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棉新品种南农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2024-07-08

杂交棉新品种南农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共9篇)

杂交棉新品种南农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篇1

标记抗虫杂交棉一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标记抗虫杂交棉一号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利用超鸡脚叶、无腺体两个遗传标记性状自交系与Y2~2组配而成的棉花杂交种.

作 者:王文宏 作者单位:朝阳市种子管理站,辽宁,朝阳,122000刊 名:内蒙古农业科技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2)分类号:S562关键词:

杂交棉新品种南农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篇2

1 特征特性

生育期121 d, 霜前花率96%以上, 属特早熟陆地棉类型, 早熟不早衰。植株呈塔形, Ⅰ~Ⅱ式果枝, 株形较紧凑。果枝始节位5.1节, 株高适中。苗期出苗快而整齐, 生长势强, 中后期长势稳健;株形疏朗, 通风透光性好, 群体清秀。叶片中等大小, 叶色深绿、皱褶明显。茎杆及茎叶披有茸毛, 粗壮坚硬, 不倒伏。棉铃卵圆形, 铃壳薄, 含絮适中, 吐絮畅, 不夹壳, 絮色洁白。单铃重5.96 g左右, 衣分43.8%。

2 产量表现

新疆自治区早熟杂交棉区域试验结果:2009年籽棉、皮棉产量为5 975.59、2 595.50 kg/hm2, 分别为对照的100.03%和106.60%。2010年籽棉产量5 514 kg/hm2, 皮棉产量2 338.5kg/hm2, 分别为对照的101.38%、111.90%。2011年生产试验:籽棉产量6 086.25 kg/hm2, 皮棉产量2 666.55 kg/hm2, 霜前皮棉产量2 577.00 kg/hm2, 分别为对照的104.9%、114.4%、111.8%。

3 纤维品质

纤维品质:据2009—2010年连续2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试提供棉样, 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 (HVICC标准) 汇总: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84 mm, 断裂比强度31.05 c N/tex, 马克隆值4.4, 整齐度指数85.6%, 断裂伸长率6.6%, 黄度7.7, 反射率79.1%, 纺纱均匀度指数148。各项经济指标符合育种指标和纺织工业优质棉要求。

4 抗病性及适应地区

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种子站委托石河子大学在人工枯、黄萎重病地鉴定, 枯萎病发病高峰期调查, 发病株率14.0%, 病指9.33, 黄萎病发病高峰期调查, 黄萎病发病率59.59%, 病指51.04, 达到抗枯萎感黄萎标准。适宜在新疆北疆棉区、南疆早熟棉区和甘肃河西走廊棉区种植。

5 栽培技术

5.1 播期和密度

北疆早熟棉区最佳播期为4月中旬。该品种生长势强, 株形高大, 种植密度不宜过大, 适宜稀植, 保苗株数在1.8万株/hm2左右, 要求留苗均匀[1]。

5.2 科学施肥

采用全层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 氮磷钾比例适当, 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施标肥2 250~3 000 kg/hm2, N∶P∶K=1.0∶0.4∶0.1, 70%~80%磷肥和30%~40%氮肥作为基肥深施, 其余在棉花生长中后期结合滴 (灌) 水追施, 视土质、苗情补施锰肥、锌肥、硼肥、等微量元素, 适当施钾肥促早熟丰收[2]。

5.3 合理灌溉

看天、看地、看苗滴水, 根据棉花生育进程、长势长相、气候、土壤状况, 掌握滴水时间。把握好出苗水、头水和停水时间。一般头水在6月上旬开始灌溉, 停水可延至9月初;重视7月高温时期浇水, 采用上限滴量和下限间隔, 全生育期滴水8~11次, 一般间隔8~12 d, 全生育期灌水量5 250~5 700 m3/hm2[3]。

5.4 适度调控

因时因地因长势化调, 做到早、轻、勤, 灵活掌握。于子叶展开时化调1~2次, 用缩节胺7.5~15.0 g/hm2, 现蕾前后据苗期生长情况进行轻控, 用缩节胺15.0~22.5 g/hm2, 初花至盛花期用缩节胺45~60 g/hm2, 化调2次, 打顶后用缩节胺150 g/hm2重控, 植株高度控制在75~80 cm, 其间节长度自下而上逐渐拉长, 有利于防倒伏和增加通风透光。

5.5 打顶及整枝

坚持“枝到不等时, 时到不等枝”的原则, 一般采用1叶1心打顶法, 单株留果枝8~10台, 正常年份7月5日打顶结束, 7月下旬打群尖。

5.6 病虫害防治

及时中耕除草, 并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好调查和测报, 掌握虫情动态, 采取点、线集中防治, 结合增益控害措施, 达到综合防治目的[4]。

摘要:阐述了新陆早55号棉花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棉花纤维品质及抗病性, 总结了新陆早55号的丰产栽培技术, 以期为棉花新品种新陆早55号的选育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新陆早55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张顺福.酒泉地区棉花高产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 2002 (12) :14-15.

[2]余红梅, 祝晏兵, 徐伟英, 等.北疆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0) :56-57.

[3]周汝群.棉花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7) :61-62.

杂交棉新品种南农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篇3

关键词:南农0686;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40-01

南农0686系南京农业大学细胞研究所以MV964091为母本,宁麦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出来的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春性、中熟、中筋小麦新品种。于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也是六安市稻茬麦主要种植品种之一。

1 产量表现

南农0686在2007-2008年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455.1kg/667m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5%;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单产420.6kg/667m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5%;2009-2010年度进入生产试验,平均单产404.2kg/667m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8.0%。2011-2012年在六安市农科院稻茬麦新品种展示中表现良好,位居第一位。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属春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10d左右,成熟期与对照扬麦158相当。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叶耳紫色,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85cm左右,株型较松散,叶片宽大,旗叶短窄, 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均匀饱满。有效穗数32万~34万穗/667m2,穗粒数40粒左右,千粒重40.5~43g。

2.2 品质 品质优良,2008年2009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别测定混合样2a平均籽粒容重达792.5g/L;硬度指数为70.8;蛋白质含量13.32%;面粉湿面筋含量26.7%;沉降值37.7mL;吸水率62.1%;稳定时间5.3min;最大抗延阻力368E.U;延伸性135mm;拉伸面积66.4cm2。

2.3 抗逆性 综合抗性强。经接种抗病性鉴定:南农0686中抗白粉病、赤霉病2种小麦主要病害,中感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适期适量播种 南农0686的适期播种期为10月20日至11月10日,最迟不超过11月20日。最佳播种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播种量在适播期内大田生产机条播每667m2为10.0~12.5kg;撒播12.5~15kg。播期推迟播种量适当增加,推迟3d播量增加0.5kg/667m2;播期提前播种量减少,667m2提前3d播量减少0.5kg/667m2[1]。基本苗15万~18万/667m2,进入越冬期麦苗主茎5叶1心到6叶1心,单株2~3个分蘖,次生根4~6条,总茎蘖数45万~55万/667m2,叶色葱绿,为小麦丰产打下良好基础。

3.2 合理施肥、节氮增磷钾 南农0686达500kg/667m2的产量指标,施纯氮15~18kg/667m2,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各7~9kg/667m2,氮磷钾比例为2∶1∶1。掌握前期足肥促早发,后期控制氮肥的施肥原则。氮肥中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7:3,即基肥占70%,分蘖肥占15%,拔节孕穗肥占15%[2]。

3.3 清沟理墒、防御渍害 小麦拔节至孕穗期一般年份降水量开始增多,防御渍害尤为重要。在小麦拔节前应做好清沟理墒,对尚未开好排水沟的麦田要及时开好麦田三沟。冬前已开沟的麦田要及时清理疏通,确保麦田三沟配套,沟沟通畅,做到水有出路,雨止沟干,有效排水降渍,防止或减轻麦田渍害、涝害,为小麦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促进根系生长,防止早衰,提高产量。

3.4 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抓住早春草小抗药能力差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杂草防除。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每667m2用6.9%精恶唑禾草灵40~60mL,或用10%精恶唑禾草灵乳油25mL在杂草3~5叶期对水40kg喷雾;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混生的麦田:每667m2用30%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20~30mL,或用50%高渗异丙隆可湿粉125g与小麦2~3叶期对40kg喷雾,或用48%麦草畏水剂25mL加50%异丙隆可湿粉125g与小麦3~5叶期对水40kg喷雾。

蚜虫是小麦的主要虫害,从苗期到成熟期都有发生。当百株蚜量苗期大于500头、穗期大于800头,并且小麦蚜虫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小于1:320时要及时防治。

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根据病害预测预报和田间发病情况,及时做好小麦纹枯病的防治[3]。当病株率达到15%~20%时,用20%井冈霉素(每667m2有效成分9g)或丙环唑乳油(每667m2有效成分9g)对水40kg在上午有露水时喷雾,使药液流到基部。

小麦抽穗扬花后,“保根护叶”延长植株功能期,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产量。“保根护叶”的关键是做好“一喷三防”,即防病、防虫、放干热风[4]。以防治赤霉病、麦蚜虫为主的麦田,每667m2用52%多菌灵60mL或70%甲基硫菌灵100g,加3%啶虫脒乳油25mL或10%吡虫啉20g,再加磷酸二氢钾100g喷雾;以防治叶枯病、穗蚜为主的麦田,每667m2用65%代森锰锌150g或70%甲基托布津100g加10%吡虫啉20g,再加磷酸二氢钾100g喷雾。

3.5 适时收获 人工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期,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

参考文献

[1]吴学建.小麦新品种漯麦8号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

[2]张宏生,魏春生,范志业,等.漯麦8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9(7).

[3]马兆中,房春兴.小麦新品种良星66高产栽培技术标准[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8).

杂交棉新品种南农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篇4

杂交粳稻10优18具有高产、优质、生育期适中,农艺性状好,抗逆性强等特征特性,高产栽培上要抓好适期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

作 者:赵群 周磊之 尚文成 高锦秀 作者单位:赵群,周磊之,尚文成(淮阴区农技推广中心,江苏淮安,223300)

高锦秀(淮安市淮阴区种子管理站)

杂交棉新品种南农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篇5

几个特色花生新品种(系)特征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通过多年的.系统引种、鉴定与培育,筛选出几个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的特色花生新品种(系),并根据其特征特性研究总结出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为农业增收增效提供技术途径.

作 者:顾克军 杨四军 李博 黄玉鸾 张恒敢 李智盛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刊 名:江苏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6)分类号:S5关键词:特色花生 新品种(系) 栽培

杂交棉新品种南农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篇6

1 6两优9368产量表现

6两优9368在江苏2007—2008年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8 661 kg/hm2, 较对照Ⅱ优084增产6.1%, 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在江苏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944.5 kg/hm2, 比对照Ⅱ优084增产11.59%, 居第1位。2009年参加江苏省种子管理站新品种展示, 红旗农场试验点产9 235.5 kg/hm2, 比对照Ⅱ优084增产6.5%, 排名第2位, 是12个参展品种中唯一未倒伏的组合。2009年和2010年参加南京市种子站新品种展示, 在参展的10个品种中均排名第1位, 2年平均产量9 109.5 kg/hm2, 比对照Ⅱ优084增产10.96%。2009年湖北随州市种子站安排丰产方, 平均产量9 900 kg/hm2。近几年来, 在江苏、安徽的试种地区, 一般产量为9 000 kg/hm2左右, 高产田块可达10.5 t/hm2。2007—2010年在金湖县共推广面积为5 000 hm2, 一般产量在8 700~9 750 kg/hm2。2009年和2010年穗期分别受低温和高温的影响, 在南京六合、浦口多点测产, 平均产量仍达到8 250~9 000 kg/hm2, 表现出较好的耐性。6两优9368在广西桂中北地区作中晚稻栽培, 一般产量达9 000 kg/hm2以上;在桂南地区作早稻栽培, 产量8 595 kg/hm2, 比当地推广品种增产5%~10%。

2 特征特性

6两优9368感光性较强, 向南生育期提早, 向北生育期推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栽培全生育期130~140 d, 在广西桂南地区作早稻栽培120 d左右, 在桂中北作中稻栽培一般132 d左右, 在桂中南作晚稻栽培110 d左右, 在各地都能适应当地对水稻生育期的要求, 在江西和湖南试种也有良好的表现。该品种株型紧凑, 株高适中, 抗倒性强, 叶色中绿, 叶片长宽适中, 光合效能高, 熟期转色好, 谷粒为长粒型, 芽鞘、叶鞘、颖尖均为紫色。一般有效穗225万~240万穗/hm2, 每穗实粒数150~170粒, 结实率80%以上, 千粒重28.6~30.0 g。此外, 该组合母本芽鞘无色, 父本芽鞘紫色, 而且完全显性, 因而杂交种F1代的芽鞘为紫色, 自交结实的不育系仍为无色, 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在检测杂交水稻发芽率的同时就检测出杂交水稻种子的纯度, 减少种子经营和推广的风险。该品种对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等有较好的抗性或耐性, 但不适于稻瘟病重发地区种植。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其稻米的各项指标为:整精米率56.1%, 垩白粒率19%, 垩白度1.0%, 透明度1级, 胶稠度86.0 mm, 直链淀粉含量16.1%, 粒长7.0 mm, 长宽比3.2, 综合指标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

3 栽培技术

3.1 培育壮秧, 合理密植

根据江苏杂交稻区的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 6两优9368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以培育适龄壮秧为目标, 因地制宜决定育秧方式, 培育多蘖壮秧[2,3]。秧田播种量195~225 kg/hm2, 大田用种量11.25~15.00 kg/hm2, 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移栽, 直播不能迟于6月10日, 抛秧和机插秧应在6月15日前完成。该品种分蘖力较强, 有一定的群体自我调节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补偿能力。“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是其优化群体质量、确定基本苗数的依据。栽培密度还要利用光温和土壤生长潜力, 保证个体的正常发育和群体的协调发展[4]。秧龄30 d左右, 推行宽窄行种植,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株行距为17 cm×26 cm或13 cm×30 cm。栽插密度22.5万~24.0万穴/hm2, 每穴2株, 基本苗为105万~135万根/hm2。

3.2 平衡施肥, 科学管水

6两优9368属大穗大粒型品种, 生产潜力大, 要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增施磷、钾肥。前期重施, 早施追肥, 后期基本不施氮肥。大田施纯氮150~195 kg/hm2、五氧化二磷75~90 kg/hm2、氧化钾120~150 kg/hm2, 其中70%氧、磷、钾肥作基肥, 30%作返青分蘖肥, 中后期可根据田间情况适时增施磷、钾肥。水浆管理采取浅水栽秧, 寸水活苗。分蘖期保持3~4 cm的水层, 分蘖后期到穗分化前, 必须注意搁田, 营养生长过旺的适当重搁。一般田间苗数达到预定苗数80%~90%时开始搁田, 搁到田面龟裂, 促进秧苗挺起, 叶色褪淡, 白根外露, 达到控制无效分蘖和控上促下的目的。拔节孕穗时复水, 并保持浅水层到抽穗扬花期。灌浆结实期, 干湿交替, 以利于土壤通气, 以气养根, 以根保叶, 活棵成熟, 提高千粒重, 一般收获前7 d左右断水[5]。

3.3 防虫治病, 确保丰收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病虫情报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和生物防治, 抓住最佳防控时期, 准确施药, 减少施药次数。秧田期防治稻蓟马、灰飞虱, 防控黑条矮缩病;大田期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螟虫和稻飞虱等病虫害, 肥料足、成熟迟的田块注意防治稻曲病。

参考文献

[1]刘兆余.杂交中籼稻6两优9368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 :85, 90.

[2]罗延志, 杨开术, 赵宛兵, 等.杂交水稻新品种福丰18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12) :54-55.

[3]姜明波, 翟顺国, 潘晓波, 等.豫南稻区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7 (9) :31-32.

[4]况浩池, 曾正明, 刘国民, 等.杂交稻新组合K优8602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4) :4157.

杂交棉新品种南农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篇7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

该品种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 全生育期225 d。幼苗半匍匐, 根系发达, 苗期生长稳健, 起身拔节后长势壮, 分蘖力强, 成穗率高, 麦脚干净利落。株高85 cm左右, 茎秆弹性好, 抗倒性好。穗纺锤型, 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灌浆快、落黄好, 产量三要素协调, 自身调节能力强。有效穗数645万穗/hm2, 穗粒数39粒, 千粒重42~45 g。

1.2 抗逆性

该品种抗旱耐涝, 越冬抗寒性好。中抗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 抗蚜虫性好。在2011年大旱之年, 涡阳县曹市镇刘楼行政村种植的谷神6号小麦, 未浇水地块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上, 浇灌的田块产量在9 000kg/hm2以上。

1.3 品质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检验, 2009年谷神6号品质分析结果表明, 容重803 g/L, 粗蛋白 (干基) 13.21%, 湿面筋29.0%, 面团稳定时间4.3 min, 吸水率58.1%, 硬度指数66.5;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 容重790 g/L, 粗蛋白 (干基) 14.72%, 湿面筋31.3%, 面团稳定时间1.8 min, 吸水率63.6%, 硬度指数68.9。

1.4 丰产性

该品种在一般栽培条件下, 2007—2008年区试产量9 270 kg/hm2, 较对照品种增产5.0% (极显著) ;2008—2009年区试产量8 565 kg/hm2, 较对照品种增产10.2% (极显著) 。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产量7 470 kg/hm2, 较对照品种增产11.8%。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地整地

谷神6号宜种植于土壤高肥力的地块[1,2,3,4]。其耕层厚度>20 cm, 速效磷≥20 mg/kg, 水解氮≥80 mg/kg, 速效钾≥150 mg/kg, 土壤有机质≥13 g/kg。整地质量直接决定播种质量。前茬作物收获后, 要及时深耕或深松 (连续2年旋耕的一定要深耕或深松) [5,6,7], 深度120 cm以上。并耙匀耙透, 尤其是采用旋耕的地块, 必须耙实, 做到一旋两耙, 上虚下实, 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和种子的萌发[8,9,10,11,12]。

2.2 科学播种

谷神6号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指标[13,14], 其净度至少为98%, 纯度至少为99.9%, 水分不超过13%, 发芽率至少为85%。该品种宜于10月上中旬机条播种, 行距约20 cm, 密度225万~240万根/hm2。依据墒情、播期、肥力的不同, 适当调整播量。浅播镇压是是培育壮苗、夺取高产的基本保证。主茎与分蘖并重成穗是涡阳县小麦高产栽培的主要途径, 浅播能充分发挥小麦的分蘖特性, 促进冬前低位分蘖早生快发, 提高成穗率;播种过深, 出苗就慢, 叶窄苗瘦, 分蘖晚, 成穗少, 难夺高产[15]。一般要求播深3~5 cm, 播后要及时镇压, 以减少土壤水分挥发损失, 确保一播全苗。

2.3 水分管理

水分是小麦种子萌发的首要条件。小麦从播种至出苗, 以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 如果低于60%出苗不齐, 但土壤含水量高于90%容易造成烂种。播种前降雨30 mm以上可满足小麦出苗对水分的要求, 遇到干旱应造墒播种, 浇水量675~750 m3/hm2, 确保墒情适宜, 实现一播全苗。

2.4 合理施肥

施优质农家肥30~45 t/hm2、纯氮225~240 kg/hm2、五氧化二磷112.5~135.0 kg/hm2、氧化钾75~90 kg/hm2、硫酸锌15.0~22.5 kg/hm2、硫酸锰15 kg/hm2。全部的磷肥、钾肥、锰肥、锌肥、农家肥和60%氮肥作底肥, 其余在拔节期作追肥。拔节肥可促进穗粒数增加、成穗多、成穗大, 减少小花退化。于3月中旬群体叶色变淡, 基部第1节间定长时施用。若群体大、叶色深, 可推迟至3月下旬或4月初;若群体小、苗情弱可早施。可趁雨撒施或趁墒以独腿耧穿施尿素112.5~150.0 kg/hm2, 干旱时要随浇水。小麦灌浆后, 可用美洲星、云鹏活性肥600~750 m L/hm2或尿素7.5 kg/hm2加磷酸二氢钾2.25~3.00 kg/hm2对水750 kg叶面喷施。每隔7~10 d喷1次, 连续喷1次。

2.5 田间管理

返青前后即中耕, 以除草、增温、控下促上、保墒。于3月中旬前对杂草较多田块进行化学除草。以猪殃殃、播娘蒿等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可用75%的巨星干悬剂15.0~19.5 g/hm2, 或20%使它隆600~750 m L/hm2, 对水450 kg喷雾防治;以猪殃殃、泽漆等杂草混生的地块可用36%的奔腾 (使它隆+快灭灵) 可湿性粉剂75 g/hm2, 或40%的快灭灵60~75 g/hm2对水450 kg喷雾防治。为避免药害, 小麦拔节后不再使用除草剂除草。2月下旬至3月上旬, 用5%的烯效唑525~600 g/hm2, 或10%的国光矮丰750 g/hm2对水喷雾, 以控制旺长和后期倒伏。

2.6 病虫害防治

防治赤霉病, 可用80%多菌灵超微粉1.125~1.500 kg/hm2对水喷雾;防治白粉病、锈病, 可用20%三唑酮750 m L/hm2, 或30%戊唑醇悬浮剂150 m L/hm2对水喷雾;防治纹枯病, 可用20%的30%戊唑醇悬浮剂150~225 m L/hm2, 或井冈霉素375~750 g/hm2对水喷雾。防治吸浆虫, 蛹期用40%的毒死蜱3 kg/hm2, 或40%的辛硫磷3.00~3.75 kg/hm2, 拌干细土撒施;成虫期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750 m L/hm2, 或40%的毒死蜱1.2 L/hm2对水喷雾。防治麦蜘蛛, 可选用40%的毒死蜱1 050~1 200 m L/hm2对水喷雾;防治穗蚜, 可用24%的吡·抗225~300 g/hm2, 或10%的吡虫啉225~300 g/hm2对水喷雾。防治地下虫害[8,9,10,11,12], 可用40%的毒死蜱或40%辛硫磷4.5 kg/hm2, 拌干细土150~225 kg随犁撒施;或以40%的辛硫磷或40%的甲基异柳磷100 m L加入50 kg种子并对水2.5~3.0 kg进行拌种, 闷3~4 h后, 再用20%三唑酮乳油75 m L拌匀, 阴干后待播。

摘要:介绍了小麦新品种谷神6号的特征特性, 阐述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杂交棉新品种南农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篇8

1 特征特性

阿源1号是糯玉米品种。幼苗期第1叶鞘为紫色, 叶片绿色, 茎绿色;株高245cm, 穗位高96cm, 果穗圆锥型, 穗轴白色, 成株可见叶片数18片, 穗长21cm, 穗粗5.0cm, 穗行数14~16行, 子粒偏硬粒型、浅黄色, 百粒重33g。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14~832g/L, 粗淀粉72.44%~73.42%, 粗蛋白9.97%~10.04%, 支链淀粉100%。接种鉴定结果:大斑病3~4级, 丝黑穗病发病率9.5%~17.0%。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4d, 需≥10℃活动积温2320℃左右。从出苗至青食采收期75d左右, 需≥10℃活动积温2150℃左右。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整地及施肥

选择土壤肥沃, 土质疏松, 排灌方便的平川地草甸土, 前茬为大豆、小麦或马铃薯的地块为好。采用ISQ-350型全方位深松机整地, 打破犁底层, 深松深度30cm以上, 要求深浅一致, 不得漏松, 整地要精细, 做到上虚下实, 土细碎, 浇好底墒水。结合整地每公顷施优质腐熟农肥40t, 起垄时公顷施磷酸二铵150kg、硫酸钾75kg、尿素40kg, 垄距70cm, 起垄后及时镇压, 达到播种状态。

2.2 隔离种植

糯玉米的糯质是受隐性基因所控制。开花吐丝期如有外来玉米花粉侵入, 则出现花粉直感现象, 从而失去应有的糯质, 变成普通玉米。因此, 必须与其它玉米品种隔离种植, 可以利用天然河道、道路、树林等作为自然屏障。没有屏障的要求与其它玉米品种隔离不少于300m。也可以错期播种, 即种植糯玉米的时间和其它非糯质玉米在播种时间上错开, 达

undefined

到花期错开的目的, 错期一般要在20d以上。

2.3 适期播种

播种前要做好发芽试验再决定播种量。最早播期可在气温稳定通过12℃时;如采取地膜覆盖可提早7~10d播种, 采取薄膜育苗移栽的可提早10~15d播种;最迟播期要保证采收期气温在18℃以上。如果是以收获鲜穗为目的, 可在4月下旬覆膜种植, 以收获干子粒为目的, 只要能保证收获干子粒就可以根据需要在适宜时期下种。播种后, 用无杂草种子的熟肥细土盖种, 覆土不能太厚, 3cm左右为宜。再平覆一层地膜, 以减少水分蒸发。然后搭拱棚盖膜, 棚高40cm。

2.4 育苗移栽

出苗前不揭膜, 控制膜内温度20~35℃。气温不高时, 一般通过在拱棚上加盖草帘保温, 草帘要早揭晚盖, 并灵活补水, 当发现盘土干燥时应喷雾补水。有70%幼芽出土应及时揭去地膜。1叶1心时施用稀粪水5.25~6.00t/hm2。2叶1心时炼苗, 移栽时适宜叶龄为3叶, 移栽前1d用叶面肥对水喷苗。种植密度5.25~6.00万株/hm2。

2.5 田间管理

终霜期后及时放苗, 并用土封严地膜开口处, 查苗补苗, 发现缺苗及时补栽, 当幼苗3~4片叶时间苗, 4~5片叶时定苗, 公顷保苗5.25~6.00万株。放苗后用机引深松铲进行垄沟深松。玉米5~6片叶时用追肥器追肥, 每公顷追施尿素200kg。6月上、中旬根据气温的高低适时揭膜, 以便接纳较多的雨水。糯玉米比普通玉米易产生分蘖, 分蘖一般不能或极少结实, 且消耗养分水分, 必须去除分蘖。去蘖要及时, 一见长出即彻底去除, 不留痕迹, 而且要多次进行。糯玉米株高较高, 在高肥水条件下, 田间有3%雄穗抽出时, 用玉米矮壮素450mL/hm2对水225~300kg喷雾, 以提高抗倒性能和矮化茎秆, 提高产量。

2.6 病虫害防治

因鲜食糯玉米的子粒和植株营养成分高、品质好, 极易招致地下害虫及玉米螟、金龟子、蚜虫等害虫的危害, 且玉米果穗受害后, 会严重影响其商品质量和市场价格。对此要早防早治, 以防为主。为防止食物中毒, 鲜食糯玉米在授粉后采用生物和生物农药防治, 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 绝对不能使用残留期长的剧毒农药。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防治玉米螟可使用赤眼蜂卵卡, 一般每公顷放30片左右。

2.7适时采收

杂交棉新品种南农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篇9

鹤麦1号是鹤壁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育成的小麦品种。半冬性, 中晚熟, 全生育期220 d左右;幼苗匍匐, 苗期长势壮, 较抗寒, 大分蘖多, 分蘖成穗中等;拔节后叶色浓绿, 叶片较长、宽、半披, 茎秆有腊质, 株型紧凑, 茎秆粗壮, 茎基部短粗, 穗下茎长, 高抗倒伏, 长方型穗, 穗长10~12 cm, 长芒, 白壳, 每穗小穗数22~25个, 多花, 结实性好, 中部小穗结实3~5粒, 每穗结实粒数平均为39.3粒;籽粒白色, 长圆形, 腹沟浅, 饱满度好, 千粒重45.5 g, 容重800 g/L, 半角质, 无黑胚, 成穗496.5万~538.5万穗/hm2, 一般产量8 400~9 450 kg/hm2, 最高产量10 669.5 kg/hm2;活秆成熟, 叶片功能期长, 根系活力强, 灌浆时间长, 抗干热风, 不早衰, 高抗条锈、叶锈病, 中感叶枯病和白粉病。

2 栽培技术

2.1 种子处理

精选种子, 主要是消除杂质、瘪粒、不完全粒、病粒杂草种子, 净度达到99%, 纯度达到98%, 发芽率达到90%, 以保证种子粒大饱满整齐[1]。播种前选择晴朗天气晒种2~3 d, 有利于打破种子休眠, 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 使出苗快而整齐[2]。药剂拌种及包衣不仅可以防治种子和幼苗遭受地下害虫的侵害, 而且还有壮苗的作用, 且可控制小麦苗期和春季病害的发生程度[3]。药剂拌种:可选用福美双拌种, 播前用3%种子量的50%福美双均匀拌种;增产菌拌种, 用增产菌150 m L/hm2在避光条件下均匀拌种, 也可与福美双混用, 72 h内播种;粉锈宁拌种, 用20%粉锈宁乳油按种子量的0.15%~0.20%进行拌种。种子包衣, 播前10 d, 每100 kg种子用敌委丹100~200 m L、适乐时100~200 m L (可单用, 也可混用) 进行包衣;也可用超微粉体种衣剂与种子量按1∶600进行包衣。

2.2 培肥地力

实行秸秆还田, 充分利用作物秸秆中含有的大量有机物和营养元素。但应注意, 秸秆要切碎、灭茬、旋耕、混合和覆盖, 以提高耕作质量[4]。施足底肥, 一般施用有机肥41~55 t/hm2、尿素430 kg/hm2, 大约占氮肥总用量的60%;种肥掌握在140 kg/hm2, 另外施过磷酸钙750 kg/hm2。有机肥全作基肥, 在翻耕前撒于地面, 或与2/3的氮磷肥混合施于犁底层, 余下氮磷肥, 播种前浅施于地表, 注意使用种肥时要将将种种、肥肥分分开开, 以以免免烧烧种种。

2.3 整地播种

整地要求“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 深耕25~30 cm以上, 耕前粗平, 耕后复平, 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 保证灌溉均匀;“二匀”是墒情均匀, 肥力均匀;“三松”是松紧适度, 没有明暗坷垃, 做到上松下实, 无漏耕漏耙, 无架空暗垄等[5]。在适期范围内精量播种, 能充分利用冬前温光资源, 确保苗齐苗匀苗壮。10月5—25日均可播种, 最佳播期在10月10日。高肥地块播量150~180 kg/hm2, 中低肥力地块可适当增加播量, 如延期播种, 每推迟3 d播量应增加7.5 kg/hm2。

2.4 冬前管理

主要是促苗齐、苗匀、苗足, 培育壮苗, 实现合理群体, 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及早查苗, 补种补栽。小麦出苗后, 及时查苗补苗, 采用缺苗处浇地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 小麦3~4叶时进一步疏密补稀, 在苗后普浇1次, 确保早发齐苗。促控结合, 越冬前单株分蘖不足2个以上, 麦苗过弱或发生冻害的麦田, 要结合腊肥早施分蘖肥;越冬前若出现拔节旺长现象, 应进行叶间喷施壮丰安化控蹲苗[6]。应在分蘖期以前抓紧防除杂草, 用75%巨星干悬剂15.0~22.5 g/hm2对水450 kg防治阔叶杂草, 用6%~9%骠马浓乳剂600~900 m L/hm2对水550 kg, 防治禾本科杂草。

2.5 春季管理

此期是取得小麦优质高产的关键阶段。清沟理墒, 确保灌排畅通, 预防小麦受旱受浸。追施拔节肥, 拔节孕穗期的肥水管理不仅对穗粒数有直接影响, 而且对后期籽粒灌浆和粒重也有间接影响。追肥时间要掌握在群体叶色褪淡, 小分蘖开始死亡, 分蘖高峰已过, 基部节间定长时为宜。对群体偏少、苗情偏弱的可提早施用, 对苗情偏旺的可推迟到拔节后期至其叶露尖期进行追肥, 用量为尿素120~150 kg/hm2、氯化钾300 kg/hm2, 干旱时可与浇水相结合。做好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返青期用5%井冈霉素3 L/hm2对水600 kg喷雾, 能有效防治纹枯病;用20%哒螨灵1 500倍液或加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 g/hm2对水450~600 kg喷雾, 间隔10 d喷1次, 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在小麦扬花期用36%霉粉灵1.5 kg/hm2, 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50 g/hm2, 对水600 kg均匀喷雾, 可有效防治锈病及白粉病、赤霉病等。用氯化钙浸种或闷种可预防干热风;浇麦黄水可以有效预防干热风, 同时可增强小麦灌浆速度, 延长灌浆时间, 可增产5%~8%;用草木灰、磷酸二氢钾等在小麦生育后期喷施也可有效预防干热风。

2.6 收获晾晒

收获时期应掌握在腊熟末期, 此时小麦千粒重高, 品质最好, 因此可根据天气、机械等情况, 适时收获。小麦收获后尽快晾晒, 及时入库, 以确保小麦品质。

摘要:阐述了半冬性小麦品种鹤麦1号的特征特性, 并从种子处理、培肥地力、整地播种、冬前管理、春季管理、收获晾晒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 以期为该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半冬性小麦,鹤麦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王绍中, 郑天存, 郭天财, 等.河南小麦育种栽培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苌收伟, 程玉红, 王娟.高产抗倒抗病小麦新品种鹤麦1号[J].中国种业, 2007 (2) :65.

[3]王振华.阜阳地区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5) :176-177.

[4]张伟, 孙娟娟, 卢远东.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 :159, 163.

[5]刘华玉, 卢士详.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 :160, 163.

上一篇:机器销售合同下一篇:第11周主题班会: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期中模块考试中去