握德语的语音和基本语调,了解德语的读音规则。基础教程部分共12课,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为师生共同探讨学习德语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也是复习前三课所学内容。其他的9课涉及的主题以大学生日常生活为主,如在课堂上,在食堂,在学校的一天,购物,过节,业余活动等。每个单元包括相关主题的彩色图片,3至4篇主課文,词汇和语法。每个单元配有两至三个听力练习,主要用来导入主课文,或者做主课文的补充。

1)特点:该册教材的特色在于,以交际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根据语法选择课文和词汇。每个单元明确规定要掌握的交际目的。在习题的设计上也是围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与《新求精》不一样,该套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并为此进行全面,严格得训练,为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打好基础。同时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的优良作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主动参加语言实践的习惯。因为学生学习德语的动机不是为了短期内能出国,所以相对而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新求精德语》的学员那么强烈。该套教材把教学目标树立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德语的方法”是很符合实际的。也是为了培养高级的语言研究者奠定基础。鉴于此目的,该册教材配有练习手册,听说和听写训练,以帮助学生夯实基本功。同时该册教材的教师手册给出了清晰的教学步骤,以歌德学院所倡导的交际法教学为中心,每个单元的处理包括导入,课文的讲解,词汇和语法练习等,给老师一个完整的课文处理模板。所以,从05年以来,大部分高校的德语专业都采用了该套教材,也足以证明该教材编写的优势。

2)使用体会:该教材在强调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同时,对语法的精确和词汇的灵活运用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出现了同一语法点讲解过细,练习过多,词汇的总结性练习过于密集,并出现了小品词和构词法的练习。由于双语学院英德专业的德语在学时上要比专业德语的学时要少(德语专业第一学年德语课时量为14学时/周,双语学院英德专业第一学年德语课时量为8学时/周),所以根据实际情况,笔者通常会把相同的语法点集中处理,词汇的归纳和总结由学生自己完成,不再占用课堂时间。主课文的处理大部分情况下是在教师手册的指导下,根据课堂实践做相应的增减。

2.2 《当代大学德语》第二册与第一册的比较

第二册与第一册相比,扩大了语篇类型,除了一般的对话和叙述文外,还有通讯报道,采访录,书信,日记,电视访谈,广告,图表,诗歌,笑话等。该册教材共十五课,课文题材涉及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和第一册相同,其中有三课为探讨如何学习德语的内容。每个单元仍包括导入主题的彩色图片,3篇主课文,词汇和语法。增加了听力训练,每课课文部分都有听力课文或对话。

1) 特点:第二册的课文仍以日常生活对话为主,口头用语多。课文题材广泛,既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对话:如春节和寒假,大学生活,运动,就医,职业等,也有社会的热点现象:如网络,手机短信,婚姻家庭,礼仪等。每个单元都明确了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在课文练习的设置上,除了传统的Globalverstndniss und Detailverstndniss外,还设计了很多的小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并为课文相关背景知识提供了网络查询地址。练习题的另一特点就是根据课文内容,集中练习语法。语法题不是无上下文的单个句子,而是根据课文内容,实现交际意向的表达方式。部分课文及练习有一定难度,旨在促使学生发挥联想并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课文的听力练习或是导入主课文,或围绕主课文展开。

2)使用体会:相较于第一册教师手册,第二册教师手册主要给出的是习题答案和课文的难点解析。对于课堂设计及教学步骤并没有第一册那么明确。这就要求老师仔细研究每个单元目录里的Kommunikation(即交际意向),这是该单元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制定每课的教学重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要达到教学目的可能出现的学习难点。每个单元前的Motivseite是一些彩色图片,是学生熟悉的场景或是风景,老师可以根据图片提出相关问题,引出重点词汇和表达,导入到主課文中来。这是该教材亮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两册书分别用了六个单元的篇幅介绍德语学习的方法,包括如何学习词汇,如何练习说,读和写,如何复习等。学完两册书以后,学生应该对德语学习有了一个了解,可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要坚持下去。这也是笔者使用这两本书最深刻的体会。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一个好的老师交给学生不应该仅仅是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更了解自己,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的说来,《新求精》的编写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提高在德语国家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语言能力,所以更突出听说训练,语法讲解比较精炼,词汇基本上是日常生活的常用词汇。可以说,这套教材强调的是语言只是表达意愿与人交流的一种手段。而《当代大学德语》则是为了帮助学习者了解德语这一门语言,并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为把德语和德国相关知识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而奠定基础。所以培养的学生要求有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法讲解详细,并且反复训练,词汇的练习全面。基于双语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使用型人才,我们的学生既无需把德语当做一门学问去研究,也不能只是掌握若干个场景的固定表达。如何编写成一套适合双语学院英德专业的德语教材是需要站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共同思考,一起研究的。只有编写出一套适合的教材,我们的五年教学计划才会有条不紊的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才会一步一步实现。希望各位同事齐心协力,结合国内外已出版的各类德语教材和各自的教学经验,早日编写出双语英德专业自己的德语教材。

参考文献

[1]马相明.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教育部直属同济大学留得预备部,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初级Ⅰ(第二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教育部直属同济大学留得预备部,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初级Ⅱ(第二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4]梁敏,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 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5.

双语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3

2011年1月9日--1月29日,本人有幸参加县教育局举办的第七期小学双语教学培 训学习,分别听了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等专家老师的讲课,使本人大开眼界,教学业务水平得进一步提高,现将收获体会列举如下:

一、领会课标精神,把握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标”开宗明义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双语语文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提高农村民族学生民汉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对双语语文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语文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语文,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得不同程度的全面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思考,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众所周知,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教材,它具有两面性,既有生动形象有趣的一面,也有抽象难懂枯燥的一面;既有系统、条理、规范的一面,也有繁杂、零散、正统的一面。这给学习提供了方便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难,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双语更为如此。语文如果教师不认真备课,不做课堂设计只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讲授又怎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呢!好教师能使任何教科书都出奇迹,克服差课程的缺陷,而差教师却会把好课程和好教师教坏。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总体设计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筹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我要学,爱学,自愿学的心理。采用多元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探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获得新知识。

三、专家、老师们的讲课能结合实际,通俗易懂,理论结合实际,联系生活,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了向导。针对该学习的教学内容,该如何备课如何施教作出正确指导。我体会最深的还是课堂教学设计,一节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得到牢固的知识,加深理解认识,并在课上发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领会掌握新知深刻,反而课堂设计差的,使学生厌学,懒学,促使课堂纪律差,乱搞小动作,同是一个教学内容,同是一个班学生,为什么不同的老师上课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就说明了老师的教学能力、本领、素质、知识的差别,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改变观念加强学习新课标,并积极参加校本研究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子。

四、今后的打算做法:

①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认真学习语文的新理念,积极参与校本双语语文研究,提高教学能力。

②善于对平时的教学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③注重双语语文思想方法的研究,不断学习融会贯通新的理念,新的知识。

④学会掌握儿童语文思维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及研究。

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4

一 对少数民族儿童母语与汉语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幼儿园通常采用民汉混合班和双语班(全部为少数民族,开设双语课)两种班级模式 而城市幼儿家长与农村幼儿家长的语言态度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幼儿家长的双语教育观念转变较快,主动要求幼儿在民汉混合班接受双语教育,有相当比例的农村幼儿家长仍然担忧幼儿习得汉语会丧失学好母语的基础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母语与汉语的关系是进一步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思想条件

二 学前双语教师对其教育目标的把握不准确

在大力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形势下,部分学前双语教师对其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特别是小中大班阶段性目标分界不清,教学中目标把握不准 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幼儿不在规定时间入园与转园,中期插班等现象屡见不鲜 教育是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在认知 情感 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领域,教育者必须明确:通过学前阶段的教育,要使儿童的语言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达到何种水平同时,为便于针对学前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施以相应的语言教育,教育者还应确定年龄阶段目标

三 双语教师对学前双语教学的内容定位不准确 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任务是让儿童学会运用维汉两种语言进行交际 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教给儿童维汉两种语言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 词汇 语法及表达方式等;二是教儿童学会运用两种语言,教师注重儿童的口语表达训练,但忽略了发音的重要性 在教学内容中注重幼儿对儿歌故事的掌握而轻视拼音 词语 句型的学习这在教学中是有失偏的

四 学前双语教师授课技能低 严重影响学前双语教学质量 双语教师的授课技能水平包括汉语水平和幼儿专业技能水平教师资历调查中,具有 HSK五级以上证书的教师占绝大部分,但口语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发音不准确现象严重,教师的教授方法单一,与内容不相适应是困扰幼儿汉语习得的首要障碍 教师的技能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汉语口语水平低,发音准确度低;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语言教学的要求;教学方法应用不够广泛,采用传统的教辅工具较多,现代化的教辅工具较少

新疆的双语教育目标是什么 篇5

chidoudou10 |Lv3|被浏览175次|来自问答电脑版2013-05-23 22:44 满意回答检举|2013-05-24 19:45 是汉族懂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懂汉语,可使工作,生活方便,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目标一:探索适合于各类民族幼儿园实施的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

行动措施:

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首要任务是应加大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对现存的各种教学形式(包括:①“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②“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③“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应加以归纳总结,每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受幼儿园师资、民汉儿童入园比例,当地政治、经济环境及家长的认识态度的差异而决定的,应开展行动研究,总结各种形式的利与弊,进一步研究各种模式的实施条件及教学效果,认真研究学前双语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有效的方法、途径,引导各幼儿园转变教育观念,依据条件发挥特色,使双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有机结合,探索各地学前双语教育适宜之路,将学前双语教育教学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目标二:逐步形成具有新疆本土多元民族文化特色的双语课程体系

行动措施:

自治区已出台少数民族幼儿学前双语教育教学指导纲要,在研究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发或借鉴适宜的双语教学教师指导用书、音响资料和各类各民族文化特色出版品,这些教材、资料的研制应体现各类双语教学的模式对儿童汉语能力提高的层次性需求,避免一刀切式的教育资源,它将利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和语言能力的有效习得。

在研究双语教学模式以研究试点的基础上,注意改变小学化的汉语课形式,使汉语与学前教育各领域融合,形成 “快乐双语”的教学区域典型,同时,全区推广、借鉴成功经验,各地应努力做到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点,成为一个节奏分明、重点突出、分步展开的有序进程。

目标三:满足家长需要,形成家园共育的双语教育局面

由于社会对未来人才汉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早期双语教育的愿望也日益强烈,社会上出现了双语热,我区各级各类幼儿园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普遍重视并满足家长的愿望和社会的需求,纷纷采取开设双语班,民汉混合编班等形式实施双语教育,这也是目前我区学前双语教学推进速度快于中小学的原因所在。

行动措施:

应加强对家园共育的研究,通过编制家长阅读手册、开办家长学校、开展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指导家长工作,形成家园共育。

行动策略三:加快制度建设

为开展学前双语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双语教育有章可循,有人落实,有条件保障,从根本保障双语教学师资、课程的实施。制度的建立,一开始不求完善,实践后的制度,不能僵化,必须不断修改,在不断实践,逐步实现“凡事有程序、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验收”。

目标一: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扶助经济弱势幼儿早期教育

行动措施:

目前,自治区已出台:“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 “关于管好用好自治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临时事业编制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自治区扶持七地州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全面实施。

目标二: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两年教育督导评价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学前两年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的建立,从纵向上看,贯穿在整个学前双语教育改革与实施过程中,既有阶段性,又保证连续性。从横向上看,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督导评估,可以对地区学前教育整体的发展与中小学双语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衔接。督导评估的过程也是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施过程,并提供可操作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将会极大的促进幼儿园办园整体教育质量与办园水平的提高。

行动措施:

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原则,建立自治区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水平的监督机制与教育督导制度;自治区扶持七地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评估标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自评机制等。

目标三:加强管理队伍的组织机构建设,缩短区域落差,体现教育公平

行动措施:

双语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6

关键词 教育公平;双语教育;哲学思考

一、教育公平的基本原理

1.教育公平的共同善原理

概括来讲,共同善原理是以实现相关个体的应得关系的互利性为目标,以实现互利性共同善为手段。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社群构成性地决定自我,同时也决定了个人总是过着社群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公共利益应优先于个人权利。在社会分配中,只要是能够增进关系到所有个体应得的共同善,实现了效用,那么这种分配方式是公平的。这就是以共同善原理为根本原理的作为“互利的公平”的目的论公平的基本思想。共同善原理反应到教育领域当中。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善(个体利益),是应该以社会群体共同利益,也就是全体受教育者的共同利益增进为前提的。也正因为如此,共同善原理支持以整体利益为目的国家中心教育观,认为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与受教育者的个体利益是统一的。在制定教育政策、确立培养目标、考量培养模式的时,只要能增进社会群体共同利益,那么作为个体的受教育者就可以从中获利,也就实现了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了教育公平。

2.教育公平的公平性原理

针对关于公平的共同善理论,有人提出反对观点,他们反对共同性的正义,强调正义及正义原则的具体性、历史性。“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一致认同的社会,而是一个分化与冲突的社会——至少在关注正义的本性这一范围内是如此的。”公平性原理首先以保障个体的相互权利为主要目的,要根据个体的情况平等的分配社会资源。这就是以公平性为根本原理的作为“公平的公平”的义务论公平的基本思想。在教育领域当中,实现公平性原理,首先是要保障受教育者的个体权利,强调每一个受教育者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反对为了所谓的共同善利益损伤个体利益。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的公平性原理更加支持以个体受教育者也就是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根据这一原理,在教育实践过程当中,只要能够增进个体受教育者的权利,实现相关受教育者之间的应得关系的公平性,这种教育就是正确的,也就实现了教育公平。

3.该如何确立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曾经提到过:“(1)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3)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关系以及者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现代教育当中,我们应该实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也就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受教育者个体与受教育整体的统一。因此,笔者认为教育公平的实现应该是共同善原理和公平性原理之间的互补性统一。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对于一个完整的教育公平理论来说,两个原理是缺一不可的。

二、教育公平原理下双语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基于以上关于教育公平性原理的论述,笔者认为,在现代教育当中,双语教育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双语教育的实施要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共同发展

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现代化教育,从本质山来讲是为了个体的生存发展,获得适应社会的生存技能,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如果双语教育的教育实施,不能促进个体少数民族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使个体受教育者获益,那么这种教育的实施就是无效的,从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来看也就是不公平的。因为公平是“给予人应得的东西”。对于很多身处双语教育的教育者而言,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应得的东西是有利于其生存与发展的教育价值。促进所有受教育者的发展,意味着教育实施的有效性,追求实际的效用是教育公平的互利性原理或共同善原理的基本要求。

2.双语教育的实施要尊重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尊重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确认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些传统教育观点认为,学生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这种观点实际上压制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育观点反映到国家整体层面上而言,就会产生国家的教育权利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国家教育权利绝对控制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教育,不考虑不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因此要保证双语教育的公平性,需要尊重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保障少数民族教育权利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3.双语教育的实施要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者之间的合理的差异性

双语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农牧科***** *月*日**基层干部“双语”强化培训班开班了,****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处长****、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副院长***参加了开班仪式,对此次参加培训的全体学员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组织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和浓厚的学习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比、学、赶、帮、超、带的学习形式。在学院老师耐心教学下,我基本掌握了维吾尔语日常用语,能够用维吾尔语作口头的自我介绍,具备了一定的维吾尔语文字书写能力,能够听懂维吾尔民族的日常用语并和维吾尔族同胞进行交流。

通过自己的努力,我拿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干部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双语培训班,使我学到了一门语言,增长了知识。为此我从内心感谢师市党委组织部给我的这次学习机会,同时感谢帮助和关心我的同事、老师和同学。下面,我向师市党委组织部汇报一下我学习期间的心得体会。

我从小在**长大,生活在单一的汉族地区,对新疆维吾尔族了解不多,对维吾尔语更是没有一点概念和基础,很是陌生。还记得培训班上第一节课时,**老师为我们讲解《维吾尔语日常会话500句》,生涩的发音、别扭的书写令我有点不知所措。正因为如此,我只有不断的加倍努力学习,当别人休息时,我把每天老师的授课内容温习几遍,再预习下一课内容;每天上课时,我会提前到课堂,复习功课。我知道这次学习很难得,所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维吾尔语的知识海洋里,不断充实自己,陶冶自己。在刚学习过程中,遇有不懂的就问同学,不认识的字母就和同学一起研究,每天都熟读课文,背诵单词,背诵句子,课堂上认真听老师的发音,做好笔记,仔细做题,踊跃用维吾尔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了做到准确发音我专门买了录音笔录取老师在课堂上的发音,私下来反复跟读直到完全掌握为至。课间休息时,就向老师请问自己不懂的地方,下课后认真做作业,记单词,背句型。在平常的生活中,尽量将所学的维语应用其中,使我的维吾尔语在听、说、写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五个月的学习,我认为学习好维吾尔语,就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着手,在语音方面,我能准确的读出维吾尔32个字母的发音,找到每个字母的发音部位与方法,与汉语的字母可以对应记忆,发好维吾尔语的颤音。在词汇方面,词汇就好比一座高楼中的一砖一瓦,我们在学习及其日常生活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只有词汇丰富了,才能连词成句。因此,我认真做到多读,多写,多记,加强记忆。在语法方面,对于任何一个语言来说,语法是最难学的,维吾尔语也如此。在语法学习上,首先我掌握了基本的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多读、多背诵维吾尔语文章,熟能生巧记住语法。如果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可能运用时就会一团糟。学习一门语言是一个相当艰辛的过程,期间的点点滴滴对我人生都是一种锤炼。学习期间,***、***和***三位老师认真而诙谐的讲解,总是能让我很快的就能进入学习状态,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我发现学习好维吾尔语,还要了解维吾尔文化、风俗习惯,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与其文化是分不开的,只有加强对维吾尔民族的了解,尊重其风俗习惯,才能更好的掌握我所学习的维吾尔语,才能对这个民族有深入的认识。学习维吾尔语,要靠平时的积累,平时的勤奋,多读,多写,多记,多与维吾尔族朋友交流。

学院坚持双语教育与兵团精神教育结合在一起,组织培训班28名同学参观了“军垦第一连”,并亲自实践了人力犁地、打土块等体力劳动,深刻感受到兵团发展到今天确实不易。

双语培训心得体会 篇8

农十四师皮山农场第三小学教师

玉素甫江〃伊德日斯巴柯

2012.6

兵团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

培训心得体会

2008至2010年我在兵团电视大学参加了“双语”骨干教师培训,在二年集中培训过程中,我的汉语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提高,基本达到使用汉语授课的基本素质和能力。2011年再次参加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提高培训。通过在十团中学一年认真地培训学习,我深深认识到了“双语”学习和教学的极其重要性,在新疆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贫困地区,能否实现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关键取决于科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否为自治区各项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和科技创新人才。

为此,我加倍珍惜本次来之不易的培训机会,努力学习,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我认为:

学生们开始时会一时无法适应正规的双语学习,我们就让他们更自由一些: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赢得学生们的喜爱,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更加有趣味性,适合学生们的特点。对于刚接触汉语的学生来说,需要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知道作为学生所要达到的标准,每一堂课,我都会使用新学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给每一位学生讲清楚该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只要每一天学生都在努力、在进步,我们就应该很欣慰!对于一直生活在母语环境下的学生来说,一下子去适应双语环境,在我们看来的确很困难。然而,要知道学生们的语言接受能力极强,他们很快会接受双语环境。与之相配合,我们这些教师自然也应该与学生共同努力,去适应孩子们在双语语言上的发展。我们要坚持去听汉语课,学习汉语技能,去把握孩子们一段时间内所掌握的汉语,并为双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工作。在双语课中,要把握住其中的基本原则:重点就是建立双语思维,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要一直在适应学生们的语言变化、同他们一起交流、教学中改变自己,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会很快乐!

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培养、训练抓起。尤其要注意到教学与生活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做为教师我们不用担心他们不会这、又不会那。要让学生懂得在生活运用语言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在“双语”教学问题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我县缺乏“双语”教师,但缺的是素质高的双语教师,低素质双语教师最终将使我们的双语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误人子弟,使我校的少数民族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总之,我一定坚持双语学习,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持之以恒,努力做好双语教学工作,把在十团中学学到的经验运用到本职工作中,为开创我校双语教学工作新局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农十四师皮山农场第三小学 玉素甫江〃伊德日斯巴柯

倾心于壮汉双语教育事业的人 篇9

韦珍兰,一位普通壮族山村女教师,一位三十二年如一日扎根于大石山区,积极地进行着壮汉双语实践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在三十二年的风雨兼程中,她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浇灌着壮汉双语教学之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977年9月,韦珍兰成为覃塘区振南乡卢村小学一名代课老师。1981年,她调到蒙公乡古山小学任教。1984年,广西区教委把壮文进校实验点定在了覃塘区蒙公乡古山小学,这一决定令那些日常以壮语交流却不懂书写壮文的乡亲感到震惊:学生汉语课程都不一定学得好,多加一门壮语岂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学校老师也是云里雾里:壮文怎么教学?怎样才能上好壮文进校实验课?这真是个“烫手山芋”呀!因此,几乎没有哪个老师敢接这样的课,已执教7年数学的韦珍兰却主动请缨,成了壮文进校实验工作的“拓荒者”。

韦珍兰一点壮文基础也没有。刚拿起壮文教材时,简直就像看“天书”,一个字母也不懂,更不要说去读它,韦珍兰决定从零开始,攻破这门本民族的语言。为此,多少个夜晚,村民们早已酣然入睡,而她还在挑灯夜读:有时捧着教科书埋头钻研;有时对着镜子试讲,看口形;有时侧着耳朵听音调,努力读准每个词。此外,她还积极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并用微薄的工资自费订阅、购买大量有关壮文教育教学的书刊,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一年苦练,韦珍兰终于摸索出了学习壮文的方法。第二年,她从学前班教起,在无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探索着壮汉双语教学法。

针对壮汉双语教学的特殊性,韦珍兰经常深入学生,充分利用儿童母语的优势,与学生一起做练习、攻难题,改进教学方法。在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她在学前班儿童初步学会壮文的基础上,集中一段时间巩固壮文,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壮文的声、韵、调、拼,提高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接着适时适度地进行壮汉同步教学,利用壮文带动汉语拼音和汉字学习。在进行讲读教学时,她利用壮文是壮族语言文字、文言一致、文字与思维一致的优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主动识字,并把一类课文降为二类或三类来教学,凡能够让学生较快较好掌握的内容尽可能在壮文课完成,汉文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字、词、句式训练方面,正确处理好了壮文课与汉文课的关系。比如,在教学"biengzbeih"(蜻蜓)这个短语时,她先通过人物,再加上时间、地点与环境等这些词来引导,让学生写出多种不同的句子。如(1)Yaek doek-fwn lo,haujlai biengzbeih youq gwnz mbwnrobin bae mbin dauq,(要下雨了,许多蜻蜓在天空中飞来飞去。)(2)Banrlngz,gouyawjraen duz biengzbeih ndeu douh youqgwnz duj vangaeux ndeu,(中午,我看见一只蜻蜒落在一朵荷花上。)(3)Biengzbeihdwg nonndeindeu,raeuz mbouj ndaej baegaeb biengzbeih,(蜻蜓是益虫,我们不能去捉它。)这样的教学,取得了“壮汉兼通”的效果。

韦珍兰成功摸索出壮汉双语教学的“同步教学法”、“降类教学法”、“作文提前起步”等教学方法,并在自治区壮汉双语教学改革实验学校中推广。如今,学生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就能正确流利地读《壮文报》和没有注方块字的《汉语拼音报》,为二年级以后进行大量阅读、提高能力和不断扩大知识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使青年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壮汉双语同步教学,她悉心帮助和指导年轻教师研究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着重处理好壮文和汉文课的关系,发挥好壮文和汉文各自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韦珍兰以高标准严要求培训他们,从教案书写、课堂隋境演示到习题编配都具体指导,还为他们上示范课,使他们弄清楚每篇课文作者的思路,设计好自己的教路,引导好学生的学路。在每次专题研究课后,她及时做好评课、总结,形成总结论文,使一大批教龄不长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韦珍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93年10月,韦珍兰胃出血留医刚回到家不到一周,为了在全区壮汉教学研讨会上好4节公开课。她一边服药,一边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上公开课时,她的身体实在撑不住了,不时要坐一会再坚持讲课。前来听课的老师感动地说:“听韦老师讲课,既学到了她的教学经验,又学到了她的敬业精神。”在韦珍兰的倾心努力下,古山小学壮汉双语教学实验的影响越来越大,韦珍兰也多次为省外、国外民族教育考察团上壮汉同步教学观摩课。

三十多年来,韦珍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面对众多赞誉,她感慨地说:“没想到党和人民这么厚爱自己,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和地位。我要更加深入研究和学习,努力促进壮汉双语教学在壮族地区全面开花结果,为党和国家培养好山区娃娃,为我们的民族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韦珍兰,女,现任蒙公乡高占小学副校长,广西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陈香梅教育基金首届优秀教师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与分析 篇10

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与分析:双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不能够希望于一两门双语课程就能把学生的专业外语或业务素质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200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开展了双语教学,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正式把双语教学列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观测的重要数据指标之一。在双语教学的初期阶段由于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同以及受学生接受能力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人们对双语教学的效果存在不同的看法, 认为双语教学影响教学质量的大有人在, 尤其是对于农林院校学生, 由于英语水平低, 参差不齐, 更是增加了双语教学的难度和担心。随着双语教学的深入实施和广泛开展, 双语教学究竟对学生对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方面如何影响, 如何解决制约农林院校双语教学的瓶颈问题, 本人结合自己在双语教学中的实践和调查结果, 谈谈一些策略和体会。对学生外语水平的影响分析

开展双语教学, 促进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专业外语的水平, 促进了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培养。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过去普遍采用单语教学, 英语教学仅局限于英语课程本身, 非英语课程几乎全部采用中文讲授。虽然从小学到大学, 学生也学了不少英语, 但普遍存在学英语而很少用英语的现象, 形成一种“ 哑巴英语”、“ 死英语”, 而且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互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开展双语教学, 将外语学习及专业学习相结合, 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 促进了专业的学习, 外语学习达到学以致用, 促进了国际交流和合作。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作为2 1 1学校和9 8 5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担负着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但在2004年以前, 本科生的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较低, 大约70%, 通过托福、GRE、雅思考试的几乎为零,2004年以后学校不同专业相继开展了双语教学, 从双语教学的数量、教学质量等都得以提高, 学生对双语教学由开始时的不适应到逐渐适应和喜爱。扩大了英语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目前本科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接近90%,而且学生的对外交流合作能力加强。2009年学校有200多名学生通过了托福、GRE或雅思考试, 达到国外大学对外语的要求, 其中本科生占相当的比例。这正是这几年开展双语教学带来的效果。开展双语教学后, 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更加明确, 学以致用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给学生搭建了外语学习和应用的平台, 提高了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过去学生见了外国专家只能简单地、泛泛地说一些天气、个人爱好等方面的口语, 而谈到专业方面的深层次科学问题时就无从开口。通过双语课程的开展当学生向国外联系进行联合培养或合作研究时, 学生能够很好地写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科学思想。因此, 双语教学提供了外语学习的平台, 使学生的外语水平得到了升华,促进了学生的对外交流和国际培养。对专业课学习的分析

开展双语教学以多种思维方式对概念、科学问题等进行思考,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 不同的环境、国度、教育模式等促使人们的思维理念和表达方式不同。因此, 多种语言对同一种课程进行讲解, 可以吸收人类不同认知规律, 促进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以本人主讲的土壤学课程为例, 虽然我国汉语博大精深, 中文版的教材对概念等有详细的解释, 但有些词语西方人的思维解释的更清楚。比如, 对于“ 阳离子代换量”这一概念, 汉语解释为在一定的pH条件下土壤所含有的全部可交换性阳离子的量。但是,英语的解释为the sum of positivecharge of cation absorbed by thesoil particle or colloids at a specificpH。也就是说阳离子代换量是以所吸附的阳离子所带电量来表示, 即吸附一个二价离子, 带有两个电荷, 相当于吸附两个一价离子。这才符合计算阳离子代换量时的实际情况。又比如, 对于物理风化、化学风化, 汉语把物理风化解释为在物理因素作用下矿物或岩石发生分解、由大变小的过程, 而化学风化则是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岩石或矿物发生分解、由大变小的过程。两者从汉语的角度的都是矿物发生了分解, 只是一个是化学因素作用下,而另一个是物理因素作用下。而英语在解释这个词语时对于“ 分解”, 用了不同的词语, 物理风化中的“ 分解”用的是disintegrated,表示只是机械地破碎,改变了大小,没有发生任何结构成分的改变;而在化学风化中“分解”用的是discomposition,或者alteration,表示化学成分、物质构成的改变,不仅改变了大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物质成分的构成。可以说用英语解释后学生更能准确地把握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差异。类似的例子在土壤学的讲解过程中很多。因此, 对于双语教学, 如果讲解清楚, 分析透彻、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科学问题的思考和掌握。教学方式分析

双语教学形式多样化、应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对于课程内容的认知、感知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国际上把双语教学划分为3 种或4 种类型。(1)浸入型:完全使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2)保持型: 开始使用母语教学, 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3)过渡型: 初期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 逐步转变为完全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西方、欧洲等多为移民国家, 国内本身存在多国语言体系。有很好的使用第二种语言的环展双语教学比较容易。我国是以汉语为主的语言体系, 国内虽然存在少数民族语言, 但这不属于我们目前所说的双语教学的语言范围, 我国所定位的双语教学实际就是汉语的基础上, 采用英语教学。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差较大, 因此双语教学最好采用保持型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 不能一味地强调英语的比例要占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反映、认知情况, 安排英语的比例多少。另外, 对于一些专用词语, 一定要给出英语和汉语的双重解释, 让学生知道, 对于这样的一个词语, 专业角度的最经典翻译是什么。可以说, 我国大部分本科生目前对于用英语讲解的时候同时结合汉语解释的方式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还没有形成, 对于用英语解释的词语在汉语中是如何准确描述的还不清楚。比如,土壤学中的“Capillary suspendingwater”和“capillary supportingwater”, 专业上翻译为“ 毛管悬着水”和“ 毛管上升水”, 但在学生没有形成专业知识的情况下, 是很难把它准确地翻译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 因此对于这样类型的词语, 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汉语标注和说明, 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猜和想象。原版外文教材的取舍分析

双语教学的实施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具有原版教材, 而在于如何讲解和配套有关的外文辅助资料。关于教材的选用问题, 在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多数专家一味地强调原版教材的选用, 好像不采用原版教材就不是地道的双语教学, 结果学生负担加重, 而且大多数学生对原版教材不适应, 认为直接看原版教材难度太高。经过高校这几年双语教学的实践发现, 由于中西方对课程体系认识上的差异和教育体制、模式的不同, 国外多数教材的知识体系与我国要求的不同, 除了一些基础课以外, 很难找到适合于我国教育体制的教材。对于农业院校, 类似于土壤学这些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课程,更是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原版教材。采用中文版教材, 以英语形式讲解为主, 进行必要的汉语解释, 针对讲解内容,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有选择地补充相应的外文参考资料, 学生把汉语教材中的词语、关键问题等可以在英语材料中找到准确的解释和阐述, 这种方式是学生较为普遍接受的方式。而且学生经过一定时间学习后, 会感觉到不同语言、思维方式对问题描述、解释的特色,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种直接采用原版外文教材、满课堂全为英语的做法, 从表面形式上看双语教学的水平很高, 实际上除了极少数外语水平非常好的学生能适应外,大部分学生听了以后会感到模糊不清,教学效果并不好。师资条件分析

教师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关键, 高等农林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条件基本成熟。近几年, 我国高等原校每年派出大量的教师出国留学访问, 尤其是2 1 1学校或985学校的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合作研究的人很多。经过在国外的学习和交流, 青年人的外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师资条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4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70%左右都有到国外进行访问的经历, 这部分教师目前也是课程的主要承担者。以这一部分青年教师为主体, 开展双语教学,基本上解决了双语教学教师短缺的问题。一个专业开展多门双语教学, 还可以从教学方式、方法上相互比较, 取长补短, 促进双语教学的良好开展。当然, 对于一般的普通高校, 目前还存在双语教师短缺的现象, 应适当加大出国进修或国内培训的力度, 提高专业教师外语能力。课程班筛选的分析

分班实施双语教学, 是目前我国高校面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最佳选择,也是兴趣教育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必然。我国由于不同地区教育状况、对外开放程度不同, 导致各地的外语水平发展很不平衡, 从而也导致大学生中英语水平相差较大。对于农林院校来说, 学生的英语水平更是十分悬殊。针对目前我国农林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双语教学进行分班实施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对英语的爱好, 将英语成绩比较好的, 或对英语比较爱好的学生, 分为一个课程班级, 开展双语教学, 并且适当加大双语教学中外语的比例, 在教学课间、课堂讲解时尽可能用英语, 汉语解释适当减少。学生的作业、考试等以英语格式为主。而对于英语水平偏低、且对英语兴趣不高的学生采用传统的讲解方式, 以汉语为主, 适当增加一些名词词语的英语解释, 而且学生在作业或考试中以汉语为主。作为大学主要任务是要育人, 不能因为一些学生英语基础差而剥夺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社会也不是需要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把外语掌握的很好。结语

上一篇:在学习廉政准则、促进廉洁从政廉政准则主题教育月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业主满意度调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