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引进

2024-05-15

新品种引进(精选12篇)

新品种引进 篇1

小番茄是龙岩市大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优选品种之一, 小番茄既是蔬菜又是水果, 因其色泽艳丽、果形优美、味道可口、营养丰富, 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随着龙岩市小番茄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 为了提高小番茄的种植效益, 进一步优化种植品种, 我们于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 从农友种苗 (中国) 有限公司引进6个小番茄新品种进行了品种对比试验, 以期筛选出适合龙岩市栽培的优质高产小番茄新品种。现将参试品种对比试验情况小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从农友种苗 (中国) 有限公司引进的小番茄品种龙女、金珠、朱蜜、凤女、联珠、圣女等6个品种, 以圣女为对照 (CK) 。

1.2 试验地点与时间

试验地点设在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肖坑村的龙岩市绿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2012年2月17日塑料大棚加小拱棚覆盖, 70孔穴盘基质育苗播种, 3月22日定植, 5月中旬始收, 2012年7月中旬全部采收完毕。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排列, 4次重复, 小区面积13.5m2, 株距为0.5m, 行距为0.7m, 畦带沟1.5m, 每小区36株, 双干整枝。栽培管理按常规进行。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生长期间观察各品种的植株性状、果实性状和抗病性 (每小区抽取30株, 观测其是否感病, 10%以下为抗病性强、10%~30%为抗病性中、30%~50%为抗病性弱) , 统计小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番茄品种植株性状与抗病性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第1花序着生节位, 以凤女和圣女 (CK) 为最高。节间长:凤女>金珠>朱蜜>圣女>龙女>联珠, 6个品种的茎粗差异不明显。植株长势以金珠、朱蜜、圣女最强, 联珠次之, 龙女较弱。在抗病性上, 除凤女对青枯病的抗性较弱外, 其余品种中等。抗晚疫病以联珠较强, 其余品种中等。

2.2 不同番茄品种果实性状比较

从表2可知, 龙女、圣女果形为长椭圆形, 金珠、朱蜜、凤女、联珠为圆形。6个品种中以凤女的单果平均重最重为18.3g, 其次为金珠15.6g, 龙女的单果平均重最低, 为13.2g。金珠和朱蜜的品质最好, 圣女其次。畸形果较多的品种为龙女、凤女、联珠, 圣女的畸形果较少, 朱蜜、金珠的畸形果最少。

2.3 不同品种产量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 6个参试品种中, 金珠、朱蜜、圣女3个品种产量较高, 超过3000kg/667m2, 联珠、龙女次之, 凤女由于抗病性较差, 导致产量较低。

3 品种评价与小结

3.1 品种评价

龙女:半停心性、长势弱, 节间长中等, 在6个品种中植株最矮, 中抗青枯病和晚疫病;果实椭圆形, 品质中等, 畸形果较多。

金珠:无限生长型, 长势较强, 果实圆形, 单果平均重最大, 中抗青枯病和晚疫病;品质优, 畸形果少, 产量较高。

朱蜜:无限生长型, 长势较强, 果实圆形, 中抗青枯病和晚疫病;品质优, 畸形果较少, 产量较高。

凤女:无限生长型, 长势强, 果实圆形, 较易感青枯病和晚疫病;品质中等, 畸形果较多。

联珠:无限生长型, 长势中等, 果实圆形, 中抗青枯病, 抗晚疫病;单果重最小, 品质中等, 畸形果较多。

圣女:无限生长, 叶片较疏, 长势强, 果实椭圆形, 抗青枯病、疫病中等, 畸形果较少, 品质较好, 产量较高。

3.2 小结

从本试验可以看出, 金珠、朱蜜在试验中表现突出:果实性状好, 长势中等, 抗病性强, 产量高, 居6个参试种第1位和第2位, 优于现有主栽品种圣女小番茄, 适合龙岩市在生产中大力推广种植。

新品种引进 篇2

项目名称: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 所属领域:农林

申请单位:古交市华森苗木种植苑 协作单位:

起止时间:2011年10月—2013年10月

太 原 市 科 学 技 术 局 填报时间:二0一一 年九月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

一、总论

1.1 申请项目的概述。应包括项目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

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正在改变林业的面貌,发送和保护生态状况,确立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涌现,带动了林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根据古交市林业发展现状和经济转型发展需要,该项目以培育优质樟子松等苗木为主,采用大容器育苗技术,在造林过程中采用旱地造林技术,基本解决了苗木移栽中,投入大、成活率低的技术问题。所移植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为我市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园林绿化、公路绿化、四旁绿化提供大量的优质绿化苗木,为促进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简述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的进展情况。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林业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赋予林业建设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使命。一是搞好林业建设,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二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三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在可持续

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四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同时集中着全国90%以上的森林资源,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把我国林业上的林地资源潜力、物种资源潜力、林产品市场潜力和安置劳动力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林业生产,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村容村貌,美化绿化环境,还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将为古交市农业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区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目标。“三农”问题在山区本身就是“三林”问题,就是林业、林农和林区,这部分人如何致富关系到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林业经过家庭承包以后能够取得经营效益,能解决就业问题,能解决致富问题。发展林业是安置农民工就业、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最现实、最直接、最可行的一条渠道,有利于引导社会各方面地关注林业、投入林业、建设林业,做大做强林业事业,大大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改变古交市以往重工业污染城市气候形象,改善城市周边环境空气质量,提高居民适宜生活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1.3 项目计划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3.1 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从项目起始时间到计划完

成时间)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达到的阶段(中试或批量生产)、实现的年生产能力(或阶段成果)、企业资产规模、企业人员总数和因项目实施而新增就业人数等。

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樟子松新品种的引进与育苗新技术的应用,结合目前农林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用于弥补园区发展的不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的生态与交通优势,有效聚集、吸引人气,为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走一条新路,使生态林业成为古交市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项目完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大幅度提高,科技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带动农户年增收2000余元,将吸引社会闲置资金200余万元投入到农林业发展中,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00—300万元。

1.3.2 经济目标:

项目完成后,育苗100亩,完成推广造林2000亩,每年可收入50万元。

1.3.3 技术、质量指标:包括项目计划完成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需用定量的数据描述)、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

项目实施时,制定出完善的种植、管理规范,从而打造出原生态绿色品牌。沙地造林成活后,随着林木生长,不仅风蚀减少,枯枝落叶增多,并且具有防风阻沙改变环境的作用。

容器育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容器育苗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

上,旱地造林技术示范点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二、申报企业情况

2.1 项目基础条件及开发能力 2.1.1 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太原古交市东曲街办马连岩村磊磊坡自然村,西北向距离古交市中心直线距离为8公里。

2.1.2 地形地貌

项目区总体地势为西北—东南走向,总体地形呈两岭夹一沟态势。区域内最高点位于东南方的大母梁,海拨高程1494m,最低处位于西北方的拐底沟河床,海拨高程1161mm。东北西南两道岭于大母梁汇合,所夹一沟出口于东北边的拐子沟。区内地貌类型属土石山区。峁顶及山梁处黄土较为浑厚,沟坡陡峭,土薄石厚,基岩出露较为普遍。山腰地势较缓处分布有一些平缓的坡地。沟底两侧分布有冲积形成的小块条状台地,地下煤炭矿藏丰富,由于煤炭资源逐渐的开采,地面局部出现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

2.1.3河流水系

项目区分属古交市汾河一级支流域长峪沟和半沟两个区域,处于这两个流域的上游。(见河流水系图2-2)

2.1.4 气象

项目区地处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485.1mm,每年平均气温6.3℃,大于10℃积温,在220℃-280℃之间,年均相对湿度65%左右,变化幅度在55-70%之间,年日照时数2561H左右,年均蒸发量1812.6mm,年均无霜期137天。多年平均风速2.5m/5,风向以西北

风居多。

2.1.5 土壤植被

项目区内土壤以粗骨土为主。植被主要为天然灌草和人工营造的油松,落叶松,榆树生态林和杏、枣、核、葡萄等经济林,灌木主要种类有沙棘、黄刺玫、毛榛等;草本植物分布广泛,以狗尾草,白草居多。

2.2 申报企业基本情况

古交市华森苗木种植苑,位于古交市以东的长峪沟及半沟流域上游,距古交市中心直线距离为8公里,属东曲街办马连岩村委会磊磊坡自然村,面积110亩。项目单位已建造以较耐干旱的油松、落叶松为主的生态林20余亩;栽植经济林30多亩,种植苑内已全部配套喷灌系统。

2.3 企业人员及开发能力论述

项目负责人:侯贵明,毕业于中央农业广播大学,59岁,2009年,他承包200余亩荒沟于当年投资110万元填沟造地110亩,并全部配套了喷灌系统,在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资深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搞起了苗木选育,选育定植以较耐干旱、瘠薄的油松、云杉为主的营养袋、营养钵苗木220万,引种试种了部分蓝色云杉和红叶杨。

项目人员:

赵廷枢,古交市林业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负责项目新品种的引进及技术应用工作;

田银锁,林业技师,负责项目基地建设工作; 高杰宇,学士,高级农艺师,古交市土肥站站长。

三.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3.1 项目的技术创新性论述

3.1.1详细说明本项目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内容;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

容器育苗技术除能使苗木根系健壮、生长旺盛,极大地缩短育苗周期,提高移栽成活率,减少苗木移栽后的工作量外,特别是在大苗移栽及反季节栽培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容器全年都可以对苗木移栽,因此被称为可以移动的森林。容器育苗技术由网袋育苗容器配合轻型育苗基质组成,具有“轻型基质结构好,带袋栽植成活高,搬运方便成本低,不需缓苗成熟早,快速繁殖应用广,改良土壤利环保”的显著特点。

3.1.1.1 轻型基质结构好:由于配制基质的原料成分主要为木质化的农作物秸杆、树木枯枝落叶及锯屑、果壳、玉米芯等和一些轻体矿物类加工配制而成,因此具有重量轻,疏松透气,不板结,有良好的固相、液相、气相结构,富含有机质、腐殖质等,不会积水但又能保水保肥,促进根系生长,其基质纤维含量高,能与根系交织在一起形成良好的根团结构。

3.1.1.2 带袋栽植成活高:轻基质网袋容器可以利用空气修根,通过空气修根的网袋容器苗可促进多级侧根生长,增大根的表面积,使根系与基质紧密交织为一体,形成富有弹性的根团。移栽时不需脱掉容器,根系可完全穿透容器,水平生长。

3.1.1.3 不需缓苗成熟早:由于轻基质网袋容器苗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带袋栽植以不损伤根系,栽后能直接生长,没有缓苗现象,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缩短作物的生长期。同时轻质网袋容器苗在其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以移栽,在干旱少雨地区可以在雨季进行造林,打破了季节的限制,延长了造林时间。

3.1.1.4 搬运方便成本低:由于轻基质原料来源广泛,多为农、林业废弃物,容易就地取材,且基质富含有机质利于苗木生长发育,培育出的苗木质量高、成本低;轻质网袋容器苗体积小、重量轻、结构好、不散团,搬运方便,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因重量轻易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功效,特别适合山区和远距离地块造林及定植育苗。

3.1.1.5 繁殖快速应用广:轻基质网袋容器为苗木生根发育创造了适合的环境条件,再加上工厂化的管理方式,科学的抚育方法,可大大加快苗木生长速度,缩短苗木的生产周期。如用以进行嫩枝扦插育苗,一年可生产2-5批苗木,因此可获得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轻质网袋容器应用广泛,可用于扦插育苗、播种育苗及裸根苗移入网袋容器育苗,也可用于组培育苗。容器长短可按需切割,能繁育不同规格的苗木,如将一年生小容器苗移放到大容器袋里继续培育,可生产绿化造林及果木经济林建设用的大于1米高的大苗。如将轻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生产、蔬菜生产和花卉培育等各方面,都可以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共同富裕,实现小康目标发挥巨大作用。

3.1.1.6 改良土壤利环保:无土轻基质主要成分是天然有机质,可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疏松透气,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网袋入土后,其半降解网状材料可离散成纤维丝状物,既不阻碍苗木根系正常生长,也不会对土壤产生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轻型基质网袋容器苗由于在造林过程有以上诸多优点,特别适应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造林,加之在造林整地中降低坡度,增加土壤吸水性能,便于径流量降低,增加地面覆盖率,加强抗浊、抗冲性能,蓄水保土,从而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在整地抚育中推广梯土整地、等高沟埂、带状开垦分割留生土带、环山截水沟、开挖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

3.1.2 详细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

本项目技术依托山西省林业工作总站等专家,长期对园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全程跟踪技术指导,确保樟子松试种育苗项目的顺利实施,高质量完成项目。

轻型无土基质网袋育苗生产线设备是由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发并获得国家专利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和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支撑项目。现在已在全国有很多生产厂家,不存在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

3.1.3 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就本项目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现行指标进行比较。

3.1.3.1当前我国林木种苗的发展现状

苗木发展是绿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种苗生产是绿化的首要工作。我国绿化苗木业培植起步在80年代初,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刺激、拉动了城市苗木产业的迅速膨胀。苗木产业之所以发展快,首先得益于国家各级政府重视园林生态和城市环境建设。国家投入园林城市建设的资金多,种苗价格看好,调动了老百姓育苗的巨大积极性;第二,新品种、优良品种、速生苗木的诱导作用大。苗木新品种层出不穷,促进了苗木产量的升华、生产效率的提高,苗木生产更具有时效性、诱惑性;第三,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第四、林木种苗的需求趋向多元化,种苗生产由以荒山造林树种为主向多目的、多用途、多品种、多规格、多色调、多品位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第四、林木种苗生产已经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就樟子松苗木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对樟子松苗木的繁育培育大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在我省仅有晋北地区在近年有大量推广。

3.1.3.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树种、品种结构失调,市场和生产上需求的名特优品种不足;二是良种化程度不高;三是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管理。3.1.3.3新时期林木种苗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因为发展林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发展林木种苗已成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突破口。已得到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民的积极性日益高涨.随着“三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全面实

施,国家对林业的投入已大幅度增加,为种苗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投入保证。

3.2 项目的成熟性和可靠性论述

详细说明项目目前进展情况、技术成熟程度、有关部门对本项目技术成果的技术鉴定(或验收)情况;本项目产品的技术检测、分析化验的情况;本项目在小试、中试或生产条件下进行试验或小批量试生产的情况,包括项目质量的稳定性、成品率;本项目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的考核情况等(可提供用户使用报告)。

本项目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已经完成引进种植樟子松10余亩,蓄水池及自控灌溉系统等辅助设施均已投入使用,具备良好的项目基础条件。

容器育苗技术和旱地造林技术,对于有效提高造林存活率,扩大国土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同时,轻基质网袋大容器苗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可以尽快实行科技育苗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规模化发展,有利于科技兴林、科技兴农战略方针的贯彻实施,全面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是树苗生产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快捷途径,而旱地造林技术更是目前全国范围内生产林工程建设中必然应用的技术,因此,我们要在大力推广应用大容器育苗技术和旱地造林技术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改进、完善,使先进林业科技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四、项目主要研究方案和工艺路线

林业苗木的繁殖常采用的方法是扦插、嫁接和种子繁殖。大容器育苗技术首先要选择容器的大小、苗木的品种、基质的配方。容器选择按育苗的程序分三个规格:小(20cm)、中(50cm)、大(100cm)三种规格。

配制基质的原料成分主要为木质化的农作物秸秆、树木枯枝落叶及锯屑、果壳玉米芯和一些轻体矿物类加工配制而成。

4.1樟子松育苗技术 4.1.1 育苗地的选择

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柞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和生长有益的菌类,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土壤板结,苗木生长不良,一般宜 1 年与 2 年生松苗相互轮作。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4.1.2 施肥

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育苗地应施足底肥,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底肥要用经过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每亩施 2-3 万斤。施肥方法,在作床前将肥料均匀的撒在育苗地上,然后用梨或人工进行搅拌使肥料均匀的混合在耕作层土壤中。

4.1.3 种子处理

在 1-3 月间选择背阴处,降雪后把雪收集起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坑中或地面上,厚度 30-50 厘米,然后将种子用 3 倍雪拌匀盛入麻袋或木箱等容器中,置于雪上,再用雪将上部及四周盖严。为防止早春雪溶化,在雪上覆 40-50 厘米 的杂草。播种前 3-5 天将种子由雪中取出,置于向阳处(或用清水化雪),待雪化净后,用 0.5% 的高锰酸钾消毒 2 小时,捞出后稍阴干既可播种。亦可将种子置于温暖处进行短期催芽,当有 50% 的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发芽率达 70.1%。如冬季无雪亦可将种子混入碎冰中(冰越小越好)进行埋藏。

4.1.4 作床

一般采用高床作业,床高 10-15 厘米,小步道宽 50 厘米,床面 1 米,长 10 米。作床时可先作下床,充分灌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再将步道土翻到床上搂平压实,并保持床面平坦,以免遭雨或浇水时,种子幼苗被冲淤,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4.1.5 播期

适期播种对促进种子发芽,保证苗齐苗壮,增强幼苗抗病能力是很重要。根据几年来各地不同播种时期试验证明,平均地表温度达 8-9 ℃ 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在四月中、下旬。

樟子松种源少,种子珍贵,要节约合理用种。通常每亩播 8-10 斤。

4.1.6 播种地的管理

加强播种后的管理是提高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关键。

樟子松幼苗顶壳出土易遭岛类啄食,为防止鸟害,应设专人看护到种壳全部脱落为止。

4.1.7 苗期管理 在苗木生长期中应着重水肥管理,方能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增强抗性,达到丰产。

4.1.7.1 种子发芽期,从播种到幼苗出齐前,表土必须保持湿润(含水率 6% 左右)防止芽干,造成缺苗断垄。浇水量不易过大。由于夜间空气湿度较大,上午表土尚能保持一定湿润每天浇水应于午后进行。如果大风天或气温高蒸发量大时,表土易干燥,午前也需要浇水。1 年生松苗,7-8 月间为高生长旺盛时期,且根系已伸展,更由于气温高,苗木蒸腾量大,因此,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每隔 2-3 日浇一次透水。到 8 月中、下旬后为促进苗木木质化,利于越冬,除天气特别干旱,可每隔十余日浇水一次,一般不进行浇水。在掘苗前 5-7 日浇一次透水,促使土壤疏松,掘苗时保持根系完整。

4.1.7.2 苗木生长旺盛期应及时施肥,保证苗木有足够的养分,一般从 6 月中、下旬开始,每平方米施硫铵 5-10 克,以后每隔 10 日左右追肥一次,数量可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酌情增加,但最多 1平方米一次不得超过 25 克,到 8 月中旬停止追肥,一般每平米施肥 100-150 克。追肥时应先浇清水湿润苗叶,然后将稀释的肥料水浇于苗床上,后再用清水冲洗苗木。

4.1.7.3 樟子松幼苗适宜群生,如播种量掌握适当,播种均匀,就不必间苗,但有时由于下种不匀,出苗密度不均,为调整留苗密度,可于 7 月间剔除幼小细弱苗木。

4.1.8 苗木的培育

移植苗根系发达,冠根比值小,根系多集中于土壤表层,掘苗时根系损伤较小,有利于幼苗成活。顶芽再次生长现象少,由于苗木分布均匀,光照充足木质化健全,无被压苗;留床苗从外观看健壮根茎粗大,尤其主根更为发达,长可达 2 米 多,但侧根纤细而少,掘苗时主根损伤过多,影响造林成活率。顶芽再次生长现象较多。换床以春季移植为最好,在 4 月上旬土壤解冻 30-40 厘米 时即可开始。床作的顺行栽 8 行(指床面宽 1 米),株距 4 厘米,行距 12 厘米。垄作的,在垄面上栽 2 行苗。株距 4 厘米,行距 16-20 厘米。栽苗前土壤充分灌足底水,等水渗下后即栽苗,栽苗深度,以将叶不埋入土中为宜。在栽苗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苗木根系不受风吹日晒。植苗后及时把垄面(或床)及垄侧踏实,最好在栽苗后浇一次水,有利于成活。

4.1.9 苗木的越冬保护

樟子松耐寒冷,但幼苗期间由于冬季干燥气候的影响,苗木易失水分,导致生理干旱而枯死。因此,在冬季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幼苗才能安全越冬。试验结果证明,冬季采取覆土防寒对幼苗安全过越冬效果好,苗木死亡率仅 3%,而采用覆草越冬,苗木死亡率 100%。覆土苗木减少了外界不良因子的影响,保持幼苗的水分平衡。同时从历年冬季苗木死亡的规律来看,大量死亡不是在 1 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而是发生在气温变幅大,蒸发量也大的 3 月间,因 3 月下旬土壤正式开始解冻,有时白天气温可达 20 ℃ 左右以上,而夜

间又可降到-20 ℃ 左右,季风频吹,空气干燥,苗木水分大量损失,这时苗木根系尚未活动,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枯干。埋土时间和方法:在 11 月中旬左右,亦即将土壤冻结时,把步道的土掘起粉碎,覆于苗床上,厚度 15-20 厘米,到翌春 4 月上旬化土层达 20-30 厘米 时,分 2-3 次把土撤除,并及时灌水。

为了风化育苗地的土壤,消灭病虫害以及减轻春季作业繁忙的局面,也可以秋季掘苗。掘苗后进行假植,根部用土埋实,1 年生苗可捆成小把(每把 50-100 株)。到土地将冻时再把苗梢全部用土埋严,苗木即可安全越冬。但秋掘、假植的苗木,造林或移栽后缓苗迟几天,但并不影响苗木成活及生长。

4.2 旱地造林技术:

旱地造林技术措施总原则是:降低坡度,增加土壤吸水性能,便于工作径流率降低,增加地面覆盖,加强抗浊、抗冲性能,蓄水保土,从而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在整地抚育中推广梯土整地,等高沟埂,带状开垦分割留生土带,环山截水沟,开挖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增加造林成活率。一般旱地造林于春季开始生长以前和利用雨季进行造林,但对于大容器苗的移植可不受季节限制,但也要抓住这两个造林最佳季节进行,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工艺路线:

基质配制——繁殖(扦插、嫁接和种子繁殖)——移植小容器炼苗——移植中型容器培育——转入大容器生长——旱地造林

五、项目实施方案及分阶段计划进度安排

企业应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对项目技术方案、生产方案及营销方案等方面情况进行论述。说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进度目标,阶段工作内容及经费投入。

根据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项目计划按照早施工、早见效、早受益的原则,项目实施进度安排如下:

项目实施期限为两年2011年9月—2013年9月,2011年9月—2012年3月,项目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和各项

前期准备工作;

2012年4月—2012年9月,基本配套设施的完善,购入育苗容

器、培育大苗

2012年10月—2013年7月,培训项目区相关技术人员,完成旱

地荒山造林技术

2013年8月—2013年9月,完成整理材料,总结验收工作

六、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6.1 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申请科技三项费用80万元。2011年9月-2012年10月,购进新品种种苗、购置配套设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及试验费用、交通、会议、培训等费用,使用投资380万元。

2011年12月—2013年9月,完善配套设施,完成旱地造林工作,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项目检查总结验收,使用费用120万元。

6.2 资金筹措方案

所需资金拟从三个方面筹措,太原市科技局申请科技三项费用80万元,自筹资金320万元,贷款100万元。

6.3 投资使用计划

和龙市水稻新品种引进与推广 篇3

关键词:引种;生育期;冷害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198-2

近十年来和龙市水稻生产平原地区主要推广吉粳81,平原半山区主要为松粳6,半山区为组培1、延粳22,山区主要种植上育397等品种。这些品种对和龙市水稻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些品种由于种植年限长,出现抗病性差、产量不高等状况,其原本的优良特性退化现象严重,目前代替原主推品种的高产优质新品种较少,特别是延边地区冷害频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吉林省审定的适合延边、和龙地区种植的中早熟、早熟水稻新品种紧缺。这种现象制约了我市水稻生产和水稻新品种的改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从2006-2010年和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每年到黑龙江省、吉林省农科院、吉农大、延边农科院等地考察,累计引进几十种水稻新品种,安排在平原地区和山区种植观察,为筛选出适合延边、和龙地区的水稻新品种,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初步筛选出能代替原有主推品种、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

12006-2010年引进水稻新品种生育期调查及考种分析

2006年和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东城镇普城村、头道镇龙源村安排了28个水稻品种展示田,其中不同熟期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见表1。

由表1可见,其中吉粳81、特优12、丰优203、吉粳502、吉粳102、松粳6表现较好。2006年气候较好,属于水稻丰收年,因此,无法评测品种抗冷性,仍在试种期间。特优12、丰优203在2008年、2009年抗冷性表现较差或不稳定;吉粳108产量比较稳定,吉粳81、吉粳502、松粳6等品种,2006 2009年以来一直表现出较好的抗冷性。

2007年和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头道镇新民村安排了11个水稻品种展示田,其综合表现见表2。

由表2可见延c-38、吉粳501、通育211、吉粳81、吉粳502排在产量前5位。延c-38在2007 2009年表现出高产和抗冷性,但未经过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各项特性有待进一步观察;吉粳501在2008年、2009年表现出较高的落粒性;通育211生育期142d,近两年产量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生育期略长;吉粳81一直是和龙平原地区的主推品种,至今还没有能完全替代的品种;吉粳502在2007年较2006年产量有较大提高;其余品种通禾832穗较散,近年来产量一般;平粳7近两年产量表现浮动较大;丰优203和特优12在2006 2009年试种期间部分年间表现出不能正常成熟或产量较低;心待米质较好,生育期较吉粳81晚1-2d,灌浆较吉粳81晚1d,但灌浆较快,产量略高于吉粳81;延粳25一直表现出较好的抗冷性,其米质不如吉粳81和心待,但产量比较稳定,且产量潜力较大。

2008年和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头道镇龙源村安排了15个水稻品种示范田,其综合表现见表3。

表3看出综合表现心待、延c-38、吉粳105、吉粳81等品种较好,根据自2006年至2009年综合表现吉粳105产量较高、抗病性较强,但抗冷性一般;吉08-37、吉07-M18品种生育期过长,成熟度不够;吉07-M28出穗稍晚,但后期灌浆快,有一定抗低温性和生产潜力,米质较好;天井5成熟度不够,白粒较多:特优538易倒伏,长白系列抗冷性较差。

2009年和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和龙市平原区的东城镇太兴村安排示范三个水稻品种,半山区的龙城镇富兴村安排示范四个水稻品种,其综合表现见表4和表5。

2009年是罕见的自然气候灾害年,但通育239、吉粳502、延c-38在灾害之年各乡镇表现都很好。平原区头道镇、西城镇、八家子镇松粳9、白粳1、吉粳108等品种表现较好,半山区的龙城镇空育131和金浪1两个品种产量6500公斤/公顷以上,在灾害之年表现突出,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南坪、崇善两镇高寒地区今年种植上育397表现出相当的稳产特性,许多种植其他品种的农户2009年由于低温冷害影响出现绝收现象,所以高寒地区引种一定要慎重。

2010年和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头道镇龙源村安排了10个水稻品种展示田,其综合表现见表6。

2010年表现较好的品种有农大23和通禾系列,农大23产量在8000kg/hm2左右,在抗倒伏和抗稻瘟病方面表现突出,通禾833和通禾835在2010年表现成熟度较高,抗稻瘟病方面一比较好,产量在7000kg/hm2左右,九稻58和九稻39等九稻系列品种产量表现较好,均达到8200kg/hm2以上,但九稻系列品種对抗稻瘟病抗性比较差,稻田发生稻瘟病现象比较严重。

2今后几年和龙市水稻品种定向意见

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我们建议在选定当地主推品种的时候既要考虑吉林省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品种,又要结合当地气象台发布的全年气象预报,把抗低温冷害作为选择品种的第一考虑因素,并且不要选择单一品种种植,要选择生育期不同、抗病虫等特性不同的品种搭配种植。

平岗平原主推:吉粳81、白粳1搭配种植吉粳502、吉粳108、通育239、农大37、通禾833。

平岗平原半山区主推:松粳6搭配种植白粳1、金浪1。

和龙盆地主推:组培1、延粳22搭配种植上育397。

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报告 篇4

为了观察鉴定从陕北定边县种子管理站、天水农科所等科研育种部门引进的马铃薯新品种的生物特性和适应性、抗病性、丰产性、商品性等综合性状, 选择参加区域试验的优良新品系, 特设本试验。

二、试验设计

采取单排式顺序排列, 不设重复, 以庄薯3号为对照, 共12个小区, 小区长6.67米, 宽3米, 每小区种6行, 小区面积20平方米, 每亩密度3333株 (行距1.5尺, 株距1.2尺) 。

三、参试品种

共12个:05-6-14;陇薯三号;费乌瑞它;陇薯7号;紫花白;庄薯3号 (CK) ;04-2-5;底西瑞;陇薯6号;天薯9号;03-9-1;05-5-49-2。

四、试验管理及气候概况

试验地位于武山县马力镇山庄村梯田地, 海拔1950米, 土质为白僵土, 前茬小麦, 播前耕翻二次, 亩底施农家肥4000千克, 磷肥50千克, 尿素20千克, 硫酸钾25千克。4月27日开沟点播, 生长期中耕、培土各一次, 现蕾期追施尿素10千克, 10月15日收获。今年马铃薯播种期有降雨, 土壤墒情较好, 出苗正常, 4~6月底幼苗期至现蕾期久旱无雨, 对植株生长有影响。7月上旬降雨较多, 7月中旬至8月底伏秋连旱, 对块茎膨大和产量形成不利。总之, 今年马铃薯苗期和块茎膨大期气候干旱严重, 不利于马铃薯的生长。

五、试验结果

1. 产量。

05-6-14亩产1934.9千克, 比对照增产38%, 居第一位;陇薯三号亩产1484.5千克, 比对照增产6%, 居第二;对照庄薯三号亩产1401.1千克, 居第三位;陇薯6号亩产1334.4千克, 比对照减产5%, 居第四位;03-9-1亩产1284.4千克, 比对照减产8%, 居第五位;04-2-5亩产1217.6千克, 比对照减产13%, 居第6位;天薯9号亩产1000.8千克, 比对照减产29%, 居第7位;05-5-49-2亩产917.4千克, 比对照减产35%, 居第8位;紫花白亩产817.3千克, 比对照减产42%, 居第9位;陇薯7号亩产800.6千克, 比对照减产43%, 居第10位;费乌瑞它亩产700.6千克, 比对照减产50%, 居第11位;底西瑞亩产450.4千克, 比对照减产68%, 居倒一位。

2. 抗病性。

从平时观察记载看, 环腐病04-2-5、费乌瑞它、陇薯7号有发生较轻, 其它品种均未发生;晚疫病陇薯7号发病较重, 陇薯3号、天薯9号、03-9-1发病中偏重, 05-5-49-2、庄薯3号发病轻, 其它品种均未感病。病毒病陇薯3号、费乌瑞它、04-2-5、庄薯3号、陇薯6号、05-5-49-2有轻微发生, 其它品种未发生;早疫病陇薯7号有轻微发生, 其它品种未发生;青枯病04-2-5有轻微发生, 其它品种未发生。

3. 经济性状。

从记载表中可以看出, 陇薯7号、04-2-5、03-9-1、天薯9号、陇薯3号、陇薯6号、庄薯3号商品率高, 在80%以上;天薯9号、陇薯3号结薯不集中;庄薯3号淀粉含量高, 但食味不好, 有麻味。

六、对各品种的评价和利用意见

1.05-6-14。产量最高, 居第1位, 各种病害发生极轻或未发生, 薯型好, 食味好, 极晚熟, 应参加区域试验, 积极示范推广。

2. 陇薯3号。产量居第二位, 已种植多年, 易感染晚疫病, 其他病害未发生或发生极轻, 抗旱性较强, 薯型好, 食味好, 淀粉含量高, 应继续推广种植。

3. 庄薯3号。产量居第三位, 各种病害均未发生或极轻, 抗旱性较强, 薯型好, 食味好, 淀粉含量高, 在本县山区继续推广种植。

2.03-9-1、04-2-5。产量较高, 居第5、6位, 晚疫病中度发生, 病毒病、环腐病、青枯病、早疫病均未发生;商品率高, 薯型、食味均好, 可参加区域试验。

3.天薯9号、05-5-49-2。因生育期干旱, 抗旱性较差, 产量较低, 分别居第7、8位, 晚疫病中度发生, 其他病害未发生或发生轻微, 食味好, 长势好, 应继续进行观察试验。

4. 陇薯6号。已在本县种植多年, 环腐病、青枯病没有发生, 病毒病、晚疫病发生极轻, 抗旱性较强, 薯型好、食味好, 极晚熟, 应在本县山区继续推广种植。

5. 陇薯7号、紫花白。是中早熟品种, 抗旱性较差, 试验产量较低, 应在川水地进行地膜覆盖试验并示范推广。

新品种引进 篇5

摘 要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了上百种水产养殖新品种,如德国镜鲤 、白鲫、革胡子鲶、蟾胡子鲶、卡特拉鱼、虹鳟、红鲍、绿鲍、罗非鱼、俄罗鳄、太平洋牡蛎、海湾扇贝、巨藻、异枝麒麟菜、褐首鲶、沟鲶、尖吻鲈、加州鲈鱼、淡水白鲳、南美白对虾、英国大菱鲆、美国红鱼、美国条纹鲈、日本红鳍东方等。且绝大多数已形成了产业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概述了我国历年来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的现状,分析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战略与对策,强调了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主要养殖种类

l、甲壳类

世界养殖的虾蟹类有30多种,其中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是著名的三大养殖虾类,其它一些较重要的养殖品种还有:日本对虾、印度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宽沟对虾、短沟对虾、小褐对虾、白对虾、巴西对虾、桃红对虾、西方对虾、南方白对虾、加州对虾、食用对虾、蓝对虾、刀额新对虾、近缘新对虾。另外,近几年许多淡水虾类和海淡水蟹类如红螯螯虾、雅比虾、麦龙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中华绒螯蟹、据缘青蟹、三疣梭子蟹、日本鲟、龙虾类等。

2、鱼类

世界海水鱼类养殖上百种,其中重要种类有:虹鳟、银鲑、大西洋鲑、褐鲑、大西洋首鱼、红姑鱼、海鲑、条纹鱼、鲶鱼、鳅、鳗鲡鱼、石斑鱼、大西洋鲽、遮目鱼、条纹鲻、线鳍西鲱、红笛鲷、军曹鱼、兰鳍金枪鱼、黄条、罗非鱼、牙鲆、大菱鲆、真鲷、黑鲷、金鲷、花鲈、尖吻鲈等。

3、贝类

目前,世界上约有海水养殖贝类30余种,主要的养殖种类为褶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太平洋牡蛎、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大扇贝、皇后扇贝合浦珠母贝、大珠母贝、珍珠贝、菲律宾蛤仔、皱织盘鲍、杂色鲍、硬壳蛤、缢蛏等。

正在研究和开发养殖的贝类有:绿鲍、滑顶薄壳鸟蛤、密鳞牡蛎、)巴西牡蛎、紫枢扇贝、圆扇贝、墨西哥湾扇贝、短颈蛤、砂海螂、地鸭蛤、剃刀蛏、长竹蛏、大砗磲、鳞车磲、砗蚝、奶油蛤、又蛤、黄蛤等。

4、藻类

目前养殖的经济藻类品种有:褐藻的`主要养殖品种有海带、裙带菜;红藻有麒麟菜、江蓠、红毛藻,角叉藻,龙须菜及紫菜;绿藻主要是礁膜。近年来有些种类的经济价值也逐渐得到重视,小规模的养殖也已开展。如绿藻的Enteromopha spp.,Lanlerpa spp.,褐藻Claodosiphon olamurannus等都被广泛养殖,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现状

建国初期,我国的水产总产量不足50万吨。50年代末期,我国加快了水产事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的水产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渔业产业结构经过几次调整,水产品总产量到2000年达4278.99万吨,比1999年增加156.5万吨,增长3.80%。发展最快的当数水产养殖业。

水产养殖事业的高速发展,除了我国的渔业政策引导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外,其三要原因是我国加大了新品种的引进力度。从而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大规模的新品种引进工作始于50年代末,早在1957年,我国就通过民间渠道从越南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1959年我国政府接受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赠送的原产于北美洲的虹鳟发眼卵5万粒和稚鱼6000尾,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先后从孟加拉、日本、埃及、美国、泰国、越南、非洲、墨西哥、苏联、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等引进了上百种水产养殖新品种,其主要品种见表此1。

我国引进新的品种,丰富了我国的水产种质资源。而且大多数品种也不同程度地得以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并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淡水养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罗非鱼。 1998年,全国养殖罗非鱼达52.6万t,遍20个省市、自治区。第二是罗氏沼虾,1998年,全国罗氏沼虾总产量已达617万吨。在海水养殖中,扇贝、牡蛎养殖最具有代表性。海湾扇贝引进后,我国的扇贝养殖发展极为迅速。扇贝养殖原来不足10万吨而到了1998年扇贝养殖总产量已达62.9万吨,扇贝不再是海珍品,而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大众水产品。牡蛎养殖更是如此。1991年,全国牡蛎养殖总产量为8.7万吨,而到了1998年,全国牡蛎产量已高达283.3万吨。应该说,这是与新品种的引进有着极为重要

[1] [2] [3] [4]

★ 水产养殖实习心得

★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站工作总结

★ 水产养殖收购合合同

★ 水产养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 水产个人工作总结

★ 水产站的工作总结

★ 水产采购合同

★ 县水产工作总结

海南引进越南水产新品 篇6

有关专家认为,淡水鲨鱼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替代鳕鱼较好的一个品种,主要消费市场为欧盟、俄罗斯、美国和东盟等。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称,推广该养殖新品种,目的是扩大水产品出口,降低养殖品种单一的市场风险。

肉鲜味美的海南水产品现已叫响国际市场,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省水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出口总量7.373万吨,出口额2.576亿美元。其中,出口新品种金鲳鱼比去年同期增长167.52%,成为出口又一新亮点。

加工专用花生新品种引进与鉴定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参试品种11个, 其中优质出口加工专用型花生新品种5个:濮科花一号、花育22号、豫花11号、远杂9307、花育19号;高含油量加工专用型花生新品种6个:冀花4号、开农36、山花9号、豫花9326、豫花9327、中花5号;临沂市当前主栽品种:海花1号。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12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以海花1号为对照 (CK) 。3次重复,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3.33 m2。试验选择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砂壤土地块进行, 播前起垄, 施用尿素150 kg/hm2、施可丰长效缓释肥 (N24P10K14) 750 kg/hm2, 集中施于垄中间, 大垄双行种植[2,3]。各试验点均要求在4月25日至5月1日期间播种。每小区2垄, 小区长7.84 m、区宽1.7 m, 垄距85 cm, 垄上小行距30cm, 穴距17.35 cm, 栽植135 615穴/hm2, 穴播2粒, 春播地膜覆盖栽培, 试验田四周均设有保护行。

1.3 调查统计

在花生生育期间调查品种的抗旱性、抗涝性和抗病性, 收获前取样考种, 每个小区实收荚果计算产量[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表现

各参试水稻品种生育期介于131~136 d, 抗旱性和抗涝性都表现为中或强, 对锈病和叶斑病抗性较好, 花育22号、开农36和远杂9307出现轻微倒伏, 花育19号倒伏比较严重 (表1) 。

单株结果数前3位的是冀花4号、花育19号和花育22号, 出米率前3位的是冀花4号、花育19号和豫花9326 (表2) 。

2.2 产量表现

参试品种的产量范围:荚果单产4 388.60~5 438.86 kg/hm2, 籽仁单产2 925.73~3 743.44 kg/hm2。其中:花育22号、远杂9307居产量前2位, 山花9号和豫花11号并列居于荚果产量第3位, 分别比CK增产10.18%、6.69%、4.56%, 濮科花一号、花育19号、豫花9327、冀花4号比CK减产11.09%、4.56%、2.28%、0.15%。籽仁产量比CK增产超过5%的有山花9号、冀花4号、花育22号、豫花9326、中花5号5个品种 (表3) 。

3 结论

通过在沂水、沂南、莒南、临沭县进行的加工专用花生新品种多年多点鉴定试验, 结合参试品种多种性状综合考查, 山花9号、冀花4号、花育22号3个品种比较适宜作为加工专用型花生新品种在临沂市进行推广种植。

摘要:为了在临沂市更好地推广加工专用型花生新品种, 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了26个近年来国审及省审的高含油量与优质出口加工专用型花生, 对其在临沂市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进行了全面的鉴定, 结果表明:山花9号、冀花4号、花育22号3个品种可作为临沂地区的主推品种。

关键词:花生,加工专用,新品种,产量,性状,山东临沂

参考文献

[1]徐静.我国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的选育方向及现状[J].中国种业, 2011 (10) :23-25.

[2]方先兰, 陈荣华, 梁炫强, 等.花生新品种“虔粤1号”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12) :18-20.

[3]汤丰收, 董文召.强化优质品种布局提高花生种植效益[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4) :34-36.

[4]林子龙, 苏秋芹, 卢春生, 等.加工专用型花生新品种比较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4) :40-41.

[5]周翠球, 韩柱强, 钟瑞春, 等.加工专用型花生新品种桂花27的选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2) :10264, 10286.

谢辉:引进新品种先要做试验 篇8

与种子结缘30年为更好的种子奔波

走进谢辉的办公室, 并没有多余的摆设, 除了成堆的书籍、培育的各种种子标本, 就是一块“以农为本”的牌匾。1956年出生的谢辉, 已与种子、土地以及农民有了30年不解之缘。

“水滴石穿, 不是力量大, 而是工夫深;成绩优良, 不是天资高, 而是辛勤学。”在与谢辉的交谈中, 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谢辉出生在普兰店市莲山镇, 高中毕业后他成为当地一名水稻技术员, 而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和专业学习上, 现今50多岁的他也已研究生毕业。他还用了10年时间在特种粮食的“五彩”上下真工夫。经过艰苦引选, 水稻、玉米、大豆、花生、地瓜的红、黑、白、紫、绿已出现在广袤的田野。

1997年, 谢辉第一个把中国农科院培育的“中糯1号”鲜食玉米引进大连, 在普兰店, 分春、夏两季播种, 均获得成功。这种玉米比普通玉米直链淀粉的分子量小, 食用消化率高, 并具有较高的黏性。鲜食玉米上茬种植冬小麦, 2003年进行前茬土豆覆膜试验, 获得大丰收。实现了上茬土豆3 000 kg, 下茬收入2 000元。推广“中糯1号”鲜食玉米6 667 hm2, 做到玉米论穗卖。

国内外引进和培育新品种为农规避风险

“要在大连推广一个新品种, 必须考虑它的抗病性、抗逆性和适应性”, 谢辉感慨地说。那时候, 农民对种子了解得很少, 要么是因循守旧, 种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种子;要么就盲目引进外地种子, 结果蒙受巨大损失。“大连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很多内陆城市的种子拿来后, 会出现水土不服, 甚至颗粒无收。”谢辉回忆, 一名农村妇女的丈夫在外打工带回一些大豆种子, 因为这种大豆在黑龙江高产, 她于是一下子种了近0.33 hm2, 结果这种大豆因为北种南移, 适应性差, 别人收成的时候, 他们一家人却蹲在地头嚎啕大哭。

这件事至今让谢辉印象深刻。为了让更多的农民不再遇到类似的事情, 为了让农民规避引种风险, 他千方百计加大新品种区域试验的力度, 高标准建设了9个品试点。“种子引进来了, 我还开辟了一块1.33 hm2的试验田, 无论是玉米、水稻还是大豆, 我先试种, 效果好且研究明白了, 我就推荐给农民。”

谢辉每年初春都亲自带队, 跑北京、走山东、进沈阳, 到各大农业科研院校,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从2006年起, 先后从国内外引进新品种、新品系1 639个。

发展订单农业、培育优质大米让农民增收

谈起农产品, 谢辉的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当年, 谢辉从日本引进了“一见钟情”稻种并自行选育出“莲粳2号”, 这个优良品种在推广种植后, 很快打入了日本市场。“莲粳2号”水稻出口日本, 2001年检测指标24项, 2002年增至121项。2006年5月29日, 日本又出台农业投入产品的《肯定列表制度》, 大米检测指标增至576项。“检测指标越来越严格, 但‘莲粳2号’产出的大米也全部合格。”据谢辉介绍, 近6年间他们共向日本出口大米2.9万t, 仅此一项农民就增收2 100万元。

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如何联结?由基本小康到小康社会如何跨越?低水平种植、小规模经营、低效益运行的格局如何向都市型农业转变?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谢辉的脑海。20年前, 谢辉成立“普兰店市特种粮研究会”, 并以此作为抓手, 产前引导农民调, 产中指导农民种, 产后帮助农民销, 形成了农、科、教一体化, 种、加、销一条龙的运作模式, 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又做不好的难题, 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性, 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 以订单式农业的形式, 组织农民标准化生产。

家住皮口镇城西村的农民李宝生, 就是通过订单种植营养功能水稻“莲粳4号”。“到了秋天, 这边能以高于市场价25%收购, 我们不愁卖粮食了, 收入也有了保障。”仅以2012年为例, 普兰店市夹河镇兴隆堡村种粮大户王选毅, 光订单种植“连航天2号”水稻新品种, 就纯收入36万元;该村农民马瑞国栽植的“莲紫薯1号”地瓜, 增收6.2万元;而普兰店市星台镇张道村农民谢承祥, 订单种植“莲黑花1号”花生, 共增收2.8万元。农民都称“这是走黑道, 戴绿帽, 富裕一方戴草帽”。

新品种引进 篇9

我县自2008年以来, 成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 (建设依托单位:西南大学) 的指导下, 我县开展了“甘薯一季薯干产量超吨技术研发集成及示范”、“甘薯丘陵薄地薯干产量倍增技术”、“甘薯高效专用新品种培育及其健康种苗快速繁育”等重点任务的研发与示范、推广等工作。鉴于淀粉用品种的重要作用, 我镇在开展体系任务的同时, 还对淀粉用品种开展了引进与示范工作。

1 淀粉型品种的引进与品种比较试验

试验于2014年进行。试验地点设置在忠县马灌镇马灌居委会三组, 沙壤土, 地势平坦, 肥力中上。品种有由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育成的“徐薯22”、广东省农科院育成的“广薯87”、西南大学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的“渝薯17”和高级品系2010226、11-15-15、11-12-7。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 2次重复, 小区面积57.6m2。试验于6月8栽插, 栽插密度4000株/亩, 11月8日收获。收获后取样薯块的干物质含量即烘干率由西南大学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测定, 薯块淀粉含量按王文质等[3]方法即淀粉含量 (%) =烘干率 (%) ×0.86945-6.34587进行折算。

试验结果 (表1) 表明鲜薯产量以11-15-15最高, 达3533.0kg/亩, 其次为“渝薯17”, 亩产3314.2kg, “广薯87”虽然产量相对最低, 但也达到3000kg/亩以上。6个品种薯块干物质含量介于28.26-33.50%, 淀粉亩产量介于589.2-748.2kg。

6个品种以淀粉产量及其综合表现以2010226, “渝薯17”较为突出。由于“渝薯17”已经参加2010-2011年度重庆市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和2012-2013年度国家甘薯新品种长江流域薯区区域试验, 且其产量、淀粉含量均表现突出, 所以确定选用“渝薯17”进一步开展高产示范工作。

2“渝薯17”的高产示范

根据2014年淀粉品种引进试验结果, 2015年在忠县马灌镇马灌居委会三组开展“渝薯17”高产栽培示范。试验地由4家农户共15亩组成, 沙壤土, 地势平坦、四周无遮蔽。起垄栽培, 亩施用80kg复合肥 (N:P:K=1:2:2) 底肥后起垄栽培, 垄宽80cm, 高40cm。6月5日全部采用20cm尖梢苗栽插, 密度4000株/亩, 11月8日每户选点20m2测产。4家农户20m2测产结果折算亩产分别为2947.5、2800.0、3228.0和2794.0kg, 平均亩产为2942.4kg。薯块烘干率测定结果平均37.20%, 折算淀粉含量为26.00%, 淀粉产量平均为765.0kg。

3“渝薯17”高产栽培技术

“渝薯17”是西南大学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6年从“浙薯13×8129-4”组合实生株系中选单株中, 经复选圃、品种比较选育而成的黄心甘薯淀粉新品种。在2010-2011年重庆市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中11点次平均, 鲜薯亩产2234.0kg, 薯干亩产759.5kg, 淀粉亩产518.9kg, 淀粉含量23.32%;在2012-2013两年长江流域薯区区域试验中17点次平均, 鲜薯亩产2398.4kg, 薯干亩产838.5kg, 淀粉亩产576.8kg, 淀粉含量24.06%, 高抗蔓割病, 中抗黑斑病, 中抗茎线虫病。由于“渝薯17”在区试中的鲜薯、淀粉产量以及淀粉含量和抗病性表现突出, 已于2014年、2015年作为淀粉型品种分别通过重庆市和国家鉴定。

“渝薯17”在我镇2014-2015年的品种比较试验、高产示范中表现同样突出, 同时该品种薯形美观、蒸煮食用品质优异, 因此, “渝薯17”适宜在我县及周边区县推广种植, 用于鲜食销售和淀粉等加工产业化。总结2年的试验结果, 其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3.1 殡种期:

3月10-20日采用温室大棚或地膜拱膜双层育苗方式培育壮苗;

3.2 栽插期:

5月中旬-6月上旬, 起垄栽插;

3.3 种植密度:

套作地控制在3500株/亩;净作地3500-4000株/亩;

3.4 施肥等田间管理:

亩用农家肥1500-2000kg, 磷肥30-50kg, 钾肥30-50kg集中沟施后起垄栽培, 薯苗成活后, 亩用8-10kg尿素提苗肥。栽插后20天内中耕、除草、追肥、培土;

3.5 收获: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晴天收获后及时浸药贮藏或加工。

摘要:通过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或品系的引进与品种比较试验和高产示范结果, 确定了高淀粉新品种“渝薯17”适宜在我县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 并提出了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甘薯,新品种,渝薯17,表现,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陆漱韵, 刘庆昌, 李惟基.甘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1) .

[2]马代夫, 李强, 曹清河, 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 2012 (28) .

达县莲藕新品种引进品比试验浅析 篇10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点及供试土壤

试验地点设在达县赵家镇九龙村3社, 交通方便, 排灌较好, 土壤为粘性水稻田。

2. 试验品种

试验品种有鄂莲5号 (3735) 、鄂莲新1号、南斯拉夫雪莲、美国雪莲3号、泰国花奇莲和雪花飘等6个品种, 以鄂莲5号 (3735) 为对照。其中, 鄂莲5号 (3735) 、雪花飘、鄂莲新1号3个品种由湖北莲藕研究所引进;南斯拉夫雪莲、美国雪莲3号、泰国花奇莲3个品种由山东农科院引进。

3. 试验方法

供试品种安排在同一田块, 土壤肥力一致, 管理相同, 设6个小区, 小区面积为74m2, 3次重复, 共18个小区。

4. 栽培技术

2010年4月6日每个小区施“台沃牌”复合肥4kg作基肥;4月7日浅水 (5cm) 栽藕, 每小区用种量33kg左右;5月25日立叶后保持10cm左右的水深, 一直到采收。6月5日每小区追施“艳阳天”复合肥6kg, 加尿素0.5kg, 7月6日每小区追纯硫酸钾肥1kg。6月5日和6月12日分两次防治蚜虫。6月中旬观测记载, 11月15日统一采挖。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 特征特性

6个新品种中南斯拉夫雪莲植株最高, 叶片最大, 生长快速, 藕身入土浅;雪花飘植株最矮, 叶面最小, 在生育期没有看到花;泰国花奇莲花期最长, 花大特别鲜艳, 很适宜观赏。南斯拉夫雪莲茎杆最粗, 其次是美国雪莲3号, 雪花飘茎杆最细, 叶片最小。生育期最长的为南斯拉夫雪莲, 属晚熟品种;其次是鄂莲新1号、泰国花奇莲, 属中偏晚熟品种;再次是鄂莲5号、美国雪莲3号, 属中熟品种;雪花飘生育期最短, 属早熟品种。

2. 抗病性

鄂莲5号不抗病, 其余品种都较抗病, 都抗倒伏。鄂莲5号感病率为47%, 鄂莲新1号、南斯拉夫雪莲、美国雪莲3号、泰国花奇莲、雪花飘感病率分别为5.7%、2.4%、2.3%、2.6%、3.6%。

3. 丰产性

南斯拉夫雪莲产量最高, 亩产量为3 786kg, 比对照增产84%;泰国花奇莲亩产量为3 299kg, 比对照增产60.3%;美国雪莲3号亩产量为3 038kg, 比对照增产47.8%;鄂莲新1号亩产量为2 262kg, 比对照增产10%;雪花飘亩产量为1271kg, 比对照减产38.2%。

4. 口感及食用方式

6个品种口感脆、微甜, 淡白色和白色, 口感都较好。雪花飘主要以炒食为好;鄂莲新1号炖、炒、凉拌均可;鄂莲5号以炒、炖为主;美国雪莲3号、泰国花奇莲、南斯拉夫雪莲粉含量较高, 以炖为主。

三、建议

介绍两个引进牛优良品种 篇11

原产地及分布:蒙贝利亚牛原产地为法国东部的道布斯县。起源于一种原始的大额牛——印度野牛,由中欧的胭脂红花斑牛衍生而来。早在18世纪就开始了选育工作,由伯尔温澳伯兰人从瑞士带着牛群到蒙贝利亚定居,通过对这些牛的长期选育,形成蒙贝利亚牛品种。

蒙贝利亚牛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病力,耐粗饲,适宜于山区放牧,具有良好的产奶性能。在法国,它被列为主要的乳用品种牛之一,其产奶量仅次于黑白花牛;它有较长的利用年限,最长为16年,产奶高峰期为4~6年。

外貌特征:蒙贝利亚牛头为白色,体躯主要为红色,有些白斑。体格大,乳房好,产奶量高。体重,公牛为900~1100公斤,母牛为650~750公斤。体高,公牛为148厘米,母牛为136厘米。初生重,公犊为46公斤,母犊为42公斤。我国引进的蒙贝利亚牛为中等体型。体尺范围:体高127~131厘米,体长152~161厘米,胸围189~195厘米,管围20~21厘米。

生产性能:据记录,一个泌乳期头均产奶量为5067公斤,乳脂率为3.69%,乳蛋白率约为3.28%,排乳速率快。该牛生长快,12月龄体重公牛为335公斤,母牛为256公斤;18月龄体重,公牛为485公斤,母牛为340公斤;24月龄体重,公牛为53 1公斤,母牛为416公斤。以玉米青储为主的日粮,日增重可达1.2~1-35公斤,14~15月龄出栏。

二、辛地红牛

辛地红牛原产于巴基斯坦辛地省靠近沙漠的地带及卡拉奇和海德巴德地区,我国1956、1960和1965年先后从巴基斯坦分三批引入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并引入江西、贵州、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进行纯种繁殖和改良当地黄牛。

体型外貌:额宽突,耳大下垂,角小、向上弯曲,体躯深,肋骨开张,腰角较窄,臀部倾斜,十字部高。颈垂和腹垂发达。尾长。母牛乳房发育良好,公牛肩峰凸起,瘤峰高可达20厘米左右。毛色以褐红色为主,眼围、鼻镜、尾梢和肢端多为黑色;此外,毛色尚有黄色、棕黑色和前额、腹部零星白斑个体。体高,公牛平均140.6厘米,母牛平均122.0厘米;胸围,公牛平均193.2厘米,母牛平均162.3厘米;管围,公牛平均21.3厘米,母牛平均17.3厘米;体重,公牛平均523公斤,母牛平均323公斤。

生产性能:成年母牛泌乳期平均为270天,平均产乳量1 179公斤。

繁殖性能:母牛妊娠期284天,繁殖率71.8%,产后发情期40天以上。发情周期21天,发情持续期两天左右,一般3年两胎。有些公牛性欲不强,包皮过长,不易采精。

适应性能:适应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抗热、抗蝉,可半舍饲或放牧不补饲。采食时游走性大、集群性强,性野、机警、怕冷。

(北京 范有)

新品种引进 篇12

旱地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设在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袁老家村。试验品种7 个, 旱地麦品种5 个:洛旱6号、洛旱10 号、洛麦23、长旱58 和中麦175, 非旱地麦品种 (做对照) 2 个:兰考198、郑麦7698。试验田面积667 m2, 共设7 个小区, 不设重复。每个小区长17.0 m, 宽5.6 m, 面积93.33 m2。

2 主要技术措施

2.1精细整地

玉米收获后, 机器灭茬, 秸秆还田, 整地前667 m2撒施1 kg地虫绝杀防治地下害虫。

2.2 施肥

10 月16 日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深耕, 耕深25 cm以上, 随耕地667 m2底施48%复合肥50.0 kg (含N、P、K各16%) , 尿素 (含N量46.4%) 10.0 kg, 锌肥1.0 kg。

2.3 播种

10 月17 日使用小麦精量匀播机进行播种, 播量11.5 kg/667 m2。

2.4 田间管理

2.4.1 查苗补种。10 月30 日对洛麦10 号、洛旱6号、兰考198缺苗断垄处进行趁墒开沟补种。

2.4.2 中耕除草。2 月下旬—3 月上旬进行中耕除草2次, 以增温保墒。

2.4.3 追肥。4 月5 日雨后, 667 m2追尿素4.0 kg、氯化钾5.0 kg。

2.4.4 病虫害防治。3 月5 日喷打井冈霉素进行纹枯病防治。3 月19 日喷打吡虫啉进行蚜虫防治。4月20 日、4 月30 日喷打667 m2戊唑·百菌清50 g+磷酸二氢钾200 g+尿素250 g进行“一喷三防”。5 月10 日喷打667 m240%氧乐果70 g+40%多菌灵50 g进行“一喷三防”。

3 试验结果

3.1 播种出苗情况

10 月17 日播种时墒情充足, 但播种后10 月18—20日连降大雨, 地势低洼处出现水渍, 影响小麦正常出苗, 导致洛麦10 号、洛麦6 号、兰考198 部分种子腐烂, 缺苗断垄严重, 10月30日进行查苗补种。

3.2 小麦苗情发育

从冬前群体、单株分蘖、大分蘖、次生根、叶龄和株高分析, 旱地小麦品种洛旱6号、洛旱10号、洛麦23、长旱58、中麦175与非旱地品种兰考198、郑麦7698, 除洛旱6 号、洛旱10 号株高明显偏高外, 其他无明显差别。5 月7 日晚发生强对流大风天气, 由于洛旱6 号、洛旱10号株高偏高同时又处在灌浆期麦穗较重, 结果发生根倒伏, 对籽粒灌浆不利。

3.3 产量

从5月28日测产情况看, 7个品种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兰考198、洛旱6号、郑麦7698、洛旱10号、洛麦23、长旱58、中麦175, 洛旱系列抗旱品种整体表现较好, 但洛旱6号、洛旱10号由于植株偏高, 后期遇大风天气出现倒伏, 对产量有一定影响, 在生产中应用这类品种时要注意控旺, 降低株高, 以防后期倒伏。

3.4 整个生育期气象因素影响及评价

2015 年小麦整个生育期间降水总量偏多。2014 年9 月上旬—2015 年5 月上旬总的降雨量为526.4 mm, 比常年偏多215.9 mm。降水偏多的时段为:2014 年9 月上中旬、10月中旬、11月下旬和2015年1月下旬、2月中旬、3月中旬、4月上中旬、5月上旬。除3月上中旬出现轻微干旱外, 墒情整体适宜, 对小麦生长有利。2015年3—5 月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0.2 ℃、15.4 ℃、21.7 ℃, 分别比常年低1.7 ℃、0.9 ℃、0.2 ℃。气温的持续偏低, 小麦生育进程放缓, 幼穗分化和灌浆时间延长, 有利于成大穗, 提高粒重。各时期气象因素的影响及评价见表1。

4 小结

2015 年由于小麦整个生育期降水偏多, 只有2 月份开春后气温回升, 蒸发量大, 3月中旬出现轻旱, 但3月17 日出现降雨后及时缓解了旱情。所以, 2015 年旱地小麦的品种的抗旱特性没有得到明显表现, 有待继续进行试验观察。

摘要:小麦是南阳市第一大粮食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66.67万hm2左右, 其中旱地小麦面积33.33多万hm2。近年来, 南阳市小麦生育期间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造成旱地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严重影响小麦总产。限于地形地势、水资源短缺以及水利工程短时间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等, 在旱地推广抗旱高产小麦品种成为解决干旱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技术措施。为此, 南阳市农技站在2014—2015年度开展了旱地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

上一篇:技术过硬下一篇:林权改革的评价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