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谚语

2024-10-12

道德谚语(共3篇)

道德谚语 篇1

汉英语言之间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犹如“从中国到秘鲁” (from China to Peru) 之遥远。但是, 在通信、因特网等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大融合的今天,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谚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 它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本文旨在从谚语的视角分析中西方道德观的异同, 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1. 就歌颂勤俭, 鼓励劳动, 踏实工作方面而言, 中英谚语所表现出的道德规范是一样的。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和英语中的An idle youth, a needy age. (少年懒惰, 晚年糟糕) 相对应。“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和英语中的Auseful trade is a mine of gold. (有用的手艺是一座金矿) 呼应。

英语谚语中表示节俭的有Savewhile you may, no morning sunlasts a whole day. (能节俭时就节俭, 朝日难照一整天) , Saving isgetting. (节约就等于收入) 等等。而在汉语中表示节俭的成语谚语就更多了, 如:一粥一饭皆辛苦, 半丝半缕应节约。家有良田万石, 也要粗茶淡饭。

2. 中英谚语中对于表示谦虚, 自知之明, 诚实, 名誉等最基本道德品行方面的观点大多一致。

例如, 与“谦受益, 满招损”对应的英文中有“Humilityoftengainsmore than pride.”与“人贵自知之明”相对应的有“Heisnotwisethatisnot wiseforhimself. (不自知者是不智的) ”。另外汉语中有不少谚语对妄想在行家门前班门弄斧的人加以讽刺的, 如“孔子面前读经书”, “关公面前耍大刀”, 英语中也有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决不要想教鱼如何游泳) 。

中英谚语对于名誉的重要性都各自珍重。“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宁愿折骨头, 不愿败名声”。Takeawaymygood name and take away my life. (取我好名声等于取我生命) 。Faith moves a mountain. (忠诚移山) 和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 (十字架挂胸前, 魔鬼在心中) 是分别表示诚实意思的褒贬两种谚语。汉语里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和“满口仁义道德, 满腹男盗女娼”与之对应。这里需要注意一点, 西方谚语中的诚实是对主 (“十字架”) 的忠诚, 而汉语中则提倡的是“仁义道德”。这也算是宗教和儒家对西、东方文化影响的印记, 这样的印记在中西方谚语中随处可见。

3. 在表述友谊, 友情方面的谚语中, 东西方的差异开始明显化。

汉语中有这样的说法, “交一个朋友千难万难, 得罪一个朋友三言两语”和英语中的Afriendisnotsosoon gotten as lost. (交一个朋友没有失掉那么快) 意思相同;“朋友易得, 知己难求”就是Afaithfulfriendishardto find.最好的翻译。

汉语中, 朋友这个词是褒义的, 而在英语中却有消极的意思, 下面是几个形容朋友的消极的谚语。他们一边说着A man without a friend is only half aman. (没有朋友的人只算半个人) , Friendships multiply joys anddivide griefs. (友谊增添欢乐减轻痛苦) 。但是朋友和个人利益冲突时, 又有了新的说法。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yourself. (爱朋友, 但要照顾自己)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 (朋友是偷时间的贼)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西方从正反两种角度来看待朋友的利弊, 有着辩证的味道。究其根源, 在西方的道德体系中, 个人、自我永远是第一位的。

4. 关于帮助和救济的看法, 东西文化的根基决定必然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

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 讲究“礼、义、仁、至、信”。所以产生了“一人有难大家帮, 一家有事百家忙”这样无偿奉献的谚语。如果是临时借用, 以解一时之须的情况, 在汉语谚语中更是不求感激, 即便这一借一还的简单行为, 其中暗藏许多玄机。但英文的谚语中就把这“玄机”公布于世, 毫不避讳。如借出者的担心, He thathasbutoneeyemustbe afraid to lose it. (只有一只眼的人当然怕失去它, 隐义为不借理所当然) ;害怕借入者不能如约归还, Lendyourhorsefor a long journey, you may havehim returned with his skin. (借马给人去远行, 可能还你一张皮) ;甚至因为借贷过程产生的矛盾都有预料, Lend your money, and lose your friend. (借出你的钱, 失去你的朋友) 。还有些谚语直截了当劝人不要借钱和物给他人。Lend and lose, so play fools. (借出等于失去, 所以装傻吧)

5. 脸面问题。

汉语中相关的谚语有很多, 如“人怕不要脸, 树怕剥掉皮”, “死要面子活受罪”等等。中国人生来讲求面子, 对于可能影响到面子的流言蜚语, 国人害怕的心态也可以从“谣言可以杀人”“棍棒伤皮肉, 恶语伤人心”, “人言可畏”等谚语中见到一斑。

西方的传统道德观念则不然, 它认为名誉固然很重要, 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 但只要自己不危害社会和他人, 不违犯法律, 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十分重要。所以在英语的谚语中, 有Sticks and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 butwords will never hurt me. (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 但话语决不会伤害我) , 其实说白了就是难听的话也不会伤筋动骨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通过汉英谚语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掌握习语的来源、了解历史典故、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发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共性, 做到“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道德谚语 篇2

1、同创文明社区,共建美好家园。

2、呵护下一代,敬重老年人。

3、家庭多一份温馨,社会多一分安宁。

4、构筑爱心长城,托起明日之星。

5、栽树让后人乘凉,遇事为他人着想。

6、少打麻将少玩牌,多读书刊多看报。

7、独门独户不独居,相亲相敬常相知。

8、用心呵护下一代,俯首敬重老年人。

9、珍稀物种,灭绝堪忧,关心爱护,德在千秋。

10、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的未来。

11、家家争做文明家庭,人人参与创建活动。

12、文明创建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13、爱心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14、用爱心召唤真情的阳光。

15、生我育我,父母恩深;寸草春晖,铭记于心。

16、衰老是自然规律,敬老是永恒美德。

17、自家的“花儿”任欣赏,路边的“野花”不能采。

18、麻将少打,书报多看;猫狗少养,花草多栽。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0、重诺守信,人必近之;狡诈欺蒙,人必远之。

21、家庭多一份温馨,社会多一份安宁。

22、帮困扶贫雪中送炭,助学兴教锦上添花。

23、心态是金,每一个人都应当积极追求内心和谐。

24、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无诚不合,无信难行。

25、生活中的一幕幕,是每一个人品德、形象的缩影。

26、假冒伪劣次,彻底根除;生旦净末丑,共台增辉。

27、若要子女走正道,家长身教重言教。

28、你节约一点,也许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29、好言相待,舒心暖怀;恶语伤人,结怨招灾。

30、帮困扶贫乐善好施,社会处处充满温暖。

有关道德名言名句

1、人应当头脑清楚,道德纯洁,身体干净。——契诃夫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5、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6、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8、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0、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罗丹

11、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12、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13、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谢觉哉

14、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王安石

15、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16、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17、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18、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1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20、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都德

21、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谚语

22、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

23、仁义为友,道德为师。——史襄哉

24、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25、生活就是战斗。——柯罗连科

2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27、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28、让我们把不名誉作为刑罚最重的部分吧!——孟德斯鸠

29、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章炳麟

道德谚语 篇3

一、屯堡文化的由来

屯堡文化的主人是屯堡人, 主要来源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江苏、江西、浙江等地, 他们集中居住在贵州的安顺地区, 屯堡文化产生于宋明时期, 正是封建社会伦理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孔孟的观点得到统治者的认可而加以大力推广和发展, 而这一时期在经济政治上正处于宗法政治制度和小农经济体制下, 偏重于专制主义和伦理纲常的文化选择, 教育成了“化民成俗”、“明人伦”的工具, 并由此产生了评判教育的价值体系。在屯堡教育体系中, 地戏担当起了社会教育的主要责任, 民间谚语则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角, 屯堡的家长们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他们自觉地把儒家的思想内化为自己教育材料, 通过民间谚语的形式, 时刻地用它来规范受教育者的言行, 同时又通过地戏的教化作用来强化儒家思想, 从而构成了屯堡人的忠、孝、义、勇、和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教育有三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 也是对人的成长影响较大的一种教育。在我国的历史上, 许多名门望族都有系统的家训。一个人不论他受过多高的教育, 他在社会上的言行总是会打上家庭教育的烙印。家庭教育多为家庭、家族中的长辈充当教育者, 他们对子女或晚辈的教育常常是通过自身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来实现的。在屯堡地区, 屯堡人多为聚族而居, 一个屯的村民多是亲戚, 因此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的屯, 其生活态度、生活状况都不尽相同, 屯堡人由于相似的经历, 相同的心理, 因此需要相互的认同, 和睦相处成了屯堡人共同的愿望, 因而在屯堡文化中蕴藉了众多显示民族道德智慧的道德训条, 道德格言和道德警句, 这些道德警句总是以最质朴的善恶观为起点, 进而形成整个屯堡族群共同遵守的各种伦理观念。

民间谚语 (道德警句) 对屯堡人“和谐”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屯堡人的生活中, 遵循着“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方式, 男子主要从事经商和练武, 妇女从事农耕和管理家务, 包括教育子女的职责都由妇女完成。但屯堡人的思想中仍然是以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传统思想占主要地位。家族里的大事均由族中男性长辈共同商议决定, 妇女在家族和家庭中的地位较低, 姑娘一旦嫁出去以后, 便悉由夫家作主了, 成了夫家的人了, 传统的“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影响着屯堡人, 因此旧时代的屯堡妇女大多是没有进过学校, 不识字的妇女。为了教育好子孙后代, 于是在屯堡地区就出现了许多用于教育子女的民间谚语, 这些民间谚语 (道德警句) 多角度、多方位的规范着人们言行, 教授做人的道理。

二、屯堡文化中谚语的道德教化作用

1. 聪慧勤劳的品德

“做不得土做得静”, 这是屯堡人家对女孩子的要求。就是你可以不会做农活, 但一定要会做家务和针线活, 养成了屯堡妇女勤劳、能干、节俭的优良品德, 屯堡妇女是家庭劳动的主要从业者, 她们个个都会一手好针线活, 家里家外一手抓, 农耕、针线、自制腌菜、经商, 成为那个时代的创新者。

2. 真诚友善的品质

在接人待物上, 讲求真诚, 热情, 同时还要显出自己的本领, 教育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操持家务, 勤俭持家。“切肉切得照见亮, 不要切得砖头四角方, 人客吃得也可以, 我娘脸面也风光”, 屯堡人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节俭, 但在对待客人则热情大方, “一世人为不起, 一时人要做好”, 就是在缺吃少穿的年代, 屯堡人也仍然教育子女“客来莫嘟嘴, 锅里添瓢水”, 就是再没有吃的, 也要招待好客人, 在走亲访友时, 十分讲究礼数, 每到一家必要带上物品, 称为“遮手”, 否则则是“空手进门, 狗都不闻”。在人亲往来上, 一定要“豆腐煮豆芽, 一礼还一答”, 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思想在屯堡村寨绵延了几百年, 有客到家中来, 要诚心诚意的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 然后主妇还会谦虚地说“没得哪样菜, 只有辣子水沾素粑菜”, 养成谦虚友善的品质。

3. 农商并重的发展理念

重农善商正是屯堡人能够适应社会变迁、能够保存与弘扬屯堡文化的重要条件。为了交流劳动技能和技巧,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劳作的妇女中也有许多谚语, “犁得深, 耙得烂, 一碗泥巴, 一碗饭”、“肥是庄稼宝, 平时要积好”、“栽树栽桐, 子孙不穷”、“栽树栽草, 人畜两饱”, 屯堡妇女善于经商闻名于贵阳和安顺, 她们吃苦耐劳, 心灵手巧, 待人真诚。

4. 尊师重教, 热爱读书

在屯堡地区, 屯堡人十分崇尚教育, 《安顺府志》卷十五谓“城中无贫富子弟, 皆教之读。通衢曲巷时有读书声”, 在很多村寨里都供有孔子的像。因此, 母亲在教育子女时, 常常会告诫子女, 要“富不丢猪, 穷不丢书”“读书不用功, 等于白费工”“笔杆没多重, 无志拿不动”, 让子女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

5.“和为贵”的思想

屯堡人家很重视名声、名气, 在家族、家庭内部发生了矛盾, 提倡内部自行解决, 不管遇到任何事族中老年人都会劝告双方, 以和为贵, 而且也劝导族人纠纷宜解不宜结, “手杆断在袖子里”, 矛盾不应扩大化, 特别是婆媳之间更不能“扒开嘴皮见牙齿”, 不要让外人看笑话, “有这个钉钉才有这个钩钩”, 因为有这个儿子, 才会有这个媳妇, 媳妇是比姑娘还要亲的家人, 这些体现了屯堡人家构建和谐家庭的“以和为贵”思想。

6. 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屯堡人家, 屯堡妇女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保持爱美之心, 她们热爱生活, 把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愿望通过头饰、服饰表现出来。人们对真善美有明确的判别标准, 对装模作样、不懂装懂的, 他们提出“倒假不假, 天天挨打”, 提倡真的思想。

7.“只准男走, 不准女现”

说的是男子可以随意的走动 (抛头露面) , 可以唱山歌、跳神、唱花灯等, 妇女是不允许去做这些的。由于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屯堡的民间谚语许多是用来规范妇女的言行的, 对于妇女来说, 除了劳作外, 不能参加族群中抛头露面的公众活动, 如屯堡最负盛名的地戏, 过去的演员都是由男子汉来担当, 妇女是不能参加地戏队的, 如果哪个胆大的媳妇敢到大庭广众之下去演唱, 那她就有可能会被老人家赶走, 因此在老时代是没有妇女参加地戏演出的。

8. 注重婚姻家庭, 稳定社会结构

婚姻的缔结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前提条件, 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保障, 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屯堡人十分注重婚姻家庭生活, 在许多村寨, 仍然遵守着“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 嫁出去的姑娘沷出去的水”的传统思想, 姑娘嫁出去后只能关注夫家的大小事, 娘家的事就不再关注, 这样就把每个人的责任分清, 平时如没有娘家人来接, 是不能随意回娘家的;注重妇女的贞操, 对那种不守妇道的妇女, 规定了“孝义的儿子不养出去的娘”, 妇女离婚后再嫁, 儿子可以不养老送终, 由此来限制妇女不顾家庭而出走的妇女, 同时还利用宗教轮回观来劝说男子不要娶结过婚的妇女“黄花儿子娶二婚, 黄泉路上打单身”, 不要去破坏他人的婚姻, 以求达到家庭社会的稳定。

9. 先进的生态环保意识

屯堡人的聚居地多为土地肥沃、依山傍水之地, 他们的房屋建筑材料以及生活用品大多是取之于自然, “石头的房子, 石头的磨”, 在选择建房时多尊循“依山不居山, 傍水不居岸”的原则, 自觉保护居住地的生态环境, 以致于到今天许多屯堡人聚居地依然是山清水秀, 风景怡人, 成为最早的环保主义集体。

总的来说, 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 民畏之;善教, 民爱之。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 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化更易得民心, 一个是民畏之, 一个是民爱之, 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识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对民众的熏染作用是一般政治难以企及的, 要使民众能自觉自愿地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约束和教化, 唯有通过教育教化的方式才能办到。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中, 道德教化原则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与经济利益原则一起, 成为支撑孟子仁政思想体系的两大基本原则。在早期的儒家思想发展中, 重视道德教化一直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十分重视对民众百姓的教化作用, 认为在百姓富庶之后就必须实施教化;孟子则把道德教化作为他的“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主张对百姓要“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目的在于使民众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 使之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人伦教化, 使之懂得“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的道理。

这些思想被屯堡人传承至今, 经过600多年来的演化, 形成了今天内容丰富的屯堡文化, 而屯堡的民间谚语所倡导的道德内涵为我们研究我国伦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

[2].《试论贵州屯堡文化》桂晓刚

[3].《屯堡文化研究》翁家烈

上一篇:术后并发出血下一篇:节事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