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新品种

2024-05-20

茶树新品种(精选8篇)

茶树新品种 篇1

1 引 言

茶树是叶用作物,叶片不仅可以供人饮用,更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代谢的主要器官。叶片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解剖结构特征是帮助植物育种者选育适宜品种的重要标准[1]。国内外有许多科研工作者已经发现了作物产量与叶片解剖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2]。

近年来,我们已选育和引种了一些茶树新品种,这些茶树品种的形态特征适制高品质绿茶、乌龙茶,为茶农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本实验测定茶树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特点,为绿茶和乌龙茶的制作提供生产材料。

2 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时间

试验分两个季节进行:春季(2013年4月)和秋季(2013年9月)

2.2试验地点

采样地点:越南茶叶研究和发展中心(越南北方山区农林业科学院)。

2.3 材料

茶树品种来源:这些茶树新品种是由越南北方山区农林业科学院选育而成,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已承认为试生产种。其中:PH8品种是茶树有性杂交选育出的,利用Kim Tuyen品种与TRI777品种之间的杂交,2009年已确认试生产种。PH10品种从中国引种,2010年已确认为试生产种;Kim Tuyen品种从中国台湾引种, 2008年确认为技术进步种。

茶叶取样:从PH8、PH10和Kim Tuyen品种采集30-35日龄的茶树叶片,在季研究中进行测定,样品信息详见表1。

2.4 研究方法

上午9点采样,用显微镜解剖分析,方法参照阮霸的植物研究的测量方法[3]。

观测指标:茶树叶片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的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棚栏组织厚度和腺鳞(多毛)密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茶树新品种叶片形态指标

由表2可知: 不同品种 有不同的 形态特征, 如PH8和Kim Tuyen品种的叶形为椭圆形,但PH10品种的叶形为长椭圆形;PH10和PH8品种叶长大于Kim Tuyen品种;PH10和Kim Tuyen品种叶宽和叶面积小于PH8品种;不同品种茶树叶片具有不同叶脉对数,如PH10品种(6 - 7叶脉对数), PH8品种(7 - 9叶脉对数),Kim Tuyen品种(6–8叶脉对数)。一些品种特征评价指标,能够有助于判断叶片适制的茶叶类型。根据阮建云等基于芽叶颜色特征和萌发期[4],以确定适制茶类适应性的研究,3个茶树新品种叶片都是深绿色,但Kim Tuyen品种的芽叶绿中带紫且其茸毛少于PH10、PH8品种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Kim Tuyen、PH10品种适制乌龙茶,绿茶; PH8品种适制绿茶。

3.2 不同茶树新品种叶片解剖特征

叶片是植物的重要部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重要器官。不同季节(春季和秋季)不同品种茶树叶片解剖特征如下表所示。

表3和图1表明:不同品种的茶树在不同季节,其叶片的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都是随叶龄的增加而增大的,最小的是第一叶,最大的是第三叶。不同品种在不同季节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如下所示:

第一叶: 不同品种 春季叶片 厚度:PH8 > Kim Tuyen >PH10,秋季结果与之相似;不同品种春季上表皮厚度:PH10 >Kim Tuyen > PH8,秋季结果与之相似;不同品种春季栅栏组织厚度:PH10 > Kim Tuyen > PH8,秋季结果与之相似。

第二叶和第三叶的变化更为稳定,叶片各指标在各品种间都是温度上升的趋势。叶片的厚度的也经常被用来作为评判植物抗性的指标,叶片越厚,蓄水能力越强,抗旱性也就越强【5】。表2显示了:3个茶树品种的平均厚度:春季的为第一叶248.78μm、第二叶 为296.22μm、第三叶 为335.78μm;秋季的为 第一叶237.00μm、第二叶 为274.78μm、第三叶为304.22μm。在春季 表明: 最高的第 二叶为Kim Tuyen316.67μm,最小的为PH8 283.67μm,两个不同的品种有差异达到值为33.00μm。根据品种叶片厚度可以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Kim Tuyen> PH10>PH8。

值得注意的是:PH8品种的上表皮厚度在春秋两季从第一叶到第三叶都有降低的趋势,而PH10和Kim Tuyen上表皮厚度逐步增加。这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能力,影响茶叶的质量,即影响到用于加工茶叶的品质。



3.3 腺鳞密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腺鳞是叶片的表皮转化的,根据植物的类型承接不同的功能。茶树中腺鳞含有的功能流体能够体现鲜叶的味道,因此腺鳞密度对茶叶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腺鳞密度越高,鲜叶茶的滋味越能表现出来。不同品种茶树的腺鳞密度,见表4。

从表3和图2可以看出:不同品种茶树在不同季节腺鳞密度有变化,总体而言,茶树的腺鳞密度在秋季一般高于春季,从第一叶到第三叶呈下降趋势。

在春天, 第一叶腺 鳞密度最 高的Kim Tuyen (13.80毛 /mm2), 其次是PH10 (13.50毛 /mm2), 最低的是PH8(13.33毛 /mm2)。第二叶和第三叶腺鳞密度最高的是PH8,依次10.33毛 /mm2 、9.13毛 /mm2,其次是PH10(8.43毛 /mm2及8.27毛 /mm2),最后是Kim Tuyen (8.73毛 /mm2及7.37毛 /mm2)。

在秋季,腺鳞密度从第一页到第三叶,从PH10品种KimTuyen品种都呈下降趋势。三个品种第一叶的腺鳞密度都非常高,分别是PH10(33.13毛 /mm2),PH8(29.20毛 /mm2) 和KimTuyen(26.17毛 /mm2);但是各品种第二叶腺鳞密度只有第一叶的一半左右,分别为17.47毛 /mm2,15.83毛 /mm2和12.3毛/mm2),然后在第三叶稍有下降(依次是10.47毛 /mm2;8.7毛/mm2和6.57毛 /mm2)。

各品种第一叶的腺鳞密度秋季约为春季的2倍,第二叶为1.5倍,第三叶略有差异。PH10品种第三叶的腺鳞密度在秋季高于春季(依次10.47毛 /mm2 和8.27毛 /mm2),PH8种和Kim Tuyen种第三叶的腺鳞密度却是秋季低于春季(PH8是8.7毛/mm2 和9.13毛 /mm2 ;Kim Tuyen是6.57毛 /mm2 和7.37毛 /mm2 )。

总之: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腺鳞密度。茶树品种(PH10、PH8和Kim Tuyen)都是中国茶叶变种,在春季不同叶片腺鳞密度从7.37毛 /mm2变动到13.80毛 /mm2,秋季从6.57毛 /mm2变动到33.13毛 /mm2,这与阮氏玉平【6】的研究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腺鳞密度茶叶品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3.4 鲜叶解剖结构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茶树鲜叶解剖结构与茶叶品质有关,我们选取了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三个指标进行研究评估。评估结果见表5。

* P < 0,05; ** P < 0,01

据对3个品种鲜叶解剖结构的测定,叶片厚度为274.56–292.43μm;上表皮厚度为16.42–21.45μm;棚栏组织厚度为105.00–117.67μm且不同品种间鲜叶解剖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将对乌龙茶品质产生影响。将3个品种鲜叶的解剖结构与所制乌龙茶品质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5),结果表明,品质得分与上表皮厚度,棚栏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这是由于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或棚栏组织厚度,一般叶质较硬,叶色深绿,主要是椭圆形和长椭圆形,在做青过程中有利于叶缘细胞破损,达到正常的红变要求,而且便于塑造扭曲、紧结的外形。PH10、Kim Tuyen品种的棚栏组织厚度与PH8相比有显著差异,因此成茶品质也就相差悬殊(表5)。这也符合杨伟丽有关乌龙茶的研究结果[7]。

3.5 不同茶树品种造制性分析

栅栏组织内的叶绿体贮藏着胡萝卜素、叶黄素,分解后可产生β- 紫罗酮和茶螺烯酮等香气物质。栅栏组织层次多、栅海比值高的品种制出的茶叶香气高,适制绿茶和乌龙茶【8】。杨伟丽等研究发现,叶片厚度250-380μm,上表皮厚度32–35μm,栅栏组织厚度75-125μm,造制乌龙茶【7】。棚栏组织发达不仅抗性好,丰产性高,制出的成茶品质优异【9】。严学成等【10,11】对适制乌龙茶的主要品种的不同叶位叶片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适制乌龙茶的品种随着叶位的增加,叶片的叶绿体分化出芽产生原质体,这是适制乌龙茶品种所特有的结构。

对3个品种相关指标的测定和分析(表3)后发现,PH10品种不同季节不同叶片叶片厚度范围是226.67-320.08μm;PH8品种是246.34–310.33μm;Kim Tuyen品种是236.67380.67μm;PH10品种不同季节栅栏组织厚度范围是103.08μm144.50μm;PH8品种为14.21μm-18.75μm;Kim Tuyen品种是16.75μm-21.01μm。PH10和Kim Tuyen品种栅栏 组织厚度高于PH8品种,说明PH10和Kim Tuyen品种茶叶品质优于PH8品种。因此,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初步可以得出结论:PH10和Kim Tuyen品种适宜造制绿茶及乌龙茶, PH8品种适宜造制绿茶。

4 结论

据对3个品种叶片解剖结构在富寿富户条件中,我们得出一些评论如下:

不同茶树品种有不同叶片厚度,叶片的平均总厚度(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是最高的Kim Tuyen(292.43μm),其次是PH10达到277.74μm,最低的PH8(274.56μm),这表明品种叶片厚度越大抗旱性可能越好。

不论是春季还是秋季, PH8品种上表皮厚度从第一叶到第三叶呈下降趋势,而PH10和Kim Tuyen品种呈上升趋势。

不同品种茶树在不同季节腺鳞密度有变化,总体而言,茶树的腺鳞密度在秋季一般高于春季,从第一叶到第三叶呈下降趋势。春季腺鳞密度变动从7.37–13.80毛 /mm2,秋季变动从6.57–33.13毛 /mm2。

不同品种鲜叶解剖与茶叶品质的相关系数表明:上表皮厚度、棚栏组织厚度和品质得分对于乌龙茶品质评估及结果分别为:r(叶片厚度) = 0.8142**,r(上表皮厚度)= 0.6962*,r(棚栏组织厚度)= 0.6981*。

根据叶片 解剖于评 估3个品种的 造制性认 为PH10,Kim Tuyen品种适宜造制绿茶,乌龙茶;PH8品种适宜造制绿茶。

摘要:本实验对三个越南茶树新品种的叶片解剖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观测了茶树叶片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的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棚栏组织厚度和腺鳞(多毛)密度。结果表明:抗旱最好的茶树品种是Kim Tuyen,其次是PH10,最后是PH8;品种抗旱性与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棚栏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与叶片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42**,P<0,01)。初步结论:PH10、Kim Tuyen品种适制绿茶和乌龙茶;PH8品种造制绿茶。

关键词:茶树新品种,解剖结构,叶片,抗旱性

茶树新品种 篇2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邮编: 410126,电话: 0731-4081442)选育的茶叶新品种“湘波绿2号”,前不久通过了湖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属灌木型,叶片长椭圆形,芽叶黄绿色,茸毛中等,持嫩性强。大叶类,芽数型。内含物丰富,春季水浸出物含量41.04%、氨基酸7.47%、茶多酚18.40%、咖啡碱4.29%。春茶制毛尖外形色泽翠绿有毫毛,汤色黄绿光亮,香气清香高长,滋味鲜嫩醇爽,叶底嫩匀绿亮。平均667平方米(1亩)年产鲜叶1182.90公斤。 (湖南 周红)

“安农甜糯1号”玉米

在安徽问世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邮编: 230036,电话: 0551-5786129)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安农甜糯1号”,前不久通过了安徽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早熟,夏播出苗至采收71天左右。株型紧凑,单穗重350克左右,籽粒饱满、黄白色,甜糯、软黏、可口。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为15.14%、粗蛋白质含量12.25%,适合加工生产甜糯玉米罐头、速冻玉米粒、玉米笋等系列产品。 (安徽 李纯)

江苏选育成功大豆新品种

“苏鲜豆20号”

南京农业大学(邮编: 210095,电话: 025-84395331)选育的大豆新品种“苏鲜豆20号”,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出苗势较强,生长稳健,幼茎淡绿色,叶片披针形。株型半开张,亚有限结荚习性。紫花,鲜荚绿色,茸毛灰色。株高101.8厘米,主茎16.5节,单株结荚28.2个,多粒荚百分率78.0%,每公斤标准荚446.1个,鲜百粒重52.4克,出仁率52.1%。口感微甜稍糯。 (江苏 刘军)

黄颡鱼新品种“全雄1号”

通过审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邮编: 430079,电话: 027-87189022)共同选育的黄颡鱼“全雄1号”,前不久通过了国家审定。

该品种具有雄性率高、生长速度快、养殖产量高等优点。鱼种养殖阶段生长速度比普通黄颡鱼提高18%以上,成鱼养殖阶段比普通黄颡鱼提高43.5%~56.8%,产量平均提高45.5%。适宜在全国淡水水域进行池塘、网箱、稻田养殖。 (北京 赵帅)

重庆选育成功莴笋新品种“川塔八号”

重庆市合川区丝瓜研究所(邮编: 401520,电话: 023-42892429)选育的莴笋新品种“川塔八号”,前不久通过了重庆市品种审定。

该品种深色青皮,尖皱叶,抗热耐寒。在气温8~30℃条件下生长良好,在15~28℃条件下生长最佳。皮薄,肉质细嫩,口感清香。定植后40天左右收获,在适宜条件下,单茎重可达1.5公斤,适应长江流域和相应生态区春、夏、秋、冬种植。夏播3~4月,秋播6~8月,越冬春收播期安排在当年10月中旬。 (重庆 邓睿)

核桃无公害高效专用肥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鉴定

由陕西省商洛市核桃研究所与洛南县秦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邮编: 726100,电话: 0914-7321149)共同完成的“核桃无公害高效专用肥研究与应用”项目,前不久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该项目研究的核桃专用肥集有机肥、无机肥、腐殖质及微量元素为一体,达到了“四效合一”(速效、长效、稳效、特效相结合)的目的;同时,该项目按照不同树龄分别制定肥料配方和用量,采用小袋包装,方便使用。在专用肥的配方设计和包装方式等方面都有创新,核桃施用这种肥料比施用常规肥料增产15.1%~21.9%。 (陕西 李方)

茶树新品种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设黄旦为对照种, 参试品种共15个, 全部为乌龙茶品种, 其中福建茶科所9个, 分别为玉翠、丹桂、瑞香、金牡丹、紫牡丹、黄玫瑰、紫玫瑰、九龙袍;广东茶科所5个, 为鸿雁1号、鸿雁7号、鸿雁9号、鸿雁12号、白毛2号;广东潮州农业局1个—凤凰单枞。

1.2 试验区情况

本所地处广西桂林市东郊, 位于东经110°34′, 北纬25°15′。年平均温度18.9℃, 年降雨量1693.55mm, 无霜期平均306.5天。

试验区为缓坡地, 质地为黄红壤, PH值4.5~6.0, 肥力中等, 由老茶园改造而成。

试验区于2003年10月份开垦, 栽植沟耕作深度为40㎝深×60㎝宽, 每亩施菜籽饼肥500千克, 复土30㎝待植。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每小区长9㎡, 面积为13.5㎡, 三次重复, 随机排列, 试验区周围设保护区。

试验种植规格, 采用双行双株栽植, 大行距150cm, 小行距40cm, 株距33cm, 每小区种植54枞、108株。

1.4 种植时间

2003年12月。

1.5 调查方法

按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统一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成活率

种植成活率见表1。

定植后前两年对定植成活率进行调查, 结果如下:

定植第一年底:株成活率和丛成活率除玉翠、凤凰单枞比CK低外其余品种均超过CK。

定植第二年底:通过2004年12月补苗后, 2005年12月份调查所有品种的株、从成活率均达100%, 至2009年12月止, 所有品种仍保持100%的成活率, 由此可见, 所有参试品种都能适应桂林的气候。

2.2 生长势

生长势见表2。

定型修剪于定植后前三年进行, 2003年定植时进行了第一次定型修剪, 2004年与2005年分别修剪了两次, 2006年修剪一次, 修剪重量以四年的总和相对比;高幅度的测量分别在2005年与2006年进行, 共两次, 以两年的平均值相对比。调查结果表明:以CK两年平均树高115㎝、树幅154㎝、四年修剪总重量28.24㎏相比较, 参试品种鸿雁1号的树高、树幅、修剪重量均超出CK9.57%、2.6%、12.04%, 生长势较强;金牡丹、鸿雁12号、鸿雁9号及鸿雁7号4个品种与CK相当;其余品种的生长势均比CK弱, 其中九龙袍、白毛2号、凤凰单枞、瑞香及紫牡丹5个品种的生长势较弱。

2.3 新梢生育期

新梢生育期见表3。

单位:月/日

定植后第四年春季起观察茶树春梢的一叶初展期、二叶初展期和三叶初展期, 每小区观察5丛, 每丛选择1个芽头固定观察, 各个生育期以30%观察芽达到该物候标准, 连续观察3年。现以一叶初展期的三年平均值进行比较, 结果如下:以黄旦为对照, 黄玫瑰、鸿雁1号与对照相当, 其余13个品种则均晚于对照品种:凤凰单株 (晚14天) 、九龙袍 (晚13.3天) 、瑞香 (晚10.3天) 、玉翠 (晚8天) 、鸿雁12号 (晚7天) 、紫牡丹 (晚7天) 、紫玫瑰 (晚7天) 、鸿雁9号 (晚6天) 、白毛2号 (晚5天) 、春兰 (晚5天) 、金牡丹 (晚3天) 、鸿雁7号 (晚1.7天) 、丹桂 (晚1天) 。

2.4 发芽密度

发芽密度见表4。

单位: (个/1109 cm2)

定植后第4~6年春季进行观测, 在每个品种通过一芽二叶时, 每小区随机取3个点, 调查每点 (33.3×33.3㎝) 内, 框内叶层10㎝内的芽、一叶、二叶、三叶、四叶以及对夹叶等的芽梢数, 取3年平均数。调查结果显示:以黄旦 (172个/1109 cm2) 为对照, 比对照高的有2个品种:黄玫瑰179个/1109 cm2, 超出CK 4.07%;鸿雁12号175个/1109 cm2, 超出CK 1.74%, 其余的13个品种的发芽密度均比对照低, 其中, 发芽密度最低的是凤凰单枞仅为86个/1109 cm2, 与CK相比较减少50%。

3 综合评述

根据六年来的试验结果, 对各参试品种主要生长特性综述如下:

(1) 玉翠:定植当年的株成活率为96.6%, 丛成活率98.2%, 与CK相当;树高、树幅、修剪重量、发芽密度比CK减少6.09%、1.3%、56.41%、9.3%;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晚8天, 是一个中生、生长势中等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2) 丹桂:定植当年的株成活率为97.5%, 丛成活率97.8%, 与CK相当;树高、树幅、修剪重量、发芽密度比CK减少11.3%、9.74%、27.27%、11.05%;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晚1天, 是一个早生、生长势中等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3) 鸿雁1号:定植当年的株成活率为99.7%, 丛成活率100%, 均比CK高;树高、树幅、修剪重量均超出CK9.57%、2.6%、12.04%;发芽密度比CK减少18.6%;一叶初展期与CK相同, 是一个早生、生长势较强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4) 鸿雁12号:定植当年的株成活率为99.7%, 丛成活率100%, 均比CK高;树高、树幅、修剪重量比CK稍低出0.87%、0.65%、0.39%;发芽密度超出CK 1.74%;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晚7天, 是一个中生、生长势强、育芽能力强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5) 鸿雁9号:定植当年的株成活率为98.8%, 丛成活率100%, 均比CK高;树高、修剪重量、发芽密度比CK减少4.35%、9.17%、31.4%;树幅超出CK3.25%; (下转第259页) (上接第186页) 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晚6天, 是一个中生、生长势中等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6) 鸿雁7号:定植当年的株成活率为97.5%, 丛成活率99.4%, 均比CK高;树高与树幅超出CK0.87%、0.65%, 与其相当;修剪重量及发芽密度比CK减少21.46%、31.98%;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晚1.7天, 是一个早生、生长势中等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7) 凤凰单枞:定植当年的株成活率为92.6%, 丛成活率97.5%, 均比CK低;树高、树幅、修剪重量、发芽密度比CK减少8.7%、9.09%、68.66%、50%;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晚14天, 是一个晚生、生长势中等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8) 瑞香:定植当年的株、丛成活率均较高, 均为100%, 排名第一;树高、树幅、修剪重量、发芽密度比CK减少11.3%、9.09%、41.32%、23.84%;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晚14天, 是一个晚生、生长势中等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9) 黄玫瑰:定植当年的株成活率为99.7%, 丛成活率100%, 均比CK高;树高、树幅、发芽密度与CK相当;修剪重量比CK减少33.89%;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早0.3天, 是一个早生、生长势强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10) 金牡丹:定植当年的株成活率为97.5%, 丛成活率100%, 均比CK高;生长势、一叶初展期与CK相当;其中树高超出CK13.4%;树幅、修剪重量、发芽密度比CK稍低出3.9%、1.35%、10.47%;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晚3天, 是一个早生、生长势强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11) 紫牡丹:定植当年的株成活率为99.1%, 丛成活率99.4%, 均比CK高;树高、树幅、修剪重量、发芽密度比CK减少13.04%、5.19%、54.14%、38.37%;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晚7天, 是一个中生、生长势中等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12) 九龙袍:定植当年的株成活率为99.7%, 丛成活率100%, 均比CK高;树高、树幅、修剪重量、发芽密度比CK减少21.74%、6.49%、60.73%、26.16%;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晚13.3天, 是一个晚生、生长势中等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13) 春兰:定植当年的株成活率为98.8%, 丛成活率100%, 均比CK高;树高、树幅、修剪重量、发芽密度比CK减少2.61%、1.3%、27.2%、38.37%;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晚5天, 是一个早生、生长势中等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14) 紫玫瑰:定植当年的株成活率为99.1%, 丛成活率100%, 均比CK高;树高、树幅、修剪重量、发芽密度比CK减少5.22%、2.6%、26%、9.88%;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晚7天, 是一个中生、生长势中等的品种, 适宜在广西及相似地区种植。

茶树新品种 篇4

众所周知, “农业要发展, 良种必先行”, 优良茶树品种是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益的重要保证, 良种在茶叶生产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是提高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因此, 为加快广西茶产业的迅速发展, 提高广西茶业的竞争力, 选育适合广西发展的无性系新品种是发展广西茶叶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 区内外茶树品种选育概况

1. 全国茶树优良品种繁多, 广西茶树优良品种甚少

从1969年至今, 全国通过国家审定或认定的品种有77个, 其中广西仅有3个, 即凌云白毫种 (地方有性群体种) 、桂红3号、桂红4号 (广西桂林茶科所选育) , 占全国的3.9%;通过全国鉴定的无性系良种有35个, 广西仅有“桂绿1号”1个品种 (广西茶科所选育) , 占全国的2.9%;通过省级鉴定的品种有119个, 广西仅有2个, 即桂热1号、桂热2号 (龙州茶试站选育) , 占全国的1.7%。由此可见, 广西茶树新品种选育工作处于全国低水平阶段。

2. 广西茶树育种人才缺乏

广西茶科所建所29年来没有研究生和博士生, 从事育种工作的尖端人才缺乏, 目前专职从事茶树育种工作的科技人员仅有4名 (1名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科技人员) , 人才断档严重。

(三) 广西茶树品种推广现状

广西现有茶园面积60多万亩, 其中有性系品种占60%左右, 无性系品种占40%左右, 而所推广种植的无性系品种几乎都是引进外省品种, 主要是福云系列。大面积推广外省品种的缺陷是:产品过于大众化, 同类产品多, 缺乏市场竞争力, 特别是无法与原产地的产品竞争, 很难打造新品牌产品。推广有性系群体种的缺陷是:发芽不整齐, 芽叶粗细、叶片大小、树姿形态等方面都不一致, 导致产量低, 产品外形不整齐, 质量无法保证, 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 广西茶树新品种选育的优势

1. 广西茶树资源丰富

据调查统计, 广西有地方品种48个, 很多是历史悠久的名茶品种, 如临桂大叶茶、凌云白毫茶、贺州开山白毛茶、昭平象棋茶、资源云雾茶、龙胜龙脊茶、苍梧六堡茶、金秀瑶山茶和白牛茶、钟山雷电茶、横县南山白毛茶、灵山陆屋茶、三江牙己茶、武宣金龙茶等。

通过初步调查发现, 灵山、凌云、西林、桂平、覃塘、武宣、梧州、临桂、龙胜等地方品种表现出红叶 (一芽一叶红、一芽二叶红、一芽三叶红、芽叶全红) 、黄芽叶、白芽叶、紫芽叶、翠绿色芽叶、节间特短或没有节间的芽叶、嫩叶肥厚而柔软、高产、高抗植株等, 以上特征为我们选育优良品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 政府部门及科技部门高度重视, 扶持力度不断加强

广西科技厅、农业厅近几年对茶树品种选育课题给了很大的支持, 茶叶主产区的当地政府、科技部门领导对我们的选种工作也给予了积极配合, 使选育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五) 选育方法及措施

1.采用系统选育法进行早期鉴定, 边选育、边繁殖、边鉴定同步进行的方法, 选育发芽期、产量、品质、抗逆性优于原种的优良植株, 主要特征特性是特早芽、早芽、分枝密、树冠开张、叶片光泽性强、内含成分含量丰富的植株作为母树进行重复鉴定, 争取在5~6年内完成地方良种选育程序, 比国内现有技术缩短10年左右。

2.选育红芽叶、紫红芽叶的植株, 茶多酚、花青素等成分含量较高, 用于专制保健茶 (红茶、六堡茶) 等品牌产品。

3.选育黄芽叶或白芽叶的植株——氨基酸含量很高, 有利于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功能, 用于专制保健茶品牌产品。

4.选育低咖啡因的品种, 用于提供害怕失眠的消费者群体。选育高咖啡因的品种, 用于提供高空作业、驾驶行业的消费群体。

5.选育叶片厚而柔软、内含物质丰富、光泽性强、高抗的品种, 用于生产有机茶, 为大众提供安全食品。

6.各市、县所选育出的品种应申请新品种保护, 建议在本区域内示范推广 (品种特点不同, 其产品特点也不同, 这样不至于形成互相竞争) , 并且推广面积不宜太大, 宁少勿多, 宜生产供不应求的产品。

7.不断选育、贮藏新品种, 每隔几年要推出几个新品种, 以不断创新产品、创新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

8.用自主知识产权特异品种生产一些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来带动其他产品, 同时生产形式多样、符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既方便、健康, 又经济实惠的系列产品, 如生产一些冷香型速溶茶, 方便工作繁忙的人群, 扩大消费群体。

(六) 茶树良种快速繁育新技术措施

目前国内外一直采用常规扦插技术——短穗扦插, 其优点是繁殖系数及成活率高;缺点是出圃率不高 (50%~70%) , 育苗时间长, 要1年左右才能出圃。

采用短穗嫩侧枝扦插法, 繁殖系数与短穗扦插系数相同, 但成活率和出圃率更高 (90%以上) , 4~6个月出圃, 比国内现有同类技术缩短育苗期6个月左右, 每亩增收30%以上, 节支40%以上。

(七) 建议和设想

1.各地农业局、科技局、茶叶办对当地茶树群体资源要进行保护, 在没有进行选种前不要毁掉, 组织人力将地方原种进行一次筛选, 将优良植株保存下来, 并进行特殊护理, 培育成优良新品种。

2.对有特异优良性状的植株培育成的新品种要申请国家新品种保护。

3.各地部门与科研院所、高校加强联合开展广西茶树新品种快速选育工作, 争取用5~6年的时间, 每个县选育出3~5个地方优良品种示范推广, 使广西茶树新品种脱颖而出, 跻身全国前列, 用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打造出有广西特色的知名品牌产品, 为做强做大广西茶产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稀有茶树品种“紫娟”的栽培技术 篇5

1、移栽期

适时移植是保证成活率的重要条件。云南茶区茶苗移栽季节最好在芒种至小暑进行 (6月初至7月中旬) , 因为这时雨季已到, 降雨逐渐增多, 土壤湿润, 茶苗栽下后容易成活, 利于越冬抗旱。用1年生无病虫害的茶苗移栽定植, 此时树株高达25cm, 茎粗大于2.5mm, 着叶数5~8片, 有1~2条侧根, 侧根长大于10cm。移栽时茶树种植前要开挖种植沟, 沟深、沟宽分别为50cm、60cm, 由下往上开沟, 杂草及表土回沟, 每公顷施有机肥30~45t, 钙镁磷肥3t作为茶园底肥。

2、种植密度

以双行单株条栽为宜, 大行距、株距为150cm×33cm, 小行距、株距为33cm×33cm, 每公顷栽4.05万株左右。

3、茶苗种植

1) 起苗

在挖取茶苗的前1d把苗圃土壤浇透, 起苗要求全根带土, 保持子叶完好, 用移栽铲将茶苗带土挑出、分离, 轻放入盛茶箩中, 如土质疏松, 根系带土较少, 要用红泥浆保护茶根。起苗要有计划, 最好做到当天起苗当天栽完, 当天栽不完的苗, 要在荫蔽、土壤潮湿的地方假植起来。

2) 茶苗运输与保存

上车卸车时, 要轻搬轻放, 不能重叠挤压, 以减少对茶苗的机械损伤。运至定植地点后, 卸于荫凉处, 晴天应浇清凉水;若在空旷无遮荫处或遇大雨, 应用新鲜树叶遮盖在植茶沟上。按种植规格打塘, 深度比茶根深一些, 然后做一圆包坐桩土, 左手拿苗放入塘中坐桩土上, 使茶苗根系舒展, 而后覆土压紧, 使泥土与根系紧密接触, 植后要立即浇足定根水, 保证茶苗成活。

3) 栽苗方法

移栽扦插苗时, 有条件的可在茶行中拉线打塘栽苗, 种植塘要求中间高, 四周低, 呈馒头状, 塘深20~30cm。移栽的茶苗要尽量多带土, 土少时可用红泥浆沾根。移栽时把茶苗放在塘中馒头型的小土堆上, 让根系自然舒展分布在四周, 用细土边培边压实, 使根与土紧密结合, 切忌根系折断或翘根。覆上深度略高于茶苗根颈。种植茶苗后的塘略低于台面2~3cm, 栽好后浇足定根水, 保证茶苗成活。

4、肥水管理

在旱季气候干燥, 一般5~7d灌水1次, 灌水量以耕作层湿透为度。也可采用铺草覆盖进行抗旱保苗, 每公顷铺草15~22.5t, 铺草厚度5~10cm, 草上用泥土压盖, 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适当补充养分促进茶树正常生长, 实施“一基二追多次喷”的营养平衡施肥方法, 即1次基肥 (11月份) , 2次追肥 (5月和7月份) , 多次喷施叶面肥。

5、病虫害防治

以农业防治为主, 通过精耕、排灌、修剪、施肥、覆盖等措施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采用百虫僵、绿浪等生物农药防治茶小绿叶蝉。

6、适时修剪

不同茶树品种黄茶的适制性研究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为桃源大叶、尖波黄、槠叶齐、福大61、群体品种、沩山种、湘妃翠等7个品种,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对照茶样是君山茶叶公司提供的君山银针和君山黄袍。

1.2 试验方法

1.2.1 黄茶加工工艺。

不同茶树品种原料的黄茶的制作工艺:鲜叶→摊放→杀青→闷黄→揉捻→烘焙→成茶。加工成的黄茶部分粉碎过40目筛后用于分析内含成分, 其余留存用于感官审评[1,2]。

1.2.2 内含成分测定方法。

茶多酚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 氨基酸总量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 水浸出物含量采用全量法测定, 叶绿素用乙醚分光光度法测定, 茶叶含水量采用120℃条件下1 h烘箱快速法测定[3,4]。

1.2.3 黄茶的感官审评。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即干评和湿评。具体程序:取样→评外形→称样3 g→150 m L沸水冲泡→翻汤→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评定黄茶的外形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因子[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茶树品种的性状调查结果

茶树品种的物理性状影响着茶叶干茶的外形、色泽以及茶的香味等。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 影响茶叶适制性的主要物理性状是树型、芽叶大小、芽叶色泽及芽叶上的茸毛。一般乔木型茶多酚含量较丰富, 尤其酯型儿茶素含量特别高, 而灌木型茶树茶多酚含量往往比乔木型低;茶树品种的叶片大小与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性。试验茶树的品种资源都是灌木型, 叶色以黄绿或绿为主, 叶型以中叶为主, 茸毛较多, 抗寒性较强。

2.2 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茶内含成分比较

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是影响茶叶滋味的主要化学物质, 因不同的茶树品种加工的黄茶, 茶多酚、氨基酸含量不同, 故茶叶的滋味、香气和汤色等品质也不同。通过比较以上7个茶树品种制成的黄茶的内含成分可知7个品种的氨基酸含量范围为2%~5%, 桃源大叶、福大61、槠叶齐、湘妃翠氨基酸含量较高, 分别为4.38%、4.73%、3.69%、3.62%, 比对照茶样的含量高。茶多酚含量25%~38%, 试验品种间茶多酚最高的为尖波黄37.59%, 最低的为湘妃翠25.24%, 湘妃翠与对照样接近。

酚氨比是指茶多酚含量与氨基酸含量的比值, 是衡量茶叶适制性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 酚氨比能反映滋味品质的好坏, 高级茶比值低, 低级茶比值高, 两者含量比值高的茶, 其滋味具有浓而鲜爽的特质。7个试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茶中, 湘妃翠、福大61的酚氨比相近, 且小于7;尖波黄、沩山种和群体品种的酚氨比均超过10;槠叶齐、桃源大叶的酚氨比居中。

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是鉴定茶叶滋味浓醇度和茶叶耐泡性的常规指标。分析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茶的茶水浸出物含量, 表明各试样的水浸出物较为丰富, 含量为42.21%~49.29%, 与对照茶样接近, 这说明7个试验茶树品种属于“浓醇型”滋味类型, 且都表现出良好的耐泡性。

内含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适制黄茶较好的是福大61, 其次是湘妃翠, 再次是桃源大叶和槠叶齐, 最后是尖波黄、沩山种和群体品种。

2.3 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茶叶绿素含量比较

茶叶色泽是茶叶分类的重要依据, 也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茶叶的叶绿素含量和组成是构成干茶和叶底色泽的物质基础。通过比较不同茶树品种原料所制成的黄茶以及对照样的叶绿素总量及组成含量, 可以看出, 不同品种的茶样存在着差异。7个品种的叶绿素总量排序:湘妃翠 (1.04%) <尖波黄 (1.09%) <福大61 (1.40%) <桃源大叶 (1.62%) <槠叶齐 (1.68%) <群体品种 (2.55%) <沩山种 (2.56%) 。与对照茶样的叶绿素总含量相比, 适制黄茶最好的是湘妃翠及尖波黄, 其次是福大61, 再次是桃源大叶和槠叶齐, 最差的是沩山种和群体品种。

2.4 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茶感官审评比较

不同品种按同一工艺制成的黄茶品质存在差异, 对照茶样各项审评因子都比试验茶样好。外形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因子与对照茶样作比较:就滋味而言, 最好的是福大61, 其次是湘妃翠和桃源大叶, 其余的品种都不好;就外形色泽而言, 湘妃翠和尖波黄为绿黄, 其余茶树品种干茶色泽都不达标;就汤色而言, 除尖波黄黄中泛红, 其余品种都能体现黄茶“黄汤”的品质;就香气而言, 湘妃翠、槠叶齐、福大61为清香, 尖波黄带花香, 桃源大叶为浓香, 沩山种、群体品种带烟味;就叶底色而言, 尖波黄较好, 为嫩黄, 福大61、槠叶齐、桃源大叶相近, 为黄绿, 湘妃翠叶底带红梗应是杀青不足导致的[7,8,9,10]。

综合上述, 7个茶树品种的茶样中, 感官审评品质最好的是湘妃翠, 其次为尖波黄、槠叶齐、福大61、桃源大叶, 最差为沩山种及群体品种。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黄茶的品质特征为黄汤黄叶, 不仅叶底黄, 汤色黄, 干茶也亮黄, 而且香气清悦, 滋味纯和爽口[6]。凡具备上述2点, 才能称黄茶。就黄茶适制性而言, 7个试验品种中除湘妃翠综合指标达到黄茶标准, 其余品种都没达标, 这说明本次试验的加工工艺技术有待改进。但本次试验发现了适制黄茶氨基酸含量高且酚氨比适中的品种, 如桃源大叶、福大61、槠叶齐、湘妃翠等品种[11]。

摘要:对桃源大叶、尖波黄、槠叶齐、福大61、群体品种、沩山种、湘妃翠等7个试验品种所制成的黄茶, 采用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其品质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品质较好的是湘妃翠, 其次是为尖波黄、槠叶齐、福大61、桃源大叶, 最差为沩山种及群体品种。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表明, 桃源大叶、福大61、槠叶齐、湘妃翠的氨基酸含量较高, 分别为4.38%、4.73%、3.69%、3.62%;酚氨比以湘妃翠和福大61较低, 分别为6.96、6.89。

关键词:茶树品种,黄茶,适制性,成分,感官审评

参考文献

[1]杨伟丽, 肖文军, 邓克尼.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5) :61-63.

[2]龚永新, 蔡烈伟, 蔡世文, 等.闷堆对黄茶滋味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 2000 (2) :31-34.

[3]刘晓, 齐桂年, 胥伟.黄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 2009 (4) :10-12.

[4]陈斌.黄茶加工工艺[J].农村新技术, 2008 (12) :70-71.

[5]周继荣, 陈玉琼, 孙娅, 等.鹿苑茶闷堆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 2005 (11) :87-91.

[6]周继荣, 倪德江, 陈玉琼, 等.黄茶加工过程品质变化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04 (1) :93-95.

[7]刘晓慧, 王日为, 张丽霞, 等.山东黄茶加工工艺的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 2010 (2) :29-32.

[8]陈岱卉, 叶乃兴, 邹长如.茶树品种的适制性与茶叶品质[J].福建茶叶, 2008 (1) :10-13.

[9]周继荣, 倪德江.黄茶品质形成机理及加工工艺研究进展[J].蚕桑茶叶通讯, 2003 (3) :4-5.

[10]黄苹, 陈能武, 谭和平, 等.中国茶树品种多样性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2) :70-72.

茶树新品种 篇7

2008年起, 古田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茶树品种结构调整, 在上级部门支持和县业务部门努力下, 通过与农科院茶科所、福建农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单位协作, 在我县开展新品种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5年来全县建立6个新品种示范点, 带动全县茶区进行品种结构调整, 全县累计新植和换种茶园1.5万亩。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促使我县茶树品种结构趋于合理, 形成绿茶、红茶、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等多茶类发展格局。

1 品种结构现状与分布

全县当家品种还是福云6号为主, 面积为1.25万亩, 占总面积37.8%, 本地菜茶、福安大白和梅占0.55万亩, 占总面积16.7%。经过几年的品种结构调整, 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动, 有基础、有条件的地方种植铁观音、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水仙、肉桂、梅占等品种1.5万亩, 占总面积45.5%。

全县新植换种的高优品种主要分布区域为:大甲镇、杉洋镇、鹤塘镇以铁观音、金观音为主;凤埔乡、凤都镇、吉巷乡以闽北水仙、肉桂以及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为主;卓洋乡、大桥镇以提纯复壮原有当家品种梅占、福安大白和本地菜茶。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茶园种植分散, 规模小, 管理水平低

我县现有茶园分布在大甲、杉洋、鹤塘、大桥、卓洋、凤埔、黄田等乡镇, 种植较为分散, 大多茶农是兼业, 管理粗放, 科技含量低, 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弱。

2.2 茶树品种和茶类结构还不够合理

全县当家品种“福云六号”的种植面积“品改”前占茶园总面积的70%以上, 而且茶园绝大多是70年代发展建成的, 茶树品种老化, 近几年虽然新发展了一批优新良种茶园, 但尚未全部投产, 名优茶生产比重小, 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2.3 企业整体实力弱, 龙头企业缺乏

目前古田茶叶的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程度总体不高, 生产企业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标准化程度低、粗放经营等问题, 加工基本上是粗加工, 精加工比例少, 深加工尚未开展。

2.4 县域茶叶公共品牌尚未形成

对产品的宣传投入少, 推介仅限于参加一些展览展销和名优茶评比活动, 虽然全县茶叶企业注册的商标不少, 但缺乏知名品牌, 存在“有好茶不知名, 有金牌无名牌”的现象, 茶叶知名度难以提高, 影响了产业效益。

3 开展品种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3.1 因地制宜,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按照茶叶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 结合自然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 制定了2010年—2013年茶产业发展规划, 将全县规划为三个主体发展区域:以古田东部大甲镇、杉洋镇、鹤塘镇为第一产茶区, 在名优品种铁观音种植基础上, 搭配引种适制性强的金观音、金牡丹、梅占等品种, 开发闽南乌龙茶为主, 兼顾红茶、绿茶生产;以古田中东部卓洋乡、大桥镇为第二产茶区, 提纯复壮原有当家品种梅占、福安大白茶和本地菜茶品种, 开发名优绿茶、红茶为主;以古田北部靠建瓯方向的凤埔乡、凤都镇、吉巷乡为第三产茶区, 重点发展高山茶, 引种闽北水仙、肉桂及金观音、黄观音等品种为主, 开发闽北乌龙茶 (岩茶) 为主产品。经过5年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和改植, 更换效益低下的中低产茶园, 优化调整品种结构, 使名优茶生产得到发展。

3.2 出台政策, 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为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优质茶生产的积极性, 进一步调整茶树品种结构, 做大做强茶产业, 古田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县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从茶树苗木、加工厂改造、品牌建设、茶机购置等方面实行补助, 进一步加快茶产业结构调整。

3.3 以点带面, 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

全县共建立5个标准化名优茶示范基地2000亩。其中2012年与福建省农学院联合在鹤塘镇东际村建立300亩金观音、金牡丹优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2013年与省茶科所合作在峦垅村建立500亩新品种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带动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发展。

3.4 强化服务, 提高茶农的科技水平

一是要严把茶树品种质量关。在茶树品种、茶苗调运、茶树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二是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编写技术材料、制作加工技术工艺流程光盘等分发给茶农, 把培训班办到乡镇, 办进村庄;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组织茶企, 茶农到安溪、武夷山茶叶加工厂进行跟班学习, 参与茶叶制作, 掌握加工技术;聘请福建省茶科所专家和安溪、武夷山乌龙茶加工技师到现场进行授课、指导制茶。让广大茶农和企业掌握加工技术, 全面提高茶叶产品的加工水平。

3.5 树立品牌, 扩大产品知名度

全县共注册翠屏湖、剑溪、引月、鑫峰、五蕴、闽丰、闽艳、马腰峰等商标8个, 其中翠屏湖、剑溪是县茶叶公共商标。对公共商标“翠屏湖”制定完善的茶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和品牌管理办法, 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卫生标准、统一包装风格基调、统一对外宣传、统一产品监管。为了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扩大市场知名度, 鼓励企业申报“三品”认证, 积极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展销会、茶王赛评选等茶事活动。政府对取得QS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国家级名牌等分别给予奖励。

3.6 引进龙头, 带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优化环境, 引进厦门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宁德五蕴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实力强、技术新的企业来我县发展茶产业, 培育本地企业, 形成不同生产经营规模和不同产品经营层次的产业局面。其中有3家企业的3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

3.7 队伍建设, 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人才队伍事关茶产业发展的成败, 抓好茶叶产业企业家培养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叶企业家团队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4 取得的成效

4.1 优新茶树品种面积增加

随着茶树品种结构的调整, 加快乌龙茶, 红茶的生产, 形成了多茶类生产的格局, 绿茶产量从70%调到54%, 乌龙茶 (闽南、闽北) 占20.8%, 红茶占25.2%, 名优茶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产量占全年茶叶总产量的28.6%。

4.2 茶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013年茶园面积3.3万亩, 毛茶产量1680吨, 产值9850万元;名优茶产量480吨, 产值4950万元;分别占全县茶叶产量、产值的28.6%和50.3%, 分别比2010年增长22%和36.3%, 经济效益显著。新品种茶青的价格与同期福云6号茶青的价格高出7-10倍, 铁观音毛茶年平均价格每公斤为220元左右, 水仙、肉桂毛茶年平均价每公斤为240元。发展名优茶已成为古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4.3 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增强

通过基地规模化、经营生态化、加工专业化的带动, 5年来全县新植和换种名优茶茶园1.5万亩, 其中连片种植500—1200亩的企业有5家。

4.4 品牌效益初显知名度提高

2012年“翠屏湖”茶叶商标获得市知名商标称号, 2013年获得省著名商标称号;“古田红”“翠屏湖”铁观音分别获得宁德市第四届、第五届茶王赛红茶类、乌龙茶类金奖。“古田红”“闽丰”肉桂先后获得省优质茶称号。

5 品种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5.1 以市场为导向, 以群众自愿为原则, 开展结构调整工作。只有通过品种结构调整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群众从中得到实惠, 品种结构调整工作才能算是成功。

茶树新品种 篇8

白毫早、玉笋、碧香早为2012年自湖南茶叶研究所引至广西桂北地区的3个无性系茶树良种。其中‘碧香早’以福鼎大白茶为母本, 云南大叶茶为父本, 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2]。玉笋是以日本薮北种为母本, 用福鼎大白茶、槠叶齐、湘波绿和龙井43号等优良品种混合花粉经人工杂交授粉育成[3]。白毫早是从安化群体种中单株选育而成[4]。3个品种均为早芽种, 品质优, 产量高, 抗逆性强, 内含物丰富, 适宜生产高档绿茶。

良种与品质关系密切, 在一定程度上, 品种决定着鲜叶内含成分组成茶品质的优次[5]。茶树品种适制性是反映良种与品质关系的重要指标。茶树品种的适制性是其重要的生产特性[6]。然而,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 良种的种性特点以及生理生化特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故而所制茶产品品质和成分也会有所变化, 其适制性也不尽统一。因此, 研究茶树良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制性, 可以促进良种、名茶与地域之间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 有益于充分发掘良种原料的价值潜力[7]。本文根据品种原料的加工特点, 结合茶叶市场的需求动向, 对所引进的3个茶树品种进行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大宗茶类试制, 通过对所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 初步总结确定3个品种在桂北地区的适制性, 为当地茶园改造及茶树品种引进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自湖南茶科所引进的白毫早、玉笋、碧香早3个茶树良种为原料, 分别进行绿茶、红茶、乌龙茶制茶试验。

1.1.1 绿茶:

对3个品种在栽培条件、茶树树龄相对一致的条件下, 分别于春茶、夏茶、秋茶期间采摘等量的1芽2叶为原料, 按名优绿茶常规加工工艺制茶。

1.1.2 红茶:

对3个品种在栽培条件、茶树树龄相对一致的条件下, 分别于春茶、夏茶、秋茶期间采摘等量的1芽2叶为原料, 按红条茶常规加工工艺制茶。

1.1.3 乌龙茶:

对3个品种在栽培条件、茶树树龄相对一致的条件下, 分别于春茶、夏茶、秋茶期间采摘等量的2~3叶为原料, 按乌龙茶 (未做形) 加工工艺制茶。

1.2 试验方法

1.2.1 工艺流程。

(1) 绿茶加工工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 (2) 红茶加工工艺:鲜叶———萎调———揉捻———发酵———干燥; (3) 乌龙茶加工工艺:鲜叶———做青———杀青———揉捻———冷冻。

1.2.2 感官审评。

采用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23776-2009对3个品种所制三大类茶样进行感官审评:绿茶采用成品名优绿茶常规审评方法, 4min3g茶样冲泡法;红茶采用成品红条茶常规审评方法, 5min3g茶样冲泡法;由于所制乌龙茶为未做形的湿乌龙样品, 故采用5min8g茶样冲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茶感官审评

从表1可看出, 3个品种在桂北地区所制绿茶品质优良, 尤以春茶品质最佳, 均表现为香浓味鲜, 总分均>91分, 其中白毫早嫩香浓郁, 滋味鲜爽;玉笋嫩栗香浓、鲜;碧香早花香浓郁、持久, 滋味鲜爽。夏季3个品种均不同程度带苦涩味, 尤以玉笋苦涩味较重。秋季3个品种香气比夏季好, 滋味比夏季醇和, 但稍淡薄, 其中尤以白毫早香气最为突出, 柚花香浓郁, 滋味也较醇和。由此可见, 在桂北地区制绿茶综合品质春夏季碧香早>白毫早>玉笋;秋季白毫早>碧香早>玉笋。

2.2 红茶感官审评

由表2可见, 3个品种在桂北地区适制红茶品质较佳, 春季甜香浓, 滋味鲜甜;秋季甜香尚浓, 醇;夏季品质较差, 均带苦涩味。制红茶综合品质白毫早>碧香早>玉笋。

2.3 乌龙茶感官审评

由表3可见, 3个品种在桂北地区适制乌龙茶品质较佳, 花香尚浓, 春季滋味鲜醇;花香和花味的高低或有无是乌龙茶品种选择和质量评比的重要依据[8], 白毫早秋季柚花香浓, 制乌龙茶品质较优;综合品质春夏季碧香早>白毫早>玉笋;秋季白毫早>碧香早>玉笋。

3 结论与讨论

(1) 白毫早、玉笋、碧香早3个品种在桂北地区皆适制名优绿茶, 尤其是春季, 所制绿茶各项品质优良, 符合高档绿茶“三绿”的品质特征;绿茶适制综合品质春夏季碧香早>白毫早>玉笋;秋季白毫早>碧香早>玉笋。

(2) 白毫早、玉笋、碧香早3个品种在桂北地区制红茶、乌龙茶品质较佳, 制红茶综合品质白毫早>碧香早>玉笋;制乌龙茶综合品质春夏季碧香早>白毫早>玉笋;秋季白毫早>碧香早>玉笋。

(3) 本次试验仅对所引进的3个品种在桂北地区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适制性进行初步研究, 各品种制作各茶类内含成分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彭飞荣.广西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大宗科技[J].2011, (2) :127—128.

[2]田丽丽, 王长君等.碧香早无性系茶在泰山区引种栽培试验.落叶果树[J], 2012, 44 (5) :40—41.

[3]田丽丽, 王长君等.玉笋无性系茶树在泰山茶区的引种表现.落叶果树[J], 2013, 45 (6) :42—43.

[4]郭桂义, 孙慕芳.适宜信阳毛尖茶区推广的茶树良种.中国茶叶[J], 2004, (1) , 28—29.

[5]祝宁, 李敏.哈尔滨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分析.应用生态学报[J], 2002, 13 (9) :1117—1120.

[6]方志宏.几个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研究.科技园地[J], 2008, (10) :7—9.

[7]黄建琴, 丁勇.茶树良种名优绿茶适制性的研究.茶业通报[J], 1999, 21 (1) , 26—27.

上一篇:微弱电流检测下一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