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谚语(精选16篇)
学习的谚语 篇1
1、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2、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3、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6、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7、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10、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1、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1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3、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14、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15、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1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19、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21、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2、学习,是人类的精神粮食。
23、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24、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25、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7、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28、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29、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30、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学习的谚语 篇2
我本人身为大学英语教师, 从教多年来, 一直在我的课堂教学中, 开始正式学习课本之前, 每节课都有近15分钟左右的warm-up, 在这个环节中, 我就利用同学们刚开始听课时的注意力比较集中这个特点, 及时添加酷词学习和谚语俗语学习, 并长此以往, 贯穿到我的实际课堂授课中, 不但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也让学生们感受到我们汉语中很多经典的谚语用英文表达出来的那种神奇和成就感。谚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巩固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核心是词汇和句子结构。拥有一定量的单词和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是学好语言的基础。如果不懂得句子结构, 即使能背诵成千上万的英语单词, 也无法说出完整、正确的英语句子。反之, 懂得句子结构但缺乏足够的词汇, 就会陷入“巧妇无米难成炊”的困境。句中学词、词句结合是掌握语言知识的有效途径。除中学英语教材外, 谚语是扩大词汇、弄清句子结构的良好学习材料。谚语以句子为单位, 简洁精练, 所含的道理通俗易懂, 句中的词意不难猜测, 对于同学们巩固和学习词汇十分有利。
例如:Adversity leads to prosperity.穷则思变。
Familarity leads to boredom.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An idle youth, a needy age.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在以上三个句子中, 前两个句子结构一模一样。通过这个类似的结构, 学生们就会很快地掌握四个比较有难度的四级词汇 (adversity逆境;prosperity, 繁荣;familarity, 熟悉, boredom, 厌倦) 而第三个句子使用了排比结构, 又押韵, 在记忆单词的同时体会到了语言的美感。
谚语的语法结构正确、规范而严谨, 同学们可以结合与教材相关的语法知识, 每天精选几句谚语, 帮助巩固已学的语言知识。我们若能每天坚持熟记两三句谚语, 对于巩固语言基础知识必然大有益处。
2 丰富文化内涵, 一语中的
英语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能反映出英语民族发展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价值。透过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可见昔日历史上辉煌的罗马文化与风俗渗入大不列颠。西方国家古时的酒店常在店门前悬挂一束长青藤作为招徕顾客的标志。那些酒醇肴佳、遐迩闻名的酒店毋需悬挂藤条, 仍是终日顾客盈门。由此人们创造了“Good wine needs no bush.” (酒好无需挂幌。) 这则谚语, 反映出人们从业经商的习俗。再比如, 有句谚语:“There is nothing tough like leather.” (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这条谚语的本义是“再没有比皮革更坚硬的东西了”。这其中有一个典故:当时, 16世纪的英国一个小镇子遭到外敌的进攻, 镇上的全体居民召集到一起商讨对策, 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是stonemaker, 他建议用石头做小镇外墙的堡垒, 这样比较坚固, 第二个纳谏的是carpenter, 他建议用木头做堡垒, 前两个人的提议都遭到了市民们的一致反对, 第三个站起来的皮革匠 (leathermaker) 说了一句:“There is nothing tough like leather.”。后人就把那种自吹自擂, 自我夸耀的人有一个比喻:nothing like leather。英语谚语是我们英语学习者研究英语文化的重要材料, 只有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 才能提高全面的语言交际能力。
3 感受丰富的修辞句法
英语谚语具有音美、形美、意美的特征。从语言形式上看, 往往措辞简练、对仗工整、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方式。从音韵角度来看, 英语谚语又富有乐感、音韵和谐、便于记诵, 请看以下数例谚语的修辞手法, 体会其美妙的韵味。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趁热打铁。) 它借用比喻手法暗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时光获得成功。
Walls have ears. (篱有眼, 墙有耳。) 运用拟人手法。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 (朋友是时间的浪费者。) 虽是反语, 却无讽刺意味, 只是善意的幽默。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 长一智。) 对照鲜明、音、形、义俱佳。
Hedge between makes friendship green. (君子之交淡如水。) 押韵使音调和谐有美感。
英语谚语中修辞格的广泛运用, 使之精练简洁、形象生动,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读起来朗朗上口, 回味无穷。
4 深邃的哲理思想, 催人奋发
英语谚语富于韵律之美而不失含义的深刻。英语谚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 富有哲理, 给人以启迪与思索。以含“gold”的两句谚语为例, 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哲理。
Nothing gold can stay.好景不长在。 (原意为:好东西不会久长的)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是金子未必都发光。 (原意为:闪光的东西不全都是金子。)
学习的谚语 篇3
关键词:英语谚语 文化背景 探究学习 文化交际
笔者曾经帮助学生直接翻译过一些英语谚语,在过后不久的一次英语考试中,有一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的谚语又与同学们重逢了,本以为他们会得心应手,但结果却是正确率勉强过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曾了解谚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囫囵吞枣”地接受知识,只能肤浅地记忆“理解”。同时,笔者也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读写教学及训练,而忽略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的探究学习。英语谚语涉及丰富的文化,不但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而且音韵铿锵, 言简意骇,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不应对其“一带而过”。
一、英语谚语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英语谚语言简意丰,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概而言之, 英语谚语大致有以下特征:
1.丰厚的文化内涵,一语中的
英语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能反映出英语民族发展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价值。透过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可见昔日历史上辉煌的罗马文化与风俗渗入大不列颠。西方国家古时的酒店常在店门前悬挂一束长青藤作为招徕顾客的标志。那些酒醇肴佳、遐迩闻名的酒店毋需悬挂藤条, 仍是终日顾客盈门。由此人们创造了“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无需挂幌。)这则谚语,反映出人们从业经商的习俗。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英语谚语是我们英语学习者研究英语文化的重要材料,只有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才能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2.丰富的修辞句法,生动优美
英语谚语具有音美、形美、意美的特征。从语言形式上看,往往措辞简练、对仗工整、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方式。从音韵角度来看,英语谚语又富有乐感、音韵和谐、便于记诵,请看以下数例谚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美妙的韵味。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热打铁。)它借用比喻手法暗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时光获得成功。
Hedges have eyes and walls have ears.(篱有眼,墙有耳。)运用拟人手法。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时间的浪费者。)虽是反语,却无讽刺意味,只是善意的幽默。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对照鲜明、音、形、义俱佳。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押韵使音调和谐有美感。
英语谚语中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使之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3.深邃的哲理思想,催人奋发
英语谚语富于韵律之美而不失含义的深刻。英语谚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以含fish的一些谚语为例,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哲理。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原意为:决不要教鱼游泳。)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意为:捉鱼不要怕鞋湿。)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之用。)中英文表达方式及内涵都非常接近。
简言之,作为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谚语内容覆盖面极为广阔,可谓包罗万象。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英语谚语这一特殊语言文化层面,我们可以看到英语民族在其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哲学思辩等方面所独具的风采与魅力,堪称一部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因此,英语谚语的学习探究不容忽视。
二、探究学习英语谚语的策略
1.追根溯源,准确理解
通过查找资料,究其根源,领悟相关的文化背景,避免仅靠词语组合来望文生义。英语谚语中的典故大都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西方经典著作等。如果对其出处和内涵不甚了解,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其寓意。例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字面意思是“珍珠投在猪猡前面”。这个谚语语源自《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swine是个旧词,书面词,即今为pigs,不过swine单复同行,本句为复数。由于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比喻确切,在后世不断引用中而成为一个国际性谚语,含有轻蔑嘲笑的色彩。按其字面意义,这个成语与汉语成语“明珠暗投”相似,但是寓意不同,基本上不对应;按其比喻意义,它相当于“对牛弹琴”,“向驴说经”等。
2.中西对比,提升能力
以狗为例,中英两国人民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等。狗在汉文化里只是一个卑微的动物, 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却是忠实的朋友,英语中许多关于狗的谚语有褒义色彩。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只狗都有它的好时光。比喻“人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等等。
3.寓学于乐,突破语法
英语谚语中包含了一定的语法知识。记谚语,学语法,多运用,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举数例加以说明。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定语从句后置。
No pains, no gains.(不劳无获。)运用省略句,我们不妨这样补充理解:If one takes no pains, he will make no gains.
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给予胜于索取。)无论是It句型,还是非谓语的对称,都值得我们模仿表达。
江苏省历年高考单项选择题中均有设置语境选谚语概括运用的考题,例如:(2010年江苏卷)
“I have tried very hard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but in vain.” “Why not consult with Frank? You see, ____.”
A.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B.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C.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D. it's better to think twice before doing something
(选B表示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A表示英雄所见略同;C表示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D表示三思而后行。)
这种命题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于文化意识的课程目标与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现行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了一些谚语、成语等习语,如果我们英语教师淡化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无疑会忽视编者的良苦用心,浪费“稀有”的课程资源。
谚语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谚语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及西方国家民族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理解。英语教师应利用英语谚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真正寓语言教学于文化中。这样做不仅可帮助我们提高理解能力,而且通过学习足够数量的重要谚语,我们能将交际技巧提升到较高水平,透彻了解英语谚语及其起源,有助于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西方文化,使他们在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既扩展了视野,又对英美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有了相当的了解,在语用过程中大大减少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出现的错误,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绍裘 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辞典.知识出版社, 1989
2.何慧刚 英语修辞格和英语谚语[J].英语学习, 1999
3.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刻苦学习的谚语 篇4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到处留心皆学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三人行,必有我师。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领悟。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古作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领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的发奋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但是是愈来愈发觉自我的无知。――笛卡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发奋领悟,不明白真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重复是领悟之母。――狄慈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固而知新,能够为师已。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失败是成功之母。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问遍千家成一家。
知识就是力量。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光说不练,枉学百年。
读书需用心,一字值千金。
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古作舟。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学不可以已。
勤奋学习的谚语 篇5
1、光说不练,枉学百年。
2、三天不念口干,三天不做手生。
3、失败是成功之母。
4、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8、学不可以已。
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10、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2、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3、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14、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6、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17、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18、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21、知识就是力量。
2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3、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24、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25、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26、温故而知新。
27、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8、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29、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3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古作舟。
31、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32、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33、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34、三人行,必有我师。
3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36、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3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8、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3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40、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1、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42、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已。
43、读书需用心,一字值千金。
44、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4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6、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47、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
48、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49、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50、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51、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5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3、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4、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55、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56、到处留心皆学问。
57、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58、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5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1、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6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63、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6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5、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6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67、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68、读一书,增一智。
69、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70、问遍千家成一家。
7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72、重复是学习之母。
读书学习的谚语 篇6
2.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3.勤勉是成功之母。
4.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5.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6.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7.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8.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9.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10.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11.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12.人在山外觉山小,人进山中知山深。
13.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1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15.三人行,必有我师。
16.三天不念口干,三天不做手生。
17.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浅析日语谚语的基本特点 篇7
一、日语谚语的语音特点
谚语都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 日语谚语以其独特的音节节拍和押韵的方式, 保证了在日本人民大众之间口口相传的力量。日本传统诗歌和歌、俳句、川柳等一般都采取“五七五七七”、“五七五”的音节节拍形式, 许多日语谚语也都沿袭了“五”“七”音节组合的习惯, 采用“五”“七”“五五”“五七”“七五”“七七”等音节节拍形式。例如:
犬と猿 (いぬとさる) (五拍) 犬猿不睦, 比喻水火不相容。
急がば回れ (いそがばまわれ) (七拍) 欲速则不达。
人は人、我は我 (ひとはひと、われはわれ) (五五拍) 我行我素。
石橋を叩いて渡る (いしばしを、たたいてわたる) (五七拍) 叩石渡桥, 比喻小心谨慎。
旅は道連れ、世は情け (たびはみちづれ、よはなさけ) (七五拍) 出门靠旅伴, 处世靠人情。
口に蜜あり、腹に剣あり (くちにみつあり、はらにけんあり) (七七拍) 口蜜腹剑。
还有许多日语谚语虽然不是严格的“五”“七”音节的组合, 但是多半含有“五”或“七”的音节节拍, 甚至其中不符合“五”“七”音节节拍特点的地方, 可以通过添加助词, 或者朗读时的停顿等方式得以化解。例如:立つ鳥跡を濁さず (たつとり、あとをにごさず) (四七拍) 飞走的鸟尚不留污迹, 比喻隐退之际要洁身自好。有的时候被说成:立つ鳥は跡を濁さず (たつとりは、あとをにごさず) (五七拍) 。
另外, 部分日语谚语, 选取使用元音构造大体相同的语素, 或重复使用相同的语素, 构成声音回环的押韵美。例如:
挨拶より円札 (あいさつよりえんさつ) 好话不如现钞。
搗いた餅より心持ち (ついたもちよりこころもち) 礼轻情意重。
米の飯より思し召し (こめのめしよりおぼしめし) 美食不如美意, 比喻礼轻情意重。
頭隠して尻隠さず (あたまかくして、しりかくさず) 顾头不顾尾。
魚心あれば水心 (うおごころあれば、みずごころ) 你若有心, 我亦有意。
口も八丁手も八丁 (くちもはっちょう、てもはっちょう) 能说会干。
还有部分日语谚语利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段, 起到一语双关、深化内容, 便于记忆的作用。例如:秋風が立つ (あきかぜがたつ) 。这里以“秋 (あき) ”作“飽き (あき) ”的双关语。“飽き”是厌倦、腻烦的意思, 这个谚语常被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冷淡下去。
二、日语谚语的兼容特点
众所周知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和利用世界先进文化, 日语谚语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特点。从来源上看, 日语谚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国谚语, 例如:
光陰矢の如し (こういんやのごとし) 光阴似箭。
雨垂れ石をも穿つ (あまだれいしをもうがつ) 水滴石穿。
木に縁りて魚を求む (きによりてうおをもとむ) 缘木求鱼。
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 (ひゃくぶんはいっけんにしかず) 百闻不如一见。
一葉落ちて天下の秋を知る (いちようおちててんかのあきをしる) 叶落知秋。
虎穴に入らずんば虎子を得ず (こけつにいらずんばこじをえず)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青は藍より出でて藍より青し (あおはあいよりいでてあいよりあおし)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另外还有部分日语谚语来源于西方谚语。例如:
時は金なり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血は水より濃し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沈黙は金、雄弁は銀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 (沉默是金, 雄辩是银)
便りのないのはよい便りNo news is good news.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天は自ら助くる者を助く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三、日语谚语的风土特点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 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 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水充沛, 自古以来农业和渔业发达。另外从板块构造来看, 日本正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极易发生地震。因此日语谚语中有不少体现了这种风土特点的谚语。例如常见的有关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谚语有:
暑さ寒さも彼岸まで (あつささむさもひがんまで) 冷到春分, 热到秋分。
夏歌う者は冬泣く (なつうたうものはふゆなく)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男心と秋の空 (おとこごころとあきのそら) 变幻无常。
秋の日は釣瓶落とし (あきのひはつるべおとし) 秋天的太阳落得快。
地震雷火事親父 (じしんかみなりかじおやじ) 地震、打雷、火灾、父亲——四大怕。
另外有关海洋渔业的谚语也有很多, 这是日语谚语的一大特点, 例如:
海に千年川に千年 (うみにせんねんかわにせんねん) 饱经世故, 老奸巨猾。
腐っても鯛 (くさってもたい) 真鲷即使腐烂了也是头等鱼。鲷鱼, 体高大, 体色多为红色, 姿态优美、味道鲜美, 在日本被视为鱼类之王。这个谚语相当于汉语里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海老で鯛を釣る (えびでたいをつる) 用小虾钓鲷鱼, 比喻一本万利, 抛砖引玉。
鯛の尾より鰯の頭 (たいのおよりいわしのあたま) 比起做鲷鱼的尾巴, 不如做沙丁鱼的头, 相当于汉语的“宁为鸡头, 不为凤尾”。
鮑の片思い (あわびのかたおもい) 源于鲍鱼的贝壳只有一个, 比喻单相思。
四、日语谚语的历史文化特点
有很多谚语出自日本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或者日本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例如:
敵は本能寺にあり (てきはほんのうじあり) 。源自明智光秀假装出阵讨伐毛利氏, 但实际突袭住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的典故。比喻声东击西, 醉翁之意不在酒。
弘法にも筆の誤り (こうぼうにもふでのあやまり) 。弘法, 即空海大师, 是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的僧人, 日本真言宗的开祖, 谥号弘法大师。他擅长书法, 是优秀的书法家, 与嵯峨天皇、橘逸势共同被誉为“三笔”。这个谚语用弘法大师也有笔误, 来比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类似的谚语还有:河童の川流れ (かっぱのかわながれ。) 河童, 是日本民间想象中的动物、小妖怪。由水神而沦落变成妖怪。相传外形为全身呈蓝色的童身, 头顶上有一个盛水的碟子, 水若流失便失去神通。用河童也会被淹死来比喻有经验的也会有失误。
花は桜、人は武士 (はなはさくら、ひとはぶし) 花中樱花最好, 人中武士最优。该谚语则直接体现了日本人对樱花的独一无二的热爱之情, 对武士的无比尊敬之情。
五、日语谚语的审美特点
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民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观, 以一些常见的动物谚语为例, 从中能看到日本人对它们的喜好或者是厌恶之情。
在汉语谚语中有关“狗”的词语大部分是贬义的, 如“狗仗人势”、“偷鸡摸狗”、“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狗咬吕洞宾, 不知好人心”等。而日语谚语中对狗的评价则相对公正, 甚至体现了狗通人性、忠实于主人的特点, 例如:
犬に論語 (いぬにろんご) 对狗讲经, 相当于汉语里的“对牛弹琴”。
犬も食わぬ (いぬもくわぬ) 连狗都不理, 比喻无人理睬, 多指夫妻间的吵架。
犬の遠吠え (いぬのとおほえ) 犬之远吠, 比喻胆小鬼在背地里耀武扬威或非难他人等。
犬も歩けば棒にあたる (いぬもあるけばぼうにあたる) 狗若乱跑也碰棒。比喻想做某事者会祸从天降, 亦指遇到意外的幸运之事。
犬は人につき、猫は家につく (いぬはひとにつきねこはいえにつく) 狗随人走, 猫看食奔。这条谚语简明地表现了狗和猫的生态习性。
犬は三日養えば恩を忘れない (いぬはみっかやしなえばおんをわすれない) 狗养三日, 尚知主人恩。赞扬了狗对主人忠诚的特点。
综上本文试从语音、来源、风土、历史文化以及审美等方面, 对日语谚语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了解日语谚语的“五”“七”音节组合、押韵、谐音等语音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日本语语音特点。了解日语谚语兼容并包的来源特点, 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文化的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特点。另外日语谚语所体现出来的风土、历史文化以及审美特点, 则充分体现了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特点和日本人独特的审美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日语谚语作为广大日本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 为我们展现了更加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日本人生活画卷。
参考文献
[1]臼田甚五郎.ことわざ辞典[M].三省堂, 1983.
[2]時田昌瑞.岩波ことわざ辞典[M].岩波書店, 2000.
[3]郭莉.浅析谚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J].日语知识, 2002 (3) .
[4]马心丹李梨.日语谚语的探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2 (3) .
[5]黄莺.日语谚语的出典[J].日语知识, 2005 (12) .
学习做人道理的谚语 篇8
◆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逢着瞎子不谈光,逢着癞子不谈疮。
◆你敬人一尺,人敬您一丈。
◆你对人无情,人对你薄意。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爱徒如爱子,尊师如尊父。
◆敬老得老,敬禾得宝。
◆冷天莫遮火,热天莫遮风。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赢一步。
◆若要好,大让小。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延伸阅读:
积极有趣的学习谚语 篇9
家有万金,不如藏书万卷。
花开在春天,学习在少年。
多问不吃亏。
强记不如善悟。
只要用心读,何患读不熟。
少量的常识,当得大量的学问。
前车可鉴。
一日读书一日功,十日不读腹中空。
写作不怕根基浅,勤学苦练能过关。
人笨早起身,鸟笨先出林。
粗枝大叶害死人。
粮食滋养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好奇心能够造就一个科学家。
由经验而得的智慧,胜于学习而得的智慧;一次亲身的体会,胜过两次的教师教导。
汉语谚语的文化含义及翻译 篇10
由于客观世界具有普遍的共同规律, 人的思维也具有共性特征, 因此, 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 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各具特点, 因而, 各民族的文化也不尽相同。
1宗教思想
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 中国的佛教、道教和儒教是无神教或泛教。儒教承认天和命, 但这种天和命, 只是一种抽象而玄妙的理论, 没有一个主宰的神。儒家主要关心的是现世的秩序和人际关系。佛教承认佛, 但是佛不是唯一高高在上的神, 人人心中皆有佛性, 人人都有机会成佛。道教承认神仙, 但神仙也不是唯一高高在上的神, 神仙是人修炼而成的, 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因此, 这三种没有至高无上主宰人的神。这种无神和有神的观点在汉语谚语中能充分反映出来。如:
不看僧面看佛面。 (人与神的关系)
If you don’t look at the face of the priests, look at the face of Buddha.
中国的佛教、道家和儒教没有至高无上的唯一的神, 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家族讲家法, 讲辈分;社会讲宗法, 将尊卑。如:
胳膊拗不过大腿。 (强调尊卑)
The wagon must go whither thehorses draw it.
2人文思想
凡是关心人的问题, 注重人性本身发扬光大的学说都属于所谓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人是世界的核心, 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如:
宁可人负我, 不可我负人。 (先人后己、善待别人)
Better suffer ill than I ill.
3道德观念
道德在中国一直都是很重要的, 讲旧道德的训律很多。如: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歌颂勤劳)
An idle youth, a needy age.
二、汉语谚语英译
对于谚语的翻译, 人们通常采用以下的方法:
1再现汉语谚语中的形象直译
在汉语谚语英译时, 只要不影响英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则应尽可能再现汉语谚语中的形象, 采用直译方法。如:
……先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那么, 大概就会知道阮玲玉的以为“人言可畏”, 真的。
So if…we put ourselves in her place, we can see that Ruan Lingyu was telling the truth when she said”Gossip is a fearful thing.” (张学英, 1991:637)
这个例子说的是中国人很在乎面子问题, 最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蜚语。“人言可畏”就反映了中国人害怕流言蜚语的心态。翻译时, 直译, 能够表达出源语的道德观念。
2转换汉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
套译法就是借用法, 也称归化译法。有的汉语习语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说法。对于这类习语, 我们最好采用套译法。例如: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叫我怎么样呢?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I don’t see what I am supposed to do without any capital.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Hawakes译)
3舍弃汉语谚语中的形象意译
舍弃汉语谚语中的形象意译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 保留谚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译法。例如:
但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 阿Q不幸赢了一回, 他到几乎失败了。 (鲁迅《阿Q正传》)
However, the truth of the proverb“misfortune may prove a blessing in disguise”was shown when Ah Q was unfortunate enough to win and almost suffered defeat in the end. (杨宪益、戴乃迭译)
4借用英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
As the saying goes:Waste not, want not.You should take the chance now that you are young to save some money.Not every day of year is a fine one, you know. (施晓菁译)
这个例子是告诉人们要节俭, 不要有钱就花光。
上述只是简单的文化内含、英译方面简单的进行阐述说明汉语谚语是异常丰富的。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洗练等特点更是汉语谚语的特点。所以翻译家们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总之, 谚语翻译时, 要充分考虑到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 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根据具体的情况仔细斟酌, 灵活处理。而真正从事翻译实践的高手似乎很少受制于理论束缚, 最终的翻译质量还是落实在双语基本功上。而无论直译、意译还是将两者有机结合, 美感效果也是见仁见智的。所以将汉语谚语翻译英语时, 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最合适的翻译方法, 使译文达意确切, 自然传神。
参考文献
[1]司显柱、曾剑平:《汉译英教程》, 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9[1]司显柱、曾剑平:《汉译英教程》, 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9
[2]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5[2]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5
激励努力学习的谚语 篇11
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4、学习,是人类的精神粮食。
5、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6、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8、胸中有知识,胜于手中有钱。
9、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10、谨慎和勤奋带来好运。
11、人有志,竹有节。
12、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13、不怕读书难,就怕心不专。
14、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15、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16、懒汉的头脑是魔鬼的工厂。
17、鸟贵有翼,人贵有智。
18、天无边,智无限。
19、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20、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21、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就退。
22、土地贵在耕种,知识贵在运用。
23、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24、做到老,学到老,活到八十还学巧。
25、多练多乖,不练就呆。
2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7、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28、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
29、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30、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1、欲知对岸事,就要读过河。
32、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33、人无学识,处处招难。
34、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学习的经典励志谚语 篇12
2.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苏格拉底
3.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4. 三朋四友,吃喝玩乐,这叫做“酒肉朋友”,朋友相聚,不谈工作,不谈学习,不谈政治,只谈个人之间私利私愤的事,这叫做“群居终日,言不乃义”。——谢觉哉
5.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6.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7.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8.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9.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
10.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1. 记诵之法,学问之舟。——章学诚
12.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袁牧
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15.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16.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17.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18.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9.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英语谚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篇13
关键词:英语谚语,特点,翻译技巧
1. 前言
谚语是民俗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火花。英语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欧洲多个民族语言的精髓。英语谚语更是博采众长,特别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及《圣经》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英语国家的著名作家、思想家如培根、莎士比亚和富兰克林等更是为这座宝库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但是,英语谚语的主体还是来自民间。那些无从考证出处而又家喻户晓的谚语是一代代普通民众长期积累、流传下来的思想火花与语言经典。英语学习者通过英语谚语可以浏览英语国家思想与文化的精华,领略英语语言的精悍与传神。优美的译文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语谚语的含义,而且会带领读者走进一座智慧的殿堂、语言的宝库。
2. 英语谚语的特点
英语谚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英语谚语大都具有文字简练、形式短小、比喻鲜明、寓意深刻等特点,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的意思明显;有的富予含蓄,意在言外,从而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含几个意思,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它的意义。英语谚语既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不少英语谚语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
3. 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
如何处理英语谚语是翻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译者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想象、修辞效果及其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英语谚语英译汉有以下主要方法。
3.1 直译法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许渊冲,1984)。即直译法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例如:
1) 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风暴之后是宁静。
2) 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许渊冲,1984)。当直译有困难或勉强译出而读者无法理解时,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体现“形相远而意相近”的翻译原则。例如:
1)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遇,其斗必烈。
2) 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千篇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
3.3 直译+意译
有些英语谚语包含历史及文化背景,有些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若采取直译则不能表达其含义;若采取意译,则会失去生动的比喻,这种情况下需要用直译加意译,才能把原谚语翻译得完美无缺。例如:
1) A drowning man will catch a straw.溺水抓稻草;病急乱投医。
2)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4 同义谚语套用法
有的英语谚语和汉语同义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而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对于此类谚语可采用“同义谚语套用法”。
1)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2) Diamond cut diamond.强中更有强中手。
3)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4)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说到曹操,曹操到。
3.5 增词加注法
有些英语谚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质,汉译时必须加注才能把意思交代清楚愿意,这种翻译法叫做增词加注法。例如,仅仅把“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译为“向运煤,多此一举”是不够的,因为读者不一定理解“纽卡索”的含义,必须用增词加注法翻译为“向(煤区)纽卡索运煤,多此一举。”或加注,说明“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往那运煤,多此一举。
3.6 倒译法
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不同,因此英语和汉语在语法和语序上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由两个尤其是表示对照的分句构成的英语谚语,如果直接按原来的顺序翻译,则对中国人来说会显得蹩脚。这种情况下可采用倒译法,即把前后两部分颠倒顺序来翻译,以便中国读者更加准确地领会其意。例如:
1) Friend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 greet.山与山不相会,人与人总相逢。
2) Art is long, but life is short.人生有限,学问无限。
4. 结语
谚语作为一种以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刻道理的语句,常为人们所引用。优秀的译文不仅能够起到教育、启迪及规劝作用,还能够丰富汉语文化。因此,译者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应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含义意义重大。当然,掌握了以上几种谚语的翻译方法并不等于找到了一把可以翻译所有谚语的万能钥匙。有些谚语的翻译需要译员转形解意,而有些谚语的翻译宜以不变应万变,以保其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2]许渊冲.翻译论集[J].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3]陆谷孙.新英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激励人学习的谚语 篇14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三天不念口干,三天不做手生。
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南斯拉夫谚语)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 激励人学习的名言警句
★ 激励人名言名句
★ 激励别人学习名言
★ 激励人学习的格言
★ 激励学习的英语名言
★ 初中生激励学习的名言
★ 激励刻苦学习励志名言
★ 激励学习的名言句子
★ 大学激励学习的名言
表示学习方面的谚语精选 篇15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4、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8、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9、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10、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11、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12、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13、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14、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
15、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16、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17、世界上没有读得完的书
18、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19、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俄汉语谚语的构成形式对比分析 篇16
关键词:俄汉语谚语,构成形式,共性,个性
俄汉语谚语具有相似的审美特征, 如结构、音韵和形象美, 但是构成这些形式美的表现方式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此通过具体的汉语谚语的示例谈一谈汉语谚语的表现形式, 对比俄汉语谚语在语言运用上的异同。由于翻译是借助不同的语言载体进行的思想文化交流, 所以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为原文的形式结构找到汉语中的替代形式。但是考虑到形式结构是语言美的外在组成部分, 所以还应尽量做到与原文形式结构相一致。通过寻找俄汉语谚语形式上的相似点, 进而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汉语的适当表达方式再现俄语谚语的形式美。
1 俄汉语谚语构成形式的个性
俄汉语谚语在构成手段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上, 俄语是多音节拼音文字, 声调简单, 汉语则是单音节图形文字, 声调富于变化。因此, 两种语言在乐感的协调上就有了很大的差异, 一般说来, 汉语更适宜作出对仗齐整, 平仄调和的表述, 关于平仄的问题, 对比复杂, 简单地说, 汉语有四个声调, 其中两个平声, 两个仄声, 为了听起来富有变化, 大体上是平仄穿插交替, 基本不允许四个相同的声调连续出现。如汉语谚语“量小非君子, 无毒不丈夫”, 这句谚语本来是“量小非君子, 无度不丈夫”, 也是运用了对仗。可是“度”为仄声字, 念着拗口, 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 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古人便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而俄语谚语的音律美体现为结构平行对称的对称句较多, 例如“Учение--свет, анеучение--тьма”, 其押韵方式也与汉语有着显著区别。就形式而言, 俄语谚语中从句的严整结构也是不同于汉语的突出特点。
例如:
(1) Тамхорошо, гденаснет.我们不在的地方都好。 (2) Чемдальшевлес, тембольшедров.入林愈深, 枯枝愈多。 (3) Укогомногоделвпереди, тотназазнеоглядывается.心中有目标, 总是向前看。
由于汉语语言的特殊性, 汉语谚语中除注意音节和声调的调配, 还充分利用语序的变化。汉语的语序非常重要, 语序颠倒可以使句子的意义大变, 如:“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 “不怕一万, 就怕万一”等, 虽然并不十分押韵, 但声调平仄和谐, 读起来自然流畅。汉语谚语还充分使用对偶手法, 使语句齐整, 对照鲜明, 力求讲究韵律、格调、节奏等齐整的形式。例如:“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家贫知孝子, 国乱识忠臣”等。在句式上, 汉语谚语除了对偶句和韵句以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 那就是灯谜式的歇后语。灯谜式的歇后语构成方式是前半句略长以描述形象, 后半句点明意旨, 由于前半句和后半句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灯谜的谜面和谜底, 需要稍加思索才能建立联系, 其中有掺杂着比喻、谐音、因果、引申、突出特点等手法, 因此这类谚语具备了幽默, 俏皮的风格, 深受人们喜爱, 并得以广泛流传。典型的例子如:“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吃了秤砣铁了心”,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小葱拌豆腐——一清 (青) 二白”,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等。由于汉字的特殊性, 汉语语句的节奏感和乐感都很强, 其音节构成和俄语谚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汉语俗语谚语中都大量地使用了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特色句式。这一类句式的基本节奏是两字节奏和三字节奏混合搭配:两两节奏是四字句;二三节奏是五字句;四三或三四节奏即两两三或三二二节奏是七字句, 如此可以至九字句乃至更多, 但由于谚语的语言特点是简洁明快, 所以少有字数较多的单句, 至于六字、八字、十字等偶数字句多是三、四、五字的对偶句, 如“雷声大, 雨点小”, “水来土掩, 兵来将迎”,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等。当然也有少数例外的情况, 像“远亲不如近邻”就是六字单句。
2 俄汉语谚语构成形式的共性
俄语谚语具有结构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除了形象美部分地涉及谚语的文化内涵, 俄语谚语的这三个特点基本上属于形式美的范畴。汉语谚语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征。
俄语谚语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简洁、对称和均衡三个方面, 这三点特征在汉语谚语的构成中也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汉语的简练和富有表现力是众所周知的, 例如“速马杀犬于道”, 再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的首句“环滁皆山也”, 含有八十五字的《陋室铭》都是古代用语简练的经典例文。汉语谚语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例如“人熟是宝”, “今日事, 今日毕”, “吃一堑, 长一智”等等。对仗原本就是汉语独有的修辞手段, 在谚语中并不一定严格对仗, 但是相互对称的句子则是相当常见的, 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人心齐, 泰山移”,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等等。通过这样的对仗, 汉语谚语达到了比俄语谚语更加均衡对称的效果。以上例子中, 同义词“齐”和“移”, “斜”和“歪”;反义词“虚”和“实”, “迷”和“清”起到了突出语义和突出了结构的对称和均衡的作用。
至于音韵美, 在谈及俄汉语谚语形式美的个性差异时, 我们已经充分谈及了汉语谚语对音韵的重视, 比如“麻雀当家, 叽叽喳喳”, “单丝不成线, 独木不成林”, “人心齐, 泰山移”, “大陆朝天, 各走一边”, “怒画竹, 喜画兰, 不喜不怒画牡丹”, 都是押韵的例子。齐“和”移“天”和“边”的押韵表现出谚语的音韵美。“虎穴”、“泰山”、“海”、“竹”、“兰”和“牡丹”等给人以形象上的刺激, 在形象物和特定的感受之间建立了联系, 体现了谚语的形象美。即使不能够押尾韵, 汉语也运用其他手段达到和谐的音韵美, 例如:“儿大不由爹, 女大不由娘”, “兵熊熊一个, 将熊熊一窝”, “人心难测, 海水难量”, “心正不怕影斜, 脚正不怕鞋歪”, 都是句式重复咏唱, 形象相互对应。
汉语谚语中也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喻指“为贪小利而失大益”。“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段, 使谚语的语言流畅, 富于节奏感。“鱼帮水, 水帮鱼”,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分别使用了“回环”和“顶针”的修辞手法。
至于对照, 我们可以重看举过的几个俄语谚语的例子:
(1) Учение--свет, анеучение--тьма.学则明, 不学则暗。 (2) Снаружикрасота, внутрипустота.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3) Длинныйязык, дакороткиемысли.舌头长, 见识浅。
上述谚语都是由两个句子构成, 使用了反义词来彼此反衬。在形式上我们可以把上面的这几个俄语谚语的例子同汉语的“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头发长, 见识短”等谚语相对比, 其共性不言而喻。俄汉语谚语中这种对照的修辞方法使谚语在语言形式上获得了与汉语中的对仗相同的效果:工整、简洁。
总之, 整体而言, 无论是俄语谚语还是汉语谚语在语言形式上都具备以下美学特征:简练, 通俗, 形象, 节奏明快, 有音乐感, 修辞手法多样等。通过对俄汉语构成形式的对比分析,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俄汉语谚语的构成手段既存在着个性也存在着共性。俄汉语谚语形式上的共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简洁、平衡、对称、音韵和修辞上。俄汉语谚语构成手段的个性可以通过上述共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力求抓住形式上的共性, 消解形式个性, 以求译文能够最大限度地为人接受。在俄语谚语汉译的过程中, 应该力求用最符合汉语习惯, 最被汉语使用者接受的语言形式, 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贾淑芬.简明俄汉语谚语词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2]谢红芳.俄汉语谚语对比分析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02 (3) :63-66.
【学习的谚语】推荐阅读:
关于学习的谚语经典谚语06-21
学习方面的谚语06-01
描写学习的谚语01-04
值得学习的英语经典谚语10-19
英语谚语学习06-14
常见的谚语10-06
品尝的谚语10-10
的夏天谚语10-17
立秋的谚语12-26
狗的谚语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