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2024-05-20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共11篇)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篇1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和滥用不仅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并且造成了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长, 致使一些有效的抗菌药物不断减效甚至失效, 危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 做好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及其应用至关重要[1]。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 逐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真正实现抗菌药物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 对我院2009~2010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1 我院近2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前10名排序如下。见表1-2。

通过对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还存在部分问题:预防性用药不合理;无指征用药偏多, 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多, 这样不仅容易引发耐药菌株, 而且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致使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较多。

2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情况

2.1 抗菌药物的分级及使用

根据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学会联合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简称《指导原则》) 规定, 从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 对我院使用的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分为三类: (1) 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对细菌耐药性影响小的药物, 一般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即可使用。 (2) 限制使用的药物:疗效好、不良反应明显、价格较贵、主治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有权使用, 或经主治以上医师签字后有权使用。 (3) 特殊使用的药物:疗效独特, 但毒性较大, 不良反应明显、价格昂贵, 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发生严重后果的药品;这些品种应有严格的临床应用指征或确凿证据方可使用, 并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科主任签名, 紧急情况下医师可越级使用1d。

2.2 我院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的三级管理制度是《指导原则》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临床执行较有难度的一项工作。能否严格执行三级管理成为《指导原则》贯彻情况的关键。我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1) 按照分级管理的精神,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 将目前正在使用的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并严格按照医生职称规定其所能使用的抗菌药物, 同时将相应的材料印发到各个医生手中。 (2) 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指导原则》, 邀请知名的抗菌药物专家进行专业培训, 在每期药讯上对新进入医院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类, 并对其使用方法及适应症等进行详细阐述, 从源头上把关以防止不合理用药。 (3)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 加强审方的力度。特别对医师越权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使用剂量问题、使用途径及次数上不恰当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处方审查反馈制度, 药剂科定期开展处方点评工作, 研究表明[3], 由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审查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并将审查结果每周反馈给处方医师, 每月院内通报, 每季度向医院各部门汇报, 可将处方医师对医院制订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的依从性由70%提高到了93%。抗菌药物处方审查反馈可增加治疗针对性, 减少广谱抗菌药物、增加窄谱抗菌药物的用量,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从而降低细菌耐药和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4]。

3 讨论

总之,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是推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措施。在加强抗菌药物临床有效监控的基础上, 各基层医院还应加强宣传教育,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和奖惩细则, 并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建立健全并完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机制,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规范医务人员用药行为, 使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及合理化。

参考文献

[1]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 2011, 8 (4) :4-9.

[2]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 2004, 90 (23) :94-124.

[3]Fowler S, Webber A, Cooper BS, et a1.Succesaful use of feed-back to improve antibiotic prescribing and reduce Clostridium dififcle infection:a controlled interrupted time series[J].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7, 59:990-995.

[4]刘敏.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分析及探讨[J].北方药学, 2012, 9 (2) :90-91.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篇2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规定,建立抗菌药物分线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一)第一线药物:抗菌谱相对较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

(二)第二线药物:抗菌谱较广、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昂贵的药物,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应控制使用。

(三)第三线药物: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例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两性霉素B、恶唑烷酮类等,应严格控制使用。

各医疗机构应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制订一、二、三线药物名录,并定期调整、更新。

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

(一)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般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及以下专业职称可使用)。

(二)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二线药物治疗时,由药敏结果证实;若无,应由主治以上医师签名。

(三)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三线药物治疗时,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科主任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或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批准。选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从严控制,须经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四)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一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若培养及药敏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应尽可能改为第一线药物。

1、感染病情严重如:①败血症、脓毒血症(Sepisis)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肿瘤化学疗法;③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④血WBC<1×10/L或中性粒细胞<0、5×10/L;⑤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者;⑥艾滋病;⑦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症;⑧老年患者。

3、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

(五)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未经会诊或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处方量不得超过一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9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篇3

[关键词] 限定日剂量;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78-02

近年来,抗菌药物在临床合理应用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科学地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笔者采用WHO推荐的“约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作为分析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9月抗菌药物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笔者所在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获取2011年1~9月每个抗菌药物的名称、规格、单价、销售总金额。

1.2 方法

根据药品规格、单价、销售总金额计算出每种抗菌药物的DDDs,进行排序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金额销售情况

2011年1~9月份全院抗菌药物及代表科室DDDs使用情况,头孢菌素类DDDs为52 915,位列第一。其他依次为青霉素类、抗真菌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林可胺类、氨基糖苷类、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其他类。普外科DDDs前5名为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其他β-内酰胺类、林可胺类。呼吸内科DDDs前5名为头孢菌素类、抗真菌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2.2 使用的抗菌药品种

笔者所在医院使用的抗菌药品种,按价格分7段。见表1。

3 讨论

WHO将限定日剂量(DDD)作为用药频度分析的单位。并给其下定义为:用于主要治疗目的的成人药物平均日剂量。WHO在ATC分类索引中统一给出了部分药品的约定日剂量[1],并且对统计方法作了具体规定[2]。这样,统计DDD值就有了统一的标准,得以进行客观估计。

某个抗菌药物的DDDs=该抗菌药物消耗量(g)/DDD值。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抗菌药物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剂型DDD值不同。DDDs是一个比值,与日剂量无关,不会因为药物一次用量不同或者一日用药次数不同而无法比较,DDDs越大说明患者对该种抗菌药物的选择倾向性越大[3]。

根据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销售情况可以看出,头孢菌素类在全院均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的主流抗菌药物。这是因为头孢菌素类是一类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的抗菌药物,无论是预防性应用还是治疗性应用均是首选抗菌药物。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虽然在全院DDDs排名上位居第二,但是在一些具体科室上排名并不靠前,这可能与越来越多的青霉素类耐药有关。抗真菌类抗菌药物在笔者所在医院的使用频度很高,主要是伏立康唑片的应用。通过代表科室抗真菌类抗菌药物的DDDs排名发现其主要是内科治疗性应用。伏立康唑多用于氟康唑耐药的严重感染,治疗进展性、可危及生命的感染患者[4],伏立康唑的高频率使用可能是由于笔者所在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来就诊的患者病情比较危重、年龄大、机体免疫力差,多数患有真菌感染或者是继发真菌感染。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全院DDDs排名中排名第四,主要为左氧氟沙星的应用。喹诺酮类药效确切,抗菌谱广,但是18岁以下儿童慎用和不用于术后预防均限制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笔者所在医院的DDDs。氨基糖苷类肾毒性和耳毒性大,限制了临床应用。大环内酯类由于是抑菌剂,往往作为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过敏者的候选药物。

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不仅受到适应证的限制,其价格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表1中可以看出,受临床偏爱的主要是价格<30元的抗菌药物,其DDDs共计70 026,是价格>30元抗菌药物DDDs的1.6倍。销售金额也占到总销售金额的1/3强,这也符合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有效、经济的要求。表1中DDDs排名第4位是价格区间>100元的药物,其销售金额比例排名第1,这类抗菌药物主要是进口药,价格昂贵,疗效确切,国内没有好的替代品,是临床医师的杀手锏。笔者所在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医院患者的危重性决定这类药物不可或缺,并且拥有一定的DDDs。

综上所述,通过将抗菌药物DDD作为量化指标,利用DDDs将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数字化,对笔者所在医院不同品种、不同价格区间进行动态统计分析,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通过DDDs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也有个别抗菌药物选用频度过高,需要进一步监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进行有效抗感染治疗的前提,对抗菌药物的供应管理及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WHO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drug statistics menthology.WHO anatomya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drugs[S].1992:35.

[2] Albert.I Wertheimer[J].Hospital pharmacy,1986,21(3):233.

[3] 邹豪,邵元富,朱才娟,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1996,7(5):216-217.

[4] 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中国国家处方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30.

(收稿日期:2011-12-08)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分析2012年至2013年度我院西药房计算机药品管理系统中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等原始数据,根据卫生部2004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将我院西药房中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①非限制应用类:该类药物为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有效不易出现细菌耐药性,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价格较为低廉的抗菌药物。②限制应用类:该类药物为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相对于非限制应用类抗菌药物而言,其对细菌的耐药性或者价格等方面具有局限性。③特殊应用类:该类药物不良反应明显或较为严重,不宜随意使用或易出现耐药性,需控制使用或缺少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的实践资料或价格昂贵[3]。

以年度为单位,观察各年度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在全部药品销售总金额中所占比重,以及不同分级管理类抗菌药物在各年度的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计算: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值计算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和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AUD)。AUD以平均每人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的DDD数值表示,即DDD/100人/天。

2 结果

2.1 各年度抗菌药物的销售情况分析

表1结果表明:2013年度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占全部药品销售总金额的比重为22.12%,明显高于2012年度。

2.2 不同分级管理类抗菌药物在各年度的使用情况

表2结果表明:2013年度非限制应用类和限制应用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明显降低,特殊应用类抗菌药物呈上升趋势。2013年抗菌药物在门诊处方比例为30.05%,且每季度都呈下降趋势。明显低于2012年的39.15%。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79.5DDD,明显低于2012年的95.06DDD。

3 讨论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应用的现象日益严重,很多临床医生在患者没有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的情况下,仍坚持使用抗菌药物且应用的起点高,剂量大,换药频率快,由此带来的医疗和社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为了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明确指出各医疗机构需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4]。

通过在我院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我院的抗菌药物管理已经初见成效,临床上加强对于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在取得医疗机构配合的同时,还要取得患者的支持,通过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减少患者对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疑虑、担心及由此引发的相关医疗纠纷,消除患者的误解[5]。医院要严格明确各级医师使用不同分级抗菌药物的处方权,尤其是门诊医师不得使用特殊应用类抗菌药物,通过限制其使用,减少耐药性,保证安全性[6]。临床上要定期开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培训,通过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的点评制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7]。

综上所述,在西药房药物管理中应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促进其应用日趋合理。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

[2]周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西药房抗菌药物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2):150-152.

[3]孟菊英,孟秀英.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不合理表现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58.

[4]聂忠富.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6):741-742.

[5]张蓉蓉,计瑛,江静舟,等.上海市26家二、三级医院2007-2009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4):258-261.

[6]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1,8(4):4-9.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篇5

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一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二级)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该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三级)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五年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级管理

(一)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主治医师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使用;

(二)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三)临床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临床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认定的会诊人员会诊同意后,由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门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丰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等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资格由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认定。

(四)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一天用量。

(五)在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前,应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后,参照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篇6

国家规定抗菌药物等药品在药品零售企业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只有根据医师明确诊断和使用品种、剂量及疗程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抗菌药物。这既是为了保证公众用药安全,也是为防止抗菌药物滥用产生的细菌耐药性而带来更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年4月30日发布警告,如果再对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听之任之,不采取重大举措改变使用抗菌药物的方式,那么抗菌药物将丧失抗菌作用,而具备耐药能力的超级细菌将使多年来可治愈的疾病再度变成致命杀手,由此产生的影响对全人类将是毁灭性的。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 (HIS系统) 抽取我院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以及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全部门诊处方, 分别做为管理前组、管理后组的用药情况, 分别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品种数。抽取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以及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每月单号所有的抗菌药物处方, 根据药品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简称《指导原则》) 、《卫生部38号文件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简称《卫生部38号文件》) 《处方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文献, 组织抗菌药物临床专家和药学人员对每张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应用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并计算出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和联合用药比例。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利用HIS系统统计: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 (管理前) 我院门诊就诊人次:148928人次, 使用抗菌药物人次:27862人次;门诊处方共:114263张, 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7209张, 使用率为:18.71%;人均抗菌药物费用:75.9元;人均品种数:1.91个。

抽查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 每月单号所有抗菌药物处方共:14756张, 其中联合用药:1220张, 联合用药比例:8.27%;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2065张, 占抗菌药物处方:14.0%;不合理处方:518张, 不合理率:3.51%。

利用HIS系统统计: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 (管理后) 我院门诊就诊人次:698053人次, 使用抗菌药物人次:86401人次;门诊处方共:489029张, 其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72556张, 使用率为:12.38%;人均抗菌药物费用:32.63元;人均品种数:1.67个。

抽查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 每月单号抗菌药物处方共:36438张, 其中联合用药:1683张, 联合用药比例4.62%;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1942张, 占抗菌药物处方:5.33%;不合理处方:237张, 处方不合格率:0.65%。

管理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药费、联合用药比例、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率均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较显著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2.2 管理前后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分析

管理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518张, 不合理性表现为: (1) 适应证不适宜104例, 如处方诊断月经不调, 使用抗菌药物。 (2) 用量不合理93例, 如对于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未按肌酐清除率相应减量或用量未按说明书要求而未注明特别理由。 (3) 预防性用药无指征:87例, 如无高危因素的皮下脂肪瘤切除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4) 给药频次不合理75例, 如注射用青霉素静滴一次/d。 (5) 与非抗菌药物联用不当:43例, 如左氧氟沙星与扑感敏联用。 (6) 溶媒选择不当37例, 如注射用青霉素溶媒使用10%葡萄糖溶液。 (7)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25例, 如皮肤感染使用左氧氟沙星。 (8)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或联合用药无指征:25例, 如阿奇霉素与克拉霉素联用。 (9) 选药不适宜 (包括预防性用药选择不适宜) 10例, 如处方诊断皮肤多处开放性伤口缝合术后使用三代头孢菌素预防性治疗。 (10) 给药途径不当8例, 如使用阿米卡星口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预防性用药疗程过长:5例, 如开放性伤口预防性用药超过48h。拆分抗菌药物缓释胶囊3例, 如小儿科将头孢氨苄缓释片拆分半片服用。违反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 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3例, 如住院医师的处方中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

管理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237张, 不合理性表现为: (1) 适应证不适宜77例。 (2) 用量不合理56例。 (3) 预防性用药无指征:20例。 (4) 给药频次不合理28例。 (5) 与非抗菌药物联用不当:25例。 (6) 溶媒选择不当16例。 (7)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4例。 (8) 联合抗菌药物不合理:9例。 (9) 选药不合理:2例。

3 讨论

我院从2011年4月起,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 领导负责:院长为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 科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并成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小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和指导。 (2) 奖惩制度:给每个临床科室规定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使用强度以及病原学送检率指标, 并与科室及医师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予以通报批评, 甚至停止抗菌药物处方权等处分。 (3) 加强培训:每个月有定期的抗菌药物知识、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等专题讲座, 且不定期请国内一些抗菌药物专家, 讲授抗菌药物新进展;并定期发布本院、本地区的细菌耐药信息。 (4) 实行临床药师负责制:临床药师负责全院运行病历医嘱及门诊处方的实时监控与点评, 对发现不合理的处方, 立即与临床医师联系, 当场修改, 并将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与临床药师的绩效挂钩。 (5) 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限制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品种, 严禁门诊医师使用特殊级及限制级的抗菌药物。

本组资料显示,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后,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抗菌药物品种数、联合用药比例、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等指标均得到优化, 这得益于医院加强了抗菌药物的管理。

本组资料也显示:我院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后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联合用药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的不合理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国内一些医院[1], 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均达到卫生部要求的低于20%的控制指标。分析原因可能与我院从2008年开始即每月开展门诊处方 (包括抗菌药物和非抗菌药物处方) 监控与点评, 每月抽查部分门诊处方, 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分析、实时整改, 并定期进行点评有关。

本组资料也显示, 不论是管理前还是管理后, 均存在有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在: (1) 适应证不适宜。管理前的适应证不适宜主要表现在部分病毒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部分无指征使用, 如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病例联合使用抗病毒药和抗菌药物、妇科月经不调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后仍存在适应证不适宜, 主要是部分医师的诊断录入不规范, 如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只录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不孕症合并生殖道感染只录入不孕症, 而被判为适应证不适宜。 (2) 用法用量不合理 (包括溶媒使用不合理) 。管理前、后均存在用法用量不合理。管理前主要表现在特殊人群的用药未根据人群的特殊情况进行相应的减量, 以及用量与药品说明书不符, 以及未根据抗菌药物药代、药动学特征来选择用药方法, 如时间依赖型的抗菌药物, 每日一次用药等。管理后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后, 这类不合理的情况明显减少, 更多的用量用法不合理表现在同一通用名的药物更换药品厂家后, 说明书要求的用量用法不同, 临床医师未能按说明书的要求及时更改。 (3) 门诊1类手术切口预防性用药不合理。管理前常存在有无高危指征而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以及选择药物不规范、用药疗程过长等不合理情况。管理后上述不合理明显减少, 但仍存在有一部分无指征使用, 这部分用药均出现在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初期的2011年5月、6月份。 (4) 与非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合理。管理前此类不合理用药较多, 加强管理后, 我们采用临床药师实时监控、实时整改的方法, 以减少此类不合理用药, 但仍无法杜绝, 分析原因这可能与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与非抗菌药物相互作用的知识较缺乏有关。 (5)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管理前后均存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管理前表现在联合用药无指征, 以及重复用药情况, 如克林霉素与甲硝唑联用, 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而采用联合用药。管理后主要表现在联合用药药品无协用作用。 (6)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预防性用药疗程过长, 拆分抗菌药物缓释胶囊, 违反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 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等不合理情况, 管理前出现较多, 而管理后这类不合理情况均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能有效控制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降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降低人均抗菌药物费用, 优化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但仍存在有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参考文献

抗菌药物规范评价管理成效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为我院2008年1~3季度抽查各病区归档病历2730份做抗菌药物专题分析资料,2010年1~3季度抽查各病区归档病历2270份开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资料。

1.2 方法及标准

1.2.1 评价标准

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应用的基本意见》(简称《指导意见》)[2],及卫生部[2009]38号文件《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

1.2.2 评价方法

每月抽查全院各病区出院病历,填写自制统计表,内容包括患儿姓名、年龄、住院时间、临床诊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病原学检查等项目,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无治疗、预防、联合等用药指征,围手术期用药是否规范,是否及时作病原学检查、是否按病原菌、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特点和患儿病理生理状况合理选药,医嘱书写是否规范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实行百分制。

将规范评价管理后(2010年)每月抗菌药物使用评价资料汇总与规范评价管理前(2008年)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资料作为比较依据。

1.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对抗菌药物使用率、无指征用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P<0.01为差异,统计学有效。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见表1。通过评价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显著下降,无指征用药率有显著降低,病原学送检率有显著提高。

2.2 管理前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见表2。通过管理,清洁手术预防使用率明显降低,术后预防用药天数明显缩短。

3 讨论

3.1 健全的抗菌药物管理机制是做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的关键[3]。作为市级儿童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相对较多,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使用量大,使用品种多,如何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尤为重要,2009年下半年,我院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纳入医院“三个一”管理评价体系中,依据《指导原则》和《基本意见》,结合儿科临床实际,制定了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方案和评价标准,每月抽查各病区出院病人归档病历各20份,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打分,评分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中,与科室奖金挂钩。

通过对抗菌药物细化量化管理和加大处罚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越来越规范,清洁手术如疝气修补术、鞘膜积液手术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清洁污染手术术后预防用药时间大部分控制在3天以内,术前预防用药时间严格控制在0.5~1h,保证预防了切口的感染,使我院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为零;但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仍过高,临床还存在无指征用药和过度预防用药现象,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必须形成长效机制。

3.2 预防用药是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4]。评价管理后预防用药率仍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婴幼儿免疫力低,易合并细菌感染,导致儿科医师掌握预防用药指征过宽,以致某些清洁手术仍过度预防用药,而近年来手足口病疫情爆发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且患儿多为3岁以下,免疫力低,病情变化快,易合并细菌感染,临床医师慎重起见,一度对手足口病患儿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治疗,也是导致我院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急剧上升的原因之一,后经干预管理,临床有所改进,对3岁以上,病程短,病情较轻的手足口病患儿不用抗菌素预防。其次是病原学送检率虽显著提高,但因阳性率不高,2010年仅8%,不利于临床分析判断患儿感染致病菌是否为细菌,是临床预防使用抗菌药高的另一因素,因此临床实验室的技术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所以如何提高细菌检测阳性率也是医院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否则病原学检测不能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有效的参考。

3.3 抗菌药物使用量与细菌对其耐药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是减少耐药菌产生的重要环节,据统计,我院08年检出的超广谱酶耐药菌肺炎克雷伯菌ESBLs占检出菌的68%,大肠埃希菌ESBLs占检出菌的76%;规范管理后,2010年检出超广谱酶肺炎克雷伯菌ESBLs占检出菌的46.2%,大肠埃希菌ESBLs占检出菌的36.6%,超广谱酶耐药菌有明显的下降,所以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对控制预防耐药菌的院内感染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斌,吴蓉,董俊铭,等.某传染病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与干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3):1140.

[2]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应用的基本意见[J].儿科药学杂志,2005,11(6):42-45.

[3]陈雪梅,司徒冰、刘建文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41-1142.

[4]黄荣平,陈文萍,贺爱民,等.某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中的主要问题[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7(6)421-423.

浅谈某院抗菌药物的管理 篇9

1 从思想上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强化抗菌药物整治活动组织

1.1 宣传发动, 全员参与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 (卫医政发[2011]56号) 我院迅速行动, 及时召开了“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专题会议, 并通过板报、LED显示屏、OA办公系统等宣传阵地, 多形式地在全院进行广泛宣传, 强化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深入人心。

1.2 领导重视, 成立专班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内容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文件精神, 我院成立了由院长担任组长, 业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 明确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制定了《大冶铁矿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 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领会此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精神, 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日常工作安排。

1.3 明确责任, 落实到人

医院将考核项目分解, 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合理使用纳入科主任综合目标考核, 院长分别与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门诊科室科主任签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书8份, 将责任层层分解, 层层落实, 实行责任追究制,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医师个人晋升、评先及评优和科室年终考评的重要指标, 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取得实效。

1.4 按照标准, 调整目录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 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对抗菌药物种类进行了遴选, 优先选用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将抗菌药物的品种由原来的42种减少到现在的35种, 并制订了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同时加强了对特殊性抗菌药物的管理, 制定了相应的审批流程, 严格执行先审批后应用的原则, 较好地贯彻执行了国家的基本药物政策, 满足了临床上不同患者的需求;对于以往购进的目录外抗菌药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使用完毕, 未使用完毕的一律退回原销售单位。

2 健全制度, 规范日常行为

2.1 修订制度, 持续改进

在广泛开展多层次宣传教育的基础上, 医院进一步完善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管理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 制定了《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抗菌药物采购管理办法》、《我院特殊性抗菌药物使用审批流程》、《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管理制度》《抗菌药物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 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与“治庸问责, 提高医疗质量”和“三好一满意”活动有机结合, 把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纳入我院医德医风目标考核内容。

2.2 严格考核, 合理授权

2011年6月份, 我院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统一考核, 对考核合格的55名临床医师分别进行了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的资格授权, 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并将人员名单在院办公会上予以公布。

2.3 开展点评, 有效干预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 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行专项点评, 每月组织专人对50%以上的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 每月公布, 并将点评结果纳入科室和个人年终绩效考核, 对使用金额排名前10的抗菌药物品种、合理使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均在医院宣传栏和院办公会上等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公布, 并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人员予以通报批评和经济考核。同时实施抗菌药物使用预警机制, 对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连续3月以上排名居前等情况, 立即启动预警机制予以干预, 并采取停止两个月购进排名居前3位的抗菌药物的措施。

2.4 定期监测, 动态管理

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与评估, 每月将各科室微生物送检阳性的结果分别汇总并发至相应科室, 并对送检标本合格率进行分析。开展院内耐药菌监测, 并定期在我院药讯和内部网站上予以公示。我院已在2010年9月底全面推行了信息化管理系统 (电子病历) , 医院可以随时查询门诊和住院的临床医生、临床科室和全院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动态情况, 先进的科技手段不仅方便临床医师对自己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管理部门平台也可以随时查询医生、科室、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 做到了及时有效地监控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信息系统还对抗菌药物进行了分级管理的设置, 根据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对抗菌药物设置三级管理的权限。由医务科在信息系统中设定医生的使用级别权限, 门诊和住院医师只能在信息系统中开出本人级别权限内药物的处方和医嘱, 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有效的抗菌药品超级别权限使用的管理工具。

3 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抗菌药物整治活动的开展, 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已有一定改观: (1)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20%以内 (2011年5月:19.68%;6月:20%;7月:19.83%;8月:19.65%;9月:19.36%, 10月19.23%;11月19.3%;12月19.12%) 。 (2) 全院住院抗菌药物处方合格率得到提高, 由2011年5月份的85%升至10月份的92%。 (3) 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min~2h。 (4)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24h内。 (5) 抗菌药物收入占医院药品收入的比例由2010年的46.5%下降至2011年的42.5%, 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目前, 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工作仍在稳步推进, 我们将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 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逐步改变“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 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 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价廉、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摘要:抗菌药物的滥用已经使抗感染面临细菌耐药的严重性, 通过我院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及模式, 与大家共同探讨抗菌药物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专项整治

参考文献

[1]汪复, 吴永佩, 张婴元, 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N].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5-06-09.

[2]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示意见稿2011-5[S].2011.

常用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来自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药物主要种类、强度、药品名称等。根据不同使用频次、数量来进行有效的汇总分析。

1.2 方法:

统计用药频度,以卫生部门制定的日剂量为基础,来进行一年药物消耗的量的强度分析,用药频度为药物年消耗量除以日剂量标准,药物使用强度为每天每100张病床使用的抗菌类药物数量,从而来评估药物使用的具体情况。

2 结果

本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99.62,其中以青霉素类、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磷霉素类为主,其中以磷霉素钙片、美洛西林和阿奇霉素为前三位的使用药品。见表1~2。

3 讨论

本研究中,本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99.62,其中以青霉素类、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磷霉素类为主,其中以磷霉素钙片、美洛西林和阿奇霉素为前三位的使用药品。本院的抗菌药物用药强度高于卫生部以往监察的药物使用强度使用情况,这说明临床抗菌类药物使用频次在逐步提升,存在一定过度用药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人们对药物使用的依赖性逐步增强,临床治疗难度增大有关。为了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医师会加大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其中预防性用药使用情况也较为普遍。

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中,抗菌药物要使用较低毒性的品种,同时也要降低药物在乳汁中的含量,所以一般以青霉素和头孢类为主,以及磷霉素。而对于氨基糖苷类或者喹诺酮类的药物则选择较少,主要是该类药物会提升乳汁中的药物含量,对吃母乳的幼儿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在剖宫产的预防性用药中,一般会选择杀菌剂,同时由于药物过敏的问题,更多的患者使用的为大环内酯类药物,硝基咪唑类的药物使用的时间较长,用药情况较为广泛,但是其药物会导致乳汁中含量较高,应该在哺乳与孕产妇中禁止使用或者谨慎使用,这都说明了临床用药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如果要使用该类药物最好使用宫腔或者生殖器的冲洗来达到降低药物吸收的作用[1,2]。

由于妇科感染因素主要集中在厌氧菌与需氧菌的联合性感染,从而会首先使用青霉素湖综合第2~3代的头孢类药物,或者硝基咪唑类联合用药,但是如果对青霉素和头孢类过敏,则可以选择氨基糖苷类与克林霉素类,或者是选择甲硝唑与氟喹诺酮类。滴虫性的阴道炎一般选择使用甲硝唑,念珠菌性感染可以采用制霉素等,而联合用药中美洛西林与硝基咪唑类的联合用药效果会较为理想。一般情况下,妇科的使用药物情况较为合理,不存在太多的滥用药物情况。而产科手术患者由于预防性用药或者情况比常规妇科疾病情况较为特殊,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更为普遍,轻度更大,其使用的考虑也主要为患者母婴双方的安全考虑,只是在药物合理管理上会存在使用过度的情况发生[3]。虽然让治疗得到了更加有效和安全的管理,但是也存在药物滥用而衍生出的新问题。特别是抗菌类药物的联合使用情况较为普遍,这种药物叠加使用让药物强度提升,抗感染和抗菌效果更加好,但是也让患者自身承受了更多的药物不良反应,让患者的治疗感受下降,特别是患者自身的体质甚至会由于抗生素的使用而变得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整体的抗菌药使用广泛,人体在药物的作用下已经对普通的抗菌药物失去了有效性,迫使医师在药物使用上会选择更为强劲的药物才能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大部分用药都在注重疗效的确切,而将药物的不良问题放在其次。

参考文献

[1]贾苗辉,苑海,赵吉强.妇产科病区β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医药导报,2011,8(50):202-203.

[2]姜玲,史无陆,沈爱玲,等.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效果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18):1593-1595.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篇11

1 抗生素合理应用

1.1 了解、掌握药物相对应的适应证状

具备干扰细菌的重要功能而不影响宿主细胞是抗菌药理想的特性。在研究开发抗菌药物时, 提高药物对病原体的选择性, 降低对宿主的毒性是主要的方向和目标。使用抗菌药时, 必须注重回复和提高宿主自身的防御功能, 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而每类抗菌药都要其相对应的抗菌谱, 所以准确的诊断疾病, 根据不同抗菌药的优点和特点选用合适的药物尤为重要。青霉素类药物具有杀菌作用强, 毒副作用少, 不影响肝功能, 使用较为安全等特点, 故在孕妇、儿童使用比较广泛[3]。林可霉素类药物对厌氧菌感染效果较好, 主要用于厌氧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目前, 很多在治疗感染的开始的阶段时, 并不针对性的选择基础抗菌药物, 而是盲目的去追求使用更新的药物, 使药物的档次升级, 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在诊断前做病菌的临床细菌学检查[4], 如败血症、肠道细菌的感染等病症, 可以提高选药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2 不同的感染部位、感染菌种的药物选择

在抗菌类药物的选择上, 应考虑感染的部位、感染的菌种、耐药的菌株和给药途径等因素的影响[5]。如败血症和泌尿道感染一般是由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故可以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比较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所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蜂窝组织炎等症状, 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抗菌药物的药物浓度对抗菌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而给药的途径和方法直接影响着药物的浓度。如青霉素的半衰期很短, 若选择快速静脉推注, 可马上形成峰药浓度, 但其血液中的药物消除的很快, 大部分药物没有发挥作用即被机体代谢。在选择用药的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和药物过敏史等因素, 以制定适当的给药疗程和方案。

1.3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单一抗菌药物比较弱, 而且在面对严重、混合感染、病因不明的感染、抗菌药毒性大或因长期服用一种抗菌药物易引起耐药菌感染等情况时, 适当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的范围, 增加药物的协同作用, 减少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目前抗菌类药物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繁殖期杀菌剂、静止杀菌剂、快速抑菌剂、慢速抑菌剂。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杀菌剂合用, 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 可获得协同作用。快速抑菌剂与慢速抑菌剂合用时亦可产生协同作用。但繁殖期杀菌类药物和抑菌类药物合用时, 抑菌类药物会阻碍细菌繁殖, 使繁殖期杀菌类药物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如青霉素与四环素、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合用时会出现拮抗作用, 故应避免此类联合用药。联合用药要充分了解药物的特性, 对联合用药会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的, 应要注意避免使用。如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共同不良反应包括耳毒、肾毒、神经肌肉阻断作用等, 应避免与具有耳毒、肾毒和致肌松药的药物合用。

2 医院抗菌类药物的管理和监控

2.1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中角色的作用

药剂科的药师会根据医院现情提出以节约开支为前提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方法。药师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中作用比较突出, 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利用其药学专业知识和工具向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服务时, 对医院处方调配非常熟悉。药剂师主要的工作是处理医嘱中的药物使用和发放药品, 他们很方便注意到有临床医师申请被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 且通知其需要授权。他们可以提示申请得到传染病专科医师的意见, 并且履行其职责—适宜剂量和药物安全性。另外药师若未能接受充分的临床专业知识培训, 在指导复杂问题时也会捉襟见袖。因此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在成员构成上应重视和吸纳医院的临床药师。

2.2 抗菌药的教育

鼓励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之一医院如何实施应用抗菌药物。由于在医科院校的抗菌药物使用和感染专业的授予课程非常局限, 而多数医师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常常来自其行医经验、抗菌药物使用手册、指南和药厂代表提供的信息等[6]。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知识, 了解认识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等, 以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 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保障就医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2.3 处方集与限制

鉴于对抗菌药物指南依从性质的抵触, 采取调控医师合理开抗菌药物处方的措施显出其必要性[7]。通常情况下系参照抗菌药物处方集构建目录。处方集中对抗菌类药物的使用有着一定的限制, 但如果仅用于限制某类非常相似的抗菌药物中的单一品种, 这样的策略不会对抗菌药物使用起到控制作用。尽管头孢唑啉替代头孢噻吩是一个处方的决定, 但这种政策不能显著积极影响抗菌药物使用和结果。限制政策的目的是为降低医院药费、抑制细菌耐药性等。同样需要指出限制的程度、特征和目标抗菌药物在不同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是不同的。

2.4 回顾和反馈

限制策略可能对指引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一个比较理想合算的措施, 但这种方法也凸显出其局限性。同时, 医院人力和机构执行力往往不能与采用的限制策略相匹配。更为重要的是, 限制策略不能对非限制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起到调控作用, 使得医院内大量未加限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纠正。为达到非限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最优化, 或是未被包括进限制策略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组开始着手项目回顾和反馈。项目进入回顾性分析时候, 若申请不合适抗菌药物的管理成员便接触开处方的医师需要努力优化其治疗方案[8]。

3 展望

临床药学工作者应该将抗菌类药物的合理应用作为急需改善的的医院工作内容之一, 及时地了解最新的抗菌药物的发展方向和动态, 以协助医护工作者提高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水平, 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另外, 设计良好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作为人力资源基础, 更多的关于抗菌药物监测关系、抗菌药物干预策略结构, 有助于医院选择对自家医院最有利的发展方向。总之,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抗菌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需要有关医院有关医护人员从多层次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努力和探讨。

摘要:安全合理应用药物是医护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 同时也是患者的现实需求。而在使用抗菌类药物的中, 有着药物相对应的抗菌谱和药物副作用, 故应用抗菌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要根据抗生素的抗菌谱、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细菌学检查等条件合理用药。开展医院药学服务抗菌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改善就医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合理用药的实施同时, 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手段对抗菌类药物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抗菌类药物的相关文献, 提出合理应用抗菌类药物的策略及相应的监控方法。

关键词:抗菌类药物,合理用药,管理,监控

参考文献

[1]Rajesh S, Koshi E, Philip K, et al.Antimicrobial photodynamictherapy:An overview[J].J Indian Soc Periodontol, 2011, 15 (4) :323-327.

[2]Anonymous.Ten great public health achievements-United States, 1900-1999[J].MMWR, 1999, 48 (12) :241-243.

[3]Lumbiganon P, Surakunprapha P, Kosalaraksa P, et al.Post operativepenicillin-non-susceptibl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meningitisand septic shock in a child[J].J Med Assoc Thai, 2008, 91 (4) :574-576.

[4]Yamanaka N, Hotomi M, Billal DS.Clinical bacteriology andimmunology in acute otitis media in children.J Infect Chemother[J].J Infect Chemother, 2008, 14 (3) :180-187.

[5]Nadler EP, Ford HR.Antibiotic allergy:guidelines for antibioticchoice and treatment of severe drug reactions[J].Curr Surg, 2004, 61 (1) :2-7.

[6]Sbarbaro JA.Can we influence prescribing patterns[J].Clin InfectDis, 2001, 33 (Supplement 3) :S240-S244.

[7]Abourjaily P, Gouveia WA, Selker HP, et al.Evaluating the nondrugcosts of formulary coverage restrictions[J].Manag Care, 2005, 14 (8) :50-62.

上一篇:茶树新品种下一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